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态公路设计实用13篇

生态公路设计
生态公路设计篇1

1.2设计目标不同

传统公路在设计中,更加注重公路设计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安全性,没有考虑环境和公路之间的协调性。而生态公路设计是在考虑上功能的基础上,要求环境和公路的统一性。降低公路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维护沿线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1.3设计方法不同

传统公路设计时,主要使用模拟图解的方式来测绘大比例地形图,然后利用数字化设备对地形数据进行收集。而生态设计多使用CAD技术、3S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公路设计的效率,为建立和谐公路、环境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2生态公路设计理念

2.1环境破坏最小化

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施工水平,公路施工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即便是将来技术水平、经济水平提高,想要在零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公路建设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生态公路来说,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

2.2节约资源

在生态公路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物资和能源的利用,不随意增加环境压力,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根据环境情况,充分发掘可以使用的资源。尽量少占用农田、耕地、林地等价值比较高的土地资源,将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2.3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公路的建设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开展建设。不能以牺牲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站在自然环境、道路、经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全局考虑,从而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4重视公路景观设计

一直以来,公路设计中都偏重于设计的安全性,没有将公路景观的设计理念考虑进来,不重视公路景观设计。在生态公路设计、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将环境保护理念体现出来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公路景观环境。在保证环境功能和交通功能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公路景观,为广大出行者提供一个愉悦、舒适的行车环境。

3生态公路的实现

某公路建设项目属于丘陵地区,植被比较发育,地势平坦。公路沿线经河流、坡地、山岭等地带,风景宜人。本生态公路设计的重点是将自然景观和公路景观有机的统一起来,降低公路施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1公路边坡生态设计理念

传统公路在设计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约土地使用量,一般将边坡设计为陡边坡,然后使用强防护措施来避免边坡对人造成危害。由于边坡防护多使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护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公路沿线的种群数量降低,物种严重退化。本生态公路设计过程中,根据生态公路的基本理念以及当地的实际环境,对坡率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并对生态边坡进行了防护。

3.1.1设计边坡坡率

本工程沿线主要呈圆型、半圆形和长月型,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设计,公路景观过于单调,达不到和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效果。综合分析后,本工程在设计时,按照沿线山体的填挖高度、山体坡度,灵活的对边坡坡率进行确定。由于公路沿线的山体坡度多数都在15°以下,为了防止自然坡面和开挖坡面的坡度变化过于明显,决定将挖方边坡设计为缓坡。并且设计缓边坡可以有效提升坡面植物的存活率,为沿线边坡公路景观的设计以及边坡的防护提供更充足的空间。设计时,将路堑边坡的路堤坡角和边坡坡角的折角取消。使用弧线形设计来对边坡进行横向布置。使用圆弧过渡的方式和原地面线进行衔接。随着自然坡度的变化将圆弧半径设计为2~8m。在处理纵向边坡时,将边坡率逐渐从最大坡率过渡到自然山体坡率。从而使坡面可以更加接近地形的变化。通过使用缓坡比、渐变型的设计措施,使边坡和山坡更加接近。自然坡面和开挖面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的平顺、圆滑,整个设计显得更加的自然、和谐。

3.1.2边坡防护设计

和传统的设计方法不同,本公路工程在边坡防护设计时,主要利用本地的植被来对人工施工的痕迹进行掩盖,抛开了以往强防护的设计措施。主要设计方案如下:①对于有稳定石质的边坡不予防护,可以在其顶部和底部用土覆盖后种植攀藤、草皮等植被;②对于土质相对稳定的边坡使用“植被+缓坡度防护措施,并在坡面8m的高度上设置了三维网。在使用以上防护措施后,使本公路边坡和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公路的景观效果。

3.2排水系统的设计

本公路工程在设计排水系统时,主要按照绿、隐、浅、宽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设计,使用了比较多的地下排水设施。

1)绿色截水沟和排水沟的设计。本公路项目沿线有很多地方都是水田,为了在达到生态设计的要求基础上,节约耕地,对于无排罐要求的路段设计草沟作为排水沟,草沟的顶部宽度设计及为1.2m,两侧的坡度控制在1∶0.5~1∶1之间。对于有排灌需求的路段,修建浆砌矩形沟,并在排水沟的两侧种植灌木。

2)使用生态浅碟形边沟。对于浅挖、低填路段,设计使用碟形边沟,使用黏土将边沟夯实后,为了避免雨水冲刷沟壁,使用椰纤维网种植草皮。通过使用碟形边沟,使边沟路侧的安全净宽在8m以上,安全性佳。并且平缓、宽阔、带弧形的绿色水沟也增加了自然的美感,可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使公路和自然景观更加和谐。

3.3公路两侧的绿化设计

1)为了对公路绿化设计中景观单一的情况进行解决,在进行绿化设计时,主要按照“散丛结合、草灌结合”的基本原则,借鉴自然界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在坡面上构建出错落有致、高低不平的景观效果。

2)以往很多公路工程在绿化时,为了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会购买一些进口的花草进行种植,这类植物虽然有着比较快的生长速度,但是适应能力差,存活率低。并且不能很好地和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所以,在对本公路绿化设计时,多选用当地常见的植物,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景观,而且也节约了绿化成本。

生态公路设计篇2

1 生态公路设计理念

1.1 生态恢复设计

生态恢复设计是会对整个公路的设计都有影响的。在进行边坡的防护设计时,要选择适合的植物、坡度和类型,有利于生态的恢复;在进行路域生态设计时,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特点来进行植被的选择;在建设公路时临时征用的土地可以将其变为农田,这样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1.2 保护环境、融入环境

要将自然式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式的设计理念中,这样能够做到对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的最小破坏;改变原有的设计方法,利用原有的景观植被来进行公路设计,尽量减少人工对环境的影响;另外还要尽量多引进不同种类的物种,对沿线的文物也要进行保护,让公路真正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1.3 采用乡土化技术

乡土化技术指的是将乡土材料、植被、文化等引进到公路设计中,使公路设计具有个性化特点。在建设生态公路时,要尽量选用本土的植物物种,这样能够避免外来品种对本土环境的影响,也利于植被的成长。

1.4 科学的生态绿化设计

建设生态公路,还需要对本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的特点进行分析,选用与本区域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植被;在进行边坡绿化时,则要考虑土壤的结构特点。同时在选择植被时,要尽量做到多种类型相结合,避免物种单一,也可以采用散丛结合的方法,实现绿化的科学性。

1.5 公路工程和生态工程结合

环境的一体性,还能够全面考虑公路工程中各种生态环境的关系,减少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及优化。生态公路的设计是基于环境保护来进行的设计,它不仅能够体现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而且会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1.6 灵活创新设计理念

灵活性设计理念是指在不违背国内外现有标准的前提下,在不影响使用安全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创新的技术来对公路设计进行改造,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公路生态设计则需要相关人员灵活运用相关理念,对区域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利用现有生态工程、恢复技术等来进行公路生态设计。

2 环保理念在生态公路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2.1 公路景观设计施工

公路景观是由公路和公路周围的景物组成的综合体。它不仅包括公路设计完成后形成的景观,也包含有沿线的自然、人文景观。因此人们对公路景观的印象就是公路及其周围景观的综合体。

2.1.1 公路自身景观设计。公路的自身景观,我们常常可以接触到,那就是人们出行的道路;公路周边的护栏、排水沟、隧道、桥梁等;公路边上的服务区、加油站、观景台、收费站、标志牌等一系列辅助设施;还有公路边上的绿化带等。公路是人工修建完成的,因此公路的自身景观是公路路权的一部分,他为整个公路景观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公路的自身景观,如服务区,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设计而达到观赏目标的,因此它是可以由人为控制的。

2.1.2 沿线自然景观设计。公路自然景观则是指公路所经路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它是整个公路景观的主要部分,人们在行车过程中主要观赏的就是这些景观。自然景观就是由平原、丘陵、大海、森林、植物、动物、河流湖泊、气象变化等一系列自然现象组成的景观。它是大自然自身作用的结果,不受人为控制,因此需要通过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来进行设计,表达主题,用当地的独特材质和设计过程来进行自然景观的凸显,这样就组成了不同特色的自然景观,为驾驶人员和乘车人员带去了独特的风景,驱除疲劳。

2.1.3 沿线人文景观。公路的人文景观主要是指所经地区的文化、历史特征。由于公路行进区域和视野的限制,驾驶人员和乘客只能领略到所经区域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不同的排序,不同阶段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人文景观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村落、城镇、民寨等人类聚集空间,它们因城市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也有一些是散布在不同地区。某些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例如具有传统特色的寺庙等,它们互相融合形成了景观的宏观特色,这些能为路人带来不同的愉悦感。而一些人文景观可能会造成公路整体景观的不和谐,因此在对人文景观的改造方面需要了解和分析各地人文景观的本质内涵。与公路本身景观相比,自然和人文景观往往不属于路权范围,因此需要与当地政府进行协调沟通,对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以达到优化整体景观的目的。

