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师的角色实用13篇

传统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99-02

一、引言

教育部负责人曾指出: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工具,英语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可以为其它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大课题。教高[2006116号文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发挥教学顾问、合作伙伴和教学引擎等作用,不断适应高等学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或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师传统角色的一些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许多人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误以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力量,他们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不给学生有发挥自我特长的空间。教师们像封建家长那样,主宰一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得学什么内容;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学。学生们为了尊师重教而盲目顺从教师,他们不勤于思考,不擅于提问。缺乏创新和挑战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许多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激情和主观能动性,他们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成为空话。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暂时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在学习中所承受的被迫压力,他们屈从于对教师的恐惧害怕,不学不行,要学就听教师安排。教师安排考试,学生就盲目复习迎考,考试不求消化理解,只求60分合格,考完就忘记,考完就放弃英语学习。他们平时不敢多问,不愿意多种角度思索。学习目标单一,学习方法单纯,考试合格似乎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另外,固定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安排使大学英语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由于有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文件,地区性教学安排就难以真正落实,导致部分教师像传统的军人一样,唯命是从,固步自封,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简单化地定格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实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上。他们每学期固守原有的教学程序,从讲解词汇、句子开始,然后进行课文分析、教学练习,很少主动地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教学安排。缺乏教学创新。一些教师抱怨教学任务繁重,害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建设性建议,同一班级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共享同样教材、同样教法、同样试卷。一部分人仅注重书本教材的语言知识,缺乏文化对比,培养的学生只理解所学过的内容,缺乏利用所具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摆脱传统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探索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传统角色,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入一些新的活力,逐渐克服大众所批评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为大学生毕业后终身学习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在一些方面类似于体育运动中的教练员。假如教练员所使用方法科学合理,假如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运动员和其所在运动队就有积极性,他们就能正常发挥水平,赢得比赛的胜利。相反,假如教练员所使用方法不科学合理,假如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融治,运动员和其所在运动队就没有积极性,他们就不能正常发挥水平,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刘翔的教练所使用方法既人性化,又科学合理,他与运动员的关系和谐融洽,刘翔就能超常发挥,多次夺冠。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中的法国队教练与部分队员产生分歧,球队就大失水准。大学英语教师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转变传统的封建家妊式和唯命是从军人式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学会发挥英语教学顾问的作用。顾问的英文含义是someone whose job is to give advice because they know a lot about asubieet.especially jn business,1aw or politics,英语教学顾问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建设性意见。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一些教师唯我独尊,仍像封建家长那样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发挥教学顾问作用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把传统的教师主宰者的角色变为自主式大学英语教学顾问的角色,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建议。学生要从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合作伙伴和主体力量。上课前,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主动征求不同基础学生对教学安排的不同想法,让学生自主确定想学什么?怎样学?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进行必要的分析研讨,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建议,供学生们自主参考。双方通过当面座谈和研讨,各抒己见,沟通各自的想法和建议。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平等的合作参与者。

教学顾问能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具体想法,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分析思索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实践,不断增加创新和挑战意识。教学顾问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让他们不再屈从于对教师的恐惧害怕,有针对性地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真正来源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走出校门后继续终身自主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顾问能引导学生正确理懈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自我评价的手段之一,不再仅仅比较分数高低,主要侧重分析一些薄弱环节,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逐渐提高自我确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综合能力。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发挥英语教学合作伙伴的作用。合作伙伴是指业务活动中的同伴、合作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配合协作的同伴,需要教师和学生自主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在教学顾问的建议下进人从学习依赖向学习自主的过渡。学生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地承担自主的责任。教师自主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承担责任,在学生的配合下从教学统一向教学自主的过渡。

