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实用13篇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1

媒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1]甚至有些人有媒体的“瘾”,若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脱离他们的生活,则将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对生活感到迷茫。从古至今,媒介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阅读的方式。[2]

1 传播媒介作为版画艺术的载体

媒介是版画艺术的重要传播方式,几乎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现在新兴的影视媒介和电子网络媒介,不断地改变受众人群的生活方式。媒介的出现为那些对版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途径,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研究这一媒介,从而进行深度学习。现在很多作品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普及的。

现代新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大众生活的融合推动了读图时代的来临。这不仅为传统印刷媒介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带来了电子网络媒介的进步,使之和传统媒介竞争,共享媒介产业市场这块大蛋糕。[3]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数字新媒体的相对优势,使新形式迅速被大众接受,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媒介形式来说,它是一个多媒体平台,能够满足人们对视觉、听觉、互动的需求;新媒体也具有传统印刷媒体的各种特征,它明显扩展了受众的情绪认知范围。目前也有传统纸质媒介进入网络后回归传统的,但更多的是网络媒介介入传统纸质媒介。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传媒业需要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追求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传播媒介对版画艺术的促进效应

媒介不但能推动版画艺术的迅速传播,而且能使其拥有大批受众,这些受众人群可以利用媒介获得版画艺术作品最新的发展动向和发展定位。并且,在接受了这些最新的版画艺术作品后,受众可以立即就这些新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复制、探索,从而促使这些版画艺术作品得到再次传播。

2.1 版画在纸质媒介传播的优点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传统的纸质图书进行娱乐。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用另一种阅读方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纸质书籍阅读,人们会产生审美惯性,于是逐渐形成了不断阅读和反复阅读的心理倾向,特别是一些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会继续寻找一些相关的纸质印刷品和纸质资料进行阅读和欣赏,然后再进行复制和学习。

2.2 版画在影视媒介传播的优点

影视媒介具有很强的形象感、存在感和过程感,通过图像、画面,直接向受众展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且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声画结合的方式,使影视媒介具有高保真度、传真力,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影视媒介作为新媒介的一大媒介,发展时间较长,积累了大量的无形资源,如著名的品牌栏目和品牌化道路的发展,这些都是网络所不具有的。此外,电视也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这让影视在传输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3 版画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点

网络媒介是现有媒介中最受欢迎的,其特征主要是快捷、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易保存等。[4]网络媒介最大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由于传统纸质媒介大多以“天”为单位进行印刷传播,传统纸质媒介在时间上是无法与网络媒介相比的。而影视媒介虽然在时效性上比纸质媒介要强,但是费时费力。相比之下,网络媒介所具有自由、快速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

第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网络媒介的传播不分边界、地域。可以说,网络覆盖的范围就是网络媒介的所在范围,这一点是网络媒介成为媒介领域最受欢迎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比起传统纸质媒介,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可以说,这一特征是媒介领域具有革命性的,同样也是最有魅力的。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交互传播、多媒体、个性化呈现三个方面。[5]

3 传播媒介对版画艺术的负面效应

不同的媒体也会对版画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不仅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扼杀艺术或是艺术家的一些优秀作品,将一些水平^差的艺术作品扩散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视野中。

3.1 版画在纸质媒介传播的缺点

在传统社会中,纸质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花一定的时间。同时,在传统纸质媒介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于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地位是非常明确的,传播者往往会忽略对信息的选择和对观众反应的处理,并且读者的反馈方法始终基于传统的信函方式,通俗的沟通方式很少。由于印刷介质本身有一个生产周期,信息的传输周期较长,无法实现现代社会领域的快速传播。[6]此外,受众欣赏纸质印刷媒介的形象作品,往往是单向沟通,其对于信息的诉求机会和方式都非常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

3.2 版画在影视媒介传播的缺点

影视媒体信息稍纵即逝,不易反复观看。影视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如果观众不用心观看影视(版画作品),局限性就会非常明显。

3.3 版画在网络媒介传播的缺点

网络媒介依靠三大特征成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媒介。但这一新媒介也显露出了一些劣势:

第一,缺乏严谨性。由于信息的海量性和网络的自由性,网络媒介无法如同纸质媒介那样严谨有加,久而久之,网络媒介信息的认同性和影响性就会逐渐降低,受众有可能会对其产生怀疑。

第二,缺乏深刻性。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折服的力度,加上网络言论的散漫等,导致一些具有力度和深刻性的版画作品没埋没。

第三,缺乏权威性。权威性的度量标准就是受众人群对媒介的信息是否认可。认可度高,权威性就高,反之亦然。[7]从网络媒介的发展来看,由于网络上言论较为自由,网络信息和垃圾信息相伴而生,很多受众对网络媒介的权威性有一定的质疑。

4 媒介的对比分析研究

每当一个新媒体出现后,它一定会对以前的媒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原来的媒介虽然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没淘汰,而不被淘汰的原因就在于各种媒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4.1 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对比

随着网络新媒介受众的年轻化和迅速成长,其思维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网络作为新媒介或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纸质媒介或将因其收藏性而不致消亡,退居其次。[8]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媒介,都应有准确的定位,传统媒介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变革。新媒介的优势将逐渐加强或减弱,与传统媒介共存,因此传统媒介是不会消失的。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良好合作,既可以避免影视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冲击,保证传统媒介的利益,又能充分发挥网络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

4.2 新媒介中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对比

网络媒介优势虽然明显,但与影视媒介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网络媒介必须要用网络才能进行传播,同时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因此,网络无国界的“优势”传播,终会由于计算机对于一些落后国家的普及难度而成为其发展的障碍,这就是网络媒介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影视媒介的一大优势。

影视媒介应该吸收个性化、实时性、互动性等优点,为传播价值升值,并发挥其特性,对应每个人的要求和需求,掌握每位消费者的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总的来说,影视媒介只有积极变革,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在媒介领域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5 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领域面临着猛烈的角逐。然而,无论新媒介再怎么发展,传统媒介也不会被淘汰,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革新。即无论优势传媒将加强或减弱,或是与传统媒体并存,传统媒体终归是不会消失的。这就如同数码摄影的出现并不会取代传统摄影,每一种媒介上的版画作品都会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同的媒体会对版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版画艺术在积极利用媒介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媒介自身不断发展。因此,当代版画艺术在传播过程中要利用传播媒介积极有利的方面,避免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杜昱兴.大众媒介对艺术传播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6):33-34+46.

[2] 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D].合肥:安徽大W,2012.

[3] 夏洪波.数字媒介与纸质媒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4] 刘晓莉,陈柯.浅析网络媒介的舆论功能[J].金田,2014(3):408-409.

