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素质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素质教育

篇1

素质教育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育学术界近年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素质的概念早就有了,而素质教育则国外没人提。国内的辞典也罕见。”有人认为:“提素质教育就是不科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的某些特点。既然是先天形成的,就谈不上教育问题。”有人则说:“现在提的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没有什么新意。”还有人认为:“现在有些人把素质教育搞得很神秘、很玄,其实很简单,凡教育都可说是素质教育。”确实,对于素质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惶惑不解。要搞清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1.狭义的素质

即生理学、心理学上所指的。生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得机体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相应的体能方面的特性;心理学上的素质,则指人得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它是人得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得发展。

2.广义的素质

即国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1)根本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为根本任务,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远大目标。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完善人的基本品质,使教育在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性。

(2)全面性(即整体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单就其一方面或片面的提高发展;在教育对象上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少数几个尖子生或“精英”;在教育内容上力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促进、和谐发展,就这些方面来看,素质教育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3)基础性

素质教育着重于给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因此,该项任务从教育的层次上,通常是落实到基础教育的。

(4)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有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的特征。它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自始至终都必须把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落实到学生主体身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转贴于

三、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如信息革命、新材料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并深刻地改变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不仅使许多生产工艺急速变革,而且促使产业结构、行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同时又引发了社会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此外,我国实现宏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呼唤着我国教育的加速改革,并要求教育界最大限度地拓宽视野,扩充新观念,建立起一个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21世纪时展需要的新的素质教育的崭新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如教育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就是“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在作祟。因此,一方面必须彻底批判“应试教育”,清除这一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又急需提倡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当然,我们现在提倡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并不是说我们原先的整个中小学教育都是应试教育,都搞错了,或需要彻底改造,甚至连必要的条件也不要了。事实上,单纯的“应试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能把现行的学校教育笼统地称之为“应试教育”。我们只是把现行中小学中,仅仅以应试要求、为选拔的需要、以训练培养少数几个“尖子生”为目的的选拔式教育的这种不正确教育思想和行为概括为“应试教育”。

为了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分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提高和优化全体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而“应试教育”只是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选拔需要和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前者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后者则主张面向少数几个“尖子生”、“英才”,而忽视多数学生的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前者主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挥,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等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依此全面检验学生的质量;后者则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并以分数量人、以升学率论质量;在教育方法上,前者根据学生的差异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后者同按划一的模式,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或以分数为唯一的尺度,使教学方法僵化。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2

我们每个同学从小都要受到文化教育,特别是有些家长忽视了素质教育,结果使孩子没素质。现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使每个同学要有文化和其他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古人说:“每个有知识的人要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古代人都知道,我们更要吸取古代人的经验,要用心学好素质教育,学好八荣八耻为人们服务。还有书、画、棋和跳舞等都要学会,才是一个有用的人才。

三国时孔明从小聪明好学,知识渊博,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样样精通,长大以后,成了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就是素质教育学得好,才成为举世闻明的名人。

因此,我们要重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篇3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转贴于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篇4

2、保证财会专业毕业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对财会人员来说职业素质的高低尤其是道德素质的高低是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用应试教育的方式,靠死记硬背那些条款是不可能实现的,唯有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才能得以实现。

3、保证财会专业毕业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这使得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折旧速度大大加快。过去那种“一朝鲜,吃遍天”的现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个社会的劳动者仅仅靠一门职业技能和单方面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料表明,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个人平均五年就可能因个人知识和技能落伍而更换职业。对一个学生来说,哪怕是书本上的知识全部掌握,考试门门优秀,当他走入社会以后,随着这些知识的快速更新,“有知识”的优势也将快速减弱。因而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保证学生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财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一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如何在实践中认真有效地实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职业中学来说,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在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教学内容上,要依托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不仅要求广大职工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而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更是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安全完整、能否正确使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违纪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判断、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正确做法;可以从坚持原则出发,列举一些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案例,从正面引导学生。例如讲现金管理时,可列举某单位各科室自收自支,不通过财务室入账的例子,让学生懂得单位不得设立“小金库”;在讲税金时,列举某单位将自用材料“进项税额”列入应抵扣“进项税额”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不能通过错记账户来偷逃税款;在讲销售时,列举了单位某领导授意会计主管将“现销收入”列入“应收账款”的例子,使学生既懂得了不能通过账户错记来挪用公款,也让他们明白了在上级领导授意、指使其违法时要能坚持原则。

