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实用13篇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1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2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招生规模已逐年扩大,艺术类办学也呈现出空前的兴旺与发达。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各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设的音乐专业已占据着目前每年音乐类招生量的绝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这促使了音乐类招生量近些年来的急剧增加。然而,音乐类招生看似兴旺繁荣,其实背后却正隐约地显现出一种危机。这就是学、用脱节,就业率有所下降。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在于:虽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经费来源、师资结构、专业配置到教学环境、生源质量、择业角度、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经过仔细调查了解,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师资结构为年轻人居多,职称普遍偏低,教学资历较浅,绝大多数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附属音乐学院,因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教学模式上较少根据自身学校实际去“量体裁衣”,而选择沿用专业音乐院校长期使用的“套路”。近年来,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突显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不少院校也在积极进行着一些教学改革,力求缓解目前的一些窘况,但多数做法并不能解决一些根本的问题。要真正消除危机,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办学理念上作调整,明确培养目标,认清自身条件,转变思想认识。其次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融入地方性文化特点,努力办出地方性的特色,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必须围绕着“地方性特色”来调整和制定,这才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本。

对现状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

我们通常说:专业音乐院校实施的是“精英式”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对专业音乐创作、研究、演唱、演奏等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这些学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主要活跃在国内外音乐的前沿和研究结构以及各娱乐媒体、舞台等,代表着顶级的专业水准。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则应该是侧重培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熟知本地区地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专门人才。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社会需求量大的并非是专业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音乐人才,而是缺乏真正能够适用于地方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音乐人才。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几乎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正是定位不准所导致的。这种定位的不准确自然严重影响到毕业生日后就业定位取向的偏离,此乃地方性本科院校就业率偏低、改行者较多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现状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多数是新开办的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轻教师占大部分。年轻教师有自身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需要有一个既能确保并体现学科的教学规律又能发挥地方音乐文化特色、适合青年教师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来支持,这样,年轻教师的优势才能得到发扬。因为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建立在他们拥有一支雄厚力量的师资队伍基础上的,无论是哪一学科,都拥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可以把知识讲得既专业又深透,能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该门学科知识的前沿。而对于助教、讲师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在很多专业理论问题上还有待于提高。那些旨在培养高级研创人才而制定开设的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是否有必要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开设,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有些课程的开设还是需要市场的对应和师资力量为背景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在正常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外,增设部分能与地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结合紧密的、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研究兴趣的特色课程,则是年轻教师的优势。这不仅能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而且还能让学生透过“抽象”看到具体,变枯燥为鲜活,这无疑为专业学习注入了无尽的动力。

(三)生源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省、直辖市近些年均采取了专业招生的“联考制”,即在维系专业音乐院校独立自行组织专业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其他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均由各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专业考试,考生取得的分数高低,决定着日后被录取的批次与院校的层次。专业音乐院校为首批录取院校,生源无疑是专业条件最好的;各省、直辖市所属的师范大学附属音乐学院为第二批录取院校,生源质量尚可;众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为第三批录取院校,生源条件只能勉强维持在及格的边缘。从考生的心态来看,也是与录取批次相统一的。可见,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不是太高,面对这样一些“先天条件”不太理想的专业学生来说,套用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必须面对现实,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大纲,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

(四)“地方性”特点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方面的重大区别。在人类文化地域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地方性”,正是体现这种地域性差异的生动表述。故而,地方性本科院校根植于地方,依附于地方经济与文化,接近于民众,贴近于民间,从“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实际出发,无论从生源的本土化程度,还是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需求和渴望的角度出发,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着眼于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挖掘与保护,突出体现鲜明的地域性是十分必要的。

对教学改革的设想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较,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采用同一种模式和相近的教学大纲,势必造成两种后果,即要么因为面对的就业市场不同,造成学、用脱节,“入乡”而不能“随俗”,最终成为就业竞聘的落败者;要么以自己的弱点去拼别人的强项。这是近年来造成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改行者较多的主要症结所在。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着眼于地方文化建设,认准办学定位是关键。而其中调整教学大纲,适当加强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尤其是对本地区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培养他们挖掘、整理和研究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能力,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办学之路却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

(一)继承、挖掘与保护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为领导、专家学者所倡导的

为此,专家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结合本地区音乐文化特色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民族音乐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经过大量的论证和理论研究,已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了较系统的整理,有些还从理论上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在音乐品种方面,仅从目前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所收集整理的有关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工作来看,民间歌曲的歌种就有千余种、精选曲目2万余首;民间舞蹈音乐品种有近1500种,精选曲目8000余首;曲艺音乐的曲种有300余种,精选唱腔有3000余段;戏曲音乐的剧种有200余种,精选唱腔有6000余段;民族民间器乐除《琴曲集成》已出版近20部外,独奏音乐曲目近千首,民间乐种百余种,曲目更是愈万首。 此外,一大批有关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科研专著和学术文章已经正式出版,所涉及的范围几乎覆盖我国所有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结合本地区音乐文化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在教材和资料上是有充足保证的。

(二)结合地域性文化特点进行教改,这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地方性本科院校根植于地方,其开设的音乐专业理应带有地方音乐文化的元素和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脱离这一实际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源大多数源于本地区,他们对语言、文化环境十分熟悉,对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无疑为学习、研究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学生无疑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理解得最深刻,表现得最真切,最准确。同时,他们对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一切不仅可以成为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的有利条件,而且也能很自然地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优势。由于生源的本土化,使得在学习和研究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时,显然较他人更能深入与生动,也极有利于出成果。同时,对我们深入了解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孕育出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与区域的音乐文化增加了准确性。

(三)结合地域性文化特点进行教改,符合地方文化建设需要

“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宗旨,地方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理应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地方各级文化馆(站)既是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机构,也是地方性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挖掘、整理与保护的一线机构。然而,从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来看,近年来,县级以下文化机构的发展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而不能让人乐观。这一点,与我们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错位不能说毫无关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结合地方音乐文化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调整和修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触及到更多的无形教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对民族传统音乐以及民间艺术的挖掘、研究、整理的科学方法与规范的程序,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这样既为学生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学习途径,又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将为基层文化机构培养出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倘若想对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完整、长期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地方性本科院校经过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将成为最具首选条件的适用对象。因为他们既具备了挖掘、整理的专业素质与理论水平,又最有可能成为长期耐住清贫,潜下心来甚至一辈子奉献给地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事业的专业工作者。

结语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3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4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众多,比较知名的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音乐学院、悉尼大学音乐学院、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音乐学院、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蒙纳士大学(又译莫纳什大学)音乐学院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音乐院校进行了一些调整,一些原本独立的音乐学院与综合大学合并,成为半独立的音乐教育院校,如悉尼大学音乐学院。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所知名的澳大利亚音乐院校。

悉尼音乐学院始建于1915年,1990年并入悉尼大学,定名为悉尼大学音乐学院。学院靠近大海,与悉尼歌剧院相邻,校园环境优美。学院师资来源国际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文化艺术交流常态化,且设施完善、管理科学、人才培养水平一流,是澳大利亚乃至世界顶尖的音乐院校之一[1]。学院教师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本土和西欧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一些杰出音乐家也移民到澳大利亚并受聘于悉尼音乐学院。学院还聘请了许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作为客座教授,兼职讲授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拥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能够有力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墨尔本大学成立于1853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成立于1891年。1994年,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合并了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正式将培养音乐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保留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同时,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将公共音乐教育作为教学重点,注重音乐教育的创造性和职业化。

