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念实用13篇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篇1

我中学高级也评聘过去9年了,年龄大了,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感觉近几年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上应用也十分广泛。我们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县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我是副校长,也分管这个工作,感觉时刻都要用到现代教学技术,就是在一般学校见不到的微格实验室,我也涉猎了很多,我们邯郸市的武安、峰峰的微格实验室质量就很高,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然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很多学校开创了校园网站,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实行了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提供了自己的现代教育观念。

二、把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学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

在我们学习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的语文教师刘茜玉所讲授的《岳阳楼记》都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了不同的现代教学方式。刘茜玉在课堂的开头引导学生理解悲、喜二字的时候,设置了2个问题: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这个时候老师播放了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分析为何而喜?视频的效果就很好,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刘老师在视频后总结说:“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学生就完全理解并接受了。

在讲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刘老师说:“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播放视频)“加上这样的画面、音乐和朗读,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讲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播放视频)看完视频,我震撼了,我上学的时候也学过这篇课文,也会背诵这篇课文,多少年来自己也时常朗诵这篇课文,也时常想象这篇课文的景色和场面,但是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个视频,感到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和洞庭湖的晴朗朗的天气景象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从这里看出,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意义,因此我们要加强现代教学技术方面的理论学习,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我们只有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同步进行,才能促使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实现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飞跃。

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思想观念。实施语文教学,应注意渗透“育人教书”、“以人为本”等现代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甚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性质与教育状态,因此实现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飞跃是一个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飞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优化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大幅度地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从而实现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飞跃。

现代教育理念篇2

(二)人类社会对民主主义的信仰

仅仅从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来诠释民主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即享有选择自己所受教育的目的和途径的权利。这样的民主不仅包含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也蕴藏了丰富的哲学意味: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旗帜鲜明地从政治立场上提出了对教育权的渴求;实现自己的潜力和未来,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对 “认识你自己”这一古希腊古老哲学命题无限憧憬与希冀的追求与探索,看似简明扼要实则“路漫漫而修远兮”。由此报告用“信仰”来界定民主的涵义表明了一种教育的理念与原则。

(三)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人的日臻完善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格丰富多样,能够适应社会的各个角色以及不同的社会职责。一个完善的人的评判标准在于能否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即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然而这一我国教育难免提及的现实困厄的解决仍然步履维艰,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尝试性的改革都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四)全面的终身教育培养完善的人

社会的贫富差异、社会暗藏的代际流动以及个人成熟与际遇时期的不同都会阻碍或中断惯常的教育活动,然而随着科技的深入、民主的扩大以及人自我认识的提高都或多或少地对终身教育提出了诉求。其实在现实社会中还有一个让人最不愿看到的直接推动因素就是学校教育本身,作为现代教育基本构成的学校教育模式“把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表现出对抽象思维的偏爱”,“它所教育出来的人并没有受到适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当这种体系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时”便被社会所拒绝。终身教育无疑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治愈作用,逐渐恢复人类求知的自然动力、撤销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培养完善的人。

二、《学会生存》的基本内容

(一)旧教育体系下的教育失衡

旧教育体制下,教育发展脱离时代需求,需要变革。这种脱离表现为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催生了20世纪教育发展出现的“三种新现象”: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的教育先行现象;教育面向未来社会而不是传统社会培养新人的教育预见;以及社会拒绝接受教育系统所培养的人才的教育失衡现象。

(二)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态势: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学会生存》对终身教育进一步作了全面的论证和阐述,提出“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应该“贯串在教育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终身教育思想催生了学习化社会,其实施机构的多元化要求所有的集体、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等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构建学习化社会。

三、《学会生存》的现实意义

外国学者盛赞该报告具有“‘哥白尼革命’式的里程碑意义,是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一)推动终身教育时代的进程