大学英语专业已出现了6种教学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

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非通用语+英语;(6)双学位。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研究切合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教师相合作,由专业教师选择确定一部分专业相关的基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其比例可达到35%,使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传授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的兴趣。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可适当增加实用的市场经济及传统文化等题材内容,其比例可达到25%左右,使师生对生活实用的英语知识有所了解。英语中有专业,专业中有英语,英语中有实用的生活,生活中有实用的英语,这或许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趋势。大学英语教师要虚怀若谷地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的教学生存能力;学生要趁此机会掌握走向社会后在本职岗位上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中究竟是教师是主体还是学生是主体?传统的理论把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王才仁教授(1996)在他的《英语教学交际论》中提倡英语教学二主体论。他指出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和学是两种活动方式,学生为主体时,要学会英语;教师为主体时,教师要教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好英语的规律。教师和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为教学合作的双主体,双方应平等合作,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建立健全正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应发挥英语教学引擎的作用。引擎好似汽车等机械的中枢神经、心脏部位,它决定整个机械的运行速度、时间、距离等,但不是真正的驾驶员。如果引擎能正常工作,驾驶员就能按规定的速度顺利地把汽车开往目的地;如果引擎出现故障,再好的驾驶员都只能望洋兴叹。

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平时要加油鼓劲,创新活动内容。而不能替代学生完成驾驶员的任务。学生是真正的“上帝”。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否认可、能否接受、能否掌握为衡量标准,以能否跟上时代为重要依据。当今世界。学生的需求丰富多彩,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内容,建议学生参考相关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如对比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不同系列教材。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教师还可建议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注意利用网上资源,参考计算机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教学内容,做到纸质资料与网络资料齐头并进。不同的教材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学营养物。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2

教师角色的转换直接影响到了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教师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高校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社会中教师角色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如何实现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成功转型,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崭新课题。转变与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有助于高校教师角色转型的实现。

一、成员分类分析理论

成员分类分析理论(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简写MCA)是由哈维萨克斯(Sacks)于1972年提出的,属于民族方法学和对话分析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解释实际导向、公认意义和文化推理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把焦点集中在个体作为某个种类的人的一种可识别性。更加具体的说就是有关个体作为社会的中某个种类,根据这些分类来组织活动,与此同时把自己归为某种社会成员。这种构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个体与他们的语言交流进行的。成员分析理论经常别用来分析人们日常情境对话中人们如何使用语言。MAC不多用作一种来测试实际对话中发生情况的一种预测,更多的是用来解释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资源。

MCA(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旨在研究成员如何通过种类(categories)、策略(devices)、预测(predicates)三个手段展开对话,进行互动。Sacks以“婴儿哭了,妈妈过来抱起他”为例指出,根据这两句话,读者会很自然地理解为,婴儿哭了,他的妈妈把它抱起来。其中,婴儿和妈妈被称为成员种类(membership categories)。人们之所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两者同时属于更高一层的the family,也就是成员分类策略(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s)。在整个活动当中,婴儿的哭与妈妈的抱婴儿都属于种类必做活动(Category-bound activities),这些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常识性知识相联系。

在此基础上,Sacks提出了两条规则,即经济原则(economy rule)与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rule)。经济原则指的是如果一个成员仅用任何策略(device)中的一个种类(category),那他就符合了经济原则。一致性原则指的是如果同一个群体的人具有给种类(category)的同样特征,那么其他该群体的成员也应该同属于这个种类(category),这就是所谓的一致性原则。随后,Sacks又提出了一个听话人准则(hearer’s maxim),即听话人听到了两个或者更多的种类(category),而这些种类category又同属于一个策略(device),那么听话人就会把这些种类(category)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根据萨克斯所说,使用社会分类的核心元素是成员分类的策略和一套应用规则,应用原则可以根据分类策略将各个种类分入某个体或者个体的集合。其中一致性原则和听话人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总是会根据这个分类策略将说话的人和听者进行分类。进而,这种分类还可以推论某典型的对话活动,根据种类这种活动被认为是会一定发生的。但对于萨克斯和他的追随者的问题是某人在某种情形下常被认为是“正确的”的,定义这个正确的原则是什么?根据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所提供的顺序排序和接收者设计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Jayusi(1984 &1991)提出了有关分类的道德和规范的特征。道德性和规范性的标准被引入到了成员分类分析的解释中,正如萨克斯在文中经常引用的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婴儿在哭,妈妈过来抱他,根据道德规范,孩子在哭,母亲就会或者应该过来安慰宝宝,这是符合妈妈的角色的。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就将MCA固定地拖入了一种社会的情境中,更加具有应用性。关于成员分类分析国内鲜见此类研究,只有王颖(2012)对萨克斯提出的成员分类建设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在即时语境和即时交流的框架内,对教师的成员分类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成员分类分析

