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实用13篇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1

那么,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同智育和体育有何关系呢?一般来说,智育和体育是德育经济价值的基础,没有智育和体育良好、完美、和谐的发展,德育则难以很好实现经济功能。另一方面,德育在智育、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它制约二者能力形成的状况和经济功能实现的程度。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始于体育和智育,通过人这个劳动力同社会生产力发生联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的认识上,认为智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脑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是训练和发展人的体质的重要手段,以此论证教育与劳动力关系容易使人们接受。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人们对劳动力价值因素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劣的情况下,人的劳动能力主要通过体力实现的,即人的肌体素质决定劳动能力的大小;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条件下,判断劳动力的能量主要通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越好,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高;现代大生产条件对劳动力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由智育和体育形成的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工具性特点,这种能力的使用和发挥程度,受德育过程所形成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影响。

由此看来,对德育经济功能的剖析属于深层次的认识。智育、体育具备一定的生产职能,但作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并非机器,随时可以启动且不停地机械运转。

因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受高层次意识活动的支配,即人的道德价值、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的约束,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中枢,是指挥、协调和控制人的活动的核心,人的各种行为都摆脱不了这种控制模式,这正是德育功能作用之所在。德育的经济功能通过五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加工、塑造劳动能力。人的教育过程是劳动力的造就过程,对尚未成年的劳动者施以德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我约束力,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养成认真扎实、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作风,训练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思想素质,这些方面从外在分析表现的是一种学习态度,从内在分析则表现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性,德育过程直接影响上述问题的效果,表现了德育功能的潜在经济性。二是积极调动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劳动受一定劳动目的和劳动需要的影响,当个体的劳动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时,劳动者将会付出较高的劳动热情,发挥现有的劳动力积极创造劳动成果。由于人总是受社会阶层、地位和价值观的制约,个体的劳动意愿决定了劳动的时间强度、数量和质量。当一个人因个人意愿和价值目标的冲突,拒绝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即使本人劳动能力很强,其劳动价值依然为零,甚至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这种情况下的德育工作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思想上的沟通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三是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现有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是德育工作的一般要求,德育经济功能的高层次体现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能动性,把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全部调动起来,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到生产应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经济的腾飞需要以人的开拓性为基点,德育目标要立足于人的潜能的挖掘,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的内在需要。四是协调经济管理活动。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细。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趋向社会集约化,协调自我行为、协调个人与他人利益以及同集休利益的关系十分重要,德育作用于价值目标的内化影响,取得个人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将会大大提高生产劳动效率。五是更新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玫革,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属于意识形成的范畴,陈旧的观念意识限制人的开拓思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我国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冲突,固有意识往往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势力。德育内容要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注入适应时代精神要求的新鲜血液,促进观念体系的更新。当前经济领域逐步强化了民主观念、科技观念、法制观念、价值观念、联合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市场观念、信誉观念、效益观念、主体意识、开拓精神等,这些观念意识是在道德价值判断的交锋中完善的,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

其实,德育的经济性不是今天才提出的热门课题,德育内容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生产范围的扩大和进步,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透过德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渗透着显著生产要求和合作特征,溶政治思想与生产性于一体。传统德育一方面突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阶级观念等鲜明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纪律观念等与生产接近的观念意识,要求人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今天德育内容在继承传统内容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主要增加了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参与观念等现代意识,使德育的内容更贴近生产和实际需要,代表未来生产发展的要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

可见,德育的经济功能不是不存在,而是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悟,被一 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性所淡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透过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解剖其经济功能结构的实质。德育的经济功能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性反映的是对劳动力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决定劳动价值量;间接性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经济效果的大校德育功能的多元化不仅能调节自我价值,还能自觉调节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和认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价值目标。

德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大小一般限制于德育内化的程度,不是所有社会个体实施相同的德育内容都能产生等同效果,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前期教育、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等状况密切相联。认识德育的经济功能有利于转变现代人的意识,把德育从独立的政治范畴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研究德育经济功能的特点,则有助于人们澄清是非观念,明确任务和方向,科学运用德育功能,为完善市场经济服务。德育经济功能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人是生物有机体,又是劳动能力的载体,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即劳动力,其中体力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状况,脑力涵盖了两层意义,一是指贮存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思维能力;二是指与社会目的相联系的品德,而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决定人的知识、能力和专长的服务对象或目标。所以,德育效果直接牵制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它是劳动者主体活动的指挥中心,通过意识活动调节人的思维,支配肌体的运动,决定劳动能量的释放、指导人的经济行为。

