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难点实用13篇

社会治理难点
社会治理难点篇1

极端行为,简而言之,就是非同寻常的行为,其行为方式、行为效果往往都完全偏离正常的行为轨道和行为模式,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后果。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是一个极端的人,即便是极端的人,也不可能一直极端,他总有平和、放松、舒缓的时候,而他极端的力量并非无中生有、无名而起的。它应该根源于极端化行为者自认为的走投无路继而心生绝望。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注定是要与社会发生关系,当这种关系让人感到渺茫、迷惘、绝望,平静的心态就会发生倾斜,人的心态就会在气愤、怒火的倾轧里辗转,时而放下、时而暴起、时而平缓、时而暴激,渐渐从平和升级到暴怒,跃过心头的几重关卡,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从理性走向非理性、从理智走向疯狂、 从平和走向暴戾。

因此,要杜绝极端行为的发生,从微观治理来说,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行业,一定要控制好办事者个人的情绪,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事后就后悔”,从医学角度来解释,当人在有激烈的情绪波动时会心跳加快、血液上涌,容易失去平静和理性而采取极端行为。当然,对于那些患有心理疾病,有精神病史者,更要加强治疗、疏导和管控。

杜绝极端行为,要维护每个人的体面和尊严,承认和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存在。对于个人价值,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观点。黑格尔持整体论,认为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在集体中的定位;而青年黑格尔派持个体论,突出个体的价值,认为个体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施蒂那强调唯我主义,我就是价值,是极端利己主义;鲍威尔主张合理利己主义,费尔巴哈认为在于类的特性和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追求的合理性来源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人与社会,两者不可分割,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人的平和来源于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尊严和体面,如果这些都失去了,人将失去与社会依存的平衡点,进而采取极端,失去世界。

从田园牧歌到风险丛生:风险社会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蛮荒开始,逐步走向奴隶主把守的庄园时代,再走向封建割据的城堡时代,进而走向烟囱林立的工业时代,现在,人类社会已经来到无烟的信息化时代。如果说城堡时代之前还有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生活、平实日子、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幻想,那么,市场经济的到来,将这种田园牧歌的静谧打破,从谦让到竞争,从规矩到无序,从安宁到风险。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风险社会。

首先,风险社会的存在是必然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社会是充满风险的社会。社会矛盾和风险社会如影随从、相伴相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就是在社会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化解中不断进步的,没有社会矛盾,就没有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社会矛盾在社会层面上的现实表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永动矛盾导致世界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循环往复下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因素不断强化和放大的今天,随着人炸、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生态恶化、空气污染等现实情况的加剧,风险社会更加“步步惊心”。有人说,人类社会就是一部风险不断产生、不断化解、又不断生成、不断排解的连续剧,永无剧终。

其次,风险社会的风险是指既不安全、又未毁灭的状态。以研究风险社会闻名世界的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风险”概念包括八点:一是既不等于毁灭,也不等于安全和责任,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拟;二是指充满危险的未来,与事实相对,成为影响当前行为的一个参数;三既是对事实也是对价值的陈述,它是二者在数字化道德中的结合;四是可以看作是人为不确定因素中控制与失控;五是在认知中领会到的知识与无知;六是具有全球性,因而它得以在全球与本土时重组;七是知识、潜在冲击和症状之间的差异;八是一个人为的混合世界,失去自然与文化之间的两重性。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失控的世界》中概括得很简洁:“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性特征。”

第三,风险社会的风险正在加剧。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名著《风险社会》中说:“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到达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高度。”由于人口膨胀、生态恶化,工业化、市场经济、现代性带来的负效应,以及无节制开发和科学技术(如转基因技术、核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带来的负作用等因素,使风险从个体风险转向社会风险,从局部影响转为全局震撼,从可测损失到不可估量。以《第三次浪潮》闻名的阿尔温·托夫勒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由于人类贪婪或疏忽,整个空间可以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近年来每年发生的可达十余万起,中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第四,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极端行为是风险社会的浓缩化缩影、极端化表现。从贝克对风险概念界定的二、四、八可以看出,个人极端行为也是一种社会风险,是充满危险、与社会相对立、影响较大的不确定行为,具有失去控制、失去理性、丧失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贝克语)的个体混乱性。个人极端行为的丧心病狂是疯狂世界对个体人的映射。个人极端行为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导致大范围的。“京温商城坠亡”事件就差点酿成更大的社会风险。因此,要想防控社会风险,从微观治理而言,一定要从小事着眼,防微杜渐,绝不能掉以轻心。