下面以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浅议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分类建设。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对体育课堂上的教师成员分类进行分析时,我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在所记录的语篇中找到成员分类建设的谈判过程。以下是以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太极拳项目教学中即时交流为例,从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提出教师角色的成员分类建设。

例1:传统教学。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现在我们学习第一个动作——起式,两脚分开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双手慢慢抬起,抬至……学生:跟着做。教师:(做完起式动作)回头看学生,并到学生中纠正错误动作。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体育教学中是以教师教学—学生模仿—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学生改正为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是以较规范的语言,类似于播音员,建立权威的形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信息的提供者,这符合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主要来源,遵循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可以直接接收到教师传递的权威信息,不需要探索只需要模仿和记忆,效率较高;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并做示范,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接受知识,其过多强调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做示范,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相对少,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减少,不利于课堂信息量的丰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2:合作学习。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大家看看我刚刚发给到你们手中的材料,上面有四个动作的文字说明和图片讲解,现在我们根据上次课的分组,大家一起来学习这四个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的四个成员分别担任讲解员、研究员、动作示范者和组长,所承担角色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并在下一次课后进行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掌握学习材料后,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教师检查合格为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将根据小组学习速度来决定优胜组,大家现在开始学习。学生:开始协商分配角色,并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给予合作技能的指导,在学生存在问题的时候给予解答。有小组示意完成学习后,教师给予评估,检查合格视为完成学习任务,检查不合格给予再次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莉.知识传播者还是课程建设者——教师角色的转换能否与教改同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8):31-32.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3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有了新的发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提升学生因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教师要认清音乐课程的性质,抓住音乐教学的特点。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的角色。这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二、传统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认知与特点

(一)传统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认知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以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轻视音乐情感的培养。这体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听从教师的话。当老师教授音乐知识时,学生要记老师教的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按照的老师要求做,那么必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在教学课堂过程中,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主要体现为,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是音乐技能的教导者。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音乐技能的传授。很多教师教授音乐的相关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情感,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的培养。

(二)传统音乐教师角色认知的特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音乐将教学活动。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意识中根深蒂固,很多教师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师角色认知。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教师角色固定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按安排,听从老师的教学要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角色就是固定的,就是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主体。这种角色认知就会使教师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离不开音乐教学内容,音乐课堂就会变成讲授音乐知识的场所,而不是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地方。(2)教师角色是单向的指导者。在小学音乐教师的意识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教师是给学生魇谥识的,教师有权向学生命令和要求,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要求。这种观念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单向的知识的传授关系,而不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师生之间的联系非常脆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利于师生之间交流感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更会加剧师生之间的对立,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是素质提升的推动者,是思想交流的陪伴者。知识虽然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但是音乐更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角色由教学内容的支配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指出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忘记课堂知识时,教师也不要忙着去批评指责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导者,要主动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课堂知识。比如,学生不明白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音乐技巧,不明白各种乐器之间的区别。教师就要耐心地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音乐技巧,同时也可以播放有关介绍乐器的音频或者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总之,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指责。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师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强调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包括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师生两者之间,老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学生懂得的东西更少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实际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师生对话的平等性。学生自尊心非常强,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加深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话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不管对与错,都要适当的鼓励和指正。比如,在教授校园歌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校园的感受,探讨校园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播放校园示范歌曲让学生欣赏。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对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加,对校园的认识也会改变。

四、小结

新课改以来,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潮流。其中,教师角色的问题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强调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传统的师生角色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音乐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总之,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平等的交流者。

参考文献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4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

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最早对教师角色的定义,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即对教师专业角色的定义。

