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1

2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1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而名著医林,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且刘完素生于北方,风土刚燥,素体阳盛,又处宋金交战,疫病流行,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常无疗效,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2中西并重,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气与津液的关系”,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连接心动图机,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如讲授“肝主疏泄,调节生殖”时,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压力增加,情志不畅时,会出现“肝郁气滞”,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或男方排精障碍,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拓宽学生视野,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其中关于“六淫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声像并茂,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5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学以致用。

2.6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2

一、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增加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感悟,在课文教授完毕后代替学生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做法虽然能让学生在考试时利用模板迅速写出答案,但是缺乏自主思考,不利于语文课程以后的学习,教师也不能直观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衍生出一些教学活动,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会有很多新感受。通过与教师讨论,或是将这些思想表达在写作中,都能使教师积极掌握学生动态,了解课文学习对学生有哪些影响,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找到侧重点。

2.丰富课程内容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利用多元化教学思想,从多个角度展示课文魅力,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补充知识。如在学习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时,丰富学生课外知识,为学生介绍文学巨匠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与主要作品,使学生脑海中的作家形象更为立体。

3.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会从多个方面去分析,从多角度去观察,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启发,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书中道理。在一些小说学习中,教师寻找相关影视资料,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影像,更能体会到作者人物刻画功底与背景渲染手段,通过借鉴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活动单一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应用中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设置多媒体课件,但要依据课文内容设置相配套的课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观看配套课件,可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各类石桥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但学习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时,很难通过课件让学生将一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学战士,与坐着站着都想要《山海经》的小少爷联系起来,而且课文本身与鲁迅后来的思想主张也无太大联系,不会加深学生对鲁迅文学知识的积累。单一的教学活动,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课文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学生利用。

2.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需要在课前花心思准备课件。一些教师认为准备好课件就达到了多元化教学目的,在课件教授完毕后,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这种做法只是将多元化教学流于表面,将板书变为电子版,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

三、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丰富课件内容

教师应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的课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课本需要,为学生扩充内容。同样是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师在介绍过鲁迅背景资料后,可以为学生介绍《山海经》相关内容。《山海经》是先秦文典,记录了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与上古生物及神仙,如凤凰、麒麟、西王母等,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心心念念想要一本“带画儿的山海经”,而阿长为什么与《山海经》有关。通过课文内容设置课件背景知识,学生更易融入课文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2.增加课外活动

除了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其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如课前,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些古诗文名句,加强作文素材积累。或是与美术、音乐课结合,引导学生寻找音乐、美术中的语文意象,充分感受语文魅力。

3.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交流

在课文讲授后,组织课堂活动,积极与学生交流。比如在学习《祝福》后,询问学生哪些因素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在学习《背影》后,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的点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并积极训练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高,要从多个角度提升语文能力。多元化教学模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同时提升能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通过改进这些问题,课文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学生也可以通过课文与作者对话,加深语文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3

讨论式教学法注重能力的培养,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论证总结”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通过讨论,培养了学员逻辑推理、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体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讲解DNA复制的时候可以联系电视中常见的亲子鉴定;讲解蛋白质消化吸收的时候针对中医中“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是否科学展开适当的讨论;而在讲解核苷酸代谢时候,结合市面上见到的各种核酸营养品及口服液的广告进行讨论。学员通过讨论,全面理解代谢途径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并对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讨论式教学法实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析讨论教学,讨论式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员的组织和引导,这就对教员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4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给语文教师带来困扰。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张志公老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

从教学工作来讲,多元化教学方式即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新课改以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文言文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和发展活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言文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针对新课改以来普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涉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文言文教学部分极少,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研究者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差别

(1)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宏观把握,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或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万进峰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志凯都以“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为题作了他们的硕士论文。王志凯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新界定,他从语言学、课程论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提出质疑的同时,运用文本互文性理论,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万进峰从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思路科学与否切入,将文言文教育的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易建平从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角度撰写了他的硕士论文。许令仪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归纳教学理论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中。

