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1

(三)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学习无处不在来自教育者和组织者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生活、视角独特、深受欢迎。随着微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中。1.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微课程,更加适合于现代人对快餐式学习的需求。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选择,也是微课程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此外,利用等车时间学习、公园散步时间学习等等,可以充分满足社区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要求。2.建立微课程生态系统。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必然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在主题研究中对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升华和完善。在相同的课程主题或类型下,开展微课程间的交流研讨,建立微课程的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推广与应用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好资金、人员、平台等各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统筹职能,协调微课程的研发部门、制作和平台构建等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对微课程的新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微课程的管理部门应明确新时期微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微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为微课程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2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少,人力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社区图书馆数量少,发展缓慢,管理体制落后;社区图书馆面积小,藏书册数少。当前社会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党和国家也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强调人们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因此,滞后的社区教育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继续学习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下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向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但是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数字资源服务上,多为提供专业知识信息,并未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整理相关信息,忽略了社区居民的真正信息需求;社区与高校联合开展的各类教育课程培训,缺乏科学管理与有效实施平台,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引入一个中介平台,整合居民需要的教育资源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教育,为居民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微信平台恰好契合这一要求,能帮助高校图书馆开创社区教育新服务。

2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教育中的优势

现在是微媒体时代,微信自问世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人们的一切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微信,社区居民同样在广泛利用。微信平台具有很多功能优势,如微信的功能和操作简单,无论哪个层次的用户都会使用,它的活跃用户远超国内其他同类平台;微信相较于其他平台更加稳定;无论是个体还是单位,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为目标群体服务;微信一个公众平台,可以同时面向众多个体用户,信息推送瞬时同步完成,所有用户接收信息没有时间差;微信借助手机移动端,可以随时随地推送信息,个体用户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传递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过程中,传播不受影响,信息到达率为100%;微信公众平台每天限量为用户推送一条信息,信息量不会引起用户的反感;微信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分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微信“朋友圈”的转载、转发及“@”功能可以将微信内容分享给其他用户,扩大用户的覆盖率,提高信息的传播率;微信推送信息不局限于文本传输,还有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传播形式;个体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微信平台所推送内容;利用微信这个已有平台开展服务,可以节约程序开发与新平台维护的成本等。基于微信平台上述优势,高校图书馆可以改变传统服务手段与方式,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社区教育。这样既可以迎合现在社区居民普遍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和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又可以将图书馆服务扩大到更大范围的社区居民中,而不再是仅满足部分居民,起到更广泛的育作用。

3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3.1传播图书馆信息,接收反馈意见

社区居民有别于校内读者,进出高校图书馆受到限制,同时高校图书馆动态多采用馆内通告形式,因此,社区居民对高校图书馆缺乏一定的了解。反过来,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高校图书馆也不能很好掌握。基于微信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社区居民通过手机终端接收到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图书馆、查看图书馆动态,既拉近了社区居民与高校图书馆的距离,又给社区读者提供了便利,同时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职能。微信平台上信息传播,可以是图书馆信息,如图书馆规章制度、校外读者守则、借阅须知、图书馆使用指南等;可以是文献信息,如图书馆馆藏布局、热门借阅、新书目录等;也可以是活动宣传和报道,如图书馆公益性讲座、读书活动、其他文化活动等。基于微信平台上进行反馈,可以接收到社区居民对图书馆的意见与建议,社区居民也可以接收到图书馆的回复与解释。既促进社区居民与高校图书馆的相互了解、交流与沟通,又优化了图书馆管理机制,促进了图书馆自身发展。

3.2开展线上活动,提供互动交流

线上活动的开展不受场地、时间与形式等的限制,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其中,参与度与自由度明显高于线下活动。线上活动还能覆盖到每一个社区居民,线下活动则有人力物力等资源限制,活动难以惠及每一个参与者。基于微信平台线上活动的开展,可以是好书推介、美文赏析,也可以是有关教育的焦点新闻和热门话题,还可以是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话题等。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各类方式发起互动话题,社区居民在交互栏目下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微信平台的线上活动,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与精神世界,又在互动中实现了继续教育,还增进了社区居民的感情,拉近了彼此距离。

3.3收集网络教育平台,推荐数字教育资源

网络上有很多免费教育平台,高校图书馆发挥专业优势,收集相关平台,在微信平台上推介给社区居民,满足社区居民继续教育需求。如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是国家开放大学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平台,资源均为优质教育资源,内容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区居民可以利用该资源进行自我充电和学习。爱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资源也为优质教育资源,不仅面向高校师生,同时也面向社会大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需求。另外还有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学堂在线、顶你学堂、好课网、在线开放网络课程平台等,社区居民可以利用这些平台继续学习。

3.4推送社区教育信息资源,满足不同教育需求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3

一、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瓶颈何在

 

相对来说,城市与非城市的成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一)对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不受重视

 

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在整体教育体系中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有钱多搞,无钱少搞;能搞一点最好,不搞也无所谓。对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来说,这种情况更严重。

 

国家对非城市地区的关注,还主要是经济问题。但是,非城市地区建设、非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涉及到非城市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非城市居民知识增加了、教育水平提高了、素质上去了、技能足够了,才能真正解决非城市居民的脱贫致富问题。非城市居民留在当地,就能将田种好;非城市居民进城,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这些靠什么?只有靠教育。而成人教育对非城市居民来说是更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逐步改变对非城市居民成人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推进非城市居民的现代化发展。

 

(二)经费不足

 

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的另一瓶颈是经费不足。非城市地区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非常有限,财政拨款多用于经济扶贫,很少有充足的经费解决非城市居民的精神脱贫。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刚突破4%,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异。相对不足的教育经费在用于成人教育上只有教育总经费的5% 左右。5%的成人教育经费,又多向城市倾斜。造成了非城市地区教育经费长年不足,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经费更是稀缺,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再加上欠款与挪用,成人教育经费所剩无几,连2%也达不到,而且极不稳定。

 

(三)教育质量差

 

重视不够,经费短缺,教育质量肯定好不了。办学条件差,教育场地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没有,图书资料匮乏,有些地方连起码的教室都没有。更不要说吸引优秀的教学人才了。没有人才的支撑,没有良好的信息渠道,课程体系肯定落后且不适应非城市居民的需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国家、非城市地区和非城市居民对成人教育的不重视,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到乡和村一级,连成人教育管理专人都没有设。同时,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到底归谁管,教育、科委、农业、教育和劳动部门都在管,其实都没有管。各自为政,使得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难成体系。同时,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这与全国没有形成成人教育法律法规有关。

 

二、微课程能够给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带来什么

 

相对来说,微课程就是比常规课程短小。但这些相对短小的课程,仍具有所有课程的基本特征,它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的等内容,是常规课程的缩微版。

 

微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通过流媒体的形式,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用教学视频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其重要的渠道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

 

微课程的学习好处有:一是提高知识获取效率。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学习知识的能力赶不上知识增长的速度。因此,微课程能够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某些知识或某项技能。二是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因知识多,学习知识的时间少,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微课程能帮助我们找到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三是提高学习的便捷。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上,随时、随地展开学习,不受教室场地和时间的约束。

 

对于解决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的瓶颈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一是政治性原则。也就是说,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也必须坚持我国的教育基本方针。遵守国家的政治理念,传播社会主义的正能量。这样,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才能获得国家的支持。二是经济性原则。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在目前的情况下,仍然难以获得大量的经济资源。如何节约资源办好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是所有从事该行业人的共识。三是教育性原则。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是国家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且,随着非城市地区的发展,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会越来越重要。但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也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如重视人的发展,如何把非城市居民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用人才都是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按教育规律开展成人教育,有教师、有学员、有教育目标、有课程等,使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变成一个符合教育规范的教育。四是灵活性。非城市居民分布散,场地缺少,因此,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必须坚持灵活原则。要因地制宜展开成人教育。如不影响非城市居民的农活开展教育,根据非城市地区社区的特点展开教育,根据非城市居民个体差异展开教育,根据非城市居民的知识、技能差异展开教育等。五是系统性原则。既然是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也需要系统展开。无论是知识的系统性、管理的系统性、组织的系统性等。