现代教育理念篇3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全国上下正在为中国伟大的复兴梦想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而进行的不断的努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需要做出扎实的工作成效;基于高职院校,要强调以人为本,以高职院校学生为教育的人出发点,将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素养培养全方位的能力传授给学生。以严谨务实的态度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理解、尊重、爱护的观念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不断提升以学生为主体表现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素养的方法和内涵。现代教育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教育的优良作风,已经成为了增强民族团结力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体育教育,造就摒弃了以往“病夫”的帽子,在世界各国大赛舞台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而备受世人的瞩目;以人为本,当属现代教育理念的第一要素,应该摆在及其重要的位置。

1.2、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并不提倡完全个性化的张扬,这毕竟是基于学生年级尚小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承担着未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的重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发展换取好的工作这一点狭隘的观点。现代教育要求注重全面的发展观,以提高综合思想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我们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加以提高;这个提高包括身体本身素质的提高,也同时包括体育思想、体育认知、体育理念等人文素质的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们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重点。

1.3、素质教育的理念

传统教育讲求知识的传输与思想方法的建立,这是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则更进一步提出了素质的要求,这个要求注重教育过程的知识的转化关系,强调用辩证主义唯物观进行相互的沟通和联系,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证实。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基于这一点,要重视对传统体育教育方法的优化,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必要的修正,不仅仅使得学生明白如何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使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原理和运作机制,这样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就不是纯粹提高技术水平的问题了,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育的内涵。这对我们体育思想、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4、创造性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的理念的优化还体现在知识性向能力性转化的引导;在当前经济社会,无疑离不开创造性的发挥和作用;人的创造力和人的潜力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要善于利用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具体的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或者对于某一个动作、体育战术,与学生一道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既发扬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演练,对未来走向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1.5、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在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的同时,更注重主体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教育重点在于两点,一是尊重学习的主体性,最大限度挖掘主体的积极思想和主动精神;二是要求将自身以外的客观东西适时融合在主观的能动性当中,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由此可以借鉴到:虽然体育课程的施教者是体育老师,但是主体绝对还是学生;体育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并不是简简单单讲述了动作的要领就完事,而要严格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去在实践中感觉动作要领、去感受体育运动带给学生自我的魅力。实施教育必须借助于主体性活动,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尽可能把教学运用巧妙的方式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从而调动积极性获得满足感。

1.6、个性化理念

个性的张扬代表一个人独特的亮点,它是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这个创新就来源于个性化的张扬,因此也推动了教育理念对个性化的需求。现代教育讲求主体性、讲求以人为本,这个讲求并不是对全面素质教育的否定,在这一点上教育工作者不能走入误区。我们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不同个体、不同个性的学生的表现,所谓“伯乐识马”就是这样的行为。我们也要搭建个性化体现的平台,给学生以展示的舞台,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发掘具有个性张扬的学生“天才”,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不同取向、不同人才中去不断完善和发展。

1.7、开放性理念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成为了更加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基于此,现代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脱离开来,优化成一个开放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包括教育的观念开放性、教育的内容的开放性,同时也包括教育评价的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从它的内涵上面讲就是“取长补短”,利用世界各种各样先进的思维、理论、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实践活动。无论从课堂实务还是要实践教育的手段以及信息化网络的途径等,都可以将开放性的元素容纳其中,真可谓“海纳百川,滔滔不绝”。这种开放性在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是有很大启发的,能对原有的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形成较为强烈的冲击。我们在实施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大力借鉴他人好的方法、好的手段,“借西为中”,不断在实际体育教学当中去尝试、去试点、去评判,继而还可以糯合一体,自己进行全面的创新。

1.8、多样化理念

当今世界的发展营造了纷繁、精彩的社会氛围,在这个社会结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多样化的思想能瞬间击破传统固有的思想防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表现出诱人的色彩;这其中首先是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然后就是主体、内容、形式、手段、层次、类型,以及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多样化;多样化的特征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事业,犹如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它更符合体育教育弹性的教育理念和弹性的管理主张,能够给高职院校的体育事业制造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体育老师的自护能力、自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1.9、生态和谐理念

