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实用13篇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1

潍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玉祥在致辞中介绍,潍坊市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丰富,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及省委的部署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竭力引导,全面扶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着力开展农业的生态保护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二是突出产品特色,发展结构性农业;三是以特色生态为前提,打造旅游新农业,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而今,人们认识到生态环保与生物、食品安全的重要,而生态观光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也由此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农业是第一产业,现代生态农业更是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发展成果可以惠及千家万户,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集观光、休闲、娱乐、科教、环保和经济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它所具有的生态效益是近年来研究全球生态环境的专家学者们的共同追求。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农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也更加重视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和科学规划。但与此同时,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瓶颈。此次研讨会针对传统农业的转型、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系列问题建言献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研讨会上还举行了人民论坛理论调研点授牌仪式,人民论坛副总编辑陶建群为青州市春林置业投资有限公司颁发了调研点牌匾,中房联合集团与青州市春林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现场签署了共建家庭农场实验示范区的框架协议,将继续关注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会的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对专家、企业家进行了现场提问。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2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3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在**县四农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乙方依托**县四农场****水库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项目建没要本着理念新、标准高的原则,突出生态、科普、教育、休闲等功能,打造成集科技示范、娱乐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项目投资总额 5 亿元以上。

    二、项目工作机构。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甲乙双方各自抽调得力人员组成项目工作小组,以便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速度。

    三、项目前期工作。乙方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等文本材料,甲方帮助乙方跑项目的立项、环评、安全评价、水土保持评价等项目前期手续。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4

作者:季光照 乌春华

农场重点发展了以奶牛为主的“围山牧业”,全场11000头奶牛全部按照“工厂化饲养、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模式入住奶牛公寓,并创办了首家托牛所,其成功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中进行宣传报道。另外,大力发展以山缘溜达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使农场成为北安管理局第一畜牧大场。充分发挥城镇优势。按照总局“抓城强工带农”的统筹发展战略,农场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及撤队复垦等政策,建立宜居城镇布局体系,全面实施“七通一美化”民生工程,目前全场40余栋住宅楼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新建成的巴黎商业街与正在建设中的荷兰城住宅遥相呼应,增添了城镇建设的欧洲风格与特色。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现有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农业资源与自然生态景观优势,为农场今后致力于开发生态创意旅游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准确定位加快融入农场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农场将大力实施创意农业发展战略,迅速提升观光、休闲、旅游、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加速将各类农业资源融合转化为观光旅游市场优势和观光旅游经济优势,推动农场观光旅游产业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发展理念与定位。农场将突出“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理念,充分发挥农场垦区林业经济示范场优势、北大荒柳编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势、生态农业与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将农场打造成为垦区三次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促进现代观光农业发展。发展格局。

依托五大连池旅游名镇建设,充分利用和延伸北安、五大连池等旅游客源,构架起北安、五大连池与农场之间的旅游信息、交通与旅游资源互补通道,构建北大荒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景观旅游、生态森林城镇度假”四大观光旅游功能发展格局。发展目标。将农场发展成为全垦区生态创意农业旅游示范观光强场,建设绿色农业多功能发展,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优美,大农业、大柳编业与大旅游业“三业繁荣”,职工群众富裕的长水河生态创意农业旅游观光区。到2015年,“三业”观光旅游增加总值接近3亿元,旅游客源数量达到5~1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约达到2500万元~3000万元,“三业”观光旅游总收入年均总增长速度为25%~30%;农场实现生产总值约1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总额3.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8~3.0万元;农场旅游农业总收入可达1.04亿元(按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公布的乘数效应测算)。融合创新强力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强场在垦区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推进绿色农业功能多元化与北安管局建设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农场将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复合一体化载体,大力推进“三带、三业、八区”建设,培植旅游名镇新亮点,把农场建设成为垦区生态创意农业旅游示范观光强场。打造“三带”亮点。一是打造“北大荒生态森林文化长廊景观带”。

在二井子至农场45公里主干公路两侧栽植杞柳、白桦、云杉、灌木等树种,树立宣传牌宣传北大荒精神,建设绿色文化景观长廊。二是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生态作物景观带”。在第二、五管理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观光化且具有特、优、稀、新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作物景观带。三是打造“长水河生态漂流体验带”。利用南北河资源,在南北河建设一条由南向北绵蜒15公里的漂流体验带。推进“三业”发展。一是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按照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要求,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追溯体系,为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提供原料供给。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生态畜牧业,建设千头奶牛集中饲养观光展示区,推广托牛所养殖管理模式,发展特色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场,为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特色餐饮提供绿色有机畜产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重点,继续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示范场,推进生态林建设与完善苗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杞柳种植和“三林”经济,为推进生态森林城镇观光旅游提供生态林业物质基础。二是推进柳编产业化发展。继续做强做大柳编产业,在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态势下,积极开拓国内中低端市场,将其打造成为农场骨干支撑产业和立城主业,建立集“种植、加工、成品、工艺品展览”等于一体的工业观光示范点,使其成为吸引旅游客源的北大荒柳编文化展示区,建立北大荒柳编文化旅游节。继续做强做大农场食品工业骨干区,大力发展旅游绿色有机食品与旅游纪念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型现代工业园区,建设北大荒工业观光旅游示范点。三是推进观光旅游业发展。依托农场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交通、通信、宾馆、餐饮、文化艺术、娱乐休闲、农业节庆等基础性旅游服务业,繁荣农场以城镇为主要载体的旅游经济。

