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实用13篇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1

(一)基本情况

**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79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62万人,农村劳动力455.6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 412.11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9.44万亩(其中,水田68.66万亩,旱地480.78万亩),保障灌溉面积4307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75%)。

(二)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10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 60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10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 元,财产性收入35.92元,转移性收入360 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10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54.22万亩,产值 190.73亿元,(其中,玉米257.24万亩、23.35 亿元,铃薯506.3万亩、86.7亿元,水稻 66.32万亩、5.76亿元,小麦92.29万亩、1.07 亿元,油菜85.52万亩、2.41亿元;蔬菜253.98万亩51.07亿元,烤烟66.98万亩、13.49 亿元,茶叶面积29.2万亩、1.38亿元,中药材20.7万亩5.5亿元。预计2010年粮食产量263.0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65%。畜牧业肉类总产33.67万吨,其中生猪28.95万吨、产值55.4亿元,肉羊0.50万吨、产值2.4亿元,肉牛2.12万吨、产值7.5亿元,预计2010年**地区肉类总产3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7.5%。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10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 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10亿元,2010年营销总额9.5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5.4亿元,流转土地87.3万亩。

2010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农村户用型沼气池5.1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23.4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地委、行署认真落实**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250.5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63.05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 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17.46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85.52万亩,常年总产10万吨左右,单产110公斤,并以**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

草场面积大(620.33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1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肉类总产由29.42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40.61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1.8万户发展到13.6万户(增加7.5倍),养殖业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1000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至2010年,**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06年与2010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34.1亿元增加到86.7亿元(增加2.5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15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212.1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10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3、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172.1万亩增加到253.98万亩(增加1.5倍),蔬菜总产值由20.97亿元增加到51.07亿元(增加2.4倍),蔬菜单产水平由1315.2公斤/亩提高到1562.5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4、茶叶产业迅猛发展。**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三**”、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0.365亿元增加到1.37597亿元(增加3.8倍),种植茶叶农户由3.8万户发展到7.6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1.5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5%,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

5、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苹果、**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地区充分利用**半夏、大方天麻、**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20.7万亩(增加2.5倍),中药材总产值由0.9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加6.1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1.6万户发展到3.5万户(2.2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1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06年与2010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06年与2010年相比,由0.4365亿元增加到7.2292亿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27.8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4.2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7.76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15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19.92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15985万元(增加17.8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 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1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113.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31.9万亩、茶叶基地29.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7万亩,较2006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56.31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18.75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10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大方、**、**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苹果、**核桃、**樱桃、**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地区的**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县获“中国竹荪之乡”,**县获“中国贡茶之乡”,**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10个5万亩以上的的10大特色产业带,10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2007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08]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10]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07]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07]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07〕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08]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10]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近年来**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10个5万亩以上的的10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从中央、省级层面,要制定对**试验区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试验区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试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加大对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一是建立**试验区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专家团队制度,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二是建议**试验区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组成特色产业专项考察调研组,深入试验区开展专项调研,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试验区各优势特色产业,再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衔接,强力推进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将**地区纳入优先支持和建设范围。四是试验区政府、农业部门,要充分考虑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开展劳动竞赛的活动调研报告

镇工会

根据市县工会安排,我镇工会认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调研。经调研,发现近年来,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类进出口市场持续低迷,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严峻局面,企业劳动竞赛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当前基层工会必须着力解决的新课题。

一、立足当前,谋划劳动竞赛新思路

为迎接挑战,共渡时艰,工会高度重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职工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讨论和部署劳动竞赛工作,围绕了“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方案,确立“面对市场抓创新,突出重点降成本,立足班组重实效,形式多样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创新、创先、创优,调整了劳动竞赛的工作思路:在活动内容上,由注重产量、产值向突出质量、成本、效益上转变;在活动领域上,由单一的生产领域向管理、特别是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方面转变;在组织管理上,由原来只管两头(开头号召、看结果表彰)向全过程跟踪检查的动态管理转变;在参赛对象上,从由以生产一线工人为主,拓展到管理干部、科技人员、营销服务人员等,使劳动竞赛更具有群众性。

二、抓重点,促难点,不断丰富劳动竞赛新内涵

我镇各级工会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做到“五个结合”,取得竞赛实效。一是与公司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相结合。围绕创建“四个一流”(即技术、产品、管理、节能环保一流)的目标,开展重点项目劳动竞赛,促进“产品达一流”;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开展八卦生态园、腾龙混凝土、三宝配重块等县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实现全面竣工投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新品种攻关竞赛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全员、多层次、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的竞赛系列活动。据统计,全镇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18场(次),参赛职工约20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88%,较好的完成竞赛目标任务,创效500多万元,促进企业发展。二是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相结合。各企业工会相继在锻造类、冶金类、纺织类、加工类等9个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开展了比武活动,着力在各企业各行业培育和打造一批技术高超、创新力强的技术能手,开拓职工岗位成才的**,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据统计,我镇各级工会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8余期,参训职工近2000人。三是与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相结合。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直接完成者。劳动竞赛的重心在基层,基层的重点是班组,因此,能否将企业的劳动竞赛管理有效性深入到班组,是检验劳动竞赛成效,实现企业创效的关键。可以说,抓班组建设,开展班组达标升级活动,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务实有效推进劳动竞赛的重要保障,意义十分重大。四是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职工先进操作法、“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发动职工围绕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主题,从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的难点、重点入手,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级工会有2000人(次)参加了合理化建议30多条,采纳了18条,为企业增加效益达80多万元。

三、创新务实,完善机制,推动劳动竞赛新发展

劳动竞赛是引导职工降本增效、推进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有效平台,尤其是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时刻,更能彰显劳动竞赛的作用。一是统一思想,突出重点,让劳动竞赛成为企业党政抓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抓手。思路决定出路。当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工会必须找准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 充分认识与企业共克时艰、共谋科学发展是广大职工根本利益之所在,确保实现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的统一。劳动竞赛要把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劳动竞赛的奋斗目标,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按照立足基层,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的原则,要选准切入点。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劳动竞赛的切入点,引领广大职工发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克时艰促发展的企业主人翁精神,使劳动竞赛在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上发挥作用,成为实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目标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力保证。多年来的劳动竞赛表明:劳动竞赛扎实、有效的开展,需要各级党政企组织高度重视,也有赖于党政领导干部对劳动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有赖于党政企领导干部的支持。工会组织在劳动竞赛的运作过程中,首先就要建立由党政抓领导、工会抓落实的劳动竞赛领导机构,建立纵向公司、厂、车间三级竞赛领导机构,横向党政工团包括技术、设备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构,形成了“纵横联网、上下贯通、层层有人抓、活动有人管”的竞赛组织网络。改变过去组织劳动竞赛往往是工会“一头热”或唱“独角戏”的局面,工作中就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心协力保增长、上下一致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落实责任,建立机制,是搞好劳动竞赛的重要保证。劳动竞赛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营销、技术、管理方方面面,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如劳动竞赛方案的制定、竞赛目标及考核条款的落实往往需要来自机械、设备、机电等专家,设立由工会牵头,以专业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专门机构,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检查、评比和监督机制,竞赛活动与每个环节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始终充满活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竞赛的约束管理机制。劳动竞赛的管理制度应包括目标管理、组织工作、统计核算、检查考证、考评奖励等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劳动竞赛组织奖励考核办法等文件,做到劳动竞赛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强化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按承担任务、责任大小和创造的效益及时及时奖励,激励创新。对贡献突出的推荐为市级、县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出外疗休养等优惠政策,形成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企业和职工互利双赢的良好氛围。四是典型引路,加强宣传,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效方法。职工群众是劳动竞赛的基础,劳动竞赛富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激发职工群众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竞赛往往是以超常规的做法、超常规的举措、产生出超常规的业绩,因而职工在竞赛中要付出超常规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通过竞赛职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必须坚持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竞赛全过程,对劳动竞赛取得的成果和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要通过报纸、电视台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劳动竞赛的影响。要加强交流,及时总结和推广劳动竞赛中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技术改革措施等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物质奖励、张贴光荣榜等形式,积极鼓励一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为广大职工树立起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使竞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营造展现主人翁风采的舞台。

