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的含义实用13篇

产业链的含义
产业链的含义篇1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和企业的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近几年协同设计的概念广泛地被应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参与早期产品开发过程,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并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为此,企业对设计链的整合、分析与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 SCC)开发推广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作为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通用标准。并于2004年将供应链模式向前端延伸,设计链模式DCOR Model (Design-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DCOR模式是一套主张透过流程观点、绩效评估观点与业界实施最佳方案观点来建立设计链架构的参考模式。每一个观点都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逐步解剖设计链,并且互有关联。

二、DCOR的基本流程

DCOR 1.0将设计链的领域定义为产品研究与开发所有阶段相关活动的集合。依据DCOR的概念,设计链由计划(Plan),研究(Research),设计(Design),整合(Integrate),与改善(Amend)5个主要的管理流程所组成。DCOR 五大流程可以涵盖企业于设计链上的大部份活动。其中,研究、设计与整合有先后顺序的关系,改善流程的时间点与整合相同,规划流程则关系其他四个管理流程的管控功能。DCOR 的流程能有效地延伸与整合企业的供货商与客户及供货商的供货商与客户的客户,DCOR跨组织设计链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链作业参考模式(DCOR) 图2 DCOR设计链营运模式表

三、设计链作业模式构置

DCOR模式采用系统化的层级式架构和流程定义,可以将应用于协同设计的设计链作业模式分为设计链营运模式、设计链协同型态、设计链流程模式、设计链作业模式4个层次。整体涵盖了从设计链的前端客户到后端的制造供货商,并包含相对应的企业营运策略、设计成员布局、设计作业分工与信息流的管控。

1.设计链营运模式

第一层是设计链营运模式,定义设计链协同设计应用模式的范围,重点在于决定设计链关键成员,并定义各关链成员设计程序,完成设计链规划的营运模式。设计链参考模式中包含了六个主要设计作业核心程序,分别为:项目管理(PM)、产品企划(PP)、概念设计(CD)、细部设计(DD)、设计验证(DR)、设计修正(DA),它们之间的作业关系如图2所示。

2.设计链协同模式

第二层的设计链协同模式在于依据第一层之设计链成员营运模式,定义设计链成员执行协同设计的协同型态,并定义协同型态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第二层将六个核心程序区分成为管理机制与执行机制。管理机制将项目管理区分成为六个协同型态,分别控管设计链的协同设计运作,以及其他五个核心流程的设计需求与资源整合管理。执行机制则将项目管理之外的五个核心流程区分成为三个协同状况:买方执行、共同执行、卖方执行。设计链协同模式与营运模式之间存在着阶层关系,其关系与项目如图3所示。

3.设计链流程模式

第三层设计链流程模式透过第二层所定义的协同模式,对应到相对应的流程模式。其流程元素中,包含了各协同型态的标准流程、输入项目、输出项目。其流程如图4所示,在卖方企划部分,包含了五个流程:设计概念形成确认、发展方向研究确认、产品要素研究确认、设计草图产生与产品企划验证,皆由卖方执行企划工作,再由买方确认并加入沟通意见,以完成设计企划。

图3 设计链协同模式示意图图4设计链流程模式

4.设计链作业模式

第四层设计链作业模式是接续第三层展开的作业程序。但作业模式会因产业特性、企业营运方式等等条件而有所不同,因此第四层只定义作业模式化方法,其模式化方法包含了设计链作业情境模式、作业互动模式、信息流运作模式3种。运用这3种作业模式化方法,可以充分展开设计链协同设计的作业模式。

四、结束语

DCOR模型是一个崭新的用于协同设计管理的参考模型,有助于企业发展优化的设计链策略与作业流程;同时有助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系统整合,也有助于企业伙伴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需要注意到DCOR模式作为一跨产业的参考模型,其定义与描述较为一般化,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细化以适用于特定的产业。

参考文献:

[1]Supply-Chain Council. Design-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省略. 2004

产业链的含义篇2

在本文研究如何实现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目标,探讨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最终赢得更多的收益。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x

供应链的含义已经普遍被企业所应用,但是我们还没有丰富的研究经营得出统一的定义。从供应链包括的企业范围来看,主要包括三个发展过程:企业内部存在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线关系、企业之间的网状联系。在早期的理论中,供应链被认为是企业内部中的一个过程,主要是企业把从外部购买的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再传递给各大经销商的过程。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虽然具有一定的认识局限,但是企业却十分重视自身资源的利用。最近,出现的关于供应链管理新的含义围绕着核心的企业开展,这是一种网状关系。从新型的供应链管理中,我们可以了解三种关于它的定义:从物流角度来看,供应链强调产品的运输问题,关注其地理分布以及物流集成;狭义的供应链认为物流涉及不同的功能领域,强调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联系,并不强调全部的价值链;广义的供应链强调整个价值链,它不仅包括获得订单之后所有的活动,还包括从原材料加工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供应链始终都是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的,是一个包含了供应商、经销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网状结构。由于供应链其根本是从物流管理中实践而来的,所以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环节的物流管理,如果物流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它就会有自己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的基本职能。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在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控制、计划,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流动的管理方式。

自从二十世纪末出现了供应链管理之后,质量管理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不断的改进和实践中,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要求愈发的严格。质量管理不仅包括管理相关的质量活动,而且也包括控制相关的质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以检验为主的阶段、以统计管理为主的阶段、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要求层层递进,对于使用方法也逐步更新。

二、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的主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竞争力,使得顾客更加满意

在如今的社会中,“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直是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而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做出真正能让顾客满意的商品。要想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需要每个企业都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每一步的工作流程都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确保企业的每一个衔接活动都能够平稳有序的进行。只有为顾客提供价值增值的商品,才能提升顾客的价值,进而提高供应链的价值与竞争力。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企业默契