[5] 王晨,高云娇.新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J].华章,2014(24):134.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2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转贴于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3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是1992 年在英国vodafone 的gsm网络上通过pc 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 而在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则是在1998年。短短几年的时间, 手机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 它能传播新闻信息, 广告, 成为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为止,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达到4.2亿,同比增长了293%。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手机上网费用高与速度慢等阻碍普通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手机上网的人群将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发展。普遍认为手机媒体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只要解决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限制,它必将会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力量。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经历短信时代、彩信、3gs手机三个时代,更值得期待得便是不久即将投入使用的4g网络时代。

手机的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但也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综合多方观点总结手机媒体总体上的优点和不足。

(一)、优势介绍:

1.移动性

2.及时性

3.大众传播媒介和终端接受工具属性双重属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应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 细分受众, 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自主订阅。

5.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垄断程度下降,短讯使个人成为信息制作者。

6.效果反馈速度快。

(二)、缺陷:硬伤:

1.新闻的原创性,手机媒体消息多来自转载,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2.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效果减弱,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

3. 缺乏成熟的传播理论支撑,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 把关人”作用的极度弱化, 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重合都造成了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在该情形下原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三)、技术瓶颈:

1.手机资费高,成为限制国内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额的费用本身就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大中性”,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2.受众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达不到,私人信息泄露会对媒体的引起信任危机。从另一角度而言影响手机媒体的使用深度。

(四)、其他观点:

手机媒体将因其有助于消减“媒介依存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于网络的沉溺比其对电视的沉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手机的移动性、参与性和沟通特性则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众从这种封闭、缺乏社会互动的媒介环境中解脱出来,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的克服会有所帮助。

二、手机媒体在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手机报——与报纸融合;

2.手机广播——与广播和网络融合;

3.手机电视;

4.其他。

下面我将综合多方观点,介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形式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报、广播、电视的优缺点(不重复其共性,从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点上谈)

手机报: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

优点:1.是传统媒体数字化延伸的典范,弥补平面媒体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增强了报纸的竞争能力。更真准的加强报纸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缺点:1.传输容量小新闻背景交代不清(断章取义) 2.新闻内容潜(报纸的最大优势不能够得到延伸) 3.阅读习惯问题广播:从广义上讲,手机广播即通

手机实时收听或下载播放音频节目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

优点:1.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 这种演变也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 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点:

电视:优点:(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其本身优势再与手机的优势相结合手机电视发展无可限量。)1.消除电视最大弊端,可保存,不受时间现实 2.个人电视带来的私密化 3.互动性

缺点:1.强迫性接受广告(。因此在目前收费的状态下, 适度选取有价值的客户及一些带有植入性质的广告内容, 让读者和客户都满意。)

其他: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

(二)、我国手机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大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小产业化成都不高,规模实力不够。(传统媒体跨行业机制不完善,不具备跨行业能力,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则具备)技术跟不上发展速度慢手机媒体产业(生产厂家)与传统媒体(资源提供方)还有移动通信服务方尚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利润分成、业务范围等]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三)、如何树立手机传播特色增强其生命力

1.建立职业传播者队伍, 具备较强的独立采编能力。手机媒体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抗衡的大众传媒, 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采编队伍, 健全自己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 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传统媒体在向手机媒体领域扩展业务时必须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再造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 改变记者传统的发稿习惯, 建立容纳多个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平台。(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手机媒体概论》 匡文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建伟 王克茹 新闻界

[3]《青年记者》杂志 2008 年3 月中 《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韩冰

[4]《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9月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匡文波

[5]《中华新闻报》2008 年3月12日 第c04 版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郭全中 陆地 尹坤

[6]《新闻界》2006年5月 新新媒体 《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胡忠青 邹华华

[7]《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2期 《手机媒体发展探析》钟倩

[8]传媒学术网 《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王娟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4

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新闻等,其有效性通常是按天计算的。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版面、印刷、发行量、运输等的干扰,不能将信息立即传播出去。但新媒介(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是传统媒介无法相比的,而且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其他限制因素的干扰,如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就可以编辑成一条微博消息通过网络或者手机传播给大众。但往往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随心所欲的传播消息,致使信息泛滥,导致了网络媒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1.2 新媒介资源丰富,缺乏严谨性

传统媒介的资源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主要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受时间的限制,报纸、杂志受版面的控制。而网络媒介的资源就很丰富,从生活娱乐到时事新闻,从科学资料到金融体育等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网络媒介的资源来源缺乏依据性,只追求快捷性和数量,许多新闻信息在公开前并未进行有效的整理、优化,直接在网上公开。导致信息的质量不高,缺乏深刻性及严谨性。

1.3 新媒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却缺乏组织性

利用网络媒介公众可以进行即时交流、学习、反馈意见等,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以及通过聊天工具进行视频聊天。然而传统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对于网络媒介有着不同反响的号召力,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因此,新媒介虽然拥有较强的交互性,但缺乏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采编、整理,最终导致虚假新闻消息不断产生,不健康信息泛滥,严重影响着受众的舆论价值倾向。此外,有些运营商故意泄漏消费者的手机号码,导致在手机媒介中广告信息泛滥,给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

2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互协调发展

2.1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联系

1)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补性。新媒介具有资源丰富、方便快捷、选择性强以及互动性较好等优点,而传统媒介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采编队伍和完善的组织机制,同时也得到了大众的信赖,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空间。故而新媒介常常依附于传统媒介,尤其是新闻信息的来源方面更是难于摆脱其依赖性。只有两者相结合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存,也就是说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虽没有主次之分,但要取长补短、共生共存;

2)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存在一致性。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介不管是在时间空间上还是在覆盖范围上都远远优于传统媒介。然而传统媒介向较与新媒介,在新闻信息控制方面掌握着主动权,系统的对各类新闻消息进行采编、整合、。总的来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 虽然存在着部分差别,但两者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传播。

2.2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发展方式

1)加快传统媒介与网络一体化进程。要想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有效融合发展,其核心就是发挥传统媒介在网络媒介中的权威性与组织性,要想达到此目标。首先,要改变新闻信息传统传播理念,探究事实背后的真实情况,这时,就可以利用传统媒介自身的优越性,了解事件的详细过程,并做好相关报道,通过网络传播事实真相,使传统媒介与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有效结合。另外,传统媒介要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掌握各个事件的舆论特点及倾向,遵循相关新闻信息规章制度,确保新闻消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即时性。同时要联合网络媒介对于新闻信息即时传播的功能特点,使信息迅速,让广大受众即时了解新闻事件概况;

2)加快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随着3G时代的到来,加上3G网络不断的确立与发展,进而加快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进程。由于新媒介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网民和客户终端,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新闻信息资料,然后将新闻信息即时传播出去。此外,传统媒介要加强对新闻消息的筛选、整理、加工、优化、制作,确保新闻消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所以,传统媒介要利用其特有的的权威性、组织性等特点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同时发挥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出去,有效的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发展;

3)多媒介整合性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多媒介相融合发展的时代,有许多广播、电视台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如音乐点歌台),还有些机构集报纸、电视、网站、手机等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性传播服务系统。更好、更快的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虽没有主次之分,但要取长补短、共生共存。因此,传统媒介应利用其特有的的权威性、组织性等功能特点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发挥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优势,然后遵循相关新闻规章制度进行合理采编,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出去,有效的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快速发展,促进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2009(2):55-57.

