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论文实用13篇

当代大学生论文

篇1

当下的大学生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于专业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人文涵养的培育。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而却不是其学习的终极目标,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古人常言,“气”需要养,而养大学生的“文气”,则需要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教育。文气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言文学的长久浸润。现当代文学具有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优势,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观照,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势必将具重要作用。

1.现当代文学能增长大学生的才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大学生文气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文学素养方面,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必是文气不足之人。现当代文学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人文内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卷气质,使他们能出口成章,满腹才华。文学修养的提高能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文学创作、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2.现当代文学能提升大学生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华横溢之人。人的气质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涵养,特别是文学的熏陶。现当代文学以其简明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吸纳作品的文气,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气质,培养大学生成为儒雅、得体、智慧之人。

3.现当代文学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学生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富含多样而生动的人文主题,书写了现当代人的人性、思想和个性追求,表达了对社会苦难、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积极进取等内容的关注,同时,作品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或高尚,或勇敢,或坚毅,或狡诈,或软弱,或虚伪……不论是作品中的思想主题还是人物形象,都将引发大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追寻,对社会生活的反思,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提高其人文情怀,促使其成为一个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人。

4.现当代文学能助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的审美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富大众化,其影响也更深、更广。而现当代文学则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步,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知感悟。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饱满,语言生动凝练,主旨含义深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使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锻炼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促使其追求美好、和谐之事物,提升他们的精神层面。同时,现当代文学通俗易懂的语言,作家独特的表达风格,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用语词汇,提升个人魅力。

三、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文学之于人的价值,文学在培养人的学识、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规范人的德行等方面皆具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以及作家本身,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文学是培养人的利器,更是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法宝。现当代文学与现今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是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的反映,其所负载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均能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文气,洗涤他们的身心。

1.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吸取文学精华。经典是人们在长期反复大量阅读鉴赏之后挑选出来的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表现力,其思想深度必能引起人们心灵的触动,使人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文学经典,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染读者,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读沈从文的小说能使人感受人性之淳朴,阅余秋雨的散文能使人体会历史之厚重,诵徐志摩的诗歌能使人品味真、善、美之纯净……阅读经典,并使大学生读懂经典,深刻感受经典中的人文情怀、思想魅力、审美情趣,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味和个人修为大有助益。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诗书气质,丰富其心灵,滋养其精神,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顺畅地直抒胸臆、下笔成文,成为文气味十足的天之骄子。

2.举办现当代文学欣赏读书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学交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文学观照着社会现实,大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其思想和情感体验也将不同。通过读书会,大学生可增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探讨作品中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在思维方式获得拓展之余,情感体验也将更为丰富。读书会既是对读书心得的交流,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交流,更是对知识的交流。文学的对话,艺术的交流,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加强人文情怀都十分有益。让大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熏染下,能促进其文气的提升。

3.编演作品,亲历人物,感受作品的深层魅力。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往往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因此,编演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或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能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生可组建成小的表演团队,挑选出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的理解上对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进而进入角色体验。例如,可将曹禺戏剧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进行表演再现,实践体验剧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深刻理解作品。这种体验式的文本阅读,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助益于大学生文气的培养。

篇2

大学生文气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文学素养方面,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必是文气不足之人。现当代文学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人文内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卷气质,使他们能出口成章,满腹才华。文学修养的提高能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文学创作、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2.现当代文学能提升大学生的气质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华横溢之人。人的气质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涵养,特别是文学的熏陶。现当代文学以其简明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吸纳作品的文气,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气质,培养大学生成为儒雅、得体、智慧之人。

3.现当代文学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学生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富含多样而生动的人文主题,书写了现当代人的人性、思想和个性追求,表达了对社会苦难、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积极进取等内容的关注,同时,作品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或高尚,或勇敢,或坚毅,或狡诈,或软弱,或虚伪……不论是作品中的思想主题还是人物形象,都将引发大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追寻,对社会生活的反思,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提高其人文情怀,促使其成为一个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人。

4.现当代文学能助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的审美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富大众化,其影响也更深、更广。而现当代文学则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步,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知感悟。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饱满,语言生动凝练,主旨含义深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使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锻炼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促使其追求美好、和谐之事物,提升他们的精神层面。同时,现当代文学通俗易懂的语言,作家独特的表达风格,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用语词汇,提升个人魅力。

二、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文学之于人的价值,文学在培养人的学识、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规范人的德行等方面皆具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以及作家本身,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文学是培养人的利器,更是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法宝。现当代文学与现今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是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的反映,其所负载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均能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文气,洗涤他们的身心。