在供应链中,企业是一个节点,而供应链管理就是连接每一个节点,用有效的方法使得每一个节点都能够高效运转。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绩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企业实际运转中操作性差的问题。以质量作为中间变量,加强多方协作,从而保证质量的提升。只有每个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供应链管理为中心纽带,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才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商品质量,使顾客满意。

三、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挑战

新形势之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国际上跨国公司的外来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的严峻竞争。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种种挑战,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应对策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不仅能够管理好企业内部的相关问题,而且还要求对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进行相应的管理,只有二者相统一,才能集成战略和战术上的动态管理。各企业只有制定共同的战略要求,实现战略上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企业的每一环节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质量的策划与控制改进、以及工作环境中的各项职能的集成。

要实现供应链基础上全面流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实现对物流的质量管理。在这一步中,要对有形物品和物质流动中所涉及的各种活动进行质量管理,主要是保证产品的质量。其次要实现对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质量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和完整性。然后要实现对服务质量的管理,在运用供应链传递产品的时候,不仅要给最终顾客提供有形的商品,还要提供使顾客满意的服务。

产业链的含义篇3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国际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分工不再仅以产业、产品为界限,而是演进到同一产业、产品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兴起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外包。中国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承接了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由此高速增长。然而,就在“中国制造”以极高的性价比遍布全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却发生在中国、留在中国,中国民众为此承担着严重的能源与环境成本。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外贸出口与环境问题已分别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

Kaplinsky(2002)认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嵌入过程是分为低端与高端两种模式的。低端模式是以低工资、低价格、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参与国际市场,获得竞争力。高端模式是通过使用新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获得竞争力[1]。刘志彪(2011)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历经30多年外向型经济发展之后,已经被“锁定”与“俘虏”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升级出路在于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应重视培育基于国内市场空间的国家价值链[2]。

Copeland(1994)较早提出国际贸易自由化缓和了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却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庇护所”[3]。Shui和Harriss(2006)研究表明1997—200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国生产的话,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增长3%~6%;中国生产向美国出口产品所产生的排放量占中国排放总量的7%~14%[4]。国内学者张友国(2009)经计算证实2005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碳的净输出国[5]。陈红敏(2009)、许统生(2011)对中国出口隐含能或隐含碳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出口隐含碳(能)上升的最重要因素;结构效应的作用方向不稳定,且数值很小;技术效应相对明显,但还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6][7]。

可见,现有的文献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外贸出口与环境问题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将二者放在同一个框架体系之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中,外贸出口与相关的碳排放问题发生在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因此,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出口隐含碳问题纳入同一框架体系之下进行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初探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出口隐含碳总量的影响机理

产业链的含义篇4

普通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在 65%左右,高淀粉玉米提高了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其籽粒的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也发生了变化。高淀粉玉米的籽粒粒重、胚乳重比普通玉米高,而胚重则较低;胚乳与胚占籽粒的比例高,胚乳较大,占籽粒的比例也最大,而胚所占比例较小,胚/胚乳比值最小;籽粒淀粉含量达到 72%以上,显著高于普通玉米;淀粉成分中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均比普通玉米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普通玉米差异不大,但籽粒粗脂肪的含量低于普通玉米。

1.2玉米籽粒高淀粉成因

据报道,位于玉米第5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e及其修饰基因共同作用可使玉米籽粒中直链淀粉的含量提高50%~80%。普通玉米平均含有大约27%直链淀粉和73%的枝链淀粉。隐性突变基因ae可把直链淀粉提高到55%~65%。有试验表明,通过积累ae修饰基因的轮回选择技术,可使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到80%以上。

1.3主要农艺性状

目前生产上用的高淀粉玉米品种大多是单交种,其植株形态、果穗外型、生育期等与普通玉米差别不大,常见的高淀粉玉米品种都是晚熟的马齿型。但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中直链淀粉合成受复杂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则要降低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淀粉总含量的减少、较高的水分含量和最终减产。目前,高直链淀粉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低于普通玉米和糯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仅为普通玉米的65%~75%。混合型高淀粉玉米在产量水平与普通玉米相当。

1.4高淀粉玉米的经济价值

玉米是制造淀粉的重要原料之一,高淀粉玉米具有下述特点:(1)玉米淀粉的质量好;(2)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高,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出粉率可高2%~4%;(3)玉米综合利用的潜力较大,加工玉米淀粉后的废料可提取玉米油、玉米蛋白粉、胚芽饼和粗饲料,几乎玉米产品的 99%都可以得到利用。玉米淀粉是世界淀粉产量最高的一种,全世界淀粉产量约1100万吨,而玉米淀粉高达900万吨左右,占淀粉总产量的82%。

2.国内外高淀粉玉米应用概况

玉米淀粉是玉米加工的初级产品,是淀粉中最主要的品种。玉米原料丰富、价格便宜,而且100公斤玉米除可制得淀粉66公斤外,还可得到副产品:含60%蛋白质的玉米蛋白粉6.3公斤、玉米油2.7公斤、含21%蛋白质的纤维饲料23公斤。目前世界玉米淀粉产量约为3700万吨,占淀粉总产量的81%。其余900万吨为木薯、小麦、土豆等淀粉。淀粉的用途十分广泛。除可直接使用外,还可加工成各种变性淀粉、水解产品等。淀粉制成的食品如粉丝、粉条等可以直接食用。淀粉作为原料可应用于方便面、火腿肠、冰淇淋等食品和可降解塑料制品中。作为发酵原料用于淀粉糖、氨基酸、酒精、抗菌素、味精等产品的生产。淀粉也可以加工成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铸造、医药、建筑、石油钻井、选矿等领域。据调查,全球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工业制品达1000余种。美国称淀粉业为“朝阳工业”,其地位仅次于电子、汽车和冶金,其广泛用途与石油类产品相提并论。美国淀粉加工业95%的淀粉都是玉米淀粉。我国淀粉行业中90%的淀粉来自玉米。

