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实用13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

短信是继网络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媒体,已进入了高校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短信既是一种传播媒体,更是一种教育中介[1]。虽然短信本身不具有教育的功能,但它却可承载教育的内容,反映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具有教育的潜质[2]。一旦用于教育便可实现思想的交流,实现教育者的意志,达到教育的目的。

短信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满足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和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并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众多大学生所喜欢,短信交流已经成了青年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使得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一种可能[3-4]。对于学生工作来说,利用短信传达一些信息,布置一些任务,通知一些事情,不但方便,而且非常及时。通过短信与学生进行交往,能够让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和关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彼此更加信任,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利用短信回答和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若能够将主流思想注入其中,更能直接、综合、日常地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促进。

二、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

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短信思想政治教育[5]。既然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能性,那么,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清楚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不难理解,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短信这一传播媒体,将现行社会的主流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送到学生之中,实现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渗透与影响[6],从而使大学生的“现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与“应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相一致[7],即符合教育者的意志。具体地讲,就是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影响学生武装学生,最终使广大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因此,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用一言以概之,就是要弄清和掌握学生的“现有”状况。为此,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找出“应有”与“现有”之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把握其“差距”的实质和内涵。

三、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教育方法而言,短信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规的思想教育不同。因此,我们千万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开展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方法,主要有说教法,理论灌输法,典型教育法,活动教育法等等。这些方法常常被思想教育工作者所使用,但对于开展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并不适用。因为,短信所包含的文字有限,只能传播较少的信息,其理论性又不强,这就制约了短信不能采用说教法和理论灌输法,加上短信缺乏实践的支撑和难以进行情感交流,也就不能采用典型教育法和活动教育法。短信要想被学生所接收和接受,也就是不被接收者立即删除,并能引起接收者认同,就需要其内容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具有打动接收者的魅力,还要有一定的含蓄性和思想性,能够触动接收者的神经,引起接收者进入深思,也就是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中,实现觉悟、觉醒。显然,这完全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一种隐性教育,更是一种催化教育。严格地讲,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综合性的无形教育,可简称为无形教育。

对于自我教育、隐性教育和催化教育或许容易理解,故在此不再赘述。可是,对于“看不见的综合性的无形教育”似乎难以理解。实际上,这里的“看不见”,一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不是面对面的教育,而是“背对背”的;二是从短信的内容上,并没有显性的说教言语,其思想性、政治性、道德规范性是隐含在短信之中的,是靠一定的艺术,凭借接收者的“灵犀”而相通的。这里的“综合性”是指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短信本身具有多种学科属性,具体地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法学、传播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体现[9]。“无形”是指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想象,作为一种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么复杂!

四、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

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短信进行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短信”的理论水平,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具体的“无形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是在短信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法学、传播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构建的新学科[10],目前处于“正在进行时”,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样本。这就给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可参照的标本。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水平和能力。辩证地讲,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凭借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通过借短信这一媒体,了解情况、回答和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作,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还能够向社会献上一部《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方面的力作,供国内同行参阅。

五、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环境的营造

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适宜的校内环境。高校必须处理好各种载体的关系,既要继续巩固课堂教学载体,拓展社会实践载体,优化管理服务载体,健全校园文化载体,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载体(如短信、博客、网络心理咨询),使各种载体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合力。为此,各高校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高校各类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通过各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思想政治教育,个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的新局面。

六、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笔者认为,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更多的应是一种自我评价。短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并不需要外在的评价。一般来说,短信能否收到应有的成效,完全可以通过短信反馈的情况或事后的表现中知道。如一个学生上网成瘾,他的班主任做了好多工作都无济于事。对此,另一个班主任向这个学生发去“累了吧,该休息一会儿了!”这样一条短信,不久就收到“确实,很累,很不舒服”的回复。接着又发去“我也有同感”几个字。紧接着就收到“那你现在上网吗?”的询问。“不上了!”“你采取了什么办法?”“节制”。“你现在何处,我要亲自向你请教。”从这些短信的对话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短信所起的作用与效果。再如,快到期末考试时,向学生发一条“考试结束后,每人回发一条描述考试作弊丑态的短信。”结果,在学生中没有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这说明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评价。一条短信如果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常常会在当时就能知道。事实上,对一条不成熟(起不到教育作用)的短信进行认真的思考,总会找到理想的语言。这个反复思考的过程,就是自身评价的过程。

七、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和简单说教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和多样化,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使大学的日常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长上了教育的翅膀,在学生工作中人们只是处于处理具有事务的层面上,而缺乏教育意识的现状。

短信对大学课堂秩序的影响,迫使广大教师必须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从而促使高校实行全员动员,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于改善目前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可喜的是,短信催生了短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新的学科。这无疑对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且在专业教育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它提示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讲教学策略,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即要回归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张华.文学短信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万长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刍议[J].社科纵横,2008(5):154-156.

[3]向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3):117-119.

[4]赵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的交往[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

[5]轩欣.手机短信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1-74.

[6]苑帅民.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探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

[7]韩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J].学理论,2013(11).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2

1.提问的数量较多

一些教师似乎是把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一节课活动是否丰富的标准,甚至有些提问已经是“口头禅”。从此次调查发现,每堂课教师平均间隔几分钟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同时,绝大多数的问题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由于教师的问题频次过高,导致学生机械地忙于组织问题的答案,从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是盲目的,热闹而无实效。不仅使整个教学的节奏性过于散乱,同时也会降低思想品德教学的庄重性,难以在学生内心形成良性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与培养,致使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初中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教学流于形式。

2.提问的类型不均衡

根据调查显示,简单性提问的次数明显高于复杂性提问。多数教师的提问偏重于“记忆型提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还有的提问属于“重复性提问”,只是重复学生的回答进行提问,强调或怀疑学生的回答。而“元认知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等较高层次的提问则出现得较少。这样的提问方式一方面容易使得课堂的氛围陷入呆滞,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陷入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填鸭式教学”的桎梏。

3.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在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提问中,教师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答案模式(提问学生或者讲出答案),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被打击。同时,因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或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学生过于紧张,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降低了实际教学效率。

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要改进的策略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提问方面使用一些设计技巧,保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精炼的,并且要保证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问题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疑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意识等。

1.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频率

提问的有效性能够更好地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反过来也是一样,无效多次的课堂提问,不但不能强化师生交流,反而浪费课堂有效时间,容易形成学生随意回答和随意思考的局面,这种教法不利于将教学难点消化掉,因此,要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频数。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在概念、知识、案例等方面的学习和思考下,树立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课堂提问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自我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适当地降低提问的频次,进而增加有效提问的比例,通过少量高效的提问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趣味性。具体的举措为: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典型案例,并设计出合理的问题。设计原则要少而精,质量高,效率高;另一方面,关注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深层次性,其中所蕴含的思维量是否合理,问题应该有一定思维高度,那种繁琐与直白的问题最好不要使用。当课堂提问达到高质量以及高参与度的状态后,有助于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难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抛出的问题难度越大,学生回答时,其认知程度就会越高。反过来,当教师抛出的问题相对简单时,学生回答时的认知程度也不会很高。认知学研究者将认知水平分成不同层次,包括“未知区”“最近发展区”“已知区”,人类认知水平于这些层次中循环往复,并且在各个层次间转化和上升。因此,有效课堂提问不能仅限于在“未知区”和“已知区”的水平,而是将这三个层次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问题情景设置到“增长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生活方式。

3.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3

一、职业院校未能实施有效德育管理的原因

1.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德育管理体制中,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并未领导德育管理工作;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这使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法不依。其次,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德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

2.学校未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灌输多,实践活动、实际培训少等现象。WwW.133229.COM在德育途径上以灌输为主。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更多地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体验是生命本体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3)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淡化了德育管理。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给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因此淡化了德育管理,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多由中专合并、改制而成,原来的教师经简单培训直接过度为职教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另外,国家在职业教育上投人不足,使教学设备落后且严重缺乏,师资得不到有效培养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原因,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令人忧心。

4.上级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违规现象,学校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馈给上级部门,这种现状会使原本就管理不善、不按国家规定办学的学校心存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策及建议

