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摘要:为了解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参加贵州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探索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iJIl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培训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论文摘要:为了解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参加贵州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探索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iJIl中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师基本情况主要从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两方面进行调查,教师中大专和中专(中师)学历占了绝大多数,本科学历教师占8%,硕士及以上学历没有,73%的教师接受过专科教育(多数教师接受的是函授、网络教育等形式的成人专科教育),层次整体偏低,必然会导致教学水平、教研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低层次。

教师中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占76%,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为4%;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较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折射出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能够教授英语、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一些新增课程如科学等学科的教师也严重缺乏。从访谈中得知,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对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提高质量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应有的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及学科教学还囿于传统方式,教师包班的情况为数不少。

(二)设施建设现状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农村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问卷中作了相应的调查。贵州是最早进行远程教育试点的省份之一,在被调查的各所小学,远程教育硬件设备的配置基本完善,少部分学校已拥有计算机机房和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施,但总体情况是拥有计算机数量较少,基本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普遍缺少相关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学课件和应用软件较为匮乏,90%的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兼职教师,2/3的教师没有计算机使用,软、硬件投入均不足(远程教育设备除外),培训投入有待提高。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1.教学媒体设备应用

教学媒体设备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出发点,媒体设备的状况及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关系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效益,所以教学媒体设备必须提高使用率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本次调查主要从幻灯等传统设备的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及互联网等六个方面进行,结果如图1所示。

由于远程教育手段在全省的普及推广和互联网络的普及,分别有46%和48%的教师会基本操作,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有近2/3的教师不会,值得关注的是幻灯等传统教学设备只有17%的教师会操作(含能熟练掌握的教师在内),远远低于其他相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反映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对传统教学设备应用的不重视的整体情况。

2.教育技术手段应用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远程(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突破了以往教师个人凭教科书或参考书备课的历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和互联网络实现了较大限度的教育资源共享。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已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从应用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优化了学科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图2显示的调查结果,被调查的教师中仍有46.1%的教师从未进行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达89.3%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没有应用过任何远程(网络)教学资源,体现了教师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处于较大的劣势状态;近27.7%的教师没有应用过PPT教学课件进行教学,有68.4%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应用过除PPT以外的教学课件。

在随机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虽然知道“教育技术”这个名称,但对其涵义却没有深入的理解,多数教师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

3.教育软件应用

教育软件的熟练程度主要从教学数据统计、PPT课件制作、教学网页制作、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搜索和电子邮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查,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在教学软件的熟练程度方面,会操作程度较高的是教学数据统计,程度低的是教学网页制作工具和多媒体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可知,多数教师对教学网站、教育Blog等新一代教学手段,普遍缺乏了解,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教育网站、教育Blog等新技术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师生互动性好,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是改善教学质量理想的新一代教学工具,同时也是教师之间充分交流的信息平台,是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力补充,很有必要加强教师这方面的训练。

二、现状分析

(一)优势

1.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提高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和《教育技术考试大纲》,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贵州省教育部门领导下,联合省内外品质资源有序地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普及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积极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三新一德”(即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全省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将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2.较大规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积累了基础

近两年以来,按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贵州省通过多种模式进行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培训,并利用北京大学远程教育的优势,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培训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师资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向前迈进

在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要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关键是解决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作为最早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省之一,几年来,远程教育设施大面积投入建设,远程教育资源不断积累以及远程教育方面人才储备,为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劣势

1.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不足,教育技术应用整体滞后

信息技术教师是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力量,但信息技术教师数量少、分布不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能正常开设,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指导,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及应用技能掌握程度较低,造成教育技术应用整体滞后的状态。

2.地域环境严重限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

自然地理因素也是影响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贵州农村大多深处内陆边远地区,自然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区域教育技术应用受到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缺乏教育技术应用的“内在生长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低水平无序成长的恶性循环和对培训的强烈依赖性。

3.教学设备的不足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

虽然远程教育设施投入建设,但经过几年的高强度使用,一部分已经自然老化,一部分虽然还在使用但相对比较落后,且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教师们因此逐渐形成因为设备的缺乏而不再考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也使教师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可以不掌握教育技术领域的知识。

4.教育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着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

农村教师最为苦恼的是没有现成的资源供他们应用。首先,虽然网络平台上有着成千上万的资源供人们获取,但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资源往往还需要修改后才符合要求;其次,他们教学负担繁重,已经很少有精力投入其中,也不愿意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再次,由于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低下,缺乏主动搜索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造成农村教师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与教学设备一样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

(一)培训前的起点与定位

培训是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要通过培训让教师得到较大的提高,培训起点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他们基本没接触过,因此要从他们的13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紧密联系新课改,展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定内涵。

其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强调技术与课程理念的整合,就贵州目前的情况,教师们对技术本身掌握程度较低,技术的培训仍不能忽视,培训的起点应该设置在信息技术基础及初步使用上。

再次,教师“内在生长力”的培训也不容忽视,为保障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不脱节,培训内容的设置必须紧紧依靠起点的分析,定位于帮助学员选择适合的技术和工具、帮助学员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员形成媒体资源选择、应用及资源开发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内在生长力”的形成。

(二)培训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训中应当让学员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主线,将教育技术能力整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

首先,培训过程以完整的案例为基础循序渐进,注重学员在参与中体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案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案例呈现让教师容易接受并积极参与培训过程,以教学案例为依托来展开培训更适合学员进行学习,能够较为自然地迁移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其次,培训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交替进行,通过案例教学、教案设计与作品创建、个人练习与小组研讨、全班交流与经验分享、活动体验与课后反思等多种活动,引导学员积极参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三)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

培训后跟踪是检验培训成效的关键,培训成效的评价包含多方面,通常用培训的课程体系、师资体系、管理体系、培训总结及培训材料积累来反映培训工作的质量,用现场满意度调查、知识考核、写学习小论文等方式体现培训效果。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并非三两天就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上述方式来判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否切实有效并不科学,作者认为应变以往的直接评价为跟踪支持,在跟踪支持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影响。

四、总结

农村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教师能力提高是很大也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解决的问题,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各教育单位或组织都在关注并帮助农村教师提高能力素质,但从目前的成效来看,相对而言,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首先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地区间、层级间的差异,从农村现有教师的实际出发,在政府部门和主管机构的指导下,从已有的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活动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改进不足之处,大胆创新,系统性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有甄别地供给农村教师教育和培训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整合;策略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高低,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关键。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为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其整合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优化信息技术, 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保持一致,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动的力量。[1]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能力。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

状及具备的能力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是:1.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该用时不用,或者无人利用,将信息硬件资源白白浪费。如:不会下载远教资源、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2.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意识或观念薄弱,“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依然盛行。3.许多教师缺乏管理教学资源和监控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信息化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较弱。

根据以上现状,及时进行课程整合时应具备的能力有:1.拥有随时更新教育观念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已经从简单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上升到对伦理道德等新观念的研究。[2]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处理好教学各环节的关系。2.熟练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设备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原理,将信息整合、加工,再通过媒体呈现给学生。3.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各项能力,用知识武装头脑,培养网络能力、协作学习和积极创作的能力。4. 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1)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进行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和加工;(2)收藏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储备教学资源。使用起来快捷、方便、省事;(3)关注教学论坛,获取有效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由于“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谁也不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策略。本文有以下几点策略:[3]