自然生长法则告诉我们,在一个自然生态的环境里,万事万物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一个自然真理也可以适用于我们,特别是教育;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成是生态整体,这个生态整体是一个自然圈;我们在这个系统圈中,讲究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这其中不仅涵括人的因素,还包含着教育硬件环境;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自然环境的生长是特别重要的,我们有过很多失败的尝试,“拔苗助长”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反面例证。我们体育教育要顺应自然和谐的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之下成长壮大,力求形成体育教育的“生物圈”,用生态的和谐理论来引导学生自然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得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继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10、系统性理念

知识是这个时代的象征,知识所延伸的经济价值逐步得到印证;这就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长久的真理,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而没有一个实在的终点;继续教育的教学理念也是因此展开。现代教育将教育贯穿成一条线,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个体的主导只有宏观主体的把握,它虽是每一个个体元素来做组成,但是强调是整体的和谐性;所以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广以及对原有传统教育文化的优化都实时体现在这个系统当中;基于职高院校的体育教育的发展,我们也要从整体的教育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思维和高度抬高,看到宏观层面的特点和影响力,不要局促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去思考,这样我们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视野就会扩大,能从总局的观念看待目前的发展状况,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困扰在局部的细节问题上,这样也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壮大。

现代教育理念篇4

一、对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启示

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审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般来说,人才分为三个层次: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都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由于社会对人才有着不同规格的需要,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和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教育,这就不同于英才教育和传统教育,所以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也应该逐渐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推进创新教育,使教育活动成为人的生命交往与沟通的一部分,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启示。如在职业教育中要注意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习者方向的个性化”等。

当然,把后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职业教育中时还要充分联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职业教育中并不是意味着个性的无限张扬,而是要立足于职业学校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知识上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各方面的知识积淀都不够理想,那么在职业教育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经验及所代表的特殊文化,帮助学生明确他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针对社会的需求,建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后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化的视角,这给了我们的职业教育一个有益的启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带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现代社会中职业岗位体系已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劳动力在产业间或行业间的流动和技术构成的变化,已对职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新岗位不断产生和旧岗位不断消失。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多元的,应该具有灵活性,从总体上和局部上不断调整和充实,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的启示

现代教育理念篇5

一、中国大学生体能现状

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评判一个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看学生的体能,包括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缺乏正确的体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创新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创新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从主体构成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器材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班规模、编排方式等等。

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适时地运用提问、讨论、分组练习、比赛等教学形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变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为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力求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新意。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校际之间合作学习、比赛的机会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开创了更广阔空间。

2.用于体育教师编制备课软件和多媒体演示课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利用计算机编制备课系统软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料,有利于快速编写修改教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使之更快捷、方便,并进一步深化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我们会一直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针,努力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念篇6

一、以人为本的诚信道德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的诚信道德教育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是提倡尊重学生的教育,他要求学校和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完整情感的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和权益,理解他们的择业期待和人生志向。

2.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人为本的诚信道德教育是强调学生发展的教育,它要求学校和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知、情、意、行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的人,对于他们的缺点、弱点和不足,要相信他们经过学校的教育、自身的醒悟和学校的磨炼,会逐步得到克服和改正。

3.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就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尚人格是国内外高等学校的目标之一。落实“以人为本”就要扎扎实实地把高尚人格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进行人格培养的关键是打破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打破单一靠“两课”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格培养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二、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观

1.从传统诚信道德教育看,要澄清和克服传统诚信道德教育带来的实践偏颇。我国历来是重视诚信道德教育的文明之国,在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文化中,占据主流和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诚信道德观。传统诚信道德观在内容和意义上与现代诚信道德观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把传统诚信道德观和诚信道德教育理念机械照搬到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讲究诚信道德的,但是传统的诚信道德观念在实践中有其狭窄性和保守型,在许多地方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2.在现代诚信道德教育看,要树立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的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强化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重视,商品经济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对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诚信观形成巨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一些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种种扭曲,对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行为规范产生误解,把市场经济与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连接在一起,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是不讲道义和道德的经济,这是对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

