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实用13篇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1

一、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需要主讲教师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等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教学[4]。首先,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课程定位,即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为辅。既不要把工艺美术史课上成思政课,又不能让工艺美术史只停留在“技术”和“史料”的层面。其次,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调整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教学大纲,打造师资队伍,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学评价等,完成此次课程改革。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教师先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找到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把工艺美术史里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夏商周青铜器、战国的漆器、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无不让世界称奇,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谈想法、出主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找到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具有绿色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系统化设计、科学设计等因素的作品,如彩陶中众多人性化设计的例子[5]。汉代长信宫灯是利用虹管灯的原理,把产生的烟雾通过青铜制作的宫女的衣袖和手臂进入宫女的体内,达到了减少烟雾,让室内清洁的目的,这是绿色设计的典范。长信宫灯的灯罩可以转动,调节光线的强度和角度,这又是科学设计的范例。还有如西汉九子漆奁的系统化设计、东汉马踏飞燕中完美的力学原理等。学生对这些工艺美术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再用于今天的创新设计中。

(二)探索适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找到的“结合点”实施教学首先,撰写新的教案,包括课程切入点、德育元素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教师应注意工艺美术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要适当,并对德育元素进行合理和节制的使用,坚持德育元素和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有机融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课程中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教师在讲授工艺美术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增加课程的形象性。如讲述商代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和敬业精神、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体现的家国情怀、陕西人民用生命保护昭陵六骏的英勇事迹、元代黄道婆对中国棉纺技术的巨大贡献、明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强调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丰厚积淀下,中国的工艺美术技术需要薪火相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承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任务。最后,教师团队在课后作业的设置方面也应做一些调整。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形成一个团队。教师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以一个个课题的形式安排给每个组。组里的成员自行分工,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对总体教学进行设计、有的整理和消化资料、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演讲等,之后每个团队学生代表在课堂中用20分钟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用传统授课方式、访谈方式、辩论方式等进行展示。学生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和思政相结合,转化成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教师倾听、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间史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

(三)探索适宜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考核方式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平时的习题外,教师应结合各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现场评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第二,教师应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探索,即把思政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形成各种题目,用答辩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人数较多,答辩教师人数不够、上课时间不能统一等诸多因素,这种考核方法未能坚持下去。目前,我们采取了在期末试题中增加思政元素比重的考核方法。如“请列举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处在世界前列的工艺美术作品并简要分析。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当今工艺美术设计如何做到发展与创新”等,让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四)课后教师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调整和完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反思因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是新生事物,没有旧例可循,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经常总结和反思。对于对融入课堂效果很好的思政元素,教师课后应整理归纳,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记录、分门别类和完善,整理成教学案例库。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及反馈分析教学效果,反复比对,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中灵活使用。另外,笔者也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题目做成了试题库,用于学生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中。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此种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艺术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欠缺、对思政元素植入课堂中“度”的把握都是一个尚未突破的问题。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笔者在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行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课题“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方面,教学为课程思政课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让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2

建国初期,在“一边倒”的政治背景下,人民音乐出版社主要译介的是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的音乐学理论著作,如苏联的A.康津斯基等《西洋音乐通史(第一、二册)》、IO.凯尔第什《俄罗斯音乐史》、克列姆疗夫《音乐美学问题概论》、玛采尔《论旋律》、加拉茨卡娅等《外国音乐名作(1-4)》、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曲式学》、斯克勃列科夫《复调音乐》、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阿拉波夫《音乐作品分析》和匈牙利的B.萨波奇《旋律史》、波兰的丽莎《音乐美学问题》等。为对西方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法理论、旋律学的研究提供了参照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i为音乐史和作曲技法理论的教学提供了相关的课程教材,有利于专业音乐学校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频繁,人民音乐出版社对国外音乐学名著的译介不仅地区、国家增多,而且领域、品种也日趋丰富。出版了美国的H.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P.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E・索森《美国黑人音乐史》、N.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乐》、D.柯克《音乐语言》、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莫・卡纳《当代和声――二十世纪和声研究》,米盖等《理解后调性音乐》、艾伦・帕・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贝内特・雷然《音乐教育的哲学》及《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克尔曼《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第六版);奥地利的E.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E.托赫《旋律学》;法国的郎多尔美《西方音乐史》、R.罗兰《贝多芬传》、查・柯克兰《对位法概要》、TH.杜勃瓦《赋格与对位教程》、维多尔《现代乐器学》、科尔托《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德国的H.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F.魏因伽特纳《论贝多芬交响乐的演出》;英国的D.F.托维《交响音乐分析》、温奈斯特朗《二十世纪音乐精萃》、布克《音乐家心理学》;匈牙利的Z.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日本的岸边成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星旭《日本音乐简史》、属启成《音乐史话》、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加纳的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非洲音乐》;朝鲜的文河渊《朝鲜音乐》;埃及的哈菲兹《阿拉伯音乐史》等。这些译著从不同视角介绍了音乐学的学科理论、作曲技法理论、各相关国家的音乐发展历史,为中国的音乐学研究者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翻译出版,对中国音乐学术界了解、理解和研究该两门学科及其理论、方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推动了该两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西方现当代作曲技法理论的译介,开阔了我国音乐创作界的视野,引起了音乐界的普遍关注,有利于音乐创作界打破思维定势,追求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二、大量出版高质量的中国学者写作的音乐学专著,大力支持中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

在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借鉴国外的科学方法,致力于中国人的音乐学术研究工作,已经和正在出现一批优秀的成果。在这60年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对这些成果是十分珍惜、爱护和支持的。

首先,对有突出贡献的老一辈音乐研究家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以出版物的形式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予以继承,既出版他们自身的研究成果,又出版对他们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研究贡献的研究成果。如:出版韩立文、毕兴编的《王光祈年谱》、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二种)》、本社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故事》,陈伯吹、沈家英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家故事》、育辉《刘天华音乐生涯》、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河北定县管乐曲集》,杨荫浏、阴法鲁《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查阜西编篡《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缪天瑞《律学》《缪天瑞音乐文存》、傅惜华编《古典声乐论著丛编》、邱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吕骥《吕骥文选(上、下)》、李焕之《音乐创作散论》、李凌《音乐漫谈》、吉联抗译注《古代音乐论著译注小丛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论音乐》、李纯一《先秦音乐史》、[明]朱载口撰,冯文慈点注《律学新说・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等,对以上这些为我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音乐家和他们的著作进行出版具有音乐文化传承保存的意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成为我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和后人继续推进相关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经典性参照。

第二,及时关注各历史时期各研究者的优秀研究成果,通过出版给予支持,使之得以传播、推广,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例如:在音乐美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方面,出版了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论》、许健《琴史初编》,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论》、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学》、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在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面,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杜亚雄《民族音乐学》、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曾遂今《中国乐器志――气鸣卷》,王同、丁同俊、温和《汉魏乐府新考一汉乐府相和大曲及魏晋清商三调研究》、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庄裙华《音乐文学概论》、郭树群《中国乐律学百年文论综录》、王耀华《音乐中的中国人》,王耀华、郭小利《文明古国的历史回响》,王耀华、王州、刘富琳《中华民族的心声》等。其中的《音乐美学史学论稿》《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国音乐美学史》等,代表了当代中国音乐学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起了树立研究标杆的样板作用,无论是在研究视野或者是研究方法方面都给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引领着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

