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内容实用13篇

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学科中是谈“教什么”的问题,它的基本依据是课堂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当前一些体育课教学和一些校本教材开发的案例中,常会出现肤浅认识先进教学理念,违背学生身心发展和动作发展规律,错误选择教学内容,背离体育教学基本规律等现象。例如:在教学中常出现“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足球射门”,“高二级学生学习前滚翻”。纵观改革历程,反思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三:首先,现行的《体与健康课程标准》只提出了内容标准,却没有提供相应的被选择的教学内容。虽然课标的这一做法赋予很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和空间。在实践教学中。这一操作对于教师要求太高,造成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全面实施;在研究层面上,由于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谁有言之有理,但谁也不能包罗,不能让其他人认可,而造成了整个教学“不知道拿什么上体育课”的现象。其次,由于在以往的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实践中,更多依据是教育学,心理学,体质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的经验,从宏观上来郑明明这个“内容”是否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动作发展”。最后,“教学内容与教材”关系不清,又造成了概念混乱。

那么,该如何从发展的角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要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以发展的视角分析下内容选择。

二、讨论与分析

(一)审视教材――科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前提

审视教材是科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前提,只有立足学生实际,对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相关运动项目的教材整体进行全面审视,才能深入地把握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精华,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才能高屋建瓴。

(二)环视教材――拓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保障

环视是在借鉴其他书籍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己正在使用的教材,它是一个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准确把握,融会贯通的过程。只有环视教材,才能在纵向体系上精确把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并通过所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知识特征,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三)仰视教材――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

仰视是实现学生体质持续发展的超前思考,仰视就是要吃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对这一目标的要求,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选择既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运动技能,同事又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这一技能的科学锻炼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终身受用。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正确的运动生理曲线,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各项目之间的有效迁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五)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创生

体育教学内容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素材来源广泛,较难归类,二是教学内容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完全按难易来排列教学内容,三是每项内容都具有多种功能性,能同时达成多个教学目标。正因为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以上特征,才使得教学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并且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加工和创新,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如要发挥教材的最佳功能,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教学内容的创生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赋予教学内容以鲜活的“生命”。把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创生过程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排列,组合与教材化。

(六)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传承和改造

传统教学内容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认,在传统教学内容中,有不少运动项目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强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进行继续传承和发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完全可以以传统的教材为基本框架,根据课程目标及参照地方课程基本要求进行取舍,优化和组合,从中选择学生喜爱的适于本校开展的项目,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于使用学生特点,能体现课程目标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就继续加以沿用。面对一些基本的跑、跳、投及体操或球类项目等内容,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运用某些运动项目上会出现不适应现象,为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对所选运动项目做适当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通过简化其方法,规则,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使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课堂教学内容篇2

一、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许多数学家都具有优秀的品质,锲而不舍和勤奋刻苦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都令人感动。数学家的工作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数学定理、概念以及公式都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思考、大量演算及推理,虽然无数次的考证中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突破障碍,最终取得了成功。当前舒适的生活条件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顽强拼搏与辛勤付出,因此,数学教师有义务将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

数学史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将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小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使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深刻[2]。数学史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效。数学史中包括很多趣味性强的故事,比如,教师讲授十进制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十个手指的故事;数学史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包括趣味游戏,如摆火柴和七巧板拼图;数学史还包括许多历史名题,如四色问题和哥德巴赫猜想。丰富的数学内容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数学史与数学思维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从数学史学习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数学知识,知识永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数学思维和方法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数学知识暂时存在于脑海中,数学思维和方法却是长期受用,经过一段时间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使人一生受益。引用数学史内容时,教师需要剖析数学家主要的思想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体味知识的同时引入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头脑中生成印象深刻的学习思想,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类比与归纳,实现知识的记忆和有效利用。法国数学家阿玛达认为:学生遇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和探索数学问题有相似之处,当然差异性更多表现在程度上。学习数学史的过程就是学生尊重数学的过程,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映射出数学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前的数学教材在编排顺序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主要是重视数学定义、原理、公式等内容的呈现,却忽略了数学史的内容,使得数学学习的顺序和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完全相反,学生难以较好地了解数学家探索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见,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数学史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思维的根源,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成功避开障碍,有效解决问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开发,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数学史能够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不仅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创造能力。

二、小学课堂设置数学史的现状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忽视数学思维与方法渗透

我国数学史的内容包括多种类型,有数学家解决的数学问题、有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有数学发展史资料,还有数学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奇特事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多以经验为主,以实证研究为决策基础的现象还不多[3]。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只把数学史当成一种辅手段,大多数教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一些版本的数学教材中已经融入了数学史,以数学知识中的“方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联系古代方程的求解开展教学。

(二)过于展现“正面历史”,淡化“负面历史”

数学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数学教师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重点讲述具有积极意义的数学史,通过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有负面色彩的内容却没能客观地介绍给学生。比如,牛顿和莱布尼为了微积分的发现权争夺得不可开交,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学家也会为了荣誉而不惜一切去争斗,这类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微积分知识的印象,数学知识不再是刻板和严肃的符号,而是变得十分生动和有趣,学生才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学习和充分实践,最终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小学数学课堂呈现数学史

