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管理论文实用13篇

服务管理论文
服务管理论文篇1

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引进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管理之道,同其他信息服务实体竞相争艳。

营销者将产品(服务)按照从核心到的顺序,依次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产品也可以参照此方法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核心产品和实物产品外,还要提供给用户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们共同构成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的价值层次,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持和发展用户,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也要借助服务营销理论进行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服务营销的根本理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正符合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即忠诚地服务用户。医学信息服务的知识化要求高素质的人员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更关注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用户)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服务营销就是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人是产品(服务)的一部分。[1]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动态性要求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特别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管理,而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对服务营销理论的逆向促进

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及其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服务营销在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专门领域的发展,会促进服务营销理论的成熟;通过专门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以新的视角审视服务营销,促进服务营销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理论的发展可以拓宽服务营销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和促进的,这使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和管理理论与实践蒸蒸日上;同时,服务营销在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视角,体现服务营销理论的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对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服务营销强调顾客导向的理念对医学数字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2]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最好指标。因此,服务营销的核心是用户满意和忠诚,并通过信息服务组织战略概念的制定以及内、外部各个服务环节体现信息用户导向理念,体现每一个工作或管理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服务提供者,同时又是上一环节的服务接受者。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从中得到启示,努力研究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学会与用户交流和沟通等,以实际的数据分析用户市场,指导医学信息服务管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管理促进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用户的巩固和发展,切实推动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营销管理更注重“人”这个因素的作用

在服务营销管理理论中,人是产品的一部分,既包括用户也包括服务组织内部员工。服务营销使得用户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对服务质量做出最终评判,因此,管理好信息用户成为服务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服务绩效的好坏还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这是构成服务质量的内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营造内、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的环境与氛围,创造性地激励员工和用户的潜能,这在服务营销管理理念中至关重要,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培养服务精神,培育组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努力吸收服务营销管理中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为我所用,在医学信息服务组织服务文化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对医学信息服务员工的合理激励,适时培训,适度授权,充分关怀和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用户合理与互动的管理与满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真正体现人本原理,创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品牌效应,满足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精品化和个性化需求。超级秘书网

(三)服务营销以服务质量为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在服务营销理论中,不仅强调产品质量同时强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同信息用户的感受关系重大,它不仅取决于预期质量与体验质量之比,也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水平。功能质量则指用户同服务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方面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状况。因此,产品也反映了产品的服务和利益。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也要特别强调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医学信息服务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评价同样是通过信息用户的感知获得的。用户除了对产品核心价值、基础价值的评判外,还包括对附加价值、潜在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管理,任一个服务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服务的失败。对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吸收借鉴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控制的先进理论,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与制定质量管理、控制模型和方法。保证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组织从整体服务系统到每一个员工再到用户实际的感知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环环管理环环相扣以及持续控制和改进医学信息服务质量。

服务管理论文篇2

而服务目前恰恰是我们国内银行业最为薄弱的环节,但这也是真正能够实现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

在信息技术引发的金融创新的浪潮中,银行之间试图想通过网点优势、人缘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差距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哪一家银行推出如何先进的金融产品,其它银行都可以推出类似的产品,甚至可以超越最初开发的产品。但惟有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无法模仿的,即使其它银行要跟风,将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只有超越才能凸现其特色!

二、银行业服务营销分析——现状及问题

扫描几个服务现象,藉此检讨一下我们国内银行业的服务现状:

客户希望一米线内没有人,可是在他办理业务的时候,别的客户不但可以看见他在数钱,甚至就连输入密码都可以看见;

客户希望银行能够成为他们的理财顾问,为他们的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可是我们见到客户后,所关心的是怎么向客户推销我们的产品;

客户希望银行是拥有高科技服务的代表,以最新的技术为客户服务,可我们不是设备出了问题,就是通讯线路有故障,顾客只好干等;

……

如此现象种种,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目前国内银行服务营销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一种方式对待所有的顾客。银行服务应当做到的是透过更佳的服务,找到顾客索求的价值点,向顾客提供成熟、可信赖和友好的服务,在客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即差别化和个性化问题。

银行服务营销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服务实现层次的错位。如果把银行的服务进行层次划分的话,最低层次是便利,其次是效率、尊重、规范,最高层次是一致。而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却集中在做“规范”上,我们各级机构都制订了严格的服务规范,对员工的服务行为、语言等方面作了要求,但就服务的上升规律而言,只有做好了较低层次的,才能做好较高层次的服务。

银行服务营销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服务观念滞后。我们应该把客户从进入网点办理业务直到离去的整个过程称为服务,甚至可以延伸到非营业时间提供的电子产品的服务上。前台的服务效率、态度、规范当然算服务,但服务还包括网点的便捷性、门面的档次感、监控设施的完备性、门面空间大小、服务信息、咨询问题时得到答案的及时性与确定性、辅助设备的运行稳定性、管理者在公众场合的形象等等。服务观念的滞后,严重迟滞了银行业服务的提升。

三、改善银行服务营销——策略及方法

银行业要改善服务营销,就必须在充分把握住服务的本质基础上,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客户需要,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服务策略。

1.提高服务的可感知性——服务有形展示策略

服务是无形的,通过有形展示,让客户在感官上感受到银行的服务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引导客户对服务产生合理的期望,促使客户对服务质量产生优质的感觉,同时可以帮助客户识别和改变对银行服务的形象。

提高服务的可感知性,主要是通过客户可以感知的服务硬件来体现:服务环境、服务氛围、服务设施、网络速度、设施的人性化以及人员形象等传达其银行的服务特色,传递其银行服务信息。但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对最细微的有形线索管理要投入积极的关注。

2.提高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服务满意策略

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是否满意,往往集中在服务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时刻。这就需要提供服务的员工正确地把握每一个关键时刻,让每一个员工建立起自己的客户服务循环,也就是一张客户经历服务的步骤图,每当客户光顾一次,服务循环就运转一次。在服务过程中,要争取用精练的言辞、简洁的行动构成顾客对服务的一个直接认识,且要形成正面的感觉和判断。客户来到银行办理业务,是带着期望而来的,我们的服务如果没有达到100%的满意,那就是等于0!

3.实施服务质量控制——服务质量管理策略

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紧密相关,客户是根据银行服务人员的质量来判断服务质量,从而确定自己是否满意。推行服务质量管理,我们可以适当引进制造业的质量控制原则,时间与动作研究,标准化,装配线作业原则等改善服务质量。也可以聘请相关组织,从局部开始对服务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借助外力形成我行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

4.做好服务流程再造——服务流程策略

银行服务属于高接触度服务,必须对服务的作业顺序,客户互动顺序进行明确化,要把“以产品为中心”的推销观念彻底转变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根据客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品或服务,缩短员工与客户、管理者与员工、管理者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内部合作方式,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一切为了客户,这是面向顾客满意的服务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和归宿。

5、塑造服务企业文化——服务文化策略

银行的服务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由于人的千差万别,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会因为心情、身体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到服务,要追求整齐划一的服务“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将标准化服务与员工的个性结合起来,在服务标准的要求中充分彰显出个人服务的魅力,在多元化基础上形成服务共识。

塑造银行服务企业文化,需要调整现有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设计各种仪式和活动以增强凝聚力,树立服务明星人物,完善内部的文化传播网络等。高层管理人员注重服务智能;中层管理人员注重服务知识;基层员工注重服务规范。智能用来创新,知识用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塑造银行服务文化中,需要最高管理层的大力支持,这样创建的过程就会很迅速,变化就会明显,社会效果更加突出

6、完善服务培训机制——服务培训策略

在银行的各种培训工作中,缺乏服务培训,加强服务培训是目前银行业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

服务管理论文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主观上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强化,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行政化色彩浓厚的现象。从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到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管理内容,大多以行政管理方式操作,学术民主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专业设置与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选择与排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运行管理等很多工作都带有行政命令烙印,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蕴藏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巨大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学校层面上,教务处包揽过多,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院系层面上,院系管理人员包揽过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展现出来。

(二)管理模式落后,师生的能动性被抑制

目前盛行的效率至上和理性至上的管理理念,均存在对被管理对象个性需求与个体尊重关注过少的问题。管理模式是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在新建本科院校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中,作为教学活动承担者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在教学管理中参与机会太少、个性需求难以得到理解和满足,抑制了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然而受传统精英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以知识为本,而非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教师没有真正做到依据社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来重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对学生需求考虑太少,多数教学资源信息不透明,学生往往只能被动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偏低,经验管理多于科学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偏小的问题。第一,教学管理队伍中“双肩挑”人员的比例较大,专职人员相对不足,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工作人员,到院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主任)、教学秘书、教务员,多是专业教师兼职,然而,兼而难顾,因教学管理投入精力有限,难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服务提供和学术研究三大职能。第二,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其管理工作实践主要靠经验,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开展工作的不多,能创造性开展教学管理的更少。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大学,目前都努力探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财力有限,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