强化“八区”建设。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区。重点发展智能化温室大棚,展示现代化大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带;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延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耕文化教育、采摘体验、养生保健等绿色农业功能多元化。二是建设奶牛饲养中心示范观光区。建设千头奶牛集中饲养观光小区,建封闭瞭望观测台(塔台)或采用现场视频播放方式让游人参观。三是建设绿化苗木生产示范观光区。在农场第二管理区建设10公顷集生产、科研、示范、观光、游览、教育功能为一体的苗木花卉展示区、绿色苗木花卉观光区。四是建设林业经济生产示范观光区。发展森林回归休闲、大棚提子采摘、“名人林”与“非名人林”公益性植绿及水库垂钓等活动,建设绿色森林度假、旅游观光区。五是建设现代工业示范观光区。继续做强做大农场四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长水河”、“兴安岭”、“浓波”、“北大荒”等一批名特优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旅游食品、柳编工艺品与纪念品,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园区,创建低碳循环工业观光示范区。六是建设欧式生态森林城镇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西桥水库、卧虎山植物园、凤凰岭松林、巴黎商业街、文化广场、龙潭公园、荷兰城、柳编展厅、工业园区等城镇旅游观光主要景区。七是建设湿地景观旅游休闲区。对现有生态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生态湿地休闲景观,对游客进行生态与环保教育。八是建设南北河休闲旅游度假区。完善一河口、二河口、三道湾等南北河旅游景点公路、沙石路、土路等道路建设,以及餐饮、临时性休息帐篷、木屋和娱乐活动场所等基础性设施建设。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5

一、建设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四区一县”农业旅游资源较好,拥有长岭湖、呼兰寒地黑土、自渔泡湿地公园、巨源牧场、天恒山、满井山等自然资源。多年来,这些资源得到一定开发,但规模不大,目标不够明确,建设进度缓慢,设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尚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此,应依托资源条件,以国家星级农业旅游园区为目标,在“百里生态长廊”中重点加快开发和建设长岭湖休闲度假区、新农镇观光农业示范产业带、松北区现代农业科技区、呼兰寒地都市农业体验区、黄土山林游憩区、白渔泡和巨源牧场、金文化观光区、天恒山旅游度假区、环坝综合旅游区、满井山林游憩区等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二、发展观光休闲种植业

“四区一县”沿江区域宜发展集生产、生态、观光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业。对滨水区域的水稻、蔬菜、牧草、花卉采取有机化、规模化种植方法,形成“江水波连波”、“田里浪接浪”的优美田园景观。在道里区新农镇加快建设农业观光产业带,在松北区万宝镇发展水稻连片种植的现代农业旅游。依托市农科院迁址松北和科技创新城建设的良好条件,建设集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将道里、道外、松北、呼兰花卉生产进行整合,扩大规模种植,形成良好观光景观,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设农事体验区

农事体验是农业旅游发展的较高层次,旅游者由观光到动手劳动;原汁原味体验农业生产生活,春种秋割。捕鱼捞虾等。近年,各地相继出现“假日农场”或“开心农场”,城里人到乡下租种土地.假日进行翻土、施肥、浇水、耕种,平添生活雅趣,忙碌中得到休闲。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百里生态长廊”旅游开发应着重在“四区一县”选择一批有特色的村庄,可考虑在道里区五一村、新江村,道外区沿江村,松北区化家村等有农业旅游基础的村庄,建设农事体验区.满足城里人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立体生态农业

立体生态农业是多层次、多物种农业。开发沿江立体生态农业旅游,即利用江水和陆地及滩岛进行多层次开发。动植物循环共生,提高经济效益,兼具旅游功能。沿江“百里生态长廊”区域中。应加快滩涂开发,适度开发江心滩岛,在滩岛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区。可考虑在兴隆岗滩发展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把种植业和养植业结合起来。在民主乡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利用阿什河、天恒山、草地、鱼塘、江堤、滩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把有机稻田与养植业结合,实验示范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近期,沿江生态循环农业以生产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辅,兼具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远期,随着畜牧业逐步退出,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应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着力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和旅游区发展。

五、适度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生态水产业

以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发展水上休闲、水中观光、水下养殖的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水产业,建立名、优、特种养殖场,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效益化养殖。在充分利用已有养殖水面的基础上,适度利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在道外等形成的广阔库区。调整水产业生产模式和养殖品种结构,发展无公害、绿色水产业,加快发展观光休闲渔业,开发湖上观光和垂钓,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区。着重发展呼兰商品鱼生产;在北国水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光休闲渔业。

六、开发农业旅游线路并举办农业旅游活动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6

一、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而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是一种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后,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

二、生态观光农业的类型

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得到大众认可的主要有: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来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③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例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④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⑤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可以感受农村气息。

三、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1.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及处理好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近年来的农村政策允许并提倡土地流转,鼓励农民用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

2.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水、电、路、沟渠、林配套,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农机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化等设施建设。

3.要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速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要构建生态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5.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示范区考评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划评审、指导督查等工作。

7.要强化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并不断提升示范区发展水平。

8.要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做法,树立典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扩大宣传,提升整体水平。

四、生态观光农业优势

1.效益优势。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投资类型,投资少、风险小,生态与经济双赢。

2.产品优势。传统的观光性景区,回头客少,很多人造景观在开张时游客爆满,之后随着时间流逝游客逐渐减少,投资高,但没有对应的高收益。而生态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自然风情和清幽的绿色环境,一年四季都对游客有着吸引力,游客在不同的季节都会故地重游,从而延长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3.环境优势。生态农业旅游利用郊区特有的农业和自然环境优势,为游客提供一个有着浓郁田园风情的休闲环境,让游客在与都市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郊区中,住小木屋,吃农家饭,做庄园活,享生态业乐趣,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使得身心愉悦。

五、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1.保障观光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态农业旅游在于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农业景观,是充满生机,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是本地民俗文化的再现,而不是有意的创造。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旅游旺季,应控制旅客数量,避免超过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加强交流,合理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旅游项目。

3.提高旅游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旅游者既希望能获得新奇的感受,又不过分背离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参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大部分游客都来自城市,他们希望获得一些新奇的感受,但又不能太异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一般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但农村的卫生标准与城市卫生标准相差很大,这就使得开发者和经营者要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标准,要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住宿地建筑则应突出风光民俗特色,与周围设施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城市化,否则会让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感觉。

4.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区大气指标、水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废弃物指标以及农、林、草病虫害指标等,这要与各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定期监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生态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下,生态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生态农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和旅游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的热点。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7

