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实用13篇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1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部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2

2.合理制定政策,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根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中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应达到省级部门要求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市电教馆牵头为学校定制网络建设、教学系统等校园信息技术环境方案,使各中学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改变当前学校进行环境建设时东奔西走找方案,最终还是以公司的方案为学校的方案,所建系统只见硬件,不见教育功能的现象。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制度化,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源头和制度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中学校要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环境建设、教学应用目标、师资培训等几个层面分别加以规划,做到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避免盲目建设。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要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现实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平台,由于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因此,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应喧宾夺主,或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数字校园,促进学校个性办学特色形成的观念。中学校应借助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形成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数字化校园,应注重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而不是以技术引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保护学校的个性。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信息技术应用才能贴身地服务于学校发展。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笔者想借贵阳第六中学在打造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突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说明,其数字化校园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根据贵阳实验区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评价改革方案,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让评价体系发挥促进作用,全方位地反映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当前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的,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使其立足现在,又着眼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网络、信息、计算机、交互技术用于学生评价机制。第二,从操作层面上进行评价组织、评价过程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形成多元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第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为依据,按照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要求,建立学生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第四,逐步完善所建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的,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统。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有效资源内容的匮乏,而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贵阳市电教馆向各学校配发了国资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发动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收集、整理符合教与学的各种资源,然后按照教学的结构进行管理,组成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能方便地共享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网网管人员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的,同时他们还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先进教学理念的推广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能力,是建设数字化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实际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2.采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法

可以采取一些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正如我们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只容器单纯地灌输知识一样。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采取以往单一的传授模式。应从培养教师的目的出发,采取充分体现创造性、反思性、开放性、合作性的多模式相结合培训体系。目前,几种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如:网络式(net-workmodel)、导师制(tutoringmodel)、情景式(contextualmodel)和菜单式(menumodel)。这些培训模式既考虑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也考虑到教师的差异,值得提倡。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有结合教师的实际并在实践中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师的供求矛盾,促进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交流中来,进行自主学习、愉快合作、探究创新才是目的。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师培训模式。

1.个人自修和研究

这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教学和科研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包括利用闲暇研读有关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自行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或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

2.校本培训

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计算机知识培训、教学观摩、还可以师徒结对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3.脱产进修

这对于学历、骨干、名师培训比较合适,同时,国家应该规定教师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可以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一次的机会,在访谈中不少教师认为脱产学习的收获最大,并把这种学习看作是学校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如2010年所实施的“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9―0065―06

一、引言

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有效缓解职业培训师资短缺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培训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工程”等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职业培训领域的软硬件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虽然近年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了大量数字化资源,但多数教师和学生仍难以获得真正符合实际需求、高质量、成体系的教学资源。赵慧等(2013)对徐州地区7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1,08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资源不够丰富,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可见,职业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缺口仍然非常大。信息资源共享是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按照互利互惠、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所有信息供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信息共享的实质是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效、区域、部门数量上的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的有效共享已经成为职业培训信息化深入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何俊丽,2005)。

正是基于对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重要性的共同认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于2013年启动“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子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执行,核心目标是聚焦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制定数字化资源应用和共享标准,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组建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下文简称为“世行资源共享联盟”),形成职业培训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已于2014年正式结项,现已陆续在多所职业院校开展试点,本文的讨论源于该项目的探索和实践。

二、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

共享的现状和问题

优质数字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稀缺是一种常态,如何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共享,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国外较早开展了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刘雅琼(2013)讨论了资源共享的模式,张婧婧等(2015)介绍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协议与现状,娄梅等(2012)、毕经美(2014)讨论了职业培训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影响因素。当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 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尤其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MOOC)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如Khan Academy(2015)、Coursera(2015)、Udacity(2015)、edX(2015)、TED(2015)等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建设的“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平台,收录了职业培训多媒体课程、素材和实训装备等各类资源3万余条(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2015),是我国职业培训领域权威的数字化资源信息和共享平台。

职业培训面向技能人才的培养,课程实操性强,对多媒体、虚拟仿真、实景演示类的数字化资源需求更大,但我国多数职业院校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因此,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难度更大,资源共享的需求更加迫切。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组2013年面向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等四所技工院校的120名教师进行了“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为“(远程培训平台中)您认为对教学最有帮助的功能”,在收回的103份有效问卷中,有57位教师选择了“资源与共享”,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数字化资源和共享的需求十分迫切。总体而言,我国职业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总体规划,缺少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和管理

我国职业院校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较大,各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师资结构、优势专业、信息化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对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和利益诉求差别很大。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利益,设计共享规则,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基础共享平台,推动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快速、深入发展。

(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缺失

标准和规范是职业培训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虽然目前有如SCORM、AICC等针对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国际标准,但资源共享涉及开发、共享、应用、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必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职业培训特点的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用于规范元数据标注、资源开发、课程、平台建设、资源筛选、运维管理、支持服务等各阶段的工作。

(三)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较晚,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大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资源可以快速传播,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困难,一旦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时,开发者损失巨大,维权十分困难,这也严重制约了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发展。

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是数字化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设优质数字化资源需要投入大量智力、劳动和资金,资源创造者必须通过资源的应用获取相应收益,才能持续保持其创造的动力。但是,“共享等于免费”的错误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共享资源难以获取合理的收益。只有依靠观念更新、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才能扭转这种局面,而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共享意识淡薄,优质共享资源缺乏

优质数字化资源集先进理念和高新技术于一体,是战略性资源。因此,各院校和培训机构都试图通过占有优质数字化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即便将数字化资源闲置浪费,也不愿共享。各职业院校整体共享意识淡薄,导致了我国职业培训领域优质共享资源严重不足。

