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学习材料实用13篇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1

高中数学教材不仅仅是一门习题和讲义,在习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延伸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仔细挖掘的力度,将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德育的综合性材料。

(一)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碰到新公式的时候,往往在课本的下方或者课本最后都会链接上发现这套数学公式的数学家的故事和简单经历。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数学家的故事连同相关公式一起讲解出来。当然,课本上的简介比较简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延伸工作。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来激烈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摸索,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运用现实材料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数学中,材料题的运算比较多。这类题型往往只是运用材料的躯壳,实际上只运用材料中的数学内容。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容易忽略材料。在新课改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现实材料。一些现实材料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也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教师应该通过材料来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积极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通过数学规律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高中数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内容。比如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特殊规律来实现规律的一般化处理。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规律来向学生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德育环节的搭配,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一)创设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可以通过与所讲的公式紧密结合的时事国情,特别是我国在科研创造、科技发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新成就,来提升自己对该公式的重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通过学习小组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比如开设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讨论小组。在讲解到某个数学规律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既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互助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适时鼓励

课堂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鼓舞,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客观点评渗透德育教育。当然,这种适时鼓励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比如有学生总结出了很好的数学记忆方法,教师在鼓励的时候,可以将鼓励的内容从认真学习上升到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索的层面上。

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2

一、抓住学生的眼球――思想品德课堂的“色”

一道菜要吸引客人的食欲,“色”排在第一位,要色泽鲜亮,让人看了就想吃。同样,思想品德课要吸引学生,也是“色”字当先。思想品德课堂的“色”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于教师的选材。选材要把握两点:1.材料要新鲜。就像食材要新鲜,烧的菜颜色才会诱人一样。思想品德课的选材也要新鲜,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怎么新鲜呢?首先,教师选材时要注意:这个材料对学生来说要新鲜,过于陈旧的材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又在老调重弹,上课提不起兴致。比如有的模范人物的故事,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少,再举他们的例子,就需从新的角度切入。其次,还要注意材料的时效性,特别是科技方面的材料一定要够新。由于科技发展速度惊人,今年的科技新产品,明年就已经被别人超越了。笔者在2012年时曾给学生讲苹果公司的发展,给学生看iphone4S的演示视频,当时学生都觉得苹果手机真的很新奇,很酷,人人都想要一部苹果手机。可是2013年再提到苹果公司,已经有学生说苹果手机不怎么样了。对学生来说,苹果公司已经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了。2.材料要适合。选材时,除了要考虑材料的新鲜度,还要考虑材料是否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材料不适合教材,不适合学生,这个材料再新再有趣,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来说也是失败的。那就如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那样,让人贻笑大方了。

二、关注社会热点――思想品德课堂的“香”

吃菜要讲究时令,上思想品德课也要讲究时令。这个时令,即是指思想品德课堂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学生会觉得老师讲的刚好是我想听的,不是枯燥的大道理,而是马上就可以学以致用,学习兴趣会立刻高涨。如在讲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时,我提到未成年人李某某及同伙的案件。让学生分析:1.为什么不公布这几个人的姓名?2.为什么法院不公开审理?学生讨论很热烈,发言很积极。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点――“司法保护”理解得也很透彻。而在后来的知识考查中,学生也很少出现错误。

三、激感――思想品德课堂的“味”

吃菜要讲究味道,上思想品德课也要讲究味道。“身在其境,方知其味”,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自体味。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加上各种调味料,如音乐、视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津津有味的。如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节课时,我就把学生带到校园的花圃里,让学生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听着悦耳的鸟鸣,闻着桂花的甜香,感受着自然的美好。然后问学生在这里的感觉好不好,学生都说好。再问:为什么好?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说因为这里有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时大自然变成了最好的老师。

四、依托学生――思想品德课堂的“形”

好菜要有形,好的思想品德课也要有形。思想品德课堂的形就是它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课堂实施的是“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即所谓的满堂灌。整个课堂仅仅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追求的是学生“学会知识”,而不是“会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学目标的低水平,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教学语言的贫乏化,使学生的学习简化为一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学生成了毫无思想的机器,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本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过程变得枯燥而干瘪。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严重弱化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成为阻碍人全面发展的“帮凶”。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分享。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开放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互动学习,给学生多一点“动”的机会。

新课标的出台,使思想品德课堂掀起了一场教学革命,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希望我们每位思想品德老师都能有一手炉火纯青的烹饪手艺,把思想品德课打造成学生“吃了还想吃的、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美食”。

