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实用13篇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the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Beijing,100872;

KaiFeng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Marxism Studies,Henan Kaifeng,475004)

Abstract: Discourse ethics based on the language, its core contents is the generalize principle and the discourse ethics principle. Discourse ethics requests using talks and dialogue to ensure universal eff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 Pay attention to discourse ethic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make changes in the role of educators, rebuilt the main moral character of the educated, create an attractive environment for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And thus obtain thecommunicator’s common growth,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discourse ethic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沟通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点,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1]P114话语伦理学主张一个有效的道德规范必须平等、自由地为所有参与者赞同。而沟通法是就教师和学生双方所依据的道德价值与规范(正当性要求)进行的商谈对话。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接受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即使之产生有效性),就必须运用论据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说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本质上就是一种话语过程。

一、话语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话语伦理,也称商谈伦理、对话伦理。它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论在道德理论领域的运用,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不存在外在的强制与内心的心理压抑,即在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应该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和理性的共识来协调。交往关系是人类的基本关系,人们之间必然会发生交往行为,因此人们就必须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准则,这包括共同的语言背景和语言规则,也包括共同的价值准则。哈贝马斯从此引出了话语伦理学的问题,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性论证达致的理解和共识来解决现代社会里的道德价值和规范的多元冲突问题。

话语伦理学有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普遍化原则,它是确定道德规范有效性的标准,即一个有效的道德价值和规范必须是值得所有人认可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能为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哈贝马斯认为:“每个有效的规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趋预选可计产生的结果与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2]P33普遍性原则是随着人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人们的道德判断只有真正自觉自愿,才会出于理性创立普遍的道德原则,并自觉接受这些原则的指导。只有当主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个自主自由的个人,而且能够把他人看成是自由自觉的个体时,才能从人类理性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同他人平等商谈,以达成共识。为此,哈贝马斯提出了“论证原则”,他认为,“只要一切有关的人能以参加一种实践的商谈,每个有效的规范就将会得到他们的赞成。”[3]P65也就是说,当人们对某一规范产生分歧甚至冲突的时候,应让人们展开充分的讨论和商谈,使所有具有理性的、参与讨论的人都可以根据自由意志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自由讨论,进行认真的论证,确立何者为普遍规范,并进而通过这些规范达到为大家普遍接受和同意的结局。这里就包含着一个认知原则:一个规范当它符合一种普遍的或总体性利益(Generaliable Interest)时,才是正确的,这要求个体的利益都能被所有参与者接受。

其二,是对话伦理原则。此原则说明话语伦理学的必要性,“一切参与者就他们能够作为一种实践话语者而言,只有这些规范是有效的,他们得到或能够得到所有相关者的赞同。”[4]P67这就是说人们予以承认和尊重的规范标准应能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能为人们自愿而非强迫地接受和遵循,因而每个主体都拥有话语权,都有权在商谈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要求。建构话语伦理需要一种“理想沟通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在这一理想的沟通环境中,每一个进入话语论证的人都必须拥有同等的参与话语论证的权利,同等的解释、主张、建议论证的权利,同等的实施表达式话语行为的权利,同等的实施调节性话语行为的权利。遇到意见分歧时,讨论者不依靠权威或其他控制手段去令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更佳论据的力量”(the Force of Better Argument)来说服对方,通过反复讨论达致共识。因此,“一个道德价值与规范是否合理有效,就在于能否经得起一个富有反省性的反复讨论过程的检验”。[5]P64 话语伦理学强调话语论证,因而非常重视交往资质(Communication Capacity)。交往资质是指个体在长期交往、学习中所形成的内在素质与能力。交往资质的形成是个体自我的语言认知能力及社会认同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从话语伦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个体的交往资质及其社会化,并不是在个体意识里生成与发展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并在话语交往、主体间构成的世界里发展的。正是在人际交往的话语互动中,每个单独的个体才能逐渐理性化、社会化,即被社会的语言规范和伦理原则“一体化和同化”,同时,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出具有独立道德品性和独立道德人格。因此,道德个体的成长体现在主体间的对话与商谈活动中。个体道德意识的发展正是个体不断地运用语言在交互活动中自觉处理与道德相关的行为冲突中获得的。个体道德能力的逐渐发展与交往资质的逐渐形成是同一过程。由此可见,话语伦理学与道德发展理论的相关关系使其更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一些启迪。

二、话语伦理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项兼顾目的与手段的特殊的活动,它既希望通过沟通实践使得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容,同时它又需要注意沟通过程和方法的“道德性”。按照美国学者麦克・莱伦的说法,如果道德教育要让儿童接受承认的道德观点,那么道德教育就有灌输之嫌,就体现出一种非道德性;而如果教育不将成人的道德观点传授给儿童而以一种“道德”的方式给儿童以放任和自由,那么儿童就难以有效地将道德规范领略于心。也就是说,如果以道德的方式来教,那么就教不会道德;而要教会道德,则需要借助不道德的方式。从中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相对立的两难现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又是一个价值传递与生成的过程,它有三种价值传递态势即灌输、引导和澄清,而现实中,这三种价值传递形态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种两难现象。

价值“灌输”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施教方式,灌输是为了追求内容上的“道德”而摒弃了方法和过程的“道德性”。灌输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它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从目的上讲,灌输主要指教育者的目的、意图或指导思想是要通过诸如说服、规劝、奖惩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所讲授的内容;从内容上讲,灌输是指教育者把某种具体的信念、教条或价值当作真理来教授而排斥其他一切与之相悖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特殊的行为准则都无法证明其在道德上的合理性;从方法上来讲,“灌输就是教育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强制的非理性的甚至是‘权力主义’的手段和措施,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6]对于价值灌输的排斥,理论界尽管已取得了共识,但由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日益低下,也有人认为灌输还是不可少的。正如美国学者霍尔指出:“在我们这个多元社会里,尽管这种直接的灌输方法是无效的,然而,任何道德上放任的企图也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法就面临“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做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7]P292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应该选择一条兼顾目的与手段的“中间路线”。

相比较灌输而言,现今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人们更愿意用价值引导和价值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建构来作为价值传递方式。价值引导更注重过程的“道德”性与民主性:教育者打着“民主”的旗号,采取各种各样“民主”的教育方式,他们对受教育者“悉心照顾”、“关怀备至”,使受教育者在“感动”之中接受既定的价值规范。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正确的价值的引导是必要的。然而,由于价值引导信奉的仍旧是一套外在的、既定的价值规范体系,“引导”在实践中很容易就变成合法灌输的借口。教育者在所谓的“引导”中,充当的是道德真理的“代言人”和“善”的代表,所施行的乃是一种“温柔”的“暴力”,久而久之,受教育者就会失去批判反思能力;或者是受教育者在其时其地会“感动”,会暂时信奉既定的价值规范,而当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这种假大空的规范体系会变得不堪一击。因此,价值引导采纳的依旧是单一的、不容受教育者商榷的价值体系,依旧是教育者的一种单向性“独语”而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性“商谈对话”,受教育者并不能真正地进行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