玉米淀粉是玉米的初级产品,玉米淀粉在加工过程中可获得丰富的副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很广,涉及到30多个领域,如食品、医疗、纺织、造纸、包装、石油、环保、光纤、高精度印刷线路板、电子芯片等行业。据分析每100kg玉米除可得到66kg玉米淀粉外,还可得到含60%蛋白质的玉米蛋白粉6.3kg、玉米油2.7kg和含21%蛋白质的纤维饲料23kg,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主产品淀粉的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淀粉的深加工快速发展,全国淀粉糖(包括山梨醇)总量从1995年的36.19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101.84万吨,年递增率为29.52%;变性淀粉总产量从1995年的8.08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16.45万吨,年递增率为19.45%;味精从1994年的39.7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65万吨,年增长率为10.3%;酒精从1994年的170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200万吨,年增长率为3.3%。因此,玉米淀粉生产工业在整个玉米加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搞好玉米深加工、转化和链式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混合型高淀粉玉米的选育工作目前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各地区都选育和审定了一批高淀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吉林省四平农科所(1984)选育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四丹19号,粗淀粉含量为74.52%;长春市农科院(1986)选育的高淀粉长单26号,粗淀粉含量为76.8%;河南省农科院(1996)选育的豫玉19号,粗淀粉含量为74.2%;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农业科学研究所(1991)育成的高淀粉玉米品种哲单14,粗淀粉含量为74.0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2000)联合选育的达玉1号玉米单交种,粗淀粉含量达77.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杨凌秦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合作选育的玉米单交种秦单5号,粗淀粉含量达75.98%;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2001)育成的郑单18号品种,粗淀粉含量为74.2%;2002年通过该省审定的郑单21号,粗淀粉含量为75.87%;襄樊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997年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正大199,2003 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粗淀粉含量76.13 %。此外还有2003年通过国审的河北承德花泰专用玉米种子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长城淀等等。这些高淀粉品种的育成,为高淀粉玉米实现产业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产业链的含义篇5

1.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关于供应链(Supply Chain, SC)的定义有很多,其中,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解释为: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最终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包含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向前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以一切向后的关系,供应链是一种关系的集成;我国学者马士华对供应链的解释则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的链条结构。不论怎么去解释,供应链均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价值链,这个价值链包含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它是从客户需要开始,到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结束,所以,这也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管理将相对松散、独立的群体联系起来,通过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增值链。

顾名思义,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这条增值链进行有效管理。严格地说,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各种信息流的汇总分析,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最终用户整体模式的综合管理。有学者曾总结:20世纪的70~80年代,得市场者得天下;90年代,得物流者得天下;21世纪则是做好供应链管理者得天下,谁的供应链管理做得好,谁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供应链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节约交易成本和采购成本;促进企业完善库存管理,降低存货数量和循环周期;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可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原则与困境

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四个方面,包含供应商、用户的合作关系管理,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物料供需管理,产品涉及与制造管理,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内外兼顾。外部企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同等重要。第二,纵横联合。材料供应商和最终用户同为关系处理对象。第三,信息畅通。不论是库存管理还是物流管理,甚或是产品需求预测等,都要保持信息畅通。第四,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供应链管理基于合作与信任,链条上的各方共同承担风险、风险收益。

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同样存在许多困难,如:(1)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较高。企业打造供应链,实施管理的成本较高,普通企业难以承受。(2)部门间的协调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对企业间的内部协调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操作中,会因为部门职能、利益的不一致而增加难度。(3)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增强。供应链管理强调产品的单一性和规模性,面对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调整难度较大。

2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

2.1 采购管理的意义

采购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实施有效的采购管理,最直接的成效就是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从第一环节,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据有关数据显示,采购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平均比率为60%,具体如零售业占60~85,计算机业占60~80,汽车业占60~80,电子产品业占50~70,制药业占25~50,服务业占10~40,钢铁业占75%,轻工业占80%,在有色金属工业中甚至达到90%。采购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建立合适的采购方案和价格监测体系,及时调整采购数量,降低库存占有率。

(2)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采购管理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材料需求信息进行了整合,并依据产品的需求、销售情况制定了细致地生产计划,强化了内部资源的运转效率。各个部门在沟通协调中,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3)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采购管理促进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就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举措。除此之外,采购管理使企业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对产品市场的分析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企业外部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传统采购审批环节多、内部组织成本高、采购周期延长,容易导致存货积压和待料停产等不利影响,强化供应链管理十分必要。

2.2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策略

(1)完善企业内部的采购流程构造。目前部分制造企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即根据总、分/子公司的不同权限,分为总部集中采购,分、子公司分散收货分散付款;分、子公司分散采购、分散收货分散付款两种模式。前一种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但对企业采购管理效率提出较高要求;后一种模式便于分、子公司及时进行采购,但不利于降低企业的整体采购成本,容易各自为战。因此,完善企业内部的采购流程,把两种模式的优点进行整合,提升内部组织的运转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发展方向。

(2)加强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从博弈走向合作,与供应商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是主要特点。供应商与采购方基于合作互信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市场风险,最小化交易成本、极大化收益,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实竞争中,供应商有寻求采购方进行战略合作的需要。在经济形势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风险,稳定生产,供应商愿意与采购方进行战略合作,既可以明确市场,又可以减小生产成本,一举两得。同理,当采购方向另外一方供应原料时,也应该积极与对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关系的建设,有利于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达到共赢。

(3)坚决实现JIT为主要管理目标。所谓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制)是指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价格、恰当的数量,及时采购物品,这是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举措。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应该以实现JIT为主要目标。通过JIT的实现,降低企业的库存率和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另外,JIT还广泛运用于企业向客户配送产品中,达到提升运行效率的目的。

3 结语

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利润源泉,采购管理是其中降低成本的关键一环,所以,企业还应健全采购管理的制度保障,形成良好地绩效激励机制;应增强相关人员培训,配备足够的人员力量。

