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实用13篇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1

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结合信息化时代特征,坚持市场经济主导,对传统公路经济管理进行更新换代,让公路经济管理跟得上现代经济社会。经济管理现代化给我国公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现代化经济环境,我国公路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现代化,正确分析公路管理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

详细来说,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第一,市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为生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随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交流逐渐增多,我国公路管理获得的生业机会也在持续性增加,为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第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我国公路在经济管理中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济管理信息,帮助我国公路自身经济管理完善奠定了基础。另外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公路经济管理机制自然离不开市场经济的经验,所以公路在经济管理中需要不断总结归纳已经成形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促进公路经济管理效率提升。

2.我国公路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在全球化经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详细来说主要包括:第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期发展,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我国公路发展程度还相对比较落后,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公路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性发展。

第二,我国公路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融入我国,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必然会给我国公路带来很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我国公路管理更新换代。因此我国公路应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充分重视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出公路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公路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本文从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两个角度分析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管理思想现代化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思想现代化也是经济管理的基础,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

科学管理与传统经验管理相比存在着一定优越性,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科学管理也暴露了很多非人性化矛盾,这样就需要公路管理发挥创造性劳动。上个世纪80年代公路管理文化理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成为公路管理的最新发展理论,主要内容在于通过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等来激励员工的行为动机,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公路管理领域,以上这种思想就是人本管理理论,是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组织目标,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来从事各项管理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价值观、创造性等人为因素在公路管理中凸显出了自身的重要性,使管理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人力资源也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本主义思想也被广泛传播,目前人本管理理论已经成为公路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2)经济管理的重点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公路经济管理的内部对象也会从以人为中心向以知识为中心转变,这也是由于知识时代的产物。根据知识经济理论可知,知识是公路管理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和主旋律,所以公路管理再造是一场管理革命,公路管理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更为注重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资源、测量分析改进等内容。另外一方面,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中还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精益管理理念为核心,实现公路经济管理卓越发展。我国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还有一定差距,重要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规等还没有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核心,公路管理还没有深入到各个细节进行查漏补缺,导致公路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应该主动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有效对策。

(3)经济管理从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发展

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发展就必须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详细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形成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由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走向。其次是环境对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环境变化,准备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够抓住环境带来的机遇。再次是市场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全方位、新观念等,导致公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最后是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公路发展的更好机遇也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2.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管理组织现代化就是公路经济管理应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能够在组织方面保证管理的效率,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组织保证。管理组织现代化促进经济管理向民主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组织结构扁平化

我国公路管理传统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型,命令自上而下,权威是管理的基础,维护权威是重要的管理原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界限比较明确,二者是智慧和服从的关系,这一组织结构限制了个人的能力学和积极性发挥。随着知识重要性的提出,人才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需要建立自我管理的网络组织,让员工在这一结构中成为自我控制的知识型人才。公路管理员工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将信息和技术相结合,具备敏捷的应变能力,也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会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现扁平状,管理也不是生产的基本动力,员工才是公路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管理层次在这一新型组织中必然会减少。

(2)管理方式民主化和决策重心下移

组织结构扁平化会导致决策重心下移,管理方式也更为民主。决策重心下移就是充分吸收广大员工的意见,让他们成为公路管理决策的重要力量,同时能够使广大员工感受到自己主人公的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能够得到发挥。管理方式民主化就是不再将上级领导的指示作为不可变更的规划,而是加强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互动,加强员工和领导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坚持以员工为本,集思广益,共同促进公路管理发展,营造良好的公路管理文化。

(3)团队协作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分工更为鲜明,团队协作也更加普及,分权化趋势也会带来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将团队协作精神上升为团队整体激励,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分,更加强调团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随着任务的变化而任意组合,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变化中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共享。随着团队协作的开展,公路管理组织结构也不再固定不变,而是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交换,生产、研发、销售等部门成员共同配合、协作,共同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公路管理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17:276.

[2]刘彦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概述[J].中国市场,2014,29:84-85.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2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让产品或服务达到质量的内涵标准,我们必须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把实际测得的质量特性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差异或异常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工序处于控制状态。具体是为了监督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各环节上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使产品或服务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活动。在服务和管理领域,质量控制是指针对服务现场的措施和状态予以的现场检测和纠正,以达到服务对象感觉满意的程度。

从本质上说,质量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外在展现评价,而质量控制则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的内部控制活动。质量是企业和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得到国内外大多数企业认同,质量目标是企业和部门追求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而质量控制则是确保达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目前质量管理已经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意义经济管理的含义包含两层:一是宏观概念,统指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二是微观概念,指在企业和部门中凡是有关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统筹规划、工作实施以及质量控制,因此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范围内的组成部分,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质量控制可以促使经济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只有实施质量控制工作,企业和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才会更有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和部门的领导早已感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缺乏质量保证的产品或服务,会让企业和部门遇到很多问题,如产品的返修、服务的投诉、甚至对顾客进行的赔偿。

如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让产品或服务带给顾客的是放心使用和满意的评价,那么我们就能更专注于企业发展或部门的建设,从而给整体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更高效率。因此,作为企业和部门领导,他们就要选择一种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工程角度看,多数企业为规范质量控制选择了运用国际ISO9001等标准进行管理;从检测实验室看,多数单位选择了质量管理资质认定体系和实验室认可体系,相应的其他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几乎覆盖了所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而对政府部门,由于提供的是无形社会服务,因此更多依靠制定更加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与考核规定来进行质量控制。

2、质量控制是评价经济管理工作好坏的必要因素。质量控制通过监控与调整预设质量目标的过程,达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需要有质量控制的标准来参与评价。实际工作中,不进行质量控制或者形同虚设的质量控制很难对经济效益和健康管理带来促进作用,这也反映了经济管理工作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企业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否有效,一定会在企业和部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上做出反映。企业和部门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控制就是有效的。反过来,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必须拥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否则评价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将会片面,整个经济管理工作也缺乏进步的推动力。

