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多元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多元教学法论文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1

2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1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而名著医林,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且刘完素生于北方,风土刚燥,素体阳盛,又处宋金交战,疫病流行,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常无疗效,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2中西并重,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气与津液的关系”,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连接心动图机,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如讲授“肝主疏泄,调节生殖”时,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压力增加,情志不畅时,会出现“肝郁气滞”,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或男方排精障碍,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拓宽学生视野,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其中关于“六淫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声像并茂,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5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学以致用。

2.6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2

2.1多元教学方法依据精神科护理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在内的多元教学方法,共20个学时,具体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影片赏析和情境模拟,分别占6学时、8学时、2学时和4学时。

2.1.1课堂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如绪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类、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护理,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获取系统而又连贯的知识和信息。

2.1.2案例教学在精神疾病症状学和常见精神障碍护理教学环节,如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教师收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资料和信息,制订教学案例。在授课前,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影片赏析对于精神障碍中最复杂且较常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病,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影片“ABeautifulMind”。该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观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以及经过家人、朋友的帮助,合理的治疗,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美丽心灵的称号,通过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2.1.4情境模拟实践教学部分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①情境设计:由教师选定学生相对熟悉的1~2个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经衰弱等),设计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学生按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6~7名,根据情境需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各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编成情境模拟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练习,推敲计划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确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练:各组同学依次表演,表演组同学依据角色和护理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演示时,其余各组同学观看并对情境剧中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2.2评价方法于学期末采用林毅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共28个项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结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学习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91.77±5.94

4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以授课、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而存在的,讲究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讲究认知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与记忆,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长期采取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过程,面对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学生易产生学习倦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依据教学大纲,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法,结果学生取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3

