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实用13篇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1

1.调查对象

选取笔者学校2013级、2014级护理专业5个教学班学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72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及课堂效果的评价。

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Foxpro 6.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

问卷就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评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有92 %的学生认为医学基础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为临床工作打基础。说明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深刻,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

有83%的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感到满意,认为学时的安排基本能满足学习的需求,有90%的学生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考核的形式和考试的题型给予了肯定。

3.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的学生认为笔者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经常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联系并增加反映最新基础医学发展前沿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性学法的指导上也只有35%的学生给予肯定,有8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突破难点、提高课程生动性和趣味性上效果明显。

三、讨论

基于这次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加以改进。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调查问卷显示,被调查学生中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按照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学生专业学习首先接触到的便是基础医学课程。学生从单纯文化课的学习一下涉入专业性极强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大量枯燥的记忆、理解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往往一开始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基础医学课教学效果,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正处于向自主学习过渡的阶段,教师不要完全放手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复习进程,适当地引导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渗透对学生科学性的学法指导,这种指导既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又要深入掌握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要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将枯涩难记的理论通过教师的整合处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和视频观看,便于学生理解。

2.有效整合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医学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密切的联系。笔者学校现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沿袭着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单独教学的授课方法,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往往需要间隔1~2个学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这样导致医学基础课程之间严重脱节。对学生而言,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而言,因为中职学校的学情,教学的难度加大。比如教师在讲授生理学某一器官系统的知识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先给学生复习回顾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探索重建一种全新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基础医学各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融合,加强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不过这种课程的整合和融合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势必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师的惯常教学是一种挑战。其次笔者学校现行的教研组体制会增加融合课程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难度。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合,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教研室的整体运作、各教研组的有效实施缺一不可。学校应该按照教学大纲和现用教材制定出课程整合的总体教学计划。教研室则注重授课教师的合理配备及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同时在教师的专业培养上,要逐渐模糊课程教研组的界限,落实全科培养的思路。

3.适度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

对当今的医学教育而言,知识的讲授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同时护理行业准入考试―护士资格考试更加倾向于实践应用,病例题型增加,加强了对护士实施干预及判断实施结果能力的考查。这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笔者学校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及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引导、以案例讨论为基础、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可以作为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学生一进入医学教育学习阶段,就可让学生接触到临床案例,案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就笔者学校现有的学情,PBL教学法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可探索适度推行。可通过课题立项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实践,摸索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特点的PBL教学法。学校层面,在教师教学新理念的培训、课程的整合、案例的统一编写方面应积极组织开展。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2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3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4

I. 分辨异同点

在《医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相似但却十分不同,学生容易模糊不清,甚至无法掌握。例如溶液的质量浓度ρB和物质的密度ρ;溶液的渗透浓度与溶液物质的量的浓度等。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需要一个清晰的思维结构,可以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帮组学生找到异同点,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发挥想象,列举类推,在理解知识的特征点是也提高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思维。

比较是找出知识点最常见的方法,要求学生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事件、图表或表格,证明和确认物体的异同点,然后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述溶液的质量浓度ρB时候就可以和物质的密度ρ进行比较:

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学生在找异同点时候,积极调动思维分析二者的差异,在熟悉的知识物质的密度的对应比较下,溶液的质量浓度的概念、特点,应用就在思维中系统化了,知识的获得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比较,辨别事物特征,拓展思维,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出了比较以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类、类推、演绎等,从熟悉的知识点出发,在新知识点上辨认异同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及时的回馈使得学生的获得知识是在自发的状态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只针对目前课本内容局限学习,而是为后续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和单纯的书本知识教学相比,笔者更宁愿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在此时,学在未来”。

II. 暗示与提问

提问是教学策略之一,是学习和满足一个人好奇心的方式,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为了使提问达到预期目标或学习效果,老师提问的水平以及问题的暗示、问题的难度和认知,一定会在问题发出前有良好的铺设。暗示与提问的衔接在不同种类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相适应。

例如在讲述“渗透”这个知识点可以做如下暗示与提问:

实验:在烧杯内盛半杯清水,滴入一滴红墨水

问题:为什么水全部变成红色?

