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实用13篇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1

1.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样一来,独生子女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娱乐内容不断丰富,成长中也会遇到很多危险隐患。尤其是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会增加,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引发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这就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安全教育。通过普及安全常识、安全防范措施等,提高小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以及能力,使小学生在面对外部安全隐患以及外界诱惑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应对并安全保护自己,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成长中受到伤害,而且还能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小学生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安全风险,为了避免学生因此受到伤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以此防患于未然。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对策

(1)利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安全教育

伴随我国互联网信息科技力量的不断进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分析,学生无法有效想象出具体情境,就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的讲解内容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因此,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得小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教师就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展示具象化理论知识背后的实际案例,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切实提升。

例如,在教学(2019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相关教学工作之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理。教师可以利用目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下载一些安全事故视频动画,例如,火灾预警与处理方法,通过具体的动画演示,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火灾的预警措施,使学生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能够加深自己的印象,从而促使安全教育的成效获得全面的提升,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2)增强师生互动,开展安全教育

和小学阶段的其他教学工作不同,道德与法治的安全教育工作没有具体的教学体系,作为重要的补充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的形式应当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的。因此,教师不需要过分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而是有目的性地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工作上的重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的宣传教育工作,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在教学(2019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中的“新世界有规则”内容时,师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并且积极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互动的形式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并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生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由于道德和法治教学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局限在理论教学的形式上,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利于建设更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在互相敦促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激发,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安全教育的相关工作也能进入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

(3)模拟安全情境,拓展安全教育

从本质上来看,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当有关内容讲解完以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将来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进行演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若想让小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指导,保证学生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例如,在教学(2019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的“守规则要自觉”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交通规则,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教师可具体在课堂上模拟学生行走的情境,使得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可选派一位学生扮演“警察叔叔”的身份,而其他的学生则需要扮演过马路的学生。教师可借助教学用具,模拟红绿灯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红灯、绿灯的转换。在过马路的过程中,需要由学生自主判断,根据红绿灯变换情况通过马路。而扮演警察的学生则需要发挥指导作用,确保“道路”通行的安全,也帮助学生加深对安全问题的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年龄相对较小的原因导致了其处理事故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安全教育工作可谓重中之重。近年来,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不断提升,如何优化安全工作、保障学生安全成为关键。通过安全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普法、学法,帮助学生更好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此外,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托于教师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日生活里也遵守学校的安全观念。家长在校外也要做好督促作用,如在外出行加强安全教育,反馈学生的平日生活习惯和情况,为教师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地安全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理论知识生活化,深化安全教育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2

HU Xiao-l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Abstract】Could governmen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reconstruct government credit by strengthening the ethics education of public manag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ethics educa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ethics education can not improve the morality Level of public managers, and the way to solve the in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government credit crisis is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zing of public managers by institution design which core is moral existence and exerting the public managers ethics subjectivity.

【Key words】food safety; ethics education; moral existence; government credit

【中图分类号】 C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13-02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向来被人们视作祛除愚昧、传承文明、延续人类社会生命的最佳途径。人类但凡陷入自身发展问题的泥沼时,必然首先想到求助于教育。而道德教育因为有着被普遍认可的“内化于心”的功能,往往被社会治理者们当成型塑人格、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法宝。于是乎,当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严厉的监管措施却仍旧未能有效阻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时候,“道德教育”,成为了理论家和实践者们倍加推崇的手段,认为加强道德教育能够重拾诚信,重新建立起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这些理论家和实践者中的大多数还认识到,虽然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企业,但政府部门作为企业非法行为的强势制衡者,政府部门内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应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必须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共管理者进行道德教育,以保证政府的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然而,惯性思维下的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真的有效么?”如果真的有效,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一直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里,还有许许多多表里不一的“文明人”?如果真的有效,为什么在我们已经通过学校、通过传媒不断加强道德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及其治理主体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和失落感?本文试图在深入剖析“道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探析如何有效地提升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从而增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

1 道德不可教

黑格尔曾说:“善是不能教的,而是包含在精神的本性之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人本身中发展出来。”[1]66

在黑格尔看来,教育并不能让人达到善的境界,善只能是人的内心的自发行为。

1.1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假性表征

随着人类走过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悄然来临。社会治理模式也相应地从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过渡,即到了我们常说的公共管理阶段。当我们站到公共管理这一平台上去回视前两种社会治理模式中道德教育的有效成果时,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仅是假象而已。所谓的道德教育,实为治理主体的精神强加。

在农业社会中,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秩序,除了在教义中添加“道德规范”之外,往往还利用宗教的力量对被统治者实行“双重洗脑”。在此种状态下,那些“规矩的文明人”们事实上已经被剥离了自我的独立人格,对被统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依附。到了工业社会,虽然“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在话语层面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处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治理主体实际上还是倾向于关注少数人的利益。对大众施行的道德教育,仍旧摆脱不了“使大众归附于治理主体”的嫌疑。所以说,在统治型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下,道德教育所产生的行为规范化、行为道德化都是虚假的。

1.2 道德教育的终极依附:道德存在

“道德的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他律层面,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2]11只有道德主体能动的内在,才是道德行为产生变化的根本动因。在《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中,张康之教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道德行为的基点:道德存在。“人的道德存在是人的本质,但不是先在于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发展、群体生成和个人成长中不断获得的本质。”[3]154“人是因为本来就有着道德存在才会对他人的道德行为作出回应”。[3]153“人的教育状况、学习程度和修养水平之所以能够影响人的德性,也基本上可以被理解成影响了人的情感,然后才影响人的道德存在。”[3]152

由此看来,真正要避开道德教育外加性的负面影响,让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关键在于拨动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机制,唤醒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因素。张康之教授还强调,道德存在要与客观要求契合才能发挥正的功用,“公共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的实现就是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存在与他的岗位、职务所包含着的责任和义务的契合和统一。而且,也恰恰是这种契合与统一,才在根本上使行政的、法律的责任义务完全转化为道德的责任义务。”[3]155

总括起来,“教育的功能更多地表现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许许多多社会问题都不应寄望于教育来加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不是由于教育带来的,反而恰恰是教育功能有限性的证明。”[3]348

2 道德教育的重新定位

尽管“道德是否可教”在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那里就有了最初的争论,但当代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质疑却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得人们迫切想找寻出一条解救“窘境中的道德教育”的道路。但人们又往往囿于“道德的确应该是可教的”这种惯有思维而无法自拔。于此,张康之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认为“道德教育是可以包含在制度认同之中的,而且,只有在制度认同中才会获得真正的教育效果。当制度排斥道德时,在道德教育方面无论投入多大的精力,也无法收到实效。所以,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本身,甚至不能满足于伦理学的研究,而是要着力于伦理制度建设。当伦理学的研究服务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而不是服务于直接的道德教育时,道德教育已在其中了”。[3]344

与西方重视个人价值与实践的理性精神相比,中国的传统思想则更加青睐于“内求于心”。越是内心的东西,越是难以掌控。斯宾诺沙曾说,“我们不能绝对地控制感情。要想控制和调节情感,需要艰苦的训练和奋斗。”[4]246这种“训练和奋斗”,既包括上面提到的作为根本途径的制度建设,也包括作为辅助路径的个人修养。

早在上个世纪初,亚瑟?史密斯在其著《中国人德行》中就深刻地指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5]203无奈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中国人心灵的严重麻痹,这种建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基础,只是在某些激进作家的作品当中有几声类似于口号的话语表达罢了。而伴随着中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升华人格”、“推崇良心”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从根本上消除某些社会治理中的痼疾的希望。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其人格修养、良心程度是社会正向发展的核心之维。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视域下,道德教育的要义实际上就成了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道德化问题。

3 加强公共管理者行为道德化建设,实现食品安全有效监管

3.1 进行基于道德存在的制度设计

“近代以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基本上是从人的物理存在和人的物质要求出发的,而且,它让所有从精神存在出发提出制度设计的‘乌托邦’学说显得那样荒诞。……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后工业社会中,将会从人的道德存在出发去作出制度设计。”[3]332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管理者因为地位的特殊性面临着

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难题。事实上,公共管理者既非统治者,也非公仆,他们只是从事公共管理职业的一个群体,只是职业神秘性为他们的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趁之机。例如,为了保护地方经济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实质性地放纵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监管责任推诿;绩效考核未跟进,监管行为常限于样品检查,也不及时更新检查项目目录和改进检查技术;等等。