3、质量控制可推动经济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在质量控制工作的推动下,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更完善,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更满意。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实际工作将更上新台阶。依照市场营销理论,消费者需要的是满意的产品,同时随着更多满意产品的出现,消费者的期望也不断提高,这反过来会促使企业和部门更加注重质量控制,于是企业和部门相互之间自发的竞争在质量控制的作用下,会推动整个社会产品质量的不断进步。经济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经济管理工作也获得了进步,表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秩序的完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等方面。由此可见,经济管理与质量控制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三、质量控制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1、从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质量控制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观念,它在帮助企业和部门提供更高比率的合格产品的同时无疑也会增加企业和政府的运营成本与管理难度。因此,要想把质量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我们必须在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要对质量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就是说企业和部门的质量控制是关系每个企业和部门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产品或服务的好坏将影响到广大的顾客群体。因此,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是为了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还是只为了拿张认证证书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这是一项原则问题。质量控制本身就是为了提升管理水平服务社会的,这个观念是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的前提。

有了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就是说既然企业和部门选择了这样的管理模式,就要有踏实接受的态度。作为企业和部门的管理者,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出具体的质量目标和完成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通过质量目标的分层次展开,以实现企业和部门的质量控制。因此,质量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而出发点必须是企业管理层对质量控制的正确认识。

2、依据经济管理总体情况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是企业和部门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要在工作中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是极为重要的,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益,我们制定的质量规范标准必须要适当,过高的标准不容易执行,过低的质量标准又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整体进步。在推行质量管理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走捷径照搬照抄,以此来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目前,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ISO9001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必要的质量监控模板,而针对各行业情况,企业和部门也需要增加一些附加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应将质量控制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质量环的所有环节),并且以质量形成存在的问题预防为主,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排除质量环节各个阶段产生问题的原因,以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

3、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建立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为了有效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针对质量控制方面需要建立一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这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进行质量过程监控,同时出现问题要能及时和自动提醒,以减轻质量控制的工作压力。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不仅应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灵活性,即如果出现批量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系统将提醒企业和部门管理者问题也许不在于某个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是系统流程上存在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修改完善质量标准。

四、总结质量控制对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质量控制是现代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认清质量控制与经济管理的关系,督促企业和部门领导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设定适当的质量目标和规范标准,并建立有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到顾客满意,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1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1.1 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和组织的现代化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组织必须要跟上发展进程。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要求经济管理思想从原本陈旧的,不顾周围生态坏境或单一生产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企业生产方式,并注重多方面发展。企业经营的理念和企业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在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时要注意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相关的经济管理发展原则,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进程。

1.2 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现代化

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也逐渐进入了企业经济管理层面当中。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开发之下,多种新奇有效的经济管理软件使得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吸纳了计算机技术、采用了自动化仪器设备、先进的通信设备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及时性。由此可见,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的现代化对企业经济管理也有着相应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

1.3 经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当中,无论是总的经济建设发展还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提升,都离不开相应的底层员工的不断努力。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多方面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所制定的相关经济管理手段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离不开现阶段实行的民主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政策。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还体现在是否达到了员工管理的民主化,只有创设一个积极进取和民主自由的企业工作环境,才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管理是否实现现代化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否完成了管理员工的专业化。只有管理素质达到一定的专业层面的管理人员,才能切实将经济管理手段和管理决策下达给相关的企业部门。以此来达到相应的经济管理目的,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2 现阶段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2.1 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是从上往下式的梯形结构。每当管理层需要下达管理决策时就向下方的基层人员传达。这种管理组织已严重脱离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仅限制了企业员工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使得大部分企业员工不能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当中来。牺牲了企业员工的人才资源,也就限制了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为了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经济管理当中来,需要建立起一个结构组织分散但又被现代信息技术串联起来的企业经济管理层,这种松散的自我管理组织能更加有效的收集到各个层面不同的经济管理建议,成为了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2 经济管理方式民主化

注重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扁平化的管理组织模式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在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让员工发挥团队工作的效益。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为企业解决困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维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有着良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2.3 经济管理方式趋向团队化

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向集团化和团队化靠拢,团队协作成为了现代经济管理的新的发展方向。根据企业的任务的不同需求,团队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能更快速的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及时性。并且使所有团队人员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进步。

3 结 语

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加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手段,提升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不但有利于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进步和发展,还对企业本身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着促进改善的影响。想要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不断加深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需要不断引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高素质企业人才,改变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陋习。采用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济管理经验,将企业经济管理推向人本化、团队化。将多方面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最终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促进企业经济的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在我国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现状和企业情况进行分析,改掉企业生产中的陈规陋习,引进新兴技术和高质量的企业人才,努力提高工作水准和工作质量。从各类型的现代化企业中吸取适合本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建立相关经济管理发展的制度,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促进职能,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工作。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4

2.正确的角色定位能够协调各阶层关系,开放阶层结构。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保证阶层协调是中心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中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目的在于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在不影响其他利益的前提下,实现阶层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实现阶层结构的开放是一种和谐社会状态的体现。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社会各阶层之间公开使用自身的权利,并履行各自义务。开放、平等的阶层结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保证。

3.正确的角色定位能够促进合理收入与分配。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是社会是否和谐的直接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保证各阶层之间的劳动和报酬分配合理,实现共享社会成果。

二、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分析

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作用,实现正确角色定位。从三个角度实现角色转换:扮演高质量教育的提供者,提高全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客观保障;扮演社会利益的平衡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和睦;扮演经济市场的激活者,挖掘经济市场的内在潜力,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

(一)扮演优质教育提供者,促进全民素质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客观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全民素质面是政府工作中重要的内容,因此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要实现其优质教育提供者角色的定位。通过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实现全民、公平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作为优质教育的提供者,能够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作为教育提供者,政府要明确以下几点:①全面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工作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政府要加大城乡教育。②完善教育结构,实现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③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促进人才输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人才。政府要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积极鼓励,民办企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教育资源丰富。

