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的概念实用13篇

循环利用的概念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1

“概念”是用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特性(教学心理学定义)。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概念有利于促进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

理解概念应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明确这个概念和其它一些概念的关系。③能正确运用概念。概念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需要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让学生利用表象作“渡船”,从感知的彼岸顺利到达抽象思维的彼岸。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这就是要谈到教学方法问题。

一、从感知中深化表象

首先,我们的教学面对的什么样的群体,是学生,他们是来接受知识并达到能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目的。对于地理概念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读一遍或是对着某个概念简单地讲一下,学生在课后能否真正掌握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从我的感觉看并没有。

例如,关于城市化这一概念,某位老师将书本的定义让学生读了一遍就结束了。其实书本关于城市化这个概念的文字描述,包含了几层基本内涵,一方面是对概念的全面陈述,另一方面也是为下面关于城市化问题作了最好的铺垫。

我觉得老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这几层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进行分析说明时,引入同学们熟悉的知识或生活常识,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如引入已经学过的民工流问题进行分析,问:大量的民工进城打工将对城市带来什么变化?人口增加学生自然会答到。问:当人口增加后可能会带来什么变化,诸如城市面积扩大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也会想到,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聚;既是对城市化概念的讲解,同时也为后面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作了铺垫。再将目前乡村地区的变化这一生活化的问题引入,也有利于学生对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一陈述的理解。

二、在比较中明确概念

学生由直观感知所获得的对于概念的认识是粗略的、肤浅的,因此,要通过分析和比较,使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从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完整的、准确的概念。

如循环经济概念,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描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理解此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先通过对表6.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的分析比较,获得传统经济活动与循环经济活动两者间的差异。再通过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等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其概念的内涵。真正理解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应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的本质内涵。这样学生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象,也会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内涵。

三、在应用中促进理解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重复,所以当学生初步建立新概念后,需要应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既可对概念作表面加工(只注意概念表述的准确词句),也可以作深入的心理加工(对概念的意义作深刻的思考)。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表明:意义的编码越深刻越精细,即加工水平越深,记忆就越好。因此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意义作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例如:学生获得“水循环”的概念后,要引导学生领悟水循环概念中的

关键词 语,“自然界的水”、“四大圈层”、“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等。让学生自己说说看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2

一、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到20世纪下半叶后,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及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在反思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单程消耗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继而发展成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即以“3R”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为理念,将“循环”的概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温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可见,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如何使会计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循环经济会计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西方许多国家认识到:地球与宇宙飞船一样,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要将废弃物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保持生态平衡。这一思想的提出,也即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式的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生态规律。于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始掀起了环保运动。与该阶段的环保理论相适应,西方各国对环境会计展开了研究,包括环境会计的目标,成本、负债的确认、计量,环境会计的列报等;IAC、FASB也了相关的准则,对环境会计予以规范;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环境会计假设、目标、计量、信息披露、成本管理、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等展开了研究。然而,该阶段人们注重的是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结果是技术难度加大,治理成本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通过对末端污染治理的经验总结,污染的治理从末端逐步向源头发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发展模式。但是,对于污染的源头治理,大多数国家仍停留在观念上,缺少远见,从而缺乏在政策上的有力举措 。因此,尽管人们当时已认识到污染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但对环境治理主要还是停留在末端污染的治理上。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与人口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源头治理的迫切性,西方各国纷纷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性原则,才使得污染物的源头治理和预防取代了末端的治理,并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主流,最终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经济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的国家以立法形式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如德国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废物的处理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的《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社会法律体系。有的国家已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地运用到了企业的生产,如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3R”制造法是最为典型的经济实例。

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内绕着循环经济理论及发展模式展开研究的较多,而就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的研究却极少。以下将就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目标、对象、要素、计量披露、会计的概念框架、产品生产的决策、业绩评价等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三、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

(一)会计目标问题

传统的环境会计目标是“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投资、货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这里的受托责任主要是指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会计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也开始关注到了对污染源的治理,但仅限于设想,未能有较好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也只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会计。而在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及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时,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责任不仅限于末端污染治理,更重要的是对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和资源的再利用,要求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由此决定了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目标应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按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设计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的投资、贷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会计对象和要素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所要反映的是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所展开的经营活动。根据循环经济的会计目标及对象,并借鉴环境会计要素的划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利润。所谓循环经济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治理的“3R”原则要求,企业所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是指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成本之差额。在循环经济成本的会计处理中,将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予以资本化;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循环经济成本可分解为循环经济资产和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资产是指因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费用则是循环经济成本中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联系的支出;这时的循环经济利润则是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费用之差额。根据上述的分析,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和循环经济利润。

(三)会计的计量问题

由于要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污染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的信息,循环经济下的资产、负债、费用、收入有些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如废物的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也即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这也就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与环境会计的计量有着相同的模糊性。然而,财务会计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因此需要将非货币的信息转化为货币计量的信息,这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价值评估方法,如现实市价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置换成本法、假想市场法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方法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四)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使会计报表充分反映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的节约情况,披露原材料有害成份使用降低情况,以及废物转化为资源的情况,应一方面在会计报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及循环经济利润的项目,用于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报表附注中应提供与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治理标准,包括原材料中的毒性成份含量、生产工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的信息一并加以披露。与此同时,还应披露源头治理的措施、企业的治理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而解除或确认企业的受托责任,为投资、贷款等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五)循环经济下会计准则制定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被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并付诸了实践。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也正在快速地进行经济生产模式的转变。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将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中。“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需要加快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国内外已有的较成熟的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许多借鉴,使加速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了可行性。然而,如何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则是摆在会计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六)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概念框架建立问题