昆士兰音乐学院成立于1957年,位于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本市区。20世纪80年代,昆士兰音乐学院与格里菲斯大学合并为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音乐学院。自创办以来,昆士兰音乐学院见证了澳大利亚音乐教育的变迁,培养了诸多优秀的音乐家。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音乐院校之一,昆士兰音乐学院各类学生总计超过800人。[2]

二、教学体系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继承了欧美尤其是英国的教学体系,同时吸取了各国音乐教育的精髓,并与本土音乐和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一)学制和专业设置

澳大利亚的音乐教育体制与英国的音乐教育体制相似。本科阶段的音乐专业有两种学制:一种是学士学位教育,学生需要进行四年的学习并通过考核方可获得音乐专业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大学文凭教育,类似国内的专科教育,学生通过三年的课程学习获得毕业文凭,没有学位,如钢琴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可获得钢琴演奏文凭。研究生阶段的音乐专业教育分为硕士教育、博士教育两个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类:一类为课程型硕士教育,学生只需完成一年的全日制学习,获得一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另一类为研究型硕士教育,学生需要完成两年的全日制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两年至四年的全日制学习,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以获得博士学位。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专业设置多样。例如,悉尼大学音乐学院设置有表演、指挥、作曲、音乐学、计算机音乐等专业,其中,表演专业又包括声乐、弦乐、管乐、钢琴、吉它、爵士乐表演等。昆士兰音乐学院的专业也非常丰富,包括现代流行音乐、爵士乐、西方古典音乐、音乐技术、音乐理论等学科,可授予音乐学、音乐技术、现代音乐、音乐研究等学位。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设有音乐教育、表演、作曲、音乐学、音乐治疗等专业[3]。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一般都设有辅修专业。在昆士兰音乐学院,二胡、古琴、琵琶等中国乐器的演奏也被列为辅修专业。

(二)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人本化的特点,其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悉尼音乐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教学全方位发展学生能力,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悉尼音乐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一批音乐家而不是少数独奏家。学院推崇快乐学习法,认为学习音乐是一个享受音乐、享受生活和享受工作的过程[4]。这样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平和从容。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发现教和学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刻意追求获奖或衡量教师教学能力。

昆士兰音乐学院提出学以致用、将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相融合的教学理念。昆士兰音乐学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院将创新实践与艺术转化融入教学,与昆士兰艺术学院、昆士兰电影学院开展合作,促进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设计艺术等交叉融合,鼓励学生整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与音乐产业广泛合作,并引入团队协同创新模式,开设大量艺术实践课程,培养复合型音乐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澳大利亚的音乐学院与社会联系密切,注重为学生艺术实践及职业发展提供机会。一些文化机构、知名公司经常资助音乐院校举办各类音乐会,设立各种社会奖学金,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资助和艺术实践舞台。澳大利亚音乐院校经常举办校园“开放日”(open day)活动。在开放日,学院会举办大量的师生演奏会、音乐会,并热情接待社会各界来访者。参观者可以免费欣赏音乐,所有学生都有演奏或演唱的机会,拉近了学校和社会的距离。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教学形式多样,有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表演课、实践课等不同类型的授课模式。

同一音乐院校中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都不尽相同。悉尼音乐学院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根据多元社会的多种需求来设置课程,“悉尼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学生主科可学习四种不同风格的乐队音乐(交响乐队、室内乐队、古典乐队、现代乐队)”[5]。小提琴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的专业科目之外,还可以自主选择大量的选修课。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主要有教学法、室内乐、交响乐、爵士乐、即兴演奏、理论文献、教学实习等。

昆士兰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课程设置简约且连贯,“形散而神不散”。必修课程系统性较强,主要课程有钢琴教学法、键盘基础能力、键盘乐、表演、音乐理论、听觉训练等,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功底与个性化创作的能力。选修课注重因材施教,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主要分为作曲系列、指挥系列、爵士乐系列、键盘伴奏系列、音乐英语系列、音乐行业研究系列、音乐文学系列、音乐学系列、音乐技术系列、歌剧和音乐剧系列、音乐理论与听觉训练系列、教学法系列、音乐实践项目系列等十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由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

三、人才培养特点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注重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并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进行整合,其音乐教育体现了以生为本、注重实践、宽口径、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

(一)注重音乐教育的“人本化”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强调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并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学习程度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上,许多课程以研讨会、演讲、表演、即兴创作的形式展开,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严格的监督与评估制度。澳大利亚音乐院校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操作、就业前景相结合,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有序展开,不仅使学生拥有扎实的音乐功底,还为其日后从事艺术实践工作提供长期的理论指导,进而使其对音乐艺术有更广泛和深入的领悟。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宽口径”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宽口径”地引入多种音乐文化。此类院校的师生的国际化程度高,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高,各国音乐都可以成为学生选修或辅修的课程。澳大利亚音乐院校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各种音乐会、学术报告、音乐节等交流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音乐院校也非常注重学科交叉。在教学内容上,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实践相结合,音乐专业课与音乐通识课相结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学校限定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相结合,音乐艺术与电影、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课程设置充分融入人文历史、现代音乐、电影及其他艺术形式等课程,既能让学生领会音乐的真谛,感受人文的气息,也能使其对人生有所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宽口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及文化素养。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

澳大利亚音乐院校注重实践教学,突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提升其职业竞争力,体现了其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澳大利亚音乐院校设置了即兴创作、室内乐、教学法、音乐管理等实践课程;在教学环节上,明确规定学生须背谱上课、参加音乐会(交流会)、公开演出,参与音乐行业实习、音乐艺术管理实习;在学习形式上,鼓励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跨学科展开学习活动;在考试考核上,不仅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考核,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学习日志、活动经验、准备工作、排练彩排等。在澳大利亚,专业的音乐团体或各类学校对音乐人才提供的全职岗位非常少,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激烈的工作竞争。澳大利亚音乐院校注重职业教育,引导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以“音乐会表演者和歌剧演员、指挥、教师、音乐机构行政管理者、交响乐团经理、音响导演和音响工程师、电影音乐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等为职业。总之,澳大利亚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都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值得国内音乐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悉尼大学音乐学院简介[EB/OL] .http://music.sydney.edu.au/about/history,2013-12-18.