二、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是指应用人本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去实施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是以师生成长和发展为本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后,将追求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教育教学规律为准绳,管理要符合师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要尊重师生意愿。此外,由于高校是培育人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在尊重、激励人的同时,还要塑造、发展人,要用学校的目标影响教师的价值选择,提升教师的人文境界,最终达到学校目标与个体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实现高等教育首要功能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实质上,高等教育是提供一种满足人发展需求的服务。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应该以学校师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的教学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入学人口的负增长和国际教育资源的进入,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将发生转变,能否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将成为不久将来高校竞争的关键。

(三)以人为本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

管理学认为,管理要以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为本,而师生是高校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应当渗透到涉及教师或学生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环节,都要体现出对师生的尊重、理解、信任。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方便教学、服务教学为宗旨,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要刚柔相济,张弛有度。

三、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实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管理系统中三大主体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成功推行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重要前提。主管教学的校领导要深刻意识到,学校竞争力的提升依靠的是高水平的教师和乐于学习的学生,而非行政管理体系。教务处和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要转变角色,热情主动地为师生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后,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很多工作的重心将放权下移,教师的自将与肩负的责任相匹配,会由被动接受教学任务改变为主动竞争任务甚至竞争上岗;学生将有更大的自和选择权,会由以前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转变为主动管理自己学业的主人翁。当然,师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维系。换言之,校园文化必须充分、全面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并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最终目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众多的子系统,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教学监控作为体系的核心系统,这样不仅掩盖了质量保障体系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且容易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产生对立。构建和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激励与监控的关系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监控手段是不可少的,但应在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下不断地将其完善,从观念上将监控手段合理地置于次要地位,通过激励满足被管理者归属感和被尊重感的需要,促使师生从监控客体转变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

第二,要注意激励与监控方法的系统性、多样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运行中需要借助各种监控手段与激励方法,针对不同对象从不同维度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工作。监控评价,在纵向层面应包括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材评估等,在横向层面应包括课堂教学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实习实训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等。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上,可采用教师教学比赛、教学质量评比、教研项目立项、教学工程项目立项、优秀教学秘书评比、优秀教研室评比等激励手段。

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为了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师生广泛参与指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指标体系还需要符合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目标导向性原则。要通过评价的实施,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第四,要淡化教学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过程性和反馈,变被监控为自我监控。评估、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更是为了改进,这也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由水平评估转变为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基本思想。因此,工作重点应放在功能转变上,只有使教学评估真正发挥指导、服务的作用,让教师感受到管理者的真诚服务,才能实现由“被监控”到“自监控”的转变。

(三)提高管理者素质,奠定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基础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实施效果受执行者素质的制约,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素质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为师生服务的水平。新建本科院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必须通过培训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

一是提升行政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者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要熟悉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熟悉本校的教学管理文件,这是有效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的前提;要具有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能够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能够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有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只有这样,教学管理人员才能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二是提升教学服务能力

只有懂教学和管理,才能服务好教学。因此,教学管理者要懂得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明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内涵。另外,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能力,能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办公和数据管理,充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是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教学管理学术研究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前提,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源泉。

服务管理论文篇4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必然性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且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成为高校档案部门保存的数量最大、最丰富的馆藏档案。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

高校档案形成于高校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实践证明,高校档案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管理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学校权益、展示学校辉煌业绩等具有重要作用。档案工作是办好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建设的整体风貌。档案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科学地管理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学校各类人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然而,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高校仍占主导地位,各高校的档案利用率仍很低,多数珍贵的档案资料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掩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它的作用发挥并不是主动的,而是潜在的,需要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才能发挥出来。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新时期高度发展的电子科技为依托,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内外的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库藏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以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电子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档案的手工操作速度慢,不能适应人们的要求。当今时代,计算机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档案工作中,计算机的介入改变了档案工作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历史,大量简单、重复的手工劳动逐渐由计算机取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网络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激光扫描技术也为档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是新的电子载体(材料)的出现和应用。纸张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是档案工作唯一的载体,录音带、录像带只是凤毛麟角。20世纪80年代后,新型载体大量出现,如磁带、磁盘、激光视盘、电子文件以及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数据等。电子载体的应用使档案管理的手段从纸质走向电子媒介,过去的一些纸质资料被现代的计算机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所替代。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输出形式多样的强大功能,使档案信息服务更完善、更便捷。

三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完善的校园网,校园网的产生使档案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改传统的手工操作为电子文件,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利用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的效率。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电子时代的高校档案工作者不再始终面对档案本身实施一系列管理活动,而是直接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输,真正体现“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馆藏超时空化、服务有线化”,利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阅有关的目录、索引和全文,既方便又快捷,实现了档案信息的共享。

三、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服务内容创新,从档案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高校档案工作者不能只是将档案收集起来便万事大吉,而是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通过不断完善、丰富、创新工作内容,推动服务工作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档案工作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档案工作从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方式向全面的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方向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档案的价值在于被利用,高校的档案资源就像一座宝库。高校档案工作者要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利用为中心”的档案工作指导方针,加大档案编研的工作力度。档案编研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以服务方式的主动性、提供信息的系统性、编研成果的创造性等优势在经济建设中的很多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档案编研工作就是充分挖掘和发挥档案资源作用,适时把相关的信息转化成编研成果,直接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从而使编研成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服务方式创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新时期高校档案部门应立足馆藏、面向未来,大胆改革现有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服务化、开放性上下大力气,建立管理科学、反应敏捷、运行灵活的管理体制,改变“重保管、轻利用”的做法,将重点放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努力实现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优质高效化。档案管理者要强化参与意识,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发展动态,经常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熟悉教研业务工作的流程和具体内容,了解和掌握教职工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同时,在档案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加强高校档案馆和地方综合档案馆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广泛开展联机检索等业务,互通信息,促进交流,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优化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联合搞好信息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

服务手段创新,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档案服务工作创新的载体,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加速融合发展,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是21世纪档案业务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去,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人员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统一进行处理、存储,实现同一事物的多种形式表现,从而改变传统的档案信息利用只能着眼于纸张文字材料的单一表现方式,将更加丰富多彩的编研形式呈现给读者。同时,加强档案馆信息网络建设,在因特网上建立档案信息主页,搞好网络化服务,让“死档案”变成“活资源”,为利用者提供丰富鲜活的档案信息;按照信息化标准建成的档案馆,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这种档案馆信息网络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查询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信息量少、传播速度慢、覆盖面窄、信息利用局限于资料发放围墙之内的不利状况。

参考文献:

[1]卢慧军.浅谈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服务管理论文篇5

随着广州地铁线网的不断延伸,以及亚运会的召开,地铁客流将快速增长,业务规模和乘客需求将迅速扩大,乘客对地铁提供的服务质量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快速增长的业务,只有及时掌握乘客的要求,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广州地铁服务流程,不断满足乘客的新需求,才能获得乘客认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乘客满意度。而作为服务的使用者,任何一名地铁乘客均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能成为传播主体,地铁需要与乘客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互动。

2乘客服务管理的现状描述

2.1服务管理总体思路

以外部顾客服务承诺为基础,以乘客满意度评估机制为手段,树立员工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运营总体服务水平,创建地铁运营服务优质品牌形象。

2.2服务体系及管理模式

2.2.1服务管理模式

采用质量管理的模式。通过为乘客提供安全、快捷、准点、舒适的运输服务,满足乘客对客运服务的需求,使乘客能够便利地购票进站、安全而舒适地乘车、快速而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建立内部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并通过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收集运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作为服务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规范行为,从而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

2.2.2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由服务理念、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信息、服务标准、评估反馈等要素组成。具体构成如下罔所示:

2.2.3乘客服务流程

对一位乘客来说,要从车站外进入到站台上车,一般遵循如下的流程:到进站口一到站厅层一购票一检票进闸一通过楼梯或电梯到站台一乘车一到站台一到站厅一出闸一出站。针对以上流程,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为乘客提供优良的服务,使每一位乘客在从购票乘车到下车出站的全过程中均感到满意。

2.2.3.1引导乘客进站:在地铁各出入口设立明显的导向标志及相关的信息,方便乘客识别并根据导向指示进站乘车。

2.2.3.2问讯服务:车站的工作人员向问讯的乘客提供服务。

2.2.3.3售检票服务:车站提供自助为主人工为辅的自动售检票方式,在站厅设置指弓乘客售检票的导向指引和宣传信息。

2.2.3.4组织乘降:站台设置明显的候车提示,提供相应的广播,为乘客预报下次进站列车的情况和安全提示,同时PIDS系统为乘客提供运营相关信息。

2.2.3.5验票出站:乘客到达目的地验票出站,车站应有各类导向标志,指明各出人口及周边的路面及建筑情况。引导乘客从所需的出人口出站。对所购票卡票款不足的乘客,车站提供票卡分析和补票服务。

