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实用13篇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1

制度建设是学生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完善的制度可以把学生会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有章可循的框架之内,实现学生会的规范化管理。为使学生会组织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学生会工作正常运行,我们在总结上学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学生会档案管理、会议制度以及办公室值班制度等等,加强内部建设。

2、抓紧对系部学生会的指导工作,加强彼此的交流和联系

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对系部学生会工作的指导,通过更广的途径、更新的形式去了解系部学生会的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院学生会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主席团联席会议、部门会议、公益活动等,去促进彼此间的联系,使整个学生会系统更加有效率地运作,增强学生会系统的凝聚力。

3、加强沟通合作,提高服务水平.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2

1、集中培养。在本学期第6、第12周,学生会将召开全体学生会成员大会,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会干部干事明确:做好本职工作是符合学生会发展需求,我系发展的需要,要克服认为作为学生干部吃亏的思想,要真正意识到,正是我们学生会干部无私的奉献,才使得我们的旅游管理系的系风建设更加喜人,也正是有这种奉献,才能真正锻炼,提高展示自我。要自觉树立积极工作、主动思考的意识。

2、深入工作。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应深入到学生会的工作中去,指导各部干事的工作,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部长、副部长更应深入到具体工作中。

3、个别谈话。学生会的主要干部应不定期的与学生会成员交流、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大家共同探讨工作方法。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应不定期地与其他干部交流谈心;部长、副部长则更应多与干部干事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并及时反馈到系团总支老师那里。

4、培养学生会成员的团队精神。在学生会内部开展艺体形式的竞赛。第七周:举办一场**级学生会成员VS05级学生会成员的篮球赛;第十一周:举办一场以部为单位的卡拉OK大赛,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让干部干事时刻想到自己是学生会的一员,个人荣辱涉及整个集体,从而关心这个集体、爱护这个集体,进而为这个集体的成长壮大献计献策。

二、日常工作应常抓不懈。

学生会的管理职能就体现在日常的组织工作中。学生会日常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系学生活动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我们学生会要狠抓学生会日常工作。

1、学生会定期于单周星期日晚7:00召开常委会例会,总结前两周的工作,布置后两周的工作,并对一些工作做出调整(如需要加开会议,会提前三天通知)。

2、在学生会常委会工作例会后,学生会各部负责人应及时召开部门例会(碰头会),落实学生会的安排与调整,并对部门的工作做出相应调整。

3、学生会各部应在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总结本部前一周的工作,布置下一周的工作,并针对上一周的问题,在新的工作中做出调整和修正。

4、学生会各部门分管的副主席应参加部门的各次例会,对工作做出指导。

5、学生会各级各次大会(例会)均应有人做出相应记录,学生会任期届满前交我会秘书处存档。

6、各部门应组织本部成员认真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学习各部工作职责,检查标准,并落实到工作中,学生会主要干部要不定期抽查各部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作效果。

7、学生会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在具体工作上,各部门工作范围不同,但在工作中,大家应相互协作、配合。

8、各部应制定出本部的工作计划,并上交秘书处存档,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

三、力求举办更多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1、第2周协助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开展迎接我系**级新生的工作;

2、第2-3周针对**级新生入学教育与军训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

3、第2-3周配合学院有关方面做好校庆的相关工作;

4、第3周举办“旅游管理系XX年-2008学年总结表彰大会暨迎新晚会”;

5、第4周举行系内以年级为单位的篮球联赛,做好我系男女篮球队的选拔工作,为校区第四届篮球赛做准备工作;

6、第4周开展庆国庆为主题的活动;

7、第5周开展庆中秋为主题的活动;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3

2.做好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的相关准备与组织工作。

3.组织协调及管理学生会各部门工作。

4.领导学生会形象、风气的建设。

5.对学生会内部的工作规程进行完善、改革。

各部门具体工作如下:

秘书处:

