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价值实用13篇

社交媒体价值
社交媒体价值篇1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是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衡量的,也不是说可以衡量的东西就是重要的。现在很多营销人迫于公司财务的压力,要求每个营销都有营销回报率,很多时候就变成为了做而做,导致迫不得已非要做一些投资回报率的测算,像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活动产生的深刻影响等,因为无法准确测算,重要的东西反而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社交媒体价值篇2

基于真实的好友关系建立的SNS网站,使用户之间能够相互信赖,并相互影响消费决策。如果广告将一家餐厅描述得天花乱坠,我们或许会半信半疑,但如果我们的朋友在一条状态里描述在那儿度过了完美的一个晚上,也许我们会立刻拨打餐厅的电话。

社交媒体价值篇3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048-06

Research on the Applied Theories and Functional Values of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ources in Social MediasHu Anqi1Zhou Yi2Ji Shunquan3

(1.Library,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2.School of Society,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3.Wenzheng Colleg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04,China)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age,social media is gathering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ources of social media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This paper completely discovered the intelligence values of the contents,users and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medias supported by the big data theory,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from three factors of the intelligence sources of social medias such as contents,users and relationships.Based on the theories,this paper expounded three critical functional values which consist of contents discovery,users discovery and relationships discovery.It specifically included product servi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based on the contents discovery,dependency group mining and competitive opponent tracking based on the users discovery,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based on relations discovery.

〔Key words〕social medias;intelligence sources;enterprise;applied theories;functional values

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促使企业开始关注并涉足社交媒体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渐放弃传统的网站,开始利用社交媒体专页作为公司的网站,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企业的身份、价值和计划,吸引聚集用户,带动企业成长,同时与客户和同行沟通、互动,发起讨论,提高品牌曝光率,了解市场动态。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以及企业对社交媒体的青睐与驻足,使得社交媒体上的海量信息具备极高的情报价值,从而使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备受关注。

1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具体包含三大要素,分别是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内容、用户和关系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以及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竞争情报源的优势。另外,在大数据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企业争情报源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正发挥着重要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

1.1内容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1.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内容要素具体可以分为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内容和行为内容。信息内容一般以用户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形式存在,根据内容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思想型、消遣型、情感型和工具型内容[1]。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社交媒体信息内容同样具备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受用户行为的影响[2],从而使得信息内容具备重要的特征情报价值和趋势情报价值。行为内容一般以用户的发文、评论、转发、点赞、关注、沟通、参与活动等行为的形式存在,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具体动作表现,具备重要的倾向情报价值和关联情报价值。

1.1.2大数据理论:发现社交媒体内容价值

基于内容要素,大数据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内容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在学界、商界和政府管理上产生巨大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数据的“价值性”特点,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揭示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数据潜藏的信息,进而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提升与之关联的效益,或降低与之关联的损失。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内容和行为内容多为非结构数据,数据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内在联系隐秘,一般的数据分析难以挖掘有价值的情报。但是,大数据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为社交媒体内容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大数据的关联预测在数据分析思维上有着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数据样本分析向全体分析转变、数据精确分析向混杂分析转变、数据因果分析向相关分析转变[3],这些转变分别针对数据的处理对象、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提出的不同思维,正是这3种思维变革让社交媒体内容价值得以发现。第一,在数据处理对象上,样本分析向全体分析的转变使得规模巨大的社交媒体内容能够进行充分利用。第二,在数据处理方法上,精确分析向混杂分析的转变使得丰富多样的社交媒体内容能够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第三,在数据处理结果上,因果分析向关联分析转变能够更好地揭示社交媒体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挖掘出社交媒体上存在的潜藏P系。

1.2用户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2.1用户要素

用户要素构成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交媒体用户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组织用户和个体用户。组织用户一般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组织用户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公共主页、开通官方账号等途径活跃在平台与个体用户之间。平台的海量数据以及不断积累的用户为这些活跃的组织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基础。个体用户数量众多,构成了用户群的主体。为了明确个体用户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大致可以从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划分。社交媒体营销盛行的时代,商业化趋势愈演愈烈,从商业化视角出发,可以将社交媒体用户分为购买用户、辅助用户和潜在用户。购买用户是指活跃于社交媒体上并消费过某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用户;辅助用户是指在购买用户购买产品和服务过程中起到辅助、推进作用的用户;而潜在用户是指活跃于社交媒体上但目前并未购买过某企业产品的用户。

1.2.2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社交媒体用户价值

基于用户要素,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用户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了企业的发展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依赖。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社交媒体中的每一用户节点的利益相关者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在企业主体利益相关者中,可以分为依赖性利益相关者、竞争性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不同类别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提供不同的情报信息。第一,在依赖性利益相关者挖掘分析方面,依赖性利益相关者包含了企业内部人员、供应商和客户3个群体,属于企业的内部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反映了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第二,在竞争性利益相关者挖掘分析方面,竞争性利益相关者包含了同类产品竞争对手和互补产品竞争对手两个群体,属于企业的中间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反映了行业产品竞争的现状,让企业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现评估自身的优劣势,为企业调整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第三,在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分析挖掘方面,社会利益相关者包含了政府机关、媒体等社会主体,属于企业的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影响力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决策支持。

1.3关系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3.1关系要素

关系要素体现的是社交媒体中用户间的联接,是社交媒体用户之间互动的前提。从传播视角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可以分为单向关系和双向关系。单向关系是指不需要获得对方的同意就可以关注某人或某组织,双向关系则是指想要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某人或某组织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结为好友关系后才能获取对方的信息。从关系强度来看,社交媒体用户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一般情况下,强关系的圈子较小,用户加入强关系社区是为了维系感情。弱关系的圈子较大,关系维系成本低,用户加入弱关系社区是为了表现自我。强弱关系圈均蕴藏着重要的情报信息。

1.3.2复杂网络理论:发现社交媒体关系价值

基于关系要素,复杂网络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关系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复杂网络是指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4]。复杂网络一般结构比较复杂多变,连接具有多样性,节点可以代表任何事物,因此,它是一个多重复杂性融合网络。复杂网络最重要的特征是小世界效应和无尺度特性,这两种特征体现了社交媒体的关系价值,对社交媒体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小世界效应强调了复杂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联系性。在复杂网络中,不管网络的规模有多大,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最短路径,这与六度分隔理论非常相似,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中,中间联系人的数值正在缩小[5],由此可见,以社交媒体的任意节点用户为情报分析对象,均能挖掘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情报信息。第二,无尺度特性则强调了复杂网络的中心性。在复杂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只和少数节点连接,同时,也只有少数节点与非常多的节点连接,这些处于中心的关键节点则成为了复杂网络的重要枢纽,具有很高的中心性,对其他节点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关键节点还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能够牵动这整个复杂网络的变化。在社交媒体中,同样存在中心性较大的节点,这些节点一般由政府、重要企业、网络媒体或意见领袖扮演,他们领导并影响整个社交媒体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上中心性较大的节点自然成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节点的情报获取和分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准确地把握情报信息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所以,社交媒体中企业竞争情报的支撑理论也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

2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

基于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的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以更多层面、更多维度、更多关联的互联网信息表现出惊人的情报价值,为网络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启新的时代。在大数据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等研究支撑下,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正在逐渐被挖掘,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由理论运用于实践显得格外迫切。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的功能价值已有不少学者探讨,如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利用有竞争对手跟踪、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跟踪、竞争策略制定、竞争环境监视和危机管理[6],以及强调监控、发现和决策为核心,密切结合情报价值链和目标链,让企业随时感知、发现和行动[7]。而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紧紧围绕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展开,通过内容发现、用户发现和关系发现形成3类核心功能,分别为内容情报功能、用户情报功能和关系情报功能,并由此延伸细分为六大具体利用方面,分别是基于内容发现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服务、基于用户发现的依赖性群体挖掘和竞争性对手跟踪以及基于关系发现的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如图2所示。

2.1内容发现:产品服务和技术服务

在大数据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内容价值不断被发现,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将社交媒体内容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就社交媒体内容的具体情报功能而言,通过对社交媒体内容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重要的产品情报信息和专利情报信息,从而服务企业产品、发现重要技术。

2.1.1产品服务

服务企业产品是企业竞争情报开展的首要工作,这直接关系企业发展的商业利益。在网络环境下,基于内容发现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能够为企业产品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其主要能力表现为掌握用户需求和发现产品评价两个方面。

