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企业风险管理探究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更强,合同管理工作的压力也更大,尤其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可能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合同审核问题,越来越多的对外贸易也带动了合同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企业风险管理探究2

企业风险管理探究1

引言

在新医改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公立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实现医院更加高效的运营,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使公立医院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公立医院实施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管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在医院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忽略了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在公立医院中实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能够在医院中形成风险控制的氛围与环境,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风险控制,树立风险意识有利于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落实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规避公立医院中的财务风险,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营[1]。

(二)有利于实现科学的投融资在公立医院中,部分医院在决策方面表现为经验与主观决策,这也是医院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投融资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未能够细致化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导致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缺少全方位信息的支撑,从而发生财务风险。在公立医院中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能够解决医院资金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获得全面、可靠的经济信息,提升医院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增加医院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同时还能够缓解医院资金紧张的局面,增大医院的资金规模,为投融资的开展奠定基础,实现良性的资金循环,提升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三)有利于应对市场波动与复杂环境面对金融市场波动与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特别是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再加上医保支付方式的改变,公立医院资金呈现短缺状态,迫切需要将医院的运营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为了使医院能够有效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必须采取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认真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增强管理效果,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仅能够预防风险,还能够在风险发生时及时解决,降低医院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

二、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概述

(一)财务精细化管理概述精细化管理中的重点为“精细”,也就是指细致化,财务精细化管理也是通过开展细致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站在精细化管理的观点上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为医院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以往,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完整性较低,而精细化管理主要的目标是实现更为细致的管理模式,能够从整体的基础上细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促进公立医院顺利、有效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3]。综合分析来看,公立医院在开展精细化管理时能够推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控制财务风险,实现有效的风险预防,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提升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

(二)精细化管理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公立医院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标准化,将医院的各职能部门细化,有利于有效落实财务管理目标。在公立医院中要树立全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更新自身的财务管理理念,使医院全员都肩负起财务管理的责任。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医院中的实施能够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升风险控制的完整性与全面性,促进公立医院朝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方向前进。精细化管理在财务风险控制中最明显的优势为防范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防范,形成合理的财务结构,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转变财务管理职能,有利于医院培养专业性较强的财务人员,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水平。

三、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筹资风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较强,为了提升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其通常会选择扩大规模的方式,探索实现一院多区的模式,对医院的资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在筹资时,主要选择内部与外部筹资两种筹资渠道,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医院中的资金结余都难以满足规模扩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医院资金结余与资金需求出现不平衡现象,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使公立医院主要获取资金的途径为银行借款,但银行借款会使医院面临很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对医院的正常运营与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提升患者对公立医院的满意度,医院还需要用大量资金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医院资产主要表现为流动性较差的固定资产,难以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在债务偿还的背景下,医院的资金保障程度不足,使医院面临着筹资风险[4]。

(二)投资风险在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具有特殊的经济实体性质。公立医院为了满足公益性需求,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争取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在发展与提升自身的过程中,主要的实现途径是扩大经营规模,这就需要投资建设设施,购进医疗设备,才能够满足医院的发展目标。但在医院实际开展投资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投资风险的发生。部分公立医院在开展投资活动时会受到地域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投资方式为对内投资,如购入设备、扩大规模等,在投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未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使公立医院在投资时较为盲目,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5]。部分公立医院有关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由负责人独自决定,缺乏集体的决议,使投资风险的意识薄弱,极易引发医院的投资风险。