(二)扮演社会利益平衡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和睦政府经济管理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扮演社会利益的平衡者,这是政府角色扮演中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利益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作为利益的平衡者,首先要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更好保障各阶层利益;其次,政府要鼓励慈善事业,进行相关政策的优惠,积极发挥其引导和监督职能,促进各个机构不断完善;最后,要加强城市管理,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大众合理需求,维护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建立。以健全社会社会保障制度为例,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要明确自身担负的责任,加强社会改革,增强社会保障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政府要正确看待成本支出问题。改革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转制成本。转制成本主要是指制度由旧向新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第二方面是运行成本。运行成本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产生的基本费用。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要扮演重要的利益分配者,同时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因此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产生的成本具有直接责任。由于在过去没有形成劳动者保障基金,因此要使社会保障费支出有门可以通过将国有资产变现的方式。部分国有资产正是那些现在退休或准备退休而无法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一部分职工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时创造的财富,体现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现在将之变现,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是合情合理的。采取非常措施弥补由于历史上国家对职工的“隐性负债”而形成的资金缺口(转制成本)是必要的。

(三)扮演经济市场激活者,挖掘经济市场的内在潜力,增强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是在于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参与者的发展活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新的和谐,所以要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调动每个成员的创造积极性。政府作为市场激活者角色可以通过:

(1)加快竞争立法,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法律制度,构建行政法与反垄断法并重的二元治理制度。(2)设立权威独立的反垄断的执法机构,分权制衡,缩小政府的不合法经济干预空间。

(3)加强反垄断法威慑中庸,构建严格的行政垄断受害救济和责任追究体系。

(4)加快政府立法,深化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培育正确的市场和权力观。

(5)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提高物品供给的效率。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5

3、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快地发展经济管理出现了民主化的、网络化的、人性化的、扁平化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人们都在关注并重视的问题,是因为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快,实现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有现代化的驱动经济管理才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不能分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以人性化的管理思维优化管理制度。经济管理模式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可替代,尤其是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强调速度,只着重企业的效益,没有重视作为生产本质的工作人员。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已经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要求在工作中分析员工的生理、心理、日常生活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采取这样的经济管理思维,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自然而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经济管理发展的这种新趋势能够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为达到最终工作目标做铺垫,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企业和组织的利润效益。

2、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经济管理体系很少见到民主化的痕迹,几乎谈不上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现在企业与组织的经济发展要求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方式。将民主化深入到现在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实现领导和下属之间关系的透明,避免发生贪污受贿等不良后果的发生。企业和组织针对一名人员任命上的正确与否必须要进行民主化的判断,需要花几天的时间来做出民主化的决策。如果不花时间去判断基层人员的任命情况,可能要对企业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使企业的利润效益受到很大的损失。因此,为了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关键在于花时间来判断基层人员是否胜任其现在的工作,这样就能够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

3、以客户为导向的新趋势。传统的经济管理主要追求高科技,以技术为企业的导向,这样的经济管理体系必然会导致卖方市场的格局恶化。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市场经济要求客户为导向,使卖方市场主导的企业格局转变成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买方市场来主导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是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买方市场变成企业与组织实现其最终目的的把柄。每一个企业都在使用高科技,高技术的当今社会上企业和组织向创造价值只能由买方市场来决定,因此,必须要以客户为导向,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把握买方市场的情况,针对买方市场的状况来采取行动。这样才能为企业和组织创造最大利润,使企业与组织达到最终目标。

4、网络式的沟通方式。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都在使用便捷的沟通方式,网络是社会沟通方式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需要更快更好的进行企业与基层人员的内部联系,需要更迅速地完成任务,从而达到企业与组织的最终目的。网络式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更满足企业和组织的需求,更容易解决在内部产生的每一个问题。网络式交流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联系,也有利于企业的每一个人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使信息更广泛的进行传播。网络式的沟通方式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表现,使企业的和组织的内部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并有效。

5、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及发展。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还体现在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上,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特色。对于一家企业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体系中什么都无法替代,因此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与组织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与组织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重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只要团队协作企业与组织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达到企业与组织的最终目标。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23.02

1.1提出背景

经济发展O环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于1993年提出来的。克雷默模型的名称来自1986年“挑战者”号航空飞机的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一个微小,廉价的小配件――固体火箭助推器中的O形环的温度敏感性,导致了空间飞行器的爆炸。

1.2理论内容

O环理论认为,为了达到整体绩效最高,现代生产需要多项行为个体共同作用。该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对产出中有强烈互补性的生产进行建模。其基本思路是生产是由一系列步骤组成,而最终的产品的价值取决于所有步骤成功完成的程度。假设一个生产过程被分为n个任务,并通过所需的技术水平q来严格限定它,其中0

其中,E(y)期望产出;n代表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生产环节,属外生变量;B代表当所有环节都成功完成的产出系数,取决于企业特征,属外生变量;K代表资本,α∈(0,1)表示资本报酬率,都为外生变量;qi表示第i个任务成功完成的程度,即中间投入品i的质量系数。

由该生产方程可知,每个人都愿意与生产率更高的工人一起工作,因为期望产出取决于生产率的连乘积。由于拥有两个高生产率工人的产出价值要高于拥有一个高生产率和一个低生产率工人的产出价值,因此拥有高生产率工人的企业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从而生产率高的工人有更强烈的一起工作的愿望,最终形成高技能工人一起工作而低技能工人一起工作的分层格局。O环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这种同质匹配,物以类聚的现象。

O环理论在以下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2.1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划分

假设收入分配的财政职能由地方政府来行使。当居民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本很高时,假设存在一个累进税率较高,社会福利制度较好,集聚高收入者的A地区和一个累进税率较低,社会福利水平较差,集聚低收入者的B地区。之所以能形成这种稳定的格局,一是流动成本很高,二是作为高收入者,他们认为在A地区自己承担的高税负能够使自己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A地区居住的都是承担高税负同时享有高福利的居民,即他们是同质的;同理,B地区的居民也是同质的,符合O环理论同质匹配的原理。一旦居民流动成本很低时,原来居住于B地区的低收入者就会大量涌入A地区以享受高社会福利带来的好处;相反,原来居住于A地区的高收入者则会迁出该地,因为他们不愿和与自己不同质的低收入人群进行匹配,否则,自己缴纳的高税收所换来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就会被低收入者“窃取”,感觉不公平。最终,这种因收入分配政策的地区差异带来的人口非正常流动,对于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的A地区政府而言,会因为税源减少而使分配政策难以持续。因此,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的的收入分配的财政职能应由中央政府行使。

