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历史实用13篇

社交媒体的历史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1

一、档案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渐进过程

档案文化传播的发展轨迹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演变,首先,传统的档案文化传播是以手工为主的文字传播方式,比如,报纸和杂志的印刷传播,然后慢慢演变为电子传播,比如,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标志和代表。近年来,伴随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档案文化传播开始从大众传播到个性化的分众传播与精准传播、媒介融合下的档案文化的立体网络传播发展,并逐渐成为公众参与的文化与知识共建共享平台。在这一演进轨迹中,档案文化传播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化特征,档案文化传播开始从为维护皇家和封建政治服务到为革命斗争和宣传服务、为文化传承和研究服务,再到从为政府管理服务向为社会大众服务转变,传播内容逐渐从以政治为主导的内容管理发展成侧重社会文化的传播。

二、新媒体格局变革背景下档案文化传播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性,主要有交互性、个性化、即时性三个特征,能快速实现多媒体与超文本信息的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传播辐射范围扩大,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体现,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的提升,极大改变了传播环境和传媒格局,对档案文化传播全过程影响深刻,尤其是新媒体针对多样化群体能实现多元传播,符合不同受众的利用需求,能实现影响力的扩大。但还存在几方面的不足:一是传播主体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传播意识不强。当前档案管理机构积极主动编研开发的思想不强,尤其是利用新媒体还较为落后,传播的持久、连续性被忽视,不能有效融入区域文化传播中。二是开发力度不够,渠道策划缺乏调研。档案文化传播在任何时候内容仍然是重点,但当前新媒体档案文化传播的内容还较为单一,不能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工作动态信息较多,主题特色不强,无法吸引受众。三是受众认可度不高,互动交流较少。由于线上资源极为丰富,受众关注力容易被分散,对档案文化传播形成冲击。同时由于传播定位不明确,受众教育情况、兴趣等关系互动的重要因素并未得到重视,加之开发能力有限,不能实现新媒体内容与受众需求的有效契合,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四是档案机构基础力量偏弱,队伍素质不高。档案文化传播影响不大,还与档案机构队伍素质和能力不适应传播形势有关。现在的档案管理机构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人员较多,能够胜任档案资源开发和文化传播的人才较少。

三、档案文化传播参与城市建设的价值实现策略

(一)依托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成协调发展机制

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协调性、渐进性以及独特的区域特点,从宏观上来说,城市建设包括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维度,其中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文化支撑和内在底座。因此,要把城市历史文化建设融入到全力推进城市全面振兴的发展战略中,同时要不断完善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建设体制,破除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管理机构的条块分割限制,重视档案资源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加大特色历史档案资源、主题历史档案资源等的建设步伐,构建不同主体机构有效协调沟通的发展机制,形成多元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助力档案资源参与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发展,构筑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工程新局面。

(二)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导向,把档案机构建设成为城市历史记忆资源库

要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导向,将档案资源融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城市档案资源的建设,尤其要对特色历史档案资源、主题档案资源下大力气建设,要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加强城市档案资源建设建言献策。比如,通过开展档案实体宣传与宣讲,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进一步征集历史档案,为城市历史文化挖掘提供宝贵资源,为城市文化建设储备资源、共享资源。(三)加大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打造多样性、差异性、特色性文化内容结合城市文化建设方向,打破历史文化资源的界限,把本城市历史档案资源与其他城市的历史档案资源深度整合,加大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力度。要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导向,组建专家编研开发团队,对特色历史文化、主题历史文化等进行集体研究,并征集社会意见建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丰富文化产品历史题材资源;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多样化文化产品,尤其要注意将主要文化产品打造成适合多媒体传播的多种版本,同时更要注意开发具有差异性文化产品,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传播体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进行精心培育打造。

(四)依托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大力提高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力

要重视“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建设,充分挖掘各种媒介资源,创新媒介传播模式,尤其是要依托“互联网+社交媒体”形成的社会传播影响力,打造线上线下多媒介融合的立体传播体系,为文化产品提供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要充分发扬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开展合作,制作多样化文化产品进行传播;充分发掘传统的展览、主题活动、宣传活动等方式的线下影响,打造现场文化观赏场面和氛围,形成定时的年度文化活动。要开发“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传播产品,以社交媒体宣传、公众号推介、直播活动、短片传播、档案抖音等方式,进一步网罗年轻受众,塑造二级传播主体,拓展传播范围;打造立体交叉的传播网络,形成层次配合的传播力。综上所述,档案文化传播有利于档案机构改善档案文化传播环境,提高档案文化传播意识,打造多元化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与社会其他文化的合力,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服务社会文化建设,同时更进一步强化档案文化功能,形成档案事业影响力和价值力。

参考文献

[1]倪丽娟,曹玉.档案工作在城市文化构建中的责任及其履行[J].档案与建设,2015 (01 ).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2