德育的经济功能并不产生于德育过程,而是通过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使之内化为人的心理需要,这种观念意识附着于人脑之中,不能从外观显现,呈隐性状态。因而人们不易直观考察。当劳动力一旦与物质生产过程连结,德育的生产阶值便会呈现出来,主观意识依照个体价值的需求,协调大脑积极思维,利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现代企业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祟质的提高,实质上是在进行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是潜在的经济价值,与生产结合随即变成现实生产力。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社会阶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差别较大,决定了人的生产目的和劳动态度,任何一个人不可进行脱离现实的劳动,劳动行为必然从属于一定的价值需要,外在强迫的劳动与内在需要的劳动,其劳动性质不同,创造的经济价值绝然不同。生长于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必须明确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行为必须同国家需要结合。这样才能使个人需要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德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将来全身心地投入经济建设之中。

德育的经济价值十分特殊,它不能在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

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控制个体与社会团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的。德育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个体而言,它必须依靠活的劳动力肌体和一定脑力的中介作用才能体现出价值来;另一方面,它是通过培养人的观念意识,训练人的行为道德习惯,自觉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自我约束个人行动适应生产要求;第三是通过培养高层次管理人员,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建立社会新秩序,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提高经济效果的目的。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德育经济价值的间接作用。

人的品德形成后,会长期控制人的行为,甚至终生产生走向作用。道德品质一般比较稳定,受外界因素干扰少,能够持续保持已有的人格特性,良好道德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财富,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培养青少年较高的道德规范,是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2

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中坚持以德治校,这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现在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和科学被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教育与社会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教育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制约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不仅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双重的影响。学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这种市场经济背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自由原则和竞争原则的巨大驱动力可以把青年学生造就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竞争不只是能力与利益的竞争,同时也是理想、道德的较量。

职业技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前阶段的教育,是通过教育后直接投入社会劳动前的训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劳动前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劳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劳动道德。没有知识技能就无法从事劳动,就没有服务的本领。但仅有知识技能而没有劳动道德,缺乏诚心诚意、心甘情愿、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会出现会干不愿干,或者不尽心干的懒惰作风,结果会为社会所不容,劳动技能因为不能解释而成为枉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果囿于普遍高等教育传统,热衷于引导学生成名成家,即不现实,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状况不相适应。我们强调以德治校,这里的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上,又体现时代特征,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为一体的现代道德,是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道德。

二、以德治校是一个系统工程,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是贯彻落实以德治校的基础

青年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阶段,贯彻以德治校,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手段,通过对青年学生灌输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影响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在内心形成某种关于善恶、荣辱的道德观念,并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觉悟,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坚持以德治校,着力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素养,仅靠强化道德知识学习和说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从各自学校的实际出发,建设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使青年学生每时每刻都浸润在浓厚的道德熏陶中。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实际上是除课堂教学、学习、设计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一切校园活动的总和。

贯彻落实以德治校的方针,学校必须与地方联系,大力优化道德建设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大家一致关心和支持。从当前的实际看来,优化以德治校的社会环境,不仅在宏观上要努力消除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抵制和反对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落后文化,重点是学校要与地方政府部门联手,依法治理好校园周边环境,坚决取缔以学生为招揽对象的非法娱乐场所,严厉打击扰乱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各种违法犯罪,尽最大努力把社会不良现象隔离在校园围墙之外。

三、以德治校的关键是造就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环境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关系中,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坚持以德治校,最重要的是培养形成一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队伍的品德、才能、知识和情感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教育者自身完美的形象,有效地影响和改变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达到以德治校的目的。从德治的角度考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3

一、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为强化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的道德建设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发展。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当是农村道德建设努力支持的中心任务。为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信息、政策、资金服务,拓宽劳动者的视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大力加强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信息网站,组建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分级开通农业专家决策咨询信息系统,形成纵向辐射、横向贯通的农村信息网络,用信息把农业劳动者与市场连接起来。二是要催生龙头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重点催生和培育粮食、畜禽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的道德建设。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为农村道德建设注入新的道德因素。加强科技投入和创新,强化科技服务。

二、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健全道德导向机制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以德治国,以德辅政,促进社会发展。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不断完善内容,改进形式,增强农村道德教育的效果。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寻找新的载体,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增强道德教育的社会效果。同时要强化道德评价与道德舆论,提高道德调节功效。培育和宣扬典型人物的优良品德,利用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引导农村群众明辨善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调节的社会功效。要发挥道德的社会赏罚作用,明确道德的社会指向,引导人们拒恶从善。

