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实用13篇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1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2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字词含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例如,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习惯,这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会发现生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源头。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我们把课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练、记忆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让学生从教材中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情感、审美等,从而实现学生和课文作者的交汇、融合,甚至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学知识,去体验、解决社会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上语文课《窗》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后,在这堂课的结尾部分,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你上去扶吗?有的学生说要扶;有的说不能扶,担心被讹诈;有的说扶是要扶的,但是要有人作证。这个问题引起现场师生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使“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引人入胜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终进入文本的深处,在感同身受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不就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的语文素养吗?

(四)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比如导入新课“冗长乏味”、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示答案“理直气壮”、课外拓展“耗时太多”,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或效率不高,或预设太强,或虚假作秀。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得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勾画批注法。圈点,是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在文章重点句子、词语等处做上记号。批注,即指对文章的评论、鉴赏、质疑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勾画批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影响终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朗读品悟法。语文教学的一切离不开读,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会意、在读中品境、在读中析法、在读中体情、在读中悟理。

3.利用资源法。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这好比医生看病离不开医疗器械和药品等资源一样。语文课堂教学有哪些资源呢?课本、学生、教师这是三个基本的资源。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学就是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的有机对话。”此外,语文教学的资源还有多媒体、黑板、学案等。教育家鲍里奇认为,多样化教学是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之一,其方法为综合运用学习材料、设备、展现方式等,多样而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应该综合运用学案、课件、板书等辅助教学手段,从而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把这种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中学生的升学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3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

2003年,联合国经合组织《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研究报告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报告认为核心素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个人生活的成功有赖于核心素养发挥能动作用;第二,社会运行的健全有赖于核心素养发挥能动作用。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报告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如下定义: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过上自己想要生活和实现社会秩序运行的必备素养。无论是联合国经合组织还是教科文组织,它们对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都是宏大抽象的概念。语文课程研制专家认为:将核心素养概念代入到语文学科,应当将其定义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二、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个着眼点

1.着眼于语言层面素养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是语言积累与运用,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关键的能力,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和保障。具体而言,语言积累与运用即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一定语言经验,从而获得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方面的信息,提高交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目前关于初中生语言积累与运用层面素养具体有五个方面要求:

(1)主动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语感。

(2)根据语言实践经验对所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进行有机联系,并以体系化的语言结构系统呈现出来。

(3)高质量地完成语言交际活动,理解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4)与不同身份、地位、职业、性别、年龄语言对象沟通交流时,能根据交际场合适当选用相应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语言。

(5)通过大量的语言交际活动,尝试将自己获得的语言经验转化为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加强对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层面素养。

在P者的语文课上,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记录本要美观大方,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我的语文世界”。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将本次课所感所想记录在册,积累好词好句。课内积累还不够,我会定期给学生推荐拓展读物,将语言材料的积累延伸至课外。以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教学为例,很多学生摘抄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类的句子,兴致勃勃地在晨读课上朗读。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材料积累经验,我还给他们推荐了张晓风《春之怀古》、周作人《北平的春天》、老舍《大明湖之春》这三篇佳作,请学生对照鉴赏。第二周的写作课上,我布置了“拥抱春天”这一命题作文,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春天。通过这样的方式,语言积累的目的顺利达成,学生也进行了有效的运用。

2.着眼于思维层面素养

思维是语言内在的存在,一切语言积累与运用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外与内、表与里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第二个关键问题。目前关于初中生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语言背后所描绘的文学形象进行鉴赏。

(2)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系列活动,提高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认识,有条有理、文从字顺地发表个性化见解。

(3)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人际交往,掌握基本逻辑规则分析方法和一定判别语言。

(4)学会运用辩证统一的批判性思维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力求使用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语言现象和分析文学形象。

(5)有意识地反思个人语言活动,逐渐提高语言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回顾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所谓思维提升与发展层面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这与长期应试教育思想和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泛滥脱不了干系。出于全面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课题这一目的的考虑,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抓住课堂每一个有效时机,渗透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教学中,很多同学纷纷感叹于元方的诚实守信、能言善辩,但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元方捍卫自己父亲的尊严固然值得赞许,但是从为人处世角度而言,“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却“入门不顾”这种行为,在长幼有序的东汉是否不太礼貌?笔者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看法,而是请全班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友人失信于前,怎能再用礼法要求年幼的元方?还有学生认为:虽然友人失约,但是元方以长者口吻训诫,事后更是闭门不见,实在有失风度,反而显得有些小气。围绕同一个问题,两派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而不是全然相信教材,长此以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在话下。