从危险到保险:风险防控

化解个人极端行为,防范社会风险,有许多防控措施和治理路径。比如: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个人极端行为的危害,新闻报道上要积极引导、避免过分渲染、过度炒作,心理疏导上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等等。从微观治理的角度,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一定要负起责任、扮好角色,真正做到细微入手、防患于未然。

极端行为不可饶恕,但也有个别人是因为感到走投无路、绝望无助,才铤而走险。政府在防控方面,最好的对策就是:让群众有出路、有希望、有帮助,让危险转为保险。

加强对群众小事的关心力度。福柯认为,“治理就是治理事”。每件小事都处理好了,社会自然就治理好了。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治理方面存在着“宏观强、微观弱”的不足。政府在宏观决策、行政动员和整体实施等方面管理能力比较强,但在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服务、管理细节方面意识明显偏弱。中国的行政体制习惯于对上负责,往往缺乏对下负责的意识,使一些群众在办事时被推诿、扯皮,个别群众因感到办事无望进而绝望,才采取极端行为的。因此,政府既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关心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群众小事,切忌动不动就以“维稳”为借口压制群众的正常利益诉求。

要高度重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风险。贫富差距,可怕的不是经济上的差距,可怕的是由于社会不公而导致的整个社会阶层的断裂。中国社科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收入不同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感知中,收入3000元/月以下者认为社会矛盾很严重为14.29%,3000-5000元/月为13.28%,5000-10000元/月为11.79%,10000元/月以上为12.7%。可见,大家都感到社会矛盾突出,收入低者感知更甚。共同富裕,是避免极端行为和社会风险不容回避的主题。

要重视社会改革与经济、行政、文化等改革的配套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社会改革却略显滞后,尤其是在经济总量年年攀升的背景下,对每个公民的社保、医保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却不平衡,一旦一些底层群众失去社保、医保的最低保障,他们将认为失去生活下去的底线和勇气,情急之下,有可能进而选择极端行为,威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要强调职权和责任。治理也是一种管理,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就是维护职权和恪守责任。“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他认为管理围绕的核心就是“责任”,在他的管理著作中大谈“责任”,而无一处谈到“权力”,他认为:“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管理当局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除此之外,决不能多要一点。”因此,德鲁克说,管理当局只有在它进行工作时才有职权,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权力”。在对待极端行为和社会风险时,为政者更要强调责任和职权,真正负起社会治理的责任来。

要启动“社会安全阀”。社会安全阀是美国冲突论者刘易斯·科塞提出的。他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故亦称社会安全阀制度。政府应该通过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完善调解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上访诉求渠道,妥善处理群众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引导群众自觉按照法律所允许的正常渠道去宣泄不满情绪,防止不满意见过度蓄积,导致社会危机爆发。

要简化群众办事的程序,切忌复杂化和多头管理。《史记》中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也就是说,政令不能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亲近它;政令平和易行,亲近百姓,百姓才能归顺。

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不可能涵盖一切生活实际,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原则是必须的,但要杜绝“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和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事情不是只有“办”和“不办”两个结局,应该多寻找对策和解决方案,不能简单地以“违反原则”为由把群众拒之门外。即便一时办不了,也要加强心理疏导和解释工作,让群众心顺气顺。《淮南子》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意即:治国有常规,以利民为本。政教有常道,以政令畅通为上。假如有利于百姓,不必事事遵循古法;假如能将事情办好,不必事事依照旧制。

还要大力构建“务实、理性、宽容、平和”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素养的精神标识,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避免个人极端行为的发生,并荡涤其带来的负面社会风气,构筑相互理解的价值认同。

社会治理难点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覆盖面比较广泛,教材的章节之间甚至相关课程之间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之间,教材内部章节之间必然会有重复或者交叉的内容出现。例如,学生在中学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大学阶段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要理性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吃透基本点,抓住衔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避免重复讲解,从而更容易产生实际性的教学效果。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突出难点和重点,有的放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每一章节的知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在于全,不在于多,但是必须精。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进行把握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的难点和重点为核心,进行有板有眼的,生动的,有理有据的讲解,让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和经验,并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师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和阐述,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逻辑哲理,二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三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本质要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时展,贴近实际生活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脱离实际生活,并不受广大学生欢迎,经常会出现学生翘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时代脱节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时展进行紧密结合,以历史唯物注意和辩证唯物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贴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等社会现实问题。例如,我国当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疑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很多热点问题,例如,干部腐败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要为学生解释和讲解这些问题,仅仅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紧贴实际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社会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能够正视社会问题,培养其道德品质,做适合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课程基本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教育要突出重难点,还要注意结合时展,使教学内容紧跟时展步伐,结合生活实际,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作者:钟启春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社会治理难点篇3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11月—12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崔守安带队,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对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进展情况

