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用13篇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党全国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进行方向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作用,服从与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作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优质人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发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发挥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承担起培育和谐主体的职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了解人的需要,掌握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从满足人们正当的需要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把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推进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命题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旨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构建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同体,从社会结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从而使人的发展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体现其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而且应该是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其核心内容,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正如邓小平曾说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订,机制的选择,甚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都应从教育对象本身着手,了解其思想政治品德实际发展水平,尊重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地位,坚持以教育对象为本;就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组织、领导、疏导、激励、转变、示范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以受教育者自身和谐发展为本。同时,社会也应该关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需求,把对人的关怀扩展到教育主体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②。把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可见,人的因素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筑牢人自身和谐的根基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尽善尽美;要做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以促进个性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2、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即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一切事物相互和谐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工作的“生命线”,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群众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种激励作用依然很重要。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社会行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思想占有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深入广大群众心中。同时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观点也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点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观点,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接收,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大力度深入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教育,帮助人们树立和谐的发展观点,促进人的全面科学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新力量,提供新的动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和谐,更是人们精神方面的和谐。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们明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而自觉地去努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提供思想保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理论学习,是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用党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党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渗透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深刻认识党中央所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和谐社会不但要稳定,有秩序,而且不能封闭和僵化,要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既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利益,社会活力的源泉也在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那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认识社会成员利益差别存在和利益分配形式多样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能消灭利益差别本身,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打破了原有的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得以充分激发和施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利益差别和分化过度会严重挫伤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性。一个社会只有让人们获得的利益产生差别,不同利益的追求者之间才会有一种竞争,社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一个社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过度,则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我们应当尽快地建立起公平的、合理的、能够激励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社会机制,也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努力推动人们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力量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利用起来。

其次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发展。因此,保持稳定就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就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看到,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对利益分配格局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控制职能,强化其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中的保证作用。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相互支撑、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社会和谐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由于人们的经历、社会地位、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利益和事物的认识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有差异,就会在人与人之间造成差别和形成矛盾,使人心情不舒畅,影响团结。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调节,培育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感和态度,成为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很强亲和力的人,培养人们先人后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化解矛盾、维护团结、顾全大局,倡导“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4.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引导人们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团结的社会,是社会凝聚力极强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这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作用和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和谐社会的理想将变成现实。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功能,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做到积极参与,积极行动起来,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6,(11).

[2] 李研.《和谐社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探究》中学政治教学2013,(2).

[3] 杨立红、杨民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略论》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 2013.(7).

[4] 樊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13.(5).

[5] 邹轶群《浅议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性》中国校外教育 2012.(10).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2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明显增多。因此,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全增强全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注重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一、促进社会和谐局而形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一、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塑造的方面之一,人最根本的素质。因为综合素质中的思想道德部分对于调动和发挥其他素质的潜力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作用,它统帅和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状态、性质、价值量之大小。人的能力形成、扩充和未来的发展状态,除了知识因素在起作用外,还受制于它的理想、信念、意识、品质等人格因素和价值观的引导。人们智慧的获得与运用也要受到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制约。

所以说,以理想、信念、情感、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内容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部分。没有健全人格的滋润和主宰,“才”“智”等其他素质的潜能就不会得到合理开发与释放,甚至会误入歧途,走向反面。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各种思潮不断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予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所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问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有理想、有追求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特别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和社会负面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充分肯定本质和主流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集体、国家的责任感淡化,对物质的需求日趋强烈,甚至超出对精神的需求。

2、一些人的政治信仰淡化,思想政治观念处于不稳定状态。

3、在价值观上过分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协作观念差,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欠缺。

4、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实用主义的利益标准。

三、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上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贯穿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从全局上、战略上谋划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重点是实现“四个拓展”;即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由居高临下向深入基层拓展、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侧面拓展。当前,特别要注意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处理加强和改进、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加强的基础上改进,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上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讲道理的。这个道理,除了本身要正确,还有一个怎样“讲”的问题、怎样“教育”的问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对事物的本来面貌,对一般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都有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坚持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力戒空洞说教和简单粗暴。

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上创新。

信息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我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校党委宣传部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阳光网站”,由于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和好评。各系部也都有自己的网页,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的开展,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

4、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与优势上创新。

如何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形成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与优势,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正确处理了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的关系,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看,重点明确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依靠哪些人,教育哪些人,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的角度看,根据人的个体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把共性和个性、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由于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社会性,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了对于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分析和研究。

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多样化。

在注重理论武装的同时,还应把思想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开展了一系列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扶贫、调研,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活动等;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组织形势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活动。去年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了向任长霞等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激发了教职工为学校改革和发展作贡献的热情。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4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在实施过程的阻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过程存在很多的阻力,一方面,很多组织的领导者或者管理者不愿意制定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制度。另一方面,组织也淡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因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是为了组织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可或缺。

首先,很多人头脑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由于很多基础人员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知识,很多人甚至没有听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这个概念,也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所涉及的过程及目标,因此即使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制度,也很难付诸实施。有的管理者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对组织发展的一种制约和束缚,会加大组织的工作负担。观念上的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组织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信息的不能正常沟通。因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无法在部门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协调运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无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效率低下,因此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战略制定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运营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获取最好的效果。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组织信息技术底下和落后造成的管理无序,信息化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3. 和谐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施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3.1有利的组织氛围和优异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

优秀的管理人员对组织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还能够建立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因此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招聘更为优秀的管理人才,才能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效果。因此只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培训和相关课程的设置,才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合理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的有序运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机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可或缺。很多组织的结构不平衡,有的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协调,而对于其他业务来讲,造成业务或者项目不能有序成功的实行,最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失败,其原因并不是项目本身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结构不合理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失败,因此应该完善组织的结构,以平衡各个方面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施的先决条件

良好的规范制度是一个组织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组织如此,对于任何社会单位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组织有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制度,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必然会收到良好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规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必须以人为中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违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总结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详细描述,详细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现状,以及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它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组织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维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例如,有利的组织氛围和优异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施的先决条件。以获得较好的监督管理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静.怎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效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5

1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社区不仅是生活的家园,同时它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人们道德法律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优化环境、增进人际关系和促成社会和谐的作用,也对未来城市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1.1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当代城市社会的发展早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寻求基础设施完善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了,精神需要的满足更加凸显。社区工作的现状也让我们看到了社区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工作开展不好它将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诸如“”此类歪风邪气的侵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作为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努力的通过各种社区教育载体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提高社区民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持。

