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实用13篇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把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三)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辐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四)多样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遵循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上电路课时,我让学生画出班级中四个电键、七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几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二)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结合。

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列现象不存在的是:①人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②水从碗中倒不出来。③人可以倒着行走。④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①马上停下来。②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④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考物体存在的状态。

(四)要加强七种能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物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

(2)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

(3)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我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某一章节学完以后,指导学生采用“列表法”,对所涉及的知识予以梳理归类,列成表格,既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又培养了记忆力。

(4)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我极重视“实验操作”,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我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5)培养积累资料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类。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2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如独立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独立证明等,它具有以下特征:

1.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1.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1.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1.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1.5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2.数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2.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启动思维的按钮。应引导学生对问题不要急于按原有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能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也会有创见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例如。求lgtg10·lgtg20·…lgtg890的值。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地观察、细致的分析,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定势的干扰,最终发现出题中隐含的条件lgtg450=0这个关键点,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2.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如:在直线l上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0,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0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2.3训练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就是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如,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教者可以这样安排讲授:①对于我们过去所讲过的正弦函数y=sinx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②在(-∞,+∞)上,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那么我们本节课应该怎么样研究所谓的反正弦函数呢?③为了使正弦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成单值对应,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怎样的区间是最佳区间,为什么?讲授反余弦函数y=cosx时,在完成了上述同样的三个步骤后,我们可向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④反余弦函数y=arccosx与反正弦函数y=arcsinx在定义时有什么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习中应该怎样注意这些区别。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3

希卢姆在他的《人类性格的稳定和变化》中研究证明:在生命的前四年中,儿童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 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学龄儿童,不管他有没有进过幼儿班,识不识字,他都有一种潜在能力,因为孩子们的天性中就有无穷的创造力,虽然这种创造力还远远称不上思维,但这是非常可贵的萌芽。到小学、初中、高中,如果能让这幼芽顺利成长,让它发展壮大,那我们的教育早该是另外一种样子了吧。可现状是:论想像力、创造力,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学生,小学生不如幼儿园的孩子,无怪乎我们总与诺贝尔奖无缘,因为“创造性恰恰是诺贝尔奖的灵魂”,而“教育中充斥了压抑个性,践踏人的独立和自由,摧残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手段”。上海的程红兵老师说:“我们愤怒学生的没有想像力,但我们又同时在扼杀孩子的想像力。”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心中有创造思维的火种,我们教师的工作是添添柴,煽煽火,让火苗旺旺地燃烧起来,而不是泼一盆冷水,把这火种浇灭。语文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探讨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话题是很有必要的。

近几年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我在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介绍如下:

1.质疑问难法

2.标新立异法

3.“辐射发散”法

以一事物为触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类型,可分为辐射发散性思考和辐射发散性想象。

发散性思考。即对认识对象,可以从纵向、横向、正向、反向、动态、静态、已知、未知等多方面展开辐射性的发散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总体把握事物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还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中,我们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使选择最佳角度和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理想目标。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作审题立意思考,如果运用发散性思维,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确立六个论点。

材料: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去卖,卖了三天,竟无人问津。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去找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了,他付给伯乐一个早晨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于是,人们都争着来买这匹马。很快,这匹马便卖出去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发散思考:从赵国卖马人方面立意:①学点生意经。②要善于借助外界条件,提高应变能力。从伯乐方面立意:③名人要自尊自爱。从买马人方面立意:④不要盲目崇拜名家。⑤努力成为内行,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从千里马无人问津谈起:⑥人才需要伯乐的提拔。

发散性想象。即以某事物作为中心(或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像熟悉的生活与知识领域。