2.2 路侧生态设计施工

路侧设计采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容错设计,它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安全理念。首先,要在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当地地形特点,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将路侧的宽度加大,将坡度放缓;其次,对于有挡土墙的,可以将其取消,并建设两米以上的平台,平台上的植被要注意保护;再次,为了方便排水,路侧净区应该采取与路面一样的坡度,这样也能够保证车辆的安全和环境的和谐;最后,对路侧边沟的设计也要按照以上原理来进行,采用隐形的边沟来设计,这样既能够增强路面的承载力,也能够将路侧的净区拓宽,这样可以保证路侧的安全,也可以种植植被,形成一条生态边沟。生态边沟的设计形式是指将开放式变为隐藏式,这样路面的集水可以通过边沟流入地下,在地下水渗透阶段设置排排的碎石垫层,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地上、地下、和基层的排水问题,也能够将路侧净区拓宽,这样就保证了道路的安全。

2.3 边坡防护与绿化设计施工

2.3.1 工程防护。在工程中常用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护坡、护面墙等。在选择防护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的比例、尺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根据当地环境特点、施工状况等,来选择恰当的防护措施,这样可以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能够保证道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2.3.2 植被防护。除了工程的防护措施,还可以采用植被来进行道路防护,这主要有挖沟绿化防护、喷播绿化防护、喷沟绿化防护等等一系列技术可以使用。生态公路的设计,则主要采用植被防护的技术。对于不同状况的路段,要采用不同的绿化技术来实施植被防护,如在坡度较缓的路段,则可以采用喷沟技术和挖沟技术;而对于高要求的地段,则需要采用喷播的技术来进行绿化,同时也要注意喷播的厚度和质量。

3 结束语

建设生态公路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小到最低,并在建设过程中运用环保生态技术来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进行控制,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使公路的建设不影响自然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工程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生态公路设计篇3

1 前言

近些年来, 公路交通建设规模和数量迅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交通建设工作本身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大规模的扰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共存,公路交通建设在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很容易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长远看来, 公路交通建设是必然之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交通建设的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当前公路建设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必须得到及时遏制,必须尽快地寻求到一条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即树立起绿色交通的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 努力控制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公路设计中应多方统筹考虑, 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承受力, 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当前公路设计优化工作的首要原则。

2 公路环境保护概述

2.1 环保的定义

所谓的环境保护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有意识的合理利用并予以保护,避免在人类活动中使之受到破坏和污染,而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和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则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理使之恢复,从而创造出良好健康的环境。

2.2 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定义,公路环保即公路建设同其施工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之上的环境统一与协调发展对问题。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能够有效实现公路环境保护。首先对修建公路这一活动对其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范围、种类、程度进行分析,如此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区相应的措施对环境予以保护,避免了毫无头绪的环保工作。其次,公路各部分都应当发挥出其应有的环保功能,在公路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以及运行管理中都应当予以显现,在发挥公路原本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对周围的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3 公路生态环保设计的措施

3.1将环保设计融入到总体设计当中

在公路设计中考虑环保性要求对公路设计者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被真正纳人到公路总体设计要求中来,《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虽然提出了环保总体设计要求, 但是没有落实详细要求, 与其他方面对公路设计的详细要求规定相比, 环保设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想将绿色交通理念、生态设计理念与现代公路设计真正融合在一起, 就不能将环保设计与公路设计割裂开来。作为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施工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严密勘测, 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总体布局和路线方案进行设计。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针对路线方案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整个过程不再遵循“ 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 而是要实行同时原则, 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

3.2绿化设计中的环境调查

对道路所经过的所有的区域环境进行的调查叫环境调查。只有经过环境调查,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公路沿途的绿化情况和植被分布,了解需要进行绿化路段的基本地形及自然条件,从而确立绿化方案。同时,要对公路需要绿化路段的原有植物类型进行统计,并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景观,准确的确认需要保护的对象,最大限度的降低公路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便确定更合理的优化方案。

3.3绿化设计的功能

公路环保绿化设计不仅能够起到绿化美化道路,加固路堤、路段、边坡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道路的沿途景观、烦躁防尘、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有利的改善,在保护人们交通安全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通过道路环保工程绿化设计,创造出一道风景优美迷人的绿色长廊,起到诱导人们视觉的作用,达到预告公路线性目的。例如,在道路的中央分割带、主道和辅道之间、对栽植的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运用具有一定高度和冠径的灌木丛,对向车流的眩光进行有效的隔断,达到防炫遮光的目的,从而保障人车安全。再如,可以在行车道的两旁种植防尘降噪的植物,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行车环境。除此之外,公路绿化设计在帮助人们改善气候,保持地温气温、缓解路面老化问题、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等方面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公路环保工程的绿化设计是以自然环境、公路等级、公路运输状况、行车需要等为基础,通过对植物的颜色、环境作用、形态表现的利用,在公路的作用区域和道路的两旁,进行植物艺术群体的建立,为人们创造和谐优美的环境。

3.4道路中央分隔带的设计

在对道路中央分割带进行规划设计时,一般较常采用的植物配置方式包括:花灌木与常绿灌木交错种植的方式、以常绿灌木为主,花灌木为辅的种植方式、以花灌木为主,常绿灌木为辅的种植方式。对防炫遮光角的控制范围为8~15度。这是对中央分隔带的最基本的要求。

3.5以边坡、土路肩、内侧绿化带及护坡道为对象的绿化设计

在对上述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对于土质疏松的边坡、土路肩、内侧绿化带的植物配置中,适宜种植的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并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点。同时可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下适应性较强的低矮灌木达到固土护坡的目的。

对于挖方路暂路段的处理,多采用垂直绿化材料对石质边坡进行覆盖来增加设计的美感。护坡道的绿化植物配置,应以管理粗放、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低矮灌木为主。浅根性的花灌木适宜栽植在边沟外侧的绿地中,对隔离栅栏进行植物配置时,适宜选用垂直绿化效果较好的藤本植物,达到隔离公路的目的。

3.6绿化防护带的设计对特殊路段的作用

特殊路段的绿化设计中,对设计中环境保护和防护功能的要求较严格。绿化防护带必须要满足环境保护和防护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一定要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详细认真的查阅,同时要对该地区的公路地质勘察报告内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明确水土保持的方案要求。另外,还要对防护林的分布位置,长度、密度和宽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对特殊路段防护带的种植植物进行选用时,要以乔灌木为主,植草为辅,采用规则种植方式种植进行防护。对特殊路段的绿化植物的选用,还要满足其树种、草种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抗性能力较好这一要求。

3.7互通立交区的设计

生态公路设计篇4

引言

生态公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设的公路,要求道路遵从生态法则,景观与周围的地质、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协调一致。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公路作为按人类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为主体的新型生态系统。

1、生态公路设计的理念

对于生态公路而言,其要求就是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之中综合性的考虑到生态学的各项需求,时刻的遵循自然界的生态法则,并不是要求设计的公路系统可以完全的等同于通常的自然生态系统来充分的实现自我净化、自我维持,就得要求在公路设计的时候,满足安全、方便、经济性等等要求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之上得考虑到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设计施工均得尽可能的来实现建设项目与周边的环境、地貌、地址及其自然生物之间的协调性。生态公路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其体现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突出的强调生态性,也是为了在环保理念盛行的当下,进一步的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唤醒。生态公路理念不仅是得渗透到公路的设计计算,在公路的施工与运营的各个阶段,均要求能够确保公路建设项目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性。

2、环保型生态公路设计目标及其设计因素的考量

2.1、环保型生态公路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生态公路内涵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依据和方向。公路生态设计是生态设计的一个特定范畴,其设计目的仍然立足于公路设计与环境结合的角度,既要合理选用技术标准,满足公路建设的目的,又要减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研究对象由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化为公路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公路设计的目标可进一步阐述为,针对当前公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公路的工程特性和其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公路与环境的整体效果最优。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公路设计目标主要表现在公路本身与环境两个方面。

从交通运输角度来讲,公路应能够满通运输的需求,具有适宜的服务水平,有较高水平的运输质量,公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有适度的超前性。

从环境的角度来讲,公路交通功能的发挥不能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公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大气等。生态公路设计目标是生态公路设计各个阶段的指导和依据,其与不同的设计阶段和设计内容相结合可细化为不完全相同的设计分目标,但尽量减少环境影响是生态公路设计各阶段的根本目标。

2.2、环保型生态公路设计应来考虑的因素

生态公路设计要全面考虑与公路设计相关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环境因素。目前,生态设计方法和技术日渐成熟,并成为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在基本观念上,生态设计有其考虑的基本因素,生态设计应用于公路设计时,应全面考虑公路本身的性质和周围的环境条件。生态公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a)公路的通行功能

通行功能是公路的基本功能,也是公路设计的基本目标,失去这一目标,生态公路设计也就失去了其依托的主体。

b)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公路设计要全面考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公路设计方案进行优选。

c)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

不同的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从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公路环境影响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d)生态工程方法与公路工程方法的结合

生态工程方法与具体的生态公路设计阶段和内容结合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方法。

3、环保型生态公路的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

公路规划设计质量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公路溅射效果及对环境影响程度在很大程度主要是取决于规划设计的水平。因此规划设计对生态公路来说十分的关键。“生态、环保”理念应融入到生态公路的每个设计环节中,真正的保障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强化对于路线方案进行改进优化的力度,注重生态恢复设计考虑,采取行之有效环保措施,随即就可以在路段周围设置动物专用通道,从而很好的为动物生存发展提供条件。