1.2当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虽然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年龄大,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管理能力有限,工作作风不扎实,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难以胜任。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直接制约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社区工作的繁琐和艰巨,待遇却相对较低,许多年富力强的社区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受到制约,出现了社区工作者队伍断层的现象。第二,目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工作的决心,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高和覆盖面狭窄。第三,开展文化活动经费紧张,场所简陋导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能够很好地贴近民众的工作,实际。[2]

2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2.1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结合社区工作内容杂,难度大的特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投入是很有必要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社工人才就业并不乐观,如何实现社区工作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社区工作者的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实现社区居委会和职业社区工作者“选聘分离”十分必要。居民票选出的社居委下设办公室,由专业人员组成社区工作服务组,聘用成本可由政府提供,属于政府购买的人力服务。其次,大力发展社区工作的志愿者队伍,也是社区服务的人才资源的有效补充。国外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对于从事社区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每年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对服务所得提供免税政策等。还有一部分国家强制在校大学生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社区志愿服务,否则无法正常毕业。这些参与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而且也学到了很多技能,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2.2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环境因素对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达成。第一,社区的基本硬件设施要提高,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物质基础,文化教育必将受到限制。很难想象一个脏乱差的社区能有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恶劣的社区环境容易使人滋生堕落。第二,优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积极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加大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区基础性工作来抓。第三,加强社区的风气建设,端正社区服务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区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风气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可以有效地抵制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们思想的侵蚀。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到,还要有赖于社区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3]只有将社区内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并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民众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2.3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制度建设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将其继续向前推进。很长一段时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相对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教育工作组织机制,有些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处于无人管,无人做的状态。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要得到足够重视,各级党委要深刻认识到基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一方面要不断探索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只有这样社区的党组织才能在组织和思想上引导社区民众,为进一步地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础。在明确领导责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考评,认真制定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和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大社区的制度建设,实现社区的规章制度和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保持一致。针对社区不同群体制度的制定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层次性才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教育需求。[4]

3结语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社区居民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立足社区居民思想政治素质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有实效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只有逐步提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化社区的整体环境和风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作用,才能实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突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宇海叶.论如何开展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2]刁义峰,陈华.加强和创新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J].江南论坛,2011(08).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6

一、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论必要性

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特性的根本体现,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更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的内在要求。

(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特性的根本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性即意识形态性及突出的政治性方面,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根本的属性。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基本对象而开展的工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其中最为核心的莫过于对人思想的把握和引导。而思想的外化则是思想意识本身及特定思想意识指导下的上层建筑各方面关系的物质表现形式。正如列宁指出:“全部的上层建筑都是各种思想意识及其关系指导下的,构筑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把握,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始点。”[2]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最为直接的体现,意识形态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统称,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下M行教育,从而完成说服、引导、团结人的相关工作。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夯实和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来武装全党、开展工作、教育人民。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开展的重要职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学校党建、科研及服务的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科学的理论精髓武装青年大学生,确保高校发展的大方向正确。与此同时,要深化广大教职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夯实政治素养,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只有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向度一致并形成合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始终诸多因素和关系中基本关系的集中反映,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之密不可分”[3]。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为依托,同样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供给精神养料、把握正确方向。首先,就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而言,马克思曾指出:“人类思维客观性的评判标准并非来源于理论,相反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4]这里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催生认识的需要,更好地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完善。基于这一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校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蜕变,创设良好舒适的校园环境。其次,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认为:“工人本不可能具有社会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依靠外部灌输。”即强调了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具有普遍适用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能不学而自知,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高校课堂的主渠道,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领域的系统构建。因此,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灌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正确利用灌输途径,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一流的接班人。

(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来都是全党齐抓共管的事情,就特别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需要各个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系统,不仅仅是共产党的责任,更是青年团体、政府和学校教职人员都需要承担的责任。”[5]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我们党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和激发起了广大干部群众干革命的激情,同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现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大力弘扬我们传承已久的政治优势,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各部门协同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纵横交贯的思想政治工作网,为广大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实践证实,要想做好、做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调动所有可调动的因素,掌控所有可运用的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借助各种方式,组建一支强大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开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6]。

(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教育的集合体,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极具中国特色,这种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上,同时是符合中国国情、世情的普遍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核心就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保障、引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其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灵魂,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回顾了我们党走过的艰辛历程,深刻阐明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方面要求,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全党开展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党委以此为基点,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优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强调:“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紧密结合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为构建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为不断增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自觉服务。”[7]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灵魂,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现实必要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是新时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指示,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现实问题亟待扭转和化解,归结起来突出表F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意识淡薄,轻视思想政治工作。

“事物总是会产生固定的磁场,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所形成的观念性的因素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磁场’”[8]。受固化思维的影响,一些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思维惯性中,加之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去意识形态化”和“泛意识形态化”使得一些人对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够理解,甚至轻视思想政治工作。殊不知,撇开意识形态势必会造成非马克思主义有机可乘,严重消解思想政治工作的解释力。因此,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务必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二)教育教学中弱化思想政治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通过教育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应以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实现其道德情操的升华。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与己无关。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不能很好地与现实接轨,一些教师与社会脱节,讲课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所担负的使命和担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边缘化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核心教育、引导功能的社会综合体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于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更多侧重政治功能而忽视育人功能,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因忽视社会群体利益而被边缘化。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时代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社会发展对其提出新的诉求,新时期重塑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核心地位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6.

[2]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9.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

[5].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培养目标服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在工作中,我们就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真诚地和学生交朋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防止“一锅煮”、“一刀切”,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送之以爱,真正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大学生健康成才来进行。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政治上要可靠,业务上也要过硬,而且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等方面能引领社会进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因此,要围绕大学生成才这个主题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服务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成长。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开放性。大学里有形的围墙已无法阻挡大学生从社会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观念、体验,互联网的发展更极大增强了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抛弃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把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全阵线”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局面。

二、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除了受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多元文化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网络传媒等社会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密切相关。

(一)“全员育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在高校,有不少人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委职能部门、政工人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出现了任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行政部门只管理不育人、政工干部孤军作战的现象,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即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往往只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启迪、精神培育、品德升华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责任意识淡化,临时性观念强,对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不够,缺乏职业意识、敬业精神,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萎缩、工作力度退减、教育影响力与战斗力弱化的状况。

