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背景实用13篇

农业发展背景
农业发展背景篇1

2006年,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本前提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求的不断提高应运而生的。纵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可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概括为:在土地流转与整理的基础上,以市场供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为支撑,实现区域农业的产业转型、规模经营与市场运作,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农业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真正富裕起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可积极有效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将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多种业态与农业相融合,形成农业产业综合体,拉长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加快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保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将会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向前迈进。

二、小河村农业发展概况

小河村地处芦山县大川镇东北部,地理地貌成狭长地带,海拔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与邛崃市相邻,西接大川镇杨开村,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小河子河至北向南贯穿全境。小河村拥有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草丰茂,全年平均气温11℃,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3℃,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均降雨量1313.1毫米,自南向北递减,雨量多集中在7、8、9月。年均日照时数949.9小时,大阳总辐射量80.18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蒸发量为950.9毫米,最大蒸发量在七月,最小蒸发量在12月。年均无霜期为284.5天。总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偏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目前,小河村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状态。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小河村的种植业主要以红杏、秋洋芋、大豆、杂豆、玉米和蔬菜为主(如表1所示),以及零散种植的银杏经济苗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村域内家畜养殖户数量较多(如表2所示),但仍属于家庭自给自足的发展方式。总体来说,小河村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小河村的农业发展,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小河村的自然条件及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考虑“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及未来发展,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围绕“产村相融”的理念,首先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引进经济林木种植产业,重点发展银杏特色产业,引导农民走上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银杏产业发展之路,创建知名的小河村银杏品牌。同时依托新农村建设,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系列与银杏有关的乡村旅游项目,将银杏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本文提出“四个一”建设项目,即一个产业园、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以推进小河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创收致富。

(一)一个产业园

在小河村秧秧坪组打造银杏产业园,实现银杏林木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为打造“川西第一银杏村”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在我国,银杏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很高收益的农业发展项目。同时,银杏及其附属产品的经济效益巨大,可快速引导小河村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小河村现有银杏品种的基础上,将外地的优良品种引入栽培,引种时从银杏的核用、材用、叶用、花粉用、绿化观赏用等角度出发,精选引种种源,以达到丰富本地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产业园中可设置银杏品种分类园、银杏优质苗圃园、银杏盆景艺术园等项目,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二)一个龙头企业

开展银杏深加工,发展一个龙头企业。银杏是集果用、叶用、材用、绿化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树种,银杏产品销售市场十分广阔,潜力巨大。目前,小河村范围内尚无乡镇企业,农民仍处于自主生产、加工、销售的状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鼓励小河村发展农业企业,充分挖掘银杏的开发利用价值,发展银杏加工龙头企业。农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农民需要组织,需要带动。龙头企业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带动培养新型农民、实现转移就业,使一部分农民在进行系统培训之后成为产业工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领域造血机能的发展与提高,进而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一个专业合作社

结合小河村银杏产业发展需求,在村域内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为农民解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生产指导、市场开拓、技能培训等。其中,关键是帮助农民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经营意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能解决农业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实现经济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通过建立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可有效普及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产业化发展知识,提升小河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多形式、多渠道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20芦山地震”之后,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小河村雪上加霜。结合小河村的灾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建议围绕银杏种植产业,将小河村打造成为集养老度假、养生休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旅游新村,同时打创建“川西第一银杏村”旅游品牌,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合作共赢。开发多种以银杏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表3所示),集观赏性、艺术性、体验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旅游者充分体验“川西第一银杏村”的魅力。

农业发展背景篇2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的背景因素

1、系统性思考观的引入。随着人们对于系统性思考观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更青睐于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关系融合成一体来处理。农业旅游的产生过程中,系统性思考观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强了对内部产业创新、完善、升级的重视,从源头上有效推动了产业融合的进步。换言之,系统性思考观使得农业与旅游业不再有着很深的界限,让人们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最终实现了两个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2、旅游资源观的改变。传统的旅游观念是对山河大川等名胜古迹的开发,这种思想制约了旅游业范围的拓展。时代的进步造就了新的意识的形成,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山水和文化古迹,开始走向所有能够激发旅游者兴趣、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旅游资源,农业旅游就是其中最具功能性的一种。在农业旅游范畴内,农业劳作、田园风光、农产品加工等都属于比较热门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观发生转变的今天,农业旅游价值逐渐突显,对它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3、农业改造的迫切需求。我国的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人口数量大、剩余劳动力多、农业收入低等多方面问题的困扰,农业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在这样一个农村发展背景之下,农业旅游的进行是改善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业进步的较好选择之一。农业旅游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加大了农产品的消费范围,进而提高农业的价值和收益。

