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实用13篇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1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2

1 常见错误类型

1.1化学式书写错误。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原理理解错误,如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写成Fe2O3,二是在书写错误的化学式,如Na2CO3错写成NaCO3,Cu(NO3)2错写成CuNO3等等。

1.2化学方程式“假配平”。学生对配平很重视,但是往往由于失误而导致没有真正配平。比如相对掌握较好的酸碱中和反应中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常会将2丢失。如:Ca(OH)+2HCl= CaCl2+H2O

又如以酒精燃烧为例的碳氢化合物的燃烧,氧气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经常会将3错写成2,即C2H5OH+2O2=点燃2CO2+3H2O

1.3漏写或错写化学反应的条件。在学习之初,学生区分不清楚“燃烧”和“点燃”,“加热”和“高温”,想当然的想写哪个写哪个,不考虑实际情况;初三下学期进入酸碱盐的学习,好多反应条件为常温,通常省略不写,导致学生养成不写条件的习惯。进入总复习,各种习题的出现,出现陌生条件应对不自如,条件经常不写或错写。

1.4漏标或错标气体和沉淀符号,即向上向下箭头。在学习这一部分对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漏标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气体的检验。错标的像工业炼铁原理,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也出现气体,如何标注有些混淆。

2 错误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错误,我做了相关调查,归因如下:

2.1化学用语基础差。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重要的化学用语,前两者是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的基础,任何一环有问题,都会造成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前功尽弃。

2.2书写步骤不严谨。书写方程式不按规范步骤来,导致漏写条件,漏标上下标;最后缺失检查一步,导致假配平。

2.3解读和应用信息题的能力差。现在中考题给予的信息题很多,学生缺乏解题经验;第二是中考中涉及到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

2.4学生习惯的影响。粗心大意,学习方法不得当,有丢三落四等习惯,对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具大的影响。

3 对策

针对错误及错误原因的分析,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些对策的应用。

3.1 遵守规则,规范书写。在化学方程式学习时,对学生要始终强调书写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次要规范要求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等五查,认真落实每个步骤,尤其是最后一步查,必须做到三查,即查化学式,查条件上下标,查配平。在学生配平步骤中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配平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归一法等。当要记住配平有法,但无定法。

3.2 重视实验,加深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的直观教学功能比教师说教强。利用实验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点。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方程式很多,但有近一半可以由化学实验得出。化学实验可以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理解记忆有效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考中信息题多数和初高中知识衔接有关,所以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适当衔接。如讲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可以将钠与水的反应引入,进而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及特殊要求,借助实验现象,可以将原理理解的明明白白。铝是高中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在初中它的重要考点主要是抗腐蚀性。而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中招考题上也有涉及,一个小小铝质易拉罐很容易帮我们解决问题。

3.3注重总结,提升应用。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特点,将化学反应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中复分解反应类型之多,若能条理清楚,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开展竞赛,激发热情。学生的学习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PK赛,有个人展示,有小组合作,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从对手身上反观自己的问题,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小组竞赛结束,每次上课前的课前小练,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书写化学方程式;单元后的总结小练,不同阶段的阶段练习,使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3

如果上面所述的第一种情况,是因为开卷考试的“开卷”情况所造成的,那么有些学生以分数为目的,则让历史学习呈现出了另一种极端。有些学生为了保证在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课本资料上标注考试考点,把历史课本化成了一个个“点”,让原本连贯的历史学习变成了一张“考点分布图”。这种舍本逐末的历史学习方式不足为奇,很多中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样就偏离了原本的历史学习目的,即便是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学习了初中历史。

二、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1.以培养兴趣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生的心智发育相对小学阶段来说,是比较成熟的。这时候大部分的中学生已经开始能自主的接触课外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历史教学中,运用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小故事,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一些轻松有趣的历史读物,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并对一些热门影视剧中体现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

