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实用13篇

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篇1

一、初步感知阶段要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阶段以“官能欣赏为主”,它是音乐欣赏的初级过程。让学生在经过引导的情感中能体会作品的意境,就更易产生情景感应效果。俗语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氛围对人的情感的重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决定。设想教师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讲解,客观上就起到了营造氛围的作用,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例如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二、情感体验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初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象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再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释周围的事物,不可能明确地表现物体的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雄壮的音乐,像是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说:“此时我好像看见乌云密布、在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几十个船夫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随着保卫黄河的歌声,我仿佛看到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看,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学生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想象也不断地升华。这些既有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但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对学生所显露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地进行“引思”和“助燃”。

音乐欣赏课篇2

二、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音乐欣赏课篇3

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

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欣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二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片断三:老师出示A旋律与B旋律的歌谱,让学生哼唱B旋律,比较分析与A旋律的关系,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B旋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理所当然,“听”应该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很多专业音乐家、著名音乐大师都是因“听”而走上音乐之路的,如我国的民间艺人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地“听”,又如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

音乐欣赏课篇4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老师缺乏对学生引述修养提升的意识,加之中考不考音乐,导致教师不重视音乐教学,不重视欣赏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另外音乐欣赏也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人收听同一首乐曲,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有年龄的差距,因此在音乐的欣赏方面也存在差距。另外学生方面的因素,由于学生的年龄小,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他们对音乐的节奏、强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缺乏理解,也是导致音乐欣赏课效果差的一个因素。

三、欣赏课教学中要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学生情感,这也是学生审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情感可以带动学生的音乐认识和审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中,走进艺术家的心灵,走进音乐创造的世界中。另外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的范本。流行音乐是学生喜欢的,他们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流行乐的明星,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作为活用教材的一个创新方式引入课堂中,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教师应该在遵循新课改理念的原则指导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以便实现高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音乐欣赏课篇5

首先,既然想利用多媒体,就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的计算机知识,并且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卡座、音响、投影仪、放像机、影碟机等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令其为教学服务。然后,下载质量比较好的视频音乐作品,按常规教学方式查阅大量资料,准确地掌握乐曲的音乐背景,并设法将音乐知识不失时机地穿乐曲的欣赏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项工作,即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项目。要在较短的45分钟内完成这一音乐内容的欣赏无疑是很紧张的,仅仅放乐曲的时间就是20多分钟。因此就需要教师课前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具备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为了能给学生示范演唱,我在不断研究民族、通俗、美声唱法的同时也学习原生态唱法、戏曲演唱,一些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好多都属于原生态作品,而戏曲作品几乎每册教材都有涉及内容。因此在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后,在视觉、听觉的感召力下,教师进行一定量的模唱,要求学生也试着唱几句,不要过多,我反倒感觉学生很有新鲜感,主动模仿试唱,增加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记忆及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通俗歌曲进课堂,借助学生对通俗歌曲的高度热忱,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欣赏内容

音乐欣赏课篇6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1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1.2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1.3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再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1.4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1.5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音乐欣赏课篇7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我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如:在三级音乐欣赏《赛马》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欣赏草原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赛马时候的激烈场面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为上好本节课创设了浓烈的课堂氛围。

二、明确欣赏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乐曲形成的基本要素。欣赏时抓住音乐主题,让学生明确作品的主旋律,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瞬息即逝,如果对一些主题与重要旋律没能够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对后面出现的音乐就不能很好地领会。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我就把主题旋律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演唱、熟记,并请他们注意感受音乐主题所表现的风格、特点。学生们唱了以后再听,他们纷纷认为主题1欢快、活泼,主题2轻松、优美等等。听完之后他们表示对主题1的印象尤其深刻,他们说欢快的音乐就好似人们听到了莫大的喜讯而表现出热情快乐的样子。这样,喜讯到边寨情景深刻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三、正确引导学生参与

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参与角色情境就是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或表演等形式来感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我准备了许多小乐器,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采用打击乐器参与演奏、表演或创造性地为音乐作品作节奏伴奏;不同的音乐主题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独舞、群舞、歌唱等等,按照音乐所表现的形式进行角色表演。课后有的学生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想象,通过绘画、诗歌、散文或演讲等形式表达出来,效果良好。