传统的教师角色可以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管理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等,可以看出教师角色即是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角色。教师角色的塑造不能完全离开自然人的属性,离开了自然人的属性,教师角色就会偏向工具理性,从而失去了教师职业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是受社会委托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单纯遵循学生或者家长的意愿,最终的指向也是使学生向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角色的分类

有学者将教师角色分为教师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教师的正式角色指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相关的、明确规定了的角色,教师的非正式角色指在教学中产生的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没有直接相关的、未加明确规定的角色。教师的正式角色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行为与学生效果的评价者等;教师的非正式角色:教育知识的分配者、学生交往的控制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社会标签的张贴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

教师角色也可以分为显性角色和隐性角色,显性角色指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角色,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评价者、学生学习引导者等;隐性角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内隐的、难以表达的、非规定性的角色,包括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社会标签的张贴者等。

三、教师的角色期待

教师的角色期待可分为社会对其的角色期待、学生对其的角色期待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教师的角色期待受到社会格局的影响,教师角色的讨论必须符合社会结构,从而变得更加复杂。

教师在承担传统教学角色的同时,个体、家庭、社会关系构建的关系网紧密相连,教师只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在功能上相互需求,教师以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在这个过程中追求功利、社会关系和道德精神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引起教师的角色困境。因此,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应该成为对教师职业素质的一种期待与要求,如教育改革者、学生的精神导师等。

四、教师的社会角色

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基把社会角色看成是由社会圈子、行动者的自我、行动者的社会地位、行动者的社会功能四个元素组成的动态社会系统。

1.如果单纯将教师定义为知识人,教师的知识人角色则显得相对单一。教师的社会角色具有多主体的性质,从其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功能和范畴上看,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分子的同时,也以公共知识分子出场;就其工作和生活空间而言,他们既工作在教育场域之内,也活动在教育场域之外。作为知识人阵营中的一分子,教师有属于自己的社会圈子,并且他们的社会圈子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

2.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义。传统概念中,教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这样就将自己的社会角色狭隘化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师是知识人,追求专业化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专业化过程中自我角色的定位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应将自己定位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参与者与研究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等,运用其学术知识、智慧、研究能力以及各种权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积极参与教育公共活动、关注教育热点问题、热情投入教育改革等,把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其教育专业成就感。

3.教师的社会地位。被某一圈子所需要的人,同样也需要圈子赋予他一定的权利和地位。认识和评价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工作环境、社会声望、社会权威、文化地位、工资待遇、福利等因素。教师作为社会代言人,角色总是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互动关系、组织形态、文化因素的反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以社会的代言人身份出现,社会赋予了教师社会地位,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首先是作为人,其次才是作为社会代言人出现的,其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追求是统一的,首先要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充分的发挥其社会功能。

4.教师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功能是教书育人,是通过教育活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今天,人才、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教师的价值越来越具有社会功能的意义。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传承也离不开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人文精神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社会去教育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社会赋予的,并且按照社会的要求去教育学生。

五、教师社会角色的发展趋势

教师具体角色研究应该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向宏观发展,研究教师角色的整体发展方向;另一个趋势是向微观发展,研究具体学科、具体学科背景下教师的具体角色。

笔者认为教师既可以是专业知识分子,也可以是公共知识分子,这本身并不矛盾,不能把教师的专业化与公共化相对立,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角色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下,教师角色会从一元走向多元,从规定走向创造,通过对自身角色的定义与创造,教师角色将走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教师角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对教师社会角色的讨论、对教师及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具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能够使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望相一致,客观地对待学生、理解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产生移情作用。其次,善于扮演角色的教师能够真诚待人,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取得高效的教育效果。另外,明确教师的角色有助于教师对自己准确定位,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并发挥其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周晓静.教师:穿行在角色人和自然人之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3).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5

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每个人的角色要随着身份及其现实的不同做出恰当的调整。尤其是当传统教师角色内涵遭到质疑的情况下,其教师行为的转变就成为必须。

一、社会发展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因而,只要教材熟悉,教案确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极而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角色新定义及其应然追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作为教师不管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或者是有多年教学经验,都要适应这一转变,,必须尽快适应教师新角色要求,从传统教师角色的理念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逐步进入下列角色:

(1)“非权威”的角色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

(4)“学友”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即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5) “信息平台”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应战者”的角色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7)“徒弟”的角色

适应角色的转变,对每位教师来讲,都是挑战。教师之间互为徒弟,互想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新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校和同行的肯定,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拜师当徒弟。多与老教师沟通,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速角色进入的进程。

(8)“学者”的角色

教师即学者、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学者”形象。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更应该成为年轻教师的职业追求。

那么,面对上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如何扮演呢?笔者认为下面的教学行为理应成为教师追求的方向: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以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发展多元智能;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4.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

5.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通过对话、交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应该说教师进入角色的快慢,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观因素的作用是主要的.作为教师要发挥自主性,主体性,对自身角色意识进行积极反思与认识,并且进行自主调整与修正,使自身角色扮演更加完善与适宜。

参考文献: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6

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正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以及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即教学的“三中心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多采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强调知识的输入(input),而忽视语言的运用(output)。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下,英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传授英语知识、维护课堂教学、批改作业以及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检查指导者以及学生成绩的评估者。有目共睹。这种教学模式与高素质的教师相结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社会、学校、学生等各种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外语教学思想。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能和角色的局限性暴露无疑。与此同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新的教学模式则逐步成为英语教学的适当模式。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好评。

二、多媒体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通过对《教学要求》的分析.不难看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在合理继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秀部分的同时,以多媒体辅助来开展英语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具有许多优点。第一,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网络技术扩展了学习空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班级走向一个无班级、无年级,甚至无国界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和教师从时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了,教师可随时随地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胡壮膦,2004:345—349)。第二。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已不再仅仅限于大学英语课堂,以网络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将“从单一的一对多而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师生之间的交流已不再以语言为唯一的手段。而呈现出交流手段的多元化趋势”(黄荣怀,2003:4—5),而这种交流手段的多元化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第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在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创意得到保护,因此自主学习便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第四,网络教学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和集图、文、声、色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无疑比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更具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可见,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变化。由于教学模式变化,大学英语教师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学模式的转换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及策略

1.问卷结果分析

《课程要求》颁布之后,教育部随即确定在180所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改革试点之一。引进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发的“新理念大学英语(全新版)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补。传统课堂(对照组)周课时为4学时,采用3+1模式,即精读泛读3学时,在传统课堂上进行,听力1课时,在语言实验室进行;网络教学(试点组)采用1+1+1+1模式,即学生上机进入系统自主学习1学时,小班口语课(25人左右)1课时,读写课(多媒体大班上课(95人左右)1课时,读译课(多媒体大班上课(95人左右))1课时。迄今为止,这两种模式已运行将近三年时间,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的方式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调研,旨在对目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

(1)关于教学模式:80.8%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组”(改革班)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其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如“学生能接触更多更地道的英语资料,得到更多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57.2%1,“大班多媒体‘读写译课、小班‘vi语课’及自主学习相结合,体现了语言教学的特点,教学效率较高”(55.4%),关于“较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65.1%的同学选择“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2)关于教师的课堂角色:同学们认为应是“教学资源、信息的提供者”(65.6%)、“学习过程的咨询者”(56.7%)、“知识的传授者”(43.6%)、“教学过程的管理者”(19.2%)、“学习的促进者”(13.1%)等。可见,同学们对教师课堂角色的要求是多重的,而非单向的“传授知识”。

(3)关于教师角色转换:41%的同学认为教师作为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目前环境下仍是英语教师的第一角色”:大多数同学认为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过渡过程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应该“适当转变”(87%),而非“彻底转变”(7.3%);关于教师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中的主要作用,同学们的选择也是多元的:“传授知识”(50.4%)、“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40.9%)、“帮助辅导”(39.1%)、“组织管理”(30.4%)、“监督检查”(28.6%);针对“通过e—mail,bbs等手段与教师进行交流”,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愿意”(46.6%)或“很愿意”(27.8%)。