2.2.3.6在运营不正常的情况下,根据行车及客运组织情况为乘客提供针对性的应急服务,包含信息的提供、客流引导、票务处理等。

2.2.4重点服务业务描述

2.2.4.1乘客服务信息

乘客服务信息按照急缓程度可分为日常服务信息和应急服务信息。

a.日常服务信息

内容包括时间、站名、列车开行方向下趟列车到达时间、首尾班车信息、票务政策及线网票价、安全常识、相关规定及条例、车站周边环境、服务营销活动宣传信息等。途径和手段包括导向指引系统、广播系统、告示PIDS系统、宣传用品、公司网站等。

b.应急服务信息

由于运营故障、突发事件、事故或其它原因影响地铁运营时车站、列车需要对乘客的信息。内容包括行车组织、安全疏散、相应的客运组织及票务组织等。途径包括车站广播系统、告示及车站、列车PIDS系统。

2.2.4.2乘客事务管理

a.乘客事务的分类

按事务性质可分为投诉、建议、咨询、表扬等;按事务主体可分为人员服务类、设备设施类、公司政策类等;按事务提交形式可分为来访、来电、来信、乘客车站留言、网站留言、电子邮件及媒体、其他部门转发等。

b.乘客事务要素

基本要素包含时间、地点、事件概况、信息内容、改进建议,涉及人员服务类须包含人员姓名或工号。

c.乘客事务的处理程序

由地铁服务总台统筹管理。乘客事务处理通用程序:受理一服务总台内部处理一责任部门反馈回复一后续跟进一事务统计和分析。如属敏感事务,服务总台受理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组织调查。

2.2.4.3眼务质量控制

服务质量是指以乘客需求为标准,以此反映的服务项目水平以及内部工作效率、效力水平。严格按照服务项目的标准监控日常服务水平,并根据检查结果与整改建议实施整改,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服务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主要有:

a.内部服务质量的检查评估

内部的检查评估主要以各类服务规章、标准、方案、通知为依据。检查按照检查的主体可分为总部级、中心级、中心站级、车站级。

b.乘客满意度调研

广州地铁的乘客满意度调研是外请咨询公司每半年开展一次,通过对乘客现场调研,了解服务短板,收集创新服务的建议,对不满意乘客进行访谈。建立一种”评价一改进~提高一再评价一再改进一再提高”的持续性循环评价机制。超级秘书网

c.公开监督机制

广州地铁对于服务工作建立的公开监督机制主要是乘客监督员和服务督导员制度,通过从乘客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对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促进服务各环节持续改善。

d.服务项目规划的实施

广州地铁主要服务项目包括配套服务设施、宣传及服务用品、导向指引系统、广播系统、人员服务等。规划依据主要是市场调查中发现的乘客需求和需整改的项目、服务总台、意见箱等沟通渠道反馈的乘客意见、服务检查中发现的需整改项目及从其他部门或途径获取的可采纳意见。

3乘客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及经验积累,广州地铁开展的乘客服务管理工作相对规范及有效,在广东省服务行业及同行业里均处于先进水平,连续两年位居广东省九大服务行业之首。但是,随着线网的扩张及乘客需求的变化,乘客服务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

3.1乘客服务信息尤其是压急信息的范闹和途径有限,不便于乘客服务信息的宜传。

3.2传统的人工服务形式已很难适应,车站需要安装具备与乘客交互功能并方便乘客自助查询各类服务信息的设备。

3-3目前尚未建立面向内部服务管理的系统,对内部员工服务的技术支撑不足,缺少内部服务管理信息的归纳与分析,对决策类信息辅助提供不足。

4乘客服务管理的业务需求

通过对广州地铁业务现状分析和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乘客服务管理的详细需求。

4.1拓宽乘客服务信息的范围和渠道,完善现有的信息方式。

4.1.1在全线网车站的每个入门和每组进出闸机处安装LED显示屏,实现PIDS系统的正常和应急情况下乘客服务信息功能。

4.1.2组织对一、二号线广播系统进行改造,全面完善其功能。

服务管理论文篇6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客户及客户价值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提出我国商业服务企业客户价值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商业服务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商业服务企业客户客户价值关于客户及客户价值的内涵界定客户释义客户是企业进行交换和交易的对象。在现代营销理论中,客户专指在相关产品类目中只购买本企业产品的组织和个人。顾客与客户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对于包括商业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来说,顾客是泛指商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买主,可以是没有名字的;而客户则是具体的、个别的、不能没有名字的。顾客是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为之提供服务的;而客户则是以个人为基础的。顾客可以是商业企业的任何人为其服务;而客户则是指定由专人服务的。可以说,客户是企业关系营销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顾客演变为客户后,如果关系进一步发展,客户就会转化为赞赏本企业产品并积极鼓励别人也来购买产品的主动型客户,并且主动型客户又可以转化为与企业共同开展工作的“合伙人”,此时,客户就具有了外部环境要素和组织要素的双重模糊属性。客户价值的内涵界定客户价值的内涵比较复杂,客户价值一般可以定义为:客户期望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利益,一般而言,客户所考虑的价值是我们所说的客户让渡价值——总客户价值与总客户成本之差。事实上,消费者的任何一项购买行为都包含价值与成本两部分决策因素。所谓总客户价值就是指消费者购买某项产品或服务所能够给其带来的全部效用。而所谓总客户成本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投入。也可以说客户价值是客户对以下两方面的权衡:从某种产品或服务中所能获得的总利益与在购买或拥有时所付出的总代价的比较,是基于其所得和付出而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客户价值作为一种扩展了的概念,人们通常所说的“客户价值”不仅仅包括价值构成因素,而且已扩展为核心产品的附加内容,如包装、客户培训与指导、付款政策、储运等以及商家所应提供的操作员培训、维护培训、质量保证、零部件、信誉、可靠性、响应性等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因素,归纳起来总客户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总客户成本也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使用成本。每一个客户关系在其生命周期内部都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价值,我们将这种价值称为关系价值,企业与所有客户的关系价值的总和就形成了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利润最大化也就演变成了关系价值的最大化。而客户的折现终身价值之和就是企业的客户权益,包括价值权益、品牌权益和挽留权益。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动态地决定了客户的终身价值,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客户权益。一般来说,客户保留率和客户消费率会越来越高,变动成本百分比越来越低,获得成本(指某企业花费在广告、营销、销售等的所有成本除以这一年在这一群人中有向企业购买的人数)大都集中在开始,原因是开始需要花费大部分的广告、营销等的费用在新客户上。以后就慢慢减少甚至于不要花费任何费用了。一般地,企业客户价值实现的前提必须满足几个前提:客户满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相应的管理咨询、方案设计等,协助客户成功;扩大客户选择产品和服务的自由;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长期关系客户。我国商业服务企业客户价值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服务业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按经合组织(OECD)对服务业的分类,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广播、公共国防、娱乐和个人服务等。我们大体可以将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网络信息和知识产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而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贸易定义为传统服务业。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属于传统服务业,其投资所带动的增加值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居首位。我国目前对商业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比以前已经增加很多,但是,对商业服务业客户价值的提升却还是认识不足投入不多,下面就我国商业服务企业在客户价值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一下简要概括:认识方面,客户价值意识薄弱。从而导致的结果是商业服务营销水平低下、营销活动管理不善、缺乏协调、不受重视等等。行业营销特征的深刻认识还没有转向以服务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行为方面,我国商业服务企业违背客户价值理念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消费者由于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投诉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因商品质量方面问题引发的投诉,数量占百货类投诉总数的一半。服务的标准化程度方面,标准化程度和执行程度低。服务标准化是指服务机构系统地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并用服务质量标准来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商业服务标准水平偏低跟不上市场快速变化;标准的实施状况差,管理者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太差;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低,往往导致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服务诚信度方面,服务缺诚信。随着时代的要求,商业服务行业需要逐渐向着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服务人员素质跟不上成了商业行业最大的制约瓶颈。有些从业人员根本不具备职业资格,却欺骗客户具备职业资格甚至违反操作规程超范围经营。我国商业服务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策略。营造鲜明的定位差异,达到服务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感知利得。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差异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个性消费感受,否则企业也就不会有旺盛持久的市场生命力。同时,也要注意到服务这种产品一定是一种动态的产品,会随着客户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商业服务企业要进行不同细节的组合,以达到服务个性化目的,使服务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增加客户感知利得。服务企业不仅可以在服务中营造鲜明的定位差异,还要在成本领先上下功夫,这样一定可以培育出优势来。增进与客户的沟通,引导客户对服务产品产生合理的期望,填补服务差距,减少客户感知利失。服务的不可感知性使客户在使用有关服务之前,也很难对该服务做出正确的理解或描述。不合乎实际的期望又往往使他们错误地评价服务。沟通中可借助服务产品的实体显示让客户在使用服务前能够具体地把握服务的特征和功能,较容易地对服务产品产生合理的期望,以避免因客户期望过高而难以满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打造现代服务营销优质品牌,建立自己的优质服务标识。更多外资一流零售企业的到来,将带动我国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催生一批有实力的内资商业零售企业。愈来愈激烈的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使得许多企业认识到,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服务品牌是服务企业必需的竞争优势。品牌是现代服务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了服务质量、服务技术、服务信誉等多方面的情况。建立品牌远景、避实就虚与同行业对手竞争,对于商业服务企业快速建立品牌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建立一种既适合市场需要,又严格管理的商业服务组织。要求组织建立注重商业服务品质的企业文化即积极向学习型组织、教学型组织转变,通过提升商业服务企业中“人”的品质来提升服务的品质。以2003年数据为例,商业服务业专业技[1][2]术人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5.4%;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14人,比重还较低。为此,商业服务企业必须尽早把服务企业塑造成“教学型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员工的服务思想、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观问题,增加商业服务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从而不断延续商业服务品牌的生命力。改善提供服务的设备与作业流程,提高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加速达成客户满意。服务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来提供,具有非标准性或可变性。因此有些管理人员认为服务性企业无法提供标准化或程序化服务。并且标准化服务缺乏人情味,不能适应客户的需要,只有定制化服务才是优质服务。此外无形的服务很难测量,如果服务性企业需根据各位客户的特殊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就较难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商业服务企业确定服务工作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非常重要。但是,即使是高度定制化服务,仍然可确定某些服务工作程序提高这一部分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因此,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改善提供服务的设备与作业流程,确定服务过程中“最小的重复性单位”,采用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自动化设备,使商业服务企业能更灵活更及时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确定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实施流程,强化内在层次优势。识别客户获取客户信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目标客户群并识别出主要客户。全球16位顶尖管理大师之列的唐·佩珀斯先生与马莎·罗杰斯博士将客户划分为三种类型:最有价值客户、最具增长性客户、负价值客户。他们认为,企业真正的上帝应当是那些最有价值和最具增长性的客户,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使最具增长性的客户,转化为最有价值客户以及提升最有价值客户的忠诚度。因此,针对我国商业服务企业的实际资源、精力、时间等状况,必须保证大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参考文献:1.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4.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9)5.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