1.配合主席团,结合各部门具体情况提交学生会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及时传达主席团的决议,做好会议教室的申请、会议通知及考勤、记录工作。

3.与团总支办公室共同制作新一学期的团总支、学生会成员值班表。完善各项制度,配合老师工作,促使学生会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进行。

4.负责学生会组织的精品活动的报道工作及各种文件的及时收取。

5.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学习部:

1.多创新组织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活动,以培养同学们的专业素质。

2.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活动。

自律部:

1.做好大一新生的升旗、晨跑、晨读、晚自习的签到及纪律检查工作。

2.维持系里各项活动、会议的秩序。

3.及时张贴海报,使同学们能够及时了解各种信息。

4.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生活部:

1.做好07级新生助学贷款的相关工作。

2.完成贫困生助学金、奖学金的评选工作。

3.认真完成好星级宿舍评比工作。

4.做好系里各项体育活动、赛事的供水工作。

5.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文娱部:

1.举办“k歌之王”比赛,发掘歌唱人才,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2.协助院文娱部进行班级合唱比赛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3.创立“信息园”板块,将学生区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旅游学院的同学们。

4.帮助院文娱部完成旅游风采节的相关工作。

5.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宣传部:

1.负责系里各类海报的制作,及时准确地向同学传达信息。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配合文娱部做好“信息园”板块。

4.与团总支宣传部合作,共同举办“涂鸦”大赛。

5.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体育部:

1.办好本系传统精品活动“三对三”篮球赛。

2.组织做好系足球赛的相关工作。

3.协调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外联部:

1.加强对外联系,为同学们提供兼职锻炼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2.为本系k歌之王、足球赛、涂鸦大赛等各项活动拉赞助,提供活动经费。

3.利用学校举办娱乐活动(如演唱会)的机会进行相关的销售活动以赚取活动经费。

4.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4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5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6

一、什么是“卓越计划”中的卓越人才

目前对卓越计划有两种认识:一是把卓越计划等同于通常的“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片面强调理论功底深,有后劲;另一种把其等同于一般“应用性人才培养计划”,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结果是各个学校往往从自身角度考虑对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过高或者支离破碎,没有考虑其在学生发展或者成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做到系统集成。按教育部推行的初衷,“卓越”是相对概念,就是非常杰出,超出一般的意思,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卓越计划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卓越计划的培养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政校合作、行业参与,实施中强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更侧重于实践,突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力图打造应用性、职业型的技术人才和创造性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为什么需要培养卓越人才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8%,以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为例,“十二五”比“十一五”要增长75万人,中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733所(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其中旅游高等院校852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881所,旅游院校在校生95万人,形成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含高职)各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但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体制限制、旅游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设备不健全等情况的制约,没有形成官、产、学、研之间的旅游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旅游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规格等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致使学生无法完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知识得不到更新和丰富,指导行业经营发展就无从谈起,导致院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始终停留在低端旅游人力资源阶段,学生从业忠诚度不高。

2. 目前院校理论、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加上对旅游人才的认识长期局限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等传统领域,从而忽视了旅游人才的时代变化性和范围的扩展。我国目前急需的旅游规划人才、旅游咨询人才、旅游策划人才、会展旅游人才、旅游产品研发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高级导游人才、度假和休闲管理人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旅游教育人才等,旅游教育机构很难量身定做,远不能满足我国旅游业对中高端旅游人才的需求,这些对引导学生旅游专业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规划学生职业路径以及促进学生职业成长方面形成制约。

综上分析,旅游业急需旅游院校改革传统培养模式为旅游行业培养旅游管理卓越人才。

三、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调配使用,着力凝练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旅游院校的办学风格,既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对学生四年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清晰基础上,以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托,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

1. 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7

本专业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和会展等企业,具体岗位工作有:旅行社的计划与外联、接待、旅游产品营销和导游服务,酒店的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和酒店营销等。基于以上岗位需求,本专业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强化旅游服务与营销技能培养,培养符合区域旅游、会展行业需求,适应生产、经营和服务等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雅文化素养、高水平旅游、旅游服务与营销技能的人才。