1.学校管理体制需进行改革

就德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

首先,校长统一领导,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校长的任期目标。

其次,实行目标管理,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实现科学管理。

再次,可参照美国做法,设立专门机构。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学生辅导中心,进行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中心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咨询指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经专门训练,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担任,作为咨询队伍的骨干力量,须经严格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中心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有的还辅之以电影、电视。学校心理咨询的迅速发展基于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需要有人个别指导,即使是成熟的有才智的成年人在面临难题时也要依赖专家的帮助。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后,应加强法治,以法制和纪律来保障德育管理的实行。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职业院校作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与条例来指导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德育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能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能把德育工作扩展到网络,科学地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如将网络游戏融人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仿真技术,专门就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游戏,如:“远离毒品”等,使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很枯燥的德育问题变得生动易接受。

3.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

(1)万事德为先,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才能对学生施以良性的影响。一是教师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教师德育理论,明辨德育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教师德育原则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培养新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反之,就只有随波逐流、消极沉沦。二是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的,但是也必须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果思想工作不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说教;如果管理工作不与思想工作结合,则会显得简单生硬,各项管理制度就不会为教师所自觉接受和执行。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一、短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潜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实现提高其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这一教育目的,教育者就要选择一定的教育形式、通过一定的媒介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和中介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我们把其中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手段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借助这些形式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是,不是一切形式和手段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毋庸质疑,短信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具备了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可能性,短信的互动性更能使

主客体之间发生很好的联系。

二、短信具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独特的特点

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短信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由于运用了很多押韵、对偶、谐音等多种形式,短信的搞笑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而这种趣味性正好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如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时尚,精力旺盛,个性活泼等,所以一直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如果高校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短信的趣味性结合起来,能用短信的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短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时代的发展总是不断涌现出各种新鲜事物,给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当代大学生尤其关注并热衷于新鲜的事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关注和吸收时代的这种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洞悉生活中的变化,尤其是要对那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特色活动形式和内容予以格外关注,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关注的信息加以整合,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代性。而手机短信作为当今最时尚的沟通方式之一,最吸引人的是它所一贯标榜的个性化,这在各种手机生产商对手机和其服务种类的宣传口号中就可见一斑。现代人都有个性彰显的需要,手机使用者也以追求个性为自己的行为做诠释,有了最新颖的短信往往会向朋友们、同事或同学等展示一下,这客观上促进了短信的流行。

第三,短信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地实现即实效性主要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结合和两者间积极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产生呼应和配合,以及呼应和配合到什么程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有利于促进主体和客体良性互动,形成主客体共同活动,产生“谐振”。由于手机短信不受时间、空间、主客体的限制,这极大地满足了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的需要。手机短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编制发送或被接受,它不受主客体的限制,同一条短信可以被不同的主体发送,可以被不同的客体接受。它打破了原先的时空观念,提高了人们的互动频率,拓宽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

三、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传统媒介所没有的优势,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操作性问题。

第一,短息作为传播的中介,发送信息的速度慢,耗费的时间长。相对于其他沟通方式如说话,编写短信的速度要慢的多,据2007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网络短信大赛统计,当时网络编写短信的最快速度为一分钟125字(用手机编写短信速度更慢),而中国人的平均说话速度为每分钟200个汉字。因此,要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两、三句话并不能说清楚,相比于直接对话,短信耗费时间更长,可能一个小时说完的话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编写信息,这对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是巨大的工作量和时间耗费,由此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二,短信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符号可以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可以是看的、听的、嗅的和触摸的。它可以是讲话、文字、印刷品和画片,可以是一个姿势、一个微笑、搭在肩上的一只手、一阵大笑或者一股香味。姿势传播的主要研究人之一雷?伯德惠斯特尔把姿势传播称为运动学,他估计,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传送的。不完全清楚他是怎样计算的,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从人类传播中得到的信息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远非语言或文字能概括的。因此,只是作为文字沟通的一种方式,短信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

第三,短信的反馈形式是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沟通,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发送者、接收者、编码和解码、目标、背景、信息、渠道或媒介、反馈、噪音或干扰。反馈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相互间的反应。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动态沟通过程,一个信息引起一个反应,而这个反应又成为另一个信息的起点。反馈是多方面的,包括接收者的言语、文字、表情等等,在某些场合,一些非语言表达的反馈如表情、动作等更为丰富和直观。而在用短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是非面对面的,他们之间的反馈方式是彼此的文字和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信息,而没有表情等身体语言的反馈,没有其他反馈形式的帮助,信息交流的双方可能有时不能完整理解文字和其中的信息,甚至会曲解。这是因为在信息的传播中,交谈的双方无意中露出的非语言提示比有意给的有意思得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以一部分做出举动的,因为传播行为反映了整个人,所以通过非语言方式给的信息,许多是来自内心深处,难以压制。埃克曼和弗里森在一九六九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被允许照脚和腿的位置及动作的法官比只对照头和脸的法官在电影中容易看出被照的人设法掩饰的效果——被观察的人较能控制脸部表情而不是控制身体其它部分的动作。这两位实验者在早些时候的研究中发现,他们仅仅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接受心理疗法谈话的病人拍照时处在哪个阶段。非语言符号可能加强或者扩大口头信息。它起的作用相当于关键字眼前的一个动作或者停顿、讲话中的强调语或者“真诚的目光”对讲话人的作用,以及教科书或手用中图解的作用。所以,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不同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给交谈的彼此的。因此,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面的交谈所取得的反馈效果,总比背对背的短信来的及时和完整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短息无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声情并茂和以情动人,也就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开发利用短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短信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

短信作为大学生喜爱的沟通方式,已经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了学生面对老师时可能出现的拘谨和尴尬,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短信这种匿名的方式,可以避免各种顾虑,消除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相对于以往的报告、讲座、征文等相对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手机短信更加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另外,通过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短信将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

(二)如何有效利用短信这个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待研究

短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造了沟通的无限性,具有私密、便捷的特点,在简短的信息传递方面,特别是针对不确定的对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短信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群发的“好好学习也是爱国行为”、“锻炼身体就是参与奥运”等,在学生中就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短信也有它不可克服的缺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心灵的沟通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是背对背就能沟通的,它需要彼此的信任、及时的反馈,敞开心扉的畅谈,但短信由于编写数量、编写速度的限制、反馈形式和表达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它只能在某些场合适用而不能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此,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短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的运用短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待于研究。

(三)如何克服短信带来的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待解决

众所周知,短信在给我们手指以键盘跳舞感觉的同时,也可能腐蚀我们的精神和道德。美国学者T.R.莫里森认为,未来社会将是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的时代。由于短信的使用受时间、地点、环境等的限制非常小,操作简单且经济实惠,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可以通过短信快速传播。当前,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一些敏感的、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以及与青年学生思想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手机短信上找到它的踪影。因此,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正成为高校校园中的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同时,由于短信媒体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拥有林林总总的“把关人”,与其他传统的媒介形态相比,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更是具有不可选择性,无限丰富的信息被不加控制地四处传播,导致短信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短信“入侵”也让老师和学生防不胜防,甚至可能会颠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带来的成效。因此,短信这种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克服短信这种新载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5

1、要同步展开、同轨运行。既要强化服从意识,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来认识搞好结合的重要性;又要尊重知行规律,从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来理解搞好结合的必要性;同时,还要正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旨在提高觉悟和规范行为,来增强搞好结合的主动性,克服模糊认识和畏难情绪,精心组织、科学筹划,合理安排,使法治理念教育与荣辱观教育做到同步展开、同轨运行、整体推进。

2、要特点突出、特色明显。在注重解决相互割裂、相互脱节等问题的同时,又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即把两项教育混为一谈、相互替代。法治理念和荣辱观在理论色彩、作用范围和运用领域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属性和特点,荣辱观教育更多体现在启发道德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引导道德行为,增强干部群众明辨是非、区分良莠和判断善恶的敏锐性。法治理念教育更多的强调灌输法律知识、培树法律观念、规范法律行为,增强干部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对各自的教育要做到主题鲜明、特点突出;内容集中,特色明显。

3、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准确把握法治理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的难点、疑点和焦点,着眼深化教育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教育的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不同场合,都要相互呼应、彼此配合。通过荣辱观教育,为法治理念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和激发精神动力,通过法治理念教育,为荣辱观教育把道德之理转化为道德之行,相互促进、互利双赢。

二、着眼法治与德治具体内容的重合性,做到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努力实现法治理念与道德修养的双向促进

尽管法治与德治的区别是尽人皆知的,但它们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和一致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具体内容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各种社会关系、行为关系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内容及要求被法律化、法治化。