1.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吸取文学精华

经典是人们在长期反复大量阅读鉴赏之后挑选出来的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表现力,其思想深度必能引起人们心灵的触动,使人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文学经典,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染读者,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读沈从文的小说能使人感受人性之淳朴,阅余秋雨的散文能使人体会历史之厚重,诵徐志摩的诗歌能使人品味真、善、美之纯净……阅读经典,并使大学生读懂经典,深刻感受经典中的人文情怀、思想魅力、审美情趣,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味和个人修为大有助益。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诗书气质,丰富其心灵,滋养其精神,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顺畅地直抒胸臆、下笔成文,成为文气味十足的天之骄子。

2.举办现当代文学欣赏读书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学交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文学观照着社会现实,大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其思想和情感体验也将不同。通过读书会,大学生可增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探讨作品中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在思维方式获得拓展之余,情感体验也将更为丰富。读书会既是对读书心得的交流,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交流,更是对知识的交流。文学的对话,艺术的交流,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加强人文情怀都十分有益。让大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熏染下,能促进其文气的提升。

3.编演作品,亲历人物,感受作品的深层魅力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往往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因此,编演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或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能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生可组建成小的表演团队,挑选出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的理解上对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进而进入角色体验。例如,可将曹禺戏剧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进行表演再现,实践体验剧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深刻理解作品。这种体验式的文本阅读,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助益于大学生文气的培养。

4.朗读作品,体验语言的魅力

现当代文学中不乏精美的诗章和优美的散文,朗读这些作品,动用全部感官来体验作品中的语言,能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如,在阅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默读定比不上大声的朗读来得畅快淋漓,作品中的爱国之情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也就在这读中,读者的爱国激情才能尽情迸发。因此,朗读作品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有益,对于学生“文气”的养成大有裨益。

5.抄写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记录阅读体会

摘抄经典句段,不仅能积累文学素材,还能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记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涵养和文学修养。而记录阅读体会,既是大学生的文学创作行为,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帮助。现当代文学中富有许多思想极深刻、语言极精妙的诗歌、散文,摘录这些句段,书写阅读体会,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精神气质都具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文气”必会得到提升。

篇3

“文化自觉”一词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发展,题中包含了文化自信与自强之义。文化一词可包含几个层次的内容:日常习俗和行为、艺术文学、理论、思想、宗教与政治,价值观是其核心。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关于文化的战略。云杉在《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中着重指出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什么是大学生“文化自觉”

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同时,大学生“文化自觉”也可以认为是大学生价值观的趋向。

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

1.对历史文化的轻视

近年来,我国文化界将我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称为“国学”。它包括我国的历史进程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作为它们载体的名著典籍。当下的大学生,大多数人可以迅速在电视节目或剧场里认出无数当红明星,但是却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而且,他们不会去看诸如《大学》、 《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更不用说以这些古籍为基础的研究专著了。某地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学生与国学的调查,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低于对英语的热爱!

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当代大学生的继承,更不用说去发扬光大了。

2.价值观的扭曲: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人一生的走向。如果说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遗忘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更是致命的。

我们生长的新中国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尤其是以马列主义为信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有着革命时期所无法比拟的物质经济条件,然而他们的价值观逐渐的扭曲,一大批学生开始拜金享乐,他们对娱乐的追求高于对科学理论的追求,而且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也不再单纯。他们为了看NBA而逃掉了“毛概”课,他们以“枯燥无味”为由排斥思想政治课,他们不注重实践,不主动也不独立思考。甚至,他们背离了人民。比如,大学生就业问题,十个大学生没一个主动当工人或者去贫困偏远地区。他们除了工作,房子,时尚和娱乐之外,还有什么信念与理想可言?可以这么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参透到了高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想出去的就做美国梦,英国梦,法国梦,日本梦。没有出去的就做富豪梦,名利梦,大官梦,却唯独没有中国梦,没有社会主义的梦,也就更谈不上共产主义的理想了。20多年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代大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现在,到大城市去,到国外去,到外资企业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我认为,如果大学生的存在不是为了天下大同、共同富裕,那么高等教育不必存在。

大学生这种“不正常的”文化自觉地形成原因:

1.大学生实用主义的泛滥戕害民族精神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就是从重理想转向重现实。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他们关注的焦点,物质利益。大学生迷信实用主义的简单逻辑。实用主义在中国的泛滥已经造成了很多严重恶果,如果仍然任其发展下去,就像一个木马病毒潜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将不战为人所屈!庄子云:“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物欲横流的民族如何立足于世界?