[2]付玉杰.介质为王:媒介融合态势下传统媒介的突围之道[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3):143-148.

[3]王勇,阮拥军,徐敬宏,等.新媒介环境对传统舆论引导模式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3,36(7):182-187.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5

(一)市场型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多元化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

一部分市场化媒介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欠缺:完全的市场导向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部分内容的传播,无视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责任。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信息的门槛空前降低,由此带来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络中的色情、暴力、虚假信息较多,各种商业网站不乏媚俗、低俗内容,而各种黄色网站,少儿不良的广告信息也极容易在网络上被接触到。青少年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没有正确的引导,对其道德的健康发展、正确的政治观的形成极为不利。如网上流传的一系列图片,对经典童话图片进行解构,其解构方式无一不是将经典的“真善美”的人物,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进行黄色、低俗的处理,将原本善良的人物置换为恶毒的形象。网络价值观多元化,传统一元的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在此遭遇多元化的挑战,世界需要被重新构建。

二)党媒传播内容教条化、模式化、欠缺针对性;教育手段和方式保守落后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的一些问题却日渐凸显。“从传播技巧角度来看,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公式化简单化的方式、居高临下硬性灌输的方式、闭式的方式、训导式的方式,灌输式的方式等等。”①具体分析如下:

1.多为一面提示,多为正面的宣传教育

在传播学理论中,“一面提示” 就是仅向劝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和材料,向受众传递其赞同的或者对其有利的单方面信息,而对其存在威胁的信息只字不提。在通常情况下,通过“一面提示”阐述的观点集中、论旨明确、简洁易懂;但这种方式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容易造成劝服对象的心理上的反感和对抗。正面宣传即宣传中更多选用有利于己方的正面的材料,“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党既定的宣传策略,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的重要准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论是以课堂、书本为载体,还是以报纸、网络、广播为载体,其更多采用的均为“一面提示”和正面宣传。例如,只宣传典型人物的好、优点;只宣传社会主义的好,资本主义的坏、缺点。在实践中,很多宣传演变为了只说好话、只讲优点,问题和缺点避而不谈。或者是在电影电视剧中只塑造“高大全”的革命人物、政治领袖等。过去,这种方式观点集中、论旨明确,“一面提示”的优势效果得到了极大地发挥。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一面提示”效果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网络媒体使人们不仅能够接触到如BBC、VOA这类西方媒体,而且通过上网,各国媒体真正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传播。这种情况下,人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单方面的材料,各种相反的观点在媒介上碰撞,过去单一的“一面提示”在各色信息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受众反而会受到西方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下降,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星岛环球网》2008年9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完全相信中国媒体的只占5%,部分相信的占78%,完全不相信的占16%,其他占1%②。过去单方面的、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简单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早已不再适应新的媒介环境。面对复杂的新情况,必须改进自己的教育宣传方式。

2.多为显性宣传教育

在传播学理论中,显性传播指传播目的被公开、突出地安排在传播过程之中,传播者不回避传播的意图。显性传播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沿用的传播策略。这种教育方式先点明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传播。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宣传味”太浓,往往采用的是正面的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告知和宣传,容易使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隐性传播则是,传播目的是潜在的和不易觉察的,其目的被巧妙地隐藏在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对于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来讲,过多过于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斥为“洗脑”,他们更是明确地拒绝接触这类大众媒体。尤其是在西方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BBC、VOA均以客观公正为标榜,(实则采取隐性方式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在吸引受众,提高自身公信力方面取得明显效果,相比较而言国内部分媒体显性宣传的劣势尤为明显。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网络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

(二)网络对新闻价值取向变化的积极影响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点却是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出发。实现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机结合。

2.从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这样的取向易造成说教倾向的宣传,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网络新闻以新闻本位为传播,满足了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求。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进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7

一、近现代音乐作品传播的载体和媒介

电子媒介的出现(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使得音乐艺术的传播又发生了一场革命。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直接视听成为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触新方式。广播把静态的乐谱变成动态的音乐传播。电影、电视把乐队、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的画面,直接呈现在受众的眼前,并配以字幕与解说,使音乐作品更容易让受众理解。随着复制技术的出现,音乐作品的传播量成倍增长,人们可以多次、不间断地欣赏音乐作品。

20世纪末期,随着科技的发展,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网络媒体的出现,更为音乐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形式多样、全方位、传播领域更广阔的媒介。其可以将音乐作品的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信息同时传播,涵盖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一切形式,展现出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全球性、时代性、交互性和数字化。此时,音乐艺术的传播媒介就分为了四个级别,即文本乐谱为一级媒介,歌者、音乐会为二级媒介,广播、电视、唱片、录音带为三级媒介,网络为四级媒介。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现状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

19世纪80年代,欧洲经济的复苏,给浪漫主义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钢琴一时间成为欧洲民众家庭广泛应用的普及品。与此同时,在欧洲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歌和文学作品。钢琴伴奏具有篇幅短小、结构紧致的特点,且能够营造情感和意境的氛围。一种新型的、具有严谨艺术意味的音乐类型――艺术歌曲,从此诞生了。20世纪初,随着一批批优秀音乐家的留学归来,他们把在国外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先进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有机地运用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我国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

(二)中国艺术歌曲在国内的处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模仿与学习我国港台地区及国外的经验,充分利用市场规律与现代传播手段,迅速占领市场与受众。对于艺术歌曲而言,因为其需要具备词、曲、乐、演唱者的完美结合,并具有优雅、独特的艺术特质,中国艺术歌曲一直未脱离“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基调。因而,大众对其产生审美、演唱上的错觉,使其在现代传播当中,不像流行歌曲那样广为传唱,从而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尽人意的地位,也使艺术歌曲的传播受到影响。再加上一些不利于音乐作品在现代传播媒介上传播的条例、规定的限制,导致部分优秀中国艺术歌曲作品连中国国内的受众群体都无法随时视听。

(三)中国艺术歌曲在国外的传播现状

近年来从中外文化交流来看,虽然国内组织宋祖英、谭晶等歌唱家和艺术院团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但多为100人以下的杂技、舞蹈、音乐等中小型团组。从20世纪初歌剧传入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家创作了《白毛女》《江姐》《原野》等大量优秀的歌剧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那就是我》等艺术歌曲,中国的声乐作品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是这么多年了,让外国人所熟悉、喜欢的中国艺术歌曲似乎只有《茉莉花》,这与中国声乐作品的博大精深很不相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缺失。