三、开展综合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农村政策教育,坚持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教育农村群众。要经常向农民讲授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的时事政治知识,广泛开展国情教育。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根据农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把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纳入道德规范体系,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促进农村群众思想全面进步,培养新一代农业劳动者。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从基础抓起,加强科学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四、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增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活力

家庭不仅担负着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还担负建设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任务。家庭要对年轻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为他们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农村,要根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闭观念,倡扬勤劳致富的美德,大力提倡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在家庭道德的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弘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集体、爱劳动的优秀道德传统,反对和抵制错误的思想影响,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4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如胡守棼主编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5

所谓“实效”,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实效性是政治课的生命线。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德,有较高思想觉悟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一直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性格和健康的审美观。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性因素。

一、加强时政教育,充实课堂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中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对某些问题非常关注,正是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应把握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真正起到激励、导向、强化的作用。搞好时政教育,有利于弥补教材中某些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的滞后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政治视野,引导他们关心时事政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列举近期典型的国内外大事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是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组织学生撰写时政评论的小论文;举办时事报告会,时政评论演说赛,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执行学生道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思想政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割裂开的,而是交互实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把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延伸至课外,才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那么,政治课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呢?

1.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如,组织学生到周边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把爱劳动、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自觉的行动。

2.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点面结合,引导学生自我实践,感受生活。

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知”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行”就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并逐步形成自觉行动。学生自我实践德育模式就是让学生到社会上或家庭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有一个实践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自愿者利用周末等时间打扫公共卫生、扫墓、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做社会调查等。去社区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还可以通过对社区、企业、农村、商店、部队、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走进生活,以加深对书本道德知识的补充和理解。进行热爱父母的教育,布置学生在家里每天帮助爸妈做一件家务事,学会感恩父母。又如,教授七年级《思想品德》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基本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定期邀请司法机关人员给学生做法制报告,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3.心理辅导。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学业压力与就业竞争、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的特殊等,许多青少年学生不思上进,不关心社会与他人,唯我独尊,道德滑坡。政治课教师必须通过心理咨询,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

4.用德育积分,育美丽学生。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管理学生各项条例规定为标准,以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实行量化考核,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政治课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6

德国的社会发展程度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代表性。中国和德国一样,历来都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中国和德国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迥然不同的国家,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广泛普及的人文学科,具有高度的可对比性。对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并借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德国的历史底蕴深厚、政治历程复杂,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变得丰富多样。德国经历了二战、东德西德合并等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其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并未受到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统一,还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果。

(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互相配合

德国学界研究发现,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方法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当今德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正逐渐向隐性化和生活化趋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课堂教育中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手段,比如电影、纪录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于价值的判断则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老师不会进行过多Z言上的引导,用学生自己的感悟来代替生硬的说教。德国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多用浅显易懂的通俗语言,让学生有自由的思考空间。

(二)社会机构和团体积极推动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有大量的公共机构和社会团体在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机构和团体常常有计划地举办各类讲座和报告活动,并邀请在校学生参加,利用这些公益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同时,德国的各类法律机构也利用开办法律讲堂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敏感度,这种做法也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三)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中很少出现类似于“我们要怎样做”一类的教条式语言。书中的语言大多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语言轻松活泼,具有启发性。教科书中涉及了许多在实际生活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例如恋爱、家庭、死亡、战争的起因、人生各个阶段的苦恼等,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面临这些问题时他们该怎么办。这种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四)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

对德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德国是个相当严谨的国家。在德国,人们对待工作近乎苛刻的严谨、对待时间安排分秒不差地遵守、对待乘车逃票坚决严惩不贷,这些都源于德国人遵守的基本价值观。德国人民崇尚秩序、清洁、规范性、诚实、忠信、独立等基本价值观念。德国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就会教育孩子要守时、遵守规范、诚实不说谎、排队不插队等。这样轻松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弥补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足。家庭和学校联动形成合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与外国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灌输教育。

(一)讲授讲解法

讲授讲解法就是以教育者为主体,向受教育者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以及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由于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者主要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内,因此,讲授讲解法是对青少年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是针对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方法。在众多受教育者中,青少年受教育群体通常处于问题多发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疏导教育法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认识比较教育法

认识比较教育法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比较,受教育者可以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新认识,也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更快的发展。

(四)典型教育法

这种教育方法是现阶段国内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和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路径。每年都在进行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就是利用典型教育法,将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广泛传播,从而提升大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异同