(五)尚未形成资源开发、共享、服务、评价和改进的良性循环

由于职业培训课程的特殊性,仅仅把课程放到网上共享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获取和资源只是资源共享的第一步,后续的迭代开发和持续服务是推动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多数政府投资的数字化资源开发项目往往是一次性投入,验收之后只有简单的技术维护,忽视了学习资源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能力,忽视了学习资源动态的、生成性的联系,忽视了通过学习资源在学习者、教师之间建立动态的联系(刘军,等,2011)。只有建立开发、共享、服务、评价和改进的良性循环,才能充分发挥共享资源的价值,并且吸引优质资源不断加入。

三、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模式

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是指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以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为目的的学校和机构的联合体。资源共享联盟发端于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TRLN)。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2002 年以来发展迅速,已建成诸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等大型共享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形式相对固定、成员联系紧密,能够克服无组织、松散共享的种种问题,是适合我国教育和科研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资源共享形式。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基于共享联盟的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该模式不仅继承了传统信息资源共享联盟的诸多优点,而且结合我国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针对数字化资源共享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该模式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该模式分为四层:最底层是标准协议层。该层为共享联盟的运行制定了基本的准则,包含课程开发、资源集成、系统建设、信息服务、运维管理五大类标准和规范。第二层是资源层。该层包含了共享联盟所有的共享资源,分为核心资源和扩展资源两大类。核心资源是由资源共享联盟主导开发的系列资源,首批资源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所开发覆盖11个专业的公共资源包,包括45个课程包和23个素材包。扩展资源是各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自主开发、符合资源共享联盟标准的各类资源。第三层是平台层,包含教学和运维两个部分。教学部分提供资源管理、课程管理、教研教辅、线上学习、练习考试等与远程教学相关的功能,运维部分提供联盟成员管理、共享管理、计费支付、产权保护、节点数据同步等功能。第四层是服务层。该层面向教师和学员提供远程教学服务、面向社会大众提供资源信息服务、面向共享联盟成员单位提供运维和管理服务。该模式的目标是建立总体规划、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审核评价、持续服务、合理调配、持续更新的数字化资源共享良性循环。基于共享联盟的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共享管理中心,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共享规则

资源共享联盟的运行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好各方关系,在保持适当竞争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支持、培育职业培训院校和机构发展优势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提升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仅仅依赖各学校和机构自发地去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世行共享资源联盟立项之初,就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牵头,成立了由世行咨询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和技术开发团队多方组成的共享管理中心,通过不断完善项目总体规划,明确共享主体、制定共享规则、界定共享方式,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这种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方参与的共享联盟,克服了松散共享模式缺乏规划、权责不清、执行力低下的弊端,为实现高水平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完整的标准、规范和协议

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是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核心问题。现有的数字化资源标准和规范多聚焦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存储和描述,而资源共享涉及资源开发、平台建设、教学服务、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产权保护、支付清算、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资源共享标准和规范应该是完整、科学、体系化的有机整体。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借鉴了国内外信息共享联盟的建设经验,依据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建立了课程开发、资源整合、系统建设、信息服务、运维管理五大类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共享标准和规范

[标准类别\&标准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包描述规范/素材包描述规范/题库建设规范/作业数据规范/论坛数据规范等\&资源集成\&元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资源加工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 \&系统建设\&数据交换格式标准/跨平台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指标等\&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办法/资源信息格式/平台信息服务规范等\&运维管理\&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审核评价标准/资源使用计费规范/绩效评估办法/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平台运行维护规范等\&]

为推动标准、规范和协议的研究和制定,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专门设立子项目,对规范、标准、协议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主要成果之一《数字化职业培训资源包建设技术规范、共享平台技术标准及指导手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015)已经正式出版,限于篇幅,本文不就具体细节展开讨论。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规范资源共享联盟运营、保证资源共享服务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政府引导、优化布局、培育团队的资源整合方式

拥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资源是共享联盟运行的前提条件。当前,体系化的数字化资源大多由职业培训院校和机构掌握,由于缺乏良好的共享氛围(刘其淑,等,2010),多数院校和培训机构不愿意共享自己的优质资源,能找到的共享资源大多是个人分享的零散教案、多媒体片段。为了加速整合优质共享资源,世行项目组经过调研,采取了政府引导、优化布局、培育团队三个方面的措施:“政府引导”是指由世行项目办管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持实施的公共培训资源包开发项目,涵盖中餐烹饪、饭店服务、机械切削加工、汽车维修、汽车服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后期、计算机应用、电气设备维修、物流、室内装修等11个专业以及适应性培训、师资培训、创业培训等首批立项的68个资源包(包括45个课程包和23个素材包)已经通过验收。这些资源的开发,为共享联盟顺利启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布局”是指共享联盟不仅要扩充优质资源的数量,更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布局。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专业课程,还需要通用的适应性课程,尽可能涵盖基本素质培训、职业培训、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多种类型。在资源形式上,既要有体系化、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包,也要有便于教师查找、改编的细粒度的素材包。只有资源布局合理,才能缩小地区差异、强化各学校的优势专业,形成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培育团队”的目标是指通过公共培训资源包项目开发,培养一支懂培训、懂技术、会管理的资源开发队伍,改变长期以来职业培训院校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较弱的局面。世行项目办采取了以项目中标院校为核心,融合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和媒体制作团队的项目执行模式,通过让职业培训院校全程参与大型数字化资源开发项目的方式,提升职业培训院校的开发能力,使得资源共享不再是无源之水,为资源开发和共享形成良性循环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建设公益性资源共享支撑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资源共享提供运行支撑环境,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是共享联盟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现有各类资源共享模式往往聚焦于共享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忽视了共享平台建设。与通用型资源管理平台相比,世行资源共享联盟的资源共享平台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公益性很强。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公共基础资源,其服务对象不仅是联盟内所有成员,还要覆盖全国近3,000所技工院校和社会大众,具有公益性强、受益面广的特点。第二,建设难度很大。在设计上,资源共享平台必须体现职业培训的特点,承载资源共享联盟的复杂业务逻辑,满足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共享、应用与管理需求。在技术上,要能够兼容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在复杂网络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共享平台具备跨组织协作、多层次、开放性、动态性、网络化等特点。第三,资源设计理念先进。平台中的培训资源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职业培训教学设计理念。具备以上三大特点的共享平台,显然适合由政府主导建设,因此,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于2012年启动了“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项目,目标是建设符合职业培训领域特点、满足资源共享需求的资源管理、共享、应用平台。目前,“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已经开发完成,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的结构