概念框架(CF)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 。美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充分证明了概念框架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合理、科学,标志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水平;从实务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否保持首尾一贯,从而使得实务中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否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国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重新颁布的过程也有力地说明: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由上可知,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科学制订,有赖于循环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如何建立循环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会计理论课题。

(七)产品生产的决策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使得传统管理会计中关于产品生产决策理论与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管理会计认为,只要产品的收入大于支出,则产品的生产方案可行;如果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收益最大的为最优方案。在传统的环保思想下,由于强调的是末端的治理,因此,在产品生产方案决策中,更主要的还是考虑产品生产的盈利性,也即是站在企业这一微观角度上考虑的利润获得能力,与传统管理会计产品生产决策标准基本一致。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决策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生产的直接获利情况,更重要的是应考虑环境的治理,而且是污染源头的治理,企业应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主要是指产品有毒性成份的含量是否达到标准或消除)、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可见,产品的生产决策已从原先直接的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宏观获利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将引起产品生产决策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在产品的生产决策过程中,以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虑生产工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等的问题。

(八)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使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来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业绩评价更是“战略”意义上的业绩评价,它不仅仅是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经济宏观层面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形式的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应突出反映企业对污染源的治理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为此,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应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地评价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展开的经营所取得的业绩。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3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本文由收集整理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在教学中,《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分4课时完成,其中“人体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这节的重点内容,用1课时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设计,即要充分体现《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又要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活动紧密相联。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想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重要概念“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以及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的探究实验,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活动,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终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知识的愿望,并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的基本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提高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活的小鱼(养殖小金鱼或小鲫鱼,尾鳍颜色要浅一些),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课时计划:1课时

三、教学流程及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它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观看视频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出本课课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整理并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即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理解了这个重要概念,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为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即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途径,为下一步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

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尾鳍颜色浅一些的活小鱼,4人一组,进行实验,1.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不要伤害小鱼,2.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3.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4.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时常用滴管向纱布及小鱼尾鳍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怎样运行的?

3,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讨论血液在不同血管里颜色是不同,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当血液中含氧较多时,血液呈鲜红色,这种血液叫“动脉血”。当血液中含氧较少时,血液呈暗红色,这种

血液叫“静脉血”。教师要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学生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重要概念,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讨论,再根据血流的方向及速度,判断出动脉及静脉血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得到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三:展示讨论问题,观看视频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的?

3、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学生看完视频后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线,教师找学生代表用笔在白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不完善的地方小组同学可以补充说明,突破重点内容。对于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让学生懂得体循环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而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进行气体交换。这样,从右心室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就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而不是动脉里就流动脉血。静脉里就流静脉血。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静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在这里要让学生懂得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采取的是让学生观察视频,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使学习深刻的理解了人体血液循环知识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延伸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讨论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把知识延伸到课本以外。要让学生了解心脏内的血液循环,即冠脉循环:为心脏肌肉提供氧气、养料,运走废物的血液循环。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就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知识梳理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你都获得了哪些方面知识?找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血液循环概念: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2、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血液呈鲜红色

3、静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少,血液呈暗红色

4、体循环路线: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

肺循环路线: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

4、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课堂评价:分组出题,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师评

一.填空:

1,下列管道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c)

a.肺动脉、左心房b.主动脉、右心房

c.肺静脉、左心房d.腔静脉、左心房

2、血液从主动脉到左心房流经的路径是(d)

a.肺循环b.体循环

c.肺循环体循环d.体循环肺循环

二.解释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血液循环意义

三.简答:

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路线和肺循环路线

四.分析:

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面上的静脉就会变粗而凸显出来,请说明原因。

如果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部血液不能沿静脉回流入心脏,会使手面上的静脉因充满血液而变粗并凸显出来。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4

地理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最基本的地理思维形式和单元,是地理课程学习的奠基石。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现象或地理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同地理事物的依据,学习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前提。

深入地理概念内涵可以发现地理问题,例如:高中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水循环"这个概念:"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定义里有两个概念又需要质疑:水在地球的状态有几种状态?不同的地方上的水--即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什么地方?改变水的状态需要哪些条件? 解释中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2.预设问题促进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既然地理概念是地理问题之源,那么如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摆脱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偏差,更好的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提升地理概念外延的应用能力,就上升为要抓住核心概念,可以通过预设地理问题促进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在地理概念的习得阶段,从生活经验出发,以获得概念理解捷径;利用主观感知,以丰富地理表象;联系已有知识,以促进概念同化。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从生活可见的水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入手,在教学上设计了以长江水体运动为主线索的一系列有关的探究问题--长江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水的存在形式,长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对长江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对水循环概念的同化。

其次,在地理概念的巩固阶段,进行变式练习,以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概念间的对比,加深对概念特性的认识;通过各种组织策略,以完善概念结构。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同化后,教师提高要求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加深掌握对水循环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并学会分析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以完善概念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H、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意在提高学生的图像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文信息的转换教学:以长江"水体"为关键核心词,指导学生构建地理概念图做笔记。

3.构建地理概念图, 揭示地理概念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通过构建地理概念图,建立知识系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概念体系,帮助学生在表达时理清思路,把握全局,使讲解和学习流畅自然、重点突出。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在解决上述问题基础上,引导以"长江--水体环境"为关键核心词,指导学生构建地理概念图,利用地理概念图做笔记。

通过运用地理概念图技术,将提升学生思考技巧,逆向思维讨论"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那地球将会出现什么状况?"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利用"地理概念图"为工具记录笔记,能将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核心内容记录下来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体系以便于课后复习,加深对地理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拓展应用。

