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1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所以农业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吸取先进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本文就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当前的现代农业丧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二是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了现代农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了现代农业建设,20世纪60~70年代基本完成。现代农业被称为“石油农业”,因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量使用了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及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机械化和化学化是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化学化使种子选育技术先进、使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成为主流、使病虫防治和除草更加方便、使化学合成肥料广泛应用。由此,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产量不足这一世界第一大矛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当前的现代农业为了提高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农业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污染,称之为农业污染。当前的现代农业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化肥残留大,诱发多种疾病,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农业对环境污染很大。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循环经济思维充分融入现代农业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完整的能量与物质传递链条:阳光、土壤、空气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物质与能量传递在自然环境系统没有尽头,没有废止,只有循环往复,并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

循环经济参照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途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和能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甚至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及废弃物的低排放。未来,循环经济思维将充分融入到现代农业之中,物质和资源可以在闭环中流动循环,改变当前的现代农业中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直线经济模式。它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产量无限增加,从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产量

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以及天然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再利用,除人的劳动外,几乎没有补充投入,因而系统生产力极低,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转化途径,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和热能返回到农业环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绿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而当前的现代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循环经济下就要改变这种现状,变外部供给为内部良性循环,改善土壤、水源等农业环境,融入现代科技提升其自身的循环能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人类以化学肥料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农业增产,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投入越多,农产品产量就越大。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单一种植或饲养,会使农作物或动物,生产多更的病虫害,会使用大量地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这样会使有负面外部投入增加,此外,投入物中还常含有镉、汞、铅、镍等重金属,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过食物链的陆续传递和生物浓缩,其浓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富集,不但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害人体健康。

在循环经济下,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农产品产量,而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种群生态联系,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使其转换为其他生物种群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其它相关农产品产量也增加,这种一定期间内从农业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生物产量,称之为系统生产力,它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的最终表现。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不是仅以系统内某个生物种群或某个亚系统的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产量来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庆光.世界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农业展望.2012(5):21~22.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2

1.3林牧渔业用水量变化林牧渔业用水量包括林果灌溉用水、草场灌溉用水、鱼塘补水和农村牲畜用水等。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统计资料,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减少幅度不大。而林牧渔业总产值成上升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上升幅度较大。图4为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和总产值变化过程线。在林牧渔业用水中,林果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7.42%,农村牲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2.55%,鱼塘补水和草场灌溉两项总和仅占总用水量的0.03%。根据邢台市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花卉。农村养殖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成本低,适应性强,深受农民喜欢。

1.4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变化呈两个阶段,2001-2006年,用水量增长;2007-2012年相对稳定,略有增长趋势。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居住人口呈递减趋势,相应用水量减少。城镇生活用水量变化也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2008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大,变化因素较多,如人口变化、用水方式,节水措施普及程度等。2008-2012年呈稳定上升趋势:①城镇居住人口增加;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生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对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使城镇生活用水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用水结构的变化,对用水保证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7]。图5为邢台市生活用水量变化过程线。

1.5城市公共用水城市公共用水包括建筑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城市公共用水随着行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建筑业用水,变化幅度较大,与房地产开发热度有直接关系。服务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城市公共用水量分析,2002-2004年用水量偏大,主要是建筑业用水量增加所致。其他年份相对比较稳定。图6为邢台市城市公共用水量过程线。

1.6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水量。根据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区别,可以根据不同覆盖类型,把生态环境用水分为植被生态用水、湖泊水库及重要河道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目前,邢台市统计的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用水和农村生态用水量部分。城市生态用水是指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人为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公园湖泊用水、风景观赏河道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和园林建设用水以及污水稀释用水。邢台市城镇环境用水从2002年开始由统计资料,用水量变化幅度较大,2012年城镇环境用水达0.4946×108m3。农村生态用水从2004年开始有统计资料,用水量逐步增长,变化幅度不大。图7为邢台市生态环境用水量过程线。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3

一、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一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认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科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具体开展循环经济的操作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使广大农民更深刻的认识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给农民的好处。从而使农民树立绿色消费、创新生产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增强政府及企业与广大老百姓的联系,政府及企业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树立新发展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新价值观(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我们维系的生态系统)、新生产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高科技投入来代替物质投入)和新消费观(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产品消费)。

二、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在农业税收制度方面,继续推进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则应在加大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因为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导致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民喷施农药,而是农药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主体应是生产农药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因此要向达不到环境标准的生产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

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调整和改革国家的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从而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运用补助、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并适当的安排有关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以开展技术培训、生态建设规划、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经验交流等方面的补助。对于规划中所选定的项目,各级政府及各地银行在资金上要有选择地给予一定的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可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要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和农村上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地加大。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因此技术创新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如环保,科技部门牵头,以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为重点,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机构的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同时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广体制,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现阶段投入在农业上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足。而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调动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另外,也要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

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循环经济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会整体力量的推动。政府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财政部们要提供资金支持,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技术部门要提供技术保障,各部门统一行动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才能使循环经济在农业上取得更好的成果,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1.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4

从2010年6月开始,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一系列农产品价格开始上涨的现象,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上扬趋势验证了这一结果。造成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高涨的重要推手是猪肉价格的上涨。猪肉价格上涨是影响我国CPI上升的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对猪肉价格的研究主要从猪肉价格波动和猪肉价格上涨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猪肉价格波动问题上,学者们对价格波动的成因、趋势、周期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董玲(2010)认为导致生猪市场供需失衡、猪肉价格剧烈波动的基本原因是生猪及猪肉供给量的波动。毛学峰、曾寅初(2008)使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发现猪肉价格存在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为35至45个月,且猪肉价格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对于猪肉价格上涨问题,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价格上涨的原因及趋势,并提出解决对策。王阻力、王济民(2011)提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减少和养殖成本的上升是造成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猪肉价格上涨的研究主要是从市场供求角度的表面现象分析猪肉价格上涨。对于由总饲料成本上涨和人力短缺及老龄化引起的猪肉供给不足因素作用下的猪肉价格上涨问题的分析尚不多见。