教育不是灌输,应是相互交流。教育学家们认为,恰当的讨论与交流能让学生克服自我表达时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并能训练学生清晰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西方国家,课堂讨论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授课形式,课堂讨论的时间甚至占全天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事实上,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许多创作理念问题、技术取向的问题都会在讨论交流中产生和明晰起来。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讨论中能够不断丰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不但理论课如此,技法课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预先设定好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讨论主题,合理地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例如,在水彩画基础课程中,有些同学受到一些当代艺术的影响,热衷于表现水色肌理,而忽视对形态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可以将它设定为一个讨论话题,通过讨论或辩论,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适时地给予点拨与纠正。这样不但对学生的美术观念进行了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会了表达和研究,学会了正确看待他人观点,学会了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学会了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发展自己的独立评判能力。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文化多元主义浪潮。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冲击着教育观念,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即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是当今全球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源于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各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音乐教育政策、结构和理论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音乐教育,主张在不同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念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哲学、音乐语言、音乐文化和音乐思维方式。认为“音乐本来就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不同文化中,音乐教育理应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学习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增强自我概念和自我理解。”①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1世纪全球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首先出现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并逐步影响到世界各国。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开始影响到中国。在与美、德等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发展亦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已开始提到多元文化音乐。高师音乐教育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母机”,而音乐理论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分类过细、各自为战,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引导。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观念的解决是建立理论认识的基础,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笔者以为,应本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的原则,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对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 关于“课程”的定义,教育学家早已给予了诸多不同阐释,而人类学家则认为“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音乐理论课程作为人类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华,担负着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置是不同思维模式的体现,它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优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每一部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有某种联系。③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与其中各部分课程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目前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仍各自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其整体性。如何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下进行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是目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把整个音乐理论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使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④ 1.强化课程,淡化学科,重构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分科。课程设置作为中国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仍比较缺乏弹性,具体表现在有些课程划分过细、重叠过多。我们应本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与体系,将原有的趋于分散、科目繁多的课程结构加以整合。强化课程,淡化学科,同时对特别需要扶持的传统音乐理论仍需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供其不断付诸于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为利于学生对整体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学科相互协调中求得总体效果,笔者以为,应将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中一些较分散的学科进行重构,以板块的形式囊括可以相互融合的课程,如在“音乐基础理论”板块中可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等学科,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外国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外国民族音乐》《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作曲技术理论”板块中可包括《歌曲作法》《配器》《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学科。需要注意的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多元化需要各板块内部课程之间、各理论板块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渗透,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理论课程叠加在一起。只有强化板块式课程体系,淡化分散式学科课程,才能在整体习得的理论中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重视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其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从全球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精通音乐教育领域的学科内容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要随时随地解决与音乐学科领域有关或无关的问题。⑤因此,重视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文化科学知识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是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现存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是传统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教材的理论体系较陈旧,已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如目前高师的和声教学仍局限在给学生灌输传统和声的狭小范围内,“对近现代和声了解很少,对创作中出现之新的和声现象困惑不解,对和声学的历史沿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⑥对于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现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轨制,即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增删取舍,教学体系基本不变;其二是双轨并行,即主张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种教学体系并用,实行“双轨教学”;其三是多元化道路,即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将东西方的音乐理论融会贯通,在各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网络。笔者以为,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求学生掌握广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适应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够符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下,在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多元化的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p#分页标题#e# 1.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自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内容都侧重于对西方古典时期音乐文化的阐释,而忽视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指向,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⑦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不是往“专”、“精”方向发展,而应朝“博”、“大”方向努力,它既应体现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又应兼具时代性、知识性与艺术性。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组建一个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体系:纵向方面是西洋音乐理论的延伸,其中应包括20世纪的现代音乐理论等内容;横向方面是世界音乐理论的综合,包括各国音乐理论体系,如印度、阿拉伯等。 2.双层融合的深厚底蕴 (1)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保持本国的音乐文化个性是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的唯一出路。因此,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也是进行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⑧,特别要注重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并且“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应用于音乐理论教学,就不仅要传授中国汉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也应传授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在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用“汉族音乐形态的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分析,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传统及其音乐文化要尊重,不能用汉族音乐取代中国音乐,应着重解决以往教学内容中少数民族音乐所占比重较小的问题,⑩体现多元一体、相互融合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特色。 (2)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维度融合 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从进化论发展到相对论的进步,如何处理好人类音乐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将其综合运用于音乐理论的教学当中,是当前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更应注意多维度教学内容的综合与整体教学内容的分配。 总之,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适应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音乐理论结构,同时增进学生对于各个音乐文化形态的理解,建立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出新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没有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的最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开放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方法上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出新,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如果仍采用旧教法,忽视相关观念的转变,也无法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因此,要达到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构建多层次、多侧面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撰供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案。同时,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将其与高师音乐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法。 结语 人类社会愈来愈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任何民族国家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难以面向未来。中国高师音乐教育也首先需要考虑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势态背景,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环节的音乐理论课程亦要顺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5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中所说的那样简单,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诸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以及人际智能(理解他人的)等。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效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推行多元智能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就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都不会完全相同,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理念。

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从广义讲,课标所赋予“知识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能力目标”;完成考试要求的目标之外,还要求达到社会赋予的“实践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要求。总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择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

总之,围绕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我们要坚持科学观点,在语文阅读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很少,因为学生从小就接受了一种顺从教育,师长的话,不容置疑,这在幼儿教育时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三R系统特效学习法”创始人朱松春教授认为:“教学系统中主要是三个主要环节,即一是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和教师一方;二是家庭和家长一方;三是学生一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强调在家里是家长做主,在学校是教师做主,学生没有自。‘三R系统特效学习法’别明确学生是主体这个概念。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是明确的。所以,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以学习者本人――学生为主体。”

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因为根据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才能在适当保留传统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和开展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工作。

此外,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随机而用,因此,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实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6

青年文化运动后,我国开始注重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理论,尤其是欧洲音乐的教育理论。在当今的音乐教育理论中,欧洲教育理论占据我国音乐界的重要地位。很多教师认为教授音乐就是教授欧洲的音乐。这种不加以改变的借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学生提供了便利和借鉴模式,但是却忽略了我们自身文化的发展。而且单一的音乐教育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就迫切需要多元文化的加入。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是融入世界的需要

随着多元文化的深入,多元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应该保证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现在,地球已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整体,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国际化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我国的文化也应与国际接轨。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拓宽学生的眼界。所以,在音乐领域内注入多元文化,就是给音乐道路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这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是社会发展

的需要多元文化的发展不只是为了融入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则是为了我国自身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多元文化,就是注重对各种优秀文化的介绍传播,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则是注重在音乐领域对文化的介绍。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大力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因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是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以及素养的提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则是培养丰富文化内涵人才的重要举措。多元文化注重对多样性的要求,多样性的文化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发展多元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因素