价值澄清则是将思想道德教育沟通过程完全视为受教育者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自我培养过程,将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形式”的注重发挥到了极致,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来说,它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价值澄清本身就是一种无道德的价值传递模式,它只注重教育沟通的“过程”、“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价值观内容。价值澄清模式忽视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性,强调价值观源于个体的经验,并随着个体经验的变化而变化,把个体的活动和经验作为确定其价值观的标准。由于单个个体的经验相异性,这样必然排斥思想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人类共享的价值,其最终结果必然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同时,这种模式更看重“如何获得价值观念”而不是“获得怎样的价值观念”,认为只需要“关注个体用以获得哪些价值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价值结果”,[8]P25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完全视为一种能力、技巧的培养,只重过程而轻视内容的做法,事实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成为一种“无道德”的教育沟通。

由此可以看出,这三种价值传递形态在面对目的与手段的“两难”问题时都是执其一端而无法兼顾的,而话语伦理以商谈和对话的形式较好地处理了目的与手段的两难,从而使话语伦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立足显得十分必要。

三、话语伦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积极意义

1.促使教育者转变角色

在传统的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者往往被认为是社会思想道德权威的代表,在沟通中充当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将毋庸置疑的价值观灌输给受教育者。在这种沟通模式下,沟通过程其实是控制式权力运作,教育者只是“制造螺丝钉”的“技术人员”,他们没有创造性和主体意识,不敢僭越雷池一步,自我的角色期待化为乌有,失去了生命的活性和丰富的色彩。而在现代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沟通中,价值完全成了“个体经验的产物。它们并非孰真孰假的问题。”[9]P34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教育者完全充当着价值旁观者中立的身份,这就完全抛弃了社会对其的角色期望,因此被人们指责为引起道德相对主义的肇事者。因此,这两种教育者的角色都是不可取的。在话语伦理学视野下,教育者的角色要从 “价值法官”的角色转变到“对话者”。既然是商谈对话,就意味着沟通双方在价值面前的平等性,就不存在谁领导谁、谁服从谁的问题,双方只服从于共同的价值真理。教育者角色从“法官”向“商谈者”的转变,就意味着双方以商谈、对话为目的的和谐关系的建立,意味着二者人格上的平等和相互尊重,意味着双方在商谈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身份的不断转变。教育者要积极地参与商谈对话,共同地探讨价值真理。作为教育沟通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育者要领导受教育者确立程序,选择沟通方式;作为精神领袖和激活者的角色,教育者又是沟通对话中的民主先锋,必须做到身体力行,并引发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热情。

2.重构受教育者主体性道德人格

话语伦理学强调个体充分的话语权,鼓励共享与合作。传统的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者施行的是“一言堂”式的沟通方式,受教育者很少对价值观点进行质疑,或者是即使心中有疑问,在教育者的绝对权威之下仅有的一点灵性也化为乌有,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培养。话语伦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作为主导者和组织者,教育者要避免对话语的完全支配,避免整个沟通过程成为自己的“一言堂”,更应避免对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假性赋予”。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拥有完整的而非部分的话语权,还他们以“言说”的自由,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特生命体验,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体验中寻找自我价值,汲取生命的营养。因此,保证受教育者充分的话语权意味着鼓励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愿意沟通;而作为受教育者,不能保持缄默,只听不说,要认识到自己在法律上、在人格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平等的,有参与、说话和表达意思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保持主体地位,自觉地根据社会要求调整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的建构,也只有这样,沟通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成为对其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样的 “沟通”,就能够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价值创新能力和自主价值建构能力。同时,话语伦理学下的沟通还是沟通主体之间经验共享和共同合作的过程,在共享、合作中沟通主体从封闭、僵化的“单子主体”成为开放、灵活的“交往主体”。这种模式的沟通能够增进沟通主体间相互了解与信任,让受教育者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更合适地、更有效地表达自我。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中,个体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

3.营造理想沟通话语环境

“理想沟通情境”是话语伦理学的重要原则,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规范前提。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大多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理想的话语环境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沟通的顺利进行。语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工具,是从属于其“外部组织”与“内部组织”的。“外部组织”是指沟通主体间的“相互讨论在时空上的顺序,谁能够参与讨论和按什么顺序来参加讨论等”[10]P46;“内部组织”是指语言的运用应“按照普遍语用学的规则,按照可理解性、真理性、正确性、真诚性等原则进行言说活动所达到的效果”[11]P46。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具的语言表达首先要符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确性、真诚性”等语用原则,语言的运用才有效,语言才能成为沟通主体间相互理解的手段和工具,从而使沟通获得成功。而语言是否符合语言沟通的“有效性要求”,直接受到“外部组织”负担大小的影响,因为“……在讨论中外部组织负载过多其必然会导致讨论的内部组织出现问题,并会引起一种系统性的歪曲”[12]P46-47,一旦内部组织出现问题或产生系统性的歪曲,就必然会破坏沟通中语言理解的基础,导致沟通方或者选择不参与沟通;或者表面上在沟通,实质上却处于某种抵制沟通状况之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无法产生实效。因此,语言要想真正成为主体间相互沟通、理解的工具,就必须减轻其外部组织的负载,这种“外部组织”实质上指的就是语言环境。营造理想的语言环境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沟通的所有潜在参与者均有同等参与沟通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对任何意见表示反对,可以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其二,所有沟通参与者都有同等权利作出解释、主张、建议和论证,并对沟通内容的有效性规范提出疑问、提供理由或表示反对。其三,沟通参与者必须有同等的权利表达他们的好恶、情感和愿望。因为,只有个人陈述空间的相互契合以及行为关联中的情感互补,才能保证沟通主体间采取真诚的态度,袒露自己的内心。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想的话语环境中,通过反复讨论和“更佳证据力量”,才能使受教育者认同更高阶段的道德价值与规范的合理性,获得思想道德发展的自我超越,才会就论题达成真正的共识。

4.引导实践理解型沟通

由于话语伦理学主张的普遍化原则和对话伦理原则要求一个有效的道德规范必须平等、自由地为所有参与者赞同,因此,将此二原则运用在沟通对话中,就能够克服传统的单向施教的弊端,营造出一种双向交流、平等互动的关系,凸显个体的价值,其核心是平等、真诚、尊重、理解,强调的是主体间的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从而大大增强了沟通的有效性。这样的沟通对话,能够引导沟通主体间真正的理解。“理解被视为解释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复制和重构过程。”[13]P32在平等的沟通对话中,沟通主体间能够敞开心扉,相互间产生真正的接纳。通过沟通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真正了解对方的客观处境及其对这一处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掌握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理解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而为帮助、支持他们做好准备;受教育者也可以从主体之间认知的碰撞流动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进而创新和发展已有的认知。在沟通对话中,沟通双方都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在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同时,沟通对话还可以克服单向灌输所造成的“话语独白”。这种“话语独白”式的谈话是单向的语义传递,难以达到双方的思想共鸣和情感沟通。而沟通对话则可以使主体间在对话、谈心、交流中展现个体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复杂的伦理牵涉,使沟通主体在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建构和拓展其意义“视界”,启迪其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智慧和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生成的自觉,并通过沟通对话获得理解,达成彼此“视界”的融合,促使沟通主体的共同成长,创造出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意义世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Nel Noddings. Conversation as Mor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4,23(1).