[2]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音乐学院简介[EB/OL].http://griffith.edu.au/music/queensland-conservatorium,2014-01-25.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5

执笔者简介:李幼平(1962~),男,文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系教授、中国音乐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20

20世纪80年代,武汉音乐学院提出“艺术与科技联姻 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学科建设明确方针。在该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筹备,音乐考古、音响导演、通俗声乐演唱等三个新型专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率先应运而生。笔者有幸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了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活动,尤其是隶属音乐学(理论)专业的音乐考古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在庆祝武汉音乐学院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应学报《黄钟》副主编田可文教授之约,特成此文以简要回顾相关历史,纪念、感谢在该领域做出贡献的逝者与生者。

音乐考古学是以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多领域、全方位开展理论研究、创作表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系列工作的综合性学科。武汉音乐学院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与舞蹈学专业院校,地处荆楚南国文化传统氛围,坐拥曾侯乙编钟等人类绝世瑰宝遗存!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独特的学术优势与办学条件,使学院在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并产生了相应的历史影响。

在“艺术与科技联姻、传统与当代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从一开始即体现出浓郁的开放性学科特点。她既有一般意义下的考古学特点,即立足田野考古、多学科交叉进行出土与传世音乐文物研究,以探讨人类音乐历史;同时具有音乐文化非物质形态的艺术学特征,努力将音乐考古资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与文献史料记载应征,探索并呈现历史性音响面貌、服务当今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因此,对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的溯源,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暨音乐文物本体研究与荆楚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综合研究,以及当时学院、中国乃至国际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中予以探讨。

武汉音乐学院所处的中国中部地区具有丰厚的音乐文物资源。仅1953年学院前身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建立之后,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湖南长沙马王堆以及湖北江陵楚墓就有多次重大音乐考古发现。尤其是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编钟等百余件乐器、系统性音乐理论文字文献等音乐考古学史料的出土,为考古学、音乐学、历史学以及冶金铸造、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音乐舞蹈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现实要求。在其后十余年多学科协作开展的音乐考古研究、音乐文物复制和音乐舞蹈创编与音乐理论探讨过程中,构建音乐考古学学科体系、设置音乐考古学专业、培养音乐考古专门化人才,成为了当时文博考古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文艺团体的共同认识。

1988年11月,“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活动在武汉举行①,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不同国家和中国国内各相关领域学者,包括武汉音乐学院童忠良、杨匡民、蒋郞蟾、郑荣达、高鸿翔、许定慧、崔宪等教授②,交流科研成果、开展多领域学术观念碰撞,分析、探讨音乐考古学专门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与学术条件,为次年在武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考古学专业并招收本科学生、由各相关单位协作开展专门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图1 曾侯乙编钟国际会议

就横向而言,武汉音乐学院数十年立足地方传统音乐开展创作、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办学方针,也为音乐考古学专业的设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科建设氛围。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校以来,学院长期重视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与研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十分注重民间民俗音乐“活化石”与考古资料、文献史料之间的“三重证据”关系。自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学院充分发挥在音乐学研究与艺术实践方面的优势,着力开展了立足传统音乐与音乐考古研究成果上的古乐器复制、创编及表演活动,并以晋京开展的“国庆”35周年、接待帕瓦罗蒂访华等重大演出活动受到了肯定与好评,形成了“建立编钟古乐器科研、生产、艺术实践三结合体制”的工作思路③。198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十周年之际,“编钟古乐器新作品比赛”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④,史新民、周振锡、周雪石、胡志平等教授的作品获奖。编钟研究及音乐创作、表演活动,成为了当时武汉音乐学院多个教学单位师生共同参与的重要领域,客观上也为次年音乐考古学专业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综合性人才培养条件。

此外,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的设置,与当时国内外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蓬勃兴起、高校专业设置不断细化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联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汉音乐学院形成了“艺术与科技联姻、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学科建设思路,于1989年设置音乐考古四年制本科专业的同时,还设置了音响导演、通俗声乐演唱等专业方向。

如果以1989年音乐考古学专业首届四年制本科生招生为创立标志的话,那么,迄今为止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史前、创立、发展、嬗变等四个阶段。其中1989年之前为史前阶段,1989年至1996年以成立音乐考古教研室为标志的创立阶段,1997年至2005年以成立音乐考古研究中心及“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活动成果为代表的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以音乐考古学课程全院本科生选修和湖北音乐博物馆筹建为标志的嬗变阶段。

史前阶段的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从科研到教学、从理论研究到创作表演实践的发展过程,它又可以细分为1978年以前的荆楚传统民间音乐“活化石”采集、整理、研究时期,1978年至1984年古乐器复制、古乐曲创编与演奏时期,1985年至1988年理论研究成果集中涌现,运用乐律学、音乐声学、古乐器学、民族音乐学等理论与方法,开展群体性音乐考古学研究的时期⑤。

图2 曾侯乙编钟国际会议

在童忠良、谭维四、杨匡民、蒋郞蟾、郑荣达、卢国元、汪申申、田可文等专家教授的倡导与筹备下,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经湖北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音乐学院于1989年正式设立音乐考古专业,招收首届四年制本科生,并在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正式拉开了音乐考古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帷幕。

进入创立阶段的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在专业图书资料、音乐文物考察与复(仿)制、理论研究领域、艺术实践范围以及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有目标的系统建设。

——整理馆藏古籍资料,购置考古学书刊文献,学院图书馆辟建专题学术资料室;

——成功参与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编钟的复制,完成资以作为本阶段音乐考古研究成果之标志的“楚曾百钟”研制;

——研究范围由曾侯乙墓出土音乐文物,向新石器时代的舞阳骨笛、巴蜀吴越及中原地区的乐器、图像等更为广泛的时间与空间领域拓展。《编钟音乐的传统与未来》、《舞阳贾湖骨笛的音孔设计与宫调特点》、《荆楚歌乐舞》等以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开展专题研究或综合探讨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⑥;同时相关成果在童忠良教授访学奥地利、李幼平出席以色列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接待台湾学者许常惠等交流活动中,受到了海外学界的关注与瞩目。

——《设置音乐考古专业的体会》、《办出成绩 办出特色——音乐考古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论文宣讲暨音乐考古专业学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综述》、《加强学科建设 培养基础人才——音乐考古专业学科建设暨首届本科生专业教学情况之回顾与思考》等关于音乐考古学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的理论成果应运发表⑦;

——学院派出青年教师到武汉大学系统学习考古学课程、参与田野考古实践,同时聘请湖北省博物馆谭维四、冯光生先生为客座教授,从武汉大学、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聘请杨宝成、肖亢达、向绪成、王红星、陈冰白、王然、李天虹等学者或担任相关课程教师、或承担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院内外一流学者构建起跨学科的师资队伍;

——从第二届暨1990级本科生开始,音乐考古专业本科生调整为五年学制,并独立形成专门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形势、教学方式方法特点和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院内外教师课堂教学与走出学校开展田野技能训练结合等有效途径,既满足了边缘学科专业学生的交叉型知识结构要求,又形成了馆校合作、院校联合办学的机制。

与上述音乐学音乐考古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呼应,该阶段武汉音乐学院的编钟古乐艺术实践活动,也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暨编钟音乐厅落成典礼音乐会”、“编钟乐团成立十周年”等大型专业演出活动,和参与策划、指导的荆州博物馆“楚乐宫——楚音乐文物展演”、宜昌三游洞“巴楚乐宫”等普及型古乐器展演活动,展现出该专业服务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追求。

1993年6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专业首届毕业生论文宣讲暨音乐考古专业学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圆满举行。来自湖北省教委、文化厅、社会科学院、博物馆、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武汉大学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甘肃博物馆、河南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高度评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成绩的同时,对音乐考古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学科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以“武汉音乐学院着力建设考古学特色专业”为题予以专题报道。

二十世纪著名音乐史家、《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主编黄翔鹏先生在《大系·前言》中称:“鉴于古代音乐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八十年代末,武汉音乐学院设置了音乐考古学专业,并在文物、考古学者的协助下,开设了一系列课程。这是发生在曾侯乙音乐文物出土之地的重大事件。它的实质意义在于:音乐考古工作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理论工作的进展。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出现了一次飞跃。”⑧

