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写生考察报告实用13篇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1

三、目的:提高专业技能,了解地方本土的风土人情,为毕业创作搜集必要的素材,并且对户外的风景能够更好的描绘与自然色彩的了解,使大家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强,同时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专业学习以及毕业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一)西递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写生基地----西递。从大巴车下来步入我们住宿的小街,此时城市的喧哗和路途的尘土都涤荡而去,似乎感觉到未来几日的专业考察更加诱人了。

西递位于安徽黟县东南部,村中以胡氏宗族为主。在这里景色无处不在。幽深的古巷、古老的官邸、历史的牌坊、斑驳的墙壁、典型的黑瓦白墙等等。在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支起的画架、凝神挥笔的学生,这些都留在了我的相机和画面之上。在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我们也只是短暂的呆几天,形象的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游览,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木,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不愧称之为“画里乡村”。在这个保留着古老气息的村落中,我感受着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里的美可遇不可求。一缕清风、一抹红霞、一条小路、一湾小溪、一株小树、一朵小花、就连那长在长在水边随水而动的小草也叫人禁不住产生怜惜之情;青山绿水阳光之间叫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马头墙、青石板、各色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间,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呀!

经过几日(3日)的考察,村里的居民、村中的文化,零距离的接触村中的传统工艺。徽州木雕、砖雕、石雕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它们是徽州的代表是精华部分更是古代建筑群中灿烂部分。

在徽州无论是古民居、祠堂还是高立的牌坊都雕着精美的图案,看着这精美的宝贝不得不惊叹古人的美术功底和审美情趣,拿起相机拍下并且挥笔以速写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用作日后的创作素材。

(二)屏山

同样是黟县的一个古村落,村中的建筑风格以及村落的大体环境都与西递保持一致,可是这里的水没有西递那般清澈见底,那么纯净,这可是一大遗憾。这里对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处于村中央那大菩萨厅了。

1、大菩萨厅:打开大门仿佛自己穿越到了那个时代。院子好大,庭前有个四方四正的浅水沟,这个沟可有意义了,意思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让自家院内充斥着美好的东西不到别人的院落去。屋角上方则是左青龙右白虎,好是壮观雄伟,貌似这两个生灵在注视着整个院落,护佑这这户人家,具体这个用意是不是这样我不得知。再看看厅外面也是同样的气派,正门上顶则是三人骑马带花的石雕,这三人则是三兄弟,在同年的考试中分别高中状元、探花、榜眼,在乡人的簇拥之下骑马回乡;而侧面则是福禄寿,松鹤延年的图案了,寓意福气满堂健康长寿之意。

2、御前侍卫:这个据说是千两黄金修门四两黄金筑屋,只可惜啊这个门上方翘起的一个角断裂悬在那里,里面呢也没看到四两黄金屋了,已被改成露天的溜冰场,一日闲来没事到里面感受了下,顺便看了门的后面装置同样宏伟气派。

3、三姑庙:说起这个三姑庙则有一个传说了,故事很神话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这个三姑庙还有一称“显济庙”,显济庙字样还是宋高宗落难留在此处,对庙祈祷希望能够好起来,然而后来显灵完成了他的愿望,日后他则重金重修这里并称之为显济庙,现在这里悬挂的牌匾则正是宋高宗书。

徽州的典型建筑:高强深院 马头墙 四合式 天井 风水旧俗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的、顺手顺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衣钵、不屈时势、不赶时髦,此为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坚守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纯真,此谓之古朴;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忽的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

十天徽州考察写生,深受这里的文化熏陶,村中居民的影响,对历史上称为“风水宝地”的地方产生的感情也无以言表,舍不得离开。那高高的马头墙、幽深的院落、潺潺的流水、斑驳的遗墙、精雕细琢的明清雕刻等等都极具魅力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三)黄山

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在这里看到的每一景都是生动灵气的山水作品,奇怪的石头耸入云霄,低矮的青松峭壁生存,黄山这一路可谓是大饱眼福,黄山的怪石是最大的亮点,看其相什么则真的像什么,貌似还会动带着灵气。正如别人所说“黄山美景是三分景七分想象”,你想它是怎么景它就呈现什么景,你说奇不奇!例如那“仙人指路、仙人翻桌、龟鱼争松、鳌鱼驮金龟等等。”

黄山山高、景美、石奇、松怪。正如明朝徐霞客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魅力所在了吧。进入黄山景区的第一站则是文明出众的人字瀑了,飞珠溅玉、雾气蒸腾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呀!辗转一路看了好多景点,最终登上了光明顶,极目莲花峰,站在海拔1864米的海拔,不禁想起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知用在此处合适与否。

黄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黄山是艺术家的摇篮,在雄伟博大的黄山怀抱里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浩瀚的艺术汪洋中的一类沙子。一顿黄山美景大餐是足够我消化一辈子了,艺术追求的道路长远无边际......

(四)江西沱川

婺源沱川之行的目的: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搜集大量素材

3.深化光与色的结合,锻炼色彩能力,表现自然物象,提高色彩作画的能力

4.把握好不同天气,不同因素导致的不同光线的色彩

5.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自我文化底蕴

在沱川的几日考察一晃而过,今天是最后一天了,美好的时光景色总是在逝去之后才流连忘返!通过写生使我由一个对婺源无所知的“外行”变成了熟练徽派艺术的“内行”。其中我对徽派建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凸”形的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者是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这马头墙的叠数可达到五六叠,就是这里俗称的“五月朝天”之意了。总而言之这里的建筑风格、风土人情、民俗习惯都与徽州相互相应但是又稍有变化,这一切在我脑海里都深根了,我也十分喜爱这片净土,恨不得隐居在这山林之间。

在这里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那淳朴的乡村乡情,在写生中同学们互相之间的帮助和那份友谊,乡民的热情,这里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在婺源沱川古村落中行走,感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民居的分布非常的讲究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的和谐结合,文化品位很高。背靠郁郁葱葱的山体,一股清澈的山溪曲曲弯弯绕过幢幢明清古宅,穿过小桥和村中心后流出村外。一道道翻水坝形成的小瀑布激起哗哗的水声,面对这美丽的自然景亦静亦动,看看这些不禁使我想起我们在学校里都是坐在教室内画着静物,而到了这里我们走出了课堂见识了美景更鉴证了大自然赋予了这个古村落的意义。

在沱川的这几日很充实,但是也很苦闷,苦闷之处在于面对这里的美景不知如何下笔,手上功夫欠缺,着实难以描绘出这里的美景,但是我都一一记录下了这里的美景争取不惜此次婺源美景行......