(2)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课堂实践,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旭提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性不强”“教学实践中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有限,特别是很少用现代教学传媒;师生之间文言水平差异较大,不易实行共享学习,教学相长;学生缺乏学习文言的大环境。”这的确是众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邓美娟对诵读教学法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我国诵读教学法的历史。她又从多个角度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她认为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和方式。

(3)研究角度为历时研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沿革。陈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化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张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种种问题表明,文言文教学确实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

2.研究者为一线语文教师,立足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而非整体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体会,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平台。王海华认为,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从激趣导入、朗读催趣、趣味导学、趣味延伸四个环节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其对古文的阅读鉴赏力。但是,截至目前,这类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也较多,研究者均为一线教师,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就现有成果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研究者为中学教师,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的应用,但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研究者的侧重点为应用研究。卓伟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究》一文中提到: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表现的图像、视频、动画,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悟保留、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三是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虽然两者以上可称为多,但是仅仅三种教学方式稍显单薄。张美凤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学成果可以多元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将平时成绩计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畴,不失为一种突破。

(2)研究者的侧重点为理论研究。周松柏的文章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容主要阐述了多元化教学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两部分。在探讨教学方法时他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课程要进行合理评价,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孙丽丹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提出要做到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多元化。这种文章属指导纲领性质的纯理论文章,可操作性不强。

2.研究者为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本身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中的应用。

过彩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一文对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整理出了多元化教学设计五步骤:一是聚焦并分析内容,二是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三是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四是明确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是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充分应用KWL目标开展唤醒、拓展、教学、迁移四阶段教学。利用6S调色板完成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决定。文章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思考较为深入,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华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从艺术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包含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综合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种类、特性及利弊。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陈明的文章《高职教育背景下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启示》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陈曦的《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一文提出,多元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发生改变,变灌输式教课为自主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教师教学自主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任务教学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大都是单篇的侧重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众多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上都有着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未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较多地研究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领悟和反思,但是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3031]。)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志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张海侠.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许令仪.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洪素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5

随着现代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也开始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无数的教师们包括思想家、教育家都投入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中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应该是所有人都享有的平等权利,这是世界公民普遍认可与接受的观点。所以文化教育应该是从人权主义出发的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普遍享有的权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群体组成的,包括受地域、文化、能力和喜好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正是这些差异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更高的目标去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人们逐渐认识尊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倡教育要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尽管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力能力,但是不同的人在各种智力中所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可能受遗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在智力发挥方面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特点,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认知方式。所以,教育应该考虑和尊重学生之间产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认识世界,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在快乐中学习。文化教育和多元智力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要尊重差异性,二者可以说是互为统一的。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总结出自己的学习认知方式,将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很好的与文化教育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中的知识观

加德纳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多元智力和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他在定义智力时,特别强调了文化环境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它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因此,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其智力组成和特点也是不一样的。要想使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在现实的教育中,在不同人群的智力发展时,教师却很少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不良。其实这是一种文化歧视,这种文化歧视会影响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压抑了一些学生学习、发展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教育中是平等的,能在教育中实现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弄清楚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让人们在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智力及教育,认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各自的生活、能力及学习法也是不同的。这种观点不得不使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是否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发展才能的平台。对于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文化背景出发,以新的观念去认识每一个学生,可以使他们从自己的文化为起始点,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倾向,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的学生都适应的好方法。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更加的教学效果。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6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1.指导思想多元化。从宏观上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微观上讲,外语教学应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多元化。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描述的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除了总体目标外,还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目标下面还有许多子目标。

外语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外语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外语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办学模式和教学阶段多元化

1.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国有官办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了国家办学、集体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体制。

2.教学阶段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条件较好的从幼儿园开始实施,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外语课,有的还开设第二外语。而每一教学阶段内又往往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教材编写指思想的多元化。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呈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多元化特点。

2.外语教材多元化。为适应各地区、各类学校不同起点及不同程度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这些教材有中外合作编写的,也有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共同编写的,外语教材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和立体化。

3.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由“一纲多本”决定的。“一纲”是国家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外语教学的统一要求,是保证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多本”意味着在多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出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千差万别的教材。

4.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贯彻语言能力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并重、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因培养个性化复合人才的需要设计了很多课程模块,因而课程设置也有区别。