 

如果比较微课程的优势及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展开需要遵循的原则,可以发现,微课程能够非常好地适应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一是微课程经济。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只需要投入极少的经费,就可以满足全体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的需要。开发一个微视频,全部非城市居民都可以分享。因此,微课程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成人教育推广方式。二是便捷。微课程通过互联网,尤其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展开。2014年底,我国非城市地区网民占到总网民的28%,规模达到1.8 亿。而且增长率超过10%以上。也就是,在非城市地区推广微课程具备了物质条件。三是针对性强。非城市居民需要学习什么,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选择过程。微课程能够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四是适应性。非城市居民居住分散,要让他们在传统的教室里面上课,成本非常高。现在通过网络,以微课程的方式,就能使得分散居住的非城市居民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非城市地区发展成人教育如何利用微课程

 

(一)观念上重视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

 

只有观念上重视了,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发展才有保障。要重点强调的是人本化。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也要建立在人本化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非城市居民的学习特点,自身素质及需求,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如此,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就有了用武之地。

 

(二)制度上保障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

 

管理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一直不顺,管理效率低下。这必然影响到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的发展。因此,整合并优化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管理资源,是发展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的制度保障。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管理制度的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计划管理。要针对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的特点,相关管理部门要推出成人教育发展计划,当然也包含微课程的发展计划。这是保障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的前提。二是强化协调。由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多,要理顺各自的管理职能,强化沟通与协调,必要时可以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明确一个管理主体,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尤其是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更需要大家的协调与沟通,防止重复建设。三是明确职责。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理应纳入非城市地区发展规划和非城市地区教育体系,统筹管理。从而确保资源支持。这也是为微课程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四是法制保障。成人教育缺乏法律保障,为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必然针对成人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将成人教育提升到战略层次,为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经费投入提供法律保障,做到成人教育有法可依。这也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和微课程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五是经费支持。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难以展开,主要原因就是经费不足。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管理理顺了,法律有保障了,经费就能落实。相关管理部门就有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非城市地区、城市成人教育大统筹,以城带乡,改变过去成人教育向城市倾斜的局面。这也为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六是人员保障。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有了制度保障,那么,成人教育相关人才就能流向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领域。而且可以动用行政资源为人才流向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提供方便。也建立起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教师发展的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三)构建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传播平台

 

可以建立一个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专门网站,也可以在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网站中开辟一个专门的微课程平台。目的就是整合目前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资源。并为今后扩大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资源提供平台。目前微课程都处于初兴阶段,涉及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的微课程资源也比较有限。相关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发挥管理职责:一是利用行政资源,开发微课程;二是利用行政资源,提供微课程交流平台,归集民间微课程开发资源。只有将微课程资源积累到足够大、足够多,才能体现微课程在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和作用。才能用微课程逐步取代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三是利用行政资源,宣传微课程资源平台。将这个资源平台建成一个免费、开放、交互式的有价值的平台。

 

(四)构建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建设体系

 

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是一件实践性的教育,其教育需求差异大。既有为非城市地区发展提供专门知识的课程,也要为非城市居民转型为市民提供专门技能的课程,还有为非城市居民人的发展所提供的各类课程。其课程的覆盖面极广。因此,非城市地区微课程体系建设应按以下路径走:

 

一是尽快通过教育调查,了解非城市地区的教育需求。这是微课程开发的前提。将调查结论进行汇总,归纳成几大板块的微课程。明确非城市地区成人学习的方向和领域。

 

二是根据非城市地区成人学习的兴趣,按现代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微课程的开发就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展开。许多微课程如果衔接起来,就是一门现代课堂教学的课程。编制好教学计划,使得微课程的开发就有了目的和方向。

 

三是编制微课程制作要求。微课程的开发也需要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微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视频,还包含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练习及学生反馈等,微课程的时间长度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就讲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操作。微课程既能解惑,也能授业。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在线实施。

 

(五)建立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社会支持体系

 

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一是国家层面要有专门的力量用于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的开发。这是基础。二是整个社会的支持。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便利于大家上传自己的开发的微课程。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再配上一些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开发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那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将会获得快速发展。而这并不占用国家多少资源,而给非城市居民带来的回报是无穷的。

 

(六)建立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微课程评估体系

 

微课程的评估权力要下放到课程的使用者。相关管理部门只是微课程评估的仲裁与监督者。网络的事情让网络解决,这是让微课程发展的评估保障。只要这门微课程点击率高,网赞多,就是一门好课程。当然,管理部门保留对这门微课程再评估的权力。如果微课程的评估权力交给社会,就能极大地促进微课程的发展。

 

四、结论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4

“微时代”里,人们摆脱了坐在电脑前进入互联网的空间局限,无处不在地使用互联网。人们达到了实时在线的状态,无时不在地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关注时事,参与社会热点评论,发表个人观点。而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微时代”,也让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在接收外部信息的渠道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甚至还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一、“微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座落在离广州繁华市区较远的钟落潭镇,地处偏僻的状况使得校园内的学生少了很多娱乐休闲。加上交通不便,网络便成为他们大部分人打发课余时间的主要手段。

通过与学生的多次座谈发现,在网络使用上,学生大致分为有以下几种。一类是专业性较明显的如计算机类、通信类的学生,由于与计算机接触时间较长,加之该类学生较文静的性格,养成了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习惯。这类学生除了专业学习外,在课余时间里较多地使用计算机网络打游戏。一类是文科类的学生,由于课程需要用到计算机做实验的时间不多,他们在使用计算机上更多地倾向于打发课余时间,主要方式有看连续剧、看电影、打游戏和网络聊天。还有一类是属于热衷关注网络信息型的学生,这类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等工具实时地校内校外的信息,引起大量同学的围观,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各种跟帖和评论蜂拥而至。

二、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路径探索

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相关教育者利用指导学生在课程标准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类具有教育内涵的活动 (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灌输给学生。

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比较隐蔽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现有学生8400多人,且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未来有很高憧憬,愿意接收新事物,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渴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但由于新校区还处于发展阶段,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和交通的不便利加大了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尽管条件如此艰难,学校依然想方设法在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渠道和路径。如通过策划大型的新生晚会,打造如“白云之夜”这一类的品牌活动,让具有艺术才能的学生一展技能;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盛会,让体育专长的学生有一个施展的空间;与当地村委合作,开展爱心助教,为我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在校园里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和校园宣传栏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如开展主题多样的“仲恺讲坛”系列讲座;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学选修课程等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现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完善,恰逢“微时代”的到来,这给我们传统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广阔天地,犹如文化沙漠中遇到的一片绿洲。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趁势而上,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中占主动权,成为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

三、以“微工具”为载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当下,微博、微信等即时传播工具的使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为例,线下各类活动的开展,会相应地在线上引起热烈讨论。原先受到地理位置限制的校园,借助网络这股力量,一下子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活跃了起来。他们与海珠校区的大三、大四学生交流,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与社会各式各样的组织团体交流,渴望表达观点和倾诉情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敏锐地觉察到网络中充斥的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取向,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微时代”下占据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于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一是在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树立“微时代”意识,提出“人在阵地在”的理念,主动关注网上动态,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打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生态”体系,通过开通学校官方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微博,学生班级微博,以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原则,达到全方面覆盖体系,实现“主导与互动,自由与控制”的目标。通过开通招生微博、学生组织微博、班级团支部微博、社团微博、心理咨询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开放式交流互动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微博,“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能主动融入学生,做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倡导者和代言人。三是开展一系列网上交流平台评比活动,如“最优团支部微博”“最佳社团微博”等,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相关主题上来,无形中便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5

结合学校"读好书,写好字"活动的开展,学校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并为每一位教师购买了阅读的书籍,开展基于问题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开展了班主任读书论坛、教师读书论坛和教师读书反思评选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有效开展课题的研究,引领学校的教革方向。

