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建设实用13篇

现代文明建设
现代文明建设篇1

 

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北京的公共文明程度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3.02,与2005年相比,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上升了17.81个分值,实现了大幅提高。①随着市民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公共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公共文明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公共文明的基本内涵 

“公共文明”是社会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既包括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具有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又包括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的公共生活行为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习惯、公共服务意识、维护公共秩序的表现等。城市文明程度主要包括城市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服务水平、风俗习惯的文明等等。 

1.公民文明素质 

公民文明素质是公共文明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公德水平。公民意识以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建设民主法治为价值取向,反映了公民对待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公共精神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共道德则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2.城市优美环境 

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公民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基本场所,环境文明是城市公共文明的名片。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在人的活动作用和影响下的环境,是一种打下了深深的人的文化烙印的城市自然环境,环境文明实际上是人的行为文明的结果,同时又对人的行为文明产生反作用。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加脏现象”:在环境优美的大剧院,人们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少有人乱吐乱扔,但是在小商小贩拥挤不堪的街边马路,很多人会毫无顾忌地乱吐乱扔。正所谓“越吐越脏,越脏越吐”。 

3.优良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公民社会生活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当前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市民生活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并由此产生享用有限公共资源的空间和时间顺序问题。按照一定的制度和原则,公平地分配机会和资源给每一个公共生活参与者,而不是按照人所具有的自然体力大小无序地抢先占有资源,是城市运行和城市文明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公共秩序一方面靠公民的自律,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制度、规范体系的有效供给,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公共行为。 

二、公共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公共文明是继承和发展奥运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举措。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国际性重大公共活动,既对北京公共文明建设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也为北京公共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奥运筹办过程中,北京市制定下发了《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在推进人文奥运行动过程中聚焦公共文明建设;将公共文明建设纳入《首都“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公共文明建设的工作措施。先后组织首都专家学者在京举办了两次“公共文明论坛”,积极倡导公共文明理念;建立了公共文明行动规范体系和指标体系,每年进行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测评,并制定下发了公共文明示范地区创建考评标准体系。提出实施环境、秩序、礼仪、服务、观赏、五大文明引导行动,这无疑是在“后奥运时代”巩固和发展公共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步骤。 

其次,大力推动公共文明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公共文明的需求日益旺盛。从市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普遍意见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都大多集中在公共文明建设上,乱拥乱挤、互不礼让、乱吐乱扔等违背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看似小事

[1] [2] [3] 

,会引起人与人的磨擦冲突,甚至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为此,加强公共文明建设,提升人们的公共文明素养,有利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公共环境和公共秩序。另一方面,提升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素质贯彻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念,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对于和谐首善之区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公共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公共文明建设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文明运动,开辟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新领域,反映了社会各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搭建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因此,大力推进公共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公共文明建设的显著特征是它的开放性、无边界性。北京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北京人民受益,而且使全国人民受益,国际各界人士受益。 

三、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倡导和培育“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公共精神 

现代公共文明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一种人与人和谐共存的社会关系,其基本标志是优美的城乡环境、优良的社会秩序、优质的社会服务、优雅的言行。而要达到这样的文明程度,其决定性因素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即每个人都要做到尊重他人、礼让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现代公共文明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文明有礼的现代人。当今北京,经历了城市化、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之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社会人员流动加速、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城市环境、交通等的压力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精神的需求不仅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迫切和强烈。培养尊重和礼让他人的精神,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认为,礼是人的一种和谐共在关系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这一美好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礼记·礼运》中说:“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即人类的道德自觉力量源自于礼、也镶嵌在礼之中。现代公共文明倡导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礼让的精神是中国礼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应当作为现代公共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道德内涵而大力发扬光大。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为文明规范体系 