4、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现如今,虽然我国城乡统筹的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情况还十分普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的城乡收入之比为2.77:1,城乡收入差异较大的情况依然存在。而农业旅游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带来的益处则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的深入发展[3]。5、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建国之初,人们的需求往往在于能够吃饱饭、穿暖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已经转变为对物质文化的热衷。农业属于有形消费产业,具有自然、休闲、恬静的内涵,而旅游业则属于无形消费产业,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的人们对于自然、休闲、恬静的满足。总的说来,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农业旅游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三)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的融合过程和变化

1、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过程。该过程实质上是利用农业的资源和旅游的服务来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涉及市场调研、研发、生产、加工、宣传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自身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农村生活与风貌也是农业资源的一部分。旅游服务的加盟,使得农业旅游的开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农业旅游融合产生的变化。总体来说,农业旅游融合产生了诸多新变化,不仅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还在产品创新、发展模式上得到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产业功能的多样化。将农业生产的众多内容囊括在内,满足旅游功能的充分体现;第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农业旅游由城市的休闲产业向农村延伸和渗透,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衔接点;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的高效化。实现了传统农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并添加了回归自然的内容,为产业的增长打下基础。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分析

(一)理论依据与形成原则

1、理论依据。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的构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理论内容,即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现代服务理论以及系统思考理论。其中,产业融合理论是农业旅游新模式形成的核心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是以旅游资源为前提、以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导向、将表面活动与深层内容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形态理论;现代服务理论将农业、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充分结合,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旅游服务理论;系统思考理论则为农业旅游的部分到整体、短期到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要求农业旅游的发展不能顾及长远利益而破坏环境,应该实施可持续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2、形成原则。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的形成包含了基础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大原则。首先,遵循产业融合等基础理论,以此为切入点,对农业旅游模式的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其次,从系统理论为出发点,多方面看待问题,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良好;最后,实行创新的理念,为农业旅游提供一个崭新的面貌,推动其新模式探索工作的进行。

(二)农业旅游新模式的基本架构

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必须要以产业融合为基本理论,从产业融合的市场特点出发,从而推动产业优化、扩大创新力度,进而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民、旅游业为结合体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农业与旅游业充分融合,互相提高、互相进步,实现以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业为服务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分析

1、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是农业旅游的本质特征,必须要对其中发生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针对变化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一,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中产生了劳动人群、劳动内容以及劳动地点的转变,即劳动人群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农民和城市居民,劳动内容由传统的农事活动转变为农事和服务活动,劳动地点由乡村转变为乡村和旅游地;第二,在认识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转变之后,保留其中的有效作用,消除不良影响,如保证人与人、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农业旅游的环境设施、服务水平、活动内容等;第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实现产业整合。可以通过加强创意与资源、外观与内涵、功能与表现、开发与保护、多样性与特殊性等五个方面的统一性,来进一步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

2、农业旅游反哺农业和旅游业。一方面,农业旅游大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不仅将农业资源充分利用,还实现了产业旅游的扩展;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推动了旅游产业优化出新的形态,完成了要素的资源化、内容的丰富化、模块的紧密化。总之,农业旅游为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空间,拓展了它们的产业范围。

3、农业旅游背后的城乡一体化。从农业旅游的未来发展前景来看,产业融合并不是农业旅游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平台,一个促进区域经济升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现如今,我国城乡差异依然显著,农业生产力不高、农村经济能力不高、农民收入不高,形成了“三不高”的现象。所以,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从更长远、更广阔的眼光去看待,实现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而推动区域之间和谐发展。例如,建立旅游式的田园城市,就是完成产业融合下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4、农业旅游的多元素融合创新发展。农业旅游是产业融合的结果,而产业融合则是创新的产物,创新是农业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产业融合下的竞争日益激烈,必须要以多元素的融合理念,引领农业旅游的创新发展方向,如丰富的活动内涵、拓展不同市场、提升消费档次等等都可以作为多元素融合理念的重要内容。此外,这种多元素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使得农业旅游相应地产生了诸多新的形态,促进了更多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比如说,农业旅游可以在医疗服务上加以改善,建立田园疗养管等;在艺术上创建展览馆,扩大艺术农产品的影响力;在教育上建立乡村夏令营等,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上建立特色婚庆服务,为游客的新婚添加自然色彩。