3.从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环节来看,无论是道德教育、道德实践还是道德评价,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突出问题来抓。一是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共鸣的具体实际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进行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克服在一些人中存在的“做老实人吃亏”的错误观念。二是要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实守信道德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开展业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觉悟。三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诚实守信的各种典型,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评价氛围。

因此,大学的诚信文化建设和诚信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三、树立诚信道德立教的教师行为原则

1.教育领先。高校老师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作为教育主体,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和其他人,作为教育客体,高校教师又要接受学校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加强修养,才能自觉遵守诚信道德规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现代教育理念篇7

1.教师转变观念、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教务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而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说了算,无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正是在“二期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教学环境且学生可以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制订,甚至可以参与教学进度与制度实施,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2.树立学生自信心,敢做课堂主人。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学生课堂是他们的,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的方法,教师都应该主动接受,是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能品尝体育的快乐。

二、改变课堂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1.导入新颖,气氛活跃。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的氛围,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得到快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更乐于接受。例如:我们改变以往军事的导入方式(小干部排队、向教师汇报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以游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孩子自由结伴按自己的练习倾向有序地进行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作为练习的背景音乐,既对课堂气氛进行烘托,又能通过听觉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愉悦。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得到心理上的,同时还起到了准备活动的辅助功效,激活了课堂气氛。

2.师生共练,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讲得好: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如:身体的接触抚摸孩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以微笑服务学生。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模仿老鹰的动作,幽默的面部表情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练习欲望,满足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

3.学生自由结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和同龄人进行交往是内在的心理倾向,能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做游戏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兴趣爱好相同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交流中得到快乐;练习能力相仿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得到成功的快乐;练习能力不同的结伴――可以使练习能力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时感到快乐――助人为乐。这种方式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

1.多器材教学,品尝练习的快乐。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兴趣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个性倾向,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就是学生有权在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器材练习。一般而言,学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熟悉的、能容易掌握的运动项目,如男生喜欢足球、篮球、乒乓等一些竞赛项目,而女生则较接受羽毛球、毽子、跳绳等文雅的项目,这样学生不仅接触器械时间多了,运动量也同步加大,练习的意识加强了。学生练习兴趣高涨,教学气氛活跃,自己做主,满足需要。

2.改变练习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悦。

有人曾这样说:“如果教师给学生都是具体的东西,规范的东西,那么学生就没有创想了。”故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利用场地器材进行各种变化和组合进行练习,以此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在障碍赛跑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垫子、健身棒、短绳等来作为障碍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重新对障碍的次序进行重新组合来缩短比赛时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有的组把四个障碍物交换了位置,有的改变障碍物的形状等,在比赛中品尝创新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的练习形式,增加其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有思则必有疑,有疑则必有探知的欲望,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习惯,让学生从新感受体育带来的魅力。

四、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

1.正确优美的示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正确优美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学特点:儿童的第一信号发育比较完善,而第二信号系统发育比较迟缓,学生对直接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且他们天生模仿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熟悉、轻松、优美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对练习动作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单杠后摆下”动作教学时。由于是学生初次尝试练习,为了避免其产生恐惧心理现象,教师可先进行规范、优美的示范,从方向、部位、时间上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既有利与学生直接模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以及容易掌握动作,使他们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又有利于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多媒体的运用,体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教育手段更趋向人性化,其唯一目的是让学生在情绪和心理上体现独一无二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如录像、投影及电脑等手段使学生更直接、零距离地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如2002年4月在上海同州模范学校进行的二期体育活动中由于事先运用了多媒体制作,学生通过录像看到上课时的自己,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历历在目,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更培养了孩子平时的好习惯,增强了竞争的意识,知道了自己爱好运动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

3.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色彩的运用。

场地器材合理运用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它不拘泥体现教师致力的内涵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激发他们练习的欲望。课堂中教师可以把体育器材布置成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如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给学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观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器材上涂上各自不同的颜色,利用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课前产生兴奋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加锻炼。

现代教育理念篇8

一、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

1.现代教育理念的涵义分析

从广义上讲,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理想的观念。当代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未来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了对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他们指出,“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1]。现代教育理念为我们提出了教育的理想模式,它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