2、在教学方法上,要形式多样,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①、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关系到我国的兴旺发达,决定着我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形式多变的、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悬疑设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法。例如在讲会计等式时提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能否写成“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原因是什么?或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能否写成“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既使学生明白了会计等式与数学等式的含义孑然不同,经常进行此类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通常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或基层单位担任操作性、指令性工作。这就意味着学生素质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习无疑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地位。因为通过模拟实习,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工作中,将所学理论转化为专业技能,为毕业后尽快从事本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模拟实习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规范、准确的技能动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出纳、会计、审核、采购等职务,配合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辅导他们从建账到编制报表进行整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另外实习中每隔一定时间还应变换各个学生的职务,以便让他们熟悉各处环节的业务,并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此外还可以借助会计模拟学习的机会,教学生学会如何填制支票、汇票、办理银行转账等业务;让学生掌握如何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变更年审等基本常识。这样,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马上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③、渗透理财观念,培养理财能力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这句话经常听一些老板讲起,也有很多企业确实业绩不佳,甚至处于亏损破产状态,咎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理财不当。作为财会人员,不仅仅是要做好账,更要善于理财,成为厂长经理的得力助手。为此,教师就有义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确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收益均衡等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如在讲投资时,引进风险收益均衡观念,告诉学生如果自身面临高风险,就必须要要有高收益,否则就不能投资。同时为了实现风险吸纳效应,以提高收益,弱化风险,还要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然后列举某企业对外投资可购买股票债券,提供与购买股票和债券有关的数据,让学生独立计算分析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理财的关键所在,成为一个真正的管家。

3、在教学目的上,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只有使学生“会学”,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学为不学”的目的。至于学法指导的形式可以渗入课堂教学,如将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可引导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编成短语或顺口溜“溢减折加”以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也可采用其他形式,比如: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搞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个别指导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革,对于如何在财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问题相信会有更新的办法和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赵中建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周峰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篇5

“素质教育”一词是当代教育所崇尚的重要教育理念。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之前的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素质教育一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一则国内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这一自古就有陈陈相因的教育形式,力主有所改变;一则为放眼世界的结果,参照欧美等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对本国的原有教育形式和主流思想进行调整,在这个角度上,中国的素质教育既包含着“中国特色”又以扬弃的态度掺入了“舶来化”因子。

但是,如果真正写一部《中国素质教育史略》的话,可以说,中国的“素质教育”要远远早于世界各国,是极为纯粹的“本土产品”,极具民族特色和实用性。反观中国当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面子”上是“素质”上的教育,“里子”却依然是“应试教育”。教育体制上的改革还依旧任重而道远,本文以下分做数点进行探讨。

其一,“素质教育”的纯粹性

先秦诸子时代,虽然战火频仍,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教学成果却足以让我们至今依然引以为傲。先秦各门各派皆已产生自己的教育主张、教学方针、教育手段,只是秦火一炬,只余儒家一枝相对完整,并一直流传至今依旧影响深远。先秦各家之学说说到底虽都是治国之学,但儒家的教育根本实则还是“人本位”。教育首先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做人原则就是儒家的教育根本,这是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人才是合格的,就是要对亲族、对国家、对自己都要有担当,问心无愧;“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又是对于自身素质的具体要求,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儒家的“人本位”思想其实就是当时的“素质教育”,孔子和儒家诸贤没有提出“素质教育”相关对等义项,但儒家用实际行动真正诠释了什么才真正的“素质教育”。一本《论语》,一问一答,无玄无机,天真自然。《论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言传”,我们看不见的“身教”又有多少?“人本位”的儒家教育是一种没有考卷的纯粹的“素质教育”。

从“官学下移”到“私学兴起”再到“官私并轨”,中国教育对人才的关照都是以“德才兼备”为主要标准,贤人才能治国理政。从先秦“闻名让贤”,到两汉的“察举制度”,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等取贤手段其实都趋向于人才的“德”,有才无德之辈接不被录取。自隋唐“科举取士”之后,表面上看似乎更为公平、合理,但一张考卷只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才能却无法展示他的德行,说实话,这便不能称作“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一直沿袭“科举”之路,虽内容全非但方式无二。重才而不重德,一旦高中,鸡犬升天,这实则是一种倒退。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形式上依然是一张高考卷子取材,这一张卷子能够折射多少品德?能够承载多少思想?这一切都还充满疑问。

