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术理论论文

摘要:美术教育是以美术的专业基础教育、创作能力教育和理论素质教育为内涵的。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概论、美术历史、美术批评等方面的美术理论课程来完成的。一直以来,美术院校在理论教学上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历史问题。
美术理论论文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类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背景介绍

1.国内研究现状

学籍数字化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子概念,是指在学籍管理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对计算机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实现现代化教育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的学籍数字化管理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手工操作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个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手工录入和管理。由于统计数量和管理信息量较大,容易导致数据混乱。再者因为学籍工作时间跨度大,很多工作需要靠工作人员凭记忆或笔记去完成前后工作衔接,稍有疏漏便会导致错误发生。

(2)高校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逐步引入到了学籍管理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代替大部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由于高校各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信息查询、浏览和修改的功能需求上不够和及时,大部分工作还是需要依赖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

(3)初级网络化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网络管理平台上的学历信息查询系统开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原有技术硬件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创新。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发展很早,始于六七十年代,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到2002年,美国已经有超过82%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课程教学大纲服务,有70.9%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注册服务。我国高校数字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在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应用过程中,各高校管理层对此概念逐步增强,投入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受整体数字化程度相对落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经费短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建设较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

二、有效管理,激发学籍管理团队的积极性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主体、学籍管理对象整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用模块化设定调节管理过程中的布局,使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者按布局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之中,把传统的“作业”变为“管理”,教师由“被排课”变为“被选课”,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双向选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系统化设计,突显学籍数字化管理模块优势

数字化管理应尽可能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客观情况,反映学生入学的基本情况。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学生成绩单、在校生名册、学生学籍异动信息(转系(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生奖励材料(奖学金、学生、参赛获奖等)、学生处分材料,笔者认为这些都应纳入学生学籍数字化管理工作范畴中。因此,数字化管理模块可分为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帮助用户完成对各类信息的查询、浏览、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每一个表格之间都存在关联,一经修改,及时更新。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学生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查询课程相关信息、历年成绩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等;教师用户可以查看到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各班考勤表、成绩单等信息。具体功能情况如下:

1.系统维护模块。

包括院系、班级、教师代码等创建、查询和修改等内容。

2.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可以在用户权限管理中新建、查询或删除用户,并为其分配系统操作权限,用户只能根据权限进行相关操作。

3.学生管理模块。

该模块由学生信息维护、学生学籍异动、学生处分及奖励、统计查询报表等模块组成,实现学生档案的建立、修改、删除、查询功能。学生考勤管理实现系统内部录入,亦可由任课教师在有网络支持的情况下从网页录入,操作上更为灵活。

4.课程管理模块。

包括教学计划录入与执行、选课时间设定、选课门数限定、选课报表打印等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以教学计划为前提,具备已开、未开课程的查询功能,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根据选课门数进行选定。课程设置管理实现课程基本信息的新增、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同时具备课表查询和打印功能。

5.成绩管理模块。

本模块由网上成绩录入控制、网上成绩查询控制、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成绩综合处理、等级考试维护等子模块组成,具备以学生个人、班级、专业、年级为单位进行查询和排名等功能。在本模块中,可以完成教师网上录入成绩的时间以及学生网上查询成绩的时间控制。

6.毕业管理模块。

包含了毕业成绩总表、毕业资格审查、学位预审查子模块,实现在校生、毕业生成绩单的查询、输出功能。可以查询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资格情况,有助于提前预警;协助完成对每一位应届毕业生学位资格预审。

四、科学管理,事半功倍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美术类高校在学籍管理处理上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点和规律,往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排查。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数据的更新、统计和教学过程的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数字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工作者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将各项数据统计后可以提供给其他需要的管理部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信息支持,为各类统计数据提供了的依据。学籍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学生信息的统计和汇总,除了校内应用价值之外,在学生毕业之后还有应用价值。根据学生电子数据库建立人才资源库,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和判断,使得供需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就业发展会有更好的推动作用。我校具有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便于学籍数字化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并存在很大的向其他美术类院校推广的潜在价值。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为出发点,完成对学籍数字化管理模块的设计。在实践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数字化管理架构,融合了教学、学工和后勤等多部门的需求,打破了传统高校各部门之间各行其是的管理格局,拓宽了教学管理的空间和渠道,使学籍管理工作灵活、便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燕凤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学院课堂管理论文

一、美术学院课堂管理目标的明确

在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工作的优化过程中,管理目标对管理行为以及管理策略的制定发挥着指导作用。从美术学院课堂管理目标方面来看,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将推动学生发展作为课堂管理工作的重要出发点;二是实现课堂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利用秩序、制度、规则以及情感教育中确保课堂的和谐性与有序性。另外,在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工作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课堂管理实践,并在课堂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

二、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工作的运行

在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实践工作中,教师一是要重视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从而为课堂氛围的优化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创建基础。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并通过尊重学生、推动学生价值的实现来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满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开展观察并与学生开展充分沟通,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关心、理解、信任以及尊重。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干预,从而确保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课堂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重视课堂规范的制定与落实,从而指导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便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二是对教学策略作出优化,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构建基础。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素质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在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要求教师能够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学习能力作出了解,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与能力差异作出了解,同时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如教师可以出具包含多种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案供学生选择,或者让学生来开展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设计的教学过程方案作出挑选来实施课堂教学,这对于提高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参与性和配合度具有着重要意义;三是在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实践工作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展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重视课堂管理工作,并通过数字自我管理意识来配合课堂管理工作的实施。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从而让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强化,而这种能力的强化无论是对于眼下美术学院课堂管理成效的提升还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三、美术学院课堂成效的评价

在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工作中,课堂成效的评价主要是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者课堂管理效果作出评价。作为美术学院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构成内容,课堂成效评价对学生发挥着激励与监督作用,并且能够让教师得到十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并可以将这些反馈信息作为优化课堂管理的依据。在美术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工作中,每个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精力方面都具有着明显差异,而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来有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的产生进行激励;二是重视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评价中的对象,但是同时也应当作为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因此美术学院在开展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的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来发挥学生在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课堂评价要重视性。课堂评价中的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评价对象的性与评价内容的性。评价对象的性要求教师在课堂评价开展中不仅要对学生开展认真评价,评价内容的性要求教师围绕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而不能仅仅关注一方面的内容;四是发展性原则。美术学院课堂管理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因此,美术学校课堂评价工作也应当作出作出改革,即重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用过程评价代替传统的结果性评价。

作者:刘可人 刁文玉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教学课堂管理论文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美术学院课堂管理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

教学观念是对教师教学价值理解的反应,教师必须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够在课堂上作出积极、正确的教学行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只有当教师从心理上认可自己的工作,对美术教学予以肯定,才能够让美术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才能够将美术的魅力、美术对于社会的贡献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这一专业、这一学科产生热爱,从而积极地去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观念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创作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观念,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作为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用正确的观念支配课堂管理,创作良好的美术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是好的课堂管理模式。

二、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一)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美术相关理论知识枯燥无味,知识量大而复杂,学习难度大,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导致美术课堂管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保障整体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条理性,既增强了趣味性又降低了难度,学生的学习兴致必然会随之提高。

(二)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使用单一的方式将知识讲述出来,学生通过记笔记等方式来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在一堂课中从头到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导致了教学效率较为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理论结合实践等方式来丰富美术教学,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抓住美术课堂的管理技巧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其职业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师正式任教之前,应当接受课堂管理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教师任职后,应当根据自己所遇到的教学情况,对课堂管理进行适当的调整,接受新型课堂管理培训,总结课堂管理的经验,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管理效果。

(一)制定合理的美术课堂规则

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是课堂规则。以课堂规则为中心,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能够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课堂规则的制定,需要结合美术教学自身的特点,并征求全体教师、学生等人的意见,体现课堂规则的民主性、公平性,让教师方便于课堂管理,让学生能够赞同、接纳,从而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课堂管理工作,实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美术课堂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堂问题的处理仅仅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会采取手段,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其效果并不佳。教师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当从预防入手。及时发现学生可能会作出的问题行为,并进行提醒和制止。例如,教师给予良好的课堂行为表扬,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规范自己的行为,才会获得教师的认可与赞美,从而做到自我摒除不良行为。亦或是通过转换课堂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讨论问题、上台演示等以此来预防学生上课走神等情况。