音乐欣赏课篇8

二、熟悉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主题上,在欣赏前可以把主题写在黑板上,由教师范唱或用琴演奏。也可要求学生背唱主题。

三、对比欣赏

音乐表现手段的介绍必须贯穿于欣赏教学过程。使学生基本弄懂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有关知识。单纯介绍音乐表现手段,比较抽象、枯燥,如果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学生可能较易接受。具体做法是:分先后播放《二泉映月》和《瑶族舞曲》《义勇军进行曲》和《渔光曲》《观乐颂》和《跳蚤之歌》等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把音调悲哀的和欢乐的、雄壮的与抒情的、庄严的与诙谐的进行对比,然后指出它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有那些不同之处。经过对比后,结合音乐表现手法的讲解,说明为什么音乐会造成这些情绪变化的道理。

四、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来辅助音乐欣赏教学。

1.《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而音乐是想象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人欣赏音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觉传递的信息,所以在音乐欣赏中,一定要恰当运用可提供视觉画面的多媒体来辅助音乐欣赏教学。如果教师把音乐表现的内容全部用画面做出来,一方面减弱了听觉效果带给学生的冲动,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就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甚至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所以在上《二泉映月》一课前,本人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声画结合和动画演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初赏时,以纯音乐的形式,没有任何画面,让学生有最初的感性认识;复赏时,播放电脑剪辑关于音乐家现场演奏的录像片断。在分析作品的同时,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再赏时,用一组自画的阿炳生活的图片,配以优美的歌声(彭丽嫒演唱的《二泉映月》),通过情节性的安排,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让学生感悟阿炳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情感上也得到了升华。

2.针对初一学生在欣赏较为大型深奥音乐作品时兴趣不大,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的特点,本人平时注意收集一些以优秀的音乐作品(特别是中学音乐欣赏教材上有的)为背景音乐的优势动画片,并从收集的动画片中选择音乐欣赏教学需要的内容,编辑、整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有益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

3.器乐欣赏课中,在介绍乐器时,教师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况且教学中也不可能把所有民族乐器都搬进课堂。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时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就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如在上《拉德茨基进行曲》一课前本人就精心剪辑许多乐器的分析图片、音响资料及《拉德茨基进行曲》现场演出版VCD,让学生欣赏,学生很快就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管乐器、弦乐器并感受到了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从而使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的记忆能力。避免了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改头换面”,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而使难点变得更加容易解决,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节奏律动

音乐欣赏和内心节奏感训练的结合,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好方法。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要求学生随着音乐的律动,轻轻地用手指击拍,这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

六、引导创作

音乐欣赏课篇9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音乐课教学工作。

二、注重音乐欣赏课中的‘听’。

“从听入手,以动为核心”,这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完整的“聆听”“倾听”习惯和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能力,要贯穿整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钻研教材、制定计划到课堂的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方案的设计等方面,都要符合这一规律。只要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节课都锲而不舍地坚持,那么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把握音乐欣赏后的‘谈’

即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欣赏后的作品进行议论。相同的音乐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中欣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学生完整地聆听音乐后,我要求他们讲出自己的直观感受。这个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演绎能力,又让我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信息双向反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民族器乐的作品,每首乐曲都有不同的民族乐器出现。我要求学生在听完某首乐曲以后,讲出是哪一种或哪几种乐器演奏的,音色有什么特点。例《二泉映月》(二胡),《流水》(古琴),《十面埋伏》(琵琶)等等,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补充,大家对各种民族乐器及其音色、民族风格、表演形式有了较深的印象。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不仅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还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和鉴赏其美感,把自己培养成能听懂音乐的人。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并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目前我校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较大的改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如何在欣赏音乐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运用录音、投影,使声像结合,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录像、VCD视听工具,将抽象变具体,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高中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它是根据作曲家的感受及理解通过音高、速度、节奏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特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恰当地运用录像、VCD这样的视听工具则会缓解这个难度,通过影像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存储信息多,显示教学内容灵活、快捷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音乐欣赏课篇10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讲课是否具有系统性、流畅性,或者是否拥有优美得体的肢体语言,而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位置看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直观的教学目标、多样紧凑的教学安排、有趣的课堂导入等环节都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基于此,下面笔者进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选用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文选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蓝色多瑙河》和《蝙蝠序曲》的赏析为教学内容。另外,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看谱唱歌的能力,赏析音乐作品前应加入少量乐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可划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技能目标的基础,技能目标是知识目标基础上的能力拓展。