掌握用户需求是企业研发产品的第一步骤,也是产品能够成功的关键步骤。社交媒体内容信息规模大,内容覆盖范围广泛,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者能够从中发现用户对现有产品的认可和不满,以及对未知产品的需求,从而把握企业产品设计的“痛点”,抓住产品机遇。与传统掌握用户需求的方法相比,从社交媒体掌握用户信息需求有以下优势:第一,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快捷、更容易获得用户需求。在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撑下,社交媒体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全部抓取和分析,大幅度提高了掌握用户需求的速度,而且社交媒体内容有很多免费的开放资源,降低了掌握用户需求的资金投入。第二,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及时地掌握用户需求。在采集技术的支撑下,通过社交媒体内容调研用户需求能够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大大缩短了社交媒体内容产生到收集之间的时间,提高了用户需求的时效性。第三,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用户需求。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用户需求挖掘时,可以在内容挖掘的基础上,结合用户、关系等要素,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分类地挖掘,从而使得用户需求更加具有全面性、群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现产品评价是企业改进产品功能、提高用户体验的基础。社交媒体内容包含了用户对产品使用的感受和评测,尤其是在产品对比类社交媒体上,如电子产品类社交媒体中关村在线,汽车类社交媒体汽车之家、旅游类社交媒体同程等。社交媒体中的产品评论是用户从自我体验或自我感知角度对产品优点、缺点、性能、价值和使用满意度等方面所发表的意见或态度,从用户角度反映产品特征的优劣[8],具有信息丰富、真实性高、时效性高、针对性强、互有郧康忍氐[9],将社交媒体中的产品评价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源,能够帮助企业从用户视角发现自己产品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产品相关功能,提升产品性能,获得竞争优势[10-11]。同时,企业还能够从社交媒体内容中挖掘出产品的特色功能、生命周期、成本、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服务的优势与劣势等信息,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文本数据处理技术日趋成熟下,社交媒体中产品评价的情报价值日益显现,作为一种反馈机制,能够帮助企业了解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12]。

2.1.2技术服务

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里,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支撑,拥有最新科技并将其运用于产品的企业将是该行业的领军者,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每个企业都在积极发现新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做好技术的保护工作,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社交媒体集聚了大量用户和企业,是企业产品竞争的重要战场,各种产品曝光、褒扬、抨击等内容信息在社交媒体中传播,促进了社交媒体成为技术发现和技术保护的重要阵地。

技术发现是推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技术发现主要包括发现能够应用于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发现已运用于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两个方面。在发现能够应用于企业的最新技术上,社交媒体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产品信息和技术信息,及时发现这些最新技术,并对其进行可用性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紧跟时展,以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发展,成为本行业的领导者。在发现已运用于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上,社交媒体的产品曝光或预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同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时抓住最新技术并对其进行使用,即使本企业不能够领导行业发展,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而不会因技术落后而淘汰,如苹果的指纹识别技术,国内一些手机企业紧跟这一趋势,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手机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技术保护是通过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中的技术内容,发现行业技术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以及发现本企业技术是否泄露或被抄袭,并及时对企业技术泄露提供针对性措施,为企业技术提供保护。技术保护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专利技术保护,从苹果和三星专利大战中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利器和护盾,能够帮助企业独占市场、防止他人模仿开发产品、确保自身企业产品运营的安全,而且专利技术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或转让,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通过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监测企业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地发现技术流向,以及技术流向的时间节点,对企业应对技术泄露危机提供了重要保障。

2.2用户发现:依赖性用户挖掘和竞争性用户跟踪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的用户价值正在被发现,用户信息和用户关系也已成为重要的企业竞争情报,尤其是依赖性利益相关者和竞争性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其具体功能价值主要有依赖性用户挖掘和竞争性对手跟踪两个方面。

2.2.1依赖性群体挖掘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尤其是依赖性用户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群体。及时全面掌握依赖性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挖掘,能够直接反应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以及市场现状,为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和战略制定提供用户数据支持。

依赖性用户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3个群体,对这3个群体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内部文化与环境,掌握供应链信息与状态,获取用户需求与反馈,从而提高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协同能力,吸引更多潜在用户。首先,企业内部员工信息是企业内部情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关注的是员工获取新技能、参与培训、离职跳槽、奖惩以及招聘等信息,忽略了员工个人生活信息,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在员工管理上的问题。而通过对社交媒体中企业内部员工用户信息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员工的企业评价、生活状况、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反应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有利于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企业人才储备战略。其次,供应商信息的监测有利于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供应商信息一般包括供应商提供的价格、质量水平、交货效率、技术能力、服务水平、资产管理水平和人员管理水平等信息。通过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中供应商用户相关信息,能够分析挖掘出供应商价格差异、质量差异和服务差异,从而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制定合作计划,结成长远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基于社交媒体的供应商用户分析还能够挖掘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和供应商之间的人员流动,从而实时监测供应链的稳定性,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者,客户信息需要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它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命运。通过对社交媒体中客户信息的挖掘,能够发现客户特征、客户满意度、客户建议、客户购买力和客户购买历史等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和客户的忠诚度。根据客户信息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改进企业产品功能,能够留住大量客户。而且,通过对社交媒体中的客户关系的挖掘,能够发现客户的人际关系脉络,这有利于企业发现潜在用户,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满足潜在用户需求实现潜在用户向忠实用户的转变。

依性群体挖掘从企业内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3个方面监测企业发展运营状况,为企业营造积极企业文化、完善供应链、发展更多客户提供了用户数据支持。

2.2.2竞争性对手跟踪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仅要监测直接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且还要对他们所处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监控,以获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动向[13],从而更好地为自身企业寻找正确的定位,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竞争对手产品宣传、竞争对手产品评价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发展等信息,竞争对手的产品宣传信息能够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推广目标和客户群体,竞争对手的产品评价能够从客户角度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优劣,从而改善企业自身产品的功能与服务,竞争对手的战略发展信息能够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宏观布局及核心产品信息,从而调整自身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研发。

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关系反应了竞争对手从供应链到客户全面处境,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准确挖掘出竞争对手的员工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以及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竞争对手员工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内部发展状况。竞争对手供应商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运营状况,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竞争对手运营趋势以及运营是否稳定。竞争对手客户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客户的喜好,以及对竞争对手的依赖程度,能够帮助企业寻找更多潜在客户,或将竞争对手客户转化为自身客户。

及时跟踪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信息和用户关系是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全局、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而且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支持。

2.3关系发现: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

在复杂网络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的关系价值也已被逐渐发现,社交媒体中的关系网络则成为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社交媒体关系网络节点的联系性和中心性是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基础,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提供了关系网络支撑。

2.3.1市场营销

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强调了用户关系的联系性,拉近了社交媒体中的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距离,甚至是与竞争对手及其供应商和客户的距离,因此,在小世界环境下,社交媒体中的市场营销在时效性、针对性、覆盖面和扩散速度上更具优势。

在小世界效应下,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营销战略够在短时间内将产品信息传播至更多用户。病毒式营销战略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产品,借助于社交媒体中的关系网络,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有利于企业的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营销传播策略[14]。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为信息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依赖环境,社交媒体通过话题、兴趣将用户联系在一起,从而以用户为节点,形成巨大的人际关系脉络,通过口碑营销,促使企业营销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更大范围。

在首因效应、滚雪球效应等理论下,基于社交媒体关系的市场营销面临重要机遇和巨大挑战。首因效应强调了信息传播的优先效应,滚雪球效应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叠加效应,企业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市场营销时,抢占第一话语权和营销有利的产品形象显得格外重要,将直接决定企业产品的用户评价。若能在第一时间营造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重要机遇,然而社交媒体充满不确定性,若在产品营销初始阶段出现问题,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由于网络水军的存在,使得基于社交媒体关系的市场营销充满挑战。

2.3.2公关管理

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无尺度特性强调了用户关系的中心性,处于中心节点的用户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能够影响这个社交媒体关系网络的变化,企业需要积极利用中心节点用户资源,尤其是通过中心节点用户开展公关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在社交媒体中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基于社交媒体的公关管理主要包含竞争环境监测和危机管理两个方面,竞争环境监测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危机管理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害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社交媒体中的企业竞争环境监测不仅要对依赖性群体和竞争性对手进行监测,而且要对中心节点用户进行监测,而社交媒体中心节点用户一般是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他们对企业竞争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政府政策信息是企业抓住机遇、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对社交媒体中政府用户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政府限定政策。政府扶持政策涉及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战略政策等信息。对于企业而言,土地优惠政策能够为企业节省资金,税收政策能够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融资政策能够为企业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等,人才战略政策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人才。政府扶持政策为企业带来了便利,需要企业及时洞察,但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限制政策也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识别力。对政府限制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有助于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交媒体中的媒体用户是企业发现和宣传自我形象的重要依靠,也是与其他众多竞争性企业进行博弈的重要场所。社交媒体中的媒体用户是企业的合作者,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提升自身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价值,并通过媒体平台搭建企业与用户沟通互动的桥梁,从而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

社交媒体中的危机管理是依靠中心性较高的用户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即通过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进行公关。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影响辐射更多的用户节点,因此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应加强与政府和媒体的合作,通过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危机,从而实现危机管理的协同效应。

3结语

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呈现出巨大的情报价值,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整合,不仅能够发挥各要素情报的功能r值,而且能够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系统作用。但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数量庞大、信息分散,如何有效地将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整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琨,周静,王一棉,等.个人特征、社交网络信息分享态度和分享行为――一项基于人人网的研究[J].现代情报,2014,(1):159-166.