四、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教学要求多元化。我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要求必须实事求是,以尽量符合各地的实际状况。故我们的外语提出了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和高级阶段的教学要求,而每一阶段又分别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转变把外语考试看做是外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作为外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的错误观念,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把知识考核变成能力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提高的手段。除了考试分数外,语言技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成为评价的标准。

3.考核办法的多元化。测试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从题型上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从形式上看,既有口试又有笔试;从手段上看,既有传统的考核办法,又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增加的机上考试(包括电脑和语言实验设备)、电话考试等;从考试空间看,既有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直接考试,又有远距离的间接考试;论文、口头表述、讨论、答辩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

五、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

1.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现在的外语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一统天下,综合性大学可以开办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社会人士经过考试也可以参加到教师队伍中来。此外,外语教师的国际化非常明显,不少学校都有多名外籍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2.教学对象的多元化。一个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早已兴起,目前的外语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学历教育,也有业余的学历教育,还有遍地开花的各类外语培训等。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既各具特色,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又相互作用,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的特点。国外的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和认知法、自觉对比法以及最新的外语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教学法、语言经验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认知交际法、人文主义教学法等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探索创造出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法”、“情景·结构·规则·交际法”以及“拼读入门,阅读主导”、“听说引路,优先发展听说能力”等教学模式,还有张思中外语学习法、沉默法、暗示法、自然教学法、机械反应法、顾问辅导法、信息认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释放教学法、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交际法、折中法等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外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探究——研讨法、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吸取营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探究——研究教学法、归纳思维教学法、小组协同教学法、个别规定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国内外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任务型教学、项目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1)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多元化。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英语语言学的诸多流派与分支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法的各种流派。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际理论、认知理论、信息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构成了现代各外语教学法的直接理论基础。同时,各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也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教学法的优化组合。

(2)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多元化。采取哪种外语教学法,是由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等因素构成的多元结构决定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语水平、教育需要、社会需要和外语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所处学习阶段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外语教学的普遍性,又要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的合理性。多种外语教学法在借鉴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没有万能的教学法,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教学法,继承和创新是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流派,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外语教学方法特点的多元化。教学的适应性、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情意性和教学的双边性是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鲜明而又突出的特点。

(4)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特点的多元性。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2)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3)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课程、教材的研究、改革相结合;4)教学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相结合。

(5)外语教学渠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外语教学手段既有传统型的,又必须不断推进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利用网上下载材料、自制课件、国内外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广播、电视、电话等共同构筑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手段。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我国外语教学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综合、互补和开放的特点,一个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1]Asher,J.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M].3rd edition.Las Gatos,CA:Sky Oaks Productions,1988.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晓燕.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4]李庭芗.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2000(11).

[6]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7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教育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方案;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成为一门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讲出它的理论意义,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突出它的思想教育功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土化,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历史依据,讨论、分析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在中小学时已普遍接受过历史教育,他们已了解较多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知识,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过是中学历史的重复而已[1];第二,很多大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不从事与近现代史有关的工作,“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为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没有多少必要[2,3]。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把这门课上出新意,在教学中体现出历史的社会学功能,使大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政治理论觉悟,从而实现教育部在本科教学中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

针对上述情况,国内很多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方法。例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陈超老师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4],江苏警官学院的鄢定友老师提出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5],钦州学院的时会永老师提出的主体性教学模式[6],安徽科技学院的牛永辉老师提出的“移动课堂”教学模式[7],南京晓庄学院的余守萍老师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8]等。然而,一种方法即使比较完美,用多了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9]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从而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什么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多个元素、多个主体、多种媒体、多种途径参与下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不仅利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增强了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变成一个活动的舞台,给刻板的理论教学带来一些灵动之气,使得教育与受教育融为一体。但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师队伍的差异,我们迫切需要探索适合本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的思路与目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的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应该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等,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工作的内容,在实践创新中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听课的基础上,增添“看课”的乐趣[10];同时,加强课堂交流的强度,实现良好的互动式教学,准确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有的放矢,将他们渴望知道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教学工作决不能脱离实际,决不能脱离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不再感到政治理论课是空洞无物的,以事实、史实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11]。通过实施课程的多元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的目标