学生会在原有知识内搜素,得出答案——“分子的扩散运动”

这个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关于分子扩散运动的知识后,再来讲述渗透现象并且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与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渗透其实就是有条件限制的分子扩散运动。什么条件呢?在依据教材的演示实验中可以做如下暗示,如果没有半透膜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是敞开漏斗会是什么现象?如果是封闭球形容器会是什么现象?这一系列暗示性的提问学生是容易结合生活知识得到渗透要产生的必须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半透膜的存在。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精确暗示,通过直观实验观察,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思考点,暗示学生思维推理,学生在反复思索与暗示设问中不难准确抓住答案和知识点。而在这个环节结束时候教师的准确的概括与清晰的解答无疑使知识的讲述得到巩固,也给了学生思考后的肯定,增强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分析能力。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了遇见新问题时候,如何把握思考的方向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是构成任何学科知识的基本要素,知识点的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深入浅锻炼了学生分析、类比、联想、证明的能力。从本质上获得的知识才能在运用中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空间,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标。

III. 概括和笔记摘要

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的教学手段不断科学化,教学模式也丰富多样化,但讲述依然是教师传授的常见的、基本的方法。学生“听”和“看”的接受过程都离不开做笔记。研究表明,只是将知识信息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很多经验也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的笔记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学会概括和笔记摘要也是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的。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5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免除许多繁琐的文字及语言描述,但教具毕竟不同于实物,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可让学生对照自身或同学认清其位置。比如,讲到体循环的动脉时,学生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触摸到全身脉搏搏动点,并讲解给学生临床常用止血的压迫部位,测量脉搏和血压的部位。这种逐层深入的学习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二、标本联系学习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或者是出生后死亡?”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避免学生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目的。

三、生活联系学习法

生活中常用语与解剖学的联系,比如人们常说的“小心眼”“偏心”“脑子进水了”等。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食品与人体器官的联系,比如:核桃与脑、西红柿与心脏、柿饼与红细胞等。利用生活联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四、功能联系学习法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这充分证实了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这一观点。

五、临床联系学习法

解剖学属于基础医学,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医学内容,这就要求解剖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联系相关的临床医学病案,让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一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学病案,常常会起到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作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病例,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趣味,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解剖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也增加了对临床医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为以后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整体联系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把人体分成九大系统,在学习时要把这九大系统相结合的学习和记忆。食管、输尿管、男性尿道分别属于消化、泌尿、生殖三个系统,但它们之间却相互联系。有不同三处狭窄,第二处狭窄的原因是受某个器官的影响等。所以解剖学的每个系统都不是单一孤立,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把每个系统相关的知识相互理解、消化、结合才能更高的提高解剖学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适合的记忆方法,经过与没有进行记忆方法训练的班级比较,受指导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明显高于未受记忆方法指导班级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要更深刻。

本文所列举的几种方法是笔者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与交流获得的点滴心得,希望以后能与解剖学界的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兆华,李晓莉.解剖学课堂教学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23-24.

\[2\]王怀生.解剖学基础\[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4.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6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重点医学院校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因为这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完医学基础课程,如本门课所要用到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对这些的基础知识仍较熟悉,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相对容易;另外主讲教师可以减少在讲授过程中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个时期学生还未接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具体疾病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很多知识点不能理解,这也是学生感觉《病理生理学》非常难学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在培养计划制定上进行了创新性变化: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起将《病理生理学》的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经过3年教学实践,通过随机对临床医学专业57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理解本课程中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并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对培养计划的调整是适应该课程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及学习规律的,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内容

3.1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有机融合

由于《病理生理学》涉及内容多、纵向内容深、外延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突出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与融合,这样可使各课程之间不再是离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对各专业课学习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明确地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也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更容易带着问题来理解本课程,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3.2与临床专业知识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单纯依靠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是无法全面讲解所有基本病理过程的,更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将理论课教学与临床病例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每个基本病理过程的讲授过程是与临床病例分析同步的,每个系统病理教学过程是与病例讨论同时进行的,让学生感到知识点不再枯燥难懂,而是愿意跟着授课教师一起分析每一个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中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探索

4.1PBL教学法的应用

临床医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更加要求对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因此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也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记笔记、看笔记、背笔记是传统医学生的学习三部曲。但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所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落伍。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对于基本概念和机制的学习以老师引导为主,但也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学习知识。PBL教学法是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本质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引导学生以《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围绕临床病例应用所学理论展开对病例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为自觉学习,最终具备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为生存和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实践结果表明,PBL教学法不仅转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较好的根基,这种教学方法也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7