参考文献:

产业链的含义篇6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和整个世界经济活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继续得到发展,就需快速顺应市场变化。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下,服务供应链应运而生。消费者作为供应链的唯一收入来源,充分挖掘消费者价值对于供应链收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消费者价值抽象为声誉。在服务经济时代,声誉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战略资源,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稳定性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维斯・杨所说:“任何一个团体组织要取得恒久的成功,良好的声誉是至关重要的,声誉管理是一个暗藏巨大潜在价值的产业。”

一、声誉的含义及内容

对于声誉的研究,最早始于1763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时代。长期以来,声誉一直被视为是经济学中一种能保障契约顺利完成的重要机制,直至20世纪80年代,威尔森和克瑞普斯(Wilson&Kreps)、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Roberts&Milgrom)等学者将声誉纳入了经济学模型。至此,学者们才开始正式研究声誉对人的行为决策的影响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博弈论的不断完善,声誉理论也逐渐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

(一)声誉的含义

对于声誉含义的界定,各国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声誉分集体声誉和个体声誉两种[1],本文中的声誉特指集体声誉中的企业声誉。

张世新等[2]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的整体性无形资产,是企业站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的角度,随时间的积累,与各利益相关者发展而形成的认知与情感吸引力,并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产出能力。耿筱丹等[3]认为,企业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声誉中不同的影响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从而产生对企业的综合评价。

(二)声誉的内容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声誉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企业声誉的构成要素概括成下图。

二、服务供应链的含义及特征

国外对服务供应链的关注源于2000年,且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2004年,《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的问世,使得国外学术界正式开始关注服务供应这一主题。与此同时,该主题在国内的研讨也开始同步进行。

(一)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服务供应链的定义,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依服务介入程度的差异,服务供应链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类[4]:一是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传统供应链中与服务相关联的环节和活动;二是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将供应链思想应用于服务行业中,以此来管理有形产品;三是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将供应链思想运用于服务行业,以此来管理无形服务。

(二)服务供应链的特征

服务供应链有着某些与产品供应链相同的特性,但两者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性具体体现为:不可触摸性、异质性、顾客影响、易逝性、不可分割性、劳动密集性等。这些差异性决定了服务供应链在结构、运营模式和稳定性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在结构上,大多采用的是较短的供应链渠道;在运营模式上,多采用市场拉动型,使其具备完全反应的特性;在稳定性上,由于服务供应链最终客户的不稳定性和异质化的客户服务需求,使得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较低。

三、声誉对服务供应链的价值探索

查尔斯等在《声誉与财富》一书中指出,声誉就像磁铁一样有助于企业吸引各种资源。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声誉不仅像磁铁,而且产生了强劲持久的磁场效应。声誉的磁场效应,不仅对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吸附效应,而且对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筛选效应和自我加强效应。任一供应链的构成都可归纳为三个节点,即供应链上游、供应链中游和供应链下游,站在不同的节点,声誉所具有的价值也不尽相同。

(一)声誉对服务供应链上游的价值探索

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可以为其吸引更多样化、数量更多的供应商。供应商对企业供货的稳定性和及时性,是企业运营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拥有较高声誉的供应商上游企业,保障了其供货的稳定性。高声誉的企业,会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带来高合作倾向的暗示,刺激上游企业的合作意愿,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从而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还可以为供应链上游企业吸引资信状况良好的供应商。高声誉的企业,可以提高其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可靠度,保障财务流通的安全性,建立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更好地节省成本。

(二)声誉对服务供应链中游的价值探索

具有较高声誉的供应链中游企业,可以为其创造企业内部价值。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可以节约企业内部的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都直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良好的企业声誉,有助于吸引外来优秀人员并巩固企业已有人才,减少一定的人力成本,提升企业的认同度,从而提高企业在整个服务供应链中的稳定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拥有较高声誉的企业,还可以创造企业横向间的价值。从竞争的角度考虑,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会比同业竞争者具有更大的优势,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成本;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企业的高声誉无疑为其选择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投资风险,即使危机来临,高声誉的企业也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界压力;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企业的高声誉有助于企业获得政府在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三)声誉对服务供应链下游的价值探索

对于服务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将企业的服务价值转化为价值,好的企业声誉在此过程中就会发挥它的作用。企业通过它的良好声誉可以最大化地吸引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声誉对供应链下游企业的价值创造。

企业的声誉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有重要影响,声誉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在同一类型的行业中,消费者更愿意到那些声誉较高的企业消费。当顾客面对质量、价格相近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无法评断其质量状况时,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具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以此来保证其品质并达到顾客的心理满意感。

四、结语

从整个服务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与其供应链的下游企业直接接触,因此下游企业的声誉对最终顾客的消费影响最大,但顾客对下游企业声誉的评判结果,并不是由其企业自身的行为单独决定,而是还受到整个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行为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声誉是整条供应链系统中各个成员企业共同作用、依时间累积的结果。因此,将声誉纳入到供应链的协调与博弈领域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延喜,吴笛.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0,(22):3-11.

[2] 张世新,张敏.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品牌价值提升[J].商场现代化,2009,(35):29-30.