(三)运营风险公立医院主要的任务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另外还要维持自身的发展与运营,运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运营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医院的流动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流动资金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若医院的流动资金管理水平较低,医院的资金结余较少,将会处于还债的压力下,使医院出现经济损失,只能通过银行借款筹集更多资金,在此背景下医院会积累更多债务,使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二是医院的库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不利于提升医院的资金利用率,为了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医院要购买医疗物资,保持自身具备可用的流动资金与充足的库存物资,部分公立医院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控制采购成本,医院中还存在着库存积压与不合理的周转计划,导致医院资金利用率较低,引发运营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四)医疗风险医院的重大风险还包括医疗风险,若医院的医疗技术有待提升,在技术的限制下,若在医疗过程中发生失误会引发医疗风险。也就是说,医疗事故的发生能够引起医疗风险,医疗行业具有一定的运营风险,若发生医疗事故,医院要对其进行补偿,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医院在财务风险的影响下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部分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中不包含与医疗风险相关的内容,在发生医疗风险后,难以对医疗经济赔偿进行充分考虑,将会给医院带来财务损失,在发生医疗事故后,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与医疗赔偿,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6]。

四、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能够帮助医院规避风险,提升管理水平,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阶段大部分公立医院制度的制定未能与实际运行情况相契合,导致医院的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预算水平有待提升,且部分公立医院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缺乏重视,容易出现财务资料不全面的情况,医院领导层在决策时缺乏科学依据,仍采取传统的思维与手段进行控制,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公立医院财务人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与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利于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强化公立医院的预算管控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第一步要强化医院的预算管控,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升医院内部预算工作效率,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首先,医院要做好内部的预算工作,根据医疗改革、相关制度与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有效收集相关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准确计算预测医院未来的战略发展与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协助医院发展。其次,要合理应用医院内部预算,无预算不支出,有支出需问效,最大可能地降低医院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使职工对预算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提高职工处理数据的效率与质量。

(二)制定针对性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作为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考虑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合理预算企业的资产,以实现资金的科学利用,为医院的决策提供支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医院的运营成本有所降低,再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使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的针对性更强,提升财务核算流程的规范性,提升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三)树立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为了实现医院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必须形成风险控制意识,加大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执行力度,增强风险控制效果。首先,医院领导层要重视风险工作,准确认识财务风险,在领导层的带领下,员工能够通过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在医院中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在医院的日常会议中,领导层引导员工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制度决策时要保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正确应对财务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医院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7]。其次,财务人员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医院要通过培训的方式使财务人员具备风险意识,定期开展财务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为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医院要通过明确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控制内容等,使财务人员能够正确认识与了解财务工作,医院要为财务人员提供充实自我的机会,支持财务人员参与培训与考试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公立医院的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实现医院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四)改善外部环境在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要改善医院的外部环境,为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医院的外部环境主要由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环境形成,要想实现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医院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善。首先,政策环境是医院发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外部原因,分析政策环境来看,其能够给医院的运行与财务工作带来影响,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医院要根据政策的变化来更新与改革自身的发展模式,与政策环境变化的要求相符合。其次,分析医院的法律环境,医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主要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财务法律法规方面,与其他行业不同,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医院的筹资与投资力量较薄弱,因此法律环境也能够引发医院的财务风险,因此医院在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时,必须了解与掌握国家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在合法范围内实行各类活动[8]。最后,从医院的经济环境分析来看,医院要想实现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就必须加强其经济管理水平,按照要求准确进行经济核算。

(五)积极引进财务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医院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发挥医院的优势,实现现代化发展。首先,医院在应用信息技术后,能够在信息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在软件中加强各部门的交流与互动,将医院的管理工作集中到统一平台进行管理,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公立医院能够做出精准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医院的影响,通过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实现现代化的医院财务工作,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有所提升。其次,要加强医院数据与网络的安全保护,财务系统中使用数据前必须设置密码,避免财务数据泄露,保障数据安全,加强财务系统的数据备份与储存工作,对财务系统内的病毒进行定期查杀,避免出现系统控制与数据盗用现象,提升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另外将一些关键的财务风险控制点纳入信息系统中,避免在信息系统中出现风险较大的操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规范内部控制,使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有所减少。最后,在防范医疗风险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医院还能够形成药品知识库,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药品相关信息,提升医疗决策的精准性,降低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结语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控制效果能够影响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医院要通过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通过强化预算管控、树立财务风险意识等,有效规避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增强公立医院的实力,促进公立医院的长远与健康发展。