第三,以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组织编撰多部音乐学系列丛书,进行文化积累。其中,比较重要的系列丛书有:1.祖振声、袁静芳、王耀华总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系列》,含田青《佛教、基督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史新民《道教音乐》、王耀华《20世纪新兴学科卷(上、下)》、袁静芳《传统器乐与乐种论著》、肖学俊《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01-1969)》、吴晓萍《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70-1989),张伯瑜、谷雅《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90-2000),李诗原、齐柏平《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理论》,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50-2000)》、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樊祖荫《中国民间歌曲(上、下)》、姚艺君《中国戏曲音乐》、杨民康《民间歌舞》,冯光钰、李明正、周来达《曲艺音乐》等,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体裁形式、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状况的研究角度,来总结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的成果,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综合性历史记录。2.戏曲音乐研究丛书,含: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武俊达《昆曲唱腔研究》、《京剧唱腔研究》、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粤剧唱腔音乐概论》、武兆鹏《晋北道情音乐研究》、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黎建明《湘剧音乐概论》,张九、石生潮《湘剧高腔音乐研究》、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刘荣德、石玉琢《乐亭影戏音乐概论》、何为主编《评剧音乐概论》、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韩溪《唐剧音乐创论》等,各书分别对各剧种音乐、唱腔的渊源、流变、发展、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及其唱腔创腔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此外,还有《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系列》《音乐文集、传记系列》《西方音乐经典译著文库》、建国10周年纪念《音乐建设文集(上、下集)》等,均对相关领域的音乐文化积累起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创办和办好各种音乐期刊,及时发表音乐学学术研究成果,促进音乐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音乐出版社在经过“”的停办于1977年恢复后,共出版7种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期刊,包括:《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译文》《音乐创作》《歌曲》《儿童音乐》和1980年创办的《词刊》。其中,除《音乐译文》于1983年停刊之外,其余6种期刊一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到1986年底,1987年初转交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出版。至1987年9月,《音乐研究》又再次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1988年10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创办了《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2月创办《钢琴艺术》,2011年1月更名为《歌曲艺术》并于2014年1月改为《歌曲世界》,现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共有四种期刊,分别在综合性音乐学术研究、音乐教育研究、钢琴艺术研究与声乐艺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尤其是《音乐研究》以其所刊载学术论文的高质量水平,审稿、编辑、出版的严谨规范,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和业界的崇高评价,现已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成为国内外音乐学术期刊的佼佼者,对音乐学学术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四、重视教材和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基础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人民音乐出版社从成立开始,就重视对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李重光的《简谱乐理知识》《基本乐理简明教程》《五线谱入门》等乐理、识谱教材,几经修订、数10次重印,已经被几代人使用了几十年,成为一致公认基础音乐教材;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张洪岛《欧洲音乐史》等,已经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基本教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上世纪60年代集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界之力编撰的《民族音乐概论》,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第一部有关民族音乐理论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民族音乐理论学科建设的开拓性意义,几十年来,被全国各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系(科)采用为大学本科、研究生教材,它所创用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分类法,至今仍然被民族音乐界广泛使用,对民族音乐理论的学科建设起了开拓促进作用。此外,还出版了一系列教学用书,如:[苏]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茅原、庄曜《曲式与作品分析》,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段平泰《复调音乐》、陈铭道《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施咏康《管弦乐队乐器法》、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等。另有:《音乐自学丛书》19册、“音乐赏析”系列丛书、《伟大的音乐》10套、《国韵华章》10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53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20册等。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3

(二)专业类别:

1.文艺学

文学概论文化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法美学概论

2.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

明清小说研究唐诗宋词研究红楼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元杂剧研究《史记》研究

古典文献学

3.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儿童文学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

青少年儿童文学概论影视文学

4.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民俗学民间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外国文学史(欧美)外国文学史(东方)

(三)参考选题:

1.文艺学:

1.形象——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

2.“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

3.说“艨胧”——对语言艺术的特点的新认识

4.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5.艺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

6.“性文学’是文学表现人性的必然趋向吗?

7.试论文学的不朽魅力

8.艺术典型化的要求过时了吗?

9.“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10.化丑为美——典型化在塑造反面形象上的魔力

11.对实践派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

12.试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13.简论“自然人化”与自然美

14.试论自然美的根源与本质

15.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之我见

16.“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

17.试论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8.试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19.社会美与自然美特点的比较研究

20.试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2.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

1.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2.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3.论《离骚》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4.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5.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

6.被压迫者的心声——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7.《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8.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9.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

10.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1.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12.试论阮籍《咏怀》诗

13.关于唐诗分期的思考

14.试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15.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16.试论杜甫《北征》

17.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18.试论王维的山水诗

19.试论唐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20.试论温庭筠词的艺术创新

21.试论温、韦词风的异同

22.北宋政治改革与北宋诗新运动

23.从欧阳修诗歌创作看宋诗的艺术特色

24.柳永的[八声甘州]和[雨霖铃]

25.论张先的词

26.苏轼诗歌的理趣

27.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28.《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

29.关汉卿的历史剧

30.《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31.《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32.《三国演义》和三国戏

33.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34.《西游记》与道教

35.“三言”中所反映的明代商业活动

36.论杜丽娘

37.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

38.《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39.《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40.薜宝钗论

3.中国现当代文学:

1.论《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2.《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再分析

3.论《百合花》的艺术风格

4.“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5.贾平凹的“商州系列’

6.论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

7.论“新边塞”诗

8.论高行健的戏剧创作

9.论苏叔阳的欢剧创作

10.论新时期十年文学的主潮

4.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阿基琉斯的愤怒与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

2.席勒《阴谋与爱情》人物形象分析

3.论浪漫主义思潮的思想根源

4.从文学传统看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5.论批判现实主义与过去时代现实主义的关系

6.从《美国的悲剧》看德莱塞的现实主义

7.《美国的悲剧》的艺术成就

8.优秀的俄罗斯贵族妇女的典型一达吉雅娜的形象

9.《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0.《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11.《一千零一夜》中表现商人和航海家生活的故事及其特点

12.《为党生活的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语言学:

1.简论汉字的性质

2.古汉字形义释与文献阅读

3.简论古汉语词汇的性质

4.古今义异词概析

5.试论对动用法

6.“唯十宾十之(是)十动”式析

7.xx方言的声母特点

8.茅盾《子夜》的修辞特色

9.相声与戏剧语言比较

10.巴金锤炼词句举要

中国当代文学

谈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试谈文学的民族化问题

论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杨朔散文的诗意创造

刘白羽、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巴金《随想录》漫评

试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试谈闻捷的爱情诗

试论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试论《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

李瑛诗作艺术片论

试论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特色

试论《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

试谈舒婷的爱情诗

舒婷诗歌的含蓄美散论

《茶馆》的艺术结构及其语言特色

试谈朦胧诗

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质

阿城小说论

试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东方》、《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的创作特色

试谈《李自成》的得失

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

试谈蒋子龙的小说创作

试论《沉重的翅膀》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试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创作

试论“知青文学”

漫评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

试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试论马烽、王汶石的小说创作

峻青、王愿坚创作特色比较

试谈陆文夫、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谌容《人到中年》漫评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特色

贾平凹小说创作论

张贤亮创作论

试谈新潮小说

试谈“新生代”诗歌创作

沙叶新《市长》的开拓意义

试谈当前儿童文学创作

论邓拓杂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试谈田汉的《关汉卿》

港台文学浅论

试谈顾城的诗

池莉的小说创作

大墙文学初探

中国当代文学流派综论

新时期小说观点演变的思考

女性文学试论

试谈新时期新历史剧的当代意识

小小说漫评

寻根小说的意义及其不足

试谈邓小平的文艺思想

浅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简析周炳形象的社会意义

周立波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

张承志小说散论

试论通俗文学创作

陕西文学创作综论

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

试析《白鹿原》的审美追求

简析白嘉轩

试论《白鹿原》的艺术特色

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

试论金庸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论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论“五四”文学革命

新文学统一战线形成与分裂原因新探

的新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重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

论文艺大众化运动

论“新月派”

重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重评“论语派”

“两个口号论争”得失谈

“孤岛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

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意义

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

论鲁迅的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思想

《呐喊》《彷徨》比较谈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朝花夕拾》简论

论《野草》的象征主义特色

论《故事新篇》的艺术风格

试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祥林嫂形象浅析

论《伤逝》

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泛神论的影响

论《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抒情性

论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

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

论王统照的文学思想和创作

论叶绍钧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倪焕之》论

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透视

鲁彦小说与“乡土文学”

试析庐隐小说中的感伤色彩

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

郁达夫小说观初探

蒋光慈诗歌创作的思想特点和意义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刘半农、刘大白新诗的民歌风格论

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论“湖畔”四诗人的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