(五)景德镇

说到景德镇,当然要数这里的瓷器了,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它是由远古的陶演变而来,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制陶,“印纹硬陶”就是我国陶文化的佐证,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出现了制陶业。

在景德镇,我们主要考察这里的陶瓷市场以及学习在陶瓷坯上勾线作画。虽然他们称不上艺术家,但是他们对艺术的那份执着的追求是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制作,他们的勾线水平我们无法达到不得不学习人家。这里到处都是陶泥工作室,这里的气氛很好很安静,如果能在这里安静的学习创作,不失为提高专业技能的好机会!

总结:

这次的写生考察,让我收获不少,也成长不少。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及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更宝贵的经验。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与新的作画技法以及传统方法与新式手法相结合的尝试。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每日一张作业,提升了我的写生技能,从第一幅的速写到后期的专业写生作业,每个人都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而另外一方面,让我们艰苦朴素、自理自强、遵守法纪、文明礼貌的作风得到了发扬,让我们吃苦耐劳,不怕冷不怕热,不畏长途跋涉,不怕辛苦的精神得到提高,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更加友爱。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2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3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并运用“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理念反思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艺术考察课程创设的最大特色与前瞻性就是在整个考察活动中隐去了教师,突出了学习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4

在许多领域中,国家政府、机构团体等经常会发表一些年度系列报告,如中国政府的年度《中国国防白皮书》、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等,对于这类系列报告的研究通常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读具体报告内容,根据他们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经验观点对报告内容进行定性判断、各抒己见,这类研究根据各个专家学者的学识背景、政治立场、生活经历等情况的不同,所阐述的观点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方式。

与此同时,由于数字化文本的普及应用和相关工具的逐步成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定量分析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笔者认为,对单篇文章的定量分析往往会因为参照物的缺失而难以立论,在这方面,系列报告可能恰恰是一个突破口,因为一般而言,系列报告无论在格式还是用语上都属于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同类文献,因此对系列报告进行的各种定量分析实验,可能会比其他文献在系统性方面略胜一筹。

本文以《中国军力报告》系列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尝试采用图情领域的方法,对系列报告进行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文献研究。

1 《中国军力报告》简介与研究目的

1.1《中国军力报告》简介

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授权法案,其中要求美国国防部长必须每年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与未来的军事战略递交报告,内容包括人民目前及未来20年间军事技术的发展走向,以及中国大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军事组织与作战概念的要旨和可能的发展。由此,每年一份的《中国军力报告》诞生了,这份美国国防部递交国会的年度例行报告,除2001年因总统换届而取消外,每年都会,到2008年一共出版了8份。

1.2研究背景与目的

本文试图采用图情领域的分析方法,尝试对系列报告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的分析样本是美国国防部公开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系列报告。本文的研究基础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精英对华研究的信息源分析”,该项目主要研究美国精英在对华研究过程中撰写著作、报告等文字性资料时参考的信息源情况,课题研究对象选取了10本图书、51份报告和50份期刊论文,研究这些文献的引用情况。经过统计,样本总计文献类引文数量超过16 000条,而在这些被引文献中,由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系列报告出现频次居首位,由此可见,该系列报告在美国精英进行对华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由此,本文将美国国防部2000年至2008年公开的8份《中国军力报告》作为独立样本进行研究,从图情方法角度考察该份系列报告的重点内容和变化趋势以及美国精英对华研究主要信息源的一些特点。

2 系列报告的框架内容研究分析方法

由于系列报告与其他类型文献相比具有周期性、连续性,各年度报告之间有时间和内容上的承接关系,因此在报告关注主题和具体内容上也存在着许多关联之处,分析系列报告的框架结构,可以从总体上考察各年度报告的内容变化发展,了解报告出版和撰写者的主要目的与内容重点,同时又不必逐字逐句研读所有报告的具体内容。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系列报告的框架内容研究分析方法,从总体上研究系列报告的框架体系内容,可以较为有效地在短时间内有重点的了解这些系列报告的核心内容,挖掘系列报告重点内容的变化趋势。

研究系列报告的框架内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对比报告的主要章节标题内容。章节标题是对报告各个段落部分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从时间角度纵向对比研究每份报告章节标题的内容变化,可以从总体上发现各时期报告关注的主题变化和研究重点,同时考察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与规律。

以《中国军力报告》系列报告为例,对报告的一级章节标题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由表1可以发现,报告写作框架格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4年,报告逐步形成规范格式;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报告按照固定格式撰写。2005年与2006年的报告一级章节标题完全相同,2006年与2007年相比仅仅在第四、第五章顺序上改换了一下,其他内容没有改变。2007和2008年报告相比,后者仅在最后增加了一个特别专题章节,其他一级章节标题也是完全一致。

从报告框架的章节内容也可以看出历年报告主要关注内容。首先,中国军事战略和台海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军力报告关注的重点,每份报告都有章节论述。另外,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也引起的美国国防部的关注。从2002年开始,中国军事现代化一直有独立章节进行介绍。