作者:王海峰 单位: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

企业风险管理探究2

引言

政府采购风险贯穿于政府采购全过程,防范和控制风险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前提。2020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要求“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或确定的牵头部门应当自行或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因此,及时识别医院政府采购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一、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审计基本情况

(一)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基本情况公立医院的政府采购活动包括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集中采购活动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分散采购是指采购人将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未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自行采购或者委托采购机构采购的行为。政府采购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公立医院应对整个组织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以及全体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管理。医院的采购管理包括三种组织结构:分散型采购、集中型采购和混合型采购。分散型采购是最早的医院采购管理形式,每个职能承办部门负责各自采购物料的质量,设备部门负责设备采购、总务部门或者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采购、药学部门负责药品的采购等,此种采购管理方式具有自主、灵活、多样性等优点,有利于部门间的竞争,但同时容易造成供应商分散和混乱,使采购成本上升;集中型采购是指在单位层面设置招采中心,负责产品规格的集中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决策以及合同的准备洽谈工作,此种方式可以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采购战略的实施和采购管理,但也容易导致医院对市场反应过慢,失去采购机会,致使采购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如果所有采购活动全部由招采中心负责,那么招采中心工作人员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以及全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混合型采购模式应运而生;混合型采购将招采中心划分为医院采购归口管理部门,同时各职能承办部门也有采购职责,整体设置为两级采购部门,此种方式也是当前公立医院的主要采购管理模式。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在政府采购中扮演的角色政府采购的监督部门包括财政、纪检、审计、媒体与公众。财政主要负责业务监督,非公开招标形式以外的采购形式是必须得到财政部门的审批及认可的,纪检主要负责行政监督,保证廉政风险,隔绝采购人和供应商的关系,媒体与公众主要负责社会层面的监督,而审计主要负责参与采购过程的监督,在采购过程中不发表任何针对性意见,只是对整个政府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及合法性进行监督。内部审计是指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本系统、本单位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审计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不能介入到经济活动中,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第9号文《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评标工作,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做到客观的评价和监督。医院政府采购审计的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式审计和过程参与式审计,项目管理式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有计划地将某个采购承办科室或者某种采购物资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形成专项审计项目,过程参与式审计主要由内审人员参与监督医院项目采购的全过程或者重要节点,每一笔采购项目都不能绕开内部审计独立实施,因此对内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耗费人力比较大,但是不容易造成内部审计职能被架空的现象,同时内审人员通过参与项目招标过程,听取多种内部背景人员针对项目的讨论,加强了对医院招标项目的理解,最终可以形成更有质量、更可靠的内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提出一定要在实际调查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文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内部审计可以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工作。事前审计主要是对采购预算金额、拦标价以及合同签订前的审计,合同签订过程中,内审人员经常担任了法务人员的角色,现在虽然大部分医院有固定的法律顾问,但是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才有更专业的能力去判断法律意见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医院的业务实质,并不是所有合同的条款都是合法合规的,很多合同条款最大问题是从业务角度出发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是否符合医院行情,内部审计人员院内独立的身份更方便驾驭合同条款。事中审计主要对政府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发挥决策发起中的立项论证,但只是从内审的角度给出一些决策的参考意见,不能影响医院正常的采购业务。事后审计是指在采购工作完成后进行实质性审计、总体评价等。

二、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一)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公立医院内部经济及相关业务活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2020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属于医院业务层面的内控建设,《办法》中详细指出了政府采购风险评估关注的重点,包括是否实现政府采购业务归口管理;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管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等,同时也详细规定了医院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内容:建立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实行归口管理、合理设置采购业务关键岗位、医院应当优化采购业务申请审核、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及药品、耗材和医疗设备等集中采购规定。如果内控了解不透彻,行业知识、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那么内审人员很难发现相关内控风险。