去年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后,我市对标一流,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名列全省第一,三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优势,提出创建试点城市目标。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申报,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紧盯治理难题,聚焦基层基础,突出晋城特色,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党建联片共建、矛盾联调共治、信息联通共享、部门联手共创、城乡联动共赢的互联共建态势,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进展情况看:

一是制定了明确细化的目标体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出台了三个指导性文件:《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晋城市委平安晋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对照各项目标任务,逐条细化工作措施,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市县两级已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平安建设考评和市委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级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文明单位创建挂钩,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今年5月20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委书记张志川作动员讲话,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晋城经验”、提供“晋城样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石云峰就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安排部署。9月11日我市组织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观摩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任务落实,完成工作进度。成立了市委党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了党校教育。同时,还召开3次建言献策座谈会、7场“法学沙龙”。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就试点中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深入研讨、开展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当前,全市目标导向明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形成了有效运转的责任链条。按照市委关于试点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双轮驱动、双创并重”的要求,我市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根据工作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组,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工作推进小组、法治工作推进小组、德治工作推进小组、自治工作推进小组、智能化工作推进小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市、县“一办五组”工作专班都已按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为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络员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和“一网两微三号”晋城政法新媒体宣传群组开设市域社会治理专栏,反映工作进展,总结特色经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在自治方面,城区洞头村、陵川县小召村、沁水县下沃泉村等,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村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在法治方面,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沁水县龙港镇派出所、城区白水街派出所、阳城县凤城镇派出所、高平市城南派出所争先进、创亮点,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陵川县县城老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发挥离退休干部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32年服务平安陵川建设,受到中组部表彰。沁水县组建了以县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区域调委会为依托,乡、村两级调委会为前沿,有关调解室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网络,“司法确认”和“调援对接”机制调动了调解纠纷的主动性积极性。泽州县川底法庭建立和事佬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打造“川底模式”。在德治方面,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以德治村,坚守和谐之道。城区黄城社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打造陈廷敬文化品牌,为社区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发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能化工作平台。“雪亮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已接入7720路一类监控视频、4000路二、三类监控视频,联通了视联网,具备省、市、县、乡视频会议功能。市大数据局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停车等16个集成建设项目,获2019—2020年度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高平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打造出县域社会治理“高平新样本”。城区实行全科网格管理,划分网格682个,为每个网格落实了每年6000元的绩效补贴,提高了网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心治方面,泽州县实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现一般人员不脱节、重点人员不失控两个确保,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

二、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在试点工作中激发了活力,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有的党组织党建理念和工作方式陈旧,不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机制不适应治理需要,街道社区和农村统筹协调能力弱,共治共建未形成常态;有的工作行政化、停滞化、务虚化倾向严重,创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强。

2.治理主体参与不够。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决策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仍有差距,提供的公共产品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监管存在失位缺位现象,齐抓共管矛盾风险机制未形成常态;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全市1100多个社会组织整体上发育不健全,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安维稳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不够明显;青年参与缺乏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滞后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还没有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的空间,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经费保障、业务培训、孵化支持、联系对接等方面缺少有效举措;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成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引导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多元解纷尚未形成。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普遍关心、支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氛围不浓,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占人口比重较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访不信法”的社会心态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定位和职责散见于各级各类文件中,纠纷解决的工作机制、程序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定多是基于各县(市、区)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多元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流程、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等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调解工作发展不均衡。司法调解发展迅速且相对规范,行政调解较为被动且实效不强,人民调解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调解尚在探索起步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民调解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整体年龄偏大,政策法律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现象明显。调解经费保障落实难,有预算无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全市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73件,阳城法院人均结案276件,反映出诉前调解还有很大空间。潜在矛盾风险还很突出。我市房地产领域的违规预售和延迟交房风险、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处在集中爆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访积案化解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前布局解决问题。

4.信息共享还有差距。多年来,相关部门都建有平台,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规划、联动协作,信息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工作。市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公安系统正在推广建立“立体化信息化治理防控平台、智慧大脑、晋治安APP、掌上派出所”为主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司法系统建有统一的指挥平台。市大数据局也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这些平台未执行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存在困难。在网格化管理中,许多诉求和问题上报到街道或县级指挥中心后,因为事权问题无法及时处置,而指挥中心又无法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导致事件流转不畅通、群众不满意。