1.2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

本专业与省市旅游局、外经贸委、广之旅、碧桂园凤凰酒店、文化假日酒店等单位密切合作,参照旅游、会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融入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素养,构建以核心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通晓旅行社、酒店和会展服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素养,较熟练掌握旅游服务和营销的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

1.3根据岗位工作技能需要设置工作任务,突出课程实践教学

设置工作任务的指导思想,是把企业岗位所需工作技能具体分解为很多独立的工作内容,每完成一个工作内容,相当于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整合各项任务直至培养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实际技能,掌握职业岗位范围要求的业务技能、沟通能力。实践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实训、课程观摩、课程专业技能实训、毕业实习等必备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

1.4将“双证制”纳入课程体系中,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

专业应将专业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即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国家旅游局或旅游行业认证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酒店前厅客房服务员证、导游证、调酒师、咖啡师、茶艺师等。学生通过学生各种实践技能的实训及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持多证走向企业工作岗位,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结合以上基本思路,以构建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培养专业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素养结构。

2.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设计四大课程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职业素质与专项技能模块、专业素质与技术应用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使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素养与政治思想素质,达到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分析、调适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具有安全与环保意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

(2)职业素质与专项技能模块

通过学习,使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商务策划能力、旅游从业素质与公关能力、管理素质与基层行政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

(3)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能力、导游英语交际能力、导游带团、讲解与应变能力、计划调度与外联能力、旅游线路策划规划和产品设计能力、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销售技能、会议、宴会的策划与管理能力、酒店英语交际能力、康乐服务与管理能力、调酒与酒吧管理能力、旅游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能力、旅游酒店营销策划能力、旅游促销能力、旅游公关能力。

(4)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校(院)级任选选课及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包括旅游软件操作、旅游文化认知、旅游创业、旅游摄影等能力。

2.2建立以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①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入学教育、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廉政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国学精粹、经济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环境保护概论(公选)、社交与职业礼仪(公选)、摄影技术(公选)、演讲与口才(公选)、网页制作、广告设计、校园文化活动。

②专业必修平台课。现代管理方法*、统计、市场营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调适技能*、旅游英语*、旅游礼仪*、会展旅游策划与组织*、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

③专业必修方向课

a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英语听说实训*、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与技巧*、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旅游规划与产品设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营销策划。

b酒店管理:酒店英语听说实训*、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服务技能*、会议与宴会的策划与管理*、酒吧实务与酒水调制、酒店配餐技巧。

c旅游与酒店营销:酒店英语听说实训*、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促销实务*、旅游营销策划*、旅游公关实务*、热点旅游线路与广东特色旅游资源讲座、前厅管理。

④专业选修课。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软件应用、旅游创业、旅游摄影、导游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客源国概况、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景区管理。

(2)实践教学体系

①基本能力及技能:围绕基础性课堂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实训、电子商务与网络实训、岗位认知见习等;

②专业能力及技能:围绕专业性课堂教学实训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导游带团实训、酒水调制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实训、旅游营销实训等课程实训;

③综合能力及技能:围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开展旅行社、酒店和会展服务、经营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及技能实训。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和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除了课程设置要围绕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学生学习可持续性等,还应充分考虑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所具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实习(训)基地、“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开发等方面的建设尤为重要。

3.1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确保课程实习(训)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

高职高专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条件[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通过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大量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素养、职业能力。因此,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一批“四位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与广之旅、文化假日酒店等龙头企业共建“3+5+19”(3个校内软件实训室,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9个校外实习基地)个以“服务+营销”为核心技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咨询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共享实训平台,保证了大量实践教学技能性课程的需要。