中国当前在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及其泛滥有关。不彻底反思、抛弃实用主义,我们很难有真正的突破。

2.西方文化的渗透――自由主义的幽灵

西方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向中国输出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等,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控制中国,迫使中国西化,社会主义的全线崩溃。

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处在智力的巅峰,比较容易接受一种主义。所以被当成了西方思想输入的阵地,西方用娱乐、宗教、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时髦的东西迷惑年轻人,使他们忘记“主义”、丢掉信仰,追求自我价值而冷血,虚度光阴而不知羞耻。

自由主义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如果任凭西方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腐蚀,继续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觉要走的路子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思想文化的战场,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以学校为阵地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大力举办红歌红诗等活动,加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2.以马列主义指导大学生提高科学素质与增强公民意识

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上将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阐述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而马列主义有其自然科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作为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为马列主义中国化理论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积极公民意识,参与民主活动,减少无意义的娱乐活动。

3.加强对大学生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①组织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的兴趣普遍不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课堂形式,寻找中国特色的马列理论课教育方法,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实践;

②理论与实践结合,大力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利用班团组织,尽可能的组织每一名同学参与进来,例如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用自己的知识服务西部,用自己的力量为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篇4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做梦”的年龄,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就能不断增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同志曾对青少年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样,“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但“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人才能更深切的见证“中国梦”的整个过程。他们既是“中国梦”的践行者,也是“中国梦”的鉴证人,因此当代大学生更有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革命先贤肝脑涂地、呕心沥血。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努力最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宣告失败,但他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人的奋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需要当代大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谈及更深的国家和社会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途径由易到难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学校持续的灌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是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转化成为积极向善的实际行动。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窗口,通过正确有效的传播,可以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内化效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目前开展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等课程逐渐沦落为边缘学科,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学生只求顺利过关不挂科就算完成任务。这样一来高校精心安排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课程却成了学生的拖累,不少学生抵触、反感这样的课程。在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通过讲通俗易懂的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可以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紧密契合起来。运用校园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团活动,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可以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灵的罗盘,成为学生情感的寄托。

2.理论联系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现实,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标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革命圣地去参观学习;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农村或者工厂做社会调查;在开展人文奉献精神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孤儿院或者养老院去献爱心。只有从点滴做起,从社会实践着手,理论联系实际,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目前很多大学都在流行“国学热”,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的倒退,笔者却认为是社会发展中的理性选择。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可以引用典故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深深植根于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通过这种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有内容还有载体,相对目前大学生课堂枯燥乏味的宣教,用传统文化育人效果要好的多。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只有大学生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大学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应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支配地位。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大学生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主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篇5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大学生通过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体现出的能力和方法,内化和外显出来的品格、气质修养,是人的精神的总和。而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理渗透。所谓文理渗透,是指打破文理的界限,改变学生单一、不健全的知识系统,使之建立起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知识结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转换能力、社会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英国剑大学生具有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文理渗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政治理论知识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阶级社会里,自然科学受到阶级的制约和影响。就人本身而言,存在着如何看待科学、为什么研究自然科学和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世界观和对科学职能的认识,因此,受教育者必须具有熟知科学的技能和符合道德原则的修养,需要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技人才的指导,使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二是人文社科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文明程度,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实践,抑或是社会活动,都必须首先回答这样四个问题:一是会不会做(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值不值做(是否经济合理有价值);三是可不可做(是否合情合法);四是该不该做(是否威胁人类生存和符合伦理道德准则)。仅仅靠自然科学知识是不可能做出回答的,还必须依靠人文社科知识和人们自身的文化素质。

人文社科知识包括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思想史、统计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等,对人的文化素质影响的较深的一般是指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等。通过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互助协作精神,是自己有毅力和勇气战胜学习、工作中碰到的困难,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知识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开拓、进取、求异、创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理渗透造就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像20世纪的最优秀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依曼同时又是语言学家,具有划时代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又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小提琴家。

当然啦,文理渗透并不是文、理简单的相加,其根本在于渗透,宗旨是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屏障,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能力的互补和运用的相映。只有这样,文理渗透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素质的精髓。当代大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其次是情理交融。所谓情理交融,是指人的感情与理智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能够相互统一,并用于指导行动。它是一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理想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感。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就是自觉地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去努力做好的心理态度,也就是正确认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的信念和意志。责任感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责任感强的人,会千方百计地动脑筋完成其责任范围内的任务;责任感又能促进人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动,一些消极的情绪,诸如嫉妒、怨恨、意气用事等等,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往往比较容易消除,从而使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二)良心感。所谓良心,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时,对所服道德责任的内心感情和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就是人们对其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良心感是个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感,它使履行道德责任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良心感还具有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监督作用。凡是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信你、意志、行为,良心感就可以给予激励和强化。同时,良心感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履行道德责任的行为的评价上,道德责任履行的好与坏,除了接受社会伦理的评价外也受到自己良心的评价。有良心的人,只有当他对社会作出贡献时,他才会感到良心的满足;否则,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会感到内疚,也会促使他自醒,从而加倍地努力去弥补过去的不足。