实践证明,劳动竞赛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要措施,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和改革发展,是劳动竞赛永恒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保增长、促发展”竞赛活动水平,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中努力创**发展,才能使劳动竞赛更加具有活力。

关于农资市场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资市场与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办法》和省局农资市场监管10制度30条措施,我局根据省局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市农资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农资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农资市场的现状

**市辖15个县(市、区),除**风景管理区外,其他14个县(市、区)的经济对农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其中**、**、**等地是农业大县,**的棉花,**的桑蚕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全市共有农资经营户1822户,以个体工商户、农资连锁店、供销合作社、乡镇农技推广站等多种形式经营。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活跃度逐步提高,全市对农资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据调查统计,2010年农业生产所需农资产品化肥46.9万吨,农药3.33万吨,种子2503吨,且销售价格呈上涨趋势。

(二)农资市场呈现的特点

1、农资销售旺季不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农资销售除2月份至3月中旬增长外,其它几个月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影响。今年从3月中旬开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多雨少晴,气温长期偏低,是近几年来少见的“倒春寒”天气,使一度旺销的种子和化肥市场陷入了低迷,出现农资商品滞销现象。

2、农资市场放开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农资市场营销渠道拓宽后,经营门槛降低,在乡镇上涌现了大量的农资经营小店。例如**县磨溪乡人口不足2万,办理了营业执照的农资经营户就有12户,农资店不仅开在村里还开在组里。不合理的布局,造成各经营主体之间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相互杀价,形成了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也开始出现,使农资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3、农资经营资金短缺矛盾更为突出。由于经营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以降低价格和赊帐来争夺市场,造成大量农资商品资金沉淀,形成“三角债”,购买者欠经营户,经营户欠生产厂家,使农资经营户只有借款或贷款来维持经营。

4、非法经营农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少数农村小食杂店在购买自用的农资时有意多进农资,私下销售给他们的邻里亲朋;在农资销售旺季,也有少量游商窜贩利用监管空档,在节假日期间贩运农资走村入户,挨家挨户上门兜售,其售价往往比正式农资销售部门的价格低,且又送货上门,对农民很有诱惑力。不论是小食杂店还是游商窜贩,其所销售的农资都未建立购销台帐,这导致我们无法监控其非法销售的农资来源,给监管造成很大困难。

(三)农资商品质量监测情况

1、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今年以来,我局对全市化肥、种子、农药市场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共检查农资经营户1770户,取缔无照农资经营户35户。监测重点以新闻媒体披露的、农民投诉突出的、进货渠道不明的、信誉差的农资商品和经营企业为主。共抽检农资720批次,合格514批次,合格率为71.39%。其中,抽检化肥636批次,合格466批次,合格率为73.27%,抽检农药84批次,合格48批次,合格率为57.14%,对于不合格的农资产品我局均已依法处理。

2、由于种子抽检要从播种到收成才能出结果,耗费时间很长,加之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鉴定经费高,难以承受,所以相当部分县(市、区)没有进行质量抽检。就**县联合当地农业部门进行抽检的20个批次结果来看,种子的合格率很高,检测结果均合格。

(四)农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资经营者对如何使用农药、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没有告知农民或告知不全,售后指导服务不到位;二是流通领域农资市场存在工商、农业、质检等多头执法的现象,增加经营户负担。

二、农资市场监管情况

(一)农资市场监管的做法

农资质量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也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营造农资放心消费的环境,我局不断完善农资监管模式,严格把住“市场准入”、“商品质量”以及“经营信用”三道关口,切实提升农资监管效能。

1、抓市场准入,确保农资经营主体合格。我局积极规范农资经营主体,结合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和企业登记注册及年检工作,对农资经营单位和经营户主体进行全面清理检查。对不具备前置审批文件或证明的,坚决不予登记;对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而达到净化农资市场秩序的目的。

2、抓流通领域监测,保障上市农资商品质量。为防止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市场坑农害农,我局加大对农资商品的监测和抽查力度,实行农资商品售前报检制,即农资经营户每进一批货主动向县市区工商局报检,经县市区局检验许可后再进入市场销售,各基层分局对已售前报检的该批农资销售到零售网点的不再抽检。此外,市局与县级局、县级局与基层分局层层签订了农资市场监管目标责任状,同时基层分局与每个经营户签订了农资商品质量承诺书,要求每一个农资经营户建立健全“两票一档”,层层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农资经营户自律。

3、抓维权,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我局充分发挥红盾护农12315维权进村执法体系和“一会两站”的作用,建立健全红盾护农“三级执法、四级维权”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村级维权点联络员作用,快速调解或及时反映涉农纠纷,及时解决因农资消费引发的群体性投诉,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2010年共受理有关农资投诉26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92万元。

(二)对查处的农资商品案件情况分析

截止目前,今年**工商系统共办理农资案件264件,案值125.43万元,罚没款140.65万元。从我局办理的农资商品案件情况来看,具有普遍性的案件是未建立建全农资进销货台帐案件,大案为产品质量不合格案件。如:**县今年查处了69件农资案件,其中53件为未建立建全进销货台帐案件,其余的16件为产品质量案件,最大的一件是化肥质量不合格案件,案值达42950元;**县今年共查处农资案件42起,未建立建全农资进销货台帐案件就达36起,共处罚金额9.08万元。

三、农资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资经营多渠道化、品种繁杂,市场监管难度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资市场原有的经营格局已被打破,并初步形成了生产企业直销、供销社企业、私营批发企业、农技站、个体经营户等多渠道经营的格局。由于农资经营单位数量多,而多数规模偏小,例如,**县共有147家农资经营单位,而年销售化肥超过千吨的仅有6家,绝大部分个体经营户年销售只有几十吨。加之农资品种多,进货渠道复杂,造成市场管理难度增大。

2、农资商品包装标准不够规范。农资商品具有特殊性,对它的生产要求和使用特别严格,在说明书或包装袋上必须注明使用地区及范围(地域和气候的差异,使用地区及范围的不同)、使用方法及使用条件等,而我们在检查时,却发现相当部分农资商品说明标准含糊不清,更有少数经营者擅自经营更改标签内容和标签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农资产品。这一点在农药市场上较为突出,集中表现为擅自更改农药的商品名、不标注农药中文通用名及有效成分、擅自扩大适用作物品种和防治对象。再加上少数经营户对农资商品知识缺乏,造成农民消费者使用不当,利益受损。

3、缺乏种子质量检测机构或检测手段落后。目前,**市及各县区还没有建立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室,工商部门缺乏种子产品质量抽检硬件设施,而送检检验周期长、费用高,检测手段仅停留在手摸、眼观上,加之我们专业知识水平有限,限制了我们对种子市场的监管水平。

4、农资商品质量追溯制度落实不够彻底。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是农资商品监管和质量追溯的基本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没有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部分农资经营者没有建立农资进销台账或者台账不完善,进销票证不完整。主要原因:一是一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做生意很忙,登记台账费时费力,不愿坚持,还有少数经营者文化素质低,不会登记台账;二是这项工作始终是以工商部门为主导,除部分正规经营企业主动开展此项工作外,其余经营户是在工商部门的强力要求下进行,缺乏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台账资料全由工商局印刷好送上门。而基层工商部门在这一块工作大多没有得到其它职能部门或地方政府的响应,印刷经费自筹,无偿给农资经营户,长久以来,积极性有所影响。

5、农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农资商品的销货对象是农民消费者,而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低,识假辨伪能力有限,在购买农资商品时,不主动索要票证及信誉卡和相关产品说明,受低廉的价格吸引,极容易上当受骗,出现问题时又不能提供有效的购货凭证或依据,给工商部门依法处理造成许多困难。

四、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为农资监管提供服务

充分利用“3·15”活动日、“红盾护农工作站”、法律法规宣传栏、电视台等媒介,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农资商品识假、防假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红盾护农”行动的影响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自我维权意识。组织农资经营户认真学习有关农资经营管理制度、进销货台账、索票索证制度,全面提高辖区内农资经营户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技职业技能。