规范,是一个社会秩序赖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规范缺失,就会造成社会无序、人们无所遵从的局面。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规范可以理解为规定与评价人的活动及存在形态的普遍准则……在行动发生之前,规范主要通过引导或约束行动来对其加以调节;在行动发生之后,规范则更多地构成了评价这种行动的准则。”规范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群互动的基本保障。由于社会成员高度流动,人与人之间关系呈现广泛接触、转瞬即逝并且萍水相逢化,人们一旦违反道德很容易逃避处罚和制裁,社会的非正式约束机制不再象以往那样奏效。为此,更加需要加强现代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这既是制度文明、管理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优良秩序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制定覆盖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使人们在公共场所的一切行为均纳入社会行为规范之中,并在行为规范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公共文明素养。培养人们对于规范的职责义务的无上敬重心,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时时处处按照社会规范行动。 

.建立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明建设工作机制 

现代文明建设篇2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全市综合实力强区和**现代文明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一大批有抱负、有才华、有干劲的优秀青年来担当重任。也可以这么说,**区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各位有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今天,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选择了到**区来工作,大家要把自己的发展同**区的发展紧紧连接在一起,把自己的命运同**区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一是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追求选择了到基层工作,要尽快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开展调查研究,不能浮光掠影,人云亦云,要深入、细致、全面。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分析论证,找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还要注意把自己的调研思考与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对应起来,进一步提升对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二是要在实践中磨炼自己。要找准远大理想与具体工作的结合点,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从本职岗位干起,从细小、具体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凡成大事者,必先做好小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小事,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完成从平凡向伟大的跨越。也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好,才有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要在群众中丰富自己。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会“用放大镜看上情,用望远镜看外情,用显微镜看下情”。在基层工作直接接触群众的时候多,对待群众一定要真诚相待,谦虚谨慎,不能恃才自傲,瞧不起人。要充分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为群众的服务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锤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三、选拔生是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要充分发挥优势,把自身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同推动本地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选拔生要注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一是要勤业。对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干一件成一件。已经安排固定岗位的,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做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二是要敬业。敬业首先要做到对基层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当前,要从实际出发,自觉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基层的重要任务。大家要找准切入点,积极作为。学规划建筑、城市管理专业的,可以充分发挥你们的所学和专长,帮助提高村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学农的同志要在推广新品种、运用新技术方面大显身手;要充分发挥各位现代文明意识比较强的优势,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发挥文化水平高、对现代化技术掌握比较多的优势,积极参与“农民知识化工程”和新农民的培训;要发挥来自五湖四海、与外界联系多、掌握外界信息快的优势,把对本地发展有借鉴作用的做法和信息及时收集起来,提供给领导和当地的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招商引资。三是要精业。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既需要一定工作经历,同时也需要大家认真钻研,刻苦学习,真正做到“一学二做三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为农村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

现代文明建设篇3

Key words: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rchives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将原始文明演进为近现代文明,档案则是验证这一转变最有力的证据,档案文化建设也在这一演变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文明时代的档案文化建设不仅具有传统的保存历史、传承历史、文化教育等功能,更加合理地吸收了时代元素,呈现出新的发展气息,逐渐朝着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共建档案文化体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挑战。正确地认识与把握信息文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加快档案文化体系建设的步伐,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

1 信息文明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影响

档案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范畴,属于上层建筑层次,可以说档案文化历经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在不同的文明社会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是档案文化建设先进性与适应性的体现。信息文明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也是对档案文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文明社会。

信息文明延伸了档案文化建设的属性特征。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呈现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特性,即社会性、共享性、创新性、增值性。信息文明社会提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档案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也必将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信息已不再是国家所独有的信息资源,而是全社会、全体公民的信息资源,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将全体公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全民共享为目的。档案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化积聚或文化叠加的过程,而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档案价值的深层次挖掘,创新开发档案价值,提供多种形式的档案服务满足利用者需求。档案文化价值的体现以利用为前提,通过利用来解决利用者的实际问题,当社会普遍利用档案的目的达到之时,也是档案文化增值性的体现。

信息文明拓展了档案文化建设范畴。信息文明时代要求档案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研究领域,而需要将档案事业文化、档案信息加工品以及与档案文化建设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等方面考虑在内。档案事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档案事业文化体系的形成要求这个系统中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协作,其目的是促进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康运行的档案事业文化体系。档案信息加工品是档案工作者的智力成果,它既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又保护档案原件不受破坏,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档案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输出。此外,信息文明时代的档案文化建设还要特别关注档案文化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与网络环境的协调关系、与信息技术的适应关系以及加强国际档案文化建设的交流,加快档案文化建设的国际化步伐。