3.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这是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依据,该阶段对项目的规模、性质、技术标准、建设期限和投资估算等内容有明确的说明。此阶段强调公路工程性质分析和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主要内容包括:

a)生态调查,搜集拟建公路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文植被资料和生态环境资料,搜集沿线可能通过的居民点、农田、自然保护区、草原、戈壁滩等的生态属性;

b)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对公路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进行分析;

c)在工程造价计算和方案比选时,应将环境治理费和因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计算之内。

3.3、环保型生态公路路基、路面及防护排水工程设计

(1)路基设计

生态公路路基的填方边坡率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填土的相应高度进行熟悉掌握,并对路基给予地形等环境的影响度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以此获得最为准确科学的路基填方边坡率。另外,为了保证公路运用过程中行车的安全性,在生态公路的相关设计过程中,应积极采取一种“低路堤、缓边坡”的形式。大部分路段填土在3m以下的则采用1∶4的边坡坡率,如果路段填土在3m以上,则采用1∶2的边坡坡率。受到地形地貌的相关影响的路段边坡坡率为1∶1.5m,挖方路堑边坡则应将土质情况作为规划设计的相关依据,土质整体呈现出中密、松散的状况,其边坡坡率的范围为1∶0.75~1∶1。

路基取土方案:本着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调查和设计,在固定取土坑中取土,废弃土石方在指定地点弃除,严禁乱开采、乱堆放、破坏环境。在施工过程中,直径超10cm的乔木植株进行异地临时移栽,待项目建设完成后作为绿化树木移栽。

(2)路面设计

生态公路路面类型的相关设计及规划应将对工程相关可行性的研究报告进行充分的熟悉了解,以此选取到最佳的公路类型。此工程所选用的路面结构为高级沥青混凝土,而公路路面结构的组合和厚度则应在对交通运输量及公路等级的深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定明确。与此同时还应对公路周边的气候环境及水文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与之相互结合,采取一种三层式的结构。

(3)防护排水工程设计

由于公路的经过阶段为砂性土,粉质土,其整体性的地质较为疏松且易受到一定的冲刷。因此,为了确保生态公路在建成后运行过程中的稳定安全性,并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路基的防护排水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当地的地形进行充分结合。在公路周边地质及桥涵位置采取一种截、引、排的防护排水措施,将水流引至路基外。由于公路工程路线所在的土质较为疏松,且聚水面积较大。当地的地表暂无植被覆盖,在暴雨的天气条件下极易引发山洪暴发,从而产生泥石流灾害。路面排水以路拱横坡度将水排出路基外。对存在差异的横断面、地质等状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对其采用浆砌片式的护坡形式。

总之,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植被破坏、噪声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对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07:114.

生态公路设计篇5

1 关于生态道路的定义分析

此类道路是将生态学当成是前提的一种建设活动。其生态意义,并不是规定也无法规定道路像是有序的生态体系一样,确保自身的稳定性,其关注的是道路建设好之后的生态不利现象最低,规定其要按照生态理念来开展活动,将景致和附近的地质等要素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人们在不断的学习生态体系的时候,得知了道路生态思想。站在生态的高度上来分析,道路是结合人的规定来设置的生态体系,是对过去的生态体系的一种影响。其出现了一项以道路的运输为关键前提的生态体系。其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并不是整个的体系,其生物要素是由消费人组成的,而那些相对的要素也是人们为合乎规定而设置的。此类体系是无法自行维护的,必须经由别的体系灌入力,才可以确保其有序的运作,必须结合生态的思想来指引建设活动,才可以保证其和环境之间是有机共处的。

2 关于生态道路的设计意义和要考虑的一些要素

2.1 关于设计意义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是道路自身价值的关键展示,它是生态道路的参考信息。其意义是结合道路设计以及环境要素,不仅要使用优秀的技术要素,确保道路的建设意义得以实现,同时又要降低其对环境产生的干扰。此处的探索对象从经济和自然的联系转变为道路和自然的关联。此时该项目标都能够不断的发展,结合目前设计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全方位的分析其特点和对附近的环境的干扰,确保道路和环境的总的意义优秀。从大的层次上来看,该项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关键的体现在道路自身以及环境上。

站在交通运输的层次上来看,道路要合乎运输的规定,要有着优秀的服务能力,有着非常好的运输品质,道路和经济进步保持一致,还要有优秀的超前意识。站在环境的层次上来看,其交通特征的体现不应该以影响环境为前提,在设计的时候要降低对环境的干扰。道路自然生态涵盖很多的要素,比如地形,土以及水等等。该项设计的意义是生态实际的所有时期的参考信息。

2.2 设计时要分析的具体事项

该项设计要认真的分析和道路设计有关联的一些要素,尤其是环境要素。现在,生态思想不断的发展壮大,而且成为了道路建设环保的关键措施。在常见的思想之中,该项设计有着其要认真的分析的事项,将该项设计用到道路设计之中的时候,要综合的分析道路自身的特征和附近的环境要素。在开展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要素非常多。

2.2.1 道路的通行特点。通行是其关键的特征,是设计的基础要素,假如不具有这个要素的话,该项设计就不具有有效地依托了。

2.2.2 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公路设计要全面考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公路设计方案进行优选。

2.2.3 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各个生态体系对环境的干扰有着不一样的反应性,通过分析受干扰的生态体系的具体特点,我们得知其环境要素对于生态的获取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4 生态工程方法与公路工程方法的结合。生态工程方法与具体的生态公路设计阶段和内容结合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方法。

3 设计思想

3.1 总体设计

目前,我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强调总体设计,但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路线总体方案的一个要素考虑,进行一体化设计,而只提出进行环保总体设计。虽然这也是在讲协调,但这是被动式协调,不是主动协调,是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割裂开来,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贯彻执行。生态公路总体设计,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等基础资料,综合考虑路线方案以及路线的总体布局(如交叉、服务区、构造物等),同时提出对各种环境的保护措施,重点要考虑环境对道路的承受能力以及保护、恢复的措施,如不良地质地段、生态保护系统、重要自然景观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实施方案——工程方案(含环保方案),使环保设计融入到公路总体设计之中。

3.2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这是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依据,该阶段对项目的规模、性质、技术标准、建设期限和投资估算等内容有明确的说明。此阶段强调公路工程性质分析和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主要内容包括:a)生态调查,搜集拟建公路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文植被资料和生态环境资料,搜集沿线可能通过的居民点、农田、自然保护区、草原、戈壁滩等的生态属性;b)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对公路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进行分析;c)根据生态分析与环境影响分析进行建设方案设计,并结合环境影响选择路线方案。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目标,对生态景观空间(河流、草原、天然湿地、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与视觉景观空间(村落、集镇等建筑群体等),要避免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无法避免,也应在设计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d)在工程造价计算和方案比选时,应将环境治理费和因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计算在内。

3.3 初步设计

结合选取的路线规划开展早期设计活动,要有非常细致的资料图纸。而且要开展好调查工作,融合设计思想,降低环境的干扰。降低挖方的总数,根据纵断面与平面曲线半径限制条件,配合地形地质,合理选择设计方案。在通过生态保护区或环境敏感区时,可以纵向桥或隧道方式通过,避免隔断完整的生态系统。

3.4 建设图纸的设计活动

在设计时期,应该在开展好上述的活动的前提下,合理的添加生态等的规定,对路基和道桥等开展详细的设计活动。此阶段应全面考虑路线经过地区的自然条件、占地面积,其中包括农业、林业和疗养区的使用面积,考虑横断面造型、排水设计、路域植被恢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噪声污染控制设计等。

3.5 建设时期

该项设计活动不单单要对道路的构成因素认真的表述,同时还应该对其建设时期予以高度的重视。由于道路的建设活动对于环境的干扰非常深入,建设活动要合乎生态思想。实际措施是结合建设时期的土质状态,精准的设计坡度。做好排水体系的设计活动。要对填方区域做好夯实活动。避免噪声过大的设备进入到场地之中,要做好平时的维护活动。要设置好组织规划,降低其对附近的群众的影响。

3.6 运作管控时期

当道路通行之后,要对其开展综合化的养护活动,确保其运作有序。比如要对生态防护开展管控活动,要设置综合化的监管体系。

3.7 追踪评估

为了确保道路的运作有序,在开展好平时的养护活动的时候,还要设置监管体系,要做好管控活动。

结语

该项设计活动的关键前提是道路设计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活动是以生态道路为前提的,而公路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必须将道路和环境有机的统一到一起,才可以确保其发展顺畅,进而实现生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晋茹.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S1):144-147.