三、不利于中国艺术歌曲走出国门的原因

(一)艺术歌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1.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方面的问题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问题,是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通过对声乐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作品进行分析,从中也能够发现值得我们引以注意的作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歌曲创作题材普遍倾向于反映社会政治问题,内容上显得过于单一,且歌曲语言多重复直白,缺少情感因素,不能较好地抒发出内心的感情;第二,歌曲旋律写作手法单一,艺术表现手法雷同,多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少“清新隽永”的“百姓情怀”;第三,在配器上多采用“钟瑟齐鸣,万人同唱”的惯用手法来营造氛围。这种状况将使中国的艺术歌曲像18世纪初的那不勒斯正歌剧一样,失去艺术的色泽和生存发展的动力,使受众产生厌倦心理。而在我国,政治性、时代性、先进性永远是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的主流。就表现政治性而言,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内容上,而是应该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社会和谐的作品,才是真正被民众接受、广为传唱的好作品。

2.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时存在的问题

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家将其写在纸上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位能准确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歌唱家来传播作品,而很少有人在作品还是文本时就为传播下功夫。仔细研究各个专业音乐院校和普通高校音乐系科所运用的声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外国作品的曲谱上速度、力度、情感等的记号提示都齐全,歌者看着曲谱就可以明白作曲家的意图从而很快做出表达。而中国作品尤其是近20年来的新作品,作曲家的意图大多需要猜测,谱面很干净,除了总体的要求提示之外,在每个乐句中间不做任何提示。中国歌者还可以根据对歌词的理解处理作品,不懂汉语的歌者可能就要跟着感觉走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只要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图用乐谱表达清楚,即使没有歌词也一样能以情动人。 (二)在传媒领域的局限性

歌曲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文本形式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终结者,而艺术歌曲作品首先作曲家以文本形式传播,受众群体是声乐工作者和歌唱家,一级媒介的受众范围就非常小。歌唱家在得到文本形式的艺术歌曲之后,进行二度创作,艺术歌曲由文本格式变成音频继而展现给听众。这中间还有歌唱家对作品的准确理解、诠释问题。是否准确地按作曲家的意图要求演绎作品,是作品艺术性的体现和情感表达激起听众生活体验后引起共鸣,从而赢得听众的关键,受众数量同样受到二级媒介的影响。

其次,不同的意识形态、地缘、经济状况,对艺术歌曲的传播也会影响,受众的生活环境、意识形态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年收入不到千元的贫困地区的听众愿意花上一个月的生活费去听一场不到两个小时的音乐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不会的。即使经济状况富裕的受众,也会因其所处的国度、文化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再次,不同媒介、不同传播方式会出现不同的传播效果。以下笔者从艺术歌曲所借助的传播媒体的优缺点来分析传播效果:

一级媒介――文本的优点: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3.易保存、可重复;4.阅读主动性强;5.权威性;6.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7.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缺点:1.表现形式单一;2.注意度不高;3.受众针对性强。

二级媒介――歌者,这是媒介中的媒介,是艺术歌曲向三、四级媒介扩展的必用介体,也是受众数量增长的瓶颈。作曲家的文本作品,是经过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再以音乐会、唱片、电视、广播、网络等为媒介展现给受众。就媒体而言,唯一的优点就是其是具有灵性、有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人。在人作为介体时影响受众数量的因素就太多了,人无完人,是人就有缺点,个体有差异,所以说是传播效果和受众数量的瓶颈。

三级媒介――广播、电视、唱片、录音带等优点:1.传播方式的即时性;2.传播范围的广泛性;3.收听方式的随意性;4.受众层次的多样性;5.播出的灵活性;6.激发情感的煽动性;7.直观性强;8.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9.瞬间传达,被动接受。缺点:1.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2.费用昂贵;3.不利于深入理解信息;4.容易产生抗拒情绪;5.受国度、地域、语境、政策法规等影响。

四级媒介――网络的优点。网络传播的优点有很多,如果从传播的速度和信息量来看,其(消息、文章、图片、声像或这几种形式的综合)更容易生成、流动,更容易在不同的人之间分享和传播。其缺点是不容易控制。共享和信息的自由流动,是互联网设计者的初衷,也是网络传播的主流方向。正是因为这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极快的特性,也使得网络的有效管控成为新问题,当然这个缺点对于一种积极健康文化的传播来说就是优点。

经过对以上媒介优缺点的分析,前三种媒介几乎都受到经济、文化、受众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演员高额的出场费,使得艺术歌曲的传播很难打破瓶颈。而网络就成了艺术歌曲比较理想的传播媒介。

(三)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

在音乐领域中,艺术歌曲和流行音乐都有各自的欣赏群体和传播群体。尽管我国流行歌曲发展至今仅有20多年,但是相比于艺术歌曲,流行音乐的发展史还是略胜一筹。在当前文化市场上,流行歌手以及音乐充斥着文化市场,一首流行歌曲往往一夜就能在全国广泛流传。相比之下,艺术歌曲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则显得不够。如果单纯从歌曲的流行、传播速度来看,艺术歌曲要是能够从歌曲的演唱、市场需求、媒体宣传等角度考虑,借鉴流行歌曲的推广、宣传方式,加强自身在文化市场的占有额,这将是一条传播和推广艺术歌曲发展的有效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8

当下政府在公众形象构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物为本”的传播逻辑。宣传中存在着严重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没有体现出对人应有的关切与尊重;缺少理想和文化的高度,缺少作为有尊严、有品质的新生活创造者、引领者的形象构建。

2、概念化的传播形态。缺乏温度与温情,无法与人产生情感共振。须知,在传播实践中,“晓之以理”在说服人、引导人、使人产生认同感方面永远不如“动之以情”来得更加有效。

3、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不是平等对话而是强行灌输,不是直面现实而是回避现实,缺少对被宣传者的尊重和关切,缺少对于多元意见的包容和相处之道,缺少对于社会关切问题的有针对性、坦诚、互动式的沟通。

4、畸轻畸重的传播结构。在传播渠道的倚重上存在着严重的偏于在党报党刊和传统媒介上的卡拉ok,而在市场化媒介、新兴媒介上迄今尚无有效的进入和有影响力、有创意的传播实践。在传播内容的构成上,则存在着严重的成绩宣传的思维定式,严重缺乏对于多元化意见场域的博弈、协调与整合的经验和模式。

5、缺少一种基于系统化管理的整合传播的合力。一方面,政府目前的宣传各自为战,且多着眼于自身的功利性的传播目标的实现,散乱且无序,对于政府整体公众形象的提升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政府目前在舆论传播中的传播角色惯于本色和单一。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9

媒介生态的种种变化迫使电视新闻节日调整传播策略以维持和扩展生存空间。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而言,这种挑战尤其严峻,而革新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在传播理念、品牌资源的整合以及差异化定位和传播机制的建构等几方面的更新将是提升地方台新闻节日传播能力的主要路径。