叶紫小说怕悲壮色彩

萧红创作魅力探源

《蚀》中的“时代女性”综论

《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家》简论

论沙汀小说的幽默和冷峻风格

《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塞风情

论张天翼小说的创作风格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简论

蒲风诗作的“火”的风格

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

论臧克家诗作的乡土风格

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

论瞿秋白杂文的战斗特色

“画笔——芦笛——号角”——艾青诗作风格简论

“时代的鼓手”——田间诗歌创作论

论柔石的《二月》

论莎菲形象的塑造

“血的战斗”和“铁的人物”——萧军小说创作论

李吉力人小说创作论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寒夜》简论

《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形象综论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论

《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

诗的漫画,漫画的诗——论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

《荷花淀》的诗意美

论田汉剧作的抒情风格

论《雷雨》的艺术成就

论《日出》的结构艺术

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

为什么说《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欧美文学

荷马史诗研究

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

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妇女形象

巴尔扎克小说中暴发户形象

论雨果的《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

无产阶级革命的颂歌——论巴黎公社文学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局限性

易卜生的“问题剧”对我国戏剧发展的借鉴作用

《玩偶之家》中的妇女问题

试论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关系

谈外国当代文学中的“荒诞派”

普希金短篇抒情诗中的浪漫主义

别林斯基论

屠格涅夫的讽刺艺术

列宁论托尔斯泰

契诃夫小说论

论高尔基的诗歌创作

马雅克夫斯基的戏剧创作

法捷耶夫小说中的革命者

东方文学

《万叶集》研究

《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

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

《圣经》文学研究

《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

泰戈尔《吉檀迦利》地思想和艺术

“川端文学”研究

古代汉语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古注说略

“右文说”说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说会意

说假借

通假字的成因初探

浅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浅论词的古义和今义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古无轻唇音例证

古无舌上音例证

说宾语前置

论古汉语的词序

说“孰与”

“所”和“所”字结构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成因初探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4

(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尊重他人,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

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

(一)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55-60学分。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分)

1.乐理与视唱练耳(8)

2.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8)

3.声乐(6)

4.钢琴(含歌曲伴奏)(6)

5.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6)

6.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3)

7.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3)

8.中国民族音乐(3)

9.外国民族音乐(3)

10.合唱与指挥(6)

11.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6)

(二)选修课(约810学时,45学分)

1.限选课(以下三组,每组须选修一门,共162学时,分)

(1)歌曲写作与改编(3)/小型乐队编配(3)

(2)合奏与指挥(3)/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3)

(3)艺术概论(3)/音乐美学基础(3)

2.任选课(约648学时,36学分)

(1)专业任选课(约432学时,24学分)

A.音乐教育与音乐科技类课程(约144学时,8学分):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计算机音乐等。

B.音乐学与作曲技法理论类课程(约144学时,8学分):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学基础,外国音乐史学基础,音乐评论,音乐编辑,音乐文化;和声学,复调,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配器法等。

C.音乐表演类课程(约144学时,8学分):声乐,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重唱与表演唱,声乐教学法,朗诵与正音;钢琴(或手风琴、电子琴),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教学法;中外管弦乐器演奏,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管弦乐器教学法,室内乐;戏剧表演与名作赏析,戏曲与说唱音乐等。

(2)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约216学时,12学分)

A.美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约108学时,6学分):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电影电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戏剧名作鉴赏等。

B.教育与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约108学时,6学分):现代教育理论,中外教育史,汉语方言,中国文化简史,外国文化简史,中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专业外语文献选读,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等。

(三)地方和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

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四、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5

人民美术出版社自2006年开始,陆续出版《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其中《薛永年卷》于2010年1月出版。邵大箴先生在丛书总序中指出:“美术批评和美术创作一样,需要有探索精神。”《薛永年卷》的面世,不仅让我们窥见到其中宝贵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明晰薛先生美术理论批评的独特风格。这本文集经作者精心筛选排列,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20世纪和新时期美术问题的综论、专论与短评,二是对老中青三代书画家的研究与评论,三是美术史论学术与学术史的批评,较全面地体现了薛先生的理论批评特点和进展。

薛先生从美术史学者的角度切入评论,极其生动而有效地发挥了史论专业的优势,从历史文化的深度、美术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艺术文化的更高处审视被批评的对象与事物,避免了一般美术批评的套话与空泛。他青年时先学习中国画和书法篆刻,然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毕业后从事博物馆中国书画文物典藏研究多年,再考取母校美术史硕士研究生,步入中国美术史教学、研究的最高殿堂。系统执教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中国书法理论、中国书画鉴定基础、中国文人画史、中国美术史学史等多门研究性的课程。正是他具备了非常坚实的美术史学者的学力和深厚的艺术文化研究基础,由此形成他与众不同――由史入评的理论批评风格。

薛先生理论批评第二个特点――立论的小中见大与批评形态的小中见大。《薛永年卷》共分四章:综论、专题、短评;前辈风范探寻;中青年名家研究;与史论学术论评。从54篇时空跨度很大的评论中,体现出他做研究认真、翔实,不图虚名,真评实论的学者风范。薛先生认为:“只有以新的视角或新的方法做本专业的个案,才能揭示出超越前人的确有一得之见而非泛泛的理论认识。”这里的“个案”、“一得之见”都闪烁着他立论与评论风格的“小中见大”。例如:他在论述齐白石艺术的当代意义时,提出“齐白石创作道路的借古开今,题材上关爱自然、讴歌和平,守望精神家园的高度自觉”等等,切入点切得小、准、深、精,从而避免了别人那种空中楼阁式的评论。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6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考研

一、山东大学美术学考研方向有哪些?

考研方向:

01 中国画研究

02 油画艺术研究

03 书法史与书法理论

二、山东大学美术学考研考什么?

考研初试科目:

01-02方向: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672 中国美术史

884 外国美术史

03方向: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第 1 页 共 1 页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670 书法史论

871 艺术概论

三、山东大学美术学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

山东大学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根据往年考研同学复习经验,推荐参考书目如下: 672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884外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0书法史论:

《中国书法史》(多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871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四、山东大学美术学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为多少?

山东大学美术学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总分310分,满分100分科目不低于45分,满分150分科目不低于85分。

五、山东大学美术学考研信息如何查询?

考研招生信息一般在八九月份出来,同学们可以到山东大学研究生官方网站或者相关考研网上查询。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目一般来说变化不大,大家可以参考 第 2 页 共 2 页

往年的考研招生信息。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7

一、引言

很多高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都会走上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岗位。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是一个必需的组成部分。因此,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将美术欣赏这门课上好显得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在不断改革,如何将高等中学美术鉴赏课的内容和高校的美术史相连接,是美术史教学必要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增加关于美术鉴赏的教学技能、高校美术史和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在教材上的衔接及如何把我国当代的美术内容加入到高校的美术史课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在高校美术史中增加关于美术鉴赏的讲解

在高校教学中,《中国美术史》对于美术专业来说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高校所培养的美术教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它不但要求大学生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并且要求大学生将来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上更好地教育中小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在我国高校设立美术史课程就是要让其更好的服务于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特别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具有明确的办学方向。高中美术课的教学标准中有关于美术鉴赏的明确规定,规定学生学习鉴赏的内容主要分为鉴赏内容与鉴赏基础两部分,且每部分都需要有清晰的活动建议及内容建议。掌握美术的鉴赏方法,可以使高中学生清楚知道艺术家如何利用美术的语言展开创作,使学生形成对美术作品的视觉现象,并能够对其进行诠释、描述及评价。要完全掌握鉴赏美术的方法,一定要先了解有关美术语言及一些基本方法。可以把美术鉴赏的方法作为内容添加到美术史课程中,在原有美术史教材中增加一些鉴赏美术的章节,介绍每种鉴赏方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列举部分鉴赏方法实际应用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高校美术史和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在教材上的衔接