[2] 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MIT出版社,1998年.

[3] 哈贝马斯.道德意识和交往行为[M].MIT出版社,1998年.

[4] 哈贝马斯.道德意识和交往行为[M].MIT出版社,1998年.

[5] 阮新邦等.批判诠释论与社会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 陆有铨、戚万学.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2).

[7] 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 [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 [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 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 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2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也有了巨大的?化。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显著的体现。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活跃的群体,乐于接受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思维表达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校园中,除了学习,大学生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网络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满足购物需求,进行听音乐等娱乐活动,更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 “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2],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而沉迷于网络娱乐活动,又极易使人上瘾,一些“反动”的个人、组织和团体也会利用网络引诱利导大学生,向大学生传输不良价值观,这给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缺乏合理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单向线性的教育传播模式,没有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尤其缺乏来自受教育者的反馈。”[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在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理解,才能增加信息传达、沟通的有效性与可接受性,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两人以上或多人间的交流行为,其交流内容包括思想、知识、经验、情感。“网络沟通是一种通过虚拟的方式和单人或多人进行的沟通方式。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是信息和情报相互交换的过程。”

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是指辅导员在面对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深入影响的客观情况下,主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根据沟通理论,提升“媒介素养”[4],积极主动与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辅导员通过网络沟通,弘扬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辅导员面对网络的弊端与复杂性,不应有畏惧的心理,应主动学习网络的科学原理、运行机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意识,更加有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特点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主体平等性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交流上趋于平等,身份上趋向模糊,如果严格使用传统教育的方法,用“师道尊严”去说服教育学生,往往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帮助人、引导人的,但长期以来重‘堵’轻‘疏’的教育方式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很大程度的反弹,由此激励、引导、暗示等手段的无形管理成为必要。”[5]因为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当一段网络沟通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辅导员在网络沟通上的方法不当,学生拒绝继续进行沟通,往往使问题无法获得解决。“网络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与现实育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育人若不能摆脱独白式教育的不平等,单向、非对称的关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就不能直达教育者的心灵。”[6]

在沟通效果上,辅导员要使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被网络沟通对象接受,需要善于准确运用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与沟通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真实、直接的情感交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因而,这要求辅导员必须了解网络沟通的特性,明白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人格的主体,拥有平等交流的机会,才会取得预期的沟通及教育效果。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式便捷性

学生的课业比较多,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也比较重,有时候要找一个学生了解问题,可能需要约好几次,有的学生可能对去找辅导员老师具有排斥心理,以各种理由推脱去辅导员办公室。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网功能的普及,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迅速发展,拓展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途径。“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7]

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具有便捷性。同时,网络沟通也可以使一部分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加自由地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的技巧上,辅导员通过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和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也可以灵活运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方式开展沟通,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活泼性、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3.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容隐私性

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过程中,可能是个人对个人的双向沟通,可能是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多向沟通。网络沟通,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等方式,都可能留下痕迹,而沟通的内容往往涉及隐私。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每个人的权利。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务必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在没有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不能以任何原因公开沟通内容。

强调辅导员保护学生隐私权的时候,无法保证学生也具有同样的法律与道德意识,一旦说了不妥当的话,就有可能被学生传播出去,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因而,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要正确定位自己在网络沟通中的角色,务必谨慎地使用语言,符合辅导员身份的沟通信息,考虑沟通对象的接收能力与水平,注意说话的场合与表达艺术,以免引起歧义,主动把好网络言论观。

三、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法

1.积极建立网络沟通的关系、联系

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与人联系的媒介变得丰富而多样。前几年还非常火爆的人人网、开心网,现在也已逐渐没落。目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沟通联系媒介主要是qq、微信、易信、微博、电子邮件等,这些新媒介具有多?N现实生活的功能,比如电话、交友、购物等,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辅导员应掌握这一特点,紧跟流行趋势,积极建立自己的qq、微信等账号,并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好友,建立关系和联系,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动态状态,及时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并与大学生进行坦诚、和谐、正能量的互动与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网络联系,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沟通,“它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如何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并最终外化为实际道德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进行良性的有效的沟通并最终达成共识,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

2.主动创造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围绕校园生活而展开,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除了突发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介了解的社会热点事件外,他们关注的主要信息和动态还都是和校园生活相关的。所以,校园管理、教学等与学生利益有紧密联系的部门,作为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主体,更加应该具有紧迫感与责任意识,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桥梁和沟通纽带。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具有自由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如果辅导员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问题,那么学生往往可能在更大的社交平台上进行表达与“发泄”,容易被“传谣”,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这会增加处置的成本与难度,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与声誉上的减损。辅导员通过建立qq群、校园bbs、论坛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及时转达给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网络育人环境下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对于学生表达的合理诉求,最快时间释疑解惑、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满意,从而及早吸收和化解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教育服务上的问题和意见,化解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3.网络沟通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3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疗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使医务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可以帮助消除患者因不理解带来的对医生的不信任,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医患沟通在和谐的医疗活动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1 加强医患沟通的意义

1.1 加强医患沟通可以促进医患间相互了解、密切医患关系、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诊疗工作通常都是从医生询问病史开始的。询问病史是医患之间沟通交流的最初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疾病的有关信息,收集到对诊断疾病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为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明确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若沟通不畅,患者诉说病史不全,医生询问不当或医生听取患者讲诉病史不仔细、不认真,则医生将无法收集到完整、准确的病史资料。在做各种检查时也需要医患双方有效地沟通,以使患方能很好地合作,使检查能顺利进行。如体格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能给予配合,指出疼痛部位,摆出检查所要求的、姿势等,这些都要求患者能明白医生的意图;辅助检查对患者也常有一些要求,需要医生明确地表达出来,让患者知晓并按照要求去做,如检查血糖、胃镜检查等需要患者空腹,医生在为患者做这些检查之前应与患者沟通好,交待清楚有关的问题,否则医疗工作就要受到影响。