(一)主题创意不明

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处于规划、投资、建设不同阶段的项目渐次增多。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例,21世纪以来,农业生态观光园呈加快增长之势。观光园主题脱胎于乡村旅游模式,主要分为观光休闲度假类、科技展示教育类和综合类。研究表明,安徽省内农业观光园缺乏主题创意,产品重复雷同现象明显,地级城市观光园多数为郊区依托型,游客吸引半径有限。

(二)生态实践偏离

“生态”是观光园的生命之源。全国各地农业观光园普遍冠之以“生态观光园”,体现生态理念。但是在规划建设、园区运营中普遍存在“不生态”现象。第一,贪大求全。现在的园区越建越大,千亩以上不足为奇。大面积征地,扰乱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民既有的生活生产秩序,本身就是一种“不生态”的表现。例如,设计单位把园区当作艺术来做,进行功能区划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一应俱全,生态园区空间范围的无限加大,超出了其依托乡村环境的承载阈值,自然生态失衡也就在所难免。第二,人为活动载荷过大。由于片面追求客流量,农业生态观光园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因为人类活动密度的加大,能源资源输入增多,废弃物降解载荷加大,一旦超过环境的自我消解阈限,观光园区即会面临光热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图1)。第三,任意嫁接移植外来物种和外来建筑。农业生态观光园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然而许多园区不选择当地优质植物品种,而任意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其中,不乏国外物种),外来物种受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培植难度大,抑或成为破坏地方原有生态的罪魁祸首;园区建筑也存在形制、体量、风格方面的“不生态”现象。许多园区构建大体量、高密度的建筑,或移植外来建筑形式,譬如,皖中肥西的园区引进徽派建筑,也有直接移植欧式建筑。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存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失衡。[3]

(三)市场论证缺位

农业生态观光园不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单位,大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所以必须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重组合。而经济效益是投资方持续经营和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营销策划都要未雨绸缪。有些园区夜郎自大,自认为园区面积辽阔、资源独特、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但是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投放市场后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其一,区位弱势。尽管有些园区交通便捷,但距离客源市场较远。在产品同构的背景下,吸引半径不会延伸至预测的客源市场。其二,景区遮蔽。由于许多农业生态观光园距离著名景点较近,而自身又未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园区往往未能和著名景区有机连接,仅仅成为其游客过往通道而已。其三,形象遮蔽[4]。同一类型的生态园占领先机,其品牌形象早已深入游客的心中,所以游客对于同质新产品难以产生好感。其四,竞争激烈。由于生态观光园纷纷上马,引致园区竞争异常激烈。

三、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对策———生态实践

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以下简称和合生态园),位于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赵联路南端广祠高速南侧,距市中心5公里。毗邻浙江省长兴县和江苏省宜兴市;距上海220公里,南京170公里,处于上海3小时经济圈,地域条件十分优越。和合生态园是一家集农、林业种植、特色养殖、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于一体的市级农业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3月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四周分布着满目青山的森林资源和国家小二型水库一座。目前已完成了大型梅园、128个品种的桃李园,彩色苗木园、玉兰园、无公害蔬菜园、生态养殖区、垂钓中心、竹园等8大游览区域的种植和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和运营是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集成,园区具有集约生产功能、集中旅游功能、综合效益功能。所以,核心是要把规划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即立足于“农”与“旅”最佳结合点上,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应用造园的原理和技法,最终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5]

(一)生态规划立园

1、空间规划

“梅园”和“竹海”是和合生态园用地规划面积最大的两块。而农业生态观光园要彰显皖南独有的自然、人文特色,可以辅之以江南丘陵茶园、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即,合理处置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的用地规划问题。和合生态园内合理配置建筑用地与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生态园的主体(包括田园、茶园、竹海、梅园、水域等),而建筑用地只是辅助旅游活动、住宿、餐饮、娱乐的场所,二者比例要协调合理。即,用地最终结果不能戕害生态园之“农味”和“生态味”。

2、建筑规划

目前,和合生态园正处于规划建设之中。建筑必须依托自然地理现状和地域文化背景。[6]其一,从和合生态园地形地貌来看,可以因形(地形)就势(地势),遵循自然地形地貌的规律,进行建筑物布置建设。其二,从和合生态园地域文化背景来看,广德地处皖东南,皖、浙、苏三省汇合之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所以建筑物风格的选择应问政于民,而不在于个人偏好或采取自上而下模式,或追求时尚,一味模仿徽派建筑特色的专家模式。其三,材质选择也应该遵循地方文化生态。多选择木材、竹材、石料作为建筑材料,色彩搭配与自然协调,即以原色调为主,尽量规避水泥、钢筋大体量建筑的出现。

3、景观廊道规划[7]

廊道是园林式农业生态园游憩和观景路线。其一,延伸方向遵循自然规律,按地形地貌起伏变化设置线路,忌人为裁弯取直,或随意变通路线。其二,道路与观景有机连接,让道路成为观景的通道(视觉廊道),做到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柳暗花明之妙。其三,宜选择石材作为铺路材料。

4、能源和废弃物规划

新能源使用是和合生态园生态设计的生命供给线。其核心是注意低碳环保设计,严格限制高耗能设施。一方面尽量考虑太阳能利用,包括直晒式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照明利用,特别是景观灯可以采用太阳能灯。另一方面考虑建设沼气站,主要解决有机物垃圾处理问题,同时提供高效有机肥料。沼气可以供应灶具,还可以供沼气站附近照明,也是特色景观。最后,注意污水净化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可考虑把园区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融入自然水系;或者另外铺设新的排水系统。

(二)生态文化兴园

1、文化空间规划和合生态园文化载体空间主要在建筑。建筑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有形制、体量、风格、布局等。建筑形制要求与自然浑若天成,反对大面积平整、开挖原有地貌;建筑体量与生态园协调,以小体量村落房舍为主(包含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建筑小品等);建筑风格采用具有广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通过民间调查和地方志查阅的综合形式获得;建筑布局宜适当集中,散而有神。反对过分集中、城市化发展的倾向。