4.注重地理概念的灵活运用,提高地理素质能力

在地理概念的应用阶段,注重概念的灵活运用。可通过启发式自我提问、合作式相互提问、出声式思维训练以及归纳式错题整理等方面进行训练。高考对地理概念的考查,从来源包括对概念内涵的考查、对概念外延的考查及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三种形式,考查形式较灵活,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较全面。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学生失分的原因:(1)多"冻土"和"多年冻土"概念区分不清。 (2)只分析青藏地区的纬度、海拔,而没有落脚到太阳辐射强;(3)对青藏地区和东北高纬地区气温年较差特征和成因认识不清。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5

二、概念的形成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概念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一一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一是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7、7.321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千万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 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 求未知数X。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2)―0060―06

一、引 言

近年来,国内循环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有关循环 经济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但从文献 的研究来看,很多基本的问题尚未澄清,包括循环经 济的准确定义、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循环经 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等等。由于这一原因,循环 经济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至今尚没有形成一个相 关的基础理论平台,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 和对未来空泛的政策分析与预测方面,理论研究 滞后于国内国际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的 实践中,很多地区的做法还局限在环保、“3R”等,也 局限在政府的发改委、环保部门的推进实施,实际上 循环经济概念已经不断经过扩展,成为一种经济增 长的模式,应该作为政府指导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出 发,构建循环经济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循环经济 学的发展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市场机 制无法解决环境保护、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 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发展,所以需要政府干预 和调控,在这个意义上,循环经济学属于政府干预市 场的经济学,但其外延超过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 环境经济学的范畴。本文在政府或者公众充分理性 假设的基础上给出了循环经济一个经济学上较为严 格的定义,并由此确定了循环经济效用函数。通过 这一函数及其基本性质的描述,分析了历史上与循 环经济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并分析了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以及政府干预下混合经济的关 系,并对循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索。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渊源

循环经济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美国女 海洋学家雷切尔,卡尔逊(RachelcarlMln)在《寂静 的春天》(Silent SPdnS)一书中揭露了美国农业商 业为追逐利润而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 的情况,提醒人们关注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 在其“EarthasaSpaceship”首次提出循环经济的概 念,这篇文章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 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 圾,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 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的设想。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人们把循环 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1987年联合国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 强调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使用资源实现 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循环经济从一种理念开始 走进经济活动中,美国杜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开始 了“3R”实践。1996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与废物 管理法》,2001年日本颁布《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 本法》等八项法律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内循环 经济研究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从循环经济的起源来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 济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中的循 环利用,即“3R”原则。但是随着循环经济这一概念 的推广以及循环经济实践的增加,循环经济这一概 念的外延也有所扩大。从截至目前的文献研究来 看,循环经济的特征可概括如下:

(1)稀缺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能体现循环经济形态的特征是3R原则,即: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资源―产品一再生 资源”的循环过程,从全社会的苑围提高稀缺资源 的利用效率。

(2)保持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大 变化,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循环经济改变末端治理难以为继的局面,不仅资源 充分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将不断减小。

(3)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一般有三种状态:一是自 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 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 态;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 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循环经济下,经济系统应该 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突破传统 以GDP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相对于非循 环经济,更体现了质量效益增长的特点,而不是在简 单的扩大生产规模、耗费资源线性方式增加GDP, 属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

文献中对循环经济的论述较多,但归纳起来其 主要特征表现为上述四点,其概念已经从开始提出 的工业生产中的“3R”拓展至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 境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与社会自然 协调发展的“大循环”。

(三)循环经济的相对性特点

文献中给出了多种循环经济的定义,如“生态 经济”、“工业化模式”、“经济模式”、“经济发展 形式等,这些定义都不够准确,互相矛盾之处甚 多。比如,我们判断一个经济,是否循环经济,依据 什么标准来判断?通常情况下,如果掌握足够的信 息,我们可以比较两国的经济确定哪个更“循环”一 些,但是无法给循环经济本身一个确定说明。

循环经济的这种相对性与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 论具有某种相似性,理性的消费者可以判断哪种消 费组合效用更大,但无法给出判定标准。

循环经济的四个特征给出了比较的五个参数; (1)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z;(2)环境保护、改良程 度h(3)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程度s; (4)CDP的增长率g;(5)GDP/GNP增长率与稀缺 资源耗费的比率参数b。

这几个参数中,z与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 不完全相同,z着眼于有限的资源以及能给人类带来 的效用,具有绝对意义,则是着眼于对CDP的贡 献,比如在先进的技术条件下产品的附加值很高,尽 管资源有浪费但其值可能仍然很高;s,h两个参数 尽管性质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生态可以认为是人 类生存的更大的环境,为简化起见,这里把两个参数 简化为一个h。

考虑到循环经济的这种相对性特点,本文试图 从这四个参数出发,给出一个循环经济的效用函数。

三、循环经济特征函数与循环经济效用函数

(一)基本假设

假设公民或者政府具有足够的理性,对经济发 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对未来也有理性的 预期。在0时刻,他可以比较出下面两个函数的大 小。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市场机制缺陷的反思。目前 在理论上探索较多的是环境经济学的有关文献,提 出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概念,也提出了一些解决 的途径。从循环经济的特征来看,市场失灵还包括 宏观经济不均衡等,这里做简单的回顾。

(1)不完全信息导致的宏观非均衡

宏观经济的非均衡一般表现为总量非均衡和结 构性非均衡,其恶化的结果一般表现为经济波动、经 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这在宏观经济学中多有论述, 其结果是CDP的增长减缓甚至负增长、经济衰退。