由上述分析发现军力报告已经按照固定格式撰写,说明《中国军力报告》在整体内容上已经定下了基本框架,以此还可以判断今后《中国军力报告》的主要撰写框架内容。在中美关系、中国军事战略未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框架内容分析,可以推测2009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依旧会采用已经形成的框架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12月底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精英对华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中的“《中国军力报告》系列报告研究”专题报告,也通过采用框架内容分析方法得出过以下结论:“在报告的写作班子和美国政府对华战略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大胆判断2009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将仍然沿用之前已经形成的写作框架体系,改变之处可能就是像2008年版那样对于某一主题做一特别专题研究。”而在2009年3月25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公布了2009年版《中国军力报告》的主要框架内容正是如此,其主要框架仅将第一章节与第六章节位置互换,名称虽改为“每年更新”,但二级标题内容仍然是关于“中国的主要发展”,并且也继续保留特别章节内容,而其他章节标题没有改变。由此,系列报告的框架内容分析结果也得到了印证。同样的框架内容分析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的系列报告。3词频分析方法考察系列报告:关键词、用词模式和变化趋势一

词频分析方法的词频统计、关键词分析经常被用于描述某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而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也采用WordSmith分析软件的几个词频分析功能来考察《中国军力报告》系列报告的关键词、用词模式和变化趋势。

3.1 总体词频统计分析

首先采用WordSmith词频分析软件对《中国军力

报告》系列的文献全文内容进行词频统计,研究其用词规律,考察中国军力报告关注重点。通过词频分析软件的Wordlist功能,统计出历年报告共用到近7 500个词汇以及每个词汇的词频数量并按照词频高低排列。表2列出了2000-2008年全部报告内容去部分虚词后排名前50位的统计结果:

由表2的词频列表可以考察《中国军力报告》的主要关注内容。“China"和"Military”分别是排序最高的两位,随后排名前十中“PLA(第4位),Defense(第5位),Force(第7位),Forces(第9位)”这些表明军事防御和军事力量的词汇占据了主要位置,理所当然的,美国国防部出台《中国军力报告》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军事和军力情况。另外,“Taiwan”一词排名第三位,显然是军力报告关注的重点。

进一步研究词频发现,在军事领域主题中词频中,依次有“Operations(第13位),Strategy(第16位),Technology(第20位),Modernization(第23位)”,这些词汇相应表明军力报告关注的军事主题包括军事行动、战略、技术和现代化等领域内容。

在军事武器装备方面,通过表2的词频列表还可以发现表征各类武器装备的词汇,依次有“Aircraft(第18位),Missile(第22位),Weapons(第24位),Missiles(第25位),Nuclear(第37位),Space(第40位),Ground(第49位),Naval,(第53位)”,基本可以看出军力报告主要关注的武器装备有飞机、导弹、核武器、空间武器、地面武器和舰船武器。

从表2中还能发现,除了表示军事领域的词汇外,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词汇也列入了前50位。如经济方面有"Economic(第30位),政治方面有“Political(第45位)”,还有和人物有关的有"People(第34位),Training(第38位),Leaders(第44位)”,表明军力报告还对经济、政治、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人员培训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3.2词频分析考察系列报告用词变化趋势

至2008年年底,《中国军力报告》已经出版了8份,除了可以从总词频中发现报告的关注重点,还可以通过对历年报告的词频分析研究各个年度报告用词的变化,考察各年度报告关注的内容的变化趋势。

3.2.1各领域关注度变化趋势 结合表2的词频列表,选取“Military,Strategy,Technology,Economic,Poli-ey"五个词汇分别代表军事、战略、技术、经济和政治5个领域,并且将一些单复数、词性变化的词汇也进行合并,如将“Economy,Economics,Economic”合并入“Eco-nomic”,“Strategic,Strategies,Strategy"合并入"Strategy”等,汇聚成一类词频,可得到了历年《中国军力报告》关于5个领域的绝对词频变化情况。每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的词汇数量各有不同,因此,根据各年度报告词汇量对词频数据进行修正后得到了相对词频变化趋势。

从图1中可以发现表示军事的"Military”词频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而且词频一直高于其他几个领域的词汇,差距也逐年拉大,到2006年达到最高峰。可以说报告对于军事领域的关注度逐年加大。而表示技术领域的词汇“Technology”则逐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8年才稍有回升。分别表示战略、经济和政治的词汇"Strategy,Economic,Policy”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词频,相对军事领域来说,报告对于中国战略、经济和经济问题关注度变化不大。

3.2.2军事装备关注度变化趋势历年《中国军力报告》关注最多的还是中国军事领域情况的变化,而各种武器装备的情况也是历年报告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对"Space,Nuclear,Ground,Aircraft,Navy”这几个词进行分析,考察报告对于各类武器装备的关注度变化。其中将"Naval,Navy"的词频合并入"Navy”进行统计,然后再根据历年报告词汇量考察各词汇的相对词频变化趋势。

从图2看出,2000-2003年之间,各个词频略有变化,但"Aircraft,Navy”词频量一直高于“Ground,Space,Nuclear”,其中表明核武器的“Nuclear”排在最后。而2004年开始报告对各种军事装备的关注度开始有了较大的波动和差异,特别对于核武器与空间武器装备,“Nuclear"的词频从2004年开始快速上升,到2006年超过其他所有领域词汇到达最高峰。而"Space”的词频在2007年突然骤然上升,并在2007年和2008年都保持在各个领域第一。表示地面部队和装备的“Ground”一词,从2003年的第三位开始下降到2005年以后的最后一位。而表示海军和空军的“Navy,Air-craft”仅在2002年有所上升,之后一直小幅下降,2004年以后基本保持恒定。应该说这个词频变化情况大致反映了历年《中国军力报告》对中国各种军事力量和装备的关注变化一一从常规性武器装备逐步转向核武器、空间武器等装备。

3.3关键词用词模式分析

Wordsmith软件具有Concord用词模式分析功能,可以进行词组研究,特别是分析指定关键词的用词搭配方式,以此了解关键词用词规律和模式。

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为重要和敏感的话题之一,每年度《中国军力报告》都会有对进行专门论述。采用WordSmith的Concord功能对所有年份报告中"Taiwan”一词进行模式分析(见表3),在去除部分虚词后可以发现"Taiwan"之前的动词主要是“Preventing,Compel,Degrade,Attack,Prevent”这类具有进攻、迫使、防止等敌对意义的词语。