(四)相关农业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

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关产业政策作为依托,良好的产业政策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4]。第一,农业旅游的发展必将资金支持政策放在首位,唯有资金充分,农业旅游才能有更快的提升,“三农”问题也可以顺利缓解;第二,农业旅游离不开宣传营销政策的支持,不管是观光农业还是生态农业,它们都需要更广泛的市场氛围作为基础,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旅游,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游客,实现发挥农业旅游的作用;第三,法律是农业旅游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单单保证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还保证了农业旅游项目的健康稳定进行,进而保证广大农民的利益;第四,对于农业旅游来说,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可以避免发生过度开发、过度破坏的情况,有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背景篇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阻碍,其必须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融合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智慧农业的转型,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的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挖掘和丰富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业的稳定增长。

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虽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网络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当地的农民缺乏网络交易意识,而且对网络的应用也不熟悉,以致于其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互联网+”农业。二是还未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制定和完善;三是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农产品的信息还是过去的传统手法,未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首先,要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控制施肥灌溉,有效分配人力资源,促进耕种的精准度。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专业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把控各项信息,实现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可简化农业生产的繁复性。比起传统的数据,物联网的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更为广阔,数据类型要更为丰富,具有结构不单一、规模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完善物联网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智能化生活,对田g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作物等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耕种中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

现代农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核心任务是制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地完善。为避免发生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各项问题,则必须遵循共赢原则。现代农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农业产品需求,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和发展其他生产企业。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

(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是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能够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能够减少产品的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农业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当下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急于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寻找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农业发展背景篇4

1.1维护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产品在国际贸易领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国际农业贸易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作为特例游离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管理和约束之外。WTO多哈回合谈判一直举步维艰的重要问题是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补贴问题。各国在农业贸易中大多采取保护制度,给予农业大量补贴,这不仅严重扭曲了国际农产品贸易,也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各成员日益困惑。多哈回合谈判历经7年仍无法取得突破,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拒绝取消农业补贴,不肯向发展中成员开放农产品市场。多哈回合谈判力求削减农业补贴,但美国国会2008年5月通过的新农业法案反而扩大了未来几年对农作物种植者的补贴,并最终导致多哈回合谈判未果[2]。由于各成员方在农业补贴问题上意见不一,发达国家仍大量实施农业补贴,此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下行、通胀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给脆弱的多边贸易体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也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进而会威胁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3],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发展,甚至会面临严峻的考验[4]。

可见,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仍然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发达国家的高额农业补贴提高了其农产品的竞争力,保护了自身农业利益,严重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空间,从而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这样较为不利的国际补贴环境,导致我国农产品卖难显现、价格下行,农民工返乡增加,经济增长放缓、矛盾增多,我国“三农”正面临严峻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发起对其他国家有关农产品补贴的反补贴调查,可以通过WTO允许采用的贸易救济措施来消除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补贴导致我国同类产品盈利下降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白羽肉鸡产品进行反补贴立案后,我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表示,在2010年初,商务部初裁认定进口自美国的白羽肉鸡存在倾销和补贴后,该产品进口额随即下降,行业盈利情况已经发生好转[5]。因此可见,如果我国积极稳妥实施反补贴措施,不但可以改善国际农产品被扭曲的贸易环境,而且可以维护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我国农业基础产业的健康发展。

1.2维护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商务部在此次反补贴调查过程中严格遵照了我国相关法律以及世贸组织协议的相关规定,程序公开透明,并给予了利害关系方充分发表评论意见的机会。此次反补贴调查不仅在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涉案产业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我国贸易救济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方面也获益匪浅。

在此次反补贴调查中,国内申请人指控的补贴项目主要针对白羽肉鸡产品的上游产业———玉米和大豆的补贴,因此在此案调查中涉及了上游补贴利益的认定和传导分析。鉴于世贸组织协定对于此问题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各成员方有关上游补贴调查的立法和实践也非常少,为此,调查机关进行了审慎、反复的研究,经初步调查并通过比较应诉公司采购的受补贴玉米和大豆(豆粕)价格与未受补贴玉米和大豆(豆粕)价格,认定应诉公司在购买受补贴产品时获得了竞争性利益,进而使其生产被调查产品获得利益[1]。2010年商务部在本案中首次对上游补贴传导进行认定和分析。虽然,我国在2001年就颁布了《反补贴条例》,后来还陆续颁布了关于反补贴调查的有关规定,但是我国对于国外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历史很短,对农产品的反补贴案件也是刚刚开始实施,如何充分利用WTO关于农产品补贴的有关规定以及我国有关立法,合理运用反补贴救济措施,依法更好地维护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以后类似调查的依法有效处理。