参考文献: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99-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现行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中的重点课程之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而运用“理论导引+材料分析+情景表演”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一、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能否有效地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能否有效地结合学生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要求和规律,能否对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普遍关注的热点、困惑和所思所想,尽可能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着这个思路,该课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应在把握教学基本要点和了解大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体系。在观念上应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有所不同,它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更强调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处理好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根据对教材理论体系基本脉络的把握,设计课堂教学体系。同时,教学体系设计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应准确定位,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应处理好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关系,使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来提升理论,形成“精、实、活”为一体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精”就是课堂理论讲授的内容要精选、精讲;“实”就是应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活”就是教学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第三,应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为此,应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做到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民主氛围,开展多样的活动,变“满堂灌式”的教学为双向交流式教学,为学生健康成才服务,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丰富理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

二、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明确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有突破,在理论的精讲方面下工夫。引导学生对人生修养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其次,应在材料精选方面花力气。通过对一些典型材料、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善恶美丑是非的分辨能力,引发思考,加深他们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最后,最直接的要求是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的行为养成方面加强引导。学生主体性道德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教育专题活动,进行情景模拟,加强行为操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学生明辨事理,培养良好的品行。“理论导引+材料分析+情景表演”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共同为一个教学主题服务,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显著提高。

三、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理论导引。即在每个专题教学中,先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研究现状,以及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展示理论的深刻性、透彻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只有把理论讲深、讲透,才能以理服人。那么,关键就是怎样讲好。针对大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思考的特点,把所要讲的理论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为此,首先,应在所讲授的理论主题上找到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并提出问题;其次,应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观点,使之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直至产生共鸣;再次,应进一步向学生阐明学习某一理论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它。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理论讲授,学生就比较易于接受这个理论,易于与教师达成共识。在理论导引阶段,提出的理论问题要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显现出理论所特有的以理服人的思想魅力。

第二步:材料分析。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就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两步,首先,要求教师提前收集相关材料、优选案例,特别是收集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里应注意所选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教育性,以便更好、更生动形象地使学生理解所学理论,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其次,应注意安排好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授,把“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成师生共同完成的一场“合奏”。

第三步:形式多样的情景表演训练课程。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应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景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品德论”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争论的话题离主题越来越远,甚至经过激烈的争论仍不得结果时,这时教师就应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艺术地加以引导,既要把话题拉回来,又不至于破坏原来的热烈气氛。当学生讨论到一定的时候,教师应适时作出总结,解答学生的疑惑,表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树立“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学习精神。实践表明,通过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学生既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发散思维,又提高了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及辩论技巧等,同时还提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此外,可结合具体的单元训练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情景表演训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培养大学生开朗自信的品质,作为衡量该门课教学效果的一块试金石。在专题训练中,引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体验模式教学法”,它的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与人交流的愉悦,学会欣赏对方,同时在他人的夸奖鼓励中提高自信心,消除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抑郁情绪,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这个过程应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必太拘泥于形式。每次活动前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设定相应的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理论导引+材料分析+情景表演”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展开,从多层面、多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运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特点,可以说在进行理论导引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在进行材料分析时,展示了理论魅力,培养了学生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情景表演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拓展了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胆略和辩才,最终让他们感受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一门“活”的课程的无穷魅力,这是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也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感动与实惠。

【参考文献】

[1]胡少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J].新西部,2007(6)

[2]王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性教学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9)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4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是有形的正能量,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理论分析】

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指出,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2.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强调,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3. 文化塑造人生。指出,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4. 传统文化的继承。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6.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指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2.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指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

3.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文化制度的巩固以及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我国的国家利益。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指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2.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指出,要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道德模范是旗帜,是典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为领导人及配偶定制了中国特色的服装。该服装名称为“新中装”,其根为“中”,其形为“新”,其魂为“礼”。“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礼”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新中装”体现了

①坚持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特征

②回归古代服饰,体现民族精神

③树立文化自觉,继承优良传统

④凸显中国特色,彰显文化自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2014年教师节前夕,主席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一观点是基于“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