(一)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整合。课程整合不仅是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过程,更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课程的有效组合过程。运用多种教育理论,特别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先进模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学习。学校要积极确立“教学要发展,信息要先行”的理念,为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提高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 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高低的集中体现[4]。在设计观念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变重 “教” 轻“学”的传统观念 ;在设计策略上,树立系统观和课程融合的思想,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的融合;在设计方法上, 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三)注重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再造,能够促进课程的动态生长。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沟通,从多渠道争取投资,尽量使信息化硬件资源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四)正确对待课程整合中的伦理道德。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师生的伦理道德造成了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等。)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自觉获取有益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有益资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 [5]

(五)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各项活动中都有所涉及,检测学生的体系更完善、涉及面更广。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下的教学评价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一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用于提高整合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小学要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带动下让所有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多媒体硬件设配操作能力和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努力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结束语

中小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与理论知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前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是核心;教学实施是集中体现;还要关注信息技术伦理问题,做有益的课程整合,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积极、有效、健康的整合。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试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及时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障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障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较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

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培训和应用工作进行评价考核,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人评价的范围。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注意保护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和创新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激励。在评价考核的导向下,最终达到教师愿意使用、自觉使用、合理使用教育技术的目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教学应用是保障“农远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应用基础设施和品质资源的前提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品质教育资源。”“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1]这既充分肯定了“农远工程”的意义,又为我们指明了促进工程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诚然,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品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2]自试点工作以来,国家、地方已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覆盖了全国大约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共享到了品质教育资源。[3]可以说,工程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农远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使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品质教育资源切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早在2005年8月,周济同志在“农远工程”卫星数字频道开播仪式上就曾说过:“这项工程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应用,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4]所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就成为影响“农远工程”能否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当前,各省市都展开了配合“农远工程”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如火如荼的热闹表象背后,对于培训的效果却颇多诟病。究其原因是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明确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结构至关重要,它是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标准等环节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获取、加工、管理、交流、表达和传递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一般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规定为以下四方面:(1)意识与态度(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几方面);(2)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3)应用与创新(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技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几方面);(4)社会责任(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内容)。[6]

赵勇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关键是要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确定具有相应功能的技术,把技术潜力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更重要的要包括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尤其是技术与目前实践的一致性与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具备的潜能认识。[7]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实施“农远工程”项目的视角,笔者以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要求教师明确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具有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教学光盘、卫星IP、计算机等),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和态度。

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熟知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明白信息技术常用术语的含义,知道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趋势等;知道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如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卫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与功能,如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卫星接收装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论知识。

3. 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操作信息系统,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卫星IP资源的接收、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如多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如PowerPoint、方正奥思或Authorware等;网络知识与技术,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教室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校园网络管理与应用、网页制作等。

4.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这一层面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利用信息的重要且实用的一种能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具备良好的检索技能,能在备课和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现有材料,或是借助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下载所需资源;对于现有资源或检索结果,能够依据教学需要予以的识别和理解,并做出正确的时效性与价值判断,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重新组合和编辑加工,或者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和图像处理,并以便捷的方式进行存取。[8]

5. 信息交流能力

这里所讲的交流涵盖了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定期举行的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中,同校内外同行相互切磋,分享成功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能利用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工具(如BBS、博客等)等与同事、专家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通过撰写教学叙事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得以提升;能采取多种途径,如家访、电话、班级QQ群、E-mail等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6. 社会责任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即保障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传授,促进学习者合理、合法地使用技术,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利用技术资源,如遵守与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涉及隐私问题、版权问题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7.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农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层面尤为重要,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能力,如利用教学光盘、卫星IP资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教学设计能力,即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够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评价方式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即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于教学中,如积极探索基于模式一的有效教学,IP资源、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等。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必然需要诸多环节的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庞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培训基地,我们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提高对策

[论文摘要]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对于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低以及福利待遇差、成长空间小、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条件差及学校民主管理机制欠缺等因素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建议从以下方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优化农村教师成长空间;减轻农村教师工作压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氛围;建立持续反馈机制,促进农村教师成长。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对策

农村教育目前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入,农村教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激发农村教师的执教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要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考虑农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问题。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教师工作满意度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它还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只有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激励措施,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一、农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一)工资低以及福利待遇差

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诸多矛盾归根到底也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及教师这一职业应当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然而事实是,我国分配关系的错位造成了社会消费的扭曲,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在经济上归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农村教师的待遇福利问题尤为突出,

农村教师基本上拿的是“裸体工资”,很多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并未从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中真正落实到位。甚至一些地方还存在扣减教师工资的现象。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笔者曾对120位农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2%的教师对工资及福利待遇不满。

(二)成长空间小

学校能否为教师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环境,将影响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教师对能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的学校会更满意。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内涵更倾向于个人的发展和前途。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机会有限、成长空间小。首先,农村社会不能给教师提供方便条件,让教师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农村社会是一个分化不充分的社会,没有书店、图书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想要买书、看书、提高学历、参与培训都要到县城和大中城市,这无疑增加了教师提高素质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u。其次,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新教法、新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师培训经费困难。部分地区因为地方财政薄弱,没有专项的教师培训经费,造成许多农村教师不得不放弃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再次,农村学校本身为教师提供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农村学校抓教学强,抓教师教育弱,教师看不到自身发展的前途,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农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降低。

(三)工作负担过重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重,还疲于应对各种检查、评比、考核的任务,长期超负荷的劳动影响农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学校大量增加,由于学校缺少甚至没有专职生活教师以及保安人员的编制,导致农村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学校的治安工作。有的学校,男教师兼职当保安,负责巡逻护校;女教师兼职当保姆,照顾学生起居。因此,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师大都从早上六点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学生入睡才能休息,普遍感到压力过大。另外,目前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因为教师欠缺,一个教师要同时兼任几门学科的教学,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复式教学,教师要担任几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四)工作条件差

工作条件主要反映在教学条件、学校环境和教师住房上。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把工作条件归属于保健因素,保健因素虽不能带来对工作的满意,但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尽管农村学校近几年在硬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农的教学条件依然较差,如音体美教学设备缺乏、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奇缺等。许多农村教师认为学校的教设备根本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备条件,很多课改计划中的教学课程和试验在农村学课堂上都无法完成。另外,农村教师在生活条件上也法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不能像城市教师那样有优厚的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而且国家现住房改革政策也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无法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无力建设教师“周转房”,给青年教师及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五)学校民主管理机制欠缺