近年来,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究其原因,除少数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下等之外,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缺乏沟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复杂、最高尖和未知领域最多的一门科学。因此,医疗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医患的及时沟通交流,医者的说明告知义务就显得极为重要。若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常易使患者造成误解,引起猜疑或不满,为日后不和谐、磨擦及纠纷带来隐患。而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因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以及迫切希望尽快恢复健康的心情,导致其不能很好地理解医疗行业的特点,常常对其期望过高。一旦医疗效果与费用与病人期望不一致,则极易产生纠纷。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占有技术信息,应主动真诚地与患者沟通,以使患者能理性地认识医疗活动,加深医患双方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1,2]。

1.2 加强医患沟通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患者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的事业的深入发展,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患者不仅可以选择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而且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医院,甚至还可以选择医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要发展就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声誉。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吸引更多的就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可以加深相互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患者通过与医生的深入交流,能够帮助病人了解更多关于自己病情的医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医生采取的医疗措施,会更加尊重、信任医生。这使患者在增强治病信心的同时,也能够做到积极与医生配合,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而有了患者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医生就能够更加精心地为患者治疗,更有效的使用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努力解决好诊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治疗的效果,进而在患者和社会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就医者。另外,医务人员在通过自己良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 还可以与患者在相互信任和真诚相待的基础上建立起友谊,使患者与医院能够保持比较长期的联系,在自己或亲朋好友生病的时候愿意再来医院就诊,成为医院发展潜在的动力[2,3]。

2 医患沟通的技巧[4]

2.1 良好的沟通态度: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极易受个人感情、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影响,服务态度好坏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尽管患者有因疾病的折磨而造成心理的扭曲,情绪的低落甚至精神的恍惚或是神智丧失,但医患的人格仍然是平等的。保持良好的沟通态度是获得最好沟通结果的基础。我们知道,情感是有回报的,同样,态度的好与坏,对患者来说,也是有相应回报的。真诚、平和、关切的态度是与患者沟通成败效果的关键。

2.2 高超的交流技巧:医患交流中,医务人员首先要善于倾听,这是获取患者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倾听时,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无故打断患者的叙述,因为患者在这一时间内迫切希望被医生重视与理解,恰当的给予患者反馈信息,鼓励和引导沟通。其次,由于医学知识所限,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心理往往处于弱势,情感处于低潮。因而医务人员与患者进行交谈应充分运用谈话艺术,讲究方式与技巧,一定要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个体生命,尊重患者的隐私,同情患者境遇,关注感情差异,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谈话沟通。用亲切、平易的语言,体贴的心态。表述准确,少运用医学术语,充分运用生活中丰富的、生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疾病治疗中相关问题,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目的。

3 医患沟通应把握的原则[5]

3.1 平等和尊重的原则:医务人员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患者,决不能摆出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架子。所谓平等,一是医患双方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是平等对待所有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眼中应只有病人,而不能以地位取人,以财富取人,以像貌取人,有亲有疏。尊重就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病人的感情。尊重病人就会获得病人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进行友好的沟通。

3.2 真诚和换位的原则:真诚是医患沟通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真诚使人在沟通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而不真诚或欺骗,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心诚则灵,只有抱着真诚的态度,才能使病人放心,才能使病人愿意推心置腹的沟通。同时医务人员要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应有的效果。

3.3 依法和守德的原则:医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恪守医疗道德。医务人员既要用好法律法规赋于自己的权利,又要履行好法律法规规定的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必须清楚患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沟通和交流。医务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决不能收受患者的好处,更不能明的暗的向患者索要好处,那无异于趁火打劫。法律和道德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医务人员自身做得端、行得正,就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在沟通中处于主动地位。

3.4 适度和距离的原则:体态语言是沟通交流的一种形式,运用体态语言要适度,要符合场合,切忌感情冲动,动作夸张。如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如果表情淡漠,或说说笑笑,这不仅有损医务人员的形象,还会严重伤害患者及家属的感情。沟通时,双方的距离要适当,太近或太远都不好。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沟通距离。如与老年、儿童沟通时距离可适当近些,以示尊重和亲密,年轻的医务人员对同龄的异性患者则不宜太近,以免产生误解。

3.5 克制和沉默的原则: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举止,在患者眼里可能会有特定的含义,如患者可能会把医务人员的笑脸理解成友好或病情好转的信息,可能会因医务人员眉头紧皱联想到自己病情是否恶化。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不恰当的情感流露传递给患者错误的信号。另外,在沟通遇到困难时,也要注意克制自己,用冷处理,避免矛盾激化。沉默也是一种克制,在医患沟通时运用好沉默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当患者或其亲属情绪激动时,以温和的态度保持沉默,可以让患者或其亲属有一个调整情绪和整理思绪的时间,但沉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陷入僵持而无法继续交流。

3.6 留有余地和区分对象的原则:医务人员在涉及患者病情时,讲话一定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特别对疑难病危重病者更要注意。一是不能说得太满太绝对,如保证治好之类话,即使有十分把握也只能说到八分,否则,一旦发生意外,由于病人及其亲属没有思想准备,会造成纠纷;二是不应为了引起病人重视,把病情讲得过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对治疗不利;三是对某些病,与患者亲属沟通应实话实说,对患者有时则需要“善意的谎言”。医务人员在沟通交流时,对沟通的对象要有一个基本的评判。如患者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则要提醒重视疾病,不要满不在乎;如患者性格内向,对病情过于担心,思想包袱重,则应多鼓励,增强其信心。另外,对个别缺乏就医道德的患者或其家属,则必须有防范的准备,既要认真治疗,又要严格程序,以防对方钻空子,故意闹事。

总而言之,医患之间的沟通在临床工作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医患沟通可以促进医患间相互了解、密切医患关系、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建立起医患间和谐的关系,加深病患对医院的信任,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必须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在沟通中必需用心去体会患者的需求,用真诚去感染对方,用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还要善于用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化解医患交流中的矛盾。除了沟通的技巧,在沟通中还需把握平等和尊重的原则、真诚和换位的原则、依法和守德的原则、适度和距离的原则、克制和沉默的原则、留有余地和区分对象的原则,才能达到医患沟通的目的,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孙海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105~106

[2] 顾文英,孙斌,童莹.制度化的医患沟通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中国卫生资源,2009,12(2):77~78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4

2.1加强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代医患关系泛指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家属、监护人等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消费关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它广泛涉及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方面[3,4]。临床实习医生既是在医院环境中继续学习临床技能的学生,又是对病人实施医疗活动的医生,在带教老师面前是学生但在病人面前是医生,因此要认识到自己就是医患关系的一方主体,要知道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有使用就医权利、知情同意权和发挥参与治疗权,同时医生有职业自和得到尊重、体谅、信任的权利。和谐医患关系是指医患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尊重、信任、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遇到矛盾与纠纷,能从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角度出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平等关系[5]。