①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的重要表现

③是民族文化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我就是你的拐杖,请你放心地靠在我的肩膀!”4年来,佛山某小学学生伍颖睿甘当残疾同学的“小拐杖”,风雨无阻。今年六一前夕,伍颖睿同学入选2014年“全国美德少年”。伍颖睿同学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文化并不神秘,先进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 自强不息是鞭策我们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C.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D.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4. 近来,网上不断有人造谣,说雷锋是假的,是假的,刘胡兰是假的,狼牙山五壮士是假的・・・・・・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中国人,可偏偏有人罔顾事实;西方媒体更是别有用心,说雷锋“已成为一个失控的谣言”。这警示我们

①要敢于否定和批判,树立创新意识

②必须警惕的危害

③必须警惕文化渗透,维护文化安全

④真理是客观的,必须坚持真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世间再无“扫地僧”!2015年1月10日,国内遥感领域泰斗、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小文在京逝世。李小文院士因其衣着朴素作报告的照片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现实版“扫地僧”,还因孜孜以求、德艺双馨获评2014年度“感动北师大”新闻人物。下列选项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高贵品质的有

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③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④ 独树一帜,我行我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针对漫画《楼上楼下》反映的问题,下列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切合题意的是

①价值选择: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②教育目标: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③学习途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④行为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①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

③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④说明人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相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2015年1月上海某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在今天,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A. 必须形成特定的传承仪式

B. 必须遵照原有的涵义去理解

C. 应该采用统一的活动形式

D. 要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北京同仁堂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346年的历程中,同仁堂的品牌的维护和提升、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已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国家汉办签署了联合推广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

材料二: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深得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理念。在质量文化上,同仁堂以身家性命担保药品质量,磨练出诚实守信的制药道德,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经营理念上,“诚信为本,药德为魂”,“患者第一,顾客至上”始终是同仁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知识,谈谈同仁堂为什么如此重视企业文化?

(2)结合材料二,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同仁堂是如何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

10. 下列是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是有形的正能量。要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要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材料三: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1)材料一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材料二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用道德模范的事迹引导中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必要性?

(3)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的?

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4. B 5. A 6. D 7. B 8. D

9. (1)①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同仁堂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既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自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承担社会责任。

②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往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同仁堂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提升海外消费者对同仁堂的认同。

③企业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同仁堂通过自己的企业文化,宣传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价值取向,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④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同仁堂的经营理念是“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可以树立同仁堂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同仁堂继承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同仁堂文化。

②坚持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仁堂深得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它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③坚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仁堂经过346年的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④自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仁堂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

⑤利用科技推动文化发展,重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同仁堂利用孔子学院的实体和网络平台,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

10. (1)二者既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①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思想道德,总是同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去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可以引导我们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可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可以引导中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道德模范的事迹,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引导中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材料中“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等可以体现。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5

1 教学内容的情境“素材”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是反映和表现新课标精神和要求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笔者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反映和表现新课标精神要求的素材也会大量涌现。各个地方又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都应被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也应与时俱进,也应联系各地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依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不拘泥于教材。选取最新的,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于这些材料与学生距离最近,有典型性、说服力、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所以更有利于学生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总是坚守这一思想,经常性地采用这种方式,发现学生很感兴趣,主动地搜集材料,在课堂上踊跃地发言,积极展示自己的材料。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课堂为阵地的,其主要方式就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讲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思想品德课堂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够适应时展的精神,以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所盼。面对目前我国社会的蓬勃发展,不断发展的社会以及渴望新知识与新思维的学生,思想品德教师就需要具有创设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的能力及素质,即“寓教于乐”。对于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而言,是非常的和谐的。那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是非常之高的。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一种教师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老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3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把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是初中政治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让课外生动可感的实例来弥补课堂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教材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用课外的实践活动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例如,学习法律知识,可以请司法工作者或律师开讲座,效果很好;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请人大代表做报告,等等。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使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位哲人说过,习惯养练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实践证明,在所有成功的人士中,不一定都有超人的智慧,但一定都有良好的习惯。现在的中学生,好习惯不多,坏毛病不少。学习怕吃苦,对己不负责,在思想品德学习上突出表现为:缺乏记忆的积极性,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专业素养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低层次的要求出发,七八年级教师不贪高求远,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学习掌握某一课内容,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及怎么做,学习时怎样对知识要点做圈点勾划和批注,答题时如何用序号整齐排列,怎样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等;九年级侧重于技能训练,备战中考,讲规律,讲联系,讲考法等。这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出发,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奠定了基础。

5 实施实效性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三维整合,学生学习知识从横向上看是知识的不断递进、加深,从纵向上看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所以,我们在课堂评价中要把三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5.1 评价角度的多维性。