该平台的主要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

集中管理是指管理中心服务集群统一存储和管理联盟成员信息,共享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使用记录。

分布式部署是指共享资源内容实际部署在各联盟成员自有服务器节点上,资源提供方共享的是资源的使用权,避免了将数字化资源到资源使用方设备而可能引起的盗版侵权行为,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这种统一标准和协议之下的分布式部署结构,既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又能优化资源访问负载,支撑大规模的并发访问。

动态服务是指若终端用户访问共享资源,在本单位节点服务器转发请求,并由管理中心、资源提供方完成授权后,终端用户的学习服务最终由资源提供方的服务器节点完成,同时享受资源提供方的教学支持。若终端用户访问本单位资源,则身份验证和学习服务都在本单位服务器节点直接完成。

“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项目在无锡技师学院、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重庆工业学校等多所院校试点使用,收集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员的一致肯定。

(五)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是数字化资源共享成功运行的核心问题,也是资源共享联盟建设的难点问题。世行共享资源联盟提出了符合我国现阶段职业培训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从制度设计和技术架构两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规定共享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必须是单位对单位,保证权责双方的主体责任能够得到严格约束和真正落实。其次,采用图3所示的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的技术架构,有效防止资源盗版盗用,消除了资源共享的后顾之忧。

利益分配机制决定了共享联盟各参与方如何付出和获取收益。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不仅是对资源提供方合法权益的必要保护,而且影响着共享联盟成员参与共享的积极性和共享联盟内部合作的效率。“共享即免费”和“高收费共享”是两个极端。世行资源共享联盟确立了坚持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互利共赢、利益均衡的总体原则:政府主导的公共课程包和素材包以公益为导向,免费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院校、培训机构、企业自主开发的共享资源,通过资源评价、协商定价、市场调节三种手段促成合理价格的形成。资源共享平台中,所有资源的使用和计费数据对资源提供方、资源使用方、共享管理中心和终端用户透明,依据准确数据进行合理计费和收益分配。

(六)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价值,推动资源的持续改进

数字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教学服务,而非数字化资源本身。但多数共享模式只提供资源而没有配套服务,严重制约了数字化资源价值的发挥。为满足资源共享联盟教学支持和联盟运维两大类服务需求,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搭建了由资源提供方、资源使用方和专家咨询小组三方组成的教学服务团队,由固定工作人员和行业专家组成专门的运维团队,提供培训、评估、认证、技术服务等运维服务。专业团队进行服务的模式保证了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配套服务的水平,使得共享联盟成员可以享受数字化资源的附加价值和服务。

在当今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数字化资源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磨合、持续改进,才能保持生命力,满足实际培训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数政府投资的项目完成验收后就进入维护期,忽视了数字资源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能力。为激活共享资源库的活力,保证共享资源的品质,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提出通过专家评审、用户评价、数据分析等手段,定期对共享资源进行打分,建立共享资源优胜劣汰机制。同时,在共享联盟运营收益中提取固定比例的开发基金,作为共享资源持续改进的资金池,加大对优质资源的扶持力度。

四、总结与展望

为检验世行项目的教学价值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5年年初专门立项,甄选出计算机等6个专业,在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校等6所院校进行试点。此次试点共有42名教师、765名学生参与。试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以及技术缺陷分析法对试点工作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最终项目验收和总结中,评审专家组认为:“集中式管理、分布式部署的技术架构,不仅能够有效地管理各级各类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同时也能有效维护各级院校自身特色专业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为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提供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模式和技术支撑”。

改变我国职业培训领域优质资源少、共享水平低的总体状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仍有许多难点需要我们攻克。就资源共享联盟建设而言,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① 建立跨校选课、统一计费、学分互认制度,建立规范、协同的教学核心资源共享机制;② 推动以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为代表的职业培训特色资源共享; ③ 加强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合作,探讨跨地区、跨国合作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④ 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引领优质资源开发,改进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⑤ 进一步完善机制、改革体制,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吸引更多优质职业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共享联盟。

[参考文献]

刘军,邱勤,余胜泉,等. 2011.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 世界会议述评[J]. 开放教育研究,17(6):8-19.

刘其淑,赵琦,位广红. 2010.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利益因素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7):51-54.

娄梅,杨继龙. 2012.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20-2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 2015. 数字化职业培训资源包建设技术规范、共享平台技术标准及指导手册[M].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毕经美. 2014. 区域性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 中国远程教育(10):67-70.

何俊丽. 2005. 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 情报检索 (6):17-19.

刘雅琼. 2013. 国外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运行管理[J]. 图书馆情报(2):118-123.

张婧婧,许玲,郑勤华,曾爽. 2015. 再论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4):15-21.

赵慧,于素云. 2013. 关于高职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思考[J]. 成人教育(1):103-104.

