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研究实用13篇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篇1

本课题重点以萌发幼儿科学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初步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以点带面,促进全园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从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对这种周围现象的探究过程,以科学的知识、精神、态度与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2.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有一定经验和感受的内容。

3. 选择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

4. 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和把握,对幼儿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内容。

5. 选择科学技术进步给日常带来显著变化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文献查阅,据相关的已出版或发表的文献资料和未出版发表的资料,确立课题。

2.形成研究方案和开题报告。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课题方案。召开题会议,以研究人员分工,向总课题组申请。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反思实践――归纳总结――指导和改进实践

1. 学习有关理论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2.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施、观察、积累、记录。

3. 对实施教学进行评价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

从以上实施过程,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1. 幼儿在宽松的环境和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参与尝试,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拓展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空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我园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有力也有明显提高,同时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思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创新实践研究篇2

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招收制度,并随后鼓励全国各大高校扩大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并具备行业或职业实践创新能力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加快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推进,培养高理论,高创新,高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着重强调: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协调发展[1]。培养面向前沿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国内各大工科院校的义务,也是国家新形势下的历史责任。1985年,华北理工大学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河北省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也是河北省同时具备招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十大高校之一。研究生学院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已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拥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并建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个唐山市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重视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行学校、招生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目前已立项教学改革课题百余项,涵盖创新素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培养管理、质量监控、导师队伍建设、生源质量等多个方面。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在全国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研究生学院成立以来,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不断研究探索,努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教育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砥柱力量[2]。党的十明确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和知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并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写入“十三五”计划中,可见国家已经把实践创新认定是国策,也是当今阶段重点发展提升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输送者,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3]。国家重点加大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推出有利于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策,并在全国推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制度,为全国高校提供充足的培养经费和机会,着重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一项体现国家和高校重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决心,也是国家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可见,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对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国家教育迫切的工作。

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一套由多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明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的体系[4]。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华北理工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重视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例的衔接,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断进行探索与优化。同时,给合学校多来年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的一些优势和办学经验,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逐步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工程实例,并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成套教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学校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新型课题组的组建,课题的选择,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新型课题组的组建。传统课题组的组成是由各教学单位组织指派构成,该形式的特点是:强迫性、主观性、自由度小。这种形式的课题组课题相似,研究领域狭窄,极大阻碍导师和研究生思维的扩展。教育部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目的就是让研究人员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研究方向、某一学科。摒弃传统课题组的制定安排,学校多次举办学术交流和学术沙龙活动,让研究人员倾听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研究的成熟或热门的理论,针对自己研究内容,寻找研究方向方法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根据自己学科研究方向的需要,自由结合,不限制某一单位,实现了全校的学术融合。例如,学校电气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人工脑”课题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新型课题组的创建,不仅开阔了研究生的研究领域的视野,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的选择。课题一般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分别重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若选择理论性的课题,很有可能在三年学习生活中,忙于读论文,写论文,理论水平很高,但毕业面对实际工程工作无从下手,理论和生产活动严重脱节。若选择实践性课题,那可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严重缺乏理论知识,与国家实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学校鼓励博士生和研究生导师,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结合,为学生选取理论和实践能够相结合的课题,这样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的教学培养体系何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三)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我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大都采取双导师培养,即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其目的正是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复合型”人才。但是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度多呈现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中,研究生学院就怎么处理好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关系的问题展开激烈全面的讨论,产生了统一的意见,并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中。意见中指出:加强校内导师理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切身实地跟随校外导师认识和接触实际工程,熟悉社会工程的环境和运行情况;着重筛选校外导师的人选,严防“虚挂名”现象的发生,并和企业导师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四)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搭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理论研究时实验算法仿真必然使用的平台;硬件平台是校内学生将新算法、创新点用到实际控制或验证算法有效的平台。学校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的建设,但由于实验设备的老旧、器件的老化、试验平台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实现不了新算法,创新点的验证实验,学校借整体搬迁,成立“新校区搬迁提升专项经费”近上亿元,为各教学单位购置新试验平台。新实验平台的购置,为学生提供新的试验平台,在一方面端正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态度,另一方面极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

(五)实践基地的建立。国家提倡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制,但是一些学校和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的实践环境与资源严重不足,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工程实践环境中去,只是局限于校内硬件平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环境的需求。为此,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京津冀三地知名具备适合学校研究生实践环境的企业,并与之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科专业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成立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切实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近两年学校先后和天津中粮包装有限公司、传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能使学校培育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企业不断充实队伍,提高人才专业技术水平提供保障。以上是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中详细阐述每一个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措施的具体内容,把每部分整合成模块,并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督促和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细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工作。学校为实现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办学定位,并侧重于创新实践能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现,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定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高校师资机构单一、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的教育现状,对创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少国,杨武,张建勋等.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58~159

[2]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创新实践研究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602

1 引言

随着现代大型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日益加强,企业对人才需求尤其是工科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牢固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还要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等相关技能。当前,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在传统的教育模型下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快胜任所聘任的工作岗位,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为此,内蒙古工业大学在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开设了“机器人创新实践”这门实践课程,引入了CDIO项目式教育培养模式。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随着该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得到了很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CDIO的意思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建立的基于工程的教育改革模式。该项目式教学法主要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以及掌握基础知识能力,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是该项目式教学法的主要目标。CDIO项目式教学改革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工程背景,在实际生产环节中对产品从最初的构思-产品设计-产品实现-产品运行的条件下,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自主研发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深刻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2 课程方案的制定及具体实施过程