(三)正义感。大家知道,所谓正义是对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的一种肯定的价值判断。而正义感则是一种精神力量。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他一定会具有疾恶如仇,大义凛然的义愤;对那些违背社会利益和人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敢于仗义执言;对那些破坏法纪、以势压人的行为敢于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的表现和完善人格的体现。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高度的正义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说真话,为社会正能量的发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对知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以及追求真理的渴望相联系。人学习时的求知欲,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对真理和科学的热爱,对谬误和偏见的蔑视等等,都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与热情,是人类精神健全的两大支柱。由理智引导的热情和充满热情的理智,就像是催化剂一样,成为人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理智与个人的信念、行为准则、科学的世界观相联系。理智感的培养,就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只有科学的世界观知道实践,才能不断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人的理智感也就会随之而得到发展,这就又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另外,还要坚持正确的判断信念。人们一旦对真理产生了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体验各种强烈的情感。还要保持行为准则的连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会一事无成,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荣誉感。荣誉是人们履行义务和对社会做出贡献后受到的赞扬、奖励和尊敬。社会给个人的荣誉,是对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承认。当个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由衷地感到愉快时,这种情感机会成为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他能调整人们的道德行为,以保持尊严、荣誉和个性完美。荣誉感和义务是密切相联系的,它是个人出色的对社会尽了义务的结果,也是促进自己为社会尽更大义务的动力。对社会义务不感兴趣,而对个人荣誉孜孜以求,绝不是对待荣誉的正确态度。个人荣誉与国家、集体荣誉密切相关,个人荣誉之外,我们还要维护国家的荣誉,通过道德情感的修养,树立起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相统一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是身心统一。身心统一就是人的身体、心理等方面能够健康协调、和谐一致,全面发展。身心统一是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具体地体现在:

(一)行为的适应性。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应该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是社会高智能群体的一部分,行为的适应性应该是身心统一的基本特征。

(二)人格的健全性。它表现为人格的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生理平衡,自尊、自爱、自知、自明,并能够接受别人的情绪,善于和人和谐处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是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定位。一般而言,大学时期青年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自我情感和情绪、自我意识和控制、自我计划与协调等等心理结构已经形成,保持人格的健全性也是对他们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生活的进取性。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没有恐惧感,同时生活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对事业富有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如此,对生活方向明确,目标明确,对自己充满自信,意志坚强,同时善于抓住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富于开拓创新精神。

(四)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人际关系和谐既是身心统一的特征,又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它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中受人尊敬,人们信任他、欢迎他。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既要善于尊重别人的价值,容忍他人的不足,满足别人的需要,又要能不失时机的展示自己的魅力,博学多识,乐观自信,举止得体,文明礼貌。

(五)价值取向的社会性。在实现人生价值时,当代大学生要把自我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地结合起来为社会贡献个人的力量。

总之,当代大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良好文化素质的体现,可以使国家,社会拥有更多的正能量,我们的社会发展也才能更加迅速。

篇6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新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7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胡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大学生“力量”,我们如何去培养大学生“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使之由外部规范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人格精神,正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特别是要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引导温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8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篇9

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韩流的出现究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那些启示意义呢?

韩剧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们大学生传达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强调的是个体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是对个体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种独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亲有父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权,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要走的路。这便是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才是韩剧在极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银珠这个人物便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她自己选择自己的爱人,当爱情受阻的时候她也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选择,她甚至从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辛与困难,她都能够不放弃,不抱怨,永远相信自己可以,而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跟她同龄的李圣美了,虽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却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骄傲以外再无别的,失去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当挫折出现时,她才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当她经过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才开始乐观、坚强起来。当她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才表现得无比坚定,当她为了母亲而打算放弃自己的爱情时才显得那般伟大和美丽。

二、自强精神

这是韩剧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大长今》开始风靡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励志剧”。励志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去抱怨客观条件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而是认定自己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长今》就不必说,在韩剧中具有长今精神的又岂止这一个。《屋塔房小猫》中的智恩,《嫂嫂十九岁》中的郁美,《加油,金顺!》中的金顺,《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恋人》中泰英,每一个都是在逆境中坚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谁能说,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幸运跟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关呢。或许吸引我们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篇10