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的生成与存在方式,电子文件及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文明时代的产物,电子文件产生于计算机系统,对载体及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也与纸质文件的形成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网络信息资源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文件多、范围广、形成复杂,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档案文献传播与交流的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为档案用户提供了在线传递、全文检索等功能,同时也提供在线展厅等新型宣传手段,也使得档案文化的价值功能得以扩展。再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档案信息加工品的形式与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多媒体编研成品的繁衍,档案信息加工品已不再是纸质化的副本、小册子,而是有声视频、音频等形象、生动的信息加工品。此外,档案数字化、档案网站及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也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档案文化建设由客观存在转变为主观创造。农业文明社会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档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档案以凭证为主要价值。工业文明社会人类的实践领域逐步扩大,档案的作用范围也随之扩大,此时档案开始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档案文化服务功能与教育功能得以体现。信息文明改变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方向,由客观存在转变为主观创造。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开始主动探索档案用户的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全方位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将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及时传递到有需要的地方,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档案利用者主动查询档案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可以说,直到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才真正作用于精神文化建设层面,这是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大转变。

2 信息文明背景下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梳理

“信息文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在此基础上对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为目的,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最高社会理想为终极目标的新时代。”[1]档案文化建设是否已具备信息文明时代的特征?能否成为信息文明社会进步的助推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对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进行扬弃,以求档案文化建设更具时代性。

档案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已形成,但客体资源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文明社会。“档案馆是社会信息服务中心,越来越起着管理保护、信息交流、信息加工三位一体的社会化的新型知识产业的作用。”[2]档案馆所保存着丰富的馆藏资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现存馆藏资源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一方面,馆藏资源仍以政府机关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文件为主,企事业单位文件为辅,以致反映政治文明建设的档案文献明显高于反映经济文明建设的档案文献,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文献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纸质文献的收藏率也远远高于其他载体文献,已然不能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需求,档案服务社会的目标也无法保证,档案的公平利用更加难以保证。

档案文化建设已融入信息文明发展轨道,但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档案文化在信息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从整体上来看,档案学者对理论钻研以及档案工作者对实践工作的完善等多方面努力仍处于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而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即宏观管理战略。直面信息文明的挑战,各地方档案机构尝试着一系列的基层档案工作改革,从国家层面上讲,档案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缺失直接导致地方档案文化建设的滞后性。档案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源泉,基于此,有必要从国家的高度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及战略方针,制定合理的战略步骤及战略措施,统筹协调全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各地方可结合当地特色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最终实现国家档案文化体系建设。

档案文化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流文化之一,但涉及档案文化建设的法律规范略显匮乏。“信息文化是人类群体与社会(国家、民族等)对待信息、围绕信息所形成的,具有共同性和稳定性的精神传统及其行为习惯,即群体与社会信息现象中的一切稳定性、共同性因素的总称。”[3]对于信息文明时代的信息文化体系建设,信息部门已制定了严密的信息法律法规,为信息文化建设构建了法律平台,而档案文化建设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为基础,1996年版的《档案法》难以有效指导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更加缺乏电子文件法律条文,其中部分条款甚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悖,严重阻碍了档案文化建设。信息领域立法间接地肯定了档案馆信息的获取、开发、服务、利用的地位,也为《档案法》的修改完善起到了指导作用。

档案文化价值鉴定标准化缺失,影响档案文化建设的进程。“档案文化的价值是档案文化所表现出的对于档案保护、利用与管理的意义,或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甚至可以认为是档案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对档案学、文化学的重要作用。”[4]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的价值鉴定不仅能够正确衡量档案文化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弄清档案文化的价值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档案文化建设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能得到认可。科学地制定档案文化价值的鉴定标准,将档案文化价值鉴定工作纳入到档案事业规划中,转变档案文化建设的守旧观念,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增值。档案文化价值鉴定标准的制定要以动态的眼光,全面分析档案文化与利用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档案文化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3 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反思及出路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档案文化建设与信息文明不相适应,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延续的原因,也有主观意识的原因,还有客观存在的原因。