(一)呈现数学史的真实进程

一些人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研究者以及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一方面,教学内容中数学史知识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数学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数学史知识的筛选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既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与数学史知识相匹配,往往存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数学内容的限制。比如,教师讲授与图形运动有关的内容时,会涉及到小学六年级的内容,包括角的认识、长度及立体图像;另外,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和图形运动等内容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中。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将数学内容和数学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保证数学教学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呈现给学生。

(二)将数学史融入教学过程

了解数学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挖掘高等数学的文化价值[4]。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之前,可以先介绍相关的数学故事,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点燃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数学史渗透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数学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在消化与整合后形成符合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能力的真正提高。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根源,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三)教材编订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遍使用的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西师版及北师大版,虽然版本不同,却有不少的相似点,包括较少涉及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编写满足小学生发展需要的数学史读本,本着教材多样化的思想,巧妙地将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还能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特别提出引入数学史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内容篇3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体验相联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从教师走向学生,也从文本的课堂走向体验的课堂。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着眼点之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以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去感受、理解事物,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中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因素。如学习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让学生借鉴“诗人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想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某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学习课文《风筝》,就“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句进行拓展: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学习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方式?

二、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课程均为基础课程,其中筛选的也都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知识渗透、补充进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更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如学习课文《落日的幻觉》,在学生了解到落日出乎预料的景象而好奇心正浓时,引导他们尝试用物理、生物学科光线散射、折射和眼睛叠合效应等相关知识解释“落日扁现象”。学习课文《曹刿论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顾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比较分析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利用课文介绍的知识,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现实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语文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并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语文教学也应该回归生活,返璞归真,通过还原、复制、再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解读、分析、思考现实生活,从而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课文《变脸》:水上漂认为“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狗娃也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让学生联系所见所闻,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习课文《故乡》,在理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学习课文《变色龙》: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则是讨好权贵、奴颜婢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人物吗?讲一讲,和同学分享。

四、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相联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积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语文学科不仅要担负人文精神的教育,还要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任务,同时语文课程内容凝聚着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具有这种精神,而且要善于将这种精神渗透在教学中,渗透到学生心里。如学习课文《奇妙的克隆》,在学生认识了克隆的概念、实验过程,以及克隆这一成果开始造福于人类后,引导他们查找、列举、说明、展示其他科学前沿的新兴生物技术。学习课文《中国石拱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各种各样的桥,新中国成立后,各色桥梁更如雨后春笋涌现,从公路桥到铁路桥,从平面桥到立交桥,从独拱石桥到双曲拱桥,从传统石拱桥到钢筋混凝土拱桥,等等。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让学生体会登月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的喜悦,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登月成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无疑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对人类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月球具有重要意义。但高科技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当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世界诸多国家还竞相“冲击”月球,发展太空技术,甚至大肆发展太空武器。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课程内容与自然环境相联系

课堂教学内容篇4

课堂教学内容系统的主要内容:

(一)上好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是学生了解进而深究该课程的大门,是整个课程的纲领。效果好,所有的学生都会推门而入;效果一般,所有的学生都会在门口徘徊;效果差,所有的学生都会拒它于千里之外。总结多年教学经历,我们可以将第一节课的内容按照如下体系进行设计如图1:

以引发兴趣为核心,以留住学生为直接目的,以简捷的叙述讲清楚三大问题:怎么样(课程会带来什么)?为什么(课程的重要性)?是什么(课程本身的内容体系)?针对目前大学生实践要求(就业要求)极其强烈的特点,可将"怎么样"的问题提到三个问题的前面,讲清楚该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比如,在服务贸易课程的授课中,按照顺序应该讲清楚以下问题:

1.学习该课程可以提升对服务、服务产业、服务交换的基本认知,遵循新的经济趋势,从事新的领域。原来可以做纺织、化工产品的出口,现在可以尝试做旅游的出口:出境游、入境游;留学生教育或中外合作办学;劳务输出行业等等,使得学生的眼界开阔,遵循的研究方向或就业选择领域也可以更宽。

2.服务是什么?服务产业是什么?服务交换是什么(怎样做服务的生意,怎么依靠服务获取利润)?服务的国际交换是什么(怎样能够做服务的国际生意,怎么依靠进出口获取利润)?服务的交换及国际交换是怎样完成的?

(二)强调学科基本原理

对于理论课而言,学生最难吸收的是艰涩的学术语言和方程公式,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学生领悟该课程的基本道理、基本规律,期间要辅以大量的案例说明,这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对该课程的透彻把握。

在服务贸易中,我们要讲清楚的是两大原理: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1.产业经济学:服务产业的本质是什么?服务产业从何而来(起源)?现在怎样(现状)?往哪里去(发展趋势)?服务产业的运营规律;服务产业的政策(可选择某一具体服务产业进行讲述)

2.国际经济学: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产业运营及中外服务商品交换的规则及对策(怎么做服务的生意,政府怎么有力地推动服务竞争力的提升)?如何学习利用WTO规则办事?