一、宣传者向资讯提供者的转换

自2009年7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以全新面目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以来、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节目纷纷进行改革,但地方电视台依旧滑袭“宣传者”的角色功能定位,在节目编制过程中广泛存在着两极式、单一因果式、完成式和印证式等报道方式,使报道陷于二元对立和单一线性逻辑之中。具体表现为:以二元对立的观点将新闻分成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两类,正而报道就完美无缺,负面报道则一无是处,不能客观完整的看待新闻事件,也不能客观公正地解读新闻事件的意义:对复杂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按我所需”的扩大、缩小或牵强附会,有意无意地掩盖影响新闻事件产生、存在的复杂丰十会因素,制约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侧重于已有“定论”的事件,对正在发生的、处于“过程中”的事物缺乏必要的关注;以“紧跟”为己任,重“证实”、轻“证伪”,寻找能够图解、注释、演绎党政机关方针、政策、措施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去了解、反映党政方针、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

宣传模式最终体现在题材选择和节同的结构安排上,致使新闻报道拘泥于按照领导级别大小编排新闻顺序的方式,将领导活动、会议新闻置于主要地位,关乎国计民生的焦点、热点报道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在各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不仅成为地方电视台的软肋,更成为国内新闻改革的“瓶颈”。因此,对地方电视台而言,从宣传模式转向资讯提供模式,从“教化者”的身份转向“资讯提供者”的身份是传播理念的革新的关键。这种转换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在传播视角力’面,从新闻宣传视角适当转向观众视角,一方面要选择对群众生活真正重要的时政新闻放在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要将这些新闻事件的重要性通过主持人的点评直接表达出来,给观众以清晰的引导。

2、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等操作层面,发挥地域优势和电视媒介时效性强的特点,对新闻报道进行汇编:针对当地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关注焦点,汇编其他时段新闻节目的相关报道;结合当地市民的欣赏角度,对于需要关注的外埠新闻信息,广泛搜集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整合其他节目的报道内容和精彩点评,以提供更加详尽的解释、更多和更全面的背景、更为深刻的理性分析和多维视角。

二、地域性与差异化的定位

囿于传统新闻报道模式,加之受到丰十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同质化”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产品或者服务竞争到最后阶段,会出现产品趋同,消费者很难区分产品质量的差别,也叫产品同质化。在经济领域,同质化通常被看作行业竞争成熟的标志。而在媒介市场则是指新闻产品和制作模式的雷同和缺乏特色的状态。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同质化表现在节日的结构安排、选题、叙事方式等层面,具体表现为:在题材选择上,常规的会议报道、领导动态和日常政务新闻占有极大比重;在表现形式上。报道方式陈旧老套,缺少新闻事件的背景和解读,节目叙事风格枯燥单调。缺少变化。报道的同质化消弭了新闻报道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得新闻节目缺乏吸引力。

突破同质化瓶颈的最终手段在于以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提高媒介竞争和传播力。对地方台而言,差异化的策略来自于其地域性的媒介属性和传播色彩。如果说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缺席是地方电视台的一大缺陷,那么将栏目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文化现象,以地域的接近性对抗跨国或全国电视媒介的超地域性则是地方电视台形成传播力的主要策略。就这一点而言,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地域性优势的集中体现。

有论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有平民文化特征,因此应该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具有人文因素。不过,民生新闻在现代传媒的精致包装下已经失去了原生态,传媒在力图贴民的同时,实质上正在脱离平民,靠近一个面目模糊的“大众”。譬如,众多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报道一味寻找鸡毛蒜皮的小事,报道手法上过分突出悬念和冲突,强调情节和手法的煽情性,因此,与其说民生新闻反映了平民生活,不如说它给大众生活提供了淡资和消费的新选择。

对地方电视台而言,以民生新闻体现地域性优势的路径在于:选择跟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实,提供更多更详尽的新闻背景,进行更加深入的解释、分析,引导人们通过生活琐事、身边小事、百姓难事来关注自身在整个社会博弈中所处的位置和利益,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建构积极的沟通和对话场域,在传递方针政策的同时满足受众知情权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建构策略

随着媒介市场化运营模式的建立,品牌营销已经成为电视媒介经营模式的主要策略之一,“电视品牌不只是用台标、广告语、主持人、宣传片以及每个电视节日来树立的形象,而是受众与电视机构之间的一种紧密的关系和深刻的体验,更多的表现为精神体验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电视品牌的特征在于其多层次性,由企业品牌、频道品牌构成金字塔式的结构,主持人品牌、记者品牌,制片人品牌等个人品牌则是电视品牌的人格化符号。主持人集中体现了电视媒体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优势,基于个性差异形成的主持人品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直接影响节日整体的品牌形象。世界著名的电视新闻节日都有明星主播,克朗凯特、莫罗、拉瑟等大牌主播成为美国各大广播电视公司新闻栏目的招牌和吸引市场的法宝。

由于地方性媒介体系结构相对简单,受众又多是当地市民,因而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建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主持人来承担,发挥主持人品牌效应就成为扩大节日影响、提升地方电视新闻节日传播能力的重要策略。

受众对主持人的品牌偏好体现为文化上的认同与对其个人形象的消费两个面向,对应着主持人的个人形象、内涵和主持风格等三个主要方面。从文化认同角度上看,主持人体现了新闻节月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内涵,主持人与受众之间所共同拥有的地方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是形成这一认同的基础。通常,富有文化内涵的主持人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进而引导受众形成对节日整体的偏好。而电视新闻节目的商品属性则使其个人形象成为被受众消费的对象,因此,除去新闻事件本身的镜头语言,主持人的外貌、衣着等个人形象成为构成视觉吸引的主要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10

“脱口秀”一词源于英文“Talk Show”,即谈话节目,是一种由固定的主持人与不固定的嘉宾或观众(听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节目形态[1]。

脱口秀的节目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咖啡馆沙龙。在沙龙这一公共空间内,公众可以公开地讨论社会问题。脱口秀真正得到发展是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广播与电视的相继发明促使了脱口秀的诞生。最初,脱口秀以声音为符号、以广播为传播媒介正式诞生。其以社会公共话题为讨论内容的话题选择得到了大众的欢迎。随着电视这一“新”媒介的出现,脱口秀开始以声音与图像符号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20世纪80年代,脱口秀得到巨大发展。在美国,不同类型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全部电视节目的40%,且这些节目多以社会公共话题为讨论内容,因此对舆论乃至现实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在央视推出了中国第一部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后,脱口秀这一节目类型在中国开始得到发展。

而如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平台即新媒体与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电视媒体受其“优势地位”的束缚,在节目制作上呈现出内容保守、缺乏创新、更新周期长、受行业体制约束较大而难以变革的特点,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究其原因在于:在缺少传播平台的年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无须过多考虑传播效果,就可达到较为可观的收视率。而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受媒介竞争大环境和Web2.0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的影响,脱口秀这一传统的节目形式也适应了媒介形态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节目形式,网络脱口秀应运而生。