1、准确把握法治的强制性与德治的灌输性的结合点,防止和克服有诛无教、以罚代教。道德的底线是法律,良好的道德是遵纪守法的基础和前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违法谁就要受到制裁。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特别是对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如果不进行理论灌输、不开展集中教育、不组织专题辅导,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树立起来。在严格执法,认真查处违法乱纪的人和事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灌输教育、严肃教育纪律,对“规定动作”不打折扣、不降低标准,使广大干部群众在严格正规的教育中既不断提高觉悟,又进一步规范行为。

2、准确把握法治的严肃性与德治的深刻性的结合点,防止和克服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八荣八耻”从表面看好学易懂,但平凡的词汇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简单的话语包涵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觉悟。要善于用真象论证道理,用例子解释原则,用事实烘托观点,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广大干部群众不仅知道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使循规蹈矩真正源于内心的信仰和信念,使遵纪守法切实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使严格自律更加积极和主动。

3、准确把握法治的示范性与德治的导向性的结合点,防止和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管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法治将逐渐向更新的目标拓展和延伸,德治将不断向更高境界奋斗和迈进。我们要把那些反映内在规律、预示正确方向、体现发展趋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得力措施,在时间上切实保证、在精力上适当倾斜、在辅导上尽量集中、在讨论中不断深化,使法治理念和道德修养做到双向互动,良性发展,共同提高。

三、着眼法治德治调整手段的互补性,做到严格他律、强化自律,努力实现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双重效果

法律鞭长莫及之处,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地方;道德力不从心之际,正是法律展示功能的时候。法律与道德在调整手段上的互补性,既要严格他律,又要强化自律;既着眼治标,又要着眼治本,从而努力实现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双重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6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丰富的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青蛙和小鸟不再是一种动物,而是人格化了的“人”。那么,如何在小学寓言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寓言,使寓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呢?

一、学习小学寓言教训的创作方法

每册教科书都有几篇寓言故事,他们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大致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寓言借助比喻的故事,对作为某种抽象道理进行说明或是对现实生活某些现象进行讽刺,都是通过假托的小故事显示出来的,因此寓意十分明确。例如《刻舟求剑》就是比喻做任何事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如果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否则就会犯错误。

(二)具有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

我们教材中每个寓言故事大都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社会上某一类人的特征,深刻的揭示他们的本质。《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就是借那个偷铃人的言行讽刺社会上那些自己欺骗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的人。

(三)简短有趣,耐人寻味。

在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寓言故事都是简短的,因为它只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给人一个教训。例如《守株待兔。中的主人公,就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在树上的野兔,于是他就认为,以后天天都会捡到撞树的野兔,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必然了。这就教育我们要正确对待巧合,克服学习上类似的毛病。

二、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功能

(一)陶治学生的道德情操。

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自然物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从而来陶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受到了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的思想教育。

(二)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寓言故事里所蕴涵的哲理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认识人生哲理,因此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在学生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启发引导,而后由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和归纳,最终揭示寓意。

(三)树立形象的榜样作用。

寓言故事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特别是正面的英雄人物形象、传统美德形象、道德规范形象的神勇无敌、机智聪颖时刻警醒和激励着学生学做善人、智人。

三、探索揭示寓意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由于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简短故事,它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特征鲜明,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寓言中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形象当作真实的形象来认识,能够使学生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对寓意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为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为社会人的过程,所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分析:

(一)分析人物语言揭示寓意。

例如《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中有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青蛙的语言以及小鸟的话语,便可得出做任何事情如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坚持错误,那么必然受到嘲笑的道理。

(二)分析故事情节揭示寓意。

《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通过一只狐狸怎样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让我们对狐狸和乌鸦这两种动物有了解,并且明白不要被好听话所诱惑的道理。又例如《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等句子的理解,使我们知道一个人有了错,只要及时改,就不算晚的道理。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7

“行为”是人类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人在一定动机、意识和目的的支配下所产生的自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而短期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短时期的目的和方向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不顾及长远的发展。[1]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者重“硬件”,轻“软件”。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率,高度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教学,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的实训基地为目标。但在管理中,放松了德育工作,管理者在设置课程时虽然将德育课设为必修课,但德育往往被当作“走过场”一笔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促进学校的就业,但由于学生缺乏职业德育修养,企业会逐渐降低对该校学生的信任度,这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后续就业状况。

二、职业院校为何未能实施有效的德育管理:

1、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德育管理体制中,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校长并未领导德育管理工作,原因是历来强调党组织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校长思想没有转过弯来;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进而放松了德育管理,这使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有法不依。其次,我们的德育管理人员主要有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这些德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不仅要负责德育管理的重任,而且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这样就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

2、学校未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灌输多,实践活动、实际培养训练少等现象。

在德育途径上,以灌输为主的方式显得枯燥乏味。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德育的发展,而且,即使有主体的参与但不是自觉自愿的参与也不可能有德育的真正发展。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更多的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生命本体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按照我国目前的录取体制,职业院校的门槛较低,一般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学生大多都是中高考的失利者,他们中有些人在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业学校没有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只想混个文凭。有些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这给职业院校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3)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淡化了德育管理。

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给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因此淡化了德育管理,实际上,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依然持着这样的认识:“德育管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建立之初,大多数是由一些中专合并、改制而成的,原来的教师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培训直接过度为职教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另外,多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投入上的不足,使教学设备落后且严重缺乏,职业教育师资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对能力培养的轻视、懒惰、研究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令人忧心。教师如果缺乏修养,不能尽自己的所能去科学地引导学生,就会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更谈不上进行德育管理。

4、上级监督力度不够。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工作的路线、方针;宏观管理和指导全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工作。[5]但就目前来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力度还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违规现象,使学校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馈给上级部门,信息不通畅,这种现状会使原本就管理不善、不按国家规定办学的学校心存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势必会耽误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学校管理体制需进行改革。

就德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

首先,校长统一领导德育管理工作,然后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校长的任期目标内,鄙弃光看就业率的陈腐观念。

其次,应对学校实行目标管理,将学校的德育任务按职责范围层层落实,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从而确保实现科学管理。

再次,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设立专门机构,对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德育品行进行引导。

目前,我们的德育教育管理人员主要有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他们是兼职的,他们不仅要负责德育管理的重任,而且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这样就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而美国的做法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学生辅导中心,辅导主要分为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由一位副校长分管此项工作。它是美国学校德育管理的具体机构。 辅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咨询指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经过专门的训练,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专职人员担任,如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他们作为咨询队伍的骨干力量,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辅导中心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有的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学校心理咨询的迅速发展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需要有人个别指导,即使是成熟的有才智的成年人在面临法律的、生理的、心理的或宗教的难题时也要依赖专家的帮助。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当人们减轻了心理负担时,就可以减少消极和反常行为。[2]

最后,应加强法治,以法制和纪律来保障德育管理的实行。

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职业院校作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与条例来指导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德育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目前,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职业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能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能把德育工作扩展到网络,科学的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如将网络游戏融入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仿真技术,专门就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游戏,如:“远离”等,使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很枯燥的德育问题变得生动易接受。 [3]

3、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

(1)万事德为先,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才能对学生施以良性的影响。

①教师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教师德育理论,明辨德育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教师德育原则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师育人,培养新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反之,就只有随波逐流、消极沉沦。

②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结合起来。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以说服力为主要手段的,但是也必须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果思想工作不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说教,如果管理工作不与思想工作结合,则会显得简单生硬,各项管理制度就不会为教师所自觉接受和执行。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职业院校应采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管齐下地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

①激励机制:学校从组织、投入、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对认真学习、参加培训、个人发展进步明显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课题获奖、、出版或自编教材、课件制作获奖,以及被评为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都给与重奖。

②约束机制:学校对不参加科研的教师在评优势实行一票否决,五年内达不到教师继续教育时数的一律下岗;对试用期教师达不到规定培训时数的一律不予留用,中层以上干部三年内未完成培训任务或三年内不出科研成果的以后不再聘用。

4、上级应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监管力度,形成家长、教师、社会、媒体共同监督学校管理的格局。

加强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职能。包括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各级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对下级政府的职业教育工作、下级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该机构的组成除了政府部门的人员之外,还应包括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教师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代表,发挥对职业教育的社会监督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8

一、网络时代高校面临的新问题

1.网络道德失范。“黑客”在网络时代不再是陌生的字眼,网络不时会遭到“黑客”入侵。如台湾一学生制造的CIH病毒,导致全球6000万台电脑死机,我国有36万台电脑瘫痪,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如,利用网络盗用他人帐号、密码;利用网络进行敲诈和诈骗;在网络中恶意散发照片,恶语中伤他人等。这些都是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的例子,它严重破坏了国家安全和人们生活安宁。