传统教学中,历史课堂一直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着很多的优势。下面将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1.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当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广博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耳濡目染,自然收集到大量的历史知识,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收到更丰富的历史内容。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到有兴趣,才能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学生将感觉到枯燥,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经过了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但是效果远远不如看电视剧产生的效果好,在看过电视剧之后学生都能将当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记得一清二楚,而传统的教学却始终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面对苍白的历史学生始终无法提起兴趣。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动态的呈现方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l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大大压缩了空间和时间。多媒体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

3.容量大,能声情并茂,创设历史情境

以往教材编写更注意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在每一课的题目中先下定论,再按定论讲述内容,至于这些定论的依据是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却没太多提及。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缺少了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编写则力求摒弃这一已有的做法,注重史料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制作精良的课件,不仅容量大,而且能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便于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历史中,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客观地去感悟历史,探究、深化历史知识。

4.节省书写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历史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凭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幅挂图,对课本知识进行演示,受时间、个人的书写水平,黑板的书写空间等方面的制约,教师的教学受到很大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耗在了板书上面,上复习课时,这方面的缺陷尤其明显。课堂上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向课堂要质量”往往只能成为教师们的美好愿望。随着多媒体引入教学,教师们除能摆脱课堂书写的疲惫外,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重复制作,不断改进,使板书结构更为合理,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随意性大的缺陷,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情景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历史教学过程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具体来说,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情景,在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所演示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学到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二战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时的壮观景象,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从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和社会教学的真实感。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协作探索型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协作探索型的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新教程标准中要教学的历史知识,事先设定一些研究任务,并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协作去完成这些研究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研究创新的精神,并要求学生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来对研究任务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归纳反思理解学到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教授关于美国霸权政策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收集有关美国霸权政策的影音资料,通过观看这些影音资料来分析美国制定霸权政策的原因,然后通过PPT的形式向大家汇报,并让大家对汇报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开展协作探索教学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课后交流平台。随着MSN,BLOG等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已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还可以运用这些工具布置研究任务,了解学生的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点,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笔者在BLOG上学生的留言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中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段历史尤为感兴趣,而促使他们感兴趣的原因是近来播放的电影《赤壁》,因此笔者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就先播放了一段《赤壁》的电影,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开展教学,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3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因为在日常的运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下文中,笔者分析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的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且提出了一些对策。

1 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多媒体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却将多媒体技术视为“公开课”作为好评的一个标准之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都有各自的优势,不可能相互替代,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还是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但是教师却不愿意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它的运用没有热情。换言之,当前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的认识与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与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1.2 多媒体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将多媒体作为装饰课堂教学的工具,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可以避免的表现出功利性、盲目性以及

随意性,致使往往会出现课堂内容贫乏,流于形式化,这样不仅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对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毫无帮助。另外,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多媒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教师自身掌握的多媒体技术知识有限,大多数教师对于多媒体辅助工具的操作流于表面,这也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运用比较少的原因之一。

1.3 多媒体课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合理的处理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多媒体技术下的课堂来讲,课件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往比较注重课件自身的外观设置,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盲目的将课件运用到课堂上,整堂课上教师就是面对电脑和鼠标,将预先制定的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致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甚至毫无交流,学生成为新上教师作品的观众,不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思。

2 解决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教师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认识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要认清楚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且不利于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以及教师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教师补充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相关知识,从而加强教师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认识。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换言之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必须要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优势,才能够确保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价值。

2.2 优化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件制作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思考、探究等活动,逐步完成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课件的制作要注重演示与交互共存,既方便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让学生既可以了解清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将学生给予历史事件的情境中,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做历史”的平台,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既便于教师的“教”,又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教师还要准确的找到历史知识与多媒体整合的切入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切入点体现在通过多媒体强化知识的起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解决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困境;通过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展现知识的交汇点,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内容的开放点,建造利于学生获得“过程性知识”的环境。

2.3 以生为本,建立相关的培训和学习社团

(1)变换角色,从“学生”做起培训中,要让教师改变视角,给教师一次再“做回学生”的机会,让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和使用多媒体。培训应该给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间体验和使用多媒体,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可以像学生一样,花费必要的时间了解多媒体的用途,还可以按照实际需求提高使用多媒体的技能,在实践中体验多媒体的价值。相关部门要保证在此期间给教师在软、硬件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并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教师心理上的障碍和畏难情绪。

(3)组建区域学习社团有效的多媒体培训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教师建立学习社团,以便于教师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彼此帮助、相互支持。研究表明,同事间的帮助和支持对教师提高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至关重要。同时,相关部门应对社团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教师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人员创造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彼此了解各自的目标、需求、专长,促进交流与合作。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中的“技术专家”,使其成为提供帮助的中心或带头人。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必定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使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更深入,从而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4

1)丰富历史教学中的信息资源

新媒体平台拥有着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鲜明特征,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新媒体都为其提供了无限的信息来源。在这种全新的传播语境中,历史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与消化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课堂与书本,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得大量的历史学知识与信息。如此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历史学知识储备。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历史教学中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如在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中,理论性的知识点会让学生觉得异常枯燥,但加入了相应的纪录片片段,能让学生直观了解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这远比老师的口头讲述要明了具体的多。