历史原因需要考虑档案文化与社会文明及时代变更的关系。档案文化伴随着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传承至今,档案也真实地记载着社会文明的演变,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期,档案是记载神灵、占卜、卜辞的工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勉强可以说档案是国家的副产品,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档案逐渐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服务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此时的档案文化的社会性已有所体现。那么信息文明时代,档案已完全摆脱副产品的阴霾。档案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是对社会文明的验证,档案是各个时代、各个阶层、各种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是精神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智力活动的成果。历史遗留下来的封闭思想若不得以解放,档案文化建设也必然会面临着诸多困难。

主观原因包括档案文化建设主体意识薄弱,以及档案文化受用主体权利淡薄两个方面。大多数档案馆未能履行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缺乏档案文化建设责任意识,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务必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及知识创新理念,实现档案馆社会文化传播功能,档案馆有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帮助公民了解档案,并且有计划地引进、借鉴、吸收其他部门及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底蕴,以完善我国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公民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公众并不了解利用档案是他们的一项权利,公民只有在有所需求的情况下查找档案文献资料,并不会主动利用档案。然而事实上,公民的档案利用权利是《档案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利用者了解他们所享有的合法权利,将档案利用视为一项活动,促进档案价值的发挥,以实现档案文化的建设。

客观原因以客体资源建设及客观环境为主。在信息文明社会,信息技术滋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及特殊载体档案,一时间令档案工作者难以招架,致使档案资源以无序的、凌乱的状态存在。信息文明时代,资金的投入也是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完善档案文化建设的设备设施,加大数字化及档案网站建设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加大人员培训的投入,为利用者提供必备的利用设施及舒适的利用环境等。宏观层面,国家须制定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统筹规划,并将电子文件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列入其中。中观层面,各地区档案机构须按照国家规划制订本地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加强与兄弟部门的合作,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微观层面,务必确保与档案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的质量,将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发展。

综上所述,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性显然已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对主体意识与客体资源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反思,能够更好地对档案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根据信息文明的需求,及时调整档案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以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发展,满足全民共享档案文化的需求。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信息文明视阈下档案文化范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2YJA870015)、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我国档案文化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海鹰.信息文明论纲[J].天府新论,2006(5):101-107.

[2]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96

现代文明建设篇4

一、正确认识、深刻理解贯彻《监狱法》和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关系,是增强现代化文明监狱紧迫感、提高自觉性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施行,是全国监狱机关和全体监狱工作监狱人民警察盼望已久的盛事。《监狱法》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监狱工作法典,它的颁布实施不仅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和法制建设工作的日趋完善,也反映了我国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贯彻《监狱法》与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要求,相辅相成的。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既是贯彻《监狱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监狱法》的必然结果,为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尤其是“软件”建设的硬性标准集中体现在《监狱法》的概括规定中,用精练的法律语言表述出来,为监狱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这不仅使现代化文明监狱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而且还有利于保障和制约现代化文明建设在法制建设轨道上健康顺利的发展。因此,要达到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监狱法》,依法建设是前提,是基础,决不可偏废,这样才能保证准确正确地建设好现代化文明监狱。另一方面,贯彻《监狱法》,严格依法治监,离不开与社会文明相适应的基本物质条件,较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是监狱依据《监狱法》,发挥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能,落实“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强化三大基本改造手段,完成惩罚和改造基本任务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加强监狱的现代化“硬件”建设。同时随着《监狱法》的贯彻落实,《监狱法》所要求的物质保障体系,尤其是监狱的财政经费、投资保障、资产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必将逐步到位,这也为我们建设现代化文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强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紧迫感。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保证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监狱干警队伍。不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通过干警的活动去实现。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是建设好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有力保证。政治坚定是根本,全体监狱干警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队伍各项建设的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观察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坚持坚定的思想立场,善于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创建工作实践;纪律严明是保证,作为准军事性的司法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没有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切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和保证完成,纪律是执行实践的保证;作风过硬是基础,勤政廉洁,遵纪守法,顾全大局,遇险不惊,沉着镇定,具有独立处理和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对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的最起码的要求;业务精通是前提,业务素质是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法律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执法水平,只有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把创建工作真正地做好,“犯人多数是可以改造好的,但是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没有完成这个艰苦过程的情况下,这些人有许多都是‘饿老虎’,我们的监狱、劳教警察都是‘训虎人’,随时都有可能被他们咬死、咬伤。”[2]所以做为监狱、劳教警察一定要保证能够做到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被那些“饿老虎”咬死、咬伤。但是近年来,在少数监狱人民警察中确实发生了一些性质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还有不少干警法治观念不强,政治业务素质不高,因此,必须从严管理、从严教育、从严培训、从严要求,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需要。