产业链的含义篇7
产业链的含义篇8

一、逆向物流的产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二、逆向物流的涵义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三、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1.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2.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3.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

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四、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1.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2.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3.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4.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1.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2.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3.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4.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5.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6.物料配合的复杂性。7.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工业同盟或行业协会在管理逆向物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类似的很多企业联系起来共同面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还有一个办法是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据报道,国际物流巨头如UPS、联邦快递等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并专门提供逆向物流管理服务。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逆向物流的产生背景及涵义,然后具体分析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活动,进而引出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困难,最后笔者试图对如何管理好逆向物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产业链的含义篇9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逆向物流的产生背景及涵义,然后具体分析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活动,进而引出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困难,最后笔者试图对如何管理好逆向物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 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 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 “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 “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 and 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 and 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 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 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 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 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 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

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 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 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 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 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 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 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 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 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 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 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 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 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工业同盟或行业协会在管理逆向物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类似的很多企业联系起来共同面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还有一个办法是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据报道,国际物流巨头如ups、联邦快递等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并专门提供逆向物流管理服务。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产业链的含义篇10

价值链会计中“价值链”一词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 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其所指的价值链有三层含义:第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还包括企业的外部活动。所以也可以把价值链定义从供应商开始直到客户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作业流程。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价值链管理是从企业内外部供应链基础出发,由内到外整合企业资源,实施企业内部协作、外部协同的开放式链条管理,打造一个具有灵活竞争活力的企业团队。企业所有信息系统、机构设置、制度建立、人员建立,人员配备等,全部围绕开放互利的合作思想进行组建,每一块都能够合适嵌入到整个系统中,真正实现无缝集成与平滑过渡,使企业的所有合作伙伴与企业自身都能够有效信息,通过强大的松耦合方式进行搭建和无障碍沟通,外界任何一个客户都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自由访问。

二、价值链会计的含义:

阎达五(2003)教授提出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及其合理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阎教授认为会计也要服务于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会计要融入新兴科技,将信息技术与之相结合,使企业的管理全方位得到提升,达到实时控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控制方式。并整合整条价值链,达到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增值最大化。

三、价值链会计的特征:

1、价值链会计面对的对象范围是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部分,不再指单一的企业。价值链是企业所在行业上游中游以及下游所建立起的一个整体,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项活动,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使各个环节都得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从而使得价值链上各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2、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具有相互影响性,价值链上的企业没有一个可以做到独善其身,价值链上的企业任何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其他企业,从而影响价值链整体的价值增值。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在做决策时,要通盘考虑,考虑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总体利益,使得各个企业达到共赢,整体价值实现最大化。

3、价值链会计作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及其合理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要实现价值链价值的保值和增值。这就要求价值链上每一部分,包括从供应商,分销商到消费者都实现价值增值,这就要求提高每一环节的效率,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的活动,使整体高效运转。

4、价值链会计具有电子信息化的特点。现代经济中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按照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价值链要反应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流转情况。要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胜出,就要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使得从物料采购到商品供应都要达到高效运转。并且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信息等的处理分析,使得信息得到增值,充分利用信息创造价值,使得价值链整体得到增值。

四、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推进意义:

1、传统会计主体假设范围发生改变。价值链要求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价值链会计面对的主体超出了传统单个企业会计主体的假设范围,变成了整体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

2、会计研究对象外沿延伸。价值链会计要求对企业内部的物流链、资金链、信息链等进行研究,还要对企业上游和下游的企业进行整体价值最大化研究,实现价值链整体信息增值。

3、促进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价值链会计将财务会计、审计学、管理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突破了会计传统的思维。为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对专业人员的要求。

参考文献:

产业链的含义篇1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逆向物流的产生背景及涵义,然后具体分析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活动,进而引出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困难,最后笔者试图对如何管理好逆向物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 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 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 “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wWw.133229.cOm最早提出 “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 and 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 and 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 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 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 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 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供产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 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

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 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 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 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 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 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 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 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 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 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 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 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 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工业同盟或行业协会在管理逆向物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类似的很多企业联系起来共同面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还有一个办法是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据报道,国际物流巨头如ups、联邦快递等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并专门提供逆向物流管理服务。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产业链的含义篇12

乳业供应链概况

新中国建立后的60年中,中国乳制品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奶类总产量由21.7万吨增长到3781.5万吨,增长了173.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1%,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第一位印度,9460万吨。第二位美国,8260万吨) ;奶类人均占有量由0.45公斤提高到28.3公斤,增长了61.6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伊利、蒙牛、光明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乳业供应链已经初具规模。乳业供应链是以乳制品为对象,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奶源采购开始,到乳制品生产结束,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乳制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将奶农、奶站、乳制品加工企业、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型。

一方面,由于自行建设奶牛养殖基地成本高且见效慢,因此我国乳制品企业为了快速扩张,不愿在奶源建设方面过多投入,主要依靠社会奶源。事实上,那些先建奶牛场再建牛奶厂的企业多半都在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被淘汰了。另一方面,我国的奶牛养殖业极度分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个体奶牛养殖户大量出现,我国80%的奶牛是分散在农户手中,规模化牛场的奶牛存栏数不到20%。而且养殖规模小,户均养奶牛数仅5头。在这种情况下,乳制品企业无力到各个奶农家收奶,所以催生了收奶站这一中间环节的大量涌现。现在伊利、蒙牛等乳业集团加工的大部分原奶约70%-80%是从奶站手中购买的。因此,目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乳业供应链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

在乳制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中,由于外部制度不健全,而且乳业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是契约关系,导致乳业供应链机会主义行为频发,其主要存在于奶农、奶站和乳制品企业三个环节。

乳业供应链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具体形式

(一)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

农户散养奶牛是我国主要的奶牛养殖组织模式,其问题是生产规模小,信息闭塞,组织化程度低,所以对乳制品企业的的议价能力较低,处于整个产业链的边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农户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体现为以下两种:

一是掺假,主要是掺水。从2006年下半年起,饲料价格上涨,而原奶价格下跌,农户养奶牛的收益备受影响,为减少损失,农户就采取往原奶中掺加少量水的办法。

二是不履约。从2006年起,中国乳制品市场竞争加剧,全国乳制品企业纷纷扩张,抱着“得奶源者得天下”的思想,开始出现了各家争抢奶源的现象。至此,奶源由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