2)创新历史教学中的授课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历史教学出现全新的授课形式。网络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至线上,历史教师在线下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辅以线上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知识传播途径,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将成为教学课堂。除此之外,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授课形式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学名师的授课,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弥补某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短板,使学生在新媒体的授课平台上接受最丰富最完备的历史学知识。

3)转变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媒介的“碎片化”及“去中心化”也成为新媒体平台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自主化、普遍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在社会舆论中的话语权日益强化,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众媒体权威的日益衰弱。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被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也收到了极大冲击,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化,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如此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增强了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无序性和混杂性使得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辨,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新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也有所体现。首先,过多的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与信息的混杂。一方面,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严谨的辨别与筛选,极有可能将错误的知识与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带来严重的教学失误;另一方面,过于追求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可能会导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出现,任何新媒体技术都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知识内容才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过度使用新媒体工具,可能会使得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喧宾夺主,导致教师无法发挥其在教学过活动中理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摆正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新媒体技术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来利用新媒体技术,是获得事半功倍的关键。其次,新媒体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其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接受和理解的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海量的网络教学信息却往往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吸取和消化网络信息的活动上,从而难以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与消化,使得学生在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后,未能进行足够的思考,最终反而使学生一无所获。因此资源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思维发展作为运用新技术媒体的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形成一个更好的认知。

3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成效

1)增强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都推出了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等,这些平台上聚集了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网络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合理地将网络公开课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用借助于教师的帮助,而能够自主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掌握与消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网络公开课对教师而言也大有裨益,教师在观看公开课的过程中可以吸取教学经验,加强专业素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如在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独立战争》中,生动详细地讲解了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这不但让历史老师的对独立战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并且,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强度,自由把握历史学习的节奏与进度。若有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微信等通讯软件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把握网络教学的重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自主化、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高效教学。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5

20世纪60年代,媒介批评在西方学术界兴起并成为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备受学界注目。改革开放后,港台有关学者的媒介批评研究成果传人大陆,从1995年起,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建立我国的媒介批评学理论体系,一批有分量的专著和教材相继问世,初步搭建了我国媒介批评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显示了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学术实绩和诱人前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媒介批评理应涵盖媒介批评理论、媒介批评实务和媒介批评史三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媒介批评在这三个方面的推进显得极不均衡,相对于缤纷的媒介批评理论和喧哗的媒介批评实践,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园地一直显得冷清寂寞。不仅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性专著尚未出现,即便以具体的人物或媒介、媒介现象、媒介观念为批评客体的个案性研究成果数量也非常有限。中国是世界上媒介批评活动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媒介批评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内容,但这方面的历史资源一直缺少系统的梳理、总结,这不能不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学术缺陷。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6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的特点。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规律是反复起作用 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它们都有各 自不同的规律。新闻传播史是人类社会整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一方面, 社会整体的历史决定了新闻传播史演化的空间;另方面,新闻传播一定水平的发展又是社会维系 和进化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社会整体历史或其他专门史的演进一样,新闻传播史也有其自身的进 化规律。我们“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 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1]。”这一规律,表现为各种新 闻历史现象的重复性与常规性。只有深刻地认识新闻传播史进化的规律,尊重这一规律,才能顺 势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和文明进步。笔者以为,新闻传播史演进过程中的 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规律

一部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纵横数万里,上下千万年,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具体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上演的新闻历史话剧,虽然异彩分呈,个性鲜明,但是透 过复杂的新闻传播现象,在媒介演变、人事兴替以及环境互动方面,还是可以看见一些普遍的共 同的规定性,这种共性贯穿于人类新闻传播史的始终。换言之,新闻传播的历史,实际是共性与 个性辨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新闻传播历史运动的共性,从人类历史的全过程着眼,至少有如下表现。首先是历史发展 阶段的同一性。不同国家、民族的新闻传播历史,在历史起点上可能完全不同,在不同时期的发 展水平也会表现出迥然的差异,但是几乎所有国家、民族的新闻传播,其发展历程都经历了大致 相同的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时代、手书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主流的传播手段也基本相同;传播媒体服务的对象同时也经历了从小 众――大众――分众的阶段性演变。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到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 罗马文明,到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其新闻传播历史的演进,无不验证了这一普遍的共同规定。

其次是市场、技术对新闻传播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新闻 传播的发展水平,都受到市场条件和传播技术的制约。一个市场规模偏小的国家或地区,其新闻 传播事业发展的空间就比较有限,即便其经济发展水准高,人均GDP高,其印刷媒体的发行量、 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群体,必然会受到先天不足的市场约束。这便是经济大国才能成为传播强国 的根本原因。传播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拥有发达的传播科技,其在接受工具的生产成本方面,就有绝对性的优势。性能相同的 接受工具,在技术发达的国家与技术落后的国家,其市场销售价格是完全不同的,从而决定了不 同技术条件下信息消费的门槛,这必然会反过来决定同一信息传播工具在不同地区、国家普及程度的差异。