另外,通过用词模式分析也可以发现,除了“TheTaiwan Strait”一部分名词词组外,和"Taiwan"搭配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词组主要有“Force Agajnst Taiwan”,“Invasion 0f Taiwan”和"Action Against Taiwan”等。这表明《中国军力报告》在方面主要关心的是台海军事力量平衡以及台湾地区受到武力威胁的问题。

当然,其他任何关键词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用词模式分析,分析它们在文中主要的词组搭配,寻找语义规律。

4 图情方法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应用研究的结论和体会

本文采用图情研究方法对《中国军力报告》系列报告进行了研究分析,考察系列报告的总体框架结构、关键词、用词模式和变化趋势,研究方法与结论是对相关领域专家及学者研究的一种补充,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并非取代或驳斥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5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考察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数周的考察课学习,使学生在与自然、现实生活的接触中,感受艺术生活的真实,体会绘画艺术或设计艺术的无穷乐趣。只有这种亲身的接触才能唤起学生的艺术思维,使他们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真正涵义!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6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7

导言

一、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二、调研情况介绍

调研的内容和步骤

市场调查,这部分应包括对方案实施地点进行分析调研,分析出其地理位置优势与恶

劣、周边环境情况、所在区域商业发展情况、所在区域政策、经济及产业环境、经营目的与范围、消费对象、顾客心理、设计定位、市场预测等。

三、课题考察归纳总结

1.课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2.课题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四、主题思想定位

五、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调研报告(二号黑体)

导 言(三号黑体)

从卡通的词源上,我们就能够确切地获知,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欧洲。 而在近代欧洲,有两个促使卡通出现的重要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次,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由开放的艺术理念开始为社会所接受。这两个条件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绘画走下了中世纪的神坛,日益接民的审美趋向,给以简御繁的卡通画提供了产生的社会基础。在二战前后,虽然欧美卡通产品依然占据着世界卡通市场的主流,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变革,卡通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无可否认的是,一股卡通业的新浪潮正在兴起,并将席卷全世界。(小四宋体)

调研时间:(前面空两个字符) 2009年11月23日2010年2月28日。

调研地点:

郑州市二七商圈、小商品城。

调研方法:

实地考察、问卷、网络搜集、阅读文献资料。 考察内容: 包装设计类及包装设计发展。

调研目的:

在确定调研课题开始,就必须明确自己要做的课题,从而在调研设计阶段明确调研的目的。了解市场上的各种形象设计,收集各种资料,为自己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作好准备。

一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我选择的课题是角色设计,即通过自己的调查独立创作完成一款卡通形象。具体内容是自己设计一款可以涂鸦的卡通形象,并结合自己的手绘加以自己的想法附加卡通形象以设计感。我希望能突破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卡通形象的设计特点,设计出有我自己的特色。我要通过自己的TOY卡通形象设计让大家了解的这款卡通形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上面进行涂鸦,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赋予卡通形象以生命力。(小四宋体)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

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 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 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 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选题来源包括: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8

一、开创时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的彝族宗教文化考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外国旅行家纷纷进入西南彝区游历考察,对彝族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毕摩文献发生浓厚兴趣,肇彝族宗教文化研究之先河。对彝族宗教文化的研究,最早甚至可追溯至元代马可波罗(Marco Polo)著《东方见闻录》(Travels of Marco Polo),书中记述了建都州和云南大理的见闻。[1]随着鸦片战争后,到西南彝族地区的旅行者、探险家逐渐增多。1860年,布拉克斯顿旅行四川、湖南、湖北各地, 1862年出版《扬子江五月考察记》[2],书中详述了彝族民风民俗。1882年到1884年,英国亚历山大·浩熙率队考察西南三省少数民族地区,著《华西三年纪》。1867年法国人杜布益和罗毅也来西南考察,著《云南史》和《云南亲王史》,书中介绍了云南彝族习俗。随后还有其他外国学者纷纷赴中国西南考察,出版了彝族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澳尔良亲王曾赴四川大凉山和云南思茅、蒙自一带等地考察,搜集了大批彝文手稿返送回国,现为巴黎东方语言学会图书馆珍藏。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保禄·维亚尔在云南路南彝族地区传教三十年,对彝族文化有较深的造诣。[3]随后法国传教士利埃达尔在云南路南、昭通彝区传教著《阿西倮倮地区》、《云南倮倮泼──华南的一个土著部族》等书,记述了云南彝族的风俗。法国传教士马尔丹在四川彝族地区传教,搜集了大量彝族风物和彝文文献。[4]1907年至1910年,法国人吕真达率考察队先后两次来四川彝区和云南彝区,著有《建昌罗罗》、《在云南和东京的崇山峻岭中》。这一时期,还有英国人李特根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考察著《滇西北旅行》一文,对滇西北小凉山区彝族作了介绍。这一阶段是彝族宗教文化的开创性研究。主要是外国旅行家、传教士等在彝族地区游历时对彝族人口的来源、经济状况、宗教文化和习俗考察和描述。这是为后人对彝族宗教、习俗进行较为客观而系统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民国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的彝族宗教文化考察及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是人类学边疆研究风行时期,中国学者杨成志、丁文江、凌纯声、芮逸夫、庄学本、徐益棠、高伦、林耀华、雷金流、马学良、陈宗祥等分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田野调查,写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著述。其中不乏介绍彝族宗教文化、巫术活动方面的著作。

1928年7月12日,杨成志赴四川大小凉山、云南昆明及河口调查。翌年著有《云南民族调查报告》。[5]该报告中搜集了彝族宗教资料。他于1930年春在云南昆明县东乡大麻苴村调查,翻译毕摩经书《太上清净消灾经》,后来发表《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6]; 1931年又撰写《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7],文中考察搜集了130部彝族经书并将其分为十六种类。1934年春,雷马峨屏考察团深入云南、四川两省彝区考察,次年发表《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8],是现代学者研究凉山彝族问题重要的参考资料。丁文江收集整理《爨文丛刻》[9],收录彝族神话传说故事及毕摩经典数种,被认为是研究彝族宗教文化、彝族历史文化等的重要文献。随后,凌纯声、芮逸夫等赴云南曾经调查滇东南的彝族。