本学期,学校的历城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生活德育研究"和"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研究"进入了课题结题阶段。课题组认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并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向历城区教科室提交了课题结题材料。

2015年11月,学校成功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节日文化与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新的课程的成功申报,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提供的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机遇。

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同时,本学期各教研组也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其中,语文组开展了"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微课题研究;数学组开展了"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研究"微课题研究;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微课题研究;品生社教研组开展了"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创造高效课堂研究"微课题研究;科学教研组开展了"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微课题研究。在微课题研究中,各教研组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并以微课题的研究作为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开展了展示课活动。

三、开展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安排,有记录,有总结。每月各教研组还要上报活动总结和过程性活动资料。本学期,学校英语组、语文教研组和品生社教研组还承办了教育办的学科特色教研活动。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在活动中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6

2.满足不同需求———内容与形式多元化

越是基础的素材就越具有可积性,通过知识点的聚合,社区居民不用花费太长时间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一个内容,学完一个片断。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除了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的基本原则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组织多元化: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不仅要广泛博深、多视觉的审视社会、审视历史、展望未来,而且还要体现对社区居民的职业关怀、生存关怀和人文关怀。(2)呈现形式多元化:尽量为基础性、情景化,而且知识含量微型化、通俗化,可以是文本、图片、幻灯片、电影、动画、微课视频等。比如,设计制作一些微视频资源,每个资源一般在5-20分钟。视频资源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如果一个主题涵盖比较多的内容,可以运用“知识模块化分割”思想进行设计,实现学习主题由多个不同知识点且相对独立的“小模块”视频资源串联而成。这些小模块化的微课,内容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便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不仅想学时就能学,而且一定能够学会、学好。(3)学习平台功能多元化:既提供便捷的学习导航支持,又提供多元化的交互方式。完善学习资源查找、联结和订阅功能,实现知识的模块化聚合。这种基于学习者自身学习目标的设计,或者成为学历学位教育的辅助模块,或者成为职业技能的操作模块,或者成为因兴趣爱好而组合的休闲模块等。(4)资源类别多元化:根据社区教育对象的需求,可以将在线学习资源分为多个系列和多个栏目。如:文化与素养系列包含道德修养、科学素养、文化涵养、公民意识等栏目;职业与技能系列包含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就业指导、职业发展等栏目;生活与休闲系列包含生活保健、家庭安全、家庭教育、休闲技艺、家庭理财、法律维权、生活环境等栏目。

二、两个社区教育在线资源建设的案例

这里举出两个受众对象不同、建设渠道不同、呈现方式不同,且具有明显特点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的案例。

1.与电大共享“数学文化网络课程”

数学文化是河北电大为开放教育本科各个专业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它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等为载体,主要讲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等,强调数学概念、问题、方法的实际背景,着重讲清问题的来由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和精神。涉及的数学知识不深,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各专业的学习者都能理解,都有收获。为了消除学习者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满足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河北电大将数学文化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成了网络课程。2013年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精品课程。该网络课程实现了两个突破:其一,采用了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方便的时间随时上网,自主学习,和同学、老师互动交流。其二,采用了全新的在线学习资源,从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观点、数学经典故事中,让学习者真正明白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做题、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思维的训练、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养成,重新认识数学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图文并茂的几十个微课讲解中,激发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数学文化、思想、精神的深刻内涵,多方位地感受数学之美,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37基于此,数学文化网络课程可以直接成为社区教育“文化涵养类”栏目的学习资源,满足欲想提升思想品味,对数学原来有一定兴趣,或有些误解的学习者需求,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认识数学,消除对数学学习的一些误解,对自己后代学习数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跟我学做时装”

根据调查发现,石家庄是轻纺工业城市,是华北区纺织品的集散地,其特点是品种多、价格低。在河北省,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因而消费水平也很有限。特别是石家庄的许多市场中,买布、卖布的人很多,在买布的人群当中,绝大部分都是“4050”后的退休或离岗人员。近些年来各大商场服装价格攀升,服装加工制作费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与这些人的收入相比,他们希望在市场上能够选择到比较心仪的面料,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特点,自己设计制作出比较时尚且经济实惠的服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没有服装设计与裁剪、缝纫的基础,但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他们渴望学习一些简单的服装裁剪方法并有兴趣掌握基本的缝纫技能,为提升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品质做些努力。同时还可以起到自我调节情绪、修身养性、放飞心情、增加成就感等作用。因此,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在“休闲技艺类”栏目,开发、建设“跟我学做时装”系列在线学习资源。(1)该系列学习资源采用微课形式,根据每讲的内容不同,选用全视频录制模式,或可汗学院模式,或PPT+讲解+录屏模式等,每讲时间一般在5-20分钟不等。(2)微课内容淡化理论,突出实践性。采用最容易接受、记忆、实用的方法,从最基础讲起。每讲突出一个专题:围绕一种款式的服装,集设计、裁剪、缝纫制作于一体,边讲解、边操作,学习者很容易上手。通过几讲系列内容的学习,学习者能够了解服装的基本结构,掌握服装设计、裁剪、缝纫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够为自己或家人设计、制作出比较简单的服装,同时还了解了较为复杂设计的服装与简单设计的服装之间的基本关系。只要愿意学习,肯于付出,有问题随时上网反复浏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练习,每位学习者都可以为自己或家人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的时装,甚至还可以把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社区教育在线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十年来,电大依托网络进行远程开放教育已经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品种繁多,各种学习资源建设,特别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有了多年的积累和积淀。由上面两个案例以及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依托开放大学以及各级电大,采用与电大共建共享、二次开发、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是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电大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电大已经开设的一些课程都是以成人高职和在职学习者为教育对象,其中许多内容也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各级电大已经建设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一批课件、优质网络资源课程、网络精品课程,都可以与社区教育实现共享。比如,河北电大已经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精品课程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计算机法律常识与知识产权讲座》《管理方法与艺术》《数学文化》四门课程,河北电大在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实用礼仪教程课件》《财会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资源都可以直接与社区教育实现共享;还有各级电大教师已经制作了大量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课件,通过筛选也可以直接作为社区教育的在线学习资源。

2.在原有电大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建

在电大已经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部分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通过筛选和整合的方法,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或二次开发建设。比如,电大积累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其中有许多视频资源曾经是聘请名师名家讲解录制的。一些没有时效性、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认为比较好的资源,将其中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内容筛选出来,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整合或二次开发,也可以成为社区教育极好的在线学习资源。如将原来50分钟的视频讲解资源分解为多个微视频资源,每个微视频重点突出一个主题,时间为5分钟左右,即5分钟微视频。再有,各级电大教师每学期在各级在线教学平台上都自己所负责课程、自己编制的各种教学资源。将其中与社区教育某一部分有关联的内容筛选出来,如原有某一节PPT讲稿突出一个主题,无论是体现某一思想,还是教授一种方法或技能,只要认为社区居民对此主题可能有兴趣,就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此进行内容及呈现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入的技术加工。这样做不仅可以将潜藏在电大自身内部的大量的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学习资源深入挖掘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制作出较多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较多的经济成本,同时对电大教育的在线资源建设、电大教育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

3.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

根据近些年来电大进行网络资源建设的经验,充分挖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潜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相应政策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社区教育特色的新的网络课程和优质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电大教育原来没有的资源。比如,开设一些与时俱进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专题性专栏,像区域民俗风情、区域特色食品制作方法、区域烹饪技术、生活小窍门等碎片形式的在线学习资源,大众居民易学易上手,而且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再有,像上面说的“跟我学做时装”系列微课程资源,可以满足一部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7

微课资源开发不仅是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同时,微课资源开发还是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然而,贵州省对微课资源开发的重视和利用还相对欠缺,缺乏开发、利用微课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开发高职教育微课资源对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开拓贵州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必须突破微课资源开发的瓶颈。