2.2企业管理与员工激励

如O环模型理论所阐述,企业往往会雇佣有相同或相近劳动质量的员工,因为当员工的劳动质量相匹配时,产出总价值较高。由生产方程(1)可知,劳动质量q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这个正的二阶导数表明,一个在全部工作上拥有高劳动质量水平的企业,如果只有一项工作拖后腿,则该企业会在该项工作上提高劳动质量以获取最大利润,错误的代价对于一个拥有大量工人和生产环节的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所以企业愿意为劳动质量的工人支付高工资。因此,企业倾向雇佣相同质量水平的员工,使其产出最大化。例如,一个高级酒店会雇佣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知名的厨师队伍和训练有素的职员以形成同质匹配,而一个街头小餐馆则不会去雇佣高级厨师。再如,一个交响乐队会因为其中有一个技术欠佳的演奏者而对整体演奏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好乐队会不惜重金雇佣出色的演奏者来替换掉技术欠佳的演奏者。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供应商,高效率的运输团队和高质量的售后服务等,以实现整个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相互匹配,最终形成一条高水准,高效率的供应链。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由(2)式可知,一个工人的边际技术产出取决于跟自己一起工作的其他环节的工人的劳动质量。因此,如果工人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对此进行投资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那么他们会把其他工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作为决定自己需要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多少的重要参照标准。如果自己对自身技能投资过多,则需要与比自己技能低的其他工人相匹配,显然对自己不利。相反,如果该工人身边的工人都有了更高水平的技能时,该工人就会担心自己由于技能水平不足而被淘汰,因此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技能,从而提高自身劳动质量,进而使整个企业的员工团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质量水平,使企业受益。

另一方面,由O环模型理论,我们还容易得到,若执行同样的任务,高技术企业的工人获得的工资会比低技术企业工人的高。工人根据技能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类,这便对工人形成一种激励效应,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技能,提高自身劳动质量,以涌入到更高的层次水平与他人匹配,提高自己的报酬水平。

2.3国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的出现

O环理论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够合理解释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能很好的阐述国际市场中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出现。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瓶颈,用O环模型来分析。假设一个生产过程被分为n个过程,q表示这n个任务的质量水平标准。如果一个经济体中,有两个工人的真实劳动质量水平在所有企业中都减半。由O环生产方程可知,整体产出将下降75%。如果政府所采取的促进质量升级的产业政策不能奏效,那么整个经济体将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这时,如果通过国际贸易,将可能从外国投资者那里获得瓶颈经济之外的可选择的资源,如新技术和高质量劳动力等,从而突破贫困陷阱,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每一生产环节都是这一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此时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将更多地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不同国家进行互补性的劳动分工,这正符合O环理论建模的特点。整个价值链的坚固程度由所有环节中最弱的一环所决定,因此,主导厂商会在各个环节都选择具有相当坚固程度的质量的供应商。如果某一环节的质量水平达不到该垂直分工网络所要求的质量水平,那么这一相对较弱的环节将会对整个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的效率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做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各环节相互匹配,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整体生产效率。

2.4解释一些社会生活现象

2.4.1婚姻匹配

婚姻匹配问题由来已久。经济学家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为了获取最大化利益而订立的长期契约。由于男性和女性在选择配偶的过程中存在竞争,所以可以假定婚姻市场的存在。在市场环境的限制下,每个人都试图寻找最佳的配偶以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加里・贝克尔,1976)。

中国传统观念里历来都有“门当户对”,“龙配龙,凤配凤”的说法,即认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相当的男女相互匹配。整个社会被粗略地划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三层。一般而言,富家子弟与大家闺秀结合,而穷苦农民与平凡女子结合。这符合O环理论模型的结论:社会地位本来都很高的宰相与王爷联姻,形成互补效应,从而双方的地位都得以巩固和加强;而位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了跻身社会上层,只有发奋读书,考取功名,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科举状元最终成驸马,升官发财的现象屡见不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曾提出著名的“婚姻市场”模型。他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分类配对(即夫妻两人具有的特征的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一般是最优的,积极的分类配对适用于智商,教育程度,身高,魅力,肤色,进取心,民族血统及其他特征方面。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婚姻市场中的匹配做出研究。易翠枝,赵小仕(2007)通过选取结婚时间在70年代以前至2000年以后的样本,对婚姻市场中的教育匹配与分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趋势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即随着婚姻市场的演进,男女双方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接近并且存在着以高等教育为界限的明显的教育分层现象。

由此可见,O环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婚姻市场中的相近配对的普遍现象。

2.4.2课程“末位淘汰制”

随着高校对课程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今一些高校开始推出课程“末位淘汰制”。以北大光华MBA课程改革为例,光华MBA推出的改革措施课程评估末位淘汰制度,就是在多年开展课程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引入“课程市场化选择”机制,让学生在MBA课程建设中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进而达到优化课程设置,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的目的。这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质匹配:以学生的评价为导向,将质量相对高的课程保留下来,而居于末位的被认为质量相对较低的课程被淘汰掉,以避免个别质量差的课程的存在对整个课程系统的整体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2.4.3分组任务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常常会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自由分组完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补性任务,这时就存在如何寻找小组成员的问题。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般而言,最终都是相同或相近水平或效率的学生分到了同一组。这可以用O环模型来解释:为简化问题,我们假设有四个人来参与分组,两个人为一组。这四个人中,有两个是效率高的,其效率水平用qH表示;另外两个效率水平相对较低,用qL表示(qH>qL),四个人可以任意自由两两组合。容易证明,只有按效率水平相匹配的组合,其工作产出才是最大的,这是因为:

由(4)式可知,高效率的学生分一组而低效率的学生分一组是最优的组合方案。这也同样适用于人数较多时的分组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组结果呢?假设存在甲,乙两个人。甲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小组,此时乙想加入该组。如果甲认为乙效率水平低则他不愿意乙加入自己所在的小组。一方面,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一旦效率低下的乙加入该组,同样的任务总量,甲就要多分摊一些任务,他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从整个小组来考虑,效率低下的乙处在该组,必然会拖后腿,进而影响到整体任务完成的效率,这会间接影响到甲个人的利益。因此,最终分组的结果就是相近效率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种分配方案的好处就是防止了由于外部性而导致的“搭便车”现象的发生: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相同或相近效率水平的,任何一个低效率的学生都没有机会加入高效率的小组“搭便车”,因为他会遭到排斥。