3.着眼于文化层面素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初中语文教育应当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目前关于初中生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层面的素养有如下两个方面要求:

(1)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主动承当起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

(2)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语言文化,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接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遵循这两方面要求,笔者所在班级积极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鉴赏会”“唐宋元明清,文化我来说”“从文学作品,窥见时代文化”等活动,学生兴致颇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全体语文人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意见》明确指出:“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课题,初中语文教学还应当加强对考试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确保核心素养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4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有情感的儿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给予他们的应该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一种灵动的实践,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种温暖的生长。对于和来说,语文学习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趣和迷人的魅力,才能够吸引儿童,让儿童喜欢上语文,爱之,学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之”,这“乐之”,皆为一种情感,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试想,儿童对语文倘若没有这样的一种“好之”“乐之”的情感,何来学习语文的兴趣?没了兴趣,又何来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致力于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用炽热情感来酿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浓度。儿童这种对语文“好之”“乐之”的情感是在亲历学语习文的实践中潜滋暗长、日益养育起来的,容不得丝毫的懈怠和伤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带来的必将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心灵的激荡,一种精神的陶冶。语文学习呈现给儿童的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思想的旅行,而不是一种无边的题海和机械的操练。这样,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就不是一种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一种活泼泼的智慧。这样,他们对语文的情感自然就是满腔的热爱,而不会是一脸的无奈。

情感需要情感来孵育。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教师首先要对语文充满着情感,成为一个热爱汉字,热爱母语,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教师当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去影响儿童,激发和唤醒儿童对汉字、对母语、对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情感也需要实践来培育。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还得把儿童置身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当中,切实地让儿童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揣摩和感受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习得方法,生成智慧,进而对语文产生一种美好的情感。

情感还需要智慧来化育。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还得要有一种落雪无痕的方法和润物无声的智慧,以此来化育儿童的语文情感,吊起他们胃口,使他们对学习语文拥有一种“饥渴感”。而儿童一旦有了这种“饥渴感”,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内在动力,就会乐此不疲地去亲近语文,学习语文,享用语文。

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一种真挚的情感,他们就会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不待老师教,他们也会主动地去学语习文,享受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无穷快意。

二、 习得语文知识,校准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

有研究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可见,知识是形成素养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淀,语文核心素养从何而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传授的,用知识来校准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这里的宽度,不是传授知识的多与广,而是知识的少而精。所以,在教学时,要善于取舍,精准发力,遴选那些少而精当的、富有生长力的种子知识来让学生学习、积累,因为这样的知识才最具力量,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生成核心素养。这是其一。其二,要潜心研究学生将以何种方式来学习这些富有生长性的种子知识,才能又好又快地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变化为智慧,积淀为素养。

语文知识,就是关于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于此不难看出,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要着力强调这么几点:

第一,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而,它是因文而学的,且有一定的必要性。

第二,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切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而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第三,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切不能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定义,也不能把概念作为考试的内容。

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宗旨,不要机械刻意地来传授知识,而要让知识的学习变得自然而然,且富于生长性。比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必然要让学生学习到“借物喻人”这一写作知识,但我们切不能把这个知识只当作一个知识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它就行了,而是要凭借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现象,揣摩、感悟“借物喻人”的真实意蕴:第一,所借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要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第二,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重点描写,要把“人”的特点寓于事物特点之中,如此来还原、拆解、建构,学生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对“借物喻人”这个知识有了深刻的领悟和把握。这样,“借物喻人”这个知识点,就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变得立体而丰满起来了,自然就积淀成了学生的一种知识经验。这样,他们今后在阅读到类似文章的时候,或者用此种手法写作的时候,就有一种阅读和表达的智慧。如此日积月累,核心素养就会在这种反刍、内化、运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形成。

三、 掌握语文方法,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该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使得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此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方法的获得当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方式上,要强化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生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富有创意地学,乐此不疲地学,在学的实践中不断操习,不断积累,进而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手中得有一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从语文学习兴趣的角度看,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运用有效的方法,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从语文学习方式的角度看,教师要能够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语文的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予一种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真正地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读书、真实的思考、真实的发问、真实的探究、真实的合作、真实的表达的过程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从语文学习目标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不只是语文知识,而是以课文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字、词、句、段、篇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自能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识字写字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从字音上,要学会借助拼音、请教他人和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区别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从字形上,要学会通过图解、猜谜、编儿歌、换部件等识字法,记住字形;从字义上,要学会与词语的理解相结合,能够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弄清字词的意思;从书写上,要学会笔顺笔画规则,能够正确、规范和美观地写好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又如,在阅读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实,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就能够在生活中自主阅读,自能学习。