通过让学生学习美术鉴赏,可以使他们知道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等,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理解并尊重世界多远文化。依教材编写方面看,高中的美术鉴赏课里关于外国美术的叙述和大学的外国美术史很容易衔接在一起,他们都按照美术发展历史来排序,而关于我国的美术表述就有所不同,高中的美术鉴赏依据美术种类进行编排,大学的美术史依据美术发展历程进行编排,他们的教学内容出现脱节现象。所以,需要给高校的美术专业编写一些美术史内容,教材上编中,具体顺序可以按照我国美术的发展历史,以让学生对我国美术的发展简史脉络清晰。教材下编中,可以参照美术种类进行排序,这样能够和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起来。把教材分为上编与下编虽然有些复杂,但它兼顾了高中美术鉴赏课与我国美术发展历史课的内容,使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胜任高中美术的教学工作。同时,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一些学者专家,积极参与到高校美术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中。

四、把我国当代的美术内容加入到高校的美术史课程中

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内容里有关于现代中国漫画、木刻、油画、雕塑等知识内容的介绍,我国美术史的教学大纲将当代美术和近现代美术时间都调至了80年代,但目前正在使用的一部分美术史教材中则把我国美术史下限至清末,还有一部分把美术史下限到了民国。新中国的当代美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现状与成就变成了美术史教学工作的盲点。所以,目前我国所使用的美术史教材应该及时补充上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与体系。《中国美术史》中有由李福顺编著,这本教材仅仅简单介绍了近代美术,教材内容过于简单,仅仅将近代美术划为岭南画派、海派、概述三节。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美术简史》要好于这本《中国美术史》,它关于近现代美术的教材内容很多,且将其详细的分为了八章,可以在当代美术中保留书法、雕塑、中国画的前提下,再适当添加部分与时俱进的内容,例如:前卫艺术、设计艺术等。可以适当借鉴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在高校课程里把《中国当代美术》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其成为《中国美术史》课的延续,并保证内容能和《中国美术史》相衔接起来。

五、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教育部门正在加快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工作。高校是培育美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故此更应该加快改革步伐。要对高校的美术史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必须对其结构进行通盘考虑和全方位的配套工作。这里面不但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定位,也应该包含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教学方法等。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然后再根据不同层面与角度探讨课程的具体改革,是本文探述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8

但是,在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截止到现在,有章可依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史教学现状如何?本文试图对其做简要的介绍分析。

美术史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在部分师范院校,校方为方便管理把美术课程进行划分,技法课由学院自主排课,理论课统一由学校教务部门来排课、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适合美术史课程特殊性的管理方式导致美术史教学无法开展实地考察、参观与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这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视频来辅助课堂,但这与面对实物仍有巨大差异。“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美术史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曾带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或相关古迹等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作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使其掌握了美术史知识,反映颇好。我国自2008年以来免费开放各级博物馆、美术馆与纪念馆,这给美术史课程创造了很好的直观教学条件。但目前来看仍有很多师范类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美术史的直观教学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师范类美术史课堂的开展除了受学校管理这个因素之外,学院与学生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师范类美术院校没有摆脱走“小美院”的旧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大美术”师范观念与美术史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所缺失,影响了今后从事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其自身也有重技轻文、忽视美术史学习作用的心理。长久以来,美术专业高考录取分值的相对较低使招录进来的部分学生文化涵养欠缺,对理论类的知识兴致不高,再加上现在很多中学的美术课被随意占用,使学生的美术常识与大学美术史课程的衔接上出现了断层。这些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美术史还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其学习难度与美术史教师的授课难度无疑又增加了一层。

在美术史的教学中,很多师范类高校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美术史教师,多由技法课教师代上;另一方面,不管是专业的美术史教师还是其他兼代美术史的教师,在美术史的师范性和美术史的专业分寸上很难把握,如何掌握美术史课程的师范性是摆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可喜的是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美术史教师开始注重美术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美术史的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把与美术史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给学生,把看似沉寂的美术史课程变活,将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这也是我们一直期待看到的一个变化。

在美术史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外,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一个影响美术史教学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传统的填鸭式已不适合美术史的课程学习,怎样转变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教师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个人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美术史的课堂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术史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如何在纷繁多样的美术史教材中选取符合教育部规定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教师也应做审慎的思考。

除掉上述种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课程考察评定多采取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闭卷考试提供给考生的多为简短的文字材料或者识记性的问题,考试问题相对简单,大多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考试形式虽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识记、简单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势必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追求及格为最终目的,考察不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对美术史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美术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美术史的学习不单单是掌握过往的历史,而是在看清过去的同时更好地展望未来。师范类美术生将来大部分是要走向教育岗位的,他们对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他们在师范院校所受到的教育模式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教学。所以,师范类美术院校在授课时应考虑到美术史课程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总之,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史的教学状况也正在逐步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适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教学,就会达到相应的高度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宋献春,伍桂红,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9

美术史课程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一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史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水平。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越灵活,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比较好。反之亦然。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美术教育者,都从观念和意识上一致肯定美术史学习对美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容质疑的价值。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美术史教学中,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是分别进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和学习美术以加强对自身区域文化的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借鉴了专业美术院校,却忽视了培养目标的不同。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上,对知识时间段上的对接不是很清晰,只有约43%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隋唐时期相对应的知识。可见学生对美术史的整体时间概念掌握缼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美术史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一这一学年,大一学生思想单纯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可塑性较强,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渴求知识。科技论文。但由于思想不牢固,缺乏深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知识积累不足不好进入研究状态,所学内容不易串联,教师在知识点讲解上应当注重史话内容的联系性,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1 注重美术发展史讲授的传统教学思路。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科技论文。作为教师总是以把知识传给学生为天职,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储存量有多少,我们的知识有没有更新。曾经有个教育学家说,我们教师不能给自己定位成一桶水,把水流给学生,因为这一桶水是有限的,水干了呢,所以他倡导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灌溉,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找水源。在美术史讲解过程中,注重介绍美术史中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由于社会背景、风俗不同而导致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演变发展走向,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多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下吸取艺术养料,把握时代精神提高审美素质。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习惯用的是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过程,以美术的发展的史况作为重点进行讲授,如在讲解到春秋战国时期,让学生试着画一画《采桑宴乐战纹壶》,感受一下上面的剪影式构图,还可以说一说图中所表现的内容,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方法可以将绘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理论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而且讲的更加详细、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史论内容。

2 注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思路

很多学生对于美术史论课有一个误区,认为史论课只是要了解一些名家作品,而对生活中的美却视而不见,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活。科技论文。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经论精妙绝伦的姿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都在显露出个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美术史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会造成教师很投入而学生默然的尴尬局面,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与学生共同上网查阅资料,挖掘作品中的故事题材,每一个欣赏内容都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渲染。如韩熙载的《夜宴图》可以配与舒缓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以简练的语言讲述韩熙载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创作出这幅作品,以及作者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出自己当时的心情的。使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动艺术的美。老师也要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觉得上美术史论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美术史论课时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经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艺术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的,他们有更多的“没见过”、“看不懂”,更不要说的是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学生对于某一个时代、某一幅作品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而作为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再如在讲解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结合审美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办法。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史论教学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史论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美术史论教学是提高美术类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有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当下是一个信息充斥、资源共享的时代,面对空前发达的信息渠道,学生们被动或主动地面对古今中外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时,常常会有些迷茫和无措。因而希望能够通过课堂上尤其是文化味和艺术氛围浓厚的美术史课得到一些深入的学习。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更多更直接地提高审美能力,让我们易于为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诙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彭峰.美学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10

【本文著录格式】庄宜君,张俊洁.马克思文艺理论下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67-169.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下的艺术设计

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究文艺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极为丰富的内涵价值,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

(一)艺术设计的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为中国开辟了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道路,同时也在文艺领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从一种全新的思想艺术境界对文艺活动进行指导,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艺观,使文艺工作焕发新的活力。对于马克思而言,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各种复杂关系中存在的活动,通俗来说,就是在具体的自然关系中、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在各种特色的文化传承关系活动中进行分析考察。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最早的粮票、邮票、宣传画等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特性,都是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活动进行创造,用艺术作品来记录当时的时代。因此,人们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提出的史学观点,就是要与它所处的具体的时代背景、具体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在一起,要把艺术设计作品放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让作品感受历史所带来的感觉,从而促使艺术设计创作成为一种高效的进步发展。[1]