(二)运行机制简单化、表面化、空洞化。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上,大多数高校往往存在重形式、轻效果,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活动代替教育的现象。做表面文章的多,抓具体落实的少。二是在教育手段上,存在用具体事务取代思想政治工作,以事后监管取代平时疏导工作的现象。三是在教育的内容上,没有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所授的内容比较陈旧,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较少结合社会、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育缺乏说服力、活动缺乏感染力,难以达到学生期盼的“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能力上解弱”的需求。四是在教育形式上,存在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用群体性教育代替个体性教育,实行无差别的“标准化”或“一体化”教育的倾向。五是在教育的方法上,守旧多于创新,开会、听报告、学文件、读报纸等仍是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六是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往往采用部署了多少项工作,开了多少次会议,发了多少辅导材料,办了多少期学习班,作了多少次报告,有多少人参加,写了多少篇文章等一些统计数据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三)保障机制难以落实。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被边缘化。不少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往往都被当作“万金油”、“消防员”来使用,原本数量有限的政工人员整天忙于应付繁琐的日常事务,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自觉不自觉地放在诸如检查寝室卫生、贷款补助等具体事务上,而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二是经费保障难落实。担负日常教育的二级院系单位,缺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专项经费,给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活动带来困难。三是缺乏必要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证。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了不少有关文件,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加以进一步规范,以致文件精神和要求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四)合力机制没有形成。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正越来越强地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与家庭、社会各界通力协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抵销了学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家庭教育方式千差万别,又没有与学校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没有真正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机制。

(五)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工作的考核评估不够科学,在对高校的考核评估上存在重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轻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现象。如在现有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工作、文明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三项评估中,不仅将三项评估分开进行,而且其要求也不一样。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不达标的高校有相应的惩戒规定,而对其他两项评估结果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和要求,不达标的高校仍然可以照常招生办学。这样,不仅造成部分内容上的重复考评,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和工作,而且也加大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剥离,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对待,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一)组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决策,主要是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制定制度等。在现有体制下,学校应该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由学工部、研工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后勤管理处、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集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校、院(系)领导班子、学校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专兼职政工人员以及广大教职员工要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原则,逐级逐个进行分解,形成岗位责任明确、操作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体系,从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

(二)网络机制。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要主体之一,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效而又必要的途径。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和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新平台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一是要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针对学生网上言论,及时跟帖上帖,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找准热点问题,参与学生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二是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要使网络成为提出要求、反映思想、传递信息、获得反馈的主要渠道,并利用网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要从他律和自律两个层面入手,形成有效的约束氛围,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责任,提高网络文明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四是构建长效保障机制。要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技术、肯钻研的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学生上网行为、上网心理进行指导和辅导,组织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形成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同时,要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三)合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客观环境中,在受教育者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首先,建立学校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学校教育具有主导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所涉及的内容、对象十分广泛。因此,要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达到有机统一。其次,建立家庭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要构建起包括家庭人员交流谈心机制、定期联络机制、德育榜样机制、家训伦理机制等在内的家庭教育机制。第三,建立社会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要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局面。第四,建立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与家庭相互协同运作的互动机制。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快捷的信息通报与反馈机制、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机制、定期双向汇报交流机制,在社会与家庭之间建立行为示范引导机制、信息交流传播机制、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融合机制等具体机制,充分发挥出三者的叠加效应,达到1+1+1>3的目的,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实践机制。要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拓展社会实践功能。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就业择业、创业创新、勤工俭学、服务社会相结合。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计划,体现学时,计算学分,构建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社会实践内容体系。积极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鼓励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各类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五)保障机制。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广开渠道,多方吸纳优秀人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充足的人员来源。二是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如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务职称聘任、自身发展与出路等问题。四是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CZ0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5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推进与发展,信息网络与虚拟空间的拓展,一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共同存在的格局。“处于这样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是持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综合化、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绝不仅仅只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门的事,也绝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面努力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与努力,构建立体式、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而有效的教育合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很多高校也都注意到了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提出“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多半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 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的载体和平台,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互动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责任对接,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学工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宣传部等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自唱“独角戏”,互不干涉“内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教学教辅、后勤单位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与本部门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只要是与和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都推给学生工作部门,根本谈不上协作和配合。学工部成了“多管部”,辅导员成了“消防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得不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难以组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2.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亲情的力量非其他教育力量可以相比,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诸多高校与学生家长往往缺乏相互主动联系和沟通。高校很少主动把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日常表现等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即使有沟通,也通常是学生出现问题以后,为了知会家长和寻求协助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主动和家长联系。同样,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就是高校的工作,家庭只需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在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不再或者很少过问子女的事情,对其关注不够,忽略了子女心理变化。事实上,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经常相互主动沟通、联系,共同关注、教育学生,有些问题几乎完全可以避免。

3.学校和社会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人是现实中的人,是各种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大学生也不例外,社会上的种种表现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学校与社会缺乏必要沟通和联系,有时会引出很多负面效应,直接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已进入思想与行为的活跃期和独立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的影响范围之广与力度之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能力不是很强,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甚至可能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抵消,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孤岛效应”。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经阐述过合力论的思想,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切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果,社会正是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合力中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理论中所蕴含的方法。我们要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认真把握合力论中所蕴含的整体性思维,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和相互作用,要关注事物发展的整体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提供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基础。我们既要完整、准确地掌握其思想精髓,又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运用好所蕴含的观点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面对的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人的思想是在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无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就是由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共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合力机制的构建能够整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优化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力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高效运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是指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校部门与部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彼此交流互动、彼此相互积极作用的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建立的以生为本,以校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载体。我们既要研究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每个因素的各自作用和优势,又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重视所有因素协同并进的优化整合作用,从而引导和调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与大小,使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果和协同功能,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性、高效运转,实现最大优势和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一种集体力的重要体现,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负责,以彼此之间分工协作为前提,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所产生的综合教育力量。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使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有机统一协作起来,呈现出“多兵种、立体化联合作战”的趋势,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局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路径与意义

1.构建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部门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涉及的事情、内容、对象十分广泛,校内各部门、各工作环节、各教职员工均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教职工都应该身体力行,自觉主动地去实践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站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度,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问题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走出“在加强声中削弱”的怪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通过制度保障与体制创新建立起以学工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使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分工合作,共同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要以完善校园信息化设施为基础,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建立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信息化互动平台,让“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和积极有效的理论灌输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和渗透,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和谐统一。“一项教育活动,从组织力量、拟定计划方案、具体实施,到跟踪变化、调节修正、检查落实和最后目标的实现,只要有一个环节没衔接上,一项工作敞开口子,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不予重视,就会出现力量多项分支,就会降低教育的整体合力,延缓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让学校形成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家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终生的、持续不断的相互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培养、习惯养成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沟通的缺乏,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使之与学校教育实现有机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高校成立由学工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机构,制定相应的的制度和措施,统一协调与家庭互动工作。各二级院系具体落实同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解决。第二,高校建立群、飞信等多形式、多载体的互动平台,引导家庭正确认识互动平台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积极配合,让家庭能主动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积极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对学校传达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3.构建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社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现实中的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不能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和社会实践,其政治思想品德等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又通过社会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产生实际意义”。社会教育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教育,“可以说社会上有什么,校园就有什么,社会文化的波动都会波及校园。但是校园文化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经过精心组织和管理而形成的,所以对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同时又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辐射功能,由此可以看到,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和优势。从实践方面来考察,历史上的新思潮、新道德都是由校园走向社会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当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要沟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效发挥。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升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和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并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的真、善、美,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高校要把行为社会评价体系积极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对大学生做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社会公共伦理规范和评价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符合时展需要的人。同时,社会也积极履行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分化社会信息,配合学校化解社会负面影响对学校教育效果相抵消的状况,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保持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苏众.构建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实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4]许涛.略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J].河南教育,2007(8).