《教师法》和《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完善学校的决策工作,增强学校工作计划的周密性和性。同时,教职工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行动的自觉性。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里,校长负责制却被曲解为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其结果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对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并不重视,没有设置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学校管理不够民主,领导存在家长作风,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没有话语权,教师的工作成绩得不到有效激励,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不到劳动的乐趣。大多数教师对此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少数能说点意见的也成了压制的对象。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参与不够,工作积极性往往不高,责任感不强,对自身权益和学校未来发展不重视,这不利于教师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市同等学历和同类学校的教师相比,其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没有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的提高,就谈不上教师社会地位及教师对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国家在政策方面应给予农村地区教育大力扶持和相对倾斜,建立国家指令性补给政策和规范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的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建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中央和地方都应拿出相应的资金,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增加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津贴补助,通过工资、津贴、医疗保障、住房补助等经济杠杆和评定职称、荣誉等激励措施,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农村地区教师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二)优化农村教师成长空间

进一步完善教师晋升及进修提高的制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充分体验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首先,学校要为教师晋升提供条件。对于学校来说,行政职位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众多教师的晋升需求,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合理、透明的竞争机制,开拓教学业务方面和教研方面等多条晋升渠道,让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在公平竞争环境下都有自己的晋升渠道,满足不同价值观教师的需求,鼓励和建设性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最终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定期脱产或在职进修,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让教师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其满意度水平。

(三)减轻农村教师工作压力

现阶段的教育对分数的追逐并未减缓,社会、家长、学校仍然以统考成绩、升学率来衡量教师的工作,升学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福利奖金、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同时新课程改革又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农村教师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人对新课程改革只听其名而不知其然,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更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和学校应该关注农村教师,切实帮助他们减压,建立减轻教师压力的机制,多与教师沟通,要鼓励教师说出自身的感受,以减轻心理负担;建立健全合理的奖惩制度,通过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考评教师的工作业绩,在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教师荣誉、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氛围

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教师劳动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农村中小学应尽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充裕的图书资料、现代社会中获取信息的物质条件以及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技术手段,以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另外,农村学校管理者应实行民主管理,应意识到教师是有知识、有能力、有个性的特殊群体,应以尊重、信任、沟通、交流、引导、促进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工作氛围,让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真正享有教育自主权并参与学校管理。

(五)建立持续反馈机制,促进农村教师成长

农村中小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对本校教师进行的、综合的、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要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改进教学工作,提高绩效水平。学校对教师书面的工作评价包括现场管理记录、出勤登记、学生学习表现档案和教师工作能力评价表等。书面工作评价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在工作评价中要诚恳地对教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使教师拿到自己的工作评价时对自身的情况会有一个更客观的了解,感受到学校管理者在关心自己的成长。教师根据反馈的结果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最终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进而达到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的目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的问题与对策

张永玉南际石文兵

20__年3月21日至25日,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一行5人组成调研组,就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及教师调配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江西省“以县为主”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体制基本确立;通过核编定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进一步精简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调配交流等的管理职能尚待进一步到位;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偏紧,学校班额过大,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调研样本县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星子县、___县、于都县分别作为我省边远山区、湖区和经济贫困老区的代表,以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三种形式开展调研。我们在这三县分别召开了有县政府、市、县两级教育局、人事局、编制办和财政局有关人员,以及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及中小学教师管理和教师调配工作的汇报。实地考察了2所农村中学、3所农村小学和2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对三县发放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测算表”,对12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对三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三县基本情况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庐山脚下、鄱阳湖之滨,境内多山区、湖区,总面积为89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农村中小学校10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8608名,其中县镇小学5186人,农村小学生28656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990人,实有教职工人数2327人,超编337人;小学23人以下的教学点4个,占用教师编制数5人。

___县是江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的山区小县,全县人口13.6万。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68所,农村中小学63所;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596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2775人,农村小学生59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163人,现有在职教师1198人,超编35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25个,教师51人。

于都县是位于江西南部的部级贫困县,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区为主,人口94.1万人。各级各类学校355所,农村中小学校337所,小学教学点104个;中小学在校生人数188425人,其中县镇小学生13234人,农村小学生112015人,县镇中学生19503人,农村中学生43609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6852人,实有教职工人数9190人,(其中公办教职工7451人),代课教师1739人,超编2338人;全县教学点104个,教职工247人,小学23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2个,教职工244人。

(二)教师编制管理核定的情况

20__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赣府厅46号文件,要求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为:小学1∶23.5,初中1∶18,高中1∶16。按照省定编制标准,星子县、___县、于都县教职工核定编制数分别为1990人、1163人、6852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各县采取了以下做法:1.调整学校布局。星子县农村中小学由原来的141所撤并成107所,其中撤消中小学校4所,村小10所,教学点20个。___县将原来的183所中小学,调整为68所;2.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由县编办牵头,组织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组成核编小组,根据学生数核定教育编制。3.清理各类不合格教师。星子、___两县共清退代课老师1168人,“在编不在岗”教师154人。(从1999年至20__年___县共清退代课教师413人,目前已无代课教师。于都县教师紧缺,尚有代课教师1739人。)4.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做好教师分流工作。___县采取了六条措施做好分流工作:(1)顺向流动安排到缺编中小学任教;(2)鼓励富余落聘人员到在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3)经学校同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部分富余落聘人员停薪留职;(4)允许因身体原因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教师按政策办理病退;(5)允许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的体弱教师实行提前退岗休息;(6)在校待岗,参加学校安排学习、劳动和其他活动。

(三)教师的调配情况

1.对于教师的调配,三县做法不一,但基本能体现教育主管,规范管理

___县的做法是,教师的交流和调配,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的编制余缺和需求情况,以及教师的个人申请,经集体研究,由教育人事部门下调令,对农村调往县城学校的教师,采取经过考试公开选拔的方式。星子县的做法是,县属教育系统编制内的人事调配,由县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编制内乡镇之间、县城学校之间的教师调动,由县教育局自主决定,县编办和人事、财政部门按县教育局的调动函,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于都县的做法是,小学教职工在本镇内的调动,由中心小学负责;小学教职工跨乡镇调动及初中、县直学校教职工调动,由县编办核编,教育局办理调动手续。乡镇学校教师调往县城学校通过公开竞争、公开考试,择挑选调,由县编办核编,调动手续经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跨系统调动,经县教育局同意后,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规定程序办理调动手续。

2.对教师队伍新进人员采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理管理”的原则。这几年来星子县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00名师范类 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___县向社会招聘录用了333人,充实教师队伍,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的压力。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在教师编制、教师调配以及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编制标准不合理,农村教师总量不足,城乡倒挂现象严重

目前,江西省执行的是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__年制定的编制标准,该标准未考虑农村教育实际,尤其是边远山区、湖区、库区地广人稀的实际,将城乡标准倒置。根据该编制标准核定的师资数量不能保障农村教育的基本要求。

20__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数,上级下达到星子县、___县、于都县的编制总数分别是:1990人,1163人,6852人。这几年,一方面辞退了一大批代课教师、一批年老教师退休以及自然减员,新进教师来不及足额补充,而另一方面是生源数增加,编制总量没有相应变动,各地教职工编制偏紧,教师缺额较大。星子县现在职人数2327,相差337人;___县现在职人数1198,相差35人;于都县现在职人数9027人,相差2175人。20__年秋季开学,各地小学学制“五改六”,更加剧了小学教师编制不足的矛盾。