二、样本数据的解释

本文有猪肉价格PP和总饲料成本TSL两个变量。由于生猪养殖成本主要包括:一、物质与服务费用;二、人工成本。我们可以发现,饲料成本占整个养猪成本的比重大约为60%-70%。所以,分析生猪的养殖成本就转化为分析饲料成本。本文总饲料成本TSL是玉米价格、豆粕价格和育肥猪配合饲料的简单加总。而猪肉价格PP代表去皮带骨猪肉价格。

在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之前需对其进行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本文采用Census X12方法对猪肉价格PP和总饲料成本TSL的同比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同时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所有经季节调整后的时间序列数据取自然对数,用LPP、LTSL表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及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时间范围和频度是从2002年1月份开始到2012年4月份止的月度价格。使用Eviews 6.0软件做数据处理和计量实证分析。

三、我国猪肉价格的变动趋势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2011年9月的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显示,猪肉月平均价格30.35元/公斤,比上月上涨1.8%,全国猪肉价格上涨省份25个,下降省份5个。根据汇总的2002年1月到2012年4月近十一年我国猪肉价格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猪肉价格从2010年6月16.04元/公斤一路涨到2011年9月的30.35元/公斤,涨幅达89.21%,创历史新高,且猪肉价格的增长率在2010年6月的-0.31%增加到7月的15.52%,波动幅度巨大,历史罕见(见图1)。

我们选取价格波动率指标,进一步了解猪肉价格波动情况。价格波动率的公式为:Pn=(Pt-Pt-1)/Pt-1,其中,Pn为价格波动率,Pt和Pt-1为t时期和t-1时期的平均价格。通过观察2002年到2012年猪肉价格波动率图形可以发现,猪肉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猪肉价格波动率均小于0的年份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其余年份均大于0,也就是说2002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猪肉价格较上年下跌,其余年份较上年上升(见图2)。2004年、2007年和2011年是猪肉价格的波峰,由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变化周期大约为3~4年。因此,猪肉价格有短期波动,长期增长的特点。

四、我国猪肉价格的实证分析

(一)季节调整和趋势分解

1.猪肉价格的季节调整

将2002年1月到2012年4月共124个猪肉价格时间序列数据,用Census X12的乘法模型做季节调整后如图3所示。

图 3 4个序列的折线图

从图3可以看到,猪肉价格序列PP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和周期循环变动等影响,其折线图呈现出波动向上趋势的形状。序列PP_TC是经过Census X12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所得到的趋势-循环序列。与原序列PP相比较,其折线图比较光滑,其波动向上的趋势比较明显。序列PP_SF是猪肉价格的季节要素因子,其形状呈“波形”状,并且其周期较为固定,可以看出其周期大致为一年,其振幅由开始的约0.07元/公斤扩大到最近两年的0.15元/公斤。序列PP_IR是猪肉价格的不规则要素,其形状杂乱无章,且在2007年1月到2007年12月不规则变动比较大。

2.猪肉价格的H-P滤波方法

在图4中,分别画出了原序列PP_TC曲线,Trend曲线以及Cycle曲线。Trend表示分解出的长期趋势序列,Cycle表示分解出的循环变动序列。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1比原序列PP_TC光滑很多,其呈现出的长期趋势非常明显。而且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序列hptrend01曲线图的斜率也逐渐变大,从而表明最近几年猪肉价格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假如我们将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1看作是潜在的猪肉价格,那么循环要素序列cycle01实际上表示围绕长期趋势曲线上下波动的缺口序列。从图中我们发现,该缺口在2008年达到最小,约0.8元/公斤,2006年6月缺口达到最大,约8.8元/公斤,2009年6月及2010年3月次之,2012年新的缺口幅度有增大的趋势。

3.总饲料成本的季节调整

从图5可以看到,总饲料成本序列TSL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和周期循环变动等影响,其折线图呈现出向上趋势的“锯齿”形状。序列TSL_TC是经过Census X12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变动和不规则要素所得到的趋势-循环序列,与原序列TSL相比较,其折线图比较光滑,向上的趋势较为明显。序列TSL_SF是总饲料成本的季节要素因子,其形状呈“波形”状,并且其周期较为固定,可以看出其周期大致为一年,其振幅大致由0.04元/公斤扩大到近两、三年的0.06元/公斤。序列TSL_IR是总饲料成本的不规则要素,其形状亦是杂乱无章,且在2003年3月到2004年6月以及2008年6月不规则变动比较大。

4.总饲料成本的H-P滤波方法

在图6中,分别画出了原序列TSL_TC曲线,Trend曲线以及Cycle曲线。Trend表示分解出的长期趋势序列,Cycle表示分解出的循环变动序列。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2比原序列TSL_TC光滑很多,其呈现出的长期趋势非常明显。而且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序列hptrend02曲线图的斜率逐渐变大,从而表明最近几年总饲料成本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假如我们将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2看作是潜在的总饲料成本,那么循环要素序列cycle02实际上表示围绕长期趋势曲线上下波动的缺口序列。从图中我们发现,该缺口在2004年3月达到最小,约0.15元/公斤,2008年6月次之,约为0.25元/公斤,2011年9月缺口达到最大,约2.55元/公斤,2009年2月次之,2012年新的缺口幅度有减小的趋势。

对比序列PP_TC的H-P滤波输出结果图2和序列TSL_TC的H-P滤波输出结果图4,我们发现,从长期趋势曲线看,饲料成本上升的确推动了猪肉价格上涨,二者的长期趋势线均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从循环变动曲线看,猪肉价格和总饲料成本的周期性变动趋势较为一致,但二者的周期性变动幅度有一定的差异且从2011年9月开始,总饲料成本在上升而猪肉价格仍呈现下降态势。因此,本人试图提出猪肉价格上涨有总饲料成本上升的因素,但还有深层次因素,即:由于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农户补栏数量下降,使猪肉供给减少,造成猪肉市场供需失衡。