2首起农产品反补贴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1充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内农业以及农产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对首起农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实践,主管部门加强了对WTO下农产品补贴的法律规则的熟悉,利用WTO框架下的规则,适当地采用自由裁量权,更好地采用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农业产业的合法权益。WTO农产品协议对农产品补贴政策作了专门规定,《农产品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是WTO下规制农产品出口补贴的2个主要协定,二者同为WTO协定附件1A中的2个独立的协定,它们平等地适用、约束所有的成员,共同调整农产品出口补贴,因此,我国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些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不违背WTO规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尽量合理利用各种补贴措施以及反补贴救济措施,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起农产品反补贴案中我国针对美国政府对白羽肉鸡产品饲料作物玉米、大豆提供的大量可诉性补贴,认定使美国白羽肉鸡产品在我国市场上获取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对我国白羽肉鸡产业造成了损害,因此裁定实施反补贴措施。而关于上游补贴利益的认定和传导分析,WTO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主管部门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具有创造性的作出认定,为我国以后主管部门如何发挥自由裁量权更好地维护国内产业以及农产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开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对我国调查机关该如何充分的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实施反补贴调查,维护国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启示。

2.2重新审视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寻求合适的规范政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农产品出口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用显著。农产品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国内产业链较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我国在努力推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其既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助推器,也是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空间的重要渠道。根据目前多哈回合的进展,在短期内,现行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法律规则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我国十分有必要掌握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法律适用规则,才能在未来的农产品出口补贴争端中,保护我国农产品的利益[6]。

通过对进口农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措施,可以清醒地审视我国目前关于农业补贴的现状,认识到在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规范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与WTO规则相比,我国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存在两大问题:根据WTO的规定,在农业生产领域,政府如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属于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规定的“绿箱补贴”),不需要作出任何减让承诺。而“绿箱”补贴我国只实行了6项,还有多项未实施。已实行的6项“绿箱”政策中,涉及农业补贴的政策主要有20项[7]。未实施的“绿箱”补贴主要涉及公平性的农业补贴政策,如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农业生产者退休或专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等。“黄箱”补贴以价格补贴为主,且利用不充分。“黄箱”补贴主要包括2部分:一是价格支持措施,即粮棉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两项合计,我国“黄箱”补贴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在“黄箱”补贴中,我国农业补贴主要用于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这类补贴占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比重较大[8]。未遵循WTO规则对农业实施补贴,相关农产品出口可能遭受国外反补贴调查,不利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国应充分采用符合WTO规则要求的有关措施,适当地给予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相应的优惠和补贴,更好地应对农业贸易国际化的挑战。

面对多数发达国家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来提高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挤压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空间,我国应正确的面对这种较为不利的国际补贴环境,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积极采取有关措施保护国内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产品贸易,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农业发展背景篇5

1低碳经济介绍

低碳经济,也就是Low-carboneconomy,是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的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和新能源开发为手段,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目的的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最早在政府文件中提到“低碳经济”的,是英国能源于2003年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受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英国将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一样是要面对的。在我国,发改委也于2010年确定开展建设低碳产业的试点,我国也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崭新形态,它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工艺、创新的能源以及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制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具有的特征是耗能小,污染物排放少,污染少甚至不污染。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节能降耗,既经济又环保。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低碳的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低碳运行,从原料使用、能源消耗、运行和农业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整个行业以致整个国家的低碳发展。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建立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就要求要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效率低下,二是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受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影响,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农民群体,大多数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是以出卖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而且,在工业和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陆续放弃农业生产,转而去外地打工,从事其它行业,这就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没有能力外出打工的老年群体。因此,当前,很多农业科技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在农村进行推广,很难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农民也有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和种植方式,但是新科技和新技术较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式还是非常落后的,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方式存在。总体来说,我国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无法借助科技发展的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无法快速提高。最后,我国农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中,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工业的粗放发展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化肥、农药工业的粗放经营,导致农药化肥品质相对不高,加上农业生产的粗放发展,滥用、错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工业发展中的废水、废渣等无组织排放,对农业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存在着掠夺式发展的情况,造成了自然生态被破坏,土壤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以低碳经济为背景思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1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理念