2、文化内涵规划和合生态园内涵文化表现形式为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科普教育等。为彰显文化生态的自然特性,规避人工化痕迹,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表现形式宜与时令吻合,即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与江南物候契合;手工技艺展示与农闲一致;民俗活动与中国和广德地方传统协调;科普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和生态园理念协调等。

(三)生态经济强园

1、产品时间、空间策划

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遵循自然规律。从时间考量,梅园———冬、春季;竹海———四季;荷塘———夏季;岁寒三友———冬季。从空间考量,合理规划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既有空间连续、又有合理分工。

2、产品系列策划[8]

产品系列策划包括观光产品类、休闲产品类和参与产品类。

(1)观光产品类———基础。把握时令特征,有序开放梅园、茶园、荷塘、竹海、田园等主要观光旅游产品。

(2)休闲产品类———提升。包括休闲农庄和生态保护区。休闲农庄是和合生态园高端产品的特色,集商务、会议、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依托亚洲绿色论坛永久会址,吸引高端学术、商务、休闲客户入住。但,同时也可以兼营适合中、低端客户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如家庭、情侣包租客房等。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区的休闲度假功能。生态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三部分,科学合理安排边缘区的旅游活动项目。包括湿地公园和亲水廊道等,主要吸引客人亲临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愉悦心情。

(3)参与产品类———核心。参与产品是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包括参与式活动和参与式购买。前者通过参与农业劳动、民俗活动体验文化;后者通过劳动参与品尝劳动成果。此二项产品策划应该真实自然,让游客有回归自然、置身田园、回到从前的感觉,以文化体验的方式使客人延长逗留时间、增加造访次数。

3、产品品牌化

产品品牌化是一个过程,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营销和品牌反馈修正四个阶段。品牌的表征是文字、符号、图片和影像资料,而品牌的实质是产品的质量。[9]因此,和合生态园产品品牌化应该立足产品,重视营销,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1)产品特色———品牌基质和合生态园品牌基质是“生态”。生态的基质是“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有机互融。即,和合生态园不仅强调农业与自然的生态和合,更彰显农业与地域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有机集成。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8

Key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seas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近年来,我国的中心城市观光农业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有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郊区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现状

城市边缘区是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在这一地域,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城乡用地犬牙交错,乡村用地逐渐被城市线网分割,土地利用、人口和社会特征在传统村镇基础上出现城市化趋向。

以城市为依托、服务于城市,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不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关注生态性、强调生产性、突出观光性、重视生活性,这是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善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

二、科学开发城市观光农业的建议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从以下方面抓紧抓好:

(一)项目论证需要从多角度入手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它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综合论证,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地区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即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的可展示性。以山东寿光为例,其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处于前列的,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时也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缺山少水就依靠自己的蔬菜种植技术做大旅游,菜博会为这个从前默默无闻的县城带来了国内国际知名度;生态观光农业使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市场定位分析。从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观光农业首先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在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传统、休闲的场所。

(3)区位选择分析。城市边缘区农业地带应为首选,这些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明显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城市边缘区、城市近郊区,带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展观光农业。

(二)观光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的合理性。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保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对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并得到充分体现:

(1)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开发,严格控制滥用耕地。

(2)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3)避免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如在旅游景点内设立不当的建筑等。

(4)控制“农业观光园”周边的工业以及城市化等对景点的不利影响。

(三)政府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理顺管理体制

(1)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划和创建管理、服务体系。在旅游开发区要防止出现管理体制混乱,政出多门的现象,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建立一些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总结,以建立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引资、税收优惠等。

三、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一)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二)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三)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9

将观光畜牧业和生态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新兴的产业模式——生态观光畜牧业,其核心是畜牧旅游的生态性,是利用生态资源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园区既是观光园又是生产基地,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必须遵从科学性,使其具有产品生产功能;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1];示范园区的景区设计就是利用农村养殖设备与空间、农牧业生产场地、农牧业产品、农牧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适当的规划设计,以发挥生态农牧业生产效益,在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的同时,给游客带来农村和农牧业的知识,将旅游休闲和增长知识结合起来[2]。

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位置可选择自然风景条件较好及畜牧业资源丰富的风景区周围,还可在草原、山地草场、养殖牧场、农场、林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可选择利用周围已有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或现代化农村等地点建设园(区),展示农村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或崭新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风貌;园址选择应结合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规划相应的园区,水平条件不同,园区类型也不同,要规划用地,留出适当的发展备用地;景区设计在考虑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园区与外部区域的联系与协调,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园区园林化”。

1 景观规划功能定位

在进行规划前,首先要明确景区规划的功能[1,3]。虽然观光园区是将休闲和生产相结合,但其功能依然有侧重点。如果园区侧重观光旅游,在设计时,就要注重植物搭配,营造良好的景观,愉悦身心,以旅游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如果园区侧重产业生产,应该将重点放在养殖园的生产和示范方面。确定园区的发展重点之后,就可以打造园区的主题形象。主题形象是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结合园区本身的资源状况确定的。一个立足自身资源,适合市场需求的的主题形象可以使示范园区的特色得以凸显,能够打造自己的风格,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4]。一般情况下,景观园区的规划可以分为以下4个功能区:一是生态环保种养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可以种植蔬菜、水果、饲草等;养殖区主要是生态养殖各种动物。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种植区可以作为畜禽养殖隔离带,起到工程防疫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养殖区的粪污进行处理后,施用于种植区,促进其发展。二是能源循环展示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新型能源区和有机果蔬区。新型能源主要是指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和发电,用于生活燃料和生产用电;有机果蔬区是指有机肥用于饲草、饲料和果蔬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三是安全食品加工物流区。设置于种养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四是商务休闲服务区。设计办公、旅社、会议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素质拓展基地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以户外休闲、旅游度假、现代农牧业为核心的休闲商务中心。