2.网络文化侵略。西方国家往往借助网上的优势,传播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种情况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殖民文化”和“文化侵略”的压力。这种压力必然会反映到社会道德领域。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占5%,其他语种占5%。长此以往,网络“文化侵略”将直接影响我国青年学生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正常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3.网络垃圾污染。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学生们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和教育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的便捷则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学生们只需要找到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伴随着各国报纸的纷纷上网,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甚至一些低级、下流、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而这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4.网络心理隐患。网络文化的丰富多彩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甚至会使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无法摆脱网络的诱惑,沉溺于网络生活,继而造成网络心理隐患。一方面,网络中的主体行为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时常出现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字、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存在,而产生多虑、

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及更多的心理疾病。

二、高校应善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健全网上监督机制。高校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健康网络信息,在用先进的思想和道德观点占领网上阵地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成立有关机构,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在鼓励大学生运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对网上那些有害安全、煽动作乱、严重违背我国文化习俗的言论和行为应依法严加取缔。另外,网络道德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法治手段,通过一系列立法活动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网络道德的内容制度化、契约化、明确化。一般说来,道德规范总是滞后于道德行为,在建构网络道德制度的层面上我们尤其应加大力度。

2.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网上教育要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而不能简单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移植到网上。要着眼于各高校的实际,精心设计网站,正确定位网站建设规模,开设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频道等栏目。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对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等敏感、热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批判错误的思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其次,要让网络成为学校、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纽带。教师要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积极地反映他们的意见、困难、困惑,而不是在网络中穿上匿名的“隐形衣”,到处污蔑、诽谤甚至是谩骂,让网络变成了发泄私愤的场所。对于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反映的情况,老师要及时地收集、整理,做到及时回复,及时化解矛盾。再次,要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做到既积极加以介绍,又注意加以正确引导。

3.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当今的科技信息时代,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学校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在对广大教职工普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教育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具有正确的网络意识,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总之,在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善于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地利用好网络载体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新挑战,关键是我们还要学会利用网络去迎接新挑战。

参考文献:

[1]程振设.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高校教育,2005,(2).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9

德国宪法(又称基本法)有一个简短序言。“我德意志人民,认识到对上帝与人类所负之责任,愿以联合欧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贡献世界和平,兹本制宪权力制定此基本法。”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三种人的形象,即上帝(宗教)人的形象、人民的形象以及世界人的形象。三种形象的形成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冲突与协调,构成了现代宪法在欧陆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前提。

德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人之尊严不可侵犯。”谈及尊严,就不得不追溯到西方早期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正是因为“上帝与人的镜像”论,上帝之下,众生平等,为西方文化带来普遍的平等原则。这一原则构成了人的尊严的神学基础。然而,真正使人的尊严成为理性可思考的对象,则要归功于康德以降的启蒙传统。康德将人从先验哲学的高度定格在理性“目的”这一宪法最高原则之上:每个人都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一现代批判哲学,为人将自身的理性审慎地和神意真理划清界限,却又受其引导的若离若即关系提供了可能。由此,上帝虽死,人民犹存。

很多德国公法学者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抱怨人的尊严条款简直形同废话,因为根本无法适用,而现实中人们的尊严,何时何地又能不被侵犯或不受到侵犯威胁。此批评引发两种不同学术研究方向的分歧。卡尔·施米特,站在古代与现代的分水岭上,洞悉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困境。通过将神学引入政治思考,施米特揭示出了法律生活中人的形象的另一面,除了道德正确和理性规划之外,人还需要敢于决断,学会包容决断产生的后果。当我们从秩序的边界,也即决断之处,观察国家与世界,一国之整体行动的逻辑呈现出另外一种图像。

魏玛时期和二次世界大战前,卡尔·施米特为基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的德国构建了国际大空间理论,结果因被视为德国发动战争的根据而成为战犯法庭审判他的一大罪状。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0

荣辱观教育的性质

摆脱了动物属性的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很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力量。单个的人是这样,集体也是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②秘密在于,人有思维。思维给予人类以智慧。这其中,就包括拥有了廉耻、荣誉等一系列的伦理品质。

阶级性和民族性。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被确立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个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它以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为基础。“荣”与“辱”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和墨家的代表人物,围绕着人性善恶之争、人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以及义与利、欲与理、人与我、志与功、生与死之辩对“荣”与“辱”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③

道德性和社会契约性。论者多认为,“八荣八耻”中包含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道德理念,均属于我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换言之,荣辱观被视作一种道德教育。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产物,就不得不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王海明先生看来,道德是人为的,确切地说,“道德原本是一种社会契约”。④

稳定性与发展性。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无不在按照自己的偏好制定自己的道德标准。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这一道德标准被视为主流社会标准,比如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不要“异德”要“同德”,要“同心同德”。要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主流标准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道德标准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新时期的道德标准,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受到来自古今中外道德标准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见解趋于复杂。如有人提出用“多元价值”的价值标准。其实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价值多元”,客观上存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有利因素。

伦理性。道德的实质是行为规范,道德的理论支撑是伦理学。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⑤同志提出的荣辱观教育,从对祖国、人民、科学、劳动、互助、守信、守法和奋进八个方面,为当代人正心、修身、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践行的方向和标准。荣辱观的这些道德内容,凝聚了自古以来的各种优秀道德,这种教育观,已然超出了单纯的道德范畴,而被纳入了伦理的范畴。这样一来,将行为规范的“八荣八耻”升华为优秀道德的伦理科学。站在伦理学的高度看待荣辱观教育,对深化荣辱观教育,贯彻“八荣八耻”的内容,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荣辱观教育的网络传播途径和方法

荣辱观教育从政治的口号到变成全民的一种行为准则,中间需要一个或多个传播的媒介。政治口号的传播,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但是,大众传媒毕竟是以新闻传播为主体的,荣辱观所具有的时新性,有一定的时间段。超过了这个时间临界点,就不适于在大众传媒上以新闻的形式经常出现。荣辱观教育要深入贯彻,需要寻找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法。

荣辱观中包含“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这“十德”依托网络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各自的载体。“通过发挥网络的互动性特点,让青少年们积极主动参与,从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髓体会得更加具体和直接。”⑥利用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种途径的可行性不言自明,但是网络世界无边无际,如何利用网络传播具体实施荣辱观教育的文章,许是限于笔者视域有限的缘故,至今没有看到。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荣辱观教育网络传播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网上“国学讲堂”。互联网是知识传播的天堂,这种传播克服了物质层面传播的许多障碍,实现了知识传播的全天候和无间道。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一种行为理念的熏陶。同时,开展荣辱观教育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包括宣讲国学。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牧民》篇中指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段话被后世概括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把荣辱观念同物质生活水平联系起来。管仲将“耻”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四字是治国的大纲,如果没有它,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仁”是孔子君子人格的伦理结构和思想品德的永恒内涵。“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是君子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孔子强调“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用命令治理,用刑法整顿,民众只能免于罪过而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治理,用礼教整顿,民众不但有羞耻心,而且驯服。

典籍中的荣辱论述,经过两千多年的代代沿袭,已经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当代的荣辱观教育中,包含了诸多传统荣辱观的内容。这些观念的弘扬,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教育平台。开办网上“国学讲堂”,在这个讲堂中融入荣辱观的介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荣辱观传播途径和方法。国学网中基本上将典籍文化电子化,供全民分享。不过,文言文的典籍,如何变成适宜于年轻人阅读的有效读物,并且在阅读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还有待摸索。笔者建议,网上的国学讲堂可以分门别类,采用文言和注释、讲解、案例四结合的办法,宣传我国传统的荣辱观,让更多的人成为传承文明的传播者。

网上漫画讽喻。现代社会,被称作读图时代。对读图时代,存在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读图意味着摈弃阅读,长此以往危害较大;一种认为好的图画不仅有助于阅读,还能促使人们思考。其实,两种看法都有可取之处,关键在于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一幅图画包含的信息,远非文字所可以取代的。某些人对图画的偏爱未必是坏事,图画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