生态公路设计篇6

一、 自然 地理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5.8℃,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10.7℃。全年雨量充足,年降雨量在1000~1500mm,地理上处于贵州高原北部山区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衔接地带,沿途多有北东向的宽展长轴褶皱群和压性、压扭性断裂所组成,多高山,自然植被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但长期的农耕历史使天然植被受到强烈的人为影响,公路建设又一次而破坏了沿途植被。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技术措施与绿化目标

1.指导思想。通过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扩大公路绿化面积和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对公路以及农田的侵蚀,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

2.建设原则。(1)突出重点的原则。(2)统一协调的原则。(3)生物多样性的原则。(4)安全为先的原则。(5)多重功能原则。

3.技术措施。(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适当调整、改造,以乡土植物物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有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和品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景观观赏性;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绿化。(2)调整乔、灌、藤、草比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实行多种措施,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3)兼顾抗性与品位:着重采用抗风、抗病虫、抗污染、耐瘠薄而又造型优美、观赏性强、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4)突出建设隧道口装饰、护面墙浮雕及边坡生态治理,尽力减少原施工遗留的人工痕迹,以形成独特的环保人文景观并达到公路与生态环境互为一体的效果。

4.绿化目标。(1)在全线公路两侧全面实施绿化,体现当地特色,起到生物防护的同时展现贵州丰富的生物物种及 旅游 资源,整体提高公路体系的林木绿化覆盖率;(2)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态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效果,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呆板模式;(3)降低车辆的噪音,缓解司机在高速行驶中的心理压力.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有害气体向四周扩散;(4)绿化工程建成后,生态系统自动调控功能增强,实现具有多功能景观观赏性的绿色生态道路的目标。

三、人文生态景观大道建设

1.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

范围:贯穿于全线公路中央分隔带范围内。

设计要点:根据高速公路绿化的要求及视点不断移动变化的特点,中分带的设计以2km为基本单位。每一单位以三种植物为主要景观树种,连续的树种考虑树冠、色泽、质地、季相变化的不同,植物主要以小叶女贞作绿篱,每隔10米间种一株紫薇,然后每两公里交接处留出一百米种植海桐球。同时我们在崇遵公路选取了楚米和松坎段的中分带作为试点区,间隔十米栽植一株美丽针葵,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2.互通区绿化

范围:沿线互通区。

设计要点:互通区绿化是本公路绿化的重点和核心,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互通区的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景观树种,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突出每个互通区自身环境氛围。植物种植采用了丛植满栽的形式,以形成独特的模纹图案,强调流线型的块面效果。在块面内点缀少许球状灌木及乔木,如海桐球、黄杨球、女贞球、樱花、红叶李等,使绿化带立面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

3.隧道进出口绿化

范围:沿线隧道分立式路基。

设计要点:强化隧道分立式路基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好现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进行组织设计施工,通过加强规划管理、仔细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改进性意见,目的是强化隧道口景观绿化的重要性,起到宣传示范性窗口的作用,采用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乔灌木相结合拼饰图案,形成丰富的立体栽植效果,在色彩、层次、形式上保持独特风格,重点强调和突出的景点植物配置相当丰富,景点主要以植物配景为主,特别是用特色景观植物(如红叶李、樱花、紫薇等)来营造、塑造和美化空间,使其成为高速公路上亮丽的风景点。

4.人文景观建设

范围:沿线部分挡墙及隧道面

设计要点:崇遵公路所在的遵义市是贵州省的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区, 历史 上决定我党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就发生在这里,具有相当丰富的长征文化,同时当地 旅游 资源也相当丰富。通过崇遵公路将贵州的风貌宣传出去,其意义相当深远。并且为改善高速路的景观效果调节驾驶员的神经,在崇遵公路建设适当的人文景观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选取了部分隧道面和挡墙进行了浮雕处理装饰,比如在太白挡墙浮雕中突出表现红军长征过遵义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在隧道装饰处理上也主要突出宣传了人文旅游资源。

四、结论

通过将崇遵高速公路建成生态人文景观大道,使之成为一个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密切联系的生态景观走廊,达到了绿化、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即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又起到宣传贵州的窗口作用,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区域 经济 发展 等综合效果,真正实现其不可替代特有价值。

生态公路设计篇7

引言

由于高速公路设计的内容比较多,同时需要考虑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选择设计方案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景观设计。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对高速公路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1、生态化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概述

高速公路的建设势必会污染周边的环境,同时也会破坏生态规律,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公路景观的视觉影响。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在公路和环境设计方面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进行高速公路设计的时候,都会有景观配套设计及施工方案,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是能够充分的利用其功能,同时能够有一个好的行驶的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我国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时候严禁充分的意识到高速公路建设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视觉的效果。所以,进行高速公路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专门的对景观环境进行保护,为其树立规范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公路建设者和设计者的共同目标。

2、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2.1、可持续原则。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从沿线景观与自然资源出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综合考虑,设计规划中注重长远发展,维持景观的稳定性,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稳定。这样使人的生活和生存空间有了很大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公路建设,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

2.2、动态原则。高速公路景观环境既有保护与继承,又有不断的更新和演绎。这就要求我们在公路景观环境的设计和保护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创造出高速公路景观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2.3、地区原则。认真做好前期调查准备土作,研究沿线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根据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适地适熟,尽可能地采用当地物种植被,既减少成本又可大大减轻当地生态物种的更替错乱。按照自然界乔灌草伴生的规律,设计相应的景观绿化带,从而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达到庇荫、滤尘、减噪效果。从当地生态与文化的角度出发,注重各景观元素的尺度与比例相协调,并着重对待与周遭环境的融合和统一。

2.4、整体原则。高速公路自身建设应结合周边环境和自身发展来考虑。由于高速公路本身是线性空间,其本身道路的宽度及平曲线要素、道路的选线走向、构造物、沿线道路交通设施与地形、地貌及其他自然因素有着多种变化,在规划设计中应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统一规划设计,使这一人工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想协调,并创造出更完善的景观特色。

2.5、经济原则。经济问题一直是在建设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亦如此,除考虑必要的因素之外,大可不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塑造景观上,造成铺张浪费现象。而要把大量精力放在恢复和保护在建设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满通运输需求的同时,保护沿线生态环境。

3、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

3.1、总体设计

就目前的情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主要强调了总体的设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很重视,没有将其考虑在总体方案中,对其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只是简单的提出环保总体设计。对于这种形式,属于被动式协调,是分割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所以很难运用于实际工程中。生态公路的总体设计,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等方面进行设计,综合的考虑路线的整体方案和路线,同时能够对这些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对道路的承受能力以及保护、恢复的措施,如不良地质地段、生态保护系统、重要自然景观等因素。

3.2、公路景观设计

3.2.1公路自身景观设计

人们是可以经常接触到公路的自身景观,行走于道路,公路周边的护栏、排水沟、隧道、桥梁等,以及周边的服务区加油站、观景台、收费站、标志牌等一系列辅助设施和公路上的绿化带等都是可以看到的。人工修建公路完成以后,公路的自身景观也就属于公路路权的一部分,在整个公路景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公路的自身景观,包括服务区等,都是通过设计从而能够起到一个观赏的效果,因此它也是由人工进行操作的。

3.2.2沿线自然景观设计

公路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修建公路经过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整个公路景观中时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作用为人们路途中提供一个观赏的效果。自然景观的组成主要是平原、丘陵、大海、森林、植物、动物、河流湖泊、气象变化等一系列自然现象,其的操控者是大自然,不受人为的控制,所以每个地区的设计也是不同的。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突出一个主题,同时结合当地的特点,使用当地的独特材质,从而能够凸显出自然景观,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为行车人员减缓压力。

3.2.3沿线人文景观设计

公路的人为景观主要指的是所路过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公路行进的过程中会受到区域和视野的限制,所以驾驶人员不可能完全的欣赏到风景,因为不同的排序,不同阶段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人文景观主要是村落、城镇、民寨等人类聚集空间,因为受到了城市化的程度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以也会有一些是散布在不同地区。一些地方的人文景观的地方特色特别鲜明,例如具有传统特色的寺庙等,它们互相融合形成了景观的宏观特色,从而能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愉悦感。对此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与当地政府进行协调沟通,整体改造周边环境,从而使得整体景观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3.3、边坡设计

进行边坡设计的时候,最好是不要使用硬质工程边坡的防护方式,一般情况下是采取方格网骨架、拱形骨架、自然放坡等;设计路堑边坡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排水选择出不同的生态截水沟,如U型、浅碟形,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污秽物,从而也能够起到保护植被的作用。

3.4、路堤设计

设计路堤边坡的时候,重点是放在保护植被,部分通过拱形骨架的方式,目的是能够满足边坡的安全要求,局部少量位置用直立挡墙的做法,这样整体上为植被绿化创造了条件。

3.5、桥梁景观的设计

设计桥梁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实用性和艺术性。桥梁的景观设计一般情况下会受到使用功能、经济等影响,一些好的桥梁设计方案和高速公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进行景观的设计需要协调好和桥梁的关系。

3.6、立体交叉的设计

在实际的生产中立体交叉的设计应用的非常广泛,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也是公路景观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是应用在一些城市的高速公路建设中。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是需要将公路建设和景观设计联系在一起,同时要配合好匝道线等形式以及协调和周围的环境和交通运输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紧密结合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周围的环境的要求。

结束语

生态化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高速公路的生态景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参考文献