如何才能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唤醒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存在呢?赏善惩恶机制的确立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里的赏善和惩恶是属于精神和道德范畴的,需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同时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引导这种力量,使公共管理者的荣辱感和良心得到激发,使其会为自己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道德行为感到自豪,会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不道德行为感到羞愧。

3.2 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主体性

在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公共管理者的自主性得到归还,成为拥有充分自主性的治理者。独立自主靠历史前提定格,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独立自主与以往各种治理模式中的权力执掌者的那种惯常表现出来的个人专断完全不同。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管理者的独立自主的人格主要表现为思想和意识层面的自由,表现为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除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道德主体性的方法主要是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不同于道德教育,它所欲达到的是内在的人的道德存在的恢复和重建。如果一个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境界足够高,他在行使监管权力的时候就不再无奈地迫于外在强加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而是出于本心自觉去维护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去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由此,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腐败和寻租问题也得以有效解决。归根结底,公共管理者一旦拥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他就能够在智力活动中凭着善的本心去自主选择行为方式,而不屈从于他主体。

当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直接诱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从以往的方式来看,政府往往通过立法规定、政策制约来规范政府信用。而在实际效果上,这些手段的采用并未能消除政府信用下降、民众信任度低的梦魇。究其主因,关键在于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公共管理者的人格并未得到升华;再者,政府往往只关注可转嫁的行政责任和可以逃避的法律责任,而忽视道德责任。如果考虑使用道德责任,用其统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政府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信用建设问题当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 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5):7-11.

[3] 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5] [美]亚瑟?史密斯.中国人德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

天津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食品安全伦理指导的研究”(TJZX10-056)。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3

[作者简介]王伟(1982-),男,吉林四平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南昌工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实践。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百姓饮食境况日新月异。遗憾的是,伴随着百姓餐桌的日益丰富,一些有毒、有害食品也鱼龙混杂地潜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本应该使人开心健康的饮食,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使人们在选择食品时多了几分禁忌和担心。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更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

一、道德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价值

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道德哲学的实践性品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范导使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气质,道德约束可以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证民生幸福筑牢坚厚的基石。

1 道德约束可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前馈式”预防。与依靠道德约束相比,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在食品生产经营者触犯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和神圣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和有力彰显。法律以力服人,对于犯罪者而言,是对其违法行为的惩罚,对于可能存在违法动机而尚未实施者来讲,法律的惩处会产生一种震慑,让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慑于法律的压力不敢去效尤,但这种震慑很难触及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而仅仅是对违法成本的精于计算。这种基于计算的信任和依靠外在监督的法律会最终导致了商业机会主义盛行。一旦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这种震慑很可能被缺少良知者凌越,他们会伺机找寻法律的漏洞,铤而走险。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是对事件本身的一种“反馈式”应对,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治标之策。在食品安全治理的过程中,法律是下游,道德是上游,一旦上游失守,再到下游去堵截,实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行为。要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关口就必须前移,发挥“制礼以崇敬”、“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影响力和渗透力。与法律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事后诸葛、以儆效尤不同,道德约束在于规范人心,启迪灵魂,凭借良心的力量内在的、自主的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信守个人品德,化外在法律法规的道德价值理念为内在的品行操守。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前馈式”预防是一种治本之策。

2 道德约束可以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在自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体现在他律与自律两个方面,从他律的维度审视,道德对人行为的外在约束是一种柔性机制,属于非权力性规范;与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法律相比,道德他律性的优势在于教化人明辨是非善恶,并在舆论引导和传统习惯的作用下,将道德的他律性升华为主体的内在良心自律。从自律的视角切入,道德最高原则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就像康德指出的那样:“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血液的注入,会改变食品生产经营者被动接受管理的局面,化外在他律为内在良心自律,可以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镌刻上深刻的道德印迹,体悟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义以利取”的真谛。因为良心,食品生产经营者既不会滥用技术,更不会去触犯法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直接责任;但是,食品监管者的道德品质低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的姑息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气焰。因此,食品生产经营者内在的道德感可以尽量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而监管者道德品质高,其敬业精神则可以加强监管的力度,让食品安全事件制造者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就监管者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正如麦金泰尔所言:“在美德与法则之间还有另一种关键性联系,因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当道德自律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内在价值诉求的时候,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自然会减少。

3 道德约束可以填补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和技术治理遗留的真空地带。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一些缺少良心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使用新技术时偏离了品德驾驭的轨道,为牟取暴利,想方设法地生产出有毒有害食品,突破了食品安全检测原有技术标准的疆域,让原有的检测技术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有些力不从心。同时,法律与监管作为外在硬性约束所呈现出的滞后性与片面性特征,使得面对“崭新”的食品安全事件时,在缺少相应制度依据的情况下,法律与监管略显无奈而变得“硬”不起来。面对花样翻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法律、监管和技术缺位的情况也将在所难免,这样往往会留下治理的真空地带。道德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规约性,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一切行为都会受到道德的规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一旦“道德法庭”牢固的扎根于整个社会和每个人的心中,道德因子渗透到食品供应与食品监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也就不会留下食品安全治理的死角,食品安全就会得到保证。

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从未离开公众的视野,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更是牵动着百姓的心弦。透过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阻碍因素。

1 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对生命尊严敬畏的缺少。食品是特殊商品,一般商品出现问题会造成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而食品出现问题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这么简单,轻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重者可能剥夺消费者的生命。基于食品商品的特殊性,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需要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生命尊严敬畏的伦理情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正是培育这种伦理隋怀的重要一步。当前我国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是多元的,但无论是规模化的食品企业,还是零散的食品生产经营个人,更多的是把经济利益进行优先考虑,甚至是唯一考虑。在企业价值观与个体的思想深处存在经济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轻视道德教育,甚至无视道德教育;对于食品生产经营个人而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我内在教育,二是来源于食品监管者组织的外在教育,可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非常欠缺的。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不道德行为,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 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造成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机会主义的泛起。诚信是维护食品安全,保障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屏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一方面依靠守信者的美德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诚信体系规约的他律。在传统熟人社会消解的过程中,现代陌生人社会对诚信他律性的依赖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西方,与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相匹配的是比较发达的诚信体系建设,这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安全可靠食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旦出现失信行为,严密的诚信监控体系就会介入,失信的污点不仅是法律的审判依据,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依据,失信酿成的苦果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是毁灭性的。而在当前的中国,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却略显滞后,食品安全诚信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必要的诚信制度,如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制度、诚信效果评价制度、诚信惩奖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没有搭建起食品安全诚信信息查询平台。外部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诚信体系规约缺少应有的刚性,造成食品生产经营者对诚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参与外部性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忽视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来讲,我国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失信留下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3 食品安全道德考评机制缺乏助推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的行为失范。在我国,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考评是相当缺乏的。食品监管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评价看重的是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管理是以法律为准绳,至于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道德与否、履行社会责任与否则另当别论。在创造经济效益这一点上,甚至有的地方上的食品监管者与生产经营者达成了利益同盟,食品监管者为生产经营者的败德行为保驾护航。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管者不仅放松了正常的市场监管,而且在事发后仍在考虑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和地方、部门利益,丧失了监管者应有的伦理判断,更没有履行起相应的职责。食品监管者对生产经营者缺乏道德考评同时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食品监管者道德考评同样是缺乏的,甚或是没有的。食品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健康的守护者。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涌现,除了食品企业没有履行相.应的伦理责任,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食品监管者可以不讲道德,滥用公共权力,诱发食品安全领域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对监管者权力运用的有效监督和监管者道德素质的有效考评。

4 食品文化环境污染影响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道德生成的步伐。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离不开舆论的支持与呵护。食品监管者、消费者和媒体是食品安全道德舆论的制造者,可目前这三者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监管者不主动去引导舆论、消费者懒得去关心舆论、媒体道德功能的式微滋生了“炮制新闻”、“受贿新闻”、“媒介审判”等恶劣现象,更是推波助澜了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的出现了弱化。与此同时,作为我们自古至今一直引以为豪的中华食品文化也受到了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中华食品文化重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特别强调“形式美”,这也是中华食品文化闻名于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然而,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正是借用中华食品文化强调“形式美”这一点巧作文章,利用所谓的“特殊手段”加工、储存食品,似乎使食品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漂亮”,在嗅觉上变得更加“诱人”,在味觉上变得更加“鲜美”。表面看来,这与中华食品文化并不违背,达到了食品文化要求的“形式美”,而实际上却是这些人员的败德行为,致使食品已然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食品成了,严重污染了食品文化环境。