2.提升课堂效率,构建知识脉络

在保证学生有兴趣学习历史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从课堂入手,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习的知识脉络,运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梳理。在九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座位顺序进行问答,让全班学生加入到梳理知识脉络的学习当中去。例如:梳理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让学生自主梳理,比如提出问题“夏朝之后是什么朝代?这一列座位的同学可以看着书本依次回答,一人一个朝代,最好说出此朝生的大事件,说完下一个同学接着说。”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历史课堂的学习,在这种稍具“压力”的氛围中,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对其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和历史考试,都有很大的好处。

3.扎根教材,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纵观多年的历史开卷考试内容可以知道,考试范围的根本还在于教材之中。有些考试内容的答案本身就是课本原文,但是有些学生却因为题目换了一个问法,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是典型的分析能力缺失的表现。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明白教材重点段落的真正含义,只有真正理解,才有可能“以不变应万变,答题答到点子上。”而想要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联系时事热点,用现在联系过去,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例如:世界历史中的美国历史部分,就可以根据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超级大国的现状,去启发学生回忆美国的发展历史,设问“是什么原因让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什么情况,让它能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等问题来启发学生对课本教材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能独立明白遇到问题的核心,在答题时切中要点,并切实掌握历史知识。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4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上,可以说实验的规程已定,操作流程已定,试验器材已定,甚至试验结论都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操作,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动手实验,积极摸索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学习效果也自然增强。

(二)转换角色,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在他们手里,所以教师也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换过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习惯和获得实践中获真知的能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自然就转换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比如月相及其变化的观察实验,观察生铁生锈等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在展示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把此类实验放到课外,布置给学生任务,适时引导询问实验开展情况,并拿到课堂上分析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明显强化。借助开展课外实验,就是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体现。比如做鸡蛋被“吸入”玻璃容器中的试验,可采取以下步骤:先准备一个熟鸡蛋,浸泡在白醋溶液中,一段时间鸡蛋皮和醋酸反应充分,鸡蛋皮变软,准备一口径稍小于鸡蛋的容器,在底部铺一层细土。然后在容器中扔进点燃棉团,待熄灭之后,立即把鸡蛋对准容器口处。发现棉团火焰熄灭之后,鸡蛋迅速掉进容器中。冷却一段时间发现鸡蛋皮又恢复了坚硬状态。教师接下来剖析原因:棉团燃烧容器内的一部分氧气,且排除一些空气。待火熄灭后,容器内气温迅速降低,压强低于空气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把壳变软的鸡蛋压入容器中。从这个实验就可以发现,开展课外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完成初中科学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能拓展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值得推崇的是,接着试验调动学生到生活中搜寻试验素材和寻找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索实验步骤等,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大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要处理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难处,甚至付出努力和心思最终没有收获和成功。这个过程是很造就人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寻求创新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都是不错的历练和提升。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带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布置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某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探讨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器材使用是否正确,并积极探讨改进策略。如在操作光合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公布教材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设计方案步骤是否正确有效。虽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都能表达明确,就是调节绿色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是,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比如环境中的光线条件、空气湿度、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都需要学生考虑进去。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就得尽心准备,深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情况,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引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他们进而进行深思深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试验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试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结合试验和教学搜集实验器材和道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互动,创建一些情景或者场景问题,如在一个月当中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转为月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上弦月和下弦月是怎么回事?日食和月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你能详细叙述其中原理吗?提出该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查找真相,了解月相变化秘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展现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出合理解释和自然现象原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进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模式,给科学实验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鲜空气,教师教学焕发新生,学生学习也兴趣盎然,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必要,完全契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和探索,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5

一、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其在课前的备课中,会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进而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给以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从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并且可以将重点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看似这种教学方式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握全场,学生只是在被动对知识进行接受,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思维都没有得到锻炼。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关键点在于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进行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演变成了学生的自学空间,学生成为了学习主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升效果。