1996年6月,武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考古教研室;2002年9月,武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考古研究中心;次年,以音乐考古教研室教师为主体的“长江流域音乐文物研究与开发”项目团队,成为湖北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⑨,并于2006年通过检查。组织机构的完善,教学与研究团队的形成,群体性科研成果的产出,标志着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成立音乐考古教研室为契机,组织召开“音乐考古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湖北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湖北计量科学研究所以及701研究所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析形势、进一步明确目标与任务,有效整合院内外教学与科研力量,形成包括历史学、考古学、乐律学、文献学、文字学、图像学、声学物理学等领域专家的综合叉型学术团队。

——开展音乐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与本科教学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体系,使研究领域向音乐图像学、音乐文献学等方向有效拓展。

——深入推进音乐考古学专题研究,音乐考古教研室教师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博士课程学习,完成《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两唐书乐志研究》等学位论文⑩,使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群体,成为学历较高、知识构成较为合理、学缘结构较为科学的学术群体。

——2002年9月,学院在整合教学科研力量,尤其是相关学科教师逐步达成共识,相对集中地从不同学科聚焦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协作开展音乐考古学专项研究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顺应时代需要和发展潮流,成立“中国音乐考古中心”,同时召开全国性“音乐考古学科建设研讨会”,推出《音乐考古学概论》、《对音乐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对促进音乐考古学科发展的在思考》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使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在坚实的实践与近十余年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

——2003年6月,音乐考古教研室暨“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教师聚焦“长江流域音乐文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从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乐律学、乐器学、图像学以及音乐创作、表演等角度,申报“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立项之后,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抓手,通过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河南舞阳骨笛发掘及研究者张居中、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熊铁基等相关领域专家及国际音乐图像学会、亚太地区音乐学会负责人的讲学交流与学术互动,有效地拓展学术视野、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与研究能力提高。

——2001年春节,应山东济南考古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邀请,学院教师组队参加济南章丘络庄出土音乐文物现场检测、鉴定及演奏直播工作。在连续多日进行的电视直播过程中,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学专业通过中央媒体再一次向社会进行了广泛宣传。

——2002年12月,在学院“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成立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刚刚结束之时,湖北省文物局、湖北考古研究所领导及研究人员就发来邀请,希望联合组队开展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在院系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李幼平、王洪军、孙晓辉、邵晓洁等四名教师组成的音乐考古工作小组随即赶赴现场,顶寒风、冒大雪,配合田野考古工作者开展了全部音乐文物的发掘、清取与登记工作。其后,又全面参加了音乐文物的室内整理、测音及初步研究活动。

九连墩楚墓田野考古发掘,是武汉音乐学院暨中国音乐工作者由“走近”出土音乐文物,到“走进”古墓、在第一现场亲手清取音乐文物、全面记录器物共存关系、开展具有田野考古学意义研究工作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考古界转变观念,主动邀请音乐学家深入考古第一现场、亲自参加田野考古工作的标志!至此,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研究所等考古部门的专家学者,在相关田野考古活动中邀请音乐学家参加现场发掘、研究工作,成为了基本的理念与做法。

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从1996年进入发展阶段之后,武汉音乐学院围绕编钟古乐开展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及社会服务活动,更是成绩显著、影响广泛。比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在1998年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周上,在美国肯尼迪国家大剧院中,都曾留下武汉音乐学院教师演奏编钟古乐器的身影!童忠良、蒋郞蟾教授参与研制工作的“中华和钟”,永久性珍藏于北京太庙之中。由童忠良、蒋郞蟾教授等人主持,在河南博物院开展的《华夏古乐》建设项目,成为该省发展至今的文化品牌。而《编钟古乐演奏》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更是为音乐考古专业理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和综合性学术条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与之相应,武汉音乐学院在2004年接受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后,也积极应对社会发展给传统精英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挑战,开始探索保持精英教育功能、培养大众化音乐人才的具体途径与教学模式。音乐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逐步从本科生阶段的专门化教学模式,以《音乐考古学概论》、《编钟历史与文化》、《荆楚歌乐舞》、《音乐文献学》等系统性选修课的方式,参透到全院所有各专业本科生主动学习、自主选择过程之中。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与时展形势相一致的历史嬗变。虽然此前两个阶段按照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音乐考古专业本科生中,不乏供职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文博考古单位或高校、科研院所优秀人才;虽然前两个阶段培养的音乐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多有继续深造、在音乐考古专业领域攻读博士学位而成为本领域佼佼者的拔尖人物。但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现实对高校人才培养,已经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探索与之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模式,既会是阵痛、也必须重生。而历经二十余年发展的音乐考古专业,在社会需求发生改变,具体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授课对象出现变化之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然会相应受到挑战。

2005年11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教研室嘎然消失,但中国音乐考古研究中心仍在运行,而且筹备多年的湖北音乐博物馆于2011年正式立项、进入到建设阶段;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音乐考古专门化人才培养方案寿终正寝,但原方案中的各相关课程并未终止,反而以选修课的方式成为了更多学生可以修习的课程,并且其中不乏深受学生欢迎者;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音乐考古学研究方向早已剔除数年,但是,以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屡见不鲜,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正是这样,2008年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三十周年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仍能如期举行、论文集仍能如期出版;⑿在国际音乐考古学会世界性年会先后于天津、苏州举行、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宣告成立、学术年会按期召开之时,武汉音乐学院师生的身影及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仍然是学术舞台上重要力量。

2011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经过论证与遴选,学院决定在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数十年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湖北省文化厅、随州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单位,按照“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的方针,共同构建“编钟楚乐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平台,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鉴于“申报单位与特殊需求部门有较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基础”,“编钟楚乐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人才培养项目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行性”,以及所申报项目“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文化部组织的行业申报项目评审工作中,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并以名列前茅的位次得到了国家行业管理部门的推荐。

“艺术与科技联姻,传统与当代结合。”这种联姻及结合,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学科、理论、知识、技术与手段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观念、理念,尤其是与时俱进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

音乐考古学专业建设从史前到创立、发展,再进入嬗变阶段,客观反映了武汉音乐学院注重学科交缘、紧跟学科发展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性、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

客观而言,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在一定时期甚至较长时期仍然会不断发现;关于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一定会长期开展,并且一定会是以“艺术与科技联姻、传统与当代结合”的方式长期开展。那么,音乐考古学专业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发展呢?!

2013年9月22日

完稿于武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前夕

注释:

① 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请参见湖北省博物馆、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和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编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的《曾侯乙编钟研究》。

②武汉音乐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在《黄钟》1988年第4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国际编钟会议论文专号。

③在完成北京的演出之后,湖北艺术学院在1984年11月向湖北省教育厅并转省人民政府专项报告:《关于建立编钟古乐器科研、生产、艺术实践三结合体制及有关问题的报告》。

④相关信息请参见赵德义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的《湖北音协六十年(1950~2010)》,第73页。

⑤李幼平在《加强学科建设 培养基础人才——音乐考古专业学科建设暨首届本科生专业教学情况之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曾有专门论述,文章发表在《黄钟》1993年第3期,第4~11页。

⑥《编钟音乐的传统与未来》、《舞阳贾湖骨笛的音孔设计与宫调特点》均为童忠良教授的研究成果,前者系英文稿、发表在《黄钟》英文版第一期上,后者发表在《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3期;《荆楚歌乐舞》由杨匡民、李幼平合著,1995年交稿,1997年5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⑦具体文章请参见汪申申与田可文(执笔)署名,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的《设置音乐考古专业的体会》;发表在《黄钟》1993年第3期,署名本刊记者的《办出成绩 办出特色——音乐考古专业首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宣讲暨音乐考古专业学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综述》;以及发表在同期《黄钟》上,由李幼平撰写的文章《加强学科建设 培养基础人才——音乐考古专业学科建设暨首届本科生专业教学情况之回顾与思考》。