(二)政府采购前的风险识别1.政府采购组织架构方面。(1)在医院采购管理委员会设置上,一方面大部分医院成立的采购管理委员会成员长期固定不变,成员履职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轮岗或者工作调整等原因,致使委员会成员变更频繁,而新委员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采购知识,或者新委员由于没有相关履历的新任干部担任,无法承担起政府采购参谋的角色,而参谋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医院的重大采购决策主要在于院长办公会或党委会,现在医院大部分管理委员会委员将自己默认为决策角色,会前并没有全面了解招标项目具体情况、医院需求、市场条件等,难以起到参谋作用;(2)在招标流程上,招标采购前不按流程及时召开相关会议,或仅仅为了开会而开会,忽视开会的本质目的。2.采购项目立项论证方面。(1)在立项论证质量方面,当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的职能承办部门均比较重视对采购项目的立项论证工作,但是立项论证质量高低良莠不齐,而立项论证不合格是外部检查经常披露的问题,比如,某医院CT购买论证只有A4纸的一半,且没有统一的表格形式。同时也存在论证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情况,比如审计署披露,大部分医院存在对某某品牌有倾向性的情况;(2)在决策方面,各科室在提出决策建议时,均有各自立场,比如医务科会站在医务的立场决策,财务科会站在财务的立场决策,只有院领导才能站在全院的立场上把握决策的平衡,因此院领导决策前,需要各相关科室准备充足的立项论证资料,以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三)政府采购中的风险识别政府采购中的风险主要为采购环节风险,大部分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合法合规问题。基本风险包括无预算、超预算采购,规避公开招标采购或采购方式不符合规定,隐匿、销毁、伪造、变造采购文件等。《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采购人不得将应当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点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例如某医院规定50万元以上项目应该公开招标,空调按需在某线上平台进行采购,每次采购1~10台不等,同一供应商,某一年共计采购65万元,则此行为不符合规定。电商平台采购物品其实存在风险比较小,至今各检查部门未曾披露过某东平台吃回扣的案例,但是还发生此种不合规现象,主要是职能承办部门没有提前做好物资购买预判,超过了公开招标规定限额。

(四)政府采购后的风险识别1.验收风险。如果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实际接收物资与采购合同约定有差异、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2.资产控制方面。采购相关人员应警惕资产购入后是否出现闲置或使用率低下等问题。如果医疗设备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或者购置申请流程不符合规范,可能会导致设备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或者业务要求,容易与实际工作脱节,进而导致资源浪费或者资产购置混乱的情况。3.服务合同履约不严风险。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履行监管不严,未能及时发现已经或可能导致医院利益受损的情况,或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最终会导致合同履约不严的风险。当前医院服务合同最长可以一次性签订两年服务期,服务期间职能承办部门如果没有做到及时监督管理,可能会被服务公司抓到管理漏洞,进而工作中偷工减料,如某医院层流净化外包服务合同中规定日常驻扎医院的常规工作人员为2~3名,但是内审人员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只有一名常驻工作人员,与合同不符。

三、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过程中审计对风险点的控制策略

(一)政府采购前风险控制措施1.加强医院政府采购组织架构建设。医院应设立采购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医院领导、采购归口部门、财务部门及职能承办部门组成,职能承办部门主要负责申报采购预算、编制采购计划、确认采购文件、确认中标结果、申请支付采购资金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汇总采购预算、支付采购资金,不负责采购行为,监督机构主要为内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内部机构之间的相关业务、环节和岗位之间加强监督与制约,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定合理的轮岗制度。2.加强医院采购需求管理,做好采购意向工作。(1)2021财政部了《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财库〔2021〕22号),《办法》中明确指出“采购需求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厉行节约、规范高效、权责清晰的原则”,如果需求管理出问题,会导致后面一系列“过度采购”问题,所以医院应加强对采购申请的审核,确定合理的采购需求,编制严格的采购计划,同时加强对招标文件的审核,确保招标文件符合医院采购需求;(2)2020年财政部了《关于开展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工作的通知》(财库〔2020〕10号),《通知》要求按项目实施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服务采购项目,应不晚于采购活动开始前30日公开,公开渠道主要为政府采购网、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制定的其他媒体同步公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绝大多数是买方市场,物资供给环境优越,但是仍存在不满三家以上公司报价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及时反思,是不是由于公开工作不到位所导致。3.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控制。不同类型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医院应建立采购、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等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设置合理的预算目标,分类、有序地制定预算方案。