(2)外部性问题

20世纪20年代,庇古提出了。内部不经济”和 “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厂商 给其它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须付出代价的损失, 那就是外部不经济,这时,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 边际社会成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不 能解决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需要引入政府 进行适当干预。

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 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有效的产权可以 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而且科斯将其进一步发挥成 为所谓的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是明晰的,私人之间 的契约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 配置。科斯的例子包括“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的 谷物增长”等,其分析更倾向于对于第三方(而不是 整个社会或者公共产品)的损害问题。

如果把庇古的外部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给第三 方厂商或者个人造成的损失,一种是给社会或者公 共产品造成的损失,则前者可以通过明晰产权的解 决,后者需要政府的干预。

(3)个人经济与社会不经济

在私有产权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约束是个人 效用最大化以及利润最大化,因此,资源的有效利用 就是产生最大的个人效用或者利润。社会有限资源 表现为私人产权下的资源耗费即尽并不影响他的投 资、消费决策,从全社会的视角,资源严重浪费,表现 为社会不经济。

有关市场机制带来的资源的浪费,在很多文献 中都有提及,但是传统的经济学很少考虑,资源的有 限性(西方经济学考虑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只是20 世纪末期学者提出的观念。

(三)混合经济具有某些循环经济的特征

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随着凯恩斯理 论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混合经济不断发展,20世 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和市场已经已 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市场 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政府采购、国家投资等直接介 入市场经营,通过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 扩大就业,通过法规为市场发展设定基础平台。

混合经济在大萧条后有了充分的发展,宏观上 政府干预力量不断加强,微观上自由市场规模越来 越大,形成了全球性市场,在混合经济中已经具有 某些循环经济的特征,如保护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等。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 主要目标还是在于促进CDP增长扩大就业以及保 障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如防范金融危机等。在保护 生态环境等问题上表现为被动的“先污染、后治 理”,有些国家则完全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 问题,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短视的状态。

对于环境经济学中的。国家失灵问题(这里不 单指政府,也包括立法、司法等机构的作用),文献 中有较多的论述Ande真senl认为,和管 理低效并不是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失效的本质原 因,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和国家之间的不良的相互 作用。现代社会政府和市场已经浑然一体,公共当 局与产业界都偏向于集中控制、标准化的例行操作、 大规模的生产战略,这些使得干预的费用扩大但满 足政府部门提高政绩以及厂商分得市场份额的需 要。同时,政治家缺乏具体的专门知识,使得个别官 员与厂商获得了国家干预方面的权力,牺牲的只能 是公众的利益。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 是政府的能力不足、资金匮乏、调控无力、监控信息 技术落后、管理不健全、人才质量数量不足、计划滞 后、研究支持薄弱等等。

国家干预失效可能有多重因素如政府效率低下 等,反映在循环经济效用函数中,也表现为效用函数 的不确定性即政府在有限信息下的选择可能出现失 误,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表现为发展生产与忽视环境 的替代性。政治家代表了公众的观点,政治家的信 息匮乏代表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盲目和短视,同时 不同阶层的人也具有不同的循环经济效用预期,这 些作用都毫无疑义的影响了国家干预的力度和适当 程度。

②与投资中非稀缺资源占资本的份额正相关。

③与生产要素产出系数a、b正相关。

④与投资大小无明确的相关关系。 由于要素产出系数实际上是与技术水平、市场 效率、交易成本等相关的,欲在不改变资源耗费水平 下提高GNP的增长率实质上通过制度改革、技术进 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改变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3)资源利用效率与人均GNP的无差异曲线

这里先对资源利用率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从 资源从初级形态转化为人类的消费品并被消费的过 程中,设加人生产、消费流程的资源为Z,以各种形 式流入自然界的资源或者其转换形式所包含的能量 EF,则资源应用效率为:

z是从物理意义上街量稀缺资源被社会的利用 程度(占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从单位GNP的资源 贡献率出发考察资源的利用程度)。这里需要注意 的是,当z值越小的时候可能意味着h的降低,即对 环境的污染有可能加强。

自然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提高资源的绝对利 用率可能导致GNP增长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在市 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投资者考虑的是最大利润的 实现,如果次级资源能产生足够的利润,它已经进入 了循环。这里面假设资源是有限的,比如某种矿产, 20年可能耗尽,但是目前的投资者不会考虑十几年 之后的事情(假设置0年后资源有限可能导致价格大 幅度上升,投资者的预期也会有所变化,但目前一般 投资者不会考虑)。因此,z与人均GNP增长率之 间有类似图1、图2的关系,为了保持一个更稳定的 增长率,比如十年之后资源稀缺造成对经济的影响, 政府可能采用低一点的GNP增长率,但同时较高的 资源利用率。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7

1、市政规划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膨胀,全球经济体的不断扩张和生活方式的粗放、无节制,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二氧化碳高排放、自然资源短缺、土地资源趋于饱和,能源生产和保障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两种情形下,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更应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更为低碳、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发展城市。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造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市政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它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水源、能源、环境及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它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保障供应和处理废物,即为城市居民提供水、电气、热等同时妥善处理雨水.污水、垃圾、粪便等弃物。在保障供应方面通常依靠开源的方法而处理废物则采用达标排放的方式。从本职而言,市政系统是直接体现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同时也是集中体现城市碳排放轨迹的系统。从城市的能源输入,经过城市交通组织、建筑设计到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过程,再到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输出,市场系统集中反映了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的过程。因此,在市政规划中推动循环经济理念,不仅可以成为节约能源、资源的有力抓手,而且也将对低碳城市建设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2、市政规划适用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尽管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废物资源化,属于“废物经济”或“垃圾经济“的范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例如,一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一幢办公大楼的节能、太阳能利用、中水利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的节约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居住区的雨洪利用等节能设计标准等。同样,循环经济的概念也适用于市政规划。市政规划虽是一种精神产品,但也可以参照物质生产过程来描述即资源―消费―弃物。这里的资源是指市政规划中通过各种市政管道为居民提供的水、电、气、热等弃物是经过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水和固体物;如果将弃物再利用变为资源.就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概念。其实在目前的市政规划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略有反映,如中水利用规划和雨洪利用规划等.但缺乏深度和广度。