同时,还要看到,加强队伍建设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国家经济政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要加强全党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我们司法行政系统来说,要进一步把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工作推向前进。现代化文明监狱要靠有现代化知识的监狱人民警察去建设,不可能设想用落后的监狱人民警察去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那是不可想象的。再从犯罪率和犯罪性质来看,现在关押的犯人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再加上这几年的“严打”收押的犯人和过去也不一样,暴力犯多,团伙犯罪多,重新犯罪多,改造的难度、保障监狱安全难度也比过去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想更好地完成我们所担负的任务,确保监狱的稳定,努力提高罪犯的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为国家社会稳定做出我们的贡献,要保证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抓队伍、促业务,才能够保障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得到提高,才能够保障监狱的稳定,罪犯的改好率才能不断提高,重新犯罪率不断降低。我们才能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保障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顺利进行。要建设好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必须加强监狱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充分发挥监狱

党委的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通过建立对监狱人民警察的严格考核体系,合理的竞争机制,良好的奖惩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培养和选择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进入监狱各级领导班子,增强领导班子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组织保证,也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全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保证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远近结合、统筹规划、软硬并举、注重软件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基本途径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监狱系统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应当遵循五个原则,即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的原则,尤其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层次建设的原则;讲求实效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从宏观上指导全国监狱系统建设现代化文明的原则,也从微观上为每一个监狱指出了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就每个监狱来讲,远近结合、统筹规划、软硬并举、注重软件是进行“建设”工作的基本途径。每个监狱,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畏难不前无所作为,也不能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纸上谈兵,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安排,滚动发展,每年办成几件事,这样就能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着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目标迈进。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从总体上讲包括两个方面,即以监狱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教育设施、生活卫生设施以及生产方面的技术、设备、工艺为内容的硬件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监狱人民警察素质、执法水平、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劳动手段、改造效果为内容的软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缺一不可。做为监狱领导,必须认识到硬件与软件是辩正统一的,硬件建设搞好了,有利于软件建设;软件建设搞好了可以促进硬件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确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如果只抓硬件的物质文明建设显然不是现代化文明监狱,而只抓软件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达不到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要求,二者是辩正统一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得软硬并举。当然硬件建设是要花钱的,在当前财政和投资保障不能很快到位,多数监狱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清轻重缓急,做出规划逐项分步进行。而且这些建设项目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应当相适应,争取一次建成达标避免时过不久又得更新改造,造成二次投资或浪费。

软件建设,主要强调监狱人民警察素质、严格执法、科学管理、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改造效果等。从经济角度讲,这些可不花钱或少花钱,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单位,可以软件先行,但这决不是说软件好搞,容易达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重要,难度更大。司法部提出:“要注重软件建设”、“软件要强”,这不仅说明中国监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软件建设上,同时也有利于克服我们一些同志一味强调物化建设的误解,从而推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进程。软件需要硬功夫,当前在软件上,要结合贯彻《监狱法》,一条一条地检查自己监狱的工作,凡与《监狱法》相抵触的,应当立即停止;凡不符合《监狱法》的规定的监规制度等,应当及时修改调整。同时要继续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监管改造工作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对罪犯实行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继续抓好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计分考核、依法奖罚的制度。全面推行三分工作,把防逃、防重大恶性案件、防非正常死亡的各项安全防逃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改造秩序的持续稳定。在教育改造工作方面,要加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办好特殊学校,建设丰富多彩,有益于改造的监区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助教育,进一步搞好社会帮教等。通过这些切实使监狱的软件强起来,上一个新水平。这就是现代化文明监狱软件建设实实在在的工作,也能促进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硬件建设,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