网络脱口秀既是传统电视脱口秀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即将传统电视脱口秀的声音和图像符号拓展到网络平台上,形成脱口秀节目的新形式:网络脱口秀,同时又有着互联网平台赋予的新特点:开放性与参与性。随着第一代互联网发展到第二代互联网,我们也从“融合1.0”推进到“融合2.0”。互联网即新媒介,“互联网+”既是媒介融合,又超越媒介融合,进入到产业融合的层面。在“融合2.0”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媒体的构成要素也体现出了鲜明的“互联网+”特质。[2]网络脱口秀作为新媒介的生产内容,也顺势而为,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上开始逐渐克服传统电视脱口秀制作周期长、版权价格高、即时体验与互动性差的缺点,表现出“融合2.0”时代新型媒体内容生产特有的制作精良的PGC模式(专业生产内容)与双向互动的UGC模式(用户生产内容)相融合的特点。

2014年6月6日,由高晓松主持的文化类脱口秀《晓松奇谈》在爱奇艺视频网站正式上线。节目以文化名人高晓松为主讲人,以聊天的方式开谈天文地理、海外见闻、中西野史,视角新颖独特,观点绝不中立,并在讲谈过程中设置穿插幽默动画板块以及资料片段。节目一开播就引起了热议并迅速走红,受到了网民的好评和追捧。节目首期播放量高达1070.8万次。

在新媒体发展、媒介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晓松奇谈》这一高收视率网络脱口秀成功的原因,对探究网络脱口秀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二、网络脱口秀走红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媒介产业是服务业,具有明显的‘他动’性质,换言之,它对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极强的敏感性,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大众心理、流行文化的潮流紧密相关”。[3]由此可见,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新媒体,其产生的媒介产品也必然受到经济、文化、技术等社会子系统的影响。因此,探究网络脱口秀兴起的原因,有必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公众的消费能力得到增强,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脱口秀作为一种娱乐节目应运而生。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能力的同步提高,使得媒介得到快速普及,电视稀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电脑、手机、平板的多屏互动时代由此到来。物质媒介的普及是网络视频节目兴起以及大众接收海量媒介产品的基础。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特别是土豆、优酷、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等不同形式的媒介组织数量剧增,节目类型和数量的增多,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受众的身份由被动单向接收信息的收受者转变为主动消费媒介产品的用户,这些变化都使得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因过去缺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优势地位”逐渐消失,网络自制节目因更加符合受众心理需求,在媒介竞争中取得优势。

文化方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人们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开始展示出一种排斥单一文化输入,追求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心理需求。加之“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话语的优势,即‘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关系被改变,‘话语权’变得充分开放和自由,信息几乎可以绕开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零障碍地传播。”[4]正因为如此,传统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和新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这两大系统可以同时进行舆论引导,多元的观点、意见在舆论场中进行高频率的交换与整合。信息变得越来越多样,信息结构越来越复杂并难以控制。此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个体间的利益、价值观和认知水平等也处在一个差异较大的状态,于是整个社会呈现出舆论焦点多元化的时代特征。追求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心理需求以及舆论焦点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为以追求内容丰富、价值判断新颖、多样为特点的网络脱口秀的兴起和走红提供了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媒介技术方面,“互联网的本质、核心和灵魂是‘连接’,由连接而造成互动,在互动中人们求得交流和理解,这就是信息时代、这就是网络时代。”[5]互联网的交互概念深深植根于依托网络技术而诞生的新媒体中。这种交互开放的观念赋予了网络脱口秀在形式上以极大的灵活度。如《晓松奇谈》节目组开通“爱奇艺晓松奇谈”微博账号,用微博与受众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通过微博,节目组公开征集节目话题,收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评论,节目主持人高晓松也通过个人微博账号与观众就节目内容展开讨论,解答观众提出的相关问题。如此强度的互动使得节目制作方可以及时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节目内容,网络平台的高交互性优势被充分利用。

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传播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令节目更加符合受众的收受习惯和要求。因此,传播技术及播放平台的优势使得网络脱口秀在与传统电视脱口秀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网络脱口秀走红的内部传播要素分析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由五个要素构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6]因此,分析网络脱口秀走红的原因,必然要考察节目内部各结构要素的特点。此处将以《晓松奇谈》为例,通过分析其传播者、受众定位、传播内容以及媒介选择的特点,来探究网络脱口秀走红的内部原因。

(一)传播者的个人魅力与语言特色

主持人要素是脱口秀节目的核心。主持人在节目中语境设计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可以说是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电视脱口秀的主持人大多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发音的严谨、标准,专业知识过硬是其特点。但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权威”“严谨”“专业”等符号已不再成为优势,“趣味”“反常”“娱乐”成为观众新的收受需求。而网络脱口秀主持人大多非科班出身,其风趣的语言、丰富的阅历,对公共事件独到的见解成了网络脱口秀较之于传统电视脱口秀的优势。

在目前当红的网络脱口秀里,高晓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晓松奇谈》的高播放量与高晓松的个人魅力关系密切。高晓松毕业于清华大学,音乐人、词曲作者、导演以及编剧都是其担当过的角色。因此,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其主持脱口秀节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高晓松在酒驾事件、离婚事件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曝光度,其话题人物的标签加之之前《晓说》的成功,“文化名人”的身份与之前积累下来的粉丝所形成的粉丝效应成为《晓松奇谈》继《晓说》之后再次成功的重要原因。

口语化、碎片化以及幽默是网络语言的特点。语言是脱口秀节目成败的关键。传播学的说服理论认为:受众的信息接收程度与说服方式有很大联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是集语言与身体语言于一体的传播主体,他们的交流方式具有多样化和灵活化的特点。

(二)受众定位准确,走“窄播”路线

小众化概念本质上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由于因特网能够提供应需媒体,并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因而它允许观众和新闻机构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新闻。”[7]小众是指因某一个兴趣或爱好而被划分在一起的小群体。在互联网制造的新媒体平台上,信息处于爆炸式的增长状态。受众对于信息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再满足于接受同质化的内容,而是要求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小众群体渐渐形成。在小众群体形成的过程中,传统的大众传媒开始逐渐失去“魔弹”式的影响力,传媒的发展趋势从一般化的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

《晓松奇谈》作为一档文化类网络脱口秀,放弃了传统媒体以庞杂的、同质的大众为主要收受对象的节目定位,选择数量相对少的“三高”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个人收入高、网络活跃度高)为传播对象。这类人群成长于政治环境宽松、媒体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大多是思维敏锐,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思维独立性和学习愿望,文化消费意识强,自然会被人文气息浓厚的《晓松奇谈》所吸引。