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所产生的效益循环经济的概念能否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市政规划,关键在于对“弃物”再利用的工程技术。按照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完全实现对“弃物”的再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粪便生产沼气、常温热能的利用等等均得到实际应用。所以说,当前的问题已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适不适用于市政规划,而是市政规划的理念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洗礼。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思考市政规划中的问题可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考虑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提供的水源和能源,是为了满足其生活用水、用气、照明、电器用电、采暖用热等等。同时,为了保持人的居住环境卫生,还要对人消耗资源后所排出的污水、粪便和垃圾进行处理,会发现垃圾可用于发电,粪便可生产沼气.污水不仅可以提供热量用于采暖,而且可制成中水用于冲厕。这样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其次从实际出发,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可分析现有市政领域可再利用的资源。发电厂冷却循环水可为建筑提供采暖用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发电。因此,把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不仅限于理论层面在实际工程中也会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3、推动循环经济市政规划面临的变革

当循环经济的理念溶入市政规划时,将在知识层面、研究重点和规划的必要性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市政规划专业较多、专业性较强,以往规划是条块分割,融合不够今后则要求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如做燃气规划的要知道沼气方面的知识;而从事供热规划的不仅要了解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还要具备新能源方面的知识.如太阳能等。

其次,更加注重资源的研究循环经济本质是3R原则,所以按此原则进行市政规划时,应对规划区域内的可利用资源进行研究除常规资源外,更要充分挖掘弃物的资源化潜力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常规资源的减量化。

第三,市政规划的重要意义将更加突出。常规能源的使用,基本不受地域的限制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可以达到使用的目的但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地域的严格限制如污水热能的利用要求用户靠近污水处理厂或流量在(万吨时以上污水管线的附近),同样,发电厂余热利用也要求用户在其周围5公里以内。因此这就要求市政规划必须先于地区开发建设确定其使用再生能源的种类,方式和范围,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否则.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将失去对再生能源利用的机会。市政规划应着眼于“生产-回收-在生产”的循环模式,视节约、替代、优化、修复等关键理念,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特别是要建立必须的指标,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等,在循环利用方面应考虑中水回用率、垃圾回收利用率、雨水收集利用率。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8

1循环经济简析

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中重点考虑的是对自然的最高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最高限度的创造财富,以及最高限度的获取利润,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则被完全忽略掉。循环是指事物在一定系统内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刘东型经济,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个要素共同组成并相互关联的一个大系统。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观念要求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置身世外,而是把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去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人和自然相关联时,不能再像传统工业经济中那样将自然看为“取料场”和“垃圾收容站”,也不能把自然看为可利用的源源不断的资源,而是要将他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需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人和科学技术关联时,不能仅仅研究怎样利用科学技术去源源不断的发自然,还要考虑到怎样运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修复,使其成为有益于环境良性发展的技术;同样,人们在考虑自身发展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考虑人怎样征服自然,怎样研究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而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以此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仍在继续。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绝不能走传统经济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道路。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在中国的良性发展,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人们知道什么是循环经济,需要人们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教育,我们要从娃娃做起,要从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做起。

2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灌输的难点

我所在的学校为职业院校,学生为初中起点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他们从小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科学技术落后并且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中,造成了他们对于物品的使用没有任何的节制,没有任何爱护的观念。并且学生从行为和思想认知上几乎没有循环利用这一概念,更不知何为循环经济,因此在班级里面经常会出现浪费的现象。比如说,每学期初,学校就会发放一学期所使用的书本,但往往到学期中间就出现缺失的现象;比如说,喝剩的饮料瓶随处乱扔,而不收集起来集中变卖;再比如说,东西坏了,就随意丢弃,而不想法二次利用,发挥物品更大的价值等等。面对当前学生这些现象,加强他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难处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清

学生对于循环一词没有什么过多的理解,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不存在循环再利用的意识,更有甚者,对于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等这些基本观念也不存在。不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明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概念的不清晰,导致了他们平时浪费行为、破坏行为非常之多。因此,循环经济概念不清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首要难点。

2.2不良习惯的长期养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现在中国农村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多采取粗放式的教育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迫于生计,需要外出打工,或者承接更多的工作来养活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而且农村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丰富,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资源使用过度、物品的无端破坏、物品的随意丢弃、不注重资源的再次利用、不注重环境保护等等。基于此,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2.3思想意识的难以转变

长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已形成他们对于事物观点的固定化。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并非我一人之事等思想已经在学生观念之中长期养成。而且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仍然多为独生子女或者娇生惯养的一代,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在观念之中不知道什么叫作珍惜。《锄禾》也只是变成了老师布置的硬性任务而去背诵,很少有学生真正去理解《锄禾》的含义以及去践行。转变思想观念,是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难题。

2.4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需大力发展经济。尤其近几年,重工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加上资源的无节制浪费,导致中国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治理比较滞后。滥砍滥伐、占用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如何加强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3.1概念的明确形式是多样的

加强循环经济思想的教育,首先要从让学生明确概念出发,要让学生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让学生明确涵义,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学、主题班会的开展等,深层次的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可以通过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环保活动的举行等,从而明确循环经济现在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有多大。