就目前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有关多元文化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很多关于多元文化的措施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想要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要解决当下问题。想要从源头杜绝制约因素,就需要明确知道造成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滞后的原因,这样才可以解决实质问题。

(一)历史遗留因素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没有自成体系,而是大力提倡引进国外的音乐尤其是欧洲的音乐教育。在教师的教学领域里潜意识已经认为音乐教育就是传授欧洲的音乐。这种历史因素导致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流失,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教育体制内部因素

教育体制同样也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多元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想要发展全新的概念,原有的教育体制则是束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下,教师过于重视学术研究,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也是阻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师资因素

教师是推广多元文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核心力量。多元文化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师资力量。要想保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具备一批知识观念前卫、涵养水平高的教师团队。但是,我国的师资力量与所要求的师资力量相差甚远。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师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多元文化,这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四)教材及音响资料等因素

多元文化的发展所依托就是教材及音响资料。多种多样的教材和音响资料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多云文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一些配套措施不是很完善,其中就包括教材及音响资料。和多元文化发展一样,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材及音像资料也处于起步阶段。

四、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途径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于国际社会教育界是一个的热点,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则是一场教育界的改革。为了实现教育界的改革,相关机构要做到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面向广大师生,使广大师生早日适应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其他优秀文化。广大师生要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熏陶下,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从以下途径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青年运动后,我国开始以西方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为主,反而缺少对学生接受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这就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音乐教学中重视西方音乐理论,忽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诟病。所以,为了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得到发展,首要的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只有教育理念的转变才可以使多元文化走入学生的世界。学校要制定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而新的教学目标要以多元文化为基础。学校还要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纳入新的培养计划中去。希望通过进行学校的教育,可以使广大师生成功接受多元文化音乐,真正使多元文化立足教育界。

(二)丰富教学内容

从美国的教育例子中我们看出,美国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本土的音乐,而是吸收整合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美国的成功案例,可以为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借鉴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了真正使多元文化走入到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在音乐教育中增加许多特色文化,比如加入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中内容健康、艺术水平高的文化要素。要想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要丰富教学内容,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欧洲音乐。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多元文化并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学生体会多种多样的优秀文化。

(三)实现学科综合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不只是局限在音乐一门学科上,而是要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丰富教学。多元文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也是多元文化立足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举措。音乐教育与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科的综合,也是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把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带进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中去,可以在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带动学生的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从而可以从多方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体会多元文化带来的音乐情感。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关联,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学科综合也是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

(四)提高教师素质

前文说的教师是推广多元文化的关键因素,拥有一批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团队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不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想有多么美好,作为这一理论的切实实行者,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具备实践理论的能力,具有对高效教学的崇高追求。为了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只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而是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好的教育方法等于走向成功。一个教师的知识涵养、教育水平再高,若其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无法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总结出适合学生的传授方法。

(五)不断丰富多元文化的教育资源

在前文中我们提及教材及音响资料是多元文化文化发展的依托,而教材及音响资料就是教育资源,足见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是保证多元文化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想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要发展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一,翻译、编写新的多元文化教科书。教科书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编写新的教科书也是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关键之一。而在编写教科书时,要立足于国内外权威的资料文献上,根据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二,选择正宗的音响资料。实施多元文化的要求就是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选取正宗的音响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选择民族文化突出的、未经改编的音响音像资料,使学生可以享受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听觉盛宴。第三,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网络资源也不断深入到教育中去,多元文化的实施必须与互联网资源紧密相连,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多地域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7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1、保护好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成长阶段,他们对很多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教师需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千万不能打击他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转换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因为这样是无法取得学生认可的。只有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一直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才能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可以有发现美的眼睛,对语文产生深刻的感悟。2、利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语文这门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可以供学生讨论,适当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多元化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对语文产生学习热情。对于讨论题目的设置,应该遵循多元化的原则,不需要将内容集中在课本上,各类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讨论时,要注意协调好小组之间的能力,避免出现小组水平悬殊过大的情况。实际上,初中学生对于辩论的要求并不高,不一定非要分出胜负,只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这场辩论赛就是成功的,因此,在讨论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重视辩论结果的归纳和总结,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8