四、 砥砺语文能力,垫起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也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人语文素养的一把尺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在语文实践中得以培养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砥砺能力,用能力来垫起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

砥砺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咬定语言文字不放松。教师要能够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语文学习资源,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并让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语文实践中来。课堂上,要关注和利用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现象,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学生置身于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的情境中,能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汉字,并能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能善于倾听老师和伙伴的说话,并能听懂他们说话的意思;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讲清楚、说明白;能专心阅读,潜心会文,并能用准确、凝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能读中学写,自由写作,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课堂外,可以让学生去收听广播,阅读书籍、报刊和各种说明书,讲述故事,与人聊天,上网浏览、发邮件,等等。如此这般,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的^程,体会语言文字的意味和情味,揣摩语言文字的分寸和美感,感受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探索和发现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学生在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经历”演变为“经验”,进而形成一种一听就明、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语言文字运用智慧。

砥砺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语文实践的本质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习得语言文字表达智慧的思维过程。所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要遵循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所采取的方式不是机械的灌输,也不是烦琐的操练,而是充分利用语文资源,精心创设一些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期待,引领学生潜心钻研,能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静思默想中探究问题,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历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实践一旦有了思维力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会有思想的质感,有生长的活力,言语思维能力也就会有更好地发展。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5

一、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简述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认知与非认知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学术、知识,后者包括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根据龚亚夫的论述,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情感、学习观念、出来品质以及通过英语学习形成的人生价值观等。概言之,初中英语教学既要帮助学生积累英语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活动设计

英语活动是提升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活动应当着重于以下几类英语活动展开设计。

1.精心设计生活化活动,寻求核心素养活水源头。英语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语言学科,这就要求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保持英语学科的时代元素,使英语学习充盈着浓郁的生活味道,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既有语用体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生活成为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活水源头。

如在教学广州牛津版“Writing a tourist guide”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内容,课堂设计了一个热身游戏活动:介绍世界各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学生除了介绍自己熟悉的景点外,同时介绍了“Sheshan State Resort,Nanjing Road,Yu Garden,Shanghai Museum,People’s Square,Nanpu Bridge,Oriental Pearl TV Tower,Pudong New District,Water World,Shanghai Grand Theatre,the Municipal Hall。”

这个热身游戏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使学生自主积累了一些地名词汇,也激发了学生对导游行业的兴趣。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真切的体验,无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将英语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重视开展生动情景化活动,唤醒核心素养培养意识。英语交流离不开特定的语用情境,初中英语要重视开展生动活泼的情景化活动。教师要根据英语教学内容与语言训练的主题,尽可能营造逼真的语用情境,不断强化学生语用意识。学生在外在语用情境的反复刺激下,核心素养意识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唤醒,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全面提升自己“读、写、听、说、译”等综合素养,并且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增强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

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others”教学活动设计中,笔者就先让学生各自交流自身的优点,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优点。学生参与课堂的自觉意识被唤醒,在情景感染下,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本文的语法点与知识训练点,尝试用英语表达“我们能向他人学到什么?”

这样不仅大大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的生硬感与单调感,也使本文的知识点得到有效训练与运用,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认知因素发展,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交际能力。

3.融合趣味性与益智性活动,激活核心素养运用意识。任何一项英语教学活动都是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手段,活动的趣味性必须要与学生智力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融合趣味性与益智性活动设计就是要通过有趣的英语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由状态下积累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运用能力,达到激活核心素养运用意识目的。

实践表明,初中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英语知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惰性知识,这些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运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不利于激活学生核心素养运用意识。融合趣味性与益智性活动设计,则是通过更丰富的学习方式与手段,例如英语活动游戏、英语情景剧、角色扮演、猜谜、击鼓传花等,寓教于乐,在快乐的英语活动中促进学生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共同发展。

如在单词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的单词掌握水平,笔者改变传统单词听写做法,引入做游戏活动,学生根据提示,开动脑筋,大胆猜测;在句型训练活动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小组对抗赛,一个小组提问,一个小组问答。例如“Unit 1 Making friends”句型训练,通过(1)A: What day is it today? B: It's…(2)A: What's the date today? B: It's…引发学生参与意识,再由此延伸开去,模仿类似句型由学生自主发挥。趣味性与益智性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的英语积累,有效激活学生核心素养运用意识。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它对中学生未来英语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积极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提升的路径,唤醒学生自我素养培养与提升意识,为学生终身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6