在中国的民族医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向苗医药一样,医与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药发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医院、苗医执业人员的发展及地位却相当尴尬。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纷纷将眼光聚焦于苗医苗药。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经济利益的动因,这会让苗医药研究,特别是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充斥着浮躁,容易被经济上的短视所影响,从长远上会有害于苗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首先亦承认当下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是抱着“赤诚”的学术之心进行研究的,不少项目支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虽然一部分是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会的共同关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苗医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苗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苗医基础理论的缺位所导致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不得不关注苗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此,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是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为苗药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苗医的发展不是一种自觉主动式的,而是被动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医的理论之争

由于这种奇特的“跛脚”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苗药不存在苗医。因为苗族的“迁徙”特点,苗族同胞为对抗疾病过程中吸纳了“迁徙”之路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医药知识,同时凭借大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物知识经验,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药“简、便、效、廉、奇”的特点,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药加工简单,苗医擅长治疗外伤、虫蛇咬伤。但在医学基础理论上,苗医不像藏医、维医等那样在借鉴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诞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相反其中充满了大量“巫术”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的因素,其较为可取之处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影子。另外,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亦提出,当代苗医在基础理论上也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调和,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具有足够压倒其他理论的优势,获得广泛的认可。笔者对此种观点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首先,从医药的逻辑关系上来讲,不可能出现存在大量的苗药不存在苗医的局面。笔者承认,无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为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注定药物使用情况是零散、无体系化的,就是一种经验的简单堆积。但今天苗医在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苗医之中的确存在这一些远古“巫术”的因素,但这恰恰说明其产生时间久远,符合人类医学产生的客观规律。因为苗族处于“迁徙”之中,注定其作为一个团体存在时,是较为封闭的,因此苗族的一些传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续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了苗医。第三,今天苗医基础理论不统一,彼此之间冲突较为激烈,甚至有的观点可能在后世看来是谬误的。但这只能说明苗医由于苗族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无法像中医、西方古代医学等可以在从容发展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成熟的哲学体系,进而为其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存在的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哲学相一致,哲学是从千千万万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具象是客观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也就存在,只是现阶段暂时还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苗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如此。

三、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苗医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西汉刘汉《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扇榕浴⒘酵韧涔纬銮嘧仙,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介绍说:“经欧志安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欧氏尚发现,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药用经验。”这个介绍,一方面肯定了苗族医药在久远的古代就对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认同了欧志安先生为代表的“从古老医书研究苗族医药”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复原历史上的苗医,还原苗医的本来面目,并常常与同时期的苗族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但却存在着一种为了追求历史感而在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体系和相应说明方法的缺陷。

2、从现存临床病例治疗经验入手进行实证分析

前文已提过现存苗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传承上多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不少苗医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治疗方法基础理论,却保存了有关疾病的药方,所以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病理及治疗基础理论无法进行清晰的阐述,当然更别提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阐述时的保留。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否认在民间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资料庞杂,且其中真伪难辨,特别苗医药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也是对研究者的考验;二、收集苗医药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地点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当地往往使用苗语,且为保证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对苗语有相当的了解,但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晓苗语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读第一手资料时就已经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资料源于基层苗医药行医者或家中所传的已保留不多的医药知识,或在个人长期行医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心得,因此这些材料过于零散化,过于具象化,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进行普遍性论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前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一工作的完成困难重重。因此,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对研究者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来看,客观地说,目前作为研究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的资料,还远远不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还难以让人信服。

3、创立苗族医药理论

一些苗族医药研究者依托“八代苗医大师龙玉六秘传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进行了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理论建模,并演绎了一些试图解释其相应医理逻辑合理性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不小。

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仅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从不同路径认识事物本源的无奈之举,但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都应建立在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存的苗医药的各种具象基础之上。

四、苗医药基础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1、三界说

苗族医的三界学说是在苗族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人体功能区划分的学说,是一种类比自然界中物类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三大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朴素理论。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树界、土界、水界三个区域,三界之间具有紧密的相资和相制的联系。树扎根于土壤,必须从土壤之中获得养分,土壤孕育着生命,但有赖于水的滋润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赖于树的运转和土的吸纳才能鲜活、灵动。只有三者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否则一损俱损,疾病产生。