二、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积极影响

1.电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趋于完美的特技效果。电影的造型艺术、空间表现、特技效果、意境处理以及画面的动态美和意境美,均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为多种感觉的融合。在信息量上,电影艺术的影像涵盖了各种各样范畴的信息流。在空间的层面上,它把音乐、文学、戏剧以及舞蹈有机地整合在同一场景中,赋予时间领域一种空间化的呈现效果;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把雕塑、绘画和建筑融入同一套程序中,又使得空间艺术具有了时间的展现力。在电影的赏析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宏大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以及感的对白—这些元素的加入使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大学生可以从故事中体验其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进而获得情感的本能性感动,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2.电影艺术有助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以情感人,使大学生在娱乐中接受影片传达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往往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和目标发生深刻的变化,促进他们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发展,使大学生向美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影艺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艺术美也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向上的发展。在这个读图时代里,电影艺术的视觉特点更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电影中演绎的经典艺术不仅让人沉醉,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电影艺术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影响—这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它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美化,向善的本性发展,他们就会自觉地以美的标准和行为来规范自己,使自己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并且,电影可以在银幕上构建出一个充满鲜明的艺术形象、画面组合的意境美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求到审美的价值意义,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优秀电影作品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审美意识空间得到合理地、有机地、逻辑地重建,进一步达到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艺术效果,对广大学生的视觉审美价值观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三、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1.审美趣味的媚俗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媚俗则确保了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电影艺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常常会采取一种过于理想的方式表现现实,例如:华丽的服饰、豪华的游艇等,用一种大学生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来展现现实,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描绘出了一幅幅梦幻般的图景。它一方面给人某些心理安慰—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因而更加陶醉于此;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大学生混淆现实和梦境,以梦幻般的图景代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放任自己,且以不能自拔为乐趣。由于电影艺术追求娱乐而一味媚俗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感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培养出的审美趣味是媚俗化了的审美趣味,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甚大。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所喜欢的校园活动中,十佳歌手大赛和街舞大赛位居前两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相对于二者来说更加高雅、艺术成分更高的交响音乐会、话剧以及艺术作品展等却很少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对美感的偏执以及肆意的放纵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对艺术审美标准的建立,使他们无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建立,同时也破坏了大学校园里健康的学习氛围。

篇11

然而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深入接触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并且从中获益匪浅。最大的启迪便是,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无论是对专业或非专业的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既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在加深英语语言的了解的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念,开拓视野,学习思考,培养较强的较为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助于我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文学与语言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文学与语言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分析,文学是承载语言最重要的载体,而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基本工具。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包括最准确,地道的词汇,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扩充词汇量,并在具体语境下学习使用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英语交流中,有人提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对白:“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只有对这本文学作品学习过的人才能领会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再例如,“Catch-22”,现在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脱身的困境。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完全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句子是简单句和复杂句的结合,对英文原著而言,复杂句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提高语法运用能力是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再次,英文作品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学习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水平,加强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力度,培养对英语语言的亲切感。

二、文学与思考

在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甚为迫切的。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最宝贵的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都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对人民生活形态,对文学家们独特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的了解,学习伟大思想中的精髓,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兴起于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等等,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生动描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社会现实,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道德堕落,呼唤人性的复苏。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他在感情上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因此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超级秘书网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启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并帮助我们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深度,启发我们对伟大思想的思考,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文学与修身

总所周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反复诵读英文经典原作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接触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内心,修身养性。

文学是智慧的源头,一切伟大的思想的结晶最集中的体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从欣赏到崇拜,再到皈依。例如,通过读十九世纪早期,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等的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心灵对自然地认同感,皈依感。在喧嚣,物质的现代生活中,更趋向于接近自然,升华心灵的境界。这对我们修身养性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结语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强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独立而深入地思考,并从中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重大意义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篇12

(一)生命的困顿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在学生“知识增长”方面做得卓有成效,而在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方面存在着缺失。当下,许多大学生出现“生命的困顿”,多表现为严重的无聊、郁闷,时常感到焦虑不安;严重者发展为抑郁症、自闭、自残、互殴;再严重者到自杀、吸毒、伤害他人性命[1]。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由于对他人的“羡慕嫉妒恨”,不择手段残害他人的事件在高校也屡屡发生。这些惨痛的教训让教育者在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无疑越来越好,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却越来越少,导致其心理能承受的压力和挫折就相应薄弱,而来自学业、就业和社会交往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提升而减少,一些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身的外部世界,陷入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疏离的境地,对生命也开始漠视。因此,当人生道路遇到波折、磨难,一些大学生轻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事件就极易发生。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最具创新精神和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几年后他们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思想道德、生命质量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整个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志向,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自信、勇敢、坚强的品格,同时,保持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和谐[2]。然而,在校20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其中如果对生命漠视、轻视的人群增多,学校难以向社会输送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亲人们会因为失去至亲至爱的人而遗恨终生。这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肯定他人;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懂得珍惜他人生命;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维持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平衡。