服务管理论文篇7

响应社会需求,调整政策措施,为人民服务。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初)

这一阶段的养老服务主要体现在城市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的建设上,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赡养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养老机构。(1) 当时,新政权接受的福利机构主要用于接收和安置城市流离失所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内务部将其确定为一家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老人和残疾儿童,这些儿童无助且无法维持生活。到1964年,国家福利机构在农村地区收养了7800名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16500多名精神病患者1)。1956年,黑龙江省在拜泉县和兴华乡开设了第一家养老院,“为没有孩子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药物简编(五保户)”[2]。两年后,全国敬老院大学收养了300多万五保对象人1。1978年,城乡只有8365家老年人和残疾人机构,收养了14万名老年人和残疾人,每1000人拥有0.17张社会服务床位4)

(II)探索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老龄化社会早期)

1979年,国家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对福利机构实行改革开放,明确向退休孤儿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人开放,如科技人员、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自费寄养。[1]1984年11月,全国城市社会福利机构整顿经验交流会正式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地区”,持续到2000年2月,《关于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国保发[2000]19号)(以下简称国办19号文件),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这一时期,大中城市的城市福利机构开始专业化,包括以收养老人为主的福利机构和以收养孤儿、残疾儿童为主的儿童福利院。然而,在县和市一级,大多数地方福利机构仍然是综合性机构,主要包括儿童区和精神病医院。中国养老床位从1978年的157000张增加到1999年的1024000张4]1988年,城市福利院的自筹对象达到17000张,占收养者总数的2.4%,比1984年增加了33%]1994年,养老院自费接待8000人,占当年345000例收养的2.3%4。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1620家私营养老机构,6万张床位,4万多个服务对象,其中996家在民政部门登记,国家相关文件提出了“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业”,强调需要“运作市场化”和“发展方向产业化”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中[11]。

(III)体系形成阶段(2006年十八大会议之前)

这一阶段,养老服务被正式提出为一种商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形成。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发展的通知》(国银发[2006]6号)(以下简称国办第6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养老服务业的概念,明确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发展、市场推广的原则,积极支持以公通过私有制、私人公援、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基金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以市场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明确了政府的责任。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公司在明代特别实施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同时,确政府应确保基本养老服务12]在此期间,政府开始从制度角度构建养老服务模式,并从整体上推进。2008年底,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被更简洁地称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体系13]2010年11月,民政部大学召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免费、低补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是一种公共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该声明被全国人大于2012年12月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采纳。国家建立健全了以家庭、社区、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法治化轨道。

(四)综合推广阶段(自中共十八大)

强调,中共十八大应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和产业。此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三中全会19日都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产业。这一阶段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GBF)[2013]35号)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2016年5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会,强调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标准、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9]5号)(以下简称国办第5号文件),要求开放“堵点”,消除“最后一餐”,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市场发展方向坚定。2016年10月,主持召开深改组会议,呼吁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保发[2016]91号)(以下简称国办91号文件),明确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区分公私机构,在价格管理、土地供应、投融资等方面实行分类担保。私营机构继续在发展中成长。2019年,全国38000家养老机构中有一半将是私营机构。第三,质量导向不断加强。2016年12月,要求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作为重点金融领导小组会议为人民办实事的内容,以医养结合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素质。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发[2015]84号)(以下简称国办84号文件),强调医疗服务的有序共享,卫生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综合性、持续性的医疗养老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已提上日程。民政部和本田制定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民发[2017)第145号,并相继颁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同时,自2017年以来,民政、公安消防等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为期四年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继续转变政府职能。2018年12月,全国人大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改为备案制度,全面放开市场,转向强调事中事后监管,明确扶底责任。

不到30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在西方完成的数百年的老龄化过程。这意味着中国养老服务业必须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老年人口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共的探索,中国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前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综合监管体系等基本要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党政领导体制和联合管理是养老服务模式的核心。

·

的养老服务涉及数千个家庭,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系来保障和推动。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逐步从单一民政部门的职责上升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党委领导的领导体制,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和国家行动。该系统在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养老服务长期由民政部大学领导和管理。其代表形式是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反映出明显的部门行为和城乡分割等特征。2000年,中国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央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即民政部门推动的以老年人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升级为党委和政府的行为。2000年8月,中共中央公司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老年服务业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国办了第19号文件,该文件还要求各级政府政府应该把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件大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指标列入各级民政部门的考核。此后,党和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开始形成。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养老服务》一词首次写入党的文献,标志着养老服务上升到党的领导的高度。在中共十八大事件之后,这一概念进一步成为共识,并被系统所固定。在国发第35号文件中,国务院大学将48个具体的分工进行了梳理,并移交给了相关部门。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各部门的职责得到了合理化。例如,民政部和卫健委分别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政策,分工更加明确。2019年,国务院大学建立了以民政部为首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二)战略定位是民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引擎。

的科学定位对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起着引擎的作用。在过去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首先定位于民生事业,从救济性福利发展到公益性,推动了养老服务形式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而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种双重定位跳出了养老服务本身。从民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待养老服务业也意味着我们不再从特殊对象入手,而是着力解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特殊对象的养老服务问题。

作为养老服务初期的代表性机构,是福利院和养老院的主要职责。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对机构服务需求的增加,国家对福利院和养老院的性质进行了调整。1997年3月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养老院位于“太平洋沿岸”,2010年10月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将《敬老院》改为《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五保”支持服务组织,其特点是“公益性机构为农村五保提供支持服务”“。根据中央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福利院大多被认定为二级公益单位。同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会强调了这一点。会议呼吁从公共福利的角度探讨促进现代管理发展的途径15]公共福利意味着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当然,公共福利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另一种主要的养老服务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从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开始的。2000年,国家和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城市社区老年星光计划》,并修建了“星光老年之家”,以提供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公共服务。基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共福利部门已经探索了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并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颁布了补贴标准。因此,长期以来,在与人口老龄化打交道之初,由机构和家庭组成的养老服务业大多被列为民生事业,并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从行业角度发现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巨大商机。一方面,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1.3亿增加到2007年的1.53亿,2019年超过2.53亿[4]。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带来了供应机会。特别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养老机构与房地产一样,有着漫长的产业链。因此,在养老服务出现的初期,它被视为一个产业,并被列为老龄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办公厅2006年的第6号文件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人们在2000年中国首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这种认识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19年