多元智能理论被喻为二十一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主张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可以发展的。而情境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可以说有很多共通之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也逐渐深入,在教育理念上 “以学生发展为本”备受关注,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理念已经普遍为语文教师所接受。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运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

情境教学比较符合中国语文教学规律,在帮助语文教师实现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效果比较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比较符合我国近年来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智能是多维的,不但每一个个体基于其生物基础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而且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在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其智能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表现的差异性,主张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特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

情境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张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因素。首先,情境教学比较注重趣味性,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及图片、投影等各种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其次,情境教学注重科学性,是遵循科学规律来创设情境的。情境的创设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情感体验也不能违背人性的情感规律,教学内容涉及的难易程度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教学内容。再次,情境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创设的情境是否对学生产生了作用才是关键。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了阅读、观察、思考、交流、操作等行为,并从情境中获得了体验,这样的情境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最后,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创设情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尽量多元化,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地增长和青春期情绪地影响,很多学生对上课发言失去了兴趣,课堂互动的减少也使得课堂氛围日趋沉闷。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情境教学为解决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到情境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致,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时代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消除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那么就必须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难点,情境教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思路。5000 年的文化积淀虽然使得教材内容时代跨度较大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同时也使我们教材中的文本可以精益求精,尽管初中语文教学因为学生年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难度增加,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毕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文本中的情境,那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仍然可以被激发出来。

多元智能和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理论,相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都有新的主张和观点,其中有的主张和观点是具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可从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进行指导。

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分析如何创设情境,可以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更加丰富,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活泼,并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创设情境的方式,就是选择最适于表现文本内容,同时又适应学生智能发展状态的情境创设方式,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更加科学,切实发挥其作用。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其设计理念,可以使情境的设计更加具有操作性,指向更加明确,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完善。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9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1.指导思想多元化。从宏观上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微观上讲,外语教学应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多元化。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描述的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除了总体目标外,还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目标下面还有许多子目标。

外语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外语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外语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办学模式和教学阶段多元化

1.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国有官办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了国家办学、集体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体制。

2.教学阶段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条件较好的从幼儿园开始实施,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外语课,有的还开设第二外语。而每一教学阶段内又往往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教材编写指思想的多元化。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呈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多元化特点。

2.外语教材多元化。为适应各地区、各类学校不同起点及不同程度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这些教材有中外合作编写的,也有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共同编写的,外语教材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和立体化。

3.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由“一纲多本”决定的。“一纲”是国家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外语教学的统一要求,是保证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多本”意味着在多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出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千差万别的教材。

4.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贯彻语言能力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并重、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因培养个性化复合人才的需要设计了很多课程模块,因而课程设置也有区别。

四、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教学要求多元化。我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要求必须实事求是,以尽量符合各地的实际状况。故我们的外语提出了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和高级阶段的教学要求,而每一阶段又分别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转变把外语考试看做是外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作为外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的错误观念,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把知识考核变成能力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提高的手段。除了考试分数外,语言技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成为评价的标准。

3.考核办法的多元化。测试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从题型上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从形式上看,既有口试又有笔试;从手段上看,既有传统的考核办法,又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增加的机上考试(包括电脑和语言实验设备)、电话考试等;从考试空间看,既有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直接考试,又有远距离的间接考试;论文、口头表述、讨论、答辩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

五、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

1.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现在的外语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一统天下,综合性大学可以开办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社会人士经过考试也可以参加到教师队伍中来。此外,外语教师的国际化非常明显,不少学校都有多名外籍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2.教学对象的多元化。一个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早已兴起,目前的外语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学历教育,也有业余的学历教育,还有遍地开花的各类外语培训等。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既各具特色,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又相互作用,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的特点。国外的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和认知法、自觉对比法以及最新的外语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教学法、语言经验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认知交际法、人文主义教学法等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探索创造出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法”、“情景·结构·规则·交际法”以及“拼读入门,阅读主导”、“听说引路,优先发展听说能力”等教学模式,还有张思中外语学习法、沉默法、暗示法、自然教学法、机械反应法、顾问辅导法、信息认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释放教学法、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交际法、折中法等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外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探究——研讨法、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吸取营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探究——研究教学法、归纳思维教学法、小组协同教学法、个别规定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国内外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任务型教学、项目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1)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多元化。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英语语言学的诸多流派与分支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法的各种流派。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际理论、认知理论、信息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构成了现代各外语教学法的直接理论基础。同时,各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也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教学法的优化组合。