(二)持之以恒,抓好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等农资监管基础性工作。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执法人员要克服厌烦情绪,坚持不懈抓好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等农资监管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没有抓实,其它制度如:不合格农资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农资经营者自律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等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各级工商部门要舍得投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上级部门的资料印制经费支持,要加强宣传教育,逐步使经营户认识到这项工作是自身规范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动员他们自行出资开展此项工作,不能由工商部门唱“独角戏”。

(三)加大补贴力度,减轻农民消费负担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2

1.2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热、土等资源不相匹配,尤其是水利设施的条件极差,大多数农村还是以井水为生,水资源匮乏,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样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综合素质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制约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头脑和眼光。不懂得合作,不明白“双赢”效应。再加之一些土地政策的因素,农村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种植为主题,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低。

1.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率,尤其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2果业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农村发展中的优势所在

2.1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果品生产已成为许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 %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发展果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

2.2农村发展果业的优势所在

1)我国是世界上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果树种类繁多,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农村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复杂,故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地适栽,因地制宜。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果品的生态条件。

2)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故产品的贮藏性、耐运性也是值得重视与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农村适宜发展果业,特别是干果类果品,例如:枣、核桃、板栗等,不像蔬菜采后短时间内品质就会急剧的下降或霉烂,而果品一方面较易贮藏,另一方面也便于加工利用,比如枣可加工为蜜枣、干枣;柿子可以加工为柿饼等。

3)果品生产的利润高,栽培管理技术又较易掌握,加之果品生产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低,一般农户均可承担。另外,欧李、枣树、酸枣等果树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在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农村较恶劣的生态环境。所以发展果业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缺乏宏观指导,部分地区发展果树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体现在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搭配上,例如: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再者就是部分地区农民的盲目随从,看其他地区因种植某一树种、品种而致富,便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是否适宜,就盲目引进树种、苗木栽植,最后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传递信息,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

3.2缺乏商品意识,重数量轻质量,重鲜食轻采后加工

农民时常提到的是产量的多少而很少谈论品质的优劣,他们缺乏市场商品意识。农民的资金不充足,故在纸袋、肥料等投资方面“偷工减料”;农民由于欠缺专业文化知识,故对一系列优质栽培技术不能牢固掌握及熟练应用,由此影响果实的商品品质。另外,有时果品不能及时销售,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经济意识,忽视了果品的采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措施,导致果品品质下降,以及霉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3缺乏社会化、规模化生产理念

大部分农村还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有的土地甚至闲置,很多农民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这些都影响果树的规模化生产。另外,果品的产、供、销

一体化尚未形成,流通环节不畅。多年来果品主要靠农民自行销售,缺乏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引导,销售问题成为果品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在产区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

4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我们应尽可能加强和改善这些对发展果树不利的外界条件。例如:在缺水的农村应兴修水利工程,引进水资源,改善灌溉条件。要搞好土地的开发及充分有效的利用,增加有效耕地资源。搞好防御措施,预防早霜、晚霜、低温、高温等自然灾害。

4.2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科学技术较薄弱的群体,而他们又是致富农村与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故应通过多方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应继续推进科技下乡、科技交流、科技示范、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也可以搞“包村到单位”的活动,即邻近贫困山村的科技单位或龙头企业应各负责邻近乡村有关果业发展或进行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科技指导及知识传播,几年后政府进行评优量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实现“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势头。

4.3建立一支能让农民信赖的领导团队

领导团队要有能力从外界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并组织、指导人们进行生产;要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有能力疏通销售渠道、打开市场。另外,该团队还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头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掌握信息,确保果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所谓的“工业化”生产,在此过程中,他们应选准龙头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向生产者提供需求信息、物质供应、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结合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实施一切有利于发展农村果业发展的措施或方案。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3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4