这三个县大部分是山区或湖区,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成班率低,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城乡教师编制倒挂现象突出。如___县农村小学平均班额是23.9人,县镇的班额是54.4人。23人以下教学点25个,占用教师编制数51人。于都县教学点104个,教职工247人,23人以下教学点42个,教职工数44人。在僻远山区、湖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甚至还有一位教师包一个年级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学校教学网点调整,寄宿制学生增多,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和学生管理工作量加大,现有学校定编数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20__年以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但条件艰苦的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湖区,教师力量严重匮乏,又出现了大量的代课老师,他们成为农村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代课老师会重新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阻碍农村教育体制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农村教师调配交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对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上,各地都出台了教师人事调配新举措,使中小学教师在调配交流上,通过公平竞争得到公正待遇。但是,这也造成许多农村教师由村里流向镇,镇里流向县城。条件艰苦的僻远农村留不住人,补充的也基本属于城镇学校落聘的教师,使城乡师资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师调配管理上还存在着周期过长、手续烦杂,具体办理的过程没有考虑到学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用人等情况,有关管理部门只为了方便管理,没有较好地体现服务意识,有的地方甚至调动了一二年都未能兑现工资。

(三)农村教师待遇低,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待遇低体现在几个方面:1.工作条件艰苦。许多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教学点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湖区,学校办学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给教师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2.教师收入低。虽然教师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工资,但相对乡镇工作的公务员,教师收入还低一档次。而那些代课教师一个月只能领取300左右的工资;3.教师工作量大。如___县鹤吼希望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在校生130人,6个年级(学前班),6个班,教师10人。平均每位教师每星期25节课(不包括早晚自习和值夜班),每位教师兼任2-3门课程。

农村教师待遇低,造成农村教师岗位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星子县近三年来共有116名农村教师外流,而计划招聘340名教师,实际招到262人。一些农村教学点长期没有正规教师去那教书,只好由代课教师顶替。我们考察了于都县葛坳乡沙坝教学点,该教学点设在村里的祠堂内,没有电灯,24名学生挤在一起上课,有学前、一年级、二年级三个年级,由一名年龄48岁的未能转编的民办教师代课任教。

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农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合格教师招不进来,年轻骨干教师外流,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老化。我们调查的12所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共有教师578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115人,占19.90,36~50岁的有241人,占41.70,35岁以下的有222人,占38.41。

教师年龄的老化带来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我们所到的这些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主要是年龄偏大、教龄较长的中师或高中毕业生、民办转正、代课老师组成。于都县目前尚有代课老师1739名,其中有二分之一学历不达标,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极个别只有小学学历,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在对三县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平衡现象严重,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奇缺,如星子县有107所农村中小学,按一校仅配一名专业教师,分别应配107名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外语教师,但目前该县农村中小学仅有4名音乐教师、2名美术教师、32名英语教师,音乐、美术、体育、历史、地理课程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不开这门课。由此造成学校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手段不能应用,影响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四)教师职务评聘的问题

从20__年开始,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开,这项政策实施之初,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由于连续实施了三年,职称职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评上的多,聘上的少,由于职数的限制,许多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后不能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到退休都无法受聘,影响了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积极性,导致一些中青年教师流失。

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培训费用过高培训名目繁多的现象。教师反映在职称晋升过程中,要交各种各样的培训费等总共近1千元左右,还要参加几个部门主办的诸如计算机、继续教育等各种培训班。

三、改进思路与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是关系到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项工作中,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调整城乡师生比例标准,以保障农村教育的基本需要。

(二)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权限下放,将编制管理权限交给县里。省级管理部门根据中央有关定编原则,制定出定编指导性意见和低编制保障线。把核编权限下放到县。各县可依据省里定出的编制标准,结合本县财政状况,根据本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以及生源变化情 况核定本县教职工编制,并报省、市编制、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同时,省级编制、教育、财政部门履行制定标准、检查监督职能。建立省级编制专项检查制度,由省编制、教育、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随机对各设区市、县进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专项检查,对违反编制管理制度,加重财政负担坐吃空饷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追究当事人责任,并通报全省。编制管理权限下放,符合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提高各地工作责任心,防止基层矛盾上交,也体现了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

(三)改革现行师范生招生办法,制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政策。每年在省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中拿出一些招生计划,尤其对基层需要的特殊专业招收定向生,由财政投入,为定向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学习费用。接受资助的学生毕业后有到农村中小学工作一定时间(5年)的义务,期满后优先享受保送硕士、录取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以改变师范生生源较差,合格教师进不来的问题。此外,加大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的工作力度,多管齐下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问题。

(四)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的问题,建立边远山区、湖区、库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补助制度。对在以上岗位工作的中小学教师,除继续享受高晋一级,教师工资标准增加10等优惠外,再发给农村教师每月50元的岗位津贴,省财政出40,市、县配套各出30,离开以上地区不再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针对农村中小学高级职称职数偏低的情况,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职称聘任职数指标,使教师安心农村任教。同时,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以上的教师聘任不占职数。此外,建议降低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收费标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支出由财政支付。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西教育电视台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摘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成为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在积极创设网络环境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应以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因校制宜,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模式、日常培养任务,积极营造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及时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品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3 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各地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本计划实施的相关政策,从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资格认定等挂钩的具体办法,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总之,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系列改革,使中小学各类学科教师的现代教学技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提到真正提高,造就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应用,具有较高现代教学技能的专家型教师,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论文网在线: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试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问题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形式一直延续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以来,由于硬件短缺、观念认识肤浅等诸多原因,在培训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和。因此,发现并解决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在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一些浅要的分析。?

1 观念滞后 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 培训方式单一 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障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 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农村担负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 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及时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农村中小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小学教师,研究中小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浅析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声有色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论文摘要:微软秉承对中国的一贯保障,启动了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笔者二人组成一个团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网络调研、分析讨论,顺利完成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第二届志愿者活动的参赛方案。有幸对辽宁省阜新市中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以该校为中心,还有选自三所中小学的29名教师接受了培训,其中包括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文介绍了笔者对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

一、培训前后学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掌握情况比较

1.培训前教师情况

大部分教师通过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二级培训,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的简单基本操作,能够做出简单的小作品,但很少应用于教学,联系教学实际较困难,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接触过网络。在新课程改革培训之前,学校老师都听过教育技术这个名词,但却不了解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

2.培训后教师情况

通过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们系统地学习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并且能够应用powerpoint制作出一节课的幻灯片;同时还学会了如何下载、安装软件;如何使用qq、e-mail进行交流;如何申请和使用自己的blog发表心得,评论等;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源搜索和应用。在此次培训之后,老师们对教育技术有了系统的了解,并且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教师专业和教师角度有了新的认识,接受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所培训学校教师的心声与期望

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后,学员在给支教人的评价量表中写下了自己的心声与期望,笔者汇总如下:

校长:希望在今后更多一些像这样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手把手的志愿者培训活动。

接受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本次培训能够结合教学实践,重视实际应用,我们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新技巧。相信以后会通过网络自学,起到带头作用,也希望面对面的培训结束后给予网上的远程支持。