一、贵州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开发的瓶颈

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对微课的重视、提倡,微课教学被广泛运用,贵州省高职院校不仅参与其中,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贵州省高职院校每年都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其中开展得比较好的是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为信息化教学大赛服务。例如,2014年,该院校的微课培训内容为慕课的认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微课的开发、高等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2015年,贵州省财政厅官网了《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仿真微课制作和学习平台建设项目成交结果公告》,仿真微课制作工具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仿真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制作数字化资源课件。

虽然,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对微课资源的开发比较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微课资源开发的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对微课资源开发的意义的正确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微课资源开发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这是微课资源开发与运行服务中的一大障碍。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微课资源的开发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只有少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微课表现出一定的热情。而这些热情仅仅停留在参加微课教学比赛的层面上,而且就此止步,多数教师对微课、微课资源开发没有概念,缺乏认识,并且也不愿意去认识。

2.缺乏微课资源开发的硬件技术设备和实训基地

贵州省高职院校缺乏微课资源开发的相关设备和平台,教学硬件设备存在问题;教室文化以及布置都不够合理、美观,上镜效果差;教室内的多媒体、黑板等的设计不够科学,教室内的空间较小,桌椅摆设大多是传统方式,课桌与讲台平行摆放,客观上不利于教学模式的丰富化。贵州省高职院校配备的相应实训基地及设备分布不均,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有些专业缺乏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效率较低,难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作品。微课教学是提高高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途径,也是提高高职教师微课资源开发素质的重要途径或环节,但是,贵州省高职院校并没有相关设备和运用机制。

3.缺少对微课资源开发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

微课是新事物,当前对微课的认识可谓千人千面,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和科学、系统的研究,客观上造成缺少指导微课资源开发实践的理论基础,贵州省高职院校的每位教师对微课的理解都有不同。同时,由于缺少对微课资源开发的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总结,贵州省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开发、运用微课效果的实验,即没有对运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实验的效果的论证和推广。因此,高职教师和学生对微课资源开发的理解很不到位,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领导、教师根本不知道微课。

另外,贵州省高职教育领域缺少真正懂微课的专家团队,这也制约了微课资源的开发。而专家库资源、政府、企业和学校对微课资源开发意义的共同认识和重视,以及共同的行动是贵州省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开发必需的支持系统。

二、贵州省高职院校突破微课资源开发瓶颈的对策

基于对贵州省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开发瓶颈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认清微课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构建微课资源开发机制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到:“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到2015年,所有职业院校都要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而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重点突出,可在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是完成高职院校教学任务和实现服务功能的最佳选择。贵州省政府、各学校应上下一心,积极组织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贵州省情,按照文件要求,制定贵州省纲领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上重视和支持高职微课资源的开发,构建贵州省高职微课资源开发机制。

微课资源开发的重要现实意义体现在:首先,微课资源开发是完成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其次,微课资源开发有利于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再次,高职院校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还将在贵州省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高职院校的微课资源也是教师教研、学习、自我反思的资源。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教师对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等资源的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贵州省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优质微课,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现高职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2.建立微课资源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完善微课资源开发的硬件和软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中提到:“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要发挥微课资源在改进贵州省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建立高职微课资源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完善微课资源开发的硬件和软件。微课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开发过程,还涉及微课的管理、培训、应用、评价、机制等多个因素。运用专项基金完善微课资源开发的硬件和软件,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建设微课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对微课资源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微课的利用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提供技术保障,例如,由学校的信息中心负责微课资源的协助开发、平台的运行与维护,提供多种访问渠道和方式,保障师生随时随地流畅地访问微课资源平台。贵州省高职院校应建立微课资源开发研究及运行中心,为微课资源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第二,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微格教学设备和督导机制。教师录制课程前,教学技能的提高是保证微课资源质量的重要措施。借助微格教学对贵州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全程指导,督导教师。应对年轻教师甚至是资深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与任课教师一起讨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且一起验证方法,直至成功。第三,建设高职院校自己的微课教学资源库,以供学院教师观摩、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尤其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平台。平台的利用还需要教师的宣传并提出要求,确保学生够利用好微课资源。第四,建设微课视频制作室,保证微课制作的质量,以及微课的可持续更新和发展等。

此外,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方面,应探索对微课资源开发的相关支持制度和体制机制。当前,贵州省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服务体系不完备,实训基地的开拓、宣传方面也存在问题,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联络太少,有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相应的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实训中心每学期都应该向师生开放,并且对教师使用实训基地要提出合理的规定,尽最大能力为师生提供方便。教育部门应当将学校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开拓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项目。

3.配置合理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进行微课教学实验研究

微课的开发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开发团队,成员包括教学设计师、美术设计师、摄像师、非线性编辑师、质量检测员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做好开发工作。而专家力量不足是导致贵州省高职教育微课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因此,贵州省应配置合理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由各行业专家和高职院校合作开发。专家团队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是,贵州省还缺乏对有地方特色的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应该在实践探索中,先做小面积的实验,进行研究和论证,再推广经验,改进问题,逐步完善微课资源开发模式。