奶农同乳制品企业是一种松散的契约关系。在卖方市场情况下,哪家乳制品企业的收购价格高,奶农就会将原奶卖给那家企业,合同的履约情况较差。

(二)奶站的机会主义行为

牛奶有着“鲜活易腐”的生物特性,而且原奶不能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奶农只能将原奶卖给乳品企业。而大多数乳制品企业急于扩张,忽视自己奶源基地的建设,也没有和农户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所以催生了奶站这一联结奶农和乳制品企业的中介组织。奶站的出现促进了奶业的专业化分工,大大降低了奶农与乳制品企业直接交易的费用。目前,这一“乳品企业+奶站+奶农”模式已成为乳业供应链中最主要的组织模式。有很多奶站利用自身在乳业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为牟取暴利,采取了许多机会主义行为。

1.压款、压价、拒收现象普遍。奶站把压款作为控制奶农的手段之一。一方面,这笔钱可以挪作他用,另一方面可以迫使奶农继续把原奶卖给自己。如果奶农给别的奶站送奶,想要收回奶款较难。压款的周期一般在2-3个月,最长的达4个多月。长期的压款导致奶农资金周转困难。

在奶源紧张时期,奶站向乳制品企业施压抬高奶价,而奶农不了解情况,还是按原价格卖奶。在奶源过剩时期,奶站又向奶农压价、拒收,出现了奶价比水价还便宜的现象。过低的奶价,导致奶农亏损严重,迫使很多奶农忍痛倒奶、杀牛。

2.掺假现象猖獗。在乳制品企业的奶源争夺大战中,加上我国在原奶检测和监管方面的巨大缺陷,奶站掺假成风。奶站环节兑水、加碱等的问题非常严重,出现了专业化“调奶师”、专业化的“调制原料”和“销售渠道”,甚至没有牛也能造出“牛奶”。

奶站掺假影响最大最恶劣的事件就是2008年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认为往原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环节就是奶站。奶站通过添加三聚氰胺,将50吨原奶变成100吨,而且还能在检验中过关。而且,在河北、山东、甘肃、陕西、江苏等缺奶的地方,这些不法奶站不仅给三鹿一家供奶,还包括其他的乳制品企业,如蒙牛、光明、伊利等。所以最终被检出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企业多达二十多家。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受到重创,原奶产量出现1998年来首次负增长,固体乳制品产量出现2000年来首次负增长,液态乳产量几乎零增长。

3.违约现象频繁。奶站是乳业供应链中非常重要一环,但是也是最缺乏管理的一环。在奶价上涨的时候,奶站并不遵守合约,哪家乳制品企业出价高就把原奶卖给谁,致使奶源市场秩序混乱。

(三)乳制品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中国的乳品行业正处于成长时期,乳制品企业竞争激烈,集中度越来越高。但是,乳制品企业醉心于急速扩张,疏于增强管理能力,而政府部门质量监控制度有很多漏洞,直接导致乳制品企业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仅列举几件最典型的、影响最大的事件。

1.早产奶。由于消费者喜欢购买生产日期靠后的牛奶,为利用这一心态,乳制品企业制造出了“早产奶”。“早产奶”顾名思义,就是牛奶当天生产,但是外包装上却出现的是后一天或好几天的生产日期,甚至是将库存牛奶重新包装出售。这样一来,牛奶的保质期也随之推后。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光明乳业被爆出在郑州、杭州和上海市场上都出现了“早产奶”。

2.阜阳劣质奶粉。自2003年以来,一些营养成分严重不足的伪劣奶粉充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2003年4-10月最为猖獗,导致众多婴儿受害甚至死亡。安徽劣质婴儿奶粉是用淀粉、蔗糖等价钱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了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根本不含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其蛋白质含量甚至不如面粉。劣质奶粉低蛋白质、低微量营养素、可能含有重金属等因素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不仅安徽阜阳一地如此,在其他地方也有同样事件,甚至是在阜阳事件发生之后,在湖南株洲、广州等地还出现了类似的劣质奶粉。由于质量监管薄弱,而且消费者文化水平不高,劣质奶粉主要是流入了广大的农村市场。

3.三聚氰胺奶粉。从2008年3月起,在各地的医院里纷纷传来饮用三鹿奶粉而导致婴幼儿患结石的病例。但是事情并非止于三鹿,经过进一步检查,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中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伊利、蒙牛位列其中未能幸免。这种叫作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料被添加在原奶或奶粉中以增加蛋白质含量,正是它导致了众多婴幼儿致病甚至死亡。

前文中提到,三聚氰胺掺假的环节是在奶站,但乳制品企业也负有责任。其实,原奶掺假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乳制品企业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对此视而不见,默许奶站的掺假。在原奶供应紧张的时期,如果仍然严格检查原奶质量,必然导致产量不足,机器闲置,市场拱手送人。所以乳制品企业宁愿生产质量不合格的乳制品,也不愿意损失市场份额。

4.特仑苏OMP奶。2006年3月底,蒙牛对外推出添加OMP的特仑苏牛奶,其价格是蒙牛其他普通常温液奶的2倍。2008年年末,一些媒体先后对蒙牛特仑苏OMP牛奶中“OMP”究意为何物、以及是否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一事提出质疑。尽管国家质检总局表示“尚未在中国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定”,蒙牛仍坚持称,OMP是蒙牛与新西兰共同研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使用多年的碱性牛奶蛋白。经过一系列争论,最终国家质检总局下令,要求蒙牛禁止添加此物。

5.皮革奶。三鹿毒奶粉事件还未完全平息,2009年4月浙江省兰溪市晨园乳业有限公司惊曝“皮革奶”丑闻。就是用皮革水解蛋白生产出来的乳制品,这是一种类似于三聚氰胺的物质,加入到乳制品中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蛋白含量。

乳业供应链中机会主义行为分类

机会主义行为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机会主义意味着通过玩弄诡计来追求自身利益。它包括但极少局限于较明显的形式,如撒谎、偷窃、欺骗。更多的时候,机会主义涉及巧妙的欺骗。更一般地说,机会主义代表信息的掩盖或扭曲,特别是有预谋地误导、歪曲、掩盖、模糊或其他扰乱。