接受培训的其他学科教师:本次培训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技术针对性强,非常实用,希望今后这样的培训覆盖面再广一些,也希望以后还能得到志愿者的网上帮助。

三、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此次培训中,支教点学校除了教学资金不足,软硬件设备匮乏,信息技术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以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困难。

1.学员不相信此次培训

广大教师从踏上岗位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接受各种培训,但大部分的培训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培训内容并不是教师教学实际所需,而且培训是利用广大教师周末或假期的休息时间,教师们虽然嘴上无奈,但心中难免不悦。另外暑假期间,不仅有“携手助学”项目的培训,还有一些当地省市教育局组织的培训,多种培训在时间上也起了冲突。

面对如此众多的培训以及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师们对此次培训的目的和效果表示怀疑,培训热情不高,使教师对此次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培训困难较大。

2.培训结束后,所学知识不能用于教学中

该校有两间多媒体教室,全校师生众多,硬件设备不足成为多媒体教学的障碍。笔者调研了邻近其他几所学校的一些基本状况,发现都存在硬件资源不足的情况。广大教师也意识到了计算机多媒体对教学的帮助和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愿意使用多媒体,但现实条件往往不允许,久而久之,教师们对计算机多媒体也失去了热情。

3.教师原有观念限制

该校教师平均年龄集中在40-50岁,这就增加了他们固有认识更改的难度。这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们,他们原有知识结构中的隐性知识能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驾驭教学,但要更改教师错误的隐性知识就会具有极大的困难。接受本次培训的教师年龄都在50岁以下,培训中年轻教师有学习的欲望,愿意跟着我们学习,而40-50岁年龄段的教师不仅学习时进度较慢,而且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导。

四、几点建议

1.多渠道筹措资金,使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真正利用起来

要改变学校教学软硬件匮乏的现状,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地教育局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恰当地给学校适当的资金支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但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它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广大教师要有自己的备课电脑,师生利用多媒体教师传授知识,利用多媒体网络机房实际操练,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好了,是要用来使用的,不是仅仅给学校充脸面。

2.领导更新观念,采取优惠政策留住自身人才

许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摆在那里自己想用又怕出问题。要知道有了设备却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同样,有人想用但不知道该如何用也是徒劳。事实上,一位拥有远见的领导,不应该只看重眼前的得失,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入手,采用优惠的激励政策,引进并留住拥有教育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领导重视了,培训管理也因而得以加强,避免出现一些教师因为自己的一点私事擅自离开课堂的状况,让培训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是流于形式。高级人才不仅指导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还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科研素养,有良好的倾听和观察能力,能发现其他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完善教育技术理论。学校与学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3.具体培训内容以教师为本,按需分配,细化深化

加大农村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力度,要从方方面面做起。培训前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风俗,事先做好调研,设计好多个弹性备选培训方案。调研的对象可以是当地的教师、学生、领导、教育局,调研方式可采用座谈、调查问卷等,以此了解当地教师的学习准备,因为不同地区的教师对教育技术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培训者要在了解了当地教师的学习准备以及他们的学习需要之后,统计出他们的期望值后按需授课。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却往往被很多人忽略了。培训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就算起点低,接受能力也是无限的,太简单的培训内容调动不了广大教师的胃口。

4.多方式的技术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

农村地区的培训多是上级安排什么,学校教师接受什么,大多数的培训都是要么是理论培训,要么是技术培训,真正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寥寥无几。许多教师反映,他们接受过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但不知道教学设计该何时何处使用,不清楚教学设计与普通教案有何区别。因此,培训时要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操练式等培训理念,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说课、角色扮演、填写图表、画图、相互访谈、小组讨论以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游戏和练习等方式,让广大教师在实际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意会培训者的隐性知识。在参与式培训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利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结束后还要有专人负责网上答疑,让教师亲身体验教育技术本身的优越性。要知道,良好的培训是整合、利用教育资源的先决条件。

5.各种培训要具有持续性

许多培训往往是短期速成,学员当时能够接受,但没有实习的平台,所学知识转瞬即逝。许多学员反映,希望下个暑假还能跟志愿者见面,其实微软也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携手助学”包括实地支教和网上支教,为志愿者与支教点学员网上联系,远程支教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时,接受培训的教师也要有自主学习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让“携手助学”真正实现其对教育的保障。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权利困境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好的教师队伍,是好的教育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维护好教师的合法培训权利,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教育促人的积极性,促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发展。

一、教师培训权利的发展历史

教师培训权利是指教师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是教师学习权、发展权的内延。其研究源于义务教育的初等教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各国初等教育的迅速普及,教师匮乏、教师质量不高成为当时教育发展的瓶颈,这直接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因此,各国开始逐渐认识到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列为教育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1972年英国著名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报告》问世,首次对教师培养过程有了明确的三阶段划分,确立了教师教育连续化和终身化的方向,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在职教师培训关注的新浪潮,特别是在法律与政策方面。作为世界上及时个培训立法的国家———法国在1971年颁布的《继续教育立法》中规定:接受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每个劳动者都应有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在亚洲,《泰国宪法》(1991年)亦有规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在职教师培训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七条就有了规定,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也有明确规定。

二、教师培训权利的三重困境

作为一种职业,教师除了共享作为公民的普适性宪法权益和职业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权,还应享有作为教师职业专享的权利。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学历水平的提升、非学历教育、各种专业高级研修班等),有助于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实践性反思,更新教师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其培训权利的相对方即义务主体是工作所在学校。对此,《教师法》第十九条有了明确规定,但有的农村学校不愿组织安排教师培训,现实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权利面临以下困境:

1.作为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

教师作为普通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及其他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其中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其重要权利之一在《宪法》中第四十六条已有所体现,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权利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法律规范方面与公民受教育权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农村中小学校高举“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旗号,认为农村学校自身教学任务中教师人员紧张,而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在校园内教书育人,甚至有领导认为教师争取外出学习是浪费时间、工作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对此,教师往往迫于无奈只能放弃外出学习培训机会,这实则是对教师培训权利的一种侵害,且从根本上混淆了基本人权与职业道德的界限。

2.作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权利受到侵害

关于教师的地位,世界各国均依据本国国情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大体包括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公务雇员、雇员四种情况,但其宗旨都以保障义务教育教师的公务性为前提。在我国,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教师被视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保持一种横向的法律关系。因此,教师的职业内在需求使其应该和其他劳动者同样享有作为一般职业人的劳动权利。《宪法》和《劳动法》都有规定,一般地说,各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进修培训承担部门,与参训教师之间存在一种双向选择关系,培训承担部门本身具有服务性质。然而长期以来,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时,依然采取传统的讲授式(即教师讲述知识,学生记笔记),未能从成人学习方式和继续教育观念出发,与社会进步方向即服务对象需求相背离。此外,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在限制脱产带薪、提高学历的在职培训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不支持或限制的态度,使得教师没有学习机会,只能通过自我研究、自我发展来提升自己。对于没有履行此项义务的学校,该校的教师培训权利同样受到了侵害。