[2]唐晓波,涂海丽.社会化媒体信息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37-43.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8-94.

[4]张春红,于翠波,朱新宇,等.社交网络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1.

[5]Daniel Bates.感谢Facebook,向“六度分隔理论”说再见[EB/OL].http:∥/view/Henrish/234464/,2015-12-18.

[6]黄晓斌,钟辉新.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3,(3):37-43.

[7]钟辉新,张兴旺,黄晓斌.面向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动态运行模式MDD:监控、发现、决策的互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6-11,15.

[8]吉顺权,周毅.产品用户评论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基于产品特征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J].现代情报,2015,(6):114-121.

[9]施国良,程楠楠.Web环境下产品评论挖掘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11,(11):10-14,51.

[10]Hu M,Liu B.Mining and summarizing customer reviews[C]∥Proceedings of the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New York:ACM Press,2004:168-177.

[11]Popescu A M,Etzioni O.Extracting product features and opinions from review[C]∥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onference and the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Stroudsburg,USA:Association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5:339-346.

社交媒体价值篇4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反映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态度。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我国所面临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使其价值观念的差异日趋明显。社会各界部门,特别是高校,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发现利用传统授课、宣讲理论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学生理解理论尚有难度,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的作用有限。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加高效地传播在学生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今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激情的群体,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对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新媒体平台爱不释手。如今,社会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如微信、微博和手机应用等,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时,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便捷和涉面广泛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及时传递给在校的大学生们,一定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因为相比于传统做法,新媒体的传播效率更高,范围更广;其独特新颖的传播方式也更易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创新能力,培养青年学子的时代精神和科学意识,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社交媒体价值篇5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逐渐普及,它们也逐渐成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促进话语权向大众转移,加速分众化、对象化、个性化的传播趋势,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带来机遇

所谓的新媒体,指的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诸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以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被形象地称为5A媒体(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 Media, Any Information),意即任何人可通过新媒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媒介信息表现形式传递任何信息,它的出现使意愿表达扁平化、时空传导无限化、身份认可虚拟化、沟通路径多节点、互动关系平等化、社会价值多元化。新媒体这些传播特性,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新媒体拓展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空间。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完全打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极大地拓展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空间,使受众人数大幅增加,为我们在网络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媒体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魅力。传播形态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电子传播,使得传播载体所承载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如今以手机、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互动交流平台,新媒体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把视、听、读有机结合,能够即时互动,能充分感染和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使严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地在屏幕上接受一种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教育,极具感染力。

新媒体提高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时效。新媒体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的即时性,进一步使“人人拿着麦克风,人人都可被关注,随时随地可”成为现实。施教者可以借助网络迅速、准确的传播方式,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动态,第一时间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信息,消除不良思想文化倾向,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效率。实践证明,新媒体巨大的速度优势可以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者及时地掌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及时反馈宣传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提升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效。通过新媒体,草根阶层的声音可直达顶层,在汇集民意方面,颇具一呼百应之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工作者通过网络平台与网友在线交流,吸引大批网友的踊跃参与,就百姓关心话题与民众真诚沟通。新媒体不仅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强制性传播方式,使人们在思想交流,接受宣传思想教育时感觉平等,而且,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匿名性,使得被教育者没有后顾之忧,这也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在有效化解被教育者的抵触情绪时,收到较好的效果。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带来挑战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条件下科技作用时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的。”新媒体在向我们提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因为新媒体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相对自由地观点和信息,“把关人”权力的削弱,就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带来了挑战。

削弱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控制能力。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使得新媒体传播领域成为思想碰撞、价值分歧、意识争夺的重要阵地,处在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多元复杂,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有些信息是虚假甚至是恶意的,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事实的反动言论,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群众所接受,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其控制难度越来越大。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者的认知亟待提高。一部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者,对新媒体带来的技术还很陌生,习惯于用经验主义眼光看待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面对网络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对运用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感到难以适从。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样式新、信息容量大,会逐渐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平台。此平台的信息来源广泛、社会交往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思想更趋活跃,由此产生思想问题的触发点增多、突发性增强、复杂性增强,这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受到新的挑战,急需寻找新的有效应对方式,有待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者提高认知。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把握新媒体新特征,扬长避短,积极探寻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使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

转变思想,以情感人。社会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消费方式,大众化、易读性的传播方式成为流行趋势。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时,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改变过去的硬性宣传、强迫接受,施行软性宣传、开放接受,这样既可以适应和有效引导新媒体背景下的人们的接受心理,又可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经验优势完全消失,交流双方都可以成为教育主体而不必考虑身份、地位、学识。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工作者,必须树立平等交流的工作姿态,把教育主体和客体摆到同一个平台上,充分尊重受教者的人格,倾听其呼声,关心其要求,以情感沟通促进思想交流,以科学理性驾驭情感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教工作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

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确保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就必须建立起数量众多、有一定规模、信息量巨大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网站信息传播系统和电子化宣传思想工作集成系统。通过建立一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网站,政府各部门、企业单位、院校的领导、专家群开设网站、博客等,形成强大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声势,牢牢占领阵地。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培养一支能够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工作者队伍,对他们进行新媒体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认识了解新媒体、操作控制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

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范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真正实现,必须要有积极的倡导、组织与实践,有必要的约束保障机制,要主动占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科学把握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主动提供内容服务,着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要积极地吸收世界各国、不同民族所创造的先进、科学、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体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不断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先进,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社交媒体价值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81-04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党的执政形象建设研究”(GD14YDS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阳松(1983-),男,安徽宿松人,博士,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州青年运动史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史党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问题研究。

当今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环境,是当代青年信息接受和传播的主要平台。新媒体所传播和呈现的信息对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嬗变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1]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从新媒体视角探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与当代青年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关联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是指依托现代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当代青年接触和使用的新媒体主要有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的手机等触屏媒体、BBS、QQ、微博、微信、数字杂志、数字电影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自身快速的传播方式和海量的传播内容吸引着大批受众特别是青年这一群体。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上网人数首次超越传统的PC使用率,而在这庞大的网民中80后成为主力,30岁以下的网名比例占到573%,40岁以下的网名占到807%,在校青年学生的上网率几乎达到了100%。无独有偶,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公关的《2014“媒介・消费”中国青年调研报告》显示,20―30年龄段的社会青年上网率高达90%,微信使用率为823%,微博使用率为711%。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青年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的“交互”传播模式传递和展现的多元价值观,使得当代青年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茫然。以电视、广播、报纸为载体的传统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通过其“舆论导向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把关人功能”等方式向人们传播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人们无需选择也不能选择。“在传统媒体面前人们只有看或者不看的选择权,并没有看什么的选择权。”[2]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颠覆了这一传播格局,较之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交互”传播特征展现的是“人人即媒体,人人即记者”的个人信息时代,人们能够及时地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评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他人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这些没有经过过滤的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出现,使得各种信息和观点纷繁复杂,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评论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对,更有看法和观点挑战传统的价值底线,这些看法、评论和观点所传递的价值观,使得尚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当代青年在价值选择上表现为茫然。

二是新媒体信息传播所呈现的即时性、开放性特点,很容易使当代青年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困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各种新兴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时呈现的即时性、开放性特点,使得新媒体所传递和展现的信息具有多元化特征。各种不同的信息充斥网络,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各种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主流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扑面而来,其中不乏有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以及各种消极、反动和非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嚣尘上,这些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很容易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困惑和紊乱。

三是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左右青年的价值判断,使社会青年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容易颠覆自我,造成自我价值混乱。青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年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社会参与与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上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定型,其社会政治态度和认知社会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左右。一些社会青年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辨别信息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新奇、怪异东西的吸引和不良信息的影响,难以对价值客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缺乏判断能力反而很容易出现颠覆自己的价值判断,衍生出“从众”的价值社会心理。由于网络信息的广泛性,青年在互联网上接触了许多主流媒体报道里没有的东西,面对网上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很多社会青年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从而认识和判断事物越来越不是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内在逻辑,而是更多地依赖传媒和大众的描述和呈现,把媒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作为自己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媒体不仅给我们的青年提供海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在传递信息和知识的进程中引导人们做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成或在重构人们的价值版图,从而表现为颠覆自己的价值观或价值判断从而造成自我价值混乱。