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为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教育侧重应试教育的特征,突破了经验导向的束缚,内容上更加系统,更具有针对性,被赋予了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和批判精神等思想内涵,显示出了客观、可信的科学特征;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上,现代教育理念在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加成熟,呈现出包容性、可行性、持续性的特点,势必对高校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高校教学观的涵义分析

教学观是指“每位教育者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和知识价值的最根本的理性的认识和看法”[2]。而高校教学观则是指在高校特定的范围里,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所形成的“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的观念体系。“教学是什么”,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的基本认识;“怎样教学”则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结合、教师和学生精神的结合,它属于行为性的实践活动与精神性的意识活动的结合。高校教学观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素质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高校教学观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依赖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能否充分互动。人的能力是人的内在潜力的外在表现,只有使教师的实践智慧与学生内在的本质力量互相碰撞,引起学生的内在力量和外在表现不断地互相转化,学生的素质及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既需要学生在每一节课堂教学和课外实习中逐步积累,也需要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共同努力。

高校教学观是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高校教育综合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对高校教学观实际作用的考察,既要从短期效果进行评价,也要依据长期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短期教学效果是指教师以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通常只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来衡量;而长期教学效果则是通过学生步入社会后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及其工作业绩来进行衡量的。现代高校教学观所关注的不再是学生获得的高分,而是他们在高等教育中所获得的终身受益的内在素养和外在能力。

3.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念是高校教学观的理论基础,而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更是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石。西方教育理论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德国雅斯贝尔斯语)。在我国,现代教育理念逐渐明确了其思想信仰,它囊括了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建立和谐教育环境等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学观明确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重视学习者的意愿和价值观,而学生具有选择知识、获取知识、选择教师的权利。

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大教育观,它注重整体性和方向性的研究。高校教学观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操作层面中的运用,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却常常脱节。一位教师尽管接受了现代教育理念,并接受了相应的培训,但是他原有的教学思想仍然制约着他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学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建立渗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学观

在高等院校,教育者必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把现代教育理念和高校教学观真正地融为一体,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观,完成由纯粹的理念体系向具体实践的转型。

1.建立面向学生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首先,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设置。第一,优秀的课程设置需要教学管理者思想的转变,要求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认真地与国内外大学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做到既要凸显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加强横向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二,优秀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阶段性修改,定期根据实际授课反馈信息而做适当的调整,实现所设课程既实用又可以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教育目的。

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设置。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性。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学生,应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3]。因此,课程设置要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知情权,使学生了解所设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这种知识体系对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把课程设置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学生,如学生可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的讨论会,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的合理化建议,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坚强的品质

一个人要在现代社会立足,不仅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适应,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能对其进行逻辑分析,作合理判断,借以摆脱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坚强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学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帮助学生获得从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最早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指出,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多悟,会悟,以达到“不教”的教育目的。现代教育中“悟”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扩大了:一方面,“悟”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需要他们在问题设置、讲授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独辟蹊径,去掉教学的模式化;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创新。

其次,人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感觉、知觉和思维、判断的过程,它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态度、体验等心理活动,它们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发挥着加强、削弱或中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创建良好的情感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要把握下列原则:(1)艺术性原则;(2)师生互动原则;(3)实践性原则;(4)对话性原则。

3.渗透着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的高校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现实或潜在的影响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间接目的则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性教学评价对象单一,评价方式简单。虽然传统性评价机制有激励教师认真教学的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忽视教师的参与作用,阻断了教师与教学评价的密切关系,容易引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隔膜,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等。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观以动态、灵活、全面的方式评价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预期发展目标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进行综合考查。它研究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未来走向。评价结果以客观模糊的形式显现,从而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干扰。第一,教学评价对象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教学评价内容指向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既包括教师是否能驾驭课堂,知识是否丰富,是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也包括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量化指标等内容。第三,教学评价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专家等,教师本人的参与可以促进评价者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学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方互动的行为。第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过程跟踪评价、全方位能力评价、阶段性评价等方式。第五,评价体系标准要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从学科的差异性入手,做到因课施评;也可以从高校办学特色入手,确定自己的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完善,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高校教学观。同时,在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品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念篇9