其三是新闻传播媒介的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媒介的集中垄断。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几乎所有 国家的新闻媒介,其早期的历史都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集中垄断的转化。以报业而言,在自由主 义政治制度建立起来后,报业赢得了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自由的市场环境必然导致媒介主体的 自由竞争,在消息采集、广告和发行环节进行竞争,这种自由竞争又必然会在媒介领域带来优胜 劣汰和所有权的转移,于是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媒介通过兼并弱小的媒介日益强大起来,最 终建立其强大的媒介集团,或者是跨不同媒介领域的超级传媒集团。这是欧美自由主义国家新闻 传播发展的普遍现象。其他新闻媒体同样也是如此,广播电视在其初始阶段,也处于宽松的自由 竞争阶段,但没有多久,就迎来了广播网电视网时代。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也由于实行市场 经济,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也导致了优胜劣汰的结果,胜者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败者要么 臣服于胜者,要么退出历史舞台。

其四是新旧媒介的共生关系。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导性媒体是大不一样的。 随着历史的进化,新的时代取代旧的时代,新的主导媒介取代旧的主导性媒介。印刷传播时代, 报纸代替手抄新闻书成为主导性传播媒介,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取代印刷媒介成为主导性传 播媒介。但是主导性传播媒介的轮替,不等于旧的主导性媒介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的传播格 局下,新的主导媒介和旧的主导媒介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在印刷传播时代,手抄新闻书并没有消 失,电子传播时代,报纸仍是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尽管新旧媒介之间存在者矛盾和竞 争,但他们之间不能够彼此完全替代,而是“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2]”。如果每一个新媒介的产 生都导致一种旧的媒介的死亡,那么目前丰富多彩的媒介结构就不可能存在了。新旧媒介共存, 是新闻传播历史的普遍景观。

新闻传播历史演进的共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一类型的传播现象、 传播媒体、传播事件、传播思想或流派,往往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在不同的 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空间,新闻传播历史的演进还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新闻传播媒介 的功能和活动空间,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而论,虽然不同民族、国家的 新闻传播历史进化,都经历了口头传播时代、手抄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 络传播时代,而且这种顺时进化的态势是不可逆的。但是在不同的民族、国家,这些阶段进化的 时程却先后有别。在绝大部分地区,手抄传播的历史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就开始了,但是在非洲、 大洋州的一些原住民部落,直到被文明社会发现时,一直以口头传播为其基本的交流手段。近代 报刊的起源也是如此,欧洲地区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就诞生了近代报纸,而在亚洲、美洲、大 洋州等地区则要晚 一两百年。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包括亚洲、大洋州地区大部分 国家,都已进入了电视时代,可是在非洲的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还没有建立其自己独立的电视 体系。

在此之外,新闻传播历史演化的个性还有许多表现。在不同的国家,新闻传播媒介的活动 空间、社会功能及其表现风格也大不相同。在当今社会,几乎所有国家的新闻传播媒介都有舆论 监督的功能,但是在具体的监督对象上,却有相当的差别,有的国家媒介只能监督层次较低级的 官员,即所谓打苍蝇不打老虎;而另外一些国家的新闻传播媒介则“眼中无王侯”,连国王、总 统也可以监督、攻击。在一些国家特别是自由主义社会,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 化各个层面;可是另外一些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介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 域,其政治作用受到重视的程度远大于其他方面的影响。在一些国家,新闻传播媒介活动的空间 相当广阔,现实无,历史无空白,什么都可以报道、都可以评论;可其他一些国家的新闻传 播领域,雷池遍布,法网恢恢,动辄得咎。在一些国家,不同的新闻媒体充满活力,在表现形式 上,各张异帜,色彩斑斓;而另外一些国家,媒介的表现形式相当单一,显得呆版、枯燥,缺乏 吸引人的外在魅力。等等。新闻传播历史演化的多样性,充分地反映了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极其复 杂的内部矛盾,以及人类思维的张力和创造性,也增强了新闻传播史吸引人们兴趣的魔力。

新闻传播历史演化的个性差异,由来于新闻传播所置身的外在环境和不同主体间的差别。以 新闻传播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便是传播系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 实际是在传播与环境的互动之中实现的。新闻传播发展的动力及其个性既在传播活动与传播媒介 自身,又与传播置身的环境有关,它直接来源于传播与环境的互动。新闻传播系统自身的变革因 由是传播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而环境状况则是决定传播发展及其个性特质的外部条件。离开环 境,传播将无由产生;只有从环境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之中,才能全面揭示传播发展的全部真相。 另方面,主体的特质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赋予一定的传播系统以特殊的品格。在现实社会,所有的 传播从业者都生活在一定的国度,其民族性和文化传统不仅会影响到传播从业者自身,也会给该 国的传播系统打上深刻的民族烙印。

新闻传播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矛盾贯穿于新闻传播历史的全过程。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实际 就是共性(统一性)和个性(特殊性)的辨证统一。新闻传播现象的共性与个性是统一的,新闻 传播历史的共性存在于复杂的多样性之中,而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又自始至终地暗含着历史共性、 统一性。它们虽然性质不一,但互不排斥,彼此包含,形成了共性和个性矛盾的统一体。