2、四大筋脉说

苗医认为,筋与脉是人体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统。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筋承担着指挥、组织、带动和协调人体运动的任务,四大脉则是向四肢和各组织供应其所需物质的主干,“筋为气道,医有脉行血”。筋脉与疾病的关系由于筋脉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脉在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筋脉的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而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苗医的筋脉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形态上相对模糊,不像中医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那样线路清晰而具体;但在功能上却较为明确。

3、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有“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之说,故对毒的治疗极为重视,也因此给其他地区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医认为,毒祛病消,因此将除毒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苗医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败毒法等等,被称为“去毒九法”。苗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

该学说强调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量和条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该学说认为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成哲学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认为毒、亏、伤、积、菌、x是致病原因。

笔者认为,前三种代表学说过于肤浅,因为解决医药学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应当首先回应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即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对此问题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五行,人体的构成与平衡也离不开阴阳五行;现代西医从分子、细胞等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认知世界,进而认知人体的构成与疾病。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形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医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第四种代表学说笔者认为,生成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哲学范式。首先从其源头来说,其真实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根据相关学者论文记载,生成哲学源于龙玉六传唱的苗族古老话《万物生成共源根》。但作为论证生成哲学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万物起源与构成的记载上,其真实性笔者是有所保留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学界公认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时。天地粘连在一起,日月贴合在一块。世间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锤和钻把宇宙打开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学》译文所说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气都齐备。”“天气罩人,地气托天。其次,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模型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模型的另一种稍作变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与苗族民间的各种各样“医文化现象”和“药文化现象”所遵循的传统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

五、结语

苗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苗族的哲学问题探讨中来,这也是笔者认为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缺憾。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各个方面苗族问题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时眼光同样应当关注其他领域中关于苗族哲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表明,医药学问题同样是世界的认知问题,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另一方面在认知方法上会以已获得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去认识自己,因此最终医学必将导向一种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刚、赵俊华、韦波,苗医“三界”学说探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6年第10期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8

1 指示灯灭掉

指示灯不亮是心电图机较为常见的故障之一,其具体表现为心电图机在接入电源的情况下,其相关指示灯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亮起,而其机器也没有进行应有的运行过程,整体呈无任何反应的态势。更进一步讲,指示灯不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单纯的线路损坏或者指示灯损坏,另一种则是机器内部出现故障。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间接导致心电图机整机的不工作,进而影响相关医务人员的工作进程,从而间接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检查心电图机的供电电源,在确保供电电源可以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检查机器的电源接口处的熔断丝是否脱落、熔断,熔断丝即保险丝,其能够在通过其的电流过大是自动熔断,从而起到对用电器的保护作用。在检查过熔断丝之后,再对内部的变压器进行检查,依次观察变压器的初级、次级系统是否有焊接处脱落、断线等现象。有些心电图机有两种供电系统,可以互相转换使用,那么针对特殊的直流供电型心电图机,就要将心电图机置于相关的直流供电装置下,让其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对其的检查,若在经过这一检查过程后发现其可以正常工作,那么便可以初步断定为是其交流供电系统出现了问题。

2 心电图机冒烟

检查电源或电源插头接线是否有短路或碰地处,再用万用表测量电源变压器内是否有短路。然后,检查电源电路中各滤波电容器及调整管是否有对地击穿,以及电源各工作电压输出是否有对地短路处。最后,再检查一下各负载。如电动机线圈及引出线是否有对地短路、功放管是否已击穿等。

3 热笔只跳动但不扫描波形

首先检查热笔与记录纸是否接触上,如未接触上,则调整热笔上、下位置,使热笔与记录纸接触良好。如果接触良好,再用万用表测量热笔电阻丝,检查热笔是否损坏,然后,再用万用表测量热笔插座两端是否有电压;过低则热笔供电电源有故障;没有,则是热笔引线断路或供电电路有故障。

4 机器的运行扰

心电图机其内部构造较为精密,并且其应用领域为监测生物的心电波动,所以其及易受到干扰,无论在心电图机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在心电图机经过检修重新被用于医疗领域,心电图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干扰。干扰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到心电图机对心电信号记录的准确度,从而使相关的心电报告出现波动,影响心电图检测的结果。而严重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心电图机的使用,进而对医疗事业的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的干扰可分为两种,机器内部的干扰和机器外部的干扰,在机器的使用环境中若有较强的磁场存在时,或者机器的接地效果不明显时,就会产生机器外部的干扰,这一点可以在机器的使用或检修过程中即时将其排除,只需在心电图机的使用或检修过程中注意机器位置的摆放以及实际接地情况即可。相对而言,机器内部的干扰的产生因素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导线连接输入部分造成的干扰,以及相关电动机、电源、内部电路引起的干扰,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找到发生干扰的部位,明确干扰发生的原因,然后从机器内部将干扰规避。