2.1 课程方案的制定

为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事先了解各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学科,根据各班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验教学硬件设施的现状,对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CDIO项目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新旧大纲学时安排对比如表1所示。

由表1新旧大纲的对比可以看出,学时分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在保证重点知识授课学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项目制作时间和讨论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且高质量地完成。

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提高授课质量,结合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具体项目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实施步骤

2.2 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团队分组、项目确定、硬件搭建设计、软件编程驱动、调试运行、验收等环节。

(1)团队分组。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学生成绩以及男女比例等进行分组,通常3人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取一人作为组长,主要负责项目的顺利进行。

(2)项目确定。首先由教师介绍硬件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两种方案的设计(包括硬件搭建的外形和将来实现的动作);最后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最后的方案。

(3)硬件搭建设计。由教师提供硬件包括设备驱动控制器、配线以及必须的其它配件等,学生根据事先确定的设计方案自行搭建外形。本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构思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4)软件编程驱动。对搭建出来的硬件进行软件编程驱动,既可以检验硬件安装是否正确,也可以对搭建的项目进行智能驱动,设计有创意的动作以及实现机器人的自动控制。

(5)调试运行。机器人套件搭建完成、软件编制驱动后,各组成员自行检测、调试各自的项目,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6)项目验收。要求每组学生边讲解边现场操作演示,指导教师给予综合点评。

3 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意义

以项目为导向的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意义有如下几条:

(1)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目的性,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效果。

(2)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渠道,藉此可以总结、遴选出有效措施和方法,以利于传统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坚持和推广。

(3)开拓了一条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渠道,能借此寻找出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更上一个新台阶。

4 总结

CDIO项目式教学在“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中的应用和推广,能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生产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问题。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实际生产过程中项目制作的因素,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实践证明,该项目式教学方法推动和促进了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思远,姜万录,陈刚,等.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电气传动与控制课程三级项目教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2,(03):4446,73,124.

创新实践研究篇4

一、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和创

新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创业潜能。智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素养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潜能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仅是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广义上来说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等要素组成的共同体[2],狭义上来说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也可理解为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多种相关因素,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学生通过实践、实训等环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构建理解事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创新的升华。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

实践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理论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实践过程,有助于发现理论缺陷,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支撑本科教学体系

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务的能力,会涉及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教学因素的系统,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体现实践的作用是。

3、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逐步积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学生在实践中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这些创业意识又会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无形实践之中又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模型构建

(一)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引导教学模式以及目前广泛存在的分数制度的影响,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长期被忽略,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也过多强调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或几乎不存在,此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如此何谈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改革缺乏规划

某些高校已然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开设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且各环节均具有一定的时间条件保证实施,但是环节鼓励存在,缺乏内在联系,这种无序的状态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中应该避免孤立片面,紧密围绕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运用系统化思维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3、教学支持条件不足

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顺利开展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还需得到政府部门、企业、其他院校的支持,操作难度较大。众多高校师首先资队伍建设缺乏,其次教学硬件建设不够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足。

(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行,靠考虑到多重要素的相互作用,各种因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共同构建。

1、目标明确。要切实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目标,以培养理论基础和创新素养和创业潜能作为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制定目标应该根据本院校师资情况、本学科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明确。

2、全盘考虑。体系构建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各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时间安排要保持连续性,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保证各个环节能够良好运转,保持教学构成的系统性。

3、层次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分阶段、层次化深化。分析各个环节的特点及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主次之分,有多少之分,有难易之分,体现层次性。

4、注重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拟真实的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更新,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最好先实践后让学生归纳总结理论要点。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应该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具体应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解决问题能、创新创业潜能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更高一层,创新创业能力是最高追求。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容

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依次应该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实践阶段是起到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包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践能力。课程实践应该以理论为支撑,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能通过一些基础操作和应用来发现解决基本问题。

专业实践阶段是基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此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专业实训三个部分,强调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是对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升华,通过前两阶段的实践,学生已经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这一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阶段可以设置科研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环境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构建需要有一系列软硬件支持来保障,这些软硬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境。

1、管理机制是前提条件

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机制保障实施,合理的管理机制保障的前提。首先要有明确的组织体系,可以试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主管、学院负责。其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各负责单位的职责、权利、义务要明确,杜绝模棱两可。再次,要加强评价反馈机制建设,通过评价反馈保证监督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此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地建设是环境保障

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硬件环境保障,基地应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种。校内基地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可以依托于学校各学院的实验室开展,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实时解答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建立独立的校内实践基地,目前广泛存在的有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客空间、创业超市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地方交流思想、体验创业。校外基地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依托与学下或者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体验知识指导实践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又会发现知识的不足或错误,

3、师资队伍是质量保障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虎父无犬子”等,这就说明一个好的榜样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目前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人员或没有专业人员,或由业余人员兼任,这些老师或者具备一定的创业管理知识,或者具有活跃的思维,但是他们缺乏真正的创业实践经验。他们所能教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更多技能还是要学生自行摸索。高校可以考虑从合作机构中聘请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且具备高学术能力的人员兼任,最好是高新技术企业高管、政府职能部门从事相关业务人员、科研院所主持参与众多项目比赛的专家等,这些人员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用较高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

三、结语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模型,对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确定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缘由和理论基础。在总结当前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尝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不足之处在于本文构建模型体系过程中,尚未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个组成要素之间可能分析不完整,有所遗漏;尚未有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体系构建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不论怎样,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从提高思想认识做起,领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运用系统化思维构建起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4]。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非凭某所高校一己之力所能构建,政府、社会、家庭都要做出相应努力,给予理解与支持,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而共同努力。(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xn0100)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9).