根据修订中的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吸收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批判接受外国文化,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沟通。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与英语学习过程紧密相关,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学习能力体现在对学习能始终保持较高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进行合理学习。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与发展自身能力

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养。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不能只以语言能力和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而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目标。英语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转变观念,改变局限于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 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7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这场席卷全国的讨论中,如果思想缺席了,也就容易于不知不觉中偏离承载课改高速列车的3.0跑道。

在教学一线有着这样的真实课堂:同样执教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两位老师设计了一模一样的问题,教学起点完全相同,教学落点却大相径庭。

甲老师是典型的教教材,以了解有关风筝的常识为目标,是指向知识积累的教学。

乙老师是用教材教语文,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捕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关注方法支撑下的目标达成,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连起来说一说”这一举措颇具发展性,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很语文!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想一想: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如何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一、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发表了影响世界的著名论点:“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忘掉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科知识,“留下的”是带得走的且与学习者相伴一生的素养。素养具有稳定的特性,与人的生命活动密不可分。

素养是人身上的综合品质,存于内而现于外,本无“核心”与“”。所谓核心,不过是一种更明确的宏观概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带动更细微的内容。从学科看,核心素养并不单指某一学科的知识,主要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储备与情感态度;从课程看,核心素养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实施和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

就语文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文化感受力与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释义

其实,素养是综合的,本不可分。分解开来说,是为了表述和阐释。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可以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我们知道,语文是母语教育,思S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三个方面都和语言建构与运用如影随形,呈综合推进的态势。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核心推动力。一旦言说,都是以个人生活经历、思维品质、文化修养、价值体系等生命状态的全息为背景的。

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如果把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更加宏观的概括,阅读力和表达力是语文学科最核心的素养。

三、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文天祥有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老师站在课堂上,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技术,学生才不迷惘,教学才能有效。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骆应华老师执教阅读课――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时,设计了一张学习单,引导学生“探究环境描写,感受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这张学习单,一共用了三次。第一次,把写小屋内和大海上环境描写的关键词找出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次,以段落最后一句话“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为例,引导学生读其他几处没有提及桑娜心理的环境描写,揣摩桑娜此时的内心,读出并填写隐在的信息――培养学生推想的能力;第三次,横着看,竖着看,整理运用提取的信息和读出的隐在信息,发现环境描写映照人物内心――培养学生梳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有策略、有支架、有实效。自然地,核心素养有了落地的力量。

重庆市大渡口区庹家坳小学许丽佳老师执教四年级表达课《鼠小弟的小背心》时,确定了三大教学目标:①在绘本阅读与想象合作中,运用对话描写把朋友找鼠小弟借背心的过程写清楚;②在习作交流与分享中,学习合理运用提示语提升表达效果;③使用修改符号加工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体验表达的乐趣。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任务驱动,激发语言表达动机。借助绘本,创设交际语境,让学生们走进童话故事的情境。通过任务驱动(个人任务:运用对话,完成一个情节。小组任务:串连情节,合成一个故事),唤醒学生的表达冲动,明确自己的表达任务,知晓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价值。组内交流(选择哪几个朋友依次向鼠小弟借背心,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发现情节发展的隐性线索。组内沟通,选择写作材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体现“1+1>2”的小组合作学习价值奠定基础。

环节二:尝试表达,调动已有方法经验。全面调动学生已有表达储备和生活经验,给足时间展开想象,聚焦借背心的理由和鼠小弟的回应,把借背心的对话过程写清楚,以顺应表达的自然发生,找到学习起点。

环节三:交流反馈,领悟对话描写方法。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尝试使用已有认知去解决问题,当孩子未能有新的进展时,老师提供支架:①提示语在前面,用于强调说话人心理、动作、神态的细节;②提示语在中间,用于分隔说话人要表达的两个意思;③提示语在后面,用于表现说话人接话快,不假思索。从而,变给方法为要方法,满足了学生的真实表达需求,学习了巧用提示语的方法和策略,获得了新的增长点。

环节四:修改习作,运用对话描写方法。明确要求,给足时间,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支架修改加工习作,去真实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增强表达自信。

环节五:回归绘本,展示读写童话成果。回归绘本,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中认识不当的请求会带来伤害,但得体的言行会让人春风拂面。在小组合成童话故事中,让学生体验“1+1>2”的小组合作学习价值,获得表达成功的美好体验。