2.教师角色的定位及策略

问卷和测试结果显示.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已被师生普遍认可.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为必要,同时也为其角色转换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问卷结果同时显示师生普遍认同的较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认为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只能做“适当转变”,而非“彻底转变”;同时,测试成绩也表明尽管“总分”、“vi语”二项,采用网络教学模式的班级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阅读”、“翻译”和“写作”三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听力”方面,由于试点班没有开设专门的听力课,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觉去自主学习中心,成绩反而低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这表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有一个“度”的要求:一方面,要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实现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变;同时鉴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条件,要注意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把握角色转换的“度”。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观念。虽然许多学校已将多媒体网络引入了教学当中,但其中大部分是投影型的教学,即老师将原来写在黑板的内容做成了幻灯片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接收的地位。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单纯转变.而是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个由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

第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其实现角色转换创造条件,同时注意技术上的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我校仙林校区共有多媒体语音室12间。然而据了解。在语音室上听说课与以前用录音机上听说课并无太大区别。主要用来听磁带和放光碟,多媒体语音设备的其它功能很少得到利用,这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另外。学生有问题想通过bbs或e—mail等向老师请教时。又经常因为老师不能熟练使用而被迫放弃。而所有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应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求教学系统在技术上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但在技术和操作上又不能太过纷繁复杂或太过高端。以致使其在大众通用计算机上无法运行或实现。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7

在雅克·德洛尔先生著的教育学经典《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这样写道:“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对此,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有专门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教师角色的涵义

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分子,教师必然处在社会体系中某一特定的位置,并相应地承担着自己的角色,而这一角色,显然不同于其他社会角色。教师角色,是指社会对于充当教师的人如何行动所寄予的一种期待和赋予的规定。在瑞典教育学家胡森主编的《 简明教育百科全书 》中,对教师角色的含义作了如下三种解释:① 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② 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③ 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过这样的描述:“现在的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位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多元的综合,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不断负载着新的内涵的发展性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角色,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有更高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师角色

1.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传授知识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行为之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师生之间是典型的“你授我受”的关系,教学就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必须绝对服从于教师的权威,因为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有组织地呈现出部分乃至整体,并且来自教师的知识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就必然只是一个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也只是一个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2.教师是管理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管理者”与“服从者”的关系,其突出的缺陷是“不平等”,教师处于管理者的地位,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以权威自居;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育家凯洛夫在《 教育学 》中,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绝对权威作用:“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应当是分班上课,每班应当有严格的日课表和固定的学生成员。”“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绝对保证教师的领导作用。”教师几乎是纯粹的管理者,一个由外在制度和本身的地位塑造的权威。教师缺乏自觉的民主、平等观念,缺乏尊重、理解的意识。

3.教师是教材的复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复制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课程、教材。教师往往缺乏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要求,满足于把书本上刊载的知识用清楚的语言、有条理的板书以及一些简单的教具或实验传授给学生,教学没有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创新能力。

4.教师是孤独者

劳动形式的群体合作性是教师劳动的一个特点,可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却常常处于“孤独”的处境。一方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视学生的需要,他只关注预设教学方案的落实程度,关注自己的教学技巧的熟练程度,而忽略的恰恰是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孤军奋战,更加巩固了教师在学校的孤独处境。此外,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割裂,又造成了教师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孤独处境。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与继承

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和研究者”。笔者将从下面六个方面来阐述。

1.教师是促进者

教师是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只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水平去理解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不再是先学先知的传播者,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2.教师是引导者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的责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完成知识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

3.教师是参与者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两者在人格人上完全平等。教师应积极倡导并建立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为学生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这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行为。

4.教师是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尔主席在主题发言别强调教师的四点责任之一就是自身的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必须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变化了的学生的需要。

5.教师是研究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那么其专业素养也必将得到提高。教育家贝克汉姆认为,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

6.教师是合作者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一书中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教师之间的互不合作、彼此孤立,教学以及自身的完善、成长、发展都成了个人奋斗的事。这种状况,使教育合力作用受到很大削弱。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要有合作,与学生家长、教育过程中有关的社会其他人合作,因为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不能是孤立者。