所谓评价角度的多维性,是指对学生的学生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如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

5.2 评价注重过程性。

所谓评价注重过程性,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着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到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评价。

5.3 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纸笔测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的思想课程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为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新课标,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6

一、时事材料选取的目的

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离不开时事政策,时事政策教育是思品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广大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这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作为国家政策的宣讲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把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也是对自己和学生负责。一是中学生正处在大脑迅速发育时期,思想激烈斗争时期,对许多社会现象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强行将课本的观点采用“填鸭式”硬填进他们的大脑,会适得其反,通过辩论,交流,理越辩越明。如针对现在学生迷恋网吧,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题目“中学生该不该接触网络”。学生畅所欲言经过辩论,学生体会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是我们的一个好助手;但也可以使人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 ,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与乐趣,不做“网奴”。二是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播报一下近段时间发生的热点新闻,并组织学生对新闻进行点评。在点评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三是使学生利用节假日、活动课时间走出课堂深入生活,靠自己的听、看、问、记来感受生活。获知得第一手的资料。在讲解《面对发展变体的社会生活》时,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新城区、工业园,当地的工厂、商店、超市。向家中的老人请教。对比近十年来家中在吃、穿、住、行方面的变化。学生体会至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如以前出行骑自行车,现在家庭轿车进入普通家庭,以前一件衣服穿好多年。现在穿衣讲究时尚。款式、面料、个性。以前联系靠邮递员,现在都发伊妹儿、QQ了。使学生获得第生手最为鲜活的资料。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引导学生选取时事材料

虽然目前学生选择时事材料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由于受到阅历、知识面的原因等还是不强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养成关注的好习惯。一是向学生推荐一些重要的新闻栏目,如: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中国新闻、网络有新华网等。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积少成多。二是要向家长说明关注时事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增长明辨是非的能力,要争取家长配合关注学生收集时事材料。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共同关注学生选取时事材料,以此增加学生的时事素养,借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时事材料的选择标准

1、时事材料有代表性。我们知道一个内容的时事材料两个人写就有两种方式,为此在选取材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时事材料,让学生看后能激起内心的共鸣。越典型越有代表性。不能为选材料而材料,导致课堂表面看来挺热闹而学生什么也没学到,一定要选择有内涵的材料。

2、材料的选择需是正面的。我们知道时事材料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为此我们要多选择宣扬社会真、善、美的时事材料,同时要体现我们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材料、体现社会主旋律的材料、是客观向上的材料。因为此时的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但初中阶段是关键时期。为此这些材料用利于使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

3、材料要客观公正。所选材料不能是小报报道。要经的起实践的检验,要有官方认证。思想品德课讲的是真理,所选材料不可胡编滥造。更不能道听途说,必须言之有物、客观公正。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树立,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初中思想政治课“忆”“读”“辩”“联”“练”五字教学法。下面以《依法治国》一课为例,谈谈这五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忆――情境导入

“忆”即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所谓纵向,即从七年级到九级政治学科的内容;所谓横向,即各学科和思想政治课相关联的内容。课前预设时,笔者投影下面材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一:某公司擅自砍伐其所属商店门前的几棵大树,环保局依法对其做出罚款处理。该公司拒不交罚款,环保局将其告上法庭,判决后该公司仍不执行法院做出强制执行的决定。直到查封其商店,该公司才交付了罚款。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党政高层领导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徐才厚等一大批高官纷纷落马,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问:1.材料一、二对当事人处罚的依据是什么?它和宪法是什么关系?2.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3.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唤醒了学生的记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既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创设了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读――新知体验

“读”是整体把握,是学生熟悉体验知识的必备环节,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圈”“点”“勾”“画”“注”,找出难点、疑点、困惑点,便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课阅读前用一体机投影以下思考题。1.依法治国是什么意思?2.依法治国的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具体指什么?3.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5.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必须明确什么?6.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7.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后学生分组交流阅读情况,并找出共同难以应对的问题。对没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辩――评判是非

“辩”就是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困惑点进行辩论,以明辨是非。教学过程中因发现学生对德治与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疑问,笔者便设计了辩论题。

甲方:法治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是因为其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所以法治比德治为更重要。

乙方:德治的感召力和劝导力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所以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明白: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是互补关系,同等重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联――知识延伸

“联”是教学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重要性,视频展示案例:个体书摊老板向两名中学生兜售书刊,被学生举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了书摊老板。

问:1.结合新知,评判分析书摊老板和两名初二学生的行为。2.假如材料中的初二学生是社会上的其他人,请你想象他们会怎么办?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净化文化环境?