二、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看似给以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的教学时间有所减少,但是就实际情况观察,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一定的提升效果,具体而言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在教学的过程控制上,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所遵从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教学之前会通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放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对一些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对知识点进行纵向上的联系思考以及横向上的对比分析,最后还会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宽和探讨,这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其二为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教和学的模式进行一定的转变,将诸多教学模式进行了融合,更多的学生自主探讨时间对学生的思维锻炼也有着十分明显得效果;其三为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灵活,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例如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得到一张北京人的信息表格和空白的山顶洞人表格,再让学生对空白表格进行填写,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历史事件,懂得多少历史演变,而是让学生养成一个对历史孜孜不倦的研究习惯,学习习惯是教学根本目的,也必须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首先,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培养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难以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所以教师会在课堂中将知识点嚼烂,然后教授于学生,这对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教学效率有着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其弊端在于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大幅度的降低,对任何知识都是等着教师说自己不会去主动思考。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优点就是在于放手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会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的将洋务运动的发动原因、过程和结果阐述一遍,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去探讨,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同时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去思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依据学生的自主探讨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让学生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探讨,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的教学上,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自主探讨,可以通过连续提出问题的模式,让学生的思路发散但是又有一个框架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序言里面提到了一处残迹,你们知道这一处残迹在哪里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寻找;然后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是在哪一场战争中损坏的吗?”然后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教师在提出问题“这次战争侵略者犯下了那些罪行?我们需要吸取哪些教训?”通过这样一些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对一些细节进行思索,而连续的问题又紧紧的围绕教学中心,这对培养学生的注重细节,突出中心的学习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导学案教学方式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而导学案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也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最为关键的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总体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姚立娟.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2):112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6

一、初中任务型教学形式的依据和背景

有效的英语语言学习不是基础教育经历性的,而是传授性的。学习经历的过程是第一性的,其中的内容是第二性的,英语任务型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过程。在任务目标的驱使下,学生能够运用一切信息资源,利用多种方式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性、综合性和对思维的挑战性等都很好地体现出现代语言教育中有关于认知过程、交际能力、感受与经历、学习策略、信息分析与整合及协作学习等理念。

二、教师在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但在运用中学习,而且为了能够运用而学习,它直接通过课堂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实际真实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任务,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教师在设计英语任务型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经验为出发点,其中的内容和方式要尽可能真实。在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搭建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活动,英语任务型教学应该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两者的关系紧密。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任务的排列者和设计者。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兴趣,找出教学内容与兴趣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合适地确定任务的形式和内容。在多个学习任务同时存在的时候,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排列和组合任务。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应该分为准备任务、接受任务、执行任务、报告任务、分析任务这几个环节,学生们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进行学习,在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任务型学习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上来,并且对学生的运用语言表现做一些合适的调整。在充满“动态性互动”的英语教学课堂上,从准备任务、接受任务、执行任务、报告任务到分析任务,学生都会一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活跃、变化的活动之中。活动越多,学生可理解性的输入就会越多,英语语言习得就会越多。在不断的刺激、挑战和激励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逐渐得到训练、发展、加强和巩固并且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模式

1.1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ase):该阶段主要是以旧引新,呈现画面,让学生了解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1.2实施任务阶段(during-task phase):该阶段以对子或小组形式完成任务的练习活动,总结活动的过程、结果和问题,向全班报告小组总结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1.3语言聚焦阶段(post-task phase):该阶段解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中相对重要或困难的语言点,提供再做任务的机会,让学生反思任务是怎样完成的,进一步巩固和操练语知识。

2.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2.1Leading-in/Warming-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这一步骤有助于形成一种英语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形式可以是sing a song,daily report,speeches,dialogue-acting等。

2.2Pre-task。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入任务。经过上一步骤,学生已进入状态,教师可利用幻灯、图片、多媒体课件来创造教学活动的情景,让学生了解任务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2.3Task cycle。这一步骤由任务、计划及报告三部分组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完成任务,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然后向全班汇报小组总结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2.4Post-task。这一步骤由分析和操练组成,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后分析其他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操练语言难点和重点。