参照威廉姆森的第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时间阶段,可以分为事前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两类。而事后机会主义又分为道德风险、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和敲竹杠三种类型。

(一)事前机会主义行为

事前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交易各方在签约时利用签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或隐蔽信息,签订利己的合约。在这种条件下,掌握信息的一方就会利用对方的无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被称为“逆向选择”。

在乳业供应链中,奶站向奶农隐藏原奶需求量的信息,隐藏乳制品企业收购原奶价格上涨的信息,乳制品企业隐藏生产日期或隐瞒质量或成份,都属于事前机会主义行为。

(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

事后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交易一方采取隐藏某些信息或行动,以及敲竹杠等对自己有利而使对方收益减少的行为。具体分析如下:一是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签约之后,交易一方通过隐藏某些信息而使对方受损、自己获益。在上述乳业供应链机会主义行为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二是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是指签约之后,交易一方可能利用另一方对某些行动不可观测或难以证实的短处,而做出违反初始契约规定但有利于增加自身利益的行动。另外,一种相当普遍的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是:当原奶的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价格时,奶农和奶站偷偷转售。同样,当原奶的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价格时,乳制品企业和奶站也会压价或者拒收。三是敲竹杠。在具有专用性资产安排的契约关系中,产生了一种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契约中的一方当事人会利用契约的漏洞占用另一方的准租,这样,就出现了一种事后机会主义行为――敲竹杠。在乳业供应链中,奶农的原奶只能卖给奶站或乳制品企业,因此奶站可能采用种种理由压级压价。乳制品企业由于生产的机器设备投入巨大,必须加速生产,才能收回投资,在奶源紧张之时,乳制品企业为了能正常开工,不得不接受质量不合格的原奶。

乳业供应链机会主义的治理

(一)制度创新

一个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行为与所处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制度作为行为规范,规定着人们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制度的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激励,则厂商就会通过技术发明、产品创新、改进质量、完善服务等一系列生产性措施来最大化其利润;反之,如果制度不完善,使得企业通过非生产性经营行为,那么这类经营行为必然泛滥成灾。这样,整个社会将成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牺牲品。乳制品行业频频出现的质量事故就是一个明证。

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食品如乳制品的质量,迫切需要健全产品质量保障监督体系,进行制度创新。政府由于具有特有的权威性,应在此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已于2008年11月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但是相关的制度创新才刚刚破题。多头管理、法律法规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可以预期,乳制品及其他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的未来演变方向,将是制定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规范体系,更清晰地界定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减少监管部门的数量,建立起更强势的部门间协调机构,并引进政府以外的力量,如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团体及其他的一些民间团体,以补充由政府主导的安全监管体制。

(二)供应链纵向一体化

在上述的乳业供应链中,奶农、奶站、乳制品企业之间都是靠契约关系联系起来的,各自的利益诉求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盛行。新西兰和荷兰的乳业供应链高度纵向一体化的模式可以给国内乳业的发展带来参考。以荷兰为例,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在荷兰乳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荷兰乳业的基础是私有制的家庭牧场,规模不大,因此荷兰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奶农利益。荷兰的合作社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成立的目的是防止某些工厂对原奶压价。后来,合作社开始兼并,出现了一些大型合作社,其规模、组织形式和管理同大型企业相差无几,被称为“合作社的企业化”。由于家庭牧场主既是原奶的供应者,又是合作社的股东,保证了农户通过合作社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也保障了原奶的质量。

对于中国奶农而言,如何组织起来构建合作社,并且突破原奶的生产领域,进入到乳制品加工和流通领域,享有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文泽,李蓉军.机会主义、价格诚信与制度安排[J].财经科学,2007(6)

产业链的含义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78-02

一、引言

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长期受困于区域外比较优势模式的主导,区域外优势企业通过“贴标签”方式,严重掠夺该地区原生态山地特色农产品,使地区赖以发展的优势资源,变为“资源诅咒”,地区少数民族反贫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农产品生产具有绿色、环保、质优的特性,但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较短、源头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如何借助贵州这张牌,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管理化水平,使该地区少数民族脱离贫困是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相关文献研究

产业链理论源于中国,是一个本土化概念。国外研究产业链的内含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而对产业链基本没有研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和不同产业研究产业链,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结这些成果,主要有:(1)产业链概念研究。他们主要从投入与产出理论、产业聚集理论、中间组织理论出发,界定了产业链是集纵横走向、空间延伸、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为一体,横向表现为若干企业的聚集,纵向表现垂直一体化特征的由核心企业为链主聚集上下游节点企业的中间组织,其外部表现为企业链,内部包含资金链、信息链、价值链、供应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资源链等诸多链条。主要分为资源推动型产业链、技术主导型、市场拉动型产业链和混合型产业链。(2)产业链整合方面,刘慧波提出产业链整合策略和整合水平在自变量因素对产业链持久生存性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也有学者提出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芮明杰,刘大可等)。(3)产业链延伸研究中,肖芬等指出,产业链延伸就是对现有的生产链延长和拓宽。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产业链的稳定机制;刘刚提出了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李心芹、李仕明提出了产业链的结构类型。上述研究将产业链作为整体对象,没有从产业链的内含链角度分析研究。笔者将从产业链的物理结构出发,以空间链、企业链、技术链、信息链四个维度,探讨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手段和方法。