(2)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多元化。采取哪种外语教学法,是由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等因素构成的多元结构决定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语水平、教育需要、社会需要和外语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所处学习阶段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外语教学的普遍性,又要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的合理性。多种外语教学法在借鉴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没有万能的教学法,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教学法,继承和创新是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流派,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外语教学方法特点的多元化。教学的适应性、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情意性和教学的双边性是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鲜明而又突出的特点。

(4)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特点的多元性。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2)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3)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课程、教材的研究、改革相结合;4)教学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相结合。

(5)外语教学渠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外语教学手段既有传统型的,又必须不断推进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利用网上下载材料、自制课件、国内外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广播、电视、电话等共同构筑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手段。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我国外语教学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综合、互补和开放的特点,一个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1]Asher,J.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M].3rd edition.Las Gatos,CA:Sky Oaks Productions,1988.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晓燕.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4]李庭芗.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2000(11).

[6]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10

1、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概念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初中语文学科包含的内容较多,同小学语文相比,初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读和写,在教学内容上已经有了拓展。另外,初中语文包含的知识面较为宽广,比较侧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

2、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多元化教学是一种多元思维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多元化思维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制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必要的语文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因而,制定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要注重将语文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要素都考虑其中。例如,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分析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让学生理解课文。在此环节中,教师要从多元化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写作题目,让学生养成多元化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三、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

1、保护学生们高涨的学习情绪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对学习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保护学生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提高成绩、巩固语文能力。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保护学生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聆听学生的思维和观点。现阶段的部分语文教师,总是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并没有与学生开展广泛的交流,将自己的思维凌驾于学生的思维之上,未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日后,只有聆听学生的声音,才能更好的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便于开展各种教学工作。第二,在写作等课程中,应脱离课堂的束缚。如果条件允许,可带领学生前往周边山林去写作,帮助学生增强个人的体验,使其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更好的感悟,以此来写出更好的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2、分组组织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11

多元阅读理论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教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历经多年观察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分别是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也就是说,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而且各个智能强弱不同,形成特定的智能结构。不同的个体人对应不同的智能结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比如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能强于语言智能,数学学习会占优势,而文科学习则显得很难;有的孩子音乐智能强于语言智能,所以很有音乐天赋,却往往在语言表现上令人不如意。一个人的各种智能有强弱之分,但却并非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很多事情中,往往需要人们多方面的智能参与。因此,评价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仅仅根据某一项智能,而要多元化地看待。语文虽然是文科,但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单纯某个智能的参与,而是人的多个智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中,人是以多元智能来参与的主体,所以语文阅读不是单一的阅读,而是多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多元阅读理论作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切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2.多元阅读理论的应用

2.1编写多元阅读辅助教材。为使阅读取得切实效果,使多元阅读理论得到充分应用,可考虑编写与教材配大的多元阅读教材。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主题,教学重点以及习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情感主线,而在方法指导上却有所欠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授人以渔",而不能仅仅授人以鱼,也即方法学习应该更重要,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因此,有必要编排一些辅的多元阅读教材,从侧面配合教材的使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立体化。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实际,多元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应设置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看图说话写话、单元练习等板块,要力争使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各种智能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实现全部智能均衡发展。

2.2多元化地解读阅读文本。阅读终究要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根据多元理论,阅读文本的解读要注意避免单一,既要设法从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针对一个文本,可以从情感、自然、科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分别调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的参与,并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理体会,又可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综合应用于过程中。由于多种智能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进而对文本实现更加立体化的理解。

当然,多元化阅读也并非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把每方面都做到,使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智能都能参与到实践。一堂课时间有限,短短几十分钟要想让学生的各方面智能都被调动起来,难免还是有些难度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每个角度至少调动起一种智能。阅读完成后,各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各组交流过程中,可有效地相互补充不同角度的阅读思维和成果。如此一来,可实现各个角度、各种智能干预下的阅读的深入,从而使全班学生各方面智能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也使阅读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