3.作为教师的特殊职业权利受到侵害

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主体是教师,对象是受教育者,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职业权利应该是由其职业特点产生的教育性权利,这种职业特点包括为实现教育目的而享有的培训权利。不仅《教育法》第四十条有规定,教育部于2004年9月下发文件中也要规定,但是,在现实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这必然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参加培训。再加上一些青年教师培训、校本研修、骨干教师培训、计算机网络安全培训等培训流于关起门来纸上谈兵的形式,更多地侧重于教学业务内容,盲目追求显性成效,忽视教师个体需求,缺乏长远规划,淡化培训后的考核与跟踪,评估与反馈,无法同教师实际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更多的教师将这样的权利视为强制性的形式主义义务而消极对待,甚至放弃。教师培训权利的深入研究,可以唤起教育实践中的教师维权的意识,切实维护教师的培训权利,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鄢旭 单位:吉林省永吉县第二十五中学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教育论文

1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1.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旨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专业化技能。但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培训针对性不强。首先,农村课堂几乎很少存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与城市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有所区别。目前,各级教育机构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推出了很多培训课程,但并不都适用于农村教师。由于农村教师所在教育环境不同,他们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的、符合其教育实际状况的培训课程来进行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1.2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场所通常是县级的进修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县级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十分松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培训期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培训教师的奖惩力度都偏弱,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就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对培训同样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1.3教师自身原因

首先,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很多偏远山村,一名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多项事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培训。其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教师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教学质量的关系,乃至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都存有倦怠及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理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2.1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以往进行的农村教师培训,大多的培训课程都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角色来设置,应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以研究,设置适合农村教师的培训课程。其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培训的内容、课程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培训更具实际意义,提升培训效果。

2.2设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应制定实施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培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教师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考核。将教师培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2.3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整个培训应当以教师为本。由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立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实践性、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前的教师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确保教师培训的效果。

3结语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相关部门,所在进修学校,教师所在单位以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培训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不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切实将培训要求落到实处,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作者:徐晶 单位: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综述

一、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1.教师招聘与配置不合理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小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对教师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然而,当前有些农村教师招聘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突出表现在短期化现象严重,或者根本没有告知教师聘任期限,让一部分教师以为一旦被聘任后就是铁饭碗。不仅如此,教师招聘过程中透明度不高,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除此之外,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配置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有些教师一人胜任多个学科的上课任务,这说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配置与学生数量比例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进。

2.教师培训与开发不足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与开发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学校在开展培训之前,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解,大部分小学的教师培训工作只是由领导单方面决定,带有严重的行政化色彩,从而导致有些教师对于培训没有多大兴趣,把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另外一方面,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机会不多。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培训较多的往往是、骨干教师,培训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对于其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农村小学不能给与新老师更多的学习机会,那无疑难以留住新教师。

二、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1.科学制定小学教师人力资源规划

要避免在制定小学教师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使得其真正成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有力之举,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之前,要做好本校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各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数量和现有小学教师数量,对未来小学教师人力资源需求做出的预测;二是在分析学校人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各小学义务教育的特殊要求,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小学教师人力资源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审与聘任、教师薪酬、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作出明文之规定,写入学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之中,以制定初步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三是在制定完人力资源规划之后,要结合其在具体实施中的情况,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不断的检验、评估和修正,使其切实符合学校小学教师发展之需要。

2.规范小学教师招聘,合理配置区域小学教师资源

要规范小学教师招聘,首先要建立由校长牵头设立、以教职工代表为核心成员的学校农村小学教师聘任委员会,校长与其他教职工代表一样,只是有聘任小学教师的提名权,并无决定权,而是由小学教师聘任委员会依据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来确定最终是否聘任。不仅如此,还要公开小学教师招聘的程序。在每学年度结束之时,对下学年所需引进小学教师数量定期公开在教育部门的网站上,让有致力于农村教育的小学教师了解招聘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合理配置区域小学教师资源。建议域内的农村小学教师轮岗制度。打破以往小学教师轮岗只是小学教师获取升职的必要条件,将小学教师轮岗制度常设化,以解决偏远小学的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区域内的农村小学教师均衡配置。

3.建立新型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

一是增加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小学都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农村小学由于配套资金不足的原因,短时间难以大规模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此种趋势不可逆转,未来农村小学也将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因此,有必要在当前就为已经在职的小学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以适应未来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二是在培训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师风培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不仅仅是小学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准则,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品行的形成,对其人格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各学校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师德师风培训计划。

作者:张妃 单位: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探讨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情况分析

1.农村中小学教师有进行教育科研的愿望,但缺乏相应的能力和习惯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愿望,但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也没有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渴望得到帮助和指导。调查显示,76.1%的被试非常愿意或愿意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但只有5.4%的被试认为自己达到了可以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67.7%的被试认为自己还处于边干边学的阶段,还有26.8%被试认为自己对于教育科研是一窍不通,无从下手。所以,他们之中有88.8%的被试希望培训部门帮助、指导论文撰写和课题立项,不希望或无所谓的仅占11.2%。另外,调查发现,每个教学工作日都写教学日记的仅占被试总数的3.2%,经常写的占18.2%,偶尔写的占68.9%,还有12.3%的被试从来没写过教学日记;书写教学日记的40.6%的是学校要求的,59.4%的是自己主动写的。所以说,相当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没有教育教学反思和总结的习惯,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研究的习惯了。

2.农村中小学教师取得了部分科研成果,但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部分教师也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水平相对较低。调查显示,62.8%的被试发表过论文,但大部分都是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能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相对较少,能在省级、部级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发表的文章56%属于经验总结的范畴,9.8%属于教育叙事。独立申请过课题的占被试总数的23.9%(不管是否立项),主持过课题研究的占17.9%,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占60.4%,其中23.5%的是校级课题,28.5%的是县级课题,28.8%的是地市级课题,厅局级的仅占19.2%,省部级没有,这就充分显示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和科研水平的低下。

二、培训对策建议

鉴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现状,结合培训实践,特提出以下培训对策和建议和同行分享:

(一)明确方向,找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定位

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愿景;有助于教师学习和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助于丰富教师工作的动机,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去完成。他们直面农村教育问题,对农村教育问题有真情实感,有切身体会,也最有话语权。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就是发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生成实践智慧,实现实践创新。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讲求方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习惯,提高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国培计划”为期半年的置换研修,2个月的集中培训,有可能帮助参训教师养成科研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就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严格落实。及时,培训前搞好调研,因需设课;第二,让参训教师搜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带着研究问题来培训;第三,培训中以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为载体,层层深入展开培训;第四,任务驱动,为每位参训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作业,让其在学中做、做中学,逐步掌握有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第五,集中培训后要加强跟踪指导,落实研修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下做法:

1.以研修日志为突破口培养学员的总结反思习惯

有实践证明,书写教学日记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受益的中小学教师不计其数,尤其对没有科研基础的教师更是如此。但调查发现,河北的农村初中教师坚持每个教学工作日都写教学日志或经常写的只占被调查对象的21.4%,还有12.3%的被调查对象从来没写过教学日志,为此,在培训期间,我们通过要求学员每天写研修日志的形式培养学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动笔、坚持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并力争将这一习惯和能力迁移到返岗后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养成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分析教育现象和书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把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训开始前我们就为每位学员准备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研修日志本,要求学员每天坚持书写研修日志,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不定期抽查,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比和点评,评比成绩作为考评成绩。一般十天下来,学员们就习惯了每天书写一篇研修日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学习的深入,有的学员甚至每天写两篇到三篇研修日志,反思24小时的所学、所获已成为学员们的一种习惯,有学员在座谈交流时曾这样说到“24小时不写研修日志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

2.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

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记录下这些教育现象、教育感受、教育思考,再加以整理、提升,就是好的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研成功的起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些研究》中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及时个阶梯。”在培训中,宜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训练其课例研究、叙事研究的能力,以学员搜集的教育教学问题和日常教学工作案例为载体,结合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研究文章对其进行解剖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给出成果呈现的框架结构,以此来说明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只要平时留心,做好课后反思,人人都可为之,并非高不可攀。再通过强化训练,专家指导,就能确保每位参训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叙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技巧。

3.分层教学,因需设课

对所有参训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研究习惯的培养和确保熟练掌握教学叙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对于有一定科研经历和研究能力的参训教师要进行提高培训,使他们达到从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搞科研的状态转变成心中有数,眼中有物的有章可循的程度。结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实例就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等研究过程及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讲解和训练,通过实际应用练习和个性化的指导,使其基本掌握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逐渐具备独立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并能起到带领周围同事一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

4.任务驱动,加强落实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切实达到培养参训教师的科研习惯,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目的,集中培训期间,要结合参训教师自带的研究问题,针对不同层次提供一批小而实用的研究课题或论文选题,进行操作练习,并作为作业上交。参训教师也可以结合工作实践自选课题或论文题目进行练习,为后期研究做准备。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要带着选定的研究选题返岗,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研究,三个月后返回培训院校进行成果验收答辩。期间培训院校应指派教师跟踪指导,除通过通讯、网络等平台进行沟通指导外,还要根据学员的需求和研究需要给予现场指导,以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有效,避免学员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各种抄袭和应付现象的发生。

(三)政策扶持,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上台阶

为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研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积极性,培养科研骨干,提高科研质量,培训单位应以培训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如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办、教师教育学会等,为参训教师专门设立研究项目,单独立项,政策扶植。培训单位主要负责跟踪指导,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的研究成果给予经费资助,结集出版或推荐发表;课题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成果验收和评优、评奖,并将这一做法进行推广,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通过这一举措发现培养一批乐于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实践问题、能够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实践问题的种子教师和专家,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增添能量,激活存量,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作者:王志梅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措施分析

摘要:教师的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困惑做出简单的分析,通过更新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学习全新的文化、重视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等诸多措施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水平,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教学理念团队合作职业素养

1当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1.1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思想较为保守

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便是教师缺乏一定的开放精神,造成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教学思想的保守。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环境和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的年龄偏大而且对新知识和新理念等先进的精神文化较少涉及,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欠缺,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和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尤其是课程改革的逐渐实施和推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开放精神的缺乏,导致其对新知识和新教学理念不能及时领会和掌握,造成农村的课程改革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缺乏学习的动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带来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这样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反映到教学管理工作中便是骄傲自大,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不少教师不重视自我的学习与培训,造成教学管理模式落后。可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态度和行为。当前教师的角色定位不科学,缺乏学习的动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1.3教师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教学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比较独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比较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这就造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影响了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农村教师更为重视的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受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大多是较为封闭的,遇到教学与管理问题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经验去探索和解决,农村学校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教学交流和沟通,团队意识不足。这些都增加了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构的难度,不利于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2.1转变教师观念,重塑教师的精神文化

首先,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农村中小学受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文化建设一直都比较落后。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发放学习期刊、报纸来帮助农村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重塑教师的精神文化。其次,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观念。通过强化教师的知识观念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构最主要的是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让农村教师更加主动和有效地完成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提出具体的培养和管理方式,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知识价值的统一,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2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和培养,这是做好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构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当为教师搭建相关的合作平台。农村学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充分发掘学校内部的教研资源。比如可以通过选取农村中的骨干教师来讲专题课,充分发挥那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为农村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其次,精神文化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便是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知识竞赛或者是户外活动来增加农村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此加深农村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但能够促进农村教师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帮助教师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2.3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深深影响着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此,通过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来实现农村教师精神文化的建构显得十分重要。要转变教师的价值观念,让农村教师充分意识到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只有教师自己从精神上真正转变了旧有的观念,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培训、组织学习、开展交流、定期考核等多种途径实现。唯有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了职业素养,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贯彻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构对于实现农村中小学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应当从转变教师观念、重塑教师的精神文化、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等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作者:刘烨 单位: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

一、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1.教师人力资源规划缺失

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是教育部门或学校为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现有教师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扩大农村教师的配备力度,从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对各类教师的人才需求。教师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教师对当前教师岗位的需求,了解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心理状态,了解哪些教育工作或学科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人才;做好教师退休后的社保计划以及聘任新教师和培训教师的计划等。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小学在管理教师用人上并没有制定教师人力资源规划,造成了教师工作的不稳定性,教师人员流动性加大,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2.教师招聘与配置不合理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小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对教师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然而,当前有些农村教师招聘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突出表现在短期化现象严重,或者根本没有告知教师聘任期限,让一部分教师以为一旦被聘任后就是铁饭碗。不仅如此,教师招聘过程中透明度不高,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除此之外,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配置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有些教师一人胜任多个学科的上课任务,这说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配置与学生数量比例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进。

3.教师培训与开发不足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与开发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学校在开展培训之前,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解,大部分小学的教师培训工作只是由领导单方面决定,带有严重的行政化色彩,从而导致有些教师对于培训没有多大兴趣,把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另外一方面,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机会不多。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培训较多的往往是、骨干教师,培训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对于其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农村小学不能给与新老师更多的学习机会,那无疑难以留住新教师。

二、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1.科学制定小学教师人力资源规划

要避免在制定小学教师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使得其真正成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有力之举,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之前,要做好本校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各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数量和现有小学教师数量,对未来小学教师人力资源需求做出的预测;二是在分析学校人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各小学义务教育的特殊要求,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小学教师人力资源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审与聘任、教师薪酬、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作出明文之规定,写入学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之中,以制定初步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三是在制定完人力资源规划之后,要结合其在具体实施中的情况,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不断的检验、评估和修正,使其切实符合学校小学教师发展之需要。

2.规范小学教师招聘,合理配置区域小学教师资源

要规范小学教师招聘,首先要建立由校长牵头设立、以教职工代表为核心成员的学校农村小学教师聘任委员会,校长与其他教职工代表一样,只是有聘任小学教师的提名权,并无决定权,而是由小学教师聘任委员会依据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来确定最终是否聘任。不仅如此,还要公开小学教师招聘的程序。在每学年度结束之时,对下学年所需引进小学教师数量定期公开在教育部门的网站上,让有致力于农村教育的小学教师了解招聘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合理配置区域小学教师资源。建议域内的农村小学教师轮岗制度。打破以往小学教师轮岗只是小学教师获取升职的必要条件,将小学教师轮岗制度常设化,以解决偏远小学的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区域内的农村小学教师均衡配置。