在图画中,漫画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形式。现实世界的人事,经过漫画作者的勾勒和加工,形象变得非常突出和鲜明。漫画可以点石成金,把平凡变成伟大或渺小。正因为这个缘故,漫画往往被用来讽喻世风的重要武器。这并不意味着漫画全是讽刺。事实上,漫画也有正面的歌颂。漫画的魅力在于,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说教,道德说教忌讳裸的宣讲,那样做往往事倍功半。如何吸引人的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完成荣辱观教育的重任,是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目标。在网上传播荣辱观,对传播的文本有更高的要求。纯粹的文字文本教育,未必是最佳的传播方式。相反,选择当下司空见惯的趣闻,或鞭挞,或歌颂,于幽默或讽刺中告诉网民是非曲直,无形中达到荣辱观教育的目的。

网上漫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娱乐性质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两种。这两种漫画,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说教以活泼的形态展现出来,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方法,目前较为贫乏,有大力开拓的必要。

用新闻宣讲荣辱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个论断:媒介即环境。在他看来,媒介所倡导的或批评的,也就是受众所模仿的或警戒的。新闻学中的涵化理论,即是研究新闻报道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八荣八耻”包括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十六个方面,网上的新闻报道,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用新闻消息的形式来间接宣讲荣辱观。新闻选择是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是作为社会系统的新闻传播系统的自我维护机制。

新闻选择有三种类型:内迫性选择、需要性选择和外迫性选择。不管是哪种选择,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对象时,无形中包含了媒体自身对该对象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以客观的形式出现,但受众可以通过阅读,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进行解读,获取新的意义。新闻报道的这种涵化作用,为新闻报道间接担负荣辱观教育的重任奠定了基础。利用现象和事件说事,把这些现象和事件搬到网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新闻,进而让更多的人从媒体的报道中懂得荣辱的微言大义。

网上论坛。网络传播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便非常重视观点的传播。互联网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各种论坛的兴起,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网上论坛是意见交流的平台,赢得了“电子广场”的美誉。网上论坛的主要话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在任何一个“电子广场”里,辩论是主要的讨论方式。符合伦理道德的人和事,人们投之以掌声和喝彩;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人和事,人们以谴责的方式报答。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电子广场里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辩题都有人赞成或反对,所不同的是赞成与反对的量比关系而已。网上论坛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评说社会万象,还能够通过讨论获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形成新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的指向是给荣辱在伦理层面立法,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然,荣辱观利用网络传播的途径还有不少。比如,随着手机媒体和互联网的联合,手机短信日益成为网络传播的新途径,荣辱观教育可以借助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荣辱观的实质是伦理指向,荣辱观教育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传播这个庞大的平台,网络平台上的荣辱观教育的方法日趋多样化。用好互联网,宣讲好荣辱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注 释:

①比如,2006年3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就提出“八荣八耻”教育不能忽视互联网这个主阵地。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

③赵茂林:《社会主义荣辱观:历史传承与新发展》,《理论探索》,2006(5)。

④⑤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自序》,第9页,第4页。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1

关键词:

时间学;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规律;时间效益

由于人的发展空间大小取决于人的各种活动在时间上所占的比重,时间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首要的意义。[1]作为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统贯万物,渗透一切,有其客观发展规律。时间规律或称时理。古人云:“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穷其理、顺其理、循其理,将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策为上、术为主、理匮乏”的学术研究尴尬和教育时间效益欠佳状况。当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了教育时间的客观规律而成为时间舵手时,就能够在客观规律提供的可能性空间和许可的范围内,以科学的精神理念和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益。时间规律生成过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完成的。这些矛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与主体的矛盾、与客体的矛盾、与介体的矛盾、与环体的矛盾等。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大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合时展状况规律、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时间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管理规律四大类。其中,每一类型的一级规律有包含诸多二级规律或子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合时展状况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合时展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一方面,一定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决定、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一定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历史时段的课题任务由一定时代提出来,时代条件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开展,时代精神统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时代感强弱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高低,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内容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充分反映时代精神、直面时代课题方能取得实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发挥导向、保证、育人、开放等功能服务于一定时代的社会发展,深刻把握时代主题,时刻关注时代变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切实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现实重大课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于党当前的中心工作。从社会背景条件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合时展状况规律,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子规律:一是多元主导律,即时代多维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律。既要有经济、技术、政治制度等综合统筹的时代考量视角,又要有时代把握重点视角(譬如过去革命时期的制度、政治的视角和当下和平时期的科技视角),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方位感和时效性。二是大小兼顾律,即大时代与小时代的辩证统一律。既要把握长时代(譬如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又要把握短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感和现实针对性。三是异同并存律,即时代普遍性与时代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律,既要把握全球视野中时代共同的普遍属性,又要把握各个国家和地区同一时代下不同的独特性、差异性或时代差,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紧迫感和时代同步性。四是动静结合律,即时代稳定性与变动性的辩证统一律。既要揆时度势、顺时应势,又要因时而变、趋时更新,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性和先进性。五是继旧开新律,即过去时代、当今时代、未来时代的辩证统一律。既承接昨天、借鉴过去,立足今天、揆诸现实,又憧憬明天、开启未来。扬弃复古主义、现实主义思想陈旧过时因素和糟粕性、腐朽性的东西,积极吸纳消化其中的有益成分,确立昔时、即时、来时有机衔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人本性内在关联的未来主义时间导向,进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特色化、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社会化、规范化、系统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纵深感、现实的鲜活感和未来的愿景感。