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学术机构和大批学者相继迁往大西南,由于图书资料的匮乏促使他们转向对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田野调查研究,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1938年11月1939年7月,庄学本在宁属周围的十二个彝族村落考察,此后,他将调查结果整理撰写《西康夷族调查报告》,该报告中搜集有彝族宗教丧葬、婚姻生育文化的情况。[10]1937年马长寿根据凉山彝族调查资料,撰写《凉山罗夷系谱》,遗憾的是,此数十万言的调查报告未曾公开发表。[11]后来他又撰写《凉山罗彝的族谱》。1939年至1943年期间,魁星阁社会学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费孝通的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许烺光的《滇西巫术与科学》[12],这本著作用一整章来阐述宗教与巫术的概念差异。1940年,金陵大学徐益棠参加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边区施教团”,赴雷波、马边、峨边等彝族地区考察,著《雷马峨屏纪略》[13],随后他《雷波小凉山倮族调查》,此文探讨了彝族的宗教文化,包括彝族巫教的神灵、宗教法器、宗教仪式等,是研究彝族宗教文化的必要参考资料。张云波著《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及倮倮文化概论》,也涉及彝族宗教文化内容。这些学者对彝族社会和文化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和研究,并用相当篇幅对大凉山彝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了描写,他们对体验彝族文化感到自豪。1941年夏,高伦考察大凉山彝区,著有《大凉山彝区见闻录》[14]。1943年7月2日至9月26日,林耀华学成归国后率燕京大学边区考察团赴大凉山彝区腹心地带进行民族学考察,并于次年撰写《凉山夷家》[15]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有彝族社会组织、家支、宗教观念、巫术习俗等情况的介绍,这是建国前首屈一指的一份凉山彝族调查的学术专著。1939年,雷金流在云南彝区调查,发表《云南澄江罗罗祖先崇拜》[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43年陶云逵根据云南彝族调查材料,著有《大寨黑彝之宗教与图腾制》和《西南部族的鸡骨卜》[17],这是在彝族地区发现并首次报道了图腾制的遗留,长期以来都被学界不断引用。马学良在云南从事彝族语言调查时,发表数篇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论文,如《黑夷做斋礼俗及与祖筒之关系》、《黑彝风俗之一──除祸祟》、《倮族的巫师“呗髦”和“天书”》,《从倮倮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倮倮的招魂和放蛊》,《倮民的祭礼研究》[18]。1946年冬,陈宗祥对大凉山彝族社会组织和宗教的调查,撰写《倮倮的宗教》[19],文中探讨了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具体面貌。江应樑于1948年发表的《凉山夷族奴隶制度》,亦是与彝族文化研究有关的重要学术著作。

另外,外国学者在这一时期对彝族宗教研究也作出了贡献和成就。主要是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和美国葛维汉。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率考察团的中国西南之行,于1905年撰《倮倮的神话》,1926年出版《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他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了中国西南诸族群的生活文化实况,其中有彝族族群的调查。[20]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D. C. Graham),多次赴四川的藏族、彝族、羌族等地区进行考察,对彝族宗教研究也有见地。1928年夏,发表《四川的倮倮》,其中记述了今西昌、汉源附近彝族的宗教活动。

概括来说,民国时期的研究,研究者都意识到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主,融合了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对彝族宗教的原始面貌和基本精神进行了讨论,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加之,由于诸多学者的积极参与,他们治学独到,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也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从而开辟了彝族宗教研究的良好途径。这阶段大多数著述的内容涉及彝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政治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渊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见地。客观地说,这些前辈学者能在当时深入到经济社会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生活状况相当艰难的彝区进行长期的实地调查,并整理出这些成果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其间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努力,他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由此,我国彝族宗教研究也取得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为后人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彝族宗教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宗教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与20世纪前半期相比,毕竟有了比较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彝族宗教研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有价值成果。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强调的是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调查,加上意识形态反对宗教活动的存在,彝族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遭受以“扫除封建迷信”等为名的社会运动的抑制与涤荡,文化活动大多转入非公开或停滞状态。因而国内的彝族宗教研究因历史原因一度中断。