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形成专题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文献资料和多媒体教学素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创新能力和政治理论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8

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运动。多元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其他的教育改革途径,教导学生熟悉自己的文化,同时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内涵与特色,积极对待其他文化,并最终在多重的标准系统中发展个人的能力。

本位主义的艺术教育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都重视多元文化的课题,文化素养之艺术教育也强调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而同属于艺术教育范畴的艺术设计教育,多年来强调技能与成果的训练,对于多元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应用重视不足。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国际化背景下对专业人才需求规模的扩大,以及对人才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多年来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越来越不适应现今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宽基础和跨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可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教学是艺术设计教育之课程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那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用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是否恰当?应用多元文化的教学会带来哪些专业的学科问题?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待此种教学内容是什么态度?多元文化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最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些应用性问题都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教学所要认真思考的。

多元文化教学与研究是近年来全球化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这也是现今国际背景下,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和人才竞争的教育研究重要课题。多元论述已逐渐成为艺术教育的迫切要求,多元的文化手段融入艺术教学的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正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展开。

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教学的应用性问题研究时,应首先理解多元文化教育之意涵。归纳过去不同学者的意见,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都希望透过学校多元的文化课程,在统一与多样、主流文化与区域文化,以及移民文化之间筹谋出化解之道。同时寄希望于“全球教育”来改进竞争和对立,促进人类学习尊重与体认多元的观点。第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意指每个人在多重的标准系统中发展能力,它是教育改革、课程设计、多元发展、社会承诺的综合。而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在于参与其他文化之艺术活动,其目的是基于该文化的角度来了解此文化。第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关键在于“文化”,应该补充学生的文化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认识自己的文化开始,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籍此发展个人的多元文化性。第四,教育在观点上需要反应出多样的可能性,在内容上则需要反映出深度。若以多元化为教育目标,则课程就应该融入课程教育的整体中,需要多门功课合力接续,以及多元学科的交互连接来共筑这样的理念,最终形成一条连贯的发展链。第五,全球教育的课程发展特色中,“世界架构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是恰当和有效的学习媒介。在国家和跨国界课程发展中,课程的取向即多元学科交互连接的课程取向,课程的焦点在于跨学科的全球观点。其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的多元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过去多出现于广义的教育范畴之中,应用在艺术教育(包括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范例并不多。多年来,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约有五种形式:透过民族研究课程的开设,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具有双语或在双文化中运作的能力;重视学校环境营造,反映多种族气氛,而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协助学生获得参与主流社会所需知识、态度、技能与能力;把文化定义扩大化,主张除民族群体外,其他次文化团体(如妇女、宗教、阶级等)也应予以适用。

二、多元文化教学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之争议点分析

虽然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和多角度的研究,并以此带动了多元文化基础上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意识的逐渐形成。但是,在将多元文化教学带进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当中时,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过去的艺术教育理念基本上是基于单一文化背景、课程模式和教学框架,基本上立足于单一国家或民族区域,各国艺术教育议题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单一背景的文化教育对于新的课程建设与构架,在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处理政治分歧、文化差异和多元价值等问题上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其次,由于倡导多元文化教学可能会磨灭科目的系统架构,从而使该科目逐渐不复存在,原因是因为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元性,而导致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降低。因此,若在意识形态上迷失于多元价值而造成价值混淆,或因重估知识而忽视理智的重要性,那么就容易使艺术教育成为无目的的、片断的、相对主义的教育导向与方式。最终会出现对其进取性与学术性不足的歧异。