(一)知识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五线谱的音符和节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演唱,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2.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让学生熟悉曲目背景以及风格特征,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与体验,积累文化内涵。

(二)技能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学知识、动手打拍子、动口唱旋律,通过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识谱唱歌技能。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让学生更加自信。在集体的“学”“做”“唱”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共同学习音乐、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快乐。

2.欧洲古典音乐的欣赏。课堂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习惯于“辐射式”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对同时代的中外音乐进行对比欣赏,让他们了解在同一时代下,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风格以及人文风情,培养学生辩证的学习方式。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课程设计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十分必要。教师要提前预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出解决办法,这样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将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客观地教授给学生,对作品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分析。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简单的音乐创作形式对情绪的影响,并给学生讲授音乐作品内容对情感的影响。其次是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乐理知识的学习方面。音高、节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较难掌握,如果仅仅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很难记牢。因此,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广为传唱的歌谱相结合,进行歌谱分析,并试着打节拍演唱歌谱。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乐理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对本节课欣赏内容的巩固,让他们熟悉欣赏曲目的旋律,并能够哼唱出所欣赏乐曲的主旋律。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到音乐歌唱和打节拍的表演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过程中掌握本领。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音乐的体验和欣赏能力的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积累得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大。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所授课程有吸引力,他们便会积极学习,接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理论知识,还应扩大欣赏范围,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其次,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以形成习惯性的发散思维。再次,增加课堂律动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让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加深对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的体验,使学生从欣赏的、看似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视听觉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此外,多媒体教室还可加入电子琴键盘,必要时,教师可以弹奏主旋律,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

许多经典的音乐都来源于生活环境中所播放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其注意力,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例如可以把一些电视、电影或广告中出现的经典音乐,以及学生所熟知的旋律曲调作为内容引入课堂,以加深学生对经典音乐的了解与记忆。如课程中安排欣赏德国音乐家约翰•巴哈贝尔的《D大调卡农》时,可先播放学生喜爱的韩剧中《卡农》的旋律及视频片段,让学生与优美的旋律和熟悉的内容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对此曲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再介绍曲子的原作者以及相关内容。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的中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产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音乐课堂是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适应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况以及学习动向。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有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基点,及时调整甚至转变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乐理知识的学习

课件展示关于五线谱中的四分音符知识,教师教会学生四分音符的识谱后,要给出一首简单的四分音符组成的谱例,并带领学生一起打拍子演唱谱例。在学生学会之后,可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四分音符谱例的写作(能力的拓展)。本部分教学过程约10-15分钟。

(二)欧洲音乐欣赏

曲目一:《拉德茨基进行曲》

1.悬念导入。教师要针对曲目进行提问,以设置悬念,例如“是否听说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学生回答之后,便可切入主题。

2.乐曲背景。教师要告诉学生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即词曲为作曲家写给一位将军的,当他发现将军是一个残酷的军阀后,便不愿意再演这首曲目。但这首曲目仍以鲜明的曲风、优美激昂的旋律吸引了听众,一直流传至今。

3.思考题。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思考题目,以便让学生对曲目加深印象。如“请大家在欣赏过程中注意交响乐队中都有哪些西洋乐器?”。

4.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乐曲中的击掌打拍段落,通过音乐表演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在欣赏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然后予以评价。随后再对乐曲进行巩固欣赏。欣赏过后,可尝试让学生小声哼唱出主旋律。

曲目二:《蓝色多瑙河》

1.课堂导入。教师要介绍小约翰与老约翰的父子关系,并让学生了解华尔兹舞曲本是民间流传盛行的舞蹈形式,是知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把华尔兹提升成了宫廷中的一种高尚的舞曲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蓝色多瑙河》。

2.乐曲背景。学生要明确,小约翰于1866年创作了这首乐曲,作品旋律优美、气息宽广,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这首曲子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音乐会上都会被演奏。

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学中选择“2010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演奏现场”进行课件演示。随后让学生对比欣赏该音乐会往年的演出风格。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三拍子节奏的概念,并让其了解课件中哪里采用了三拍子节奏。然后教会学生如何用手势打三拍子节奏以及如何简单地指挥三拍子乐曲。