(三)满足学生学习的正面心理需求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重要的任务。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更难获得教师的关注,逐渐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学生得到尊重、得到鼓励,使其自尊心、信心得到满足,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也就更有利于美术课堂的管理。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中,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只是外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在美术课堂中,有些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很乖巧,而老师一旦离开,就控制不住开小差,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管理观念,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让学生能够在离开教师监管的情况下,依旧保持良好的课堂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获得更为稳定的课堂管理效果。

(五)转变美术教学模式,实现美术教学合理化

课堂管理存在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于自身专业感到迷茫,对未来的就业等不知所措,教师应当适当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将美术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美术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对于自我价值进行认可和肯定,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刘可人 刁文玉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论文

一、国内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美术专业具有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特点,强调日积月累的实践创作与艺术感悟,科研成果的形式大多是作品而非论文及著作,如绘画或雕塑作品参展获奖,企业形象设计或标志设计作品被采用等。各省市按照现行的科研管理条例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没有考虑到美术类学科的专业特性,经常以文章发表及专著的数量进行衡量,以至于在美术高校填写的上报表中,许多很重要的专业成果找不到相应的填写位置,因此很难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及成果奖励。更重要的是,由于各高校的日常科研管理条例及成果统计形式都是针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因此,这些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对成果的奖励。

2.学科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目前,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模式僵化。美术院校传统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以设立二级学院及直属系为主体,按专业特点进行划分: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媒体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国画系、史论系等。科学研究层级结构以校、院、系、研究所、教学研究室、课题研究组等形式进行设立,课题间及学科专业间的联系相对闭塞,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和沟通,阻碍了项目研究及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近20年,国外新兴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对以视觉为核心的各学科综合性研究非常重视,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国内一些传统学科的组织形式制约了人才的流动,已经不能适应科学研究多样性与灵活性的需求,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软件和硬件的科研资源及人才队伍,是提高美术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环节。近些年,伴随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深化及各校间科研成果的竞争,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许多美术院校普遍存在重艺术创作而轻学术研究,重设计实践而轻理论总结,重教学工作而轻专业研究的问题,这些现象不断地积增,违背了大学教育发展的规律,迫切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创新模式。

3.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美术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良莠不齐,引进人员的教育背景几乎和岗位工作内容没有相关联系,其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实践管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形成的,缺乏针对美术管理专业的系统培训。院校对管理人员经常重使用而轻培养,继续教育的环节薄弱,进一步造成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之间的差距。同时,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成果数量的激增,不断对科研管理者的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成为一名的美术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相应的科学管理知识储备,还需掌握的艺术专业知识,关注文化领域的近期学术动态,这样才能适应美术专业科研管理创新模式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4.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

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一直是各大院校科研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美术院校师生创作的艺术成果丰硕,但成果转化与推广程度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与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体系建设的不足有密切的关系,现行的科研成果量化与奖励制度只重视项目数量,专利总数、、刊物级别等,没有协助教师建立成果转化相应的渠道及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同时,大部分教师缺乏成果转化的意识,大多数艺术家只埋头进行专业创作,忽略了艺术成果和市场经济的对接。因此,许多艺术成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职称评定、论文撰写等层面,没有积极地进行推广,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致使科研成果严重浪费。

5.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弊端

美术院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以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只能是项目参与人,以这种金字塔结构为主体的固有模式进行配置,致使项目研究人员的组成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然而,科研项目的创造性劳动,绝大多数是由这些年轻人承担,他们长期大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成为项目的主要承担人,这种过于严格的项目申请资格的规定,虽然符合国家的项目管理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间接抹杀了青年教师及学生的创造热情,无法直接地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阻碍了艺术创新成果的产生。近年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逐年增长,而对于承担人员资格的过度限制,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监控和保障,出现了同一成果多头结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良性运转。

二、提升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策略与途径

1.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优化

美术院校的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优化,参考国外诸多大学的管理模式,对我们的管理创新颇有启发。比如,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经费的报销环节,人工费用还需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支付,这凸显出管理制度中相关条款的不合理现象。国外大学从申请项目时,就已经严格进行了预算明细审核,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报账的管理体系与预算的管理体系分开。项目经费以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进行划分,间接费用的比例可占到实际费用的一半以上,项目研究中的材料费及研究人员的福利都很多。同时,项目研究中对学校内设施的使用也要收取费用。这种资金组织及管理的透明化是需要我们借鉴的。

2.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同时进行,已成为国外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在美国,人才培养与一些项目研究相联系,导师招收博士生的数量与项目直接相关,博士根据导师的项目经费及研究需要来做助研工作。导师可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数量很大,在国外的大学里,学术研究的辅助队伍是相当庞大的。这种管理模式为我国美术院校的科研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回望美术创作的发展早期,可以追溯到师傅带学徒的作坊,在规模庞大及有名望的作坊里,一位师傅拥有众多的学徒,完成大的艺术定件。这种传统的艺术创作模式与国外的科研体系有很多类似之处。首先,它可以降低进入研究领域的门槛。其次,它可以在创作与研究中培养学生。,它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学费资助及科研人员工作费用。需要严格把关的是相应制度的建立,当学生参与学校的研究项目时,对该生的各种成果及学术能力的综合评定,必须有相应的顾问来监督,并设立学科组对该学生进行评分和最终的资格考核。

3.发展战略组织与科研理念优化

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大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比较完善。美国所有大学几乎都有科研管理手册,手册中对不同专业的科研管理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各大学的管理制度如出一辙,普遍性原则对所有研究人员及机构都是适用的。统一的标准,营造了公平的学术环境。因此,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也应根据学科的特殊性,设立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模式,美术类院校与其他高校科研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众多复杂多变的艺术成果形式的评价与鉴定,全国美术类高校的科研工作基本相同,统一的艺术科研管理体系在全国院校都是可以使用的,具有共通性。因此,全国统一的美术科研管理体系有待建立,这既是提高管理效率及各院校横向比较的迫切需要,又是全国学术水平认定规范化的必然举措。

4.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

国内美术院校科研管理的文化有很多弊端,整个管理模式都是行政体制下的管理,缺乏学术研究的管理文化。许多高校把科研管理制度简单理解为项目管理、工作室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等,这是非常片面的,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只是用于规范教师与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应自然成为每位教师心中的管理符号,形成普遍的约束力与认同感,同时对所有教师的行为与意识产生潜在影响。因此,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及发展方向。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指在高校科研管理的所有活动中,首先应把教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服务教师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使高校的学术成果获得效益的较大化。

5.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管理技术的研发水平日新月异。经统计表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进行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但缺少适合不同学科特色的管理软件研发。因此,结合美术专业自身特点,自主开发适合美术专业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十分紧迫的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在科研成果认定、质量监控、制度决策及成果创新过程中广泛应用,对于简化科研管理的流程,提供科研信息与数据的统一与利用,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管理技术不只是信息化管理的媒介,还将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必将走向信息化与规范化。