现代社会,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但是这种转变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一种转变,有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是教师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首先,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单一的课堂教学关系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处理,便于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监控,便于教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满了一种融洽的人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更易于教师育人效果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基础性知识,除了教师的系统深入讲解,学生自身的经验与知识无法建构出新的意义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的系统传授尤为必要。问题只是教师对于这种传授内容“度”与“量”的准确把握。虽然很多人对直接讲授有很多指责,但它仍然是一种最为直接和高效的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因而这种教授方式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教师的讲授是必须的。

其次,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力量,它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手段,它增加了教育的效度。作为一名教师,其自身的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树立教师权威的重要内在力量,教师以乐业敬群、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的情操,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应秉承的。因为在任何时代,人是不能被替代的。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8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当今各类教学模式,教师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随着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之中解放出来,成为与教师相平等的知识建构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知识的唯一来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一、教师角色

结合现有文献整理分析可知,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同时,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整体而言,教师角色也即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身份与地位并由此形成的一定行为规范和模式的总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以及设计者,担负着知识的传递和解惑而学生则是根据教师的设定教学计划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主导者”转向“指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衍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支架”,也即当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之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综合能力实情给予适当指导也即搭建“支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由传统的传道者转向为了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指引的“引路人”,借此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达成以上教学要求之后,教师要及时“隐退”,卸掉给予学生的“支架”,以开展下一个教学内容。

(二)“设计师”与“监督人”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任何一种法则,它必须和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外,知识也不可能作为实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综上所述,由此可知,知识是具备主观性的产物,经过一定刺激即可使之与大脑发生联系进而将外化的知识内化,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知识,达到学习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均能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计划发展,因而教师必然要加以干预,以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学习与管理意识,进而“摆脱”教师的监督管理。对于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即可采用“放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发展;反之,则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乃至家长进行沟通,将脱轨的学生引到既定的轨道之上,跟上教学步伐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成为学习和生活“伙伴”

“尊师重道”是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而其中也贯彻着不平等的师生观。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特别是正统儒家思想极为推崇教师崇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在知识建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均需要成功分利用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探索知识的奥妙,同时再次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未受到角色的影响而是彼此平等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帮助以最终完成知识构建,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更为丰富,占据一定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构建过程中的“指导者”,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整体而言,在翻转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教学对立转向为教学互助,两者实现了在知识学习与探索层面上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题,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强硬灌输,而是与教师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上述过程中,师生逐渐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伙伴”,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亦最终达成教学效果。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9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 参考文献 ]  

[1] 《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3] [4] [5][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114。。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10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 参考文献 ]

[1] 《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3] [4] [5][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114。。

[6]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8。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培养‘卓越教师’为导向的高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8007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5-02

一、教师隐喻的意义

隐喻不仅是语言学的一种重要修辞方法,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帮助人们准确认知事物。在教育领域中,人们习惯于运用教师隐喻把已熟知的经验(蜡烛、春蚕等)来概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还能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的追求。对教师隐喻的理解,在此借用陈桂生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教师隐喻是借与教师有某种相似点的有价值的人或事物,显示教师职能的意义与价值。在把教师职能活动与某种人或事物比较时,要以教师为本体,与其作比较的人或事物为喻体。[1]教师隐喻无论在对教师精神境界的阐释上还是对理想教师角色的塑造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隐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师隐喻一方面突显了不同的教育现象,另一方面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不仅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把教师隐喻为“圣人”,如《尚书·周书·泰誓》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而当代对于教师的隐喻就更为耳熟能详,教师常被比作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思性实践家等。通过教师隐喻,一方面使教师角色更加形象化、更富生机和活力,也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同时给予教师精神层面的莫大鼓励;另一方面教师隐喻彰显了时代的价值,突显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无形之中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这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境界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