五、对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导致生猪供给短缺,猪肉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长期存在。本人认为城乡差别过大,包括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城乡发展机遇不公等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因素。青年农民想要进城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来获取更多更高的收益。针对这些情况,特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农民可入股加入养猪合作社,把整条养猪产业链交给有知识且经验丰富的新型职业农民,由他们负责养猪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农民只需按股分红。国家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通过各项政策重点吸引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新型职业农民的各项权益亦可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

(二)支持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养猪业,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工商资本进入养猪业为养猪业资金提供了一条活水。工商资本进入养猪业领域,不仅可以使养猪品种、技术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园区+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问题。工商资本将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多元化经营方式引入到了现代养猪业中,延长和整合了整条产业链,降低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5

产业簇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簇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产业簇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簇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由于簇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为簇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簇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效益的极大化。产业簇群内自发形成的这种经济资源与企业效益的良性运作,增强了簇群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使产业簇群具有一般经济形态所不可比拟的柔韧性,造就了产业簇群得以持续繁荣不衰的优势。

产业簇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近几年产业簇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簇群,有政府规划扶持的各种工业园区,如上海于1996年规划启动的漕泾化学工业园区,目前已吸引了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如BP公司、拜尔和巴斯夫公司等,总投资达70亿美元的项目已签约启动。到“十五”计划完成时,漕泾化学工业园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化工区。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簇群,如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的小型群落,形成以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簇群。虽然这些企业单个规模都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我国产业簇群化的趋势尚在不断地发展,并将在调整、兼并、重组和合作中成长壮大。

融合化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又一趋势。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始料不及的速度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产业在这些大变动中必然会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整合。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等的利用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革新的迅速展开,推进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合作,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影、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2000年1月引人注目的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公司,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至此,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日显明朗。

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3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发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又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物流业等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将产生光机电一体化的新产业等等。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形成即是这一新型产业体系的综合体现,是第一产业加快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的产物。

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这一方式主要发生在各个产业内部 的重组和整合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要。如农业为适应新发展而重新整合,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业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工业内部的产业调整也有类似的融合,通过供应链把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与一般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不同的是,这种融合最终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其过程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体制和制度创新,其结果是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所谓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因此,也有人称产业生态化为循环经济。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这一发展趋势在三次产业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中都有所体现,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等。产业生态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例子:

在企业层面上,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又如20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绿色饭店建设热潮,就是在饭店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实施3R法,并将之与客人的消费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把卫生间的一次性小肥皂改为悬挂式的取皂器,减少资源的消费(Reduce);将一次性的塑料洗衣袋更换成布质的,或用柳藤筐替代,以便重新使用(Reuse);将废弃的软木塞收集起来加工拼装成新的弹性地板,实现循环利用(Reclycle)等等。

在区域层面上,各种产业生态园区不断兴起,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甚至生态居住区等等。在成功的生态旅游区内,生态状态、生存状态、生活状态这3个不同的圈层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6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释义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生态经济,也是一种系统经济。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抑或系统农业的建设,还需要在基本理念和内涵方面做些介绍。

(一)循环经济理念、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减量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使用、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使用周期,防止过早成为垃圾;“资源化”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第二,循环经济实现途径是将物质流从单向型转向循环型;第三,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是在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循环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及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使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物流、能流循环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西方国家围绕循环经济支持系统的研究不断发展,在法规层面,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循环经济立法。在技术层面,自1995 年以来,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始把环境战略应用于产品而不是工艺。以此为出发点,引进生命周期分析,并推动了产品生态设计的发展。在政策支持层面,西方国家把财政资助与补贴、税收优惠与限制、价格杠杆等作为基本促进政策,通过刺激技术创新和发展产品生态设计,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相对完善,因此,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中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过去城乡居民的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畜禽、鱼、桑、蚕、蚯蚓、沼气和菜地、农田、鱼塘、树林、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和生物降解等时空生态位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相对封闭保守的,要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商、研结合,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融通的产业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中国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约束条件来看,可分为制度原因和技术原因。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在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

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创新。在技术给定条件下,制度安排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使资源环境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法律、财税、金融、行政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金融工具是国家经济政策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的经济杠杆,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作用空间,把金融扶持与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结合信贷管理程序,对产业、企业、产品进行分类排队,筛选出支持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体现扶优限劣、主次有序的金融措施。

另一方面,技术改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1.减量化生产形式。这是要求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2.再利用运作形式。其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3.再循环链接形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银行融资

建设“循环型农业产业经济”是循环型农业的核心,设计对应的银行融资模式支持并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在农业经济发达区和农业污染严重区域选择优先区域,结合农业优先领域的发展,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根据国开行云南省分行已开展的支持农业循环经济贷款经验,结合传统农业中具有循环理念的 技术和措施,应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两种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模式

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模式强调规模化生产,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对能量与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循环模式可以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接,资源循环呈现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种、养初级产品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多层次利用,使产品多次升值,提升农产品生态经济效益。

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的最典型模式为种—养—加生态模式。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体,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种、养、加相配套的生态农业园模式。该模式实施主体单一,类似工业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形式,生态农业园内的废物已经在内部形成封闭循环利用。由于该产业循环的产品将经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因此该模式的外来物流除优质良种外,农药、化肥和精饲料的投入比常规农业生产减少30%以上。具体分析以漾濞县涵轩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循环生态园为例。

该项目通过核桃种植土地及人力资源——林下玉米种植——产生原粮——养殖生态猪——产生农家肥——种植核桃重要的肥料——集中式沼气——供热供电,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目标。

涵轩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核桃种植过程中配套实施林下套种玉米项目,不仅节约了翻地的成本,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对基地土壤也起到了保水、保肥的作用。林下套种的玉米提供生态生猪养殖饲料来源,同时还能获取到优质的农家肥料,使得核桃获得更快更好的生长条件。生猪养殖是短、平、快的项目,每年能创造一部分收益支撑核桃项目的生长期无收益状况。该项目促进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改善生态环境。按此模式实施既有利于核桃林地的中耕管理,又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还解决了生猪生态养殖的绝大部分饲料需求。