三、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肖芬等研究煤炭矿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时指出,产业链延伸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并将其区分为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促进因素中矿区利益、人力资源、环境保护是煤炭矿区内部因素,公众促进和市场需求是矿区外部因素;技术成本、经济风险、自身管理是煤炭矿区内部因素,资源枯竭和国家政策是矿区外部因素。崔焕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的业务链延伸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其实质就是煤炭企业如何依托技术创新走内涵式和外延式产业链延伸之路。邓娟、李烨研究认为,资源型产业链延伸受基础因素(自然因素、管理能力)、行为因素(技术创新能力、投资能力)和约束因素(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的影响。上述学者虽然站在不同的产业角度分析了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但共性因素可见一斑。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许多地区变成石漠化连片区,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特性,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优势,气候湿润、温度适中、雨量充沛等条件为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近年来,政府倡导的“农户+公司”农业发展模式在拉动农业经济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弊端,特别是山地特色农产品(如茶叶)发展中公司严重盘剥农民利益,一些公司将其特色农产品低价收购后,转到外埠市场,然后通过“贴标签”形式掠夺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较短,基本处于“农民―公司―消费者”状态,公司只将有为行为体现在上游农民身上,对下游行业关注严重不足,对中间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研发力度不够。基于上面分析,笔者认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不同的内含链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就空间链其影响因素主要受产业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企业链受物质(中间产品)和资金交易的影响,技术链受技术研发成本、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技术保护度的影响,信息链受人际信任、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制度信任的影响。厘清这些影响因素对产业链延伸具有较强的方法论支持。

四、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策略

1.空间链的架构及延伸。空间链是指同一产业链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布局或分布状态。产业链从所处的节点企业具有上游和下游之分,而对山地特色农产品具有如何拓长和拓宽链条,产生增值效应的价值链。为此,空间链的架构和延伸必须依赖山地特色农产品的空间布局和企业的空间布局问题。首先,作为山地特色农产品,厘清分布状态,结合贵州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形成连片、连域、连带的种植格局,实现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其次,针对产业链延伸中企业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划建设的规划要求,在“核心企业+节点企业+研发机构”模式运作下的同一地区环形产业链,主要加工生产山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中间产品。再次,根据中间产品的去向,依托招商引资,引进深度加工企业,在同一地区或省内不同地区构建加工基地。将不同的中间产品作为空间延伸的手段,而不是将单一的山地特色农产品作为创品牌、创绩效的手段。

2.企业链的延伸。企业链体现产业链中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纵向一体化特征。现在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很短,企业基本没有形成纵向一体化的链条,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公司”模式主导下形成单一企业在行业中的高度垄断,市场准入机制发挥不了作用,是严重的市场失灵状态(因为自由竞争是判断市场是否失灵的标准)。企业链的延伸必须打破“农户+公司”的模式,将“农户+公司”模式中的企业只作为企业连环中的一个具有生产中间产品的节点企业,不要将资源配置的所有权利全部下放到该企业,特别要杜绝政府主导招商引资的前期工作,一旦招商引资完成,对企业后续问题严重不作为的失当行为。企业链条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政策),政府的政策要体现在企业间能否沟通、交流、合作方面,简单来讲政府的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间的协同。所以,在政府公共政策引导下,公开招标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必须体现技术研发能力、经济增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由核心企业在协同政策的激励下,通过制度信任等手段形成“辐辏”式产业链(其含义是许多较短产业链变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以保护外地企业将本地山地特色农产品“贴标签”,严重掠夺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造成本地的“资源诅咒”或本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偏离价值。同时,“辐辏”式产业链也可以直接保护本地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而且能够形成本地特色品牌。以“辐辏”式产业链为依托,核心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去向为传到,特别是将中间产品辐射到省外甚至国外,嵌套在外部的产业链中;而将生产的最终产品通过中间产品的捆绑式销售逐步推向外地市场。

3.技术链的形成和延伸。产业链中的技术链是不同节点上以生产产品为目的形成的加工技术和对接技术。主要分为核心技术、平台技术和衍生技术。以往单个企业自主研发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研发成本。产业链是核心企业为中心,聚集上下游许多节点企业,为共同生产最终产品,共同承担风险的整体。技术链条的建立必须依赖协同研发的技术发展路径,在架构本省“辐辏”式产业链时,强调技术链中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每个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间的技术对接,进行模块式协同研发,在技术链条形成过程中强调技术在产业链内部的溢出效应,打破节点企业间的技术封锁,通过“沟通+交流+合作”(也叫协同)方式,形成产业链技术专用性资产,努力减轻节点企业的研发费用,降低研发风险。在技术链的延伸中注意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横向注重生产技术的转化,纵向努力实现不同节点企业传递中间产品方面的技术对接。

4.信息链的架构和延伸。目前不管是资源推动型产业链、技术主导型产业链还是市场拉动型产业链,一个严重的阻碍产业链延伸的瓶颈是信息严重不对称。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这一问题同样十分突出,源头上农民的知识信息、市场信息严重不足,在与公司博弈中产生逆向选择,严重挫伤了农民对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而公司在掠夺山地特色农产品对农民的溢价时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在不对称纳什谈判中往往农民丧失了谈判能力。产业链下游由于公司掌控市场的完全信息,并且将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转移到外地市场,通过“贴标签”高价销售。为此,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信息链的架构必须依赖本文提出的企业链,一旦企业链架构完成,在制度方面首先通过制度信任完成有限的交易次数,平衡产业链中信息的共享程度;其次在企业边界人员的努力下,实现企业间的人际信任,通过交往建立牢固的信息交流平台,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建立产业链内部局域网和认证制度,形成信息交换的专用性资产。

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路径以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只是以产业链整体状态的延伸进行研究,笔者从产业链的内含链出发仅仅探讨呈现物理结构的内含链,并提出了有益的探索思路。目的在于为后续较深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在另一个层面说明现今的“农户+公司”模式对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是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Z2012040)和国家软科学计划面上项目(2013GXS4D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勤林.产业链延伸的价格提升与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3)

[3] 刘大可.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利关系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4] 吴金明.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 + 4 + 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5]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6] 李心芹,李仕明.产业链的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学大学学报,2004(4)

[7] 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1)

[8] 肖芬,刘西林,王军.煤炭矿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1)

[9] 崔焕金.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延伸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5(5)

[10] 邓娟,李烨.资源型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9)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