(三)课程论述

课程讲述过程中,应注重大纲结构的讲解及重要案例和数据的支持,此处案例并非像管理学相关课程所需"案例教学"要求严格,更多的仅指"事例"而已,并引导学生利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真正学会独立学习、独立分析、独立思考。

要尽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传统的黑板模式(有利于某些原理的深度讲解与师生沟通)以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应辅以视频播放、网络跟踪等技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师生互动,既能及时掌握学生知识学习及消化状况,又促使教师进一步修正教案。

(四)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及授课者自我创新

应该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分歧点),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辨别,而并非跟随教材及授课教师的观点。授课教师本人应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已构建独特的认知体系,这需要授课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效结合。

(五)提升学生素质

对于理论课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更加严重,有些课程到考试完毕,学生也不见得明白它的核心作用,其全部责任应归咎于授课教师。

理论课的目的性至少有以下几点:

1.提升素质,学会看本质、求规律,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发展观",建立自身做事的原则体系。

比如:服务贸易课中会讲到中国的服务产业竞争力低下,要分行业进行分析,涉及到餐饮业,我们首先分析餐饮业的本质,其本质就是"让消费者就餐的行业",我们就要从自身考虑"我为什么要吃饭",进到餐厅,首先要吃饱、吃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而后要吃得高兴,要用十元钱买到比十元钱更值得的一种体验,如此分析,不管中餐、西餐,如何经营餐饮业就一目了然。

学生应该学会由现象去看本质、看规律,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这才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应该达到的认知事物的水平。

2.拓展视野,认识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领域,有些学生会由此决定以后的进修方向、研究方向、就业方向,会改变他的一生。

(六)辅以时政分析

社会科学诸多领域都应"与时俱进",有时可能与教学日历进行不会完全符合,因为有些社会现实会超出我们的预测,比如像两会等,都应向学生做第一时间的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课堂教学内容篇5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般都非常重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思考,对学习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主动、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反思,反思是否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了新教学理念。

例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内容时,不采用以往直接讲解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副三角板,然后告诉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共包含三条边、三个角,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这几个元素间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若已知部分元素,可否求出其他元素?”如,已知a、b边和C角,可否求出c边?在该情境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总结出每组的结论,最后派出一位代表总结陈述。通过这样的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前提,注重从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为数学模型,然后对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教师应反思以往教学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初中生已具备较多生活经验,若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则更能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对课堂导语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将导语设置成这样:“生活中,大家有见过身边的人买?或是自己有没有买过?是不是买了一定会中奖?中奖的机率有多大?”“对于这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你们知道在数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的兴趣点很快被抓住,迫切想了解清楚这类问题如何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答,迅速被吸引到课堂中来。

三、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复杂的学科,若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甚至产生偏科、厌学等心理。新课改强调,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F代技术,让现代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看是否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教学“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该部分内容时,若只是用传统方法讲解顶点移动,学生很难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两个二次函数图象移动、重合,然后在图中将各个顶点变化情况标出来,二次函数的移动过程则比较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教师再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教学重点,便可轻松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篇6

1烟草学专业烟草化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烟草学专业开设的烟草化学与以往烟草工程专业开设的烟草化学有所不同,首先讲授内容不同,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包括了烟草化学、烟气化学、香味化学三部分内容,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仅包括了烟草化学、烟气化学。其次,讲授学时也发生较大改变,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共90学时,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仅48学时。最后,实验内容有所不同,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实验涵盖了所有的基础实验,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实验只做极个别实验。这也就决定了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其农学特点。

2烟草学专业烟草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由于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与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存在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从理论教学上和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凝练重点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2.1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由于教学内容与之前烟草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中删除掉香味化学的部分,同时缩减烟草化学和烟气化学部分,尤其是烟气化学部分,有些章节的内容可以完全去掉,比如吸烟机的原理、吸烟与健康等,而对于烟草化学部分,则需要提炼重点,有些不重要的、重复的知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讲重点难点。对于实验教学大纲,由于学时限制,只保留三个实验,其中测水溶性糖的实验,测水分的实验和测烟碱的实验要让同学们认真操作,其余的实验删除掉。

2.2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凝练重点

理论教学是烟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烟草及烟气中含有哪些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在烟草生长、发育、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对烟草品质的影响。这是烟草化学理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凝练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后续课程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闫克玉教授主编的《烟草化学》和程传玲教授主编的《烟气化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调整部分内容,并凝练重点。烟草化学里每一章最开始讲授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可以缩减,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方便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同时便于学生理解烟草中相应化学成分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少讲些。另外,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涉及到化学成分的检测,这部分内容可以减少,因为现在学生有开放的大型仪器实验,学生通过开放仪器可以学到化学成分的检测,所以为了减少重复,这部分内容可以减少。在每一章中涉及到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代谢、积累的,强化一下,重点讲解。同时根据烟草学农学的特点,加入烟草发酵原理,烟草质量的化学指标等章节。另外,烟气化学中吸烟机的原理及操作、低焦油卷烟、吸烟与健康等章节删减,这些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因此考虑到学时问题,删减这些章节。实验教学也是烟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烟草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烟草化学分析方法[2]。但是由于烟草学专业的实验课时有限,故有些很重要的实验无法完成。为此,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操作实验与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尽量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同时包括多个实验内容,同时又节约时间。比如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可同时测定糖、氮、钾、氯等,这样一个实验就可以代替原本需要几次才能完成的实验,不仅节约时间,效率也大大提高。另外,有些无法操作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应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知。