2.2加强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的法制教育:临床实习阶段除了学习临床技能外,也是实习医生培养法制观念、熟悉法律法规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正在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部涉医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但临床实习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仍普遍存在[5],因此在对实习医生岗前培训及日常工作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医疗制度、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操作规范等教育,学习法律知识以及树立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目前严峻的医疗形势,依法行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防范医疗纠纷[2,4]。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5

现在大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是上网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已基本实现对大学生的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一、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及含义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也有了巨大的化。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显著的体现。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活跃的群体,乐于接受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思维表达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校园中,除了学习,大学生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网络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满足购物需求,进行听音乐等娱乐活动,更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 “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2],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而沉迷于网络娱乐活动,又极易使人上瘾,一些“反动”的个人、组织和团体也会利用网络引诱利导大学生,向大学生传输不良价值观,这给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缺乏合理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单向线性的教育传播模式,没有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尤其缺乏来自受教育者的反馈。”[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在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理解,才能增加信息传达、沟通的有效性与可接受性,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两人以上或多人间的交流行为,其交流内容包括思想、知识、经验、情感。“网络沟通是一种通过虚拟的方式和单人或多人进行的沟通方式。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是信息和情报相互交换的过程。”

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是指辅导员在面对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深入影响的客观情况下,主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根据沟通理论,提升“媒介素养”[4],积极主动与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辅导员通过网络沟通,弘扬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辅导员面对网络的弊端与复杂性,不应有畏惧的心理,应主动学习网络的科学原理、运行机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意识,更加有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特点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主体平等性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交流上趋于平等,身份上趋向模糊,如果严格使用传统教育的方法,用“师道尊严”去说服教育学生,往往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帮助人、引导人的,但长期以来重‘堵’轻‘疏’的教育方式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很大程度的反弹,由此激励、引导、暗示等手段的无形管理成为必要。”[5]因为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当一段网络沟通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辅导员在网络沟通上的方法不当,学生拒绝继续进行沟通,往往使问题无法获得解决。“网络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与现实育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育人若不能摆脱独白式教育的不平等,单向、非对称的关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就不能直达教育者的心灵。”[6]

在沟通效果上,辅导员要使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被网络沟通对象接受,需要善于准确运用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与沟通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真实、直接的情感交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因而,这要求辅导员必须了解网络沟通的特性,明白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人格的主体,拥有平等交流的机会,才会取得预期的沟通及教育效果。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式便捷性

学生的课业比较多,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也比较重,有时候要找一个学生了解问题,可能需要约好几次,有的学生可能对去找辅导员老师具有排斥心理,以各种理由推脱去辅导员办公室。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网功能的普及,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迅速发展,拓展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途径。“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7]

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具有便捷性。同时,网络沟通也可以使一部分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加自由地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的技巧上,辅导员通过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和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也可以灵活运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方式开展沟通,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活泼性、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3.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容隐私性

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过程中,可能是个人对个人的双向沟通,可能是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多向沟通。网络沟通,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等方式,都可能留下痕迹,而沟通的内容往往涉及隐私。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每个人的权利。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务必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在没有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不能以任何原因公开沟通内容。

强调辅导员保护学生隐私权的时候,无法保证学生也具有同样的法律与道德意识,一旦说了不妥当的话,就有可能被学生传播出去,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因而,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要正确定位自己在网络沟通中的角色,务必谨慎地使用语言,符合辅导员身份的沟通信息,考虑沟通对象的接收能力与水平,注意说话的场合与表达艺术,以免引起歧义,主动把好网络言论观。

三、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法

1.积极建立网络沟通的关系、联系

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与人联系的媒介变得丰富而多样。前几年还非常火爆的人人网、开心网,现在也已逐渐没落。目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沟通联系媒介主要是qq、微信、易信、微博、电子邮件等,这些新媒介具有多N现实生活的功能,比如电话、交友、购物等,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辅导员应掌握这一特点,紧跟流行趋势,积极建立自己的qq、微信等账号,并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好友,建立关系和联系,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动态状态,及时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并与大学生进行坦诚、和谐、正能量的互动与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网络联系,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沟通,“它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如何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并最终外化为实际道德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进行良性的有效的沟通并最终达成共识,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

2.主动创造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围绕校园生活而展开,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除了突发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介了解的社会热点事件外,他们关注的主要信息和动态还都是和校园生活相关的。所以,校园管理、教学等与学生利益有紧密联系的部门,作为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主体,更加应该具有紧迫感与责任意识,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桥梁和沟通纽带。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具有自由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如果辅导员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问题,那么学生往往可能在更大的社交平台上进行表达与“发泄”,容易被“传谣”,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这会增加处置的成本与难度,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与声誉上的减损。辅导员通过建立qq群、校园bbs、论坛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及时转达给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网络育人环境下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对于学生表达的合理诉求,最快时间释疑解惑、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满意,从而及早吸收和化解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教育服务上的问题和意见,化解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3.网络沟通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沟通应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学校的思想教育沟通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直接面对面的方式处理比较稳妥。”[9]在日常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以及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年级大会等形式中,辅导员通过正面与侧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的优点和弊端,养成文明上网的网络行为习惯,遵守网络行为道德,了解网络法律、法规制度,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上的自由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限度,注意在网络上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仔细甄别虚假信息,以免成为网络上不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推动者。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展现辅导员老师亲和力的一面,也会使大学生消除与辅导员进行网络沟通上的防备心理,使辅导员客观了解大学生的状态。

4.培养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出现沟通障碍。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仅仅依靠辅导员个人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免百密一疏,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思想健康、品行良好、坚持原则的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主要应从党员与学生干部中产生。通过培训,加强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认识以及网络辨别能力。作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应积极关注所负责的班级或者其他集体、团体以及个人信息,当学生有困难和问题以及容易引起网络舆情事由的状况时,第一时间与辅导员取得联系,让辅导员及时介入处理,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4.

[2][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3.

[3]郭莉,黄柯.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2(7).

[4]张羽程.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方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

[5]唐亚阳,胡彩霞.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5(9).