二、纵向与横向发展统一的规律

新闻传播历史还是纵向演进和横向发展的有机统一。横向发展赋予纵向演进以丰富的历史内 涵和现实空间,而纵向演进则给横向发展以历史的深度。所谓纵向发展,是指在传播技术发展的 基础上传播方式与传播系统的变革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迭[3]。这种更迭的进 程与单向度的时间流逝咬合在一起。在时间上,历史从过去走到现在,并且趋向未来。人类正是 搭乘时间之舟实现了文明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这是就新闻传播历史的一般进程而言的,在社会 的各个专门领域,或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方面,这种纵向演进的特性更是明显。马克 思恩格斯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 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 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4]。”这里所谓的世代交替,和后 代对前人成就的利用,是在由过去通向未来的时间隧道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历史正是随时间而 变得成熟、丰富起来的。所以,对于历史学家而言,遵循时间顺序,“根据时间箭头把事件一个 接一个连在一起”,“确定事件发生的日期和事件在时间中的前后序列”,是“最重要的[5],” 也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以前的历史学家及其作品,几乎一致地将人类历史看成是一个纵向 的线性发展过程。从社会形态上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 会;在生产力方面是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从信息传播的演进来看,是口头传播时代―手书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应该说,历史的 发展是沿着时代的长河纵向推演的,但是历史在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也有一个横向拓展的问题。 从家庭到村庄再到部落,从部落到城邦进而到多民族统一国家,从单一国家到以国家为主体 的国际社会。人类在文明进化的征途上不断跋涉的同时,其活动的舞台也随之扩展,视界也随之 开阔。

这就是说,历史的纵向发展是绝对的,但是这种纵向发展总是有内涵的发展,每一个时期 的社会生活总有它的横截面。这种横截面是特定时期人类生活的完整画卷。这种画卷是以纵横交 织、密不透风的丝网构成的,它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零粹粹”、“片片断断”的东西。我们 要考察人类历史,必须把“人事看作一个整个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的东西去考察他[6]。”这里 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就是历史横向发展的主要内容。横向发展的直接结果,一方面表现为人 类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展,视野日益开阔,其活动舞台也逐渐扩大。维科在《新科学》中,从爱的 延伸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人在野兽状态中只爱它自己的幸福;娶妻生子之后,他在爱自己的 幸福的同时也爱其家人的幸福;进入社会生活之后,在爱自己的幸福的同时也爱社团的幸福; 在统治扩展到多个民族之后,他在爱自己的幸福的同时也爱国民的幸福;当诸国民由于战争、 和约、联盟和通商结合在一起之后,他在爱自己的幸福时,也爱整个人类的幸福。”另方面,这 种结果还表现为各国家、地区联系的日益紧密、不断加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世界经济越来 越相互依赖:它的任何部分都受到整体的左右;同样,任何部分出现的动荡和变化也都会影响整 体。”经济上的紧密依赖导致了各地居民对域外(境外)信息更迫切的需求。这两方面的结果交 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 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 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横向发展是历史进化的大趋势,联 系和互动则是其基本的内容。所以历史学家不能满足于纵向地叙述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应该 通过对人事及不同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揭示,来重建或再现一种文明或文化。

推动新闻传播历史横向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 则表现为大工业的发展和全球性新闻传播网络的形成。正是“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 化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 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8]。”战争也是推 动历史横向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战争,古代小国林立的格局就不会打破,就不会有多民族 统一国家的出现,就不会有殖民活动和民族间的杂居,虽然战争使人类付出了难以计量的生命代 价,但是它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 宗教、文化和新闻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借助于全球性的传播网络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 个角落,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民紧紧地联在一起。这是打破民族、国家壁垒,推进民族融 合的基本武器。

可见,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实际上包含了纵向演进和横向发展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或者 说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着两条主要线索或途径,即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所以告诫我们对人 类社会既要纵着看,也要横着看。这是因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 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 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9]。”这两条线索或途径,并非是并行 不悖,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基础,这就是 生产力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类交往的发达程度。但是这两者在其基本指向上 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纵向发展是人类社会沿着时间的阶梯向上攀爬,不断地实现由低级向高级 的飞跃;横向发展则使人类的生活空间日益扩大,视野日渐开阔,实现从家庭―村庄―部落―城 邦―国家―国际社会的过渡,实现从民族史、地区史、国家史到世界史的发展。横向发展在时间 系列中实现了它的终极价值,纵向发展则为横向发展指明了方向。没有横向发展的依托,纵向演 63

进的深度和高度是非常有限的;同样,没有纵向发展的积累,横向发展的空间也会受到制约。德 国历史哲学家赫尔德打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人类历史就像是一条河流。它从一眼小泉发 源,逐渐增大,……终于越来越长,越来越宽,越来越深[10]。”不难看出,横向发展正是在纵向 发展之中实现的,而纵向发展又赋予了横向发展的历史意义。今天寰球一体化的现实,既是纵向 发展的结果,也是横向发展的结果。所以,新闻史学家在建构自己的历史体系时,在关注历史的 纵向演进时,切莫忽略了历史的横向发展。