银行融资推动支持了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模式的规模化生产,发挥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通过中小企业平台+用款人带动周边大部分农户参与本项目,从而改变农户传统小型零星、分散种植、饲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种植、饲养转化,并带动进行相应的圈舍改造,进而推广沼气的使用,从整体上促进生态农业园循环经济水平的提升,由此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义。

(二)农业龙头企业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循环模式的实施主体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多个公司或公司+农户。该模式可以成为家庭型循环经济生产和村镇循环经济生产产品输出的接受体。该模式由于实施主体的统一性,更容易开展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和产品的标准化认证,进行较为彻底的物流、能流循环控制,也必将成为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以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普洱茶产业化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我国茶叶产业正向深层次发展,营养、绿色的消费趋势逐步形成。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茶树管理上,由于茶农对于经济效益的渴求,必将大面积施用肥料,这样就会使得茶园土壤的结构遭到一定的破坏。同时,由于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喷洒农药的浓度也会越来越高。在茶叶的加工中也会受到茶厂(或茶场)环境的影响,在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一些污染问题。这种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和不计后果的生产,必将使得茶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乃是刻不容缓。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双江县茶产业龙头企业对双江县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公司通过多年稳健经营,其“勐库”牌系列茶叶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公司产品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多次抽检,均未检出各种农药和有害金属残留超标,认可为“无公害放心茶”,是全国首家得到认证的厂家。把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双江茶产业的发展。公司一方面逐年加大生产经营规模,计划在“十一五”末实现年产5000吨的目标;另一方面目前公司产品品质已达到无公害茶产品要求。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保健品和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欢,所以公司认准目标,努力开发有机普洱茶产品,争取公司全部生产有机普洱茶。操作思路是:与当地农户签订培育有机茶园合同,要求农户按照有机茶园建设要求培育茶园,鲜叶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公司对原材料茶叶质量提出要求,并提供优惠措施,促使种植户按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清洁生产,从品种、土壤、灌溉用水、肥料、病虫害防治、大气环境等方面实行全过程控制。有机茶园建设使用土地减量化、水资源减量化、施用肥料减量化、喷施药品减量化,茶树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实现充分的施用有机肥,改进使用生物农药,使茶园环境避免后天污染。公司生产内部也按照绿色生产规范实行清洁生产和产品认证。

目前公司产品品质已达到无公害茶产品要求,产品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多次抽检,均未检出各种农药和有害金属残留超标,认可为“无公害放心茶”。公司产品销路良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产品质量,取得了竞争优势。

四、云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云南是农业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在烤烟、核桃、茶叶、花卉、橡胶等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云南农业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整体处于落后水平。目前,云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落后,没有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型大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不能有效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二是缺乏搞好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三是发展过程中缺少银行融资的支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为了更好地落实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云南的发展,以下措施的实施极为必要:

首先,应出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有关部门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省级龙头企业列入当地政府工作重点,在项目申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有机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重点放在能起示范、引导、带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上,发挥 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

其次,努力规划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园区。以生产要素为纽带,由龙头企业引入循环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引入的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搭建循环经济框架,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

最后,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取向,也是金融业支持循环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也便于向银行融资筹措发展资金。云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发展循环型农业是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云南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建立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配套使用的耦合机制,发挥好政府贴息对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的引导作用。银行融资是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银行要创新贷款模式,帮助企业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规划和财务规划,依托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服务。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 世界环境,2003.

[2]苗泽伟.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生态农业建设.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

[3]崔和瑞.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7

北安局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行政区划属黑河市,总面积8781.92km2,地理坐标东经125°55'~129°03',北纬47°48'~50°21'。本区地处丘陵漫岗地,按自然地貌分为南、中、北三部分[2],中部地势高,南北两侧逐渐倾斜变低,海拔在110米~650米之间。多年平均气温0℃,降水量540毫米。北安局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经过六十年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以大豆、小麦、亚麻等农产品,以鲜奶、肉牛、生猪等畜产品,以乳品、面粉和食用油等工业产品,种养加并举、农林牧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2北安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2.1能值分析方法与步骤本文以北安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自官方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不同资料中同一项目的数据进行逐个复核。通过对数据和资料整理分析,绘制能量流通图,编制能值分析表,对能值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出相应对策[3]。

2.2能值结构分析

2.2.1能值投入分析北安局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由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能值构成(表略)。2001年-2008年能值投入由1.00×1021sej增加到2.11×1021sej,可更新环境资源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基本不变,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能值呈上升趋势(图略)(1)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北安局2008年可更新环境资源4.84×1020sej,占总能值投入的22.9%。热量和降水对本区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安局太阳辐射能及光合有效辐射都较为丰富,降雨量540mm左右,热量和水分状况能满足农作物等植物生产的需要。(2)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2008年不可更新环境资源2.20×1020sej,占总能值投入的10.4%。(3)工业辅助能值投入:2001年-2008年工业辅助能值投入由8.39×1020sej提高到1.07×1021sej,是由于施用化肥增加产生的。2008年化肥的能值投入为5.27×1020sej,占工业辅助能值的49.2%。(4)有机能投入:2001年-2008年有机能值投入由1.91×1020sej提高到3.37×1020sej,2001年-2005年增加不明显,2006年-2008年增加较明显。(5)肥料投入分析肥料投入是现代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包括化肥和有机肥投入。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但增产效果有限,肥料边际利用率降低,化肥污染问题严重。可知,2001年-2008年北安局化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肥料投入中化肥占72.3%,不利于经济高效施肥和生产绿色产品,应扩大有机肥源,逐步减少化肥的用量。通过优质秸秆资源(如玉米)氨化发酵,蓄肥养田,并充分利用本区奶牛养殖产生的粪肥资源肥田养地。综上所述,北安局不可更新能值的投入比例较大,种植业系统的发展是以耗竭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应该引起农业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2.2.2能值产出分析北安局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值由种植业、林业、牧渔业和废物四部分组成,2001年-2008年种植业、牧渔业和废物能值呈缓慢上升态势,林业能值产出呈下降趋势。2008年种植业、牧渔业的贡献率最高,种植业能值产出中,豆类(大豆和杂豆)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1.3%,小麦能值产出比例占4.7%;在牧渔业结构中,牛奶能值产出占据了主导地位(86.9%),其次是畜肉产出能值(8.7%)。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8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来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循环利用生产物资,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等污染物的产生,其宗旨是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废弃物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水土流失严重且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70%,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80%为丘陵山地。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但山地坡度高的高寒气候不利于农业开发;一些山地土层贫瘠,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缺乏循环经济意识,低层次的、粗放式的无序垦殖、过度放牧、过度猎捕、化肥农药等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山区农业经济可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养分下降。据《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中的研究显示:1995年该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4.3%,比1985年扩大590km2,年土壤流失量>6000万t,损失土壤N、P、K近120万t。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短缺而面临不可持续的危险。