(三)具有节目个性特点的内容选择

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呈现出制作精良的PGC模式(专业生产内容)与双向互动的UGC模式(用户生产内容)相融合的特点。

随着一系列如优酷、土豆等视频分享平台的出现,用户既可以任意上传自己制作的视频,也可以浏览网友上传的视频,这是UGC模式双向互动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它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缺陷:大量草根、低质量的自制视频充斥相关平台,无法实现盈利的同时,甚至还会带来版权纠纷。面对UGC模式的弊端,各大视频网站认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内容上乘、制作精良的视频内容才能给平台带来高忠诚度的用户。而爱奇艺与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合作的网络脱口秀《晓松奇谈》就属于PGC模式的范畴。

纵观《晓松奇谈》开播以来的77期节目可以发现,节目的内容选择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划分为史事、时事、军事和异国风情四大板块。由节目的内容分类可看出,“重文化、轻娱乐”是其传播内容的特点。

四大类节目内容奠定了《晓松奇谈》人文气息浓郁、信息量大以及观点与故事同步输出的传播风格。这一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具有突破性的,因为它打破了网络节目庸俗化特点明显的现状,因此,其独特的节目风格可以说是其在同类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四)新媒体的播放平台与多渠道传播

“弹幕”是网络视频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短评的一种形式。弹幕的使用使得网络视频的传播成为一种多向互动的传播行为。通过发射弹幕、进行评论,受传方在观看节目时,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够实时地参与到节目的传播过程中,与其他受传方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交流的热度会随着节目的进行成倍增长,讨论越热烈,就越吸引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而电视脱口秀节目受到传统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的制约,观众无法实现实时的反馈,因此无法达到如网络脱口秀那样高互动、高娱乐化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以《晓松奇谈》为代表的网络脱口秀,其兴起与发展,既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其自身受众定位、制作水平、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以及内容风格等内在因素的制约。

脱口秀作为一种极具特点的节目形式从产生之日起,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但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脱口秀仍然存在着过度娱乐化、制作业余化的特点。

因此,在当前社会外部条件利好的情况下,网络脱口秀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其明确受众定位、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新,进而形成节目自身独特的风格和品牌。

参考文献:

[1]钟新.脱口秀的传播效果及其形成要素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9.

[2]张琦,贾毅.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舆论影响力[J].新闻爱好者,2015(7).

[3]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5.

[4]谭天,林籽舟.新型主流媒体的界定、构成与实现[J].新闻爱好者,2015(7).

[5]中国媒体发展指数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4.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9-50.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11

1.偏向精英阶层,忽略弱势群体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和谐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因为社会体制不完善、分配制度不健全,导致改革开放成果没有得到落实,并且逐渐被精英阶层所占有。此种情况进一步加大了精英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差异,在新闻传媒领域中,也就体现为偏向精英阶层,忽略弱势群体,即为精英阶层服务,损害弱势群体利益[1]。

2.正面报道不全面

在传达党中央精神、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新闻传媒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思维定势与习惯的影响下,对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的报道均是正面的信息,很少会对负面信息予以报道,进而塑造了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尽管新闻传媒想要突出报道的先进性与作用,但是会产生一种先进人物均是完美无缺的错误认识,进而造成新闻传媒产生偏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倘若刻意将先进人物塑造的十分完美,不仅不会增加先进人物的光彩,还会让人产生怀疑态度,有损先进人物形象。

3.负面报道太过

负面报道应为负面信息的披露,不仅仅是批评性报道。目前,新闻传媒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经常求新求异求奇,对灾难、丑闻、事故、暴力等事件非常关注。比如,12月1日每日上海报道了一起“一口痰引发宝马雪弗兰马路大战,无辜老人被撞身亡”的新闻,在这起事件中,争论的焦点为刑罚,公诉方与辩护方均持有各自理由,目前案件还在审判过程中。各媒体争相挖掘相关信息,有的时候根本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与隐私,导致当事人出现悲痛、尴尬等情绪;有的时候甚至未核实就捕风捉影,进行大范围报道,此种情况不仅会对当事人产生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

综上所述,在对象选择方面,新闻传媒更加偏向精英阶层,忽略弱势群体,造成弱势群体缺少话语权,无法保障其信息接收与想法表达;在利益诉求方面,缺少有效途径,非常容易在精英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产生巨大隔阂,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在内容取舍方面,新闻传媒普遍存在着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太过集中的问题,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一方面,只是报道正面信息,也就只能看到成绩而无法发现问题,非常容易掩盖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只是报道负面信息,追求更大的轰动效应,非常容易对当事人产生伤害,影响其个人的正当权益,进一步引起社会群体性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新闻传媒传播偏向的平衡对策

1.加强媒介发展与融合

对于新闻传媒传播媒介多种共存的情况,必须明确新旧媒介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进而保证新旧媒介的长久共存。为了有效改变新闻传媒传播偏向的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平衡对策,激发各媒介的内在优势,通过扬长避短加大合作与融合力度,为新旧媒介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众多媒介合作与融合的过程中,传统纸质媒介具有其他媒介无法匹敌的可保存性与深度性优势;电视广播媒介更易被受众认可,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手机、网络媒介具有良好的便捷性与互动性[2]。现阶段,很多传统媒介均认识到了与网络媒介融合的意义。所以,很多传统媒介均开办了网站,或者通过认可度高的门户网站设立板块,在网络中媒介信息,从而有效抑制了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

2.强调全民阅读

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形势下,受众越来越关注视觉文化,有图有真相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但仅是通过视觉根本不能了解新闻真相,为此,语言、阅读成为了一种非常必要的手段。随着收集、网络的不断普及,受众可以更快的了解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一定的阅读,从而对阅读媒介产生了巨大挑战。然而受众时间与精力大部分被社会活动所占据,缺少阅读时间[3]。所以,怎样调动受众的感官积极性,使其展开联想与独立思考,成为了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不管是为了平衡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还是促进社会文化建设而言,均要强调全民阅读。在新闻传媒传播中,可以借助读书节活动、读书栏、读报等方式,有效引导受众,以此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3.提高受众素养,合理运用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12

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介生态的变迁

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应用是媒介融合的主要推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正成为推动各种媒介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改变着电视媒介的媒介生存环境。杰金斯教授将媒介融合的影响归纳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③