5 心电图机的抖动

此故障的具体现象是,心电图机的输入端短路时,热笔会描记出不规则的波形,这就是抖动故障。放大器噪声严重,即是抖动的一种。抖动一般由电源电压不稳、放大器元件变质或假焊、热笔压力过大、热笔表头过脏等引起。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检查热笔压力是否过大。一般恰好可靠接触记录纸面为适合。检查热笔笔头是否太脏。太脏可用酒精或四氯化碳擦净。还有检查热笔笔头是否磨损。有磨损将热笔转动一个角度即可。然后,要检查各供电电源,用万用表测量其是否纹波过大或不稳。其次,交流供电电源电压不稳定;仪器使用不正确;交流转换器故障等均会引起抖动。最后,检查放大电路。因为放大电路中晶体管损坏或老化、电位器接触不良、印刷板上各接插件接触不良、电路元件假焊或脱焊等均可引起心电图机热笔抖动。维修时可采用电路分割法,从后级至前组逐级短路,逐渐缩小故障点所在范围。先用烙铁将各怀疑为假焊点重新焊牢,然后用替代法找出故障元件。对于损坏的电位器,可用同等型号电位器更换之。如果接插件接触不良,当用酒精或四氧化碳擦洗。

6 阻尼出现问题

心电图机使用之前,均需对阻尼进行调整。因为阻尼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心电图机测试心电信号的可靠性。一般阻尼可由热笔压力、热笔温度、阻尼调节电位器调节。阻尼不均时,一般为热笔架机械故障而引起。若阻尼过小见不可调整时,先检查阻尼调节电位器是否脱焊、损坏或接触不良。如果损坏则应予更换。如未损坏,则故障为记录器失磁造成,应更换记录器或重新上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心电图机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医疗器械,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对心电图机的操作必须娴熟,在面对相应的机器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想到检修对策并对心电图机进行处理,这也是在新医疗体制下对于医务人员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因此院方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就心电图机的使用、检测、故障维修等问题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以确保与之相关的医务人员能够掌握正确的新电机故障处理方法,进而使心电图机的使用过程不会因故障的出现而停滞,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宋孝花.基于常见心电图机的故障及检修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

[2]周晓会;韩利华.对常见心电图机的故障分析及检修[J].科技创新导报,2010.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9

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法,不记录实习笔记;实验组采用常规法带教+记录实习笔记法。两组教学内容和实习时间相同,出科前2日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实习结束后,教学组(由本科讲师以上教师组成,共9人)成员应用自行设计的心血管内科实习评价表对实习医生的实习活动进行评价。

1.2.1 对照组根据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指定通过医院培训和考核后具备教学资格的临床教师带教,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本组实习生不记录实习笔记,学习依靠个人自觉性,实习内容包括:①基本功实习:每日参加查房、值班、交接班、病历讨论、死亡讨论等日常诊疗活动,熟练掌握收集病史、查体、合理应用辅助检查、医疗文书书写等基本功。②基本技能实习:熟练掌握心肺复苏、胸穿、电除颤、心电图、心电监护等基本操作技能。③布置临床基本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预先选定好合适的病例,要求学生接触患者,完整地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收集临床第一手资料,并让学生对获取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临床诊断,最后教师进行一次临床思维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临床思维过程找出错漏和差距,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④复习专业理论:纵向联系与本系统相关的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指导实习生将以往学过的知识串起来,指导实习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并解决遇到的临床问题。横向联系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即让实习生在临床工作中学会作为医生按照临床思维路径诊治患者。首先听取患者主诉、进行必要检查,排除相似疾病,最后确立诊断。如患者主诉胸痛,可能的诊断有呼吸科的气胸、肺癌等,或心内科的心肌缺血、肺栓塞,或普外科的的胆囊炎、胆结石。因此,要横向联系理论知识进行鉴别诊断,拓宽临床思维。⑤组织医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专家查房、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分析等医疗活动。⑥开展专题讲座:对实习生开展专题讲座,以横向联系知识和学科进展为主,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最新指南等,让实习生了解权威性理论,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培养横向思维。