三、多元文化教学之前期研究成果及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如何能通过有效的研究,把多元文化的教育真正应用到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来。通过归纳不同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影响多元文化教学应用于艺术教学课程建设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多元文化教育之目标层面的因素。因为平等对待他人文化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的制定应以“文化”为核心概念,从全球教育的视野和跨学科的观念出发,推动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和多样化发展,并通过这样的发展开创自己的优质文化;第二是授课对象因素的影响,这是应用多元文化教学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学校的学生来自各处,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族群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多元文化课程的内容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避免将全班同学视为同质性群体,要关注他们的差异性;第三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对于教师来说应增进全球文化观点,促进学生审视自己的文化遗产,教师还应引领学生检视创造性诠释在跨文化脉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多元的诠释,并最终思考何种全球性的视觉文化议题适合学生的需要;第四个方面是学科建构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教育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就达到目的,多元文化课程内容应有效融入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之中。多元文化教育还应采用多元学科的全球教育融入方式,成为跨学科合作的建构,也就是采用“单一学科”与“科际整合”的融入方式来落实;第五个方面是课程研究方法的因素。此类研究多年来多以质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出现了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结合进行研究的趋势。因此在进行此类研究时,课程研究者应认真理清“质量并重”的研究方法有其严谨的方法论基础和设计步骤:研究中的文献探讨和文件分析不能混淆不清;研究设计与方法取径应相符;研究结果避免大量资料堆砌缺乏深入分析与讨论;重视概念的重组与理论的建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正确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基于多元文化教学基础上的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增加课程教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若把由研究者来进行此类课题的研究转换成在研究者带领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研究,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课程应用的时效性。因为艺术教学策略是活络多元的,师生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课程时,会发展出更富弹性和适用性的教学策略。而研究者与师生的共同参与也会加强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考的发展。过往的研究显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进行此类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因为行动研究是课程研究最具“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它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者就是参与研究者,他会将个人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延伸为“行动工具”。而不少课程与教学研究也都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不同的教育与教学回馈,以此作为验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但是同时,由于这一议题的研究仍属于初探性质,在通过相应的方法来验证多元文化教学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应用性问题的过程中,缺少实际的例证进行比照,所以多会呈现出研究者自我的评估与反省。以此作为检视此理论未来是否广泛可行的依据,与目前艺术与人文课程的应对指标上可能会存在差距。这对今后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四、本课题之研究思路框架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9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现状

1.教学重心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高。

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这个主体,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这个关键点。现如今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强化,教师更多地充当教学中心。如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真实感受,以及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差异性,一味地串讲,不断灌输古诗文的中心思想,导致学生在对一些基本词语都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强行领悟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导致学生实际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影响多元化教学正常开展。

2.课堂讨论不完善,学生互动参与缺乏。

论是互动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有效的讨论对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语文教学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更不能忽视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多元化教学对学生互动讨论有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在讨论中总结知识、发散思维。然而实际情况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制度并不完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并不充分。如一些正常的互动小组讨论没有考虑到普遍性,普遍现象是一个小组讨论只有一两个人在发表意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这样的现象使得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大部分学生一味接受别人的意见,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讨论对多元化教学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3.教学方式不合理,学生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学习效率决定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而一定要把握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不够到位,导致一些不合理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如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一些游戏活动,甚至开放性教育方法。游戏活动中一旦忽略教学需求的中心思想,那么游戏互动就会失去价值,可是一旦游戏失去趣味性,则易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游戏互动。正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一些游戏互动失去教学价值,多元化教学的开展受到影响。

二、提高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方法

1.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计划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只有不偏离这个关键点,正常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开展。那么进行多元化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在教学计划中改变以往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学计划更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教学手段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的认同感,让学生更多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多元化教学发展。

2.改善课堂互动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活跃度。

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是多元化教学的一个关键点,传统课堂互动一般是老师提问或者学生主动提问,进行多元化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提问这个环节进行创新,采用新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并体现出课文中心思想。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节课教学时,传统方式是教师授课,然后提问学生为何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穿衣服。假如这节课让学生上,学生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这节课在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生通过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本节课要表达的意思,从而真正掌握这篇课文的关键点。

3.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多元化。

单一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由于长期形成的单一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因此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多元化教学方法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日常语文教学时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通过一些文化古迹参观进行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同时增长学生见识。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辩论赛形式进行知识碰撞,通过激烈的辩论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这种激烈的交锋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多元化教学实施。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就是促进语文教学多元化。