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时间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揭示了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2]人们一般思想形成发展取决于一定时态下的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科学思想体系和正确世界观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自觉学习、教育、实践才能形成;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是一个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辩证发展的时间过程,具有年龄性与代际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叠加效应性、时尚影响性、突发性与渐变性、累积性与习惯性、审美疲劳性与效应递减性、闲暇影响性、终身贯穿性等时间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观照这些特征方能提高效益。以上构成了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时间规律的基本内容。从教育对象看,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时间规律主要包含如下十个子规律:一是代际差异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和反映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代际差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新生代的年龄特征和代际差异,针对不同年代受众的年龄特质和内在需求倾向,因人施策,对症下药,才能获取预期的德育效果。二是同侪相长律。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前辈对后辈的代际影响与同侪影响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智力水平、生活阅历、兴趣、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同侪之间无年龄代沟、文化背景接近、心理亲密度大。同侪教育是运用朋辈导师、朋辈学长力量来影响受教者的过程,具有易感性、传导性、主体性、实效性强等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而有效的切入点,是撬动社会化教育齿轮的重要着力点。把异辈教育与同侪教育有效整合在一起,是推进受教者整体相生相长、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三是断续统一律。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既有时间连续性,又有时间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规律地分时段地持续向前推进,保持时间的前后一贯,但每个发展时段都要符合教育中心目的,要按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层次和阶段,结合阶段性的重要任务,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活动,以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先后一致的纵向合力,不断促进受教者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和提升。四是叠加影响律。在同一时段里,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形形、跌宕变幻的社会思潮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谓利弊共存。五是时尚追捧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媒手段的不断翻新,时尚文化因其具有前卫新潮、趋时更新、跃动不羁、个性张扬、夺人眼球等特征,必定会赢得年轻一代的喜爱和追捧。在社会“大染缸”浸润过的时尚文化菁芜并存,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产生着不可小觑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时尚文化以其特有方式改变和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方式、审美品位、交流方式、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六是顿悟渐悟律。德育是一个“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促进受教者思想觉悟水平提升的过程,是一个顿悟与渐悟相统一的过程。德育者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两种觉悟,善于运用它们扎实做好德育工作,促进受教者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从冲动中找回理智,从混沌中达致觉醒,明辨是与非,识别对与错,分清好与坏,辨别美与丑。七是积善成德律。高尚人格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历经一个德行砥砺、长期积累的量变过程。积小善是成大善的基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不做大量的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正如《荀子•劝学》所说的:“积善成德”,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便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亦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这一规律的体现。八是递减疲劳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教者与教育者接触次数多了,教育者与受教者通过课堂等平台长期相处,受教者对教育者的气质性格、教育方法、教育风格、教育套路、处世态度等个性和特质深入了解后,对其失去新鲜感,加之教育模式刻板陈旧、简单重复、内容脱离实际生活、视觉资讯的泛滥、教育者失去爱心耐性包容、照本宣科、激情新意匮乏、技巧艺术缺失、过分依赖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格式化倾向严重等因素作用,久而久之受教者的学习期待就会降低,注意力、兴奋度减弱,甚至失去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求知倦怠、感觉钝化、离心力外显、抵触抗拒情绪和厌倦逆反心理,德育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九是闲暇塑造律。受教育者自由时间合理利用程度与其自由发展程度成正比。自由时间是受教育者自由飞翔的翅膀、平台和空间。通过科学利用闲暇自由时间,受教育者能够释放个性、激发潜能、显露优势、发展自我、塑造自我,锻炼时间碎片整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闲暇时间行为习惯。但有悖于科学性和人本性的闲暇时间配置使用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十是自我终身教育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德性不是与生俱有的,也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地位提升而自然提高。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教育包括自我终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三、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是一个时间要素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螺旋上升、结构功能相统一、要素与系统相关联、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延绵系统,施教者对这一系统认知、觉解、把握程度及其践行和谐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时间素质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益。这就是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规律,或曰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素质支配律。从施教者角度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规律群主要包括以下十个子规律:一是时间要素优化协同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益的提高有赖于时轴、时长、时序、最佳时区和最佳时机、时间节奏、时隔等各个时间要素的优化。时间要素的优化能够对教育时间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德育决策层、管理层、组织层、实施层采取多种协调控制方式方法,保持时体、时层、时区、时段、时机、时序、时隔、时距、时频等众多时间因素的德育目标方向的一致性、相互关系的和谐性,实现良性循环,形成最佳教育合力。这种一致性和和谐性保持得越好,德育合力越大,德育时间效益越显著。相反,不能保持一致性和和谐性,则无法形成德育合力,德育时间效益必然下降。二是适时施教律。基本内涵首先德育用时方式符合“时中”原则,不仅要合乎时宜,符合中庸之道的“中道”、恰当的“度”,既不太过,又无不及,不偏不倚,而且还要随时变通,即“与时屈伸”“与时迁徙”“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次把握人生发展的各个关键期。如在早期教育时,要紧紧把握3岁和7岁儿童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再如公职人员在临近退休年龄之时,利用手中权力大肆贪腐的“59岁现象”亦是德育需要加以重视和克服的。再次因机设教。德育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及时地教育引导,做到“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三是迭代三喻并进律。现代德育是一个代际互动、迭代三喻并进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三喻文化”理论认为,前喻文化中,后代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中,两代人要互相学习;后喻文化中,老一代人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当代社会,三喻文化同时共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方向的三喻并进德育模式,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沟通,有助于消弭各代之间代沟、促进代际和谐、增强教育效果、放大德育效益、实现共同发展。年轻一代纯真、质朴、诚实、坦荡、率性;乐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强;具有积极的休闲态度;爱好兴趣广泛等优秀品质委实值得老一代人学习。21世纪是几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四是删繁就简从优律。其基本要求是简除烦疴,突出重点,优先配置时间于解决重点问题,减少或消除繁复低效负效的德育时间环节,提高思维的纯真度、灵敏度、系统性和实效性,加速或调整德育周期的演进速度,使周期的收尾环节删繁从优,简化优化德育流程和周期;除去滥调套语,严防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离题万里的马放南山;优时优用,力求黄金时间产生黄金效益,如好时段就要留给好节目,要将体现主旋律、健康向上、寓教于乐、沁人心脾、启人心智的好节目多安排在黄金时间;劣时巧用,力戒时间浪费。五是时间累积律。德育贯穿人生始终,具有全程性、长期性。立德树人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性的复杂性、流变性决定了德育是慢功夫、慢艺术。“文火炖好汤,慢工出细活。”要促进受教者优秀品质的形成,需要教育者娓娓不怠的教育引导和精心打磨。没有足够的平和、细腻、耐性、坚韧、宽容和定力,是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的。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一味追求着大容量、大梯度、强思维、高频率、快节奏往往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此外,一定时间的累积之后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也应设法防治。六是周期递进律。基于否定之否定法则,德育者要研究社会发展变化的周期、国家政治生活发展的周期、社会思潮变化的周期、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组织建设的周期、专业发展的周期、德育工作的周期、德育工作者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周期、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变化的周期等有规律的、周而复始变化的时间周期现象,以便采取多种手段调整活动时间节奏,开掘利用德育资源,补充和更新能力素质结构,在不断循环中实现前进跃升。例如,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变化过程大致呈现出“准备—兴奋—疲劳—再度兴奋—最终疲劳”高低起伏的周期性态势。德育者应有节奏地相互转换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让学生的注意张弛有度,始终保持一定的注意,以提高学习效率。再如,德育者应充分挖掘利用周期性到来的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资源,提升德育时间效益。七是时轴锻造律。由于新生代受教育者习惯于共时性对比,而缺乏历时性对比的年龄条件和知识经验,其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极易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片段不知过程的主观偏狭倾向。所以,教育者应根据德育目的要求,悉心打造时轴,即将德育内容中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用清晰明了的时间线条勾勒出来,形成反映时间持续性流变性的由远及近的直线坐标,一般由蕴涵德育价值、具有明显特征和标志性意义的各个年代或年份串联而成。其目的是立足于大量确凿的事实和数据,以文字、图片、视频、数据等为载体,通过时间大跨度的今昔对比,拓展受教者认知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增强德育内容的历史纵深感,提高受教者对德育内容的认同度和把握的准确度。八是时间节约律。其要求人们坚持省时性原则,对时间能源自觉地开源节流,强化行为的时间节奏感,优化活动的时间周期,提高活动的时间效率,集中时间和精力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向合理安排时间要时间,向加强时间管理要高效。为此,应自觉应用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来的布利斯定理,为了减少做某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事先应用较多的时间为这次工作拟定计划,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活动细节,梳理活动思路,明确活动步骤,并铭记在心,以便行动时得心应手,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同时,还要自觉应用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的80/20定律,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以这20%的方面带动其余80%的发展,旨在纲举目张、以少获多,力避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处理次要矛盾问题上。九是时态贯通律。德育者应端正受教育者时间导向,使之实现昔时、即时和来时和谐统一,做到勿忘过去、无愧现在、不负将来。其基本要求是既要客观评判“过去我”,又要采取积极行动塑造“现在我”,科学设计和憧憬“将来我”;确立“温故知新、推陈出新,敬时爱日、只争朝夕,立足现在、改造现实,继往开来、智造未来”的科学时间导向;树立“过去无法更改,但现在可以改变;未来难以准确预知,但现在可以切实把握;他人时间不可支配,但自身时间可以掌控;生命的长度不可无限延伸,但生命的宽度可以有效拓展”的理念。十是短暂永恒互渗律。德育必须解决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时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短暂和永恒的关系问题。其基本要求一是让受教者深刻把握时间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关系。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关系是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无限由有限构成、包含着有限,有限也包含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有限开显着无限,两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有限的现在既是无限过去的归宿,又是无限未来的渊源。二是德育者应言传身教,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引导受教者立足现在,驾驭瞬时、放大瞬时,在短暂中体验永恒、在暂时中呈现永恒、在过渡中追求不朽、在有限中不断趋向无限,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尊时守位、干事创业、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实现自我对有限的突破以及从此岸到彼岸的穿越,让生理性生命长度与社会性生命宽度、精神性生命高度叠加形成人的生命亮度。即使人的生理性生命完结,也要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延续其社会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并向无限延展,使短暂的人生演绎出精彩的永恒。