1.2.2 实验组实验组带教教师和实习内容、实习时间与对照组相同,并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要求记录实习笔记,具体如下:①第1~3周:记录每日实习内容,包括参加查房、交接班、值班、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带教老师布置的临床基本问题及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教学活动及新到科室的感受、心得、需求。要求“我手写我心”,避免抄写。带教老师每日批阅,对照教学计划查漏补缺。②第4周: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及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等。实习生做实习小结,对照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检查完成情况,复习理论与操作,进行考核。

1.3 实习效果评价

1.3.1 理论、操作考试实习结束前2 d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理论与操作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总分均为100分。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10

由于我校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时仅为36学时,因此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重点的讲授。笔者认为精讲章节概述是关键。因为章节概述概括出了该类药物性能功效的共性特点,将章节概述讲精讲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授课效果,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成效[1]。

2精简教学内容

我校的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学苑出版社的《中医学基础概论(下)》,这本教材是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每一部分各用36学时来讲授。由于课时数有限,因此教学内容要精简。

2.1精简章节这本教材是高学编的《中药学》的精简版,各论部分有20章,涉及293味中药,如果逐章逐药的讲解,是不可能在36学时讲完的,即使勉强讲完,也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很难对每一味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将重点药物讲透。笔者认为驱虫药、外用药、涌吐药临床使用率很低,可以少讲或不讲;消食药、开窍药、泻下药(大黄除外)作用比较单一好理解,可以粗略地讲;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药味多,药味之间有很多共性,因此为了便于记忆,我要求学生掌握所谓的“要药”,如蒲公英是治疗乳痈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等,这样记住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将清热解毒药的个性特征牢记于心了。其他的章节临床应用多、药物功效比较多样,因此需要重点讲解。

2.2精简药味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中药学》教材收录了500余味中药,非医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仅收录了293味中药,虽然药物少了,但是相对于36学时而言,药味仍然很多,因此需要对要讲解的药味进行精简,笔者认为精简的原则有三:一是重点讲解每一章学习要求中需要掌握和熟悉的药味,只要求了解的药味简单介绍即可;二是重点讲授临床上使用率高的药味,三是重点讲授方剂学中出现的药味,以便后期方剂的学习。

3正确处理中药性能、功效与应用的关系

每一味中药都有性能、功效、应用的介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性能决定功效、功效决定应用,不能只讲功效和应用而不讲性能,因为性能是一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的介绍,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而且有些药物的功效可以从性味推导出来,这样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将总论中的药性理论应用到具体药物的功效分析上来,使学生认识到药性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时能够加深对中药功效的理解[2]。另外,我们不要认为应用中涉及很多疾病和方剂,认为学生没有学习临床和方剂理解不了,就不讲解药物的应用部分,中药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治病,学生学习中药也想学以致用,因此在讲完性味功效后,应该介绍这味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能治什么疾病,有什么有效方,还可以举一个经典的病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味药物的认识。

4随堂携带中药标本

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中药饮片辨识课,学生对真实的中药饮片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虽然,我们的课件上都有每一味中药的照片,但是终归不是真实的中药饮片,不如真实的中药饮片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笔者建议老师可以将本节课要介绍的中药标本带到课堂上,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还可以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使学生对所学的中药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有一次将菜市场买到的荆芥、鱼腥草、穿心莲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验证了鱼腥草的味道,闻一闻荆芥的辛香味,尝一尝穿心莲的苦味,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设立2学时的中药串讲课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1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两个班级,即2006 级中医1班( 试点班) 和2006 级中医2班( 对照班)。两个班级均同步进行中医病理学的教学,其中试点班49人,对照班46人,两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个班级的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均由同一人担任,在试点班采用以病案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对照班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 以考核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为20道选择题,20分;两道问答题,20分;3道病案分析题,60分。考核时间为90 min。然后,将两个班的中医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输入已设计好的excel表格,经核查无误后导入spss,再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别对试点班49人在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前”和“教学后考试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按参考文献[2]设计,并且每个调查项目设“认可”和“不认可”两个等级,“教学前”教师对每个学生介绍“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方法、过程、可能效果及认可度调查表的意义”,调查表均由被调查者匿名独立完成。