3结论

通过上述对O环理论模型的简单介绍及对其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经济学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赫舒拉发曾说过:不能运用的理论是废物。经济学是一门很有趣也很实用的科学,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许多经济学理论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乐于发现,就一定能揭开“经济人睡美人”的神秘面纱,感受到经济学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7

就现今我国财务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存在危机。企业要想有效地对经济发展整个过程进行监管,还需要对现有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财务经济管理在我国的现状

1.人员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公司规模基本上偏小,在企业结构的设置上大多数企业的现有财务机构选择为金字塔形结构,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金字塔形的管理结构一般中间层次多,在最顶端的管理者稀少,越往下人越多。这样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有不合理的部分存在。容易导致集权,决策由上层领导决定,缺少民主性。这种结构模式在给企业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管理弊端。加上部分企业的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出现工作中一人兼多职、多岗位的现象,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使得企业财务经济管理受到制约。

2.产权制度问题

当前经济体制特点下知识型经济也是一大特点,但如今存在的问题是产权理论和知识资本出现了偏离,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有效地结合。现有的产权理论总制度忽视了资本对公司的巨大作用。而如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主要凸显在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以及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在以往传统工艺经济时代下忽视了资本的有效配置,导致一些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问题上。现今企业要发展,在竞争中更加具备优势,需要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并明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经济发展目标。

3.监督机制不完善

企业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的增加,其对发展的结果是非常重视的。同时企业也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在财务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但由于缺少对财务经济管理整个过程的监督和反馈。致使很多决策和建议并未发挥应有的效用,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的结果不理想。

三、改善我国财务经济管理的策略

1.从整体上设置人员构架

企业在设置财务人员结构时,尽量减少金字塔形结构。针对企业的规模、发展特色、企业文化,构建一个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人员构架。在工作中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上下级之间信息的传递,促进横向的工作交流以及其他部门间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在重大决策建议下通过会议等方式进行探讨,避免由于机构体制弊端带来的集权化,缺乏民主性。

2.加强人员专业性培训

企业的管理最终是由人来实现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的结构受到人员主观的影响,这使得全面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企业财务经济管理很有必要。在企业实行财务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人才的管理,主要针对企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知识、管理能力、职业素养全方位进行培训。只有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并具备计算机、软件等应用技术能力的实践操作来更好地开展工作。此外,加强财务经济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的提升,多组织有利于财务经济管理人员交流探讨的会议,如座谈会、研讨会等,力求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成适应企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3.明确财务经济管理目标

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如同乱飞乱撞的苍蝇。在如今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明确财务经济管理发展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在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才具有竞争优势。企业在财务经济管理中也需要明确目标企业的多项发展目标。在财务经济管理中设置目标要做多方面的考虑,在基于知识资本组合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不仅仅是为股东设立,还需要对贡献者的利益加以考虑。在目标的考虑上既要考虑企业的短期目标,也要考虑企业的长远目标。通过明确企业的财务经济管理目标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的建立要基于市场环境的基础,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4.完善财务经济管理体系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8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是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在管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权责以及实现单位经济管理部门所具有的功能作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不仅体现出来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性质,而且还表明了其经济管理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五种。第一,决策。事业单位在进行对经济活动管理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标应当及时进行有效决策,可以通过确定决策目标、拟订方案、评估选优、择定方案、检验并完善方案等流程进行决策;第二,计划。单位在进行有效决策之后应当确立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计划主要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三个基本环节;第三,组织。组织是指当制定计划之后,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将所确定的计划方案付诸行动;第四,协调。单位在发挥经济管理职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问题有待解决。协调是指调整和改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功能损耗,建立和谐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整体功能的一种管理活动;第五,控制。控制是指本单位以及上级单位对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修正,纠偏以促进经济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

二、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现状

1.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国有资产的配置上经常会因为地区、级次、单位以及部门的不同差距很大。同时,还没有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与国有资源配置还处于独立状态,没有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造成预算与实际资源配置情况差异性大。预算难以起到约束的作用。此外,我国一些地区事业单位没有意识到国有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攀比心理严重,没有结合单位实际需要过分追求标准性能高的办公设备仪器,超编、超标配置现象严重。

2.管理混乱

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将自身资产实际情况上报给财政部门,而且自身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国有资源管理体系,经常会出现国有资源在使用、配置过程中处理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同时,相关岗位设置混乱,没有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国有资源管理,经常是采用兼职的形式,没有明确对从事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甚至有个别单位连固定资产相关账簿都没有设置,从而出现由于管理混乱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

3.资产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过于重视资产配置,而在资产使用效率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有相当一部分资源闲置情况的发生。一些单位还存在着个别人员为了一己之利利用手中权力低价转卖、无偿借用国有资产的现象。一些办公设备的实际使用时间少于使用年限,到期就被报废变卖。

三、对于加强事业单位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一些建议

1.建立健全以市场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初期。对此,我国应当积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由于事业单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被视为一种行为主体,宏观经济调控是事业单位在发挥经济管理职能时需围绕的核心。所以事业单位应当密切关注货币、金融、信贷等市场发展情况,科学合理运用手中权力对由于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而引起的市场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有效调节。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针对一些生产力过剩现象进行宏观调控,拓宽就业途径,加大就业需求保障力度等经济管理措施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完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管理

完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管理体系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各地财政每年都会向事业单位拨付一定的基本建设款项,用于单位日常管理、活动以及设备仪器更新维护。虽然每笔业务开销不多,但是业务较为繁杂,全年累计起来支出金额也较为巨大。对此,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基本建设管理中的后勤部门管理,后勤部门也应当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需要情况编制一套精细可行基本建设经费预算,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单位各个部门要对预算进行探讨,制定出一套最优方案后予以执行,以提高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

3.完善国有资源管理制度

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源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效利用提供一定的保障。第一,相关部门应当下到各个单位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各个单位国有资产实际情况,根据各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管理考核指标的编制;第二,应当加大对各个单位国有资源管理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活动、会议等形式使各个单位都能意识到国有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促进其能够建立健全自身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第三,事业单位还应当实行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明确工作人员的权责,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从而达到保证单位经济管理职能得以全面发挥;第四,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动态式的管理,对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对各个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及其变动情况深入掌握,以便在进行财政预算编制时与各个部门所上报的预算进行比较,科学合理地进行预算编制;第五,各级财政部门与事业单位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国有资源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安排专职人员担任国有资源管理相关职务,并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及业务素质,使其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之利低价转卖、无偿借用国有资产现象的发生,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4.加大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

