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用13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

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把准备题“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3和9,7和9,84和21,12和5,仔细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求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上面的两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形成共识,最后再进行小组汇报。学生们归纳出:3和9、84和21、这两组数他们之间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较小的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12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60。这时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它们再度合作,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两个好方法。从头一个学生谈起到最后一个学生的实践验证,人人互相谈论各自在实践中的结论,不仅使学生合作氛围增强,还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得感受到同学们的合力,从而产生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堂中不愿讲话的同学也变得开朗起来,在组与组的讨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活跃起来,教学效率成倍提高。

二、注重科学认真地安排探究活动过程,提升探究性学习效率。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自我产生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来一起呈现这个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的问题,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要做好协调工作,然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记录员整理,由报告员在全班交流。

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协调。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将讨论的问题总结后,并向全班交流,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要作好协调工作,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解答疑难,鼓励创新。

客观评价、科学总结这个评价可以是老师给的,也可以是小组中给的,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总是不太现实,所以,可以运用小组成员自评或相互评价,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5、表扬是最好的奖励,对学生来说表扬是最好的精神奖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下步都要及时表扬。对于表现的突出的学生也可以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无。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2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

中学体育课运用合作学习法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主导”与“主宰”的不同,不代替学生完成一切事情,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准备活动这一部分,不一定每节课都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练习。教师帮助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动作积累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当天的小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练习,这样即使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又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及相应的名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教学方法的x择在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复杂的教材变得简单,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的。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等特点,设计和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合作练习、交流、讨论、探究、尝试、评价的练习与选择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单、双脚跳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请同学们去吃蛋糕,但要达到小红帽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奖励的情境。这就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利用小沙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要求,“吃”到香甜的蛋糕。再如在耐久跑练习中,教师将通常使用的集体练习法,转化为自愿结合两人一组练习法,比比看,哪一组能通过努力,不掉队,互相鼓励,完成练习。这样的练习效果远比集体练习的效果好了很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互相关心的品质等。

三、正确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新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团队行为,每个人都必将为集体的胜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个体潜能。个体间只有相互理解、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支持集体活动的目的与动机,形成统一意志,才能获取最大成效。例如:在利用跳绳进行初学跨越式跳高练习中,学生自愿结合三人一组,在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动作提示后进行练习,教师深入观察,看到小组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分工、合作,把自己想出的动作进行交流、尝试练习,根据教师的要求不断改进,使动作更趋于正确,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及在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后对他们今后进行更多领域的学习能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等,并且对学生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合作的伙伴中,形成信任、交流、了解,学会分工、合作,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练习。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一比哪组最先完成或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等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3

一、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控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觉为主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着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自己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问题线索出发探索新知的探究型学习。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生物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比知识更宝贵,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在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就要敢于大胆地“放”,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真正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如《尿的形成》一课的教学,其重点在尿的形成过程,就应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引导学生比较原尿与血浆成分的区别,然后用迁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尿和原尿成分的区别,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给学生留下余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诱发,有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积累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激活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再只是“授之以鱼”。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4

固然,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很重要,但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则更重要。那么,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入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问题,单靠自身能力来解决是不可能的。这时他们就必然要寻求帮助,找人合作,因此学会合作就显得很重要。以上语文课为例,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故事情节,分角色来合作表演节目,还可以通过小组的有声有色地分角色朗读,共同来参与话题的讨论等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享受团队精神的愉悦,开发智慧和潜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体会在课堂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快乐,以及参与合作带给自己的愉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学生具有合作意识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加自然顺理成章地进行,取得更加有效的合作学习成果。

二、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之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呢?在进行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我不断思考和摸索,下面谈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进行设计导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使他们以最佳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可以用神秘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故事开导引发兴趣;还可以启迪猜想增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推导“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个规律,我采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导学生:国庆节期间,我家来了许多客人,准备买一些饮料,我来到商场,营业员热情地向我介绍各种饮料的价钱,最后我相中一种每盒12瓶,每瓶6元的饮料,根据来的人数我需买5盒,正当我算花多少钱时,营业员告诉我需付360元,我感到很惊讶:营业员怎么会算的这样快?你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笔帐该怎么算。于是学生们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奥秘中去。遇到困难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其次,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第一,   让自主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自学,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明确自探目标、方法与时限要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努力创造学生自主探索的氛围,增强学生探索的自信心。第二,   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完成学习任务。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题,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即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是否有意义。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第三,   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精心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轻易插嘴;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既要听得了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小老师”,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擅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学会辩论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应该学会辩论并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就数学而言,立论的方法有:举例、验算、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驳论的方法举出反证、质问等等,只要能够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驳倒你认为错误的对方观点就行,但是展开辩论要注意几点:1,避免无意义的争辩,必要时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及时干预。2,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进行辩论,以理服人,避免出现过激语言。3,如果失败了要坦诚面对,胜利了也不可扬扬自得。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6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2 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2.1 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某小学去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今年男生增加15%,女生减少20%,问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这题,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进行解答,但是有的学生向我提出,可以设具体人数进行解答,我请他说出解题思路,他这样回答:设去年女生100人,男生则为80人,今年男生为:80×(1+15%)=92人;今年女生为:100×(1-20%)=80人,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92÷80=115%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我则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这个学生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可用:S=1/4CD或者用1/4πd 2”这位学生的回答无疑是一个创举,我和同学们都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二、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1、一题多解,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例如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2、要加工810个零件,单独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现由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完成任务?