2 结果

由表1可见,试点班成绩为(81.6±10.7)分,而对照班成绩为(65.2±16.2)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试点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试点班成绩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调查情况见表2。表1 试点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表2 试点班学生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度调查

3 讨论

病案分析法[3]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加强病理学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比如在学习肝硬变时,在精讲肝硬变的病理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一个典型的肝硬变病案进行分析,并推断出该例的病因、病变、诊断等,使学生通过病案分析,对肝硬变的病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且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讨论,可以将中医病理学知识有效地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临床实际情境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临床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体验从业情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逐渐提高学生处理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甚至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病案分析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4],一是“实践训练式”专场讨论法,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单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二是“理论引导式”非专场讨论法,主要是穿插在各课堂教学中进行,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点班的考试成绩为(81.6±10.7)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65.2±16.2)分。而且笔者对病案分析法教学前后的学生认可度也发现采用病案分析法后试点班学生在“病案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病案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气氛”“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病案教学法能加深理解”“病案教学法能增强记忆”和“病案教学法能提高自学能力”等几个选项中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提示病案分析法适宜应用于中医病理学教学,学生认可度也高,建议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在采用病案分析法教学中要注重病案的选择、收集与整理[5]。笔者认为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联,即选择的病案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要难易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要将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典型病案分发给学生,并对病案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用典型病案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但病案的讨论内容要恰当,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要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在中医病理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这个或那个病的病理变化,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讲授中巧用病案分析法,通过启发、分析、讨论、推理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则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6]。教学中还要增加临床病案考核分数比,促进学科教改。笔者认为作为病理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荃.论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其与西医病理学的差别[j].山西中医,2006,22(4):1.

[2] 王占欣.病案教学法在中专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609.

[3] 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8):957.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两个班级,即2006 级中医1班( 试点班) 和2006 级中医2班( 对照班)。wWw.133229.cOm两个班级均同步进行中医病理学的教学,其中试点班49人,对照班46人,两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个班级的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均由同一人担任,在试点班采用以病案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对照班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 以考核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为20道选择题,20分;两道问答题,20分;3道病案分析题,60分。考核时间为90 min。然后,将两个班的中医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输入已设计好的excel表格,经核查无误后导入spss,再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别对试点班49人在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前”和“教学后考试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按参考文献[2]设计,并且每个调查项目设“认可”和“不认可”两个等级,“教学前”教师对每个学生介绍“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方法、过程、可能效果及认可度调查表的意义”,调查表均由被调查者匿名独立完成。

2 结果

由表1可见,试点班成绩为(81.6±10.7)分,而对照班成绩为(65.2±16.2)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试点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试点班成绩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调查情况见表2。表1 试点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表2 试点班学生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度调查

3 讨论

病案分析法[3]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加强病理学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比如在学习肝硬变时,在精讲肝硬变的病理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一个典型的肝硬变病案进行分析,并推断出该例的病因、病变、诊断等,使学生通过病案分析,对肝硬变的病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且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讨论,可以将中医病理学知识有效地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临床实际情境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临床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体验从业情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逐渐提高学生处理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甚至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病案分析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4],一是“实践训练式”专场讨论法,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单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二是“理论引导式”非专场讨论法,主要是穿插在各课堂教学中进行,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点班的考试成绩为(81.6±10.7)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65.2±16.2)分。而且笔者对病案分析法教学前后的学生认可度也发现采用病案分析法后试点班学生在“病案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病案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气氛”“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病案教学法能加深理解”“病案教学法能增强记忆”和“病案教学法能提高自学能力”等几个选项中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提示病案分析法适宜应用于中医病理学教学,学生认可度也高,建议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在采用病案分析法教学中要注重病案的选择、收集与整理[5]。笔者认为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联,即选择的病案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要难易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要将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典型病案分发给学生,并对病案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用典型病案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但病案的讨论内容要恰当,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要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在中医病理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这个或那个病的病理变化,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讲授中巧用病案分析法,通过启发、分析、讨论、推理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则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6]。教学中还要增加临床病案考核分数比,促进学科教改。笔者认为作为病理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荃.论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其与西医病理学的差别[j].山西中医,2006,22(4):1.

[2] 王占欣.病案教学法在中专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609.