4.聚焦统摄法

就是指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相互之间有机联系、脉络清楚的材料,并从中“摄取”有意义价值的东西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这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恰如“文武之道”有张有驰一样,思维方法也常常是张驰交替、纵擒结合的。思维发散的结果,使我们获得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信息。如何分析、整理、利用这一系例信息,使它们最终成为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佳角度、最佳方法或具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富有创新价值的奇思妙想呢?这就用得着聚焦统摄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积累知识。在积累过程中,如果不会运用统摄思维,不加以系统归类,不加以联系和区别,而只是盲目地堆集,这正如培根所说的“蚂蚁式”的求知方式。既积累又统摄,将积累的材料加以消化和改变,才能像培根所称道的“蜜蜂式”求知。在学习中,善于积累,善于运用聚焦统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利用知识去创新。

我们要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21世纪人才,同时无意中我们可能又在扼杀、摧残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据报载,某小学考试时,一道题要求学生回答“雪化后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答“水”,而一个学生答:“雪化后是春天。”老师把他的答案打了个大大的“×”。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回答,但却为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不容许,这不是在有意无意地摧残创造力吗?

要像保护稚嫩的花朵一样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许有时学生的回答不符常理,但请慢下判断。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4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托巴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创造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过去教师总爱滔滔不绝的给学生灌输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很难很少有自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热情消失了,自信心不足了,思维能力退化了,创造性潜能被无情的扼杀了,教师教的幸苦,学生学的烦躁,学生学习成绩总不见长进。教师们何不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呢?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呢?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营造民主氛围。对于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开始时学生很不习惯,我便鼓励他们给老师提问,问题越新颖独特,知识面越广越好,倘若老师被难倒了,这便是学生最大的光荣。渐渐的学生对质疑提问感兴趣,信心也十足了。继而,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并且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进行一次答题竞赛,看谁的问题提的深刻,谁答的题有创新性,选取出优胜者给予鼓励,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鼓励学生进行试教。比如一个单元内,教师以讲读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教,然后学生自愿报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备课,试教自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学生的分析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有时,学生设计的问题是老师始料未及的。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诱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有些易错的地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尽管再三强调,学生只能一时记住,遗忘的很快,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身的探究解决,印象就比较深,更有利于增减学生的思维。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允许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教材,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为有所作为的探索者,使主体性发挥得到实效。应积极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的质疑有一定创新萌发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去品尝很少人能享受到的成功的滋味。一般说来,学生的质疑一般有审题不清,产生疑问,知识点不清,产生疑问,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疑问,求异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千万不能回避或制止,而是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给以补充和提高,对于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疑问,还可以介绍给更多的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望。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猜疑,质疑等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巧妙地抓住课文耐人寻味的地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发展思维。如:在认识“2”这个数字时,可以先贴两个苹果,两只小鸟,两支铅笔的图形,让学生数数看,在让学生自己摆出两件物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摆的东西虽然不同,但表示的数量都是“2”。在教学“2”的写法时让学生想“2”像什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同此展开了一个关于“2”像什么的激烈讨论,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在教学中,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训练学生“创新立意”时,可采用拓展新角度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1) 联想法。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2) 逆向法。反面着眼,正反相济,及地点拨,注重发散思维训练。

(3)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事情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思维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捕捉那些思维快,好奇心强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开展师生,学生间的多项交流,探索,思考,保护他们创新意识的萌发,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表达,以求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凡事要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从而促使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要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与科技强弱,国力强弱成正比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呼唤着多样化思维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可是,培养学生思考,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己任,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为学生尽力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的环境,创造性的激情,更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主动学习,去接受问题的挑战,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的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5

一、创设思维情境,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的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设置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然后进一步讨论如何把圆柱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得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提问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由此可见,在课堂数学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教学的常用方法。

二、教给学生猜想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合理的推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选择等方面引导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大多数学生易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影响,作出“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两列数引导学生观察、验证。第1行中“103,76、133、196、263、319、863、166、2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意识到原先的猜想是错误的,心中充满疑惑,顿时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第2行数“9、21、75、36、27、108、12、 342、243、234”。第二行的数能否被3整除?这十个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

(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

(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大数减小数);

(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对这些猜想,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验证,验证结果:“这几个数都能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是: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过程中,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新知形成的全过程,大胆猜想,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是抓住题目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多思考;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6