3.2习惯的改变方式必须强有效

长期养成的习惯如果要加以改变,必须要通过强有效的方式。比如,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要求学生遵守,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习惯,正可谓重棒底下出状元;除了制定相关的规定之外,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例如:如果破坏了公物,该怎么样进行处理;如果破坏了班级卫生,应该怎么样处理;如果规整班级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获得一定利润,应该怎么奖励等。通过这样一些强有效的方式来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从而使循环经济思想得到进一步灌输。

3.3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

正确习惯的养成,准确观念的树立不是一时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依靠长期的理念灌输、教育来改变学生对于循环经济观念的认知。正确观念的树立,指导着正确行为的体现;正确的行为又促进了观念意识的进一步转变。

3.4环境的变化需要政策的制定

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为了改变周边的大环境,作为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经济、财政等手段,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发展循环经济,除了要结合我国实际,还应该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研究完善和制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倡导绿色需求和可持续消费,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非常重要,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的重要,必须不断加强人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引起全民的注意,才能使循环经济在我国得以长期有效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循环经济思想,从基础抓起,从点抓起,从而更强有力的保障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2]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

[3]段伟伟,焦嘉程.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3.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9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个环保经济的概念,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而且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可以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房地产行业中,提高了清洁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构建生态环保的社会,还可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循环经济下,房地产行业应该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并根据生态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措施。在利用循环经济进行指导时要遵循一定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减量化、再循环以及再利用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降低房地产行业资源浪费的概率,还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保护。在不同地域中,人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循环经济理论,使其发展更具长远性,还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建设,从而使循环经济理论发挥更好的效用,使其经济、合理以及环保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2循环经济下房地产经济管理体系

2.1循环经济下绿色经营管理体系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

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而且过度的开发也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也会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威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其不但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这一行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有时也会增加对资源的使用率以及使用量,所以建立绿色、环保的经营管理体系,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结构

绿色环保的经营管理体系是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结构也是该行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其结构的合理性是房地产行业绿色、长远发展的基础。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可以使房地产行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行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使房地产经营管理理念更加健康、环保,并对周围环境起到保护与节能的作用。

3加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方法

3.1转变房地产经营目标,培育绿色经营理念

在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目标应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丰收,这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有其现实可能性。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技术含量。

3.2实施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

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制造方式,使得项目从研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按照循环线路实施运行,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协调优化。

3.3追求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的创新

绿色化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不再单纯以环保部门为主,应当将房地产企业的各个部门、各级人员都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当中去,使企业内部经过整合,形成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要求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变化,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使这一行业更加长远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大大提升,房地产行业也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会利用大量的资源,如果不对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循环经济的理念被引入了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并发挥了经济、合理、环保的效果,降低了房地产行业对资源的使用量,大大提高了这一行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作者:周志波 单位:大庆市大同区房产管理站

参考文献: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10

目前,非能动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先进核电站的各个系统,成为保证核电安全性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对非能动技术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运行工况,对非能动技术进行了界定。例如,自然循环技术的应用,在正常的运行工况下,自然循环的实现,需要功率产生热量。如果将其看做外部输入,则严格按照非能动技术的定义来说,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但如果看做自身内部特性,且是无泵产生的循环,则是核电界通常认为的非能动过程。当然如果按照广义非能动的概念,这肯定是一个非能动的过程。在非正常运行的工况下,自然循环的热量来自于内部衰变余热,这就是一个非能动的过程。重力作用类、惯性作用类、氢气复合(点火)器类均是在事故工况下应用的。温差传递类、材料效应类、体积变化类、虹吸效应类、密度锁类、负反馈类、压力作用类、逆止阀类等在事故工况还是正常工况下均可应用。表1所示[4-9]的即是在核电领域中应用的非能动技术。

非能动技术历史

诞生阶段非能动技术的概念始于核电工业,但是非能动技术的应用却远远早于核电技术的产生。例如在火力发电方面,堕转飞轮的应用可以保证全厂断电的情况下,主泵继续运转。再例如,火电厂及其他工业中逆止阀的应用等,都是非能动的技术类型。自然循环锅炉虽然有观点不被认为是非能动技术,但其自然循环的作用却与非能动技术有着较大关联。可以说非能动技术早在核电之前就已经应用于能源工业。但是非能动概念的提出却是在核电工业之后。辅助阶段在发展自然循环锅炉的同时,20世纪30年代开始应用直流锅炉和强制循环锅炉。强制循环锅炉在下降管中增加水泵,以加强蒸发受热面的水循环。直流锅炉没有锅筒,直接由泵将水送入省煤器。70年代又发明27MPa压力配1300MW的超临界直流锅炉。后来又发明了直流锅炉和强制循环锅炉复合而成的复合循环锅炉。伴随着锅炉技术的成熟,核电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而此时在核电中强制循环是当然的主导循环方式。随着核电的不断发展,二代核电中也采用了非能动自然循环技术。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非能动的自然循环技术就被置于从属甚至不很重要的地位。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核动力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及西安交通大学[10-14]等就对核电站二次侧非能动堆芯余热应急排放系统进行多次研究。壮大阶段随着核电的技术的成熟,核电发生了3大严重事故,人们对非能动技术也越来越重视。自20世纪八十年代具有非能动安全特征的反应堆设计理念首次公开提出[15]开始,先后涌现出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美国从AP600到AP1000发展了非能动反应堆。瑞典提出固有安全特性堆PIUS。欧洲的EPR1000、日本的SBWR、俄罗斯的WWER1000等都采用了非能动安全技术。另外,目前的现役核电站也采用了非能动安全技术。中国核安全局在《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1991年7月27日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1991年修改)中提出“非能动”概念。中国的二代加改进堆型都应用了非能动技术,中广核的CPR1000也更多地采用了非能动安全技术。中国核电总公司也研制了非能动特性反应堆ACR600。目前,非能动技术得到空前重视,非能动安全技术被视为核电安全的大救星。历史特点从非能动自然循环技术在能源工业特别是核电工业中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非能动的自然循环技术在开始时是由于受制于当时技术水平不得不采用的,后来随着人类对水泵技术完善应用,人们就转到功能更为强大的强制循环;后来,人们又应用非能动自然循环作为有益的补充;最后,发现非能动自然循环的可靠安全特性,又转向更多应用非能动自然循环,并首先重视应用于高技术的核电产业。由此,可以看出,非能动技术历史是一种循环式的发展,即是具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特点。