5.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在调研中,通过对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配套设施、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指标的分析,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的支持,远远不能到位。市县两级财政紧张,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资金有限。市级财政2019年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82.8万元,2020年安排专项经费85万元,要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计划所列项目还有很大困难。从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看,城区财政每年列专项经费,而其他县相对较差。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农村服务严重不足。基层自身“造血”功能更是低下。人才制约较为突出。我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志愿者35万余人,我市也为所有在职党员颁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证》。但这两支队伍主要是在创文中组建的,如何以常态方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队伍选、育、管、用“成长链”不健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很难抽出专人开展工作,加之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所限,社会工作者青黄不接。

三、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晋城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目标、先行先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试点建设为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试点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衔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市域社会治理更好体现试点要求和晋城特色;二要按照市委党建“四句话”要求,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籓篱,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三要以良好政治生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环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山清水秀;四要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在党建引领方面,推进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在街道社区,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乡镇农村,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大党建格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和发展短板等问题,集中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划、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明确乡镇推动社会治理具体任务,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点对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土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旅游、医疗等纠纷多发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不稳定风险隐患;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还要发挥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空间。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网络人士在传达公共意见和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四要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开展美好社区、美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以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先行先试带动各地普遍创新,形成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加大群众意见在社会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

社会治理难点篇4

    校领导十分重视联系点的平安创建工作,始终把联系点的综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继续坚持目标管理,从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入手,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为促进社区的社会稳定,确保辖区居民****,构建平安夯实了基础。

    二、加强综治和法制知识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我校定期到联系点组织学习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若干意见、工作纲要、实施办法,并分发宣传材料进行学习、培训,深入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依法维权、依法信访的宣传教育,不断拓展居民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

    三、认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办实事

社会治理难点篇5

社会治理需要机构、人员、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理念、价值、共识、精神、文化的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和南京大学朱力教授分别从社会治理的文化价值基础和软件系统建设的角度,论证了社会治理信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公共价值、集体意识、规范意识、理念共识对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社会治理难点篇6

(二)目标要求:1、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2、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3、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强化我县农村基层监督机制落到实处。4、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得到有效提升,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践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治理工作与促进我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围绕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我县“难点村”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促进我县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务求实效,为我县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二)坚持上下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根据产生“难点村”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系统研究制约影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全县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达到标本兼治的较好效果。

(三)坚持制度建设,着力形成长效机制。加强我县“难点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形成治理“难点村”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治理“难点村”的工作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组织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着眼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广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解决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的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村务公开的内容。在巩固村务公开栏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村民点题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平台等做法,创新公开形式,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村民群众享有正当的民利。

(三)帮助发展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解决“难点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的问题。村务公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引导村级组织和村民根据市场要求和本村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增强“难点村”自身发展能力。

(四)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消除可能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我县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坚决纠正和制止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择举中的“贿选”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化解村民内部矛盾。坚决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各类刑事犯罪,加强我县农村社会治这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方法步骤

(一)制定方案(2010年6月)

各乡镇要认真做好排查,摸清本地区“难点村”的具体情况,包括“难点村”数量、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后果,并对“难点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本地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二)宣传教育、统一思想(2010年7月)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工作,把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将我县全体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行动统一到治理工作的要求上,把村民群众动员、凝聚到治理工作的实践上。

(三)组织实施

各乡镇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围绕本地治理工作的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统筹协调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治理工作扎实稳妥进行。

(四)评估总结

组织纪检、组织部、农委等有关部门对全县“难点村”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验收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治理工作经验,制定规范性文件,建立我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长效保障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齐抓共管。

各乡镇要分别建立“难点村”治理协调(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发挥好协调指导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切实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问责、加强督查。

社会治理难点篇7

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任务,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进一步阐述,都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今后长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可见,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风险也不断袭来。另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正处于重塑和调整。大学校园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空前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渗透表现出很强的势头,尤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潮乘虚而入,建立在经济优势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大举进攻,使许多大学生判断失衡,思想处于迷蒙的状态中,原有的理想、道德和价值判断有的处于崩溃的边缘,有的处在游移不定的选择中。新的形势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确立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

1.大学生“三观”教育面临新选择

大学生“三观”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西方腐朽思想观念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正常的判断能力影响很大,在攀比与诱惑面前有些大学生就会心理失衡,从而使有些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扭曲,西方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影响加大,有的人对此大加推崇,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事实上也就否定了我们曾坚持的起过积极作用的东西。同时,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使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学生迫切需要找到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答案,所以必须有助于解答贴近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贴近其生活、贴近其实际的重大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主旨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手段。混淆抑或颠倒二者的关系,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症结之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2.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局限性