总之,我们要突破贵州省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开发的瓶颈,实现高职微课资源在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8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各级老年大学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X老年大学、省老年大学协会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在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的直接领导下,始终把老年学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工”的原则要求,坚持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齐抓共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各方重视推进有力。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老年教育工作。省、市领导十分关心支持我市老年教育发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X和省级老领导X、X、X等出席市校新教学楼启用仪式。省校常务副校长X为全市老年大学暑期线上培训班授课。市领导多次听取老年教育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市校新建教学楼、教学设备配置采购等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支持老年教育工作,分管领导亲自兼任老年大学校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校务委员,充实校领导班子。X区建立健全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区以“文化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推动老年教育发展。X县县委副书记担任校长,牵头成立X县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一名在职专职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管理工作。X县县委书记深入学校调研创建“省级达标校”工作并现场办公,县领导多次检查指导县老年大学新教学楼建设,增加学校办学经费X万元。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老年教育工作开展,促进形成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政治建校成效显著。一是强化政治引导。各校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疫情期间,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主线,采取专题研讨交流、线上讲座学习等各种形式,兴起大学习热潮,引导学员学深悟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市校举办X次红色大讲坛,邀请……等作线上讲座。二是强化党建领航。市、县两级老年大学与老干部党校融合发展,市校建立“X”培训机制,抓好校党支部、退休干部党支部、临时党支部“三类支部”建设,开设“老党员之家”,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和党日活动,打造“红色阵地”。X区老年大学成立X党建工作室,X县老年大学党支部被中共X省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中共X省委老干部局授予“示范党支部”。三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讲好校园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积极弘扬正能量。疫情期间,市校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和宣传栏、LED显示屏等线下窗口,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宣传防疫常识,稳定老年学员情绪;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引导学员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防疫教学统筹推进。一是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各校第一时间成立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严格管控校内人员流动,全面摸排教职员工健康状况和疫情接触史,做好体温监测。校内所有活动场所一律暂停开放,集体性、团体性活动一律取消。同时向学员积极宣传引导:第一时间向学员群推送致老年大学学员的一封信,把相关疫情防控知识和有关事项以一封信的形式告知每位学员;利用微信公众号持续传达中央、省、市委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让广大学员知晓防控知识并自觉助力疫情防控。全年持续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了“一账三案”(每日消杀台账、防控方案、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定期消毒办公区、教学区、公共区,把“防疫情、促发展、保稳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各校师生员工还走出校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贡献:各校工作人员协助社区粘贴标语通知,驻点值守,为出入居民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全市师生员工捐款X万余元、口罩X万个;X区校协助区委党校集中隔离安置点夜间值守;X县校与县委老干部局、关工委、老科协等涉老部门形成合力,带动全县约有X人次老年人配合村居开展抗疫工作;X县校工作人员获评县战“疫”最美志愿者及三星志愿者;X区校和X市校学员协助当地防控宣传录制方言版防疫宣传视频等。二是线上线下教学无缝对接。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保障学员“停课不停学”,各校发挥“互联网+老年教育”优势,创新思路、改变形式,由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年初,市、县两级老年大学及市校各分校全部对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上老年大学”、X老年大学“空中课堂”和移动、联通、电信“三网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市校X%的学员(X名)注册参加线上学习。市校向各平台以及校网站、微信公众号自制上传了X门X集原创视频课程,其中《形体舞蹈》《钢笔画》均有X万多人次点击学习,收视率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平台位居榜首;在X老年教育新媒体平台开设《声乐歌唱》《单人拉丁舞》“同步课堂”课程;每年投入X万元与X市电视台合作开办《X都金秋》栏目;开设《拉丁舞》和《民族舞蹈》直播课;依托班级微信群开展线上学习;线上送教下基层、示范课受益老年群体累计达X多万人次。学校荣获中国老年大学协20xx年战疫教学荣誉证书,自制《写意花鸟画视频课程》《钢笔画视频课程》获评第七批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特色视频课程。各校在用好全国、省、市老年教育平台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地方特色。X区校组建“X云党课”直播平台,X区校开辟“多彩课堂”,X区校在班级微信群里直播插花班和剪纸班教学视频,X市校和X县校在校微信公众号推送自制视频课程,X县校在抖音直播瑜伽班教学视频,市校金太阳分校各教学点组织院内老人教学活动X场;X区、X区、X区、X县等校积极制作课件,其中X的《……》和X的《……》获评“20xx年全省老年大学网络精品课件”一、二等奖。三是借助各类平台展示教学成果。各校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类公益展出和比赛,展示我市老年教育教学成果,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办学影响力。全市各级老年大学学员积极参加全国“同心抗疫,老年大学在行动”作品展、全国老年大学线上运动会、全国和全省武术协会太极拳比赛、全省老年大学摄影大赛暨优秀摄影作品展、全省老年教育X周年教学成果展、省广电全国校园特长生艺术盛典赛、X音乐舞蹈节大赛等,其中市校、X区、X区、X县等校均有作品获奖。市校举办“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作品展,推送各校原创作品X余幅;校艺术团配合录制“十邑”春晚节目;学员管理处组织摄影班参加X最美园林摄影大赛,一幅作品获一等奖。X区校组织学员参加区文联文艺百花奖演出,获优秀组织奖和音舞类三等奖。X市校以全国道德模范X事迹为原型编演的X剧小戏《身边好人说不完》,入选X市委文明办“道德典型故事汇”优秀节目。X县校X幅学员防疫抗疫作品被县档案馆收藏。X县校举办X场“助推民族团结大融合,喜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主题讲演活动。X县校山歌曲艺班获评“市理论宣传先进集体”,该班老师被县委宣传部推荐参加“理论宣传先进人物评选”,先进事迹被《X老年报》报道,葫芦丝班获海峡两岸葫芦丝才艺展示全国联赛组织奖;市校五一中路分校举办廉政文化长廊书画、摄影作品展。四是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各校组建各类学员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开展红色宣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春节、拗九节、端午节、重阳节以及“X·X终身教育活动日”等,开展敬老爱老、双联双扶、移风易俗、法制宣传、垃圾分类、爱国卫生、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积极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市校组织艺术团、临时党支部、志愿者队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志愿服务X余人次。X区校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助力世遗志愿服务活动。X县校文化小分队进老年公寓送慰问演出。新店分校志愿者开展慰问消防救援中队活动。

(四)学校建设常抓不懈。全市各级老年大学紧扣全国、全省《老年教育规划》和X省终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老年大学和省级达标校创建工作。市校、X县校获评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老年大学,其他县级校和市校五一中路分校、新店分校获评省级达标校,如期完成省老年教育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各校还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平安建设(综治工作)等创建活动。市校获评X-20xx年度省级文明单位,平安建设工作在局系统名列前茅。市校X分校获评市“诚信单位”荣誉称号。创建活动推动各级老年大学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各校利用疫情防控、学员居家学习这段空档期,加大经费投入,修缮校舍美化校园。市校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的新教学楼于20xx年X月X日正式启用,预计可满足约X万人次的学习需求,购置教学设备X多万元,新增LED自动体外除颤仪X台;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方案开展论证工作。X、X区校与区图书馆共建区老年大学图书流通点。X区校规划建设新教学楼。X县校引入千兆光纤,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X县校投入X多万元对校园建设进行二次提升。市校五一中路分校新增办学面积X平方米。X、X等县校也增添了新设施设备。二是加强软件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市校重新修订《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四个十佳”评选表彰暂行办法》《工作人员挂钩班级微信群管理制度》等制度;X区校完成第二版制度汇编修订工作,形成X大部分X类X项制度;X县校形成目标管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社团章程四个方面规章制度。教研教改方面: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汇总市校及X所分校、X个县(市)区校的X门课程优秀教案,合订《全市老年大学示范课教案汇编》。三是加强理论研究。召开全市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收集X篇理论文章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十四次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论文征集评选;收集X篇理论文章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投稿;参加第四批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研究课题评选,我市共有X篇文章获奖。市校和省校撰写的《全国“十省市”老年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和现代化路径》得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的通报表扬。X市校理论文章《兴趣吸引,多管齐下——老年大学古典诗词教学践悟》被《老年教育》刊登。X区校《探索长者学堂建设,打造老有所学平台》入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老龄委办公室、市老年学学会论文集。四是加强宣传报道。各校通过简报、校报、校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积极宣传老年教育工作,进一步扩大了老年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市校认真办好“一网一微一刊”,宣传报道我市老年教育工作动态,各类新闻通讯、学术文章被《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刊出X篇,《X老年报》刊出X篇,《X日报》《X晚报》刊出X篇,被X老年大学、X市委文明办门户网站采用X余篇文稿。校微信公众号刊发信息X期,关注总人数达X万人,推送信息阅读量X余万次,单条最高阅读量X人。

(五)服务基层扎实开展。一是开展业务培训。市老年大学、协会通过举办全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全市老年大学校长工作交流会议、理论研讨会、教学示范课、暑期培训班、教师培训会等各类培训班,引导全市老年教育工作者开阔眼界思路,增强业务本领,提高专业化水平。二是开展指导推动。市老年大学、协会领导多次赴各分校、各县(市)区调研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老年大学和省级达标老年大学创建工作,指导X县校获评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老年大学,其他X所县级校和市校X所分校获评省级达标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协会的指导推动下,X区校建成X个街镇长者学堂,X区校成立新港苑养教结合教学点,X区校在华煦养老院成立宦溪分校和老年远程教育收视点。全市老年教育蓬勃发展,“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办学网络基本形成。截止20xx年X月,全市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X所,学员数达X万人次,全市老年人老年教育参与率X%;乡镇(街道)老年学校X所,建校率X%,村居(社区)老年学校X所,建校率X%;开设远程教育收视点X个,注册学员数达X万人。X区获评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X获评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实验区。三是开展送教帮扶。市校和X、X、X区校、市校新店分校等,组织优秀教师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让基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市校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送教,每节课在线学习人数均超X万人次。X选派X位优秀教师到X个街镇长者学堂送教,参加学习达X多人次。X区、X县等老年学校协会下拨帮扶经费,X老年学校协会协调基层校办学补助经费,推动村居(社区)老年学校建设。

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当前新形势、新变化下,老年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比如,后疫情时代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市老年教育在提升办学内涵、打造特色品牌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全市在老年教育资源均衡方面有待完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xx年工作意见

20xx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市老年教育发展X周年,我们要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老年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全省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X在视察新教学楼启用时的讲话精神,精准发力,补齐短板,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面,推动我市老年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打造新时代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

各级老年大学(学校)要始终坚持政治立校的办学理念,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一要持续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贯穿老年教育全过程。依托“红色大讲坛”“道德讲堂”等平台,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学习交流等形式,引导学员学深悟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要进一步推动老年大学与老干部党校融合发展。紧扣“X”培训机制,做好临时党支部和老党员之家建设。各校要建立长效机制,满足老年学员党员的政治学习需求,为学员党员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推动老年教育和党建工作双向融合。三要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老龄观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扎实开展,营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浓厚氛围,增强老年学员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意识,让广大学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弘扬者,争当“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老人。