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 2010-07-10. 网站主页[EB/OL]. [2015-10-10]. http:///

Coursera. 2012-04-01. Coursera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EdX. 2012-09-01. edX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KhanAcademy. 2006-09-01. KhanAcademy Homepage [EB/OL]. [2015-10-10]. https:///

TED. 2006-01-01. TED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Udacity. 2012-02-20. Uadcity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收稿日期:2016-02-06

定稿日期:2016-03-17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4

一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地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二是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变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多媒体教材中的一个组合因素。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教育技术的介入,使信息传输更便捷,远程教育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学习成为学习者主动的选择。三是多媒体远程学习的设计更为个性化。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从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出发,考虑诸如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需求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学习主体对学习时空的特殊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对学习媒体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因素。四是远程教育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学习支持,不仅局限于教师答疑和批改作业,还包括对学员学习全过程多方面的指导。

例如,对学员有比较详尽的学习指南,突出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指导学员如何控制学习过程和有效地分配学习时间;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技巧,指导学员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多种途径和形式的交互设计。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员以自学为主,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课堂的氛围,这种学习形式会使得许多刚刚开始远程学习的学员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帮助学员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树立长久的学习信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远程教育从为劳动者提供学习机会扩展到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彰显出远程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发展远程教育,即成为行政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相对于社会公众,各级公务员在拥有信息资源和技能方面优势明显,这为各级行政学院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整合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卓有成效的公务员远程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务员远程教育通过数字图书馆,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数字图书馆为各类教育提供文献资源保障的优势和效率,也将在公务员远程教育事业中得到最为显著的体现。由此可见,远程教育不只是一种技术,因为技术只是传送内容的手段,重要的是本身以及通过学习所产生的巨大变革,这才是远程教育的主要意义。一是远程教育改变了以往“统一调训、集中授课”的公务员培训形式,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传送到每一个终端,使得教学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从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自学为主。通过远程教学,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之中,而面授的学时将大幅下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合理的智能结构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研究。没有数字图书馆的全面介入,公务员远程教育就无法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有数字图书馆与远程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备的公务员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充分满足公务员终身教育的需求。二是远程教育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传送到每一个终端,教与学的过程超越了时问和空间的局限,能够有效化解公务员培训过程中较为突出的工学矛盾,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同时,远程教育应用于公务员培训领域,可以弥补传统培训中包括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大幅度降低了因为进行集中培训所需的交通、住宿、课酬等费用,有利于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三是远程教育引进优质培训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公务员的需求,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保证学员各取所需,提高学习效率和培训质量。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5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6

万州区共有学校134所,其中职中5所,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2所、幼儿园7所。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异。要建好万州区“数字校园”,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先制定一份科学的切合万州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组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

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组建了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组成员走出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或学校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深入万州区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为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抓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等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年度实施规划、工作措施、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不同类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和方案重在落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经费逐年到位,按年度顺利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对已建“数字校园”学校在“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求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队伍,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数字校园”建成后,由于校园网络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网络的系统、信息管理及网站建设维护等,确保网络的畅通安全运行及各项应用功能的正常使用。万州区一方面通过面向高校或社会公开招聘,加快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网络管理人员以及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解决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保障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数字校园”最主要的应用是教学应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一是熟悉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够运用各种应用软件,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区教委制定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逐年对全区教师分批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层级上,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派送参加部级或省(市)级信息技术专项技能培训;区级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对全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校级培训由学校举办,由本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全校教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专项培训。通过分层培训,推动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设万州区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在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时,站在战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观念,同步规划并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保障“数字校园”网络充分发挥效用。

万州区教委作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发动区教育系统各部门单位人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资源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提供资源,成为资源库资源开发、应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搭建维护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快捷的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系统平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教学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种说课、上课、教案评比及论文竞赛等活动,把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上传到本地教育资源库交流、共享,不断丰富资源库资源,提高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教师进修校将教师每年上传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到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的情况纳入当年继续教育分数,促进教育资源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建设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方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资源库资源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建设和科学分类管理、上传资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科所、进修校围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应用价值。

加强“数字校园”应用研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产生了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具备良好研究条件的学校共同积极申报部级或市级“数字校园”专项课题,同时,以本中心承担课题为总课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设立涵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全方位的区级“数字校园”研究子课题,建议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申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体系,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7

2 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培训质量

党校干部培训的信息化要求我们对教学观念进行及时更新,此外,还要不断革新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形成系统的运行机制。我们必须要构建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党校干部管理培训体系,重视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加强日常培训工作中的信息监督控制,提高管理系统的反应能力,促进相关信息的分流管理,并最终实现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其次,构建有效的培训信息管理平台,重视党校干部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作为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管理系统的核心,培训管理平台同时具备了制定培训计划、进行学籍管理和考试、成绩管理的功能,其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信息管理过程。通过使用培训管理平台,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党校干部培训计划的信息化管理,使培训计划的制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开展培训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培训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省略中间很多不必要的环节,为培训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培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培训管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最后,加强对培训信息的监督控制,促进培训质量评估的网络信息化。培训质量直接体现了党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反映了党校的办学能力。我们必须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对党校培训情况开展多方面、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我们要有效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制定党校干部培训质量的评估标准,加强培训质量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完善党校干部培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打分、征询意见等方式开展信息统计和整理工作。[1]通过信息化管理培训,我们可以及时挖掘党校教学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备课工作,完善教学方法,促进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为培训监督管理人员的具体培训教育工作提供改进建议和相关参考依据,促进总体培训质量的提高。

3 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党校培训教育数字化数据库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开始被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党校图书馆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形势,及时转变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度重视图书资料的实际应用,主动为党校干部、教员、学院提供全方位的数字信息服务。其次,重视调研工作,从多个渠道收集各种文献、信息资料,形成具有党校特色的信息化数据资源库图书馆。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党校培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科研的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收集,将相关信息进行组织和统计,整理成系统的数字资料,对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有效补充。现阶段,很多省市级的党校图书馆在技术人才上十分缺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力量相对还比较薄弱,要想构建通用的大型数字数库是比较困难的。党校图书馆应该在中央党校的统一领导下,综合考虑本地区本党校的具体实际,构建地方特色鲜明的专题数据库图书馆,为党校系统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提供保障。最后,注重党校之间的协作,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共享率。数字化图书馆是依托于网络建立起来的,不会受到地理空间的影响,只要具备网络,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它的访问,因此,我们必须要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数字化建设的目标,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2]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要想提高资源共享率,我们就必须要注意做好协调分工,在中央党校的统筹规划下,促进全国各大党校系统力量的有效集中,团结合作,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共同构建一个通用的大型数字化图书馆,在防止图书馆数字化重复建设的同时,促进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