1956年,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组成八个省(区)的社会历史调查,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识别调查、民族语言调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并提出在调查基础上编写55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民族简史、简志的任务。其中云南、四川、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获得了彝族社会和民俗方面的大量材料。后由研究工作者整理出卷帙浩繁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不少关于各地彝区民族宗教、民俗、巫术活动方面的有价值材料,为以后彝族宗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一批专家分赴云南彝族地区,在继续完成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彝族简志》,书中介绍有彝族宗教方面的内容。1959年,马长寿撰写《彝族古代史》初稿,次年方国瑜教授写出《彝族史长编》。在上述论著的基础上,结合彝区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云南社会历史调查组联合组织编写《彝族简史》,于1987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经历文革十年动乱之后,有关彝族宗教的研究得以复苏,并逐渐走上正轨。1978年出版了马曜主编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 1979年出版了尤中的《中国西南古代民族》,这些著作包含了彝族宗教文化的内容。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彝族宗教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随彝族宗教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的壮大,新生力量的成长,为彝族宗教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时期国外对彝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较多,其中涉及彝族宗教方面的著作有日本白鸟芳郎著《关于四川省彝族独立地域的特殊社会结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次考察———彝族和苗族》、君岛方子《虚幻的夜郎国———论竹王神话的原乡》等等。这些著作都是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多元化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彝族宗教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经过30年的沉寂后,我国的彝族宗教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步入了她的成熟期,达到了一个研究高潮。从以外国学者、汉族学者为主的客位立场的研究,转为有彝族本土学者参加的近乎主位立场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侧重于巫术仪式研究,学者在这方面发表了系列成果: 20世纪80年代,马学良、于锦秀等先后在川、滇、黔彝区对彝族原始宗教专题调查,出版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民族志资料《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其内容有丧葬、祭祖、作斋、作祭、招魂、咒术等仪式记述和研究。马学良从彝族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关系角度发表《彝族经典和彝族的原始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0年8月第2集),《明代彝文金石文献中所见的彝族宗教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于锦秀《从彝文<指路经>看现存彝族原始宗教系统的类型》(《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期)。王丽珠《彝族祖先崇拜研究》,探讨了彝族祖先崇拜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朱文旭《彝族招魂习俗初探》(《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1993年7月);巴莫阿依1994年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彝文古籍探讨与彝族宗教仪式考察》,以彝汉文本与调查相结合研究凉山彝族祖灵信仰,目前该书是此领域最权威的著作。《凉山彝族的“晓补”反咒仪式》(《毕摩文化论》1993年);巴莫阿依发表《彝文仪式经书与彝文<驱鬼经>》(《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年刊);巴莫曲布嫫发表《巫术咒仪于鬼板符画? ?大凉山彝族鬼灵信仰于巫祭造型之考察》(《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该论文有关彝族鬼灵信仰、咒仪、咒经、鬼板等探讨非常有见地;巴莫曲布嫫《“画骨”传统与文化渊源? ?彝族毕摩巫祭造型艺术探源》(《艺术研究》1998年第3期);巴莫曲布嫫《神图巫符与仪式象征──大凉山彝族毕摩宗教绘画中的神话原型》(《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山民的仪式生活》(《人文讲坛》2003年第2期);巴莫阿依《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下) (《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2期);特此指出,巴莫阿依、巴莫曲布嫫、巴莫乌萨嫫组成的“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是新时期彝族宗教研究中有影响的学术楷模,注重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研究动态和西方理论推动彝族宗教的发展研究。为彝族宗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蔡富莲《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张祺亚《论民间巫术信仰的符号象征》(《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马长寿著《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上、下册)由李绍明、周伟州整理于2006年出版,这是马长寿在1937年和1939年两次考察凉山彝族获得的大量第一手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完成于1940年年底。该书是目前国内外内容最为丰富的凉山民族志,加以调查时间较早而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第九章《凉山罗彝巫术、祭祀与信仰》分别详细探讨凉山彝族对待自然的态度、罗彝巫术、祭司毕摩、祭祀生活、招魂与祈禳、诅咒敌人、解毁与修餐、占卜、苏尼与师娘、喇嘛咒敌仪式、民间巫术等内容。[21]樊秀丽《大凉山彝族的民族表象和宗教仪礼──-种动态的归属集团表象的租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朱文旭、余丽丽的《彝族“咒语”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该文也有涉及彝族巫术咒语的论述。

第二类侧重巫术占卜研究,主要有刘尧汉《彝族占卜与西方未来学》,安伍合《彝族虎星占的科学和哲学意义》;汪宁生《彝族的羊骨卜──再论古代甲骨占卜习俗》(《毕摩文化论》1993年);张纯德《彝族的占卜术》(《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龙倮贵《滇南彝族尼苏人的占卜》(《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年刊)。

第三类侧重巫傩文化研究,如庹修明《彝族傩戏撮泰吉的原始形态》,唐楚臣2000年著《中华彝族虎傩》,该书介绍彝族虎傩源于古氐羌虎傩。其中以云南彝族保留最多,又以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族保留的最为原始、最为完整。和晓蓉《巫傩逐疫──彝族虎节仪式的巫术文化研究》

(《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杨甫旺《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跳虎节历史文化考察》(2006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四川大学朱飞的2005年硕士论文《彝族地区的巫文化探析》。此外,这时期关于彝族宗教与巫术的研究也取得可喜成绩,其主要有吉克·尔达·则伙(口述),吉克史伙、刘尧汉等著《我在神鬼之间──一个彝族祭司的自述》。杨学政1991年著《原始宗教论》,该书有关于彝族宗教观念、巫术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左玉堂、陶学良1993年编《毕摩文化论》,该论文集收集论文59篇,其中有探讨彝族宗教、毕摩文化、占卜文化、丧葬与婚俗习俗、经书翻译等内容。李世康1995年著《彝巫列传──禹步、巫步;步虚声、巫歌声》,书中详细地列举了24名著名彝巫的传记和从事巫术活动的情况,是研究毕摩文化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于1996年编写《美姑彝族毕摩调查研究》,此调查报告详细介绍当代美姑彝族毕摩、毕摩宗教活动、经书、法器等内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一手材料。

第四类侧重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毕摩彝族宗教神职人员的体系。(《毕摩文化论》1993年)起国庆2003年著《信仰的灵光──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该书广泛援引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通过一定的实地考察撰写而成。图文并茂地介绍滇、黔、川、广西四省区彝族的原始宗教,毕摩及其文字经籍、神秘的原始巫术,以及无处不存在的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类侧重彝族宗教的比较研究。如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普珍《道家混沌哲学与彝族创始神话》,其二位学者开拓了彝族宗教比较研究的学术思路。蔡华著《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探讨了彝族宗教与道教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专门研究彝学的机构也成立,包括很多学术刊物的创办,如《云南彝学》、《贵州彝学》等,彝族宗教文化研究这期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的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强劲,中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等一系列保护与建设工程,从而形成了政府与民间互动、保护传承与经济开发并举的格局,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除了对传统研究领域继续进行深入发掘外,还开辟出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至此,彝族宗教研究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我们所看到的资料显示,学者们已经运用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宗教学、人类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展开对彝族宗教的研究。并提出了独到见解,丰富了彝族宗教研究的视野。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9