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先分别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数,再求出甲乙合做时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根据题意,列式计算为:

810÷(810÷15+810÷10)=6(天)

解法二、设要加工的零件总数为“1”,则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1/15和1/10,列式计算为:

1÷(1/15+1/10)=6(天)

我问还有其它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们经过分析思考并讨论,认为根据题意,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这就是说,乙干1天相当于甲干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当于甲单独做(1+1.5)天。甲单独做15天完成的工作,由甲乙合做时,只要15÷(1+ 1.5)=6(天)

这样,摆脱题型束缚,使得学生思路广阔,解法灵活简捷,学生的思维优化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2、突破难点,集体合作。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如在圆周率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几个大小圆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再分别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所有圆周长和直径的比约都是3.1416,这样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气氛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再如学习圆面积公式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使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这样,不但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并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8

例如在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投影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动画片《成龙历险记》的图片,简单介绍故事梗概,赞扬成龙、小玉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困难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设问]如果今天成龙、小玉正在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我们是否要帮助他们?于是有同学问“任务在电脑上吗?”“什么任务呀?”“怎么帮助他?”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中。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同学们的正义感膨胀,参与行动的积极主动性高。真实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触发了学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作好了准备。

二、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轻松自如

(一)提出任务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任务是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内容或学习目标,即我要做什么或学会什么。这些任务往往是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或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刚才的情境展示,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这些任务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用什么工具可以找,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也有同学说:“老师,只要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试一试,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设想不仅各具特色,更体现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我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吧。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从此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任务驱动,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或小组合作自行或共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点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等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后,这时我只告诉学生们:“这次行动的名称叫‘正义行动’”,至于文件夹在哪里,如何找到它,如何执行它,这些都让学生独自探索去了。再如在找到正义行动文件夹后,执行任务时,学生就问:“老师,我们如何同时选择多个文件?”我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提示。对于“复制与剪切”效果不同,“回收站的相关操作”允许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三)合理设置情景“误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常规的办法当然有很多,或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或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等等,有的时候恰当地采用一些反面引导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快乐大闯关”任务中我设置了4个关卡分别是:①搜索《我最棒》文件夹;②删除《我最棒》;③搜索《成功的秘诀》;④复制到桌面打开阅读。其中任务②用了点小心思是一小陷阱,因为删除《我最棒》,《成功的秘诀》将无法搜到。设计目的:搜到《我最棒》文件夹后,出于好奇,同学应该会打开从而看到,第三关将要用到的《成功的秘诀》文件,将其复制出来,从而成功的完成任务。而我们有些同学他们求胜心切,往往会丢掉自己的好奇心,不打开文件夹,直接删除,从而落入“预设的陷阱”。本关目的有二:一、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情感教育:①告诉学生无论何时好奇心是不可丢掉的财富。②落入陷阱后应及时想到脱困方法即还原文件,而不应纠结于搜索。目的: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将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9

二 选择恰当的探究主题,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

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主题内容本身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来加以确定,不是所有的内容知识都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问题与讨论、家庭小实验等都可以有选择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这一课题时,我利用教材中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了12个问题,先让小组合作学习,后抽签,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一个代表回答其成员补充),这样效果好。有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结构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和重组,这样能教学内容会成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主题。主题本身要有教育价值,要具有生成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例如在学习课题《常见的金属材料》时,我以《废旧金属收购站的金属调查》为小组合作内容。有时,即使很枯燥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督促,设法记忆,并事先告之:两组之间互相检查,每个人必须被查也必须检查对方,根据错误积分,当堂公布小组成绩。这样的组内、组间合作,学生异常积极和兴奋,而且效果好。