其二,“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偏差

还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礼、乐、射、御、书、数”,两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和彼时的“素质”相比,我们现在所谈论甚至是争论的“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折不扣的缩小了。我们说的“德、智、体”发展,但我们的“德育”却很苍白,一方面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出现了偏差,表现出重“艺”不重“德”的错误倾向。我们的家长不惜重金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让他们从小的时候就接受各种“特长”训练,但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8岁女孩上公交车骂骂咧咧、顶撞老人的事件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么?泱泱礼仪之邦就是这样的“素质”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这样么?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应该能够得到矫正,我们也应该义不容辞的这样做才是正途。在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中就应该加大传统教育的比重,并将其作为考试内容,如果在他的档案中出现了做过好人好事的记载,我们何不酌情加分、优先录取呢?

比如我们应当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仁”。《中庸》:“仁者,人也。”郑注:“读如相人偶之人。”《说文解字》:“亲也,从人从二。”徐铉认为:“仁者兼爱,故从二人。”钱基博先生也说:“含弘光大,仁之至也。”古文“仁”为“”,所以《孟子》:“仁,人心也。”

综上,就是要将我们的“亲”和“爱”不断的偶化,不断的推己及人,将心中的爱播及他人,有这种品格才能“修身”才能“治国”,最终能够“治天下”。儒家起点为“人本位”,而终极目标为“天下”。这一点更是我们在贯彻素质教育时所应该思考和借鉴的。

篇6

1.3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结合当前社会对综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求高等院校不断改变当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变革过程中,在专业素质教育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而展开,得出开展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专业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的支撑,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1.4两种教育的结合是客观事物相互关联性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初入职场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很多问题并非依赖学校所学理论与技能所有效解决。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互不相连的知识和孤立的对待问题的思维都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运用于实际,需要向学生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和培养。而长久以来高校所开展和推行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足以满足这些要求,这就要求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给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2.1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近十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和优化,以学分制教育为前提,设置门类繁多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并向学生规定最低选修课学分;(2)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倡或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必要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并根据实践内容撰写报告;(3)创建校园文化。在高校内部借助于文化景观景点的构建,在校园内营造文化教育的氛围;(4)进行理论研究。通过专刊专著的编辑出版、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及研讨、创办学术论坛等方式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2.2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国内高等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水平的成功,但同时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尽管很多高校都设有文化素质教育机构,但由于院方没有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政策和资源的辅助支撑;其次是教师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不愿将精力放在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之上。这主要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专业素质教育老师没有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动力、或自身文化素质能力不到位;第三,学生缺乏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动力。受国内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漠不关心,多数时候只是为了达到学校要求而选择必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很少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第四,围绕文化素质教育所开展的课外活动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往往出现学生中途退出的现象。

3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层次

3.1学校宏观指导层面的融合由于国内高校的办学层次及特点各有不同,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必然各有千秋。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设置符合学校专业素质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以天津大学为例,学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理工科类科目的教学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为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学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素质教育之中,同时,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促使专业老师对文化素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专业教育中将文化素质教育付诸实践,成效明显。另外,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和学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是其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导向。其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不要求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侧重于对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全程学时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始范围,因此,为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很有必要。故需要根据各大高校自身的层次特点以及教育现状和目标设置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最终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的相融合。

3.2专业课程层面的融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得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人文知识讲座、开设文化素质选修等方式进行,但又不得单纯局限于这几种形式,而是以学生专业为立足点,不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丰富和完善,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两种教学类别的融合贯通。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通过挖掘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既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使得教学工作充满吸引力。同时,对教学形式还要不断进行革新,除了当前推行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以及人文讲座等教学形式外,还可以尝试顶岗实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此外,还应该变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将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融入其中,激励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参与评价。

3.3文化环境层面的融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相结合,能够达到教育内容丰富与教育特色彰显的双重目的,在弘扬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对文化的传承能力。以丽水学院为例,丽水学院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将华侨文化、青瓷文化以及畲族文化等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到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以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要求为指导,不断开展在专业素质教育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寻求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4.1认真落实文化素质选修课,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实质性开展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宏观设计。将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作为总体目标贯穿其中,从根本上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选修够6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同时,在学生选修文化素质选修课时,学校应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