3.2“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前提

“双师素质”型教师主要指既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从业职业能力的教师。“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单纯依赖于人才的引进,更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或者从旅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本专业构建了“双向流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下企业挂职,行业专家进课堂。聘请一批旅游行业精英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形成了专业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近5年来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聘请旅游行业专家5人,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5人,客座教授2人, 兼职教师21名,专兼教师比不低于14:21。

3.3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和开发是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托

应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课程教材采用工学结合的教材与自编教材。在征订的教材中主要是选订高职高专面向21世纪课程等系列教材,以保证教材的权威性,同时选用学院教师主编与参编实用性强的正式出版教材。教材建设和开发应围绕校企合作,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开发与设计专业课程,使其成为课程建设、开发的重要主体,实施教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本专业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开发基于旅游企业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教材,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先后开发《旅游规划原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导游实务与技巧》、《客房服务与管理》等教材,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2-02

0引言

“旅游规划学”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成长最快、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这门课程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规划及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等意义重大。

伴随着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专家学者纷纷置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群检测搜索了多篇“旅游规划学”教改论文。其中,杨朗探讨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全方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广宏强调了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重要性;吴艳茹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赵媛分析了如何在该门课中展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郑辽吉指出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郭海燕等强调应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出规划人才。以上研究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借鉴。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现状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5年开设本科专业,2012年初成立旅游管理系,设置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方向)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700余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学”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在第7学期开设,32个学时。

近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承担了多项与旅游规划和开发相关的省、市级课题,如2006年辽宁省林业厅的自然保护区规划项目“辽宁省白石砬子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大连市发改委的区域规划项目“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大连市台盟市委的派专题立项课题“建设大连国家海洋公园研究”,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以及20余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项目策划等工作。大量的旅游开发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根本的发展方向。(2)旅游管理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发展潜力巨大。教师教科研成果丰富,获批省市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公开6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余部。(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高优良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学院内建有调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导游实验室、茶艺实验室以及会展实验室、装潢艺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学院5800余平方米的酒店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

以上发展成绩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课程教学尚存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的特殊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该门课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建筑、交通、生态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分析与预测、主题形象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营销、图件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规划学知识体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各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该门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学缘结构科学、学科互补。专业背景涉及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规划学、文化学、心理学、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学模型构建等学科。毕业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师资可以胜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然而,教师们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较少,旅游规划实务经验匮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教学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很多“985”、“211”高校配备了3D乃至4D的虚拟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或旅游规划与景观实验室等。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目前尚属于空白,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尚未展开。同时,学院还缺少制图实验室,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多为文科生,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较为困难。毕业生大多仅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写文本初稿的基础工作,不能画图甚至不识图。

由于承担的规划项目少,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参与规划的机会更少,即便能够参与,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场调研、资源调查或文本初稿撰写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够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往往也只能以校园或附近公园作为实例进行项目设计和空间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实践教学仅仅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内,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经费限制,在景区参观学习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小。

2.3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

旅游规划除了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外,图件制作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总规基础上进行的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均需要进行包括建筑风格、材质用料、色彩样式、高度、竖向、容积率、建筑密度、红紫线宽度等一系列规划,需要开设多门专业制图软件及相关课程。旅游管理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时可以考虑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上课程。

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很多知识点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涵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分区与布局、旅游产品创意与规划、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规划图制作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

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加强与大连市各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包括: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东鸡冠山景区、世界和平公园、白玉山景区等等,力争将这些景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调研的实习基地。此外,还可以开展野外教学,将课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利于大家对旅游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领悟,同时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的成就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实际上,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规划项目当中去,这对其专业能力的增长是最为有效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近些年才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师们能够主持或参与高档次、大手笔的规划项目的机会还比较少。鉴于此,教师们尚需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争取各级规划项目,以期为学生提供珍贵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一次旅游规划的实践。

3.2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尚属空白。学院亟需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凭借4D技术完成旅游区的虚拟现实化。通过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各级别规划的经典案例;对虚拟的待开发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辅助设施规划等规划实务训练;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学习制作旅游规划的相关图件,以达到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规划图件绘制能力这一目标。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室及未来拟建的旅游规划实验室,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适当配以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可结合旅游项目策划的几种方法相应地引入国内外经典策划案例。此外,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可以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创意的方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探讨。