曲目三:《蝙蝠序曲》

1.情景导入。欣赏过前面两首乐曲后,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中猫指挥交响乐队演奏的《蝙蝠序曲》,以幽默诙谐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音乐。

2.简要介绍曲目。欣赏了动画片之后,教师要简要介绍本首曲目,即《蝙蝠序曲》是小约翰选取他的经典歌剧《蝙蝠》中的部分旋律创编而成。

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在学生欣赏过这首乐曲之后,教师应鼓励其大胆说出对于此乐曲的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乐曲背景及结构,再欣赏一首由日本知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蝙蝠序曲》,以加深对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音乐欣赏课篇11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入情法,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小学欣赏教学课堂,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串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我还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二、利用动情法,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

三、创设情境法,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共鸣

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悦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四、妙用情感法,让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相融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在以上这既有区别又无明显界限的四个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问的主线。抓住了 “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荚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上活小学音乐欣赏课,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表现,自由的发挥,让童心飞起来!要上好堂音乐欣赏课是不容易的,只要我们音乐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音乐欣赏课篇12

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事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充分认识到欣赏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成为教学中德育主题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从乏味单一地听赏乐曲,改变为有效地整合音乐内容,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触动学生的情感升华,将音乐表现与音乐欣赏有机结合,利用聆听、律动、演唱、演奏、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丰富理解音乐的经验,通过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巧设情境,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培养、提升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多年来,我注重备课时多种方案的反复推敲,重视上课时的情境教学,更看重下课后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德育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如今,我的音乐欣赏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起来,深受学生的喜欢。

例如,《卢沟谣》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歌曲,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学生了解了卢沟桥事变的全过程后,迫不及待地学唱歌曲,感情真挚自然。然后再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编表演,有的小组加入了朗诵,有的小组加入了情景剧,有的小组添加了歌词,每一种形式都让我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后所表现出来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每个学生通过参与表演更激起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更加爱护自己的学校、课堂、同学。

古典音乐的听赏是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难点,学生听不懂,听不进去,听后一头雾水,久而久之,学生不喜欢此类音乐,甚至听赏时面露难色、拒之千里。古典音乐是音乐学习的根,是进行一切音乐鉴赏活动的本,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

例如,《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创作于1936年,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创作而成。作者普罗科菲耶夫利用各种乐器独特的音色,模拟出一个个呼之欲出的音乐形象,牵动着每位听者的心弦。其中的朗诵词加入音乐之中,更为学生理解音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在教学中不仅重视音乐本身的知识传授,更想通过欣赏乐曲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的主题。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听中说、在想中演,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中让他们愉悦地欣赏艺术音乐,从中得到教育。整堂课有层次地安排三次聆听,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从学生的眼神中、表情上我看到了真、善、美,看到了学生正确的认知倾向。学生余兴未够,纷纷要求参与其中,迫不及待地想成为音乐中的一分子。表演中,当不上彼得、爷爷,就演小鸟、鸭子,即使是大树也行,甚至出现了狼一号、狼二号,学生想象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真、善、美”。一节课下来,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仿佛自己变成了彼得,变成了爷爷,变成了小鸟,每个学生都是真善美的践行者。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有效途径,是德育体现的大舞台,如果不能认真研究、及时反思,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转化,我们就会出现无从下手、难以拓展的尴尬境地。

例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一首以爱家乡为主题的教学歌曲,演唱y度极大,不适合学生演唱,甚至课堂上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时,也引来了学生奇怪的笑声。于是我改变了思路,在多层次欣赏此歌时,穿插了演讲环节。通过演讲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过去,认识了家乡的今日变化,发现了家乡的美好,还学会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家乡,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怀,进一步萌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大家群情激昂地决定要从现在开始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因势利导,设境悟情,让学生投入地“演”起来,不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丰富情感的音乐爱好者,有高尚人格的音乐欣赏者,更能使德育内容生活化、日常化、简单化,让学生在美妙音乐的陪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德育的熏陶,做一个有高尚理想的音乐追随者。

音乐欣赏课篇13

名曲欣赏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个感官,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抒发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在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名曲欣赏有所收获,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听。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只有安静的环境中才能有最佳的听觉效果。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欣赏时保持安静?笔者每次都提出要求:在音乐响起的时候,看谁最快闭上眼睛,谁最快的趴在桌子上。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能在音乐响起的最初即可安静。欣赏过程中不忘轻轻来一句表扬“××真是个有品位的孩子,听得多投入啊!”在听乐曲前笔者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在欣赏的时候请思考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听着这首音乐你的心情怎样?”“你好像看见什么样的场景?”等问题。在乐曲结束后交流听赏发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有目的地听,又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思考的导向。