二、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新的传播革命。传统媒体环境下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多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而新媒体所开创的信息传播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使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引导和践行变得复杂艰难。

首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与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不同,新媒体传播信息有着更为强烈的综合性,“应有尽有”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一个显性特点。相关统计表明,目前通过新媒体等传播的信息中有过半是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主要集中为四个方面:一是暴力色情类,如各种、色情、暴力等低俗信息,各种缺乏监管的成人信息,各种、犯罪、等教唆信息;二是挑战道德底线的各类信息,如散布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等各色各类不负责的信息,违背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公序良俗的各种封建迷信、信息等;三是各色颓废腐败类的精神污染信息,如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各色各类不健康的游戏娱乐信息;四是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有目的针对性强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信息等。这些信息杂糅在一起,兼之新媒体信息传播本身的隐蔽性、广泛性、盈利性和监管不易等特点,为不良信息的滋生传播带来了生存空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其次,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变得更为困难。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快捷、互动和高效率的沟通在当代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振,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与此同时青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重要阶段,易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新潮、新奇、新颖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对“政治宣传”和“政治说教”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这就直接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而网络上充斥着的各类各色新奇观点和信息正迎合了其心理特点,与这类信息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更为“普通”令很多青年“不屑”,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宣传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总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宣传、教育等手段展开,本身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这种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教育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容易遭遇到互联网的截击,“台上讲的”与“网上说的”不一致,而现实中对这种截击的可控性和监管在新媒体环境下普遍较弱,很多时候教育者和宣传者宣传的内容和材料,在网络上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论调,给青年群体的思想和价值选择造成疑惑和混乱,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育变得更为困难。

再次,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多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本质上是人类基于信息化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所构建出来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较有本质区别,但正是这种“虚拟社会”使青年群体能够暂时逃离现实,抛开世俗世界的各种偏见和限制,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挑战一切进而达到自我满足。在这种“虚拟社会”中,多数人是以虚假或匿名的身份在网络等新媒体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种多重角色的相互冲突、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相互矛盾,使他们无法将网络中的“虚像”同现实中的“真我”统一起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其自身真诚性的缺乏和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减小了交流的可信度,直接影响青年诚信度的提升;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各种载体,很多青年人在网上可以与网友甚至陌生人侃侃而谈,能够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智慧和幽默的交际才能,但在网下现实交际中却不善言辞,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在现实中更加沉默寡言, 性格更趋内向,严重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种过分依赖网络的间接交往而疏于现实的直接交往的人际交往方式,直接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封闭,严重者甚至出现人格分裂,很容易使其出现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降低等,严重弱化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多渠道多途径推进。

首先,要积极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相关制度建设,努力净化现代媒体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相关领导机制。当前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高校相关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培养一批既懂新媒体传播技术又懂教育宣传工作的新型领导队伍,使他们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者。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相应的系统培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长期、系统的规划,各级相关部门要强化制度保障,特别是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净化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实际意义上改善其成长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现代媒体政策法规建设,加大网络环境治理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媒体的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信息,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引导青年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环境,改善青年价值取向选择的外部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观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和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和青年的兴趣爱好,通过加强网络管理来加强网上宣传和引导的针对性,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建立各类防火墙,安装网络信息净化器等措施,突出信息检查和过滤,对网络环境和传播渠进行切实净化和有效监管,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其次,要强化当代青年的网络观教育,增强青年的媒介素养和媒介辨识能力。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是指在人们面对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辨批判能力的总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尤为重要,是衡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当代青年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正确有效地认知新媒体,才能具备辨别网络信息是非的能力,才能对不良价值观具有抵抗能力,但当前社会青年的媒介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大量调查和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普遍较弱,绝大多数还处于自发状态,网络媒介知识和运用能力不足,对信息的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较弱水平,轻信、偏信甚至盲从网络信息呈现较为普遍现象。[3] 提高当代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强化网络观教育,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和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提高和培养青年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和提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配备师资力量,定期开设宣讲相关媒介素养报告以及各种相关知识讲座,普及新媒体相关知识,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媒介辨别、批判能力,强化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律法规观念。

再次,要把青年群体经常登陆的主流网站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阵地。青年群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生或已毕业的各类学生,人人网、校园网、BBS以及各种论坛是其最主要登陆的网站之一,要切实把其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宣传和培育基地,但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校园网、BBS等网站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在传递通知等信息方面,校园网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面效果不理想,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加强。”[4]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学生就其校园网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持有“冷漠”甚至“反感”态度,当被问及“当出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页时的反应”时,只有36%的人会仔细阅读,586%的人都会“草草浏览”或者“关闭网页”,有378%的学生会“选择性浏览”。青年学生对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的冷漠态度值得反思,而受访青年学生之所以对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冷漠态度,因为“说教色彩太浓”占调查人数的513%。[4]把人人网、校园网等网站打造成为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需要我们结合当代青年的特点,调整宣传内容和革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努力降低网络宣传的“说教色彩”,将显性宣传与隐性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时政新闻的相关剖析和影视舆论资讯的相关解读中,激发和引导青年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另一方面避免单向度传播,建立其在校园网上互动交流机制和相关交流平台,特别是对青年在校园网、高校论坛,BBS等媒体平台上显露的思想困惑及时予以回应,表现的价值观错位要及时予以引导,不断提升互动交流的频次和深度,在潜移默化中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内化为当代青年的一种自觉行为。

最后,要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方式,对青年群体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回应,有效引导。这就要求一方面在青年群体中有意识有目地培育一批媒介素养高、政治素质较强的网络舆论宣传队伍,培育一批在社会青年群体中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网络大V和网络评论员。要特别重视网络舆论领袖、网络大V在引导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根据‘两级传播理论’,信息先从媒体流向舆论领袖,最终传递到一般手中的信息大多融入了舆论领袖的个人观点,成为不同于原始信息的‘二手信息’。与信息源相比,一般受众更容易相信舆论领袖的观点和意见,一般受众根据这些‘二手信息’来判断现实、指导行动。”[5]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网络舆情收集员,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机制,更好地洞悉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变化特点,更好地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兴趣话题和出现的各类思想困惑,宣传教育工作者等有关人员要通过相关平台及时解答、及时回应,切实提高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2]秦露.互联网时代如何执政[M].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7.

社交媒体价值篇7

1新媒体时代的概念及特点

广义上的新媒体是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通信等技术,以电脑或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狭义上的新媒体具有时效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需要一定时期的媒体作为参照物,在参照物的对比下表现出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所有代表性的特征如下。1.1主体的平等及群体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一是,其所传播和的信息仅仅有极少数是由专业人士提供的,而更多的信息都是由大众提供。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自由的发表个人意见,从而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性增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具有很强的虚拟社群性。所谓虚拟社群是指借助网络这一能够让人自由交往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可以在社群内进行互动,从而创造出更优化的交流环境。新媒体时代的虚拟社会群在信息的表达和传播方面比传统交流更有灵活性和自由度,也使信息的和传播更具平等性。1.2内容的即时性和共享性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得到极大的压缩。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零距离。尤其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拥有了更快速便捷的传播渠道,将不同业务进行整合,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此外,新媒体使传统雅俗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开放与资源共享,其数字化技术使不同信息符号之间可以自由、快速的相互转换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促进了信息之间的共融,同时也造成信息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化。1.3形式的交互化和个性化由于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且在信息交流中双方都具有话语和控制权。信息的传播渠道呈现一种网状的结构,它并没有单一固定的信息源,而是分布式的。其中既有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也有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信息孤岛现象消失,信息与信息之间可以跨媒介流动,其交互性大大提高。由于信息的交互性和去中心化,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带有很强的个性化,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无论信息的传播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都有一个终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利用技术平台轻松的把信息进行分类,然后信息被发送到每一个接受者的地址上。此外,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的定制和检索,这样,无论是信息的发送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个性化,这样就把传统的“大众传播”被“小众传播”所代替。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的过程及传统途径