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市场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市场垄断问题,因为垄断的发生会直接造成市场成本和销售价格失调,致使市场供给关系难以被准确地体现出来。同时,垄断问题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着事业单自身经济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此,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谨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扮演好冲裁人的角色,对于一些垄断行为应当下到企业进行调查,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对于一些恶性竞争行为采取罚款、纠正等形式的处罚,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职能规解决市场恶性竞争的发生。此外,地方事业单位还应当积极配合中央政府的工作,对于一些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行政管理条例进行进一步完善,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经济市场公平合理的竞争。

四、结论

我国政府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经济管理职能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单位应当秉承着促进市场稳健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宗旨,通过建立健全以市场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管理、完善国有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经济管理职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加速推进,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管理会计是以新兴管理科学为基础,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及其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晚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两者在各自的职能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与决策,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与会计记录。之所以出现管理会计,是由于在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传统的财务会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自身的职能不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求,而管理会计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财务会计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这个“短板”问题。管理会计的产生与不断完善,就是为了弥补财务会计在财务信息分析以及提供相关决策依据等方面的不足。

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职能、规划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四部分组成:

第一,组织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的、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以便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

第二,规划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发挥着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其职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编制各种预算与规划确定的。它应该在最终决策的基础之上,把确定好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相关预算当中。

第三,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履行着控制经济过程的作用,具体说,就是把企业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进行有机地结合,根据提前确定的科学可行的种种标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最初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评价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评价与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

近年来,企业管理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成本管理方面来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企业产品更多价值都是建立在这种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市场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在知识层面与信息层面增加各种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此时现代企业资金投入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调研而不是生产制造成本。面对这种情形.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研制开发方面而非传统认为的生产制造方面,所以成本管理成了成本计划,不再是成本控制。

为了使会计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首先要做的是.对管理会计中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革命性地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相应地拓展与调整为以下内容:第一,调整适当的投资规模,借此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第二,定期或者经常性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通过提高产品丰富性来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第三,群策群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来控制企业的整体成本。第四,通过劳动投入计划的合理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适时调节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价与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决策,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决策的层面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取数分析的过程比结果计算更加重要,因此也更加具有决策相关性。经济行为分析中的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内外经济结构趋于

不稳定,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就是:第一,比较与分析模型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的吻合程度,从而确定所选模型或者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第二.严格遵守取数分析要求与一般过程,确定取数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第三,评价取得数据的可靠性与确定性,剔除所选数据巾存在的风险因素;第四,严格控制模型中所用数据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假如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一定要对取数的风险值进行测定,适当地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小全面。

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观念必须与时更新

当前,世界已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也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区域性强、市场结构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相比,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盈利主要依靠信息的收集和知识的运用,市场需求变化周期短,个性化非常强。目前的市场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更是呈几何级的增长,及时捕捉市场最新动态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因此管理会计的市场观念必须更新。

企业整体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应该有的观念。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管理会计,必须发挥其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争取处于市场竞争的强势地位,企业一定要更加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报账会计应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以确保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和统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10

一、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现状

能源型经济曾经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自然资源被开发殆尽,而且人类周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环境污染现象极为严重,人类逐渐的意识到能源型经济的弊端,人类的进步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此同时,人类的历史上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知识经济最终会取代能源经济,成为主流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要求相关的能源公司要抓住机遇,完成企业的转型,但是能源公司要想最终完成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内部进行调整,尤其重要的就是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

1.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是知识和高科技,而不再是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资源,经济学上将这种资产称之为无形资产,对于无形资产的争夺是能源公司能够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在能源公司之中,会计计算的是煤炭、石油等有形的资产,对其开发和使用的价值进行系统的评估。但是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部门要计算和评估的是知识和高科技等无形的资产,详细的计算能源公司获得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帮助能源公司尽快完成经济转型。能源公司中传统会计已经趋于老化和落后,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和评估过于狭隘。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和评估中,应该以重置成本为基础。重置成本是知识经济模式下,新出现的专业名词:在目前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的条件下,购置同等价值的资产所需要的资金。以往能源公司的会计在进行成本核算和评估时,注重的是企业生产的投入价值,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样的计算方式已经不能够反应能源公司财务的正式面貌。

2.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专门对企业资产进行管理和评估的会计,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会计也进行了几次比较大的变革,而今它即将面临的是又一次重大改变,需要将更加新型的管理思想引进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风险和信息理财观念。能源公司的传统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的计算主体是物资和货币,包括的内容主要有能源公司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等方面的内容。而今在知识经济的促使下,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竞争也愈加残酷。同时由于媒体和网络的迅猛发展,新的交易模式层出不穷,这些衍生出的金融工具并非用于资金借贷,而是为了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所以在财务管理上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在进行会计和财务管理时,相关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风险观念。知识经济时代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将成为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知识经济模式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在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蓬勃而兴的是市场经济,较之以前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更加自由化。而能源公司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发有价值的知识和高科技项目,这就对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其必须具备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综合化等等都要求能源公司加强与其他企业和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要不断进行更新,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应对新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找寻可以合作的伙伴,认真谨慎的处理好自身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避免财务纠纷的产生,防止合作关系破裂,做到各个企业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3)知识经济下的人本化与知识化的管理理念。人本化主要体现在:建立债、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模式,健全激励制度,严肃奖惩,即对在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中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同时对于那些犯了严重错误,给能源公司带来了巨大损失的员工,要进行严肃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能源公司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给能源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为了使能源公司能够更好的与知识经济接轨,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要求其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储备量。能源公司要定期对财会员工进行知识培训,同时还可以选派资质优厚的员工远赴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知识化理财观念,再结合能源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自身的知识理财计划。

二、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展前景

知识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同时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国的能源公司要抓住机遇进行经济转型,会计和财务管理同样如此,知识经济下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以知识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传统的会计理论以物资和货币的所有者为服务对象,以出资者和收益为中心,以保障业主和债主的权益为出发点和宗旨,是站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上,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管理和决策,从而保证出资者收益的最大化和债权人风险的最小化。强调物资和货币的所有者、债权人的核心地位,而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的认识、投入仅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项费用或作为一项无形资产简单的予以列示。同时在法律上往往限制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作用。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才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具有超常性、开拓性以及灵活性,人的智慧以及创新能力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会计和财务管理所需提供的信息也将向着更加全面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紧紧围绕着以知识智力的价值这个中心,反映和描述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经济模式中日益占据主体地位,与以往的能源型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符合时展的潮流,同时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应该在国内大力的推广和实行。因此,国内的诸多能源公司就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已经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和财务管理模式,要将新的思想和新的管理观念引进其中,为能源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凤兰,陈道江.《谈知识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问题》.