(一)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相似点

1.德国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将社会实践放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2.中国和德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团结一致,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中德两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重视家庭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家长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这在无形中帮助他们强化在学校接受的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不同点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说理引导的正面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法是我国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思想政治课开展的,每个学校都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是教育部门的硬性规定,学生的德育成绩也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而德国的学校并不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德国的学校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各学科内容结合,在进行专业学科授课的同r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在是否利用劳动教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差异。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很少再利用劳动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会取消他们一切的家务劳动,许多学生甚至早已抛弃“劳动最光荣”的正确价值取向。德国家长从不会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家务劳动。按照法律规定,德国的孩子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学校也把劳动纳入学生的考核标准中。

四、现阶段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及获得的启示

(一)现阶段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过度重视灌输式教育,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育方法虽然能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但却阻碍着受教育者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要依法纳税,但却缺乏运用合理方法阻止不法分子偷税漏税违法行为的社会实践。缺乏实践会降低学习效率,同时也局限了对所学到的知识的运用。

2.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结合不紧密,缺乏实用性。在德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跨学科教学模式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进行广泛的“隐性教育”。中国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育中,单独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考验着个人的跨学科思想政治素养和参与水平,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国还存在着缺口。

(二)我国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

1.挖掘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社会力量。在对全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培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要靠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要借鉴德国的渗透教育法,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充分接受精神的洗礼与道德的熏陶,思想道德水平自然而然随之得到提高。

2.借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模式。我国应该借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模式,使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到一些改变。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一直饱受争议,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仅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会削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中国家长对家务劳动大包大揽,造就了无数高分低能的“好学生”,这些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不健全,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家长甚至宣扬“普通劳动没出息”“要赚大钱,当富豪”“一切向钱看”,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重强化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利用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合理帮助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在课堂内外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坤.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7):61-63.

[2]罗俊奎.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老区建设,2012(24):12-15.

[3]亓昕怡.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J].高教学刊,2015(7):81-82.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7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灵魂,既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地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如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呢?

第一,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政治教师只有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度和实效。

第二,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专题的教育。 一是理想、信仰、信念专题。通过教学活动、专题讲座及讨论,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树立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的思想感情,进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二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行为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地大物博,我们的民族勤劳、勇敢、善良、聪慧,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更美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学生只有对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爱。 三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了解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爱自重意识;学会文明交往等。(2)职业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敬业爱岗。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3)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交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避免旱恋现象的发生以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父母子女关系等。四是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让学生懂得劳动是世界上最光荣、最伟大的事情,懂得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离不开劳动的道理;懂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我国国情和创业本身决定的。五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专题。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养成发扬民主的习惯;同时通过“有读的”“有听的”“有看的”“有参与的”“四有”教学模式,经常开展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依法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其实质就是强调法律为治国最具权威的标准,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基本原则。

第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伟大任务,光靠学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构建教育网络。 例如: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努力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如: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法院、公安局、监狱等单位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案,听取犯人现身说法,增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观念;在革命老区设立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为革命先烈扫墓,听革命老人讲革命故事,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此外,政治课教学还应该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上述组织在青少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诸如团队活动、团员发展、团员评议、少年团校、青年党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救灾捐款、希望工程、升国旗仪式、文艺汇演、成人宣誓仪式、国庆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政治教师要主动配合团委和少先队组织开展工作,做到周密设计、精心安排,在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8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各方面都是协调发展的,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灵魂与统帅。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才会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学习,工作,生话中顺利地前进;只有具备较强的法纪观念,才能在生活道路上不失足。

2 如何开展德育教学

2.1 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思维。 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应遵循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从获得道德观念开始,逐步掌握道德概念,形成道德判断,确立道德信念。应当教给学生有关政治,道德的知识,使他们的道德认识以至道德情感和意志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科学基础上,但道德认识和一般科学的认识除有共同处外,又有不同点,道德认识不仅包含有关的知识,而且也包含着对某种道德品质或社会生活现象的态度与评价,道德认识不仅是认识活动的结果,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道德认识也是知识和情感,理智活动和情感选择的融合物。

2.2 德育应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知识的讲授,要求中学生对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的概念要认知,理解,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是非善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

其次,要坚持动之以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作出判断而引起的内心体验,是人的对事物的好恶,爱憎,亲疏的态度。学生只有对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方面的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又怀有灸热的情感,才会产生信念和意志,随之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详实的素材帮助学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丰富,深刻而稳定的情感。

再次,要坚持晓之以理。意志是人们使自已的动机,目的付诸行为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而坚强的意志来源于道德的理性认识,理想和信念对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以德服人,使学生对政治原则,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法律规范形成理念和信念。自觉去实践而不是机械地背诵一些观念,条目。