三、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的现实进路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差强人意,食品安全道德约束对于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关注点集中于法律、监管和技术三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道德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滥用技术、价值观不正确,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要从源头上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还必须从道德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反思。这就需要展开系统的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使道德不仅在理论上、观念上而且在实践中真正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基石。

1 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食品承载着生命价值,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特别的道德意蕴。现代市场经济的真谛是道德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缺少道德内涵的经济是畸形经济,这样的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近年来,无论在观念还是在行动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功利主义阴霾飘散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对于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行业也未能幸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心,渗透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道德防火墙。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生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行为。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思路,把强劲有力的“灌输式”教育与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相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受训时间时限,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道德教育的情况纳入到相应的考核中,进而把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方面的软要求以硬考核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增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性。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制度。富兰克林曾经直言不讳地提出“信用就是金钱”,他虽然把诚信这一美德描绘得过于功利化,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到诚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深化的今天,诚信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诚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诚信一信誉一效益”的内在逻辑。经济诚信或诚信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就现实而言,少数经济主体对此却存在着认识偏差。诚信作为一种经济道德要求,其践履既需要经济主体的理念和自觉,更需要将诚信道德要求制度化,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依靠制度的外在强制性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性保障来促进食品安全诚信行为的养成。在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中,食品生产经营者是最重要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者诚信是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一方面需要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视和加强内部诚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将诚信贯穿于食品领域之中;另一方面需要由政府推动建立全面、系统且具实践操作性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档案,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评价的重要参照和社会考评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内外兼修,可以让诚信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情境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4

二是宪法和法律观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违宪是最大的违法。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具有强制约束力。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必须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是依法行政观念。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对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普遍要求。高等学校虽不是专设的行政管理机关,但却担负着部分行政管理的职能。高校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都必须树立和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实施行政管理行为时必须以法律为根据,依据法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管理学校各项事务。一切行政管理行为都必须于法有据或与法不悖,坚决杜绝一切违法行政、违法管理的行为发生。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也应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确保各项管理行为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还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必须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学校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实现由增强法制观念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由一般地强调学法用法向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的转变,使高校师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维法的模范。

二是要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保证管理行为合法化、规范化。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内部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有章可循;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于法有据,内容不得与宪法和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与此相应,学校内部的管理行为也必须有法律根据,依法进行。对师生的管理,决不能妨害师生的人身权利和民利。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应按法定程序通过司法途径予以处置。

三是要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要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及遵纪守法、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要加强治安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为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等学校在实施依法治校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第一,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在当前特别要加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其他重要思想教育,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育师生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特别要在“进头脑”上狠下功夫。

第二,加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教育,结合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教育师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1)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教育引导师生克服有神论,坚持无神论;摒弃唯心论,坚持唯物论。清除在部分师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信仰主义思想倾向,教育学生作自己命运的主宰,坚决拒绝及一切唯心主义邪说对神圣校园的侵蚀和玷污。(2)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教育师生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看待他人、看待自己;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立足客观现实,发挥主观努力;坚持以社会实践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养成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克服好高务远、主观任意、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以主观好恶评判事物等不良思想倾向。(3)加强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教育,引导师生用辩证联系的观点、辩证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人和事,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辩证思维方式,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4)加强科学理性主义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师生善于用深邃的理性目光审事视物,跟着科学真理走,而不要“跟着感觉走”。要让理性支配情感。(5)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生产劳动观念教育,教育师生真正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热爱生产劳动,热爱劳动群众,克服“英雄史观”的不良影响。(6)加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教育师生确立索取知识为荣、奉献才智为荣、服务人民为荣、报效祖国为荣的高尚思想,正确理解并处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健康的人生之路。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1)教育师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增强明判大是大非的能力,克服那种不关心政治、只盘算实利,是非观念淡漠,不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非政治化倾向。一句话,高校师生要讲政治。(2)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确立正确的权力义务观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克服法制观念淡薄,只争权利不尽义务,片面强调民主而不要法制或者相反,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等不良思想和行为。(3)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师生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五,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1)加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教育,教育学生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做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代形成的尊老爱幼、扶弱济困、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见义勇为、谦逊有礼、克己让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谈吐儒雅、举止有度、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富于爱心和同情心,以及“知耻”、“慎独”等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教职工要做修身的表率。(2)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师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规范。(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强化对教职工的师德教育,发扬红烛精神,把爱心献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联系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发愤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4)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家庭美德教育。

第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1)教育师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工作、学习要有志气、有毅力。(2)教育师生养成开拓进取和创新意识,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和已涉足的领域,应不断追求新的成功和开拓新的领域,不断进取,永无止境。(3)教育师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脆弱心理,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进退自如”。(4)教育师生增强适应环境,特别是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素质,克服自我封闭心理和排他心理,能尽快与环境融为一体并积极影响环境。(5)教育师生增强防外界干扰的心理能力,养成稳定的心理特质,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或学习。(6)教育师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盲目优越心理,正确看待他人,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7)教育师生养成雅量高致的心理气质,器量宽大,气度恢宏,胸襟开阔,淡泊名利。

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各级党组织和行政管理部门层层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工会、妇联以及政工干部、政治辅导员等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两课”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主渠道和多渠道相互衔接、相互配合。教职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言教与身教并举,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把普遍性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还要把教育与依法严格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寓教于管、管即是教。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5

为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特制定2020年我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平安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校风树立、师德学习,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工作原则

综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治理难度大。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反复就治理什么问题”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的安全稳定,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把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健全责任体系

校长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承担主体责任,副校长是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直接责任者。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认真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三项制度”,要层层承诺,层层签订安全稳定岗位责任书,建立校长包学校、年级组包年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坚持“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每月至少组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一次安全稳定工作办公会议,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研究、部署、分析和解决一定时期内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活动要做到“五有”,即:有创建机构、有活动方案、有长效机制、有活动资料、有活动效果。

4、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提高校园治安防范工作能力。一是增强治安保卫力量。明确岗位职责,并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二是提高技防水平。利用一定资金完善校园重点部位监控和报警系统的建设,并做好技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其正常有效工作。同时,要切实将人防与物防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学校安全。三是建立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主动联系所在地的综治部门,协调公安、交通、卫生、消防、工商等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活动,重点治理流动商贩等非法经营和打击校园周边骚扰学生的“无业游民”,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周边治安环境,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安全。

5、认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饮食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要加大对食堂检查力度和密度,下大力提升食堂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保证食堂的卫生安全和饭菜价格:二是校舍设施安全专项整治。要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有关校舍工程要求和会议精神,特别是要做好危房校舍及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严防校园师生伤害事件和不稳定事故的发生;三是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健全消防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防火安全的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四个能力”建设活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工作水平。要加强校园用电设施的改造,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电线、电缆等设施,坚决取缔学生宿舍内的违章用电。要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做到安全疏散通道畅通,安全疏散出口标志齐备、有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四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常识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抵制交通违法行为的习惯。

6、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纪律教育、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二是通过法律进校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开办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大力普及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三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作用,帮助学校解决法制纠纷,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水平。责任到人,快乐施教,严格管理,有效防范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发生。紧紧围绕“六五”普法、“安全教育日”、“综治宣传月”、“交通安全日”、见义勇为主题宣传活动、法律进校园、“12·4”法制宣传日、“爱路护路”宣传周等主题教育,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板报、橱窗、墙壁创设安全文化平台,悬挂校园安全条幅和标语,加大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文化传承的力量保障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

7、做好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

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措施到位,落实到人,并做好预案演练工作。一旦突发安全事故,要立即启动安全应急预案,参加救援的人员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有序抢救,尽可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严格落实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信息收集、处理及报送工作,对拖报、不报、谎报重要信息而延误事故处理、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二)

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切实解决我校当前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2020年某中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某大精神,上级部门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意见的精神,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以创建“平安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搞好安全文明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学校创造安定的环境,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

二、工作目标

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构筑矛盾化解、治安防控、综治责任三大体系,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1)、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

综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本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工作责任制,将综治工作列入各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校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矛盾调处的重点放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上,依法妥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学校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各校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倾向性苗头及时报校长办公室。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凡发现教师家长上访、、火灾、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和严重疫情以及群体闹事等,在最短时间里报告校长室,发生重大事件学校将在一小时内报局办公室。

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

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由杨爱民任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门卫力量。

(2)、提高技防水平

各校、各处室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将高档物品存放好,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财务室、微机房等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适时安装好报警系统,确保学校安全。