现代文明建设篇5

一、引言

现代林业发展不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还要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而美化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最终形成和谐共生良性状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策略。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恢复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都离不开现代林业建设。建设现代林业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2.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科学技术等方面制约,生态产品存在短缺现象,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日常需要。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生态产品建设工作,必须注重采取措施进行造林绿化,加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美化环境,保护周围生态安全,从而推动生态产品生产建设,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

三、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正因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因而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二者的密切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近年来,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森林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森林面积出现增加趋势,森林质量也出现稳步提高的情况,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推动了林业的发展,还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森林破坏,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进行工程建设中,非法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破坏森林资源,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林地发展,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产生阻碍。为此,必须转变这种情况,认识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建设项目使用的林地,应该严格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进行,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打击,对破坏林地的行为应该责令当事人恢复。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林地增长指标年度考核工作,将森林数量的增减、质量升降、管理好坏等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责任,确保森林保护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森林资源保护作为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水平,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投入。发展现代林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而必须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确保生态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从而顺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首先,要建立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并做好预算工作,确保资金稳步增长,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要。其次,加大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林区部门机构、道路建设、饮水设施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纳入规划建设体系,并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生态补偿和商品林补贴制度,安排专项资金,促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完善现代林业发展市场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攻关,着重加大对生态建设、资源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生物能源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各级推广机构,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重视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实验室、质检中心、新品种测试基地建设。建立林业示范园、示范基地,推动林业科技进行,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4.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发展林业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出现。对出现的环境污染也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管理、资金投入、科学技术运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有力的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绿化,2013(7),5-8

现代文明建设篇6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能够有效的涵B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观念应运而生,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可有效治理荒漠化。现代林业的建设,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工作。

1.2 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态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产品数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产品供不应求。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推进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生态产品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们对现代林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林业相关工作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保护措施逐渐完善,林木质量逐年提高,在有效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林业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林业的造成的破坏,一些地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善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对生态的重要作用,加大森林保护管理的力度。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占林的行为,严格遵守“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政府还要积极推进林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工作的落实,切实将林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纳入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标准之中,保证林业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资大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矛盾,政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林业发展资金的充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林业保护制度,提高林业保护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发展资金的持续供应和稳步增长;政府要加大林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做好林业基础工作,切实将林业苗木,防虫妨害,以及防火工作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林业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政策支持或是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和防护林建设,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保护工作,为林业发展作出贡献[1]。

2.3 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林业发展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林业生物能源、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林业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地建设[2]。

2.4 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环境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因此,要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尽量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必须通过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林业资源的建设,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林业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现代文明建设篇7

1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林业的概念是近年才被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等多种价值为目标,并依托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及社会的各种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林业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家所重视。

林业对于国家层面来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公益性事业,还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以及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现代林业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也是十以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林业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1]。

2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指的是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人们积极地改善发展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人与自然、自然界的各因素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简单的说,生态文明就是要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促进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总结反思的结果,它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达到一定层次后产生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理性认识,它提倡保护环境,保护各类不可再生资源,反对所有破坏环境、不利于自然发展的行为,提倡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化目标。随着当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生态文明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3 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1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依存

林业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但可以提供各种林业产品,还可以提升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森林树木也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品质及文化修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说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态建设方面,全国每年的造林绿化,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生态保护方面,全球现在正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灭绝或数量减少、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各类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林业在以上所有生态危机的改善上都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林业为人们提升了林业产品、生态产品,人们还要积极地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对树立良好的林业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

3.2 林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

自从2005年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经过了1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林业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林业主要承担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历史作用[3]。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主要从林业的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推进:一是在林业生态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国民了解、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二是大力推进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强了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力度。为此,国家林业部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各大项林业工程。三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林业产业,改变原有粗放式的林业产业生产方式,加快向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四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

3.3 生态文明是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目标,是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最终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2005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的目标,这对于林业来说,既是一个新的要求,也给林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根本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不断解放和林业生产力的过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用现代林业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林业造林的质量和效益,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从而提高我国的森林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对于我国人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4]。

4 加快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4.1 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

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最主要的工作是提升我国森林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建设和保护我国的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要将森林主体打造成以森林生态为主、林草结合的生态林业系统[5]。

4.2 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产业发展在我国的第一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产业建设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国要转变原有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林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当前我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林业产品,鼓励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6]。

5 参考文献

[1] 王雪冬.现代林业发展与林业技术关系初探[J].智富时代,2015(10):224.