《前沿》.2004(4)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11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对一个企业来说,它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检查、自我制约的自律系统。即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而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或人员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中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为了有效地保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应建立验收、领用、核算、记录和核销等各环节的控制,防止贪污、盗窃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保证

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外部相关各方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是否真实、可靠,不仅影响到决策部门能否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以及各种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而且还影响到未来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错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三)加强内部控制系统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的重要保证

目前许多企业注重销售、利润等经营成果的考核,而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有的虽有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却往往执行不力,缺乏监督,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尽可能地减少对有限资源的耗费,实现理想的成本水平和效益水平。企业内部控制可以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以及资源的无效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的经济性。

二、企业管理水平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内控,抓了管理,内控自然就到位了;也有人认识内控是内审(稽核)部门的工作,抓内控应该由内审部门牵头。由于认识模糊,使得一些审计人员在进行内控检查时无从下手。因此,很有必要搞清内控与管理的关系。

1管理的内涵及其与内控的异同。从广义上讲,管理是管理者确立目标和战略,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管理者有责任控制局面,并解决和纠正在监督检查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错误,包括对有问题责任人的追究和处罚。广义上的管理比内控的内容更为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内控活动,比如,设定目标的决策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责任,为内控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重大目标的最初设定并不是在内控的工作范围之内。同样,许多管理方面的具体决策和一般性活动也不都代表内控。

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针对目标而言,风险实际上就是可能妨碍目标实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对一家公司而言,风险既预示着机遇,又会影响其竞争能力,并影响其维持融资的能力以及保持和提高其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能力。为此,有人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甚至风险管理包括了内控。把两者混淆的问题在于没有看到内控是管理的更本质性的内容。诚然,风险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控要做的。特别是内部控制并不是目标的制定活动,而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中的风险进行评估。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为内控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前提条件。内控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比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的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可见,内控涵盖了风险管理。

(二)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在国内、国际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企业决策者重视、员工思想统一是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

一个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决策者重视至关重要。这是制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条件,只有他们重视,才能更好地统一员工思想,搞好宣传发动,组织员工学习有关的法规制度,搞好业务培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具体实施,不只是条文,只要认真执行,严格考核,落到实处,就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决策者高度重视,职工思想统一。

2培养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是搞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

人是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起始于人,也落脚于人,搞好企业内部控制,更要“以人为本”,更需要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优秀的管理人才哪里来,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培养,二是外部招聘。内部培养是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培训,可以请法律、财政、税收等部门的专家来企业上课,具体讲授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税知识,并请他们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企业制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12

转型期经济变革对法律的影响激发了中国经济法学者对理论研究的反思。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寻找新的思路和,进而使理论研究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大的突破,构成了反思的主旋律。其中,李曙光教授的《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2]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受到学界关注。

“李文”提出,对政府“管制”及“管制度”的研究是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重心。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对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思路的拓展具有重要价值,但受主题所限,“李文”尚未论证以下问题:对政府“管制”及其“程度”的研究究竟与经济法具有何种联系,以至这一研究思路的改变会影响经济法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开拓研究视野,并最终能够将现有研究引向深入?在“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以及2005中国社会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科学观与法制建设研讨会”上,笔者提交的两篇论文曾对类似问题进行过探讨。[3]在此,愿以一己之见求教同仁,以共同促进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

本文认为,管制(监管)与法律的互动,不仅确立了政府管制(监管)在经济法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直接导致管制(监管)的研究将对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对这一命题的论证将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管制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有关政府管制(监管)的研究是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地带;第二,作为国家干预重要方式的政府管制(监管)及其与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路径;第三,作为基础性研究,从管制与法律互动的角度,政府管制(监管)的研究将对经济法有关国家适度干预的边界、经济法律的内在结构以及中国经济法体系框架构建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一、政府管制(监管):经济学与法学研究的交叉地带

“李文”所使用的“管制”一词源于“regulation”,是管制(监管)经济学的基本范畴。[4]尽管也使用了类似的表达方式(如政府规制),但由于学科领域的差别,到目前为止经济法学界的主流研究尚未使用这一概念。[5]因此,将政府管制(监管)作为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重心,首先必须回答的是:这一概念如何可以被移植到经济法学的研究中?

在“regulation”的诸多翻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主要有“管制”、“监管”及“规制”等。从使用情况看,三种翻译方式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学者本人对“regulation”的理解。例如有经济学者认为,“管制”更多地适用于政策性讨论,“监管”则表示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法律规则的管理[6](P195),而为大多数经济法学者使用的“规制”更侧重于管制法律表现形式。[7]上述区别是否具有实质意义?笔者认为,通过对经济学界有关“regulation”不同定义的比较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

什么是管制?维斯卡西(Viscusi)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8]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F.Spulber)认为,政府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行为。[9]而植草益认为,政府管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10]萨谬尔森则写道,“为了控制或影响经济活动,政府可以用刺激或命令的办法。市场刺激,例如赋税或支出方案,可诱使人民或厂商按政府的意志行事。政府也可以简单地命令人们去从事某项活动或停止某项活动。后一种做法是管制的职能,即指挥或控制经济的活动。管制包括政府为了改变或控制经济企业的经济活动而颁布的规章或法律”[11](P1862)。