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还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对于GDP问题,既要以此为标准考核干部,又不能只依靠GDP为标准。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他们有联系也有区别。现在提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包括了生产指标的要求、总量指标的要求,同时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并且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于所追求的GDP,不仅仅是GDP,还必须是绿色的,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GDP。凡是依赖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代价的GDP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GDP。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必须要走的路,解决粮食问题,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在我国,农业发展跟不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拖累,农民没有实现富裕,全国人民的富裕也不可能实现,农村没有实现小康,也罔谈整个社会的小康。另外,科学发展才是走发展路径的基础,而科学的发展路径是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小、收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因此,要以低碳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制定我国发展农业的规划和战略,进而借助有效的实施政策措施保证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3.2生产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并且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而且一旦生产结构形成就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说明生产结构完全受制于资源结构而无法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生产结构也能够反作用于资源结构,影响其配置和利用。基于生产结构对资源结构调整的案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从低碳发展的角度考虑,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首先,农业生产结构朝着种养结合方向转变,用地结构朝着更为合理方向发展。以豆科作物为例,其具有固氮和培肥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种植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导致总量不足,进而依靠进口来补足。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三个方面同时下手:进行品种改变,发展优质、高出油量大豆;建立价格保护政策,支持国内大豆种植农民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保护豆油加工企业在使用国内大豆加工豆油过程中有足够的利益空间。(2)对于农牧业,核定载畜量,保证畜群结构合理高效。草场退化、荒漠化等问题在我国比较严重,这对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合理确定草场的单位面积载畜量,分配草消耗量大的大型牲畜,也就是碳排放较高的牲畜,开展舍养代替放养、轮区放牧、积极建设修复新草场等方法,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在工农业布局方面,以低碳经济为指导,建立合理工农业结构布局。不能盲目将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搬到农村,对于农村工业,要秉持着高起点,低能耗的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开始,建立在农村的工业企业要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确保农村能在留住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再要金山银山。

3.3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伴随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逐渐消耗,在农业经济发展时,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的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本地区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的能源结构,比如南方地区可以借助水力发电获得能源,北方多风地区可以借助风力发电,还有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发展核能。总之,借助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支持新能源相关科技研究,并采用政策手段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以生物质能源沼气为例,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将养殖与沼气生产联合起来,养殖废物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转化为清洁能源,生产沼气后的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再用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还可以再用于养殖。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的能源利用环,不排放废弃物,是一种既高效又经济合理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4结论

在低碳经济时代,作为基础性工作的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人民生产生活、社会稳定、国家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决定其发展速度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三方面开展:首先发展理念朝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其次农业生产结构要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最后能源结构也要逐渐优化,实现低碳化。

[参考文献]

[1]汤晓阳.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2011(07).

农业发展背景篇6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模式过于单一

时隔至今,我国很多地区仍在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由于信息落后,技术跟不上时代,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产出率不尽如人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我们对农业产出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近年来机械农具慢慢引入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 农产品不够标准化

由于农产品种类复杂多样,人们对农产品具体标准不明确,造成下单困难。例如,买三斤牛肉,但是,牛肉的部位、肥瘦比例都没有明确标准,容易造成买卖双方认知差异。另外,由于许多进口农产品流入市场,造成农产品质量规格价钱不统一,许多消费者在选择同款产品时,更偏向于进口产品。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农村缺乏互联网人才,互联网基础较差

由于农村文化水平限制,目前农村互联网基础普遍较差,互联网人才极度缺乏。加上设施不完善,没有专业化电商平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结合受到极大程度阻碍。

2.4 没有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成本高

因农产品大多需要时鲜,配送时间不能太长,导致冷链物流成为农产品销售者的首选,物流配送成本随之增加。而目前我国尚未完善冷链物流渠道,导致很多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时,已经腐烂变质,这些因素对发展农业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2.5 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存在信任问题

由于现在电商平台数量增多,彼此之间的评价机制良莠不齐,同种农产品众多商家同时销售,造成消费者对货品品质好坏很难鉴别。加上这段时间频频有假货事件曝光,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信任危机悄然而生,从而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

3. 互联网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3.1 运用互联网改善农业生产模式

互联网拥有广泛性和创新性,具有极大信息量,能够极大程度地帮助农户及时掌握最新消息,了解最新策略,学习最新农业知识,从而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有机结合,能够将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有效化,让农业生产更加适应时展,同r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2 将农产品电商标准化

为了让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农产品的数量、部位、质量等因素一目了然,将农产品标准化势在必行。如何才能让农产品更加标准化是销售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3.3 加大支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政府应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支持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建设符合当地实情的电商平台。对投资电商平台建设投资者加以鼓励和嘉奖,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吸纳更多社会资金,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3.4 推行智慧农业产业链模式

农业产业链作为农产品销售发展的核心要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构建智慧农业产业链更有利于经营者之间分享市场信息,从而让生产和销售相互结合,避免出现生产与销售脱节的现象,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都能够将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背景篇7

 

一、山东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1.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经济稳定前行

 