四、任务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谁是主体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的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都习惯了教师作为主导出现在教室中,笔者深刻了解这一点,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课堂。但是,在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初期,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仍旧不敢大胆的与教师和同学通过互动完成设置好的交际任务,这让课堂一度陷入僵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尝试与学生沟通,让他们了解什么叫任务型教学,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转换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一问题是所有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是十分正确的,沿袭至今,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期间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任务交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去做。在设置难度系数不同的任务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应该是一系列的,而非独立的,因此,不同等级的任务难度也应该逐步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等级的任务,不但能够让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7

一、论证时需注意的问题

选择史料是指在同类性质的史料甚多的情况下,挑选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史料,并非指可以凭主观的意愿去挑选适合自己观点的史料。史料教学必然涉及史料的选择运用,在运用时论证又成为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大多时候我们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证的方式、角度。在具体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就值得思考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忌孤证,即所要证明的观点,只有一条史料;历史的发生、发展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合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原因时要选择涉及面广的史料或者在对一个观点加以说明时,要提供多则有关此问题的史料,不能用单独的一则史料去说明问题。二忌想当然地主观臆证;历史教师在加工史料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以教师自我理解为中心,强加观点给学生。三忌所引史料与所得结论的不一致或没有关联;这是教学中的大忌,史料作用是辅助教学,如果所用史料与结论相悖,教师就要反思到底是结论错误还是解读错误。四忌忽视反证:论证某一问题时,如果只注意到属性相应的史料,有意忽视观点相反的史料,得出的结论不是错误的,就是不全面的。

二、史料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史料研究范式

对于史料教学的研究中大多学者的研究方法较单一趋同:案例法、比较法、文献阅读法是普遍使用的方法,方法的选用会影响研究结果,所以在史料教学的研究中新方法的选用是必要的。史料教学具体操作方法不应该是抽象笼统的,它应该是具体的、灵活的、多变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史料教学的选用要考虑老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考虑教材的版本,要考虑史料的分类,要考虑不同课型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要求。总之,史料教学的具体方法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后才能够产生的。切不可思维僵化、盲目追求形式,在教学中迷失方向,为了教学而教学。

(二)史料对比

在史料教学中放眼国外从而在比较中对中国的史料教学提供借鉴是比较适合和必要的。英国、美国的史料教学相比中国历史更悠久效果也更好,而中国在史料教学方面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它们的史料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但在比较的同时应该扩大比较范围,不仅仅是中美英三国的研究比较,这样难免会显得狭隘,使研究结果缺乏全面性。

(三)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

在史料教学和素养培养的结合方面首先是值得肯定的,在新课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维目标。因而,在教学目标方面,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培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导向,这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三、具体史料教学方法

(一)加强对教材版本中史料问题的探讨研究

初中历史教材经现在改革后都统一成统编版教材,但高中历史现在仍有很多版本,注意版本的比较,注意不同版本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是一项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譬如《选取不同版本教材中史料的策略——兼论“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运用比较法、举例法对人教版、岳麓版中的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研究,发现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讲述中运用了同一史料但讲解时的侧重点却不一样。反思出史料教学要适度重视、缓慢渗透,立足课堂、巧设情景,立足教材、充实史料。不同版本教材中可能在同一课中引用的史料有所不同,当然也有相同的史料出现,那我们要怎么进行解读,侧重它的哪一方面这对我们突破重点难点提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意阶段史料教学要有针对性

史料教学主要是针对中学阶段的研究,却很少对初中高中这两个阶段进行划分来进行研究,初中和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学教材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应该得到重视。当然,强调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们间的衔接过渡问题,如果一味只强调差异,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是断层的不完整的。同时,高等教育中的历史专业对史料教学也有很大的依赖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会通过其所运用的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读体现出来,学生的能力也会透过史料折射出来,但是,大学生又与中学生各个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所以,教学方法这不尽相同。总之,注重差异,重视区别,逐步过渡,最终使学生能力提升,形成史学素养,终身提升和发展。

(三)史料教学和素养培养的结合

在新课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维目标。因而,在教学目标方面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培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导向,这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要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而史料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人文关怀”等,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形成和发展。