三、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建设与实践

全国独立的八所美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经常组织联席会议,针对美术专业科研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内容涉及科研量化指标体系的建设、科研质量鉴定、科研成果转化、学术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等。会议提出学术规范与管理规范的界限不能混淆,要把科研成果的量化管理变成社会评价、学术评价、长期评价而非单位评价、工作评价、短期评价的结果;要对当下美术院校的学术成果评价进行的检讨和反思,努力实现从行政思维转向学术思维,从形式评价转向内涵评价等问题。同时,针对部分高校试行的科研成果统计方法进行近一步探讨。试图建立起一套分值换算的方法进行美术成果量化的评价体系。美术院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由统计表格、分值说明、参考目录三大部分组成,统计表格与分值说明中10个方面的内容依次对应。首先,教师可以按科研成果形式的分类在表中填写内容,填好后根据分值说明计算分值,得出当年获得科研成果的总分值。例如,体系中将教师参展分成四个等级,一级为国际大型展览或部级展览;二、三级为全国美术家协会和各专业艺委会主办的展览;四级是各省市美协主办的艺术作品展。科研处根据四个展览等级,分别列出历年展览的具体名称和相应分值。教师在填表时,很快就能查找到参展级别与获得分值。科研成果分值量化管理以整年为一周期,其中设有低分值:助教低需获得8分;讲师低需获得10分;副教授和教授低需获得15分。三年为一个奖惩周期。这种分值量化的方法,不仅为美术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横向比较提供了依据,也为全国高校美术专业的总体衡量带来了可能。这些方法的探讨无疑为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的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高校的逻辑起点首先应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因此,学术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学术管理也就成为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科研管理无论采用何种运行方式,都应是保障和服从于学术研究及教学实践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包括了特定的研究涵义,也就是说,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其自身研究的学术价值,针对美术专业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而开展的学术研究,制订教学科研总体发展规划和计划;面向美术专业科研管理者的实践业务和管理专业的培训方案,对科学合理地做好美术专业科研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者:范晓楠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技校美术课堂管理论文

一、技校美术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问题行为较多,课堂秩序较为混乱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技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来源也复杂多样,水平参差不齐,总体生源质量逐步下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睡觉、聊天、喧哗、随意走动、恶作剧、玩手机等问题行为非常普遍,课堂纪律较为混乱,学生的声音经常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总是不断加大音量,竭力维持课堂纪律,但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很多时间浪费在维持纪律上。还有一类学生不吵不闹,但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听讲,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2.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合作意识不强

美术课经常要进行小组合作,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有的学生进行低效或无效的合作,还有的学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准备齐了美术工具和材料,有的学生没有准备,有的会向别人借用,有的又不愿意借,表现出许多不会合作、不愿合作的现象,同时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作业也是敷衍了事。

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陈旧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各种问题,有的教师会不断停下讲课,花很多时间尽量维持课堂纪律,但影响了教学效率。有的教师有时在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会批评学生,甚至出现训斥学生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师生的对立。还有的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只顾着对少数愿意学的学生讲完自己的教学内容,不理睬其他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些课堂管理的方式都不利于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二、技校美术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除了技校生源素质下滑等共性原因之外,美术课的特殊性也是美术课堂管理较难的原因之一。美术课需要准备许多工具和材料,有大量的动手实践,不仅要在教室上课,还要到户外写生,上美术理论和欣赏课时还需要到电教室上课。特别是老师在为学生个别示范、辅导和修改画时,难以顾及到其他学生。学生不带或少带美术工具所引起的说话、走动等行为也是影响课堂纪律的重要原因。课堂秩序的混乱现象也与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不力有密切的关系。

三、技校美术课堂管理的优化

1.优化美术课堂空间管理策略

优化美术课堂空间管理就是改革传统课堂的排座形式,采用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排座形式,比如雁阵模式。它在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大范围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是被世界教学理论界公认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之一。具体做法是:每三个人一组,每组派一个专业好的作为头雁坐在前面,身后左右两侧各坐一名普通学生,共形成十多个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每个学期再根据学生的专业成绩适当调整位置,起到以点带面、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尽量避免问题行为多的学生坐在一起。

2.优化美术课堂的时间管理

由于学生之间差异较大,教师在给学生安排技能训练内容时要有充分的估计,要使所有学生都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可以对基础高低不同的学生分层布置难度不同的训练内容,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时间段内都有事可做。

3.优化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要多学习课堂管理理论和策略,加强课堂管理的能力。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应对自如。要建立课堂常规制度,让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一切从激励学生出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管理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课堂管理,才能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才能使技校美术教学得以升华。

作者:熊伟 单位:江西工业技工学校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论文

一、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者心智的开发

美术院校科研管理首先应开发管理者的心智,树立服务的意识,用一颗本真之心为教师提供服务,从而摆脱权利的意识,建立起管理者与教师间的良好关系。彼得•圣吉曾提出著名管理理念:“三流管理者学管理知识,二流管理者学管理技巧,管理者修炼管理心智”。管理,其实就是管好人、理好事。管人常是管事的前提。那么,管人的关键在何处?在心灵。管好人的心灵,方能管好一切。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的管理就是禅的管理。因为,禅宗又名心宗,讲究明心见性。所以说,佛法中的禅的智慧就是心的智慧,禅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管理阶层和社会精英,从苏东坡到雍正,都非常重视禅宗。因此,将禅宗的智慧用于现代管理具有独特优势。

1.禅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为何要在艺术院校的科研管理中引入“禅宗管理学”?那是因为禅与艺术自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起源于印度。它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思修。”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的禅,起源于南印度的菩提达摩祖师。佛教传入中国后,从东晋南朝译读佛经开始消化佛学至释迦牟尼的佛教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而形成禅宗,佛教在中国一步步地完成了本土化,渐渐与中国的艺术水乳交融,为艺术带来新内容、新特点、新思路,成为构成文艺灵魂的因素之一。禅与艺术都强调个体心灵的自由,都重视心性,是对生命的自我意识的张扬。禅是看入本性的艺术;艺术是看入本性的禅。禅与艺术都是对人类本性的审美观照。禅宗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艺术家。因此,在科研管理中引入“禅宗管理学”的方法,更能使管理与艺术家的创作有效契合。

2.禅在管理中的运用

如果说西方管理学以“术”见长,那么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则以“道”为尊。“道”是东方管理的精髓,属柔性管理,与西方的刚性管理有很大区别,其中最精髓的地方就是“觉悟”。中国的管理不靠制度约束也不靠奖金刺激,靠的就是觉悟。在现代管理中出现了禅宗管理学,又名管理禅,强调管理者要有一颗觉悟的心。“管理禅”不重视制度,讲究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它不废弃经教义理,但也不拘泥于制度管理,而是活泼地把握住禅的精神所在,弘扬一种创新、自信的积极生活态度。传说少林的僧人能喝酒吃肉,因为他们是为了护法,喝酒吃肉却不因酒肉而心动。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制度是要守,但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信念。反过来,如果一味靠制度,制度总是会有漏洞的,管理者又如何能自觉执行呢。禅与艺术创作的密切关系,使得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通过静修来体悟禅悦从而创造出具有“禅趣”的艺术作品。因此,“管理禅”的理念和方法如能运用到美术院校的科研管理中,为艺术家更好地营造禅定的创作环境,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管理禅”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佛禅小故事更好地理解禅修的精髓: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中秋,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撒完种子,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着急。“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一星期过去,光秃的地面长出许多草苗。小和尚高兴得拍手。师父点点头:“随喜!”这则小故事可以给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者很好的启示。随时——面对高效快捷的社会发展及当代艺术复杂多变的现状。跟随教师创作状态和艺术作品发展规律之“时”,随时发现成果,随时奖励,不要制定严格的成果奖惩周期,营造和谐创作氛围。随性——面对不同专业的艺术特点,顺应个性,不能实施“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应制定不同方案给予奖励及资助。随遇——教师的艺术创作经常是慢工出细活,然而面对职称评定中的硬指标,总会有很多不如意,作为管理者应及时引导教师沉下心来,做“随遇”者,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能够淡定从容地面对困难挫折,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缘——面对性格秉性迥异的教师,不苛求。美术院校的教师很多都个性极强,对学校管理制度常会有不满情绪,作为管理者应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这些教师只是观点与想法不遵守规定,但对自身的创作研究却非常严谨。我们应首先审视管理规定的合理性,同时给予个别教师较大限度的自由。随喜——面对暂时无科研成绩的教师,管理工作不能急躁,管理者应静下心来“等一等”。

一个“随”字,参透美术院校科研管理的许多禅机。科研管理者不能急功近利,漠视规律。过早地提出过多管理条款,过度地逼迫教师出成绩,做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无异于饮鸩止渴、缘木求鱼。教师的艺术创作,要经过“随时”的播种,“随性”的选择,“随遇”的淡定,“随缘”的生长,才能达到“随喜”的萌发。同样,一名管理者面对教师的研究创作,只有经过“随时”的服务,“随性”的遵循,“随遇”的超然,“随缘”的等待,才能享受到“随喜”之福。如果说,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是艺术创作的生命节拍,那么,随时、随性、随缘、随遇、随喜,就是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者的管理节律。世界万物皆有规律,都有自己的缘法,都有各自的运行节拍。