学界现在有人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二十世纪的湖南农民运动变迁,其中佼佼者之一就是湘藉博士于建嵘。于建嵘,男,1962年出生,湖南衡阳藉,得天时地利,且有人和之宜。他是华中师大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勇教授门下的法学博士,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作博士后。我参加2000年在武汉华中师大徐勇教授召开的"村委会选举学术研讨会"时与他相识并有深谈。他迷恋衡山农民运动已历时三年,沿毛泽东当年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行程重新走了一遍,身历其境,搜寻史料,体验民情。他私下向我透露,此生立志要干两件事:第一件事,费孝通写了一本《江村经济》,他要写一本《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1] 第二件事,恩格斯写了一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要写一本《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2]他下村调查并不是像我们这样申请了课题经费再做,而是用自己的钱坐车、住宿、还经常请农民吃饭。听说我们这次来湖南调查,他专程从安源到长沙机场迎接,虚心向资深教授汇报和请教。他建议我们也走一遍毛泽东当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走过的道路,他全程陪同当向导。 应当说他的建议对于没有明确确定调查地点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周到也比较省事的建议。只是考虑到他虽然心地善良、为人随和,但眼高手狠,干事有心计还不惜力,捞活甚细,且他以衡山为基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发展变迁历史与现实的社会调查笔记《衡山调查记事》已经打印成册,洋洋十余万言,其用力之沉足以砸人。衡山虽是宝地,但是此人狂收了一遍后我再跟着搂捡,在劳动力投入上显然是田野调查的过密化[3];估计我下气力还是能捡到几穗、搂到几把,但是很难再发现如于建嵘已经收获的那样成捆成垛的有意义剩余;而且还可能受于已经形成的思惟定势影响,导致边际效益递减。思虑再三,经调查组集体讨论后,我们决定另择调查路线。 他送我的《衡山调查记事》细读数遍,确实是大开眼界。[4]品读这样的细活,一声赞叹之外,还有同行的一丝嫉妒。于建嵘已经注意了当年湖南农民运动中的组织化行为,注意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着意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比较研究农民集体行动和社会情境的关系,农民集体行动中精英和大众的关系。 岳北农工会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从这次调查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在衡山白果这个较偏僻的地方,为什幺能产生湖南省第一个农民协会并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时,我根据掌握的材料曾初步总结了如下几点:其一,岳北地区属于三县(衡山、湘潭和衡阳)交界之地,地处南岳后山,相对南岳前山来说,国家政权的控制力要弱。其二,当年曾国藩训练湘军时,此地属募兵范围,形成了此地习武之社会风气。其三,岳北的乡民习惯于流动,有许多人到外地做工,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其四,民国时期湖南军阀赵恒惕的老家在此,以赵家为首的地主进行的土地兼并较为严重,赵、廖、刘、唐四姓劣绅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农民所受压迫较深。 1926年6月上旬,成立的岳北区农民协会,则直接以阶级斗争为口号,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权性行为,使岳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普遍实行减租减息,土豪劣绅不能随便退佃;二是修桥筑路,解放了生产力;三是提取公产、祠产发展国民教育,做到了乡有国民小学;四是禁止和吸毒,整顿了社会秩序;五是创办了新民剧社,大演文明戏,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六是创办农民夜校,培训农运骨干;七是解放妇女,实行男女平等。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能认识到农民运动对于改造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当时的中共领导者如陈独秀等人就依据外国的教条忽视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力量。只有毛泽东这些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非常深刻了解的革命者,才从农民运动中发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因此,为了回击来自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攻击和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就来到了衡山的白果,对这里的农民运动进行了详尽的考察。[5] 触景生情,于建嵘这样感叹: 岳北农工会以及岳北农民协会领导的农民运动离我们也已有七十多年的岁月。我们已经没有可能聆听这些传统乡村社会的反叛者亲述他们的丰功伟绩了。我们只有从尚存不多的历史资料中走近他们,希望知道他们是些什幺人,做了些什幺事。随着我们对这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和这些值得敬仰的农民领袖的深入了解,新的困惑也就产生了:其一,当年的乡村社会内生的地方权威与外来的政治权威之间是通过什幺样的方式建立起联系的?其二,农会组织对传统的宗法制度冲击的意义。可以说,岳北农民运动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而彻底的冲击,岳北妇女敢闹祠堂就是明证。但在农民运动失败之后,宗族组织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并重新控制了乡村权力。那幺,为什幺农民运动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社会的特性?这是否是一切农民运动不可逾越的局限? 西哲史家克罗齐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使于建嵘下气力研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湖南农民运动和九十年代湖南农民集体行动的联系和区别。他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命题、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中展开了他的深入调查。在田野工作中他已经接触到了当代中国农民集体行动形成的某些先期征兆。这些征兆是小事。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描述的也是这样一些小事。"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事件的征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6] 其一,农民负担太重。其原因并不是"中央的政策"未贯彻到基层,而是县乡一级政府违反中央政策进行"强取豪夺"和变相"勒索"造成的。这也是目前农村经济凋敝和农民不愿上缴税费甚至产生对抗的客观原因。近年收成不好,情况尤 其二,超经济强制。为了从农民手中收取到各种税费和摊派,有的乡镇干部和部门动用国家专政机关,动不动就出动公安,以维护治安为名,强迫农民。更有甚者,有的还动用黑社会势力,政府职能部门"搞不定"的事,就叫那些街头流氓动用武力或其它非法手段。这样虽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又致使各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沉滓泛起。同时,有关部门制定各种土政策规定,不完成税费任务,就不准参军,不准结婚,不准生小孩(不给计划生育指标),通过所谓的合法手段来剥夺公民的法定权利;而且乡镇政府还通过所谓的"村财镇管"的改革,将村干部的工资补贴全部收到政府,以此来控制村干部。绍庄、同兴两村的现任领导班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不打算再干了。或许是半真半假,确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水。在白吃白喝,拿点辛苦工资外,有时还得尝尝风箱里老鼠的滋味,毕竟上级政府没有授权他们"采取一切必要方式"将乡村统筹提留百折不扣地收上来,何况这统筹提留里包含了他们的"小九九"。面对农民振振有词地质问,他们不免心虚。"母鸡压公鸡,一级压一级",面对上面的威压,他们只得牺牲农民利益。 其三,政治资源控制。有些村通过控制党组织这种方式来垄断权力,所以,很多年都不发展党员了。有的村在村委会选举时搞秘密活动,搞亲属化。镇里的干部不仅不制止这些非法活动,有时还给党员施加压力,要求党员讲组织原则,要实现镇党委的意图。在目前的乡村社会,已经形成了由少数村干部、乡村先富起来的"款爷"和部分乡镇干部组成的权势阶层。[9]他们之间互相利用,也相互拆台,根本无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绍庄村的干部好比败家子弟的老幺,反正已没有指望,只好和尚撞钟过一天算一天。同兴村虽高一篾片,但也是吃老本,若不是前人积下的阴德,为他们栽下一片杉木林,他们也只有背着石头打天。 其四,农民种田不赚钱,增产不增收,大量的劳动力闲置。近几年,农业丰收,粮食产得多了,但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也贵得离谱,且粮食卖不出去,农民种田不能创收。到外打工又没有路子。在1997年以前,白果镇的企业特别是四个石膏矿效益较好,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但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石膏价格的下跌及各种腐败行为,致使无资金进行正常的维修与简单扩大再生产,亦无资金分发工人的工资,在矿里打工的农民只得回到家里玩。 其五,社会风气恶化。之风甚嚣尘上,几乎无村不赌。此种风气的漫延,将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使邻里乡亲团结涣散,尤其毒化了下一代成长的环境。 听四农诉述,心情沉重。特别是有关乡镇机构和干部动用社会上的黑恶势力来对付农民一说,前所未闻。无论他们出于什幺样理由和动机,只要运用了社会的黑恶势力来欺压农民,性质也就改变了。其行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将基层党政推到了农民的对立面,成为了农民仇恨和反抗的对象。这些黑恶势力给乡村社会带来的一定是灾难。有必要追究,农民负担是一种利益交换还是利益剥夺--与谁交换,受谁剥夺?这些交换或剥夺是通过什幺样的机制来完成的--是否关系和如何关系政府行为或其它公共权力? 我在湖南农村调查中已经从多个侧面感觉到,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生活和乡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生活和乡村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也很有限。和我于1996年作为民政部村委会换届选举国家观察员身份考察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经历相比,无结构访谈与就对村民自治专题调研得到的判断区别相当大,以体制内研究人员身 份和以模糊性从业人员身份[10]进入场域对同一专题展开调查,所接触的材料和人物及其表述的方式和内容的区别也相当大。由此我对一种所谓的社会科学调研方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接到要论证A的一个课题,就亮明自己的学者身份和学术职称到社会中去求证,当发现不能证明A命题为真的案例就跳过,当发现能够证明A命题为真的案例时就开始调研认真记录,然后根据形而上学的假设、文献索引、技术路径等规范开始撰写调查报告,列出调查的样本和证明的百分比,至此完成论证。这就好比:现在有个课题要论证杯子是铁的,承担课题后我就去确定样本,发现玻璃杯子、塑料杯子就扔了或者砸了(剔除样本),发现铁杯子就保留下来(保留样本);最后完成的研究报告是:经过调查,随机(?)抽取样本杯子n个,经严格的物理化学分析和逻辑检验,这n个杯子全部是铁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的杯子都是铁的,区别只是在于是氧化铁还是马口铁云云,并列出饼图、直方图、频数统计以佐证,置可信度区间为95%,等等。问题是,这样就是科学意义上规范的学术调查和学术论证吗?!

--对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抱民区4个村子的调查报告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2004年7月份,笔者对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抱民区其中4个村子进行了调查,这4个村子分别是大位云村、大位黄村、大学村和乐玖村,这4个村子均归抱民村委会管理。通过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该地区的基本状况 该地区经济落后,曾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对象,但由于政府扶贫政策难以切实贯彻实施,该地区的经济至今仍然发展不起来。 该地区只有2条路通往镇上,且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摩托车是该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该地区没有电话线,至今仍然安装不了电话,人们与外面的联系都是集市日到镇上去打电话;该地区农民家里除了电视机(有些家庭电视机都没有)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且由于地处偏远,电视只能收到两三个台;该地区的房屋大多数为七八十年代用砖瓦堆砌起来的瓦房,只有几户人家的房屋是新建的;该地区没有企业,甚至整个镇都没有,人们靠种水田和旱地保证温饱,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和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开支却解决不了;该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极低,在4个村子中,只有大位云村和乐玖村分别有一个很小的只卖零食的小卖部;该地区人民生活简单,基本上是与田地打交道,天天面向黄土背朝天,几乎没有和外面联系。自给自足的经济很明显。 (一)该地区的收入状况 (二)该地区的教育状况 该地区教育水平低下,抱民区有一所小学,其它几个村和这4个村的孩子都来这所小学上学。小学总共6个班,6个老师。老师们上课都用方言讲课,课堂随意轻松,没有几个孩子能学到多少东西。孩子们上课时间上课,下课时间就回家帮着家里干活,根本就没有利用一点课余的时间来学习。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也不怎么关心,他们不会给孩子们买课外书,所以孩子们除了学校发的那几本书外,根本就不会接触到其它丰富多彩的书籍。孩子们上完小学后,有的就不上学了,有的上了镇里的中学,但也就上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如果孩子们想读高中和大学的话,除非小学升学考试就考上市里的省重点——文昌中学。但孩子们的后天培养条件太差,而文昌中学又是省重点,考上是极其不容易的。十几年下来,整个小学也就三四个人考上了文昌中学。所以能上大学的机会只有这些人有,其它人能上高中的机会都很渺茫。家长们把家里煮饭、做菜、洗衣服等家务都留给了孩子,有很多家长还让孩子们下地干活,种花生、除草、插秧、放牛等等,而这些孩子都是小学生,都不满14岁,有的甚至不满10岁。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所以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在早早退学的孩子当中,有一部分是家里支付不起,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太差而自己不想上了。 (三) 该地区的劳力状况 该地区的农民以没上完小学者居多,上完初中的寥寥无几。村民们缺乏科学种田技术,科学养殖、饲养技术,缺乏市场信息,阻碍了他们尝试新的经济增长的方法。靠天吃饭是该地区的一大特点。在今年的5月至7月中旬,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在强烈的日照下,田地都裂开了,有很多的田地由于干旱不能种植而荒着,而已经种下种子的那些田地,禾苗由于缺水而发枯发黄。村民们都愁眉苦脸,面对天公的不作美唉声叹气,无可奈何。 冬天是该地区反季节瓜菜种植的好时期,村民们都特别看重这个季节,都想趁这个季节好好赚一把钱。他们主要种植辣椒,因为这个季节辣椒销往内地,价格都挺不错,销路也很好。如果在上年辣椒卖了好价钱,来年所有人都会一窝蜂地种植辣椒,以至于有时候供大于求,辣椒滞销,村民们损失很大。村民们种植,完全是凭经验而不是凭技术,有时候农作物生病了,他们到镇上农科所按照别人的推荐买了农药,但不看说明书,不按要求施药,致使所种农作物全部死掉。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盼望能卖上几个钱的农作物死掉,村民们欲哭无泪。 该地区还存在着一个60多岁垂暮之年的老人下地干活,而20多岁年轻力壮的青年在家闲逛的畸形问题。该地区外出打工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只干了一两年就回家了。他们回家后,不愿下地干活,整天骑着摩托车到处闲逛,等到结婚生子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不愿干农活,而在外面又找不到工作,所以在家里由父母养着,整个算来,父母不仅要养自己、儿子,还要养儿媳和孙子。虽然也有些人想通过开荒种植瓜果来致富,但又苦于没有成本,他们到农村信用社贷款,但信用社怕他们亏本还不了债而不敢把钱贷给他们。所以就出现了一边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在田地里面向黄土背朝天,一边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在家里悠哉游哉没事做的畸形现象。