四、史料教学设计步骤

(一)具体设计步骤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8

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建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一些历史课堂只追求花架子、不考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错误做法仍然流行,笔者认为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就迫在眉睫了。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尝试采用了“六步教学法”,收效甚丰。下面,笔者就本教学法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就是探究性学习,它首先强调要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情境。例如,笔者在教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节时,上课伊始就播放从网络下载的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一些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片段,再现历史画卷,介绍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

第二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状态,学生或静或动,或思或写,都是在独立自主的研究文本,或根据教师提示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很有道理,所以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提倡“小组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先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相互帮助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小组的划分上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方便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助、检查。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也可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小组捆绑式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小组互助要注重组织教学问题,“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管理的艺术。教师不要做旁观者,也要到薄弱小组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要发挥组长的作用,除组织学习外,还要对本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要真正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师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四步:交流释疑。这一阶段,主要是全班互相交流展示,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先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然后,全班同学自由讨论。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展示学习成果。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学生活动成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思路、表达。

第五步:检测拓展。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试题按能力层次编制,重主观题,重书写表达。笔者常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主要形式有:选择、列举、填图、历史人名猜谜、材料分析等。如果把习题拓展,制成检测游戏软件,边玩边练,就会寓教于乐,既轻松又快乐,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六步:总结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概括、整合、拓展,体验收获,反思提高;布置课后预习与作业任务布置(练案),延伸课堂。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校园网站的留言厅、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小论文、历史小报或者电子作品;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这样,不仅学生提升了能力,教师也可通过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教师引导为助动。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灵动的,有些问题是预先想不到的,所以把预设与课堂生成结合起来是科学而符合实际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生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等等。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适时地运用课件、幻灯、音响、投影仪等媒体,传授历史基本知识,让学生在新情景中产生历史审美的享受和获取历史知识,取得动静相交、难易相替、把握节奏、巩固知识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释疑——检测拓展——将总结提升”“六步教学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教学中继续研究和实验,继续提炼和升华,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使其更科学、更简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王敏勤,《中国教师报》,2009年12月30日)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9

问题1:加热一壶水,加热时间越长,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水温升得越高.猜想一下,水温升高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吸收的热量有关.

问题2:加热半壶水和满壶水,哪壶水先开?加热相同的时间,哪壶水水温升得高一些?猜想一下,水温升高的多少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半壶水,与质量有关.

问题3.加热等质量的一锅水和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和油升高的温度会相同吗?哪一个温升较高?猜想一下,加热物质时,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不相同,油,与物质种类有关.

2引导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2.1明确研究方法

师:探究加热物质时,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与吸收的热量、质量、物质种类的关系,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2.2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师:完成探究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生:温度、质量、吸收的热量.

师:热量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测量,有什么方法可以间接测量?

生: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测加热时间可以间接代替吸收的热量.

师:实验室有酒精灯、量热器可以用来加热,展示量热器的电热丝,在酒精灯和量热器中你们准备选择哪一个?依据是什么?

生:酒精灯(学生对量热器不熟悉).

师:酒精灯加热时火焰的大小会变化,不能保证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要保证两个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比较困难.量热器的电热丝在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选择量热器更好.

师:你们准备选择加热什么物质?依据是什么?

生:水、沙子、油.常见,容易得到.

师:不错.煤油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时,升温明显,老师准备了水、煤油.

师:怎么获取一定质量的水、煤油?

生:用天平、烧杯称量.

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生:先根据V=m/ρ算出一定质量的水、煤油的体积,再用量筒量取.

师: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为了精确测量,老师选择分度值是0.1 ℃的精密水银温度计.

2.3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说明:“探究加热物质时,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与吸收的热量、质量、物质种类的关系”是初中物理实验难度比较大的实验,该实验涉及三个变量的控制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了研究方法,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择了合适的器材.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情、进度,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选择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点拨;也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根据选择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教师适时点拨(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学生再尝试,最后教师给出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这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才能提高.根据学情、进度、教学资源,实验探究可以分组也可以演示.

3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教学电源、量热器2个、温度计2支、量筒、导线若干、停表、水、煤油.