2 生态畜牧业观光景区布置原则

传统的畜牧业发展以生产畜禽产品作为最终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观光畜牧业与传统的畜牧业其共同点是其主要内容都是畜牧生产,但生态观光畜牧业不以生产畜禽产品为最终目的。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在进行生态养殖的基础上,通过观光休闲,在获得畜禽产品的同时,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展观光畜牧业,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营造有特色的景观,才能吸引游客[5]。生态畜牧观光园区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突出特色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目的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科(教)等活动,以农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为使园区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戏、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必须在生态原则上集中建设一批养殖、种植园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带;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资源的潜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养殖园区。要避免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设计千园一面、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种植养殖景观,如特菜种植、特禽养殖、牧区天然草原草场和自然人文景观。

生态观光农牧业旅游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包括培育绿色观念,推行绿色标准,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经营[6];在观光旅游经营中充分利用生态畜牧资源和乡土资源(如特色畜产品、特色蔬菜、尝农家饭等),既体现对资源的深化利用,提高附加值,又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2 以人为本,注重文化景观的营造,做到景观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规划生态观光畜牧业园时,需要游客更多地参与到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乘骑、使役等劳动中去,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游客的行为活动成为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规划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活动空间,使之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真正体现劳动+休闲的模式。

在规划考虑人景交融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养殖区、乡村等原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远离复杂,远离功利,远离雕琢,远离装饰,保持乡土文化的简略和淳朴;保持原生态是生态观光景区设计大原则;生态观光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村寨相连、山水相依,有田舍、牧场、圈舍、森林、草场草地、动植物、山崖巨石、溪涧港湾或者江河、大漠、海洋等,这些“原生态”旅游资源都是不能过多人为干涉或扭曲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民俗更是不可替代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畜牧业观光规划设计必须突出原生态性,留“乡味”,传承乡土文化[7]。

2.3 兼顾生产与观光的功能

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将生产和观光功能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生产是基础,只有在生产基础上,开发其生态观光功能,将传统的生态畜牧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使其景观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例如,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并结合当地产业传统,实施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开发农牧业生态和休闲功能,大力开发山、水、场、园、林、庄等旅游资源,鼓励发展“名特优”特种养殖,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架构[8]。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按草牧、农牧、林牧、渔牧、牧沼等相结合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坚持非均衡发展,打造优势区域,一园一品或一园多品;或推进专业化养殖,建设优势产业村镇,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大力发展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逐步建设成生态家园小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生态农业小区、旅游观光农牧业小区。

3 生态农牧业观光园区养殖模式

生态观光农牧业是将观光与休养、体验与游乐等结合在一起,农牧业既具有丰富膳食的功能、动物生产功能、社会生活服务功能、调节生态功能,也具有旅游观光功能、文化功能和示范教育功能等,融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生态观光畜牧业是对有明显优势的生态畜牧业和观光旅游业进行综合开发,使种草、养畜养禽、林业、种植业、旅游等作为一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共生关系的良性循环,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形成“1+1>2”的开发模式[9-10]。

3.1 区域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畜牧业的养殖模式要以畜禽养殖为中心,重点解决养殖中的粪污问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风景区,因地制宜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各个环节相互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流循环再生原理为指导设置生产功能区,涉及产业有种植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蜂业等,在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提升景观美学价值,为生态旅游营造出更优美的环境,根据不同区域选取相应模式[9];观光生态畜牧业具体主要有山地、平原、山塘库区等3种形式:一是山地模式。山区区域多林木、果木,园区模式建议以放养为主,与林果业相结合,达到生态、观光、畜牧三者结合的目的。游客在园区可以采摘、山间游玩、购买农牧产品。林区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注重疫病防治,强化防疫措施,做好林区防护设施,避免游客在游玩中发生危险。该模式建议以林下养禽为主,以避免小型园区在屠宰过程中产生问题。防护林的建设还可加速土壤脱盐熟化,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二是平原模式。利用荒滩植草发展牛羊为主的牧业生产,油葵与养蜂相结合;利用滩涂草地资源和作物秸秆,扩大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规模经营。平原地区经济作物多,应以果蔬为主,可考虑通过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用畜禽粪便、秸秆生产沼气,用沼液灌溉作物,沼渣作有机肥,形成畜种、沼气、作物的良性循环,形成“牧—沼—果(蔬)”的循环生产格局。建立林-菇型、林-鸡型复合生态系统,突出生态养殖理念,特别注重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把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项目建设目标。结合现有的采摘形式,鼓励有机认证、绿色认证,以有机水果、绿色食品、生态肉蛋奶为卖点,吸引城区游客消费。三是库区模式。对海河泽等滩涂可采用农牧渔工多种模式进行综合开发[11]。库区渔业推行健康养殖模式进行鱼塘标准化建设,在鱼塘周边建排污渠道,实行污水与养殖水分开,以保证生产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同时排污水可用于农作物灌溉,对鱼病采用中草药防治方法。这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鱼塘污水灌溉作物,达到生态循环,同时可建设树下垂钓、作物采摘、全鱼宴特色餐饮等项目,吸引游客消费。