1 学生创造性思维采用的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教师创造性地“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1.1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提供民主的教学气氛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绷着脸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愤必然会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就无从发生。因此,教师教学的态度必须和蔼可亲,保持幽默,保持笑容,则学生上体育课就会感觉很轻松自然,勇于表达,敢于发言,就会在这种语言的接触中会产生创造的火花。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情况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 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

在体育教学中有部分体育教师在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时,经常会用自己的想法来约束学生,或用语言一带而过,或者给予学生的带有伤害自尊心理的批评,从而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意见或者看法,因此学生的想法和动作都变成一致的,缺乏变通和创造性。只有教师能够具有接受学生不同的意见的气度,才能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1.3 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体育活动内容,特别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开火车”游戏中,首先让学生想象自己脚下的路为火车铁轨,前面的终点就是火车站,然后想象一下火车开动时,行驶中的情景,最后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在边上放火车开动时和行驶中的录音,增强游戏的气氛渲染,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创设优化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会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4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主动思考的基本前提是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指定的学习内容产生学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导入本课的课题,并把这种需求贯穿于课堂中,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从而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学习和练习的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在形成技能的练习中让学生敢于自我表现,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2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1 注重右脑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以左侧肢体练习为主的方法――相对于其他学科,左侧肢体训练是体育教学的优势。再如在上篮球体育教学中的“跑步上篮”一课中,可以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学从左面左手上篮,等练熟练后在学从右面右手上篮;在足球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用左脚进行运球、传球等动作,从而使人的右脑得到开发的余地增大,右脑的潜能更能进一步得到开发。这种从生理基础着手的体育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2.2 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利用恰当的学生分组,并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不仅可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技能形成,体能培养上让同学之间相互团结互助,而且对每名学生来说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大量交往,情感的协调接触,对学生的情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都很大的帮助。如开一些“小组自学课,小组比赛课,小组游戏课,小组自我选择活动课”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而正是在这种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积极参与到思维启迪中,从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又如:在上中学“跳高”的教学课的一节课中,我先示范一遍并详细讲解,然后提出问题,最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商讨――跳高时应注意什么,起跑时的步点应该要量准确,腾空时的起跳脚和摆动腿应怎样结合等一系列的问题,充分利用分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奖项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月选出“优秀小组”,每周选出“优秀个人奖”,“创意奖”,“课堂表现奖”等有新意的奖项。专门鼓励表现特色,有创意的学生,并折合一定的分数记入小组考评。这样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肯定,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2.3 加强体育学习中“问题提出”的意识

学生的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既是学习的动力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没有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一般都是从自己的运动实践与体会中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再而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这种问题意识教师要在教学中,训练中把握,加以培养,这样才会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作概念的掌握,是以丰富的运动经验为基础,尤其是技术动作的直接经验更为重要。体育教师应当利用已有的体育知识,通过比较,辨析上升为科学概念。如通过跳高的起跳与跳远的踏跳的起跳的比较,从中找出异同。因此,如何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基础上导入新的动作概念,揭示动作概念的基本属性,也存在着如何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关键处提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创性思维的培养。

3 培养创造性思维采用的学习方法

3.1 换位学习方法

即学生担当5分钟老师。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课前探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以把课内外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发挥表达、培养独立钻研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3.2 独立练习方法

例如,中学投掷练习中,在教师教完投掷的技术后,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投掷技术后,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①教师发投掷练习的图解;②教师示范完整动作;③个人练习;④小组交流;⑤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最好的辅助练习方法,鼓励争辩;⑥根据反馈,总结讲评,在学生主动练习、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情况下提出要求。[2]

3.3 表演法

例如,在韵律舞蹈教学中,教师教完一段舞蹈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创编,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表演,或自由结合表演。

