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用13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

二、读析结合

剖析法应先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灵魂。感知整体时,可采用“快速阅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即所谓“一目十行”、“好读书,不求甚解”。然后重在挑选最能表现全篇中心的词句,联成网络,确定最能体现全篇中心的段落,拟出提纲,甚至可以画出结构示意图、层次关系图等显示全文内在联系,提示章法特点。此时,程度好的学生已不是停留在单纯记结论的学习阶段,而是在剖析中不断发现奥秘,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领会和学到方法,“渐渐向里学到精英处”。再加上教师的点拨,离“学得其法”已不远了。

三、读比配合

比较就是将自读课文与同类课文放在一起,辨别异同,或将自读课文中某一知识点与同类课文中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分析异同,来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使学生在辨别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按单元编排课文,在自读课前,都有两三篇讲读课已上过,并且都是同类“例子”。因此,处理自读课,已具备了有利条件,即可在本单元内做“生熟”配比。学生在此中体味异同,一比而往往得体。甚至有的还可较快地推断或发掘出产生异同的原因。比较阅读法,从思维方式上讲,是“纵横性思维”。纵问,即问一课文中的选点对比;横问,是两篇或多篇的横比,两者中以横比为主。

四、读写配合

课文是最佳的模仿对象。自读课文内容适宜于某项写作训练,可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以写代读,以写促读。

如果自读课是典范性的文本,并且跟学生生活较贴近,可以布置仿写作文。在仿写中创新不仅对学生自读有益,而且对部分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很有帮助。

五、读演配合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2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3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传统语文教学由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让学生去主动掌握知识,去体验人物情感,去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是很低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乐于掌握,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课外活动要丰富化

每门学科的学习都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文成绩好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体会:他们的成绩,除了来自课堂上认真学习外,更得益于课外的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如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读小说等,都可以提高语文水平。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在教学中仅仅扮演着辅助作用,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观性。同时,通过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而适当指导,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有效的进行学习,但现实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此,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势在必行。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改革的成果是有一定成绩的,但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有叫人堪忧的不良问题。如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还尚未减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在课堂上,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主体的角色扮演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客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扮演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

例如在开展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设定半命题式作文《我的XXX》,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根据自身所学写出作文内容。在作文评改中,语文教师可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取作文互评互改、小组批改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将课堂搬到社会中去,搬到平时的生活中去。比如对于一些有特定情境的课文,像对古镇、故乡的描写,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带到这种类似的地方进行户外教学。相比较在课堂中硬邦邦的对于课文理解,这种活生生的现场教学方式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可借课外阅读、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博大的胸怀,为学生自由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已经不再局限于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历史挂图的教学手段,而是开始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课文文字活跃在荧屏上,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到刘姥姥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的人物魅力,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同时荧屏的观看方式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而且还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的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所学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如《背影》中文中提过几次“背影”?“你欣赏哪一段”?“你对父亲这一角色的看法”等方式来提问,对学生反复强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善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岑爱音;;刍议中职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信息;2013;(07):12-13

[2] 邵青;;语文教学也需面对现实――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成人”教育[J];科技资讯;2009;(33):19-20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5

一、提高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一直扮演着基础并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审美能力、人格塑造、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高中生来说,重要性更加突出。其次,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教师在具体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课堂氛围的创建是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的基础,教师只有与同学之间建立一种轻松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够真正放开地探究学习,不会受到老师的限制,同时也给了老师一个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

二、采用悬念式教学方法

在新课的导入过程当中,如果教师设计的导语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就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备悬念性的导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学习目的,让他们拥有了目标,可以更好的把握学习的方向。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骈文时,导语就可以这样设计:“此序是在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所作,故称滕王阁序,做此序的之人,其才气冠绝初唐,全文四字、七字对仗极为工整,此文流传出“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多青云之志”的千古名句。此文上下相衬、浑然天成,实为当世佳作,骈文楷模,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体会渔舟唱晚当中的雁阵惊寒。”通过这样的导入就可以给同学们留下很大的一个悬念,使他们开始认真的考虑,具备如此之才气的人是谁,初唐四杰都有谁?骈文如何对仗?等等问题,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到课文当中来,充分利用兴趣所激发出的力量,促进他们学习。