4 促进党校培训教育管理机制的规范化

我们要将信息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资金投入及信息标准等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规章制度,为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的信息规章制度可以帮助我们对党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一个统一的认识,帮助我们将党校的信息化发展理论成果进行有效地贯彻落实,满足党校在信息化过程中的需求。促进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完善不但是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规范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依据。我们要重视党校信息制度构建工作中的发展规划问题和资金投入问题,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信息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根据信息化规章制度开展党校培训管理工作可以防止信息化发展中的盲目性,避免“一阵风”建设,减少经费紧缺和标准混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意义。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8

一、 路上所思所想

2013年10月15日,我兴奋得早餐都没有吃,几经转车后,终于在凤冈客车站去贵阳的客车上和同行凤冈县其他七个同事见面了,见面之时是我的领导任翾校长介绍的,我当时由于特别激动,未能清楚认清同事。刚坐下,大巴车就缓缓开动了。客车离站的半小时,车内乘客情绪高昂,相互问候,相互寒暄,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半小时后客车里没有说话的声音了。这时的我却静静的在想:去培训,机会难得,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遇,好好的学啊,但看见同去的都是年轻同志,我心又慌了,我年纪大了,不知能否学会哦?,唉!不管他的。报名时,领导安排的我是去学习思想品德科的,这次去,万一学不懂,去学学理念也可以,培训回来可以协助学校抓好德育工作嘛。”就这样东想西想进入了梦乡。一声喇叭响,客车进贵阳客车站了。

二、 贵师大培训感悟

2013年10月16日上午8;00我和同事们就早早来到贵州师范大学田家炳大楼7楼8—1报告厅参加了开班典礼。在开班典礼上,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肇军致欢迎辞;贵州省电教馆馆长任平讲了这次培训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培训解决农村学校没有地网设备的教学点教学资源的不足问题,也就是说利用远教设备把优质资源传送到教学点、利用数字资源全覆盖来解决、要突出“王婆卖瓜”的理念。

经过聆听领导、专家的讲话,使我认识到了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为了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部采用“教学点资源全覆盖”的办法来解决农村教育资源贫乏问题,其目的是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我们来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其目的就是学会如何利用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的方法和技巧,回去后发挥好“种子”的作用,让“教学点资源全覆盖”走到每一间边远山区的教学点,让山旮旯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让山旮旯教育教学开出丰硕之花。

在接下来的几天的培训里,我先后在贵州师范大学田家炳大楼7楼8—1、7—6教室准时参加了“教学点操作系统使用及维修、运用数字资源上好小学语文课、教学办公软件应用、数字资源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运用数字资源上好小学数学课、数字资源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应用数字资源教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参与式培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我个人认为,我学到了以前我没有见到过多过东西,虽然有一些我搞不懂,但起码让我见识了、并且亲自参与了,亲自动手去摸了。像我这样的人啊,多多少少在思想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并且我深深记住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中的几个版块的运用。

在几天的培训中,我还领略了贵阳市教研员、一线教师的风采。他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非常好,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非常敏捷,在他们给我们的培训中,使我看不出教学之中的不足,他们可以算是得心应手,其教育教学魅力无穷,教学效果非常之好。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我一辈子也无法学完的。贵州师范大学,不愧于教师的摇篮,不愧于教师的进修学校,贵师大可以算是教育教学高手如云。我这次来,可以说是没有白来。

2013年10月19 日,我们参加“国培计划(2013)”——贵州省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项目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国培2期】举行了结业典礼,几天的紧张学习,我觉得瞬间就结束了。天啊!我顿时好像变成了年轻教师,从心底里说一句话:“真不想离开我朝思暮想的贵师大啊!,我悄悄的来了,几天的培训学习,今天我又要悄悄的走了。”同时也带着以下感悟踏上归途:

前瞻后顾找定位,

左思右想为目标。

会学乐学终会学,

教学相长共成长。

教学资源全覆盖,

乡村教师有依赖。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9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城乡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创造了条件。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定义不尽相同。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其中进行的相互合作、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的场所;何克抗(2002)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分析以上各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环境是一种空间场所,其包括物质的、社会活动的、心理的空间,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机组合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简而言之,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生成意义并解决问题的场所。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非物理存在的但是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在国外,数字化学习环境(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重在模式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应用于学校教育,员工、专家培训和特殊教育等领域。

依托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能满足社区教育对象广泛性、学习内容多样性、学习需求多层次性的特点,是有效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目前已有超过20%的企业培训都采用在线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络教育产业。2007年占美国培训业29%的市场份额。在我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宽带的普及和3G无线网络的推广应用,数字化终身教育模式的优势和需求正日益显现,但由于先期技术研发投入大、软硬件运营成本高、教学资源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的招生入口等因素,使国内教育机构难以开展此类业务。部分专注于远程教育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则建立封闭式的“网校”,不愿开放技术平台,而仅仅为自身课程服务。

二、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终身学习体系与运行机制

目前,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的趋势在全国基本确立,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组织体系

在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了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并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在乡镇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终身学习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为支撑点,依托电大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上下联动的社区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终身学习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

1.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给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这种可能性。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资源的积聚、共享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研究并解决全民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利用当下已有学习资源、开发新学习资源,并积极引入第三方学习资源提供商,集中到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上,建成课程库供各方共享,以减少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大量浪费现象,在短期内实现课程学习资源的快速积累,减少投入成本和投入周期。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经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2.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社区教育机构和乡镇(街道)化学校,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三、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与功能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技术架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完善性,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立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和电大已有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搭建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学习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开放式基础服务平台,在市、县或企业生成机构子网站,机构子网站拥有与省级平台相一致的信息交流子系统、共享学习资源子系统、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系统。通过基础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共用,大幅降低机构用户学习平台的建设成本,并通过多方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变单方推动为多方共赢,形成一个良性、繁荣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机构子站是系统为机构用户生成,机构用户可与管理信息动态,自定义界面,可选择、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