三、总结

禅宗管理学中需要管理者进行心性的修炼,而人性中的心性往往是不明显、深藏的,需要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来开发。拥有宽容、劝诫、智慧、引导能力的管理者会像一个禅师,掌控自我和教师心性的相通。这样的管理者会更好地在管理工作中激发教师较大的潜能,从而使个别教师的变为“人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言“所谓伟大的组织,就是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事情的地方。”当美术院校的管理者用本真之心为教师打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时,就已开始走在打造伟大组织的路上了。

作者:范晓楠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专业教育美术类大学生管理论文

一、美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

及时,思维活跃,但往往缺少大局意识。美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同于其他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开阔,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具有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但美术类大学生中间也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很少关心时事,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崇尚个性,但往往团队意识较弱。美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非常重视自我意识的表达,在生活中不盲从,在专业方面不跟风,能够找到独特的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价值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障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策略三:建立就业危机教育,完成自律性提高。

美术类大学生由于较高的学费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对未来的职业要求更高,当在就业中遇到挫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如,一些美术类大学生有“成功梦”,认为坐在舒适的设计公司或开办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就是成功。虽然他们将成功理解得过于简单,缺乏切合实际的就业观,但这也说明他们意识到就业的危机性,就业教育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动力。将就业教育与学生管理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学生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事实上,随着近年经济走势的变化和高校的扩招,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是部分美术类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想当然的态度应对就业的压力,不知道散漫的行为方式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当不利。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可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陷,振作精神。美术类大学生教育要将生命和生活的价值教育落实到职业生涯层面,将职业生涯提升到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层面理解,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航,使学生带着感恩心、进取心规划自己的人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偏好等,从而定位自己,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强化人生成功可能性的价值。特别要对美术类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请企业专家或毕业生介绍成功经历,让学生领悟到仅有一身技能不见得就可以成为好员工,企业需要的往往是默默奉献、吃苦耐劳、不计较名利的员工,需要的是品质优良的员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职业生涯规划,将随之产生的对生命价值、职业追求以及自身的思考融入职业生涯,体会到奉献、合作的快乐,在学习中成长心智,在实践中成就人才,在锻炼中强壮体格,在自我修养中完善人格,在思考判断中追求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美术类大学生由于具有与其他群体大学生不同的特性,不能通过简单的批评、惩罚、处分等方式,由辅导员统一管理,应该倡导以专业引领的管理方式。他们需要一定的施展才华的自由空间,管理者应允许他们有非原则性的“出格”,允许他们创造性地表达自我思考,这样有利于管理者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作者:戴拥军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理论指导艺术创作论文

一、美术理论指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1.思想指导方面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在先进的美术理论指导下,进行独特的构想与规划,结合自己的灵感与想法进行艺术创作,而非简单的元素组合、图形搭配、寓意灌输等,因此创作思路很重要。先进的美术理论可以指导创作思路,引导创作者完成作品的造型设想、意图填充,避免思想偏差引起的创作环节的失误。

2.选材指导方面

美术理论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项艺术的创作活动都需要以实际的素材为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而且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及表现手法,以便创造出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3.创作指导方面

美术理论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创作思路的形成、创作意境的设想、创作人物的形象体现等多个方面。美术理论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只有系统、完善的美术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艺术创作。

4.批评指导方面

美术批评作为广义美术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合理、客观、、综合的评价与考核,促使作品的美术价值及意义得到提升和改进。

二、美术理论指导下的主要艺术创作方法

1.民间艺术创作法

“民间艺术创作法”主要是倡导、引导创作者利用和挖掘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以美术史中记载的多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为创作依据,发展自身的艺术特色,拓展艺术创作的视角和领域。美术理论指导下的“民间创作”不同于其他性质的艺术,它在人物塑造和情景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追求情感的真实性,即美术作品要能充分展示和流露创作者的感情色彩,对于形象的真不做过多要求,遵循“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创作境界和主观感受,造型上体现出民间作家的随意、即兴等特点。

2.宗教观念创作法

宗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综观我国的艺术创作,宗教题材的艺术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美术理论指导下的“宗教观念法”主要是指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求创作者根据古典的宗教思想及观念,结合宗教文化的特殊内涵,不断拓展、延伸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如民间艺人对于宗教观念如“因果报应”的美术造型设计与展示,使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出宗教价值观念及意义。

3.形象塑造创作法

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本就是在先进的美术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或通过其他艺术家的辅助进行创作。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品形象的塑造很关键。艺术作品的外在形象不仅能够体现艺术作品的内在涵义,而且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因此,在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方面,创作者首先要明确创作意图和主题,在脑海里勾画出创作的意境。其次,在作品的构思过程中,创作者要综合考虑绘图的实际效果,使绘图看起来赏心悦目,在色彩的搭配、元素的填充等方面要注重实物的特点描写和设计等,这样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

三、结语

结语总而言之,先进、系统、完整的美术理论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意义,美术理论不仅是创作者进行美术创作的理论依据,也是对已成型作品价值及意义进行评价和考核的参考标准。为了创作出真实、优越、独特新颖的艺术作品,促进我国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大的艺术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不断实践,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扬和创新美术文化,以促使我国的艺术事业傲然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作者:刘畅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美术理论论文:现代教育理论工艺美术论文

学生应在岗位实践中,积极体现自身的专业优势,并培养自身的就业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能否顺应市场要求,加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应时刻重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并积极培养能够适应就业的人才结构,使学生能够发挥出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很多中职学校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所以其教学方式与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所以教师应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是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并积极探索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平台。例如,在3Dsmax实践教学中,教师好不要单纯的进行理论讲授,应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在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自行进行设计和实践,并结合3Dsmax的设计实例,重复操作,加深视觉美的体现,并结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就设计实例的具体情况展开自主合作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与深入的探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气氛热烈。这时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积极做好现场调控,并进行而客观的总结和点评,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快速改变,向着有利于就业竞争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其发展性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2.顺应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规范的主体是知识结构设计,而知识结构设计的集中体现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了确保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能够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作为教学导向,相关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顺应市场需求,收集大量教改资料,并与企业主管和多个专家进行探讨,交流经验,并听取各方意见,然后按照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现状,对课程和权重比例进行调整,认真修改和研究校企的课程内容衔接,相继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争取做到传统与现代内容、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综合实力与实践能力的协调统一,并在新的教学改革中,积极融入新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管理方法。

例如,教师应该传统课程素描学习、色彩搭配、字体设计、图案规划以及装饰画等课程归为工艺美术的基础课程,并结合教学技术在工艺美术专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字摄影技术教学、图文信息处理技术学习、数字工艺绘画学习,以及CAD、Photoshop等课程的学习,将原有的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拓展为三维辅助设计,这些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改善人才的培养结构,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和改革方向,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专业对口率得到提高。