4.合理利用科技教学,强化教育教学实用性。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10

1.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与学概述

项目没有一个独立的定义,人们将项目描述为各种不同的经历。当孩子通过读书来学习和培养语言修养时,可以将此行为过程称为语言艺术项目;当艺术教师创作出一个艺术品时,可以将此创作过程称为一个艺术项目;科研人员做实验、搞研究的过程,也经常称之为在做一个科研项目。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研究过程,包括查询、知识构建,以及问题的寻找、发现和解决等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对人类潜能进行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他在《智力的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关于人类智能的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智能体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智能理论所认为人的智能只是言语一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理智能的看法。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教师,相应地针对学生来说,必然有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阿德利提出了项目化学习的理念[1]。他认为:项目化学习是学生本人的能动性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项目化学习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化学习一般会促进学生主动总结或验证他们的学习方法。

2.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在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将开展以下问题研究。

2.1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是否做到以下这几点: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方便;学习团队的组建,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的形成;提升语言等方面的相关技能,如用英语独立思考的能力。

2.2教师方面:教师是否掌握了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使用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能否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否有关于发挥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作用的建议,这些建议是什么。

2.3在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利用活动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3.1实验

实验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时间。受试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二级学院和不同的专业,如应用工程学院的制冷专业、信息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等等。

(1)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研究的总体设计。项目设计包括项目题目的选择、计划的制订、开展研究、项目进展、研究结果的产生。

(2)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研究的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国家的英语教学大纲来制定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课程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设计人性化的课程内容。

(3)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研究的过程设计。

第一步,对实验目标和要求进行阐述。

第二步,向学生灌输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教学研究的思想。

第三步,对项目小组组长的培训。

第四步,项目计划的实施。

第五步,口头表达与评估。

第六步,写作能力的评估。

3.2问卷调查

问卷由参与项目的老师发放给学生,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以下问题。

(1)教师在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上的理论知识分别有哪些?

(2)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有效运用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方法?

(3)在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4)在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3.3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受试学生达到了教师为他们设定的目标,同时,学生自己对提高语言、学术和交流方面能力的目标也不同程度的实现。虽然许多学生报告说,这种项目式教学方法对他们是一种挑战,并且反映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过程,数据显示在许多方面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都有极大的优势。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能激发一大群有类似兴趣的人一起学习,显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人的学习,因此学习必须有针对性。有学者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可选择性、可组织性和可集成性[4]。使学习者自愿去学习,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4.结语

基于多元智能的项目化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尝试。项目的设计来源于真实生活,将学生置于某种角色中,有利于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并以此角度思考和实施任务。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化个性化教学理念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要求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从教学管理与实践的视角,探究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及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要求,这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职高专人才。

参考文献:

[1]Ng BD,Wiemer Hastings P.Addiction to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gaming[J].Cyberpsychol Behav,2005,8(2):110-113.

[2]Blumenfeld,P.C.,et al.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 doing,supporting the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1:26,369-398.

[3]杜亚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鲍静.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J].鸡西大学学报,2008(4).

[5]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11

1.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的。其要素是:

(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交流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同时,该理论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整体性,传统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以言语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能力,上述八种智能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注意力;(2)差异性,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个体智能有强弱项之分,智能差异往往成为影响学习速度、方法和效果的重要因素;(3)实践性,智能是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4)开发性,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和不同的高峰期。

多元智能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过去的多元智能发展主要集中在幼稚园,因为教育专家及官员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应该由小做起,并慢慢推广至其他层面。然而,广义来说,多元智能理论的框架不单能在幼稚园及小学的层面推广,在中学、大学、甚至研究院或在职培训也是适合的。近年来不少国际MBA的课程都加入了创意思维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在新时代的适应力和创意方面的开发,这正就是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个范畴。

2.多元智能型教学法

现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要求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部分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鼓励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和课程设置理念。

多元智能型教学法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注重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合更多的智能活动,有效调动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的兴奋点,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

3.《综合英语教程》

我国尚且缺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编写的教材,而国内大多数高校英语教育专业都在使用《综合英语教程》。该教材是教育部委托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出版项目,是为我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英语专业基础教材。该书编者认为,基础英语的教材应该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尽管多数教师在使用该教材的时候都采取交际法进行教学,但是本文认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采取多元智能型教学法才能更加有利于综合英语教学的发展。

