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用13篇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篇1

这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一次探索、两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而且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隋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现象三:片面的形式

其一,小组合作有形式而少内容。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过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往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缺少认真细致地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浪费现象。且不说问题设计毫无讨论价值,就是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

对学生而言,这种讨论犹如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学习好、思维快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的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缺乏的是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二,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新课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个性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目标及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与新教材,搞所谓的学习超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喜欢哪一些就读、就学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

课堂教学篇2

2.理念引领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知识不是“东西”,知识来源于实践,信息能够传递,而知识不能传递;学习不是接受“东西”,学习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灌输“东西”,而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情境让其自主学习。首先,我们的交往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教育是发展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以生为本。“人之初,性本学”,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但绝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其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是学校的消费者,教师是打工者和服务者,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打好工,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他们,要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情感因素才是最重要的,要树立现代的学习观,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天性,充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要树立现代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在宽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展示欲,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被动的接受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心得,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师生共进和教学相长。总之,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专业引领

教学管理者同时也是专业教师,应有很强的学科能力,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当好学科带头人。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有深度和广度,既能引领本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作好校本教研,也能引领不同学科的教师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激励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对所教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对所教学科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课堂教学篇3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教学的纲,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明确在知识技能方面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切不可随意把知识拓宽和加深,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学生重难点不分,给学习新知识造成一定的压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知识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例如在序言教学中,教师就要对演示实验把好关,教会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并记住像镁带燃烧的现象、铜绿受热分解的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不能含糊不清;重点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照应、有张有弛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规范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等,将会造成学生坏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诸如对知识不求甚解、答题不严密等。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必须一改过去死板教条的讲解,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而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学习动机,只是看看热闹,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为后面学习物理化学变化打下基础。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上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课堂教学篇4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赏析课文时,我们常常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都给予肯定。如在讲《行道树》一文时,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大多喜欢第二、三、五自然段,有的喜欢语言的优美,有的欣赏行道树的无私,有的喜欢段落中富于哲理的句子。学生回答完了,我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在学习每一课前,我们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搜集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如在讲《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了丰富的材料,有的从因特网上下载了精美的图片;有的从书籍中摘抄了有关的内容;有的同学将从网上下载的配有旁白介绍的各种恐龙资料,通过多媒体栩栩如生的介绍给同学们。这样一来,课文中提到的恐龙在学生的眼中就不再陌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是彼此增加了解、开拓思维的有效途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六人小组合作制”,小组成员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起探讨课内外难题,一起表演课本剧,成员之间互改文章等。小组和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评比,这种做法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又能培养学生与别人的合作能力。当学生们把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时,所洋溢出的兴奋与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三、拆掉语文学习的围墙,建设大语文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篇5

一、“非课堂教学”的内涵及高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现状

“非课堂教学”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近年来,“非课堂教学”的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关注和青睐;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多“非课堂教学”的研究应用仅局限于开展中小学的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这样对“非课堂教学”理解是过于片面的。

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例如歌唱教学、钢琴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大,对学生进行教学应该采用绝对的一对一教学,但由于高校扩招引起的教育现状打破原有的音乐教学模式。高校这个象牙塔里不再是因材施教的沃土,而是成了一个个批量化生产大学毕业生的工厂组装生产线,从而引起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急剧下降,这种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在现阶段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已经被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广大高校教师所关注,并已尝试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在当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前提下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开展并建立“非课堂教学”长效机制,并将“非课堂教学”纳入学校管理的考评体系,使“非课堂教学”长期化、制度化是当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二、“非课堂教学”是提高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新“增长极”

1.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

高校与中学无论在教学环境、学习环境还是管理模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由现行的高考制度无形中决定的。中学阶段无论是校方、家长还是学生本人为了考取好的成绩,为了考取好的高校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洪流中。但现在由于高校采用的大多是宽松式(包括时间宽松)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管理,加上大部分高校现行的严进宽出的教学环境,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部分中学生不能及时转变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身份转变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懒散、空虚的心理状态,这是非常有害的,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顺利快速度过不适应期成为高校管理中一项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

管理制度宽松和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过多是滋生懒散、空虚生活状态的土壤,如何积极有效的支配利用这部分宽松时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开展“非课堂教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首先,音乐专业通过开展“非课堂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容易拉近一线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其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爱好,有效避免形式内容单一造成的学习疲惫。再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方便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最后,“非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相信通过开辟“非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一定可以有效提高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非课堂教学”也一定可以成为提高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新“增长极”。