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概要

现代教育理念是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的对现代教学活动提出了以人才需求及人才自我发展目标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塑造以及个人价值实现,将实现个人发展以及满足社会人才要求作为教学目标,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来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存在的优势与潜能;其次是全方位发展的育人观念,这一观念充分强调了教学活动必须满足全面性以及综合性两大要求,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转化,因此,必须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化为系统性教育。除此之外,现代教育理念中还包含了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实践性理念以及个性化理念等气他多种理念,其中创造性理念所强调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及能力,主体性理论是指以学生作为主体任务的教学方式等等。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改革工作离不开上述教学理念的支撑,它们将会对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工作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中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

1、改变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传统理念

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传统理念的改变工作应围绕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将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缺失,因此教师必须赋予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其次,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适当调整钢琴教学的教学计划。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无论是在性格、能力还是兴趣爱好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步伐。最后,应加强钢琴教学实践理念的实施。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钢琴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单一化现象,教学活动基本是通过课堂形式来进行,很少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更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最终导致学生的钢琴应用水平难以突破课堂范围,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坚持钢琴教学的多样化原则,将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实现高职钢琴教学的改革。

2、提升钢琴教学的实用性

如何提升钢琴教学的适实用性,第一步必须明确地识别高职院校钢琴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职院校在钢琴人才培养工作上锁制定的目标并不是培养钢琴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更多的是通过钢琴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最终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这一目的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具体应传授学生基本的钢琴理论知识以及钢琴演奏技巧,并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钢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即兴弹唱、即兴编曲等。因此高职院校钢琴课堂中必须重点关注下述内容。首先,应根据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建立适合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教材体系。其次,应在传统的钢琴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一些伴奏类教学内容,伴奏曲目可以选择一些当时较为流行、且学生喜爱程度较高的流行歌曲或摇滚乐曲,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增设钢琴文化课程,实现高职学生在钢琴教学上的全面性。

3、改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方式

在钢琴教学的课堂部分必须坚持以下工作。一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高职阶段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自我学习的方式与技巧,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探索学习内容,发掘知识中的问题点,在课堂中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讨论。二是将协奏、弹奏等教学方式带到课堂当中,使钢琴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模式与示范表演模式,而是通过其他更多的元素来刺激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职钢琴教师应积极开展钢琴相关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并培养他们的舞台表现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钢琴表演晚会,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钢琴才艺展现出来,使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针对钢琴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改革,引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模式以及自我评价模式,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提升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在高职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改革传统钢琴教学活动,使高职钢琴教学课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帮助高职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白艳.高职院校钢琴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新西部,2010,(7):231-232.

[2]汪治.现代终身教育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1):22-26.

[3]孙达天.创新钢琴伴奏课教学改革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教育课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3):68-71.

现代教育理念篇10

扬琴作为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音乐领域有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对于扬琴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一定的尊重,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扬琴音乐知识。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着现实的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扬琴在我国的教学背景

扬琴可以说是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扬琴这种乐器不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不仅可以独立的完成曲目的演奏,同时也能与其它的乐器协作完成曲目的演奏,从而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扬琴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二者文化中的精髓,使得扬琴艺术不断有新的生命力可以融入。

二、新的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传统的扬琴艺术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扬琴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对于扬琴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众多的阻碍。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尊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学活动开展注重的引导学生学习,将学生对于扬琴艺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步入到扬琴艺术学习活动中去,保障教学成效,提升扬琴艺术教学质量[1]。

(二)情景教学的应用

扬琴艺术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练习曲目教学,第二部分就是曲目教学。练习曲目是学生学习扬琴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演奏技能和技巧后,对乐曲进行弹奏,也是学生感受扬琴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曲目教学与曲目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发生情景转变,步入到教师所创建的音乐世界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的音乐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1.依据音乐作品的内涵创设音乐情景