创新实践研究篇5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现阶段中药学术、学科、产业、事业等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了新形势下中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图略)。一中心“一中心”是指从实质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逐渐压缩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心联合了全国33家单位、121位专家共同编写1套《部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共7本),构筑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药实践教材新体系,在兄弟院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应用效果[10-11]。两阶段“两阶段”是指从时间上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专业技能培训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以系统中药学为主线,以独立开展实验课的方式,将化学、药理、药植与鉴定、泡制与制剂等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引入导师制,以部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为依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纵向课题及校企合作项目等为 支 撑,进行科研 训练,加 强 创 新 能 力 的培养。三层次“三层次”是指从内容上由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科研实践3个层次构成。课堂实验教学由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3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含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内容[12];专业性实验包含中药鉴定实验、中药泡制与制剂实验、中药药理实验、中药化学实验等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融中药方药分析、中药品种品质与鉴定、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质量评价、中药泡制与制剂技术、中药药效与毒理等为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由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医院实习3部分组成,目前共有实习基地29个。其中野外实习主要包括药用植物高山实习、道地药材产地实习、中药鉴定标本馆实习等组成;生产实习包括中药泡制、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等工厂实习;医院实习包括医院药房实习、模拟医院实习、ADR及GCP的参观实习等。科研实践由学生科技基金、参加教师科研、毕业专题实习三部分组成。学生科技基金由学生自主申请课题,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实验研究;教师科研项目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从大二、大三就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毕业专题实习实行1人1题,导师全程指导,中心中期检查,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3]。“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多元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目前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搭建统一化实验平台、网络式信息平台、综合型技术平台,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14]。统一化实验平台通过整合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加强了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加强了实验平台、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加强了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的互融。网络式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不断改进网上选课系统,使学生真正做到网上预约实验、网上模拟实验、网上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强化网络监督、考核评估。综合型技术平台充分利用我校中药学部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发挥科研技术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元化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大众化培养与精英教育相结合,打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综合型技术平台。

积累了“理念优先、捆绑集成、创新为重”的建设经验

创新实践研究篇6

――Take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U Siyin, DU Haidong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00)

Abstract The rapid change of market demand the employees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work. Through eight years explosio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 a full ran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hough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stitute wide double cable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是近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建设思路和模式,2009-2016年的cnki文献搜索中,相关研究文献540000多篇,实证性论文90000多篇,可见,双创教育已经得到高职院校理论研究的重视并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践行。

尽管社会和高校都有了急迫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构建双创教育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构建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体系理解较为简单,还存在许多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刚刚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协同,主要表现在双创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等方面。

(1)双创教育形式单一,资源投入较少。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缺乏理解,在双创教育做法上仍停留在开设通识课程的浅层次基础上,缺乏对双创教育的整体性思考,无法从整个学校的大层面上启动多层次、递进式双创教育,也未能建立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体系,投入资源较少。

(2)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基本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教师也多采用原有的专业师资,对于双创课程与专业的融合思考较少,对专业双床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欠缺,未能真正与现有的专业教育相融合,相对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

(3)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与本科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职业教育改革也在继续强化实战技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通识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重在增加学生的双创知识,对于技能的训练,多采用虚拟实训或大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性较弱。

上述问题深刻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客观上难以实现国家以双创教育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急需依托经典理论,探索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2 广科院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路径

广科院双创教育实践教学经历了初始试水期,探索前进期和体系形成期三个阶段。

2006~2008年是广科院初始试水双创教育的阶段。2006年率先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的综合素质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任选,选择优秀教师讲授创业的核心精神和创新的基本方法,这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属于首例。在三年间,“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学生评价均为优秀。

2008~2016年是广科院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前进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挂靠经管学院,并将经管学院作为试点,开设双创课程,实行双创视讯,并开始通过与教学企业结合,探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体系。2010年,广科院实践教学的双创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其相关成果得到中国发展与改革网全文收录。在学校的其他院系,则大力推进教学企业建设,推进实践教学的研究。通过八年的积累,学校理顺了“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思路,制定了竞赛、实训、教学企业等一系列双创教育相关制度,培养了一批专业创业师资。

2016年,广科院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学院,标志着学校“产教结合、分层递进、系统推进、全面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正式形成。学校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整体把控的决策协调机构;成立教务牵头的双创工作办公室,整合推动全校双创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服务学生公共双创需求;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队伍;在各二级院系设置双创工作教研室,真正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此外,学校还设计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制度文件,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双创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释放了师生活力,形成了完善的工作促进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

3 “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体系屡结硕果

学校在逐步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凝练提升,在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技能竞赛等多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3.1 互联网+双创,有机结合倍增育人效果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行动的系列文件精神,服务“互联网+”影响下的人才培养变革需要和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启动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建设方案,得到省科技厅的高度肯定。重点打造互联网+跨境电商、互联网+机器人等10个特色专业;同时,服务全省“四众促双创”的产业活动,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2 技术开发多见报道,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学生在手机软件创意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工业机器人、电商商务服务等一系列领域做出来可喜成绩。例如,学生在移动应用开发中心开发的“史上最坑爹的游戏”产品日下载量超10万,在App Store 中国排行榜第二名,累计下载用户上千万。学生开发的移动应用APP项目产品30余款,其中明星产品3款(在App Store排名前10)。被南方都市报、珠海特区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广科院“我能创未来”创业计划大赛已举办6届。近三年,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创新创业竞赛屡获佳绩。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商挑战赛等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其中,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突出,2016年省赛、国赛获奖数量及等级均为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3.3 服务贡献50强,彰显区域影响力