三、螺旋式进化发展的规律

新闻传播史并不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低级 到高级的螺旋式进化发展的辨证运动过程。一个新的时代取代旧的时代,不是前者对后者的完全 否定,这种取代应该是一种扬弃,前者在吸纳后者的精华后,再实现对后者的超越,因而新的时 代总会包含旧时代的传统。一种新的媒体取代旧的媒体在媒介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前者也不可能 消灭后者继续存在的根据,而是在一种的新的格局下,实现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和谐共存,其中新 媒体也不得不以旧媒体的某些方式履行其部分的职能。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取代旧的传播方式,一 种新的传播理念取代旧的传播理念,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形。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 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1]。”这就是讲的历史进化发展的 规律。这一规律对于新闻传播史也同样适用。新闻传播的螺旋式进化发展规律,在具体的历史发 展情景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历史的相似与重复。在不同国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过程中,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领 域,经常会出现惊人的相似情形,即某段历史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似乎是此前某一阶段类似现 象的再现,或者是现今的新闻传播发展,与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新闻传播现象十分相似。如发生在 19世纪30―5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报纸大众化潮流,在150年后,以惊人相似的方式出现在中国 大陆;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的中国媒介集团化浪潮,与19世纪末期欧美主要国家发生的媒介垄断 化进程是何其相似!英国著名历史学者汤因比曾专门论述这种相似性或重复性:“当我们浏览现 有关于人类(个人和集体)活动和经验的历史记录时,我们确实看到,重复现象不仅次数繁多, 而且有时还影响重大。有关的资料俯拾皆是。这是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而且反而使人相 信,在人类生活的某些方面,将来还可能发生同样的事情。但是,如果以这些观察为依据而断 言,必然而永恒的轮回论完全适用于人类历史,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某些事情会重复发生,甚 至多次发生,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能使人得出结论说,这本来是注定会重复发生[12]。”相似性或重 复性是历史学的重要魅力所在,也是历史学经世致用的基本依据。但是这种相似不等于同类历史 现象的简单重复或者再生,更不能因为这种相似性的重现得出历史循环的结论。事实上,相似的 新闻传播史现象的背后,可能潜藏着根本不同的本质。即便是对以前历史现象的重复,它也是在 更高层次上或在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重复,两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自从我们脱离人类的原始 状态即所谓石器时代以来,情况的重复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即使在某个地方发生这样的重复,也 绝不是在完全同样的状况下发生的[13]。”所以,“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 会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14]。”但是只要秉持历史发展的眼光,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相似 的部分别加以研究,并置身于当时特定的环境,然后再把它们加以仔细的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 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从而获得在其他学科领域无法领悟的历史智慧。

其次,新闻传播历史永恒的进化发展与局部、暂时的曲折、退步并存。和其他社会领域的 历史发展一样,新闻传播历史也是沿着上升的轨道进化,从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从幼稚阶 段过渡到成熟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但是,在新闻传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排 除在某一个特殊的阶段,或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 从历史发展的大势而言,出版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逐步获得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但是在西方传播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关于检查制度、特许出版制度,就有过多次废除、 重建的反复;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过多次民主与专制、自由与控制的轮回颠倒,大革命初期由 “人权宣言”所昭示的出版自由,多次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这种短暂的曲折,甚至倒退,在 新闻传播史上随处可见。鉴于客观的历史事实,我们不能把一部新闻传播史设想为在田园牧歌伴 奏下的一马平川,没有坎坷,没有起伏,没有曲折。列宁曾专门告诫我们,如果“把世界历史设 想成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 不正确的[15]。”

其三是新闻传播史加速度发展的规律。从世界新闻传播史演进的轨迹可以看出,在进化发 展的历程中,虽然免不了坎坷、曲折,甚至是暂时的倒退。但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大趋势,既是一 个线性的永恒向前的进化过程,它不断地实现从不发达到发达,从落后到先进的飞跃;同时它又 是一个扩散的从少到多演进过程,它酷似一把折扇,从原点出发,愈向前,其涉及的面愈广。一 部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几乎重演了从溪流到长江的历程。其发端处,细流潺潺,流速缓慢,愈 向前,流量愈大,流速愈高,再向前,还会吸纳新的支流,携带着自上而下的动能,裹胁着更多 的泥沙和漂浮物,呈加速度的态势浩荡东行。当人类社会刚刚形成,原始信息传播活动诞生时, 传播活动十分单一,而且进化的速度十分缓慢,历经百万年才走完口头传播时代;其后的手抄传 播时代,传播活动开始丰富起来,口头传播之外,又有手抄传播,而且口语传播的形式也日趋多 样化,人类走完这段行程花了近一万年的时间;印刷传播时代起始于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终结于 广播电视的出现,连绵八九百年,其间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的丰富与复杂程度更过于手抄传播时 代,历史进化的脚步在此匆匆加快了。20世纪初期,广播电视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在不到 一百年的时间里迅速普及,覆盖了以往百万年传播发展所造就的辉煌。到20世纪末期,计算机网 络技术催生了的网络时代,其狂飙突进的态势压住了广播电视的风头,其迅猛增长的潜力已经并 将继续颠覆人类现有的传播格局。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专门的社会领域的历史发展,能够象新闻 传播这样,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态势,这种加速度携带的势能会推动或牵引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总之,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虽然看似一系列偶然事件的无序的堆积,实则有其内在逻辑与规 律可循。从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历史互动的宏观视野来看,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实际是一个从低 级到高级的继续不断的螺旋式进化发展过程。在这一持续进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既表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同时又蕴涵着本质性的共同特征;这一过程 既是一个线性的纵向演进的时间链,同时又是伴随着时间延续不断拓展的文明之扇,在时间的推 动下,新闻传播历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新闻传播的水平越来越高,新闻传播发展的速度越来越 快,其在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这是新闻传播历史演进的本质规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6-194页。