作者:佟菡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轻工业学校

美术理论论文:从理论到实践美术研究论文

一、美术的兴起与中国特色—及时次美术热潮反思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兴起是在1949年之后,其标志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6-1965)出现的美术研究的及时次热潮,这是一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美术大讨论,当时的各大报纸、杂志都有专栏讨论各种美术问题,总计有近百人发表文章参加这次讨论。美术也因此在民众中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似乎是人人都可说上几句的理论问题。这及时次热潮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回顾与反思,每次反思都可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这主要是随着时间的积淀,历史上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会显现出别样的意义,给后世不断以新的启示。及时次美术热潮讨论的议题为美术的对象、美的本质、美感、自然美、马克思手稿中的美术思想等,又以美的本质问题为中心。在“美的本质”的讨论中,形成了以高尔太、朱光潜为代表的主观论派和以蔡仪、李泽厚为主的客观论派等多个学派。主观说以吕莹和高尔太为代表。吕莹在其《美术问题》一文中提出:“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在及时次美术热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满足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的需要,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终结和当代美术的开端。但美术理论依附于哲学之上却使美术丧失了本性。在第二次美术热潮中,美术得到了现展,划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已经迅速上升为与物质需要居于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高位置的需要,人类消费已从生存型消费向着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快速转变。艺术与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当下的经济事实。审美文化产业需要美术来解答其有关美的具体问题。这就是美术的当代使命,也是新的美术热潮的发展方向。关键词:中国美术;当代使命;热潮;审美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87(2014)06-0011-05从理论到实践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1]416。所以,美是人的主观意识。高尔太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他论证说,大自然给予蛤蟆、黄莺和蝴蝶的都是一样的,而人觉得黄莺与蝴蝶是美的,而蛤蟆是不美的,这样“,美的主观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他说:“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2]1-4。后来,高尔太明确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而“自由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形态,一种快乐和幸福”[2]37,因此,在高尔太那里,美就是主观的。朱光潜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释被简称为主客观统一说,却还是被归到主观论一方。他早年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美都是经过心灵的创造。”[3]154-155在这次美术大讨论中,朱光潜正式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里,主观是指不带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客观是“物理”,是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松树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一方面是苍翠劲直,这是客观的;一方面是高风亮节,这是主观感知。客观的物、自然的物是“物甲”,不是美感的对象,而是形成“物的形象”的条件。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可称为“物乙”。物乙也是物,是知识形式的物,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只有物乙才存在美不美的问题。因为物乙的产生需要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影响两方面因素的结合,所以是主客观的统一。在朱光潜看来,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加工的过程“,物的形象”也就是“艺术形象”,所以美只是艺术的特征。主客观统一说在当时被批评为客观符合主观说或是主观消融客观说,认为还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4]237在他看来,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美的反映。

在人类还没出现之前,自然界就有了美。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4]238所谓典型,是具有突出的、生动的现象并能充分表现出本质和普遍性的个别事物。李泽厚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解释也是客观说,不过他所肯定的美是客观的,不等于蔡仪所说的客观性,美不是一种自然属性或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美的客观性是指“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的客观存在性质”[5]239。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而是强调“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5]233,因此,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象、规律。它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美既然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社会存在是客观的,所以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再次回顾与反思美术的及时次热潮中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这是美术热潮吗?大讨论中,口口声声讲的是美术问题,但实际上呢?可以说是哲学问题,特别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问题,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问题,但就不是美术问题。不是吗?以“获胜”的客观论派学说来说,蔡仪的客观说把美等同于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属性,认为美感就是对美的反映,把美归为事物的典型性上,因而受到了许多人的诘问,提出了诸如典型的猴子、鳄鱼、毛毛虫、鼻涕、高利贷者等等是否是美的问题。而李泽厚提出的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是自由的形式的观点,却使自然美成为了美术的一个难题,因为很难把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于自然美研究上。有这些明显的不足而“获胜”,主要的就是因为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就体现出当时的美术兴起的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我国美术的及时次热潮或美术的兴起是有历史背景的,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现实社会的政治变革时期,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必然被要求符合政治变革与意识形态变革的需要,特别是要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这次美术大讨论的目的是清理旧的唯心主义美术思想,在美术中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风气和理论意识,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术。这就注定美术要批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利益。或者说,美术讨论的并不是美术,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因如此,无论主观论派的学说中有多少合理的思想,但只要•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被归为唯心主义,那就丧失了话语权。美术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当时美术所表现出的鲜明中国特色为:以西方美术的三个模式即以美为中心、以艺术为中心和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美术体系所涉及的美术问题为美术的范围,以美的本质问题作为基本问题或线索,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实践观点对美术的本质问题进行解答,并以此为基点解决美感与艺术的问题,从而形成中国美术的体系[6]。而其实质是为阐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充当的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因此,美术理论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把美术作为反映论的一个部分,一种例证,讨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感是对美的反映、美是否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问题,令人对美术顿起轻视之心———如此简单地套用反映论,或提出人类实践创造了美等等看上去高深圆满的而又非答案的答案,正证明了美术理论的苍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的合理性与应有域限并不需要美术去证明,美术理论依附于哲学之上却使美术丧失了本性。但及时次美术热潮毕竟使美术在中国兴起,满足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的需要,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终结和当代美术的开端。这次讨论为70年代末期以后美术的振兴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可以说,没有这次大讨论,也不会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美术研究的迅速发展与理论深化。

二、美术的复苏与现展—第二次美术热潮

回顾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的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各项工作开始复苏,美术也得到复苏。美术复苏初期的著述主要是为恢复和争取美术研究的地位而作,大多针对十年“”中“左”的思想路线和文艺政策及其造成的实际状况,进行理论上的批判、清肃。接着,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推动下,在不断增进对全球学术发展和美术研究成果的认识基础上,美术研究则开始了理论上的中兴和发展,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中国美术研究的第二次热潮。这次热潮在量上的表现是大批美术论著出现、各高校美术课程的开设和美术专业的建立、各种美术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建立等等;而在质上的表现则是美术理论研究中对美的本质问题探讨的深入与体系的建构;美术史研究中对中国传统美术思想的发掘和研究,对西方美术史与当代美术研究以及比较美术研究的展开和深入;部门美术(指各门类艺术的美术探讨)、美育与应用美术(美术理论的具体化、实践化、操作化)也铺开。复苏后的美术在20世纪50-6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起步,首先受到重视的必然是美的本质问题与美术体系的构建。不过在重新研究时,有了新的角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1982年前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术问题的讨论,把有关“美的本质”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美的本质”转向“美的本质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显然更有力度。《手稿》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的规律”、“自然人化”或“人化自然”等问题给美的本质研究拓展了基础“,手稿热”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美术热”,构成了当代中国美术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性契机,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中的一条分水岭,许多思想观点、学说由此或分化、或合流、或重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观与客观统一论派演进为艺术实践派,注重艺术的生产实践性质,强调人通过实践来创造对象世界的原则既适用于物质生产,也适用于包括哲学、科学和文艺在内的精神生产。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派演进为“美的规律”派,坚持美的客观认识性质,强调“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所以美的本质”。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的美论派演进为“社会实践派”,注重美的社会实践性质,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引起很大的反响。之后,他又提出美是“自由的形式”,他说:“我把美看作自由的形式,而不看作是什么自由的象征。因为‘象征’是种符号性的、意识观念的标记或活动,而自由的形式恰恰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或活动力量。”[7]465可以看出,李泽厚所指的自由,指行动的力量、符合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自由;形式是指主动造型的力量———改造对象的力量。在客观行动上驾驭了普遍客观规律的主体实践所达到的自由的形式即美,它是人类实践的历史成果。

此外,还有美的自由显现说,美的和谐说、价值说、生活说,或从信息论与系统论、分析哲学、语言学、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等角度提出新的命题。在美术理论方面进展较大的是审美心理研究,主要是围绕审美中的主体活动、审美经验、形象思维等问题进行。研究者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存在和活动是解决全部美术问题,特别是审美经验性质和过程之奥秘的关键,针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理想等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形象思维、艺术感知觉、艺术家创造心理、自然审美中的主体心理机制等问题,也在新的视野和基点上取得了研究进展。有大量论文与相关专著问世。此时的研究与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状况相关,大多数研究还停留于内省与思辨的描述,没有有效的实验验证手段和过程,结论多于分析,主观判断多于客观考证,而且研究的最终目标仍是指向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如李泽厚此期对审美心理非常重视,认为审美现象必须结合美感来谈,所以要研究审美心理,要建立新感性。建立新感性就是建立人类心理本体,也就是从人类学本体论来看美感。而新感性的建立是历史的构建,是自然人化的结果,因此新感性有社会性的特点。这种对审美心理的研究表明李泽厚所重视的人是作为人类集体的人,是“大我”,而他对“大我”的研究依据的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美的本质问题相关的是美术学科体系的创建。在及时次美术研究热潮中,人们的注意力还在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也没有形成美术体系。只有在1981年出版的王朝闻主编的《美术概论》,因为是60年代形成的初稿,可以看作是那个时期形成的美术理论体系。第二次美术热潮中,与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相关,人们热衷于美术体系的构建。这时期出版的数十本美术原理方面的著作都是按不同的体系构建起来的。早期较有影响的除了王朝闻的《美术概论》外,还有十所民族院校所编《美术十讲》、刘叔成等《美术基本原理》、杨辛等《美术原理》、蔡仪《美术原理》等。20世纪80年代末有蒋培坤的《审美活动论纲》(1988)与叶朗的《现代美术体系》(1988)。从人们对美术体系建构的热衷也可以看出美术理论的发展,因为一种理论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形态与整体体系,是很难称之为理论的。因此,第二次美术热潮带来了美术的复苏与发展。此时,人们对于美术的研究对象已经采取了一种综合的态度,即认为美术是研究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科学,美术研究也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为比较严谨的体系。美术划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应该肯定的是,此期美术讨论的问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及时次美术热潮的讨论结论,特别是美的本质问题在此期美术研究中仍占有核心地位,也表明美术研究仍然受到哲学认识论的束缚与局限,但也已经明确提出了美术自身的对象与任务,对审美现象、艺术现象等等有了实质性的关注与研究,开始回答现实中提出的各种美术问题。特别是应用美术的提倡,使得美术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开始从纯理论研究向应用性研究扩展,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处寻找自己的位置,涉及并力图解决生活中的与美相关的问题。