3.2 生态养殖模式

设计生态农牧业观光示范区或园区要因地制宜,以生产为主体,提供游客休闲、产品为主线,突出生态养殖;选择合适的生态生产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设计,以此实现农业系统结构的合理[12]。一是种养结合,养殖项目必须和种植项目结合,做到粪污无害化循环处理,形成绿色或有机种植如蔬菜、水果、菌类、温棚种植蔬菜园,可以提高商品自给率,做到吃得好,拿得走。在养殖和体验区域,其设施要考虑安全性,同时应确保整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验园、有机水果区,温室蔬菜园区等,瓜果成熟季节可以进行采摘体验;养殖服务内容有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乳制品品尝、奶吧;生态养鹿,开发鹿茸制品,鹿产品、喂鹿童趣;养羊如绵羊、山羊、奶山羊,羊肉或毛制品、羊奶等。二是与林木结合的生态养畜和生态养禽,如林下养鸡,河塘养鸭养鹅,特种家禽养殖;畜禽粪便直接用作农作物有机肥,达到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并使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提高了经济附加值,肉蛋奶受到游客欢迎,提高园区收入。三是畜禽、土地认养,开辟出租服务,为游客提供种植、养殖天地,平时代管理,如宠物代养、代管理等。四是各种特色服务,游客可在园区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游玩,有自助烧烤、采摘、垂钓、园区劳作、体育运动等多种娱乐项目,利用农家餐饮、山间野味吸引了大量游客如野地种植的蔬菜、野地圈养的鸡、鸭等;该园区依山而建,游客可以随时到山中游玩,同时园区为游客提供KTV、室等多种娱乐方式,使游客有多种休闲方式可以选择。在生态园景观的规划区让游客品尝以绿色、无公害为特色的农家餐饮,使游客通过品尝该农家菜的新鲜和美味后,感受农家的气氛,放松心情,享受农家的自然与纯朴[11-12]。

4 结语

观光生态农牧业开发模式主要依托生态村、风景区和农牧业园(牧场、林场、生态菜园、茶园、果园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牧林渔业观光生态园,将生态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素,以达到充分利用农牧业生态、土地资源和太阳能,延长产业链的目的。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5 参考文献

[1] 曹琼,李雪娇,麦热耶木·艾散,等.城市观光奶牛场发展策略探讨——以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2(6):10-12.

[2] 郑军和,史建民.山东省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03-206.

[3] 李同升,马庆斌.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2,21(2):77-80.

[4] 徐海顺,卞新民,汤国辉.城郊矿区废弃地观光农业生态规划[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275-279.

[5] 李彦苇,陈霞.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62-363.

[6] 尹华光,王晓彤.试论绿色旅游的实现形式[J].生态经济,2006(3):114-116.

[7] 汪升华,陈田,刘洋.都市郊区生态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核心理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49-52.

[8] 李晓颖,王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300-306.

[9]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10

    (一)主题创意不明

    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处于规划、投资、建设不同阶段的项目渐次增多。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例,21世纪以来,农业生态观光园呈加快增长之势。观光园主题脱胎于乡村旅游模式,主要分为观光休闲度假类、科技展示教育类和综合类。研究表明,安徽省内农业观光园缺乏主题创意,产品重复雷同现象明显,地级城市观光园多数为郊区依托型,游客吸引半径有限。

    (二)生态实践偏离

    “生态”是观光园的生命之源。全国各地农业观光园普遍冠之以“生态观光园”,体现生态理念。但是在规划建设、园区运营中普遍存在“不生态”现象。第一,贪大求全。现在的园区越建越大,千亩以上不足为奇。大面积征地,扰乱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民既有的生活生产秩序,本身就是一种“不生态”的表现。例如,设计单位把园区当作艺术来做,进行功能区划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一应俱全,生态园区空间范围的无限加大,超出了其依托乡村环境的承载阈值,自然生态失衡也就在所难免。第二,人为活动载荷过大。由于片面追求客流量,农业生态观光园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因为人类活动密度的加大,能源资源输入增多,废弃物降解载荷加大,一旦超过环境的自我消解阈限,观光园区即会面临光热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图1)。第三,任意嫁接移植外来物种和外来建筑。农业生态观光园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然而许多园区不选择当地优质植物品种,而任意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其中,不乏国外物种),外来物种受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培植难度大,抑或成为破坏地方原有生态的罪魁祸首;园区建筑也存在形制、体量、风格方面的“不生态”现象。许多园区构建大体量、高密度的建筑,或移植外来建筑形式,譬如,皖中肥西的园区引进徽派建筑,也有直接移植欧式建筑。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存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失衡。[3]

    (三)市场论证缺位

    农业生态观光园不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单位,大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所以必须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重组合。而经济效益是投资方持续经营和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营销策划都要未雨绸缪。有些园区夜郎自大,自认为园区面积辽阔、资源独特、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但是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投放市场后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其一,区位弱势。尽管有些园区交通便捷,但距离客源市场较远。在产品同构的背景下,吸引半径不会延伸至预测的客源市场。其二,景区遮蔽。由于许多农业生态观光园距离着名景点较近,而自身又未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园区往往未能和着名景区有机连接,仅仅成为其游客过往通道而已。其三,形象遮蔽[4]。同一类型的生态园占领先机,其品牌形象早已深入游客的心中,所以游客对于同质新产品难以产生好感。其四,竞争激烈。由于生态观光园纷纷上马,引致园区竞争异常激烈。

    三、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对策———生态实践

    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以下简称和合生态园),位于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赵联路南端广祠高速南侧,距市中心5公里。毗邻浙江省长兴县和江苏省宜兴市;距上海220公里,南京170公里,处于上海3小时经济圈,地域条件十分优越。和合生态园是一家集农、林业种植、特色养殖、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于一体的市级农业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3月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四周分布着满目青山的森林资源和国家小二型水库一座。目前已完成了大型梅园、128个品种的桃李园,彩色苗木园、玉兰园、无公害蔬菜园、生态养殖区、垂钓中心、竹园等8大游览区域的种植和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和运营是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集成,园区具有集约生产功能、集中旅游功能、综合效益功能。所以,核心是要把规划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即立足于“农”与“旅”最佳结合点上,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应用造园的原理和技法,最终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5]

    (一)生态规划立园

    1、空间规划

    “梅园”和“竹海”是和合生态园用地规划面积最大的两块。而农业生态观光园要彰显皖南独有的自然、人文特色,可以辅之以江南丘陵茶园、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即,合理处置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的用地规划问题。和合生态园内合理配置建筑用地与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生态园的主体(包括田园、茶园、竹海、梅园、水域等),而建筑用地只是辅助旅游活动、住宿、餐饮、娱乐的场所,二者比例要协调合理。即,用地最终结果不能戕害生态园之“农味”和“生态味”。