二、大学生生命认识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和价值信仰的健康发展,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自幼未接受过生死观的教育,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而现代教育又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自身价值的认可。

(一)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因素

目前,总体上,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不过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自我发展,却感到迷茫。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尽管大学生都非常关心国家发展、祖国统一、国际关系等,但是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3]。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朋友群体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和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和行为失范。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的影响,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如果没有及时良好的引导,他们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社会压力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置学生于教育的流水线上,并且很大程度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承受竞争带来的压力时,一些责任意识薄弱、生命观模糊的学生极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外在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大多避讳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谈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避而远之。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只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目前,虽然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关注,忽视了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引导。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多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对于自己、家人、社会的重要意义,反而引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斥和反感。另外,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的一些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也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命价值思考,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尤其是网络游戏里,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轻而易举,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和情感变得模糊和逐渐麻木。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探究

目前我国高校可通过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专题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等途径来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增添生命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增加人文关怀,使生命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面对现实,在课堂上传递一些正面的、深刻的、对学生思想认识积极有益的信息;生命教育内容必须重视生命体验,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关注学生的根本需求,不仅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生命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开展各项专题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立自由、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自由地学习和生活,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远离喧嚣尘世的不良影响,也可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专题教育或讲座对学生的生命情感教育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1.挫折忧患教育。当代大学生群体缺少必要的挫折和磨难,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和苦难同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人生真正的意义恰恰是在战胜苦难和挫折、挑战厄运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的。2.生死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死亡的思考和认知,死是生的对立面,要积极对待生命就要坦然地面对死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了解死亡的过程和不可抗拒性,从中去体会生命的有限与可贵,从而培养学生保持理性的生死观。这也包括了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的思考,去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伦理,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更加注重提高生命质量。3.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在学习、与人交往、就业等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及时进行疏导和矫正。学校应重点关注可能因家庭、情感、病史和突发事件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做好定期筛查、积极预防,减少危及生命的事情发生。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发现和提早治疗。另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预防大学生患抑郁症,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一旦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生命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熏陶,应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保护生命和救助的技能,强化生命责任意识。例如:高校应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火灾、地震、逃生等灾难的应对方法,锻炼学生逃生本领与救助技能,提高突发危险的应对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在关怀他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懂得感恩和奉献;也可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急诊室,体验生命可能会转瞬即逝,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可通过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和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之情。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来见证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责任是人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篇13

【Abstract】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inherit the humanism, and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bridge of the humanism’s inheritance. But the current online culture takes the network game as a platform, using its fictitious character “hyperreal”, game property “without the chessboard” and entertaining “to the end” does a digest func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m. To deal with this digestion from the online culture, university should take various methods to give full play 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n one hand university should take a active guide to the students to have a reasonable consumption on the online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hould reforme the existing mod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release the energy of university’s humanism inheritanc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m education.

【Key words】Online culture Humanism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impact

今天的网游文化,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寓教于乐”的文化,也有人把它视为“电子的海洛因”。它的产生和盛行,尽管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是网游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其网游文化的消费无论是从心理需求还是从生活需求来看,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国网游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品质,缺乏人文精神的传承意识,大学生在网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中往往容易迷失真正的自我,从而失去了在现实世界中传承人文精神的使命与责任。因此,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高校如何应对这种网游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网游文化

所谓的网游文化,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形成的,以网络游戏为基本平台,以休闲与娱乐为目的的虚拟文化。作为人类最新的一种商业化的游戏文化范式,它是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存在,都是以计算机网络游戏为基础的。而网络游戏,就是依托于计算机互联网,可同时多人参与的数字化的电子游戏,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抗,而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精神享受。

人类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始于1969年瑞克•布罗米为当时著名的远程教育系统PLATO(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编写的一款名为《太空大战》(Space War)的游戏,它运行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主机上,可以支持两人远程连线,到1972年这款游戏同时在线人数已经达到1000人。网络游戏的跨系统运行和商业化运行,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1978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戏,可以通过特殊指令和数据库进行人机交互,也可以通过聊天系统与其他玩家在线交流。1982年,美国著名的网络游戏开发与运营公司Kesmai公司成立,在UNIX系统上开发并运营MUD-1游戏《凯斯迈之岛》(The Island of Kesmai),每小时收费12美元。到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专业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进入网络游戏,一个规模庞大、分工明确的网络游戏产业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网络游戏,始于世纪之交。1998年,联众网络游戏世界正式推出。2000年,华彩公司正式引入第一款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万王之王》,获得巨大成功。2001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为3.1亿元。此后,我国的网络游戏就进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7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数字内容与动漫游戏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据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统计,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260.9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1.2亿。截止11月,据业内相关统计,我国2010年已经上市248款新的网络游戏。