随着许多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生学业压力增加和就业竞争加剧,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如何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如何对校外兼职创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等问题需要进行探索;如何在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探索。随着办学形式多元化、学生组织形式多样化,原有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管理体制的需要,应尽快加以修改和完善。如何尽快构建出一个新的、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有待更新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基本打破。而当前,一方面大多数政工干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学生依法依规地运用网络技术的教育相对滞后,网络的管理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运用不相适应,尤其是网络里的不健康东西直接毒害着学生,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新教育手段势在必行。

4.意识形态领域整合作用不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教师与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学生也不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学业的重要性,同时还忽视了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政治理论学习仅停留在某种形式上,更忽视了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形势结合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因此,这种政治理论学习对广大教师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二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后,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对策:

1.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招生规模扩大和办学形式多元化以及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等新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手段和新办法的研究和探索。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注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部,对每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态势,适时地予以疏导,防患于未然。还应做好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经济上给以帮助和支持、在学习上给以关心、从心理上积极引导,同时应注意加强他们的自强自立教育。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针对政工干部整体素质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加强对政工干部队伍的培训,每两年对新上岗的政工干部进行一次岗前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政工干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抓好教师上岗培训,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完善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政治、品德和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由“如何施教”转变为“怎样导学”或“怎样助学”,并最终实现对学生主体来说使“要我学”的要求转化为“我要学”的愿望与动力;其次是由通常的根据教学管理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等去研究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或教学方法,转变为在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于搜集、整理与研究教学主体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最后是由思考与讨论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化为如何把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贯穿于解答学生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具体化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思考与解答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选准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切入点、思想碰撞的焦点,无疑是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和环境建设

为了建设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利用校内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台等宣传舆论阵地,普及优秀革命影视片和歌曲,并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学校的文化品位。积极推进学校校内电视网络建设,确保师生收看新闻等重要节目。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制定规章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对申请登记和按章开展活动等切实负起责任。对校园内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类讲座,严格管理和审批制度。要积极应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挑战,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

5.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切实改进和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各院系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在考核院系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时,要重视考核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绩和能力,并将此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得到落实。要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投入机制,适当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业务经费。要加强对各院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检查与评估。尽快研究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评估与党委工作评估和文明单位评选有机结合起来。

6.注重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采取刚性化的方式与方法,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同时还可以要求各院系或班级建立沟通平台,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交流媒介与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还可以通过营造团队氛围来提高集体的战斗力,通过团队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极强的荣誉感并时刻从自身做起去捍卫集体荣誉,使整个集体成员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通过传统管理模式的“堵”向“引”的转变,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人性化管理方式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注重人性化管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才会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

总之,加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鉴别力和防腐拒变能力,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难点篇8

2、男走女去的长相离,治安存隐患。在大部分农村,有三分之一的,甚至二分之一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夫妻留下男的或女的在家照看老人或孩子。长时间的男女分离,导致夫妻感情的淡泊,从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婚外情、婚外恋,离婚率大幅度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暴力,财产分割,老人孩子的赡养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进一步显现,存在着较大的治安隐患。

3、老小相处的不和谐,治安有缝隙。大批青壮年夫妻或成人外出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由于知识、阅历的不同,辈份间隔的情感差异,导致老小相处间的许多不和谐因素产生,上辈埋怨孙辈不懂事礼,孙辈怨恨长辈管教太严,代沟越积越深,长辈杀害孙辈,孙辈毒害长辈的事件时常在有关媒体上见现。给社会治安的管理与防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和盲点。

4、税费减免的大实惠,治安添疑难。在普遍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良种补贴、水稻种植直补、退耕还林、义务工的取消等等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原先已弃耕多年的农户(实际上村组已将土地重新发包)返回原管要土地、山林。一方拿着中央土地山林一定五十年不变的承包责任书,一方拿着经过司法公正的承包合同,到底谁是谁非,轻者对薄公堂,重者持械相斗,如若不行,聚众上访,静坐示威,给农村的治安增添了疑难。

5、征地补偿的兑现难,治安难确保。征用土地必须有偿进行,已写进《宪法》,除国家建设项目,赢利性项目外,新修乡村公路,兴办公益福利性事业等需要折迁房屋和征用土地,这些项目大多是民工建勤和上级给予一定补偿需地方政府(单位)配套的,按“规矩”办理,难以开工建设,不按“规矩”办理,百姓不拥护,经济难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扯皮上访、阻碍施工、打架斗殴会连环其中,良好的治安局面就难以保证。