学校一直重视为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双创活动的智力支持。2015年学校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学校建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人事厅认定“科技人才岗位能力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的社会服务品牌已经形成,社会辐射效应明显。

创新实践研究篇7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商管理

一、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两种,而教育观念上会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考研、就业、出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具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凤毛麟角,甚至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而传统管理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大企业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围绕管理职能展开,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尽管也有创新及不稳定环境等类的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将这些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作一般管理的背景来进行教育。因此,强化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增强学生就业技能,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二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我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三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比如,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二、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状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后文简称“我专业”)创建于1985年,专业建设依托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点(MBA),是校级示范性专业,在2013年的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我专业在全省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三”。我专业较早就开始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方面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初步具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基础。我们的教学成果报告《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获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我专业还制定了“双层次、双类型”的“分类”培养方案。实施“创新+创业”与“创新+专业”的双层次分类培养方式,以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大学四年“始终贯穿创新精神培育”,逐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塑造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线。但是目前,我专业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面临到了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学生分类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等一系列改革难题,亟待推进深入改革,破解难题。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管理学分支的一个重要学科专业,对该专业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具有适合性、紧迫性和现实性。原因如下:第一,适合性。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专业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企业运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有力助推学生创办企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紧迫性。工商管理专业通常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经营与管理人才。然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传统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真实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十分紧迫。第三,现实性。基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基于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渴望在高校时期就接受创业技能培训,尽早锻炼自己的商业实战能力。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依托工科教学型大学、校级示范性专业、生源为文理科统招、具备钢铁冶金培养特色、注重新兴技术教育等等。而且,我专业此次教改是建立在既有基础之上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深入推进和提高创新创业教改效果。

三、可行性分析

(一)辽宁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09年9月24日,全国首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指导与服务的省级公益性基地———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正式揭牌。这是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设有展厅、大学生创业间、大小会议室、活动室共90多间,将向每个入驻的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40多平方米的办公经营场地,并配有电话线、网络和简捷装修,仅收取低廉的水、电费用,同时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教育、政策试验、理论研究、师资培训、学生实训、企业孵化和项目对接等活动,并向大学生提供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

(二)工商管理学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探索,早在2007年,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开始结合创业教育进行讲授,并开展了课程改革,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工商管理学院的各专业中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取得学生的好评。2009年,按照辽宁省和学校的要求,组建创业教研室,组织师资研究创业指导课程的讲授。积极组建创业模拟训练实验室、建设了多个实训基地等,还组织了三届ERP沙盘大赛、承担“挑战杯”创业大赛辽宁科技大学选拔赛的任务。在此期间,已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在历届“挑战杯”和“昆山杯”创业大赛中指导学生参赛,取得多项部级、省级奖项。

(三)创新创业平台多样

1.拥有一个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我院“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验资源,如“创业之星”等软件,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站式”实验践习平台。

2.依托两个创业“培训平台”

我院是鞍山市中小企业局指定的“鞍山市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和辽宁科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最好的创新创业培训资源。

3.背靠两个创新创业“研究平台”

我校在2009年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与招生就业处共建的“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本专业有12位教师在该研究室任课;以我专业教师为主体创办的辽宁科技大学创新管理研究所,使我们的学生可以得到最好的创新创业培训。

4.借助三个创业“孵化平台”“

鞍山市团市委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鞍山市就业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辽宁科技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都设置在我院,这些机构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最佳的创新创业实习和实践平台。以上这些环境、条件和经验,都为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奠定了重要而扎实的基础。辽宁科技大学以创业指导课程、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活动实训等多种形式,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尤其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增强学生捕获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具有企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

作者:张琦 金玉然 宋伟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西凤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2]西凤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

[3]刘万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本质、问题及模式的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1.

[4]刘万兆.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

[5]刘万兆.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3.

[6]金玉然.3D打印对物流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

[7]李天柱.信息产业的接力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4.

创新实践研究篇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90

0引言

2010年7月份,国家经过长期的深入调研和分析,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了高等学校应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合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慧鱼机器人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设有系统、有层次的创新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以适应我校的办学定位。

1关于慧鱼机器人实验室

高校实验室是科学研究与实践分析的基地,是高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与理论学科相关的开放性实验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源于德国的慧鱼创意模型(又称慧鱼机器人)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技术类智趣拼装模型,凭借其专业涉及面广、延展兼容性强以及小巧轻便等显著特点,很早就被引进到中国高校的实验室,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慧鱼机器人实验室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很明显的提升作用。而且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新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慧鱼机器人也必将随之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依然能够在高校实验室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慧鱼机器人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构件:机械构件、电气构件、电子构件以及气动构件。机械构件主要包含一些硬塑模型如齿轮链条、蜗轮蜗杆、导轨连杆等;电气构件主要有小巧型驱动、传动马达等;电子构件主要有各类电子传感器、限位开关、微动开关、智能CPU,PLC控制板等;气动构件含一些小型的空气压缩机,用于提供驱动用的气源。学生经过对相关课题的理论分析及系统设计之后,选取合适的构件,并对构件进行有序的拼装搭接,采用图形化的PLC语言或者VB、VC等高级语言编程写入控制器中,完成设计方案的实际模型并能够成功运转,实现概念设计与应用实践的交叉融合。