(二)艺术设计的美学观点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中国的艺术设计一步步由幼稚走向了成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而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艺术设计所提出的美学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看作是审美活动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纯粹的哲学思想活动。在艺术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创作代表着不同的风格,使人们对于审美具有直接的反映,例如,在室内设计中,色彩的不同、材质的使用以及功能的展现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感觉,中式风格一般在空间上讲究层次,采用隔窗、屏风来进行划分,对于家具的陈设,会用对称的手法,整体设计重视文化意蕴,色调以深色沉稳为主。而现代简约风格,则大量使用一些纯洁质地,精细的制造工艺,常常会选用一些简单的工业作品,多采用直线以及使用玻璃金属,整体以简洁为主。所以,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要让其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被人类大众所接受、所认可,充分考虑它存在的价值。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特殊的艺术形态,解放人们保守的思想,促进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下艺术设计民族化

艺术设计作品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关于民族化的概念,列宁对于民族化理论做出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民族的差异性和民族文化的阶段性概念。在我国,毛主席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给文艺民族化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化是由于它自身的研究对象所选定的民族化特征。文艺的民族独创性,是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条件、风土习俗、心理素质、语言文学等表现为文艺内容和形式上的各种具体特点的总和。作为民族艺术成熟的标志,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形成。[3]

(一)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内容

在艺术设计中,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民族设计是具有魅力的,世界欣赏带有民族的作品,民族设计的灵魂和核心则是艺术设计中的民族化,把民族特有的本质和独有的传统包含其中。对于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基本涵盖四个内容:一是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是在创作之中设计加入历史的大量民族元素,促使整体作品带有民族特色。比如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背景、不同的神话故事、不同时期的现实历史,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韵味。近几年,评分很高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借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融入民族特色,整体所展示的人物特色、场景、语言也都带有浓厚的民族化。二是在创作设计中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举例来说,罗中立所创作的油画《父亲》就是一幅典型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作者从在大巴山生活的体验经历出发,带着对农民深深的爱与关怀,创作作品表现画家的乡土主义情怀,呼吁大家去关注农民生活,关注质朴的美与勤劳的品格。基于唯物主义观点,艺术设计被划分为观念形态范畴,反映了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生活的经历成为了艺术设计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三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创作的优秀作品,加以吸收、消化、分解,对其特征进行重组,相互融合,从而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艺术内涵,创造出符合当代民族欣赏的艺术设计。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理念。胡乔木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代,党中央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4]文化形态之所以能够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真正成为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化,以人为本,必须具备必要的文化特征内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直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文化意识形态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前提。藝术设计创造的关键就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是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必要前提。在艺术设计中,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要放眼世界,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内容,把握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与时俱进,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二)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应用

文学艺术与客观世界、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文艺、心理等具有诸多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表现出来。对于艺术设计,认同和如何发展民族文化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而继承和延续设计民族化是发展民族传统审美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平面设计中,民族化对于它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更多采纳和使用具有民族化的创作特色。在服装设计中,整个民族的整体面貌通过服装审美和形式得到体现,中国传统的元素常常被一些设计师运用在服饰上,例如龙凤、青花、黎锦等。服装融入传统的色彩后,以重组、提炼的方式进行重新设计,让服装的整体设计不失时代感,同时具有民族化的艺术气息。在环境设计中,其发展风格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它的发展得到体现,例如苏州园林,运用传统写意山水的艺术手法,园林设计处处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因此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古典园林甲江南”[5]之誉。对于室内设计的中式设计风格,最能将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和中式的家居风范结合起来。在中式设计的装修中运用传统家具,室内的装饰品造型多采用对称式,简朴优美,在装饰色彩上,多运用黑、红两种颜色,表现出浓重而成熟的风格。艺术设计中民族化的应用无处不在,不但将国家的传统文化完美演绎与传承,而且成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重要的发展枢纽,为艺术设计提供了生命力。

(三)艺术设计民族化的意义

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民族价值。在经历时间的推移下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民族价值,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艺术设计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苗族的蜡染作品,壮族、黎族的纺织作品,瑶族的刺绣作品等,这些都很好地体现出民族化中也具有个性展示,共性之中体现个性,可以使大众艺术更具独特魅力。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融合,一些优秀的西方艺术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设计不仅要把握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去适当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存在。纵观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同的国家背景不同,所设计创作出来的民族风格也各具特色,举例来说,我国的民族化更多结合人文以及哲学的观念,整体是一种和谐与朴素的感觉。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正是由于每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独特文化。在当今,人们由于压力较大,变得浮躁敏感,从而过多地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而民族化巧妙地迎合了这一需求,改变现在社会的快节奏,做到以人为本,绿色设计,所以民族化也可以让艺术设计更加人性化。在艺术设计中,民族化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一种力量,能够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下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走向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强调独特的历史化与当代化,斯大林认为:“民族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6]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虽然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但是它的发展应该符合社会规律,符合时代要求。文艺理论的民族特色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阶级性,它在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又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一)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契合与交融

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是造就艺术审美提高的营养基础,艺术设计的民族化不仅带有深深的社会历史感,而且还展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由各个民族文化共同创造的,是其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下,可以发现传统的民族艺术是最具有原创力的文化,它們带有创造者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两者相互契合与交融,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不仅可以彰显出传统艺术的魅力,而且借此发扬艺术设计理论的延续性。艺术设计向民族性、向民族文化借鉴优秀内容,是中国艺术设计赢得独立审美的特征,谱写独有文化的重要途径,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会促进中国艺术设计获得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二)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象征着艺术设计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风格的演变不仅与中国的历史巨变相互关联与影响,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也是密不可分。[7]传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创新来表现,如果只是模仿前人现有的方案,不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所创作的作品是缺少灵魂,没有生命力的。古人曾指出“文贵创新”,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规律,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传统有无传承与发展,正如毛泽东先生所说:“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在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的基础上迸发出新的动力,从而鼓励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其他难题上有更全方位的思考与发展。例如,作为上层建筑的美学思想和经济基础的艺术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设计与人民的关系,艺术设计与政治的联系,艺术设计与传统的联系,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设计与经济文化产业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围绕着两个基本的核心内容:对艺术设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主义艺术设计生态健康发展的推进。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总是要被镶嵌在一种具体的文化传统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中国艺术设计的未来趋势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随时间的变化而进行传承与发展。民族化与审美化的设计理念包含在整个设计流程之中,就如同室内设计中新中式设计风格就是艺术设计与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典范,新中式风格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放在现如今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读,进行加工设计的过程,其传承传统中式风格的精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可以简单舒适地居住,享受生活,回归以人为本,回归日常,回归民族化。所以,当今社会,不仅应该将两者结合,更重要是在艺术设计中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展现民族的魅力。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11

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以及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学需求,单一的技能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普遍重“技”轻“文”,重“术”轻“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教学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美术理论课程被“边缘”化,专业技能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不能平衡发展,课时比例失衡,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这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

高师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胜任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教学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如何坚持“宽口径”地培养出“艺术型”通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如何正确处理美术理论教学和美术技法教学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美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内容

美术理论从属艺术理论体系,课程的涵盖面广。粗略统计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画论”“现代美术史”“美术批评”等。高师美术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理论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应该考虑师范性特点,结合总课时的安排,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要求和实际出发,在遵循美术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大教育目标要求为标准,更加合理明确地开设美术理论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何体现课程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为主修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宜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按不同学期依次开设,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等。这样,让学生从中外美术史入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流派、代表画家、作品等了解掌握去分析美术的内容及其特殊性个性,去研究美术的现象、原理、规律;去探讨、揭示“艺术美”的发生、存在、活动的规律。这样才能为学生进入艺术世界提供多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提升学生整体的美术理论素质。