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扬琴艺术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音乐曲目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辅导学生进行扬琴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对音乐曲目情感的表达,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去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挖掘扬琴音乐艺术具有的内涵,感受扬琴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增强学生演奏的感染力。

2.舞台设计要合理、科学

扬琴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最为关键的就是舞台设计部分,模拟舞台演出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场演出的感受。舞台环境设计必须要保证合理性、科学性,因为舞台环境对于学生的演奏心态有着很深的影响。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依据曲目的内涵、中心思想进行舞台环境的塑造,从而为学生扬琴音乐艺术演奏创建演奏氛围,对于提升扬琴音乐艺术教育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日后需要站在舞台上,面向众多的观众进行演出。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述,还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长期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演奏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当学生进行舞台演出时,很有可能因为处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中,所以会产生胆怯、紧张的等消极心理。所以,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扩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深度

传统的扬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现代化音乐艺术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众多因素的限制,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扩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延伸教学的深度。扬琴因素艺术教育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经常与其他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集合众多教育人员的智慧,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找寻满足我国扬琴艺术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篇11

现代教育理念可理解为基于新时期教育改革和人才需求等各方面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其根本原则是基于当前阶段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将人才需求和人才自我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此种教育活动中对各学生个性塑造、保护、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高度重视,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并对社会于人才方面的要求机型满足,利用教学活动深入挖掘不同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第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此观念更加强调日常教学活动对综合性及全面性要求的满足,也可解释为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目的进行实现,并非单一的理论化和知识化教学,所以说必须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向系统化模式转变。此外,现代教育理念还囊括实践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创造性理念和主体性理念等。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转变传统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理念

第一,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而教学理念的改革则对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强调。要想切实提升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钢琴教学改革的有序深入,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现阶段教育理论中学生的主体性理念进行充分展现,实现学生作为钢琴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目标;第二,结合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各个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差异,在钢琴学习方面此种差异性依旧存在,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从而应对学生在钢琴学习方面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第三,对目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单科教学现象进行改革。传统教学理念下,钢琴教学存在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关联性较小的情况,因此学生不仅钢琴知识面狭窄而且十分浅显表面。所以需要结合当前阶段整个社会于人才方面的需求,对多样化教学理念进行应用,实现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以及时间活动的有效衔接。

(二)优化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前阶段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活动必须遵守以下原则,首先是鼓励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前进行预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前预习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和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索,基于学生问题提出基础上展开深入教学,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弹奏以及协奏等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下钢琴教学局限于理论模式和示范模式的现象,利用当前阶段的新生事物和多方面元素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激发,从而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也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学氛围可得到改善的同时,高职生学习效率持续攀升。

(三)增强钢琴教学的实用性

现代教育理念篇12

(一)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想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要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同时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的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于学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可以减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压力,让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例如,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具有排斥心理,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由于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不仅无法认识自身的不足,反而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教师要身先士卒,经常和学生一起反省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培养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而且学生会更加尊重教师,爱戴教师。

(二)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是,教师应该虚心的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一起探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关爱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在工作之外,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教师也应该受到关心和爱护,领导者应该及时了解教师的身心状况,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促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时领导者要及时进行劝解,尽最大努力去宽慰教师、鼓励教师,让教师端正心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矛盾。同时教师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会出现身体不适,这时领导者更要关心教师,一片药、一杯水、一句问候,都可能成为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四)优化用人机制在从前,人民教师被称为“铁饭碗”,这种情况无疑会使教师产生惰性,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还要优化用人机制,将全员聘任制、校长竞聘制、教师待岗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健全完整的用人机制,层层筛选,用责任来规范人为活动,让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做到“在其岗,尽其事”。

(五)完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规章制度,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有理可依,只有完善规章制度,才能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判,防止个别教师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对于表现差的教师,进行处罚时才能有据可查,对于积极肯干的教师,才能按照制度给予奖励,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再怎么强调工作质量也无济于事。