(二)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加快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要提升教学服务水平。在课程设置上,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积极开设老年人喜爱的新课程,主动了解后疫情时期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与关注点变化,开设智能手机等应用课程,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鸿沟”;在教学内容上,横向上不断拓展,纵向上不断加深,时尚课程不断跟进;在教学管理上,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及信息反馈机制和教学奖惩制度;在教学方式上,要坚持寓教于乐,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二三课堂活动。二要加强自身建设。要引导老年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增强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要通过开办校长、业务骨干、干部队伍和教师培训班等途径,引导和帮助老年教育工作者开阔眼界思路,增强业务本领,提高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优质师资力量到老年教育机构工作,建立老年教育师资库。市里将继续举办全市老年大学暑期培训班。各县(市)区也要抓好教师、工作人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三是统筹做好复学复课工作。各级老年大学(学校)要科学研判疫情防控形势,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恢复线下教学的各项工作。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一系列的防控工作制度,确保人员、设施、物资、能力、制度五个方面落实到位。

(三)进一步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不断完善老年教育资源

一是继续发挥“互联网+老年教育”优势。市里继续与市电视台合作开办好《X都金秋》栏目,建好“同步课堂”,办好“直播教学”,积极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上老年大学”、X老年大学“空中课堂”、X老年教育新媒体电视平台推送课件。各县(市)区要畅通基层学习渠道,积极建设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加强学xxx台的宣传推广,指导学员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要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做好全国、全省老年大学优秀视频课程和微课程推荐工作。二是发挥各级老年大学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靠前服务,开展好“示范课”“送教下基层”活动,让优质资源与基层共享。充分发挥市、县老年大学(学校)协会的联络指导作用,在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开办分校、基层教学点,推动老年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调研,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用科研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市里将适时召开全市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交流讨论全国、全省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做法。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9

一、微课的概念及优势

纵览国内外学者五十多年的微课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发现目前微课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究其实质不外乎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拓展练习、教学反馈等。这种可视化动态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的关注度;第二,小型化,微课持续时长较短,一般为十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点或难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主题突出内容精练;第三,便利化,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便利的、个性化的反复学习,教师也可借此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

二、微课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国外微课发展及应用现状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Mini course、Micro lesson开始在国外萌芽,早期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推动学校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兴趣,分别推出的微型课程;进入90年代,美国阿衣华大学发表文章“有机化学中一种60秒课程(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提出了60秒课程设计;90年代后期新加坡教育部实施微课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网,资源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每个视频时长约15分钟,该网站得到教师普遍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 首创“微型讲座”(Micro lecture)概念,主要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实际教学;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基于大量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进一步触发了教师学者将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微课在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涌现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微型课程,有的课程针对老师,有的课程面向学生,也有的兼而有之。

2.国内微课发展及应用现状

微课在国内的本土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课概念、微课教学组织和设计的关注。进入21世纪,微课研究开始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上。近几年也建设了诸如“广东名师网络课堂”、“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对教师教学设计研讨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也满足了部分学习者的求知需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即目前国内出现的微课潮主要源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很多微课开发的初衷就是参赛获奖,为职称评审加分,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大赛落幕之后微课的应用几乎陷入停滞。胡铁生、周晓清在《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指出:“面对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 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微课资源主要还是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发挥作用,而对微课的应用模式,以及怎样通过微课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关注远远不够。

三、微课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 交互性缺失

目前制作微课的工具较多,比如录屏软件、PPT自带功能录制、使用ipad中的educreations、showme或是explaineverything等APP录制,甚至使用手机也能够轻松录制微课,但从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作品展示来看,这些微课都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即微课视频的展示属于单向线性播放,教与学行为缺乏交互性。教师在视频中无法感知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导致教学双方同步互动特质的丢失,即使为了配合教学设计,视频中安排了教师和学生的问答,但这些均带有明显的预设性和人造痕迹,并不能代表面对视频的学习者他们的真实学习效果。或者有些微课平台设有“问答”板块,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异步互动,但是缺乏对学习行为的跟踪记录与诊断分析。因此,微课交互性不足制约了其应用效果。

从目前所能学习的微课作品来看,它们确实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大部分也是选择了该领域某个重点或难点进行设计,但是这些作品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有调查显示,63.19%的参赛教师认为目前大赛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太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形成某一学科的微型系列资源,这导致学习者尤其是社会学习者只能分享到零散的几个知识点,而不能在该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在大多数微课的制作、上传、共享及评价环节都相对固化,可编辑性不强,这对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而言,意味着当知识有更新,原理、方法等有改革之后,以前制作的微课就会滞后甚至出现错误,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删除重新制作,但这种成本相对较高,要么增加微课资源的可编辑性,比如是否可以在视频中修改桢,或者在微课平台中增加修改模块,将变化之处通过非常显性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3.教师信息化能力不够

好的微课不仅仅是教师将知识点讲授得好,而是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在微课视频中融合各种表达方式,比如PPT、flash、音频、字幕、画中画、现场教学插入、消噪等。但是目前能够掌握这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一线教师比较缺乏,这会影响到微课系列化制作的规模和速度。

4.网络环境区域性发展不均衡

我们可以合理地预见未来微课的应用并不仅是将其直接搬至课堂,更多的是将这种资源共享于社会学习者,作为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这就对网络环境的可用性提出了要求。但是经济发展区域性不均衡导致网络环境的发展也显现出区域性不均衡,比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我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水平来讲,东西部差别、城乡差别都十分明显。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封闭的农村学习者来说,网络资源的缺乏,从客观上直接制约了微课在这些地区的应用。

四、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分析

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本文将微课的可持续发展维度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基础平台模块,这一模块由环境基础、资源基础和制度基础构成;二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模块;三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块。见图1:

1.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基础平台模块

(1)环境基础。这里主要指微课应用的必要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和微课平台的完善。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快推进网络资源区域均衡化带动教育区域均衡化,是大家的共同愿景,同样也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需要从顶层规划设计,逐步实现网络环境均衡发展。环境基础的另一方面则是健全的微课平台,这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以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网站为例,该平台提供了微课作品的上传、观看、投票、分享、评论和点播次数统计,具有一定的应用成果。但是,微课作品在目前的平台上须以固定模式上传,或线性播放,资源固化且封闭,因此平台应该增加微课编辑功能,允许作者及其他用户对微课资源进行编辑和补充,如上传者根据需要,上传与微课有关的补充资源,包括解释性的文本、知识更新说明等,并将这种更新动态实时反映,实现微课资源的动态演化。此外现有微课平台虽然设有评论模块,构建了资源质量的用户自决机制,但是从评论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并不乐观,这种学习者和作者的互动较为笼统和形式化。这需要对微课作品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比如可以借鉴其他论坛或社交工具的做法,营造“学习圈”,形成虚拟学习社区,通过积分、资源互换、引入专业志愿者等形式引导学习者开展高质量的互动和交流,并对有价值的观点进行整理与提炼,形成学习简报,作为微课的补充资源提供给所有学习者。

(2)资源基础。首先每一个微课作品所展示的资源必须完整,除了微视频以外,还要重视辅助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拓展练习、教学反思、补充说明、知识更新等,有效地拓展和延伸知识点,使学习者获得较全面的认知。第二,需要加强学习者与微课资源本身的互动。目前可以做到的是,学习者可以按需自主选择播放节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但我们还需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在现有微课的关键节点之间插入互动性测试,实时获取学习效果反馈,增加交互性,然后再系统地根据测试结果推荐最优学习路径,并提供学习建议。第三,将微课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使之课程化、系列化。可以由政府部门主导,将系列微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统一基本建设标准,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在专业领域具备强大实力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学校和团队申请建设项目,将系列微课资源的积累做成一项工程,提高我国微课资源的规模和质量。