6、上访查处的不满意,治安难协调。因政策因素,各部门综合协调不到位,个人基本素质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使许多上访者个人认为的不满意,不是那回事,不应当是这种结果等,导致其对社会和当事人进行强烈的报复和打击,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扰乱了治安局面,许多上访问题,治安部门也难以协调和解决,难以协调和解决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治安的混乱是刑事案件发生的导火索,民事和刑事案件的频发是经济发展的强度腐蚀剂。

7、办事程序的不公开,治安难把握。各级行政组织和各个部门办事程序及收费项目标准的不公开,“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产生与存在,村务、政务、校务的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都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事件(事故),加大了控制良好的治安环境难度,使故意扯皮、无事生非、寻衅兹事有了可乘之机,直接参与社会治安的单位和个人难以把握,更难以开展具体实施,是治安看不到的重大隐患。

8、组织的常搔扰,治安难追究。一些组织打着祛病强身,积德行善的幌子,经常深入到边远山区的农户家中,对老弱病残者进行大肆宣讲,出没鬼神,难以查处,且看似无妨于社会,一时半会也不好追究其什么,现实的恶果当现也不易概定,现行的法规也没有硬性的对初始者治裁的规定,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劝阻,使其有一定的参与性,并有扩展的态势。

二、基本对策

上述这些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存在,只是单方面的几种表现,并非完全是真正的内涵,社会治安是宠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各项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的特点和法规,使工作思路和对策具有科学预见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最初浅的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抓好,或许会起到一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要做好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必须构筑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服务人民,维护稳定,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群众性地治安保卫组织为桥梁和纽带,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管”的态势,具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满意不满意上”,放在“认清形势,掌握基本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强化标本兼治、加快经济发展”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的群防群治。

2、标本兼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农村社会治安的突破口。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农村政治稳定的主要根源。农村农民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并非不可收拾,而是缺少必要必须的解释、说明、理解,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少数基层组织松懈和基层工作不力有关。因此,解决农村治安中存在的隐患和突出问题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消除帮派体系和地方恶势力,实行标本兼治。

一要加大对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领导重视力度,要有专门的领导与机构,有问题,有苗头,就解决,就处理,且不可堆成堆,垒成坨。

二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的工作人员,要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防范与管理的新规范、新制度。

三要要努力加强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工作,要广泛收集矛盾纠纷信息,改变过去“不告不理,不出事不管”的状况,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发展状态中。

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特点,研究探索新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

3、规范管理,把群众参与作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基础。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基层民众在社会治安防范中的作用,是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的必由之路。治保会是群众性的合法的群防群治组织,要发挥其作用和提高素质。

一要加强对农村治保会的组织和业务管理,要规范治保会日常行为,使其工作人员成为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收集信息,治安防范的治安重要力量。

二要加强对基层治保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巡逻防范业务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加大对初发事件的调解力度。

4、关口前移,把考核机制作为社会治安工作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治安部门要把关口前移,牢固树立“服务树形象、满意换民心”的思想观念,始终做到“发现矛盾纠纷(问题)走在萌芽前,调解纠纷走在激化前,回访解答走在反复前,查处问题走在事发前”。一级抓一级,层层化解矛盾纠纷(问题),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思想,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融合在一起,做到统一部署,统一督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统一结帐,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由静态向动态模式转变;实现工作作风由机关办公向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转变;实现打防脱节向打防一体化转变;实现为广大民众服务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只有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广泛接触社会,做到有信息就收集,有隐患有排除,有问题就解决,有案件就查处,及时动员和指导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社会治安就会好起来。

5、落实目标责任制,把有偿防范作为农村治安工作的动力。要想使农村社会面达到良好的标准,除构建密集的防控网络外,必须建立切实的激励约束机制。长期以来,农村社会治安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保会作用发挥不够,有名无实。主要因素是缺乏管理和激励约束,如何改变?

一要调动广大民众和治保会人员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确定防范目标,多渠道、多途径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使民众增强治安人人有责的意识。

社会治理难点篇9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事业的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原则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一些人物欲膨胀、道德沦丧,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知识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受一些反动、低级等内容的影响。因此,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内容设置和编写上,还存在两个问题:(一)针对性不强,联系实际不够。有些理论观点比较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由于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很少涉及,造成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了没用,或用处不大;(二)教材内容不精练。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在深度上加强了,但基本原理仍然是一致的。而且各门课程之间有交叉和重叠。比如,“概论”中的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与“基础”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纲要”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概论”中的部分内容则近乎完全重复。