[6]周方舒,张.沟通理性理论对高校网络育人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6

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1)虚拟性强与传统的信息传递媒介相比,网络沟通的活动空间、主体和环境都具有虚拟性。网络平台由于其真伪莫辨的特征使得网络环境里的政治沟通自由灵活的虚拟性显得愈加突出,这使网络平台的沟通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调控管理也面临更大的挑战。(2)隐蔽性强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平台里的信息传达与政治沟通具有较强隐蔽性。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交流主体的广泛性和不可控性以及网络环境复杂性的影响,网络信息交流因而所要实现的目的具有较大隐蔽性。(3)平等性网络平台使不同背景的人能够进行平等交流,无论任何人,从事何种职业,身份文化异同,都可以在网络媒介中发表一己之见,畅谈自己的思想。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区中,任何人都地位平等,观点平等。一个人使用一件非物质的物体时,也不排斥他人同时分享。这是网络时代的数据可以共享的技术特征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网络思想与网络政治对主流思想和政治稳定冲击极大,若不加以科学疏通,引导网民合理有序地以独特的方式实现政治参与,轻则引起“参与爆炸”,重则冲击社会政治稳定,甚至动摇执政党与执政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二、信息社会中网络平台的政治参与功能

(1)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传递政治信息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剂。政治信息的传递实际就是“国家意志” “民间意志”的彼此交流与沟通。任何个人都有各自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网民借助网络平台阐明背景,发表意见、评论或针砭时弊。网络中枢作用还表现在对国家的政治控制机制有瓦解能力,从而引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传播的困难。(2)网络传递政治信息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的作用主要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政治权力体系的运作,对社会中出现的重大轰动效应事件进行跟踪和监督。尤其在当前我国处于经济政治转型期间,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矛盾加剧,网络成了各方网民就相关利益沟通或利益交锋的对话平台。如果政府或主流思想不能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去有效引导疏通将近五亿网民的思想,澄清事实,后果必会是各种思潮泛起,社会舆论动荡,甚至政府制度体系受到冲击。将他们纳入与政府进行网上平等对话的政治参与体系系统内,让他们进行政治参与并寻找解决方案,因此,这能最终避免“参与爆炸”和政治动荡,使其成为维护政治稳定的政治地震“减震器”。

三、加强网络平台管理以促政治稳定

(1)从内容上讲,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法制教育中,可以培养人们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和义务观念,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法规约束;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必须加强“网德网风”建设,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网络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2)从技术上讲,加强技术宏观调控形成社会及政治稳定的认同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以达到稳定政治和社会之目的。因为当前转型期间,我国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确保社会与政治的动态稳定,实现政治发展的健康运行。国家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的技术控制去筛选和控制传媒信息向社会公众宣传,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个“主旋律”,通过技术手段,在保证网民言论相对自由的基础上,垄断和封锁那些不利于政治稳定的信息,用强力措施实现对网络平台的宏观把控,过滤后信息以控制舆论导向、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赢得民众对宪法,政府能力、政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诚。

参 考 文 献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版,2002

[2]戴安・科伊尔.无重的世界――管理数字化经济的策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7

 

一、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医患关系

 

1.1 信息不对称的涵义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即信息在相互双方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离不开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因此,探究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也必须从经济学角度入手。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医患关系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当代信息经济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在实践中市场交易双方始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由此会带来各种问题和风险,比如在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势必会造成各自所掌握信息量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作为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病情、诊疗手段等各种医疗信息的占有绝对优势,而患者由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只能对医务人员持绝对服从态度,一旦利益受损,纠纷不可避免。

 

二、医患信息不对称在医患关系上的若干问题

 

2.1 败德行为

 

败德行为亦称道德风险, 是指在交易活动中, 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过程中损害他人利益。在医疗服务市场, 当患者到医院付款拿到挂号单时, 就与医方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 患者是为了让医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尽快治疗, 认真医治好疾病, 医方则接受患者的委托,凭借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由于医疗技术的较强专业性与复杂性, 使得患者与医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部分患者对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匮乏, 使其无法准确判断医生的努力程度和医术水平的高低, 而心理和生理上的脆弱性也更加重了他的从属地位, 而医方凭借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 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具有优势, 再加之医方的垄断权利与经济利益的驱使, 更加剧了其产生败德行为。

 

2.2 无视患者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医方凭借其在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信息上的优势, 对处于劣势的患者病情的真实情况进行刻意隐瞒,“无疾话有疾”。从而实施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的趋利行为, 使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服务工作秩序。

 

三、 医患沟通是增进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

 

从医生这个角度来说, 必须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因为只有沟通才能有了解, 才能营造和谐的医疗空间。所以, 在当前形势下, 当医生仅会治病显然是不够的, 还必须学会与病人沟通。首先, 医患沟通是双方取得共识的前提。由于医患双方的医学专业知识上的巨大差异, 病人对临床医疗过程中所表现的疾病现象和诊疗过程不理解, 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或者是看似挑刺的要求, 影响了医患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医生和病人的交流不够, 病人对医生的工作不理解,认识上不一致。因此和病人做深入地沟通是诊疗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为病人讲解相关的疾病症状、并发症、治疗原理和方法等一系列专业知识, 交流治疗过程中的感受, 提高病人对医疗活动的认知性, 让病人明白每项治疗的目的, 缩小双方在专业知识和认识上的差距, 增加医患双方的共同语言, 拓宽双方的交流话题和沟通空间, 从根本上排除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障碍, 也为以后的治疗和康复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局面。其次, 医患沟通是争取病人信任的有效途径。不管医生的医疗技术如何, 治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建立信任依赖的治疗同盟的能力。 通过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解除病人的忧虑,提高病人的认知性, 能够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增进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理解, 能够为我们的医疗工作营造广阔的空间,扭转医疗工作中的尴尬局面。

 

四、如何防范道德风险

 

通过上述伦理学分析可看出,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因此,缩小信息不对称,成为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和谐的重要举措。对此,医务人员、患者和政府三方都有责任和义务。

 

4.1 医务人员防范道德风险的举措

 

首先,建立激励机制。从医学伦理学出发,医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原则,养成高尚的医德医风,切实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正当权利,站在患者的立场为患者尽心尽责。其次,提高信息透明度。面对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在医疗过程中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细节,这既能提高患者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知识水平,又便于与医务人员沟通、理解、相互配合。

 

4.2 患者防范道德风险的义务

 

医患关系的改善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规避医务人员的道德风险,患者及其家属也有义务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疗花费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4.3 政府防范道德风险的职能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8

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师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但是,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造成这支队伍的师德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2)对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不够;(3)学生工作职责泛化,挫伤了政治辅导员的积极性;(4)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有的教师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发生偏差。

二、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前沿,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在高校这样一个环境中,现代信息技术首先应该施惠于此,应该给这里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改变。

三、信息技术在师德建设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沟通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一些聊天工具,如网络论坛、网上评课系统、QQ、飞信、飞秋、飞鸽、微信、微博等,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普遍得以应用。在日常的管理和学习中,有效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会使我们的师德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就信息技术在师德建设中的运用情况予以说明。

1.建立网上评课系统

为了使校园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实时学术交流,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商学院独立研发并且建立了网上评课系统,以相互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任课教师所上的课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部门及时了解教学状况,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改革,使教师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地予以改正,更加方便地掌握学生上课的情况,便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自我学习,提升自己。