3.建立新型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

一是增加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小学都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农村小学由于配套资金不足的原因,短时间难以大规模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此种趋势不可逆转,未来农村小学也将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因此,有必要在当前就为已经在职的小学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以适应未来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二是在培训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师风培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不仅仅是小学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准则,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品行的形成,对其人格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各学校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师德师风培训计划。

作者:张妃单位: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感想

今年暑假庆幸自己能第二次参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为期五天的培训中有**教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级讲师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轻松搞好教学工作》、**讲师的《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副教授的《语文常用工具书》等以及太师三附小两位老师的作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听取了几位教授、讲师的报告,认真研究了教育教学理论,接受了心理健康指导,从理论上学习了教育科研方法,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为一名老师,让我激动和回味的莫过于**教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她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生动的教学事例中让我更加的体会到良好的师德是立身之本、为师之魂、育人之需,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就能融会贯通的,需要自己的认真钻研和日积月累,但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必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师德。通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新修订的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的内容和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三个板块内容的讲解,使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沉重份量,让我不由得就会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对比,以此为鉴,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每一条内容都包括了太多的内涵,很值得我位每位教师去细细品味。

在杨老师的讲座中她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只要是教育一线的老师尤其我们班主任我想都会认同,而且一直朝这方面努力去做,尽管孩子情况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教育下长大成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教师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更深刻领会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夸奖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我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以平等的心灵善待学生,用爱的情怀关注学生,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任何高明理论的说教都有效。把这种情怀融入平实的生活,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成功,用坦诚的相待诠释幸福的内涵。这样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加成功。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的紧迫性是从**讲师的《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中。以往也知道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但高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我才知道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比如何为“年”,民间娱乐中的“秋千”“拔河”什么意思、有何来历?我真的是知之甚少。自己太需要学习了,听课后只有这么一个想法。

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健康的成长就要遵循这几个规律。职业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个人的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教育理念是成长的关键,我们要与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长的基本要素,教育实施能力是成长的核心要素,环境是成长的外部要素;影响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工作态度,组织教育能力,和人际关系。虽然我经验不够,但我有较大的耐心与热心,我有充足的信心,只要我肯努力,相信以后再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的,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较大的目标。

这次培训是充实、忙碌、有序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同时还要感谢市教院,为我们讲课的老师以及和我们一起学习的三位班主任老师,在这里真诚的向你们。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管理

[摘要]教师考核是激励教师努力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考核内容不、考核方法不规范、考核主体单一、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进行考核,就必须保障教师考核制度的规范执行。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考核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考核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因此,对他们的考核至关重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的现状如何?本文对西部某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作相关调查进行分析,希冀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2006年对西部某省农村基础教育调查的一部分数据,获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样本801个和学校样本128个。在分析时,采用教师问卷和学校问卷数据相结合的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分析

(一)考核组织者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有13.3%的学校教师年终考核是由学校组织的,有45.3%的学校是由学区组织实施的,有34.4%的学校是由学校和学区综合实施的,还有7%的学校是由教育局或者学区和教育局一起负责的。就是说大多数学校是由学区参与组织教师考核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调查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实行学区管理的模式。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3.7%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教师的年终考核,29.2%的教师认为应由学区来负责,12.3%的教师认为应由教育局来负责,2.6%的教师认为应由学校和学区共同负责,还有2.2%的教师认为应由教师评议或自己自评。可见,一半多的教师认为教师考核应该由学校来负责。

(二)考核内容

在所列的21项考核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考核内容,排在前五位的是“学生成绩”、“师风师德”、“出勤率”、“教学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从这些考核可以看出在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的考核中,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绩”的考核,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指标。有64.3%的学校把师风师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但与“学生成绩”相比,这一比例要低许多,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德”方面的考核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由于师风师德的考核弹性较大,操作起来困难。而“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和“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这两个指标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一方面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勤奋程度,另一方面这两个指标是比较容易量化、容易操作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3.8%的学校重视对教师的“教研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考核,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很不相称。

(三)考核的方法和考核主体

调查发现,有83.3%的学校对教师考核时,进行民主测评,16.7%的学校则没有进行民主测评。

从关于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统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而在62.9%的学校中学校领导是民主测评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参与测评的学校只占37.1%,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则仅占25.7%,树干部参与测评的学校更少,仅占11.4%。这些数字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考核中的民主测评还极不完善,真正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比例偏低,这必然影响到民主测评的公正和公平,而且不利于学校和家长的交流与联系;村干部参与测评的比例太低,这既不利于更地考核教师,也不利于调动村干部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哪些人员的民主测评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结果?有46.9%的教师认为其他教师的民主测评对考核结果有影响,有33.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考核结果,有19.9%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这和上述的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构成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有25.9%的教师认为虽有测评但不影响考核结果,也就是说在一些学校民主测评可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65.1%的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考核等级和分数是如何评定的,而另外34.9%的教师则不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的教师考核等级和分数的评定还不够透明。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考核方法还不够规范,民主测评在教师考核中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考核主体也比较单一。

(四)考核结果的反馈和使用

教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考核增强教师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因而考核要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调查中发现,91.3%的教师知道最近两年的年终考核结果,有1.9%的教师只知道其中1年的考核结果,6.9%的教师则都不知道。而从获得考核结果的途径来看,72.8%的教师是学校统一公布结果,O.3%的教师是学区公布,还有11.6%的教师是由学校通知教师个人,而不是由统一公布得知,此外还有15.3%的教师则是靠打听才得知。可见,有些学校在考核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保密,这种做法既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也违背了考核的初衷。调查还发现,59.2%的教师认为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40.8%的教师则认为不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这说明一些地方教师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还不健全。

奖惩制度是学校常用的一种管理制度,也是大多数学校激励教9币的重要手段。奖惩所依据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考评或年终考核结果。对奖惩制度的激励作用的调查表明,61.2%的教师认为奖惩有很大作用或较大作用,23.6%的教师认为作用不大,4.4%的教师则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0.8%的教师认为奖惩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首先,严格操作,规范教师考核方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主要由学校来组织,学区和教育局主要负责监督考核工作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对教师的民主测评要公开公正,充分发挥民主测评的功能,而不流于形式。其次,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盯在学生成绩上,应该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去考核,尤其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新知识的摄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而农村教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所以更需要努力赶上。

再次,考核主体多元化。单靠学校领导及教师互评的方式是远远无法评价教师工作的全部的,把学生、学生家长、村干部或专家等人员纳入考核主体,则更能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完善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慎用奖惩手段。考核结果本身并不是目的,考核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将考评结果保密,那么考核就失去了意义。建立教师考核的申诉制度是保护教师权益,提高考核公正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此外,在使用考核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时,一定要慎重,应注意避免引起教师的逆反心理。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多采用非物质奖励,而对考核不理想者要给予帮助与指导,找到原因,寻求改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