三、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优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研究型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的新特点,这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难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1、加大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并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专题。社会热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或争议的问题,是学生亟待了解并急于解答的问题。对社会热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解释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有了说服力,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2、我们要将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变为立体的教学方式。立体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包括读书活动、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网络课堂、师生对话研讨、课外学术沙龙、组织理论学习兴趣小组等全方位式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

(二)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重复是学生用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此课程的重要原因,首先应把教学的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挖掘、提炼、整合,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加强针对性,防止理论上的空谈。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内容、整体框架和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找出教学内容可能涉及的观点问题和理论难点,认真分析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的理论来联系和解答这些问题和难点。如果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或深层次问题就需要教师超越教材,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挖掘教材中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抓住每节课的讲授重点,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在把握本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既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打破章、节、目的界限,找准每节课的理论主线,以主线为基础,适当向外延伸,与重点密切相关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与时俱进,补充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使理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为学生所信服和接受。

(三)实践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中把大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例如,清华大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了经典案例教学、咨询教学、“课堂新闻会”、“学生演讲参与式”等等。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一些师生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因此,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假期,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社会治理难点篇10

1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促进社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社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促进社区改革发展,确保平安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务必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到社区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考虑,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谋划,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社区建设和管理进步,推动社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优化社区发展环境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社区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抓手,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昨天的和谐稳定不代表今天的和谐稳定,稍有松懈就容易出大问题,一旦和谐稳定出了大问题,发展的机遇会丧失,业已形成的良好发展局面也将难以保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继续巩固和保持社区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为推动社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既是发展所需,更是民生之本。当前,职工群众最迫切的追求是富裕,最强烈的愿望是平安。只有在稳定、安宁的环境中,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保护和调动,心理安全指数和生活幸福指数才能不断提高。如果治安乱、环境差、矛盾多,职工群众连生活和财产安全等最基本的权益都难以保证,安居乐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一句空话。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良好秩序,正是实现职工群众平安愿望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证。

2落实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1)要激发创新活力,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要按照社会管理人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体制、改进方式、完善手段,加快构建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党政协同、职工参与的管理新格局。要切实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体系和整体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网络监测预警、控制处置能力,牢牢抓住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2)要突出法治手段,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按照“群众最痛恨什么就打击什么、哪里治安最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全力以赴抓好“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集中整治城乡治安突出问题等专项行动。要结合职工素质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好普法活动,扎实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明白事理、理性维权,自觉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要强化根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壮大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做实做细工作。要深化基层基础工作,抓好人防、物防、技防,强化巡逻控制,提高见警率,震慑各类违法犯罪。

3切实增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能力

社会治理难点篇11

治理“难点村”工作,要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一)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干部群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思想认识得到有效提高,对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得到有效提升,对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要求认识明确,基层干部组织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践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自觉将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公开的内容,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凡是与村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坚持由村民群众民主决策,不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得到落实。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发挥,村委会能够履行法定职责,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协助街办开展工作。村务公开监督机构、村民民主理财机构建立健全,发挥作用。村级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活动规范化、经常化。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听取村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治理工作成效的根本依据。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治理方法,对症下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不搞一刀切,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坚持制度建设,着力形成长效机制。尊重村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治理“难点村”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加强“难点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形成带有普遍规律性和指导性的措施,形成治理“难点村”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治理“难点村”的工作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法开展工作。

(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解决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的问题。制度建设是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17号)和《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村务公开的内容。在巩固村务公开栏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村民点题公开(村民明确提出要求公开的)、建立信息公开平台等做法,创新公开形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审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财街管制度,实行村务公开答疑纠错的监督制度,保证村务公开及时便捷、全面真实。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做好治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严肃查处违法征占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经济补偿的违法违纪案件。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清理整顿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村,查处村干部等侵占村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给集体造成损失等问题。

(四)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消除可能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是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推动形成政府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

五、方法步骤

(一)宣传教育、统一思想。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工作,把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行动统一到治理工作的要求上,把村民群众动员、凝聚到治理工作的实践上。

(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各街办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难点村”的具体情况,包括“难点村”的数量、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后果等,并对本地区“难点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区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区民政局)。

(三)在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难点村”治理整顿工作。区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将采用现场会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治理经验,对参与治理工作的有关干部通过培训班、学习班等进行政策、业务方面的培训,努力推进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社会治理难点篇12

开展创建活动,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全乡工作大局来进行。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行业依法治理,进一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防范措施,提高我社的治安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种案件和事故的发生,为全乡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使我社更加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各家各户,确保我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风气好转,各种事故减少,在全乡经济发展中一展身手,真正成为金龙乡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三、创建标准