生态公路设计篇8

昆玉高速公路是1999年投入使用的云南省目前最高等级公路,是通向滇西南方向上的重要公路干线,也是本省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之一。 本公路北城镇至研和镇段长约27.5km的范围被纳入玉溪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建设包括昆玉高速公路北城镇至研和镇境内道路两边100m及面山部分在内、集艺术、生态、园林、环保、美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走廊,使之成为向路人展示玉溪风貌、吸引人们进一步深入认识玉溪的窗口和游览玉溪市的第一视觉场,从而为玉溪带来更多新的发展契机,并对整个云南省高速公路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生态环境与综合自然条件

本区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冬暖夏凉。贯穿玉溪市中心城区的大部份镇乡,毗邻大小型厂矿近60余家、村落近20个、架设立交桥5座、布设加油站3处及收费站一座等,全长约27.5km。 其间经过田园地带约12.4km,山坡地带约3.6km,集镇地带约1.6km。地表水系普遍较发达,可利用率高。土壤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红壤为主,其次是紫色土;盆地中为页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自然植被相对单调和稀少, 长期的农耕历史使天然植被受到强烈的人为影响而破坏,只有北城镇境内北部山坡地带有少量以桉树林、柏树林和少量黑荆树林为主的人工林分布。公路沿线两侧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烟叶、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种蔬菜等,是夏秋季一大季节性植被景观,加之道路两侧沟渠池塘的点缀和衬托,展现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景色。

2.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技术策略与绿化目标

2.1 指导思想

通过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扩大公路绿化面积和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对公路以及农田的侵蚀,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同步发展,最终将公路建设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公路,与周边的农田、林地、果园、村镇、工厂等形成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网络生态系统。

2.2 建设原则

⑴由重点到一般:优先抓好北城镇至中心城区之间的路旁景观以及互通式立交桥的景点建设,强化美化玉溪市第一视觉景观,发挥窗口示范作用。

⑵充分考虑背景条件:结合绿化带外侧毗连的农作物植被系统、果树经济林、厂矿、村庄绿化以及视线可及的荒山、荒坡绿化,做到防护、农林副业生产、绿化、美化的和谐统一、互为兼容。

⑶增加生物多样性:在栽植乡土树种的同时,大力引种具有美化、经济、高效、适用等多用途、多目标、多功能的树种;

⑷保证安全视距:绿化模式充分考虑行车安全,注意生产功能、防护功能以及观赏性相结合,以立交桥出入口为主景点,服务区、路旁厂矿企业、村落为次景点,实行普遍绿化。

⑸多重功能原则:坚持公路美化绿化与防护功能并重;与农村经济建设协调;与工矿企业经济建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 技术策略

⑴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适当调整、改造,以乡土植物物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有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和品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景观观赏性;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绿化结构。

⑵调整乔、灌、藤、草比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实行多种措施,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

⑶兼顾抗性与品位:着重采用抗风、抗病虫、抗污染、耐瘠薄而又造型优美、观赏性强、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

2.4 绿化目标

⑴在27.5km公路两侧全面实现绿化,体现玉溪特色,展现玉溪市丰富的物种资源,整体提高公路体系的林木绿化覆盖率;

⑵建成以道路出入口、立交桥和服务设施区各具特色的园林绿化景点,荒山荒坡等道路普遍绿化为重点的多功能、多层次、多观赏效果的生态绿化体系;

⑶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态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效果,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呆板模式;

⑷降低车辆的噪音,缓解司机在高速行驶中的心理压力;

⑸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有害气体向四周扩散;

⑹绿化工程建成后,生态系统自动调控功能增强,实现具有多功能景观观赏性的绿色生态道路的目标。

3. 生态景观走廊分区布局

根据以上规划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结合本生态景观走廊沿线各部份的具体情况,本生态景观走廊可分为三个部分:

3.1 风景绿化景观观赏段绿化模式设计

3.1.1 公路行道树绿化模式

范围:贯穿于27.5km长的公路两侧沿线5m范围内。

设计要点:根据高速公路绿化的要求及视点不断移动变化的特点,行道树的设计以3km为基本单位。每一单位以一树种为主要景观树种,连续的树种考虑树冠、色泽、质地、季相变化的不同,以1-5个树种为一景观系列变化,每隔5-6个树种来一次重复性的变化。打破常规的一条路两行树的种植方式,在两侧景致较好处需留有空塘,或以灌木取代乔木以开阔视野、展现两侧风光。同时也可调整驾车人的心理,使之精力集中并丰富乘车人的视野,以变化的警觉性克服呆板的麻木性。这样,随着视点的不断移动,树木的种类、形态、色泽和季相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替之中,形成一个绿色的景观生态长廊。

推荐树种:香樟、栾树、石楠、红叶李、雪松、藏柏、滇朴、广玉兰、槐树、刺桐等。

3.1.2 互通式立交桥绿化模式

范围: 沿线立交桥。

设计要点:立交桥绿化是公路绿化的重点和核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互通式立交桥的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景观树种,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突出每个立交桥自身环境氛围。植物种植尽量采用丛植满栽的形式,强调流线型的块面效果。在块面内点缀少许球状灌木,如海桐球、黄杨球、毛叶丁香球等,使绿化带立面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此外,还可用自然置石、雕塑等园林小品作点缀,营造环境氛围。

在布局上应满足立交桥的功能需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视线,在顺行交叉处留出一定视距,布置低于驾车人视线的植物;在转弯处外侧栽植成行的乔木,以诱导驾驶员的行车方向,并产生一种安全感;在出入口配置不同的标志性树种,作为特征标志。

推荐树种:叶子花、红叶小檗、红花继木、撒金千头柏、构骨、夹竹桃、女贞、黄杨、海桐、冬青、木槿、月季、迎春、黄刺玫、毛叶丁香、侧柏、园柏、野蔷薇等。

3.1.3 服务区及沿线工矿企业绿化模式

范围: 沿线集镇和工矿企业。

设计要点:强化建筑规划管理、处理好面路建筑的外观;加强沿线服务区和工矿企业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外流或外排;将绿化率提高到30%,创造安静优美的工作休息环境;靠近公路边的建、构筑物景观化,在色彩、质地、形式上及其标牌、标志应同高速公路的风格一致。欲重点强调和突出的景点不论是建筑外观还是植物配置都应是该景观段最为醒目和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各服务区和工矿企业要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方式,景点主要以植物配景为主,特别是用特色景观植物(如红枫、黄莲木等)来营造、塑造和美化空间,成为服务区和工矿企业的标识。

推荐树种:石笔木、大树杨梅、香樟、滇润楠、栾树、石楠、红叶李、雪松、藏柏、滇朴、广玉兰、槐树、刺桐、红叶小檗、红花继木、撒金千头柏、构骨、夹竹桃、女贞、黄杨、海桐、冬青、木槿、月季、迎春、黄刺玫、毛叶丁香、侧柏、园柏、野蔷薇等。

3.2生态农业景观段绿化模式设计

3.2.1 村落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沿线视线可及各村落。

设计要点:建立和完善农村规划设计工作,合理利用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改善村落道路;教育村民保护和爱惜村寨内原有的名木古树、一般树木和人文景观古迹;鼓励村民在村寨内大量种植既美观又有经济效益的绿化树种。把绿化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布局以自然风光绿化为主。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等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发挥农户果蔬地、水体的作用,以达到增加村民经济收益的目的。

推荐树种:樱桃、桃、李、柿、杏、柑橘、葡萄、梨、枣、猕猴桃、板栗、石榴、花红、梅花、山茶、玉兰、桂花、海棠、棕榈。

3.2.2 田园风光绿化模式设计

范围: 公路沿线和各村落农田。

设计要点:配合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使得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充分利用其中的排灌沟渠、陡坎斜埂、田缘等非农作物种植用地进行生态防护林带、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绿化,向村民宣传和解释生态林的好处,鼓励他们种好、管好这些既能涵养水源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的树木;充分发挥村落水体的作用,全面实施深、浅水藕种植和鱼苗放养工程;调整农村种植结构,适当加大小春作物中的油菜的种植面积。村落、田园、水体、山野,点、线、面的绿化形式互为交织,疏密有致、各具特色,创造一种郊游观光、垂钓、度假的自然景观。

推荐树种:楠、樟、柳、竹、棕、桤木、朴、榆、柳杉、水杉、杉木、棕榈。

3.3公路森林生态景观段绿化模式设计

3.3.1 森林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北城镇北端山坡大坡度地带。

设计模式:保护林中各类灌木,禁止采伐乔木和采挖灌木,于林下、小型林中空地中补充色彩灌木的种植,近路地带撒播波斯菊,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林相结构和变化的季相景观。发展成为维护当地环境生态平衡的森林系统。

推荐树种中的主要绿化树种:石笔木、黄连木、清香木、滇青岗;春季观花树种:杜鹃类、杭子梢、云南含笑;夏季观花树种:火棘、金丝桃;秋季果叶树种:火棘、野漆树、矮杨梅;

3.3.2 生态观光果园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北城镇北端山坡缓坡邻村地带。

设计模式:按照经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对现有果园进行改造,加强树体管理和地面管理,注意树型修剪造型;合理配置早、中、晚熟果树树种和品种,注重建设观光果园独特的风格,强化果园的园林化气氛和乡土气息,生产出个大、色鲜、质优的无公害高档果品;以农村特有的原材料如草、竹、藤等构建一定的亭、廊、椅、凳、桌等,使它们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推荐树种:苹果、樱桃、砀山梨、雪花梨、乒乓葡萄、西番莲、桃、李、柿、杏、柑橘、枣、猕猴桃、板栗、石榴、花红。