二讲。名曲欣赏虽然更注重听,但也少不了讲:讲作者,如贝多芬如何与病魔做斗争,聂耳如何爱国;讲背景,如《黄河大合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讲传说,如《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动人传说;讲故事,如《胡桃夹子》《四小天鹅舞曲》中的迷人故事等。教师的讲述应力求生动、简洁,将学生快速带人情境。实践证明,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更能深入理解音乐,从而产生共鸣。

三唱。哼唱主题能让学生加深对乐曲的熟悉理解。在多次欣赏乐曲后,学生可以轻声的哼唱主题旋律。比如五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嘎达梅林》时随着音乐哼唱熟练之后,在随伴奏演唱时能够更加声情并茂的演唱,表达自己对嘎达梅林的敬佩和赞颂,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了极大地升华。欣赏《森林狂想曲》时用“啦”音模唱,表达学生内心轻快活泼的感情。

四演。学生听懂了音乐并不是欣赏的结束,还应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再现音乐。二年级欣赏《胡桃夹子》时,让学生模仿玩具兵的形象,学生的表现都非常有创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玩具兵的机械动作。《龟兔赛跑》中,学生根据音乐内容分角色再现故事情景。这样多种形式的表演让学生乐此不疲、美在其中。

五仿。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身心特点,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乐器的演奏,从而了解各种乐器的演奏姿势,边听乐曲边模仿器乐演奏,更加巩固了对乐曲的理解、对乐器的认识。欣赏《梁祝》时,学生模仿拉小提琴,欣赏《百鸟朝凤》时模仿吹奏唢呐,欣赏《赛马》模仿演奏二胡……有时还让学生模仿演奏家陶醉演奏的神态。学生对此都有浓厚的兴致。经常的练习让学生不但能很容易地分清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不同姿势,同时认识了多种乐器。

六奏。演奏也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同时提高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通过演奏既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又是对欣赏音乐的一种积极的鼓励,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笔者所在校三年级至五年级已经开设了竖笛课,开设了陶笛社团。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欣赏乐曲可以让学生用竖笛、陶笛吹奏,如《嘎达梅林》《森林狂想曲》《森林水车》等。当学生能用竖笛独立吹奏出完整的曲子时,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三、专题训练,提升音乐修养

学校规定课前三分钟进行专题训练项目。笔者在音乐课前三分钟特意安排了欣赏内容。有对音乐家的介绍,有欣赏乐器图片,有时还播放乐曲或舞蹈片段,或音乐欣赏知识抢答。如在欣赏《天山之春》前,笔者先给学生做一个移颈的动作,问学生:“看到这个舞蹈动作让你想到了哪个少数民族?”学生立刻说出新疆维吾尔族。趁此机会,笔者给学生简单介绍新疆的天山,出示一组天山的图片,配合《天山之春》进行欣赏。在学生熟悉音乐后,分男女生随音乐做维族舞蹈动作。此举使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理解乐曲的地方特点。再比如音乐知识抢答过程中,有时播放乐曲片段,让学生根据音色判断乐器名称。有时听音乐抢答乐曲题目或作者。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往往情绪高涨。三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学生的视野却得以无限扩大,行之有效的课前欣赏,为学生拓宽了更好的提升空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音乐修养。

四、优化氛围,以课间活动促欣赏

音乐课程标准提到: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肓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课间操带队时,可选用《红星歌》《小号手之歌》作为集合乐曲。学生踏着歌曲节奏行进,精神抖擞。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唱时就能轻而易举准确演唱。在中午午饭结束时,中外名曲会通过校园广播准时回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室里的大屏幕播放着和乐曲有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此时,学生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扫卫生、或读书、或在操场散步,感到无比的惬意。下午预备铃响起,学生在悠扬的《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屏息凝视、静心习字,让单调的写字练习也变成一种享受。学生也会伴随着名曲的铃声上课、下课、放学。

五、回归家庭,以亲子共赏促主动

校内的欣赏时间有限,而优秀的音乐作品不计其数。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把音乐欣赏课延伸至家庭。作业主要有两方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