1、领导高度重视。单位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健全,配有专职人员,并有固定经费来源。单位领导定期研究部署并检查落实综合治理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解决。

2、规章制度健全。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等制度全面量化,落实到个人,做到综合治理有章可循,责任到人。

3、防范措施有力。按规定设有治保员、调解员、户籍协管员,具体负责治安、保卫、纠纷调处和人口变更移动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有金融安全保卫组;设有24小时值班的门卫;单位办公区、住宅区、生产经营区实行封闭管理;住宅区、办公区和重点部位根据需要安装防盗防火报警系统;防火防灾设施齐备,功能正常,使用和管理责任到人。

4、社会风气淳朴。干部职工遵纪守法,行为文明。无封建迷信、婚丧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无、聚众、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干部职工关系融洽、团结互助,邻里和睦。干部职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治安状况良好。单位内部无群体性闹事、械斗、无集体越级上访、无非法游行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件;连续2年无政治案件、无刑事案件,无因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无重大交通事故、无火灾事故和重大责任事故。

四、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建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活动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重点,纳入我社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同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结合起来,促进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社主要领导要承担起创建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要亲自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针对信贷人员“包村包干,单兵作战,硬任务软考核”的工作特点,全面推行《信贷员工作日志》制度,提前制定好工作计划,每天将工作情况详细记入日记,信用社依据日志内容,定期进行抽查和考核,解决信贷员"出勤难考核,工作难检查,服务难衡量,违法难发现"的四难问题。

(三)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增加小额农户(个体户)贷款的投放和管理途径。要树立贷款市场营销观念,彻底改变被动坐等客户上门的官办经营作风,主动出击,上门营销,全面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的办法,减化贷款手续,培育和发展一批优质稳定的客户群体。

社会治理难点篇13

*乡信用社创建安全文明单位实施方案为了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根据*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部署,在我社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单位活动(以下简称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信贷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品种,切实增加信贷投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更好地发挥农信社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为此,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指导思想开展创建活动,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全乡工作大局来进行。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行业依法治理,进一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防范措施,提高我社的治安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种案件和事故的发生,为全乡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使我社更加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各家各户,确保我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风气好转,各种事故减少,在全乡经济发展中一展身手,真正成为*乡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三、创建标准1、领导高度重视。单位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健全,配有专职人员,并有固定经费来源。单位领导定期研究部署并检查落实综合治理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解决。2、规章制度健全。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等制度全面量化,落实到个人,做到综合治理有章可循,责任到人。3、防范措施有力。按规定设有治保员、调解员、户籍协管员,具体负责治安、保卫、纠纷调处和人口变更移动工作

;根据实际需要建有金融安全保卫组;设有24小时值班的门卫;单位办公区、住宅区、生产经营区实行封闭管理;住宅区、办公区和重点部位根据需要安装防盗防火报警系统;防火防灾设施齐备,功能正常,使用和管理责任到人。4、社会风气淳朴。干部职工遵纪守法,行为文明。无封建迷信、婚丧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无、聚众、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干部职工关系融洽、团结互助,邻里和睦。干部职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5、治安状况良好。单位内部无群体性闹事、械斗、无集体越级上访、无非法游行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件;连续2年无政治案件、无刑事案件,无因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无重大交通事故、无火灾事故和重大责任事故。四、措施和要求(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建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活动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重点,纳入我社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同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结合起来,促进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社主要领导要承担起创建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要亲自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针对信贷人员“包村包干,单兵作战,硬任务软考核”的工作特点,全面推行《信贷员工作日志》制度,提前制定好工作计划,每天将工作情况详细记入日记,信用社依据日志内容,定期进行抽查和考核,解决信贷员出勤难考核,工作难检查,服务难衡量,违法难发现的四难问题。(三)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增加小额农户(个体户)贷款的投放和管理途径。要树立贷款市场营销观念,彻底改变被动坐等客户上门的官办经营作风,主动出击,上门营销,全面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的办法,减化贷款手续,培育和发展一批优质稳定的客户群体。(四)积

极配合乡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信贷支农的范围,把资金投放的落脚点放在商品生产在消费上,放在带动农村经济全局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重点项目上,大力发展优势高度的现代农业,扩大适销对路、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促其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放住房贷款业务,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幅射作用,吸纳剩余劳动力,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通过启动农村市场对资金多样化需求,使潜在的购买力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形成一个广阔的农村大市场,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广播、电视、电话工程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新标准,为农民致富奠定基础;适时发放助学贷款,把助学工程做为支农的又一个延伸服务领域,充分体现信合人贴心支农的本色,促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成为有威信、有位子、有作为的农村金融组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