这一联系,使课堂平添趣味,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五、练――学以致用

“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知识的消化、迁移,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练习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带劲。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做到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本课设计了如下练习。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8

时代在进步,课标也在更新,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对问题的看法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更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我一有时间就会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标内容,正确理解教材设计意图,不断丰富自己。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自觉转变观念,在学校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说课,与同事相互切磋,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我们还规定每一堂课的宗旨:“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我们还联系学生实际,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保证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尽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在不同的课题中我都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重视学生课前准备活动。在上课前,我先请学生准备好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或与课本有关的散文、歌曲、照片,或一些相关的事例。这样就弥补教师独自收集材料的局限性,又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对自己动手查找的资料很喜欢。有的学生还注意将课内的模拟表演和成果展示相结合,做到主题突出。例如,在第三单元主题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场“高雅趣味展示会”――琴棋书画表演会。我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上,有的学生把从家里拿来的藏品展示给大家,有的学生拿来了各种各样的棋和棋盘,有的学生当堂展示了双手写粉笔字。写毛笔字,有的还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事先准备的光碟,播放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学生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了课堂,他们多姿多彩的爱好兴趣让我感到惊奇与震动。我深深地慨叹:感谢思想品德课让我了解了这么多思想丰富、多才多艺的学生。思想品德课让我看到了学生博学众长的一面。学生的动手动脑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还有一次,我在课后安排了10分钟的“自由讨论”活动。针对当今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有的学生就现代中学生深受电脑不良诱惑的影响展开话题,各个思想活跃,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谈友情,有的学生谈亲情孝道,有的学生谈生活,有的谈学习,有的谈理想,还有的谈法律等等。如此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成长,在驳论中成熟。学生辩论的热情很高,都踊跃发言,有的话题余兴未了,课下还接着讨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自演自发的小活动,虽与教材无多大关联,但却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的事例与材料,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它排除了学生内心的困惑,解除了学生的错误认识,除去了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同时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收集总结能力,也推动了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三、抓主题、引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主题,认真理解和领悟课标要求,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本中的材料多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呈现,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快速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这样的课题需要教师把这些材料、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体会并引导他们表达出其中的寓意。抓住主题,呈现情景,激发学生感悟,也就达到了课标要求。这种授课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高效。

除了很好地利用课本中说的材料,有时引入现实中的实例用于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六节《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流”时,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一些典型事例,把它们做成材料,运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用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请学生思考网络交往给他们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我重视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近距离效应,加深了主题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我在多年的思品课的教学中,以七年级学生为始发点,采用多种教学艺术展示生活实例,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了学生现代的道德观、价值观、社会观及人生观。我还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搭建了参与、评判、表达自我的课堂平台,也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板书,要在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9

一、材料呈现要有典型性和讲述式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教学材料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来呈现教学材料,因人、因内容而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授同一教学材料,所用的呈现方式也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对象等的变化而改变。唤起学生沉睡的思维,才是材料呈现的意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情景材料的呈现还要有典型性,指具有特殊性材料。材料的呈现也可去粗取精,泛指除去杂质,留取精华。而思想品德课堂中材料的典型和简约就是情景材料的去粗取精所强调的。在现阶段的初中思品课堂上,情景材料一般存在以下问题:材料陈旧,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起来;某位教师在讲究我与他人协同合作时,采用的材料时政性都较强,但初中的学生年龄还处于较小的阶段,再加上教师只是单纯地用语言把材料内容念了一遍,其实学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尤其是初中学生对时政内容还有些生疏,导致学生对此类材料兴趣缺失,无法正确对待学习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情景材料时,要有典型性。教师还可以用讲述式将材料给呈现出来,通过语言叙述和表达一定内容的内涵,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形象生动的理解,加深记忆,学生也可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调动对起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材料呈现要有针对性和多媒体化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要呈现给学生的情景材料应该是具有针对性和直观性的,但有些教师在选择情景材料时,没有切实的从学生实际以及理论实际发出,毫无针对性和原则性的去选择情景材料,给学生灌输的也都是一些表面现象,甚至有些材料都是脱离实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为教师所灌输的材料毫无选择性的接受,而脑海中也没有知识也形成不了完整的概念,导致最终没有学习到有用的内容,教师的教学也是失败的。从而就要求教师要由表及里的给学生灌输情景材料。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被新奇事物吸引,教师在进行材料呈现时,还要投其所好,比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在当今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强制而又古板的给学生灌输教学材料。这就说明教师选择的情景材料要有针对性和投其所好的呈现,材料的选择和呈现都是针对教师目标的重难点。除了材料呈现的具有针对性,还要具有多媒体化,多媒体通常指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材料的要求,对有关的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教学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种交互方式演示给学生。这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为丰富化和直观化。