没有网络游戏,就没有所谓的网游文化;但是网游文化又不仅仅是网络游戏本身,它还包含着网络游戏中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和体验,以及与之相一致的精神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曾经把“文化”的意义划分为五个层面,他所肯定的文化是物质、知识与精神所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1]同样道理,网游文化作为人类一种全新的文化,它不是网络游戏本身,而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网络游戏为平台,把现代人类特有的物质、知识和精神等要素统一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尽管这是一种基于想象的、虚拟的生活方式,但它已经不折不扣地嵌入了人类的实际生活,正在改变和动摇人类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精神生产的方式与根基。

二、网游文化消费与人文精神消解

近年来,各种研究和统计资料都表明,在校大学生是网游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2010年9月,我们就大学生网游文化消费情况在500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中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同学经常玩网络游戏,有33%的同学偶尔玩,而仅有6%的同学不玩。简单地对在校大学生的网游文化消费作对错的判断,是不科学的。席勒曾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2]只要我们承认网游文化是传统游戏和艺术的一种媒介化延伸,那么,毫无疑问的,网游文化在丰富现代人的人性和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寄托上也具有显著的意义,但是网游文化毕竟是虚拟性的商业化文化,它对在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冲击问题。

人文精神(humanism)这个词虽然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社会思潮,是“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的产物,但我国古代也很早就有“人文”一说,它与“天文”是相对的,所以《辞海》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今天,人们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分歧,不同的学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人类在自我塑造中所体现出来的带有超越性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它内化为人类的心理世界,外化为人类的实践世界,各种人文现象和人文知识是它的载体。[3]如果我们把人类的心理世界简单的划分为知识、伦理、情感等三个系统,并分别对应真、善、美等三种价值追求,那么,人文精神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知识系统的求真精神、伦理系统的向善精神和情感系统的爱美精神。[4]这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解读网游文化消费给大学生人文精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从知识系统看:消解大学生的求真精神

求真精神,简单而言,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探究真相的精神,它既是科学精神,也属于人文精神,区别只是求真的方式和途径的不同而已。“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样,知识也是求真的阶梯。在互联网上,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拥有,真理也不再为少数人所掌握。互联网,让人类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平等与共享,从而为追求真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是,这一特点在网游文化中却被遮蔽了。网游文化虽然是借助于互联网,但它并不负责向人们提供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功能,而是靠互动和对抗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交流、休闲和娱乐的功能。网游文化是虚拟空间中的互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广大玩家的娱乐需求,而这种虚拟的娱乐容易导致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与现实世界产生严重的脱节。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36%的同学承认长期玩游戏导致自己与现实生活发生一定程度上的隔膜。这是因为网游文化的编码,从整体上看,其属性是技术的而非知识的,其指向是游戏的世界而非认识的世界。因此,网游文化往往激发出的是大学生对游戏技艺的追求,而知识层次的真理和世界的真相,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2.从伦理系统看:消解大学生的向善精神

向善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其内核是以人类的公平、正义、自由与幸福为终极价值关怀的社会责任意识,但网游文化具有显著地去社会化的特点,它紧紧地控制着你,让你规避并脱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约束,脱离传统价值和显性文化的引导与塑造。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点到了要害:“玩游戏时的那种身体的紧张状态产生了享乐的时刻,这也是规避意识形态控制的时刻。”[5]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世界中,它大大地弱化了道德意识。善恶的标准模糊了,伦理的意志倾斜了,“至善”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了。玩家在游戏中可以依据自己的喜恶随意杀人和踢人,这在无形中增强了这些同学的暴力倾向,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的隐患。以一款网络游戏《传奇》为例,它的人物形象唯美、画面清晰、影音效果逼真,玩家在玩的过程中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网游中,玩家们往往会被带入决斗厮杀、江湖义气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他们会认同游戏里的规则,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原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容易在长期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被影响或改变。