2.3在教学上加以应用实践

将按照教学大纲凝练后的内容重新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讲授中加以应用。在第一年的讲授中,注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包括讲授的内容量、讲授的难易程度、讲授的方式等,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方便在下一年上课时加以改进。另外,老师从第一年的讲解中也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讲授的内容量是否与学时一致,有没有上课满堂灌或者内容太少,空余时间太多的现象。讲授的内容是否易被学生理解,每一章的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后,脑子里是否有清晰的印象,能够说出每种化学成分的特点、性质、对烟质的影响等重点内容。讲授的方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学生上课时是精神百倍的听讲,还是萎靡不振甚至打瞌睡,要根据学生上课时的随堂表现,及时调整授课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老师的讲解,可以发现整个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改进,避免在下一年的讲解中出现相同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把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课讲好。

3总结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出更符合烟草学农学特色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内容篇7

屈指计算,笔者走进宁波市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已整整十年,当年在烹饪班上的第一堂课恍如昨天——尴尬的境地记忆犹新。向学生介绍完浦东的变化分析教材时,有一半学生趴在课桌上哈欠连连,睡意绵绵。有大胆者提出:“老师,你给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好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便成了语文课的附加内容。之后逐渐进行教学内容的视觉转移,尝试渗透饮食文化的内容。零星地讲授“中国的菜系及特点”、“汉族古代食仪”、“中国筷子的演变”、“苏轼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给沉寂的语文课堂添加了一味调剂品。欣喜的是,这味调剂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也为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语文课堂上“潜伏”了十年、“游击”了十年的饮食文化,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转成“正规军”。

一、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而现代餐饮服务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饮食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饮食历史的发展、饮食器皿的构成、饮食观念的异同,以及饮食的地域特色、饮食的典故佳话和饮食的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品位。

2.职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极其重视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质量,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注重技能操作,使学生学有所专,能有所长。但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如反复包梅花形饺子,日久重复形成了习惯,在花样和形状上很难有突破和创新。而饮食文化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各地饺子的制作方式及吃饺子的习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3.语文教学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分别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而且教材脱离专业、教学目标笼统、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模式单一等原因,使这一任务和目标在烹饪专业很难落到实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指出:“只有当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时,一种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技能。”相同要素说是学习迁移理论的核心,即“两种学习情境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前者对后产生的作用就越大。”以汪曾祺的《豆腐》为例,其特点是文白夹杂、内容繁杂、篇幅长杂,笔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在第一个班级中从散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无一人喜欢读;在第二个班则从豆腐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地烹调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问询生字生词和难懂文言句子者络绎不绝。由此可见,通过教学视角由语文向饮食文化的迁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课程开设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说以往在课堂上零星讲授烹饪文化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的“副业”,那么2011学年第二学期终于有了转为正式产业的机会。语文会考结束后,相关部门并没有编写语文教材,但烹饪专业每周有4课时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了弥补“真空期”,笔者向学校申请两个烹饪班的教学任务,专门开设“饮食文化”课程,以实现中职文化课向专业渗透的“四化”——专业思想的渗透化、专业知识的融合化、专业能力的应用化、专业教学的实践化。

实现“四化”必须要靠载体——教材来实现。笔者为了编写适合我校烹饪专业学生学习的饮食文化教材,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分别阅读和参考了万建中的《中国饮食文化》、王仁湘的《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马健鹰的《中国饮食文化史》、林胜华《饮食文化》等专业文化书籍,以及梁实秋《雅舍谈吃》、汪曾祺的《随遇而安》等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散文著作,还从《中国烹饪》、《烹饪知识》、《人民日报·副刊》、《文汇报》、《宁波晚报·老宁波》等报刊中选取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文章编发教学材料,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1.采用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中国的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声誉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它不仅包括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内容,还包含了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内含。面对内容丰富和内涵丰厚的饮食文化,以及中职生的认知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如开设“从‘茹毛饮血’到‘炰生为熟’——中国饮食文化的肇端”、“锅、盆、杯、盘、筷——中国饮食餐具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中国菜系的特色”、“中国古代烹饪文献”、“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厨”、“世界三大宗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等专题内容,还结合时季和宁波的地域文化特色适时开设了一些专题内容。如在2011年9月17日的《宁波日报》阅览《秋风习习话螃蟹》一文后,结合《红楼梦》等相关内容给学生讲了一节中国的蟹文化。又如,翻阅《太平广记》读到“竹实”一条时——“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颜色红纤,与今红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数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与我校毗邻的横街镇有“中国竹乡”之誉,一年四季“竹”见于菜场,而以春天为最。于是,搜集和整理了相关资料,给学生讲授《竹与中国饮食文化》。另外,不断剪辑《宁波晚报》“老宁波” 和“名家讲坛”的内容,在适逢传统节日时给学生讲述“传统节日期间的宁波饮食习俗”等,还布置相关内容让学生不断采集,充实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大开眼界。