2.音乐专业“非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内容设计

音乐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既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验证,也是对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训练。“非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定音乐生每年要进行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实践的方案。此外,音乐生研究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灵魂,创新源自研究,研究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在“非课堂教学”中,音乐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音乐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终会在“非课堂教学”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非课堂教学”是指高校教学中“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活动、社会实践及师生交往。它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得到有效深化和加强,具有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方式多样、评价多元等特点。那么,音乐专业“非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如何拓展?如何才能建立起现实、可操作性强的“非课堂教学”体系呢?这些都是高校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因高校之间差异较大,在具体内容设计上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二是专业演唱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篇6

二、美在课堂感受

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学生缺少的是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让学生的创造无处不在,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活跃的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畅谈人生,表达情感的舞台。让教师深深地感受着来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美在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和完善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和热情。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沉浸其中,感悟、体验,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课堂。

四、美在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涵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上教师应适度激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中深得其益。在突出学生主置的同时,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忘了自己是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

五、美在课后拓展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净化学生心灵。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交相辉映、水融的良好状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养成读书的习惯,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重组和扩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

课堂教学篇7

1.从教学的目标上要处理好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从教学过程上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这里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另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显然,前一种走向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后一种走向则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并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3.从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违背循序渐进、盲目教知识的做法,也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篇8

一、抓好教学设计环节,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必须有科学严谨的课前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按照老师课前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来推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目的性、针对性,否则,课堂教学将盲目无绪。于漪老师说“一堂课要备一辈子”,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行为实施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在课前处理教材时能做到科学合理,考虑问题能全面周到,解决问题能巧妙机智,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理想。

今天,面临新的教材改革,我们一些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如何下手,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草率,“旧瓶装新酒”,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思想比较陈旧保守,对新教材的内容没有吃透,对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把握不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老套。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人”(学生)这个教学对象,要考虑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学习要让他们达到什么目的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学内容即“文”(文本),可以让学生有哪些收获,找到一个“人”和“文”沟通的切入点,达到“人”“文”的高度统一,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巧了,学生的学习也就顺了。

二、抓好课堂驾驭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汲取知识的阵地,教师要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高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除自己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业务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创设一个教与学和谐融洽的能力。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单纯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实在、更有意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中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急不躁,有耐心和细心;语言要机智风趣,诙谐幽默;要有饱满的热情、成竹在胸的精神面貌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持续高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洛森塔尔效应说明,学生的成长是在不断鼓励和暗示中实现的,中国有句俗语也说过“好娃娃是夸出来的”。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

要确保一堂40~45分钟的课有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外,更重的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保障。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学必须有自己的方法。拿语文教学来说,有钱梦龙的“训练派”、余漪的“情感派”、魏书生的“管理派”、宁鸿彬的“思维派”等,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方法。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算科学合理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但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学环境差异等决定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适合教材的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篇9

新修订课标的灵魂是:“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中学、江苏省柏庄实验小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辽宁省岫岩县三家子中学在研究实践新课标更新课堂教学理念上做了长时间的探索,转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一、转变师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观,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学生本身也是个完整的人,只是特殊的年龄段,才把他们聚集在象牙塔里

他们对知识渴求,同时也有情感的需要,需要交流,需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存在着对事物的欣赏与否定的态度,需要获得成功的价值观。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三家子中学和八所实验小学的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加分鼓励机制就很好,适时的对学生的进步予以奖励,促使学差生也能满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

2.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很大

学生的某些不足,甚至犯点儿错误,需要理解、谅解和宽容。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绝对不能绷着师道尊“颜”,横眉冷对,恶语相加。要真诚爱护,帮助学生克服缺点,修正错误,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

3.师生之间如果抛开年龄上的差距,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理应相互尊重

教师尊重学生,也就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这样的教育方式犹如春风化雨,春雨润物细腻无声胜有声,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小事儿做起,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设立小主持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以爱为基础,教师理解信任学生用真情关爱,成为学生良师益友,善于沟通,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安全。