(二)区域弱势使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山区交通密度低,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其生产模式往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经作物大路货多,精品少且产业化低,新农业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模式推广、扩散缓慢,营销创新意识低,综合经营差,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

(三)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国农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如一些山区农业的果—粮、果-草-牧结合的复合生态模式;江苏丘陵区的庭院生态型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沼液肥田);浙江丽水“山顶树、山腰果、果间鸡、山脚稻”立体生态护理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的“种草-养鸡-鸡粪肥园”、“稻田养鱼”等生态良性循环小系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如浙田的“稻田养鱼”于2005年被正式确定为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引来了国内外游客观赏,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对山区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框架下的营销创新

(一)市场营销与营销创新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营销活动既实施于流通领域,又不限于流通领域,真正的营销是以市场为起点,上延到生产领域,下延到消费领域。市场营销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而言,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市场营销侧重于商品推销的销售观念,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的市场营销,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结合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营销创新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山区农业的营销创新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促使山区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耗,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市场营销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策划、布局、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营销创新则是开拓、发展市场的先锋,是适应或领导消费者需求,以新制胜、以质量制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促进山区农业循环经济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营销观念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各部门有效的组合与顾客满意及企业长期盈利的整合。观念的形成是由多种感知汇集而成的,观念一旦形成后,要想使其转变比树立一种观念要难得多。因此,要持续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必须树立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战略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种战略。所谓生态营销观念指的是企业如同有机体一样,要同它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把贸易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构筑“绿色壁垒”,“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要比同类食品高出40%~100%,在日本则有超过9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在我国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证人类健康的需要,是提高整体社会效益、生产者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加强公众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的实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是促使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并顺应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营销服务创新。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而农产品加工,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严重滞后则是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动,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信息是山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搞好营销调查研究,正确作出市场预测,则是营销服务创新的根本。营销服务创新还要遵循两个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的原则。在营销策划服务中,要根据物种特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多层经营。打造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并不断改良农产品的品种,提高优质率,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不断换代升级。建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无公害名牌产品,创立网络营销平台,不断增强营销后劲。

营销管理创新。进行营销创新的前提就是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各个环节必须遵循生态技术规范,同时重视市场、农产品、营销策略、营销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循环模式设计阶段,广泛采用绿色设计技术,如减量化设计、可回收设计等;在实施阶段,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等实施严格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在消费阶段,发挥品牌效应,倡导绿色消费,使循环型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在处置阶段,基本消灭废弃物,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回收再利用,对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最适当的处置。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使营销网络向系统化、规范化、全球化发展。并通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产品依法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桂兰.发展循环经济—给地球疗伤[J].生态经济,2006(1)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9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0~80%,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美国自1947年以来,制造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制造业约占国民经济16%,而服务业的比重在80%左右。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相同,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在下降,唯有服务业迅速上升,并超过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08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1%,而绝大部分市县还低于这个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关键是更新观念,确立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2.产业集群式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化是产业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是指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区域内规划的空间相对集中布局集聚发展。通常以产业园区、一条街等形式出现。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群体竞争优势构成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带来一系列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加快升级。集群内众多企业具有产业关联性,能合作共享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产业要素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近几年,我国产业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园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的小型群落,形成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集群,这些企业单个规模都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竞争力。胶东这地方并不产羊毛,然而,海阳市委市政府从宏观层面调控引导扶持毛衫加工业大规模发展,形成颇具特色的以针织毛衫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共有针织毛衫企业650多家,个体加工户4000多家,吸纳10多万人就业,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解决了60%以上农村妇女和80%以上的下岗女工就业问题。2007年全市针织毛衫产业销售收入达79亿元,占全市GDP43%,纳税额占全市的37%,上缴地方税收曾一度占全市税收的60%左右。现已形成江北最大的针织毛衫加工出口基地,铸就了“中国毛衫名城”的辉煌!

3.产业融合发展成新兴产业趋势

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产业的形式,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发展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是产业融合的推进器,主要表现为应用高新技术促成产业间渗透发展,产业界限趋于模糊,产生新兴产业。

一是高新技术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融合,产生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电子商务等新产业。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在产前、产中、产后融合形成新产业或行业。 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主要是各产业内部重组和整合,如农业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形式。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创新和融合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4.产业生态循环发展趋势

产业生态化,是依据产业资源自然生态有机循环原理,按照充分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构建不同产业或企业自然生态产业链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这是国际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新趋势,主旨在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因此,又被称为循环经济,循环利用与增值是区别于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特征。生态化在三大产业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将包装废弃物回收、复用或再生等。

烟台安德利果汁公司,创建于1996年,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超常规发展,形成年加工残次果品160万吨,年产20万吨果汁的世界最大规模果汁加工企业,于2003年4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通过上市融资,利用果渣,投资9000万美元建设果胶加工基地,待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年产果胶可达1.5万吨,年销售收入10多亿元,建成生产多种胶体的亚洲最大果胶企业。利用废弃余渣生产生物燃料,用于供热发电。目前,公司正准备从果籽中提取苹果多酚,继续拉伸苹果深加工增值产业链。