(二)政府采购中风险控制措施针对大量程序性风险,医院应规范执行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针对实质性风险,政府采购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严谨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需求说明、与价格相关的所有因素的约定、评标规则等,比如设备采购赠送免费质保期,免费质保期结束后,最高费率上限是多少,销售方伴随设备采购赠送与不赠送的具体物品或服务明细等,必须得到销售方的承诺函,同时重视双限价,对商品或服务的总价及单价分别进行限定。

(三)政府采购后风险控制措施1.验收方面。验收小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包括规定的技术、服务、安全和质量标准等组织履约验收,验收人员应当与需求制定人员以及采购人员相分离。如果是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验收时应当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并出具意见,验收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告。验收结束后,形成详细的验收报告。2.资产控制方面。验收人员及监督人员应关注买回的设备有没有及时开箱、使用,如果长期未使用,应及时调查其原因,如果是医院方面的原因,应及时上报有关领导,进行追责,避免日后出现类似问题。3.合同履约方面。职能承办部门应设置专门合同管理员,明确合同管理员的具体职责,及时记录合同执行情况,定期对本部门的经济合同进行清理,提示相关人员和对方单位及时履行合同,避免合同违约,同时针对服务合同制定相关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细则,及时发现问题,按合同违约条款进行处理,维护医院相关权益。结语公立医院每年有大量政府采购项目,涉及资金达到上千万甚至上亿元,政府采购也是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业务层面的重要一环,存在大量风险点,我们应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对政府采购各环节风险实施全面防范,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作者:周倩男 单位:临沂市中心医院

企业风险管理探究3

采购,主要是通过合同的方式有计划、大规模地购得物资。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一般分为政府性的和非政府性的,再往下划分还有更细致的采购类型,因此,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规范采购工作。但是在现行的采购管理中,由于内部控制风险力度不够,采购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采购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进行[1]。

一、采购管理的分类与意义

(一)采购管理的分类采购基本上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会有的工作内容,通过合理的物资采购,能更好地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展开。具体而言,采购可以细分为两种,即政府性采购和非政府性采购。政府性采购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管,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而非政府性采购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较少,容易滋生采购腐败。因此,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监管,杜绝腐败行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采购管理的意义加强采购管理,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行为规范,合理利用资金,节约采购成本,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绩效。同时,加强采购管理,有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资金利用率,还能有效杜绝腐败行为,提高阳光采买建设[2]。二、采购业务主要风险采购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需要相关人员对采购风险具有全面的认知。在进行采购前,需要制定采购预算,将每批次的采购预算记录在册,如果采购预算和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对不上,或者是事业单位对采购工作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很容易导致采购资金超支,影响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在有规范采购预算的基础上,还要制订详细的采购计划。如果没有详细的采购计划,采购人员对当地的物资市场价格、供应量以及供应商的情况都不了解,很容易影响采购质量。同时,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采购的时间、数量、人员也无法明晰,会导致采购效率降低,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转。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申请流程不够规范,申请中没有明确的采购方案和计划,流程审批不细致,导致采购管理松懈。采购管理松懈很容易导致采购过程中招标、选择供应商的环节出现腐败情况,影响采购质量。采购工作后期,很容易因为采购计划的不完善导致后期工作难以有效推行下去,比如货物供应不足影响采购时间、采购价格由采购人员自行决定,没有严格的监管,容易滋生腐败,比如货物质量出现问题、不符合采购需求、资金利用率低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采购工作的风险,需要相关人员加强采购监管,规范采购整个工作流程。