二、 对该地区农民增收的一些建议 (一)要致富,先修路 由于镇子与各村的距离很远,长期以来是土路,出行很不方便,更不用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了。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种了蔬菜瓜果,要拿到集市上卖很是麻烦,所以很多村民就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种植习惯,根本就支付不了其它开支。只有少数家里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去积极种地,种一些瓜果蔬菜,骑着摩托车往外面跑,跟收购老板联系。但也只有像西瓜、冬瓜、南瓜、香蕉等这样大面积种植、产量很大的瓜果人家才会开车到田地里买,其它像辣椒、蔬菜等由于是小面积种植,产量较小,人家是不会上门来收购的,都得自己拿到镇上的收购站去卖,所以交通不便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家里劳动力少的家庭,他们要种田、放牛、喂猪、养鸡等,甚是忙碌,且由于山村闭塞,他们长期与外面交流很少,导致了他们落后的观念,他们也就安于现状,本本分分,保证温饱。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首先就要确保村村通公路,村镇连接,打开与外面世界的通道。 (二)改变观念,科技兴农 由于人们长期形成了种地没出息,当农民就是受苦受累的观念,很多人都不愿带着热情去干活,特别是年青人,他们宁愿待业在家也不愿意去学一点有用的知识。而且村民们相信经验,服从老天爷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世世代代用着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去耕种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他们的耕种方式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简单又带着传统,他们的耕作热情就像他们的处世一样波澜不惊。没有人想着去科技兴农,也没有有一点知识的人想着去务农。所以耕种的盲目性使农作物的产量不高,自然收入也不高。其实,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水源、阳光都很充足,且土地肥沃,如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耕种,很容易就有好收成的。但人们的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头脑,且政府没有对当地进行正确的政策指导,所以人们根本就没有想过靠知识勤劳致富。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他们主动去学一些农业知识,以科技来兴农。 (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该地区地处热带,降水充足,气候条件非常好,且土地也较好。有着相当好的资源优势。春夏可种西瓜、南瓜、香蕉等,秋冬是种反季节瓜菜的好时节,这时候可种香瓜、辣椒等。还有蜜枣和胡椒也是当地的特色作物,可以有效地发展起来。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家每户按人口都分到了一些水田和旱地,于是各家都有了自己的种植范围,且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村民们长期在这些田地里种上了最基本的满足生计的作物,所以也就没什么特色,也赚不了多少钱,基本上只是自给自足。要富裕起来,只能靠种植特色经济。而要种植特色经济,就要开垦荒地,这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政府也应该给予支持和一定的帮助。比如政府可以适当放宽一下农村信贷政策,给真正想勤劳致富的村民一个机会。在特色经济怎样种植和管理方面,政府还可以派一两名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指导。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要大胆尝试新的经济增长的方法,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要敢于发展该地区的特色经济。 (四)政府支持,要对当地进行一些政策性指导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4个村子都有村长,但村长都是名存实亡,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一方面,村长与村民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跟其它人一样耕种,政府不会给他们任何补贴;另一方面,政府根本就不给当地进行投资和政策性指导,村长是村长,但4个村的村长都没有办公的地方。就连村委会的主任也是在自己家里办公。村长即使想给村民办一点实事,也没有经费。所以政府要对该地区进行一些政策性投资,对村长要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支持,适当下拨一些经费,让村长干好事,干实事。自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许多地方都减少或取消了农业税,但该地区的农业税一直没有减,这也给村民们增加了一些负担。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需政府方面的工作。政府要把国家政策贯彻好,莫给农民增加负担。要对农民给予支持,对农业进行鼓励,对农村进行帮助,让村民们有所增收。 三、调查后的感想 贫困,就像一根针,深深刺痛着中国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民,是这个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农村生活的一切所见所闻,让我的心情很是沉重。当你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在炎炎烈日下佝偻着身子在田地里干活时,你是否想到幸福晚年对她们的意义?或许这对于她们只能永远可望而不可及;当你看到村民们为了省钱而有病不看时,你是否认为他们对健康不关心?或许这只是因为囊中羞涩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当你看到八九岁的孩子在夜幕下赶着牛回家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这可爱的孩子多了几分成熟?或许这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吧;当你看到......而所有的一切,对于在那土生土长的我都看到了。我庆幸,自己已经跳出农门,永远不会再呆在那个地方了。但同时也为家乡淳朴的父老乡亲,可爱的兄弟姐妹们痛心,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呢? 当习惯了城市的喧嚣后,再回到那个地方生活,你会觉得那里的生活真的有点“与世隔绝”:没有电话,电视只能看两三个台,没有网吧,整个镇上都没有,人们几乎没有和外界交流,只有每隔一天一次的集市日才到镇上去赶集买点生活用品。那里的人们起得很早,睡得也很早。整个村子,一整天都非常寂静,只有些时候,从一些人家里传来电视的声音和收音机里播放琼剧的声音。当夜幕降临,村子里除了人们家里透出来的一点灯光外,外面一片漆黑。每当这时候,夜,死一般的沉寂,整个村子,几乎没有一点声响。不到10点钟,几乎所有的人家都熄了灯,早早就进入了梦乡。或许那是村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改变不了。 让我心里发痛的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当城市里的孩子忙着进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进行学前教育时,他们等到七八岁才能开始上学,接触书本,在这之前,他们没有文化知识的父母不会给他们买任何儿童读物,当然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什么学前启发了。所以说他们的智力开发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比城里孩子整整晚了好几年。等他们上了小学以后,也只能接触到学校所发书本上的知识,若没有他们的要求,忙于农活的父母是不会给他们买任何课外书的。他们放学回家,还要帮着家里煮饭、做菜、洗一大堆衣服。有些孩子星期六、星期天还下地帮父母干农活,小小年纪就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无所不能。当看到干瘦黝黑的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时,我觉得这世界真的不公平,其实他们的先天智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可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他们却有的读完小学就面临失学,有的至多也就读完初中。虽然他们当中也有一些天生聪颖,悟性特好,学习成绩很好的,但由于家庭贫穷,也不得不早早退学。他们能上高中、读大学,真的很不容易!当城里的孩子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有一大堆玩具,一大堆书籍包围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几十块钱乃至几百块钱的一套书籍即使他们很想要,家里也是买不起的。他们本来也应该好好读下去,读到大学的,但他们不能。贫穷,不是他们的错,但一切,都是贫穷惹的祸。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确实地关注一下弱势群体,关注一下这些贫困农民。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与可怜,而是具体的行动。占着中国70%人口的农民若不富裕起来,国家的富裕从何谈起?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5

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农民创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重视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农村投资环境,引进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如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主干水渠等的投人都由政府承担,且工程建成后,不计入水成本,尽可能降低农业灌溉成本。不断改善农村电力、供水和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等,推进了区域城乡一体化。