三、美术的深入与当代使命—第三次美术热潮

期待第二次美术热潮悄悄地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美术研究出现由“热”转“冷”的局面。美术不再是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是开始了一种真正的有深度的研究。这种有深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美术研究者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促成反思趋向形成和发展的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美术研究探索的深入中,在总结以往美术成果的同时,一些研究者已从着重于引经据典的阐释印证走向独抒己见,建构新的系统的美术体系。这种新的体系的构建势必引发对美术学科性质、美术理论和美术研究方法的反思性探讨与评论。第二,美术热的退潮也表现出理论上的困难。迅速扩张的美术部类,大量提出的新课题、普遍采用的许多新方法,既促进了美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也产生和积累了许多问题。特别是针对美术体系的建构,许多研究者感到,不解决原有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产生体系建构的前提,迫使大家返身思考自己的工作。第三,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以及当代西方美术理论的大量引入,美术研究急需解决许多认识上和方法上的困难,解决当代中国美术与西方相参照而呈现的“滞后”,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进程。因此,反思性的研究必然表现出一种理论深度:在宏观上对中国美术进程重新考察,寻找当时美术陷于困境的历史原因,并对美术未来走向进行预测性的探讨;在微观上关注从美术体系的具体建构原则、方法,到美术的对象、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美术的现实应用机制、中西美术理论的对话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等问题,力求在这些问题上的突破能够带动中国当代美术达到理论的具体深化。反思性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初。此期美术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出现过衰退与再兴的局面。衰退是指对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热情的削减,特别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的停滞而导致以该问题为中心构架的美术理论体系建构的停滞。但由于这是美术的一种基本研究,不可能不给予一定的重视。特别是在对美术的相关方面的研究中,总是会碰到美术基本理论的问题,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目光又有所回视,当时的国家项目也以美术基本理论为中心,美术出现再兴的局面。再兴突出地表现在“新实践美术”与“后实践美术”的出现,这是在对占主导地位的实践美术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表明一种想要超越实践美术的倾向。诸如模糊美术,审美人类学(或称人类学美术)、生存(超越)美术、体验美术、生命美术都是属于这个序列。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提出与实践美术不同的美术研究重点问题与中心问题,或使用不同的方法。

与此相应,美术的学科体系框架也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即一元结构向多元取向转换。美术研究的理论视野进一步开阔,理论方法多元开放,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随着对美术是人学的观点逐步得到共识,对具体的、经验的审美过程、审美现象的研究加强了,这表明了研究者对于人自身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中国的美术具有了较高的哲学-文化意识层次。而且美术理论注重切入当代文学艺术实践和现象研究,既提高了美术对文艺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又完善了美术自身。这一特征也表明中国美术逐步趋近于当代西方美术研究进程。而我们的美术史研究也已从美术思想史发展到审美文化史,美术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从理论走向实践有了扎实的基础,美术研究与现实的许多方面开始接轨。生态学与美术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生态美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审美要求的环境美术、从审美角度揭示休闲的人本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休闲美术以及美育等等在进入21世纪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市场化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必然影响到文化,原有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迅速崩溃,新的理想观念却来不及确立。于是,金钱文化出现了,拜金主义重现了,感官享乐时髦了,歌星影星被崇拜了……而人的精神却陷入空虚之中: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市场化提出了整个社会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同样给美术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与问题。我们发现,“美”这个字眼,现在是用得多了而不是少了,“最美妈妈”、“最美保安”、“最美民警”“、最美的哥”、“最美外来工”等等,呼唤着美术理论对美的再次诠释。更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商品化带来的,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如果我们把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以文化内涵来满足消费者智力、情感需求的服务产业称为文化产业的话,还可以把其中凡能满足消费者审美需要特别是精神性的审美需要的产业称为审美文化产业。这些产业,都以生产或提供审美产品和审美文化符号作为自己的主要产品。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已经迅速上升为与物质需要居于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高位置的需要,人类消费已从生存型消费向着享受型、发展型快速转变。艺术与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当下的经济事实。所有的审美文化产业,可以说都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都需要美术来解答其有关美的具体问题。这就是美术的当代使命。如果美术要担当起这当代使命,那么,新的美术热潮必然指日可待!

作者:王旭晓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教育生态理论论文

一、概念界定

(一)区域活动

所谓区域活动也常被叫做“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兴趣区活动、活动区教育等”。通俗地讲区域活动就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相关需要及兴趣取向,结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教育目标等因素,进行一些区域的划分,如积木区、科学区和表演区等,并在这些区域中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美术活动区域

本研究中美术活动区域是指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主的区域。

(三)材料生活性

材料生活性指材料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能为幼儿理解、接受。

(四)材料操作性

材料操作性是指材料要便于幼儿使用和操作,有一定的梯度,适合拥有不同能力的幼儿去尝试。

(五)材料层次性

材料之所以具有层次性,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客观现实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本文中材料层次性主要是指在活动区角的投放设计上要做到“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二、理论综述

(一)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学生个体、学校组织,还是区域教育,都存在生态环境并需要优化。只有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组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次生自然)力量作用的总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相对于教育这一主体而言的内外部世界,即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条件、力量等各种外部刺激的多维空间系统,可分为系统外生态环境和系统内生态环境。教育既受生态环境的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并在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寻求协调,以获得共生发展的目的。美国行政生态学家雷格斯认为,生态环境中的因素可以分为无感因子和敏感因子两种。所谓无感因子是指那些与研究内容没有多少关系,在选择生态因素时可以忽略不计的因子;敏感因子则是指那些与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的因子,这些因子是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而教育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文化)生态环境组成的。其中,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口分布、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校园基础设施、学校内外各种绿化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社会价值取向、社会生活方式,规范生态环境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道德等都是能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敏感因子。在诸多敏感因子中,因其作用不同而又有独立因子、附属因子和交互因子之分。对教育生态系统来讲,独立因子往往是单独对教育产生重大作用的因子,不受研究内容的影响;附属因子常指伴随其他生态因子对教育产生影响的因子;交互因子则是指生态环境与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子。

(二)活动区投放的层次性

活动区的环境创设要较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空间,使每个角都充满教育的潜在功能:操作材料柜与桌椅的摆放要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区角,以便于幼儿随机取放、随时操作,对有交流价值且需要较长时间保存的作品,可利用幼儿站立高度以上的墙面,或以空间垂吊的形式进行展示,最终使环境变成幼儿自主学习的助动剂,即看到环境就想学,接触环境就能学,使环境成为幼儿交流的催化剂,即看到环境就想说,接触环境就能说。一般而言,每个幼儿都会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选择活动,按自己的习惯、方法、能力来尝试活动。因此,教师要注意活动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个体发展目标创设环境,这有利于不同水平幼儿的按需选择,也有利于幼儿由浅入深地学习、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可“度身定制”,自然界的物质或生活中的废弃物均能利用,或提供需局部制作的半成品,以帮助幼儿实现经验的升华。