(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文化、城南镇治安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采取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师生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贵重物品落实专人保管。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交通工具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午餐、师生饮水、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学校要在节假日建立值班制度,同时向家长发出有关安全的公开信,学校的值班安排及时上报教育局办公室。

(5)、加大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

进一步提高“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精神,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

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主题教育,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

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学生远离网吧”联控联防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

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

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方案,改进对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定期家访,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学校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某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维护学校稳定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某精神,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我校以学生为本,扎实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造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良好治安秩序和文明的育人环境,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深入贯彻《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我校综合治理工作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实际,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校风建设、师德学习、学风树立,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综合治理工作原则

1、综治工作以人为本,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当地派出所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主动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综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组织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完善综治工作领导和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我校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

组 长:某(校长);

副组长:某(法制副校长) 某(副校长)

成 员:

(二)制度建设

1、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强化规范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建立校园卫生安全预警、学生活动安全预警等方案,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学校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制定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夜间巡逻制度等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2、学校在物防和技防两方面加大投入,增强物质装备,在关键部位设置防盗门、防盗窗、防护栏等。加强班主任监护、教师值日等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24小时校园治安自防和巡逻、巡查制度。在校园重要路口安装摄像头。

3、积极维护师生思想稳定。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师理论学习、学生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的思想理论教育等,加强师生意识形态阵地的宣传教育。

4、建设校园安全环境,确保师生安全。通过积极整治校内环境,做到校园无不洁饮食摊点和其他非法商业摊点、确保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内防火、防雷设施齐全有效,使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环境满意度高。

5、努力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净化育人空间等途径,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宣传校园安全文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通过实施班主任联系电话公示制、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制等举措,打造家校一体的安全网。

6、灌输生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社会安全常识,了解相关法律和规定,尽量多积累一些处理突发情况的自救自护经验。

四、具体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2020年2—4月:了解有关情况,制定计划; 开展宣传教育。

2020年5—6月: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放有关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资料,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环境巡查及整治,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2020年9—10月:召开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盗安全教育。

2020年11—12月:继续深入开展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整治、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搜集整理阶段性工作资料。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6

为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特制定2020年我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平安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校风树立、师德学习,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工作原则

综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治理难度大。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反复就治理什么问题”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的安全稳定,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把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健全责任体系

校长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承担主体责任,副校长是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直接责任者。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认真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三项制度”,要层层承诺,层层签订安全稳定岗位责任书,建立校长包学校、年级组包年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坚持“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每月至少组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一次安全稳定工作办公会议,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研究、部署、分析和解决一定时期内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活动要做到“五有”,即:有创建机构、有活动方案、有长效机制、有活动资料、有活动效果。

4、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提高校园治安防范工作能力。一是增强治安保卫力量。明确岗位职责,并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二是提高技防水平。利用一定资金完善校园重点部位监控和报警系统的建设,并做好技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其正常有效工作。同时,要切实将人防与物防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学校安全。三是建立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主动联系所在地的综治部门,协调公安、交通、卫生、消防、工商等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活动,重点治理流动商贩等非法经营和打击校园周边骚扰学生的“无业游民”,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周边治安环境,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安全。

5、认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饮食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要加大对食堂检查力度和密度,下大力提升食堂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保证食堂的卫生安全和饭菜价格:二是校舍设施安全专项整治。要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有关校舍工程要求和会议精神,特别是要做好危房校舍及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严防校园师生伤害事件和不稳定事故的发生;三是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健全消防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防火安全的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四个能力”建设活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工作水平。要加强校园用电设施的改造,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电线、电缆等设施,坚决取缔学生宿舍内的违章用电。要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做到安全疏散通道畅通,安全疏散出口标志齐备、有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四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常识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抵制交通违法行为的习惯。

6、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纪律教育、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二是通过法律进校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开办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大力普及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三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作用,帮助学校解决法制纠纷,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水平。责任到人,快乐施教,严格管理,有效防范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发生。紧紧围绕“六五”普法、“安全教育日”、“综治宣传月”、“交通安全日”、见义勇为主题宣传活动、法律进校园、“12·4”法制宣传日、“爱路护路”宣传周等主题教育,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板报、橱窗、墙壁创设安全文化平台,悬挂校园安全条幅和标语,加大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文化传承的力量保障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

7、做好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

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措施到位,落实到人,并做好预案演练工作。一旦突发安全事故,要立即启动安全应急预案,参加救援的人员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有序抢救,尽可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严格落实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信息收集、处理及报送工作,对拖报、不报、谎报重要信息而延误事故处理、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二)

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切实解决我校当前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2020年某中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某大精神,上级部门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意见的精神,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以创建“平安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搞好安全文明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学校创造安定的环境,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

二、工作目标

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构筑矛盾化解、治安防控、综治责任三大体系,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1)、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

综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本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工作责任制,将综治工作列入各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校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矛盾调处的重点放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上,依法妥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学校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各校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倾向性苗头及时报校长办公室。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凡发现教师家长上访、、火灾、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和严重疫情以及群体闹事等,在最短时间里报告校长室,发生重大事件学校将在一小时内报局办公室。

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

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由杨爱民任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门卫力量。

(2)、提高技防水平

各校、各处室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将高档物品存放好,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财务室、微机房等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适时安装好报警系统,确保学校安全。

(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文化、城南镇治安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采取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师生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贵重物品落实专人保管。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交通工具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午餐、师生饮水、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学校要在节假日建立值班制度,同时向家长发出有关安全的公开信,学校的值班安排及时上报教育局办公室。

(5)、加大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

进一步提高“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精神,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

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主题教育,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

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学生远离网吧”联控联防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

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

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方案,改进对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定期家访,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学校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某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维护学校稳定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某精神,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我校以学生为本,扎实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造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良好治安秩序和文明的育人环境,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深入贯彻《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我校综合治理工作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实际,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校风建设、师德学习、学风树立,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综合治理工作原则

1、综治工作以人为本,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当地派出所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主动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综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组织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完善综治工作领导和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我校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

组 长:某(校长);

副组长:某(法制副校长) 某(副校长)

成 员:

(二)制度建设

1、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强化规范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建立校园卫生安全预警、学生活动安全预警等方案,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学校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制定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夜间巡逻制度等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2、学校在物防和技防两方面加大投入,增强物质装备,在关键部位设置防盗门、防盗窗、防护栏等。加强班主任监护、教师值日等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24小时校园治安自防和巡逻、巡查制度。在校园重要路口安装摄像头。

3、积极维护师生思想稳定。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师理论学习、学生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的思想理论教育等,加强师生意识形态阵地的宣传教育。

4、建设校园安全环境,确保师生安全。通过积极整治校内环境,做到校园无不洁饮食摊点和其他非法商业摊点、确保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内防火、防雷设施齐全有效,使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环境满意度高。

5、努力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净化育人空间等途径,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宣传校园安全文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通过实施班主任联系电话公示制、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制等举措,打造家校一体的安全网。

6、灌输生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社会安全常识,了解相关法律和规定,尽量多积累一些处理突发情况的自救自护经验。

四、具体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2020年2—4月:了解有关情况,制定计划; 开展宣传教育。

2020年5—6月: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放有关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资料,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环境巡查及整治,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2020年9—10月:召开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盗安全教育。

2020年11—12月:继续深入开展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整治、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搜集整理阶段性工作资料。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因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的铺砌起来的!”示范和引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教师作为学校的工作人员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换句话说,教师也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最直接的榜样。因此,要想在政治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首先我们政治教学工作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小的行为约束自己,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众场合抽烟,不说脏话,衣着整洁……这些小事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的潜在因素。尤其是在面对中职这些所谓难教的学生时,我们更应该言传身教,言必行、行必果,不为物役,不为名诱,有爱心、有责任感,能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2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习政治这门学科,其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可以说政治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显性德育学科,其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因此,作为新时期政治教学者,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德育教育要求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如《透视经济现象投身经济建设》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和任务就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认识价值规律,践行文明消费;再比如《关注政治现象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单元知识的重点就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内容、行使渠道,懂得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义务。培养学生依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这些内容无一不体现着德育的具体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教学中德育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8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正是积累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意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民主法治建设和培养法治人才作为重要议题,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对当前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局面,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如何改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让法制教育能够深入人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时有出现,让本来就备受关注的大学生族群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这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法制教育窘迫的局面。

(一)课程边缘化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能够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编在一本教材中,并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两门课程变成一门课程,成为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一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法律基础”部分课时量较少,授课内容也相对较少,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中不能很好展开的现象。在学校和学生的“默契”下,该门课程竟然被逐渐边缘化了。