[2][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3]李植楠:《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88页。

[5][法]雷梦阿隆著:《论治史――法兰西学院课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2页。

[6]李守常著:《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7]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88-89页。

[8]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费尔巴哈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9]李守常著:《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0]转引自李秋零著:《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11]孔子:《论语为政》。

[12][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等译:《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7页。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7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产生很好的历史情景体验

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图、声、文交互的现代教学技术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一节时,让学生观看录像,目睹帝国主义的疯狂破坏,造成圆明园现在的破败景象,让学生同教材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致作比较;再次让学生观看电教片断,耳闻目睹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焚毁的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感染力

这就要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既要完成知识教育又要完成思想教育,既要发挥智育功能又要发挥德育功能。因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挖掘历史多媒体所蕴涵的思想素材。这不仅使教师上课上得比较生动、形象,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体会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同时也强化了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应借助多媒体课件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方法。例如: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见下表)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8

秦岭绵延千里,横断三秦,是阻碍关中与大西南沟通的一大屏障。两个久负盛名的“天府”,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它们之间横亘着秦岭,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翻越秦岭这座大山是非常困难的,大诗人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并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自然障碍把关中与汉中以及巴蜀地区隔开了。“秦虽有心,蜀虽有情,五万年间,爱不相接”,只有到了秦惠王将要伐蜀,开通了石牛道,秦蜀之间才开始交通。”回望远古时代,尚未出现铁器,也未发明火药,现代的开山技术、设备更是空中楼阁般虚幻。艰险万状的地理条件给沟通巴蜀秦陇等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悬崖绝壁,千沟万壑,令军旅、行人苦不堪言。秦岭南北最窄处也一百多公里,没有人烟,食宿无着,当时注定植被茂密,古树参天,完全可能迷路。我们的先祖很早就在秦巴大山中寻觅、踩踏、开凿道路,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末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是蜀人参加牧野之战,说明居住在四川盆地的蜀人在商末已走向中原。此外“一笑倾国”的美女褒姒生长在秦岭南麓的古褒国,而周幽王的国都却在今关中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可见险峻的秦岭并没有完全隔断人类的婚姻联系。从古到今,翻越秦岭山路艰险,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闭塞。闭塞有两重性:一方面,因闭塞而保护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却因闭塞而影响了发展。闭塞的环境,在农耕时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闭塞环境就转化成新时代的劣势。因为闭塞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它的发展。关中也是如此。农耕时代,秦国的地理优势是人们十分羡慕的。荀子曾说,秦国“国塞险,形势便,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自秦至唐,关中几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关中却渐渐冷落了。

秦岭古栈道融南北文化精髓在历史进程中,秦汉移民、战争等原因,南北方开始有往来。栈道在南北方的交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南北方的交流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古代,边关告急、官吏升降、王命急宣、公文下达只能依赖驿道。畅通的栈道为沟通中原与大西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积淀了一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种创造性建筑,一般在河岸、岩壁凿孔架木而成,是古代山区险要地段交通的主要形式。《辞海》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根据现藏于汉中市博物馆的汉代摩崖刻石对褒斜道沿途设施记载和近年实际考查得知,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置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湍湍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驿。

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凿崖断壁,修筑栈道,为文化的相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秦岭栈道历经沧桑,促成了南北的统一,促进了西南西北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从成都至西安相距两千多里,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及其支脉横亘其间。这种地理环境使蜀地与中原的联系极为困难。为了谋求发展,秦蜀先民千方百计,不惧艰险,前赴后继,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石路栈道,沟通了秦蜀间的联系。古代流传的五丁开山,石牛成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神话传说,生动反映了蜀道开凿的历史过程。南北不同族群的人类活动生成了差异的文化,连通中西交通的栈道对于南北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成为了信息传输的媒介。文化通过交通充分地传流、扩布,促进本地文化对其他素质文化的吸收,并为本地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通过对秦岭古道在历史时期联通中西交通地位与作用的考察,可以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包容,更可以认识秦岭古道为主的关中通西北交通的进步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秦岭古栈道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文化进一步交流的桥梁。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几个盛世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都首先是以完善交通运输系统为前提的,都对关中通西北的道路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心力。飞栈连云的秦岭古栈道,凝结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沉积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保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得历代墨客骚人为之咏叹不已。千里蜀道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勤劳的见证和智慧的象征。#p#分页标题#e#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9