2.采用观说读写一体的授课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虽然开设的是饮食文化课,但并没有脱离语文课听、说、读、写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读——像对待语文课本一样读饮食文化资料,由于学生感兴趣,对材料爱不释手,朗读的声响远远高于读语文课本;观——观看一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视频,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青铜器与饮食文化》、《世界饮食文化记录长廊》、《中国饮食文化在国外》和《福临门:烹饪大赛》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说——一方面包括对某些材料中文言文的翻译,如袁枚《随园菜单》中的二十条原则和十四条戒单、《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相关文献的章节,让学生懂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医合一、饮食养生的理论,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另一方面,就某些美味佳肴进行相关解说,如《职校生之友》曾介绍学生的烹调作品,让学生从原料、调叶品、烹饪过程、菜肴特色,包括色、香、叶、形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说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美国学者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此,笔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而轻视性终结性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而轻视诊断性评价,采用如下的评价方式:学期成绩=课堂表现分(40分)+考试成绩(30分)分+作业成绩(30分),考试成绩(30分)=期中考试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15%)。每位学生在每节课的表现分都让他们记录在作业本上,让学生自己求和,然后除以次数所得的平均分。课堂表现分的量化同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如欣赏相声《报菜名》后,让学生模仿完成《炖豆腐》的绕口令——“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来炖我的冻豆腐,不会炖我的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冻豆腐。”按语速、读字的准确流利程度让学生打分。再给出一道菜肴的图片,让学生先说出菜名,然后介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每位学生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提起作文就害怕的学生竟然喜欢写诗,有两名学生的诗作还在校园文学小报——《快乐文苑》上发表。

等 待

10烹饪(1) 毛佳儿

天空知道爱

太阳落山后

用晚霞来表达

大地知道爱

深秋来临后

用金色来表达

如果我们知道爱

用什么来表达

是潮落后

忧愁地等待着涨潮

是月圆时

快乐地享受着欢聚

当我敞开双臂

爱是色彩的汇集

无需等待

10烹饪(1) 赵丹峰

圆月 碧海

满坡毛毛细雨

落叶幽径

遍野浓浓馥郁

软软的绿茵

飘来淡淡绵语

偎依的人影

嚼着儿时的棒棒糖

独享呢喃的秋韵

恍惊

粒粒汗珠

是快乐的追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饮食文化课的开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和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宁常伟.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探[J].成功(教育),2012,(06).

课堂教学内容篇8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看待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怎样的方式帮助体育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提出并研究教学问题,从而提升其有效教学能力;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励体育教师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关注自身专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要重视和善于用体育课堂教学诊断。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关注的重点不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诊断帮助体育教师改善教学理念和行为,实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自觉、有效的反思,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准确客观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育学习方法和运动技能指导,而且为体育教师建立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反馈调节机制提供教学依据。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认识

诊断是一个医学术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如此解释:医生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断病人所患疾病及其病情的程度 [1 ]。由于诊断不是教育学领域的原生概念,是一个外引概念,所以在教育领域内有关教学诊断的研究尚未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从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用“课堂教学诊断”一词反复检索1994年至2010年的研究文献看,目前已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课堂教学诊断概念有如下几个:学者王增祥认为课堂教学诊断是诊断者根据预先制定课堂教学诊断指标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比较与评判的一种研讨活动 [2 ]。肖川教授诠释教学诊断是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对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所作出的分析与评定,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方案 [3 ]。张伟指出课堂教学诊断意在通过诊断者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记录、归纳、梳理、总结,探究发现被诊断教师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建议 [4 ]。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主要在室外或体育场馆进行 [5 ],结合课堂教学诊断的理念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给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下的定义为: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是指诊断者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聆听、询问、检测等方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教与学建议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专业技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在于帮助体育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在于形成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是片面追求所有被诊断体育教师达到整齐划一的目标,而是要求被诊断体育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个性化发展,并鼓励体育教师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必须立足在及时、准确的课堂教学诊断之上。

二、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价值

1. 发现课堂教学问题与不足,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倡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课堂教学问题和不足往往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合理部分,发现自身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审视问题的症结并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改进方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对体育教师深入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推动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积极转变、提高体育课堂教学高效与质量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2. 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促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

体育教师与诊断者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不仅可以获取最前沿的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同时也会引领自己学会捕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具备教学问题意识的体育教师能快速觉察到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所在,准确地调整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诊断是为了不诊断”,体育教师课堂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灵魂所在,也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更深层次的内在诉求。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包括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诊断以及对体育教师教学的诊断。

3. 教会体育教师善于倾听与沟通,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诊断的过程是诊断者与被诊断者相互倾听与交流沟通的应答过程。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和实践改进过程中,作为被诊断体育教师要虚心倾听诊断者捕捉到的体育课堂教学问题,要心悦诚服地接受“对症下药”的诊断并内化,真正地接受诊断者的诊断意见与教学建议。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引领体育教师学会对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纵横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改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其自身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控制体育教学实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让教学反思成为体育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习惯。