(二)教师非专业化

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不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这与高校需要高学历人才和法律专业人才短缺不无关系,从事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就业方面多会考虑法院、检察院或从事律师职业,不会把成为传播法律基础教育的老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一选择,特别是近些年进入高等院校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学历,使得各个高等学府这类专业教师更加缺乏,再加上教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一本课,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由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职讲授法律基础,这些教师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律思维本身就了解得不够深入,很难通过后期的短期培训或自学达到专业法律人才的水平,因此在讲课时就会有所保留,对于自己不懂不通的法律问题就尽量少讲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法律基础课就真的变成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和法条堆砌了,既不能达到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更缺乏实际价值,因此,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便因此流于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无论是教改前的“法律基础”,还是教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探索。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依然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首先从内容上说,无论教改前后的教材都是基础法学概念和各部门法的堆砌。包罗万象就会丧失重点,再加上有些法学概念晦涩难懂,而且部门法的法律条文中的法律语言又和普通的语言有很大差别,常常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目前,大学法制教育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法律原理的讲解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法制教育教学形式只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法条的组条注解,这对于现在已经是“90”后的学生群体,无异于“鸭子听雷”般烦闷。而且教师有时候在案例的选取上也难免会面对选择案例不当的问题,加上课时的限制,很难开展法律实践课,不要说走上街头融入社会了,就连像模拟法庭这样的模拟实践课很多高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都很难开展,这无异于让法律实践更加难上加难。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法律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会出现“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恶性循环。因此,改变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的现状,是我们完成法制教育、改变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前提。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特别是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热点话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公民意识培养和法律信仰培育为切入点

1995年,国家教委与司法部就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通过讲解和介绍法治理念和宪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还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立法目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公民意识的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而且在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均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十七大、十报告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些文件为大学法制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的支持,并对我们改进法制教育的不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是指享有该国国籍并享有法律上的权利并履行法律义务的社会成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义务的认同。过分关爱下的孩子会养成享受权利成为习惯,不履行义务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一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要求,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1]。 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培养也会带动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加强,因为法律就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想要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给出清晰的答案,就会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带动起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力。因此,要想改变大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应以大学生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作为切入点最为适合。

(二)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着力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面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讲法律基础的现状和法律学科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应该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收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可以考虑外聘一些公检法等法律部门有着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来承担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方面应改变对大学法制教育的偏见,不论从老师的选择和课时的分配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要让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谁教都行。其次是改变部分高校教师的观念。综合类大学的法学教师们积极担任本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理工类学校也可以申请聘请综合类大学的法律教师来担当客座教师,完成本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让大学之间,特别是同城的大学之间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三)以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为立足点

大学法制教育是使大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教育。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但是,面对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严重缺失的情况,教师首先更应加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选取至关重要的法律观念,将“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信用等等”寓于法学理论之中重点讲解。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将法条讲解与现实中的案例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实例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其次是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外,还可以采取辩论、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法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与反对的观点进行辩论,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分析给其他学生听。在注意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对于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针对当前法律热点问题的辩论赛,模拟法庭,针对学校内违纪违法现象的情景剧等等,还可以依托学生会或组织法律实践社团来招募一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些活动,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和校园网络广泛法律宣传,同时可以请知名法律人士来学校讲座,积极开展社会课堂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还可利用假期去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和法律实践深入接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达到社会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四)以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为创新点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课题,大学生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1.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西方思想家康德基于人的两重性提出两种道德法则,即伦理法则(道德法则)和法律法则。在康德看来这两种法则以内外两种方式统一于人体。康德的观点形象的说明了法与道德的关系。所谓道德,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在人类学早期,法与道德浑然一体,逐渐分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基础,道德起作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法治需要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2]。 而且法律和道德在调衡社会分工上也有普遍的联系。因此,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和德育教育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犯罪的大学生不仅缺乏法律观念,更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特别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走向社会,却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3]。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面对以后步入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情况,配合法制教育共同完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成型。

3.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无小事,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相对集中,更加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防火、防盗、防突发事件等等,把这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加强安全教育,让大学生们警钟长鸣。

结语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个方面调整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注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取长补短而且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会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法制教育,使高校法制教育攀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不仅在减少大学生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全民法治理念的树立,为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当今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之一,正如伯尔曼的治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面对当前形势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当下提倡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大背景下也给高等院校提高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我们所要做到就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完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开创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9

学校安全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文秘站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学校正常开展工作的保障。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顺利实现我校的“一、三、五”目标,特制定20__年春季学期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平安校园”为龙头,以普法为载体,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学校的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二、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综治、创安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切实做好学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和创安工作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校长是学校综治和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将综治、创安工作列入学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成立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小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和普法领导小组等机构,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积极推进“五五”普法工作。

今年是“五五”普法工作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开展的关键一年。实施“五五”普法,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努力做到普法工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同时,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在学校教育中,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以人为本,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注重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渗透教育,把法制教育与学校的德育管理相结合,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全校性的法制知识、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心托起篮球女孩》和《呵护》等有关教育光盘,使学生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组织教师员工深入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水平。

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学校、各处室要进一步明确“一把手”的责任,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力量。

(2)、提高技防水平。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对已安装好的报警系统,要正确使用,确保学校安全。

(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团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采取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食堂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厨房设备、餐具和食品、水源及其制品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和安全通道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要健全节假日值班制度。

(5)、加大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要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河北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处室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文秘站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我校的网站已建立,要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网络管理人员先培训后上岗,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严密防范群死群伤事件和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方案,改进对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定期家访,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学校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要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实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二月份

1、召开“创安”工作会议,讨论“创安”工作意见。

2、征求对“班级安全管理”的意见。

3、制定学期“创安”工作计划。

4、利用墙报、红领巾广播等,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5、开展《义教法》、《未保法》宣传活动

6、聘请检察院有关同志来校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

7、进行期初安全检查,查隐患,抓整改,收缴危险玩具。

三月份:

1、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巩固发展治 安网络,调整充实班级小安全员。

四月份:

1、邀请公安局同志来校进行法制知识讲座;

2、组织观看教育光盘《呵护》,撰写体会。

3、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五月份:

1、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2、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安全教育网络;

3、进行学生自我防范知识讲座,提高学生自我防范的意识能力;

4、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5、与德育处商讨配合,争取与交警部门配合,开展“安全小黄帽”活动。

六月份:

1、进行禁毒宣传讲座(6月28日国际禁毒日前进行);

2、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防溺水、防触电工作;

七月份: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班主任分发《暑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并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2、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好护校值班工作;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10

一、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部署,有效推进教育治理活动

(一)思想高度重视,贯彻会议精神

在14日中央文明委的视讯会议上,设立了分会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章树山等领导参加会议。中央视讯会结束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章树山就贯彻落实视讯会议精神作了专门部署。市相关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文明办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按照中央文明委、市文明委的部署,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迅速组织市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进行宣传发动,召开大会表彰道德模范和文明新风典型,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大力加强诚实守信教育,以典型示范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二)建立领导班子,加强组织建设

视讯会议后,我市迅速成立了“市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由市委副书记陈斌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章树山担任副组长,30多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联络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文明委确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制度,互相交流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制订工作计划,进一步部署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

各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也相继成立了专项教育治理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统筹协调各分管领导和业务处室抓好专项教育治理工作的落实,确保专项教育治理活动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三)召开联席会议,交流部署工作

6月25日,召开了市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40多家成员单位及重点责任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上,工商局、质量监督局、市卫生局、市食品监督管理局作了会议交流发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章树山在会上讲话。他从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必要性、进一步积极探索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建立健全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机制体制三个方面,向与会单位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联席会上,对市文明委起草的《市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市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征求意见稿)两份文件进行了征求意见和广泛讨论。

(四)开展调研摸底,形成全市意见

市文明办在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调研摸底、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以市文明委名义起草印发了《市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实施意见》(通文明委〔20__〕20号)、《市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通文明委〔20__〕21号)文件。分析了食品行业、窗口行业道德缺失和公共场所公德失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目标任务、工作标准、责任分解,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将进一步形成由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单位负责、全市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五)制订工作措施,自查自纠先行

围绕食品行业、窗口行业、公共场所突出问题教育治理工作重点,结合当前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迎查,发挥市民巡访团作用,组织市民巡访团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到各行各业及公共场所,开展明查暗访、道德评议,进行信息反馈并督促整改。