在经营管理上予以指导,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成长,激活了珠三角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农业为社会提供新鲜、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使农村劳动者同城市劳动者收入差距缩小。

例如,美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自建国以来从未放弃过,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制定一个适应21世纪挑战的有效的农村发展政策,美国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主要有四项原则:其一,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其二,联邦政府的职责是向农村进行投资建立新经济成功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技能等;其三,政府投资应该集中投放在那些增长潜力和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产业;其四,加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合作,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优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结构;要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为战略目标

近年来,珠三角农村已实现工业化,工业经济发展了,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污染企业,农业、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例如,2006年的珠三角某镇,面积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万多人,非户籍人口8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3亿元。工业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皮革、电子、化工、家具、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纺织业虽然对本镇的经济贡献较大,纺织业包含污染严重的漂染、印花、水洗等制造工序,对当地环境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是劳动力投放比重与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相匹配影响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提高,农村工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落后于现代化建设。

例如,日本长野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日本有名威士忌酒厂,建在白州峡,利用当地的泉水供酿酒外,利用森林来净化酒厂产生的废气,使酒厂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成为环境美丽而舒适的标准工厂公园。第二,第三产业导入农村。交通网络及通讯网络的建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劳动时间减少,农业作为第三产业化中的服务业已经开始形成。例如当地的果树栽培观光业,引来游客观光、收获。

针对珠三角农村以上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第一,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通信、交通、运输、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环境建设。

三、利用珠三角发达的工业技术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珠三角农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农业是人类生存基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永恒性产业。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应,绿色农产品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这是城市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和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发挥本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蔬菜、水果、鱼、肉、禽、牛奶、园艺花卉为主要的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产品价值增值率,创造本地一定品牌农产品,提升本地区农业的竞争力。

例如,近年来,珠海市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生态良好、特色突出、规模适度和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加速推进幸福村居创建进程,更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先后培育了以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有机水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园艺业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产品。其中,海鲈、南美白对虾对鱼类、有机米以及西芹、莲藕等绿色蔬菜成为珠海农渔业主导名优产品。其中20个农业类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44亿元。2013年12月珠海市农业产业暨创建幸福村居项目招商会成功签约46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0多亿元,范围包含金湾区、斗门区、高栏港经济区、万山区水产品加工、物流、生物肥料生产及应用、万山镇深海网箱养殖、农科中心农业培训休闲基地等13个农业和鱼林村公租房、幸福村居招商项目。

四、以珠三角农村城镇化为载体,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实现城镇与农业协调发展

珠三角农业应建成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农业本身外需要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生产服务,形成一个庞大的农业经济产业链,保障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例如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很少,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雇员却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20%,达到2100万人。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需要属于不同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企业的7.6人为其服务。在这个产业链中,除了农产品生产外,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教学科研等环节都要借助城镇的要素集聚中心、加工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等多种中心的功能为农业服务。这也可以实现城镇和农业的良性互动,农业既支持城镇化,城镇又引导和带动农业,实现了城镇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五、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法国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法国农业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法国政府管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到2009年年底,法国共有2900个农业合作社企业,社员50万个,雇员15万人,当年总营业额为824亿欧元。

因此,珠三角农村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技能、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作为社员参与农业合作社管理。

农业合作社应发挥如下效果:第一,连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纽带,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以团体的力量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通过议价的方式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强农民的市场话语权,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第二,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避免农产品生产过剩或者短缺,促进农产品稳定供给。第三,农业合作社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及国际联盟有关部门机构进行沟通,维护本地区农民的权益,并为本地区农民和农业生产争取补贴等国家财政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6

2.1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生产作业条件差

全市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抵御灾害能力较低,抗旱排涝能力差,存在“旱了不能灌、涝了不能排、大雨出明水、坝外地过水就绝产”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导致经常出现“水田淹旱田”的现象。同时,由于水田机械快速增加,对农田路破坏严重,不少农田路都成了“水沟子”,导致农民生产作业难、秋收运粮难等问题。特别是洪涝灾害造成部分乡镇农田路损毁严重,生产作业条件极差,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田路亟待全面整修。

2.2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

全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种植业,收入结构不合理。水产养殖业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江河泡沼的水面资源优势,名优特鱼养殖、加工还未形成规模。

2.3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

全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严重,新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已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自觉性低,仍然按照老习惯安排农业生产,不愿意按照新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实施。

2.4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未形成规模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能低、品牌杂、效益差,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土地流转进程缓慢,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

2.5缺少切实可行的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

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不配套,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匮乏,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处于断档状态,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使灾后畜牧业将面临更弱势产业处境。

3、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

3.1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及时修复水毁农田路、排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培育扶持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稳定水稻、玉米等高产稳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尽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3.2加快农业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谋划好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3提高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不断完善科技示范体系,全力抓好示范带、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依托农垦的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和管理经验,全方位开展场市合作共建,促进全市农业种植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3.4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全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粮食本地转化和精深加工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姻,打造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土地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粮食“订单生产”。

3.5突出资源保护、增殖和转变养殖增长方式及加快产业化

畜牧、渔业着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全力加快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7

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没有完善的物质保证,农村经济很难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设施不齐全。(2)电网不齐全。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生产力做支撑,落后的生产力无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2)农业产品的单一性,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的多样化生产模式。(3)大量的人口流出,使农村市场狭小,没有需求导致缺乏供应。(4)农村资源开采率低,导致大量的浪费现象严重,没有遵循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农村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政策制度的保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经济激励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低。

二、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行,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增加收入的方式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争相模仿,就形成了一大笔的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加大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农村劳动力在回流的后,能够采用城市里学到的高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少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违背了我国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这些都将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产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严重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长年奔波在外,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劳动力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部分依靠的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但是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与他们劳动相匹配的回报,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影响流动决策的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农村劳动力流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随着我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人员大部分选择了在本地就业。劳动力在考虑是否外出打工时,主要考虑的是本地的薪资跟自己去外地工作的工资对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明显一定的负向作用。

2.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没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明显的效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劳动者创造价值的需要。劳动者要生存就必须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员流动的影响较弱。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和生活环境的好坏,无法从根本上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比较大的间隔。虽然城市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但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长期外流,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这些问题都将导致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虽然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与城镇地区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上来看,实现了工业化的同时,工业会为农业做出贡献,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的建设。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在城市化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和发展政策,从而改善农村的陈旧基础设备,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以达到城镇与农村建设能够平衡发展。在控制农村人口外流方面,通过对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村劳动力采取政策上的优惠,使他们能够留在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国也相应的采取了各种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各方面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导致了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不足,没有有效地改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总之,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应当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把资金投入到既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上,又能够保留有足够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基础设施工作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8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村都是二元结构模式,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廖桥村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巴浪湖村奶牛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占到80%以上。这两个村有个体私营企业只有2家,且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传统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廖桥村农民收入70%以上的收入来来自于奶牛养殖,巴浪湖村农民收入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另一个是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少量的粮食收入,这两项分别占到了农民收入的30%和2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在扶贫解困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远,农民增收缓慢,低保户较多,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年龄偏大、身体残疾、长期有病、劳动技能差的农户中,廖桥村有低保户57户,巴浪湖村有低保户88户,低保户每月每户50元,一年600元,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

二、在在的问题

这两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存栏数急剧下降。由于牛奶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宰杀奶牛数量比较多,造成奶牛存栏数减少严重。在发展高峰期,廖桥村奶牛最多存栏数达到3500多头,现在减少到1000多头,巴浪湖村奶牛最多存栏达到5000多头,现在减少到1700多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奶牛减少5000多头,奶牛存栏数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农户养不起。存在着多养多赔钱,少养少赔钱,不养不赔钱的问题。养殖奶牛多的,淘汰差的保存好的,或者淘汰大的保存小的;养殖奶牛少的,有的全部淘汰,有的仅留几头,等待时机。