4. 发掘和弘扬体育教师教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组织与实施有助于体育教师对同行或自己成功教学经验与特色的发掘、汲取和积累。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升华同行或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及特色,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体育教师之间倡导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仅仅限于对同行或自己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把握和纠正,同时也分外关注同行或自己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特色的总结和提炼。这对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带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必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视角与内容

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复杂师生关系,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主要从三大视角十二个视点加以着手进行。

1. 视角一:诊断体育教师

“诊断体育教师”这一首选视角主要是围绕体育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来展开的,主要包括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结构、技能和效果等六个视点诊断。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诊断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是否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前提,跟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是否紧密;体育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把育人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体育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要关注“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两个维度等。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诊断主要有: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否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否注意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可置换性,是否考虑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条件等;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围绕着“问题”和体育教学目标展开,是否考虑学生的基础性和个体差异,是否恰当处理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体育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等。

对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的诊断主要指课堂导入方法和语言、教学活动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是否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是否合适;是否为学生提供自由练习的时间与空间等。

对体育教学方法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相符;是否恰当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是否服从于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时是否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功能与作用等。

诊断体育教学技能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是否具备教学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伤害救护技能;是否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体育教师教态是否自然亲切,课堂语言是否洪亮、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课堂讲解动作的方法和要点是否正确、运用体育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程度;动作示范是否漂亮、干脆利索,保护与帮助的时机是否合理等。

体育教学效果的诊断主要看体育教师是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是否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中真正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

2. 视角二:诊断学生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 [6 ]。对学生的诊断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学习,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有效学习,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学生的诊断主要是诊断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两个视点。

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程度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深度及广度。诊断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程度的内容大致包括:一是学生参与的态度,如体育教师在课的各个环节是否能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和积极性等;二是学生参与的广度,如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能否创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形式或教学资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参与体育学习,是否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自主探索体育学习内容等;三是学生参与的深度,如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能按正确要求进行练习或改变方式、方法进行练习,练习中是否相互协作,共同分享并获得体验等。

学生的参与效果是指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成效。学生是否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与行为准则等。比如体育课堂蕴含着多种价值和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就会把体育的价值、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受益终身,从而使体育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我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会并善于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这两个方面能反映体育教师的学生观。体育教师的学生观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是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7 ]。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下的学生观,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只有尊重学生人格与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把体育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主动探索、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3. 视角三:诊断师生关系

有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体育课存在“身顺心违”和“厌烦”情绪,学生被动地“走着过场”,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的现象普遍存在,出现这种怪现象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因素。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体育能力 [8 ]。在体育教育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9 ]。这就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体育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0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体育教学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把师生关系置于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视角,并使其主导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诊断主要包括主导与主体、民主与平等、理解与合作和尊重与信任四个特征视角。主导与主体的诊断内容主要有:体育教学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激发学生学与练的主动性等。民主与平等的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能否以人格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是否允许或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否民主平等地相处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11 ]。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能否用充满爱的情感去信任每个学生等。对理解与合作的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是否理解学生的追求、情感、爱好、需求,学生是否理解体育教师的艰辛和付出的劳动,是否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合作教学形式来转变学生体育学习方式,营造出自主、合作与探究的体育学习氛围等。

四、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实施的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意在通过诊断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改进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了使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效果最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者应具备体育学科理论基础和了解诊断内容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诊断者不仅仅是教学专家还包括学校领导、同事及体育教师,自身必然需要有专业的视角,要有体现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学科自身特点的分析框架,才能保证体育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和教学问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也才能确保体育课堂教学改进的针对性。其次,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作为一种研究和诊断教学过程的研修活动,诊断者在进入体育课堂前就必须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及该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有自己的了解和设想。这种事先充分的了解使得诊断体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有了对体育课前教学设计与体育课中实施过程进行比较的依据。许多体育教师的经验表明,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者在扎实的体育学科理论和翔实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了解的前提下,其诊断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会大大提高,基于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有了更强的指导意义,这对认识和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2.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在激励性言语下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过程是个互动研究、教学相长的过程,诊断者和被诊断体育教师之间应是合作者,需要相互沟通和相互尊重。诊断者要肯定被诊断体育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所付出的教学劳动,要归纳总结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教学机智,要善于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发掘被诊断体育教师的教学特色,捕捉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要尽量用科学、规范、赏识、激励性的言语作出诊断,并以诚恳的态度和商榷的口吻提供自己在这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或指点改进措施。只有诊断者与被诊断体育教师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时的体育课堂教学面貌才更真实自然,更能够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才更有实效。否则就会导致诊断者与被诊断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使得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质量和效果失真,这样既不利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改进,更不利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

3.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求教学行为的跟进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方法各异,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时不能在一节体育课中全部体现。诊断完一节体育课就以为大功告成这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片面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也要考虑学生发展的连续性,更要突出课堂教学诊断前后教学效果的对比。注重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连续性效果对于促进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着实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作用。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出的问题往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教学行为,改掉习惯性的教学行为需要长期的坚持,所以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需要我们跟进研究,不仅被诊断体育教师要有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跟进提高,诊断者更需要有计划性的跟进监督和跟进诊断,并以此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和实践改进过程中,从发现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到诊断产生问题深层次原因,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改进,可能不是一条简单的流水线,有可能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演进的过程。

4.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诊断制度

对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认识和理解,必须立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最终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了使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真正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自身特有的课堂诊断制度并充分发挥诊断的导向功能,即从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之前的准备工作到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后的教学行为跟进要有系统、完善、配套的程序或规则。这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了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制度,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才能有“标”可依、有“准”可循,从而为诊断者在诊断体育课堂之前提供初步的诊断准备,摆脱起初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之感。在建立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制度的同时,要赋予它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关注体育教师和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对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状态的改进和体育教学效能优化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增祥.教学诊断[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

[3]肖 川.课程发展名词・术语诠释(三)[J].教育导刊,2002,(7):32.