3.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对于其他课程,“旅游规划学”是有一定技术含量、体现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尤其是创意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能够进行旅游规划的创意、写文本,还能够制作PPT,能够设计基本的规划图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专业应适时适量开设与旅游规划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制图软件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旅游学、地图学、遥感与测绘、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AutoCAD、Freehand、Mapinfo、Photoshop等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出策划、写文本,又可以制作规划图件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旅游规划界最新动态及兴起的规划手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助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专题讲座,拓宽任课教师与学生们的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旅游规划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提高景区参观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机会;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与研究,2010,24:85.

[2]杨朗.“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10):254.

[3]李广宏.“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2):119.

[4]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6.

[5]赵媛.“旅游规划”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2):125.

[6]郑辽吉.“旅游规划学”教学中的工具使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04.

[7]郭海燕,冯晓华,天振江.对“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142.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9

目前对卓越计划有两种认识:一是把卓越计划等同于通常的“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片面强调理论功底深,有后劲;另一种把其等同于一般“应用性人才培养计划”,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结果是各个学校往往从自身角度考虑对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过高或者支离破碎,没有考虑其在学生发展或者成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做到系统集成。按教育部推行的初衷,“卓越”是相对概念,就是非常杰出,超出一般的意思,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卓越计划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卓越计划的培养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政校合作、行业参与,实施中强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更侧重于实践,突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力图打造应用性、职业型的技术人才和创造性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为什么需要培养卓越人才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8%,以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为例,“十二五”比“十一五”要增长75万人,中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733所(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其中旅游高等院校852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881所,旅游院校在校生95万人,形成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含高职)各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但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体制限制、旅游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设备不健全等情况的制约,没有形成官、产、学、研之间的旅游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旅游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规格等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致使学生无法完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知识得不到更新和丰富,指导行业经营发展就无从谈起,导致院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始终停留在低端旅游人力资源阶段,学生从业忠诚度不高。

2. 目前院校理论、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加上对旅游人才的认识长期局限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等传统领域,从而忽视了旅游人才的时代变化性和范围的扩展。我国目前急需的旅游规划人才、旅游咨询人才、旅游策划人才、会展旅游人才、旅游产品研发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高级导游人才、度假和休闲管理人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旅游教育人才等,旅游教育机构很难量身定做,远不能满足我国旅游业对中高端旅游人才的需求,这些对引导学生旅游专业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规划学生职业路径以及促进学生职业成长方面形成制约。

综上分析,旅游业急需旅游院校改革传统培养模式为旅游行业培养旅游管理卓越人才。

三、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调配使用,着力凝练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旅游院校的办学风格,既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对学生四年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清晰基础上,以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托,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

1. 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仅靠大学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大量旅游管理实践。通过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以知识储备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指向、以能力突破为先导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方面教授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阅历,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培养成旅游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参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以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卓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主线,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与国际旅游接轨、适应区域旅游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突出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

卓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并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结合地区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形成适宜于“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做好课程标准开发的同时,依据岗位需求,重点将《旅游岗位英语》、《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管理》5门课程建成“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完成课程设计,创设学习情境,完善网络资源,突出“山江湖”文化特色,从而带动专业其它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

转贴于 http://

3. 工学结合的实践环节整合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上,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度,努力寻求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扩大项目学生到世界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实习实践http://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并组织实施教学由企业提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课程体系,同时明确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理论课学习主要由学校负责,实训实践由企业负责,丰富学生的企业实践经历。学生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外,原则上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国外交流等形式,赴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6个月以上,这样学生缩短了适应社会的时间,让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有助于欠缺因素的及时发现和补充培养,使产学研一体,达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学做合一的目的。