德育的内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一个集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教育工程。涵盖了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哲学,伦理学等基础理论,贯穿于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融合在各类教育之中。如:

2.2.1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核心,集中体现德育的思想政治功能。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三个代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同样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航标。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解决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问题。

2.2.2 自觉纪律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教育他们懂得社会主义自觉纪律和民主,法制的性质以及民主同法制,纪律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个人自觉遵纪守法和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建设四个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教育他们区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不同性质。学会正确运用民主的权利,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让他们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社会公共场所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对违章违纪的人进行规劝,勇于同违法乱纪的人和事进行斗争,以维护我们社会的安定团结的局面;还要对他们进行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做到知法,守法;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批评,敢于对坏人坏事进行批评的思想作风;让他们在共青团,学生会集体组织的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正确地行使和运用民利,为日后走向社会“参政”“议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确。

2.2.3 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文明行为习惯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调整和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而经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伦原则和道德规范。这是人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基础。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必须不失时机地做到抓小,抓早,抓扎实。

教育他们尊敬师长,教育他们和同学相处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做到共同进步;教育他们在男女同学之间建立正常的友谊,使道德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面;教育他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主动做到尊重,关心和帮助年老体弱,妇女,病残者;培养他们具有诚恳,谦虚,勇敢,正直等品质。养成懂礼貌,讲卫生,守秩序和注意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等文明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

2.2.4 劳动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克服轻视体力劳动及劳动者的旧思想,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质,并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打下基础。使学生懂得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懂得科学技术和信息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不能只满足于苦干精神;懂得现在的劳动虽然还有体脑差别和职业分工不同,但只要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同样都是光荣的,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和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思想品德以及认真负责,勇敢克服困难和革新创造的劳动态度和素质,学会并掌握一定的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2.2.5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教育他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的荣誉,争取为集体多做好事,树立起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引导他们从关心小集体逐步扩大到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大集体。

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文物古迹,了解历代各族人民和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民族英雄等对祖国的贡献;知道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受压迫,求解放。坚决维护国家和独立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业绩;让他们懂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以激发他们“振兴中华,人人有责”的责任感;教育他们关心国际形势的发展,懂得和平与发展以及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事业是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了解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善于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为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2.2.6 创新精神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把人的人格心灵“唤醒”,开发人的潜能,我们必须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寓德育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之中。

创新精神教育中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向学生进行创新个性的教育,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性。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必定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缺乏个性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并实现其创新能力。德育的出发点在于:要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势引导,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支持学生的挑战勇气,在合格基础上鼓励冒尖,在规范要求前提下发展个性特长。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9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10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1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部分,教育部2004年10月25日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政治教师,新形势下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德育实效,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我认为,中职政治课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和生活实际相连的课程内容,以了解基本常识,提高能力和觉悟,让政治课“更有用”为主要目标原则,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

一、通过《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我们要通过法律课的教学,给学生灌输诸如刑法、民法、经济法、治安处罚条例等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填补他们这方面知识的空缺,给他们塑造理想人格的模式,规范学生自身行为,纠正行为上的盲动性,帮助学生确立必要的惧怕心理,用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用法律意识拘束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使我们的学生在校时是个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又是一个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高素质劳动者。

其次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民事、经济、劳动等方面具有哪些法律赋有的基本权益。例如在民事领域中公民应当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在消费领域中作为一个消费者应当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其次我们还要告知,当前经常出现哪些侵权行为。例如,中职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而目前劳动就业市场上陷阱又很多,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利用青年学生迫切就业的心理和法律知识的缺乏,与之签定显失公平和诱骗上当的劳动合同,因此我们的学生需要了解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怎样鉴别企业资质,如何签定规范化的劳动合同,如何识别劳动合同中的文字陷阱和注意劳资方的权利义务对等。遭到辞退时哪些情况可以依法获得赔偿,都应当向学生讲解清楚。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应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讨回公道获得补偿。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在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可以运用法律的护身符来寻求公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从事这些活动的开始,及时发现问题而决定自己行为的取舍。

二、通过《哲学基础知识》教学提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础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哲学基础知识重在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通过学习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引导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就业、后发展”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就业观。通过学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让学生明白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去寻找机遇,把握机遇,而不能坐视等待。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使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政治课在德育工作的中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素质的劳动者。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12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年第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年,第页。②《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年,第-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年第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I),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

  

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世纪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年月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年第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年,第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篇13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