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着重加大了对于农业的各方面投入,着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机械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全省在农业播种和收割时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还适时对一些作物实行了喷灌或滴灌技术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珍贵的水资源。不仅如此,山东省还加大了对于农田的化肥供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对农田使用化肥以增长作物产出。总而言之,山东省对于农业的各项投入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行。

 

2.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在农业大力发展下得到了显著增加,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降低,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2年期间,农民人均支出从1300元左右达到1723元,增长了33%。山东省农民增加收入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更多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乡镇企业在政府产业化经营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建立起来,这些乡镇企业吸引了广大的农业劳动力进厂劳动,农民收入由此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调整农业结构。在科技力量和政府的扶持下,农户引进了经济效益更优的作物,并加强了养殖业的比重以增加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农业发展结构显著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农户基本收入,提升了农户的最高收入。

 

3.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完善

 

经过数次农业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小麦、地瓜、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异军突起,这样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山东农业的自然发展条件和科技应用发展,农业结构的完善性有利于今后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山东农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农业发展的前景良好,但不等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没有问题,对于现阶段山东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山东农业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土地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减少的局面,而且现存的耕地农业潜力有限。从统计资料来看,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减少了283万亩,大约等于三个县的耕地面积总和。不仅如此,在现存在耕地中,有一部分常年受旱涝灾害影响,作物收成很难保证。沿海地区的耕地由于地势较低和地下水开采严重导致海水倒灌农田导致土地盐碱化。另外,有些耕地经过常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较少,肥力下降并可能导致农田出现沙化现象。

 

2.人均占有问题

 

由于山东省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农田占有量不断降低,尽管农业产量不断加大,但也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一定的压力。因为山东人口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靠前的,增长率也较大。土地复种指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因此无法挖掘更大的土地潜力。

 

3.粮食安全问题

 

山东省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由于近些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更多倚重经济作用的种植和发展,在加上耕地的减少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山东省粮食作物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人均粮食作物占有量随之下降,给人民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2002年,山东省粮食产量为平均每人362.5公斤,虽然高于355.6的全国平均数值,但仍然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375公斤的粮食安全保障警戒线,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山东农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已经趋于完善,但整个产业结构还值得建设,比如服务农业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业销售的第三产业都是山东农业发展的短板,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倾斜,给予农民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完善农业从第一到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此外,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仅仅存在于农民家庭中的小户养殖不能给予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帮助。政府应该仔细甄选适合本地养殖的家畜,鼓励帮扶农户进行产业化养殖。

 

2.大力发展无公害作物

 

在新时代农业背景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农业安全问题,山东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作物种植计划。鼓励农户进行无公害种植,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化肥,尽量少用农药,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应该注重农产品的时鲜性,不添加防腐剂,让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农产品新鲜健康。

 

四、结语

 

农业发展背景篇8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业发展背景篇9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业发展背景篇10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农业发展背景篇11

农业从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到半机械化农业,再到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提升。但随着人口压力不断提高,可用耕地不断减少,农业需要另一场变革,来满足人类的粮食生产需求。

一、各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农业数据开放

Data.gov网站就是奥巴马实现“开放政府”承诺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使得私人领域的开发者,能够利用那些政府采集但未经梳理的各类信息,开发应用来提供公共服务或者进行盈利。这样,很多的公司就可以利用data.gov上提供的气象信息来提供服务。还有一些公司则基于data.gov上的地理位置信息, 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来盈利。美国农业部还宣布在Data.gov上建立一个门户网站,该网站能链接到348个农业数据集。除此之外,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一次关于农业数据开放问题的国际论坛上,八国集团(G8)领导人集体讨论出了取消数据限制的最佳途径,而且这些数据也很容易被人和机器所分析,并且一些国家公布了关于农业数据库公开的政策方案。其中加拿大、印度、美国,正在推动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数据共享平台。

二、企业瞄准农业大数据机遇

(一)天气意外保险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

The Climate Corporation为农业种植者提供名为Total Weather Insurance (TWI)、涵盖全年各季节的天气保险项目。本项目利用公司特有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每天从250万个采集点获取天气数据,并结合大量的天气模拟、海量的植物根部构造和土质分析等信息对意外天气风险做出综合判断,以向农民提供农作物保险。