按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要求,7月份,我们要写出研究课题的阶段研究报告。暑假期间,我调来了各个实验学校的所有材料——实验的数据统计、学生的作文、老师的实验心得笔记。然后,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实验的阶段报告。从学校做的一些数据统计、学生的习作和教师的心得体会来看,我觉得,研究性作文的实验嘴然时才起步半年多,但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质量、老师的观念等方面,还是发生了预想中的变化。于是,我按照开体报告的思路,整理出了研究的阶段报告。“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报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高启山内容提要:“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时“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统一;将“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过程与“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相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性学习写作真实的交际课题的提出: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课题假设“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景,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课题的界定“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国外: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外国教育资料》1996)国内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实验的基本思路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实验的阶段性成果: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全班交流展示阶段。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3、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实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个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作,能主动来做的事情。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4《科普作文:作文教学的奇葩》李昌斌,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01、4p46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高启山,原载《小学语文教学》1998、6p266《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启山,原载《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3-47《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张人江原载《教育与发展研究》2001、8p47-488《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张文周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01、8p5-69《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魏占峰10《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11《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网载12《单元作文的全程指导》高启山原载《小学作文教学漫笔》高宗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小学中高年级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验介绍》高启山,《河北教研》1993、914《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外国教育资料》1996、615《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祝新华《课程.教材.教法》2001、3p答辩还是比较顺利的。报告还被系里评为了优秀论文。[1]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10

从学校做的一些数据统计、学生的习作和教师的心得体会来看,我觉得,研究性作文的实验嘴然时才起步半年多,但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质量、老师的观念等方面,还是发生了预想中的变化。

于是,我按照开体报告的思路,整理出了研究的阶段报告。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

内容提要: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时“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统一;将“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过程与“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相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研究性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写作 真实的交际

课题的提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课题假设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景,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国外:

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 ,(《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 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 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 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1996)

国内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 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 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

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

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实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个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作,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11

勘察大纲是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计划书和指导书,好的勘察大纲能指导勘察工作合理合法合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已被列为质量检查项目,勘察同仁应予重视,现从多方面对岩土工程勘察大纲的周密详尽性进行探讨。

2 工程概况

首先应写明合同编号和工程编号。建设单位,不能用简称,应与其公章名称一致。设计单位,为了了解设计意图、方便沟通,应写上设计单位。工程名称,应同甲方商量好,与未来报建的工程名称相同。工程地点,除了文字说明外,最好能写上用地红线图几个角点的坐标。拟建建筑物,应写明名称、用途、形状,占地面积、建筑安全等级、抗震安全等级、地上层数、高度、地下层数、地下室埋深、拟用基础类型、基础埋深、上部最大荷载。勘察阶段,分可行性研究、初步、详细三个勘察了阶段。此外还可交待建设总投资等。

3 设计要求

要与设计沟通好,了解设计意图,特别是地基基础方面的设计,让设计提出勘察技术要求。

4 勘察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通常依据《工程勘察合同》以及各种规范、规程、标准、条例等。楼房建筑场地勘察的常用依据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BJ94-9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BJ87-92)》、《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程(JGJ83-91)》、《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静力触探技术规程(CECS04-88)》、《岩土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99:98)》、《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其他岩土工种勘察也有相应的规范,诸如公路、铁路、水利等的勘察规范、规程。

5 勘察目的

勘察目的主要是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岩土参数,但也应作如下详述:

5.1 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各岩土层的名称、类别、成因、厚度、范围、工程地质特性,分析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基础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5.2 查明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

5.3 划分地震的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判定饱和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性,若液化则计算液化指数。

5.4 查明地下水位情况,了解地层渗透性,判定地下水的腐蚀性。

5.5 根据地基岩土、场地、环境、拟建物等条件,提出合理的基础选型建议,还应提出基础设计、施工和工程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6 勘察任务

主要是说明计划布置的工作量。具体说明控制性钻孔、取土样钻孔、一般性钻孔、标准贯入试验孔、动力触探孔、十字板试验孔的数量。

7 勘察工作

野外勘探工作有坑探、钻探、触探、物探,测试有载荷试验、十字板、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贯试验、旁压试验、波速试验等,还有现场调查、踏勘、测水位、取样、孔位测定等。

7.1 场地工程地质调查

查明拟建场地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邻近已建物的基础类型、埋置深度及使用情况,历史最高洪水位等。

7.2 钻探测试工作

严格按规范、规程、标准开展野外钻探测试工作,主要技术要求有如下方面:1、开孔、终孔直径,要考虑方便取土样、下套管;2、钻进方法,常用反循环、泥浆护壁,跨孔严重时下套管钻进;3、终孔深度,控制性钻孔钻进某层多少米。技术孔钻进某层多少米。鉴别孔钻进某层多少米;4、标准贯入试验,试验和记录方法执行《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附录L的规定;5、取土样,在技术孔取土样;各土层取代表性土样;主要土层取样数量不小于6组;正常间隔2米;6、取岩石样,高层建筑,中风化层和微风化层要取岩石样,取样数量要满足统计要求;7、取水样,每个勘察场地不于2件;8、测量水位,所有钻孔均要求测定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

7.3 其他测试分析应按相应规范、规程、标准执行。

8 勘察工作步骤与工期安排

8.1 现场踏勘、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勘察大纲,约需天数。

8.2 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取样,约需天数。

8.3 室内土工试验,资料整理分析,编制图表和编写勘察报告,约需天数。

9 人员、设备安排

人员方面,安排工程技术员数量,安排工程负责、编录、制图、编写报告、校对、审核、审定人员,钻机班组和工人、土工试验人员的数量。

设备方面,安排钻机、十字板机具、动力触探机具、标准贯入试验设备、抽水设备、车辆等的数量。测量放样仪器、土工试验室及设备也应提及。

10 质量保证措施

执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制和质量签收反馈制度。

10.1 施工前组织工程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踏勘,搜集资料,编制勘察纲要,技术、环保、安全措施交底。

10.2 工程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负责原始资料采集,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10.3 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勘察纲要和有关操作规程开展工作并留下记录。

10.4 工程负责人应在作业现场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原始资料取得的方法、手段的合理正确,对各项作业检查验收签字。审核、审定人负责中间检查工作。

10.5 土试组负责检查土样装运、分析测试及土试报告编制,工程负责人检查其正确性和完整性,审核、审定人负责中间检查工作。

10.6 工程负责人根据钻探记录、原位测试和土试报告负责编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核、审定人负责审核和审定工作。