实验步骤:1.在量热器中加入80 g水,然后接上教学电源,电源拨到6 V档,闭合开关,分别加热1、2、3分钟,测量水的初温、末温,算出水温升高的度数.

2.先后在量热器中加入120、160 g水,加热1分钟,测量水的初温、末温,算出水温升高的度数.

3.在另一同规格量热器中加入80 g煤油,加热1分钟,测量煤油的初温、末温,算出煤油温度升高的度数.

表1

次数物质质量m/g初温/℃加热时间/min末温/℃温升/℃

1水8019.2120.91.7

2水8019.2222.63.4

3水8019.2324.25

4水12022.81241.2

5水16023.11240.9

6煤油8021124.43.4

4引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观察、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分析比较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一定质量的水,吸热升温,升高的温度与吸收的热量Q成正比.

生2:分析比较1、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不同质量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Δt与质量m成反比.

生3:分析比较1、6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水和煤油,在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Δt不同.

师:大量实验表明,上述结论也可以推广到其它物质.

5引导意义建构比热容概念

师:加热某种物质时,物质的质量m越大,升高的温度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Q越多.假设加热1分钟吸收的热量是Q,则加热2、3分钟吸收的热量分别是2Q、3Q,分析比较1、2、3、4、5次实验数据有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10

(2)要让漫画中的主人公真正成为有正义感的人,你有哪些好的建议?(4分)

该题所提供的材料载体是以漫画方式展现,分别取材于我们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情景,第一幅漫画中的同学面对老师“为什么要打伤同学”的责问,以“谁让他欺辱小同学。哼!”作为反驳的理由;第二幅漫画中的主人公对某些小区乱停车、占用人家草坪现象用砸车表示抗议。这些漫画所表现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比较熟悉,试题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注重“生活化”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2011年第21题的第一问中选择漫画①可以看作是2008年第21题的第一问与2007年第22题第一问的变式题,那么2012年第21题则是在2011年第一问中选择漫画②的基础上,从限制答题角度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这一步就是一种创新,当然也加大了一些难度。

品读了2012年绍兴思想品德学业评价第21试题,可以发现该题在取材上、设计问题的指向上和能力要求上有着鲜明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当然该试题在命题设计上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有着学业评价试题的创新性特点。所以,作为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的指导者,做好学生思想变化的引导者和开导者;对学生而言,重在扎实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对此,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两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思维,抓概念、构内在联系,培育抽象逻辑思维

要让学生活学活用,关键在于学生要扎实掌握好坚实的基础,前提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比较,从不同视角整理、归纳同类考点知识。而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维,抓概念、构内在联系,培育抽象逻辑思维。

以上过程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即学生以“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础知识为中心,逐步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抽象出结构、联系、体系、规律等,就是以判断、推理的形式实现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内在联系的一个抽象逻辑思维过程。

二、指“导”审题,注重变式训练,提升经验思维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加强审题指导,让学生学会“读题”,在当前灵活多变的命题方式面前,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积累起解答试题思维活动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和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的解题步骤与答题规范,提升经验思维优势。如漫画寓意型试题,其解题的步骤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四个字:看、概、联、答。

1.看,就是指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漫画的寓意

要看懂漫画,可以从三个环节做起,首先,看“标题”,标题往往能够揭示漫画寓意;其次,观“画面”,得仔细观察漫画,注意画面上所提供的信息,并特别注意漫画的夸张之处;最后,读“文字”,读懂漫画中的文字能够为我们理解画面的信息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

2.概,就是指透过画面,挖掘出漫画所蕴含的道理,概括出漫画的寓意

如第21题透过看“标题”观“画面”,读“文字”可知两幅漫画中的所谓“仗义”实际上是法制观念淡薄,没有通过合法的手段和途径依法维护正当权益的违法行为,是曲解了“正义行为”的违法行为。如果学生能够抓住这一寓意,对此题的解答就抓住了关键信息点。