2慧鱼机器人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中的用

2.1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慧鱼模型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理论成果要走入社会,进入工厂,必须要经得住科学实践的证明和考验,实验室课程通过其直观、清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提升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合肥学院机械系自从引进德国慧鱼公司的“慧鱼创意组合模型”之后,很快便建立了机械创新实验室。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机械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慧鱼模型为平台,把已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化、扎实化,并注入创新活动的基本技法,进而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先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机械自动化原理、机械自动化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创新等课程,然后通过慧鱼模型在实践中使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产品的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和认识,通过结合典型产品的制造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从事制造和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在整个慧鱼模型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现代工业生产先进制造技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工程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熟悉有关的工程术语,了解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文件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械创新实践。学生通过反复构思、反复设计、反复拆装,利用一切可行方法进行创新,不断地试错和思维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的启发,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在慧鱼模型的平台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需要科学的拼接方式,并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各高校实验室不断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慧鱼工业模型产品,例如智能物流机器人,智能拆卸机器人、智能洗车系统、自由度机械手、智能硬币分离系统、包裹翻转机、智能综合仓储加工系统等经典模型。它巧妙的利用若干种类的慧鱼标准化构件和良好的兼容性和拓展性,精确、生动的模拟了各种复杂的工业化生产设备和流水线,这些工业系统可以用于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在慧鱼模型的平台基础上学生能够自主设计、自主实习、自主实践创新。

2.3通过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使学生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自2004年开始举办至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国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效果显著的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该创新设计大赛吸引了包括清华、北大、浙大等一流名校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喜欢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学生们积极的投入参与,锻炼了当今学子们亲自动手创作能力、团队协作配合能力和综合设计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校是从2008年开始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加比赛近十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分为实物组和慧鱼组两个组别,分别进行选拔,按一定比例进入全国总决赛。本届比赛我校有3件作品参加了全国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的比赛,其中“高效硬币分离机”作品获得一等奖,“全能包装机”和“硬币分离专家”获得二等奖。实物组也有3件作品进入了参加了安徽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比赛,其中“硬币清点包装一体机”作品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并进入全国总决赛获得了国赛一等奖。该作品融合了慧鱼组“高效硬币分离机”和“全能包装机”机械和电子的技术优势。我校自2007年以来也一直举办每年一次的校级机械创新大赛,今年正在举办第十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这次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学生先进行初期的作品设计,进行各种方案的论证,在比赛后期的选拔中计划以慧鱼实验室为平台,利用慧鱼模型来验证各种方案和设想,经过多次的实践和修改,最终拿出一个最优作品。

每一个作品都是从方案的提出到设计完成,从模型的初步搭建到不断改建,从改进型的模型到系统方案的更新设计,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学生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积极意识和思想。慧鱼模型的智趣性和易于操作性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原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慧鱼机器人创新实验实践研究

按照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慧鱼模型汇聚了工程实践中各种典型的模型,是集教学、实践、研究、比赛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它对课程体系的实践效应如图1。

参考文献

[1]慧鱼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Z].北京:北京中教仪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2.

[2]杨红涛.慧鱼模型在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0).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司文慧.应用慧鱼模型实现创新性开放实验的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4,(13):4041.

创新实践研究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2011054)、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0Y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7-0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1]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理论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包含政府部门、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内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一、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趋势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普遍规律,是当代各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本途径。各国实现国家创新基本选择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如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英国的剑桥模式、德国的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日本国立大学模式等。虽然具体形式不同,而政府导向与市场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在运行中的良性机制,已成为各国科技与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2]

产学研合作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产学研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中,学校将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选择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突出应用性,这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校与企业双方就会把智力投资和人才使用效益统一起来并达到一致,这将更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教育途径,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加快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3]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然选择。产学研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对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的作用。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思维的方法、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的科学精神。[1]产学研合作办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科研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同时促进学校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链条带动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以安徽省为例

实践表明,开展产学研合作,把高等学校中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引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能有效地培养应用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4]安徽省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发展较快,尤其是高校产学研合作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安徽省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作为导向,把培养创新能力、支撑核心企业作为主线,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探索并建立产学研有效的合作机制,着力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实体,更加积极地服务于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而全面增强了安徽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下面以安徽省为例,重点研究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

1.政府推动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政府推动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高风险、高投入且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目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5]政府定期或不定期主办大学与区域企业科技供需交易会,大学把科技成果向企业,企业则将所需科研项目与大学交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充分利用展会对接和网络视频,精心打造了引技、引智、引资的产学研合作综合性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共同参与,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大学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中,大学既是科学技术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化的创造者。大学不仅仅是科研的主体,同时也是生产的主体。这种模式实施起来的做法多种多样。例如高校办企业,即所谓的内部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高校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综合学校内部技术和人才来创建企业,同时相关的科技人员进入该企业,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该企业为高校所有,其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学生科研等培养人才的任务。还有一种大多数地方院校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此外,大学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模式还包括在校内建立工程类教学实验中心、中试基地、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或科技园(如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3]大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最为直接、有效。

3.科研院所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科研院所一般是指为解决某些方面的科学及实践问题而开展研究的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科研院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独立法人实体,凭借其具有竞争性的科研能力来实现其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以及产业化。事实上,科研院所是科学技术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进而形成产业化的创造者。这种模式的特征、功能、结构和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与大学主导型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科研院所,其将以创办经济实体的方式集“科、工、贸”为一体并以此来达到产学研合作一体化。

4.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企业将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自主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创新和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等全部过程,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时企业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企业通过创造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模式也可以由企业创造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创新成果,这种成果的形成往往需要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关才能完成。

5.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型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为了实现将科技转化为成果。在这种模式中,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的体制,充分利用各自占据优势的要素,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目前这种模式正成为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该模式将大学和企业的科研人员一起吸纳到联合型合作一体化组织,共同承担企业科技研发创新的任务。以下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实例:合肥工业大学与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公司等建立的联合研发机制,与江淮汽车集团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院。在安徽省,这种模式虽然也在不断推广,但由于知识产权及其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其发育尚不成熟、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