⑧黄翔鹏先生的序言刊发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辑、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第一辑各分卷的卷首。

⑨相关文件参见武汉音乐学院人事处文件,武音人字[1996]10号;中共武汉音乐学院委员会文件,武音党字[2002]23号;2003年填写、上报的《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任务书》。

⑩《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李幼平著,2004年7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两唐书乐志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孙晓辉著,2005年8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请参见李幼平撰写的《音乐考古学概论》,该文收录于王耀华、乔建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音乐学概论》;王洪军撰写的《对音乐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对促进音乐考古学科发展的在思考》,前文发表在《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后文发表在《人民音乐》2003年第6期。

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纪念活动,由随州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厅和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主办,《钟鸣寰宇——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文集》于2008年12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关文件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学位[2011]13号)、《关于开展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5号)等。

武汉音乐学院《关于报请文化部推荐开展授予博士学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工作的请示》。

湖北省文化厅《关于推荐武汉音乐学院参加文化部开展授予博士学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请示》(鄂文化文[2011]28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武汉音乐学院“授予博士学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推荐申报意见》。

Art Combin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raditional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Major in Music Archaeology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6

(一)采用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系二级管理模式。独立音乐学院在对待教务处和教学系分工时,责任非常明确:前者(教务处)“负责制订全院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定,统筹协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情况并进行质量评价”;后者(各教学系系)“根据培养方案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制定本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细则》,并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工作”。也就是说,教务处主要负责在于监督和协调,教学系则享有相对独立的实施和操作权限。

(二)学院教务处直接规定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有效地类型。独立音乐学院由于专精于本专业,因此采用由学院直接规定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毕业论文类型。例如,中国音乐学院明确规定:“(一)音乐学专业包括论文等;(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包括作品和论文等;(三)音乐表演专业包括毕业音乐会及其设计报告。”

(三)工作程序明确具体。独立音乐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上非常严格,在时间安排上它们一般都精确到周,对每周应该完成的工作进行了细化,还指定了主要责任人和负责单位(科室)。独立音乐学院的本科论文的开题工作是作为本科论文写作的最重要环节进行。

(四)注意学院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四川音乐学院等独立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办法都明文规定:“毕业论文(设计)和知识产权归学院所有,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将论文(设计)涉及的技术内容向外扩散,也不得将论文(设计)寄出发表。毕业论文(设计)结束后,所有的论文(设计)资料,应交回系(院)作为教学资料保存,学生不得自行带走”。

二、独立艺术学院中音乐院(系)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特点

在我国独立的艺术学院中一般都设有音乐院(系),它们相较于纯专业院校(独立音乐学院)在本科毕业管理上有注意兼顾艺术学科的总体特点。

(一)二级管理和三级管理并存。这些艺术学院里的音乐院系在各方面努力向独立音乐学院学习和靠拢,但模仿独立音乐学院的管理模式同时又有创新,表现为以二级管理模式为主有意识延伸第三级管理机构。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在管理上采用二级管理模式,但是《南京艺术学院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演出)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学院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的职责的同时还明确规定了本科论文管理过程中“教学秘书日常教务工作”。而《吉林艺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撰写及评审管理细则》和《吉林艺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补充管理规定》则规定该学院执行三级管理模式,在学院和分院之下,指定系(实验室)作为最基础的管理和负责单位。

(二)二级院系决定对论文(设计)类型。由于艺术学院的相对综合性,下设二级学院的艺术特色区别较大,艺术学院的教务处往往不指定各专业的论文(设计)类型,而是由二级学院作为本科论文(设计)的主要制定单位。这是与独立音乐学院在二级管理模式上的最大区别。也就是说,在艺术学院的管理模式中,后者(二级学院)工作的具体性上更加拥有自主性,而前者(学院教务处)的监督和协调作用相对边缘化。

(三)工作程序相对明确。艺术学院中的音乐院系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上相对严格,在时间安排上参考时限相对宽松,但对每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任然有明确的分工和进度要求,也指定了主要责任人和负责单位(科室)。但是本科论文的开题工作有的学院没有象独立音乐学院那样重视并专门安排,而是有二级学院自行安排处理。

(四)在知识产权方面,要求相对宽松并且非常注意学生论文(设计)的宣传。可能是艺术学院中音乐院系办学的目标更注重音乐表演,它们对学生作品的知识版权问题并没有过多明确的要求,也更注重这些作品的宣传和推介。吉林艺术学院规定:学生必须上交毕业论文复印件,毕业创作(设计、演出)文字说明材料两份,一份送教务处,一份由所在教学单位存档,其中被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创作”、“优秀毕业演出者”还需另交一份给校档案室归档。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论文,各部门要积极向有关专业刊物推荐发表;特别优秀的创作(设计、演出)作品也要积极向外界宣传、推广。

三、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特点

自21世纪初本科扩招以来,各种综合类高校纷纷建立了音乐院系,由于这类音乐院系办学时间短,教学、教辅和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在制定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管理体系和制度时表现为两个极端的特点。

(一)特点一——盲目模仿,死搬硬套。这类综合性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有的大兴拿来主义,把独立音乐学院或者独立艺术学院的管理模式照搬或者简单删减之后使用,这种现象在刚升格为本科的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最为普遍。笔者走访了西南部分高校,了解了他们音乐院系本科毕业管理办法和规定的来源,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抄袭、模仿或借鉴周边独立音乐学院或者独立艺术学院中的音乐院系的成熟做法。例如,四川部分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的毕业管理办法和规定都以四川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为范本;云南的则以云南艺术学院的为基础。这些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现象,在有的高校是经过了再加工已逐渐显示出本学院的某些特色;有的高校则几乎没有什么改进,照搬痕迹极为明显。笔者收集到某新办高校的本科论文管理文件的电子版,点击它的属性,在该文档的属性摘要里赫然显示着东南某高校教务处的信息。由此可见,综合类高校特别是新办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的本科毕业管理的盲目和缺乏思考。

(二)特点二——沿袭旧制,不加变通。在综合类高校中,有一些学校具有相对悠久的大学办学经历,积累了很好的本科论文管理传统,但是这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或者其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于是就出现了该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沿袭该校既有的本科论文管理体系的现象。由于这类高校原来可能是致力于理科、农业、科技等专业领域,在音乐学科并没能积累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而这些高校又不屑抄袭照搬其他学校的本科毕业管理模式,因此,此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执行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完全适用的体系。笔者在此类高校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这类高校的音乐院系自建院以来从没有专门进行过本专业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的探究,完全依照该高校原有的毕业管理办法和制度进行管理。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7

随后,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举行了论文报告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教授向大会提交了《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从宏观上探讨了如何切实提高包括视唱练耳在内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问题。论文认为,从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角度来说,音乐各专业方向课程貌似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都离不开“音乐作品”;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活动,其最高目的之一就是围绕着艺术作品而展开的共享;要实现音乐艺术的共享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要把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实现音响;而准确实现音乐作品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对音乐作品的全面了解、准确理解和创造性表现。