[5]严美贵.创新工作机制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J].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6]闫玉,王靓.略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9

实施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力度,能够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完善和发展,对于逐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该制度的实施与完善,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

1.1理论体系的实践成果

建设以及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也利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共产党领导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经过多年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也逐渐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唯有坚持走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该制度作为行动指南,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指导方向,也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要求[1]。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

学术性与理论性本来都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理论的应有的范畴,因为理论与实际是息息相关的,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学术性的思想都必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唯有通过无数次实践经验才能够总结得出理论性的思想。建设以及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需经过一个复杂、系统化的过程。而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且完善的进程,经过实践证明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也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逐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一个过程,更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大众化社会实践的一种新要求。因此,唯有不断发展以及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2]。

2.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两者间的关系

2.1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由多个分支制度构成,也是由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具体制度组成。因此该制度体系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理论、实施理论等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是思想工作者在自觉的形式下,将主观的政治思想作用于客观的工作,两种机制相互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主要表现在静态的政治思想路线,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从动态来说,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等关系的有机统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活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是借助思想政治的教育制度。这说明了建设以及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时,建设以及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极为重要[3]。

2.2该制度对教育话语的指向作用

实行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实施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体制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即包括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思想政治的教育与管理以及话语指向的发展等。而产生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发展一样,都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其制度的实施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起着决定性影响。此外,发展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反映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发展情况,也能够逐渐促进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推动制度的建设的以及建设[4]。

2.3该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发展以及制度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施对于建设和实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规律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客观规律相吻合。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是为社会政治制度和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是政治工作的延伸,旨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调动人们积极性,共同促进党的和谐建设而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对文化、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发挥着直接管理和调节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逐渐发展以及创新,对于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行提供了实践来源,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朝着大众化的逐步发展,更能够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逐步建设以及实行,可以创新现代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教育话语,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众化、时代化得以实现[5]。

3.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3.1发展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表现

发展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客观存在的一个必然表现。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应在实践发展中加以完善,该体系指导着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社会实践和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实施,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离不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正确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树立好思想工作者的自身形象,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关键。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做好思想带头的工作,成为思想引导者,这不仅仅是从宣传上做好,还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以身作则,政治思想工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利代表,因此需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遵循人本主义,是社会公平性与民主性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民主平等思想已经深入到每位群众的心中,人们的自主观念以及民主法治观念在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平等对待每个人,做到以理服人,才能促进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维护党的思想理论主流的工作者,但这种工作不是教条化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尊重不同主体的利益,在保证党的思想的前提下实施的。当人民内部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党的方针和路线,确保用正确的思想引导,转变错误的思想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发展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反映,坚持主观发展达到客观的发展规律[6]。

3.2要求逐渐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这说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大众化和时代化发展,对于促进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进程起着重要推动价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是属于党和政府推进和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战略目标是以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的建设、社会文化以及共产党的建设等所有职能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学术性与理论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人们同样高度的重视,只有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学术性与理论性有效地结合互动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话语创新发展,在提高人们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较高的政治觉悟。唯有这样,在完善以及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过程中,或在逐步发展话语的过程中,才能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行,并充分体现该制度建设情况以及发展现状,以此促进该制度的全面发展,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并加强这两者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与实行[7]。

3.3强化整合教育观念,逐渐发展以及创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够体现出价值,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较为复杂,方法也不是统一的,因此要以思想为导向,注重过程实施,促进思想工作顺利实施。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加强行政审批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审批工作做到公正、公平。了解工作者的主流思想,从而进一步确定他们关心和拥护的是什么。在确定好工作者的思想和动态后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根据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的工作性质和价值观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紧密群众关心的问题,用合适的方式正面引导和解释,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多方面传递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当前要完成的任务,增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宣传和工作,使实现政治工作充满着新时代的色彩,促进思想工作与时俱进。

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还可以开展和谐社会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渗入其中,使群众和工作者潜移默化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和教育。通过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内部工作人员的凝聚力,使其工作更为群众着想,共同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党的思想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促进党的思想工作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要把握好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工作汲取经验,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要在改革中找准方向,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方面,新时代的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将政治思想转变为行动力,才能够将这些思想引导到实际工作中来。另一方面,通过选拔思想作风、政治素养高、组织能力强的干部群众担任思想政治工作者,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8]。

此外,建设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要求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以及实行、话语的发展以及创新作为基本切入点,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下,加强教育观念的优化整合,以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逐渐创新和发展[9]。

4.结语

建设以及实行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对建设以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等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发展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正是创新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可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为了发展以及创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求加强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加强教育观念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梁培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2,19(04):365-366.

[2]黄超李宪伦张卫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话语功能发展[J].学科建设,2013,10(02):365-369.

[3]朱其东,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社会价值理性探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进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2,10(12):156-158.

[4]叶宗波,李宪伦.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境界[J].广西社会科学,2012,21(32):299-301.

[5]杜修桥.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政工学刊,2013,16(21):156-157.

[6]邹柳云.论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J].湖湘论坛,2013,08(15):168-169.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10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与主体二元化分析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首先提出来的,指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格林斯坦则从狭义和广义这两个层面来理解政治文化,就其狭义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指负责政治教育的机构对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反复灌输;就其广义而言,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囊括了个体一生中每一个阶段的各种政治学习――正式的和非正式、有意见的和无意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实质上,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化途径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的过程。“即通过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分析,从社会和个体二元的角度去进行探讨的。其本质上是对公民教化与公民个体政治文化两方面内在统一与辩证过程。”[1]

从社会纬度上看,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系统通过培养、教育、训练等各种途径传播政治文化,使社会成员逐渐获得合乎其要求的政治准则、政治观念、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体系通过各种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信息传播和政治文化教化、塑造其成员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就这一概念而言,政治社会化存在着二元的主体,从整个系统而言,社会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主体,而社会成员则称为社会化的客体。从个体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人格的过程。由此而言,公民个体也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就存在着二元的主体,两者共同辩证统一于推动人从自然人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转变为“政治人”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又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共同性。