一个架构与运作良好的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即基于Web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传播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以及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为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系统、远程实践系统和评价测试系统,通过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传输形式,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并由学分银行完成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通过这一平台搭建的生态化学习体系,使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使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模块

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上,本平台为每个机构用户提供独立的管理后台,包括课程安排、E—learn-ing资源管理、学员管理等内容。学员选择课程后,通过电子支付完成报名缴费环节,在线进行E—learning课程学习,并在培训完成后,通过平台的评价系统,对教学进行评价。平台具有学习、管理、互动等功能,可实现学员电子档案管理、在线测试、社区互动交流。

整个平台在软件开发上,分成新闻子系统、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后台管理等六大模块:

1.新闻子系统:应用在主站上,同时作为一个子模块应用在机构主页上。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前台支持搜索,支持新闻评论,支持图片新闻。

2.课程子系统: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展示(课程超市)、课程订购等三大功能。

3.用户子系统:用户分为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两大类,机构用户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等。

机构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设定自己的子域名,形如XXX.我们的域名.com(或开设国际顶级域名)。管理下属的个人用户,包括专家用户和内部学习用户:可以为自己的课程资源指定专家用户,由专家用户负责在线指导、互动答疑;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开放给内部学习用户,链接查看内部学习用户的学习情况,包括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学习历史。

个人用户可以使用学习管理、订单管理、学分累积等功能。

4.在线学习:用户登录以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列表(已购买成功的课程、得到社区机构授权使用的课程)及学习进度、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点击某个课程链接,使用课程学习、在线测评、互动答疑、学习心得、课程评价等多个功能。

5.互动交流: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读书交流等活动。支持社区与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的无缝链接。

6.后台管理:总站后台提供机构管理、课程资源审核、各类统计报表等功能。用户拥有独立的管理后台,具体功能依据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四、运行机制

(一)资源汇集、转换机制

借鉴淘宝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模式,积极寻求和已有的各培训机构、在线学习网站的合作,汇集、转换市场上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为平台运营奠定强大的资源基础。

(二)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共享与互动机制

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各社区提供了在完善的在线培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方便、快捷、较低成本地生成社区网站成为可能,又便于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管理。借助终身学习平台,社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三)与企业E—learning衔接机制

很多外企和大型企业都已建立自己的在线企业大学,但还有不少中型企业有建立企业E—learning平台的需求,但是苦于投入太大,资源不足。终身学习平台建立,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这方面的用户。基于终身学习在线平台,企业用户可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界面、课程内容和分类等,只要在企业自有网站上做一个链接,企业的网络学习平台就成为企业网站的网络教育频道。而企业员工只需要到达企业网站,就能够进行课程的学习与测试,而不需要登录终身学习在线平台。

(四)与培训机构合作机制

对于目前尚未建立在线学习平台的大量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他们通过平台的支持,也可以拥有独立完整的网络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并可对本机构的课程安排、网络教育资源、班级与学员、学分等教学任务,对招生动态、机构介绍等宣传信息,对报名咨询、课程答疑等交互内容进行方便的管理。

(五)项目拓展机制

从培训项目来说,前期可以重点抓住一些政府培训项目、证书培训、行业培训项目等。从这些项目人手,第一,可以增加网站的权威性,扩大用户对网站的认知;第二,便于吸收培训人员,产生直接效益。通过平台的支持,各项目可拥有独立完整的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动态招考信息、培训项目简介以及考试报名等内容。

(六)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蒋东勤.数字化学习港网上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1—33.

[3]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1):5—8.

[4]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5]杨孝堂,杜若,热哈提·努尔散.基于国家远程教育云的数字化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4—17.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10

1.加大投入,重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综合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明确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比重,规定其中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比重;成立负责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职能部门,要有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在硬件建设上采用相关各方分担的方式,中心资源库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全部由公共财政买单,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费由县市教育局承担;制定系统的奖励和补助措施,在苏北农村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通识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2.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在信息社会中,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除了要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2]。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减免与教学关联不大甚至是无关的工作,使教师能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学习并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建立奖惩制度,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热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如远程教育培训、以县为单位的“扇形结构”培训、教师“参与式”培训、学校内部培训等。只有立足实际,结合传统的资源,教师能合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苏北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增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意识和应用理念,要改变认识,正确认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到校长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要自己带头使用ppt、参与网络教学和在线答疑等。要主动谋划、规划好学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形成规范化的制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要从总体上思考与制定学校的规划,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范畴和建设路径,比如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专兼职人员、管理机制建设、优质资源的具体应用推进等。要明确规划的建设目标和标志性建设成果,要积极倡导教育资源数字化,对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个人的教学资料并使之数字化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参与开发、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激励措施吸引校内的各方资源支撑教学资源数字化,推动教师走出个人狭隘的小天地,以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革新的全校大气氛中去。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11

从今年到2015年,要重点抓好“三通两平台和三全”的建设和应用的任务,即基础教育领域“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培训、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全力开设”。

(一)主要任务

1.抓好“宽带网络校校通”。全省基础教育(不含中职)阶段有8 053所学校接入互联网,有1 227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到2015年,要建成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万兆、支持IPv6、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云南教育网,宽带接入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90%的中职学校、全部普通高中、70%的初级中学和30%以上的小学建立校园网,校园网接入云南教育网的带宽不小于100Mbps。

2.抓好“优质资源班班通”。要加大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力度,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和校点;通过多种培训和组织网络教研等形式,提高广大教师应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水平;组织开展网络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活动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到今年实施完,中央和省投入经费4.3 352亿元,在5 814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设35 034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加上各地和各学校的投入建设,目前全省建设了5.3万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占义务教育阶段总班级数的三分之一,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奠定了基础。要求各州市教育局抓好2013年该项目的实施。

3.抓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通过名师工作站、高校联盟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等形式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州(市)、县负责分级组织和管理,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推动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学习空间进行学习,力争到2015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和高等教育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不少于50%,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不少于50%,开展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学校不少于20%。