三、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们提出一些文章里的问题并让学生们解答也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模式,而常规的教学模式中,只是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叫某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其它的学生只是在听,根本不需要去想,因此就造成了学生们思维不够活跃的现象。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在提出问题时是要求所有的同学对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分组回答,每个组都要派代表进行发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机会,也可以增加学生们合作的能力,并且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老师在听取学生的答案时要能够接受反常规的答案。当然,由于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大脑中出现一些反常规的想法也属正常。这时老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对学生们的各种回答做出分析,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对于想法新奇的学生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所要阐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在设置探究题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创设,另一部分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情景创设,而不是根据老师的生活实际。首先,因材施教,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想从整体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通过打压的方式让其继续努力向前;而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比较自卑的学生来说,教师就需要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高中生的知识积累状况、心理承受状况、理解能力等来创设教学情景。

高中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在人们生活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只有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状况,不断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应试化教学模式,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6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学习的氛围。农村社会或个体家庭往往不重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忽略教育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家长忙于打工鲜少注意对子女进行教育,农村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很少有学生会进行课后阅读,农村教育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很难意识到语言文学之美,其语文能力也很难提高。

第二,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农村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依照最新的教育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只是对文章进行讲解之后进行提问,教学手段单一无趣,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实践能力也较差,这无疑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农村教育水平的限制下,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教师长期落后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普遍已经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在课后也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导致语文知识零散,知识结构系统难以建立。还有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低下,由于看不到学习的成效最终放弃语文的学习,情节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在新课标下构建卓越课堂

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领导者,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堂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突出重难点,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精选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出文中的中心词汇、中心句子,自主分析作者意图,对自己认为有困难的部分做上记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使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分配不同的角色人物,帮助弱势学生获得话语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发言机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协作完成任务,增强了课堂互动,使课堂气氛更活跃。“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其潜能,实现高效学习,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互帮互助的品德,达到德育的目的。

3.实践学习,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文学性和美学性,它还具备极强的生活性。因此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相三者结合来设计实践学习活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让学生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组策划一期手抄报,对学生完成的手抄报作品进行分析品评,对特别优秀的作品进行全年级展示。这样一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完成了阅读量的积累。

4.多样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习中遇到难题和挫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它有极强的主观性,对文章的把握产生不同意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展开多样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较优异的学生,通常自尊心较强,教师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地对其进行心理引导,避免一蹶不振的情况的发生。而那些成绩较差,各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常常因为成绩而感到自卑,担心答错问题丢脸,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宽容耐心,引导学生战胜自我,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展开多样评价这几种方式,改变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满足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总结语

农村教育存在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特点,新课标对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实,尽管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困难,教师还是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语文,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同时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才能有本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文生.谈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7).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7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

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试教育下,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丰富掌握,提高考试成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则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提升。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就需要革新观念,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给贯彻下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能够储备积累中华文化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要对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进行良好构建,教师仅仅发挥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二、积极创设新课标下的情境教学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方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当中发挥想象,更好地感悟知识。教师还可以将一系列先进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多媒体技术等,或者是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西沙群岛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然后通过音频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课文的优美用词和句子结构等告知学生,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大力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需要革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力培养,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8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又有哪些新的教学方法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是需要被理解的,教师应“深知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方能用心灵感觉到教师的情绪,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随时随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样的高度,尽可能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当学生无意中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能无端地训斥和责备,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看着已经很伤心地学生,我们可以带着微笑并把他揽入怀中问:怎么想的……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久而久之,学生会消除对老师的惧怕心理和敬畏思想,当然,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远离我们每一位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儿童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导,也是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先决条件。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精彩、适度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热爱上语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情感人,以趣激人,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解放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着想。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着力解决教改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解放教学形式。只要开放教学形式,学生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见解“释放”。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文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想对文中的哪个小朋友说什么?”开始,学生面面相觑,露出想说而不敢说的神色。我改变了形式:“这样吧,吧你的想法下位去告诉的最好的伙伴。”一下子,教师热闹了。然后,我再点名(其伙伴)来说,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这开放过程中,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真言,这让老师无比开心。