2.建立网上师生沟通、干群沟通平台

南职商学院贯彻学校文件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上师生沟通、干群沟通平台与学校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是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党的群众路线。师生沟通、干群沟通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及时地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便于师生干群们无缝隙的交流,使师生关系融洽。真正做到管理无空白,服务有监督。由于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在全院范围内公开,使我们缺乏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中学习经验。遇到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对处理问题的办法进行借鉴。

除上述的两点之外,商学院微博利用QQ、飞信等通讯工具的运用等在师德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教师们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渠道不仅只是通过会议、文件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我们网上的交流、反馈等渠道进行学习,极大地提升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

2.提高了教师的管理业务能力

QQ软件、微博、微信等的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方式。一些有困惑或者是面临问题的老师,经常在群里面消息,其他的老师积极参与进来,一起讨论解决。有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教师管理业务能力的提高。

3.提高了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使其自觉按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进,使“献身教育”“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等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品质,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高职院校师德的建设,还有很多可以上升的空间,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还有待后续的研究和完善。我们一定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改革的脉络。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力求更好更有效地找出一些途径,为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师德建设[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05):25-26,31.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9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新时代的产品,学生喜欢接受,但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便利海量信息等优势,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得到增强。利用QQ聊天和其他通信工具,可以开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训和教育,因材施教。

3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

原因

3.1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沟通主体的网络素养差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新媒体的沟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应归因于新媒体沟通主体的网络素养差,从而影响新媒体的沟通。新的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在新媒体应用的通信能力和质量。通信能力和质量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灵活性和发挥新媒体沟通能力的水平。显然,如果新媒体的用户素养差,肯定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造成沟通障碍。此外,一些新媒体的沟通及主要的思想训练方式欠缺。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教师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注重实际和国情,不能掌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一些教师不能识别有用信息,如复杂的新媒体信息,不能找到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2 部分学生对新媒体沟通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欠缺

目前,利用新媒体沟通,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特别高,教师可以不自觉地在通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不是愿意参加或参与也没有得到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学生的参与能力欠缺,主要是指没有掌握新媒体的核心价值。

3.3 新媒体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在现实中,往往让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对象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旧的内容的传播观念落后,针对性不强。这主要是指通信的内容,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不能与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求同步。

4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4.1 构筑网站,完善设施

网站用以加强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指导,是一个典型的校园红色网站。学校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软件建设,一直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支持,特别是主题网站。为补充校园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面对的广大的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提供心理辅导,扶贫助学,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2 充分发挥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的功能

实时网络工具,如QQ,具有快速、强大的互动功能,可以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构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即时工具的这些特点,可以缩短教育工作和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隔阂,并能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对一”的弊端,实现“一到多”,并可以实现远程教育和沟通,以便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信息,并提供便利条件,从而覆盖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到达的地区。使用网络,建立网上学生组织,如网络团支部,创建一个类QQ群,很多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络家园”,这些“网络家园”帮助学生找到一种归属感。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常使用这些网络家园开展活动,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开一个网络空间。同时,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平台,包含书面工作、娱乐,吸引每一位网友的参与。特别是许多学生网民也建立有自己的网络博客,成为与外部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平台。许多学生在博客上针对他们的成长记录发表意见,博客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成长“记录器”。

4.3 围绕新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10

审计人员作为各个主体或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涉及了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直接关乎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工作性质,经常面临来自各个部门的压力。但是正因如此,就更要求审计人员在职业道德上要树立从大局出发的观念,具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大局观念,执法严格,保卫国家与人民资产。良好正确职业道德的树立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指明了道路和前进的方向,是每一个专业审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的素质。试想一下,一名审计人员纵使专业素质再高,人际关系再好,可是拿着国际和人民的钱来“结交”朋友,造福自己,终有一天会被党纪和国法严惩。当然任何一个行业决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高低都不能缺少的就是其业务素质。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因为工作的跨专业性很强,具有很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所以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涉及了众多学科包括审计学、计算机科学、企业管理、法律甚至是心理学的知识,学科涵盖范围广,交叉地域多。此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面对计算机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不少审计人员感到工作的操作与分析难度增大,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的工作人员,由于计算机技术不过关,存在实际工作中效率有所下降的情况。所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除了要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还要根据时代和工作的要求不断补充新知识。

2.沟通协调素质

社会中的任何人都离不开交流与沟通,良好的交通沟通能力能够使工作节约时间,具有更高效率,也利于主体的团队建设。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中,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是基础素质,以沟通协调能力为代表的其他素质才是决定了高素质审计人员的重要因素,这些能力就包括了沟通协调、正确处理灵活性与原则性等问题。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与威信。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首先要学会做宣传解释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调动相关部门进行有效配合。

二、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也纷纷引入竞争机制,审计人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就必须树立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观念。从具体措施入手,包括展开训练、不断提高基本素质,重视沟通交流工作,培养审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等多方面着手,以人员的培训为中心,才能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人才队伍。

1.培养审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划定了审计工作的“红线”。现在,审计人员的工作备受各方关注与监督,而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由于被个人利益蒙蔽了眼睛,辜负了社会主体的希望,使整个审计行业工作受到影响。所以面对新入职的审计人员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加强引导与教育,才能使审计人员能以身作则,经得起诱惑,真正实现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2.展开训练、不断提高基本素质

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作涉及了多个学科的众多知识,而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工作难度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训练,从理论修养与职业技能两方面入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训练职业敏感度与观察力,坚持工作技术方法创新。用人单位可以采用加强职业训练与实际竞争考核等方法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动性与竞争力。总而言之,职业的基本素养是一名合格审计人员的必备素质,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不断努力,树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观念,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11

(一)信息沟通的通道有障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与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的快慢以及是否有外界的干扰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主要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沟通和不经过思考就沟通的情感联系的两种通道。而如今大多都采用不思考就进行交流,因为学生直接并没有多大隔阂,所以就会有更多的交流沟通。而对于前者来说,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要障碍,主要是在校领导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方法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的意见无法及时传达到教师或者领导的耳中,对学校的诉求也无法去传达,出现了问题也不能后及时解决,这样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无法正常完成。

(二)在沟通中理解有很大的问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由于身份、地位、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会对沟通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引起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碍,会对内容所表示的意思产生分歧,使得沟通的语义相差很远,导致沟通的效果很低。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在沟通时,双方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的不统一,使得学生在和老师沟通时,他们的想法不能上教师所认可,也就会出现交流的问题。2.沟通者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两个非常亲密的人沟通一般不会出现很大的障碍,如果比较疏远,那么沟通起来就会有很多的问题,这也不利于情感的培养和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会导致交流的信息较少,也就让学生对沟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从而会产生抵触交友的心理。

二、优化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问题通的对策

对于上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来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以下以学生的沟通观念,表达能力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去做等方面为主,来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能力。