价值观的群众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形态,其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指导于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对实践精神的掌握在于现实中的主客体的统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与事物、对象之间首先是一种实践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首先也是一种实践关系[2]。这种实践关系主要就是一种价值的关系,人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认同就是在处理这种关系中生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客体向主体的内化,又包括主体向客体的反刍,价值观和社会成员各占一端。2.1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传统媒体由于其存在时间长,专业性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强,它依然拥有着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体。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途径中,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和话语权掌控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传统媒体主要运用报纸、电视、杂志等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有关价值观方面内容的教育和传播,同时注重了传播的艺术性营造出一个便于接受的传播氛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媒模式,使人的自由意志在这种媒体面前无法实现甚至被掩埋。马克思指出,由于历史的力量,人才逐步失去自由。人自由的本质使得人的社会性质的实践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实践活动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3]。因此,人自由意志的彰显需要新媒体来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2.2政府倡导和促进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政府的倡导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认知”把“认同”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政府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和正确认知[4];其次,政府通过建章立制进行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府的规章制度中,从而使其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后,领导干部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争优创先、积极示范,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倡导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利用新媒体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路径

社交媒体价值篇8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普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外部育人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这个符合时代主题的新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形成不是自然的,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也是如此,它是在一定的平台基础之上基于价值主体自身利益需要的诉求,在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凝聚和衍生而成的。

一、网络媒体与思想教育的价值

所谓价值,实质上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体需要与客体对主体效应的辩证统一。主体的合理需要――合规律的需要与客体的优化效应的统一是正价值,主体的不合理需要与客体的劣化效应的统一是负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对于教育者和接受教育的主体的人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获得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将根本不能在网络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信息是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交往的历史就是信息交流的历史过程,尤其是网络信息容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以及其本身兼具的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举。凭借网络信息的这些优势,能够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全面的交流信息,获取信息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量的需求,由此可见,人是主体,网络时代信息的收集和运用都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展开的,其目的也是为了主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使得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对于人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

当然,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它主要借助于网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各方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带来的不再是一种强势的教育方式,而是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是可以不分社会地位的主体参与,是更加鲜活的教育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缺失了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这个基础,网络信息的这些优势就无法得到真正体现,也就没有所谓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了。[1]只有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才变得更加便捷、直接,它能够满足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多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既是构成网络时代的一个核心要素,同时又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们通过它来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共同合作,去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思想。

由此可见,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其本质上讲是主体的人围绕信息资源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不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构建着人与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的合理需要(合规律的需要)与客体的优化效应的统一构成了价值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成方面,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性的对象化;在功能方面,价值是客体对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提高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的作用和意义。”[2]因此,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其本质就是网络信息资源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性。

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

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它所关注的是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因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生成,就是围绕着满足人的思想需要这一实践活动而展开。

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的媒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媒介,其价值就不可能产生。在网络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新的思想的产生,同时多元化也使得社会思想难以统一,这就构成了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过程的始终,决定了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特殊性。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整个活动过程来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是其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这个教育中介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沟通,并逐步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不断地缩小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与社会发展规范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存在的矛盾问题,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朝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由此可见,这三个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基本矛盾的过程,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就是在这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

人们的精神需要和追求自身利益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内驱力。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基于人的需要和自身利益这一本性。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恩格斯也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4]这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引导和支配着,而人的思想又是由价值引导的,价值则与人的利益需要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引导着人们的精神走向,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实现与社会发展的价值统一。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为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必要性,同时也为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每一个人必须符合其自身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积极地进行交往、沟通等实践活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探求恰当、正确的途径以实现自身的合理利益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交往各方的利益需要,特别是保证其利益获得的公平性与正义性,进而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整个社会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与软实力。在这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以及具有多大的实效性,就在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提供满足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满足人的精神性需要和精神方面的利益诉求等功能的发挥程度,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够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利益诉求,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换言之,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就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三、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实现

如前所述,价值存在产生于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关系中,是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实现就是指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主体现实存在的价值,并且对主体产生了积极的效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功能属性,但并不表示它就是一个应然的生成过程,而是思想教育价值生成、展开、确立的过程,是整合、统领、引导社会思潮的历时性过程。

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主体的人通过对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认同最终形成共识。所谓认同,就是指主体的人与他人或群体在心理认识上趋于一致或接近的同一性的过程,即社会成员在认识和感情上的同化过程。一个国家、社会要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需要该社会成员对其有一种“共识”,即对存在事物的正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或者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要认同国家和社会所提倡的制度规范、伦理风俗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才会有共同的基础,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理解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价值认同的前提基础。人们“只有在理解了某种道德的观点和道德方式之后,才能进一步接受一系列更为具体的规则和美德并作为应用或实现基本理想的手段,并按这种方式继续下去直至成为一个道德上好的人或一个完全自主的道德主体。”[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交往的价值主体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抽象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差异性和现实性。由于个体对社会伦理规范、规章制度等思想教育内容的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氛围影响的不同等,人们对网络虚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思想价值理念、行为的认识、情感也不尽相同。因此,对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不能单一强调理解某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需要在富有差异的、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情感中,通过对话、沟通的交往实践活动促进相互理解,也只有做到真正理解了,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稳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进而促成整个社会群体对这一价值理念或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主体能够自觉、自主、自为的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思想道德规范;把自己置身于与他人共在的社会情境之中,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角色体验;拓宽自己的思想道德视野,重建自己的思想伦理体系。这也就是说,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多极主体间的交互性活动,凭借网络信息平台这一媒体中介,通过建立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个体主体性基础上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在对共同客体――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共生共存。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实现就是价值主体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话、交往、互动,相互之间逐步达成理解,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理念、价值结构以适应社会规范、符合社会以及自身发展要求的过程,它表现为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各方能够自觉接受、自觉遵循以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内容为核心的各项社会制度规范,并使之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价值取向,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实际外在行为。因此,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人们价值认同不断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严耕,等.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7-18.

[2]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5]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97

[6]〔苏〕列・符・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1.

[7]〔德〕得特勒夫・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M].章国锋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61-62.

[8]蒙冰峰,廉永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与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9]鲁宽民,乔夏阳.网络媒体的娱乐恶炒与社会责任担当[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The Form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Era

社交媒体价值篇9

一、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知识沟”现象产生的主要媒介

1.新媒体时代“知识沟”理论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

“知识沟”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纳(P.Tichenor)、多诺霍(G.Donohue)和奥里恩(C.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被首次提出的。“知识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主要观点是: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的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知识的获取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速度快,而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呈扩大的趋势。[1]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仅表现在于贫富阶层,而且广泛表现在于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信息化时代“知识沟”理论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体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新媒体从20世纪90年端于网络媒体发展到目前,形态日渐增加,而源自于技术语的“新媒体”这一名称已被中国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已经成为一个蕴涵着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社会群体心理、社会群体生存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境的高频率用词。“新媒体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不断催生的传播形态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对人类文明、人的社会生活及人的感知、改造世界的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必将越来越深刻而广泛,使人类无限接近了自己对于传播的梦想,也改变着社会交往方式和途径,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2]

2.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导致了“知识沟”效应产生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传统媒体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等已慢慢远离他们的生活,他们成了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新媒体的最先体验者和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微信、微博、QQ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兴奋点。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超过九成网民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超过三成使用微博。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和国家公共研究院联合的《2014“媒介・消费”中国青年调研报告》显示,20-30岁年龄阶段的青年上网率高达90%,其中,大学生占青少年上网群体15%左右。由于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新媒体的技术要求相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必备装备,各种智能终端应用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足不出户实现各种需求,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大学生打开了求知的新大门,成为获取知识、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学生在获得跟世界同时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的同时,其思想观念、知识获取、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等,也深深地被烙上新媒体的痕迹。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刚开始运用新媒体的时候只是为了兴趣和爱好,追求时尚或者阅读需要,搜索需要的资料,关注喜爱的新闻。但方便、快捷、有趣、全面的优势深深吸引了他们,使很多大学生无法自拔,容易滋生依赖心理,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搜索引擎,不管是在休息、吃饭、课上课下、乘车,手机等移动媒体几乎不离身,随时随地刷新网络信息,习惯了从新媒体平台获取各种便利信息和新鲜资讯。在信息来源方面,从图1可以看出,86.83 % 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中的微博、贴吧、微信朋友圈等了解时事热点和社会舆论态势等信息,这一比例是大学生第二大信息获取渠道电视的1.983倍,而同为新媒体的门户网站和手机报则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三、第四大渠道,分别占33.63 % 和32.4 %。进一步分析可知,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频数是以电视、广播、报刊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2.225倍,并且占总频数的67.81%。大学生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更容易获得各种新鲜资讯,获取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更自由、更容易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间长,几乎取代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微博到微信到直播,新媒体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一种新媒体的更迭都在改变着大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新媒体的深度卷入成为大学生“知识沟”现象产生的技术条件。由于不同层次大学生所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社会交往、对信息的选择、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知识沟”效应将会有日益拉大的趋势。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沟”效应表现