三、实施策略

(一)依据幼儿的不同兴趣“点”有梯度地投放材料

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不同兴趣“点”的需要进行材料的投放。这里所指的“兴趣点”既可以是一些集体所关注的,也可以是幼儿个体所关注的兴趣需要。而不论何种兴趣点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要依据其兴趣开展活动,这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教师要如何获取幼儿的兴趣“点”呢?实践证明,幼儿的兴趣“点”是不断变化的,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时,教师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从集体关注转移成小组关注,进而更好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据此进行材料的投放,进一步地激发幼儿探索知识。案例1:某中班,主题活动:“冬天”。这是幼儿在一次聊天过程中所生成的话题。当时,某教师发现在聊天的过程中,幼儿对于冬天的保暖用具非常感兴趣。之后,便组织小朋友们从家中带一些自己曾使用过的保暖用具,如围巾、手套、帽子等。,在教学活动中,他组织幼儿一起对这些物品进行了图案、颜色搭配以及线条组合等相关美术方面的观察活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参与幼儿日常生活的聊天,获取了他们对图画、颜色、线条的关注点。这种善于捕捉幼儿对保暖用具的兴趣,并以此开展的主题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完成了相关美术知识的传递,可谓一箭双雕。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集体兴趣的收集,将使用过的保暖用具作为教学材料投放在了教学活动区中完成了环境创设,并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帮助幼儿获取了相关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依据部分幼儿兴趣,进行了绘画材料的投放,并让幼儿进行了自我想法的表达,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总之,通过此案例可以令我们认识到,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的需要进行材料投放将有利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率。

(二)通过适时性增添难度递增材料以维持兴趣持久性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一种材料产生兴趣后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能力的转换而发生改变,也会随着材料变化而产生关注程度上的变化。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操作水平的不同,适时更换材料,并增加一定的难度,以使幼儿保持持久的兴趣。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不是每次活动的材料失去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后就毫无使用价值了,这时只要通过增添相应的一些材料或者改变材料性质及作用,就可以使其再获生命,这也说明了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案例2:“剪窗花”幼儿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等外国节日非常熟悉。一次偶然,教师发现一些小朋友对窗花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与幼儿一同开始收集资料。课上,教师向幼儿介绍了窗花及剪纸的相关知识,并介绍了剪窗花的一些方法。课后,教师还有意识地将材料:“蜡光纸、剪刀”投放在了区角中,希望能够让幼儿进行操作。可事隔几天,区角中活动的小朋友就变得很少了,幼儿对剪窗花失去了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失去了之前高涨的兴趣呢?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调查与分析,原因找到了。原来幼儿通过活动已经可以从不成形变成了能剪出图形,同时对边剪、对角剪等一些方法已经能运用得很好,所以就造成了兴趣的丢失。这时,教师想是否可以尝试用不一样的材料进行窗花剪纸呢?于是,教师找来了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塑料纸、糖果纸、布、卡纸等投放到了区角中。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试图通过这些材料的增添与丰富,再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继续关注剪纸。而结果也正如设计之初教师所想,幼儿的兴趣再次被激起来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首先,教师抓住了节日和我国传统艺术的教学契机,实现了既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将传统文化与美术相结合,又让幼儿在欣赏、动手操作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其次,教师能在发现幼儿兴趣“点”因材料的单一而改变时,及时剖析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再次,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比较,将幼儿作品在操作的程度上加以变化,帮助幼儿找到一些兴趣“点”,所采取的增添材料方法达到了激发兴趣的功效。上述三个方面最终促成了教学的成功。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投放的材料上,可通过多种变化,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事实证明,材料变化能使幼儿保持持久的兴趣,使幼儿的探索角度变得更加广阔。

(三)选择性替换材料或增减辅助材料以产生新的问题

活动区材料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替换或者增减以促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如在小班的泥工活动区域中,教师可将模型、各色彩的泥、刀以及滚条等泥工材料有序地加以投放。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幼儿对已经成型的工具不再感兴趣,对此,如果教师将豆子、牙签、铲子等一些辅助性材料投放到工作区,幼儿就又会产生新鲜感,注意到这些材料,产生“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呢,橡皮泥和它们一起能做什么”等一系列疑问。这时,教师再及时出现并加以讲解,就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故而,我们说在幼儿活动区域中选择性地替换或者增减活动材料,有利于我们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有梯度地投放材料”;“通过适时性增添难度递增材料以维持兴趣持久性”和选择性替换材料或增减辅助材料以产生新的问题的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时,本文还认为材料的投放必须以《规程》《纲要》为依据;材料投放的恰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正确而丰富的材料投放为美术区域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应组织多样的美术区域活动,让幼儿能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建议

本文所述的研究结果仅仅是基于本园的实践,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为此,这里也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同行们从事相关研究或教学有所帮助。

1.教育需要一份责任

责任感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师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更重视幼儿教育,促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人既应该对人有责任,也应该对自然有责任。传统伦理学主要关心的是个人行为的正确性。黄宗羲在《续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嗟呼!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而非师矣。”而今,道之广闻,业之专精,学生有惑不愿解,亦非师也。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教师,我们应先教育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试想一下,要是人们放心大胆地、不加思考地把受教育者的道德、心智及其灵魂信托给教师,而教师却并未意识到这一伟大重托,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呀。

2.发展需要一种坚持

邹韬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古人孟轲也曾作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联系到早教,同样也需教师有种坚持。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否能成功,而失败是再所难免的。只有坚持不懈、科学规划和合理实施,才能得到我们所希望的结果。

3.成功需要一起共享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共享是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迈进的基石。共享、分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的一些想法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而他们也将自己的点子和我一同分享。这也是为什么此研究能取得较好成果的重要原因。

作者:蔡晓霞 宋文吉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幼儿园

美术理论论文: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一、数字技术促进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的分析

在当今数字化科技浪潮的影响下,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更像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旨在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数字技术下美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具有开放的学习空间。基于计算机技术优势的研究性学习,使得学习者无现实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计算机数字环境下的虚拟空间给予学习者无以伦比的开放特性。学习者更不受学习地点的限制,图书馆、教室、设计工作室、艺术实验室甚至寝室、家中都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

2、具有数字网络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者的学习途径不再是单一的,学习的输入者不再是书本和教育者,更多的学习内容、资料来自于计算机数字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成绩可经由计算机数字网络上传交流、资源共享;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运用计算机数字网络学习平台与世界同步,并随之全球。

3、可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特性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美术课题的学习情景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网络平台信息搜集、课题资源共享、专业课题讲座、网络授课学习等。学习研究形式也是丰富的:团队合作、独立自主研究、个人与集体讨论等。

4、可收到差异性强的学习评价。通常学习评价情况是无法体现学习过程中的差异,也体现不出个体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在多元结构式美术教学方式中中,计算机数字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记录学习者研究学习的过程及分步评价,这种评价的产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参与研究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形成。

二、数字技术下美术教学的优势分析

数字技术下美术教学首要优势莫过于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势,研究性学习正是对其整合资源的系统学习。信息资源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数字信息,还有数字资源互动及共享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多元结构式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数字网络学习平台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技术应用,数字网络学习平台给予学习者对知识进行专业交流、艺术研讨的环境。学习者学习的共享性和异步性更促进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数字网络学习平台既解决了学习者对单一问题多解的可能,又提供多人在线同步解决问题的可能,并且后者还能以跨时空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段的被人多次解决。数字网络学习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加速并拓展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规避了交流信息不畅通的现象出现。

三、总结

数字技术下美术教学是基于数字网络技术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其数字网络技术直接促进美术教学发展,形成了以信息网络化特征的教学趋势。广阔的数字网络世界里,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没有明显的区分,参与者即可能是学习者,也可能是教育者,两者之间转化自如,交流轻松,真实的个性主张被轻而易举的彰显,较大程度地激发个人的潜能。

作者:董万多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理论论文:江西省美术欣赏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文章结合江西省文化资源优势,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评价指标的确定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及时,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院校理论课研究论文