3.联,就是指漫画揭示的现象,往往与教材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根据漫画所揭示的道理并根据设问的要求在教材中寻找与之相关的知识,以此作为答题的依据。如21题就涉及“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区别和“公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等相关知识点。

4.答,就是指根据试题设问指向,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措施或者这一正确观点做法的重要意义

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用语言要规范,全面组织好答案。

在此基础上,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好上述解题的一般步骤以外,更应该通过相关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如2007年、2008年和2011年的漫画试题,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

步骤一,学生练习2007年试题并分析,初步掌握行为评析类试题的解答模式。

步骤二,呈现2008年试题,让学生沿着2007年试题的解答思路口头分析2008年试题,然后列表比较分析两题的实质所在。让学生学会能够在背景资料与设问表述不同的情况下快速利用已有经验识别这类试题题型规律,即要做到基本例题归类化,解题思路模式化,提升经验思维。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11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动力,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创意地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踊跃提出问题。那么这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中学会创新,而且能使学生在这种“问题”的教学中,从小养成问题意识和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让学生明确试验目的,他们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那么,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于生物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上课时不能集中精力,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好学不好无所谓。诸如此类,这些学生目的不明确,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12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 现在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参与,把枯燥的信息变成高度组织的、容易记忆的图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创造力和学习转化力。

一、思维导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素来重视“通古今之变”,即按照时间顺序把历史分为若干阶段,在每一阶段中按照“以事系人”或“以人系事”的方式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史论统一性等特点[2]。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史实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更加明确,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新授课中,就单个历史事件而言,我们大都从事件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分为导火线、开始、高潮、转折、结局等要素,最后通过对此事件的性质的分析总结出其历史影响,包括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对整个事件有较为完整的认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也大都如此。运用思维导图的可以有效地将以上因素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史实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二、将“五四爱国运动”事件制作成思维导图的步骤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我们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一开始即导入运动的四大板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背景、补充经过、阐述影响以及升华五四精神,最后通过全景呈现整张思维导图,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本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研读教材,寻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找出主体框架。在表述要点的时候,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一个个可用的知识结构图。[3]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如何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后,引导学生将板块分为背景、运动过程、性质意义、传承五四精神四个方面。

二是对课时主题进行知识点填充,理清每个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应该处于的具体层级、具体分支点的地位,将每个知识点落实到思维导图中。[4] 在阐释背景时,鼓励学生寻找历史图片,如“二十一条”签订场景等。图文结合的方式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线性罗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所处时代的现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是历史中考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式之一。的过程可以细化为四个方面:导火线、经过、目标、结果。这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建议学生用不同形式阐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绘图过程中关注各个分支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关联。将目标与结果放在一个模块,除了可以更好地分析的性质外,运用曲线连接还可以使学生对提出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的成果,也使学生理解了初步胜利的含义。

三是注重小组合作探究,突破课程学习重难点。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思维逐渐体系化,但是初中生对一些事件的性质一般难以把握,因此运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小组通过探讨“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以得出属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性质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特点。 在思维导图中要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注重运用推导得出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标注关键字词,也可以添加一些备注对知识点加以解释。

四是总览全图,查漏补缺,前后联系,升华思想。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横向纵向联系较多,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加以巩固。五四精神体现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是上节课新文化运动所提思想解放的结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区别,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为下节课内容做了铺垫,这些都可以补充到思维导图中。汇总后的思维导图请见下图: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师生的要求

历史学科需要的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加以记忆,并懂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初中学生往往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在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也为课后复习以及预习中国国产党的成立的内容提供思路。

当然做好一张思维导图并非易事,对学生而言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所准备。学生课前要在预习中根据自己的思路做一张思维导图,概括本课的关键词,添加标注。课中要认真听取教师对课堂内容分层次的讲解,逐渐将零散的知识点体系化。课后要认真修改思维导图,反思最初预习时的疏漏,看出自己认知上的改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发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学习目的[5]。教师在准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样要抓住课标,整合课本资源,注重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成长也大有帮助。思维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每课的思维导图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

[注 释]

[1][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兰子武.历史知识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的辨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1).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13