二是奶牛养殖效益严重倒挂。由于玉米和油料饼价格上涨,导致饲料价格随之上涨,而牛奶收购价格又下滑,目前挤奶站牛奶统一收购价每公斤1。6元,散户牛奶收购价每公斤1。4元,一涨一降,两项负担同时增加到农户身上。据了解,现在一头奶牛每月倒挂600元。过去,农户以每头1万元左右的高价买进,现在只能以每头5000元左右低价卖出,一进一出,两项损失又叠加到农户身上。据推算,一头牛在买卖当中就损失5000元-6000元左右。这样“一涨一降”、“一进一出”,导致奶农亏损严重,无力维持,只能忍痛割爱宰杀奶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廖桥村地下水位高,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制约,为扶持奶产业发展,市物价局、经委、畜牧局制定出台了生鲜奶最低保护价政策,园区每公斤1。7元,巴浪湖村既无养殖园区,也没有挤奶站,只能按散户价收购,奶业经纪人转嫁危机,压价收购,散户收购价比园区收购价每公斤低0。3元左右,靠养殖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

四是粮食种植效益低下。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政策补贴又少,种地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只能保吃饭,有的农民不愿种地,把土地摞荒。巴浪湖村由于受附近造纸厂排污影响,用污水灌溉,粮食产量只能达到正常地区的70%左右,企业每年给该村造成损失达100多万元,虽然经多方协商,但赔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五是村集体欠帐较多。这两个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近年来建村部、搞“两大工程”等,村上欠了很多帐,仅巴浪湖村负债就达7万多元,由于家底薄,收入低,银行贷款难,群众机耕、发展生产都没有资金扶持,发展缓慢。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两个村存在问题和实际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五补一免”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村党支部和村委员,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想办法、谋发展,不能被田暂时的困难吓住,不能被客观条件捆住手脚,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养殖园区、小额贷款、政策补贴等方面积极大胆地争取市、区、乡的项目支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稳定发展奶牛养殖。奶牛养殖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尽管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群众接受程度上看,奶牛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奶牛基本形成了农户+园区+企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奶牛的政策,为奶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两村奶牛养殖时间比较长,发展基础比较好,奶牛养殖也是农民主导产业。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稳定奶牛数量,咬紧牙关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奶牛养殖。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9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因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

2.2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2.2.1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很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2.2.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2.2.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2.2.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农村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然而,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小,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2.2.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发挥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

2.2.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10

一、前言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富强不只是依靠城市的带动,还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为最终目的。我国农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强大,农民才能够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享受国家富强带来的美好生活。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非常曲折和艰难,农村的经济发展绝大多数都是靠土地、资源或者劳动力来维持的,而且村级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具体的规划和方针政策,没有一个科学合理、适应农村现状的经济管理方案和制度[1]。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日益迅速,越来越多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但是村级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或者是预期的村级经济发展目标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村级经济管理虽然在逐渐完善,并且也有在逐渐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现在我国村级经济管理,需要一些改革和完善措施,使其知道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规,让农村资源和劳动力的付出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村级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村级经济发展总体趋于上升的趋势,农村经济水平提高也有着很大的提高,但是村级经济在发展进程来说,村级经济发展还是非常曲折和艰难的,村级经济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2]。

1.村级经济管理起到一定规范作用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够放任自然,现在我国村级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管理措施的,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总体上还是处于上升阶段。村级经济管理能够使农村经济发展有短期的目标,能够使村级企业和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方向。而且在党的方针政策扶植和指导下,村级经济管理能够起到规范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不至于处于混乱状态,并且能够使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投入有一定回报,村级企业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但是村级经济管理只是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并不是非常完善和健全,不能够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农村资源、劳动力和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不能够符合农民心理需求,还需要进行完善和改革。

2.村级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

我国的村级单位数目众多,而且规模大小,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很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非常艰难和曲折的,村级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处于上升的阶段,并且人们生活水平相对以前有所其高,但是现在由于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劳动脱节,农民对村庄的经济状况了解很少。村级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体现在没有一个较为正确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并且农村经济状况量化不到位,农民对村庄经济发展目标认识不明确。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局面,农村的资源和劳动力没有更多自,出现投入大回报小的局面。

3.村级经济管理差距较大

我国农村众多,但是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有的村级单位经济实力非常强,但是也存在很多村级单位甚至不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生活水平和认识较低,村级经济管理差距也就会出现较大差距。许多发展较好的村级单位,由于资源、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原因,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模式,村庄经济管理水平较高,村庄的经济运转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但是有些村庄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和生产力水平等原因,经济实力非常薄弱,所以经济管理也就被忽视,走向一个恶性循环的经济发展状态。

三、村级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村级经济管理要根据每一个村庄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到村庄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摸索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使农村经济良性发展,让诚恳朴实农民的劳动和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3]。

1.加大村级经济管理的政策扶持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国家非常重视城镇化建设,所以注重对某些大城市或者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的发展,并且给予相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但是农村经济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村级经济管理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生活,每一个村庄都有着自身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国家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政策扶持,让村级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广阔天地,让农民掌握更多主动权。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在科学管理下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让农村资源、劳动力投入和产出成正比,企业真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强化经济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人才

农村经济管理不能够一成不变,也不能够都以相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经营所有的村庄,并且现在农村没有素质较高,认识全面的管理人才,所以村级经济管理需要强化经济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人才[4]。只有引入高素质管理人才,村庄经济管理才可能有一个适应村庄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有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对村庄经济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够让所有农民参与到村庄经济管理和建设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亮化村庄经济状况和管理措施

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村领导、城市和国家,所以村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了解村庄经济状况和管理措施的权利。也只有亮化村庄经济状况和管理措施,才能够团结村庄成员,是村级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更为高效,每一个村庄成员都有一个共通的目的,并且为了村庄和个人经济发展努力奋斗。

四、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村级经济管理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每一个村庄都必须有科学合理、正确前卫的经济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更加科学,农生生活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武德.创建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探索与实践[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陈洁.中国村级债务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11

1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农村经济状况与幼儿的身心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影响可能会表现在幼儿成长的各个方面。

1.1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生理成长和健康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显著影响了幼儿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家庭经济环境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多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和有关成长追踪案例表明,从幼儿出生开始经济状况就已经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幼儿,可能会造成子宫内生长延迟或神经性行为成长不充分。出生后这些幼儿能得到的照顾也相对较少,很多幼儿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而成为留守儿童,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可能会有很多牵连性疾病,从而给幼儿的发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教育环境和心理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仅与健康状况有关,而且还会影响幼儿家庭内成年人的教育思维。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家庭,人文素质也相应更高,在科学育儿方面投入更多。与贫穷地区的孩子相比,出生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儿童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想法,而且对知识的渴望也更为理性。换句话说,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关注度和家庭幸福指数。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往往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也相对更和睦。由于收入较高,周围环境经济发展指数较高,幼儿的成长不会牵扯特别复杂的人际交往因素,心理发展相对较为平衡[1]。

1.3经济状况与父母职业情况的联系

学前教育领域内的某些研究者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对于未来成长的抗风险能力,与经济状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网络经济在农村不断兴起,很多农村当地的老百姓借助网络经济改善了生活条件。经济状况较好的父母往往更为自信,幼儿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内,看到父母不断地努力和成长,长大后更加自信,认可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条件,同时幼儿的学习策略和生活习惯也会更科学。

2保证农村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不同农村发展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幼儿的认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硬性指标,具有波动性,同时也是一定发展范围内的不可抗力。在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的情况下,为促进农村当地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运用和调动各类家庭经济资源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效果非常显著,而家庭内的物质资源丰富,会导致幼儿所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从村级行政单位角度入手,配合当地教育部门的有关指示,充分调遣家庭及村级区域的教育资源,从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方面入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并且带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例如某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给幼儿准时打疫苗并进行相应体检,一旦出现一些妨碍幼儿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当地农村行政机构就会发挥相应的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幼儿健康和成长的关注度,对于幼儿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应调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从整体角度提升幼儿的健康成长水平。

2.2优化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氛围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握经济发展对幼儿家庭环境氛围的积极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使不同家庭的养育风格产生了差异。借助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优化幼儿成长的环境,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师引导幼儿家长在幼儿亲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地实际经济发展状况,采取更为简约的教育方式,优化幼儿成长的家庭氛围,使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丰富。经济发展促进了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通过社会性宣教促进科学育儿思路,是当地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应该主抓的发展内容。例如很多幼儿教师借助微信平台了解幼儿的成长空间,分享相关资料,并且积极跟进幼儿家长的教育思路,落实幼儿家庭内亲子关系氛围,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能够使农村当地的亲子教育意识不断进步。幼儿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条件息息相关,经济环境的发展带动了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