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价值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选择的过程,就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必需品,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观。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过程就是大众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去中心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当代大学生大量使用社交、视听、娱乐新媒体内容产品。“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交往平台客户占端占93%、手机音乐客户端占66%、社交网站占64%、主流媒体网站占30%。”[3]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内容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而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甚至相左的观点,因为掌握了网络语言的特征,成为“段子高手”。一些“标题党”往往利用大学生的获取信息的习惯,借用一些非理性标题,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新媒体平台上占据了“话语权”。而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无限,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难以从多元复杂的信息中获取完整的观点,各种零碎、繁杂信息容易使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成型阶段并且具有强烈猎奇心理的大学生产生焦虑,价值判断受影响,导致主流价值观念的偏题而产生多元价值观冲突,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1.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总体是好的。然而,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缺少理性思考和深入阐述,冲击着思想尚未成熟、辨别力弱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上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认同度是不同的。由图2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研究生,占14.48%,这一比例是最低的专科生的4.056倍,他们能够准确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能够记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年级的本科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在4.29%~7.61%之间,低于研究生,高于专科生的3.57%。占42.85%的专科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听说过或不了解,这一比例是三个层次大学生中最高的;各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听说过或不了解的比例占22.22%~30.53%之间,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知半解或者不甚了解。这充分说明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接收程度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是存在“知识沟”差异的,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越多。

根据图3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也是不一的。42.76%的研究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学习、生活“非常有帮助”。只有21.43%的专科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的这一比例是专科生的1.995倍。与此同时,分别有28.55%的大一学生、28.96%的大二学生、32.86%的大三学生、27.08%的大四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换个角度分析,25%的专科生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研究生的3.623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生中,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分别占5.28%、5.29%、8.57%、7.64%。这些数字也说明了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学历层次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偏激和反感的情绪,也更容易受到一些新媒体中传播负面不真实新闻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度不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学习、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

2.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精英,也是大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干部,也是大学生中思想政治觉悟最高的群体。大学生党员大部分都是学生骨干,同时也是在高校中交际范围最广,获得信息最快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多的群体。“知识沟”理论认为这类人群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普遍较高,而且容易与交际范围小的人群产生越来越大的“知识沟”差距。

分析图4可知,87.01%的大学生党员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在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中,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比例为54.01%;在大学生共青团员中,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比例为72.22%。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达到10.22%,这一比例是大学生团员的2.081倍,是大学生党员的3.015倍。这充分说明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收认同问题上,政治觉悟高的党员大学生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而分析图5可知,有接近半数(48.59%)的大学生党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18.25%的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比之下,大学生党员的这一比例是非党员大学生的2.662倍。此外,有28.4%的大学生团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的1.556倍。与此同时,12.41%的群众面貌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大学生团员的2.147倍,是大学生党员的5.491倍。同样明显说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存在差异。换言之,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度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中的确因为接受教育程度不同、政治面貌不同而导致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沟”效应产生的原因

1.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是不均等的

“知识沟”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和接受和记忆,是态度和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研究也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和记忆信息,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学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获得的教育资源越多,接触的知识面越广,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运用新媒体技术接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强。反之,学历层次越低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能力较低,并且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也因知识面的不够宽阔,造成他们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模糊的感性认识,无法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更多地把新媒体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如刷朋友圈、翻阅微博、自拍美图、玩游戏、交友聊天、淘宝网购、听音乐、看视频等。

2.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存在差距

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陈旧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运用跨领域或可行的思维方式对对象进行新的思考,并得出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或具体实施方案。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调查结果可知,低学历层次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的能力明显落后于高学历层次大学生,尤其落后于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理工科研究生;通过访谈得知,越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更为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传授,更乐于做一个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说主动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了解,从而容易出现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过于偏激、狭隘等状况。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对信息理性接收处理的能力明显更强,且通过新媒体等媒介了解国家大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度更高。通过调查得知,高年级的大学生更乐于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索者转型,更乐于通过自身的求知欲而积极地获取新鲜知识,增强思维联想的主动性和速度。

3.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度不同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这些以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方式、文化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新媒体运用背景下,积极要求在思想觉悟上进步的大学生党员更愿意在入党前后通过各种信息资源对党的政策及理论知识的深化学习,思想觉悟及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联结与情感趋同。同时在面对新媒体传播多如牛毛的信息时,思想更为进步的大学生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反应并在各类信息资源的筛选和分析中不断拓展自身思想进步的空间。

4.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理性认识不同

“知识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众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大学生党员更为追求个人的进步和服务同学的集体价值,他们很多也是同学中的模范引领榜样和学生干部,人际交际更多,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公众号、学生干部微信群等获得信息越多越快,渠道更广。在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此时更为追求思想觉悟进步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类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谣言时,更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其辩谣素质与识别和抵制谣言的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同学。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价值篇10

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带来的机遇分析

第一、自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器”。

自媒体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如微信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大学生全覆盖,“微生活”成了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自媒体具有的随时随地的服务功能使大学生的交流更加高效 便捷。自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日益成为大学 生获得新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利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价值观认同教育。如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突破场所、环境和时间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通俗易懂 的文字、趣味十足的漫画、生动活泼的视频等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自媒体的交互性很强,可以通过微信群发言、转发朋友圈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正能量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引领。因此,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率必须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利器”。

第二、自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自媒体时代,随处都可以连接无线网络,大学生将微信、微博等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超过从传统媒介或教师、同学等途径。此外,自媒体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交往方式拓宽自己的交往空间。自媒体不仅使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也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日常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大学生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可以通过简单“灌输”就能达到的事情。

三、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分析

第一、自媒体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正在遭遇自媒体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从自媒体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政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被弱化。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政治课教师凭借年龄、专业、学科背景以及经验等优势,在师生交流中处于信息主导地位,知识渊博的形象往往会赢得大学生的信服和敬仰。但自媒体时代,建立在师生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优势格局逐渐被打破,在信息的即时互动、分享、交流等方面,大学生的能力远远高于政治课教师,加上学生对社会负面信息的关注超过正能量信息。政治课教师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位随着知识大爆炸、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的出现而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学生真正产生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治课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道德叙事的方式,用有力的证据驳斥网络上的一些“谣言”,用身边的案例传递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

第二、自媒体带来的“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虽然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但对自媒体传播的不良、不实信息缺乏较强的辨识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容易出现盲目跟帖、传播等问题。加之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更加剧了这些问题。目前网络上有些大V,为提高点击率和赢得人气而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不实信息,大肆传播和渲染一些社会负面信息,也引起了自我约束能力弱和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裂变式传播和扩散。这种传播和扩散如果遭遇政治信仰不坚定甚至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的话,情况可能更可怕。这将会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判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从认同到内化、外化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四、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认知认同阶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指他们能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并领会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只有实现认知认同才能在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这一过程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第二是情感认同阶段。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它是对认知认同的深化,同时又为行为认同奠定感情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阶段是大学生把价值观内化于心并添加自己的情感因素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实现认同,就不会轻易改变。当然在情感认同阶段,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创造情境、道德叙事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方法使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在心理上、行为上更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但情感认同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纷繁多变、鱼龙混杂等不良环境的干扰。第三是行为认同阶段。行为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最后环节。通过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大学生对社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智上产生了认可,在感情上产生了依赖。但最重要的认同是行为上的认同,即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外化于行。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牢记“二十四个字”要求,尤其是在行动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

既然自媒体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和事实,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主动迎合自媒体时代的变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也乘着自媒体的东风,真正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这一认同过程也必须符合价值观认同的一般过程,即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

1.积极开发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随着自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许多传统媒体有了自媒体平台。当然,思政课自媒体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校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和推广。在建设好自媒体平台的同时,要维护好自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通过正能量信息,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思政课教师也要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自媒体平台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无声”。要发挥隐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以此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微信等平台上积极推送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让大学生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和现实解读。

2.大力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高校不仅要从形式上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自媒体平台,更要从内容上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传播校园正能量。还要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信谣、不传谣。自媒体时代,刷微信逛朋友圈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元素。然而信息大潮激荡下,谣言,暗流涌动,其危害不可小觑。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各类网络谣言的依法治理和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造谣传谣入刑”。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自我判断能力,积极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飞跃。

社交媒体价值篇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31-03

党的十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媒体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针对新媒体与新时代学生特点,深入研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对不断增强广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程度,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访谈的方法,对山东省驻济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5份。调查问卷共涉及40个题目,共有552名男生、393名女生接受了调查,包括低年级学生562名、高年级学生383名、工科学生304名、文科学生310名、理科学生241名、其他90名。