三、产学研模式下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若干实践

笔者所在的合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深化研究生培养合作机制,拓展研究生培养基地,积极推进学校科研工作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为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改革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中国工程院在2007年启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报告指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教育的思想尚未贯穿培养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轻实践,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在实践训练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针对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合肥工业大学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的过程中先后与安徽省16个市及省国土资源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建立了三个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凭借合作优势构筑工业化或准工业化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营造最为直接和真实的训练环境。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学科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肥工业大学依托重点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对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尝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将研究生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挂钩。按照研究生能力强弱,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结合科研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生的指导亦推行双导师制。由于指导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学生受到了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素质的熏陶,创新意识进一步被发掘,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升华,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6]

3.依托工科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以国家、地方、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工程项目的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建设了汽车工程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对行业和企业有带动作用的创新成果。学校与合肥锻压、蚌埠丰原、江淮集团、奇瑞汽车等企业联合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支撑计划”、“973”、“863”在内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真正成为了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为服务安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宽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合肥工业大学注重在既有科研实力又有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先后与在江淮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协议。学校还利用产学研用合作优势,模拟企业生产实际,建立校内准工业化的生产线和创新实验室(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啤酒生产线等一批校内准工业化的生产线和实验室(中心),为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为加强工业人才的创新教育,合肥工业大学还根据行业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订单式”培养,与江淮汽车集团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首批选拔了23名二年级的硕士生提前进入江淮汽车集团工作。此外,为了使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并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和各地市间的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合肥、宁波、扬州等地协议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新模式,努力使研究生社会实践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5):60-62.

[2]丁厚德.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J].清华大学学报,1998,13(3):50-54.

[3]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4):29-31.

创新实践研究篇10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宣传、开展、总结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作者:陈健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创新实践研究篇11

我国大学生创业对于解决就业、激发社会正能量、改变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创业不能只靠激情,理智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创业创新。这就需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改善创业创新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通过对三百多位学生的实践模拟课程的调查、以及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的观察来看,大学生创业缺乏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尚不足够,较多的创业创新项目缺乏资金来源或者来源不足,;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技能欠缺。据调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其中仅有42%的学生愿意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的外部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氛围需要大力改进.

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学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二、SMELL模式内涵与教学实践检验

(一)SMELL模式内涵

SMEIL模式(STRATEGIC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Learning),即战略性创业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些大学自2006年以来,结合国际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围绕强化学生创新知识转化能力建设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通过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力求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业创新型综合能力人才的新路径。

其中STRATEGIC是指(如图):

Simulation Learning----商战模拟学习。主要学习形式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全球创业实战模拟、全球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大赛以及各类科技作品大赛;

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是创业创新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Role-pla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角色扮演和互换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过程的角色扮演和互换性,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问题的解决过程;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ed Learning ----知识整合应用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导向是以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所学综合管理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为前导;

Target-oriented Learning ----目标导向型学习;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

Entrepreneurship Chain Learning----创业学习链;教学程序是基于“创业活动 + 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 的创业学习链进行的;

Global Environment Learning----全球化商业环境学习;创业创新教学背景是基于全球化商业竞争的环境的,国际创业论坛,国际创业交流平台,国际创业培训师的培训项目为此提供良好的全球化商业学习环境;

Innovation-driving Learning----创新驱动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这也是创业创新教学效果最终评价的依据。

Competition-pushed Learning----商业竞争推动式学习。创业竞赛、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平台是主要教学工具,通过竞赛机制,这些工具能够为学生的商业竞争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SMELL模式下教学实践检验

在SMELL内涵理念下,对五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实战模拟教学,通过实战模拟教学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真实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思维效果,并对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锤炼。通过对教学结果的统计以及实践教学的体检,发现了以下成果与问题:

1.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的成果

(1)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体会。

五个班级共二十五组,每个组都进行了职务分类,每个组成员根据自身的性格、特长、专业等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分工合理的工作效率,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并能通过讨论、会议等形式灵活处理团队工作的效率问题。较好的领会了团队合作的实际问题以及处理方式。

(2)商战模拟与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实践领悟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面临着未知的模拟实战环境,往往会发现角色担任中的不适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分析进行角色互换等手段进行解决。另外,在商战中,还存在违约、欺诈等情景设置,为提高学生的契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而这些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体会的内容。

(3)以最终综合实力比较为目标,推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在最终考核中,以商业运作战绩作为考核结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业积极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个小组又参与了挑战杯竞赛以及实际创业项目,目标导向在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专业知识的整合过程得到深化。

在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中,财务、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知识需要完美的组合,深化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讲述性的专业链条无法让学生充分领会,但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较好的贯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使用得到很好的深化。

(5)教学各环节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创业促进了学习、商业化的环境以及商业竞争模拟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通过仿真的实践教学,结合着竞赛等的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主要是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觉知识的缺乏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学习,弥补由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所造成的缺憾。

2.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中发现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与竞赛等的综合观察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搭便车现象严重

在团队合作中,有部分小组成员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影响了团队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小组的工作效率。由于没有解雇机制的存在,所以团队无法顺利的解决搭便车问题,这与实际环境有差异。如果设置解雇机制,则会造成学生考核没有分数,也包含了一定的强制性的特点。此问题需要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2)面对违信等社会常见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处理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生多起违信现象,经过统计:企业间交易出现三次违约现象。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未签订合同,口头协议被违信,导致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等现象。学生的社会经验需要得到提高。