实践教学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自主、创造性的读书。

学生有着无穷的想像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该说,课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课堂上,欢迎学生提问,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而应积极鼓励表扬。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也不必直接回答,可以把问题反传给学生:“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使得一堂课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动脑、动口,甚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实践出真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我们一定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9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作文成绩也在语文考试成绩中占有“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一来,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仅家长和学生,甚至是语文教师都认为只要作文写得“高、大、全”,也就是主题思想越高、越大、越全,那么就会得高分。然而,新课标指出:高中写作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并且在表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新课标还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出富有创意的思想。由此可见,在新课标下,应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在写作中融入真情,这样才能有效改变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难题。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作文的“真”,既可以通过材料去实现,也可以通过写作技巧去实现。写作就是通过文字的艺术加工真实地再现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可写的东西很多,可叙述的感情也很多,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必须体现“真”,而要使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解除学生的心灵枷锁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然而,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过分的强调“文以载道”,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选题以及构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不得不在写作时回避现实,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造假”。例如,有的同学对有些教师的行为并不满意,然而在以教师为题进行教师题目的写作中,却一味的对其歌功颂德,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试想,这样的作文如何能够写好?写作,应该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然后将这种感受通过文字呈现给大家。新课改实行后,纵观历年高考作文成绩,那些敢于写真话,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作文往往要比那些“造假”的作文得分高。的确,只有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真情实感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够勇敢的冲破传统写作教育模式下“左”的,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2.提高学生的情意心智

写作本身是一项极富情感的心智活动,作者只有在写作时怀着积极入世的思想,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然而,纵观现在的高中生,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薄弱。将写作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随便的敷衍了事。面对这一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的琐事,关心同学,互相帮助,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只是缺少了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同学们用心体验生活,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为自己的写作收集素材,进而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3.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文学的能力,使学生们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真切的体验,这样才能为写作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此外,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这一号召,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办校刊、出墙报,鼓励学生向杂志社投稿等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中,学以致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

4.为学生设计灵活的作文题目

写作题目的设定也对同学们写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就语文教师而言,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热点,设定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愿意写。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才愿意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在写作中畅所欲言,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而不是空洞无味的。

三、结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新课标也要求写作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同学们写作技巧,更应鼓励学生们说实话,表真情,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效改变高中作文内容空洞、造假严重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实现新课标下高中写作教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0

2、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鲸》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小平和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存,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1

2、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鲸》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小平和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存,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2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的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3

一、注重学生的和谐性、发展性让评价标准多维化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与否,而是存在谁在某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标准。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学评价也应是多标准的,不仅是学业成绩,还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创造力等等的评价。评价中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奋斗目标,不能搞一刀切。

(一)注重过程,准确评价学生的“平时作业”。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对“平时作业”进行认真评价。教师对学生平时作业应认真批改、记载,把它作为对学生语文素质评价的第一手资料。

1、作业评价从统一专制走向选择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体现作业和评价的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优势与指向,以多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要。教师把选择作业的自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选作业,让学生各取所需,既“吃饱”又“吃好”,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2、作业评价由独立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二)改革形式,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

要改革考查形式,要打破课堂内闭卷式的陈旧方式,可采用笔试或口试、操作。比如口试,放假前两周是考试时间,对于中高年级同学,我安排了看图说话,看电影(录像、投影、演示、表演)说话,口述见闻,就一件事作简短发言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到教师出选择考试的类型,然后抽签决定考试的内容。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得到肯定。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潜能。而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潜能是不能通过突击性的短期努力来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多形式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中、高年级除作文外,还有演讲、参观访问、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开故事会和主持某项活动等。如演讲,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讲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可结合班队活动,重大节日,举行“我当主持人”活动,可分组分期举办班级黑板报或手抄报,这些活动事先要交待清楚,事后要记载并尽可能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的人性化、弹性化,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谐发展。

二、体现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让评价内容开放性

“试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对课堂教学起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主导思想,倡导“开放性”题目,加大主观题权重,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尤其在语文学科试题的编制方面,我觉得应该提高写字成绩的权重,强调语言积累,注重语言运用,降低阅读分析的要求,不再考查分析句子内在含义、解释词义、分析句子间逻辑关系、分段分层、概括中心思想等内容。具体表现为:

(一)尊重个性,培养答题自主性。

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除了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主解答、个性解读外,还可以在试题中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题目,供其作答。

(二)注重基础,强调语言的积累性对学生不同阅读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激发学生抄写、积累好词好句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积累语言,能打好其语言内化的基础,如:“读短文(段落、课文)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下来,再默读几遍,仔细体会其表达方法。”注重对学生不同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何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考试评价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往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时往往太注重对文本的单一解读和唯一解读,总是设置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学生不能越雷池半步,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意识。其实,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对材料作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分析解读,都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尤其是人文学科,更应该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大胆地发现、大胆地创新,让学生敢于超越教师、超越文本、超越既定的观点,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开拓、能力得以提高。新课程也一再强调要对阅读材料作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调研卷遵循了课改的这些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适时地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创意性的题目,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总之、新的语文教学评价目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评价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强调评价标准的多维化,评价内容的开放化,体现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徐勇龚孝华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