11 环境保护措施

11.1 若附近为居民区域,应降低工地噪声,禁止夜间施工。

11.2 钻探设备修理产生的废水、废油集中统一处理,禁止焚烧废弃物。

11.3 钻进泥浆水应设置沉淀池过滤后再排放。

12 安全生产措施

12.1 安全员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开工或上岗前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12.2 施工机械的使用由专人操作,遵守操作规程,杜绝人身伤害事故和机械事故发生。

12.3 施工现场控制用火,杜绝火灾事故隐患。

12.4 机电设备全面检查合格后方可启动,必须具有可靠防护和漏电保护装置。

12.5 雷雨台风季节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洪水、雷电、台风灾害,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炎热季节须防中暑。

12.6 注意交通安全,装卸车、搬机要注意机具和人身安全。

13 提交勘察成果资料

提供成果资料主要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建筑物与钻孔平面位置图、钻孔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土工试验成果表、岩石样检测报告、水质分析报告。有的还提供持力层等深线图、勘探点一览表、触探成果图、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岩土芯照片等。

14 不尽事宜灵活解决

岩土工程勘察涉及面较广,难免百密一疏,勘察过程中若发现遗漏,应及时处理,补充完善勘察大纲。对重大技术难题,请专家学者会同设计、甲方研究解决。

15 结语:

周密详尽、完善完美应是我们的目标,但对于较小的或较简单的勘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大纲不必面面俱到,上述方面可精简或合并,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12

课题的提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课题假设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境,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国外

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1996)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国内

叶圣陶老先生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 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 29人。

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各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做,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

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4.《科普作文:作文教学的奇葩》李昌斌,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01.4 p46

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高启山,原载《小学语文教学》1998.6 p26

6.《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启山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3-4

7.《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张人江 原载《教育与发展研究》2001.8p47-48

8.《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张文周 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01.8 p5-6

9.《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魏占峰

10.《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

11.《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 网载

12.《单元作文的全程指导》高启山 原载《小学作文教学漫笔》高宗达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写生考察报告篇13

外出的写生考察是美术教学中很特殊的一门课程,各个美术院校都普遍开设有此课。它把固定的室内教学搬到了校外的大千世界之中,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课,但也是较难组织的课:如组织的好,则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组织的不利则如同外出游玩,一事无成。好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都对它重视不够,感觉平常在学校里憋了那么长的时间,可出来放松放松了,于是便一路玩了下去,有的嫌远怕累,或不愿意花钱,就干脆不去。这些态度都是对此课认识不清所致,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外出的写生考察是美术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艺术源于生活,它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们常说“作品要上去,生活要下去”,这是艺术的规律。古人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自然为师”之说,都强调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主张:画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就是要学习历代大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的美术理论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一手伸向生活,就是要我们深入观察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搜集鲜活的素材,创建新的技巧,创造出自然感人的艺术作品。学校里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都较为单一,知识的获得几乎都是从课堂和书本中来,造成了他们的阅历见识都很有限,加之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更需要这门课来补充。

艺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敏感又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素质。艺术源于生活,但同学们平常的生活几乎是一程不变的,习惯和麻木激发不起他们的艺术冲动。走出去,换一个环境,置身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之间,去听、去看、去感受,艺术的冲动与现实的体会想结合,“寄情于山水之间”。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从教后,也曾多次带队下去,能深刻体会到学生面对大自然时的激情写感悟。记得有一次带学生刚进入山区,他们就惊呼:“老师,看见了真山真水,我们才明白画中的山石为什么要用那样的皴法。”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很难明白的。进山之后,同学们带咸菜,啃干馍,外出一画就是一天,这是艺术创作的冲动激励着他们的勤奋。回来之后学生们都自感收获颇丰,每每欣赏起自己外出所画的作品,还感激情犹在。

写生是艺术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发展创造的有效途径。纵观中国所有的著名山水画家,无不是通过对自然写生获取灵感和发现大自然独特奇妙的景观,再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画写生逾万。艺术美的形成绝不是关在教室里空想出来的,心灵与自然的脱节,势必会造成画意的扭曲,灵感的枯竭。只有广泛的投入到生活中、大自然里,才能有“江山如画”的感受,进而艺术上表现的内容才能实富于激情。

二、外出的写生考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实践

写生是件苦差事,路途辛苦,风餐露宿不说,要把眼前的世界通过某种技巧搬到纸上成为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这是极其复杂的艺术思维和探索过程。我们常常手持工具对眼前的世界激动不已,可又不知所措。

回忆上学时的第一次外出写生,面对着大自然美妙的景色,简直就是“扑”上去画的,那么的激情,那么的投入。但是,由于平常课堂学习的理论较多,绘画对象也往往都是由老师设定好的,真是自己去组织画面的很少,一旦面对着形色万千的外面世界,选景、构图、取舍等等一大堆问题就摆在面前了,真是还不知从何下手。好在几张之后,便摸索出了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加之有较强的新鲜感,外出的那一段时间作品不少,内容也较生动。所以,外出写生很能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锻炼实际绘画中的综合能力。

三、外出写生考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这是一门综合课,学生们除了要有艺术知识外,还要知晓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门类。因为外出写生考察在选点上多是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有代表性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些“故事”,只有了解了这些“故事”,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个地方,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总是和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相联系。如果是在学校里,学生很难去主动的学习这些知识,外出的写生考察给同学们提出了这个要求,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这就使他们学得更多更广了。

我经常带学生去黄山脚下的徽派民居村落西递、宏村,这个地方的徽派民居是最具代表性的,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甚至于一个庭院,一间房,或是一件器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个故事。考察这里,要了解古徽州的历史演变,徽商的兴衰史,及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等方面的知识。每次从那里考察回来之后,同学们都会觉的除了绘画水平提高外,别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也学到了不少。这样的触类旁通,更能积极的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

四、关于外出写生考察的几点建议

1.在选点上,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或与平常生活环境差异大的地方,或者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或者在某个方面有代表性的地方等。因为差异大、内容丰富才能引起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激情。

2.外出前要让学生对考察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既可老师介绍,也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但不能讲的过分清楚,要保留一点神秘感,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到下面解决,这有利于保持较长时间的求知欲和创作激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