4. 结论

通过将贯穿玉溪市中心城区的“昆玉高速公路”划分为风景绿化景观、生态农业景观、公路森林生态景观三个不同类型,每个类型中又细分出不同模式进行绿化设计,使之成为一个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密切联系的生态景观走廊,可望达到绿化、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综合效果。

生态公路设计篇9

从本项目沿线土地资源状况及对项目的影响分析来看,本段路线全线基本为草场,局部段落分布有农田和林地。从K2+300至K4+600段,所占用土地为耕地、林地等,K12+700~K15+400段经过万亩良田区,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K17+800~终点段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其余段落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草地。在设计中全面考虑了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贯彻保护耕地、林地的原则,在保证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切割。

1项目特点

本公路路线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路网较发达;沿线除个别段落穿越耕地和林地外,其余均为草场。鉴于路线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条件、车辆组成、环境气候特点及本项目新建公路的性质,决定了本项目与自然环境要能够协调配合,同时应重视公路建设与农(牧)业生产的协调。

(1)项目所处地区

冬季严寒,自然降雪大,冬春冻融循环剧烈,应针对寒冷地区的道路安全、使用寿命等,加强相关设计。一级公路的整体功能应通过科学的道路网规划、科学的交通组织、流畅连续的路线平纵面指标、完善的、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总体的优化来实现。

(2)本项目路线

穿越较多的农田,路基排水、桥涵的设计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紧密结合。区域交通组织对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影响很大,主线、老路、通道及分离式立交的布设形式和位置是研究设计方案的重点。起点互通式与G30吐乌大高速公路衔接,立交跨线桥的位置、型式、结构设计、视觉效果是研究的重点。

2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本段项目特点,总体设计方案必须贯彻“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贯彻“快捷、顺畅、安全、环保、美观”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和谐、环保”“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合理控制公路建设成本。在本次勘察设计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设计原则。

(1)服务社会、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经过农垦区路段,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发生征地、拆迁,必然会对沿线社会生活环境带来影响。将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贯彻于路线、路基、桥涵、路线交叉及机耕道、取弃土等的设计和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与沿线自然景观的协调,严格控制取弃土,降低路基填挖高度,减少拆迁和占用耕地,采取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公益林地、减少临时用地等多种保护耕地的措施。设计以人为本,减少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优,这是本项目研究的核心工作之一。

(2)处理好规划与总体方案的关系,保证方案完善、合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勘察设计过程中,路线应充分考虑与沿线城镇规划区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城镇规划区的影响,注意与其它重要设施的协调配合,并应充分考虑地方交通出行方便,使沿线主要城镇、规划农田区、饲草基地、旅游等主要交通源之间实现有效连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好国家、地方规划与本项目建设的关系,合理设置立交、通道等,方便区域内的交通出行,促进地方经济与公路建设协调发展。

(3)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合理利用地形,提高平、纵指标;配置系统和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确保运行车辆行驶安全;保证公路路基稳定,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稳定性、安全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以人为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高道路的舒适度和服务水平。

(4)建设与环境相和谐,处理好各种和谐关系。本项目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及社会环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区特性,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使工程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要把设计作为改善环境的促进因素,实现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并举、公路发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和谐。重点体现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项目区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使公路使用者能欣赏到特有的自然景观,领略地区特有的风貌。

(5)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强不良地质处治方案研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统筹考虑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抗疲劳性,人车行驶的安全性,防灾减灾的有效性,以及环境景观的协调性等问题,实现公路使用寿命更长、环境更美、行车更舒适、投资更节省的总体目标。

3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1)根据本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环境等因素,为便于管理,减少工程管护成本,沿线建议仅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区进行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应以当地品种为主,选择耐盐碱性强的物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设计应结合公路沿线生态条件,以保护沿线环境为目标,以维护生态平衡、尽量降低环境污染、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质量为宗旨。

(2)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本项目社会环境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但由于工程建设施工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减缓措施,发挥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把不利影响降到最小。针对项目建设施工特点,设计期合理确定选线方案,减少占地和拆迁;尽可能避开居民区、农田。做好占地拆迁调查,协调地方政府修改沿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调整补偿,采取措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以补偿由于耕地减少而造成的人口压力。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段主线和连接线不可避免占耕地和林地,设计对路基高度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采用低指标,减少用地。

(4)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结合拟建项目沿线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情况,预制厂、拌和站等选址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距其下风向500m以外。

(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为了减缓环境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优化调整路线设计方案,控制路线与声环境敏感点的距离。本段路线在乌拉泊村和灯草沟村附近路线靠近居民区,对影响公路建设用地范围的居民进行搬迁,对公路建设用地以外声环境敏感点的居民房屋安装隔音窗户。

(6)水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农田排灌设施的施工必须在路基施工前完成,要求设计规模不低于目前水平,泄洪区应满足其最大泄洪标准。同时合理安排工期,农田灌渠在农田灌溉期以前完成;泄洪渠系在洪水到来以前完成。同时,本项目穿越了乌鲁木齐二级水源地,为了防止对水源地的污染,在水源地的路基两侧分别设置应急沟和储污池,在路面边缘设置陶瓷拦水带,在桥上设置综合排水系统,避免营运期间的污染水体、油渍、危险品等渗入地下,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4结语

文章基于某公路设计实例,鉴于项目区域为绿洲荒漠地段,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公路设计时结合项目工程建设条件、交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等,研究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与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保护沿线自然环境,适度改善生态环境,力求达到公路建设、景观绿化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萍.绿色交通理念与生态公路设计的融合分析.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2010(1):18-22.

[2]李焕飞.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体系构建.山西建筑,2013(11):52-56.

生态公路设计篇10

引言

公路的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又是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行业之一。边坡的生态防护成为了公路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边坡生态防护是指用活的植物或者用植物和非生命的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代替纯工程防护方式,起到稳定坡面和防止侵蚀的作用。

一、生态防护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1.生态防护的作用机理

生态防护主要作用是稳定坡面和防止侵蚀,其主要采用活的植物或者用植物和非生命的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代替纯工程防护方式。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浅表的松散风化层,锚固到稳定层,起到锚杆作用。此外,在雨季,一部分降雨在到达坡面以前就被植被截留,重新蒸发到大气中,另一部分降雨虽能到达坡面,但由于植被的阻挡,其动能大大减小,减轻了对坡面的滴溅作用。这充分体现了植物还具有降雨截留,削弱溅蚀的功能。而植被的蒸腾作用对地下水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对土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对边坡防护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生态防护的特点

生态防护与常规工程防护相比来说:常规的工程防护技术见效快,能迅速稳固边坡,且维护费用低。但由于初期设计思路单一、简单,未考虑工程防护与环保绿化、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己完工的坡面呈现外观色泽灰暗、单调,缺乏生气,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对环保绿化、美化景观及消除司机疲劳等要求。采用生态防护则与此相反,开挖边坡形成以后,在其上通过植物的种植,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设计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生态护坡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能够恢复由于工程建设所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间的平衡。

二、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物种选择搭配技术的运用

通常人们在植被选择的时候,只侧重选择和引进那些色彩艳丽﹑易于造型的植物用于绿化,忽视了物种搭配原则,这样就造成相互搭配后共生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起到水土保持﹑维护路基﹑防止边坡崩塌的效果。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为了避免避免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枯、四年死现象的发生,一定要利用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进行配置,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群落,以保证群体稳定,形成健康生态系统。

2、营造动态景观

在边坡生态防护时,要采取景观绿化与生态绿化相结合的方法。详细来说,就是公路绿化工程要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噪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出发点,并且与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工程相结合,从而达到满足视觉美感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从地貌和生态角度出发,景观设计也要结合各个生态单元的特点,努力营造与生态格相协调的景观特色带﹑特点带和过渡带。其次,在实施边坡生态防护工程时,综合考虑物种的色彩选择﹑根须选择﹑嗅觉选择﹑形状选择﹑共生互动等因素。采用一切方法就是为了营造形态、色彩和质地变化多样的良好的公路行驶环境。

3、打破传统做法,减轻公路工程生态问题

传统做法“先施工,后绿化,先破坏,后恢复”,如果想打破传统的做法,就要按照施工中最小程度破坏和最大程度恢复的原则,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做到边成形边防护,尽量避免因施工相互脱节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

4、维护乡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自然景观是一个以种生物构成的嵌合体,生命力丰富多样的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其中公路建设就是最大的缺点就是毁掉了很多独具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野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一直以来过于单一化的公路生态设计的设计和过于单一人工绿化方式,以及人们选材和审美的偏见,导致了公路绿地系统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很弱。同时,对一些不适宜农耕和建房的地区的忽视,造成了生态价值和休闲价值被忽略、被浪费。公路设计应该吸取教训,尊重徒弟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土地作用最大化,维护生态平衡的健康发展。