此外,高师美术教育还要认真选择配套教材和适宜的教学内容。由于普通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较低,因此,教材的选择很关键。目前出版的教材版本繁多,据统计不下十余种,就美术史而言就有:通史、简编、简史、史纲等。什么样的教材才适合呢?笔者认为,教材选择应关注教材的起点、广度,深度要求,除应具备一定权威性外,要能体现师范性和实用原则。教材内容的纲目、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简洁,而且配有大量附图、参考资料和思考练习题。有了合适的教材,还要考虑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由于课时量有限,各门课程不宜全面铺开,应注意突出重、难点,讲授的重点要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相关,从而做到精炼、精简,对于部分内容有交插重复的,只要简要概述即可,非重点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学习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深入浅出,有紧有弛,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可以把内容重点放在绘画、雕塑和书法以及各艺术时期的主要美术成就上,建筑和工艺美术的内容就不必全面接触,仅仅突出明清建筑、家具和陶瓷即可(因为它与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筑、工艺美术内容、风格、年代相近)。其实美术史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艺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所以教学必须还要关注国内外美术研究的新动向,不断吸收新成果,搜集整理和补充新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

二、重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美术理论课一般是大班课,多是一个班或两个班集中在大教室、多媒体教室。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精力放在“教”上,强调的多是教材的内容。由于教师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学”的感受。加之教学的容量过大,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其结果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学习由不喜欢到厌恶,从而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的确,美术理论课较之技能课而言更抽象,近玄虚,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实践环节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也可以是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教学是由“教”和“学”的师生共同完成的。理论课中穿插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搭建起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参观、考察和观摩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体会和总结。这样就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又使学生避免了学习上的盲从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去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这样就会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美术理论的教材编著者基本立足于全局,比较宏观地序列、类此、阐述,其课程教学也习惯一统论。而基层教学的习惯往往不能脱离于教材的纲目、章节和内容的要求,对当地的美术资源、文化漠不关心。实际上,我国历史悠久,美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的美术除具有传统的传承而存在着共同的特性外,还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又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和地方特色。因此,作为地方普通高师院校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如不关注重视地方的美术资源、不挖掘地方美术遗产,可以说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亵渎。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中,课程的资源已作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新试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提出,地域素材美术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地方普通高师培养的学生都将是当地中小学教师,因此,作为研究和阐述美术发展、美术特征、美术现象、艺术本质的美术理论课程都应该纳入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去发挥地方艺术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多样性的美术知识。

就美术的多样性而言,全国各地的地方性美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和各有特点的。从福建的地方美术资源看,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就具有典型的区域、地域性特色,其内容十分丰富。比如福州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泉州的石雕、木偶雕刻;闽西北的明清民居、客家土楼以及建安版画、四堡版雕等。由于福建三明是客家祖地,这样就遗存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和美术资源。三明属闽西北区域,当地原居民的先祖自古以来虽从中原迁徙,带来了中原文化,但由于地理、交通的因素和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而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因此,三明及周边一带保留了大量的美术遗产和资源。如“十八寨古民居”“安贞堡”“尚书弟”“回窑古瓷窑遗址”。此外,还有考古新发现的“万寿岩”古人类遗址以及在尤溪、将乐附近新发掘的宋元古墓中的墓室壁画等。所有这些美术资源,从美术特征看,除了自身独具的艺术特点外,同时又具有文化的传承的延续性。它们既是宝贵的美术文化遗产,又是十分难得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因此,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教学内容体系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这让学生了解到当地美术文化资源,为今后基础教育中普及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又补充了高师美术理论课程的内容。其二,这为美术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实践场所和现实资料。

四、要关注实践性和当代性,关注学科研究前沿的新成果

美术理论是美术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是研究与考察美术活动、美术现象,探求其规律的人文学科。美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史、美术概论,都是探讨美术的发生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以分析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关系的。美术理论是美术家长期艺术实践后的理论成果,同时又对美术实践产生一定影响,两者密不可分。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梁江所说:“理论和创作关系,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有机互动,缺一不可……”美术理论教学要特别关注、分析各历史时期美术家的创作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各历史时期美术家总结的各种理论学说和观点。

美术理论还要特别关注当代美术创作,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创作观念、表现技法、形式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科技手段被应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对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材料艺术、装置艺术的借鉴和运用使美术创作形式更加丰富而多样;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公共艺术已成为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门类等。由于受到艺术观念、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艺术已渗透到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传统的技能、技艺开始出现危机,人们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开始出现分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美术评价体系也从单一向多元转型,市场运作下的美术展览、美术批评非常活跃,这已成为官方美术活动的重要补充。当然还有考古新发现以及在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的鲜为人知的美术作品等。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变化。作为担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了解美术的发展情况,把握美术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需要。

美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美术史,还是美术概论、艺术美学,都不能局限于原编著者的视野范围和学术观点,及时补充、吸纳当代艺术思想、思维、观点。另外,补充新知识,要围绕不同的历史时期,要将美术放在时代的背景中,既要立足过去又要面向当代,让学生全面、全方位地了解、分析、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审美观和文化意识。由于美术实践是多元的、多层面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故美术理论体系同样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所以,美术理论的教学不应该是独尊一说和凝固不变的,不能采取“本本主义”“按图索骥”地照本宣科。美术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结语

著名美术批评家、教育家陈传席先生说:“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艺术学科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由此可见,美术理论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改变美术理论课不被重视的状况,首先要从教学改革入手, 我们要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修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改革作为思考、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12

不同领域的画家死了又活了,不同时期的作品消失了又出现了;我们在一个前人编织的艺术史的梦境中来回游离,时而真实时而玄妙;那么,是谁在造梦,又是谁的手笔成就了今天的艺术史?也许你会说是张彦远或是色诺克拉底亦或是那位学术界的大咖,但究其根本你也只是说对一半而已。我们在众多的艺术史籍中精选出一批自觉良好的范示性读本,来了解艺术史;这就是说我们从一个多面体中选择了一个面开始了解艺术史,那些写的好的被看作是名著进入到公众视野,写的不好的就当成伪作,遗忘在时光的废墟中不曾提起。思想家眼中的艺术史是人文和语境的集合,赞助者眼中的艺术史是政治和资产是否受益,审美者眼中的艺术史是时代潮流的标榜,女性主义眼中的艺术史则是男性艺术史,不论才能只谈性别好不脱俗。

著名学者莫小也曾在《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谈到“中国以往的肖像画不注意明暗关系与严格的面部结构”,而西洋画的传入驱使着这些方面都有突破。思想家也许会问为什么东方人不能像西洋人那样将画描模的生动逼真,几千年的东方文明又怎会被新传入的西洋景儿打破?由于P注的侧重点不同,思想家可能会把一个事物放在特定的文化生活、知识、社会视野等情境下去考虑,而不是把这些艺术作品以他独特的视觉效果、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去研究。有时也可能由于当地的一些艺术风俗结合在一起讨论,但他们绝不会脱离自己的语境从艺术史观的角度去解读这样的“西洋景”。

马克思:“艺术对于那些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来说简直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因此,没有经济基础的艺术简直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的经济支撑主要来源于艺术赞助者、收藏家和部分资产阶级人群。站在赞助人的角度上看,他们一定希望自己购买的艺术品或传世、或增值、亦或达到一定的政治效应和其他反响。卡拉瓦乔在赞助者的要求下为罗马的一座教堂画圣马太像,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圣马太化成了秃顶的、笨拙的赤着泥脚的老头,因不习惯书写眉头紧皱显得十分焦灼。作品生动的无可挑剔,但赞助者觉得画家对使徒圣马太没有敬意了,勒令其重画。这样看来,能否得到赞助者的赏识也是一个画家是否能被写入艺术史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史大多涵盖的也是得到赞助的作品,而那没有被推广的佳品却在公众视野下永远的销声匿迹了,也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未来会有更多的杰作来丰富艺术视野。

审美是生命的一部分冲刺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滋养人的精神心田。有人将人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工作、审美;那么,审美为什么会被放到最高的位置,那是因为它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必备条件,一个没有审美的人生是不完满的。艺术史也不乏其独特的审美因素,而那些编者的审美情趣直接决定着一个艺术形式是否能被载入史册。不论是楚国纹样、六朝骈文、明清瓷器还是京剧舞台上的绣服,都散发着“镂金雕葵,错采晶莹”的琳琅美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美术史,至六朝艺术以来一直都是华丽之风一统审美大观;直至唐“出水芙蓉”才被看作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也影响了一代艺术家的绘画追求,改写了一代人的绘画审美,淹没了一些在当时别出心裁画风的画家,艺术史的入围策略又一次显现。