三、材料呈现要有整体性和探究性

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材料的呈现还具有整体性和探究性。首先是整体性,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不能打乱重点。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着重遵循,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因此对情景材料的选择与呈现要强调整体性,一般有以下几点:(1)注重情景材料与学生实际的联系。只有建立在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上才能对情景材料进场构建,材料只是学习内容的点缀,要和学生所要学生的知识点契合,将创设依据应为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所服务。才可积极发挥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2)注重材料间的联系。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材料都和教学内容有关,有些教师还准备了不同的教学材料,之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整体确实连贯性,学生在根据材料学习时,无法由当前知识点去过渡到下面的知识点,缺乏优化组合的条件,不能将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作用给真正发挥出来。因此,情景材料不仅强调整体性,还具有探究活动性,指人们为了了解某项知识或程序,通过亲身研究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来证实和揭示这些知识和程序,从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它们。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情景材料的有效呈现方式分析得知,有效地选择和呈现材料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材料的设置不仅要结合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和今后的学习内容具有关联性,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总而言之,情景材料的呈现又有整体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运用材料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10

一直以来,我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基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需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有机结合起来,方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时事热点作为与思想品德关系紧密的内容,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具有e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师,应当将时事热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时事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意义分析

从根本上讲,时事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

1.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性存在的不足

虽然,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的课本是最新版本,但是,对于课本教材的编写而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不可能随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编排教材。因此,相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而言,任何一门科目的教材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将时事热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弥补教材滞后性的不足。各种与现实生活的活生生的案例,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显得愈发的前沿化。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将时事热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教条化的内容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含义。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有荣辱观念,有道德观念,懂得用道德的准绳约束自己,做一个明礼诚信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3.有利于丰富教学的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的讲解之上,势必会使得学生感到无比的枯燥乏味,并且不知道如何将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时事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与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时事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策略

1.利用时事热点作为课堂导入

情境教学是当前一中有效且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备受广泛关注并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课堂教学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利用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作为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效果也许会非同寻常。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时事材料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真实性、广泛性等特点,比较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材料。教师应根据本节思想品德课所学内容选择有关联的时事材料,通过展示、设问、讨论、解答等过程讲解时事,引出新课。时事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内容,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利用时事热点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而案例教学则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有些内容略显深奥。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地阐述理论,不仅不易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甚至给学生留下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印象。这时,如果适当地利用时事材料,一来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来可以用时事中现实的、鲜活的事例证明课本知识的正确,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关注热点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而面对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们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立足于时代的前沿,不断学习和进步,方能取得生活的胜利。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最新最热门的话题,并懂得思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收集时事热点,在课堂上演说,这样能促使他们放眼社会、放眼世界,督促他们去关心时事热点,有利于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初中生为了把一个时事热点说清楚,必须阅读一些正面报道的报刊杂志,收听广播新闻,浏览正规的新闻网站,还可以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甚至可以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演说的方式可简可繁,既可以口头演说,也可以将收集的资料做成PPT,在网络课堂上边放边讲。

总而言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学生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将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作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时事热点对自身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意义,并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思想品德与时事热点的有机结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11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可见,我们还要钻研和吃透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活动形式要行之有效,否则宁愿不设置活动。对教材要敢于二次开发。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课程设置的很多框题的主要内容仅用很少的篇幅阐述。学生学习时,很难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补充相关知识,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拓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事为材料展开分析,让学生归纳,从而得出结论观点,构建知识框架。同时,及时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补充课堂教学的生成,进行教学反思,完成二次教案。"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课才是好课,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想想怎样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真正成为一名能创设高效课堂的优秀教师。

2.联选择恰当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的事物。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就要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厌学现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以来,我体会最深的是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老师的学识再渊博,却不懂得怎么教学生,肚里有水倒不出来,这样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我在上课前常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走进学习,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书本里的知识是活生生的生活现象。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区实际,精心选取案例,材料,创设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