[2] 温亚利,刘俊昌,谢屹.中国现代林业体系建设与林业经济学发展[J].林业经济评论,2011(0):12-19.

[3] 苏殿有.对现代林业思想的认识与思考[J].民营科技,2008(2):101.

现代文明建设篇8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现代文明建设篇9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现代文明建设篇10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2.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3.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尊敬父母、尊老爱幼

早在《尚书》之中,就提出了“义父、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这些道德思想,除了维护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之外,其他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随处可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5.吃苦耐劳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舍身成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等均是传统道德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精神均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质。

6.尊师重教的精神

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家庭的正厅都摆放着天地君亲师位,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永恒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7.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著,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8.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策略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文化道德对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将这份珍贵遗产融入到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够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那么如何有效的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呢?

1.正确处理好传统美德的集成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实际上,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已经指出,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收人们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人类的精神文明有着继承性的特征,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之一,同样有继承性的特征。

道德的继承性主要由道德连续性来决定,人们的道德与历史雷同,是一个不断积累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可以分割,生生不息的,不会以任何人与组织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除了继承性以外,道德还具有改造性与选择性的特征,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不同历史时代的的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都具有时代局限性,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之中,道德都有着显著的阶级烙印。在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的过程之中,应该从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批判的继承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各类规范和原则,分离出其中的精华与珍品,抛弃其中的糟粕,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增加民族责任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则对于加强现代化社会住同一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要更好的完成之一任务,必须加强党政干部的建设。党政干部必须要认识到自己道德标准与社会道德标准之间的区别,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对社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此外,在改革开放的深入之下,党政干部的个人行为与价值取向往往会对社会的道德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加强马克思道德理论教育

为了做好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要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搞清楚社会主义道德与封建主义道德的本质,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清美丑、善恶、是非、真假的界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升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优秀的党政干部,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倾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主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务大局的安排,同时,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谋私、为民谋福利、任人唯贤,严格的按照党组织的要求来办事。

最后,引导党政干部学习十文件,深刻的理解十的鲜明主题,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坚持改革开放,保障民生,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将思想统一至十精神中,将力量凝聚至十的任务之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继承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定能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及其在当今的重建与调适[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 .

[2] 王淑霞.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J]. 管子学刊,2003(02) .

[3] 宋晓维,李冰梅,严占波.谈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现代文明建设篇11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现代文明建设篇12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现代文明建设篇13

农业文明使人类进入了农耕为主的大农业时代,人类为了扩展农业用地,就必须有意识地毁灭森林和占用大量林地。尽管取得了农业的长足发展,使得人类真正走出森林,但并未脱离对森林的依赖。房屋建设、煮饭取暖、焙矿烘陶等,均需消耗大量木材,依当时的文明与技术,人类脱离木材而生存是难以想象的。

传统工业文明犹如人类文明的一道耀眼的闪电,打破了农耕文明的宁静和沉寂,以大机器生产代替农户耕作和手工作坊,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生产关系与时俱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大量排污、过量消费的生产方式也引发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使人类又一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文明发展初期,木材或木炭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造纸业、造船业、采掘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化学工业等。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占用了大量的林地资源。所以,工业文明同样也是以牺牲林业作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又利于自然、益于自然,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的一种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牢固树立。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的“五大建设”(指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新局面,为建成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安全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都与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林业除了提供林产品供给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还承担着社会最主要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新的时期林业的多功能性更加突出,即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保健功能,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美化功能,在树立地方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林业既是一项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好为主要目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以培育森林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目的基础产业,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诸多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生态建设为主,加快林业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伴而行的。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确了林业“三地位”和“三生态”的战略思想,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决定”指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009年6月,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四大地位”,赋予林业“四大使命”,明确提出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201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主席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建议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林业建设,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