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关注教学行为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如果把教学行为比作枝,把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核心素养比作根的话,根就是地下的枝,枝就是空中的根。只有打通枝与根的联系,语文学习才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核心素养也才有落地的力量。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8

【作者简介】张凝,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东莞,523000)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且各学科都在探讨如何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制订本学科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内容标准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呢?为此,龚亚夫教授提出了通过“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构想,即倡导将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与语言交流目标融为一体。下文,笔者将结合他主编的外研社版《新维度英语》教材中的课例,从挖掘教材中涉及核心素养的内容的角度展开论述。

《新维度英语》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了“语块教学,TPR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四个板块,其中语块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学习目标语言,TPR教学用于操练目标语言,对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性地运用目标语言,故事教学则是创造性地运用目标语言,四个板块相互联系,层层推进,融为一体。每个板块不仅设计了语言交流目标,还隐含了发展学生思维认知和社会文化方面能力的学习内容,这为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提供了空间。本文将以第二册Unit 4 Draw a tall boy为例,阐述在这个以“对比的重要性”为主题的单元里,如何达成英语多元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语块教学:初步感知目标语言,感知对比的必要性

语块教学部分设计了“a thin girl,a fat cat”等语块及其对比图片,而thin,fat,tall,short等词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明确其意义。该板块通过呈现对比图片为学习者提供了对比的情境,使学习者更加容易理解语块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该板块的学习,学生也能初步感知对比的必要性,并甄别语境所发生的意义,这渗透了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理念。

二、TPR教学:选择操练目标语言,分析对比的重要性

TPR教学板块设计了几组对比图片――a big dog and a short boy,a small dog and a tall gril,a short gril and a fat cat,a big dog and a thin boy,这些图片能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big,small,short, tall等单词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词,填入文本里的插图中,以此检测学生对单词意义的理解。该板块的设计渗透了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为发展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提供了空间。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判断图片中不合理的部分有哪些?还可提问学生,假如让你领养pets,你会领养什么样的宠物?等。学生可通过几组图片的对比,体验对比的重要性,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对比分析中体验“The right is the best”的理念。

三、对话教学:接受性运用目标语言,体验对比的双重性

对话教学板块设计了Jack到商场购买玩具的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接受性地运用fat,long等目标语言。该板块隐含了双重对比,一是不同类别之间的对比,即将兔子与其他动物玩具对比;二是同类玩具间具体细节的对比,如两只兔子玩具之间的对比。该板块既引导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又渗透了分类的思维方法训练,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同时还渗透了购物方法的指导等人文内容,该板块在培养学生用评判性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物品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

四、故事教学:创造性运用目标语言,感悟对比的深层性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9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教师应结合学科知识的发展,适当增添新内容,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具有广博的课外知识,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发掘有用信息。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困难,引导他们主动克服困难,养成热爱学习、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10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11

其实可以表达为:素养 =(知识 + 能力)态度。那么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学科它的学科素养必然就是重中之重。其实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上是有借鉴的,比如:

国际语文课程改革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有:

(1)阅读、理解、评论多种文本;

(2)掌握写作过程和策略,理解写作的功能指向;

(3)在研讨、评论、演讲中,运用信息表达创新观点。

然而我们国家则是: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语言体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完成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课程改革的“再出发”的标志是教育知识观的转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把核心素养放在基础地位,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响应政府的决策,以核心素养标准为指导,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广大的语文教师必?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任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事先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及其价值,并用它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环节。

二、改变自己,转换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要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高要求、高效益到适当降低要求,留有发展空间;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师者形象。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12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摒弃,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逐步过渡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将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语用与语感、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包括:丰富的语言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表达包括: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与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自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经历了“问题―思考―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应该发展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基于我校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我们也在尝试做基于篇章的整体开发,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单元整体开发是以主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g,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习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单元内容以语篇的形式整体呈现,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现。教材的有机重组和有效利用是教师利用教材和调试教材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坚持“基于实际学情”的原则,通过“数字环境下情境教学”与“个性发展”两条线索双螺旋发展的设计与开发原则,将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开展交际活动。

(二)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我校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使课堂成为培养英语学科良好学习策略的阵地,成为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时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原因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一过程进行“翻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疑―导―练”的整体操作框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是“生本课堂”的学习理念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新型模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基础。借助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就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语言体验,创设语言氛围,逐步形成英语学科必备的品格和特点。“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我们组的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这一重大转

变。例如程欣老师的一节课,就是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师、张迎婕老师等也都进行了课堂改革,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让“核心素养”理念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开花,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会构建高品质的课堂!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篇1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