[4]张 伟.课堂诊断:贴近教师成长的学校科研[J].基础教育,2008,(11):41.

[5]范运祥,等.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61.

[6]马卫平.体育与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郝士儒,王 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J].教学与管理,2010,(24):159.

课堂教学内容篇9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主干学科,也已成为环境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些均对《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间,对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152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选取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2008级和2009级4个班共15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2份,回收152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101人;大四学生77人,大五学生75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统一发放问卷,由调查者解释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待完成问卷之后统一回收并核查。内容主要包括授课内容安排、课时安排、补充内容等。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

二、调查结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七版《环境卫生学》内容设置共有14章,考虑到男、女生对《环境卫生学》课程内容设置有不同的侧重和想法,本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倾向。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所有14章内容设置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如果按必要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的话,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

根据潍坊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环境卫生学》一般在第8学期开设,第9、10学期到医院实习和专业实习,考虑到实践教学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四和大五两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四的学生在调查期间刚刚结束《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学习,而大五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并经过实践教学阶段。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较,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上升。另外,虽然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但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

(二)课时设置

尽管男、女生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方面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课时设置上又有部分差别,本次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时设置的倾向。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主要存在差异的章节为绪论,大多数男生认为绪论用2学时即可,而大部分女生则认为绪论用1学时即可。在其他章节的课时设置上,男、女生意见基本一致,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3学时,大气卫生3学时,水体卫生3学时,饮用水卫生3学时,土壤卫生3学时,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2~3学时,环境污染性疾病2~3学时,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2~3学时,公共场所卫生2~3学时,城乡规划2学时,环境质量评价2~3学时,家化产品卫生2~3学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2学时。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课时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P

(三)补充内容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倾向各有不同。男、女生对是否补充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存在不同意见,与男生相比,女生认为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很有必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教学。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男、女生意见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灾害环境卫生、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基本一致,按照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灾害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环境激素专题和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三、讨论

(一)调查对象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态度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总体比较满意,且与目前执行的教学大纲相一致,在各章节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该结果与安徽医科大学的调查结果相同[1]。虽然不能认为学生对内容设置必要性的排序一定是正确的,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所在。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介质比较关注,而对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内容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经常用到的内容缺乏兴趣和关注。调查也发现,经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上升。另外,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经过实际工作实践,对某些章节内容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重视程度,这对授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调查对象对课时设置的态度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除了绪论部分,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的意见基本一致,各章节学生期待的课时和教材建议的课时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对本院环境卫生学教学课时的划分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在课时设置上存在意见差异,从总的趋势看,大五的学生认为各章节学时数均应相应缩减,而饮水卫生部分的内容应该适当延长,该结果可能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饮水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有关,这种变化对授课教师来说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化授课内容和学时[2,3]。

(三)调查对象对补充内容的需求

虽然《环境卫生学》教材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次,每次修订都有新内容充实进来,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响,加之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造成生活环境的迅速改变,以及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4],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例如日益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家庭装修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南方镉米事件等,虽然在课本上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求来说仍然显得不足,为此,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在课堂教授的内容之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学生需求较高、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5,6]。在补充的内容上,一方面要考虑研究热点,另外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本次调查发现,男、女生除了在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这两项补充内容的必要性方面存在差别之外,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意见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项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由此可见,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热点问题的探究。本次调查还发现,不管是大四还是大五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达成了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位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这说明未经历实践教学的学生对未来可能在工作中用得着的知识存在较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当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调查结果对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

本次调查结果对《环境卫生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有三条:第一,在《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加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如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同时也要根据将来学生就业后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大力加强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教学。第二,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更加灵活。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适当增加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课时数,而对于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的课时数可以适当减少。第三,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及热点内容,如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大气污染治理方法、水污染治理方法等内容,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进来,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对学生日后的考研和就业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翟金霞.《环境卫生学》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需求性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甄泉,赵云利,杨晶,张杰,周纯先.《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

[3]王晓黎,谭宁,秦海宏,沈志雷,李敏.《公共场所卫生》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4]闫洪涛,杨新军.环境卫生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