(二)农场云端管理服务商Farmeron

Farmeron旨在为全世界的农民提供类似于Google Analytics的数据跟踪和分析服务。农民可在其网站上利用这款软件,记录和跟踪自己饲养畜牧的情况(饲料库存、消耗和花费,畜牧的出生、死亡、产奶等信息,还有农场的收支信息)。其可贵之处在于:Farmeron 帮着农场主将支离破碎的农业生产记录整理到一起,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报告有针对性地监测分析农场及生产状况,有利于农场主科学地制定农业生产计划。 Farmeron创建于克罗地亚,自2011年11月成立至今,Farmeron已在14个国家建立农业管理平台,为450个农场提供商业监控服务。公司在本年度获得14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三)土壤抽样分析服务商Solum

Solum致力于提供精细化农业服务,目标是帮助农民提高产出、降低成本。其开发的软、硬件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土壤抽样分析,以帮助种植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进行精确施肥。你既可以通过公司开发的No Wait Nitrate系统在田间地头进行分析,即时获取数据;也可以把土壤样本寄给该公司的实验室,让他们帮助你进行分析。 Solum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继2012年获得Andreessen Horowitz 领投的1700万美元投资后,已累计融资近2000万美元。

三、数据驱动的农业实践案例

(一)社区生鲜超市M6的数据化管理

连锁型的社区生鲜超市M6于8年前就开始了数据化管理,物品一经收银员扫描,总部的服务器马上就能知道哪个门店,哪些消费者买了什么。M6免费为顾客办理实名制会员卡,用户持卡结账可以享受优惠,但M6不找零,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收银效率,又为数据分析提供基础。在一些细节上,M6的收银模块甚至比一些大商超更细致,比如,信息被扫描进系统后,顾客突然要求退掉其中一件或几件,或者整单退掉,为什么要退掉,这些信息全都被写入了后台数据库。

(二)日本“都城”市利用云和大数据进行农业生产

日本宫崎县西南部的“都城”市已经开始利用云和大数据进行农业生产。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各种终端和应用收集和采集农产品的各项指标,并将数据汇聚到云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富士通和新福青果合作进行卷心菜的生产改革。两家公司在农田里安装了内置摄像头的传感器。把每天的气温、湿度、雨量、农田的图像储存到云端。还向农民发放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让大家随时记录工作成果和现场注意到的问题,也都保存到云端。卷心菜增产3成,光合作用也实现IT管理。

(三)告别手工挤奶时代,机器为你代劳

在英国,大部分农场已告别了手工挤奶,自动挤奶设备普及率达90%以上。机器人的作用不仅仅是挤奶,还要在挤奶过程中对奶质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蛋白质、脂肪、含糖量、温度、颜色、电解质等,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牛奶,自动传输到废奶存储器;对合格的牛奶,机器人也要把每次最初挤出的一小部分奶弃掉,以确保品质和卫生。目前,英国大多数养牛和养猪、养鱼场都实现了从饲料配制、分发、饲喂到粪便清理、圈舍等不同程度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案例还不远如此。随着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前依靠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当大数据在IT行业风生水起之时,传统行业的应用也许才是大数据的落脚点。

农业发展背景篇12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延长专业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要在加强原有种植类、养殖类等优势专业类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增设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新专业。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例如,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类特色专业群、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流通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特色专业群等。

(三)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三农的能力

实施系列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企业员工(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服务现代农业主体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支精干的经验人队伍,重点培训农民自办的各类流通组织的带头人和业务人员。二是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较强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着重培养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农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一是成立专家智囊团,为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教师个人积极承担农村、农业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学院与农业企业、农户合作,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和农户增收。四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可选择省级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试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构建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五是以知识更新为目标,面向农民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服务形式上,学校转变为农服务模式,设立为农服务窗口,建立为农服务网站,开通为农服务热线。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 农业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农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学农爱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国际化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工艺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流通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与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农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农业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农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与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农业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家庭农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国内外产学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行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与农业企业、地区联合或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早、较快地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要求,可以更早地了解工作要求,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背景篇13

1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背景分析

从现实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949年建国前,中国是一个经济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90%以上,食物自给成为首要目标;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以粮食、棉花、油料等种植业为主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城乡居民所需的食物主要来自谷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体制创新,以及国家让利于民政策的实施,农业科技进步的加快,农业投入补贴力度的加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食物短缺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在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许多地区出现节余。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产品市场告别长期短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农业生产的目标也由单纯的数量型增长转向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增长相结合,而以质量型增长为重点;从过去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目标,转变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目标[1]。加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农业功能或作用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中的经济要素、文化要素、意志要素等农业要素的资源结构的变革,农业的多功能性日趋显现,从只满足人们的“胃”到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吃喝玩乐”等多种需求[2]。如何发挥各地优势和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政策看,1982年以来,中央了多个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1a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一号文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006年中央一号文也明确要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2007年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范(2007~2010)》,明确指出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10年中央一号文《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见,特色农业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都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除了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近几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赣南脐橙、广昌白莲、高山茶叶、油茶等等,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难点,如特色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等等,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而综观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应吸取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2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国外特色农业发展成功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呈现,且小众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逐渐升级。而特色农业的发展正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特色农业发展,以特色铸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功实践主要有日本“一村一品”、荷兰花卉和丹麦猪肉等等。