二、教师角色重塑的现实要求

1.新教育理念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角色期待反映了教师角色发展的特殊历史轨迹,也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固然要有蜡烛的奉献精神,但在奉献的同时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育人先育己,正如兰德所言“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他目的的本身,而不是其他目的或他人利益的手段,正如生命以其自身为目的一样。所以,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缘故而生存下去,他既不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为自己而生存意味着达到他自己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的。”[2]所以没有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的光只能是瞬间的,在强调教师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应尊重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与个体需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和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职业,但工程师面对的是无生命的物,教师面对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民主的合作关系,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2.新型知识观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社会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知识也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网络资源的开放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一个具有成熟的知识观的学习者可能会相信,大部分知识是不断进化的,部分的知识是有待于发现的,少部分的知识是不变的。与之不同的是,不成熟的学习者可能会认为大部分知识是确定的,部分知识是有待于发现的,只有少部分知识是不断变化的。[3]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中心,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成了教师的复制品,学生的创新意识被遏制了。新型知识观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切实转换角色,深刻认识到自己首先是知识的学习者,然后才是知识的传递者,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知识观,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将知识从权威中解放出来。

三、理想的教师角色:教师隐喻的视角

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谈到:“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要注意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4]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同时也意味着教师隐喻视角下教师角色的重塑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时代意义。因此对于教师角色的重塑,一方面应以传统的教师隐喻为基础,借鉴传统教育隐喻的精华,在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角色重塑;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及新型知识观,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隐喻,为理想教师的重构提供依据。

1.理想的教师角色体现多元化特征

潘海燕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中西方常规的教师隐喻代表的教师形象,认为中国传统的教师隐喻是蜡烛、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在精神层面强调了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而西方常规的教师隐喻有教练、乐队指挥、向导等,则更多的体现了师生之间合作互动的关系。[5]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仅从教师或者师生关系方面对教师角色进行诠释,这样的隐喻形式单一,忽视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能全面诠释教师角色的内涵,要达到对教师角色的深刻理解,需要扩展教师隐喻的范围,反映理想教师角色多元化。如今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已面向国际化,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学生拥有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少,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所以理想教师角色的重塑应体现角色的多元化特征,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既拥有高尚的职业素养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理想的教师角色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传统教师角色的塑造,过分重视以社会期待为起点对教师角色进行隐喻性解释和描述,易给教师带来精神负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理想的教师角色重塑时,应理性分析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和学生具有平等地位的学习者,运用其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对自身知识进行思考,进而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价值体系。

3.理想的教师角色以师生双边主体关系为本位

师生双边主体关系弥补了传统提倡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不足,是新型教育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我国教师隐喻的发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师被隐喻为神圣,到现代的灵魂工程师,也是围绕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对其角色定位的。这虽然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现行的以师生双边关系为本位更加完善和具体,更能全面的体现师生关系。如后现代主义学者多尔所言:“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但这并未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7]那么,重塑理想教师角色,要以师生双边主体关系为理论逻辑的起点,通过教师隐喻的价值体现,使教师角色更加形象、完善。

4.理想的教师角色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意识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上课通常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却少了情感的传递。情感的传递不仅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有效方法,更包含了教师言语的鼓励、眼神的交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地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8]教师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学生的心灵,可能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光明。传统教师隐喻的蜡烛论、工程师等所面临的对象是物体,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易形成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新的教育理念已把学生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那么,最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通过隐喻重塑更为人性化、富有情感教育色彩的教师角色意识。

四、结语

无论是传统社会通过教师隐喻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还是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的重塑,都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使教师角色不断地发生变化,虽然教师隐喻并不能全面而深刻地对教师角色进行系统的诠释,然而教师隐喻对教师角色重塑具有特殊的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师隐喻通过与新教育理念、新的师生关系、知识观的转变、情感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结合,从多元化的视角去重塑理想教师角色,不仅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尊重教师的生命价值,更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服务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爱因·兰德.新个体主义伦理观[M].秦裕,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3.

[3]Schommer,M.A.Synthesising epistemological belief research:Tentative understandings and Provocative confusions[J].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1994,(5):293-319.

[4].教育大计,教师为本[EB/OL].,2009-09-04.

[5]潘海燕.从中英教师隐喻看中西教师角色的异同[J].科技教育创新,

2008,(22):262-263.

[6]李慧莲.“动态生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J].课改前沿,2009,

(10):65.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12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

。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 参考文献 ]

[1] 《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3] [4] [5][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114。。

传统教师的角色篇13

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