三、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现状

(一)采购内部控制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在规划采购工作时,内部控制力度不够,对采购工作的管理缺乏重视和规划。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其管理重心往往会放在单位的业绩上,忽视了内部控制管理。这就导致采购工作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采买人员自主性强。长此以往,采购工作流程难以规范进行,容易滋生采购腐败。而且,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批机制依然是管理者审批为主,采购工作和规划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财务人员想要控制采购预算,也难以真正对这一领导审批机制形成有效制约,导致预算管理得不到严格控制,资金浪费、利用率低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对采购的预算和风险意识也不够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也缺乏采购风险意识和规划预算意识,使得采购工作效率低。

(二)采购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本身有限,很多采购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这导致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内容权责不清,采购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监督力度不够。而且,采购工作人员的多重职务性,财务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3]。

(三)风险评估不到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管理,很多管理人员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购工作时,对风险考虑程度不够,市场价格和供应商选择判断不够准确。比如有时会出现确定好的供应商临时抬价或者货源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采购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导致采购单位内外部出现各种风险问题。

(四)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需要公开,但是实际上,很多公开的内容和信息不够完善缺乏公信力。比如一些账单公开后,其内容和款项以及用处细节缺乏详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将信息公开了,群众也无从查证,无法真正做到监督,这种信息公示也就失去了其公示的意义。另一方面,针对采购工作相关内容,基层员工能够反馈给管理人员意见的渠道不多,很多采购工作中的各种细节问题没有专人进行收集,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工作反馈,导致很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采购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很多工作流程相对烦琐,进度慢,效率低,工作中产生的各项信息数据无法得到有效的收集整理,申请流程缓慢,年度采购工作累积的信息数据整理起来缺乏有效的整合,导致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没能利用起来[4]。

四、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内部控制政府性的采购行为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其规范性比较强,不容易滋生腐败。非政府性的采购工作虽然也是国家统一下拨资金,但是因为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很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需要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岗位人员分布与工作情况进行细分,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条例或规范。比如,采购管理中,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每次的采购要提前拟订采购计划,计划中规定好采购时间、采购内容、数量、详细的价格区间、供应商预选等等。在确定好计划并进入实施之后,要有规范的申请流程,采购申请流程里除了包括上述内容,还要有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其中明确规定采购的物资、价格以及数量,确保实际的采购工作与计划能够对应上。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来制约采购工作,可以设立财务相关监管,加强内部控制,确保采购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能在内部控制之内,将采购资金控制在预算之内[5]。


(二)规范工作流程在加强内部控制之后,要对采购工作的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采购流程并实施到工作中去。比如在供应商招标过程中,要规范其流程,保证招标的公开、公平、公正。在物资进行订购交接过程中,要细节化每一个流程,使得每个工作流程都有明确的负责人,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

(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采购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出现各种合同问题。因为非政府性的采购,一般都是行政单位自发组织的,监管性不强。因此,需要相关的采购人员着重加强各种采购合同的审查工作,尤其要明晰合同中的责任区分,还要警惕各种合同诈骗风险。因此,采购工作不仅需要采购人员具备相应的风险意识,最好还能有合同法务和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确保采购流程的安全性以及合同款项的利益划分。具体而言,采购流程中的合同拟定,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全权交由采购部门来决定,要多个部门协同监管,对合同进行审查,保证合同中条例的公平合理性。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签订合同时,要确保供应商的合规性,检查供应商资质。如果是借助第三方机构,则要审查第三方机构和供应商,确保两方都具备相应的资质,信誉度合格且有保障,再确定合作[6]。