武汉音乐学院韩燕玲的《近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形态及其训练方法》,针对目前视唱练耳教学中近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相对薄弱的状况,结合大量现代音乐作品实例,对近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近现代音乐节奏训练方法的若干建议。上海音乐学院张晖也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讨论了“复杂节奏节拍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西安音乐学院冯敏娜的《传统听写与实际音乐作品听写之比较――从音乐和乐感能力的培养谈起》,将传统听写与实际音乐作品听写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比较,认为实际音乐作品听写的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提高审美意识。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从“特点”、“原则”、“意义”、“方式”、“方法”等五个方面“浅谈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法”。西安音乐学院张晓燕的《音乐作品与视唱练耳教学》,从“如何将音乐作品引入视唱练耳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专业系别进行选材,做到因材施教”、“音乐作品的引入是促进视唱练耳教学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相关问题。

在视唱练耳本体研究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刘畅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训练有机融合之我见》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技术性(理性)训练与音乐性(感性)训练视为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要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性训练的同时感受音乐(音响)本身带给他们的那些技术性之外的诸多因素,从而体现出学好视唱练耳对于从事音乐教育、创作、表演和研究者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及无可替代的作用。星海音乐学院黎冰冰的《如何通过基本练习提高乐感》认为: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通过在基本练习的各项训练中融入作曲技法的部分旋律知识,提高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进行相应的发声基本训练,达到能有乐感地视唱的目的。相关论文还有武汉音乐学院李金华的《音程向位模块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王方明的《“相对固定”与“绝对固定”――论“音程”》,以及张继农的《论三声部开放排列和弦连接在和声听觉中作用》等。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也引起不少代表注意。除了前述结合实际作品进行训练的论题外,武汉音乐学院陈明的《节奏的定性记谱和定量记谱》、南京艺术学院滕缔弦的《视唱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武汉音乐学院李露、李金华《符号训练法在节奏教学中的运用》、广西艺术学院林作红《实用、开拓、创新――节奏训练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拓展》等论文,也都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随着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对视唱练耳师资数量与素质要求的进一步加大与加强,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视唱练耳方向本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各音乐学院的重视。本次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不少代表的论文也涉及到这一领域。上海音乐学院蒋维民教授的《〈视唱教程伴奏编配〉与〈练耳教材写作〉课程概要》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本科生在高年级开设的这两门必修课程的基本情况。武汉音乐学院梁红的《本科视唱练耳主科教学策划》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构架了主科教学计划方案。沈阳音乐学院颜锐的《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在强化专业课的同时扩充选修课而且要增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专业理论表述能力的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以期能够培养既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又符合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资格标准的视唱练耳专门人才。

与研讨会丰富深入的理论研究交相辉映,10月17日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在编钟音乐厅为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奉献了“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根据经典音乐名作改编的视唱练耳作品音乐会”。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8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9

笔者从2010年开始一直参与艺术校考招生,从招生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愿意报考综合性强一些的院校或者是有音乐教育专业的三本院校。所以,较之有音乐教育专业的综合院校来说,独立学院的门庭相对冷清一些。另外,从今年的就业形势看,我们也做过初步的调研,学生大部分愿意进入教育行业,原因一是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工资待遇较高;另一方面,教育行业不脱离自己所学专业,可以学有所用。三亚学院音乐分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倾向于文艺团体和单位的宣传工作,然而就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的演艺条件来说,很多学生达不到上舞台演出的条件,部分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都改行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迫在眉睫。

一、培养目标

这种定位主要是通过教学大纲得以体现。据笔者所知,目前教育部尚未出立学院四年制本科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大纲,一些独立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比较盲目,学校只能依照音乐学(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或参照专业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独立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

截止到2011年5月,我国共有307所独立学院,在这些独立学院中共有28所开设了音乐专业,共分两个方向,一是音乐教育,二是音乐表演。音乐教育方向的共11所院校,占总数的39.2%,音乐表演类的共17所,占总数的60.8%。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独立学院开设的声乐表演专业中,音乐教育类院校设置的课程多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作法、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欣赏、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美学、专业主修(演奏演唱)、钢琴基础、民族民间音乐、专业教学法、意大利语音、当代音乐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应用;音乐表演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多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作法、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欣赏、合唱合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美学、专业主修(演奏演唱)、钢琴基础、专业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表演、意大利语音、德语语音(限声乐)、西方现代音乐、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应用。音乐教育类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综合性、教育性,但在某种情况下忽视了专业课的课时;音乐表演专业的学院,在学习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了专业的课时,也加大了音乐专业实践的分量。但是与一本、二本的音乐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比起来,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独立学院没有较大的区别,只是减少了理论课的比重,并没有自己的特色。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根据社会需求、地理优势及学生的就业展望来重新设置课程。

二、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在教育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院校或高校的音乐学院略有不同。首先,在发展模式上,普通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主要以专业技能为主,辅以音乐相关的理论课程,而独立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以专业为主,专业实践为补充,理论课程开设较少,如音乐美学专业、专业英语、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课程都很少涉及。其次,从学院结构来说,专业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很少涉及其他相关课程,如台词正音、歌剧表演等,而独立学院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11所院校开设了台词正音、舞台表演等相关课程;从师资情况来看,专业音乐学院以及师范院校、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的师资结构以老、中、青三合一的结构为主,有教授、副教授、讲师职称的教师占到总教师人数的60%以上,甚至达到70%。而独立学院的教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独立学院依托主体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其音乐学院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只有个别教师是单独招聘,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都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就是以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为例,三亚学院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三亚学院拥有独立的校园、独立的师资,但由于学校建立较晚,所以招聘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还有一些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这样的师资群体特点是阳光、活力,但弊端在于,很多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从学生素质来看,这点是不容置疑的,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及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来说,在基础、条件,形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对高考、艺考招生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只有把独立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形式区别开了,找到其准确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模式。一定要抓住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依托地域优势,来重新设定发展方向,从课程设置、师资招聘等方面来进行改革。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社会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埋头苦干,不能光在如何让学生成为男高音这样的事情上下功夫,要在评估学生的基础的同时,结合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等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考虑,使学生真正明白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地走入社会。要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实习、多锻炼,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跌倒,要在大学4年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成为社会需要、能在社会立足的人。

二是培养艺术通才。艺术通才即所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即专业不是学得太精深,而是涉及的面很广。所以,我们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一)课程设置的理念

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来设计课程,理论够用即可,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制定教学计划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理论的高层次性,以较宽、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区别于专科和高职;二是应用的技能性,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区别于研究性;三是能力的多样性。

以三亚学院为例,我们实行了“2+2”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学年学习专业课程。课程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科学、规范、拓宽”的专业建设原则;2.“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学原则;3.“宽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4.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育人原则。还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站在国际国内视野的高度,以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和各自专业的特点,完善课程模块,明确各模块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创新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合理分配课程模块比例、课时、学分,体现教学计划的适应性。

(二)开设的相关课程

依据学院提出的“2+2”的培养模式以及人文通识课程的要求,音乐专业对人文通识课程的重视度还不够。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10

2015年10月,《三亚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十三五”规划中强化了三亚旅游主导型城市地位,突出天涯文化、海洋文化等三亚特色文化,实施重大文化体育工程。建设海南省音乐厅、美术馆、群艺馆等公共文体场馆,完善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和文体广场建设,健全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支持省级演艺机构及艺术文化学校建设工作,加强对中西部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掘利用,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等。海南经济特区与三亚国际滨海热带旅游城市的凸显地位。音乐学院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主动协同、服务于海南建设,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贡献,争取更多支持与行业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期。