4.面向实际的教学方法改革

着力推行符合旅游管理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确保学生的管理能力得以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积极推进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教师按照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问题可以是短时间内(如一次或几次课)能够解决的单一主题、单一学科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花费整个学期去解决的多学科的问题,但问题应该来源于具体的实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有效地训练和提高自己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教师准备的案例可以源于旅游管理实际,也可以是虚构的,但都应该是复杂环境中真实旅游实践的反映。在讨论案例时,学生将了解到作为真正的旅游管理,将面临的复杂境地和艰难的抉择,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知识的应用。通过学习,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解决实际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积极倡导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项目应该是旅游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源于旅游管理实际。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突破点

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成功的关键是旅游管理实践学习能否取得实效,这也是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难点和突破点,国外成熟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借鉴。

著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通过正式的校内培训实习以获得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一时期通常会持续六个月;许多美国的四年制接待业教育项目中,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时间从400小时到1000小时不等,也就是说,每学年需要100到250个小时的实习期。企业把为学校提供办学支持当作是一种义务和一种企业行为,同时企业也得到了国家规定的免税等优惠政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共同受益、形成良性循环。地方高校可以利用服务地方的特点加强与政府、地方企业的合作,将学校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打造为以下目标:

1.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工作中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能力与知识二者并不等同,需要有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训练的场所,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

2.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为了加强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提供了一个服务管理现场模拟训练或校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使学生掌握旅游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10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这也要求高校需要大力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的非常的明确:一是将学生所学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如饭店各部门是如何进行服务及管理的(前厅、客房、餐饮、销售、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旅行社是如何进行旅行社业务的(地接导游服务、全陪导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对外促销联络、投诉处理等)。二是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三是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将来谋求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四是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而且也为日后选拔和录用人才做准备。实践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论文总结出以下几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对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充分重视实践课程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直被作为“辅助性”课程来设置,没有十分固定的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学生对实践实习课程也不重视。这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把实践课程由原来的“辅助性课程”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并相应设置学分和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且要组织教师编写实习指导书。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出实践教学课,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学习态度应该端正积极。

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一)在系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11

一 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全国31个省市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同时,其快速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的普遍认可,兴办旅游教育的热情高涨。

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可追溯到园林系建立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而后在2001年创设生态旅游专业,2007年正式被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制度上缺乏系统规划,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作为旅游专业人才来讲,对学生实践实习技能的要求不亚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由于实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应实习条件的缺乏,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旅游服务第一线,无法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型人才。

二 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制度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公认的全球最佳旅游管理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主要是:人才培养要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并举;师资建设注重从业经验。日本的旅游教育科目分为专业教育科目和基础教育科目两大类。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领域。

国内关于实习制度的改革在近年来也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变革就是小学期制。当前,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实施小学期制,即在春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小学期作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小学期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针对性,更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的小学期实践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中国旅游教育创新中的典范。我校自从2007年开始进行小学期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

作为在农林院校基础上开设的旅游专业,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诸多方面仍有很浓重的农学背景,但旅游专业与农学专业存在着鲜明的学科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给教学工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为与旅游职业高中相区别,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课程,但忽略了对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调查部分毕业学生和从事兼职的在校生,学生即使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际工作。

为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共计158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内容涉及学生实习收获,以及实习时间、费用、地点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

1.实习内容简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只有23%的同学对目前的实习内容及实习计划比较满意,这说明教学实习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学实习是由各门课的授课老师单独安排课程实习,实习过程中授课老师负责全面工作,包括讲解、实习安全和日常事务,其他老师起辅助作用。每门课都有各自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甚至部分课程实习内容有很多重合部分,导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更是无法得到锻炼。

2.实习时间和地点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现行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42%的同学认为时间较短,应考虑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以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大部分旅游实习地点只局限于北京市区公园以及周边地区,学生对此不满。主要原因是本校的生源地主要是北京,学生对本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渴望探索新兴旅游目的地。此外,56%的同学认为实习目的地的住宿、餐饮条件恶劣,让人很难忍受,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