(3)战略思维有待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大多缺乏战略规划,对战略型问题忽视情况比较严重。经过访谈,得知学生对于战略问题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认为理论性的东西不适合实战创业创新。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大学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

(4)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略显不足

在所有几百名学生中,最终参加相关比赛的经过考察大约为20%,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理念不积极,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其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外部环境不允许进行创业创新。

三、基于SMEI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推广建议

综上所述,推广smel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内部改进两方面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效率与积极性,并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

(一)外部环境方面建议

1.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高校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强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2.地方政府应该落实好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定较为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

3.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供工商、税收、信贷、项目评估审批等一门式服务,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同时,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所有服务措施都为了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

(二)内部改进方面建议

1.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战略之类的问题不重视.这种不重视体现为:或者轻视实践中战略布置的重要性,或者未理解战略安排的长期作用。战略思维的缺乏,导致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战略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逻辑学、美学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逻辑思考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战略视野。

2.采用适当的考核方法,解决搭便车问题

对于搭便车问题,不论社会现实还是实践教育中都存在。在具体实践教育中,作者发现可以采用组间评价的方式进行,通过团队内部监督的方式来尽量杜绝此类现象。目前已经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该种方法针对不同种类的大学和学生,需要灵活看待,有的放矢以渠道更好的效果。

3.多参加假期实践,提高社会认识

学生在教学中,面对社会中的违约违信现象束手无策,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业信心。而这种违约违信现象是社会现象中常在、并且创业创新中无法完全避免的。这就需要学生多接触社会,而假期实践对于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有较好的作用。教学与假期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四、总结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创业创新环境还不够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还不够有效。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改进方面做出更大的进步,才能够让大学生从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以及外部资源利用等方面,做出更有效的安排和组合。SMEll模式下的创业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提供一种思维和方式。通过教育改进创业创新成功率;通过实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积极性;通过实践来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雷莹,企业决策与控制[J],工业技术经济,2005,(3).

[2]许冬敏,何海,引入 ERP 沙盘模拟,推动实践教学进程[J],职业圈,2007,(10)

[3]王新玲,ERP 沙盘模拟学习指导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创新实践研究篇12

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背景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精神,更好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城市学院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秋季入学的新生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初选了33名同学进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班,该特色班由班级辅导员、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班级校内指导教师团队,对于班级的思想动态、学业学习、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踪督导。

2 创业教育模式实践思路

该创业教育遵循“特色化管理、个性化培养”的主题思路,采用“通识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创业孵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营销和管理实务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既具有开拓业务市场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又具有团队精神的“信敏廉毅”的创业型人才。大一(创业人才筛选阶段)参与该项目的全体同学一方面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对于该班级新设置了《公司例会》课程,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或活动,逐步筛选出一批行动力较强且有较强意愿具有创业素养的学生。大二、大三(创业真实环境训练阶段)筛选出来的部分同学将通过学校双向选择通道匹配相应的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在此期间要求同学们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跟在企业导师的公司进行真实环境下的企业实践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制。大四(创业孵化阶段)对于有好的创业项目并且行动力强的同学,学生将推荐至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孵化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后续支持。

3 创业教育先期实施方法与过程

创业人才筛选阶段校内导师团队由辅导员、专业教师3位老师组成,每位老师分别带领2组学生团队每个团队大约6-8名成员,大部分课程的设计以团队形式进行展开如:爬山、读书分享会、企业参观、爱心活动、销售实践,同时辅助以创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补充。

3.1 户外活动,让团队精神飘扬。

创业班学生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团队合作活动、香山公园团队目标训练活动。所有活动的流程和组织都是由学生团队进行组织,辅导教师进行指导,每次活动都需要达成相应的团队训练目标。一方面对于活动组织的学生团队可以锻炼统筹规划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参与该活动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团队训练活动增强学生团队的凝聚力。

3.2 读书分享会,让学习不再枯燥

教师预先推荐三本《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乔布斯自传》、《六个高效能人士的习惯》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热门书籍,首先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同学们进行书籍的阅读,阅读完后再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以团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书籍中的亮点通过PPT或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阅读让同学们开阔知识面,同时通过小组团队集中展示进行知识的分享,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3.3 企业参观,让同学们直面鲜活的企业

学生们通过参观燕京啤酒厂、798艺术园区等知名企业和园区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企业原生态从而树立学习的目标,让学习目标感更加强烈,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动力。

3.4 爱心活动,让同学们懂得奉献

该班同学在北京西客站开展了一次以“爱心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给西站一些需要帮助的旅客送去免费的衣物,为“建设美丽北京,美丽北城”尽一点绵薄之力。派送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贫苦人们的生活艰辛,大家都感触颇深。同学们也收到了各种表扬和感谢,最重要的是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更深刻的是得到了一次价值观的提升,

4 试行模式主要成效及经验

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学校对于参与本项目的学生从学生喜欢课程形式、创业意向、学生资源、班级建设意见等方面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感觉收获丰富不仅组织策划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团队合作与人沟通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并且通过营销实践抗压能力也有所提高。总结的主要经验如下:

4.1 学生心理工作是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的学生群体大多数是90后群体,他(她)们思想活跃表达能力较强,但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相对较弱,这就要求辅导教师不断给予学生心理辅导,采取有意义的团队活动或营销实践增强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需要采取个别深度访谈、家长电话沟通等方式进一步进行深度辅导。

4.2 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

辅导教师是此项目的总设计师,涉及到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心理辅导等方方面面,所以项目指导教师的定期沟通交流和本身的团队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辅导教师团队除了定期会议机制外还通过微信(教师和学生互动平台)、飞信(教师之间沟通平台)、人人网(学生之间展示平台)等一系列立体化沟通机制达到较好的分析、讨论该项目发展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丹,李军红,王美艳.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06(01).