2.3发挥村委会的中介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12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建议措施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作为分析和评价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的重要手段,其能全面的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以及规律用数据直接的展现给政府或者是相关部门,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本文将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现状以及质量改善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建议或意见。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的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统计农民的收入来源及状况,以便政府部门和村委书记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现状,使得他们在制定农村各项经济政策时,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在零九年了一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文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的工作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安排,使得我国的农村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也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给政府和村委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把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上来,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体系,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意识,从而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以便更好的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对农村经济统计的干扰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有一项数据是用来评定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根据,那就是当地农民每人平均的纯收入,这项数据不仅能衡量当地的经济状况,还是评价政府部门以及村委会各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尽管每年各级政府都在向下一级任务指令,要求每年农民的平均收入都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增幅,这就造成了政府工作人员在统计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时弄虚作假,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只在表面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与实际发展大相径庭,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方案制定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数据统计困难且存在偏差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最困难的的问题就是统计需要覆盖的范围太大且统计指标的种类繁多而且杂乱。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不仅要统计每位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还要统计当地各种企业的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这给农村经济统计的工作人员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并且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各行各业都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他们的收入来源也是多种多样,这就给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又增加了难度。

(三)投入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经费不足每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资金的辅助,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之所以还存在工作难以持续以及工作人员懈怠等恶劣情况,最大的原因还是政府部门没有将这项工作列入到财政预算的清单上,使得工作在开展时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不得不停滞,这既影响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服务的技能得不到良好的提高,造成了农村经济统计的质量也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四)农村经济统计的方法老旧目前的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跟以前大不一样,这不仅使统计的项目变得多种多样,也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工作量和难度也加大了不少,所以创新统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就变得更为迫切。但现目前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方法还比较传统和老旧,并且其工作评价的体系也还存在漏洞,所以在遇到难以应付的统计数据项目时,就经常采用估算的形式,使得统计的结果缺乏准确性和严肃性。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创新统计的方式方法,跟随时代的的进步,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的改善增添新的活力。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的建议及策略

(一)深刻认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任务和作用在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之前,首先要对该工作的内容和作用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工作人员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使得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和作用。因此政府部门或者是村委部门要在日常的会议中着重强调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合理的将各项任务分配给对应的工作部门或人员,同时做好相应的检查督查工作,保证其每一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同时政府也要监督和指导乡镇对这方面工作制定好规范和要求,落实责任和义务,多招收擅长统计工作方面的人才,从而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

(二)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抽查工作由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评价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对待。如果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误差或者是遗漏,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要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抽查工作,对所统计的数据要及时分析和研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加大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目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的重要策略就是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从而建设信息化统计网络平台;另外还要对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技能。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使得工作人员能对统计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一系列的方案措施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所以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同时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去,从而使得该工作能顺利开展和进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方向。

(四)应用信息技术设备提升工作效率由于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应用,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也要跟随时展的脚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统计的工作中去,这样既有助于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还能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统计工作的覆盖面和涉及区域更加的广泛。另外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还能将收集的数据更快处理和分类,增强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对于我国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方案都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尽管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该工作予以重视,对存在的难题逐个分析并解决,积极研究和分析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的措施和途径,就能使得农村的经济统计工作有一个更高的上升空间和平台,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篇13

一、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十分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农业经济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得到农村金融的巨大支持。首先是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观察,一般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之中的示范性单位来进行服务的,如此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最广大的农户群众。其次是从农信联社的资源优势来判断,金融职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尽情地发挥,主要就在于其能合理地分配相应的资金发展优势,而且还能缓解资金匮乏的实际状况,强大地支持农村地区金融行业取得新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信用联社的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了产权关系不够明确;既非从属于合作制也不应从属于股份制,而且还应能提升信用贷款对外发放的质量。因此,致力于提升我国农村金融行业之发展,确定农村信用联社所具有的产权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加之贷款等与之有关业务的不断拓展,必须创建合理的信贷规则,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资金的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金融结构上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积极改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备了相当强烈的推进作用。同时,在金融结构调节之后,可很好地调整现实之中的实体经济,从而为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从客观来考虑,开发我国农村金融,可不需全面满足农村经济体系之中的多元化之需求,这就应当对农村金融市场实施不间断的长期考察,而且随农业需求而落实改革来进行支持。在改革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理应予以相应支持。比如,可以在健全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上加以支持。当前我国农村融资市场包括了外援融资以及间接融资等不同的组成部分,然而事实上此种融资已难以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有鉴于此,唯有持续拓宽融资工作的各项途径,切实而有效地控制成本,有效降低贷款频率,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实现新的调整,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同步协力增加。当前,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三是农村金融效率之提高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与金融结构以及金融规模比较起来,金融效率能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产生的作用要稍微弱一些,然而其调控起来却更为便利。运用实践可以表明,为了切实发挥出金融的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还需把平衡机制全面落实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日常运作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彼此之制衡,如此才可保障我国农业经济之增长及其所获收益。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量已成为未来发展过程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协调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作用已经出现了逐步弱化,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就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农业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功能。我国是举世无双的人口大国,和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的同样情形是,农业人口始终占据了我国人口总数之中非常大的比例。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相当多的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作用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以至于诸多金融资源与机会均被用在开发别的产业上,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农业经济一直以来处在十分薄弱的地位上,同样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未能实现良性发展。笔者觉得,农业经济在诸多经济类型当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别的类型产业只要得到了发展,肯定就会弥补农业经济在发展当中的各种不足之处,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实现新的进步,而实际上诸多不同经济类型和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往往都会产生极大的竞争性。对工业与别的产业的过度重视,就会造成农业人口出现进一步的减少,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三、关于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开发创设出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此过程之中,农村经济为了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必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的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其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正面推动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然而农村信用联社所提供的资金又是相当有限的,且提供的时间比较短,这就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之发展。为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时要对农村信用联社实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让现代产权制度能够运用到农信联社之中,这就十分有利于帮助农信联社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产权关系,而且在联社的利率、税收以及收益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之中,要十分重视经济效益,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信联社的经济效益,让其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从而切实提高农信联社所具备的资金供给力,稳固其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奉献出更多的力量。在引入公司治理结构之后,就应当要求农信联社在发展中更为注重确定自己所具有的实际定位,在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的范围,进而得到更多的记经济效益。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就有力量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之中,农村商业银行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设出十分有利的条件。然而,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只依赖于信用联社是极难满足农业领域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为此,一定要强化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彼此合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崛起之中,应当通过分散化经营来增加市场份额。这是由于小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小规模资金,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往产业化进行发展,对资金所具有的需求在飞速增长。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发挥合力来满足农业经济对于资金所具有的各项需求。

(三)强化对民间资本的运用

在我国农业经济开发之中,民间资本所起到的作用正在变得愈加显著。通过大力引导民间金融往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开发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就农村金融的开发状况来判断,我国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还不够健全,这就为各类民间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然而,我国民间资本借贷还缺乏正规化的制度约束,因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其重要问题就是借贷的利率太高,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开发的成本。因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所以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当高。这一民间金融开发方式会极大损害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有鉴于此,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应当紧紧依据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强化对于民间资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以此来推动民间金融往专业化、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要不断健全规范化运行机制,对民间资本经营的范围、运转方式等实施严格监管,从而确保其能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政府部门支持机制

对我国农村金融机制的健全完善来说,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健全的扶持政策,而且应当规定各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从而健全对各方面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真正做到产生问题时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政府部门还应不断增加对农业经济之投资,切实调整农村金融体系的税率,从而推动农村金融之中的融资发展,实现更为高效化的管理与服务。

四、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之下,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彼此影响,而且还彼此制约,一定要加以高度关注。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就应当全面运用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等两大关键元素,应用其彼此促进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发展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有我国的农村金融实现很好的发展,才能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彼此联系的密切关系。

作者:马春紫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路阁,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13(07)

[2]张宇青,周应恒,易中懿.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

[3]齐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