内容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数字技术对媒介边界的消解,瓦解了信息对传播渠道的特殊依赖,传播内容可跨平台自由流动,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来源都呈现出“无限”的状态。过去以时间和空间为依托的稀缺性媒介资源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得以释放,媒介渠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几近无穷地出现。媒介融合使得电视媒介的传播平台不再成为稀缺资源,那种依赖渠道稀缺下销售广告获利的运营方式将逐渐被淘汰,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将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将是电视的内容原创能力、内容资源配置能力。媒介之间壁垒的消解使得媒介市场的竞争不再受媒介平台的限制,任何一种媒介随时面临跨媒介的竞争。电视长期依赖的传统资源竞争优势正发生着转变:对节目内容音视频信息的接近不再为电视媒体所独享,多元化媒体的内容提供与网友使用数码相机和DV制作的草根内容使得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极大丰富,第一手音视频资料的占有不再是电视媒体的核心优势。全媒体竞争环境下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空前的激烈,电视要与更多的竞争者去博弈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传受界限模糊导致受众地位的提升。网络媒体的出现在媒介融合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力。网络媒体依托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扑表现出天生的互动优势,其拓扑结构特点表现为: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发送信息,成为相对中心节点;任何一个节点可以在收到信息后,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网络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和中间节点进行信息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路径不止一条。④传受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不再是拉斯韦尔的线性模式,而是类似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受者会变成传者,传者也会变成受者。在媒介融合的情景下,整个传播网络中,不存在信息发送的中心点,只存在信息传递的节点,信息的传播体现为较强的去中心化。加之DV和视频编辑软件的普及,Web2.0中SNS、微博、播客、博客等代表性应用的大量电视受众的占有,电视受众被赋予了生产并快速地传播自创内容的能力,受众参与的内容生产使得信息源呈现多元化,公民新闻和草根媒介大量涌现。电视受众传播能力的提升在使受众积极从事传播内容的生产并丰富了媒介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电视受众获取信息的能力,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的轰炸,而是通过搜索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媒介内容,选择自己方便的接收终端。电视受众成为电视媒介内容生产的中心,地位得到提升。

信息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在传播理想中,信息的传播完全不受信息形态的限制,需要用什么样的信息形态来最有效地完成传播任务,就可以自由地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形态。⑤借助数字技术,人类离自己的传播理想是如此之近,传播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融为一体,根据信息传播的需要来选择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的形式完全服务于信息的内容,具体体现在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和信息形式的多样化。在媒介融合的情景下,信息内容既可以是广播、报纸、电视台的报道,也可以是门户网站的策划、甚至可以是博客中的日志、播客中的DV、微博中的心情和网友的互动;信息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网页。信息从内容到形式的极大丰富,使得电视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并且这种需求被持续地强化,使得电视受众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变得更加挑剔。

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的发展策略

媒介融合带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媒市场格局调整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媒体的没落,只要电视媒体根据所处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构性地进化自己的采编播业务,加强与各种媒介多方式、多角度的融合,凭借其专业的人才资源、内容渠道和庞大的受众群体,电视仍将在媒介融合生态下的受众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立体化传播推动跨媒介的资源共享。在媒介融合情景下,传媒的竞争日趋激烈,单独的任何一种媒介形态很难形成传播优势,用户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信息、多形式的包装、多通路的送达。每种媒介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媒介融合的精髓在于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为信息选择合适方式和平台,让信息得以快速的流动。手机电视、视频网站、网络电视、播客、IPTV甚至手机短信、微博都应该成为电视媒体内容的来源,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借鉴,电视媒体传播借助的手段。当前电视媒体也在积极地进行立体化传播尝试,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视台建立网站,依托电视台现有的节目,提供播出节目视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网站。另一方面是组建传媒集团,对接多种媒介平台,整合不同类型媒体的内容资源、传播平台,开展跨媒介的资源共享。但仅仅做到这两点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立体化信息需求,电视在媒介融合时代制胜的关键是将信息的内容与表现分离,根据不同的媒体形式为内容设计立体化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多种通道立体化送达受众,并允许受众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模块化的定制。

变独创为共创让互动成为电视的内容。单向传播一直是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诟病。在早期的电视节目中就已经看到电视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努力尝试,比如通过观众来信、观众热线的形式让电视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台开始注意使用网络媒体平台对电视节目进行互动性推动,往往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互动板块接受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反馈,但要真正实现对其他媒介的有机整合,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电视需要创造性地嫁接其他媒介平台,让互动从形式变成节目的内容。在内容选题时,关注网络互动平台,选取网民点击量最多的话题,借助自己内容的原创能力,通过记者现场、网络连线,演播室主持人、嘉宾讨论对话题事实再现和群体讨论。在原创性内容报道中,邀请观众通过论坛、微博、播客、DV展播等形式参与,把观众作为内容生产的合作者、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针对通过网络收看节目的观众,还可以考虑提供专门的网络通道,让观众实时地参与到节目中,并将互动的过程以节目内容的形式呈现。

培养具备全媒体制作能力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占有是电视媒体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媒介融合给电视媒介的人才培养,尤其是记者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奎恩教授曾对媒介融合下的记者能力做过如下描述:对于一个传媒集团来讲,最理想的是拥有三个层次的记者。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还能为报纸写稿子;第三个层次是既能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实片。⑥目前对我国电视媒体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开设广电新闻专业的高校,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将传统广播电视专业的基础性核心专业课程和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的新型广电人才。在报道技能上,全媒体的记者应熟练地运用数字化采编工具并能熟练地使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当然对一个记者来说要做到对所有媒体形式都很精通确实很困难,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一般做到一专多能就可以了。电视媒体也应树立人才培养的责任,强化对记者跨媒介技能的在岗培训,提升记者队伍的全媒体制作能力。

开发全媒体媒介资产管理系统。电视台节目素材的选择多遵从帕累托定律,即拍摄的素材只有20%有用,80%不过是垃圾而已,但如果这些垃圾被分类处理储存,并非常便捷地为后来者和其他媒介检索、利用,那些每天被抛弃的素材垃圾就成为重要的核心资源。⑦这就要求对海量节目素材的共享进行高效管理,媒介资产管理系统就是针对这种需求开发出的产品。

结语

随着我国三网合一工程发展速度的加快,媒介融合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任何一种媒体面临的都将是一个变革与挑战的生存环境。媒介融合在使电视媒体丧失很多传统优势的同时,也使得给电视受众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成为可能,电视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同媒体之间合作和竞争并存,对于明天的电视人来说,把握不同媒介的特点,借助新技术的支持,整合内容资源,创造性地发展自身的融合内容业务,培育媒介融合产业,是电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 释:

①http://省略/it/news/2010/01-13/2070600.shtml

②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Ithiel de Sola Pool,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1,P316

③Jenkine, H.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④李逊林:《计算机网络》,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⑤王文宏:《网络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⑥王丽萍:《媒介融合:传媒与受众全新对话平台》,《中国传媒科技》,2009(8)。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篇13

媒介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各种媒介打破壁垒以合作的方式共同传播。本文拟从媒体、信息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

媒体特点互补。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丰富。新媒体结合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使信息传播方式更具多样化,满足了受众对不同信息表现形式和接收方式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互动性,例如网民可以对其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评论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中。超链接和评论功能使反馈的流程更加顺畅,传播过程实现了由信息单向流动变为交互式的双向流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