非能动技术误区

广义非能动系统使用造成误区从节广义非能动技术概念和节非能动技术概念特征可以看到,广义的非能动技术概念出发点很好,希望更多地服务于工程实践。虽然这一概念的优势,可以更多的实现非能动系统的目标。但由于其很明确的一点是,其功能的实现是依靠于其他支持子系统。这样宽松的条件就会造成能动与非能动系统的混淆。工程上也可能放松了对非能动的要求和目标的追求。其实按照节非能动技术概念和节非能动概念与能动概念的关联,只要明确了“外力”界定就可以进行判定。因此,节非能动概念明确清晰,既与能动概念有明显区别,同时,也可以有其联系。这样,在实践中可以强化对非能动追求目标,不断开发真正的非能动新技术;同时,也可根据时间、地点和范围来进行确定非能动技术,于是,就可以实现非能动概念与能动概念的协调统一。4.2非能动完全是可靠性保证误区日本福岛事故之后,失去动力源的反思促使人们痛定思痛,非能动似乎是关键的救命稻草。这里主要体现的是非能动系统能够在没有动力源的时候自动启动,带来更多的安全和可靠性。实际而言,虽然非能动系统不依靠于动力源,但在关键时刻是否能够自发启动,也是有一定发生概率的,不是就一定能够启动。非能动系统失效由部件失效和物理过程失效两部分组成,也有其自身的失效概率。其物理失效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设备失效、运行状态偏离设计状态,引起功率、压力等运行参数偏离设计值,这些参数值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即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分布),系统在某些参数值组合下将不能完成其功能。这就是非能动系统可靠性问题研究要关注的地方。因此,非能动技术的完全可靠性保证是一个误区。非能动一定优于能动系统误区非能动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由少到多,而且是伴随能动技术运行的过程。随着能源发展,非能动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在核电发展中,非能动安全技术成为先进核电的标志。但是从其运行参数量级而言,基本较小,发挥作用有限,也有可靠性问题。也正是因为非能动系统运行的物理过程不依靠能动部件驱动,而是依靠自然力,其驱动力与阻力都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物理过程失效成为导致系统失效的重要因素。非能动系统除类似能动系统有部件失效外,还有其物理过程失效,而物理过程失效在能动系统中通常是不研究的。因为在能动系统中,物理过程是由外部的能动部件驱动的,驱动力通常不受时间序列演变过程的影响,只要能动部件不失效,其物理过程一般不会失效。而且,所谓广义非能动系统更依赖于其他支持系统,一旦支持系统出问题,必定非能动系统无法启动。也就丧失其非能动特性。因此,非能动技术一定优于能动技术是一个误区。正确的应用应该是,能动技术与非能动技术联合交叉使用,这样,系统功能的实现是最可靠的,系统的运行也才是最优的。

非能动技术的未来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11

二、构建概念模型,逐步深入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等,这些生态系统里的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并不是互不影响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可将学生尝试分成多组,让每组以不同的生态系统为例,以概念图模型的方式画出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防止学生画图时不能确定方向,教师应提出以下要求:①因各生态系统里的生物种类众多,只要写出各种类型的代表生物即可;②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要求画出每种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来源;③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要求图中体现出生物与环境中的关系.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针对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解决的路径。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非常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对垃圾的限制产生、合理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践中,如果仅从循环的角度研究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等资源的利用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只要利用”就好的模式上。也就是说,只要能把废弃物利用上就具有循环经济价值,这种循环经济的认识就没有体现价值最大化原则,由此可能导致资源价值开发不够充分等缺憾。为了避免这一认识偏差,如果能把循环经济的活动范畴通过概念的细化和延伸,达到有效指导微观实践活动的效果,就利于实施循环经济时挖掘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循环路径,使得投资和收益更好,实现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循环经济路径挖掘

鉴于当前循环经济缺少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不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微观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微观实践活动的四条路径。

1.从循环经济深度挖掘

循环经济深度是指延产业链上下游方向伸展的产业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上下游产业数量。具体表现为,相关上游产业提供的能源动力,即热电厂或大型钢铁行业中的企业提供的生产余热作为淡化海水的生产热能;下游相关行业中的企业对浓缩海水的开发利用,即晒盐场使用浓缩海水制盐、原盐用于下游的化工行业的企业生产原料,发展盐化工业等,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代表了循环经济深度。见图1。

2.从循环经济宽度挖掘

循环经济宽度是指在产业链上下游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产业领域中可以分解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过程中使用某一中间排放物开发的产品品种数量。如在以原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中,又可以分为工业品生产领域和生活用品生产领域,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称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宽度。另外,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提取化学元素的种类、海洋生物制药,以及关联产业开发,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等都属于循环经济宽度,见图2。