教师要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平等对待,不可以厚此薄彼。要全面了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探究的互动的过程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内容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不变的设计,学生的奇思妙想被当做是歪理邪说的异端,扼杀掉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滔滔不绝的传授,学生是疲于奔命。学生能不累不厌烦吗?这也就是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甚而大批量辍学的原因。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奥秘的导研学案,教师适时点拨,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研学任务。还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改编成小品。例如有一位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研学《矛与盾》一课时,就把课堂变成了一个小市场,一个学生在叫卖矛和盾,和几个小学生在讨价还价,最后卖矛和盾小学生哑口无言,声情并茂的演绎了自相矛盾的故事和蕴含的哲理。师生全员参与改编、排练直至演出,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师生情感,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重结果轻视过程,学生各自为战,自主接受知识占有绝对的比例。重竞争,轻合作。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小先生引领小组成员兵教兵,共同完成研学任务。使学生脱离被动苦学苦海,转变为我要学的乐学大课堂。

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是十分必要的。分组的方式是组内异质,组间基本同质。组内设小先生或者小组长,在小先生的带领下,组内合作,展开组间竞争。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关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差生。这样既有自主又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提高了竞争意识。但是要注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人人都有任务,防止冷落学差生,还要用按号加分的方式鼓励学差生积极发言踊跃展示。每节课结束之前要评出金牌小组金牌个人,表彰鼓励,一次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有了这种缺憾,才激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真的钻研新课标以及更宽泛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提高教育艺术。不断丰富完善自我,以达从经验性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如果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研讨工作中,那么打造高校课堂,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发展,这一天到来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崇凤丽.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年06期.

课堂教学篇10

如何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我们要改变传统理念,把提供知识结论改为提供学习平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中,用划一的目标要求学生,并要求学生齐步前进绝非有效的行为。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体验自我、获得精神价值的乐园。因此,在实施教学策略中,要找到整体目标与个体之间的结合点,通过结合点来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状态。这个结合点,可能在文本中,也可能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中,这样既有共同关注的兴奋状态,又蕴含了个性的张力。一个成功的结合点,不仅敞开了学习的大门,而且点燃了学生学习状态的火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创造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因此,教师不能按既定的“结论”限制学生思考,而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的探究。就所听之课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是这样提的,也是这样做的。老师在教思想品德课《多彩的民间艺术》时,从师生共同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前台,学习的主体性位置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考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加强审美情感教育,注重人文性课堂状态

各科教材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注意挖掘,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育是“人”的事业,必须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把握准了教育的生命意义,让教育焕发出生命光彩。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体现开放性课堂状态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课堂。好的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为教学锦上添花。老师在教英语课的时候,以传统教学为主,重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语法的把握,而在教学本课的精彩片段,恰当地运用课件,这一次多媒体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四、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彰显收放性课堂状态

就今天所听之课可以看出,参赛教师在上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教材非常的熟悉,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此基础上,能够敏锐地抓住训练重点,环环相扣,始终围绕这根主线进行,使得课堂安排紧凑,活而不乱,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可以像骏马奔驰,又可以像人慢慢行走。无效的课堂对新教材的上法,就像我们在戏剧中看到的焦赞和孟良,不是会放火而不会收,就是会收而不会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真正地做到了各抒己见。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及时地说出来,同学之间反馈交流,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做到了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静心、耐心地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始终面带微笑,静静地等待,巧妙地引导。特别是当老师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不够踊跃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地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激活大脑,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眉头紧皱、用心思考,想必已经有答案了吧”。这时课堂上气氛又活跃起来,同学们受到鼓励,不担心说错,便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还有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老师在教学时,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语言十分亲切,提醒学生的坐姿和书写习惯,做到了教学活动组织有效。

课堂教学篇11

面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改变其现状,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笔者反复思考后认为,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这这角度着手,来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尽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更是不尽相同,但鉴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环节应按: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求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程序进行。

一、优化复习铺垫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二、优化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2)导入对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3)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三、优化新知探求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时,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解决;二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三要注意加强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2)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可学生间相互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优化巩固练习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5)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课堂教学篇12