(3)制度基础。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延续目前比较热的省级部级微课比赛,使比赛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竞争制度,鼓励团队建设,并配套一定的资金支持政策;同时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促进微课资源的传播,最大可能地实现免费共享,让微课的应用效益最大化。第二,《中国高校微课报告》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微课的建设,充分认识到微课资源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建设纳入学校规划,组织微课相关培训,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好微课比赛,并形成合适的激励机制。

2.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动力模块

当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基础平台之后,需要通过不断跃迁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课制作者或制作团队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深化教学改革理念,丰富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最终打造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微课制作的质量,并将微课资源应用于教育领域。第二,微课的学习者也要认识到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重要趋势,提高信息化素养,利用业余碎片化时间积极选择优质的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并将这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培养成一种终身习惯。

3.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块

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动力因素的激发会取得一定的发展,为了使微课的应用不偏离方向必须沿着合理的路径发展,这一路径就是持续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本文所讲的持续创新除了指微课制作技术上的创新,微课平台管理的创新(如将微课平台与app开发结合)之外,更重要的是微课呈现形式的创新(比如从视频为主转变为类似于“第二人生”的游戏模式),以及微课应用模式的创新等。微课要与大数据、云等信息技术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充分融合,既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柔性,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资源,又要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学校、教师、学习者、政府、社会各主体都成为受益方。

五、结束语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带来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微课资源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框架,本文将该理论用于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提出了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基础平台模块、动力模块和路径模块,不过这一框架仍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9-12.

[3]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5.

[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5]裴芳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型与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10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成效

疫情防控期间,笔者领导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采用了以社会慕课+直播+QQ群为主,以雨课堂、Blackboard平台、微课为辅的立体化网络授课方案。授课前通过虚拟学习社区精心预设前期互动,通过课前布置自学慕课任务,布置与课程相关的经济讨论题,用“经济小沙龙”的形式为直播课堂预热。授课中借鉴“知乎社区”模式和直播模式营造线下课堂氛围;授课后,及时搜集教学评价并反馈,为学习者设计趣味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本共布置了7次在线测试作业和3次小组作业,配合在线推送财经类文章;通过“学霸讲题”和“优秀作业展示”等补充环节辅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授课教师对于延伸到线下的互动任务,及时进行跟踪指导。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取得超出预期成效,一方面,学生到课率和课堂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互动环节发言积极,小组作业的形式也从以往的文字版或者PPT版扩充到了音频、视频、VLOG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技术和团队条件已经锻炼成熟。通过在线培训、群内组织教学研讨及集体“云备课”等方式,教学团队已经掌握大部分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线上教学内容的创新、线上教学资料的共享、线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工作均已熟悉。

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

根据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后疫情时代微观的课程教学设计总体原则确定为:师生在一个共同空间进行线上、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再辅课外的以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

通过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拓宽线上课堂。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LearningSociety)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课堂的延伸拓展。根据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课外三个维度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除了线上线下的教学,同时添加了鼓励学生课外实践创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拓展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具体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推送资源与交流:通过《微观经济学》SPOC课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设定每节课目标、设计题目、设计话题,并通过QQ和SPOC后台管理公告。课中激活课堂:课中学习慕课(30%)和面授(70%)融合翻转课堂,重点难点/系统梳理讲授,开展教学互动,通过课堂练习检测课前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讲授解,组织思考和讨论,并选择性答疑。面授教师全程督学导学,引导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思辨能力。课后虚拟学习社区:课后利用SPOC平台进行测验,讨论题并反馈,完成在线扩展学习;包括课后分组项目活动与互评与教学问卷调查等。

多种教学工具交互使用实现多维度立体教学。构建基于“慕课SPOC+Blackboard平台+QQ群+原创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微观经济学》SPOC课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全部课时的30%释放给学生自主学习。设定每节课目标、设计题目、设计话题,并通过QQ和SPOC后台管理公告;课中翻转课堂,开展教学互动进行讲解,组织思考和讨论;课后可结合Blackboard平台等进行课堂讨论和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工具引导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思辨能力,可有效避免完全背离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以上模式主要通过教学、考核、反馈三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双师教学”模式确保线上线下全程督學导学。利用教学团队分工优势,主讲教师一主要负责课堂面授,主讲老师二主要负责线下的学生互动、辅导性教学及拓展性讨论等,有利于实现线上线下导学功能最大化。主讲教师(第一课堂):负责实施翻转课堂和探究式教学,进行交互式的实体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式+发散思维+交流互动教学内容为主,并将讨论结果上传至慕课平台,进行二次交流,大课精讲。辅导教师(第二课堂):辅导计划的制定、组织学生课前学习、随班听课、组织学生答题、批改作业等;第二课堂和创新项目团队还分别建有各自的微信群、公众号和豆瓣小组,教学活动可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技术指导教师:为教师、助教和学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11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12

关键词:新疆;双语教育;教师;政策;模式;评价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疆开始实行双语教育,而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七类: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双语教育个案研究,双语教育教师研究,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双语教育模式研究,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1.关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近年论文包括:张莉的《浅析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张洁、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嵇宇科的《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双语教育关系研究》,方晓华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刘姣、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等。

近年专著包括:陈世明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廖冬梅的《新疆民族双语发展历史现状与成就》,木哈白提・哈斯木等著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等。

这些研究文献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双语教育的现状,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不稳定、数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足、待遇较差、培训体系不完善;教材缺乏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双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汉语环境等,并从教师、教材、课程、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对策。

2.双语教育个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李中耀、海峰和夏迪娅・伊布拉音的《新疆叶城县双语教学调查研究》,吐孙阿依・库尔班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库尔勒市H县为例》,李文涛的《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疆疏勒县为例》等。

该类文献针对具体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双语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材、课程、学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标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指出目标地区双语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合理教材、缺乏汉语环境等,并提出了对策。由于实地调查并选取合理的调查对象做了大量调查问卷,因此该类文献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出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能服务于目标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

3.双语教育教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王阿舒,苏生艳、汤允凤的《南疆三地州双语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刘旭的《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方晓华的《试论双语教师培养模式》,杨淑芹、吴敏的《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推进中少数民族教师的态度研究》等。

该类文献分析了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语言使用情况、培训现状等,并指出双语教师汉语水平较低、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能力不高、培训体系较差、教师待遇较差等问题,认为要提高双语教师地位和待遇,开展多元化培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

4.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

张兴、崔静对双语教育课程设置做了研究,指出当前的课程知识体系单一,难以培养合格的民汉兼通人才,指出要设计合理的双语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提出了双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1]。杨德明对哈密市鲁能小学做了个案分析,认为该小学双语教学开展较为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开设了学科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而问题之一是缺乏适合的教材[2]。

5.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赵鸿锴、张迎治从语言政策角度梳理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3]。王阿舒回顾了新疆50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分析了政策的演进轨迹[4]。陈旭、陈进分析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对于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王阿舒、孟凡丽阐述了50多年来新疆的双语教育政策[5]。上述文献表明新疆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央的双语教育政策,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6.双语教育模式研究

陈得军、刘琴和方晓华对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现状做了分析[6]。赵建梅针对乌鲁木齐市T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该区的双语教育模式。李儒忠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性质、特征及目的,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是新疆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学模式[7]。魏炜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利于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8]。张梅分析了新疆的双语教育模式,认为模式应体现双语教育的目标[9]。结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双语教育模式要因地制宜,对于多数地区部分地区使用汉语教学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育模式。

7.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方晓华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评价系统应包括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10]。马小玲认为要以教学及其主客体作为新疆双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与社会因素为辅助内容,并以历史和现状为根据提出了新疆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11]。

通过分析上述文献,发现研究者以新疆高校师生为主,研究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大多发表在新疆本地期刊上,研究内容从宏观上分析新疆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多,而从微观上分析新疆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对于新疆双语教育而言,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不同、汉语影响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即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难以相互照搬经验,应采取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策略,而这就需要从微观入手,对各地区的双语教育开展个案研究,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的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兴,崔静.论新疆双语教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J].双语教育研究,2014(3):35-39.

[2] 杨德明.在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对新疆哈密市鲁能小学的个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2):50-55.