【参考文献】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7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课堂上充分突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启示,以达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目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还原糖、蛋白质实验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斐林试剂使用时要混合后才能用,而双缩脲试剂如果混合使用又会怎么样?如果双缩脲先入B液,后加入A液会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给予肯定,那么如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的启示,启发学生从斐林试剂的实际成分和化学性质入手,最终学生理解斐林试剂实际上用的就是新制Cu(OH)2,此时的氢氧化铜处于胶体状态。如果放置过久的话,氢氧化铜完全沉淀,反应无法发生,所以现配现用。先加氢氧化钠是为铜离子和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环境,如果混装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使实验失败,如果先加硫酸铜,会使溶液呈蓝色而观察不到现象。通过教师的启发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之一

生物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例如,在复习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时,我在黑板上写出“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4~5个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围绕“同源染色体”展开讨论,我们所学过的高中生物知识哪些与“同源染色体”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对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教学中设计合理猜想,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我们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体会真实的问题,得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生物的教学活动成为具有无限乐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生物的兴趣就会充分体现在学习中。

例如,在学“免疫调节”一节时,教师播放“泡泡男的视频”(免疫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让学生思考问题: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泡泡男孩”能用意念感知病原体的存在吗?“泡泡男孩”的内分泌系统正常吗?他能否借助甲状腺激素直接杀灭病原体?哪种调节机制可以杀灭病原体?渴望妈妈拥抱的“泡泡男孩”为什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由于情境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

四、以学生动手操作为基础,积极训练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往往就不能得到较好发展,即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还要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为重点发展创新能力,训练思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的解决方法。由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二是创造性想象训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由此,教师应提供材料,使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加以糅合和变幻,创造出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巧妙解法。

五、要养成学生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人的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以及努力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经常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经常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了解科学家的光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产生持久的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其次,提倡学生勤思与多问。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幼稚,也是他头脑思考的结果,教师也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的勇气,不能被传统教学方法或教学参考资料束缚。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把学生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让学生有意识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一些见解。

一、创设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或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这可以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那种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

比如,《过万重山漫想》最后一节:“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阔,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不见了。”我们可以提出“画一个圈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作者旅游结束,心满意足,画了个圆满的句号;有的认为是作者漫天飞舞的思绪回到了现实,如同画了一个圈;还有人认为是作者经过思考得出的一个人生哲理。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判别,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

二、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仅是一行行的文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如阅读《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尽管一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也”字,与大家熟悉的另一种情景――雪后初晴相比较。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铺满了槐树的落蕊,就像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踏上几脚,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声响;掬起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打扫过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质疑研讨,彰显个性思维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教材或教师有异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要大胆质疑,要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在质疑研讨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9

现代中师美术教育要求教师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宽教育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范例,利用表象和形状进行想象和抽象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在诸多的教育途径中,使学生从形象的省略、不完全和空白的认识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知觉思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美术教法课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去认识和表现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和表现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理念。这样,美术教法课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就会使原本枯燥的技能训练课变的生动而有趣,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从而真正成为有效课堂。

现代艺术形式的总趋势,基本上是朝着增加形变过程的含蓄性和模糊性的方向发展的。就是说要尽量把那些为人们熟悉的形状符号舍弃、隐蔽或越过,只让少数形状呈露出来,给观众提供一个自己去重新组合完形的线索,使观赏者参与到艺术家的创造中,并享受创造的快乐。因而,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就应当从这里开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于观看较为完整的图形,并将这种认知水平带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判断之中,久而久之,就养成人云亦云的惰性思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被压抑或埋没,其发展的结果是民族的整体创新能力下降,模仿和剽窃行为成风,社会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愚昧落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图形的省略、残缺与空白部分进行延伸、讲解与研究,使学生能从完整的图形中看到不完全的残缺与空白部分,并且有能力将不完整的图形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物体形状不仅是由那些当时刺激眼睛的东西决定的,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得的无数经验式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曾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但有时由于这些图式中包含着一些模糊的特征,所以这些特征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就会发生改变。实际上,这些具有模糊特征的图式对我们视觉刺激所产生的最新形象,一部分来自储存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一部分则来自于我们对形状模糊部分的理解与补充。我们可以把甲事物的基本形状移植于乙事物,这种视知觉的“嫁接”所得到的全新形状,便被我们创造出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反复进行这种视知觉的“嫁接”活动,就会大大刺激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增强人的创造意识。