5、注意生态防护工程的动态监测,加强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当前,由于动态监测技术不到位,造成许多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目的性过强,没有把生态防护贯穿到整个公路寿命周期内,单纯的为防护而防护。人工监测效率低而且困难重重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空间性、复杂性以及实效多元性的特点。然而,目前的技术还不能达到随时采取高效快捷的方式对生态防护效果进行监测的水平,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对生态防护系统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

三、公路边坡工程主要生态防护技术

1、植生带防护技术

植生带是采用一定的加工工艺将草种、肥料、保水剂等按一定的密度定植在可降解的无纺布上,形成一定规格的产品。其施工程序为:平整坡面-开挖沟槽-铺植生带-覆土、洒水-养护。这种方法工艺简单,造价不高,适应性强,平原地区应用较多。

2、三维植被网防护技术

在边坡表面覆盖一层土工合成材料并按一定的组合和间距种植多种植物,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网垫。其施工程序为:铺种植土-播种植物-覆盖三维植被网。这种方法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低,土工网材料的吸热保温作用可促进种子发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显著提高边坡稳定性,常用于高速公路高路堑防护。

3、攀缘植物坡面防护技术

在路堑边坡下碎落处栽植攀缘植物,利用其攀附性使植物沿坡面上爬,并覆盖坡面。这种方法简单实用,覆盖效果好,常用于路堑边坡。

4、客土喷播技术

先清理边坡,然后挂网和打设锚杆,最后选用客土喷播机将配制好的高营养有机土喷射到岩石表面,自上而下分两次喷播。这种方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能在高大边坡上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可有效减少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资金投入较大,但可以长久地保护环境,用于石质边坡防护。

5、混喷植草技术

首先在坡面打设锚杆并挂镀锌编制铁丝网,然后将由粘土、谷壳、锯末、水泥、复合肥及草木种子等通过一定配方拌和的混合物喷射在边坡上。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具有一定的强度来保护坡面,抵抗雨水冲刷,有足够的空隙率和肥力来保证植物生长,但要加强对混合物配方的研究,用于较陡边坡。

6、干根网状护坡技术

在坡面上挖方格网或菱形网,将干材埋入土中,使干材梢或其他部分间断暴露,暴露部分萌芽成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固结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树木生长速度快,成林早,造价低廉,同时兼有木材积蓄和生态优化的间接效益,适用于各种边坡。

7、人造植物盆

防护技术在微凹地形人造植物盆,回填客土并加入保水剂,然后栽植灌木,爬藤等。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破碎裂隙发育的环境,因地制宜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适用于不平整的石质边坡,石壁微凹地形或者裂隙发育的环境。

8、穴植营养钵技术

在坡面挖种植穴或种植槽,然后栽种植物营养钵苗。这种方法可降低造价,提高栽植成活率,适用于土质条件较好且坡面稳定的边坡。

结束语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目的是采用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原则,在边坡稳定的前提下,恢复和重建坡面植被,从而抑制径流、防止冲刷、稳定坡面、美化道路景观,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吕惠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及边坡防护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生态公路设计篇11

1.1 生态恢复设计

生态恢复设计是会对整个公路的设计都有影响的。在进行边坡的防护设计时,要选择适合的植物、坡度和类型,有利于生态的恢复;在进行路域生态设计时,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特点来进行植被的选择;在建设公路时临时征用的土地可以将其变为农田,这样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1.2 保护环境、融入环境

要将自然式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式的设计理念中,这样能够做到对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的最小破坏;改变原有的设计方法,利用原有的景观植被来进行公路设计,尽量减少人工对环境的影响;另外还要尽量多引进不同种类的物种,对沿线的文物也要进行保护,让公路真正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1.3 采用乡土化技术

乡土化技术指的是将乡土材料、植被、文化等引进到公路设计中,使公路设计具有个性化特点。在建设生态公路时,要尽量选用本土的植物物种,这样能够避免外来品种对本土环境的影响,也利于植被的成长。

1.4 科学的生态绿化设计

建设生态公路,还需要对本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的特点进行分析,选用与本区域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植被;在进行边坡绿化时,则要考虑土壤的结构特点。同时在选择植被时,要尽量做到多种类型相结合,避免物种单一,也可以采用散丛结合的方法,实现绿化的科学性。

1.5 公路工程和生态工程结合

环境的一体性,还能够全面考虑公路工程中各种生态环境的关系,减少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及优化。生态公路的设计是基于环境保护来进行的设计,它不仅能够体现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而且会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1.6 灵活创新设计理念

灵活性设计理念是指在不违背国内外现有标准的前提下,在不影响使用安全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创新的技术来对公路设计进行改造,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公路生态设计则需要相关人员灵活运用相关理念,对区域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利用现有生态工程、恢复技术等来进行公路生态设计。

2. 环保理念指导生态公路的设计与施工

2.1 公路景观设计施工

公路景观是由公路和公路周围的景物组成的综合体。它不仅包括公路设计完成后形成的景观,也包含有沿线的自然、人文景观。因此人们对公路景观的印象就是公路及其周围景观的综合体。

(1)公路自身景观设计。公路的自身景观,我们常常可以接触到,那就是人们出行的道路;公路周边的护栏、排水沟、隧道、桥梁等;公路边上的服务区、加油站、观景台、收费站、标志牌等一系列辅助设施;还有公路边上的绿化带等。公路是人工修建完成的,因此公路的自身景观是公路路权的一部分,他为整个公路景观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公路的自身景观,如服务区,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设计而达到观赏目标的,因此它是可以由人为控制的。

(2)沿线自然景观设计。公路自然景观则是指公路所经路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它是整个公路景观的主要部分,人们在行车过程中主要观赏的就是这些景观。自然景观就是由平原、丘陵、大海、森林、植物、动物、河流湖泊、气象变化等一系列自然现象组成的景观。它是大自然自身作用的结果,不受人为控制,因此需要通过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来进行设计,表达主题,用当地的独特材质和设计过程来进行自然景观的凸显,这样就组成了不同特色的自然景观,为驾驶人员和乘车人员带去了独特的风景,驱除疲劳。

(3)沿线人文景观。公路的人文景观主要是指所经地区的文化、历史特征。由于公路行进区域和视野的限制,驾驶人员和乘客只能领略到所经区域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不同的排序,不同阶段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人文景观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村落、城镇、民寨等人类聚集空间,它们因城市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也有一些是散布在不同地区。某些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例如具有传统特色的寺庙等,它们互相融合形成了景观的宏观特色,这些能为路人带来不同的愉悦感。而一些人文景观可能会造成公路整体景观的不和谐,因此在对人文景观的改造方面需要了解和分析各地人文景观的本质内涵。与公路本身景观相比,自然和人文景观往往不属于路权范围,因此需要与当地政府进行协调沟通,对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以达到优化整体景观的目的。

2.2 路侧生态设计施工

路侧设计采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容错设计,它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安全理念。首先,要在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当地地形特点,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将路侧的宽度加大,将坡度放缓;其次,对于有挡土墙的,可以将其取消,并建设两米以上的平台,平台上的植被要注意保护;再次,为了方便排水,路侧净区应该采取与路面一样的坡度,这样也能够保证车辆的安全和环境的和谐;最后,对路侧边沟的设计也要按照以上原理来进行,采用隐形的边沟来设计,这样既能够增强路面的承载力,也能够将路侧的净区拓宽,这样可以保证路侧的安全,也可以种植植被,形成一条生态边沟。生态边沟的设计形式是指将开放式变为隐藏式,这样路面的集水可以通过边沟流入地下,在地下水渗透阶段设置排排的碎石垫层,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地上、地下、和基层的排水问题,也能够将路侧净区拓宽,这样就保证了道路的安全。

2.3 边坡防护与绿化设计施工

(1)工程防护。在工程中常用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护坡、护面墙等。在选择防护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的比例、尺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根据当地环境特点、施工状况等,来选择恰当的防护措施,这样可以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能够保证道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2)植被防护。除了工程的防护措施,还可以采用植被来进行道路防护,这主要有挖沟绿化防护、喷播绿化防护、喷沟绿化防护等等一系列技术可以使用。生态公路的设计,则主要采用植被防护的技术。对于不同状况的路段,要采用不同的绿化技术来实施植被防护,如在坡度较缓的路段,则可以采用喷沟技术和挖沟技术;而对于高要求的地段,则需要采用喷播的技术来进行绿化,同时也要注意喷播的厚度和质量。

3. 结语

生态公路建设发展时间不长,还比较新,但它代表这未来公路建设的主流走向,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比较发达的城市这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多。我们可以向发达国家借鉴经验,例如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降噪工程,混凝土路面的尾气吸收等,都可以学习。另外还应该对先进地区的生态公路进行考察,学习先进技术,为生态公路的建设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生态公路设计篇12