[3] 赵鸿锴,张迎治.新疆双语教育语言政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7.

[4] 王阿舒.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当代演进[J].新疆社会科学,2012(3):119-122.

[5]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22-26.

[6] 陈得军,刘琴,方晓华.文化生态语境下的新疆双语教育模式[J].民族论坛,2014(1):63-67.

[7] 李儒忠.论双语教育的模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34.

[8] 魏炜.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48.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13

著名传媒学家麦克卢汉曾说过,“技术倾向性是人类拓展思维环境的必然路径,网络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学习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空间内”。因此,网络可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让信息在网络这个学习平台中展现自己的学习优势。

1 生态学习系统理论概述

本文探讨的生态学习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学习管理、学习资源、同步课堂、在线辅导和社会化资源5大模块。生态学习系统与生态学习在概念上存在很强的辨识度,生态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而生态学习系统强调的是学习中所能应用到的媒介。从关联因素上看,这两个概念理论都离不开“生态”环境。

1.1 教育生态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学校硬件设施、学习资源入手,大力提倡数字化学习,创建了“生态学习”基地。基地的建成,一方面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方式和需求;另一方面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完美融合提供帮助,对于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更是有积极意义。

1.2 生态系统

教学信息化就是要用科技手段武装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它的实施对促进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互联网的引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如社会资源、知识储备、信息数据等,这些生态因素会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认识学习环境,构建符合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思维结构。在角色定位上,学生是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这两个角色的生长关系犹如植物与大自然一样,大自然为植物提供水、阳光、空气等必要养料,让植物能茁壮成长。由此可见,人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终身生存理念,要想通过学习得到生存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命价值,必须利用生态学习系统的资源养料时刻、连续性地充实自己。

2 生态学习系统资源构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生态学习成为现实,而微课程这样一种新兴的视频教学资源,由于兼备形式新颖、主题鲜明、重视引导、使用便捷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为学生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各个区域、各个学科教师制作的微课,在云时代还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

我们期望构建具有苏州工业园区特色的多元、立体、系统的微课程资源系统,打造系统化、结构化的资源平台,服务学生。

2.1 生态学习系统资源环境

2.1.1 现实学习环境

现实学习环境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与传统学习模式相辅相成,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知识资源,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音乐厅以及家庭、社区等校外学习工具资源。除此之外,由校园文化引申出来的校风、学风思想也可直接影响现实学习环境,所以也是系统的构成要素。综上分析,现实学习环境设定的硬件物质条件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主观建设标准和规范。

2.1.2 虚拟学习环境

虚拟学习环境就是一种将远程教育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结合起来,并提供虚拟学习环境的软件系统。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环境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费用支出。虽然虚拟环境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其资源的丰富度、信息检索的便捷性要远大于现实学习环境。

2.2 生态学习系统资源构建

2.2.1 网络学习资源

在现实资源的影响下,虚拟网络可以将信息转化成数字、符号、电信号等多个资源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帮助网络学习环境资源创建一个独立的知识生产和消费格局。格局内的知识资源便拥有了自我生长的能力,能够在资源消费中促进其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见,网络学习资源的生命力、活力很强,不仅可以囊括容量巨大的知识资源,还能实现跨地域、跨国界的传输。

2.2.2 现实学习资源

生态学习系统的显著特征是资源交互、合作的表现形式,所以现实学习资源也应改变知识结构,利用学习场所、学习工具的项目支撑点和关联性,共享信息资源。同时,为进一步拓宽资源的运行空间,学校、家庭以及学习社区可以依靠现实活动,来加大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自由性,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交互资源的作用和能力。

2.2.3 社会关系资源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源复杂,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不同知识群体会推动资源的升级发展。以学习为主的资源形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也必须迎合人际关系变化,将资源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阅历。同时,社会公开宣讲的一种制度形态也属于社会关系资源,可以作为独立的课程体系,因为群众的思想和个人思想往往存在矛盾点,利用社会资源化解矛盾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因此,人处在社会关系中,其获取的资源会随着社会的生态环境变化而变化,犹如体制变化一样,思想和观念一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

2.2.4 生态环境资源

在生物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是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一个生物灭绝了,与这个生物相关联的生物链上的动物都会受到生存环境影响。虽然人是高级动物,但依然承受着生态资源压力,土地、水源、食物、空气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见,一切知识资源来源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制约会限制其他环境资源的延展发展,学习者得不到满足的生活,则学习资源就会失去原有的效力和作用,虽然在理论上能改变生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会起到现实效果。

3 生态学习系统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工具,生态学习系统的建立标志着生态资源已与学习者建立了资源交互关系,能够支撑现代教育继续稳步发展。无论是现实、虚拟的学习环境资源,还是社会关系、生态环境资源,学习者利用技术工具改变资源结构的大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仍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辅助资源和互动资源。笔者透过生态学习系统资源构建内容,深刻认识到资源在共享开放平台中的引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宝贵的资源和广阔的系统空间能为现代教育指明道路。

3.1 交互性资源设计

现代教育应与环境资源一样,都应保持平等、互动的关系。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分配学生、教师、学习资源三者之间的权属关系。例如,教师负责搜集有用资源,将资源按不同分类、不同知识能量、不同理解方式划分开来,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对其他外部资源的认识,在交流帮助、互动学习的帮助下,吸收资源。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实施集体制作微课视频。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两个下午来集体制作微课视频,并为教师录制微课视频。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翻转课堂”的试点学校,不断追寻“任务点指向有效度”、“微视频支撑有浓度”和“课堂内衔接有维度”。学校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目标,坚持互助互补、文化融合,将资源库建设和“翻转课堂”做出实效、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3.2 引入外化教育

在不断吸纳内化资源、课程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而放弃主观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权利和能力。为此,现代教育应摒弃传统知识结构,利用生态学习系统资源的交互功能和影响能力,创造外化教育模式。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目前初中26个教师、高中11个教师参与到微课制作和“翻转课堂”的研究中来,以课题为抓手,对不同学科组实施分阶段推进的方式进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向其他学科组渗透,借助已有成果有效指导其他学科组开展研究,最终达成以点带面、全面丰收的成效。由数学、物理、英语三个学科组(以高一备课组为主)承担先期研究工作,研究关注以下主要方面:怎样在各学科组内形成不同模式的课例形式;怎样推广扩大到不同的学科组;怎样对参与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怎样高效呈现微课范例;怎样实现网络技术对微课的支持;怎样对教学成效进行准确评估以及怎样进行扎实有效的微课设计、制作、使用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研究,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卢敏翔和骆玮教师先后开设公开课。由于在上课前,教师就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自行学习知识,所以课堂上就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你问我答”,学生们将疑惑提出,教师则对其进行讲解,这样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3.3 利用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保障

人类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精神,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在素质教育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表达空间,采用全方位的生态学习系统资源,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台网络计算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传统教育,在闲暇之余可以根据网络资源与专家建立沟通关系,或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共同创建讨论平台。为同一目的、同一学习目标而成立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习实现空间对话,让学生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获取虚拟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综上分析,现代教育充分利用了学习共同体的兴趣控制能力,将生态学习系统中的资源全部赋予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沟通可以让学生获取最有利的社会关系资源,享受资源交互能力带给他们的正向指导能力,帮助他们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个人生态学习资源。

4 结语

苏州工业园区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系统化、结构化的生态学习资源系统的构建,将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和学习,从学习任务布置到学习资源推送、从学习工具提供再到学习效果检测等环环相扣,互为促进,将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节省课堂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益,实现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目标。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021)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张德江.基于网格的移动学习系统建模与设计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110-124.

[2]覃荔荔,张婷元,任大宇.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郑葳,王大为.生态学习观及其教育实践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1(1):153-157.

[4]安蓉,陈伟华.基于生态学习观的学习模式与农业技术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5):1491-1493.

[5]孙传远,刘玉梅.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15(2):154-159.

[6]余金昌.基于生态视角的虚拟学习社区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2,22(6):142-14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