4.2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多方位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讲座、比赛及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等等。

4.3提高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吸引力不断引导专业教师转变理念,借助于企业实践、教学研讨、课程进修以及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文化素质水平,促使专业教师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践中就有很多专业教师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学经验。例如,借助于校园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进行校园人文景观短片的录制,完成“视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在短片制作中引入对“苏裱技艺”的介绍,使学生既了解了“苏裱技艺”,又掌握了短片制作技艺;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数字吴文化园”,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了解到“吴文化园”。因此说,学生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对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4.4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形式当前的课程教学尚且以班级集中授课、笔试集中考试的形式为主。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形式及考核办法的变革。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分组教学来变革教学形式,而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则可以采用作品创作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全程、作品创作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最终采用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工作。对于综合考核及答辩结果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确保其达到毕业设计要求及论文创作的前提下给予免答辩的政策。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的变革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素质教育。

篇7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发挥的作用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二)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教材选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篇8

一、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凸显出问题和不足。如学生普遍对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热情不高,表现出勉强应付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低,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很难表现乐观积极的态度。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以艺术教育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将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感化改变为使学生在接近艺术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精神素养的提高,变被动为自觉,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教育手段。

二、 艺术教育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

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育人就要使之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相对传统方式的优势,体现在德育知识传输方式上。即可以发挥艺术对人类情感的调动功能,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主体--学生,在被打动中明辨是非善恶,达到以善为美、以德为美的教育目的。

德国哲学家家康德认为,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心理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在相当的环境中以非常类似的方式发生作用。"正是有了相同的心理构造,人的心灵都是以同一方式运转的......自律的理性理念(rational ideal)就是深层的、潜在的道德,道德判断必须被视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但道德感并不是个人的反应,而是普遍的人的反应,人们在美的知觉中体验到的愉悦,来自于它唤起了人类自身道德自由的意识,所以人在艺术品的美中得到的愉悦本身就是道德的愉悦,因此它存在于我们把自身做为一个道德主体的意识之中。而其后的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对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发表了自己关于艺术与道德的观点,他认为人学习了艺术和审美,本身就可以转变他与环境的关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席勒较之其前辈康德而言,更重视对人的道德实践教育--审美能力教育、艺术经验培养是在做为现代社会疾病的缓和剂的意义上被理解的。

总的来说,艺术美对人的道德品行的教化作用,可以完全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艺术鉴赏的实施、艺术美感的体验来实现,同时通过学生对自身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想象实现主动、自觉地道德认知,达到受教育的目的。那么怎样组织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活动,如何给学生奉献体现"道德之美"的优秀艺术实践活动,成为我们研究的目标。

三、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将人文素质教育分解为艺术审美实践、主体意识训练和美育心理基础培养三个方面。以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兴趣爱好社团为抓手,发挥学生干部作用,以社团展示为三大模块实施培养的主要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分别介绍。

1、在艺术审美实践教育方面,首先要转变审美实践教育的理念,将以往强调对学生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自由想象,随心创意。如实践中利用学生课余对文艺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将几项规模大、效果好的素质教育项目的立项固化为传统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到活动中时,做到对每学年的活动项目心中有数.利用所谓经典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愿望,学生参与社团积极性提高的同时表现出对活动宣传、场地协调、选手海选、经费管理以及总结报导等方面各自不同的才能。

2、主体意识训练方面,主要是以各类征文、演讲比赛的开展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发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使学生在内心建立与客观世界的正确关系,培养学生敢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意识。在活动的组织、宣传、评比方面必须强调明确的目的性,如培养学生爱护校园植物的"校花校草摄影比赛"、针对"九零后"学生的"感恩父母--给父母写一封长信"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我身边的诚信故事"主题演讲比赛等,都是通过明确的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在时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的前提下,特别为女生开展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活动,如每年三月开展的"缤纷女生节系列活动"和每年六月与校就业办合作开展的"就业路上,我们同行系列活动",培养女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清醒地知道自身特点,以独立自强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女生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人生追求。