二、同类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列比分析

为了解决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同类三本院校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专业特色、办学条件、生源结构、就业能力等方面展开调研。就“211”、“985”国家重点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展开调研,如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等此类院校历史悠久。科研项目成果丰硕,科研转化、事企合作等方面都得到显著的社会价值与艺术实践教学成果。在有些高校中音乐表演专业已被列为学科重点专业。此外,在海南省内综合类大学音乐院校中,如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与创意学院(原琼州学院音乐学院)、海口经济学院南海音乐学院(原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等高校进行调研。音乐表演专业下设有声乐、键盘、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等四个专业方向。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展与总结,总结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模式。尤其在结合本土海南音乐原生态方面,大力推进科研项目,创作海南原创音乐作品,通过项目带动学科发展,了解区域文化发展脉络、促进音乐人才民族化的特色培养模式。调研分析中,在培养目标方面,有的院校重视实践教学,有的院校重视音乐表演理论素养,也有一些院校把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开拓与国外知名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这不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而且也开阔学生们的艺术视角与高度;在教学设施方面,各学校基于不同培养模式与发展需要,配有一定基础的教学场地、设备、用具等,基本满足师生们的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

三、我院音乐表演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此次主要通过电话对2012/2013/2014/2015届毕业生进行回访与调研,内容包括专业相关度、适应度、就业分布省市等进行了解。调研着重分析就业状态,分析校内课程内容与设置结构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经有效数据统计,对往届毕业生从事音乐表演专业的岗位相关度,调研结果表明,四届学生总共206人,其中与专业完全对口为20.8%,基本对口为25.7%,不对口为52.4%,继续深造或考研占1.45%。这个数值情况看起来似乎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专业过于单一,以及内部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所致。所有毕业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习只有声乐一种专业,是直接导致就业范围受到局限,出现学生就业窄等问题的根本。

四、校企意愿合作

调研本次问卷共发60份,有效问卷50份。问卷调查中,30%的用人单位愿意与学校合作,26%用人单位较愿意与学校合作,28%不太愿意与学校合作,16%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从数据看,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还是愿意和希望与学校建立校企联系,并且愿意接受学生去参与实践,尤其是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团体演艺单位。通过学生的实习与见习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与减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也能达到长期战略合作共赢的目的。尤其对演艺团体单位根据剧目脚本不同可以随时调整、补充所需的表演人员,而减少用人成本。不太愿意的单位主要是一些市府工作的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一般都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进入,这是客观原因。

五、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多方面调研数据分析,海南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需要改革。单一专业或是单纯技能型培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市场发展需求。针对旅游演艺市场对音乐表演人才的要求,围绕将要达到岗位(群)核心能力的基本目标,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练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人文通识力、专业技能力、综合表演创作力、思维创新力、专业拓展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在结合专业能力课程地图基础上,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综合演艺能力培养方案。如图1,例如针对某学生A进行能力培养分析与定位,具体如下:1.首先了解学生A课程的成绩状况,按照不同能力对应的课程计算不同能力对应课程成绩的平均分。2.将学生A的不同能力平均分进行5分化处理,形成如图样的雷达图,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图中数值为虚拟数值)。3.雷达图中,多边形面积,可用于对学生A的个人能力的总体水平进行评价;而不同能力对应的数值可作为当前能力的评价和后续培养方案的指示;如学生A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力相比较弱,可对思维创新力或拓展力等专业选修课程加强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能力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所形成的雷达图有所不同。

正常状态下应保持一个逐步扩张的状态,因此可根据培养方案制定不同阶段或方向的雷达图方案,对学生个人能力的状态进行评估,在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的同时,优化个人的课程学习目标。通过专业技能综合表演实践社会实践实训平台,三个课堂的培养,结合本土海南音乐元素为特色,突出实践与理论应用相结合为亮点,激发学生创新创作综合演艺技能,使学生能较好、较快地融入社会行业岗位中。音乐表演专业在2000年左右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经过多年的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锻炼,各地区高等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成绩显著。为当地区域经济建设、人文内涵建设、艺术创作、音乐文献收集、普及中小学、大众音乐素质教育,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做出突出贡献,承担社会文艺正能量宣传工作任务,做到“乐教于化,乐育其心”的功能。因此,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先进文明时代前进的召唤。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音乐发展回顾与反思[J].人民音乐,2009,(1).

[2]胡志平.关于音乐艺术高素质、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284-288.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11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还存在很多认识缺陷,部分高职院校愿意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热门的专业中去,对音乐专业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略了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音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培养目标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保证高职音乐教育的基础。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其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是音乐家、高级理论人才、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教育家,而高职院校则是以“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一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文艺团体、群众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基层文艺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能够即来即用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型、学术性的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高职音乐教育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本身的职业教育特点,没有以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基本向导,片面的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教育模式,缺乏特色鲜明的、系统的、体现职业性的教学体系,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无法适应基本的工作需求,这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还是根据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或者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音乐意义的主动建构、被教师“牵”着走,教学变成了“填鸭式”;另一方面以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没有按照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去分析,开发适合高职音乐教育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仅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深层次地考虑学生在未来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没有考虑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仅以音乐专业基础理论为主,看不到技术型人才在知识、技能结构上的根本区别。传统单一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已不适合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发必展。当然传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即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不可少的知识领域;理论传授知识的量要有度,以必需、够用、管用为原则,侧重传授应用知识,兼顾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因此,对高职音乐教育来说,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又注意拓宽知识面,通过音乐会的观摩演出及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开设选修课、横向拓宽模块、专业纵向发展模块及社科人文知识模块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沦、社会人文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变化的需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时展需求

高职院校是实施职业培训的重要地方,其目的是培养实用的、技术的、职业的人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音乐实践课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也非常少。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发现很难胜任基础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以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及音乐教育专业人员的胜任力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确定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特质需求。发展高职音乐教育,就要从原来的纯专业性、师范性,拓展到具备综合能力素质的复合型多面手,具有音乐专业的表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适应能力和直接针对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的业务具体能力等各个层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也不能一成不变,要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社会发展而变化,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体系与具体职业要紧密相连,课程设置与结构必须灵活、机动,教学内容也要精练、实用。

4.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

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历史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是原来的中专合并,或者是被大学兼并以后变成高职院校的,这些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在结构上配备不合理,这些必然会给高职音乐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定位、师资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发展策略。

1.改革思想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当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教育理念时,颇感教育观念的更新会直接影响着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的得失与进退,在当下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时代大潮下我们必须确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国际化、多样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规划基本办学思路,为音乐教育发展确立明确方向。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该严格按照职业院校办学宗旨以及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规律,采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培育适合社会整体不断发展的整体复合型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其次,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定位方面,既要考虑到面向社会的职业性特点,又要能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还要注意做好与高职的办学的软件与硬件相匹配,一切从实际出发。

2.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模式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所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课程设置,并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才能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

(1)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类学生整体基础差、底子薄,所以要加强

音乐教育基础课程的设置,拓宽专业基础,根据教学实际减少或者合并不必要的专业课程,强调技能的学习同时不能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多门学科能进行有效的补充与互渗,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2)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注定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模仿,要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被时代所淘汰,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代多元化教学技术,结合音乐本身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在传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够互动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鉴赏和创造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多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观看专场音乐会、观摩文艺演出、搜集网上有关资料作分析讲解等,这些都可以扩大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主动鉴赏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必不可少,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才能在毕业后快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运用多种形式来优化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除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外,我们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比如成立合唱团、舞蹈队、民乐团、电声乐队、定期举办文艺汇报演出等,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音乐教育专家、专业演出团体等进行讲学、表演,每学期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如讲课大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当教师的机会,利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把专业知识转化到“职业技能”上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学历,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为了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音乐教师要多学习、多培训、多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师资的能力,才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也说明了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并不是朝夕之事,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摸索。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思想观念,做好音乐教育定位,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课程体系建设,使其能适应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而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声建.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J].人民音乐,2003,441(1).