建成以来,养老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国务院强调,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加大增加就业、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内需、促进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第5号文件国办也将其作为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要求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社保补贴。这样,民生与产业统一,形成新的战略定位。老年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从养老供给的角度看,养老服务从以制度福利为基础发展到公益性服务和基本服务,再扩展到民生事业。第二,从投资角度看,养老服务是服务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亿万老年人需求的刺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养老服务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关键

如果

将养老服务视为一个产业,市场配置资源是自然的。这既是养老服务业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养老服务模式在过去70年中探索和形成的关键。在这一时期,这不仅是总体环境的结果——中国从计划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民政等相关部门主动从社会化角度启动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主动向市场索取权力的结果。一方面,

全面放开了养老服务市场。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由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的自费寄养长期以来被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根据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收费标准即使是私人机构也需要遵循这一程序。2000年,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大学将民非登记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改为物价部门备案,但大多数备案的收费都涉及社会福利机构,导致事实上的价格扭曲。中共十八大之后,国家对养老服务价格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开了私营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养老机构自主定价。二是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及时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尤其是土地因素。国家国土部规定,非营利养老机构享有与公共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并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依法办理经营性用地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明确营利性机构获取土地的方式,土地应通过租赁、转让等有偿方式提供。土地原则上以租赁为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另一方面,

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一,确立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计划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民政部调整了其过去的建设、对象选择和服务管理职责,将重点放在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上。2006年,国办发6号文件增加了为《三无老人》(1)和(2)提供安全服务的必要性生活困难的老人。由此,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了宏观管理、统筹规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基本职责。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一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推进事业单位办医院,不触及所有制,重点用副医院搞活医院。然后实行承包制,转让经营权,努力实现自负盈亏,减轻政府负担。届时,我们将在建设过程中推动公营和私营企业、公营和私营企业以及BT、BOT和PPP,因此,现有政府保留所有权,社会主体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此外,还存在公私合作关系,以分享部分所有权,并充分转让经营权和使用权。即国办91号文件强调“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第三,确保基本养老服务。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限制“保基本”经营福利院和养老院。进入新世纪后,《保基本》增加了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2010年前后,它从“保基本”转变为基于服务对象的基本服务,强调需要为“五保”和“最后晚餐”对象、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服务。在中共十八大之后,用基本目标和基本服务确定“保基本”的想法已经澄清,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确保为赤贫老人和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且要按照基本生活水平为所有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公共机构、公共建设和私人机构应发挥辅助作用。推进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建设,让更多困难老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

(四)发挥家庭作用的文化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

·

强调家庭安全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是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作用才得以凸显。如何为家庭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家庭护理概念的引入似乎打开了新思路。1998年4月,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在

举办了一次关于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化养老金服务的全国研讨会,认为西方的家庭养老金是“与机构养老金相对的养老金方式”,“它是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的结合,以家庭养老金的形式存在,基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由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管理提供保障”[17]也就是说,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这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因为引入了社会化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对家庭功能的一种新诠释。这一发现很快被普及,因为它符合中国的依附传统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误解,但这是对家庭的承诺。2008年2月,当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大学出版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很长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基本理清了思路。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但传统家庭难以承担现代养老服务,需要落实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一个是在社区建造旧的服务设施来支持家庭。这些设施因时间、功能和城乡不同分别被称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和“蒂凡尼早餐”,但它们可以为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几项就近服务。民政部和财政部继续为这些项目提供财政支持。自2017年以来,它连续四年每年花费10亿元进行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2019年5月,国务院执行会议要求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设施,并通过政府回购和租赁弥补旧社区养老设施的欠款。按照规定在新建小区建造的老年人护理设施移交给政府后,将免费或以较低的补偿用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第二,培育上门服务主体,支持家庭。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生活护理、膳食援助等服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社区养老在全国拥有45000家护理机构和设施18]与此同时,财政部和民政部决定从2019年7月起免除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获得的收入的增值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以90%的降低率计入总收入。免征契税、土地使用费、耕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第三,实施《互联网+》扶持家庭。GF第35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并强调“支持企业和机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其他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国家发改、工信部、民政部等公司特别挑选了450个社区进行试点,并实施了《健康养老产业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该计划要求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家庭之间的有效联系,社区和机构以及卫生和老年护理资源。《互联网+》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家老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第四,努力支持护理假的家庭。在老年权益保障法地区倡导“常回家看看”之后,黑龙江、广西和杭州等10个省市通过了地方立法,为带老人的儿童提供护理假。

。随着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养老保险监管逐步从单一机构发展为综合监管。

首先是职业监督。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养老金是监管的逻辑起点。20世纪90年代,养老金服务开始被用作专业术语。根据知网搜索,1991年8月,刘长茂首次使用“养老服务”一词,并提出了“养老服务活动要社会化”[19]。作为一个官方术语,它出现在1998年早些时候。那么,多吉才让民政部部长指出,民政部“承担一定范围的养老服务工作”,并希望“为自愿居住的社会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20]当时,我们对养老服务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全国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上,养老服务仍被解读为关注生命护理17]专业监管相对薄弱。直到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首次给出了专业定义。“养老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特殊生活需求。蒂芙尼早餐”。这时,专业监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办8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重点为老年人、重病、残疾和部分残疾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护服务》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表述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标志着养老服务真正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相应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健等相关部门已经实施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并开始评估老年护理服务的绩效,明确了老年护理护士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由原来的四个层次调整提高到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层次,重点引进医务人员、社会工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

的第二个观点是统一的监督。养老服务初期的监管重点是社会福利机构,主要依靠福利机构和敬老院机构的自我管理。除规章制度外,还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约。直到1993年4月,民政部《部级福利院评定标准》(民福发[1993]6号),才有统一的行业监管福利机构。然后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违反了这个部门的规定。农村养老院主要基于当时制定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随着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和创办人主体的多样化,人们要求对机构进行统一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民政部首次先后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将社会福利院、农村五保支持服务机构和私营养老机构统一纳入养老机构的管理,并对其资质条件、发证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对监督检查的方法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性监督管理框架。标准是监管的工具。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要求组织或推动制定养老服务行业的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服务行为监督,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标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化行业监管正式启动,建筑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用于建筑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的老年人。其次,它是软件的服务标准。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部门制定并了一系列标准,以指导养老服务的专业运作。三是老年人前端能力评价标准。民政部通过试点形成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国办发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制定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完善连接家庭、社区、机构的专业化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的第四条是依法监督。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散见于民法、家庭及其相关法律、刑法等各种一般法律中,对侵害老年人权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另一部分是根据《宪法》精神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光荣院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的《特别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惩罚违规者,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和老年人依法享有权利。在此基础上,加强信用担保。二2019年10月,民政部《药品市场纲要(试行》中不诚实行为共同处罚对象清单管理办法,涉及养老服务机构和员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偏离公司章程规定的宗旨和经营范围,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通过非法集资或欺骗手段出售“保健”的活动,中国将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深化,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我国未来的养老服务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养老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是由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决定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其对服务需求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需要,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我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由需求引发的供给将形成相应的产业链,跨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建筑、康复辅助、老年医疗、金融服务、信息电子、护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老年医学的发展服务业正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比重的不断扩大而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事业的战略定位和引擎作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因此,全国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联合管理、社会参与制度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二)优质发展养老服务的目标更加明确作为一个与人们的感情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

的质量目标是第一位的。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设施、优质的管理和护理队伍,离不开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服务模式。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龄化后,我国老年人口的总体特征将发生变化。这些老年人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享受养老保险,接受良好教育,对个性化养老服务和优质养老服务有强烈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将不再是统一的,而是在强调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因此,康复辅助治疗因其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受到欢迎和大力发展。二是护理队伍的快速发展。决定老年护理服务质量的是人,尤其是护理人员。由于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性,人文因素非常重要,而服务的质量护士的数量将是决定性的。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培养和发展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的待遇和社会认同。第三,原始居安的养育模式是成熟和定型的。原居意味着不破坏老年人的长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尽可能延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时间。即使去养老机构,他们也主要选择社区内建的机构,远离社区(村)。只有这样,老人和他们的孩子才能感到更自在、更自在。这种养老金模式植根于传统文化,强化了家庭在养老金服务中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也是制度服务形式的重构。这样,老年人将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优质的服务。