二、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从某种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中国表达方式,与西方经常使用政治社会化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过程。[2]公民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治阶级传播其统治思想的实践活动,在本质和功能上存在着一致性。

首先,从价值取向上看,二者都是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在知识领域的化身,这种价值取向性通过个人与社会的政治价值和行为表现出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虽然也充满着公民意识、爱国主义的思想,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都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其思想与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其次,它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即都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明确的政治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了这一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意识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再次,都具有共同的目标,无论是西方的政治社会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培养以统治阶级意识为主导的主流政治思想所武装的“政治人”,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当然,二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中国表达术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全包含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识形态主导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政治社会化既有通过政府、党团组织也包括社会自发运行、有社会成员自己组织的非正式活动。[2]从内容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是以文化形式出现的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政治思想系统,政治文化中的思想往往不是直接出现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心里。政治文化内容不仅包括主流的政治文化,也包括社会系统内存在的各种非主流文化,呈现多元文化的现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教育手段,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的“政治觉悟”或“意识形态”。它具有比较规范的语言,是统治阶级主流思想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控制性。

三、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借鉴和思维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

教育作为政治的工具,意味着教育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为具有阶级性的国家政权培养政治人才,为一定的政治目标服务。[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从早期政治化到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的重要中介,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青年大学生在早期教育中形成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的重要途径环节。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适合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会政治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与前进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社会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系统与政府的运作……使其成功地按其应有的方式进行统治”。[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主流政治文化的教化,培养大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忠诚感,使他们能够自觉的接受社会的价值,形成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政治人格。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他们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只有使得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实施,才不会影响到我国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

2、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1)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政治社会化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表达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具有历史性。但是,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处于多元化、非稳定状态,而且其内容过于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教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制心理。为避免此类情况,我们应该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反思,避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说教。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魅力就在于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这要求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创新。

(2)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我国的理论界也对此作了许多探讨,从总体上而言,存在着三个重要的转变:首先从“传统型”到“启发型”转变。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理解不足。把一些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通过灌输的方式直接影响和教育当代的大学生,反而使得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方式而向新型的“启发”方式发展,注重校园各个方面环境的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让校园文化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形成一个积极、健康、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技术手段上,由传统转变为现代。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借助于课堂,教学也大多通过面面传授来实现;可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网络、传媒等新媒介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借助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手段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固的战斗堡垒。实践表明,政治教育应当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来抓,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 高 峰.试论西方政治社会化的属性与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11

一、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

一是学校管理者对发展学校尤其是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观念有待改进。我们看到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研究学校物质建设的思路多,研究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少;开会言必谈发展,发展言必谈物质,似乎在学校现存状态下没有新的物质投入,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中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与时俱进”变成了学校发展的物质水平的比较。

二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学生“学完、考完、忘完”状态明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弱化。

三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入学生的意识形成领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未能促成学生正确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

四是社会评价体系的模糊性绑架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学生心中进行的内涵建设,使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迷茫。

二、成因分析

1.教育发展机会的不均造成中职校的管理者更为关注学校物质建设

“211工程”的启动,给大学带来的发展是巨大的,受惠于大学的发展,各地高中扩招给中学也带来了飞速发展。“九五”、“十五”期间,中职教育发展迟缓,各地中职学校经营惨淡,关、停、并、转的情况非常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开始实质性投资中职教育,并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投资力度。中职学校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会,有限资金的分配也使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各项评估纷至沓来,在这些评估中,对学校的物质评估远远大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因此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就不言自明:关注硬件建设,通过提高硬件设施树立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办学档次。

2.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落后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力

中职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传统的排排坐式的课堂教学安排和一言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被他们所接受,他们喜欢探索式的、讨论式的、对话式的、平等的教学方式来学习领悟知识。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考核的因素,很多学校仍然将传授知识、教授学业做为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并把它构成评价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质的解惑功能被忽略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和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被压抑。

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深入

没有领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未能结合学生的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针对性差,没有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中。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以服务为宗旨”包含哪些思想政治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又需要哪些职业道德素养?正因为没有认真研究这两个问题,中职的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在追求技能和就业率的情况下,学校加强了专业和技能教育的实施,“只看结果,不论过程”导致了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学校应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被变相地淡漠了。学生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各项努力,而无视他人和社会为其所付出的各种帮助和支持,从而形成学生的“利己主义”思想倾向。

4.中职生在个人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职生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和建设付出努力,为国家、社会、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履行社会公德所要求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但较少涉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对于个人利益的实现、对人生的实践所具有的直接或间接的意义。当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给其带来利益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时,自然而然地会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一种外在的东西,同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本位思想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致使中职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片面向经济上的实惠、生活上的物质享受方面发展。政治观念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感、认同感减弱,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热情不高,采取或敷衍或逃避甚至对抗性的态度,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5.转型社会中社会准则和个人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转型社会所产生的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冲突和变化,也会使中职生对社会价值准则的认定产生迷惑。对如何适应转型变化、如何在多元价值社会确定个人首位价值、如何看待事实上的社会行为失范问题、实现目标和选择手段的态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考量。由此形成的思想政治迷茫和心理燥动对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职生在转型社会中需要面对更多的个人选择的问题: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确定的时期,因而他们没有思想羁绊,但也少有价值定位和判断力;他们刚进入社会就遭受求知的挫折(中考落选或高考落选),品尝了失败的滋味;他们缺乏对个人和社会的信仰,对个人的行为职责缺乏应有的信守和承诺;面对光彩陆离的物质世界缺乏分辨力和抵抗力,容易受到追求物质和感官的思潮的影响;对思想品德中所倡导的与人类共同利益相关的生活秩序及规范等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压抑、烦恼或叛逆,不愿意、不耐烦受任何约束和承担任何责任或义务。

三、改进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管理和观念评价工作,在观念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观念教育的可操作性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建设

一是各级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要树立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观念来武装自己和管理学校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使理论的力量转变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和物质的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二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求真务实的观念。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虚实结合,采取切实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解决在校师生思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手段,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赢得学生的充分信赖,建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

(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其行为操作来体现、体验其观念教育

人的思想观念的接受,有相当部分须亲身经历才可能获得。为此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序列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解,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发展的具有易操作性和易调控性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通过操作和体验真切地观察到自己优良的知行带给环境、他人、同学、父母的美好变化,从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满足和快乐。经过中职生对思想政治观念的亲身经历、感受而最终获得认识,真正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观念的建设

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坚持以人文本、促进发展为理念,善于解放思想,力求实事求是,深入教师,深入学生,调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工作责任制。各部门要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形成坚实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管理平台。因此,注重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调动了其内在的积极与主动性,是否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了幸福、尊严与价值。