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是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教育治理活动的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他们紧紧围绕中央文明委、市文明委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实际,认真对照工作职责和要求,分别制订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质监局今年初以来,已培训食品企业负责人1262人次,与每个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对50多家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将“有良心做食品”作为教育食品企业负责人的重要内容。根据食品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监督抽查结果、有无违法行为和产品 的风险程度等因素将全市食品企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至目前,全局系统共出动食品监管人员2046人次,巡查企业852家次,发现有问题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76家。有关企业对发现的275个问题得到及时整改,36起违法行为得到立案查处,5起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工商局加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力度,重点解决违法及诚信缺失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市工商系统共开展食品专项检查8次,问题食品清查9次,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8676人,检查食品经营户53117户次,检查大型超市、食品批发市场1430户次,检查酒类经营者4650户次,检查茶叶经营者2260户次,检查学校周边食品店4555户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41件。深入开展重点食品和重要节日等专项整治行动、“红盾春雷”、“红盾护蕾”专项整治行动。

市卫生局重点抓好道德教育、诚信建设、选树卫生窗口先进典型和以“学习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深化创先争优,实现‘三好一满意’”为主题,大力开展应急救助、便民利民、文明创建、卫生下乡、街头义诊、无偿献血等社会志愿服务等六个方面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采购监管,完善药品竞价采购制度,加大医药购销领域贿赂问题查处力度。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对在卫生执业、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药品招标、开单提成等活动中,收受有关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财物的行为,对索要红包、滥检查、开大处方等增加患者负担的行为,集中力量严肃查处。联合各监管部门推进快速检测技术,充分运用餐饮服务环节“数字卫监”、畜禽屠宰环节电子眼监控、食品流通领域电子索证、食品生产行业电子档案等手段,加强食品安全质量实时监督。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力争通过2至3年的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执行力、公信力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社会诚信度。10家医药企业联合向全市3500多家涉药单位发出《质量诚信经营倡议书》,3000多家药品零售企业递交了药品质量安全责任书、质量负责人在岗履职承诺书。对全市多家零售药店开展专项检查,根据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信用等级检查标准,逐项对照、打分,结合日常监管、药品安全专项检查、gsp认证跟踪检查、药师在岗检查、广告监测、gsp软件管理等,综合评定出守信、基本守信、一般失信、严重失信单位。逐步建立了企业药品安全信用激励和惩戒制度,进一步提升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道德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

(六)迅速治理整改,取得初步成效

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加大教育治理力度,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食品行业无制售不安全食品,窗口行业无服务质量问题,公共场所无公德失范现象”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使我市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教育治理活动取得初步成绩。医疗卫生系统效果比较明显。医德医风意识明显增强,职业道德和廉洁行医教育覆盖面达到100%。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医疗卫生(诊疗)服务、医疗卫生收费、院(站、中心)务公开等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和卫生从业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健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和廉洁行医、依法执业等规章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率显著下降,一级医疗事故为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七)及时总结情况,参加全国交流

6月18、19日,中央文明办在常州召开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现场推进会。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扎实开展好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各部门前段活动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步工作。50个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委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我市也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汇报了前阶段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研究制订我市措施、今后工作打算等情况。

二、进一步认清形势,加大教育治理活动的工作力度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教育治理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我市今后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1、开展对食品药品流通环节的专项整治行动。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生活需求和消费热点,组织开展让人民群众在食品放心、用药安全、身体健康、生命保障等流通环节的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企业信用监管,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切实解决商业欺诈等诚信问题。重点打击食品行业制假售假、以劣充好等问题,加强对虚假药品、非法添加成分药品、非法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使用销售的专项整治。

2、开展对食品药品经营单位的群众评议活动。开展“联评百企铸诚信,食品安全惠万家”主题活动。组织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运用采取监督检查、信息公布、问卷调查、专家点评、媒体曝光、行政约谈等手段,督促、引导食品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落实食品经营主体责任,开展食品经营主体资格、行为规范、质量符合、维护消费者权益等评议。

3、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专项打击的高压态势。一是突出重点,严厉整治打击。针对公共服务行业不正当竞争、专营和专卖行业垄断、制假售假、以劣充好、商业贿赂、变相传销、不正当竞争、侵犯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等失信问题和违法行为,开 展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重拳出击。二是联动执法,建立协作机制。健全多个执法部门的联合打假机制,探索执法部门共建协作等形式,保障监督和执法部门在整治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业务和技术优势,促进稽查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三是深挖线索,查处大案要案。对性质恶劣、社会危害大、涉及面广的案件,按照“五不放过”原则一查到底。凡有损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1、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爱护公众利益,维持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上做一个合格的、守法的好公民,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2、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以劳动竞赛、技能比武为载体,以加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道德建设融入职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开展“诚实守信”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宣传广大职工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先进事迹。

3、广泛开展家庭美德教育。以“家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家庭教育阵地作用;以“巾帼文明岗”为载体,发挥行业女性道德教育作用;以“小公民道德建设”为载体,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以“巾帼志愿服务”为载体,发挥社会志愿服务作用;以“巾帼诚信典型”为载体,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

4、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青少年励志教育、法制教育。深化“青少年维权岗”、“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建。力争至20__年底全市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比例达到90%以上。注重开展正面典型的培育和选树。选树青少年身边可学可信可亲的典型,对青春榜样等事迹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形成人人热议身边青春榜样的生动局面。

(三)围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以维护市场良好秩序为前提,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根本,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行业监管执行力、公信力和生产、经营企业的社会诚信,进一步提升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维护公共场所的良好秩序,切实制订长效工作机制,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满意度,提升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

1、建立领导干部道德操守承诺制度。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市级机关作风建设“一评五制”工作要求,以道德操守建设为重点,按照《党员干部道德操守守则》要求,实施领导干部道德操守公开承诺制度,鼓励和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坚持执政为民,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以个人的表率作用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2、建立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制度。加强党员干部的自律制约,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和社会监督。组织行风监督员开展明查暗访、点题质询评议、督促整改到位、公示整改成果等。

3、建立优质规范服务制度。窗口服务行业要全面提高服务规范化、优质化程度,切实制订公平有序、公正规范、公开透明、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的服务规章制度,提供有力的行业服务保障。

4、建立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坚持诚信为本,标本兼治。积极培育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促进市场主体守法诚信。运用信用曝光手段,通过行政性惩戒、司法性惩戒、市场性惩戒以及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形成道德约束、舆论监督、行政管理、法律规范相结合的良好经济社会秩序。

5、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对预期不整改和造成社会危害或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企业,将依据有关法律进行严肃处理,以强有力的监管手段促进企业的自律、规范、诚信生产经营,促进行业自我约束、互相监督。

6、建立组织力量定期巡查制度。注重发挥广大群众在教育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将市民巡访团“啄木鸟”行动常态化。

7、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把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作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建立健全相关约束激励机制,加强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11

一、道德现状

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使当代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物欲横流、信念淡薄、信誉危机、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等在不少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职业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公共道德也有了很大冲击。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道德约束,许多行业不正之风、政治腐败现象日趋蔓延。如今的中国,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在使用,而其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则及个人内在信仰的特点,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很多人都在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事实。

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最初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醛(福尔马林)、激素、面粉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漂白剂、假酒(甲醇)、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到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等等,直到近几年不顾一切冒然推进转基因食品产业化。这些问题已对人民生命健康和民族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透过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阻碍因素。

1.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对生命尊严敬畏的缺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我内在教育,二是来源于食品监管者组织的外在教育,可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非常欠缺的。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不道德行为,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食品安全道德权威弱化,法律对食品安全道德没有标准。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经营者与监管者道德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

3.社会普遍认知退步,对美德的宣扬严重匮缺。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食品安全道德更是不容忽视。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道德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道德层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治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心,渗透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道德防火墙。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生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行为。

2.让法律为食品安全道德出一份力。“道德”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字眼。它几乎如橡皮泥一样,在律己和律人时,变化万端,判若霄壤,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道德式微,法律最该亮剑。道德滑坡,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你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执法者,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3.加大公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不可否认的事,尽管道德有很大程度的沦陷,但国家主体机构却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食品安全道德亦是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仍然在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

法国启萌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爱情,美丽有什么用处?没有语言,智慧有什用处?”――而没有道德,由人的智慧要素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友有什么用处呢?它带给人们的,决不会是幸福。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任何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的努力,都会被厌恶和疏离所代替。现实的确向我们昭示一种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悲凉画面。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思。纠正和反省的力量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身上。