2.3建构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多元阅读的实现,还有赖于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言堂,或者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讲。如果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未按教师引导去思考,就可能引来教师的责骂。这样的课堂没有民主,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时日长了,学生都仿佛一个样,是一个模子中出的一样。相应地,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就会失衡,而某些学生的某些本来较强的智能却可能得不到发展,反而被压抑至死。这种现象在当今成年人中调查是不难发现的,他们就都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走过来的,大多都被要求成为听话的学生,按照统一的尺度来培养,结果很多失去了本有的个性特色,有的某些特长天赋被埋没掉。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于是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智能均得到发展,不至受到压抑。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呢?第一,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第三,教师要注意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第四,营造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勇气表达,有能力思考。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参与并发展。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1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概念

要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概念清晰明了。这些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多见于一些学术论文和著作中。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导性这一基本含义。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这本著作中,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历史追溯入手,系统的研究了社会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的概念内涵、生成根源、历史发展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特征、价值表现、要素创新、实现方式等内容,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导性应包含两个层面的主导性:就其本质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主导目标、主导内容、主导方法等;就其功能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保证作用、价值导向作用、目标激励作用等(1)。李辉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一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内容以及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主要包括思想主导、政治主导、文化主导、价值主导等。在这些概念中,目前石书臣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两个层面的阐述受到广大学者的引用认可。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

在此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主导性,但是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有不同的理解。王忠桥、张宏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主体、客体、个体和环体四大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基本要素的主导性。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六个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此,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五个内部要素。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探讨,涉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许多方面,为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很多观点存在争议。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多元化、后喻文化、信息现代化等这些背景下进行研究,其中信息现代化的著作偏多。李维昌、盛美珍在《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中,从论述利益多元化的内涵入手,认为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就要分别考察利益观念多元化、利益活动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精神利益多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别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益范畴实践形态诸变化中的主导性建设问题。陈殿林、吴晓霞在《后喻文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中认为我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这一文化信息易得、文化传输渠道庞杂、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增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角色定位准确以实现主体主导;增进主文化亲和力以实现内容主导;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实现功能主导,从而总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2)。张小链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石书臣、唐海玲的《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张俊的《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等等,都提到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了机遇:开辟了新阵地、提供了新手段、增强了时效性、呈现了新特点。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挑战: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冲击了大学生的控制力和主体性。为此应当积极占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③。微博作为新起的网络形式,其所具有的新颖性、快捷性、方便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也具有重要影响。梁启经在《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中,通过对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困境分析,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应对策略。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置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较多,基本上形成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的理论体系。但是对其它背景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提出的对策相对比较概括理性,离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还有待于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所涉及的其他背景的研究探讨。

三、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在《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中系统的研究了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主渠道的影响,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思想上的一元性、引导方法上的民主性、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性。张国钧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文章作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的反思和批判角度出发,得出了如下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提高开放意识、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为基石的大学文化(4)。吕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王学风《论多元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这两篇文章都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青年道德观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冲击,并提出了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总之,这些理论都论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对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另外对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同学者给提出了不同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重于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忽视了对多元文化的含义,现状的研究探讨;只重视了对受教育者和高校本身的影响,忽视了对教育者本身的影响,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

从目前来看,直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的还比较少,涉及到的主要有:罗吉平的《论多元文化冲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挑战和对策》,在这篇著作中,罗吉平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冲突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认为我国的文化冲突主要是农工业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国本土文化与后工业社会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了主流文化,并日益滋生出拜金主义。为此,他提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面向主体学生实施差别教育的措施(5)。张冬梅在她的硕士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中,从多元文化这一复杂的社会背景出发,首先对文化、多元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界定,剖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探寻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导性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6)。石书臣的《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在这本著作中,石书臣教授从文化的视野和维护主流文化的高度,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对高校德育主导性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高校德育主导性的理论与方法。总的来看,对当今中国的多元文化现状理解不一,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还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大都趋于平面化,抽象分析多,具体分析少,所提出的对策都比较理论性,有待于深入系统的挖掘,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有了一定系统和深度的研究,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许多方面,基本上确立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理论体系。但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特点、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等还缺乏系统分析和理论概括,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提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上,可以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可操作性,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版.

[3]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4]王忠桥、张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作用[J].书记论坛.2006,(11).