三.正确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探究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总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的。因此,在应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教师首先营造好合作学习的氛围。设置好一系列驱动型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然后,向小组进行问题任务的分配。这时,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

1.小组之间任务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分配到小组间的任务相同或相近可以让学生在同一尺度上学习,对相同或相近问题都有体验,便于组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的要求。

2..小组内任务具有关联性的原则。为了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实现合作的有效性,分配到组内的问题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难度要适当,要具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性。使问题任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让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思,有事可谈。

四.巩固总结,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奉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根据实践得出的对合作学习中的粗浅认识。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工作要求,赋予了更多的创新性。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建设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相信它必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而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明国.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J]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0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1

一、创设情境,增加学习趣味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把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情感受到熏陶,并得到美的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利用地图创设情境。地理课本中编排的分布图因为要和正文、活动相辅相成,所以地理信息明显,主题要素突出。因此,利用地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读图探究,既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技能,又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利用地理活动创设情境。教学中通过地理活动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既深刻理解了地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教学中,我采用模拟旅游的方法,让学生做导游,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识记和运用。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习趣味

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可以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参与教学设计,按照“自学探究小组交流小组反馈总结评价动手练习”等环节来消化、掌握知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比例。

(二)选择教材的核心部分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教材的核心部分是重点、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动手、动口、动眼,积极参与思考、探索新知识。而且,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其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合作探究、发现式学习,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创新的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的动态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一)指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对于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他们克服依赖老师的心理,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索、主动探求知识。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其思考,或者通过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当学生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时,教师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回味问题的习惯,揭示问题的实质系,从而获得更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会学。

(二)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地理教材的方法,使之养成看书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2

一、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中的有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我们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分小组交流探究:①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本节开头时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交流分析,学生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定义狭窄。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

二、科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CuCu(OH)2来设计一个实验。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课题的设计。不少学生利用计算机到网上搜查一些资料,有些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也有一些学生向有关老师请教。通过课外探究,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总。学生设计的方案较多,其中也有一些方案不符合科学性或者是存在知识性错误,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筛选出了3个方案。

方案一: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uSO4+2NaOHCu(OH)2+NaSO4,过滤、干燥即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二:用废铜屑在空气中加热得到氧化铜,2Cu+O22CuO;

CuO+H2SO4CuSO4+2H2O,CuSO4+2NaOHCu(OH)2+Na2SO4,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三:用废铜屑或铜条在潮湿条件下变成铜绿,然后加热铜绿,产生氧化铜。

Cu2(OH)2CO32CuO+H2O+CO2,CuO+2HClCuCl2+H2O;

CuCl2+2NaOHCu(OH)2+NaCl,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这三个方案都较好,但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呢?教师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了分析。方案一,用到浓硫酸,同时产生二氧化硫。浓硫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且价格较贵,而产生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因此最好不用浓硫酸。方案二,可以用废铜屑和废硫酸反应,方便,价格便宜,该方案很好。方案三,方法很好,价格也便宜,但时间较长,即铜变成铜绿时间较长。比较一下,方案二为最佳。通过分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又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3

英语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机制,提出了新的课堂模式,即:在课堂上把每一个同学当成资源开发利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形式,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

二、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表现形式—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的过程和发展的程过。

(2)合理组合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分组形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三、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课前预习中培养

有效地开展任务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必修5 Unit1 Great scientists时,我让学生课下读中外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并回答问题。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scientist should have?Each student can give some adjectives, then show in the class.这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每单元教学之前,我们同一年级的老师也都会精心编制导学案,然后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预习,让他们先自主学习,再小组探究,并把疑问带到课堂,在课堂上继续与全部同学与老师探究,从而使知识在辩论和探讨中得以升华,同时,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得以培养。

四、合作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采用较为灵活的、偏重自主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教师的提问应尽量避免机械回答的单一式问题,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未知性问题,培养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思维。对于原文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学生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则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合作学习来寻找答案,以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巧妙设置,能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去合作探究。促使学生与学生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活动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并给他们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更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五、教师积极参与合作过程,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为了给课堂带来生动的知识和使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交流探究的结果。

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如有分工不明确或是操作不当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也在和他们一起参加探究活动,一起学习,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同时,教师的深入观察和耐心倾听,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的精彩表现和独到的创意,从而弥补自己个人思维的局限性。

六、进行恰当的合作评价,注重以评价促合作、促发展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巧妙的评价正是打开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的一把金钥匙。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采取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还可结合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探索出正确方法的“胜利者”给予肯定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没有想出办法的“失败者”作适当的安慰和鼓励。不损害每一个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体现了以生为本,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效峰,新课程怎样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