4.抓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通过建立数字资源共享体系、大力组织网络教研、组织名校开展网络课堂、开展重点专业课程数字化建设、加强高等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探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力争到2015年,建成汇聚企事业单位、师生开发的优秀资源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千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建成涵盖高校基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主干课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中心。

5.抓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建设方式,加快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在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部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按照教育部统一的标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信息,完成基本信息的准确入库,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2013年重点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教师数据库。

6.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按照教育部要求,2013年9月前,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含一师一校)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要落实设备安装和人员培训,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管理,确保今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下面还要对这项作专门要求。

7.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远程培训组织17万名教师参加培训,到2012年底已有12.776万名教师取得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合格证书。到2015年,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组织完成有上网学习条件的所有中小学教师参加50学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远程培训。

8.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力开设。我省中小学生机比目前为27.31,全国2011年生机比的平均水平为131,这项指标我省差距很大。力争到2015年,高中阶段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71以上,初中学校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101,完全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达到201,保证50%以上的小学和所有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投入与合作,加快发展。一是教育厅印发的《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所需经费可纳入公用经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可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二是争取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专项经费。三是加强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按照“明确任务、整合资源、多种方式、注重实效”的原则,在2013年内,对全省电教机构511名在职人员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全面提高电教人员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水平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其推进“三通两平台三全”各项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和建设应用能力。

三、切实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我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任务是:2013年9月前,为4 078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为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政治任务,各州市教育局和电教馆要务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督促各县和学校,尽快安装调试设备,确保在9月份内,使设备投入使用,要求教学点利用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出一门(至少一门)教学课程,达到项目的目标要求。

(二)组织完成好人员培训工作。要求在9月份内,完成“国培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培训者培训项目的培训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点教师的培训。

(三)组织加强对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的服务和技术支撑。组织中心校向一师一校点提供教学资源工作,确保一师一校点有教育资源使用;要建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服务体系,指导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提供技术支持,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作用,加强教学资源应用的教研工作,并为教学点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12

2011年,教育部批准了由广州市政府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同年,广州市第13届164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建立“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为根本,以落实“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为依托,以推进“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大环节为重点,搭建各类教育培训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了“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远程教育部分)”的建设任务。2012年底,广州市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落户广州电大,主要负责对全市数字化学习进行整体部署和指导服务。2013年11月6日,广州电大推动广州终身学习网()上线。

二、构建开放大学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

2014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积极构建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并以系统办学拓展远程培训业务。

(一)“天网”――平台与资源

广州市政府先后依托“数字化学习港工程”“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广州)】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于广州终身学习网。它汇集了5大领域国家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上千门省(市)专技人员继续教育课程,9个年级青少年校外辅导课程,21类免费公益课程等30000多学时的课程,基本满足了各级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此外,广州终身学习网公共服务平台集教学实施、教务管理、招生管理、用户管理系统于一体,已具备教育项目展示体验、远程教学管理、现代教育服务等功能,为开展大规模远程教育服务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资源、硬件设施及环境。

(二)“地网”――数字化学习中心

为更好地扩大项目所建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应用,广州电大依托遍布全市区(县)的广州电大办学系统以及广州地区社区、街道、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共同搭建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目前共发展了25家数字化学习分中心,面向学习者提供与线上“网店”配套的培训项目体验、咨询、报读、应用等线下服务,让学员真正体会到数字化学习便捷和周到,真实做到畅通无忧。

(三)“人和”――政府支持,组织者得力,学习者有需求

2014年通过向广州市教育局申请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获得政府政策上的财政支持;同时,广州电大通过了《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非学历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替换的相关规定》。在两个利好政策的推动下,4963人报读了远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激发了开放大学系统学员的学习热情。

(四)建立系列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数字化办学系统管理,制定出台了《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建设及管理办法》《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设置标准及申报程序》《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终端日常运营管理规范》等,建立了数字化学习体系管理、学习终端建设、品牌管理、教学管理等综合制度。建立分中心工作人员QQ群、微信群;建立分中心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季度、月度工作上报制度;建立分中心考核激励制度。

三、系统推广应用远程非学历教育项目

(一)遇到的阻碍

首先,数字化学习分中心工作人员大部分对远程培训的理念不太认同;其次,数字化业务管理人员团队不固定,易造成业务停滞或中断;再次,推动数字化教育的持久动力缺乏,以系统管理分中心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上有待完善;最后,广州终身学习网平台功能还不完善,如展示分中心独立活动的功能,社区培训特色等。

(二)解决方法

1.通过不断培训解决认识问题。对分中心主管领导、管理团队、业务人员开展近70次业务培训,使之对政策、学习方式、业务类型等熟悉,得以开展业务。2.对各分中心个性化输出数字化教育项目。如设计带有广州数字化学习中心统一标识及LOGO的针对性宣传品(政策补贴类职业技能项目简章、南方人才分中心学历与远程职业教育融通简章等);通过了解分中心面对的不同人群对应数字化培训项目。3.开辟“试验田”,将经验传播至其他分中心,以实现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如海珠数字化学习中心购买1500门远程培训课程作为校本培训;南沙数字化学习中心向辖区提供社会工作者考证项目;开发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向所辖企业推广企业班组长考证项目;花都数字化学习中心向所辖社区居民开启员工培训等,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4.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加强宣传开展推广。如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开放教育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分替换政策,广东省职业技能考证补贴政策等减免补贴市民培训费用。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现场培训会等各种方式宣传远程教育资源,惠及至各类人群。5.逐步完善各数字化中心在平台上的自有功能以保障其权益。目前广州终身学习可以保障各数字化学习中心所属学员的汇总、分类,数据统计、业绩归属等功能。