四、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管理规律融通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社等相关时间思想理论资源,从管理者角度看,不妨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管理规律概括为以下十个子规律:一是与时偕行律。《周易•益卦》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为了增进德育时间效益,促进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德育管理必须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状况,适应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等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德育目的的需要、昼夜更替四季更迭的自然规律、人体活动节律、大脑工作规律以及新时期社会运行时间逻辑,统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系统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在学制年限确定、学期计划编制、课程学分学时配置等方面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现代管理理念。二是九一定律。德育管理者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利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情细情、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制定和出台德育政策举措,并在实施后及时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完善。这是被所称道并身体力行的陈云的一个重要思想:“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3]。三是四象限定律。这是由著名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讲求优先顺序、依据轻重缓急安排时间的法则。意指第一象限包含的紧急而重要的事情要立刻去做;第二象限包含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要有计划地做、一有时间就做;第三象限包含的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可委托他人或有选择地去做;第四象限包含的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尽量不做或有闲暇再做。精髓在于要花最多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最紧急的事,花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做百分之二十最重要的事情,花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来处理会影响到未来的事情。四是崔西定律。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博恩•崔西。意指任何工作的困难度与其执行步骤的数目平方成正比。譬如完成一项工作有3个执行步骤,则此项工作的困难度是9,而有5个执行步骤,则此项工作的困难度是25,因此必须要简化工作流程。工作越简化,越不会出问题[4]。这与英国教育家洛克关于规定要简则易循,严则必行的忠告是并行不悖的。五是蓝柏格定律。提出者是美国银行家路易斯•B•蓝柏格,其要义是必须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激励他们尽其所能而不怠慢工作。要干事总会有压力。压力只有在能承受它的人那里才会转化为动力。对于一个成功者而言,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明智的德育管理者会利用制度建设和监督执行这两把利剑,促使员工既有时间紧迫感,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六是帕金森时间定律。提出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意指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杂便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在行政管理中,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时间效率越来越低下。但凡还有时间,工作便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这一规律内在地要求加快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不断提升德育管理者的素质、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根除耗费了时间却徒劳无功的顽疾。七是超限效应律。意指刺激频次过多、强度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结果适得其反的心理现象。在德育时间管理中,为克服这种现象,必须严防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注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善于应用生物钟规律和注意力时间变化规律,变换和改进时间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贯彻不过也不及的适度原则,拿捏好分寸、把握好火候、利用好时机,力求德育管理过程实现刚柔结合、严慈相济,促进管理时间效益最大化。八是苛希纳定律。提出者是西方管理学家苛希纳。意指在管理中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人愈多愈不负责,责任人数量与负责程度及形成的合力成反比。倘若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那么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四倍。人浮于事的结果是要付出成倍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这一定律告诫德育管理者用人贵精,敢于直面“十羊九牧”现象,大力推进精兵简政,找寻最佳的组织和人员规模,积极构建成本合理、精干高效的德育管理团队。唯有如此,才能铲除“鸡多不下蛋,龙多不下雨,人多瞎捣乱”的弊病。九是适时发声律。时效决定成效。在新媒体技术引爆资讯革命、移动网络技术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近乎实时的当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要摒弃传统的“黄金24小时”之旧说,应遵循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即政府应当在突发事件后4小时内及时应对、快速反应,以赢得话语权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5]甚至还有学者提出“黄金1小时”法则,要求尽可能迅捷、主动地在第一时间发声,以破解新媒体时代危机事件的时间压力[6]。与此相适应,德育决策管理层也应顺时而变,打破思维惯性,确立互联网思维,讲究“时度效”,准确把握移动网络时代即时性特征,对于甚嚣尘上、损害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要及时亮剑、适时发声、巧妙发声,要及时宣介事实真相,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及时化解怨气怨言,及时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旨在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积极抢占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假如不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关键时刻失踪失声,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就会趁机发酵蔓延,就会出现论及的“失语就要挨骂”现象、甚至还会酿成思想防线决堤的悲剧。诚然,真理既不能迟到,也不能漫灌,应讲究策略、选取时点,恰如其分地闪亮登场。十是鲁尼恩定律。提出者是奥地利经济学家R.H.鲁尼恩。意指赛跑时未必是快的赢。竞争是一项长距离的赛跑,一时领先并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一时落后也并不代表永远落后,奋起直追,才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只有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发展速度快虽不是一件坏事,但没有质量的快速度肯定是一件坏事。这一定律启示德育管理者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不懈怠才能保持先进性;力避以一时概永久、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提升的形而上学倾向。

五、结语

总之,当今社会,月异而岁新,时移而境变。深入揭示和科学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规律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时间是最伟大的改革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不能涅而不缁,也不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唯有不守其故、创进不息,方能日化日新、生机盎然。倘若悖道逆理、畏葸不前,必然会积弊日深、暮气丛生;藐视规律、盲目蛮干,无异于抱薪救火、牵萝补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规律,才能以“不变”应对“万变”,以“微变”应对“剧变”,保持思想定力、挺立时代潮头。时间之于现代性,不仅是建设现代性理论的深层切入视角,而且是把握和调节现代精神的深层枢纽。[7]在当下即时网络时代和未来比超级电脑快一万倍的“光脑”的普及应用时代,作为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实现现代转型,探究者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履,发扬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精神,科学把握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逻辑,自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343.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125.

[3].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54.

[4][美]博恩•崔西.时间力[M].王月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52-53.

[5]胡泳.“黄金4小时”法则[J].商务周刊,2010(20).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2

原因何在?首先是中国语文出了毛病,比较一下中西文学――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诗经》,是短小的抒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继而乐府五言,七言绝律,中国诗词篇幅短小,感性主导之下,哀怨有余,气魄不足。

西洋诗以古希腊发端,荷马的史诗《伊利亚德》与《奥德赛》,皆鸿篇巨制,气势磅,史诗不但场面大,而且以叙事为宗,而不是以抒情为主。这一点,美学家朱光潜看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中国文学“偏重主观表现,讲究含蓄简约”的特点所致;二是由于中国诗人“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淡泊”。相反,西方的史诗,是客观世界的描述,在叙事之间,洗练了哲理的探讨与的情操。

荷马之后,西洋史诗大兴,有英国渔猎时代的《贝奥武夫》、史宾赛的《仙后》、米尔顿的《失乐园》,还有法国的《武功歌》、德国的《尼伯龙根颂》。不要小看这一分歧,西洋的史诗文化,将心力用在外物之上,力求变化环境,改造命运,不思静而谋动,表现在艺术创造之上,即重“客观”。

中国的抒情小品传统一直下来,内向而尚静,主观感觉至上,感情是细腻而丰富了,却只重片断的状态与一时之喜怨,加上中国人并无宗教情操,“子不语怪力乱神”,儒佛道皆重“感悟”,而不倡理智与分析,这就决定了中西文化心理的思维模式,分道扬镳。

西洋的思维,重理性的推析,亦重全局的平衡,有整体也有细节。中国式的思维,只求一时强烈的好恶,有如傻瓜照相机的快照,情绪发泄,喜恶俱在指顾之间。本来,这两种心智,因在艺术创造风格不同,亦难判断哪一派“优越”,何者为平庸,但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思维惯性,延伸到司法、政治、社会范围的是非观之上,即高下立判。

逻辑学是古希腊的发明,中国先秦时曾有一点点,譬如“百家”的思想,但很快就消声匿迹,后世即使提起,也都批评“百家”执著于概念与名词分析,认为不利于统治,中国式的思维残障,即以此为起点。还有几个古人,很零星地提出了一些接近推理的观点,譬如反对虚妄的王充:“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唯圣心贤意,方比物类,为能实之。”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3

所谓“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此次大赛,吧主很难相信自己会考虑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商业道德是什么?这个看上去抽象的概念,通过一幕幕别开生面的表演、一环环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段段紧凑有序的镜头,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更让“商业道德”成为我们近在咫尺思考的问题。

借助DV影像的表达,无论是商业机密与利益冲突、产品安全性问题、商业贿赂行为、商业诚信问题,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都被展现在光影的交织中,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参赛的DV作品并未陷入说教的误区中,这反倒增加了每一个主题的宣传力度和深入人心,面对严肃的主题,很多表达方式也许都要望而却步,也许只有在灵活自由的DV创作中,在DV影像的宽容度里,创作者才能把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发挥出来。

影像究竟如何表达道德,当我们欣赏一段段影像、倾听评委老师们的娓娓道来之后,相信你也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大赛聚焦

JA中国――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成立于1993年,一直将通过与工商界和教育界合作,开展并推广以原则为核心、以互动性为特色的商业和经济教育,培养中国青少年的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作为自身的使命。在坦普敦基金会的支持下,JA中国已经连续四年举办了针对广大中学生的《生活的准则》征文比赛,而DV创作大赛则是主办方在大学生中开展品格教育的一项新的尝试。

2008年5月至9月,JA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澳门四座城市的大学中征集了19部参赛作品。JA邀请《大众DV》作为合作媒体,对比赛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专门在JA官网开设相关博客论坛,为参赛者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邀请《大众DV》杂志执行主编吴砚华女士作为嘉宾评委,与数位业内外专家一起对作品进行了严格的评选。比赛鼓励大学生积极思考商业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创作DV短片的过程也极大地培养了大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内容简介

主人公陈小春经历从毕业到失业,又从生活滋润的盗版小贩到“破产”在家待业,只能靠观看卖不出去的盗版光碟度日。可歪打正着,在看盗版光碟的过程中,陈小春反倒顿悟,开始自己拿起机器进行创作。处女作《盗亦有报》一炮而红,可因果报应来得如此及时,正当春风得意之时,陈小春的电影被盗,作品发行成为泡影,他本人也因此精神失常。

一阵汽车喇叭声传来。原来,陈小春的经历只是十字街头的一场空梦。可人生是否也能停下重来呢?