就上述概念比较而言,大部分学者认同,管制(监管)是一种直接针对企业及其行为的国家干预方式,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管制(监管)包括所有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即管制(监管)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尽管如此,上述定义的以下共性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管制(监管)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对市场主体自由决策的强制性限制,管制(监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是政府管制(监管)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根本区别;其次,管制(监管)行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政府机构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规则)进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法律规则是政府管制(监管)权产生的依据,也就是说,政府管制(监管)权的范围及权力行使程序以及由此产生的管制(监管)主体与被管制(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和规范。因此笔者的结论是,“regulation”既包括管制(监管)政策,又包括为实施管制(监管)而制定的法律和法规,在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层面上,“管制”、“监管”与“规制”并无本质区别。

正是由于包含了管制(监管)政策以及为实施管制政策而制定的法律,对管制(监管)的研究形成了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这一点,在经济学界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定义中所体现出来的管制(监管)与法律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经济学界对管制(监管)原因的研究成果中被进一步体现出来。

政府管制(监管)的弊端使得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产生原因的探讨。在对的检索和阅读中,笔者发现,在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政府管制(监管)是与私人诉讼并列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例如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pistor)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许成钢合作完成、并引起欧美法律和经济学界以及实务界广泛关注的《不完备法律》一文,在对市场监管原因的分析中认为法庭和监管者是国家对金融市场进行控制的两种手段,因此将二者并列进行比较:“在不完备法律下,对立法及执法权最优分配的分析,集中于可能作为立法者的立法机构、监管者和法庭,以及可能作为执法者的监管者和法庭”[12](P1112)。而詹科夫(Djankov)等人的研究也证明,社会对商业生活的“控制策略主要有四种类型:市场竞争秩序、私人诉讼、监管式的公共强制,以及政府所有制。其中,政府对私人的控制权力依次递增。对于商业生活的这四类控制策略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在同一市场中,竞争秩序、私人诉讼和政府监管可以同时并存”[13](P1107)。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受学科领域的局限,经济学者没有直接研究管制(监管)所带来的法律结构变化,但他们主要从成本分析角度对管制(监管)所进行的研究已经表明,他们不仅注意到了传统民事法律救济手段的弊端,而且将某些场合中管制(监管)的产生看作是对这一弊端防范的一个结果。而将监管者与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并列作为立法者及执法者的研究角度,就更加清楚地表明,经济学者已经将管制(监管)的法律看作是与民事法律并列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

基于此,笔者认为,管制(监管)并不是如同大多数法学研究者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不仅如此,经济学界在研究中对管制(监管)法律的涉足,还反映出管制(监管)与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如罗纳德?科斯教授所言:法律体系运转如何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行?不同国家在不同时点采用不同的法律体系会产生哪些不同影响?如果同一国家采用不同的法律体系,影响又会有什么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监管(法律),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14](P176)?

二、管制(监管)与法律的互动: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路径

经济学与法学不同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仅凭上述结论还不能说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重点应当是政府管制(监管)。但上述结论却引发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政府管制(监管)包含了管制(监管)政策以及为实施管制政策而制定的法律,那么法学界对经济法现象所做的研究是否也应当是对管制(监管)的研究,而所不同的仅仅是这一研究是从另一个角度——法学的角度——展开的?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篇13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 的工程建设、产品制造、社会服务等方面 都提出了“质量”含义,进行以质量为根本的经济建设活动。无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具有相类似的内涵评价标准,我们需要提供一种能满足一定检验标 准的有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或服务。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质量目标,我们必须在 实际工作中施以质量控制和监督,最终达到保证质量和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质量控制的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给出了一个定义,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 足要求的程度。”它没有将质量限定于产品或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或过程,可以是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是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以上各项的组合。质量的含义,一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并符合一定的预设质 量标准;二是质量也意味着合格或者没有缺陷。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让产品或服务达 到质量的内涵标准,我们必须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把实际测得的质量特性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差异或异常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工序处于控制状态。具体是为了监督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各环节上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使产品或服务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活动。在服务和管理领域,质量控制是指针对服务现场的措施和状态予以的现场检测和纠正,以达到服务对象感觉满意的程度。

二、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意义

经济管理的含义包含两层:一是宏观 概念,统指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二是微观概念,指在企业和部门中凡是有关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统筹规划、工作实施以及质量控制,因此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范围内的组成部分,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质量控制可以促使经济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只有实施质量控制工作,企业和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才会更有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和部门的领导早已感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缺乏质量保证的产品或服务,会让企业和部门遇到很多问题,如产品的返修、服务的投诉、甚至对顾客进行的赔偿。

2、质量控制是评价经济管理工作好坏的必要因素。质量控制通过监控与调整预设质量目标的过程,达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需要有质量控制的标准来参与评价。实际工作中,不进行质量控制或者形同虚设的质量控制很难对经济效益和健康管理带来促 进作用,这也反映了经济管理工作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

3、质量控制可推动经济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在质量控制工作的推动下,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更完善,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更满意。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实际工作将更上新台阶。依照市场营销理论,消费者需要的是满意的产品,同时随着更多满意产品的出现,消费者的期望也不断提高, 这反过来会促使企业和部门更加注重质量控制,于是企业和部门相互之间自发的竞争在质量控制的作用下,会推动整个社会产品质量的不断进步。经济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经济管理工作也获得了进步,表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秩序的完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等方面。由此可见,经济管理与质量控制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三、质量控制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1、从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质量控制是一项工作, 也是一种观念,它在帮助企业和部门提供更高比率的合格产品的同时无疑也会增 加企业和政府的运营成本与管理难度。因此,要想把质量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我们必须在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要对质量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

2、依据经济管理总体情况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 是企业和部门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要在工作中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是极为 重要的,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益,我们制定的质量规范标准必须要适当,过高的标准不容易执行,过低的质量标准又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整体进步。在推行质量管理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走捷 径照搬照抄,以此来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文件。

3、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建立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为了有效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针对质量控制方面需要建立一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这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进行质量过程监控,同时出现问题要能及时和自动提醒,以减轻质量控制的工作压力。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不仅应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灵活性,即如果出现批量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系统将提醒企业和部门管理者问题也许不在于某个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是系统流程上存在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修改完善质量标准。

质量控制对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质量控制是现代 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认清质量控制与经济管理的关系,督促企业和部门领导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设定适当的质量目标和规范标准,并建立有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到顾客满意,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效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