二、增加课堂容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如观看网络教程等。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补充。多媒体教学的快速反应和随机变化在教学的强度、密度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它使各种信息的高速传递成为现实。在教学中,高密度的信息传递,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特别是在欣赏教学中体现地更为淋漓尽致。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利用多媒体首先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反映。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也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知识。另外,在讲到道光帝为什么会同意禁烟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林则徐、黄爵滋等人上书道光帝的奏折,让学生通过分析奏折,找出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从而让学生分析出道光帝为什么同意禁烟。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围绕课程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设计丝丝入扣的课堂提问,对于一些比较难懂难记的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可以分专题到Internet的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表现力强、内容高度浓缩、节奏快、效率高,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10

②坚持辅原则。多媒体技术实际上只是用于辅助教学,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技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模型等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促进教学的整体协调发展,

③坚持艺术性原则。计算机网络中丰富的数据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充足的选择,历史教师应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将多媒体课件制作得更加完美,配合不同色彩、声音、视频、文字等,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④坚持长期持续共享原则。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着多种历史教学相关知识,历史教师对海量信息的筛选也体现着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因此,在资源收集方面可以建立多媒体资源库,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学科内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对资源库的不断更新与补充,为师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历史专业知识,实现多媒体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加强历史教师信息素养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又一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与现代化教育接轨,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此,首先,学校应当为教师的进一步培训提供经费上的支持以及时间上的保障,从而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其次,应当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交流与学习,并借鉴他们的整合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最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多媒体教学竞赛等,并给予成功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历史教学的教师物质上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其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能力。

3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对人类五千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清晰的记录与诠释,并从中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历史发展进程,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与特征。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知识,高中生应该做到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并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当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突出历史学科在知识体系构建与历史思维训练上的学科特点,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解决学科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历史学习目标。为此,首先应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历史记录的是已经发生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通过设置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课程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或者是搜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照片,以此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历史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深刻地感受与理解史实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难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变为声情并茂的动画,实现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活化,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应该进行彻底的改革,真正把历史教学做为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的思维和教学方式。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特效等丰富多彩形式使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有趣,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听、视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讲授《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专题时,三节课我分别应用了《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三个影视剧的片段,运用影视剧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历史,开阔视野,深刻了解中国的过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增强增强历史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多方式的课程展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比如电影《建国大业》学生观看后,纷纷表示对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有了深刻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多媒体快速展现的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历史遗迹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精品,激发了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热情;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名将马本斋等视频素材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12

1、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在教学中兴趣和学习的关系。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如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形成持久的饱满的学习热情,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多媒体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将历史呈现给学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讲授《秦朝统一》背景时,导入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形貌的一段记载:“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说秦始皇相貌多与禽兽相同,并展现学生在课下据此画出的秦王画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和想象性。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在完成统一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有哪些?由此导入秦统一的背景,为了展现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我通过战国时期战争的场景加上墨子和孟子的这两段话,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通过“移木立信”的flas形象说明商鞅改革在秦国实力提升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秦军士兵的作战凶猛顽强,被称之为“虎狼之师”,我展示出“秦始皇兵马俑”的气势磅礴,让学生来联想秦军横扫六合,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统一中国的恢弘气势,加深学生的印象,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因此,爱国情感的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在感知历史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历史知识具有广博性特征,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大。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录象等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这样既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例如在讲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课整合成三个板块:一是亮外交政策,二是展大国雄姿,三是品风云人物。讲授过程中采取图片视频展示、新旧外交政策对比、历史情景再现等方法,在其中设置不同难度、层次和性质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在讲解具体成就时:教师结合课本,展示材料、播放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视频并设置相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外交成就。这样通过材料和视屏学生对外交成就有深入了解,同时提高他们从材料与视频中提炼重要知识点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是多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又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例如《祖国统一大业》讲述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新闻图片,影视资料,把社会和生活的热点向学生展示,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活动猖獗;两岸交流的现状;我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等进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的认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的高度把握问题,总揽全局,提高对历史学习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 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凌云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C]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交媒体的历史篇13

二、社会史观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1.站在社会视角分析高中历史。

社会史观是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站在全新视角研究历史现象的社会史理论,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史理论学会自上而下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方向和历史现象,更加关注下层人民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推动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站在社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和内涵,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历史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站在社会视角分析历史知识和相关历史事件,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扩宽学生视野的作用,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想象力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兴奋点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改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多媒体展开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化的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和直观。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百家讲坛》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前熟悉历史知识,并达到加深学生知识记忆和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再如,教师在讲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两课时,教师可以适当设计教学问题,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问题一,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的交通工具有何不同?问题二,在祖父和父亲那个年代,通信设备落后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我”这一代通信工具先进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四,近代通信方式有何特点?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并将收集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W质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