[2]刘轶中.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5).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12

一、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意义

对于师范院校音乐院校而言,它主要面向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音乐教育人才,教学内容涉及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教师,使其不断满足社会对于新型音乐人才的需求,即师范院校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的责任是十分艰巨的。毫无疑问,在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现有经验为基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推行我国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当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培养出能够胜任新时期中小学教育音乐教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所以进一步研究新时期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般来说,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中等学校、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及音乐研究人员的重要基地,基办学质量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到全国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这一切都要求地方师范院校明确自身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当前各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缺乏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利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除此以外,地方师范院校也要传承民间、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引导大学生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但是绝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以至于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整个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脱离现实,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音乐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结构极不合理

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音乐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甚至缺乏一定的创造能力,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音乐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是主因。其一,有的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一味地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课程之间不能很好地相互渗透,也无法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其二,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的地方院校依然沿用传统音乐教材,有的只有简单的修改,但是仍然使用着老套子,内容不但陈旧,而且不规范,根本反映不了新时期音乐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三,在教学方式方面,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照旧是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三)扩招生源引发教学质量下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使得我国地方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这一切大大改变了地方高校的规模和面貌,其前景是不可限量的。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地方高校将面临巨大危机,集中体现为师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改意识,教学质量直线下降。以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为例,疯狂扩招生源的同时,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大量招生,不顾及虑生源质量,加上一些音乐专业考生在几个月的突击下,就能顺利地考上地方师范院校音乐系,而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比较差,他们缺乏一定的能力去接受音乐和领悟音乐。不难想象,较差的生源质量直接导致了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更难以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新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四)缺乏技术过硬的的师资队伍

新形势下,音乐教师必须拥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缺乏技术过硬的的师资队伍。比如说,地方师范院校扩招生源后,学生越来越多,师资力量却没有改变,于是大大增加了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必须延长授课时间,才能完成每日的教学任务,疲于奔命下的教师已经没有丝毫精力去研究音乐教材,甚至没有精力去认真备课,这种情况自然而然地严重影响音乐人才的培养效果。另外,一些地方师范院校面对不断增多的学生面前,迅速补充教师,甚至大量聘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新毕业生,让他们直接走上一线教学岗位,这样的师资队伍尽管年轻,但缺乏教学经验,也不够稳定,甚至他们的音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极不利于优秀音乐人才的培养。

三、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途径探讨

(一)完善教学模式

实现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首先要完善教学模式,加大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便适应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一般来说,音乐专业包括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此可以设置钢琴调律、音乐表演、歌曲写作、节目策划等工作室进行音乐教学,即工作室教学模式。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专业教师直接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相应的社会音乐活动及音乐项目,它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起引导作用,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空间,一方面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室进行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操作中获得额外有益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把培养实践创新型音乐人才落实到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1.强化必修,加大选修加大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力度,应当科学开设课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需要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工作,即可以强化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具体地讲,音乐专业有三大专来方向,且都有相应的必修课,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不能一味地强化必修课,同时要重视选修课的课时比例,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选修课的良好氛围中快乐地学习音乐,只有对音乐课堂产生无比的兴趣,才能提高音乐学习效率。实际上,地方师范院校按照专业方向增设选修课,这些增设的选修课必须与音乐专业方向紧密相关;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可以鼓励学生选修美术类、文学类、哲学类、传播学等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综合应用能力。2.增设实践型音乐课程作为新时代的音乐人才,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但要精通音乐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争做优秀的实践创新型音乐教师,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增设实践型音乐课程。具体地讲,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增设艺术实践课程、音乐采风课程、课题研究课程、创业培训课程等等,这些课程以其较强的实践性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院校可以将传统大四的实习课时划分到大一、大二、大三学年,以便让学生进行短期见习,一方面有助于音乐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纠错,提高学习的准确性。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地方师范院校创新教学方式,要求音乐教师积极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一般来说,音乐教师通过校园网平台,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乐器、不同风格等的音乐作品上传校园网,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学生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于网上,为学生的课余时间提供自主学习的音乐资源,从而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共同讨论并及时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可见,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音乐专业应当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其一,在校内,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建设许多个不同音乐专业倾向的实验中心,不断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比如:器乐演奏培训中心、合唱培训中心、节目策划实验中心等等。其二,在校外,地方师范院校可以与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演出团体、电视台等单位进行长期合作,以此建立较强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点,这些有利的社会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条件,同时也确保了创新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音乐人才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国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改革方面遇到许多难题,我们必须克服一切障碍,不断弥补现有音乐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的音乐理论知识,才有利于提高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水平。毫无疑问,地方师范院校应当将培养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基本目标,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本文提出了三种改革途径,一是完善教学模式,二是优化课程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深刻认识音乐教育工作的本质,为其成为优秀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克学.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曹山岗.论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N].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3]张刚.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音乐时空,2016,05.

[4]王平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音乐时空,2015,08.

音乐学院结业论文篇13

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

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而教师则是以音乐为手段,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来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

2.音乐教育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3.音乐教育的形式

音乐教师是以音乐为手段进行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具备良好师德的前提下,音乐教师在专业方面突出的共性特征是对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音乐教育的从教人员不管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多大差别,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善于运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音乐艺术内容,来激发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

二、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现状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较强的音乐专业技能,掌握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这都要求师范院校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却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

长久以来,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方面就存在着过分重视专业素质而轻视文化素质的现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设置的主修课程中,音乐理论和技能课程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其他综合文化课程比重极少,形同虚设。学生入学后,精力也主要放在了演唱、弹奏、舞蹈等专业课程和技能技巧的学习上,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偏重技能与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

2.学生的综合素质缺乏

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应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其中的专业素质包含着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还包含着作为教师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思想观念上对音乐专业以外的素质和能力的忽视,造成基础素质教育失衡和总体素质的偏低,无法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面对社会变革时期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待正确的引导。

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和完善教学方法,建立正确的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教学好比是制造乐器、完善乐器、正确使用乐器的过程。它的难点是:在制造乐器的一瞬间又必须正确使用乐器。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视觉去观察学生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条件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歌唱内部结构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创新的重点。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音乐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运用形象思维法、对比法和创造表现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想标新立异,这就反映了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教师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就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3.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到基层学校任教的,目前中小学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师的整体要求提高了。所以师范院校音乐在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知识面方面要全面展开,在专业技巧课方面,除了要开设必要的技巧训练课外,还要开设相应理论课程。另外,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修,减少理论课,加强实践与操作课,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文化素养课。除传统的选修课外,应增设反映当代音乐发展新领域、新方向的跨学科的边沿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选修,既开拓了专业视野,又具备了多项专业技能,增加了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选择。

总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快速提高上来,作为专业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要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声乐教学和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在教学中,不但使学生掌握歌唱生理机能、技巧的灵活运用,更要使学生学会心理、心态的调控,不仅是歌唱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