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3.1 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12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且能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授课时应该对课堂的导入作精心设计和布局。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关注和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热点素材,它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讲七年级下册《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时,我选用电影《少年犯》插曲《心声》的MTV导课,学生边听歌边看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然后我及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对人的危害,在学生发言中顺利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每节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情境导课之外,采用名人轶事、励志故事、热点新闻及案例分析等,都是精彩导课的不错选择。

二、用新潮幽默的教学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以往由于教材和传统教法的缘故,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总感到枯燥空洞无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也发生很大变化。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看,趣味性与实用性大大增强,案例、故事、名言及高科技介绍等内容包罗万象,更贴近生活。许多具体情境是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的,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想方设法地缩短教学材料和学生认知的时空距离,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入情入理的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课题,通过生动的视频、美妙的音乐、生活的场景、角色的扮演等形式创设不同的情境。此外,采用新潮流行的网络用语、广告语和学生熟知的小品经典流行语言,能够大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乐中学,学中乐”的乐学效果。例如:讲授《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课,在讲到“珍惜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借用了小品台词“冲动是魔鬼”、标语“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等语言,使学生明白和他人发生不愉快时不能冲动的道理,知道一草一木也是有生命的,生命是宝贵的,必须尊重;在讲《培养亲社会行为》时,我借助春晚小品《扶不扶》的情节,引用台词“人倒了可以扶,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让学生讨论时下网络、电视等媒体热议的“看到摔倒老人扶不扶”的热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关注与思考。引导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正确分析问题,掌握具体的助人策略,结合“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媒体热词,使学生认识到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师幽默、风趣、新潮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寓教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从而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三、重视课文中材料的作用,并选用合适资源激情引趣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篇1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54-02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思想品德学科生活化、情境化的学科特点,使用课件教学更能为学生模拟、创造一种情境体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对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掌握,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课件的制作以及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课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主要依赖教师单纯的讲授,这种讲授是建立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简单的说理教育,缺乏足够的内容支撑。这就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所接触的知识面相对狭窄,不能占有广泛的感性材料,不能有效地理解、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所要传达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低下。课件教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为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课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课件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学生感性思维较活跃,加之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相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导致部分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课件教学的引入,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的方式,通过情境化的模拟、真实情景的再现、新闻热点的播报等方式,将教学材料以一种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课时,讲到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采用视频播放人才市场里毕业生人头攒动的场景,再展示近三年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数据,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就业压力。并提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本课的知识,如何解决?这样一下子就使得问题有了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课件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思路强调,思想品德课程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传统思想品德课堂基于教学手段的限制,给学生展示的资料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的开拓。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能有机整合音频、视频、图片等载体,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展示更多的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综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当前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过多注重形式,割裂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件制作与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能积极寻找课堂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时政热点的联系,以现实生活为基本素材,积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课件的加工制作,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件呈现出丰富性、广泛性的特征,同时积极运用一些课件制作的技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有效增强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对课件地位的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过分强调课件的形式;有的课件甚至是长达二十页、三十页,造成思想品德课堂俨然成了课件的展示课,变成“满堂电”。长此以往,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问题提升不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欠缺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过分注重对课件的形式的设计,如何设计出精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更好地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把握,那就是对于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问题。在课件教学中,广大教师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在于过分注重对材料的选取,过多注重材料的新颖,不考虑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思想品德问题的设置,即问题的设置能否有效、高效,能否实现对学生的考查。在教学中,笔者发展部分教师虽然选用了一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但在对这些材料的问题化设置中出现问题,所设置的往往是相对简单、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实现思维上的锻炼与提升,不能有效锻炼、发展学生的能力。

过分强调情感的升华,缺乏基础知识的提炼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单纯的“灌输”,强调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实现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的终身发展。但同时,部分教师存在唯“情感态度价值观”论的偏差,评价一节课堂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课堂是否活跃,课件是否形式新颖,能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升,没有正确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关系,导致学生对一些思想品德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能力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 初中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实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实现课件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课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质上讲,课件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电”的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能把课堂完全变成按照之前的预设进行课件展示的过程,这就夸大了课件的作用,割裂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种课堂完全看不到教师的作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件教学要充分挖掘材料,努力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重在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教师在课件教学中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形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升华也是短暂的。因此,在课件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