当然,物体形状的残缺、模糊及空白,从视觉思维上分析,都可以起到上述作用,但在造型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中国绘画中,表现为部分与部分之间大块大块一无所有的空白区域的出现,从视觉上取得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就是因为有了大片大片的空白才有了云、气、水、天等,才为那些有限的形状装填了宇宙的广阔无垠性,才使山川草木有了灵气,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调这些不完整和空白的物象,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这些不完全的形象呈现于眼前时,在视觉中会引起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换言之,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程度大大提高。一次课堂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不规则的曲线,让同学们反复观察和思考,然后叫了两名学生补充这个不完全的形状。学生A补充了一个侧面少女像,而学生B则在画像的另一边加画了半个少女正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画面的审美趣味(见附图)。同学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现代艺术最常用的模糊手法,即以两种形式使用一条共同的边线。当然,人们常把中间那条共同边界线看成是左边少女脸部的轮廓线,而学生B以其特殊的敏锐视觉思维,补充了右边少女脸部,无疑在原来平淡的形状上赋于形式以生命,从而使一般人为之震惊,但又不能不予认可。

不完全的形状恢复到完整形态的活动是复杂而艰辛的,但它可以刺激和促进学生的知觉迅速发达起来。我们就以一个缺少顶角的三角形为例,它可以在我们的视觉中被补充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有可以被补充为一个梯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将其恢复为一个三角形似乎最简单、最直接,因此可使知觉的“完形”需要立即得到满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经常喜欢做这种游戏,其知觉能力较发达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满足于这种单调的需要,他们可能将它恢复为更复杂的图形,例如将其底线一分为二,使之成为两个三角形(——);还可以在它原来的图形上加一上下对称的同样图形,使它变为一个 形等等。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视觉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单一的思维方式到多元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这样的图形较原来的三角形或梯形更复杂些,但它不仅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且具有平衡、对称、重复等特征,对人审美知觉的感受更富有刺激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0

1、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全面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性,激发学习内驱力,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如我在讲述《家鸽》一节时,就是以“大多数鸟类何以能展翅翱翔”这一问题情境作为教学主线,以各种灵活的探究方式实现了师――生合作,教――学合作。

2、竞争情境:老师利用学生好胜、争强心理以分组讨论、个人抢答等多种竞赛形式,鼓励争辩切磋,突出个性,弘扬自信。如在《两栖动物的生死和发育》中,创设竞争情境,运用分组竞赛,代表发言,师生配合的形式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情境:重参与、重实践、重创造是这一情境的主题。例如:在观察和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实验中,我们变结果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首先创设了让学生自主活动,自由观察的情境,学生在对比了纸、头发、西红柿皮、指甲、甚至血液等材料后,自己获得“光学显微镜只能辨析薄而透明的实验材料”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合理的情境创设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探求动机和浓郁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中利用谜语、歌谣、故事、俗语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在《节肢动物》一课的导言设计时,自编了趣味谜语,例“神机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单等飞来将。”、“春天到,百花香,谁在丛中匆匆忙,飞到东,飞到西,酿得百花鲜蜜糖。”“身披铁甲,神武大将军,八足齐上阵,横行到几时。”等,分别引出了几种常见的节肢动物:蜘蛛、蜜蜂、蟹。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授《遗传变异》时,利用故事引入,俗语说明的方式拉近了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或直观实验,通过听、触看等多种感官刺激,培养兴趣。也是很好的方法。还有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枯燥练习,而是通过妙趣横生的简单的练习游戏为学生的志趣注入了生命力。

三、设疑、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面源于疑”,质疑和释疑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留给学生思索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中发展能力。例如在观察鸟卵的结构中,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1

1.明确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表现,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飞跃标志。

创造性思维,即善于探索、突破、综合、创新、能发现和解决人类所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灵感思维,创造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联想等。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都是第一次获得的,符合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必定具有“空前”的新颖性,思维者的大脑中不可能“检索”出或从记忆库中提取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结果,因而创造性思维是非重复性的。由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总是新想法,因此在认识上必然超越经以往的水平,达到崭新的高度。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提高,都决定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任务和终级目标。