【参考文献】

[1]金木苏.道德赏罚论I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3]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羡.中国道德生态遇“双重门” 见义难勇为PK 草根最美[N/OL].中新网, 2011-09-06.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12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可以从生物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开展研究,本文选取的研究视角是法律和伦理的相关性,采取的方法是历史回顾,分析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通过禁娼有效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功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是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基础性工作。

1 建国初期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历史考察

是性传播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杜绝是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这个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一起严峻地摆在党和政府面前。当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摧毁娼妓制度,封闭妓院,解放、教育、改造、安置的工作,在以后的几年里逐步消灭了娼妓现象。新中国一方面用法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威封闭妓院,严惩妓院老鸨、管家,强制收容;另一方面用伦理的力量教育、感化,通过法与伦理结合的合力作用,改造,唤醒她们的政治和阶级觉悟,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她们由旧社会的被剥削者脱胎换骨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为我们今天根治现象、预防性传播疾病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1.1 用法的力量废除娼妓制度,打击

1.1.1 政府强制封闭妓院或限制妓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在完成政权接管的基础上,迅速开展各项社会治理工作,其中包括禁娼。当时的禁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北京等地为代表,在短时间内摸清妓院的有关情况,集中力量一举将全部妓院封闭。二是以天津等城市为代表,采取“寓禁于限”的方针,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取缔妓院。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量――法律来实施。

以北京等地为代表的具备禁娼条件的城市采取的是“北京方式”,即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采取果断措施,将全部妓院封闭。“天津方式”则是先采取包括政治上的高压、揭露妓院老鸨对血淋淋的剥削、揭示传播疾病等多种措施限制娼妓的进一步发展,即采取“寓禁于限”的方针,由政府出台法律法规,对妓院采取了“有计划的限制和逐步取缔”的方针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待时机成熟时封闭妓院。之所以采取这种措施,是因为在这些城市掌握政权后仍面临着复杂敌情及繁重的政治、经济任务,倘若仓促取缔妓院,势必会出现大量的及附属行业从业人员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给政府财政会增加更大的困难。

政府在采取强有力手段限制公开的妓院、发展的同时,严查各地大量存在的不登记、不领证的私娼,令各地公安机关着重打击幕后操纵、胁迫私娼的私娼业主,对私娼采取驱赶、警告和收容。如1950年9月,上海公安局制订了《目前处理私娼办法》,重点打击私娼主、台基主;当年底,上海共查出私设妓院主、台基主627人次,处理私娼和嫖客7667人次。

政府通过法的强制力量,有效地遏制了妓院和的发展,为其后进一步查封妓院、改造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其他各种严重的、亟待解决的各种政治、经济问题的解决。

1.1.2 凭借法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严惩妓院老板、领家和鸨母

在逐步封闭妓院的同时,政府对罪大恶极的妓院老板、领家和鸨母进行了严厉惩处。如上海,由公安局逮捕、法办妓院老板920名,成立审讯委员会,集中所有妓院老板、领家加以审讯和处理。如北京,对于拘押的妓院老板、领家进行严厉的处理,共收案363起,结案356起,处死刑2人,10年以上徒刑者19人,5年以上徒刑者74人,1年以上徒刑者260人,课以罚金与劳役者4人,缓刑、警戒教育释放者20人,没收房间89处,财物202件。在天津,1950年12月8日至1951年10月间,先后将恶贯满盈的数十名恶霸妓院老板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同时将他们压榨所得财产全部没收。再如云南省,在解放初期依法逮捕并严惩了41名罪大恶极的鸨母,其中2人被判处死刑,3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政府的严厉惩处起到了威慑和警示作用,使许多处于观望状态的妓院老板看到妓院的取缔已是大势所趋而不得不停业,已转业或歇业的也不敢再重操旧业。

1.2 用道德的力量教育改造、安置

解决问题,法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效果显著,但是彻底解决问题仅仅靠封闭妓院、打击罪恶妓主还不够,还必须与对的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法与伦理的合力,把们从娼妓制度和封建意识下解放出来。如果说借助于法的国家强制力量救们出火坑是第一步,是去除了娼妓存在的社会形式的话,那么改造、教育,帮助她们恢复身心健康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才是最为重要和彻底的解救方法,只有把数量庞大、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们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才是解决娼妓问题、消灭社会现象、遏止乃至消除性传播疾病的关键所在。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2.1 建立妇女生产教养院,收容

随着对妓院的封闭,教育和改造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如旧日的不能改变观念、不能投入新的生活中,就不能达到对她们的根本解救。当时,政府在各地成立了妇女生产教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集中改造。为彻底消除社会对旧日的歧视,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做帮教工作。在教养院里,工作人员称呼旧日为“学员”,积极宣传、解释党和政府对待她们和对待妓院老板、领班截然不同的政策,坚持对她们热情感化,耐心教育。

1.2.2 关心被收容的身心健康,既治心病又治身病

为使旧日相信新政府、认识新社会,丰富她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她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妇女生产教养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北京的教养院聘请田汉、赵树理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看望、慰问学员,和她们交谈,倾听她们的心声,送给她们进步图书、文化和生活用品。全国妇联和北京市妇联的领导同志也到教养院看望、开导她们,使她们逐步感受到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她们这些在旧社会最被人瞧不起的

“下”,今天都受到了社会的尊重,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同时,教养院积极联系卫生部门为旧日们医治疾病,戒除烟毒等。这些工作在促进改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政府责成卫生局从全市各大医院抽调60多名思想好、医术精的医务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对教养院学员进行普查。对患病学员,医疗队精心制订治疗方案,医务人员怀着对她们的深切同情,满腔热情地为她们治疗,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大量心血。仅在短短的突击治疗期间,就为她们注射了13000多支治疗性病的特效药物,平均每人超过10支。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百废待兴,财政非常困难。为了迅速医治她们的疾病,北京市政府拨出大量财政经费为她们治疗。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许多人的疾病很快痊愈,严重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爱护的旧日们激动地说:“要不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谁会拿这么多钱为我们治病!在旧社会多少姐妹病死、烂死也没有人管,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1.2.3 以多种方式教育启发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认识

政府在对改造工作中通过学习、个别谈话、组织讨论、召开对旧社会及妓院老板和老鸨的控诉会等方式,提高她们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认识。通过这些工作,使她们逐渐认识到她们与妓院老鸨是被剥削者和剥削者的关系,认清了封建剥削制度的罪恶和自己所受欺辱的根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能使她们得到彻底的解放。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教养院以《北京妇女》、《模范妇女》、《白毛女》等书刊为教材,为她们宣讲新中国《婚姻法》,并结合娱乐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她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和戏剧。教养院的同志还热心帮助学员们学习文化,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许多原来不识字的学员甚至能写信、读简单的文章了,这对于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旧日们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觉悟不断提高,打破了宿命思想的束缚,对新社会逐步有了深厚的感情。

1.2.4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往往有着各不相同的或根本对立的人生观。人生观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旧日们长期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也形成了畸形的享乐主义人生观。过分看重物质享受和感性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追求感性的、肉体的享乐。这种人生观常常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理想追求的所谓自我陶醉,因为无力或不敢追求远大理想、高尚目标,只好以贪得眼前的享乐借以,起到逃避现实、削弱斗志的消极作用,最终往往走向了悲观主义。因此,改造旧日,必须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时,党和政府在提高旧日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她们认识到劳动和创造社会价值才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帮助她们彻底清除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的腐朽消极思想,鼓励她们树立劳动自给的信心,通过改造成为新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针对一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工作人员们一方面对其进行劳动光荣教育,使她们明白妇女只有参加劳动才能解放自己的道理;另一方面根据她们的健康状况、年龄大小组织她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聘请一些从事手工业的师傅手把手教会她们基本的生产技能。教养院还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为学员讲课。如北京市领导就亲自给教养院的学员们上课,讲解《婚姻法》及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鼓励她们通过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对促进她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坚信能够胜任社会劳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1.2.5 帮助旧日找到生活出路,让她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经过系统的帮教,旧日们的精神面貌和劳动能力彻底改观。教养院结业前,政府对学员们作了妥善的安置。部分学员由父母带回家乡参加生产劳动,部分人统一安排经营小商摊,部分人进入工厂做工人。在北京,1200多名学员得到了妥善安置。从教养院出院后,有近1000人结婚或被亲人领回家,有60多人参加了剧团和从事医务工作。200多不能结婚或回家的,政府专门为她们购置了80多台机器,办起了新生棉织厂。在上海,自1951年到1957年先后收容的7500余名,至1958年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其中,回原籍安置的2400多人,到国营农场就业并带去家属的2500多人,进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1100多人,留在民政局福利工厂的600多人,去外省参加建设的300多人,由救济机关、养老院安置的200多人。各地在安置工作中,按照《婚姻法》,本着婚姻自由的原则,通过妇联干部和介绍人为她们介绍对象,感情成熟后自由登记结婚,组建家庭随后,妇联干部们还经常与一个个新家庭联系,鼓励她们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彻底屏弃旧思想意识。