3.从情感系统看:消解大学生的爱美精神

美是情感的舞蹈。爱美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追求美与创造美的精神积淀,它既是人类砥砺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尽管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都存在着对美的理解的差异,但总体上看,人类的爱美精神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网游文化与传统的文化艺术相比,虽然都具有游戏的审美性质,但它在本质上是“快餐”型的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无论是在其文化内涵还是其审美形式上都显得过于娱乐化、平面化和商业化,无法承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审美品质,不仅不能引导大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也不能激发他们对自我情感的升华,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他们形成低俗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类审美理想的隔膜。网游文化,虽然凭借数字化的技术把人类的审美想象变成了史无前例的“超真实”情境,但它目前还无法摆脱失去真实情感为依托后的类型化和平面化,时空和技术层面的双重虚拟性,导致它成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更有甚者,开发商为了吸引更多游戏玩家,打着看美女、猎艳乃至色情的幌子来诱惑玩家,情节粗糙,除了打怪、杀人、观赏穿着暴露的美女以及一些俗不可耐的对白,几乎没有任何美的内容和情感的蕴藉。

三、应对人文精神负面影响的对策

大学是人文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人文精神传承的枢纽。卡斯特曾经指出,计算机互联网这一新的电子传播系统,其通达全球、整合所有交流媒介以及具有互动潜能的特点,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由此可望形成人类的一种新文化,即“真实虚拟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6]今天,铺天盖地的网游文化,或许正是这一文化的典型。在校大学生作为网游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网游文化消费给在校大学生人文精神所带来的种种消解,也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应对这种人文精神消解的对策,当然不能持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做法,禁止大学生网游文化消费,既是违背人性的也是片面的,科学的对策应该从高校教育自身的改革着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积极利用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出大学传承人文精神的能量。

1.进一步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大学生网游文化消费主体的身份,与我国高校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有密切的关系。从80年代的“重理轻文”,到90年代的学科化、市场化和行政化的办学倾向和管理倾向,使得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教育偏弱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所兴起的应用型办学宗旨和越来越僵化的现代教学管理,严重削弱了人文精神教育的阵地。僵化的专业培养大纲与课程设置方案,繁琐的课程申报制度和教条的教学管理形式,都把教师和学生挡在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大门之外。以教师来说,要想开设一门人文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通过“过五关斩六将”的审核和批准,即使最后成功了,但也难以摆脱大纲、课堂、考核等一系列教条化教学管理的束缚。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教师已经基本失去了担当人文精神教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高校学生的情况,亦是如此,基本上没有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主动权。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各个高校普遍发展起通识教育的模式,但在实际的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落后的体制和模式,恰恰是网游文化争夺在校大学生的有利条件。应对网游文化消解人文精神的最好对策,是高校首先进行自我的改革,改革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要积极承担起传承人文精神的伟大使命,要努力创造人文精神教育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大学生们对网游文化产生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认识,帮助他们自觉树立人文精神传承的使命感、时代感和责任意识。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网游文化的消费。

针对大学生的网游文化消费行为,虽然不能采取禁止的措施,但科学的规范管理还是必要的。规章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应该是学校实现管理目标的保障之一。因此,高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应给予更多关注,把学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学生的激励惩戒机制严密结合起来,从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出发与他们进行沟通协调。好的学校制度的制定一方面能让学生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因为不管是制度的制定和发挥,还是学校日常的沟通艺术其实都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体现。比如清华大学就出台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学生宿舍楼局域网管理办法》,将对违反管理的同学处以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连网资格3至60天、终止相应网络服务等惩罚,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3.规范网游文化的开发与运行,营造绿色的网游文化。

网络游戏不仅是一个娱乐性的产品,也应该是承载丰富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的文化产品。面对学生群体沉溺网游比较严重这一现象,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管理,健全其游戏内容本身,规范它的运营模式。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鼓励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的游戏产品,积极发展国产网络游戏,充分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素材,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宏伟的、如史诗般的网络游戏产品,寓教于乐,不要让过于血腥暴力的场面出现在游戏画面中,以及色情的预防,保证网络游戏中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保持网络游戏内容的健康性。游戏开发商必须要以对玩家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负责的态度来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并改变其运营策略,承担起自己在道德和文化传播上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研发中保证游戏的健康性,为营造绿色网游作出自身的努力。

4.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的网游文化消费。

在尊重个性发展、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们有了自由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同时他们也更加排斥“约束式”、“家长式”的教育,而网络这个平等、开放、自由、彰显个性的载体正好符合大学生的这一特性。而且大学生大都在外求学,很多时候心里还是会感到孤独迷茫,而游戏却恰好给他们带来了暂时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家长们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来与他们沟通,特别是当他们出现沉溺游戏状况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去指责,而应该真正地给予他们尊重,真正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与他们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帮助其摆脱孤独感。另外,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其体会到家庭的关心和温暖,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帮助他们抵制网游文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Raymond Williams. Culture and Society[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3:4~11

2 席 勒.审美教育书简(冯 至、范大灿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28

3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 葛剑雄.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5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宋伟杰等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79

6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69

7 姜 国、谷英姿、刘靖年.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