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古往今来,历代名医大家继承和发扬着中医药文化,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代言人和名片。同时,中医药文化的承继与弘扬也需要通过中医药人才培养这个途径得以实现。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医乃仁术”等理念,加强中医药人员培养,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作用奠定人才队伍基础,是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根本保障。
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1.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人才培养

1.1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医药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是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在理论层面,中医药文化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展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而“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在精神层面高度融合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中医药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也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1.2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人才是学习、传承、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为医院充分发挥奠定人才队伍基础,是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根本保障。医院在增加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比例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培训,不断丰富中医药学习内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把中医药知识和理论带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优势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应用者和传播者。此外,做医先做人,要求中医药人才学习老一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精神,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造福群众,使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2.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日益重视,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各项投入,多方努力使得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中医药人才总量及内涵不足

作为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人才总量相对于西医药人才来说还是偏少的,而且大部分中医药人才是近十几年引进的,青年中医药人才资历、年龄较为集中,有临床经验、有丰富中医药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不足,尤其是名老中医欠缺,师承能力不够。同时,中医药人才质量内涵不足,中医药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的精髓学习掌握较差,辨证论治能力不足,到临床工作后渐渐被西化,习惯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诊疗,缺乏整体观,中医药临床实践能力和感悟能力不足,缺乏底蕴,没有厚度。

2.2中医药文化内涵不足

多年来,医院致力于中医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但由于中医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中医药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停留在庭院设计、医院视觉文化展示、设计院徽、创作院歌等物质文化层面上,忽略了中医药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和内涵深入,导致中医药文化内涵还显不足,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对中国传统文化还不自信,妨碍了他们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2.3员工对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尚未认同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原来是一家市级综合性医院,西医综合实力较强,无论是医院员工还是周边居民,对此也有较深的文化认同,对医院的专科也较为熟悉。为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医院原先有部分科室具有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因而转型走上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道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医院逐年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充实到临床一线,并逐渐形成富有医院、科室特色,兼具中西医结合的文化,尤其在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广受好评,使得医院中西医结合综合实力得以不断增强,成功创建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虽然医院走上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给医院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医院进入三甲医院阵营,但是传统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医院的老员工来说,对此并未认同,或是态度不够积极,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所担忧,尤其是在重点专科建设、申报奖项等方面可能会处于弱势地位,医院平台和层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3.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继承当然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离不开医院的推动和发展,更离不开中医药人才自身的努力。医院近年来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助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3.1突出目标聚才,培育人才“生态圈”

医院实施以培养对象主攻方向管理为中心,导师结对带教为载体,培养经费资金卡管理为保障,考核奖励金卡为激励,强化目标培养和动态管理的比较完善的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先后选拔中医、中西医结合后备学科带头人、科研人才、专业技术骨干、护理人才等培养对象,为其选聘院内外“双导师”,分别制定培养目标和年度计划,落实人才培养经费,进行为期三年的周期培养,每年进行目标考核和动态管理。

3.2突出科学育才,汇聚人才“梯队群”

医院在人才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又开展第二轮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选拔培养工作,评选“医院名医”,选拔中医、中西医结合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业技术骨干和青苗工程培养对象,初步形成了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架构。医院为每位培养对象配套培养经费,以资助课题研究、在职学历教育和出国培训为主要方式,通过重大项目实施,结合重点专科建设,入选对象与所在科室及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实行滚动管理,进行过程跟踪、目标考核和末位淘汰,年度考核者予以奖励。通过周期培养,已自主培养博士10名、硕士28名,出国(境)研修25人次,有21人分别入选省、市科教强卫工程杰出人才、创新团队、重点人才等,逐步成为在市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高层次的医学人才。

3.3突出特色用才,形成人才“强磁场”

医院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整合中西医结合、中医人员资源,鼓励积极参与并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从提升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综合素质出发,在岗位聘任量化考评时,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予以提高20%的分值;优先安排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相关费用不计入科室成本或科室人科基金;每年安排专项中西医结合(中医)科研课题经费资助;中西医结合(中医)类论文版面费全额报销;中西医结合(中医)类论文根据医院相关规定提高一个等级;支持和鼓励其他医务人员通过学习取得中西医结合(中医)学历,从事中西医结合(中医)业务工作的,在聘任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保障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向,提升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内涵。

3.4突出文化留才,打造人才“高平台”

实行合理的绩效分配,医院按照“高风险高绩效”“优业绩优绩效”“多贡献多绩效”原则,通过绩效杠杆引导分配,为留住人才奠定物质基础。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纳入医院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提升使医院愿景与人才愿望的契合度。为人才提供更多培训和锻炼机会,建立科学高效的晋升机制,在新一轮管理干部选聘中均提拔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为科主任助理或副主任职务,使各级各类人才拥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营造“家”文化良好氛围,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开展“让个人更出彩、让团队更”主题文化活动,使人才成为医院的代言人,开展“医院是我家我爱我的家”岗位技能竞赛、职工摄影比赛及系列文娱活动,以有温度的“人文三院”优化留才环境。

3.5建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想要将我国中医药事业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就需要增强我国中医师们的自信心,让更多的人在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探求中医药中的内涵,并充分地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内在价值、思维逻辑、行为规范及器物的形象等文化因素都是具有高度统一性的,而中医药文化自信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中医药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及思维逻辑,这也是人们思考的最根本性的问题。在我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三个哲学思想体系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体系,它们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财富。也一直引导着、塑造着、促进着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成、发展与传扬。在中医药的文化当中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深入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建立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文化担当。因此,在培养中医药文化人才的过程中,要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大中医药类高校的文化实践教育之中,为我国未来的中医药发展方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不断创新中医药教学的方式以及文化传承的手段。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较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落实。

“以人为本”和“整体观”,是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秉承的理念,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可以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搭建有力的载体,提供有效的支撑。因而,如果将中医药人才培养单列于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发展,或者就中医药文化建设而建设,都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也是不成体系的。作为一家医院而言,要在重视建立健全以“人”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机制、建立既有人性化又有严格性的管理制度上做文章,在开展多方位、能为百姓普遍接受的中医药服务上下功夫,使中医药人才培养真正成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有力载体和实现途径,实现中医药人才和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