实际上,产业融合与产业循环发展趋势紧密联系,有时难以区别,恒邦公司与安德利公司的发展,都包含了这两种趋势的意义。

5.发展低碳经济新兴产业趋势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这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实质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追求绿色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全球正加速步入低碳经济时代,2001年英国政府成立节碳基金公司,宗旨是促进碳减排和开发低碳新技术。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末轰动全球的气候变化大会,更是备受关注。世界银行有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转变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6.虚拟组织与虚拟管理发展趋势

在新世纪交替之际,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等各种虚拟组织纷纷显现。这些虚拟组织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的临时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要的目的。虚拟组织里既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企业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尽管组织是虚拟的,但资源却是真实的。以虚拟组织为载体,在国际上就出现了虚拟管理。

烟台天彩兔服饰公司的创业发展,似能说明现代虚拟企业管理理论。该公司孔经理最初形成发展彩兔绒服饰创意,可是既缺乏资金,更缺少技术力量,孔经理就先利用自己养殖的彩毛兔,通过向专家咨询提纯培育彩绒兔。然后再委托大型毛纺企业的技术部门、有关研发机构联合攻关,经过上百次试验,研制出天然彩色精纺兔绒纱。再利用毛纺织企业先进的设备,委托精纺彩兔绒布料。拿着布料再与恒源祥、红领等著名服饰厂家合作,生产出多种服饰。最后让品牌专卖商展出、经销彩兔绒服饰。在这一产业链中,只有纺织、服装加工属于制造业,其余的研发、通讯、物流、展览、营销、交通等全是服务业。从这里可以看到和理解,发达国家为什么服务业能够占主导地位。

7.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农业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生产水平却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渔业比重稳步上升,正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与注重养殖。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10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水土流失严重且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70%,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80%为丘陵山地。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但山地坡度高的高寒气候不利于农业开发;一些山地土层贫瘠,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缺乏循环经济意识,低层次的、粗放式的无序垦殖、过度放牧、过度猎捕、化肥农药等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山区农业经济可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养分下降。据《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中的研究显示:1995年该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4.3%,比1985年扩大590km2,年土壤流失量>6000万t,损失土壤N、P、K近120万t。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短缺而面临不可持续的危险。

(二)区域弱势使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山区交通密度低,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其生产模式往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经作物大路货多,精品少且产业化低,新农业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模式推广、扩散缓慢,营销创新意识低,综合经营差,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

(三)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国农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如一些山区农业的果—粮、果-草-牧结合的复合生态模式;江苏丘陵区的庭院生态型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沼液肥田);浙江丽水“山顶树、山腰果、果间鸡、山脚稻”立体生态护理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的“种草-养鸡-鸡粪肥园”、“稻田养鱼”等生态良性循环小系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如浙田的“稻田养鱼”于2005年被正式确定为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引来了国内外游客观赏,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对山区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框架下的营销创新

(一)市场营销与营销创新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营销活动既实施于流通领域,又不限于流通领域,真正的营销是以市场为起点,上延到生产领域,下延到消费领域。市场营销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而言,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市场营销侧重于商品推销的销售观念,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的市场营销,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结合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营销创新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山区农业的营销创新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促使山区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耗,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市场营销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策划、布局、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营销创新则是开拓、发展市场的先锋,是适应或领导消费者需求,以新制胜、以质量制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促进山区农业循环经济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营销观念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各部门有效的组合与顾客满意及企业长期盈利的整合。观念的形成是由多种感知汇集而成的,观念一旦形成后,要想使其转变比树立一种观念要难得多。因此,要持续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必须树立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战略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种战略。所谓生态营销观念指的是企业如同有机体一样,要同它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把贸易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构筑“绿色壁垒”,“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要比同类食品高出40%~100%,在日本则有超过9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在我国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证人类健康的需要,是提高整体社会效益、生产者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加强公众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的实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是促使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并顺应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营销服务创新。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而农产品加工,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严重滞后则是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动,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信息是山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搞好营销调查研究,正确作出市场预测,则是营销服务创新的根本。营销服务创新还要遵循两个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的原则。在营销策划服务中,要根据物种特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多层经营。打造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并不断改良农产品的品种,提高优质率,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不断换代升级。建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无公害名牌产品,创立网络营销平台,不断增强营销后劲。

营销管理创新。进行营销创新的前提就是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各个环节必须遵循生态技术规范,同时重视市场、农产品、营销策略、营销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循环模式设计阶段,广泛采用绿色设计技术,如减量化设计、可回收设计等;在实施阶段,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等实施严格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在消费阶段,发挥品牌效应,倡导绿色消费,使循环型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在处置阶段,基本消灭废弃物,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回收再利用,对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最适当的处置。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使营销网络向系统化、规范化、全球化发展。并通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产品依法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桂兰.发展循环经济—给地球疗伤[J].生态经济,2006(1)

2.张霞.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北京农业,2006(2)

3.张静中.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营销创新[J].生态经济,2006(6)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11

一、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在严峻的人口压力下,人均资源的占有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这也是造成我国农业资源矛盾的根本原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也极不协调,以长江为划分界限来看,长江以南地区的总水量多但耕地面积少,相反的长江以北水资源少而耕地多,加之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缺水严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紧缺的农业资源,不配合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只能造成农业资源的日趋减少。因此,这种供求矛盾的解决根本,并不在于增加资源的投入量,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走向农业循环经济的正确道路。

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的产生,保护平衡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必然选择。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呈现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受“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总耕地的16%。恶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级的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工厂设备简易,生产工艺落后,甚至没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集中处理,任由其排放到厂址周边,造成农田及水源的污染,成为农业环境污染中危害性最大的因素。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长期不合理或过量的使用也同时加剧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更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农业环境的恶化不止会影响到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更会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不可预估的危害,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植被退化、生物多样化消退直至食物链断裂导致物种消亡。因此,只有将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贯彻落实到整个农业生产作业的过错当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由于农业污染对生态坏境造成的危害,才能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推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倡导的是一种要将当前农业经济现象与如今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并且达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模式具有众多优点,其主要特征是开采费用低,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低排放。在这样一个循环型市场经济下不管是什么样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够在这个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达到合理利用,并且延长使用期限,这样的经济体系还可以将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但是,现在我国农村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资源循环利用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这就导致了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也就进一步抑制了我国农村和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进程。