创新实践研究篇13

1.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物流本身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物流学科涉及经济、管理、机械、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物流系统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具体操作才能实现;现实中物流从业人员,75%~85%的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物流实践教学需要从供应链角度考虑:从商品的采购、包装、装卸搬运,中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大到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环节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多是考虑了物流的岗位群及岗位分析,物流对从业人员能力的需求等问题。国内高校普遍推广应用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软件模拟操作

软件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是把物流业务上的相关软件的应用搬进课题教学,通过软件模拟教学,培养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独立性环节比较强,不需要学生系统分析,只要按程序进行操作的课程。适合这种模式的有物流单证模拟处理、ERP软件操作、网上交易模拟课程。

软件模拟操作的实践教学优点是操作简单,学校购买软件投资比较少,对实验要求难度低,教师评价学生实践好坏的标准容易掌握。缺点是软件模拟操作模式的直观性比较差,对现场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够,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直观经验;软件系统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库支持,如单证操作系统需要有很多的案例;一些软件只是单机版,接口性能差,如目前的ERP软件,每个企业的都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让学生掌握软件运行原理的情况下进行通用性技能的培训。

1.2现场指导

现场指导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现途径有两条,一是让学生到实际的企业,或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具体岗位实习,二是学校自己购买设施设备,建设模拟操作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如:投资一个小型的立体化仓库,购买叉车、集装箱正面吊等设备,让学生学开叉车与集装箱正面吊,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缺点是投资较大,不宜普及:企业不能同时接纳太多实习学生,现在的企业物流岗位人员一般比较少,而且岗位固定,每一岗位最多能承担2-5名学生参观或动手实习,但物流专业学生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很难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1.3沙盘演练操作

沙盘演练操作:受训人员按照公司不同角色模拟经营,按照一个完全不确定的模式进行模拟操作,在客户服务、3PL实践课程教学、物流市场分析调查的教学中非常适合。如,一些小的快餐店对每天饭菜的原料进货多少非常困惑,这涉及到物流中的采购与库存控制模型,通过沙盘模拟,让学生参与小饭店的经营管理,并让学生根据历史销售数据提供一个快餐店的采购计划和配送方案。

1.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几乎适合所有的管理经济类教学实践,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案例分析教学有其独特性。使用不同类型的案例时,要注意导入案例的时间上有所区别。按照前面提出问题的类型我们把案例大致分为三种:企业成功经验、解决出现问题、比较分析差异等。如案例是一个成功案例,用于帮助学生掌握某种理论,可以考虑在学习教材之前先学习案例,并将案例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蕴含的某些理论贯穿在教材讲解过程中。

案例教学法因为应用的比较普遍,教学效果没有刚出现时明显,另外案例完成目标也比较单一,对学生的综合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有效。

通过对现有物流专业实践方法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主要的物流专业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点不足:

①能力培养不够系统。总的来说现有物流专业实践模式各有侧重,有些案例比较重实际,有些却比较重理论应用,缺乏既有概括性又有实践性的多能力培养的系统实践方法。物流学科的系统思维又决定了物流实践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决定了现有的物流单纯技能操作环节教学使学生达不到系统性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

②缺乏科学评价体系。现有的物流专业实践模式研究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尤其在定量方法应用方面。在对实践活动作教学效果评估时,如果不能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评估教学方法的效果,该实践教学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效很难有衡量标准,对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不利。

2.“多能力一体化”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提出

物流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多能力一体化”培养,即“多种能力的培养”及“知识构成的系统化,能力培养的系统化,模式设计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其中,知识构成的系统化:物流学科的系统思维决定了物流实践的系统性,要建成一个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物流专业实践系统模式,重视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物流人才的各种能力应是一个有机的组合;模式设计的系统化。要拿出一个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目前物流专业教学的“有教无用”的软肋问题。

在实践教学方法应用中,首先考虑了要实现物流专业知识的传授,其次考虑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再考虑学生可接受的实践模式,将物流企业专题活动在课堂上再现,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3.“多能力一体化”培养的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

3.1提出物流实践活动的主题。在教学法的一开始应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预习准备实践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

3.2指导学生设计实践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构架物流实践活动的框架。组织针对活动目的、可行性和活动规则讨论,一方面掌握方案策划的方法与步骤,另一方面更好的了解实践活动与物流理论联系的意义以及活动的规则。

3.3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并确定实践活动的规则。讲授时注意启发学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课堂上思维相当的活跃。同时教师要做好实践活动的前期组织,确定规则,联系场地等。

3.4进行实践操作。按既定的活动规则展开实践活动,注意现场的监控以及指导。

3.5总结并进行答辩。要求学生在尽量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情况下对操作情况做出总结,并在课堂上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现场质询。

3.6应用分级量化指标设计调查表,进行分组教学效果评估,包括“多能一体化”教学法应用前后,“多能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与否分组调查,然后,建立数据库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4.“多能力一体化”培养的物流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评价

“多能一体化”物流实践教学法创造出来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模拟环境,而非虚拟世界之中,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直观。大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填鸭式学习为创造型学习,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学生会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对物流企业活动的高度概括与还原,妥善处理了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使学生了解、认识物流企业所处的复杂多变的环境,熟悉物流业务流程,认识到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学会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亲身体验企业的团队建设、经营决策、经营管理、竞争与协作关系等等,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5.结论

本文通过“多能力一体化”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物流人才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

资助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JGB209]。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