(三)成果

1.初步形成了以开放大学教育办学系统为主体,大型企业、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办学体系。2.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多体联动的数字化教育推广机制。广州电大充分发挥广州市数字化服务指导中心指导、监督、协调作用,组织和带动25家数字化学习分中心开展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应用和推广。2014年,共计7万余人参与了数字化项目及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公众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营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3.形成了以平台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从线上与线下整合联动的现代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支持服务模式。广州电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网络平台功能,不断完善集教务、招生、用户管理于一体的教务管理系统;建立 “网络督学、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得出:以开放大学系统为主体,社会其他各类机构加入的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培训主体存在,可以快速将数字化教育资源输入各类市民学习者手中,积极推动当地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短时间内实现了广州终身学习网培训课程访问量97956人次,会员9000余人。

四、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

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篇13

一、地方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昆山市2001年正式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10年成功创建部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目前,昆山常住人口接受各类教育培训比例在75%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在70%以上。2013年,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6年,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1年。但是,随着昆山社区教育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以及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不断增加,昆山社区教育资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近年来,昆山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综合实力平稳提升,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0.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教育事业协调推进,社区教育质量也在稳步提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为成人教育资源更好的整合与开发提供了可能性。社区教育的性质决定着社区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必须是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学习型社会,在资源共享、教学形式、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行社区、学校教育资源融合互通是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建立完善的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措施。[2]同时,实现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也是推进社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需要。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有效共享,能够弥补各自的不足与缺憾,不仅有利于社区教育开展,也有助于学校教学活动开展。因此,以昆山市为案例地,研究苏南地区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的模式,并探究其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促进苏南地区社区教育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昆山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模式

(一)社区培训学院模式

昆山市设立社区培训学院,把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有效推进昆山社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促进昆山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昆山社区培训学院及其业务下属教育机构层级为:昆山市级设立昆山社区培训学院,各镇区街道设立社区教育中心,各村民组、居委会设立市民学校。同时,在昆山市社区学院内部设立社区教育办公室、终身教育培训中心、课程研发与项目推广中心、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这四个职能机构共同负责昆山全市社区教育指导培训工作。在昆山社区培训学院指导下,昆山城区和乡镇范围内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融合互通。昆山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促进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教育资源最优化。学校向社会公布开放的设施、开放的时间、管理办法等,学校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活动记录。学校开放设施主要有图书室、微机室、体育场馆等,开放学校教育设施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活动场所。同时,社区教育资源,如名人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也向学校开放,供在校学生使用。

(二)数字化网络教育模式

昆山市2009年设立“昆山市民学习在线”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将教育资源数字网络化,社区居民不再需要前往教室接受教师当面培训,可以选择在网络上随时展开自主学习。“昆山市民学习在线”极大拓展了市民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改变了传统社区教育模式,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数字化平台能满足5万人同时在线学习,昆山社区居民可以使用市民保障卡卡号直接登录,外来人口或没有市民保障卡的社区居民也可通过注册登录。为保障数字化平台正常运行,市社区培训学院设立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各区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立数字化学习信息中心,各村民组、居委会设立数字化学习教室,均配备有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并有专人指导社区居民网上学习。“昆山市民学习在线”数字化学习课程主要包括:系统分屏课程、单视频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动画情景课程等,主要内容是有关生活、技能、理财、地理、文学、艺术、家庭、健康、历史、科技等。截至2013年底,网站共2700门课程,优质课程吸引昆山市民广泛参与。

(三)开放大学培训模式

昆山开放大学作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拥有丰富的硬件资源、课程资源,良好的网络平台和师资队伍,能够为社区、企业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学习。如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等基础能力提升培训、会计上岗证等从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械制图员等专业技能证书培训、创业与就业等岗位能力提升培训,还提供工程管理等本科、工商企业管理等专科学历提升教育学习。同时,昆山开放大学一些优秀的学生社团也参加到社区教育中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昆山开放大学校园舞蹈队和街舞社不定期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进行文化表演,也提供舞蹈和街舞公益培训。昆山话吧是昆山开放大学一个学习传承昆山话的校园社团,现在也将培训活动延伸到了社区,招募了30多名来自学校、社区的志愿者,深入各社区,为社区内新昆山人提供学习昆山话公益培训。

三、昆山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的基本途径

综合上述成人教育资源整合三种模式,结合昆山实际情况和具体做法,发现昆山社区、学校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主要有:

(一)完善社区教育组织体系

昆山市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组织领导体系完善,能够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各类教育资源,满足新形势下昆山社区居民日益变化的教育需求。能够做到所有社区居民,只要有学习愿望和学习要求,都能够在社区培训学校或昆山市民学习在线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接受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

(二)丰富社区学校教育活动内容

社区学校常年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活动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区教育的职能。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社区居民提供系列培训菜单,充分满足不同社区居民的培训需求。如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针对外来人口的技能培训、针对农转非人员的适应城市生活培训。2.举办系列知识讲座,如心理卫生、健康养生、家庭绿化、烹饪美食、家政服务、社交礼仪、法律法规、旅游摄影、书画艺术、戏曲歌唱、消防安全等相关知识讲座等。3.成立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队,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如舞蹈队、乒乓队、秧歌队、老年门球队、队等。4.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如三八妇女节、金秋艺术节、科技节等。但举办节庆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不能做到把教育资源分配到社区教育的全过程中。[3]5.设立街道艺术团、“夕阳红”义务辅导站,表演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利用寒暑假辅导城市留守儿童。

(三)建设充实网络教育资源库

“昆山市民学习在线”向全市社区居民免费开放,课程多,涵盖范围广,内容全面,贴近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社区内居民能够便捷地接受教育和培训。近两年来,居民在线学习的人数达到了户籍人数30%,星级学员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网络化是社区、学校教育资源融合的必然趋势,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特长、兴趣、职业、工作性质、学习方式、生活节律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主动学习。

(四)提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素养

昆山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志愿者为辅助。社区教育志愿者中既有社会青年,也有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专家、学者等,以及各行业内知名人士,组成社区教育专家顾问团和讲师团,广泛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学校教师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成为一些课程讲师团的成员。总之,社区教育终极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社区、学校教育资源融合是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柏安.我国社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