(三)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的责任更加明确

市场机制已达成共识,认为其在老年护理服务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只有依法履行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后,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通过评估,确定监督的基本对象和服务。人们将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新的认识。过去,登记为私营非企业的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往往被视为市场主体。未来,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将回归本色——更加关注非营利组织。由于养老服务的半公共产品性质,特别是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很难通过市场力量发展。没有政府的激励,市场主体不会也不愿意接纳极度贫困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关注的地方。非营利社会组织如果不受约束,不仅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且可以按照企业的方式获取利润,也可能没有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刺激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而且要主动填补空缺,在失败的情况下共同努力。未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责任界限,实现放松和密切合作。政府将提供资金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国办大学的第5号文件提出了这一建议。到2022年,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的养老社会制度将陆续出台、成熟和定型,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这些制度至少包括资金保障、机构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智能养老技术等,尤其是资金保障制度。一方面,财政资金将委托给包括基本保障和基本服务,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另一方面,保险制度的试点护理将升级为全国性行为,以改善共享,使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必要的养老服务资金。

(五)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发展养老服务,具有一举多得效应,可以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对于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精准服务.可以分散集成为产品的需求,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提高效益。同时,对于政府来说,它还可以加强有效地的社会管理,改善政策措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绩效。因此,“互联网+”作为养老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成为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3][5]陈良瑾:《中国和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422-423、225和423页。

[2]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毛泽东作品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42页。

[4][6][9][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第148-151页,第148-149页,第151页和35。

[7]王振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8]多杰·凯让:《救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10]严浩:《本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社会福利,2004年第4期。

[11]本刊编辑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涵与实践原则》,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2]苏国:《关于“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13]李学举:在2009年民政工作全国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报》,2008年12月26日。

[14]王辉:《新思路在新时代的老年护理服务》,福利中国,2019年第1期。

[15]夏洛克·窦玉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社会报》,2010年11月12日,第1版。

[17][21]穆光宗、姚远:《探索全面解决中国特色老龄化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人口与经济研讨会纪要》,1999年第2期。

[18] 民政部:《2018年民政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8月1日,mca.gov.cn/article//SJ/tjgb/201908/20190800018807. shtml,2019年8月20日。

[19]刘长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机制》,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

[20]多吉·彩让:《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为了便于写作,本文将兴业银行和养老院(五包集中支持机构)视为养老机构。然而,在一段时间成立后在新中国,城镇福利院收养的残疾人、孤儿、流浪者和乞丐的比例很高。惠普主要解决低水平的食物、衣服、住房、医药和埋葬问题,因此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养老机构。

2(1)“三不”是指城镇居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不能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赡养人人和受抚养人,或者有能力在赡养人、扶养人和确无生活。

自2017年2月6日起,国家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限公司联合《行动计划智能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2017-2020》以来,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迅速,各地区先后推出了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泉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的意愿和需求,包括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平台的认知情况,对智能设备公司掌握情况,以及智能家居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然后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前瞻性建议,以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优化性能.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顶级设计。

居家养老.埃尼油井法戈银行

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智能化与需求调查分析E 模式——采取 泉州 城市 像 这个 例如

陈 艳娟 吕 金布尔布尔 闽南 研究所 属于 技术学 自从 二月 6. 2017, 这个 部 属于 信息 技术 这个 部 属于 公民的 事务 和 这个 国家的 健康 和 家庭 计划 委员会 共同  这个 行动 计划 对于 这个 发展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健康 退休金 工业(2017-2020年)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模式 有 发达的 迅速地 和 每个 区域 有 接连 促进 这个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方面。 基于 在…上 这 出身背景 这 纸张 设计 A. 问卷调查 到 侦查 这个 意愿 属于 这个 老年人 在里面 泉州 城市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模式 包括…在内 这个 认知 属于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站台 这个 精通 属于 聪明的 设备 和 这个 需要 对于 这个 所容纳之物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和 然后 …制造的 统计的 分析 属于 这个 调查 数据

。根据国际通用计量标准,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共有870万常住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2.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2.91%(数据来源:泉州市统计局网站),泉州市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国际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为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标准)。据估计,到2020年,该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24万,泉州市的老龄化人口正在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山养老服务业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同时低质量养老服务的供给将促进供需矛盾的升级。因此,本研究以智能养老为出发点,研究泉州市区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通过智能养老模式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升级,从而缓解泉州市养老服务业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分发给泉州市的老年人。共收到314份有效问卷。

泉州市老年人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收入和保险,第三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第四部分是被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结果表明,泉州市脉的老年人占男性的42.04%,女性的57.96%。其中60岁以上占71.34%。从文化程度来看,49.68%的老年群体为大学生或以上。在生活方式方面,53.5%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独居需要帮助,占19.5%11%。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可以大力推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从而减轻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压力。

(二)收入和保险情况

整理了问卷,发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群体在高收入和低收入方面人数最多月收入水平在中间两个年级的比例大致相同。其次,大部分被调查老年人的收入来自养老金,这也与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在整个调查样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退休前没有正式工作,导致退休后没有养老金收入,不得不依靠子女的抚养。最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老年群体都有保险。

(III)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表1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来源:r

·

调查问卷B的整理情况见表1,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一无所知,只有24.84%的人知道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受访者使用的智能设备大多集中在智能手机上,对其他智能设备相对不熟悉。虽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一些智能设备并不陌生,但他们会发现老年人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智能手机为例,有些APP无法全部使用。人大老年人诞生于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认知较低。虽然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掌握程度不高,但很多老年人愿意继续深化对智能设备的学习,因为智能设备确实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调查了泉州市采访的老年人对智能家居护理服务的需求,如图发现60.51%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实时监控健康状况功能,57.32%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智慧“订餐、沐浴和日常生活照料”功能,如“环游太平洋”、“SOS紧急救助”、“远程医疗会诊”、“文体娱乐活动”、“室内安装安全监寝服务”、“聊天解闷需要电话护理”、“远程视频”和“蒂芙尼早餐”

。根据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本次调查从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医疗照料服务三个方面总结了所需的智能养老服务。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访谈的老年人群体中,精神慰藉的需求量最高,其次是医疗保健。目前,老年人与配偶同居或独居的比例不小,导致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同时,他们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有很多不便,孩子也不在身边,因此他们更迫切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都很高。B R

(I)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泉州市内的老人对智能养老服务存在诸多疑虑,仍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政府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相关的智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并与部分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开发适合老年人接受和思考的智能养老服务维护养老服务平台,并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园、社区等人流较大的场所,向老年人及其家人讲解科普知识,培训部分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您还可以使用社区、公交车站和电梯中的公告板,通过显示屏滚动智能养老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包括适当降低养老成本,定期体检,方便日常生活。例如,综合健康检查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准确方便的多种体检,同步上传数据到平台进行分析、显示和预警。通过移动APP客户端,亲属可以立即了解家中老人的健康状况,这既聪明又方便。通过智能手表的GPS定位、健康监控、安全围栏、智能导航等功能,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安全,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智能养老服务模式。

表2被调查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数据来源:从问卷调查中,

·

(II)不断优化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性能,以及从

泉州市老年人调查中获得的数据结果,泉州市应继续进一步发展智能养老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良好运行。老年人想要获得的许多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健康护理服务,都需要在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上完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确保老年人数据安全、不泄露老年人隐私、能够为泉州市内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目前的弱势局面,首先,政府需要站出来,在城市建设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开放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其次,需要建立不同的功能中心。例如,研发中心负责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数据分析中心负责老年人开展大数据观测,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最后,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形成包括周边医疗机构在内的综合系统服务平台,将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保健中心纳入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能够自主选择服务机构,从而提供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

首先需要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在规范的法律环境中健康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强调智能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其次,为了推动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方向顺利规范发展,政府需要并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智能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不断开发新服务,最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深化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推动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了肖东的

[1]。哈尔滨市智能养老服务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8年。

服务管理论文篇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险种不断增加,保费收入由1982年7亿多元,猛增到1997年的1080亿元,保险公司也由原来垄断经营,发展到现在的以“中保”为主体,多家中外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中国保险需求将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00年保费收入将达到2480亿元,保险密度为19165元,保险深度为283%。同时据盖洛普调查公司最新调查(1999年)显示,未来两年百姓打算购买什么,选择彩电为33%,选择人寿保险占22%,名列第二。所以,作为保障经济和社会安定的中国保险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较(如1991年,瑞士、日本、英国、美国的保险密度,分别为3002美元、2487美元、1999美元、1931美元,该年保险深度超过8%的国家有:韩、南非、英、美、日、瑞士等),中国保险业尚处在一个拓宽时期。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保险市场将逐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中国保险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笔者认为,根本对策是全面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一、保险营销的本质在于提高服务质量

1960年,“ama”最先给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作为一种无形的、以风险为对象的特殊商品,保险商品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服务。与有形物质商品相比,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1、不可感知性。是指保险服务的特质,组成服务的元素是无形无质的,以及使用服务后的利益让人不能触摸。2、不可分离性。即保险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3、不可储存性。基于上述两个特征,使保险商品不像有形商品一样,可被储存起来。4、不稳定性。保险商品很难像一般工业产品实行机械化或标准化生产,质量缺乏稳定性。5、价格相对固定性。保险商品遵循的是非价格竞争原则。保险商品的上述五方面特性,决定了保险营销的根本方向在于全面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同时,据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保险营销活动中,其营销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因为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增大了“顾客总价值”,另一方面减少了“顾客总成本”。从而达到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保险市场的顾客需求。