[3] 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8):957.

中医学基础笔记整理篇13

中医传承班旨在造就一批“通人文、强经典、重传承”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学生本身在入班前就树立了献身中医之决心。因此《中国医学史》的促进学生热爱中医,更加稳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中医的决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不再作为重点与之相对应的中医传承班学生的医史教学和课程定位就应简洁化,但简洁不代表简单,《中医医学史》融合了医学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医药名家、医药名着、医药文化历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以及人类疾病史等模块气所以课程定位的简洁化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以下两点(1)简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科学、有度。一堂课要侧重解决学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东西远比整节课从头讲到尾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实用的多。当然,简洁化的课程需要教师高度化地总结教学知识,简洁不是简单是明确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因而简洁化的背后是教师更认真精要地备课,学生也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更多时间启发其独立发现和思考的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和掌握医学发展过程,运用中医的思考方法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医学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他们尽快了解祖国医学宝库J果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医思维常态化

重医术更重“中医思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过:“好中医不只靠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能培养出来,一名好中医一定是要有‘中医思维’的,而且临床实践力也很强”。当代中医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与他们日常所学或所接触到的现代思维模式不同,这就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阻碍,为此对于初入中医之门的传承班学生来说,转变思维方式,顺利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并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我们学习中医,只有了解、学习并且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才能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及其规律。《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之一其教学是为了达到补充其他中医类课程未能考虑到的重要中医药知识的目的。中医学学术体系比较特殊,特征也极其鲜明,而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目标就是探寻中医学术体系及特征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学术体系和特征的本质、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阐述0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中医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达成实现中国医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发挥其指导性意义。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1. 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讲解方式有机地融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了目前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现状。如此不仅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让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变化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医学史课的教学彳曽加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上课,多数教师是坐在电脑前,按照课件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虽然可以在有限课时内教授更多知识,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丰富之间的矛盾,但是缺少生动的肢体语言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黑板一粉笔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虽然讲述内容有限,但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与学生的交流,而且教师板书速度可以与学生的笔记速度保持一致,书写内容轮廊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总结于课后掌握和加深记忆,因此中国医学史教学方式应为二者的有机结合。

2.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教师为主进行医学史理论阐述和分析力卩之医学史作为考査科目学时的有限性,《中国医学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积极弓I入到《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同时将问题式教学法涵盖其中首先由师生针对教学单元共同设计问题其次以问题的不同划分相应的学生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即时引导和解疑,最后各问题组学生选代表发言或者辩论,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分析难点和重点这样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势彳吾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新的精神进而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中医医案的作用。中医医案是记录中医临床实践的一种文字资料。中医医案不仅具有促使学生认识中医学的发展史,了解历代中医学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医家对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医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课的认识。所以将中医医案适当引入到《中国医学史》教学中所起到的教学作用可谓事半功倍时由于中医传承班配备的师资力量强大,授课教师多为资深中医专家,他们就能够将自身多年总结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在临床中见到的经典案例结合医史相关内容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理解,为深入学习中医、献身临床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当前高校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且考核的内容更侧重基础性识记部分,因而这种衡量方式仅仅使得学生了解中医学历史梗概,并不能达到该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更不能适应中医传承班教学要求的需要。笔者认为,制定考核目标和指标应该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考虑不但要考察学生最终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更要顾及学生平时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思考和动手实践获取的医学史知识,也就是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将考核成绩分为多个部分,即:曰常课堂的讨论形成性考核成绩+课下学生自学和对医学史深入理解的情况+期末开卷考试。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将其课后阅读的通俗易读的医学史读物的心得体会成绩作为其平时的考核成绩。期末以开卷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方面考査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堂内外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作为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史》效果的检验。

五、教学反馈标准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除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一环是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课方法和手段,即教学反馈。同时,我们知道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还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1.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反馈方式。在传统的以书面文件为主的高校教学评价基础上彳曽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反馈方式,例如在接受中医教改的每个年级中挑选一些学生代表,针对中国医学史教学效果开展座谈会形式的调査工作?,不但要积极总结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也要根据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不断修正中医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求知需求真正让《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起到了解中医历史,建立中医思维的作用。

2. 详细传达反馈内容及结果。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仅仅注重分数和排名激师无法得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更谈不上发扬优势,改善劣势,故而笔者认为应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结果详细传达给教师,以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