(四)构建采购工作组织架构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工作组织架构。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明确的岗位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内容分化,提高工作分配效率,避免工作内容重复和权责区分不明等情况的发生。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区分,有利于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心,工作出现问题也方便追究根源责任人。通过合理明确的组织架构,也方便管理人员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管理,推进决策、监督和管理工作。比如,在采购工作中,可以设立采购主管、采购小组、采购方案设计组、采购流程负责组以及监督小组等等。同时,还可以设立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岗位。因为有了明确的工作组织架构,相对而言,管理也需要加强力度。只依靠采购部门内部管理,远远达不到制约和监督的力度,需要外部监督权利的制约。可以设立相应的工作监督评审部门,评审的内容可以贯穿采购的全过程,从采购的计划拟订、审批过程、采购人员的询价招标以及看货、签约、核算、付款等流程内的工作,对相关采购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对于其不足之处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明确的组织架构,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提高员工的采购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打造一支强大的采购人才队伍。

(五)控制年度采购预算事业单位需要控制好年度预算,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可以对单位的办公设备、公用品消耗等实际情况做一个具体的调查,以此对办公物资的消耗有个全面的认知,对年度财务预算也能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资金估算。在明确了解物资消耗需求之后,做一个全面的规划统筹,控制好年度采购预算,将年度的预算细分到每个月。要保证预算规划的科学性,还要了解行政事业单位所需的办公物资在当地的价格波动,给每月的采购预算留有一定的价格波动区间,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同时,相关的采购部门管理人员要对采购的物资、数量和货物来源做好严格的监督,控制采购资金的使用,避免滋生腐败。同时,对于一些资产闲置浪费的情况,要加以控制,可以将闲置的物资重新整合利用起来,减少采买的数量,避免铺张浪费[7]。

(六)做好采购分类管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管理没有完善的流程,导致采购内容混乱,有时会出现重复采购或者多购少购的情况,影响采购质量和效率。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采购分类管理。比如,日用办公类的采购管理,进行细分,记录好每一次的采购数量以及每月剩余数量,规划好下一次采购数额,避免出现浪费物资现象。除了日用品之外,各种办公设备也要做好分类,记录在册,保证每一笔采购,不论数目大小都能找到相应的记录。

(七)保证管理和采购的分责想要保证采购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避免滋生腐败,就要保证管理和采购工作区分开来,用外部管理来制约内部采购。采购活动必须要在其他部门监管下进行,以保证采购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同时,也可以成立相关的监督部门,专门监督采购活动全程,对采购活动进行评审。通过监督管理部门和采购部门的区分,减少腐败滋生。管理部门可以是相关审计、财务,需要明确管理部门和采购部门没有利益关系,保证监管的公平性。

(八)选择采购方式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也分很多种,有小额采购、大额采购、直接采购、招标采购等。如果行政事业单位选择招标采购的话,要注意做好招标工作,保证招标的公平性。在确定供应商后,要对供应商的公司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降低采购风险。同时,确认招标后的一系列流程、合同都要有明确规范的操作。如果是直接采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至少与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谈判,通过对货物质量、价格、可供应数量的对比来选择最适合供应商,提高采购的性价比,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8]。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加强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防范采购风险,不仅需要加强采购流程的监管,规范采购工作,还要制定相关的采购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工作规范。通过加强监管,把控采购流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杜绝采购腐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岩岩.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风险与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7):93-95.

[2]张友昌.广东省省属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0,(3):46-50.

[3]胡晓筱,王雪.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财经界,2020,(28):206-208.

[4]程幼石.基于业务数据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231-233.

[5]陈燕.高校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点及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7):52-53.

[6]李雨阳,王海滨,任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标准模板研究[J].商业会计,2018,(8):12-16.

[7]唐伟.试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J].经贸实践,2018,(21):212.

[8]徐锋,周守亮.高校后勤业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与优化建议[J].财会学习,2021,(9):197-198.

作者:高山 单位:铁道警察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