3、美育心理基础是构建人的审美心理以促成其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形成美育心理的素养性教育。审美活动是通过人的一系列知觉,将审美客体反映到主观意识之中,与审美主体自身进行结合交融而产生一系列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所以学生美育心理基础的建设应看做是一种审美观念的创造过程。在实践中,各类学生社团应该做为此项工作的载体。如开展学生文娱活动的学生艺术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与专业能力拓展相关的各类社团等,都是这一审美心理基础建设的重要阵地。

因学生的审美心理受着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与影响,在开展社团活动中,应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交流以建立正确取向。同时要重视学生间审美心理水平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生差异、城市与农村学生差异、沿海与中西部差异等。但总之必须选择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康内容的审美对象来施教,同时要形成相应的审美情景,在审美关系中来施教。

篇9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和有利契机。注意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巧妙地把握契机及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过程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介绍我国的生物学成就(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合成、杂交稻技术……等)及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危机感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面临的生物资源危机和生物科学发展落后的状况,以危机感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不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内客。通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在唯物论战胜唯心论的过程曾起到重要的证据作用,能使学生明确生物科学结论曾是辩证唯物主义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奠基石;通过原生质化学成份分析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能使学生明确生命的物质性观点,新陈代谢中的光合、呼吸、生长繁殖中的遗传、变异,物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等许多对立统一关系,能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良好的习惯等等。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学生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其相应的发展程度。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技道德

科技道德是具体与科技知识有直接联系的道德素质。通过生物科技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和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世纪的观点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内容教学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自觉培养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

2、科学价值观

在生物教学中注意理论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关心生物科学的实际运用,关心国家、地区和家乡的经济发展。如生物科技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在科技和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各种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日常生产诸如花卉繁殖、果树裁培、作物育种等技术都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增强提高自己科学素质的自觉性。

3、科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正确地观察、实验、模拟、比较、分类、假设、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等的能力。通过介绍生物学史和生物学家、学习生物学知识扣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方法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功能,能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产生直接效应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科技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程设置了许多生物实验、生物探究、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分析等内容。这样在生物学教学中能达到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观察、想象、描述能力;生物学实验和操作能力;生物学思维能力;获得新知识自我学习、评价能力;联系实际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科研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三、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将来对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可通过生物学史和生物学家的曲折经历介绍(DNA分子结构等发现)培养学生勤奋、求实、创新的认识品质;通过美育知识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耐心、刻苦的意识品质:通过生理与心理的互相制约和促进的健康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乐观的性格品质等等。

四、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的体质的强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顺利进行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的基本条件。这在生物学教学中也是可以培养的。如结合新陈代谢、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强体育锻练的重要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性格。

五、审美素质

篇10

校长自身要有对素质教育的满腔热情。校长对待素质教育的心态往往左右老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心态。如果校长对推进素质教育缺乏热情,态度冷冰冰,或畏首畏尾,举棋不定,或因循守旧,裹足不前,那么老师、学生、家长自然会陷入认识的误区,理解有偏差,态度不积极,行动上迟缓。因而校长应当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进取的精神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同时,还要激发、感化师生员工的热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努力目标,准确把握航向,坚定信念,知难而上,排除干扰,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求是的精神投身到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去,尽力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激发动力、注入活力,给学校的兴旺发达、特色创建带来勃勃生机。

倡导素质教育已近20年了,虽然对于“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任的教育。作为校长,只要胸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满腔热情,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装着社会,装着责任,素质教育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阔,素质教育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有对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

素质教育实质就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正如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谈及我国的教育改革时所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思想要有一个大转变。”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从素质教育的定位看,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说到底,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钟情于素质教育,不仅要有对素质教育的满腔热情,还要有对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 ,有一颗对待素质教育的平常心。推进素质教育既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又要防止激进、浮躁。家长、政府、社会应当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看待学校的教育行为,看待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待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求全责备,不夸大其词,也不要“一叶知秋”。

推进素质教育,应当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不应当“跟风” 、“追风 ” 、“做秀”,谨防教育“理想化”;推进素质教育,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不应当急功近利,谨防片面追求升学率;推进素质教育,应当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任,不应当脱离学生实际,谨防过分“玩潇洒”;推进素质教育,应当求真务实,实事求是,顺乎自然,不应当随意“贴标签 ”,谨防“伪素质教育”。既要防止追求表面上的蹦蹦跳跳、热热闹闹、松松垮垮,对学生放松管理、还要美其名是搞素质教育的做法,又要摈弃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死揪蛮干、还要贴上素质教育标签的行为。