吴砚华点评―夸张与荒诞

片名:《盗亦有报》

导演:林

时长:9分17秒

类型:剧情

完成时间:2008年3月

前期设备:Panasonic DVC200

ARRI灯

后期软件:Avid Xpress Pro5.8

Adobe Master Collection CS3

《盗亦有报》能够获得这次比赛的一等奖,最突出的表现是这部作品中体现出的夸张与荒诞。在一个短片中要阐述一个“关于商业道德”的概念,非常不容易,而且很容易走向说教式的教育片。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短片利用夸张的表演与荒诞的故事情节两件法宝,不仅将侵犯知识产权的盗版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更增强了短片的幽默感和娱乐性。

虽然在表演上和故事情节上是夸张和荒诞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创作团队对社会的观察。“毕业即失业”、“贩卖盗版电影”、“网站的侵权”等社会现象在作品中都有体现。主人公的故事从毕业失业贩卖盗版光盘生意失败刻苦钻研a自拍电影电影成功遭到盗版最后精神失常。故事的叙述可谓一波三折。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样的情节紧凑地组合起来,并用夸张的表演带给观众丰富的信息和娱乐的同时,将概念表达出来,实属不易。

吧主说

对于从事编导专业的工作者来说,版权保护可谓直切要害,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故事,更是对主题的深入思考。

骆莺点评―黑色幽默电影

短片讲述了某电影学院学生从贩卖盗版影碟,到自己成为知名导演后为盗版制品所害,最终精神失常的故事。在剧情策划上,创作者虽然选择了普通的生活场景,却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真正做到了寓情于理。结局的设计虽然有些黑色幽默电影的荒诞,但这恰恰把盗版对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危害表达得淋漓尽致,容易给大多数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他们的思索和共鸣。

导演阐述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的盗版市场已经到了猖獗的程度,对中国影视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阻力。作为一名将要从业于此的编导专业的学生,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机器,动起脑筋,将自己的所知所想转换为视听语言来告诉大家,《盗亦有报》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产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所以,盗亦有报。”这可以算是作品的第一层主题。而当作品拍摄完成,在剪辑的过程中,我又逐渐挖掘到了其更深更广的含义,也是我们的心声,简单说来,也就如同片子结束时陈小春在片场所说:“梦境可以喊CUT,人生却不能,但是,我可以选择做一个造梦者!”愿各位同仁们在寻梦的道路上一路安好。

作者存档

林,2006年进入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现任同济大学传艺影像工作室负责人。作品《盗亦有报》获JA中国首届大学生DV创作大赛冠军,参与制作的《沪影重重》、《玩具不了情》、《北安跨线无法承受之重》等一系列专题片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学子DIY”栏目中播出。于“5・12”地震后赴川拍摄以抗震救灾小英雄梁强为题材的纪录片《十六岁的天空》(未完成),并担任过同济大学数项重大晚会活动的现场导演及运作制片。

内容简介

开蛋糕店的单亲爸爸与女儿欣欣有着很深厚的父女感情,女儿希望每年生日都可以吃到爸爸亲手制作的生日蛋糕,而爸爸也承诺每年都会为女儿准备生日蛋糕. 由于多种不利因素, 生意利润每况愈下。经过多番内心挣扎后, 爸爸最终却错误地选择了图利而忘却商业道德, 以不合格色素制作蛋糕, 而他这一错误的抉择, 最终却使得欣欣在八岁生日当天因意外地食了用不合规格色素制作的生日蛋糕导致昏厥,而爸爸则要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受到法律惩治。最终,爸爸明白了商业道德的重要性改过自新,欣欣也原谅了爸爸。短片于澳门多个名胜取景包括大三巴, 议事亭前地等。

吴砚华点评―细节表现温情

光盘收录

片名:《生日・快乐》

导 演:冯永姗、刘嘉丽、郑嘉怡

张迎英、陈妙莲、江希文

时长:8分钟

类型:剧情

完成时间:2008年8月

前期设备:SONY VX2100

后期软件: Adobe Premium Pro 2.0

这部作品应该说是这次比赛中,画面最精致、剪辑最流畅的一部短片。创作团队均来自英文传意系四年级,相对其他有编导专业背景团队来说,能做到如此水准令人惊讶。

同样是对商业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他们使用的杀手锏是――感情。

短片中,漂亮可爱的女儿(表演很到位)和开蛋糕店的父亲亲密无间,导演用家庭、海滩、游乐场等一系列父女二人游戏的场景,把观众的心温暖起来。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给人看。”导演精心构建了最美好的东西,之后又因为父亲没有恪守商业道德,为追求利润将有毒的味素添加到蛋糕中。原本精心为女儿制作的生日蛋糕,由于店员的失误,被调包,女儿吃了父亲亲手做的有毒的蛋糕……悲剧中的悲剧就这样上演了。

对于商业中的不道德引发的“害人害己”的故事,就在这样一个小短片中呈现出来,可谓匠心独运。

吧主说

情节设置扣人心弦,在情绪的起落中,突出对主题的反思。

骆莺点评―以小见大

这部短片反映了一个时下广为关注的主题:食品安全。创作者讲述了一个蛋糕店主为追求商业利润,用廉价色素制作蛋糕,害人终害己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平实,但做到了以小见大。

主创人员制作上的不俗功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短片的制作非常精美,无论是拍摄角度、配音、配乐甚至色调都非常的和谐,充分体现出了父女间的温情。

导演阐述

就读三年级时,我们已有一门拍摄短片的学科。由剧本、拍摄、剪辑到后期制作都是由一组人分工共同完成.为了准备制作四年级毕业作品,适逢此次比赛,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来学习更多的短片制作技巧。商业道德的主题对我们来说算是颇有挑战性的, 因此我们也在剧本创作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因资金及场地问题, 我们不断更改剧本以提高拍摄的可行性, 就对白设计、场地选择及拍摄镜头的问题作多次的讨论和研究. 此次拍摄也增加了我们对短片制作的认识。

作者存档

六位成员全部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民科学学院英文传意系的四年级学生。

《道德马斯洛》― 二等奖

内容简介

《道德马斯洛》是一部以商业道德为主题的短片。短片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工厂老板为主人公,通过时间倒流的手法,去展现老板在面临商业道德问题时不同的三种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影响,通过比较来得出“商业道德是对人的尊重”这样一个结论。第一个选择没有安全感,第二个选择没有归属感,而第三个选择却带来对人的尊重。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商业道德的核心。

光盘收录

片名:《道德马斯洛》

导演:王琛

时长:7分59秒

类型:剧情

完成时间:2008年8月

前期设备:Panasonic NV-GS60

后期软件: Premiere Pro 2.0

吴砚华点评―简洁有力

《道德马斯洛》这部短片,有点新闻纪录片的特质。拍摄手法简单,故事简单,但是,颇具哲理,并且很有力度。

不同价值观下的不同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短片中,导演设计了“时光倒流,重新选择”的现代电影中常用的手法,却恰恰更是让人们体会到选择的重要性。因为时间不可能倒流,关键问题的抉择决定成败。

吧主说

段落式的结构比较工整。尤为难得的是非专业的团队为了更好地实施影像计划,特地邀请专业出身的同学一起创作,为影像的表达做出了清晰的脉络。

骆莺点评―哲理反思

短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员工健康安全福利的简单案例,运用时间倒流的手法展现了不同价值判断下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刚好反映了马斯洛需求原理,说明了只有基于商业道德做出的选择才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

这部短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哲理性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创作者作为大学在校生,能够用简单的故事来说明以人为本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深刻思考值得鼓励。

导演阐述

由于商科出身,我们立意时用了管理学知识。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不遵守商业道德,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商业道德和经济利益放在一起进行平衡决策。由于商业道德带来的长远利益并不清晰和量化,所以企业既不知道该实践商业道德到什么程度,也不会在经济利益受到侵蚀时保全商业道德。但商业道德需要一点“理想主义”,需要抛弃“成本收益分析”。按照“道德马斯洛”模型,一个企业实践商业道德,至少要满足相关利益者的尊重需求。通过拍摄短片,我们也对商业道德有了一种新的理解,相信对我们今后的实践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