1.采用多向化信息沟通模式,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教学媒体

同一堂课,既可放录音,也可放幻灯、录像,或者做一些其他演示实验。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自己动手或发动学生一起制作教具、学具,绘制幻灯片、投影图片,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就是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发展,学业水平都得到提高。其实质是教学从大多数学生出发,好、中、差一起抓,实现学生的整体优化和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前苏联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系统措施中提出,将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行分组区别教学,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班内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按内容深浅正确处理教材,调整教学起点和进度,上课时实行“集体教学,分层指导,合作达标”,同时渗透个别教学,包括导师制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各得其所。教学工作只有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个别差异,优化组织结构,使上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基础差的学生“吃得了”,才能有真实的课堂效率。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主动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具有既活泼好动又充满好奇的特点,要善于抓住积极的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积极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不要怕学生的“刁难”,需知“提出问题”这一行为反映了学生在“探究”和“创造”方面的积极状态。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其主体性,是教师最应该注意和提倡的。当学生敢怀疑课本,提出问题时,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迸射之时,表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

形成。

2.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争论,鼓励学生反驳老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勇于说话,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问不仅由教师主导,也可以由学生主导,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探讨。知识的总结归纳、分析解答也不都由老师一个人来完成,可师生讨论解决。交流、探讨、讨论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小组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这些都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卢梭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要像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都是兴趣盎然,让人高兴。”这些都强调了趣味、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功课有兴趣,才会爱学,才会学得快。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以教学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以“趣”激趣。让学生在笑声中产生强烈的好奇之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为此,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乐学情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创设情境,如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事例、制作引人注目的教具,以打破沉闷的气氛,缓解紧张的情绪,摆脱困境,融洽师生情感,同时发展思维,为创设乐学的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还可以通过适时的角色置换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如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组织材料,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就把学生自然地带入探求知识的乐学情境。

课堂教学篇13

一、教师课堂教学调控问题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主要场所。那么,教师对课堂语言教学如何调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最终目的呢?如何贯彻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呢?如何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指导者(instructor)、促进者(facilitator)、活动设计者(designer)和组织者(organizer)的角色呢?这些问题都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相互关联,实际上也就涉及了教师对语言教学的课堂调控问题。

二、影响课堂教学调控的几个因素

课堂语言教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包括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课堂设计等。教师针对语言教学的个体――学生如何构思整个教学过程呢?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呢?我们有必要把下面几个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去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1.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语言环境缺乏,将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的摄取,并制约英语学习活动和效果。为了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教学环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教师必须为他们营造一种环境,形成一个学习外语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语言实践活动的环境中去体验去领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对教学稍加修饰:写几个英文单词习语,或是给出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或是播放一首英文歌曲、一段电影对白,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视觉上听觉上都是外语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扩大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的机会,并且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外语知识来帮助自己正确地使用外语。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英语口语或是双语教学,设计一些富于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鼓励学生使用外语交谈,加强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和课堂表现。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如何来协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实施效果。

(1)性格因素

外倾性性格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强,喜欢与人交流合作,学习气氛浓烈。而内倾性性格的学生,比较沉默,喜欢独自思考,独立学习,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但是不善于表达。针对这两种性格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双方的性格特点,协调它们之间的性格差异,使他们在学习中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宜总是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而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针对内倾性性格的学生,要不断地鼓励他们,让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组活动(group work)的形式更为实用,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和交流,而且可以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发挥集体协作精神。

(2)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条件,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才能满足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能兼顾到外语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及外语水平较低、基础较差的学生,考虑到学习者双方的特点,协调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精讲,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个别地方可以让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尝试分析,对于水平有限的学生可以采取让他们重复的方式或是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分析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重复记忆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这样既可以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又会打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英语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精”字,陈述性知识讲授过多,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过多地把外语当作语言形式和语言知识体系来传授,而不是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外语综合技能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完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交流;现有教材阅读量和知识量有限,课堂教学多以讲解课文及课文配套练习为主,听力训练口头表达及翻译内容欠缺;文化背景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输入量太少,学生知识面狭窄;考试形式单一,使学生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有教材与部级考试内容有些方面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偏差;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有效的语言环境的创造。这就是为什么总有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不仅不利于学校考试和国家过级考试,而且不利于现有形势对于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更高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英语教学更多地看作是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4.教师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影响课堂教学调控的因素中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关键作用,这是衡量外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外语教师不仅要具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外语语言交际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教学能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课堂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能够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努力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而且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把更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更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也是对于如何培养出高水准高素质毕业生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对“什么是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