现代教育理念篇13

下面仅就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谈谈看法,图在更新。

一、师生关系应是“互尊互爱”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的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受到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关系是人人平等和民主的关系,师生关系则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工作。学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学习,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奠定了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当前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再创造,建立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基本人性、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一种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只要当学生尊重老师和爱戴老师,而老师又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学生时,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才能从内心深处达到和谐统一,消除交往障碍,从而使教育成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才能有利于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师生之间确立“互尊互爱”的新型关系,既可以充分保障教师的权威和权力,也可以防止教师在过去“爱生”的形式下进行不规范的教育行为,从而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力,有效地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和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

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就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平等性、主体性,有利于培育学生在公平基础上的竞争意识。以往,我们多在嘘声这一层面上未思考问题,可是师与生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轻视一方或损伤一方均是不好的,现代教育发展至今,学生、社会等各方面都对教育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所在,孔子说过:“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做教师的首先做不好,这就给学生创造了反唇相讥的口舌,师不正,何责于我?

可见,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互尊互爱”,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融洽发展。

二、人格平等: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

人格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个人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的结合,是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体,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指学生自己拥有完满的人格,而且表现在学生能尊重其他不同个体的人格。当然,学生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在与各种活动及其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尤其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格是学生与教师在共同完成教育与接收教育的交往中被塑造的。因此,学生参与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动机、兴趣、信念及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人格。

从《小D的眼泪》中,我们分明感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格的磨灭。小D的眼泪告诉我们,小D并不仅是受到委屈,还有人格的破损,这是心灵的重创,这是一个受教育者,一个真正“人”的被轻视与被忽略。

21世纪需要个性完美的人才,更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没有人格健全的人才,无论现代教育多么发达文明,依旧海市蜃楼,水中楼阁,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时,任何一方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马克思的这句话在教育活动中真正揭示了师生的关系问题,师生相互交往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互主体关系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拥有某种和谐、某种一致,而其中最主要的时师生人格上的某种一致,即师生人格上得相互平等,可以说,这种以互相交往为形式构建起来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意味着师生双方都是具有同等的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人格平等,必然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师生关系。

但是,现代教育的事实一再告诉我们,人格平等一再受到阻碍,甚而一度地被破坏,传统的师生之间权利与地位的悬殊差异及具体表现在教学中的不平等的师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教师陈腐的学生观,这便使完好的教学互动陷入了一种僵局。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封建宗法社会,于是铸成了一种压抑人性的,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较稳定的文化,再加上社会人文背景的广泛流失,社会所认可的只是教师的控制功能,这就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处于一种毫无人格的必须绝对服从的附属地位,教师教的和说的,学生无条件一概服从,学生在这种奴役性、压迫性的教育情景中,无法改变师生间不平等的压迫关系结构,无法成为“自由的人”。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确实需要人格上得平等,这是为生为人的起码要求,为了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必须进行深重思考,必须做出策略措施。首先,教师应该还原学生的主题地位,把他们看做一个完整的“人”,给他们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自由,这就需要淡化教师权威,教师与学生积极性平等交流,与学生共同体验,摒弃那种对象性极强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师生关系。其次,师生人格上的平等,需要教师情感的高度投入,教师的情感既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无限忠诚,对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又内涵教师对学生的无线热爱三个方面。这种情感是建基与教师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信息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修养,没有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仍是一具死尸,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根基。

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如果教师使自己爱得行为能之争引起学生情感上得震动,从而产生情感上炽热碰撞,那么学生所激起的学习热情是可以引起火山的爆发,学习的乐趣溢于言行。

师爱是有一种情感,它必须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接触过程中,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孩子们的可爱,闪光之处,才能引发催人奋进的真实情感,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发现事物所持的态度与体验,学生感情丰富而强烈,他们热情具有朝气。作为教师,对学生关爱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爱,在学生身上洒满“阳光”,教师心中必须拥有一轮太阳,我想,只要这样,爱的种子才能沐浴阳光,健康而富有朝气的成长。

纳集安泽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万物中最不固定和最复杂的生物。”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何尝不是一门高度的艺术呢?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