此外,社会地位的不同也对艺术史有着性别维度上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父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妇女运动的风靡逐步渗透到中国,女性主义的地位才开始逐渐提升。古代女子被封建的礼教所束缚着,被“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约束着,像是被沉重道德枷锁捆绑着的看似自由的囚徒。因此,女性就没有机会出现在史册中,即便是有也是世人眼里的“坏女人”。封建社会女子愿为入围史册而“变坏”,只因除了少数达官贵族女子外只有风尘女子才有机会与艺术接触,以此载入史册。她们开明、才情、睿智俱佳只是不被社会所接纳。自古以来,有数不清的绝代名妓其实都是极具艺术天赋的人才,只可惜世俗的眼光容不下这些有才华的“坏”女人。

在社会不断进步思想眼界也不断开阔的近现代,一些有思想的女性开始挣脱封建的枷锁阔步走向艺术的世界,怀踹着即使做“坏”女人也无大碍的情怀开辟女性艺术的道路。这些怀着梦想的女性艺术家,意欲在男性统治的艺术世界里分一杯羹。在传统的世俗眼光中,此举极坏。唐代的鱼玄机,虽天赋异禀,却也只能空叹出身微贱:“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后遁入空门修道,只为与名流雅士切磋技艺、谈论古今、平谈唱和,也是不得好名声,郁郁而终。在雷诺兹建立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里,艺术家约翰恩・佐法尼要为第一批学院院士绘画集体肖像,这批院士中有两位女艺术家一位是画家考夫曼,另一位是皇后最喜欢的花卉画家玛丽・莫泽尔。由于画作属历史题材绘画,就应遵从事实绘画,画家把所有的男院士都安排在了一个人体课的场景里或讨论或沉思,女院士则被画成墙壁上的两幅绘画作品出现在场景里。这样看来并不是女性艺术家没有艺术才能,而是社会规避了原有的艺术才能。艺术史也是如此,在男权制社会的背景下女性的艺术才能不是被摒弃就是被遮蔽。如果艺术史是全面立体的展现艺术,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艺术史绝不现在这么单调的一个论集。

虽然如今的学术成果日新月异,但我们却仅能从一个方面去谈艺术史,我们不懂医疗不懂航天科研等等我们都不懂,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支流纵横,浩渺如烟。要想全面的了解艺术史不仅要抛开呆板的思想家、贪婪的赞助者、审美意识和不公平的女性主义而且必须和历史的原境相联系,否则我们必然会遭到入围策略的误导。

参考文献

[1]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篇13

一、中国书法的产生及汉字迈向今体书写的历史

1.汉字书法形成的基本条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表明,汉字的最初形象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属图画文字。但由于后来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图画文字变成了以抽象符号拼写的表音文字,不再有与客观事物形象有关的表现特征了[1]。然而,中国的汉字则由于两个主要原因,发展成了具有人类文字书写最高水平的书法:其一是中国人在促使图画文字实现它简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背离象形、表意的基本属性,其二就是创造汉字书写美的工具毛笔的特殊作用。

2.汉字今体书写的萌芽表现

中国汉字真正走向书写的自觉时代是汉代以后开始的,毕业论文 作为语言记录的汉字与体现汉字书写的书体,以及作为书写艺术的书法,三者分别有了各自的内涵。由于此前的篆体文字,虽然相比图画文字简化了许多,但在实用书写上仍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急需要通过革新书写技术去满足实用书写的需要[2]。时至今天我们仍能通过汉代帛、简、牍上的书写墨迹,看到这一进步的突出成就。如“马王堆帛书”、“湖北张家山汉简”、“居延简牍”、“玉门花海汉简”、“大通木简”、“武威王杖诏令简册”。这些作品大都是汉代人们社会交流的手写笔墨实物,一一都突出着书家的真性情。其中最优秀的是建武三年的《居延误死马驹册》(图1),人称“有张芝之狂,索靖之峻,开拓草书长河的源头”[3],是最早反映汉字草写的高水平作品。另外,还有同时期的“居延建武纪年简”(图2)[3],风格不同于章草,当代人称为草隶。奔逸放纵,激情洋溢。两简共14字,其中两“建”、两“武”、两“年”、两“三”等字用笔结字变化极其巧妙。篇末一个“年”字,末笔的一竖占去了大半行,既大气磅礴又妙趣横生,通篇气韵生动,简直就像今人的书写。凡此种种正是我们了解此后的张芝、索靖书法形成的珍贵史料。这些洋溢着书写快乐的作品,其实本是民间或边塞驿站日常事务者的杂记,它们不仅有着卓越的今体书写表现,更要比我们以往用来标识汉代书写形象的汉隶碑铭的《乙瑛》、《礼器》、《袁博》等作品在时间上还要早120至180余年。如上述事实可知,汉代碑铭之外的民间的日用杂写等许多书写现象,已从实用的今体书写这一主流表现上走在了汉隶碑铭书写的前面,不仅为后来的张芝、索靖以至于两晋以来的今体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更为其树立了榜样。

3.三国两晋汉字今体书写自觉发展的历史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在西汉不久已出现了章草,晚汉又出现了行书和今草,使篆、隶、楷、行、草多枝开花的书写表现局面得以迅速形成。社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历史在这一页里汉字书写在造纸术与毛笔制造两大技术的影响下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个被史学家称作“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4],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们已清楚地认识到通过追求纸与毛笔质量来提高书写水平的作用。驾驭毛笔尖、齐、圆、健的属性,把握好书写用纸的品质,不仅对于保证书写质量十分重要,同时对于通过书写技巧表达书家精神世界,彰显书家个性与情感,更是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表现魅力。这不仅是学习书写的技术,更是探究书法艺术的科学。

有关书法的种种问题一时间成了上层文人或民间书写爱好者交流的话题,以至于清谈、著书立说中有关书法论述之多前所未有。我们通过读史发现,从汉末的蔡邕以至魏钟繇、晋卫铄以及后来的诸多大家和那些不知名的书佐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使得以马毫、兔毫表现篆、隶文字形式美的书写,渐被羊毫、狼毫、兼毫等蓄控墨能力强的优质毛笔书写所代替。

汉字书写从此走向了自由快乐的时代,甚至还有人制作了鼠须笔用于书写。硕士论文曹魏后期更由于钟繇等先锋书家的影响,之后由晋武帝司马炎设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书法博士教习。钟繇作为政权的上层人物,他俯拾众长,继前人曹喜、蔡邕、刘德升及民间优秀书写为基础的书法创举,以他与当时社会书写迥别的今体楷书面貌,为后来的卫铄、王羲之给予了启示。在这一时期的民间,在王羲之出现之前的许多简册、信札、记事等日用书写中,汉字书写已以极其活泼的面目步入了今体书写的实践历史了。无论是出于上奏应急的黄象《急就章》或是已显现章草走向今草面目的黄象《文武帖》及楼兰魏晋草书简札、楼兰行楷《三月一日帖》、楼兰草书《为世主残纸》、楼兰行楷《五月十四日帖》、晋《泰始九年木简》、索靖《月仪本》、《出师颂》、陆机草书《平复帖》、楼兰草书《济白帖》都以与当时的碑铭正书殊极的面目表现着书家的书写情绪,体现着这一时期书家们尝试今体书写的不同风格。

二、王羲之书法的产生与发展

1.王羲之所在社会的书法面貌

王羲之(303-361)生于西晋之末太安二年,他的主要书法活动在东晋升平五年(361)以前上至永和四年(348)的十三年的岁月里。在世时前后有其父王导、叔父王廙、姨母卫铄、其弟王洽、王荟,其子徽之、献之等著名书家以及众多的朝野书佐人才构成了一个今体书写的社会群体,他们无论于理论与实践都为王羲之书法的形成乃至光大给予了支持。其传世作品可从王荟的草书《疖肿》,王徽之的行书《新月》,王献之的楷书《洛神赋》、行草书《鸭头丸》、《廿九日》、《十二月》及草书《中秋》、《送梨》、《鹅群》,王的行草书《伯远》及不知名书家的行草书纸本的《王念卖驼券》等优秀作品和大量不知名书人的正书砖铭墓志等作品可了然其水平与精神。他们以其今体书写的强大阵容树立了晋书发展的主流形象。