Keywords: highway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Environment; Influence;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命脉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其对周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水文条件以及地质环境的影响。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对地表进行破坏,这样很可能造成此区域的土质疏松,地标,从而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危险。更多的土淤积于河流或者沟渠,更容易导致积水过多淹没农田。另外为了配合高速公路整体的建设,可能会改变部分区段的地表沟渠的走向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农田的灌溉形式。尤其是对于原来多渠道分散抗涝为集中于桥涵口排出的改变,回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原有排涝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在雨季形成内涝的现象。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使用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首先高速公路的建立会极大的促进当地产品以及资源的对外贸易。方便本地同外地的交流,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将直接影响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原来用于农业或者自然环境的更多的被其他行业开发和利用,再者在高速公路附近居住的居民会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而被迫搬迁,这使得在此地区的供需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要开挖土方,这就会不可避免的破坏当地的地表植被,改变动物的原有栖息地。同时这种破坏也造成是水土流失和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当地的气候,在某些较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气候环境的异常。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污染。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会使用到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并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甚至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与此同时在大型机械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其大量排放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在建筑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如果处理不当直接遗留于施工场地将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对周围生态链的影响。由于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营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些废污染性的影响。例如其改变了当地的地理和水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结构使当地原生物种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其生长活动规律的变化,进而引起了生物的发育不良,繁殖能力减弱,抗病能力下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运营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了对原始植被的压力。众所周知一地的自然环境是其固有植物和生物等众多因素组成的微妙平衡,一旦收到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当地生物链的断裂而不利于当地生态的进一步改善。

如果说高速公路的兴建和使用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那么适当的高速公路景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然环境甚至使高速公路同当地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上已明确的将高速公路的组成分为入口、立体交叉、服务区、主体路段等。但是在其沿途的景观的组成和分类上莫衷一是。根据屈永建在其公路景观建设一文,将其分为隔离带景观、立交景观、两侧带状景观、边坡地被景观、休息站景观等五大部分。这些部分在高速公路景观的建设中是要重点注意的。然而相对于高速公路征地以外的广大地区,高速公路周边的人为景观仍过于稀少,因而在高速公路的景观建设中仅仅具有生态环境后的弥补景观而缺少作为背景的广大因借景观是远远不够的。在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将弥补景观和因借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握每个部分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使整个高速公路充满着活力。

中央分隔带景观。中央分隔带是高速公路中部3- 5米之间的部分, 植株高度或挡板高度控制在1. 5-1. 8 米且间距合理, 具有防眩功能, 形式较规整, 要求较严格。

生态涵养带景观。生态涵养带景观非为植物保护坡以及路段部分的生态林带等,其常常以草、灌木、乔木的合理搭配与道路中央的分隔带一起构成二板三带的基本结构形式。生态涵养带景观从功能上来讲具有防尘、防噪、美化和防护的多重功效。从结构上来讲生态涵养带景观使高速公路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公路增加了丰富的色彩和灵气。在景观布置上其没有中央分隔带景观严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互通立交景观。互通立交景观作为整个高速公路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塑性最强,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重点。其作为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和与其他道路交汇时的入口需与管理区整体考虑,统一布局以体现和展示出道路的风采。

服务区景观。当高速公路的长度超过100公里时需设立服务站,一般为每50公里左右设置一处。服务区内设置有修理站,餐厅,卫生间,加油站,变速车道的一系列设施。其景观综合设计性较强,相对复杂要求既符合服务站的功能,又能具有较强的景观美感。

正如上文所述,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但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结合生态保护考虑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致命的,即使在后续工作中有人为的干预和主动修复对于脆弱的自然环境伤害也是久难愈合的。另外人工修建的高速公路虽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为动物的迁徙添加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在高速公路的选线过程必须慎而又慎。另一方面, 对司机而言, 高速行驶的途中, 路侧环境好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所占比例在下降, 而线路本身的视觉影响所占比例在增加。因此线形设计对高速公路的景观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边坡以及路堑应采用结合生态修读考虑的景观设计,精心选择护坡植物的种类,凭借合理的设计使其同时达到美化视觉环境和防止一系列生态问题发生的作用。对于沿线绿化景观要协调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发掘本地植物的优势,精心设计季节和色彩的变化,协调统一、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绿化受到破坏的地表,恢复整体的自然环境,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有加强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景观建设才能保持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于高速公路,由于选线地处偏僻,沿线地质地形变化显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生态条件、动植物资源分布变化不一,合理的路线走向、得当的施工方法,正确的施工路线是确保工程建设和生态景观建设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各个部门都意识到其重要性,将保护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一条条生态美好,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才能从建设者的受众一寸寸延展开来。

参考文献:

[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1997.

[3]俞孔坚.景观的含义[ J]. 时代建筑, 2002, ( 1) .

[4]2003年全国公路环保与景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公路杂志社,2003.4

[5] 刘先觉. 阿瓦# 阿尔托[ M] . 北京: 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 1993: 256.

[6] 詹和平. 后现代主义设计[ M] .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33.

生态公路设计篇13

题,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破坏比较严重。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做好生态保护,植被恢复做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化的进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破环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高速公路绿地现状,对多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高速公路绿地设计现状

高速公路绿地景观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绿地植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也是体现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

以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为例,宁杭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条景观生态路,其景观元素丰富包含了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小品、假山石、湿地等等。植物品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植物品种达两百多种。包含了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草坪与花卉、多年生和一年生、水生植物等。

如在丘陵地区路段,采用生物技术恢复和营造“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新的栖息地。将互通立交桥下的绿岛修整成小岛等形状,并栽植不同的植被,同时将水源引进小岛,使整个绿化更加贴近自然,更加人性化。

又如为了减少山体爆破对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变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为生态防护,采用客土喷播、轮胎固土等新型岩石边坡固土绿化方法,让原来被爆破的“伤痕累累”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衣。

服务区也尽显古典生态风情,在服务区与路之间种植了特大型银杏、梧桐、紫薇、香樟等树龄不一、高矮参差的树木,服务区的建筑则掩映其间,其中设计了景观小品,景色十分怡人。

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是一条“生态、环保、旅游、景观”高速公路,沿线田园山水风景宜人,为广大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畅通快捷、赏心悦目的行车环境。然而还有大部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性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绿化方式上,整体上水平不高,设计多采用城市道路绿化方式,绿化树种单调,季相色彩变化少;绿化大同小异,景观雷同,失去了自己的景观特色。

其次,绿化存在重视觉,轻综合生态功能的倾向,有些绿地基本上以种草为主,这种“稀树草原”虽然视觉效果较好,但绿地总体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态效应只有乔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时间,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长生产能力。

第三,高速公路绿地存在后期绿化养护难度大、养护投入高,致使绿化效果因养护、投入等因素影响有倒退的趋势,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生态效益不高。

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速公路绿化

高速公路绿地是高速公路空间环境组成的部分,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因此笔者认为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应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公路绿地系统,保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在整个公路绿化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要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地上空间、养分和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生态功能。

1.遵从生态学原则,搞好植物配置,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

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绿地系统景观价值的高低和生态与环保功能的发挥。在同面积的绿地中,灌丛的单位面积绿量或叶面积指数和生态效益比草坪高,乔、灌地被植物结合的又比灌丛的高。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既不重叠,也尽量不空白,以避免种间直接竞争,提高叶面积绿量,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具体操作中,应以乡土植物品种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并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生态位,设计和建设一个各类植物按其生态位各得其所,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绿地系统。

2.保持“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群落结构

在绿化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有关资料表明:娇贵的草坪每公顷每年需10万元左右的“呵护费”,而树的管理费则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草坪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五、六年就要更新,护理较好的草坪寿命也不超过10年左右,而乔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需太多的人工护理就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建立乔木、灌木和地被三位一体的模拟自然群落的绿化模式,既丰富了沿线景观,又便于养护管理,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型”高速公路绿化措施的探讨

1.边坡防护

现在建设的大部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仍以工程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使边坡看上去僵硬、单调、机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防护设计中在满足边坡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绿化防护,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要考虑整个植被逐步恢复过程,以灌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除了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外,也有利行车安全。

边坡防护还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边坡人工植草绿化,为减少人工草被退化,可考虑禾本科、豆科相结合和以暖季为主,冷暖季型草种相结合,并适当配以灌木的原则,从而使其能够自生自养,达到边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目前工程防护手段常用现有喷播绿化、挂网喷播、厚层基材、中空锚杆框格绿化、六角空心砖绿化、改良型厚层基材、植生袋防护和椰纤维网喷播防护(cf技术)等。养护完成后形成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2.互通区

互通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景观节点,其空间由匝道立体交叉围合而成,是高速公路绿化的重点区域之一,对景观要求较高。出于美化考虑,目前现有绿化施工选择的草种和树种的品种比较单一,物种少,稳定性差,受干扰后恢复能力差,该生态群落非常脆弱,给植物病虫害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便利,一旦感染了病虫害或其他灾害,植被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因此,建议互通区绿化在选择植物品种时,种类应尽可能多一些,即使同一类也应该选用不同的品系混配,同一品系分布不宜过分集中,以有效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抗多种病虫害的能力。绿化结合地形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点。互通区取消内侧的工程防护,取消工程排水沟,进行景观地形设计,使原有的平坦的互通区地形自然起伏变化,利用自然地形排水。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的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转换,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能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3.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运用绿化种植,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蜀桧,龙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他们有规律的种植,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蜀桧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四、结语

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方法设计的高速公路,主要特点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高速公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景观,又使高速公路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

总之,无论从景观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来看,调整绿化结构,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合理、结构完整、视觉与功能相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型公路绿化,是保证高速公路绿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邬建国等.景观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