(一)要增强大学生的主动交流沟通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由于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他们的社会阅历严重不足,在沟通能力上有着很大的缺陷。大学生在校园中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在沟通能力上存在着许多缺陷,大学生在主动与他人沟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低,这是因为他们的表达能力差所导致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高校以及高职院校要多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人际沟通上真正的得到提升。

(二)要让学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沟通价值观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是在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一项活动,正确的沟通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去建立正确的沟通价值观。现在的高职院校所进行的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是体现与时代相适应的、平等有价值的沟通活动。对这个活动要高度的重视,让学生体验到这项活动进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有利于活?拥目?展。在这次的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的对待所有人的理念,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作为重心来开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观点,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的联系到一块,从而使得这次活动的圆满完成,也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

(三)要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沟通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12

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家校协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家庭的参与能够使学校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做出教育决策。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实需求,是重视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外在w现;家校协同教育是增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够使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改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是职业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实选择,是学生社会化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出现在职业教育中的时间并不长,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当前家校协同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家校协同教育不被重视,多数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边缘位置,受关注程度不高;二是家校系统教育的沟通不畅,尤其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存在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忽视了与家庭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三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教育真空问题,互相配合与沟通不足;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职业院校缺乏计划性、平等性、互动性、连贯性的沟通协同,家长会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2.原因分析

首先,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导致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视;其次,家校协同机制和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的“失位”是导致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家校协同教育中无法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目标的非对称性是引发教育真空的现实原因;最后,学校、家庭、学生各方角色认知错位是导致合作层次较低的基本原因。

三、优化家校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强化认知,优化载体,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

国家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要求院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因此,学校需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搭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多方位交流沟通平台,比如开通网上家长学校、开发家校协同教育APP软件等。在网络资源基础上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路径,促进德育主体之间互动式、自由式的沟通。

2.整体规划,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从家校协同教育的本质解读来看,其是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模式,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家校协同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对家校双方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定位不明晰,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缺失,学校与家庭在家校协同的主动意识上不强,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从整体上规划,构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合作机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合适的模式引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保证。

3.注重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家校协同教育的方法,通过途径、方法的革新来凸显家校系统教育的正能量。结合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召开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就学生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持续的沟通交流。院校发挥电话、书信等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法的优势,建立与家庭的常规沟通模式。此外,开发家校协同教育网上通道,利用网络加大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力度。

4.多方配合,创造良好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家校协同教育可以突破以往信息不通畅、沟通不及时、交互难进行的时空限制,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通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家校协同教育环境,在优化德育环境的同时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肯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以特定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教学展现的一种形式,也是影响教育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和谐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持续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真诚与互爱互信的,在理念上是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在行为上是相互对话与合作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2.和谐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对课程接受与认同度的保证

当前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也是原因之一。《学论》上讲“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甚至没有对学生的必要的尊重与关爱,和谐师生关系缺失,学生自然不会喜爱所授课程,甚至会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师生间真诚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所以,如果要使学生接受、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还需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3.和谐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

和谐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乐意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因为受到了尊重和奖爱,学生会把老师当做朋友倾诉心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和谐的师生关系所激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称“基础”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需要遵循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育人要求,要在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上注重合道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自身成为“传道”的载体,才能体现“以人为核心、以塑造人格为己任”的课程特色,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内在契合,从而彰显其人文情怀。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成为“基础”课成功教学的逻辑起点,也是确保“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关系冷漠;师生之间互信程度降低,师生关系趋于功利;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师生关系工作化;教师重科研轻教育,师生关系机械化。上述情况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存在,并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师生间缺乏平等的人际交往意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认识到自己老师的身份和角色。没有亦师亦友和学生平等交往的意识。或觉得公共课老师没有和学生交流的必要。所以,上课来下课走就成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以为常之事。而部分学生也认为只有和专业课及辅导员老师交往的必要,而没有必要和公共课老师交往,甚至缺乏对公共课老师的尊重。一门课程授完,师生之间几乎都不认识。更不用说深入交往了。师生之间没有情感关爱。只是一种功利化关系。

其次。教师缺乏民主开放的教学意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中没有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民主开放意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没有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的发言权、思想交流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自然也不会在乎老师的说教了。

第三,交往的平台和机制欠缺。除上课的有限时间之外。公共课教师与学生接触交往的机会并不多。同时高校评定职称偏重甚至只重科研的作法普遍存在,这也促成了部分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做好科研上,而对教学,包括与学生交往没有兴趣。教师认为讲好课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全部工作。师生间就是一种简单的“授课与听课”的机械化、工作化的关系。

“基础”课的育人特点决定了教学须在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展开。作为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思想修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课程,“基础”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间的一种人格互动。教师需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展现其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部分“基础”课教师缺乏这种认识,而以“布道者”的身份实施枯燥的说教。没有在和谐氛围中的师生思想情感交流和施教者的人格感染,“基础”课教学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体来讲,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1.平等关爱

一直以来,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实际上一定程度确立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在现代文明社会,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平等愿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平等师生关系的确立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施教。必然形成师生之间的隔膜,阻碍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这种不平等逐渐渗入精神层面而被师生双方共同默认将会极大地抑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放松程度和精神愉悦程度。不利于学生质疑力、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确立与学生的平等意识,还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爱是学生自尊、自信、自爱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精神力量,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到较高层次的水平。

“基础”课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而是应该平易近人,同时还要体现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还要培养和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施教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是指导学生实践人际交往能力的示范。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到与学生和谐交往,那么他的宣讲在学生眼里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没有说服力,不能取信于学生。

2.民主互动教学

互动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师生关系一定是能体现师生积极互动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交流的权利,创造条件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基础”课教学应当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据有关调查,在“基础”课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教学互动很重要,但又有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在“基础”课教学中贯彻教学互动原则。为了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等教学方式,打破一言堂、满堂灌,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教师主导

据有关调查,教师因素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完善教师因素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路径。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建立和谐、友好、愉快、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从教育者自身做起。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应当发挥一般人际交往的积极主动性原则。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消除学生与教师交往可能存在的顾虑,激发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愿望。

4.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师主导不能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一切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甚至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在理论和思想的高度给学生以指导引导,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修养性很强的课程,仅通过“说理”和“教化”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还必须发挥“修养”与“体验”相结合,任务和兴趣两种途径相辅相成来逐步引导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如通过“演讲”、“小品”、“话剧”表演、观看视频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展开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愉悦和自主体验的收获。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基础”课教学中应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才能确保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赵燕茹,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7-02-27

[2]冯淑慧,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08,(01)

[3]王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2)

[4]赵红霞,孟繁繁,徐荣辉,加强师生情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科教导刊,2010,(07)

[5]修营,新型师生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J],高校辅导员,2010(10)

[6]汪月霞,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德育,2010,(03)

[7]李湘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教学现状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