新的工作使旧日踏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到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延绵了二千多年的娼妓被彻底禁绝,人民政府领导的禁娼斗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禁娼工作是新中国建立后辉煌的历史篇章,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了两点:一是性传播疾病的社会防治比医学上防治更彻底,因此也更为重要;二是在社会防治中法与伦理须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2 法与伦理结合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内在规律

新中国通过禁娼有效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功实践提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治理丑陋社会现象、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基本规律。

法治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如法院、警察、监狱、军队等)起作用,属于强制性的。道德建设主要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起作用,注重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属于非强制性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表现为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合力作用。强有力的禁娼、强制性改造与深入人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耐心细致的帮扶有机结合,才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1 法与伦理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对损害他人、损坏社会行为的惩治需要法律,社会道德尊严和道德秩序需要强制力量维护,法律承担着维护社会真、善、美良好风尚的责任,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基础。道德也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体现道德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道德对法律起着引航作用,背离道德的法律只能是“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认同与自觉遵守的。

法治能够促进道德进步。先进的法治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给予道德行为以有力支持,可使得社会道德义务的普遍履行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秩序获得制度性保障。先进的道德同样能够促进法治建设。法律是建立在人们对法律规范普遍认同基础上的,而“对法律规范的普遍认同”在很大

程度上是道德价值观念。道德与法律相比较,道德发展于前,法律相随其后,先进的道德观念为法治建设导向。

2.2 法与伦理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法治建设的效应与道德建设的效应可以相互转化,先进的社会在于建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和谐发展、相互转化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将成熟的、为大众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反映社会道德需求,促进良好的社会道德的传承。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法律,让法律、法规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自觉行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相互转化机制为法的力量与伦理的力量良性互动循环提供了保障。

社会进步需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立法机构、法治教育机构与道德教育机构在职能上分工明确,但由于在终极目标设计上的一致,二者不仅相互支持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包含,形成了巨大的合力。这种规范社会秩序、教育大众的合力作用,无论是单一的法治教育还是单一的道德教育都不能启及。

3 法与伦理结合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经验

3.1 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下,须加强法治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果断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封闭妓院,解放、教育、改造、安置的工作。其中,强有力的法治是首要的、有效的。这是一个基本经验。

当时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手段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封闭妓院、严惩恶贯满盈的妓院老板、遏止行为等。如1949年11月21日北京出动2000多干部和民警,分成27个行动小组,到次日凌晨,全市224家妓院全部查封,1268名获得解放,454名妓院老板、领家被逮捕审查。北京市封闭妓院的成功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随后,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如青岛、长沙等地也都纷纷效仿北京,在较短的时间内封闭了妓院。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2月份,天津市公安局就开始对全市妓院、开展调查;8月18日,市公安局颁布了《管理乐户及暂行办法(草案)》,限制乐户营业范围,只准收缩,不许扩大;11月11日,市政府制定了对“加强管理,鼓励转业,逐步消灭”的方针,结果,天津市当年有114家妓院停业,570多名脱离妓院。

政府通过法的强有力的规范力量,适时把握时机,果断迅速封闭妓院,处理嫖客,收容,集训严惩老鸨、管家,这是彻底取缔娼妓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重要、必要的第一个环节,严惩了罪恶妓主,把深受迫害的从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娼妓制度中解救出来,隔断了性传播疾病的社会传播渠道。

3.2 道德建设可以巩固法治的成果,是治本之策

建国初期,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另一个基本经验是,道德建设紧随法治建设之后,巩固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果。人的道德品性可以由恶变善,也可以由善变恶。应当说,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强制手段在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同时,也为新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但法治建设毕竟不是也不能替代道德建设。要使法治规范的内容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自觉行为,还要靠道德的力量。

道德教育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时候,道德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要。没有道德教育,任何一种社会道德要掌握社会生活都是不可能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首先以强制的手段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树立了先进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接着,开展了控诉、感化、改造等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先进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深入人心,牢固建立起来。

人民政府在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对的感化、教育和改造。建立妇女生产教养院收容的同时,及时组织她们回到已封闭的妓院取回财物。当她们看到自己的所有钱财原封不动地摆在原处,激动地说:“共产党真是讲信用,说到做到。要是的兵进了妓院,不抢光搜光才怪呢!现在我们放心了。”通过对的道德教育过程,使她们认识到了罪恶的封建剥削制度,认识到了妓院老板对她们的剥削。在妇女生产教养院里,工作人员组织们召开对妓主的控诉会,开展对旧日老板面对面的控诉。觉悟较高、受苦较多的学员在小组会上诉苦,讲自己的痛苦身世,讲领家、老板怎么虐待她们。诉苦的人哭了,听的人也掉下眼泪。诉苦的从一个到几个,最后形成了大家争相诉苦的局面。诉苦会变成了针对领家、老板的斗争会,控诉领家、老板的罪行,让们认识到受苦的根源。对以热情感化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思想觉悟都有了较大提高,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重新走向社会,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

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篇13

校党委把学习贯彻中共中央上述两个《意见》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心组学习扩大到各党支部书记。领导班子和支部书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院学习贯彻两个《意见》的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各系科党支部抓好本系科教师、职工对《意见》的学习,在全校形成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学生科党支部充分提高班主任老师的思想认识,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学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努力使未成年的思想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结合实际、创新形式,全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1、各支部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中华三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之中。

2、学院是育人单位,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安排中。基础部在抓好“两课”教育同时,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举办专题形势、学习报告会,积极参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的研究、研讨活动。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引导广大青少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未成年人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制定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纪守法。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重视学院教师的师德建设,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学院在每年的教师招聘工作中,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选聘和录用。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学院每年暑期举办了中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班,聘请了我省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来讲授《人类资源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修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基本趋势》、《专科层次如何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如何看待专科层次的学生》、《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策略与艺术》等课程,并进行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学生家长广泛联系,及时沟通,共同研究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管理。普及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4、结合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开设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相结合。学院抓好校园文化,努力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团、成人宣誓等特殊有意义的日子,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今年六月,学院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一百多名今年十八岁的学生,身穿汉服,头带冠冕,向国旗、向家长和老师庄严宣誓:要弘扬祖国优良传统,承担起十八岁成人的义务,当一名合格的公民。为了加强学生的普法教育,学生处与公安等有关部门联系,安排了劳教所的“少年犯演讲团”来我院演讲,演讲以现身说法,感动并教育了广大青年学生。学院还不失时机地开展“青春启示录”的征文活动,不少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少年犯和我们年龄相当,也有美好的理想和向往,但由于无知、法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们要引以为戒,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遵纪守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自救教育和禁烟、禁毒教育。认真开展三好学生、奖学金评定和优秀团员、先进集体的评选表彰工作。抓好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配合公安、文管、工商和市容等职能部门,综合治理学院周边环境。学院今年8月被包河区巢湖路街道命名为“平安校园”。

5、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与解决实践问题相结合。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学生解决思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关心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问题。学院在院医务所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训专业人员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做好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做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院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连续四年每年承办了全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每年有各类专业团、企事业单位一、两百家来学院招聘艺术专业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机会和平台,减轻了我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每年达到90%以上,得到文化部以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6、认真学习贯彻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院党委组织连续五年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班,学生党支部做好高校学生建党对象的选拔、培养和推荐工作。业余党校培训开办以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批青年教师、大中专学生学员受到了系统的党史、党章以及党的理论培训,顺利结业。五年来,我院的业余党校培养学员近五百人次,确定建党培养对象百余人,其中发展教职工党员二十余人、学生党员十九人。抓好共青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团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要把团组织建设纳入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布局中。做好各个系科团总支的组建工作以及新团员的组织发展工作,学生科党支部也要对团组织的工作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性以及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三、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1、要建立健全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网络和体系。

学院升格后,机构编制方案正在批准实施阶段,学院的德育教育网络和体系已经开始建立。院党委要做好在从中专党委向高校党委的转换,系科也要完成党支部向党总支过渡,健全完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相关法规,组建好学院升格后的系科党总支,选配、培训好党总支书记,使系科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还要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形成工作网络和体系。

2、要建立完善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构和设施。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