但是,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状况又如何呢?上海保险同业工会1998年曾就服务问题,进行过市场调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资料表明:成交后业务员与顾客从未联系过的占367%;保户打多次电话业务员才回应的占36%;保户因找不到业务员而要求退保的占205%;保户发现正式保单条款与业务员推销时承诺不一致的占64%;业务员要求保户退保、转投自己的占26%;业务员在保户面前贬低其他业务员、抬高自己的占218%

。服务质量较高的“平安”保险公司尚且如此,可见,中国保险业服务质量的确难尽人意。难怪有848%的上海市民,呼吁保险公司要提高服务质量。

二、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现实意义

优质的服务有利于保险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信任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好地满足保户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保险公司续保率、增加新“保单”的目的。所以,优质的服务,能为保险企业带来销售,创造利润,是一种“双赢”策略,即顾客满意、企业获利。从保险业成功人士的一系列事例中,同样也能得到印证,如美国保险协会会长梅蒂先生,被誉为保险业传奇人物。

相反,低劣的服务,将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形象,流失原有顾客群,导致保户退保、断交保费、拒绝续保以及失去顾客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据统计,一个不满意客户,会将自己的抱怨平均告诉8人至10人。著名的推销员乔气拉德曾说过:每一个顾客背后都有250个关系人,因此,提高服务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保险服务质量测量标准

既然服务质量是保险营销的核心问题,那么,怎样判断服务质量的高低呢?美国著名学者白瑞及西斯姆等,提出服务质量模型,据他们的理论,保险服务质量有五个测量标准:1、可感知性。是指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为各种保险、服务人员外表等。2、可靠性。指保险企业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服务。3、反应性。指保险公司随时准备愿意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4、保证性。即保险服务人员的友好态度与胜任能力,它能增强保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5、人情性。指保险企业要真诚地关心顾客,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予以满足,使整个服务过程富有“人情味”。据上述五个标准,白瑞等建立了“servqual”模型,测量服务质量,即:servqual值=实际感受值-期望值。

据此模型,企业服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其实际提供服务状况(即顾客实际感受值)与顾客期望值之间的差额。由此推断,保险企业的服务重点(或判断核心标准),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值,即顾客渴望从保险公司得到的满意服务。

我们将保险企业的实际服务,按其满足顾客期望值标准,分为如下五个等级。1、基本服务。如业务员亲自向顾客递交保单。2、标准服务。如保户生日、婚庆或节假日,业务员是否送贺卡等。3、满足服务。如保户出险,业务员是否亲自参与理赔,若保户依约无法得到理赔时,业务员是否带一份礼物以示安慰。4、超值服务。如保户是一名球迷或戏迷,业务员是否想方设法送去紧俏的戏票、球票。5、难忘服务。如保户生病住院无人照顾,业务员是否及时照顾保户,甚至做保户的陪夜人。

在上述五个等级服务中,一般认为,第一到第三等级servqual值为0,第四至第五个等级servqual值大于0。若连第一等级服务都做不到的,则保险企业将失去顾客群;servqual值若等于0,则保险企业将可能拥有游离顾客群。只有servqual值大于0,保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有可能拥有忠实的顾客群,不断扩大顾客源。

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基本策略

就保险企业而言,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基本策略有两大类。

(一)标准跟近策略

它是指保险企业将自己的服务同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标准,进行对比,在比较和检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一种策略。保险企业在运用此策略中,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营销策略方面,保险企业应将自身的策略与竞争者成功的策略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关关系;2、在服务经营方面,保险企业主要集中于从降低竞争成本和提高竞争差异化的角度,了解竞争对手的做法;3、在服务管理方面,保险企业应该根据竞争对手的做法,重新评估那些支持性职能部门对整个企业的作用。

(二)蓝图技巧策略

它是指分解组织系统和架构,鉴别顾客同服务人员接触点,并从这些接触点出发,改进保险企业服务质量的一种策略。从而借助流程图的方法,来分析服务传递过程的各方面,包括从前台服务到后勤服务的全过程。它通常涉及四个步骤:1、把服务的各项内容用流程图画出,使服务过程清楚显示;2、把容易导致服务失败的点找出;3、确立执行标准和规范;4、找出顾客能看见的服务展示,而每一展示将视为保险企业与顾客服务的接触点。

五、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保险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才能确保营销战略、策略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保险公司要想提高其服务质量,首先应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世界著名企业ibm公司的宗旨是“服务”,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是“信誉第一,效率第一;顾客至上,服务至上”。

(二)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热忱、负责、高尚的修养,以及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2、训练员工拥有广泛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服务技能。3、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及诚实、守诺的工作品质。4、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保险服务保险企业服务的完整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

1、售前服务。指从开始接触顾客前的准备,至保险业务促成历经的服务过程。售前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通过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有形展示的基本要素有:实体环境、信息沟通、价格。(2)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3)协助准顾客的事业。(4)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5)准确的销售说明。(6)每个营业部开设24个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2、售中服务。指从保险业务促成至递交保单所历经的服务过程。售中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建立客户咨询电话;(2)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3)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4)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5)亲自递交保单;(6)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3、售后服务。指递交完保单后的一切服务过程。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以及发展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

通常售后服务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对客户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予关心和关注;(2)定期访问;(3)不定期联系;(4)承诺重于一切,一定要履约守信;(5)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6)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7)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让客户满意;(8)加强防损防灾服务。

【参考文献】

服务管理论文篇9

内容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 目前 运作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而供应链管理理念与 旅游 业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而联结起来的服务系统的特征相一致。因此,要 发展 旅游业就必须 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 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接着论述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进一步研究内容。 关键词:旅游 服务系统 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 应用 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 企业 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 方法 ,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 )、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 理学 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 and Billington (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 经济 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

服务管理论文篇10

论文论文摘要: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能否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是否拥有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客户。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仍然主要在提供运输、仓储等功能性物流服务,通过比拼功能服务价格进行市场竞争。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超越传统物流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首先,要认清一体化物流与功能性物流在服务性质、服务目标和客户关系上的本质区别,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其次,要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性服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实现由物流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由物流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由实物流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同时,要根据客户需求,结合物流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客户共同寻求最佳服务方式,实现从短期交易服务到长期合同服务,从完成客户指令到实行协同运作,从提供物流服务到进行物流合作。 论文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一体化物流,服务,创新 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能否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是否拥有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客户。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仍然主要在提供运输、仓储等功能性物流服务,通过比拼功能服务价格进行市场竞争。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超越传统物流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 一、 服务理念的创新 我国的物流企业大都是从运输、仓储等功能性服务切入物流市场的。要发展一体化物流,首先要认清一体化物流与功能性物流在服务性质、服务目标和客户关系上的本质区别,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1、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是多个功能服务的简单组合,而是提供综合管理多个功能的解决方案 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定义,一体化物流(INTEGRATED LOGISTICS)是运用综合、系统的观点将从原材料供应到产成品分发的整个供应链作为单一的流程,对构成供应链的所有功能(FUNCTION)进行统一管理,而不是分别对各个功能进行管理;第三方物流(3PL)提供商是为客户提供多个物流服务,最好是将这些服务一体化的企业。可以看出,现代物流企业以一体化物流服务为发展方向。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是单纯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多个功能性物流服务的组合,扮演物流参与者(INVOLVED)角色;而是需要将多个物流功能进行整合,对客户物流运作进行总体设计和管理,扮演的是物流责任人(COMMITTED)角色。 由于物流功能之间存在成本的交替损益(TRADE-OFF),因此,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是简单地就功能服务进行报价,而是要以降低客户物流总成本为目标制定解决方案,并根据优化的方案进行整体服务报价。美国物流专家BOB DELANEY将物流定义为“管理移动和静止的库存”,认为真正的物流节省来自于通过库存管理和控制来降低库存水平。比如将美国平均销售库存期从1.37 个月降到1.3个月,就可以节省物流成本250亿美元。但功能性物流公司只专注于自己提供服务的运输、仓储等功能领域的成本降低;而不能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管理移动和静止的库存”。因此,他们只能得到有限的成本节省,且很难持续;而不能提供优化整个或大部分供应链的物流解决方案,最多只是提供次优方案。 所以,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物流解决方案合理性的竞争。物流企业在开发一体化物流项目时,必须对目标客户的经营状况、物流运作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有透彻的了解,根据物流企业自身优势找出客户物流可以改进之处,为客户定制物流解决方案。而要做到这些,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 2、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目标,不仅仅是降低客户物流成本,而是全面提升客户价值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CLM就一直在组织对企业物流绩效衡量和第三方物流价值的研究。根据最近的抽样调查,在过去两年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8%,物流资产下降24.6%,订货周期从7.1天下降到3.9天,库存总量下降8.2%,说明第三方物流服务能从多方面提升客户价值 。 实际上,货主企业的不同管理者对第三方物流价值的理解各不相同。运营总监(COO)做出将企业