2.正视学生个体的价值选择,但要进行思想政治导向教育

学生个体由于思想政治意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不同,由此产生个体价值选择的差异,这都是正常的。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种差异,但不放任差异,任其个体价值判断和选择无原则地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内心非常渴望教育者对其思想选择进行点拨和指导,做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其个体认识和发展水平进行积极的导向教育,并抓住契机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行为、集体主义行为、乐于助人行为、尊老爱幼行为、健康消费行为、保护环境行为给予时时激励和赞赏,逐步完成其思想政治教育由他律教育转为自律教育。进行适时、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塑造其一生的价值体系,从而奠定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

3.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本人对思想政治教育都需付出持久的努力

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学习教育个体内省深化的结果。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者的悉心培养,同时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可、接纳,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态度、评价也至关重要。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还要有等待学生理解开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学生内化为内心信念的耐心和恒心。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和促进是个长期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中职生思想人格的一部分。

积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形成三者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的积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的飞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内容贯彻到校园、家庭和学生生活的社区,在社区的帮助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40-07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及其作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在场”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特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揭示的规律。这里的社会,不可能是客观社会,也不可能是社会的全部,而是“社会总体性”。“在场”,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社会在其中存在并发挥着社会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的“在场”既有总体性特征,在具体情景又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揭示并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逻辑应包含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之中。显然,这一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把哲学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直接拿来就用,由于从历史唯物主义到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跨越了诸多环节,这些环节并没有被揭示,使得人们没有明白其内部具体机制,甚至发生误解,客观上并没有真正揭示科学性,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管如此,在已有的解读及运用中,这一原理发挥了一定作用,主要是它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立场和总体思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推进,应深化认识,求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逻辑,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总体性”“在场”

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是人们共处的社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所处的社会,已经十分复杂,一言难尽。我们无法把握社会的全部,无法一一叙说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能对社会说个大概,用“社会总体性”来指称我们所面对的社会。过去说我们处在“总体性社会”,指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全社会高度一致,国家、社会、市场等不分彼此,全社会的资源集中在国家(通过政府)手中,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单位制社会。[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结构性转变,逐步形成多元社会。我们党自改革开放初期采用“两个文明(社会)”概念,逐步转变为采用“三位一体(社会)”、“四位一体(社会)”到“五位一体(社会)”概念,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社会总体性”,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指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这是指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总体性和先在性特点,社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总体性依据”。这种“总体性依据”是大概的,又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域来确定的,已经不存在“统一性原理”。 “统一性原理”在社会不同领域有不同表现。例如,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是指导思想;在社会存在领域,是复杂的社会存在;在利益领域,是人们的生存理性及其理想理性,说到底是利益理性;在道德领域,是私德与公德的关系理性;等等。在这些不同领域,其本身又是多样的观念。无论何种情况下,人们都会从“社会总体性”中取一种价值观来进行比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种总体性存在。改革开放从开始到今天,政策及体制 “堆积”,形成复杂多样总体,一言难尽。由此人们谈论政策及体制时,话语中包含太多的元素。例如,退休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机制要不要各行各业统一、要不要全国统一、要不要历史统一(“算旧账”),就是说,改革不仅有大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公平,也有具体政策层面涉及民众之间的公平,总之涉及方方面面。从习惯思维出发,人们总是首先去追求一种共识。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或者开始这一步,首先须有清醒的认知,要有知识准备,然后形成共识。各领域的总体性认识应当是什么,应当怎样才是好的,有利于长远的。这是必要的顶层设计。现实是:我们遇到了一个碎片化的社会。首先是理论的碎片化,其次是政策和体制的碎片化,接下来是行为主体的行为碎片化,其背后是认知的碎片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总体性”现实。

我们借鉴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社会总体性”具有迪尔凯姆“社会事实”的特性。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2]这类事实有自己特殊的性质,“这类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3]。我们称之为“社会总体性”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迪尔凯姆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因自身的明显特征而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的现象群。”[4]

本文的“社会总体性”是指人们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出发,对社会所持的总体性价值判断,并将它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是人的总体性存在,对人及人的活动来说,它始终存在,始终发挥着作用,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社会的作用始终存在着,都在发挥着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社会总体性”的存在和作用是指:其一,客观性。“社会总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必然性。人及人的活动,包括思想活动,首先遇到的是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必然性,包括它外在于人,甚至先在于人并对人有强制作用力。其二,总体性。它代表社会的总体状况,是整个社会的代表。它不代表社会的某个方面或局部,而是反映社会的总体情况。例如,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状况,社会从总体上反映,形成为社会总体性评价。其三,始终性。它总是“在场”,会全程“在场”。“在场”的形态有两类:一类是它直接在场,称为显性在场;还有一类是它间接在场,称为隐性在场。在隐性在场情况下,社会总体性尽管不会直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出现,但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作用和有影响。比如,社会通过社会角色的参与实现在场。其四,系统性。社会总体性在场的方式,不是以一种要素,或以一个方面,而是以全面及全景式的方式在场。当通过社会角色在场时,这种系统性又具有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相联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和社会的系统化连接。其五,选择性。选择性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性有关,更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主体性有关。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主观选择而实现的。由于客观必然性特点,它看上去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选择的,具有主观性,但又具有强制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活动中,参与者会做出选择,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所需要的社会因素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足以成为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组织者头痛的难题。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们已经选择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因素来直接参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甚至于直接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现场效果。由此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社会焦虑”,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焦虑”。长期以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成为热点,且至今缺乏有效的解答,就是这种“焦虑”的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社会总体性”“在场”

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是多层次的,既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也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互动过程中,还在对社会的服务上。对社会的服务,包括整个社会系统和公共领域两个空间,前者是人类社会系统,后者是狭义的社会领域。根据现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个层次或四重空间:第一个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存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这也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第二个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这里的“其他社会子系统”是指“其他工作”,所以又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间关系。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第四个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活动,通常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专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在系统之上的层次。这里的“系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系统之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上,“系统之上的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且在其之上的空间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这里的“社会”即是指这个层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向社会提出要求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提出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简单来说,前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服务,后者是社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显然,如果社会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适宜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不利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便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开展的,社会环境总体规定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社会有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积极的环境条件,有时并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应有的环境条件(如消极环境、不利环境)。在后者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向社会提出要求,要求社会调整关系,建构及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条件。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条件并不理想,客观上已经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反复提出建议,仍然得不到社会的响应;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仍然在不断恶化中,形成了与过去不同的“社会总体性”。如果从压力角度说,党的十报告指出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可视为“社会总体性”。“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5]