2.王羲之书法形成的社会原因

王羲之是一位楷、行、草书全面发展的书家,其楷书作品有见继承钟繇书风的《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行书有见于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姨母》、《平安》、《何如》、《奉橘》、《快雪》等;行草书有见其《行穰》、《丧乱》、《孔侍中》等;草书有见其《大道》、《此事》、《游目》、《长风》、《上虞》、《远宦》、《十七日》等代表作品,王羲之以其崭新的时代面目及远超前人的书法成就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我们在认识王羲之今体楷、行、草书的实用价值及其艺术形象时应当通过其社会原因认识和评价他的意义。这是因为王羲之在东晋不仅有着一个以门阀政治集团需要所形成的强大的王氏家族,其父王导是晋高祖丞相。王羲之本人更是王氏家族一致推荐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人物且至晋右将军的显贵地位。这对于实现他书法的最高地位无疑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晋政权偏安一方的经营环境更为王羲之从事文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提供了极其宽松的条件。在这个可以广开思想交流的社会中,探究玄学是文人们相互竞高的交际手段。王羲之本人及其家族均是世代相继的天师道徒。信道食丹盼望长生不死是当时人们高价追求的享受。为此所形成的文化在上层文人心灵深处竟是那样的蒙昧与玄妙,可求又不可至。人们受其意识支配为其相关所付出的努力可至于剔精抉微,且屡遭挫败而毫不叹悔。以此所形成的行为观念是王羲之这位持有道徒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之突出本领。王羲之从事汉字书写的创新追求是其少年时期早有的夙愿。术好专攻、业成所长。

因长期受成、康二帝之不重,他直将仕途难解国家“倒悬之急”[5]的政治抱负,转变成了以“弃官”[5]为汉字书法而奋斗的热衷追求。他便游前人书法名迹,以可歌可泣的作为给中国书法史树立了一位前所未有的“书圣”形象。

三、王羲之的成就表明:今体是汉字书写科学的必由之路

王羲之书法的历史成就,既体现在他为汉字实用书写的卓绝实践中,更体现在他为汉字用笔科学作出的前无古人的实践上。他还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汉字今体书写确立了内涵中国文化精神的完美形象。这里我们可从以下议题认识其价值。

1.实用书写的领军人物

汉字实用书写是以易识、易写、准确、美观为客观标准向前发展的。我们今天看来这是现代书家于右任先生为他的标准草书所订立的原则。其实王羲之早在他的楷书、行书、草书中已实践了这一原则。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对“字形大小、平直、偃仰、振动”,“筋脉相连”,甚至“一波、一磔、一横、一戈、一牵、一放纵……”都从书写科学出发追求审美的标准[6]。以往我们在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只注意了他的艺术追求而淡化了他的实用标准。我们今天仍能很容易地从他的楷书、行书、草书的字例与此前的张芝、索靖、钟繇及后来的王献之取得比较,其书写规律所体现的简易与可供他人教习的师范特点,实是无人可比的。在王羲之看来,“结构者谋略也”[6],他不满足汉代隶变字体结构形象和汉隶书体的书写技巧,积极探索今体书写科学,从造字原则出发追求汉字的今体结构。以其假借、通假、改易、省简的书写建树,在楷、行、草各体中,为同时代的书家树立了追求汉字实用书写的榜样。其行书作品《兰亭序》(图3)中“领”、“固”、“俛”、“怏”等字的假借、通假运用,“揽”、“临”、“亦”、“迹”、“世”、“骸”、“将”、“於”、“既”、“所”、“取”、“抱”、“以”、“或”等占全文百分之八十以上字的改易、省简写法既方便了实用书写又暗合造字规律的创新,在今天仍是我们实用书写所追求的典范。笔者曾经从于右任先生所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的字例中统计得知,其中直接选取王羲之的多达229字,其余的771个字例,则分散在100多位书家或书法研究的群体中,最多的一人也未超过120个字。此中相当多的成分也是间接取王羲之的。由此,我们在评价“标准草书”的研究成就时,与其说是于右任等民国先驱的创造成就,不如说是他们在王羲之的书写科学的历史成就上的总结、归纳和完善。对于书写科学王羲之不仅自己努力实践,更以自己的理论教诲儿子徽之、献之及他人。王羲之生前所著的《题卫夫人笔阵图》、《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等论著,均是用来教诲儿子献之及后学者的,并常叹自己年事近晚“恐子孙不记”[7]。

2.用笔科学与结字规律研究的典范

在王羲之看来,“用笔者刀矟也”[6]。汉字书写用笔由王羲之通过实用追求已走向了最高点。他以无白的笔法实现了中锋用笔、侧锋取势;精于使转、严于提按;有藏有露、藏露结合;有方有圆、方圆兼备;悬针垂露、“万岁古藤”[6];折剑、折钗以及顿、提、波转、应接等,既严守规范,准确把握结字规律,服务于写实记事,又追求“意在笔前”,彰显书家情怀[6],努力实践深涵表意的书写艺术理念。王羲之在其所著的《题卫夫人笔阵图》、《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等书法著作中对其思想与科学理念均有论述。其中对于楷书、行书、草书、八分结构的认识,对章草与隶书关系的分析,对实现结字平正与偃仰、欹侧的对立统一关系,对字形大小与笔画长短的取舍,更以“创临”、“启心”、“视形”、“说点”、“处戈”、“健壮”等诸多篇幅作了专论。这些重要论述一一都是指导我们今天认识、学习和研究汉字书写的科学方法。

3.汉字书写的科学与书法艺术的里程碑

在王羲之前的汉字书写发展,由于与社会、科技及书家专研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使其走过了极漫长的发展岁月。距创造这一科学体系的华夏智者的书写自觉目标,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是王羲之这一领军人物的不懈奋斗与同时代书家的共同努力,使之最终走向了峰巅。字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汉字今体楷书、行书形象的定立及实用记录奠定了基础。是王羲之的历史召唤着人们快步走入书写技术大开发、大发展的时代。汉字从文字表达为主的历史走进了以充分彰显书写功能、又积极实践艺术审美表达的历程。在这个汉字书写的自觉时代里,特别是今体草书的历史性突破,使其以完美的书法艺术形象走上了中国艺术殿堂的最高位置。书法家为追求汉字书写所表现的执著与狂热,是汉字对自身遵循书写规律所创造的语言载体与神奇的意象表现的讴歌和赞美;以其对汉字实用书写的有限表达与审美感受的无限拥有,带给创作者与接受者以精神享受;以创造者的快乐书写与接受者的心灵享受共同创造了一个惟有通过汉字才能领悟、而又不可能穷尽领悟的奥秘世界。

纵观汉字书写走过的历程,我们还发现,在王羲之身后300余年,医学论文 又由唐人将其用之于实用书写创新与艺术开发的实践之中,并使其更有了光大。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汉字书写科学发展必然的结果。此后而有的汉字书写速度远不在西方文字书写之下,这在王羲之时代已成了定势。且汉字的表意功能却更在西方文字之上。这正是汉字实用与审美并存之所在。它不仅富有中国道家的哲学理念,蕴存中国儒家的中庸之美,更内涵着佛家的彻悟追求。欲求其有当善其无,欲通其妙当会其玄,欲谙彻悟当安空寂。所谓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无色更俱图画之美丽。中国汉字书是一门只有博学才能成就的大艺术,更是一份令人向往的事业。所谓“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会通之际”,方有“人书俱老”[7]之境界。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广艺舟双辑[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2]杨仁恺.试论魏晋书风及王氏父子的风貌[A].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3]魏天池.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Z].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

[4]宗白华.论《世语》与晋人之美[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6.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