[5]李维昌、盛美真.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1,(8).

[6]陈殿林、吴晓霞.后喻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J].前沿,2009,(10).

[7]张小链.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J].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8]石书臣、唐海玲.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3).

[9]张俊.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8,(23).

[10]梁启经.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文化教育,2012,(5).

[11]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2]张国钧.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13]吕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14]罗吉平.论多元文化冲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挑战和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15]张冬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16]石书臣.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版.

注释:

(1)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版.

(2)陈殿林、吴晓霞.后喻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J].前沿,2009,(10).

(3)张小链.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J].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多元教学法论文篇13

1.多元智能理论小学阶段写作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的的写作,大多数学生创作出来的都是儿童诗和儿歌,写作看似与多元智能理论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其中又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如果加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在理论上来讲是有助于写作的。多元智能理论里面包括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与小学的写作有关的就有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语言智能,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当中是作为第一智能提出的,只有语言智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人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倾听、有效的阅读、有效的写作,所以语言智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发展的最好阶段就是在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之中 。自我认知智能与自然观察智能都是说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对自我的认知来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

写作与多元智能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应该多方位地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帮助自己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2.多元智能理论在创作儿童诗的应用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当中,仅仅针对的是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忽视了许多其他智能类型的学生,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就更加不适用了,之前的传统写作教学法就不适用了,而多元智能理论就认为人有多种智能,所以就现在的新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是很符合现在的客观情况的。传统写作的方法针对的就是多元智能理论里面对应的几个方面,而现在的多元的教学方法却有许多的方面针对教学,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理性而又多元的,很适用于现在的教法与学法。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观念得到了教育界普遍的认同,这句话引发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多元智能理论之下的写作教学,其实分为了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能力的感知,就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例如创作儿童诗时所用的听说读写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第二则是能力的沟通与传授,这个也就是多元智能里面的人际关系智能与自我认知智能,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智力成都与自身的潜力,第三则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意思就是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来让学生达到最终知识与实践的一个综合运用 ,从而能够创作出来一首合格的儿童诗或者儿歌。

想要儿童诗中使用多元智能理论,那么首先要对学生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只有观念上革新才能够使创作方法有所创新。例如在小学课堂上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说话,在传统的课堂当中识字的过程一般都是先在脑袋里构思,然后直接写下来,这样的话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比较呆板的创作过程,那么如果要使用多元理论加以学习、创作的话,那么学习过程一般是老师先罗列出要创作的范围和类型,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样的话就可以发挥同学的语言、视觉、人际交流等多元智能,之后再进行统一的创作,就能够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使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想的写作状态。

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多元化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已经出现了不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改革方案,相应的也付诸了一些实践,特别是中国台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说,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在进行写作,又尤其是在儿童诗创作实践改革中可借鉴的一种理论,只是在我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与教育改革的实际,从而去创造适合中国的写作、创作模式。

3.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诗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价值中立是它的重要特点。现在有很多人不适当地夸大多元智能理论对儿童诗写作乃至教育产生的作用,与不能正确把握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区别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它着力探索人的智能。这一理论尽管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有着难分难舍的联系,但是,就其本身的而论,价值中立是它的重要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尽管也涉及人的多方面的特点,不过,这些特点仅限于认知领域,在价值上它是中立的。换句话讲可能更容易让人明白:人们可以用自已的智能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可以做对人类有益的事,也可以做破坏社会发展的事;他可以帮助小学生儿童诗的创作,同样也可以阻碍儿童诗的写作和创作。

3.2 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与发展他们的健全人格并不等同,但前者有助于后者的发展。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中国当前的写作创作还很注重保留一贯强调的人的群体性或集体性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强化了教育个性化的内容,有的学校提出了"合格+特长"的口号,在升学时,增加了特长的分数权重,有的学校还举办了特长班,等等。实事求是地讲,即使这样,在个性发展上中美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儿童诗和儿歌的创作要坚持个性化,不能"一刀切"。

4.结论与启示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儿童诗的创作不能苛求结果的一致性,我认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儿童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观念革新、教学行为方式改变的理论基础,其实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当中还有很多的应用,这是一个发展,但是在应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与缺陷,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经过很多实验与运用我相信多元理论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