推进素质教育,还应当注意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通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目的。

2005年11月,中央教科所长朱小蔓在南通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针对个别或部分的“精英教育”,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不是只顾学生的部分或片面发展的“片面教育”,而是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的“理想教育”,而是注重现实条件和学生实际的教育。

真诚地期望各位校长同伴在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理性、理性、再理性!切记:“瞬间的误导”可能会成为“历史的永恒”,校长不应该因一时的冲动或因循守旧给学校的发展留下不必要的遗憾。

有对素质教育的切身经历与感受

教育需要悟性,而悟性基于学习、研究、反思、实践。校长作为所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领头羊,应当具有践行素质教育的能力。不仅要有对素质教育的热情与理性思考,还应当有接受素质教育的切身经历、体验与感受,或长期进行探索、实践、反思与追求,校长的素质应当与素质教育共“成长”。

“技多不压身”。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虽然受“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要求远不如现在,但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好、境界高,动手参与生产劳动的实践机会多,体艺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学习负担很轻,学生组织能力很强。许多学生身怀“百般武艺”,能歌、善舞、会书画,会演奏多种乐器,精通多种棋类,能从事多种球类活动,爱好十分广泛……1977年刚恢复高考制度时,虽然录取率很低、录取分数线不高,但是学生进入高校后,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大学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本职工作,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现在大多已在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上挑大梁,难怪有人称之为“77现象”。相信有过此段宝贵经历的校长当然会对素质教育的激情倍增。

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应该是校长素质提升与成熟的过程。眼下年轻的校长不可能再有那样的经历,有的基本上是在充满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的过程中度过了中小学时代,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探索、实践,补上素质教育这一课,努力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自身的多重素养。

有了对素质教育的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才能当好一名钟情于素质教育的有心人、贴心人、引路人,做素质教育的“促进派”与“忠实信徒”。一个素质全面的校长,自然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吸引住师生,赢得师生的羡慕与信赖,进而缩短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了高素质的校长,更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更能造就出高素质的学生,“校长有思想,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教育才会有希望。

有对素质教育的执著追求

“将口号化为行动”。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推进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当内化在日常教学与管理行为之中。

篇11

首先是体现在观念的转变提高。《 教育改革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过去不少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停留于现代教育的初始状态,停留于赫尔巴特的思想阶段,这显然是落后于教育研究的进展。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提高涉及学生、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具体体现在体育课堂和知识的教授中,不再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把他们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变学生为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身心得以愉悦。不再把教材看作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把它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不再把课堂看作教师宣讲、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不再把教学看作知识的传递过程,传递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应该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不再把评价看作是甄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而是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

再就是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提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体育教师在知识方面,不仅大胆地改变陈旧的知识形式,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成功走进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争做知识的主人。促使这一转变根源是,现如今的体育,并非单单是锻炼学生身体,而是要完成丰富学生知识、健康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等教学目的。尽管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获得了一定的学历,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他们的知识具有严格的体育学科特点,只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知识,至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则知之甚少。与此同时,教师们掌握的一些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不是当代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的新知识。这种情况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的要求,不仅难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也难以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因此,他们才由此转变,也必须由此转变,进而才能面对改变了“繁、难、偏、旧”诸问题的新课程的挑战。

篇12

(1)注重基础性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在学生集体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篇13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言行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比的。

一、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

体育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下面谈谈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几种做法。

1.耐心进行思想教育。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2.严格开展队列练习。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3.精心设计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二、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1.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2.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三、如何更好地全面推动体育教育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必须支持它、推动它,使它在学校教育中有更大的作用,本人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领导能够明确办学目的,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就能够带领出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就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相当长的时期以来,许多地方和学校仍热衷于应试教育,把办教育的目的歪曲了。在指导思想上,重视文理科学习,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本应考知识的灌输,忽视德、智、体、美、劳和心理素质与动手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得众多的教师违心地千方百计致力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把实施素质教育挂在嘴边。这种做法对教师安排组织体育活动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只有领导重视,实现全面管理,这些不利因素才能逐渐被消除。

2.抓住重点全面开展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正确健身技术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

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积极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达到“强身健体、育人”的目的。

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培训提高。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根本上实现“育人”大计。

总之,未来世界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崇高的理想,又有丰富的知识、健强的体魄和动手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繁荣昌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认真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使体育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