1、在施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雄厚的资金支持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施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中缺少一个比较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这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他们想开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无从下手的状态,缺乏指导人员和相应的扶持政策。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农村的循环经济投资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投资金额在GDP中所占用的额度比较小,农村循环经济的投资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所需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存在单一性,人们的投资效率偏低,这样就使得我国农村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所使用的资金得不到快速落实,出现了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

2、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在我们国家所涉及到的有关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其他方面也涉及甚少。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涉及到社会、自然、经济等各个领域,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等各个方面的一个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的工程,这样如果不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步伐,将会阻碍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出现问题也会导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同时对于相关的危害农业循环经济的行为也找不到具体细则进行处罚,不能起到警示作用,让有关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3、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其模式比较少,具有单一性

每当提起发展循环经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桑园、鱼塘或者是沼气等。桑园和鱼塘由于在使用的时候费时又费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这就导致了人们很少使用。沼气池的使用效果好,而且还没有风险,使用沼气池既能有效促进秸秆的循环利用而且还可以生产绿色食品,更可以降低农民对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的依赖习惯,从而也减轻了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除此之外,人们就很难再想到其他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了。

三、我国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应采取的措施

1、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毋庸置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法律和规范的逐一出台并落到实处。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并将其纳入“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贯彻十精神的新形势下,国家在充分发挥已施行的多部生态环保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必须要在农村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在实践中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形式,有步骤、有规划地借鉴国内外的优秀做法和成功案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快完善这套法律体系,以便于依靠法律、法规的行政效能规范和约束农业经济投资主体的每一项经济、生产行为,进而健全环保、低能、循环的激励机制,稳步调动农民群众投身于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性。

2、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逐渐引导着更多的农民迈向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尽可能多的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介绍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各个部门要尽快的树立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知识理念,以此加大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其次,绿色消费这一价值观念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是不可或缺的,国家一直倡导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样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具体地说,要尽力避免那些由不可再生资源所构造原料的一次性农产品的耗用;在广大乡镇地区,需极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举措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最后,在生产中要树立创新的新理念,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便是尽量节约现有资源,强化资源的循环使用程度,提高农业各项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3、因地制宜,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良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归根结底是生态型经济,这便需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准则,努力探索出发展农业与搞好生态环保二者间的内在关联,方能有的放矢地建设循环农业。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现阶段的农村地区,选择以家庭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园是十分可靠的,可因地制宜的发展搞好下列几种模式:在山林地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园;以开发、利用沼气为中心环节发展养殖与栽培于一体的生态园;除此之外,还可建设鱼塘、农作物间作为主要目的的养殖、种植相互关联的生态园。

4、依托于优厚的政策扶持,加强技术、科研攻关

发展循环经济,配套资金必不可少,这也是搞好各种经营项目的重中之重。国家大力关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诚然,伴随循环经济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所需各项资金也持续上涨。这就要紧密依靠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同时,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摸索出一套长效机制,以便于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经由政府、农业企业以及经营主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切实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补给到位。

有了资金,技术同样无法忽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力量,深入到田间地头,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指导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料、发展秸秆还田技术,鼓励尝试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运用;在农产品加工环节,需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不断革新技术要领,把资金、技术和生产结合到一起。

结束语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搞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前提,需正视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予以解决,只有国家重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社会各方力量给予支持鼓励,群众认可并且起到表率带头作用,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多淑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8(12).

[2]于文武.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2(22).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12

1.1新兴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科技进步引起的新兴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积极推进以农业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进步,用机械替代劳动力;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化学和生物技术,引进和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用适用机械代替战后弱小的劳动力,用化肥和农药代替粗制的原始肥料和病虫害防治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要素替代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特别是转基因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1.2要素在产业各环节有效组合

在要素相互替代的同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表现为要素在农业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合的优化,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使农业产出由初级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不断演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在美国的食物和纤维体系中,农场产值只占10.1%,而批发和零售贸易占19.5%,食品加工业占20.3%,餐饮业占10.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日益呈现工程化和功能化发展趋势,开发出营养方便食品、模拟仿真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高级轻工业专用原料等一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使农产品彻底摆脱需求弹性小、价值含量低的原始状态。

1.3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优化配置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呈现生产要素在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的特点,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各优势农产品产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使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农业专业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产业之间、产区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和区域聚集,形成集成放大效应,显著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行业的整体效益。

1.4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永续利用

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曾一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现象。很多国家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依靠电气化、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普遍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渐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和要素永续利用的轨道上。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立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森林、水源、耕地建设和沙化治理的投入力度;50年代开始推广环保型农业耕作法,鼓励农民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轮作、减耕、免耕、休耕和等高种植等耕作技术;70年代开始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场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把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向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又启动了低耗持久农业研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低耗农作的营养物质循环基础研究。

2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对农业发展方式划分的通行标准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认为,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小于40%时,为粗放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时,为集约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60%时,为过渡型经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借鉴国际通行标准,放眼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将农业发展方式分为四种。

2.1粗放型

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产出增长。按照马克思定义,这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总产出的增加并不依靠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带动,而是依靠各个要素同比例的量的扩张。

2.2集约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引起的要素替代和要素的组合配置优化,促进农业增长。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要素投入相对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大幅度增加,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整个农业行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2.3可持续型

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趋于环保,生产过程趋于清洁,资源利用趋于循环,农业功能趋于多样,农产品趋于绿色。

2.4知识型

知识资源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有形的资源对农业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小,农业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柱、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形态。

3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判断

3.1总体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左右。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3.2总体相当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美国达到85%左右,以色列甚至达到96%。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且正在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3.3东部沿海地区的集约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实现集约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省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步入集约型阶段。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在57%左右,近10年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向集约型快速转变阶段。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超过了40%左右,总体处于过渡型发展阶段。