我国艺术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艺术教育有关,而艺术理论教学在艺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思当前我国艺术院校理论课长期以来受冷落的现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是我国艺术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的专业基础教育、创作能力教育和理论素质教育为内涵的。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概论、美术历史、美术批评等方面的美术理论课程来完成的。一直以来,美术院校在理论教学上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历史问题。有人认为美术理论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事情;技法专业学生将理论学习排除在学习计划之外并对自身的理论素养要求过低;一些学校忽视理论教学,在课程结构、课时分配和从事理论教学的人员安排上流于形式等等。有些问题大家因为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

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从表面上看,理论课受冷落的责任应归咎于学生,因为一切后果好像是由学生直接造成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学生的醒悟来改变现状。因此,提高美术院校学生对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显得非常必要。除此之外,理论课本身缺乏吸引力也是造成自己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美术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就是说,美术理论课长期以来受冷落不仅牵涉到理论研究者、教学工作者,而且与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体系都密切相关。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还得将批评的目光从学生身上移开,跳出传统的思维局限来进行审视。

首先,美术理论本体建设上存在问题。一些陈旧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在乏味的阅读中找不到学科的内在逻辑关联。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才开始把美术作为一个学科加以研究,其内容包括美术历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美术传播四个方面。但是,“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似乎还没有真正以‘美术’为基本范畴,来建立起独特的、有机的学科理论,即使曾有所谓《美术概论》教材,但也不能说适应了美术学科的理论结构与内在逻辑乃至完整性与有机性建设的要求。”①

某些过时的教学研究。“当时代和艺术发生变化和更新时,我们也必须随之转变和更新我们的艺术观念,否则我们就会对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身边的新艺术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②艺术总是在创新中获得生命的。如果我们的理论研究只停留在过去,那么我们将失去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兴趣。王南溟在批评当今美术教学研究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过时的教学研究将艺术教学停留在人体美的阶段,或者还停留在人文主义的审美阶段是当代艺术教学的较大障碍,这种教学让学生认为只有这种人文主义审美才是艺术,甚至会对当代艺术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③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要求将学生从封闭的理论视野中解放出来。从“五四”时期前引入西方艺术到现在,中国美术已经历了几次“革命”和思潮的起伏,这既给中国美术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材料,也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点、深刻的反思和方法论启示。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当代艺术,更需要理论的支持和阐释,以利于解决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识别和区分资本控制下流行的庸俗审美情趣,保持艺术的精神与品格。但是美术教学在与艺术时代嬗变的呼应中显得很被动,究其原因便是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教学没有从理论的源头上进行思考,没有从更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视野上进行价值判断。

脱节的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是美术专业学生彻底抛弃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论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没有了,学生对理论失去兴趣也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随着理论家和画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大,功利的评判标准让人们对理论的重要性产生怀疑,在理论表面繁荣的背后,真正热爱理论事业、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并不是很多。有的学生受此影响,对理论学习表现冷漠。

其次,美术院校理论课受冷落现状的形成,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难辞其咎的。在直面美术学院的理论教学问题时,批评家吴味的质问一针见血:“面对我国美术学院陈旧的‘玄学’教学模式和一帮毫无社会科学背景的老师以及一群学不好数理化就改学艺术的学生,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④其言辞虽然有些激烈,但美术理论教学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实施的确是雪上加霜。我国的艺术培养模式和艺术教育体系使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人才的来源上。如果走不出“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理论课将永远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只是艺术观念的问题,更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已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和前途。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会如何在掌握美术史料、史实的基础上,思辨历史,重解历史和批判历史,并以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美术历史教学的关键。”⑤我们还要将美术批评教学从依附美术史教学的从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因为社会发展中许多艺术方面及与艺术相关的现象与问题,都有待于尖锐、深刻、独到的批评去分析和阐释,并从解决美术发展中的学术问题上升到解决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理论课不算专业课,有些老师和学生都把它看成负担,只是一种点缀。作为科学的教学体系,美术学同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身不是主从、依附关系,而是相互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美术学有着更重要的地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的教育观代表了美国当代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育的总体趋势,对我们的美术学科建设不无启迪意义。他们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分化、重组,以及与其他学科结合衍生出许多新的艺术专业和边缘学科新专业。艺术学院作为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无疑应对自身系科的设置和课程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⑥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打破传统的学科与专业划分的界限,开设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教学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艺术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一线教师理论水平普遍不够高。这除了跟国家理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模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关外,专业人才流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理论师资情况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仍然比较低,本科生毕业直接留校任教的仍占很大比重。这类教师由于不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因此教学上产生的后遗症也日益暴露出来,致使美术理论一直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讲解。

近30年来,中国的美术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总体上来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制定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远的目标。院校的美术理论教学除了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外,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加强对美术理论自身的研究和探讨,提高理论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样院校美术课长期以来受冷落的尴尬局面才会结束。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新课程教法管理论文

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的全新教育理念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促进教师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以新课程观来认识教育对象,使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能够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教师走进新课程,探究新教法的基本任务之一。以下就以执教赣美版七年级13册第6章《传统纹样》课案为例,谈谈进入新课程,探究新教法的过程与感受。

一、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载体

“传统纹样”是教科书中的图案教学内容,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现代设计意识。过去将图案课作为独立的设计实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图案包含了设计构思和创造因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而且又是在45分钟的课时内概括地把思维语言转化为形象,困难的确很大。因此,已往美术课中的图案学习内容,学生常常是满怀喜悦上课,终因失败而灰心。原因是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缺乏联系,繁复相因的形式法则使学生不易理解,表现技法难度过高,使他们无法完成自己满意的作业,造成学生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在上《传统纹样》课之前,布置学生观察收集家中已有的自己熟悉的生活日用品,如饭碗、茶杯、瓷花瓶、脸盆、床单、被套、靠垫、窗帘、文具盒、书包、练习本等日常用品上的图案,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让学生感受到图案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我们亲密相伴。使同学们了解它,喜欢它,继而在课堂学习中不感到陌生,有信心学会表现它。

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上好图案课,使学生对图案能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乐意接受和主动积极完成作业,笔者改变以往图案教学以写生----变化为先导的传统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意、积极思考,并支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作品。其方法是: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并且喜欢的物品带到课堂来设计装饰图案。同学们都带了自己挑选的物品,如小塑料杯、塑料壶、塑料碗,自制信封、纸提袋、小拎包、文具盒、白瓷盘、瓷花瓶、玩具等物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手绘或剪贴的办法,为自己的小物品设计图案,也可以与同桌合者作完成。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全力以赴。但是,在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图形布局不当,松散琐碎、重心不稳的问题。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讲解图案设计必须遵循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规律,解决图案不美的问题。这三条基本法则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适合于任何艺术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讲授图案的设计方法,学生的反映是迫切想听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一边操作一边吸取知识,既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又比以往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效果截然不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模仿与创新

同学们在设计图案时,往往会模仿自己带来物品上的原有图案。笔者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模仿画的图案,加以改进的图案,自己独创的图案都予以了肯定。美术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绘画、制作、手工,都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技法,必须通过教师或课件的示范,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意识,令其通过模仿掌握初步的技能,凭借现有的工具材料,合理地应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方法,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进入具有实质意义的创造活动,同时也让别人能够理解、认可、欣赏。模仿是学生形成技术意识的起步阶梯,是创新的基础。

目前,“创新”是教育大力追寻的理想目标。因此,创新也成为美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的标准。看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否标新立异,看手工制作能否打破常规,但对于实现“创新”的基础与过程却缺乏研究。因此,现阶段对于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模仿”,总是带着批判色彩,使模仿在美术教学中逐步贬为“抄袭”或“照搬”等等。固然素质教育推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片面强调创新,势必将创新引入歧途。在学生的绘画习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怪诞,荒谬的画面,学生还津津乐道,自我欣赏。长此以往,恐会让学生从小形成一些怪异、离奇的思想,养成我行我素,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品性。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论来正确看待学生的模仿与创新,使新课程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美术理论论文:美术教师教学心理因素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学的水平,而他们的教学心理因素和品质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就需要美术教师了解现代美术教育工作对美术教师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障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