2.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们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通过创设情景,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探索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识,甚至创造新事物。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专题时,力的分解是《力》这一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的主要思维障碍是: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我例举了这一题目: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被三角形支架ABC在 B点通过细绳悬挂而静止, AB杆保持水平,BC杆与竖直方向成α角,求AB杆受到的拉力和BC杆受到的压力大小。 为了使学生理解细绳拉力(F=mg)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一是拉伸AB杆,二是压缩BC杆),我叫学生们站起来,让同桌学生的手臂叉腰,要求手的后臂保持水平;另一个学生在其肘关节处施加一竖直向下的拉力。

接下来,同桌学生互换重复上述动作。通过学生的上述动作,让他们看到AB、BC两杆分别类似手的后臂和前臂,从而理解上例中细绳拉力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通过寓教于乐的实验,建立形象的物理模型,让学生在上述情境中增强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感性认识,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既可加深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疏通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们在兴趣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如何确定两分力方向”的理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夯实基础,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储备力量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没有知识,创造性思维犹如无源之水,难以进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种种科学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授或指导学生去学习。例如为掌握某一物理模型,既要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等,同时也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其头脑的认识结构,因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促进运用和转移。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模型的本身,而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物理模型的形成过程,从而领悟和掌握物理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及推理过程,教师的不断而富有激发性的创设问题的情境过程,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的情境常用的方法有设障存疑,启迪思维;似是而非,思辨释疑,巧布疑阵,激发求知,引经据典,发人深省;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等等。

4.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你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干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上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2

一、双语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认知积极性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贴近学生生活,引发他们的兴趣。(2)摸清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想象、创造。如,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听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童话故事吧,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无联系?学生都积极地思考着并表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引导其积极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注重在“读”字上下功夫

双语教师应重视朗读,首先教师要善于朗读,利用绘声绘色的范读,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味,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并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二、双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者先要会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动力。创造欲望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想象、联想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汉语言文字与生活的联系、作品中的前后内容或人物间的联系。读者想象丰富,能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丰富文章的内涵,深化文章的意境,完成对作品的鉴赏。

双语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从而打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门扉,把他们引入积极思考的王国。

参考文献: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3

G633.6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关键性学科,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初中教学的整体性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强化抽象性分析,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更加的具象,这样,数学教学的困难程度会显著的降低。简言之,为了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积极的探讨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教学中的作用价值巨大。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的教学对于整个初中来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基本现状:第一是教学模式的固化比较严重。从教学实际来看,传统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模式对于思维的创新发展有着阻碍作用。第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利用比较单一。目前运用的最主要就是课堂讲解法和作业训练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数学的魅力发挥大打折扣。第三是对于教学的总结工作做的不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性较弱。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现阶段中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教学的新意显著增强,这样有助于增加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理念更加的多样,这样会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开阔的思维空间

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为思维的开阔创造空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转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身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而老师做好指导者的工作,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的多样,过去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思维的限制作用会大大的减弱。第二是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会显著的提高,其思考也会更加的积极。简言之就是通过师生身份的转换和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和自由的思考空间,这样,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也会更加的顺利。

(二)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创造性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活起来,这样,其思维的创新性才会进一步的提升。在教育教学中,老师积极的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分组研究法等,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了解。换言之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的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会更强,而有了发散的思维,其思维活性明显的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也会进一步的提升。

(三)强化基础总结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成长的沃土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积极的进行基础总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简言之,不管是思维的培养还是方法与理念的进步,都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进行,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基础的总结,可以加深数学学习思维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的产生和壮大需要汲取一定的养分,而数学基础就是养分来源的土壤。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关注学生,做好总结工作,这样,其学习的完善性会更强,思维建设的强度也会显著的增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会进一步的强化。

初中数学在初中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强化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有助于老师的教学开展,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积极的分析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恩忠.浅析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5,15:9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