“社会总体性”有可感受的征象。例如,有社会学家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后指出,中国农村地区治理污染环境收效甚微,文本法与实践法分离是重要原因。“我把‘说归说,做归做’或‘写归写,做归做’的现象称为文本法与实践法的分离。”[6]“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普遍的‘写一套,做一套’,或者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存在着文本法与实践法的普遍分离。”[7]“所谓文本法,或称文本规则,是指正式颁布的法律、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或指示等,在常态下必须遵守的规则。所谓实践法,或称实践规则,是指当事人在处理实际事务时所遵守的规则,虽然不一定印在纸上,或者由正式的、权威的机构颁布,但实践者心照不宣,大家明白。”[8]“所以,我认为,水质每况愈下的基本原因是虽然有文本法可依,但事实上却各自按实践规则行事。”[9]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总体性”,成为“分离文化”。在社会现实中人们直接感受及亲身实践的是“分离文化”,这种“分离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存在且全民默认的“惯习”,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中,都存在着。这种情况下,直接与信任有关的思想观念,如政治信仰、道德风尚、精神文化等更是成为“分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分离文化”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总体性”,成为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外部压力。

在这个空间,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力量。就是说,社会从总体上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总体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和可能性作用,总体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们认同的可能性。现阶段,人们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因素就在这里。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上取决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人们所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延续,又仅仅是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此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偏差。第二,人们所感受到的社会与文件、《新闻联播》报道及领导干部所说的社会有距离。第三,人们感受到的社会经验,尤其是亲身体验。例如,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各种负面现象,、对腐败举报案例、抗污染案例等,无法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第四,社会文化碎片化。上至核心价值观讨论,下至世俗文化,用思想政治教育“编织”“主导价值观之网”。在存在“社会总体性”这种社会力量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间层次“社会总体性”“在场”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第二个层次。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是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平行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它们之间相互规定、相互影响和相互服务。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成为其他工作的环境,也为其他工作服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其他工作系统中,其他工作系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受制于其他工作的条件。

这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这个层次的社会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为相邻社会子系统服务,希望通过这个社会子系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希望这个社会子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越的条件。就是说,在这个层次或空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还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社会总环境,二是所在社会子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匹配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所在社会子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条件。在同一社会大环境中,有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好,有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不好,就是单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今天中国经济领域,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限,而与市场现实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除非与市场化相适应,否则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当今中国社会市场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新定义。同样,在高校领域,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受限,或者说与现实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再定义。

在这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社会事业。就是说,这个层次或在其他工作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所在行业或单位的党务工作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其他成员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是所在行业或单位的成员和社会共同建构着所在行业或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总体性”参与了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或其他人造物,都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0]这种观点认为,以技术为例,“技术的设计过程也就是由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开发技术的过程。公司的所有者、技术人员、消费者、政界领袖、政府官员,等等,都有资格成为参与技术的社会角色”[11]。这一思想源于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芬伯格认为,“技术设计是许多参与者之间共同协调的结果,并不完全源自某个天才或纯粹实验室的合理的灵感”[12]。他接着指出:“设计过程是这样一种空间,在其中,对发展技术感兴趣的各种社会行动者一开始就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业主、技术专家、消费者、政治领袖、政府官僚等等都是合格的行动者。他们的多样化保证了设计代代表了多方面的利益。通过提供或控制资源,通过确定他们所需要的设备的目的,通过把它们纳入适合他们自己利益的现有的技术秩序,通过把新的方向强加给现有的技术手段,他们对技术设计施加着各自的影响。技术是这些行动者的社会表达方式。”[13]技术是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样。这是由技术的社会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所决定的。[14]如果说技术的现代性成果是众多社会角色参与的共同创造物,那么说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样是众多社会角色共同创造物,这也是成立的。以公司为例。人是公司的重要元素,人的思想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公司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前提是不言自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及运行状况从来是由公司文化所决定和规制的,它不仅是公司所有成员共同建构的,而且社会及社会角色也参与了建构,特别是“社会总体性”参与了建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司的存在状况及运行质量并不仅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而是取决于众多社会角色的参与状况。顺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同样参与了公司技术的建构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这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在系统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技术)之间的相互贡献也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技术人员对公司发展有贡献,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公司发展同样有贡献。

在这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总体性”的影响,“社会总体性”通过参与这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角色及建构发挥着“社会总体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个层次的业务活动、社会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建构或创制着“社会总体性”,它们在共同形成“社会总体性”。有作者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他意义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由社会去承担。现阶段“暂无可能回归社会”,暂时由企业来做,而“这部分工作原则上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剥离出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忽视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溢出功能,不懂得企业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体现;不懂得社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力量,而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由社会各方面所共同创造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社会功能,企业的其他活动及企业员工的活动都有社会功能,包括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社会责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避免改革开放前那种包办做法,又要克服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窄化做法,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合理关系角度来合理定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职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和谐。

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社会总体性”“在场”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并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观念教化活动”,首先是一种“机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这种机构的运动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机构运动中所产生的效能。简单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教化职能的社会机构,它是系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及服务状况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的基础,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都有困难,更不要说发挥作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意义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既取决于外部服务的条件,也需要自身努力。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所呈现的“社会总体性”影响,比较单纯,但也是明显的。它的底色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客观存在和规律性,“社会总体性”对它的影响则是它的外观以及现实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现实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社会总体性”的综合现象。显然,“社会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及存在环境,它的各种要素及运动,都带有社会性。[15]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纯粹存在,而是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结合物。同时,还带有浓厚的行业性。这种行业性,是指所在行业的行业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行业性。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就具有三种特性:一是社会性,二是高校行业性,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行业性。又如,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有三种特性:一是社会性,二是党政机关行业性,三是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行业性。

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及其收效,执政党和政府所提供的条件具有“总开关”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状况,就今天社会而言,表现为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状况,即行业思想政治教育状况。“16号文件”就是执政党和政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的社会条件,它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和发展。在企业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和发展存在弱化现象。这是合理的趋势,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表现呢?从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来看,高校以外的社会领域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变迁同样需要改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领域弱化,正是“社会总体性”负面影响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政治性的主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为全社会服务,最直接、最重要的是为政治服务;[16]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受到政治的支配,而意识形态只是它的内容。人类社会秩序主要是由政治并通过管理体系建构的,就是说,政治是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状况直接取决于执政党和政府所提供的条件。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己的努力也是重要原因。在高校,存在着一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它们可以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获得思想政治教育闲暇时间的天然资源(资本),若没有这一天然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也不可能有如此成绩。溯其根源,在于执政党和政府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建制。