3.实践技能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

由图2可看出7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足够的技能,这说明我们当前采用的实习计划、实习模式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如一些实习课程仅仅安排3天时间,但安排地点在远郊区,来回时间就需要1天,这样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初步构想

1.大力推行小学期实习模式

小学期是新的教育模式。即实行“三学期”制,在“上学期”“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建议把其中一个学期专门用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能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把对基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工作能力。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缩短春秋两个学期的时间基础上,在原有基础上利用暑假时间增加一个小学期。应当认真研究和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小学期的教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小学期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整合实习课程,加强课程衔接

旅游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学生所掌握的实践知识也应该是综合知识技能。所以必须在小学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最好开展多科目的综合实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野外实习、生态旅游类实习、旅游规划类实习以及管理类实习。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类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几个学科都与地理科学有关,因此应划分为一类。

实习地点初步定在野三坡景区,选择野三坡的原因是其景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百里峡地质公园、百草畔景区、龙门天关景,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由于地处山区,又有四季冰川等可供实习考察的气候资源,可充分满足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四个学科的实习、学习任务。

第二,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包括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因为这几个学科都和动植物、森林和生态系统学有关,放在一起实习能更加促进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锻炼。实习地点为百花山景区或小龙门林场—灵山森林公园。这类实习地点的植物多样性条件好,百花山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现为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因此非常适合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野生动物学这四门学科的教学实习工作。

第三,旅游规划类综合实习。包括导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都是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相关的,由于做好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往往要前往大量的旅游景点,因此用导游学的实习在其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工作是非常恰当的。在去往多个不同的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导游学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应选择外地,同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为主。经过论证,我们初步定在西安—太白山一线开展此类综合实习。因为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多的高质量旅游资源。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这样安排既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更能满足导游学的实习锻炼。

第四,管理类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门课程实习。这两门课程的实习工作往往与学生工作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学校不对这两门课程实习作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可依照大四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实习时间和地点,由实习单位出具相关实习鉴定和证明资料。

3.对教学实习计划进行科学设计

教学实习计划包括教学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是科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条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对现有实习计划进行认真修改,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课程实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介绍旅游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明确参与实习的目的,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实习计划还要将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都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习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此外,教学计划的安排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留意用人单位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反映,并了解对人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五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不是解决所有专业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改革只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必然遭遇一系列难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其灵活运用。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实习方法,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培养适应未来旅游市场急需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J].旅游学刊,2005(Z1):21~26

[2]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44~4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70~74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12

二、调查研究,充实完善旅游项目储备

年上半年,我局在进一步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建议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旅游开发项目储备。一是进一步加强旅游项目前期论证、规划工作。在完成4个重大旅游项目前期论证规划的基础上,年上半年,初步完成西山公园开发招商引资项目书;完成镇西山村委会、宝华镇拥政村委会、公郎镇新合村委会“十二五”旅游名村发展初步规划。二是实行旅游重大储备项目网上。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外储备旅游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效整合旅游投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科学管理旅游项目,根据国家、省、州旅游局有关通知,我局及时做好储备旅游重大项目在国家旅游局网站上工作,通过认真梳理,及时、准确四星级跳菜大酒店、碱坝温泉度假村、小湾旅游景区开发、无量山景区开发和西山公园开发5个储备旅游重大项目,为广大国内外旅游投资集团、投资企业快速、准确地获取旅游投资信息提供了方便,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的宣传范围。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规划资金争取力度。为进一步做好全县旅游项目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年上半年,我局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省、州对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导向,积极向省、州旅游局上报无量山旅游景区开发、小湾电站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及无量山景区公厕建设方案,争取项目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是认真做好灵宝山景区规划。积极与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文体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多次深入灵宝山景区实地调研,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对灵宝山景区开发的思路,认真做好景区规划,并积极向州旅游局争取项目规划资金。