(一)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学生网民群体为25.1%,占比依然最高,便携易用的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使用比例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使用率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99.7%的使用网络,85.2%在大学以前上过网,8.1%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0.3%,每天上网2~4小时的大学生占77.1%,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12.9%;54.1%的大学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61.3%的大学生注册了微信号;98.9%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有手机普及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其中80.1%的大学生用手机发短信,95.7%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78.5%的大学生了解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电子纸等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86.5%的学生都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90.2%的学生愿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的学生认同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诚信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自我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积极因素

1.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量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如广播、报纸、电视、教育主体等实体的传播媒体。由于信息的自身限制并不能打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交流。而互联网的全面开放性与全民参与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综合互式的多媒体。新媒体实现了最大容量、最高速度的信息与数据的传输与融通,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如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浏览、关注大量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获取海量资源。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内容与素材,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

2.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课堂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主阵地,老师单方讲述,容易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敞开心扉。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交流没有权威,又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张扬个性、自由言论的契机。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缩小了彼此之间交流的距离感,减少了交流过程中的心里防范,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心距离。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开放共享等特点提供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自由、更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个人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碰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授课、讲座、开会、个别谈心等为主要形式,以讲道理、摆事实为主要方法。由于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与质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视觉化的冲击应对枯燥的化的灌输,以精细化的挖掘应对理论化的叙述,以图形化展示应对传统化呈现,以扁平化的沟通应对层级化管理,充分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性、直接性,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在社会主义现实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价值体系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内核,它不仅是国家的灵魂,更具有现实主导性,它的成熟和定型必将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境界,主导人们在现实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由于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对等性等特征,每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威都是对等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踊跃涉足新媒体的大学生往往受此特征影响,否认核心、拒绝权威、摒弃主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形成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理性判断能力较弱,新媒体中消极和偏激的思想严重干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动摇。

2.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

伴随着社会改革大潮风起云涌,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再加上新媒体“碎片化”“袖珍化”甚至“片面化”的传播方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并一度成为不同阶层争夺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武器,导致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方面出现质疑。

另外,当新媒体应用深入到大众生活,网络话语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交流工具,也成为了当前青年的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网络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热烈追逐与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边性、创造性、追求个性的网络话语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的主流价值观表述具有鲜明的差异。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过分追逐,使得他们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变异现象。

3.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西方敌对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炮制新议题、提出新理念、构建新规,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构建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不确定性增加。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又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的提供了温床。在这种微环境下,新媒体平台虽然无法决定让公众思考什么,但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左右公众应该关心什么,并告知什么样的议题最重要。这种传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潮鱼龙混杂,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路径

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应该根据新媒体特征规律和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积极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加优化、教育理念更加创新、教育手段更加多样、教育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唱响主流价值观,发挥主流思想引导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前提,要从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出发,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做实,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唱响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一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在行动上“发芽”,使学生从认识走向认可,由共鸣中转化为共识,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二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既能够阐述基本原理,又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典型事例;既能够说清楚现在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又能够结合事实背景讲明白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辩证、理性方式的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可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媒体虽然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不足的地方。其一,学生的自控能力甄别能力比较差,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事物表象背后的理性认识。其二,长期以来重“堵”轻“导”的网络教育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独立人格、感性体验等方面的培养。

面对复杂的环境,首先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与接受特点等因素,科学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另外,要着力做好新媒体话语转换,用平实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和明确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要求实在化、通俗化、具体化,充分利新媒体服务性、快捷性、个体性等特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鲜活性。第三,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落实到服务学生的过程之中,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做到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三)依托有效载体,拓展手段与方式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得媒体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互动传播与交流,如“两微一端”等新的传播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与载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过程之中,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社交媒体价值篇12

1、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传播媒介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是巨大的。网络等新兴媒体由于具有参与性、交互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传播影响力。在我们的调查中,78%的教职工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他们通过网络查询、了解、研究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如在网络上推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概括的大讨论,有的教职工结合对文化、对生活的感悟阐述自身观点等等,都是通过网络媒体这一接受方式。因此,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便捷、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既可有文字、也可有视频、图片、歌曲等等,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后,更易于教职工接受这一思想观念。

2、电视媒体

在我们调查中,约有40%的受访者是通过电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电视媒体在当前的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通过吸引受众并改变社会的潜能,电视媒体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应当引导社会主流价值。电视媒体要为大众服务,同时又影响着大众。正因为如此,电视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是具有很大积极性的,同时,由于电视媒体传播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吸引力,教职工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通过电视媒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率大,易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3、报刊书籍

报刊书籍也是教职工群体接受较多的一种传播媒介,在我们的调查中,约有33%的受访者是通过报刊书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当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报刊书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介绍的,属于普及性的。此类传播过程中,报刊书籍都是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努力去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另一类是理论研究的,属于更深层次的传播与接受。在这个方面,书籍报刊发挥了学术理论引导作用,形成了一批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在教工群体中,有的教工是以阅读的形式接受,还有的是以参与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接受与再传播。

二、教职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接受总结

1、人际传播与新媒体相融合

我们可以发现,在教职工群体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人际间的传播与新媒体的传播想融合、相促进。人际传播通常在两个人之间进行,这时传播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更容易使接受者接受并产生认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对人际传播在时效性等方面的束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人际交流模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的提出正是在这样一个新旧媒体相互碰撞融合的时代,载体形式的改变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教职工群体中关于某些社会现象、思想观点不需要面对面的进行交谈,通过新媒体便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同时,人际传播与新媒体的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打破了地域的局限。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职工群体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另一个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应该着眼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职工群体来说,一方面,教职工群体在接受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逐步研究它、深入了解它,特别是一些教职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方面已有较为完善的系统性,因此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做到了既接受又传播。另一方面,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自身做起,特别是广大教职工群体更应当身体力行,为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表率。而在我们教育一线工作岗位上,很多教职工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正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交媒体价值篇13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ternet thinking

一、问题的提出

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党中央已经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并坚定不移地予以推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移动互联时代催生了新媒体的繁荣,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自媒体大行其道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新媒体时代“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态势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我们在研究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时必须面对的媒介环境因素。换言之,对新媒体平台特性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在新媒体平台中,微博由于其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展现出强大的传播效能,核心价值观在微博上的传播态势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来自新浪微博的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微博持续稳定发展,截至9月,月活跃用户数(MAU)为2.22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3%;9月份移动MAU在MAU总量中的占比为85%;日均活跃用户数(DAU)为1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0%〔2〕。可见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当前依然是最受中国公众欢迎的信息分享、获取与交流的平台之一。新浪微博的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新浪微博中可明确识别学生身份的用户中在校大学生用户为(含海外用户)37760362人(占比72.52%),在校高中生用户为14305188人(占比27.48%),两者共计52065550人〔3〕。数据表明青少年用户是微博用户的生力军,微博给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观察视角和个性化展示平台,成为影响和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新载体。

本课题组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提取了2015年1月至8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进行检索后的统计数据,从用户年龄构成、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12个关键词博文的量、转评赞等方面展开研究。从统计数据来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博文的用户数远少于以关键词发博文的用户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相关博文多分成12个关键词进行传播,“化整为零”,从而迎合了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点。为此,本文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热度分布以及不同年龄群体利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存有差异两方面来研究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把握青少年的价值诉求,并利用新媒体平台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

二、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据2015年1月至8月新浪微博的统计数据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文的用户数为146810,总数为269040条,转发博文总数为382309次,评论总数达242748次,点赞总数为362611次。高校是青少年的聚集地,有着庞大的新媒体用户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镇,其传播态势具有一定代表性。据数据分析发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文的高校官微中,量最高的高校官微为@河北工业大学,共41条;排名第二的为@天津科技大学,共18条。其他进入排名前十的高校官微,量都很少,见图1。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12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关键词量均远大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的量(详见表1)。由此可见,微博用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时,很少直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而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12个关键词来博文。

正是由于核心价值观在微博上的传播呈现出关键词传播的特点,课题组坚持关键词分析的研究路径,用关键词用户数、博文总数以及博文的转评赞等关键指标对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对新媒体平台传播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评估。

(一)用户数和博文总数

图2显示,对关键词搜索出的博文总数和用户数(此处“用户数”指关键词用户量;“总数”指关键词博文的总条数)进行比较,发现博文总数明显高于关键词用户数,可见用户一般会选择多次,呈现出对相关话题持续关注的态势。以“自由”、“文明”和“和谐”为关键词进行的用户数居前三位,其中“自由”相关内容的用户数高达11535745,量为22352306,博文总数是关键词用户数的两倍,博文的转评赞数均过千万,由此看出新浪微博用户对“自由”相关博文的关注度较高。