在多数企业中,销售人员都是一类重要的业务人员。处于市场扩张期或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不稳定的企业,销售人员往往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销售人员通常在企业内外有较大的变动,这种变动给企业的市场经营和内部管理都会带来直接影响。准确地预测销售人员的变动,才能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规划,为销售人员的招聘、配置、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人工成本核算等工作提供依据。

马尔可夫预测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一种重要的统计预测技术。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员工变动呈现特定的概率变动规律,这种规律反映在企业过去的人事变动中,并在未来继续得以体现。这样,根据员工变动的历史数据,找出企业过去的人事变动规律,就可以有效地预测未来的人事变动趋势。如果能掌握销售人员流出和内部流动的数据资料并据此推定人员转移概率,就可以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销售人员的未来供给状况进行有效地预测。

二、销售人员的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依据马尔可夫预测的基本思想,建立销售人员的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p1(n),p2(n),…,pN(n))

=(p1,p2,…,pN)・Pn

=(p1,p2,…,pN)・p■ p■ … p■ p■p■ p■ … p■ p■… … … … …p■ p■ … p■ p■■

其中,(p1(n),p2(n),…,pN(n))为第n期的销售人员供给预测矩阵,(p1,p2,…,pN)为销售人员的初始分布矩阵,Pn为销售人员转移矩阵,N为销售人员的岗位类别数,n为预测期数。

三、销售人员马尔可夫预测的步骤

(一)确定销售人员转移概率

依据历史数据,计算出销售人员流向另一级别或流出企业的概率。

以大型日化企业A公司为例,该企业的销售人员相关工作岗位设置为事业部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业务主管、销售业务代表,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从最低职位销售业务代表逐级上升到事业部经理。通过调查,2011年初A公司销售人员的初始分布矩阵为(p1,p2,p3,p4)=(10,20,350,2000)。

利用近五年数据,计算销售人员流向另一级别或流出企业的概率。计算从低级别提升到高级别的人员转移概率,方法是用低级别提升到高级别的历年人数总和除以低级别历年人数总和。计算高级别降职到低级别的人员转移概率,方法是用高级别降职到低级别的历年人数总和除以高级别历年人数总和。计算继续留任某一级别的人员转移概率,方法是用某一级别继续留任的历年人数总和除以该级别历年人数总和。计算流出企业离职到其他企业的人员转移概率,方法是用某一级别历年离职人数总和除以该级别历年人数总和。利用计算所得各岗位的人员转移概率,建立销售人员变动情况表,如表1所示。

(二)建立销售人员转移矩阵

根据销售人员转移概率,构建销售人员转移矩阵:

0.7 0 0 0 0.30.1 0.7 0 0 0.20 0.2 0.6 0.1 0.10 0 0.2 0.6 0.2

(三)预测销售人员供给数量

依据销售人员的初始分布矩阵、人员转移矩阵及预测期,预测未来第n期的企业销售人员内部供给数量。

依上例,预测2012年初销售人员供给数量时,n=1,N=4,则2012年初的销售人员供给预测矩阵为:

(p1(1),p2(1),p3(1),p4(1))

=(p1,p2,p3,p4)・P1

=(p1,p2,p3,p4)・p■ p■ p■ p■ p■p■ p■ p■ p■ p■p■ p■ p■ p■ p■p■ p■ p■ p■ p■■

=(10,20,350,2000)・0.7 0 0 0 0.30.1 0.7 0 0 0.20 0.2 0.6 0.1 0.10 0 0.2 0.6 0.2

=(9,84,610,1235,442)

根据预测结果,下一预测期,事业部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业务主管和销售业务代表的内部供给人数分别为9、84、610、1235人,另外还有442人离职。

利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企业销售人员的供给预测,关键是人员转移概率的估算。人员转移概率估算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最终的预测结果,甚至影响到相关的决策质量。只要正确估算人员转移概率,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销售人员供给预测将在人力资源规划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发挥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才,李梦萱.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探讨――基于马尔科夫模型[J].人力资源管理,2011(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