    2、建筑规划

    目前,和合生态园正处于规划建设之中。建筑必须依托自然地理现状和地域文化背景。[6]其一,从和合生态园地形地貌来看,可以因形(地形)就势(地势),遵循自然地形地貌的规律,进行建筑物布置建设。其二,从和合生态园地域文化背景来看,广德地处皖东南,皖、浙、苏三省汇合之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所以建筑物风格的选择应问政于民,而不在于个人偏好或采取自上而下模式,或追求时尚,一味模仿徽派建筑特色的专家模式。其三,材质选择也应该遵循地方文化生态。多选择木材、竹材、石料作为建筑材料,色彩搭配与自然协调,即以原色调为主,尽量规避水泥、钢筋大体量建筑的出现。

    3、景观廊道规划[7]

    廊道是园林式农业生态园游憩和观景路线。其一,延伸方向遵循自然规律,按地形地貌起伏变化设置线路,忌人为裁弯取直,或随意变通路线。其二,道路与观景有机连接,让道路成为观景的通道(视觉廊道),做到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柳暗花明之妙。其三,宜选择石材作为铺路材料。

    4、能源和废弃物规划

    新能源使用是和合生态园生态设计的生命供给线。其核心是注意低碳环保设计,严格限制高耗能设施。一方面尽量考虑太阳能利用,包括直晒式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照明利用,特别是景观灯可以采用太阳能灯。另一方面考虑建设沼气站,主要解决有机物垃圾处理问题,同时提供高效有机肥料。沼气可以供应灶具,还可以供沼气站附近照明,也是特色景观。最后,注意污水净化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可考虑把园区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融入自然水系;或者另外铺设新的排水系统。

    (二)生态文化兴园

    1、文化空间规划和合生态园文化载体空间主要在建筑。建筑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有形制、体量、风格、布局等。建筑形制要求与自然浑若天成,反对大面积平整、开挖原有地貌;建筑体量与生态园协调,以小体量村落房舍为主(包含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建筑小品等);建筑风格采用具有广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通过民间调查和地方志查阅的综合形式获得;建筑布局宜适当集中,散而有神。反对过分集中、城市化发展的倾向。

    2、文化内涵规划和合生态园内涵文化表现形式为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科普教育等。为彰显文化生态的自然特性,规避人工化痕迹,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表现形式宜与时令吻合,即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与江南物候契合;手工技艺展示与农闲一致;民俗活动与中国和广德地方传统协调;科普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和生态园理念协调等。

    (三)生态经济强园

    1、产品时间、空间策划

    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遵循自然规律。从时间考量,梅园———冬、春季;竹海———四季;荷塘———夏季;岁寒三友———冬季。从空间考量,合理规划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既有空间连续、又有合理分工。

    2、产品系列策划[8]

    产品系列策划包括观光产品类、休闲产品类和参与产品类。

    (1)观光产品类———基础。把握时令特征,有序开放梅园、茶园、荷塘、竹海、田园等主要观光旅游产品。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11

规划设计包括主体设定、容量计算、功能分区、分区规划设计、大门和边界规划设计、园路规划设计、集散广场规划设计、水系规划设计、假山与山石规划设计、建筑物规划设计、绿化规划设计、环保规划设计和导游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浙江绍兴县柯桥区制定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服务规范》,对观光园定义、总则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制度与管理等作了规定,特别对园区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提出了较为细致的要求。山东省旅游局制定了《山东省精品采摘园旅游服务规范与评定》文件,对全省采摘园进行打分评定,旨在让采摘园全面升级,发展品牌优势,规范管理,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采摘、休闲娱乐环境。该文件对于农业观光园的基本要求包括园区、采摘品、安全、交通、设施、服务、管理、环境、活动等方面。园区的具体要求涉及采摘园面积、园区卫生、日接待能力;采摘品的具体要求涉及果品质量、植物间距等;安全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农药化肥施用情况、安全防护设施,通风换气设备;交通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公路质量与停车场面积;设施方面的具体要求涉及交通指示牌、区内引导等;服务包括采摘园线路与项目简介、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定、网站网址建设等。虽然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关规定或管理办法,但是我国目前在观光园管理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仅有的少数管理办法或标准也只涉及观光园建设、评定等,关于观光园其它方面的管理规定甚少,且大多针对种植业主导型的观光农业,并未涉及林业、牧业、渔业等其它类型的观光园。已的关于旅游、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有些适用于观光园,但观光园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标准的实施方案。

2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标准需求

休闲农业观光园的类别不同、定位不同、旅游项目不同,以及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同,则标准的需求必然不同。例如,地处北京市区或近郊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地理位置寸土寸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和宝贵,且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要充分研发和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劳动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开展日光温室种植、地膜栽培、节水种植、立体种植等,而且为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开展能源、资源、农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必然的选择,生态高效、节约资源可以作为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首要目标。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它目标,例如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采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作为自身标准化管理的目标。要实现多个管理目标,就需要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12

一、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现状

(一)观光生态沟概念

观光生态沟又称旅游经济型小流域,是旅游生态工程在沟谷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是为发展旅游业而进行小流域治理和旅游生态工程建设的沟谷景观地区。

(二)山地类景区建设观光生态沟背景

近年来,世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年均增长率高达20%―30%,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从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传统的观光旅游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主流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出现给传统旅游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游客可以参加各类采摘活动获得农事活动体验,品尝自己采集制作的食品,这对都市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可设计的旅游模式

可考虑设计以下4种旅游模式:1)山地自然生态旅游模式。主要是以体会和感受山区原生自然景观,原生型地域生态旅游。2)山区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了解山区文化与历史知识及山区文化景观。3)山区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山区农村景观和山民生产生活习俗为旅游吸引物。4)“三高”农业生态旅游模式。把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在。

二、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方案

(一)工程措施

其工程措施包括:1.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2.统筹安排水土保持农耕措施,控制农耕地的侵蚀;3.山上封造,通过“封禁”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和恢复提供充足的时空条件,积极实施有效退耕还林项目,营造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水土保持林、风景观赏林;4.沟谷拦蓄,沟谷进行小流域治理,构建旅游经济型小流域;5.能源配套,建设沼气池、太阳能、以电代柴等;6.道路网络化、防蚀化,拦截道路径流,使之防蚀化,分散拦蓄,就地消化,减小集流面,防止洪流汇集。