(二)量与转、评、赞

从表1与图3可知,转评赞总数最高的关键词用户数及关键词数是一致的,以“自由”为关键词的博文其转评赞数仍居于首位。由此看出,直接关注此类信息的新浪微博用户较多,与“自由”相关的博文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高转发量。“公正”、“文明”、“和谐”、“法治”等相关博文的量不高,但转发数相对较高,可见受众对上述领域有着明显的诉求,从而形成相对较高的转发数量。在用户评论数方面,与“自由”相关的博文评论数最高,其次是“文明”、“公正”相关博文。点赞行为是受众对事物认可的体现,统计数据表明:“自由”、“文明”、“和谐”点赞指数相对较高。

(三)各年龄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图4显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文最多的为26~35岁年龄段的用户,占34%。此类群体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对社会问题普遍呈关心态势,对相关话题愿意通过微博来表达观点。21~25岁、15~20岁的用户量占比分别为25%和24%,此年龄段用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有自己的想法,愿意适度表达。

量最少的为15岁以下的新浪微博用户,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对很多周围的事物缺乏辨别能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话题不轻易主动发表个人见解,但也不代表其对此类信息不关心。在后面的研究中我们将会发现,该年龄段用户对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转发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

(四)不同年龄段量、转发量、评论量、点赞数情况

不同年龄段博文量如图4所示,26~35岁、21~25岁、15~20岁群体博文量相对较多。数据显示,15岁以下用户博文总数最少,而转发量最高的恰好也是这部分群体,其转发数远远超越了其他年龄层,如图5所示。这是由于该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期,且尚处于知识储备阶段,在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数量上处于弱势,他们往往通过转发他人的微博来间接释放自己的观点。从评论数值看,15岁以下的用户较多参与评论互动,是评论主力。可见,15岁以下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力量,不容忽视。此外,在点赞总数中各年龄层的差距较小,相对于评论和转发,点赞这种便捷的互动形式更容易受到微博用户的青睐。

三、新媒体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对策

通过对新浪微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青少年群体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力军。总体而言,他们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信息方面表现出主动发声稍逊、热衷转发追随等特点。要提高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把握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运用互联网思维,立足校园新媒体实践,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诸方面来考量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从而促进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契合。

(一)树立用户思维:把握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以怎样的方式生存,传播主体就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加以引导。截止2015年6月底,新浪微博共计有超过5200万名青少年用户,青少年用户占比是总用户数的70%。有研究者指出:大多数青年习惯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与他人沟通,了解外界信息;每天使用新媒体1~3小时的占41.2%,3~5小时的占25.2%,超过5小时的占21%〔4〕。微博的使用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使用特征和更新内容反映着青少年用户的生活、情绪、思维状态,他们即时分享、表达自我,释放情绪,为我们及时判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新媒体无边界,网络语言更新平均周期为51天,快的28天,慢的4个月〔5〕,传播者要注意新媒体上网络语言传播的“周期”,及时更换传播方式,保持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关注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心理特征,时刻具有迭代思维,从新媒体观念、线上线下活动、语言风格的创新等方面重新审视新媒体发展,以贴心的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传播主体应以用户为中心。首先,应通过用户调研来洞察用户习惯,寻找其兴趣爱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精神理念的契合点,从而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及问题的解答中,要树立用户第一的观念,主动建立与受众沟通的机制,用受众乐于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高效交流。其次,通过主动互动的手段有针对性地为受众提供服务,以达到和追求生活变化、个性化需求多样的青年群体的思维同步,增强受众黏性。再次,找准用户所关注的重点,利用独有的资源,将“高大上”的选题“接地气”,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博文在形式上短小精悍,内容上形象生动,易被受众广泛接受。此外,还要善于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将传播内容扩散至朋友圈,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空间,放大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二)强化情感认同:讲好青少年自己的成长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严肃而理性的价值导向,要在青少年群体居多数的新媒体环境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创新形式,避免内容的刻板化。传播主体应学会讲好青少年自己的成长故事,要讲道理,更要讲感情;要有态度,更要有人文关怀。对任何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利益感受和利益评价。这种情况下,在舆论场中真正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是情感传播所带来的关系认同效应,想要说服人、感染人,想要实现有效的社会传播,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和关系认同,任何道理都不可能入耳、入脑、入心。因此,在传播核心价值观时需要巧妙运用语言,讲有质感的故事,提升媒体传播魅力。

笔者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平台,其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就善于讲好青少年身边的小故事,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少年身边小事相关联。如@西南交通大学就经常学生身边的暖心事,关注学生在微博上的发声,选取正能量的小事通过官微进行二次传播,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度。如红遍网络的交大“公交暖男”事件。2014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大二学生赵蒙在成都93路公交车上,走到一位熟睡的老大爷身旁当起“人肉靠垫”,保持站姿20多分钟,被网友拍下暖心一幕,后通过西南交通大学官微传播,@人民日报转发后,被网友点赞为“公交暖男”、“中国好靠垫”,其微博阅读量达3880万人次。又如西南交通大学“学霸夫妻”事件。在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一对从本科到博士同窗9年、恋爱8年并结为夫妻的包艳玲和朱世步正式成为材料学博士,自习室是他们的爱情见证地,被@央视新闻转发后,网友表示“学霸的爱情只能仰望”,微博阅读量达3123万人次。除此以外还有“校友卡”等事件,都是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博通过挖掘青少年学生的身边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都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和大V转发。

通过青少年身边的小事传递青春正能量,能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促进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三)线上线下互动:形成核心价值观传播合力

“在新媒体的条件下,大学生开始更多地依赖网络搜索功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的形式、渠道也因为新媒体的无限拓展性而变得更加灵活多元”〔6〕,学校可利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即时反馈与互动的教学模式,利用MOOCs和SPOCs等全新的教育手段推进启发式、引导式、实践案例等线上教学模式,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热点问题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明晰形势与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由线上教学走到线下交流,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从而在轻松愉快、具有亲和力的氛围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通过线上线下的互通,充分展现新媒体的灵活快捷和线下活动的亲和力,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方式满足青少年的求知需求,解决青少年的思想困惑,开阔青少年的社会视野。

线上线下互动(O2O)是高校官微凝聚人气的重要手段。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就通过设置#西南交大新生季#等来传播校园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话题。从每年暑期开始筹备迎新季话题到开学季的线下迎新,西南交大新生季系列话题的阅读量高达2830万,参与评论量近万条,取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使得入校新生获得了更强的归属感,得到了师生、家长及校友的广泛好评。西南交大官微通过主动设置核心价值观微话题,团结了一批网络达人频繁参与线上互动。他们在官微上踊跃发声,维持着话题的热度,同时以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为载体,带动了其他网民的关注和跟进。通过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从而放大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应。可见,新媒体传播平台即时交互的特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性化传播提供了平台支撑。线上传播和线下互动互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合力,自然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让青少年成为新媒体内容的生产者

从传播理论看,一个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播主体,才能形成传播行为的起始和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可能自发与自动传播,因此,传播主体必须把握当下新媒体发展的潮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传播核心价值观。而青少年是新媒体运用的主力军,他们更懂得新媒体的特性,更熟悉新媒体发展规律,因而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新媒体建设的主体。运用新媒体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设计“更贴近青年、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实际”的新媒体活动,让青年成为新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如@四川共青团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发声,青少年主动发起利用微博平台开展“玩具总动员”系列公益活动,以“随手拍”、“随笔写”等等形式让青少年记录身边微小的好人好事,并到微博平台上。这类活动利用了新媒体平台,与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相契合,调动了他们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使其从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了生产者,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媒体内容建设方面,我们需要一支精通新媒体特性的团队,特别是需要拥有一支来自青年学生的团队。这些人从学生中来,和学生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对其他同学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朋辈教育的方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需注意的是,应适当降低新媒体活动的参与门槛。新媒体时代,用户多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式阅读,若是参与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或者需要特定的特长,可能会降低活动的主动参与度,所以新媒体活动时,应适当考虑用户的参与条件,其中“随手拍”、“随手写”等“随手”可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的形式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已经将新媒体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了。我们必须直面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生活样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将新媒体与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机融合,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核心价值观传播主题,娴熟运用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特性,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做新媒体建设的主人,就能够实现我们的价值传播意图。

四、结语

数据表明,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出现频次和热度分布不均,总数及转、评、赞均为最高的“自由”一词,以及关注度相对较高的“文明”、“公正”、“和谐”、“法治”等词,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公众的价值诉求,也激发了青少年对相关话题的转发追随,需要我们予以正确引导。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