4.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程》中使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以《综合英语教程》第一册为例说明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程》中使用的可行性。《综合英语教程》第一册共有15个单元,每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听说训练(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阅读理解和语言操练(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Activities)以及扩展性练习(Extended Activities)。

在第一部分的听说训练中,每单元教一至两个常用的交际功能,以对话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的口语练习,从有控制的对话开始,逐步过渡到半开放性的训练。最后学生能够在预定的场合中,得体地表达这种语言功能。此部分至少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智能要素中的“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和“交往―交流智能”要求。

第二部分围绕课文阅读以及课文中所涉及的语言重点和难点,展开全面的语言交际活动。此部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智能要素的全部要求。

第三部分为扩展训练。针对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教学重点,该部分提供了听写、阅读、语法、惯用法、翻译和写作等训练项目,其目的是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此部分也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智能要素的全部要求。

由上可见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程》中的使用是可行的。

传统教学法不能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各项技能,只强调学生在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方面智能的发展,因此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程》中的使用是必要的。

5.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程》中使用的现实化

在《综合英语教程》的使用中采取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对照如下表(以第一册为例):

为了进一步说明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程》中使用的现实化,本文以《综合英语教程》第一册Unit 8的课文“The Missing Monarchs”为例,进行单元分析。本文为该课文设计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的多元智能型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配合完成课文任务,由此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5.1课前多元智能型准备

1)内容:搜集整理有关Monarchs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南北美洲地图等,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多媒体课件“The Missing Monarchs”。

2)目的: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及促进其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发展。

3)材料来源: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文字及音像资料。

4)活动形式:以小组活动形式为主。

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同时,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能独立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

5.2课堂多元智能型教学

1)内容:各小组分别向全班演示并讲解本组课文“The Missing Monarchs”。

2)目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其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

3)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4)操作步骤:

①各小组分别演示自己的成果。学生既可以彼此发问,也可以接受老师的提问,从而营造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②小组讨论,分析其他小组成果,取长补短。

③教师对各小组的演示进行公正评价。

5.3课后多元智能型总结

1)内容:各小组讨论Monarchs的特征,每个组员应写出自己的评价。

2)目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发展其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3)活动形式:先小组合作,后个体操作。

4)操作步骤:

①小组讨论

②各小组成员个体操作,写出各自的评价。

可以看出在《综合英语教程》中完全可以使用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程》中的使用不仅使整个教学课堂动态化形象化起来,而且使每个学生在智能上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元智能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尚且还没有以此理论为基础编写的综合英语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投入大量的准备,设计各个教学活动与相应的智能训练衔接。作为教师也应该使自己的智能向多智元方向提高并且发展。相信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之中,多元智能型教学法将会越来越受师生和社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大纲制定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冯克诚.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3]冯克诚.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12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作者:李翠莉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北关小学

参考文献: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篇13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化阶段,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对基本的语文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时,应该把握好“度”,切忌贪多、求快。

(一)保护好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成长阶段,他们对很多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教师需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千万不能打击他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转换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因为这样是无法取得学生认可的。只有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一直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才能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可以有发现美的眼睛,对语文产生深刻的感悟。

(二)利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语文这门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可以供学生讨论,适当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多元化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对语文产生学习热情。对于讨论题目的设置,应该遵循多元化的原则,不需要将内容集中在课本上,各类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讨论时,要注意协调好小组之间的能力,避免出现小组水平悬殊过大的情况。实际上,初中学生对于辩论的要求并不高,不一定非要分出胜负,只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这场辩论赛就是成功的,因此,在讨论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重视辩论结果的归纳和总结,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科学点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适当、科学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强烈的自尊心,非常在意教师和同学的眼光,在进行点拨和指导时,推荐使用联想点拨法和情境点拨法,这两种点拨方式学生易于接受。当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很快联想起来,在点拨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学生存在错误,也需要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充分发挥点拨的优势,让学生可以巩固知识。

(四)制定系统的评价方案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