服务管理论文篇11

1.2“文明服务缺陷管理系统”工作小组

成立“文明服务缺陷管理系统”工作小组,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根据患者反映突出的情况,组织工作小组相关成员进行核实查证,定期、不定期进行会议讨论,重点针对患者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

1.3缺陷处理闭环系统

建立科学、系统、高效、客观、全方位的处理机制,重点针对存在缺陷的服务环节进行管理干预,建立“受理—查证—整改—反馈—评价”的缺陷处理闭环系统。通过对患者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核实,经过工作小组讨论提出整改方案,根据具体情况试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反馈进行评价,对确实存在流程缺陷的环节进行再造,从而实现服务患者、服务临床、服务职工的目的。

2效果评价

图1显示,流程再造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显著地表明了医院管理侧重点的变化,以及医院医疗服务流程的逐步完善过程。图2所示,流程再造主要涉及并参与部门前5名分别为信息中心、医务处、财务处、护理部、总务处,也侧面说明了患者反映比较多集中在以上5个部门,也明显看出各部门所占的比重。

3推进流程再造案例

3.1案例1:门急诊药房合并我院的急诊药房一直存在流程不顺畅,导致患者看急诊时交费、取药环节存在一定不便。经过管理系统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搜集相关科室意见,协调相关工作负责人,医院作出调整:将急诊区域重新装修后,将急诊药房搬到一楼大厅门诊西药房南侧;资源整合、系统调整,实现在急诊收费处收门诊处方;急诊药房与门诊西药房间墙壁打通,将急诊药房与门诊西药房合二为一,患者可以在看急诊时及时拿到门诊药品。以上系列调整增加了服务窗口数量,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待时间,实现了医院门急诊总收费次数下降,减少了患者来院次数。3.2案例2:血气机和血气试剂整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西直门院区和白塔寺院区,两个院区之间有15~20分钟车程,故两院区很难共享医院的部分设备。医院原来共有9台血气机,其中老院手术室1台、老院50病房1台、呼吸科3台、新院手术室1台、外科监护1台、肝移植监护1台、心外监护1台。虽然可以满足患者需求,却存在一定的浪费。白塔寺院区血气机使用率相对不高,鉴于血气机试剂使用的特殊性,白塔寺院区平均20天做10个,收费1200元,试剂成本8000元,即每20天医院亏损6800元,每年亏损合计12.41万元。经过管理系统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搜集相关科室意见,协调相关工作负责人,医院作出调整:调整血气机数量至7台,整合血气机使用区域,其中老院检验科1台、呼吸门诊1台、6B监护1台、6C监护1台、4B监护1台、新院手术室1台、急诊抢救室1台。调整后的血气机使用布局更加合理,在保证患者使用的同时减少成本,增进效益。经统计共减少血气机设备成本25万元,加上每年白塔寺院区减少试剂亏损12.41万元,共计37.41万元。

4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服务管理论文篇12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2.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

2.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

3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3.1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

3.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

3.3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

3.4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政府行为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

3.5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服务管理论文篇13

律师协会是两新组织,要想加强律师行业管理,引导律师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律师协会自身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与改革,寓管理于服务,努力推进律师行业自身的管理创新。近年来,在市司法局领导下,市律师协会按照律师“两结合”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协会民主管理、自律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推进律师业规范管理,相继制定了律师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议事规则,会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会长值班制度和各专门委员会、业务委员会的工作规则,律师投诉违纪处理办法等一批行业规则,将律协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促进了全市律师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从党、政府和社会群众对律师行业的要求以及律师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来说,律师行业的管理创新,仍然任务艰巨,思想观念有待转变,相关认识有待提高。

(一)律师协会职能定位的再认识

《律师法》规定了律师协会的主要职能是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总结、交流律师工作经验;制定行业规范和惩戒规则;组织律师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对律师的执业活动进行考核;组织管理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实习活动,对实习人员进行考核;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实施奖励和惩戒;受理对律师的投诉或者举报,调解律师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受理律师的申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律师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律师法》从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律师协会是“律师之家”的着眼点规定了律师协会的职能,内容比较具体,但按照社会发展情况和律师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来说,《律师法》关于律师协会的这一职能定位是有待于提炼和丰富。

律师协会作为律师行业的自律性自治性组织,其职能归纳起来说应该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一是提高律师执业水平;二是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三是化解律师执业难题;四是引导律师执业开展。律师协会这四项基本职能,应该是律师协会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评价律协工作成效的四个方面,更是律师协会职能发挥的“四个车轮”。律师协会工作的开展和安排,律师行业管理创新与制度设计,均应围绕发挥律师协会的四项基本功能展开。

(二)改进律师行业管理方式

律师协会以发挥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来引领决定工作目标和内容,其工作方式应该是按照来自律师行业的民意以及来自社会对律师业的需求,寓管理于服务,通过办理一件一件实事、好事,来谋划和推进律师行业的发展。具体:

1、提高律师执业水平。就是适应社会对律师服务质量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律师进行业务学习与培训,或整合人才资源,不断提高法律服务的水平。

2、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包括规范律师个人的执业行为与规范律师事务所执业行为两方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法,进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制定律师执业操作指引,制定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规范,制定律师事务所聘用人员规则、扶持帮带年轻律师指导意见、内部分配指导意见等,指导和规范律师个人的执业行为,规范律师事务所执业行为,使律师行业始终健康发展。

3、化解律师执业难题。律师执业难题包括“三难”(会见难、取证难、阅卷难)的老大难问题,也包括律师行业发展遇到的更深层次的难题,如律师社会责任的公益性公共性无偿性特征与律师职业市场性之间的矛盾;如青年律师成长需要培养与扶持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律师行业目前无相关良好扶持机制和资金保障的矛盾;如律师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需要,与目前律师行业资源要素分化细化的矛盾,等等。针对这些关系行业发展的难题,律师协会需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努力找出化解难题的路径和方法。

4、引导律师执业开展。律师执业开展需要依靠法律服务市场的调节,但因法律服务市场不完善,市场传导调节作用往往失灵和滞后。律师执业开展,更需要在律师协会不断整合资源进行平台建设的前提下,改变服务方式,组团提供服务, 主动提供服务。组织和引导律师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主动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组织和引导律师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坚持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各类纠纷矛盾,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通过引导律师改进执业理念,转变工作方法,实现律师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以完善年度评价考核机制作为工作抓手

律师协会围绕职能展开工作,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机制,一个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建立完善的年度评价考核机制。在律师协会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进行不断规范与引导的基础上,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进行年度考核,既是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行行业管理规范与行业指导意见情况的检验,也是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行为的一种评价,可以起到事前风向标、事中指挥棒、事后校正器的作用。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年度评价考核机制,是律师行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主动发挥律师职能作用是律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法

律师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民主法治进程,保障人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律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律师工作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得到党、政府和社会认同。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其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

(一)律师发挥职能作用路径的再认识

修订通过的《律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一规定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律师是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这个含义与国际上关于律师是自由职业者的定义接轨;其二,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个含义要求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反映了律师职业的司法性、社会性。然而,就对律师的地位作用的定位而言,《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位就是前者,即律师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后面的那三个“维护”并不是对律师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界定,而是前者定位衍生的要求。《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位,局限于律师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自由职业者的认识,对律师发挥职能作用的路径也局限地设定于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这样的定位是有欠缺的。

随着社会发展,律师的服务范围已经从单一的诉讼业务延伸到为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凡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无论是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金融创新,还是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无论是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事务,还是国际贸易、涉外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等,都是律师发挥职能作用的舞台。律师职能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制度建设、行政执法、社会管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提供、社会矛盾化解等多方面,如仍局限于“律师是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的认识,会束缚了律师社会功能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评价和职能定位。

可以说,随着律师业的发展,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内涵已经得到了丰富和充实。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律师法关于律师的定义有待修正。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的法律服务专业人员。律师职责是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律师为社会提供的法律服务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接受当事人委托,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另一条是主动通过接受政府购买、政府补贴以及无偿提供方式向社会提供。其中,律师接受当事人委托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律师一般是被挑选、被聘请的情形;而通过接受政府购买、政府补贴以及无偿提供的方式提供法律服务的,则要求主动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法治建设,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社会矛盾化解,服务社会困难群体或特殊群体,法律服务以公共服务供给形式积极主动供给。

(二)律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