[5]翟敏,岳喜同,刘慧,宋烨.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课堂教学内容篇10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卧薪尝胆》一课前,自己先进一步学习了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生平遭遇,以及当时七国争霸的历史背景,也要求自己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去感悟卧薪尝胆一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了解了这些后,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将吴国和越国之间那些前仇旧恨的历史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性格特点等资料整合到了课堂教学的PPT中,在课堂实际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们了解了“公元前496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日的浙江嘉兴发生的那场因小小私怨而引发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了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鼓励学生们去想象“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而展开教材正文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将课文的相关历史情境整合至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正文之前能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来了解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这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之前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后续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中探究,变换视角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正确理解、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不只有一个。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甲认为文章表达的是作者这方面的情感,而乙则认为作者想要读者明白的又是那一种观念。而事实上二者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们以多元的视角看问题,通过多方体会、整合课本信息,全面的学习语文教材,掌握全面的情感表达。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要求学生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解读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道,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没有火种而只能吃生的食物,也不能因此取暖时,善心大发,决定要为人类冒着危险偷盗太阳神的火种,表现出了他心系人类,大慈大悲的形象,也表现出他不畏艰险、勇敢执着的性格特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当普罗米修斯想要为人类获得火种的时候,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向主神宙斯说明情况,依照神的法律解决问题……学生们对于课文看法不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们变化角度去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内容,很快学生们就掌握了课程内容。

通过转换角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述,这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课后练习,链接生活

有了课前和课中重构教材内容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应从课后练习中抓起。课后作业抓教材重构,不仅是之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还是下节语文课搞笑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杜绝依赖教材课后习题的习惯,而是要布置一些多元开放思维、开阔视野的课后练习作业。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后,要求学生们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去读懂大自然想要说出的话语。比如,要求学生们夜晚根据天空中的小熊星座判断出北极星的位置,并判断它在自己家的具置;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有趣的石头,在下次语文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石头分享给大家,并说说这块石头的特别之处在哪里……除了这些以外,我还要求学生们每周都应读一本有关大自然奇妙之处的文章,学习一两个大自然语言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小知识。

课堂教学内容篇11

一、 “累”死人的课

(竞赛,周二下午第一节)

由于是竞赛,我心里非常想上好这节课,开头精心设计引入,中间环节环环相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巧妙设计探究情景,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穿插了小组比赛模式,学生踊跃配合.整节课我头脑里的一根弦绷得紧紧的,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生怕漏了什么.学生似乎很清楚这是教师的比赛课,所以也很卖力的配合和“表演”.

课后反思:虽然这节课获奖了,但我心里一直纠结一个问题:为听者而上,为荣誉而上,心思在听课者,而不是学生,这样的课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吗?过于追求每个环节的完整,过于追求预设与生成的结合,这样的课教师表演的很“累”,学生是不是也配合的很“累”?

二、 “乐”死人的课

(竞赛后在我所任教的一个普通班上,周三早上第二节)

这个班的学生平时上课比较活跃.因为不是什么比赛课或公开课,所以我很轻松的走进教室.课,顺利地进行着.生生互助,配合默契,连平时那个上课总爱睡觉的学生也积极加入进来.全班学生的脸上时而呈现兴奋,时而呈现疑惑,时而呈现成就感.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赞叹声、惋惜声中,课悄悄地结束了.

课后反思: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排除一切杂念,课堂只为学生而上,并且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巧妙设计探究情境,将化学学习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学生才会真心投入、真心喜欢,这样才能上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常态课堂与公开课或比赛课最大的区别就是:常态课堂也许很难完美,但它是真实的、属于学生的,公开课或比赛课也许看起来是完美的,但那是属于听课教师或评委的,并不是真实的课堂.

三、 “回味无穷”的课

(竞赛后在我所任教的素质班上,周三早上第三节)

这个班是学校的素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在学生一双双明亮而有灵气的眼睛中,我也很快与他们融为一体,此时的我完全忘记了教案的预设,跟着学生思维随意生成.

原本预设处理乙醇的用途这个环节时,是由我讲乙醇的性质,学生对应回答乙醇的用途,但后来我灵机一动,既然这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我何不试着把课堂完全交给他们?于是我就组织学生一人提问,同桌回答.学生一问一答,比赛几乎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固体酒精是什么东西?”“固体状的酒精?”“一定还有别的成分”两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争论着,大家都把眼睛朝向了我.

糟糕,这并不是我教案上预设的问题啊.我平时见多了固体酒精,但其确切的成分还真是没查过.课堂依然在继续,学生都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只能坦然面对我的无知.此时学生早已议论开了,他们很有信心地说:“教师,酒精的熔点很低,是117.3 ℃,常温下不可能是固体,所以固体酒精里一定有凝固剂.”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一本书上介绍的,是将工业酒精(甲醇)中加入硬脂酸、氢氧化钠等使之成为固体型态.”

我仔细一想,有道理!“你们真厉害,教了教师一招.”这一刻,他们成了我的教师!

课堂教学内容篇12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人教版的教材内容就是词汇、课文、语法这三大模块的设计,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英语词汇这一方面,英语词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英语过程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学习异域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词汇的适当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扩充,比如,对疑难词汇进行词性分析、词义解析和词形变化,并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英语课堂的数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的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对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可以加以讨论和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句子和句意,学会自己造句,并且小组讨论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三、外国文化的拓展

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可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也就要求初中的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拓展外国文化,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课堂教学内容篇13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养成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的习惯,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对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1.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2.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觉地在行为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有效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有效的运行。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地展示,还需要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与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而活动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导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3.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引导学生总结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最好的。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