尽管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仍然受到“社会总体性”的影响,时时反映了“社会总体性”“在场”。这是因为:其一,高校之外的社会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极大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教育体系及高校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社会条件。最直接的影响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受到自己处于边缘地位,甚至是“没有地位”、“不被重视”。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系统的互动中有社会影响,尤其是政治的影响。其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各种社会角色参与进来,更具体地体现了社会的影响。其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专业工作者并不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而首先是社会的成员,全面受到社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互动中出现的这些“社会总体性”“在场”,直接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者未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自信,与受到“社会总体性”影响有关,这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尽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第四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的活动,又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和运行的直接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现场。

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们通常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活动。其实,这里的社会性也是十分明显的。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者具有“社会总体性”特性。我们说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存在,要让人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场域,第一步要将人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角色。[17]显然,让人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无论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仅仅是他们角色集的一种角色,他们始终受到“社会总体性”的影响。除此之外,他们还担负着众多的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使他们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角色以外,还在承担其他社会角色职责,在他们身上无时不在承担多种社会功能。当他们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仍然体现着社会性。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他们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场域,尽管参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进行互动。在技术落后的社会历史阶段或封闭社会环境,当他们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后,这种互动暂时中断了,将全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在互联网发达的开放社会,当他们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后,这种互动并没有中断,不仅没有中断,还会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互动,增加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因素。就是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明显增强了。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总体性”“在场”。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活动也受到“社会总体性”影响,“社会总体性”必然“在场”。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活动,要考虑“社会总体性”的影响因素“在场”。

这个层次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组织行为,是组织体系内的活动,是用组织信念来说服组织成员忠诚组织信仰的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组织性和体制性。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人类共有的理论,属于人类普遍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是具体的,属于主体自觉的活动。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体制内的活动,依靠体制才能发挥作用。中国的经验表明:在社会一统或社会封闭系统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社会多元或社会开放系统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在社会一统的条件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部是体制内活动;在社会多元条件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体制下活动。中国现阶段社会是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体制社会结构,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存在多元化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所主张的观念应与相应的体制相适应。还有,与不同对象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的成员及内容不同。在国家层面,国家的观念对应于公民;在执政党系统,执政党观念对应于党员;在组织层面,组织自身的观念对应于组织成员。总体而言,难以实现“统一”。“统一性原理”在当今现代性社会(即碎片化社会)已经难以获得“统一”效果。除非被“统一”的对象处于无知状态或无知阶段。从行政管理原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赖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力量。人们在特定的行政管理体制内,对外部信息知之不多甚至不知的情况下,才有良好的效果;说理者的言行比较一致,才有良好的效果。

在这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何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修为。在这个空间,在高度分化和分工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获得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经营好这个空间或能不能经营好这个空间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中国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各个级别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这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得天独厚的资本,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自觉,用好这个资本,用自己的智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性的体现。

六、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总体性”“在场”

上述考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要求人们积极应对“社会总体性”“在场”,争取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有为。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在场”的观点。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社会给人们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给人们以教育。资产阶级在反对旧阶级的斗争中,“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18]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是不同的,但“在场”是一定的。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是必然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一般而论,社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既会带来积极因素,也会带来消极因素,也会带来中立因素;实际效果如何,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自觉和能动性。一般来说,无论是哪种因素,它们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后,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处理,改变它们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而在社会不同阶段、社会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在场”会有不同的特性。

建构新型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四重空间,可分别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努力调适“社会总体性”影响。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来说,现阶段应建构新型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根据戴锐教授的主张,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转型”。在中国社会日益复杂化情况下,“要想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须让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充分利用公共空间、重建人们的公共生活为己任”[19]。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要求尽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物品的提供,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领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类型和样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来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在各行各业的子社会领域,建构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切实抓好本行业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行各业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既是自身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责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运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积极应对“社会总体性”“在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积极开展专门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其他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担当独立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性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具有平等主体地位的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担当独立角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会思想文化健康发展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不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那样简单,而是丰富和复杂的。作为社会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只是单向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具有平等的一维,客观上应有“能动的”“反作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整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中的思想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担当的体现,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处于被动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无法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社会规定、社会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也要跳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站在社会立场,有对社会提要求的权利和义务,对全社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途径,推动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卢岚主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结构创新,通过增加新元素,形成新品质及改变其要素的结合方式,来实现结构更新和升级的过程。即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20]对于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自上而下”被动地服务,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仍应执行上级的指令,为社会服务,即“自中心到各部分”、“自上而下”地展开,这只是一方面;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独特的知识向社会提出要求,提出调整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运行的理念,提出社会制度、体制调整(改革)的依据、目标、路径,以提供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条件,这是“自部分到中心”、“自下而上”的维度,是社会(系统整体)适应部分需要的方向,也是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理由及基础。总体而言,建构“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都是主体存在,它们之间应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形式原理[21],交往、交流、对话、批判、协商、共识、管理等手段及运用是必要的,也是成功之环节。“真理不是在个人头脑里被发现的,而是诞生在寻求真理的人们之间,在他们的对话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21]现代社会应是共生共享的社会,或者说全社会共同为建设共生共享社会而奋斗,实现“美美与共”[22]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3][4]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25,23.

[5]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

[6][7][8][9] 陈阿江.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0,160,160-161,161.

[10][11] 安维复.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2,142.

[12][13][21] 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M].陆俊,严耕,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14][15] 孙其昂,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8-11.

[16][17][21]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2,148,217.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篇13

2.1学生人生观、社会观应避免的误区

意识的浅薄,对时事的不关心,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欠缺,对政治课的忽略,对国情的不重视,都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落后的细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就需要从学生入手,从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将来的就业前景入手,引导学生走出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加强学生荣辱观和思想政治观的意识,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点。

2.2教育工作者本身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面对党性强、艺术性强、理论水平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作为塑造人类灵魂艺术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其本身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崇高的人格情操,不仅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的必经之路。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守的理念,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价值观、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都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岗位上素质和能力的关键。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历级别。当代社会就业极为重视学历,尤其教育行业,其学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应聘者的就业前景以及其薪资问题。就目前教育行业师资队伍而言,其学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教育工作者任课安排过程中,却存在不对口的现象,比如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可以担任政治教育工作。这里并没有贬低思想道德修养任课教师的意思,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意义重大,任课教师的任职资格是不容模棱两可的。因此,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历级别,合理安排任课教师的任课课程,不仅是建设师资队伍的关键,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

最后,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不仅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授课内容的实力,还包括任课方式、任课技巧的创新和高效。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任课教师心理学、管理学的运用以及其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选拔中可能并没有注重这些方面,因此岗前培训,任职期间培训,定期考核等制度都是提高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