3.进一步挖掘循环经济剩余

循环经济剩余是指在循环过程中是否仍然存在剩余排放物质或者虽然没有剩余,但是在循环开发中并没有实现某一排放物的价值开发最大化。如果没有实现价值开发最大化,我们仍然认为循环经济存在剩余。从经济活动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如资金、市场、辅助资源等因素影响,可能无法一次建成循环经济体系,必然存在分阶段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循环剩余,或实现了循环,但循环不够充分,没有达到循环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如,仅把浓缩海水晒成原盐其价值开发就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4.从循环经济相关性挖掘

循环经济相关性是指围绕循环经济的深度和宽度,凡是服务于循环经济体系的产业都称为相关产业,即与循环经济具有相关性。由此可知,循环经济体系越发达,带动的相关产业也会越多,循环经济价值越高,如图3。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宽度、剩余及相关性四个微观概念看,它们对循环经济的价值最大化开发起到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能够促使循环经济参与者从循环经济的四个微观方面开发新的循环经济领域或新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对策

关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仍以海水淡化产业的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提出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1.基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计原则

(1)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必须立足于发展多级产业链循环的目标。这种目标设置思路就要考虑循环经济的深度挖掘,追求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不进行战略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同时,要认识到,围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要兼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造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产业条件。

从实践看,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一个战略过程,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阶段目标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到量力而行,掌控过程,有序发展。避免盲目的跃进式发展,贪大求快,造成投资失调,资源浪费,牺牲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将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做到战略规划在先,有序推进阶段目标落实,为战略发展奠定基础。

(2)先易后难。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涉及到诸多的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保证循环经济发展每一步的可行性,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推动下一步循环发展。如,使用淡化海水是否被民众所接受,开发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循环经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因为,就海水淡化来讲,如果没有民众的认识和支持,也就没有消费市场,淡化海水的使用和供应就会存在问题,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也就不可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更无法实现。所以,要考虑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兼顾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难易选择,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

(3)多目标市场开发。在规划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中,要注意循环经济的宽度和深度的路径挖掘与结合。既要注意研究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循环宽度,即本产业满足多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升价值含量。还要立足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高度,开发多目标的产业,搭建更宽度和更深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只有实现海水淡化多目标市场开发,才能真正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

2.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

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是战略实践的基础。根据前文提出的循环经济的路径挖掘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见图4。

从循环经济的宽度看,第一步可以有4种选择,即海水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水淡化及伴随的余热利用。就这四个方面来讲,选择哪一个方面都涉及资源、技术、管理和投资等问题。因此发挥好资源优势,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就能够有效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当地的资源条件充足,可以同时考虑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提高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的目的。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讲,其深度开发更具有战略意义。淡化海水解决了陆地淡水的短缺问题,满足工业生产和民生的需要,同时利用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可以深度挖掘浓缩海水的价值,而且这一阶段的价值开发可以有宽度和深度的多路径选择。如从宽度的的概念考虑,有化学元素提取和制盐。从深度概念考虑,有沿着提取的化学元素生产更多的化学产品;沿着原料盐开发,可以进入盐化工产业,并且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工业品产业链和民用品产业链。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和伴随的宽度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循环经济的价值。

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看,在构建了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后,就能清楚地看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并进行战略周期划定,进而在战略周期内确定战略阶段目标和阶段划分。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结合的做法能很好地落实先易后难的策略,掌控循环经济开发的深度和宽度,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从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看,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有着广泛的相关产业与其共生。因为,该循环经济体系具有较宽和较深的循环经济特征,因此,该体系必然存在相关产业的专业设备和辅助设备制造,以及用于生产服务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同时各产业对各种相关服务形成巨大的需求,从而随着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出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和施工辅助用零部件,或专业用辅助设备等的生产,是考虑到产业分工规律和特点,以及这类零部件和专业辅助设备更适合中小企业生产加工,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

提出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对进一步开发循环经济领域,挖掘资源,杜绝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循环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应当认识到,目前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指导方面,其原因是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是宏观经济,而循环经济的展开更注重于实践活动。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的微观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联党顾颖王晓璐:日本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8,(2):68~72

[2]张东: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战略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8,24 (10): 48~51

循环利用的概念篇13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为理念倡导阶段,2003—2005年为国家决策阶段,2006年至今为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其观念已经在企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模式,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社会走循环型社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中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对所处工业发展特定阶段认知不清

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进行跨越式发展,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认清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因为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是传统产业,因此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那么跨越式发展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跨越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阶段。

2.认识不深入,一刀切,把循环经济泛化

对循环经济内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准,或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或把循环经济外延无限扩大,等同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从区域产业系统大的层面,从国家安全和长远竞争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相应监督体系

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国家扶持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标准政策也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部分产业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约其发展。

4.技术支撑乏力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少有突破,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推广明显乏力。

5.消费领域发展滞后

现阶段,社会对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在消费领域却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念都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的特征,各种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司空见惯。

三、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

1.明确发展阶段,发展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舶来的,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提出的,然而在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治理阶段,为适应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高层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解简单化或者泛化都与中国资源高度短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相悖,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一定要明确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首先,不能照搬工业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观念和做法,避免走极端主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应当按照现今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实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应该是一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2]。

2.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督体系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没有法律强力支撑,很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立法体系可以参照日本,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3]。

其次,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督,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使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 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成本和价格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鸿沟,因此,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价格、收费和押金制度,并对科技创新给予财政支持。

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关注静脉行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中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生态园,降低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4]。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静脉产业,一定要鼓励技术创新,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污染,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离,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静脉产业发展。

5.倡导全民参与,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意义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 [4]。因此应倡导全面参与,使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齐头并进。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通过研究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13-1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