三、拓宽渠道,大力宣传推介旅游

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强与州旅游局、州外宣办、电视台以及州内各旅行社的业务联系,有效地利用各类媒介宣传旅游。一是制定《县参与上海世博会宣传活动方案》,积极配合州旅游局完成上海世博会有关宣传工作。二是配合州旅游局认真做好“—”直航宣传工作,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共计发放《旅游宣传画册》200多册,发放《县旅游招商引资项目书》100多份。三是配合州外宣办、州旅游局认真做好《怎样游篇》编撰工作。四是与州电视台签订《无量山风景区天气预报播放协议》,通过州电视台,积极推介无量山风景区有关资讯。

四、依法治旅,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一是强化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大《云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州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查处力度。上半年,选派干部职工参加州旅游局组织的《州旅游条例》宣传贯彻培训班学习;在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及县内各旅游企业负责人中开展了《州旅游条例》宣传、学习活动,并将《州旅游条例》发至了各涉旅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和涉旅企业的守法经营意识。二是加大业务指导。通过为开展旅游宾馆创星复评工作,切实加强与宾馆、小湾宾馆2家星级宾馆的业务职系,通过开展创星复评检查,开展经验交流,切实帮助2家星级宾馆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分别于元旦、两会、春节、五一等期间,组织开展全县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通过三查一看,排除安全隐患,同时,与各涉旅企业签订《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确保旅游业健康平稳发展。三是注重业务培训。年初,举办全县公务接待礼仪专题培训1期,对全县县级党政机关、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公务接待礼仪培训,并选拔25名县级机关礼仪人员,承担了无量山镇撤乡建镇对外接待服务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统筹规划,谋划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推进旅游发展规划科学化。成立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组,在进行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旅游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主要模式。二是完善旅游统计数据电子化。建立、建全县旅游统计上报制度,在参加州旅游局举办的专题培训班的基础上,对县内各旅游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5月份,正式通过国家旅游局旅游行业信息编报系统上报旅游统计数据,做到了上报数据及时、准确,月月有统计,季季有分析,为及时掌握和分析区域内旅游发展态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上半年,我县的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的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旅游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二是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星级宾馆的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四是对外宣传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工作

一是以《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和《小湾水电工业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对全县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修编,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二是重点做好小湾旅游景区、无量山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三是加强与州旅游规划专家组和省、州、县“十二五”规划组的协调、联系,在认真做好全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将旅游发展规划列入全州、全省旅游规划和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提升旅游影响力

一是借助各类旅游交易会、旅游博览会以及各旅行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搭建媒体宣传平台。二是积极筹建旅游宣传网站,搭建网络宣传平台。三是进一步加大民族节庆活动宣传力度,搭建节庆文化活动宣传平台

三、加强管理,推进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全县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各宾馆、酒店及饮食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二是按照《县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旅游景区(点)讲解词规范》、《导游服务规范》、《讲解员服务规范》等系列地方旅游服务行业标准。三是进一步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协同安监、公安、质监、卫生监督等部门做好有关旅游单位的特种设备、治安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等督查工作,确保旅游安全无事故。

四、营造良好的区域旅游环境

旅游系学生会工作计划篇13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及内容框架

(一)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及设计原理等;了解旅游信息系统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原理、方法、步骤及相关技术手段。理论教学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开设课程实验。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门性应用人才,文科学生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方面基础较差,因此设置教学内容应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安排实验内容。

(二)内容框架

实验内容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及分析。实验课上给学生提供目前酒店、旅行社、餐饮业、景区等旅游企业使用的系统软件,设置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去进行模拟操作。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感性认识并加以分析,对于软件在用户界面、模块设计、功能菜单等方面做出评价。第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设计。使用microsoft公司office2003软件包中的microsoftaccess桌面数据库开发软件,提供学生详细到操作步骤的数据库开发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完成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第三:综合性实验。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及方法,完成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开发背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等内容。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设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