4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22%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要承担美国、加拿大所没有的国内农产品供给负担,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荷兰、以色列等人口小国的高效农业道路,必须在解决好农业资源紧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视和重点解决以下矛盾。

4.1物质依赖性增强与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值增长率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平均保持在6.3%左右,特别是随着物质要素投入量不断加大,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出现对物质投入依赖性不断加大和物质要素利用率日益下降的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农业增长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4.2农业投入不足与要素组配结构性浪费的矛盾

一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单项农业技术之间的系列集成和标准化对接不够,不能实现整体优化组合。二是劳动力、资本、水资源等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偏多,在能够使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投入偏少。三是对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预期,农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构性浪费严重。四是区域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农业发展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粮棉油样样都产,瓜果菜样样都种,猪牛羊样样都养,农产品缺乏品牌和特色,单位资源投入经济产出不高。

4.3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下降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农民,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这就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在低水平上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巨大的矛盾。

4.4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

多年的高强度农业发展和农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统计,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5%,含量低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上,约有75%以上的湖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每年生产的7亿多t秸秆中约有15%被露天焚烧,一些重要的野生植物群落已经消失或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已经成了相互制约关系,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深层次矛盾。

5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要素组配和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实施科技创新、素质提升、循环发展和生态修复“四大战略重点”,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推动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是2015年工作重点,更是长远发展战略,具体由四大战略重点构成:

5.1科技创新战略

创新模式上,由单项技术突破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创新转变;创新组织上,由创新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简单组合向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集群创新转变。在具体推进上,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主要围绕解决单个生产环节物质要素投入报酬递减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中部地区主要围绕物质要素集约化投入和提高要素之间的组配效率开展科技创新,西部地区主要围绕资源合理利用开展科技创新,垦区主要围绕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综合配套开展科技创新。

5.2循环发展战略

在产业内部,由抓单一生产环节向抓生产环节的循环式组合转变;在产业之间,由抓单一产业发展向抓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通过不同生产环节、产业之间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以沼气建设为龙头,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稻田养殖等生态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内部物质高效转化、能量循环利用。

5.3素质提升战略

在提升途径上,由学校教育向农村义务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在提升目标上,由文化素质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使用传统农业要素的能力,建立与农民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专科学校、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篇13

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的产生,保护平衡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必然选择。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呈现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受“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总耕地的16%。恶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级的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工厂设备简易,生产工艺落后,甚至没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集中处理,任由其排放到厂址周边,造成农田及水源的污染,成为农业环境污染中危害性最大的因素。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长期不合理或过量的使用也同时加剧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更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农业环境的恶化不止会影响到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更会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不可预估的危害,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植被退化、生物多样化消退直至食物链断裂导致物种消亡。因此,只有将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贯彻落实到整个农业生产作业的过错当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由于农业污染对生态坏境造成的危害,才能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推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倡导的是一种要将当前农业经济现象与如今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并且达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模式具有众多优点,其主要特征是开采费用低,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低排放。在这样一个循环型市场经济下不管是什么样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够在这个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达到合理利用,并且延长使用期限,这样的经济体系还可以将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但是,现在我国农村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资源循环利用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这就导致了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也就进一步抑制了我国农村和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进程。

1、在施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雄厚的资金支持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施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中缺少一个比较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这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他们想开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无从下手的状态,缺乏指导人员和相应的扶持政策。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农村的循环经济投资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投资金额在GDP中所占用的额度比较小,农村循环经济的投资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所需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存在单一性,人们的投资效率偏低,这样就使得我国农村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所使用的资金得不到快速落实,出现了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

2、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在我们国家所涉及到的有关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其他方面也涉及甚少。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涉及到社会、自然、经济等各个领域,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等各个方面的一个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的工程,这样如果不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步伐,将会阻碍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出现问题也会导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同时对于相关的危害农业循环经济的行为也找不到具体细则进行处罚,不能起到警示作用,让有关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3、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其模式比较少,具有单一性

每当提起发展循环经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桑园、鱼塘或者是沼气等。桑园和鱼塘由于在使用的时候费时又费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这就导致了人们很少使用。沼气池的使用效果好,而且还没有风险,使用沼气池既能有效促进秸秆的循环利用而且还可以生产绿色食品,更可以降低农民对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的依赖习惯,从而也减轻了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除此之外,人们就很难再想到其他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了。

三、我国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应采取的措施

1、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毋庸置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法律和规范的逐一出台并落到实处。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并将其纳入“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国家在充分发挥已施行的多部生态环保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必须要在农村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在实践中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形式,有步骤、有规划地借鉴国内外的优秀做法和成功案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快完善这套法律体系,以便于依靠法律、法规的行政效能规范和约束农业经济投资主体的每一项经济、生产行为,进而健全环保、低能、循环的激励机制,稳步调动农民群众投身于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性。

2、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逐渐引导着更多的农民迈向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尽可能多的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介绍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各个部门要尽快的树立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知识理念,以此加大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其次,绿色消费这一价值观念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是不可或缺的,国家一直倡导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样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具体地说,要尽力避免那些由不可再生资源所构造原料的一次性农产品的耗用;在广大乡镇地区,需极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举措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最后,在生产中要树立创新的新理念,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便是尽量节约现有资源,强化资源的循环使用程度,提高农业各项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3、因地制宜,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良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归根结底是生态型经济,这便需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准则,努力探索出发展农业与搞好生态环保二者间的内在关联,方能有的放矢地建设循环农业。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现阶段的农村地区,选择以家庭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园是十分可靠的,可因地制宜的发展搞好下列几种模式:在山林地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园;以开发、利用沼气为中心环节发展养殖与栽培于一体的生态园;除此之外,还可建设鱼塘、农作物间作为主要目的的养殖、种植相互关联的生态园。

4、依托于优厚的政策扶持,加强技术、科研攻关

发展循环经济,配套资金必不可少,这也是搞好各种经营项目的重中之重。国家大力关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诚然,伴随循环经济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所需各项资金也持续上涨。这就要紧密依靠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同时,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摸索出一套长效机制,以便于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经由政府、农业企业以及经营主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切实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补给到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