2.1.1 日本“一村一品”

20世纪70年代末,为振兴农村经济,日本在全国70%的区域广泛开展“一村一品”运动。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兴起,不仅在日本国内,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村一品”运动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最大限度搞活地方特色农业。

2.1.2 荷兰花卉

荷兰种植花卉历史悠久,素有“世界花卉王国”之称,是世界最大的花卉产品出口国,产品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荷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荷兰花卉产业之所以响誉于全球,很大程度归根于科技,花卉的科技含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花卉研究机构(包括政府、大学和企业3个层次)数量众多,专门从事花卉研究的科研人员超过6000人,非常重视对花卉资源的收集和新品种选育。同时,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荷兰政府为鼓励花卉产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直接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可以享受较低的增值税;对使用节能设备和培育新品种的花卉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向从事花卉种植的农场提供贷款担保和为花卉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与外国政府签订多边、双边贸易协定,消除花卉的国际贸易壁垒等等。

2.1.3 丹麦猪肉

丹麦是世界上人均产猪肉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第3大猪肉出口国,出口到德国、英国、波兰、中国等140多个国家,猪肉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3%,养猪业已成为丹麦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丹麦养猪业采取合作社制度,合作社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猪肉产品实行严格的追溯制度,从养殖到餐桌全程控制,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2.2 国内特色农业发展成功实践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特色区域农业进行探索与实践,农业产业化也随之开始兴起,且发展较快,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地特色农业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重要方向,不少特色农业迅速铺开,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综观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历程,成功实践主要有山东寿光蔬菜、云南花卉、内蒙古奶业等等。

2.2.1 山东寿光蔬菜

山东寿光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南、中部土质肥沃,盛产蔬菜、粮食和果品,北部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是全国3大重点原盐产区之一。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被誉为“中国一号菜园子”、“蔬菜生产联合国”。在政府的支持下,山东寿光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高度重视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做到不断延伸和完善蔬菜产业链条,力推蔬菜产业从粗放生产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2.2.2 云南花卉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气温温和,四季无酷暑,很适宜花卉植物的生长,素有“花卉之乡”的美称。云南花卉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对农民增收举足轻重。云南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迅速发展,不仅借助云南省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优势,还在于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近过多年的发展,云南花卉产业在产业化、规模化、优质特色花卉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增强,创造了文明于全国的“云花”品牌,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2.2.3 内蒙古奶业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国内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养牛挤奶历史有数千年之久。奶业是内蒙古畜牧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目前,内蒙古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伊利和蒙牛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两业巨头。内蒙古奶业形成、发展和壮大,主要取决:良好的气候条件、饲草料条件和开阔的地理空间;畜牧业科技水平较高,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饲草饲料产业、商贸流通业、乳制品包装产业等相关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对奶业的大力支持。

2.3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启示

2.3.1 农业首先要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是支撑,特色是生命。当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只有培育出有特色、质量优质的农产品,才能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目前,江西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占有量有限,直接影响农民的现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特色农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出特色品牌,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变区域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

2.3.2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特色农业发展亦响誉全球,这些主要归因于农业科技进步。影响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水平。实践证明,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2.3.3 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

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紧密相联,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较滞后,丰产时农产品滞销也较严重。所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要不断地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拓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全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中,向集约化发展,产生连锁效应。

2.3.4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时代所需,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特色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特色农产品质量也更加重视。综观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成功实践,特色农业发展基本上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日本“一村一品”、荷兰花卉、内蒙古奶业、云南花卉等等特色农业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推动、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气温温和,农业特色资源丰富,如赣南脐橙、高山茶叶、油茶等等,而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欠发达,资金、技术等方面相对于特色农业发展特别是做强做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政府从优惠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则必不可少。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无法照搬已有的做法,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结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各县市实际,注重吸取国内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走独具特色、切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在特色农业大好发展趋势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只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特色农业生产环境;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特色优势产业一体化经营;加大农业科技支撑,提高特色农业科技含量;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建设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徐新华,吴文.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1(07):208-209.

[2]王建康,智敏.陕西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02):37-42.

[3]柳一桥.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巴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世界农业,2013(03):46-48.

[4]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72-7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