(二)景观建设

包括:1.道路绿化,山地类景区道路行道树的选用和栽植,乡村道路栽种银杏、水杉、毛白杨、鹅掌楸等落叶乔木;2.水体建设,包括鱼塘、游泳区、垂钓区、乘船区,及水上餐厅、酒吧等建设与服务设施;3.农家宾馆建设,建设具有传统农村居家生活特色民居以及农村民俗文化的农家宾馆;4.田园风光,顺应大自然,营造的具有一定规则和审美价值的种植景观;5.森林景观,例如典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包括森林浴、滑雪、漂流和野营;6.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服务提供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7)休闲设施,健身运动器材、图书室、活动场、阅览室、篮球场,及篝火晚会的娱乐活动场地。

三、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效益分析

(一)环境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二)经济效益,建设观光生态沟,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利于山地地区农业的发展,且通过旅游活动使农产品生产与游客构成的消费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渠道;

(三)社会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愿望。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多方位筹措资金

积极加大对观光生态沟建设的宣传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要建立、健全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完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多渠道地增加投入;鼓励、促进开展区域联合,广泛吸引域内外资金和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融资。此外,可通过村民来集资,以自发捐款、入股年终分红等多种形式。

(二)搞好项目论证,进行科学规划

观光生态沟建设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论证要进行山地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市场定位,做好区位选择,遵循区域优势性、科学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突出观光农业的区域特色、游客的特定性、景区的合理性和科学意义。规划要与村镇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设计多样的观光农业形式。

(三)充分挖掘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中国的农耕文化、生物资源、农业景观、劳动技艺、民俗和民间文化等,这些都是促进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观光生态沟建设在山地类景区旅游开发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我国这些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观光农业项目。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

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除了在突出主题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质量、加强卫生等方面作出努力外,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实施有效的市场促销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五)坚持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严禁观光生态沟建设在山地类景区旅游开发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充分利用山区的好山、好水、林地和古迹遗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旅游业的各要素融人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

五、总结

观光生态沟建设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方式,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种群、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方风情,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山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只要在观光生态沟建设的策略指导下进行理性、有序、科学的开发,山区旅游必定大有可为。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篇13

1.1农游合一性

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当体现农业、旅游业双重性。这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产品的提供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是旅游业的一部分,具有娱乐、休闲和教育等功能。需要说明的是,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独立于旅游业和农业,是二者的共同发展,又是相互结合的交点;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汇型产业,集生产性、观赏性以及娱乐性和参与性于一体。收入靠门票、农副产品销售以及旅游活动项目和餐饮住宿。

1.2生态性

保护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小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质量和生态,在经济上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又要突出其社会、生态可持续性。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会更加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本色,在建设过程中定位于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突出体现地域农业文化特色,优选生态效益型发展之路,使农业生态发展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1.3社会文化性

对于传统旅游业的文化性而言,通常体现在历史遗迹、名胜古迹等方面。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具有以农业底蕴为内涵的文化特性。观光农业的资源基础,主要是社会文化环境、农业文化;是以多姿多彩的情趣,来满足其文化消费需求。以绿色农业为主体的自然之旅对农民来说不足为奇,但对于城市人来说,则是一种充满生机和趣味的农村自然文化风情之旅。

2板桥索桥河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及其应对策略

2.1板桥索桥河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建设

板桥索桥河休闲农业观光园位于盘县中南部,离双凤镇古城5km,距县城红果53km。土地面积139.51km2,耕地面积20169.8万hm2;园区内平均海拔1600m,年均气温15.2℃,气候宜人;园区内水资源充足,生物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园区规划总投资3亿元,规划面积593.33hm2,其中核心面积333.33hm2,已完成土地流转533.33hm2,辐射带动周边面积0.87万hm2。现有入驻企业31家,其中核心区16家,注入资金8227.9万元。分别是六盘水市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在龙硐和薛管屯村建起了一个40hm2高效立体观光的猕猴桃示范园,预计2016年挂果;另一个引进了一个个体老板在薛管屯村(南江)建起了一个16.4hm2的花卉种植基地,并成立了南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产生效益。另外还建起金果刺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宏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祖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种植芦笙13.33hm2基地,2016年进入盛产期、种植黄秋葵1.33hm2;草莓中6.67hm2;食用菌(巴西蘑菇)种植1.33hm2;养殖鱼类50000万尾。牛200头、生猪养殖500头。园区已修建园区公路4.5km,彩砖铺设机耕道1080m,停车场2个,共计3939.2m2,木栈道1000m,贵州和润永昌贸易有限公司盘县分公司与板桥镇协议出资2000万元兴建盘南商品交易中心,业主经营期限30a,建设门面235个、钢化大棚摊位420个独立门面155个(3100m2)、框式门面80个。农贸市场及冷库建设占地3.33hm2,全部建成后创年产值3亿元,可带动900余人就业。园区布局以板桥索桥河流域坝子和板桥至赵官、板桥至马坡公路沿线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园区目标定位以特色“种植、养殖、加工、观光休闲、旅游”作为园区核心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和农村产业发展。

2.2板桥索桥河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对策

充分认识休闲农业观光园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和示范带动作用,转变职能,通力合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支持该项目建设;建立上下相连、左右贯通、互补性强的服务体系,是成功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重要措施;园区开发建设期较长,所需资金量大,应结合实际情况,在土地使用,工商税收、流通、投入项目引进、奖励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将国家对生态农业开发、扶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够,鼓励多种形式的外来资金投入园区,以利形成龙头企业,尽快实现园区目标;园区所涉及项目生产周期较长,应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品质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使产品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落后,不过时;看好市场,搞好宣传,树立品牌。生产名、稀、优、无公害农产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