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用13篇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

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要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对因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而致使粮食产量不高的耕地要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黄淮平原的东南缘,沂沭河下游,境内地形起伏较大,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石安河的走向为界,西至西北多丘陵岗地,东至东南以湖洼平原为主。截止2014年年底,东海县耕地面积为122542.3609 hm2,基本农田面积111645.0341 hm2,其中西部丘陵地区耕地面积59438.0607 hm2,基本农田面积54190.3434 hm2,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作物为主,多年以来东海县西部丘陵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灌溉设施,农作物产量受自然因素制约情况严重,特别是2011年因遭受秋、冬、春三季连旱,农作物产量大幅降低,部分地块甚至出现绝收现象。东海县作为国家确定的116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完善耕地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西部丘陵地区灌溉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尤显必要和紧迫,本文以东海县山左口乡团林村为项目区,探讨东海县西部丘陵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源工程设计过程。

1 项目区现状情况介绍

1.1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东海县山左口乡团林村位于东海县西部丘陵地区,总面积704.0641 hm2,总人口3946人,耕地面积562.3404 hm2,全部为旱地,现有基本农田面积496.3917 hm2,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正年份亩均粮食产量400kg左右。

1.2项目区水源设施概况

项目区地处丘陵地区腹地,周边既没有可利用的外来水源,又缺少可用来蓄积降雨的水库,目前其可利用灌溉水源主要为大口井及自然降雨,灌溉方式为老百姓采用喷灌机进行喷灌。为了解决干旱问题,20世纪70~80年代项目区建设过一批大口井,但是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管护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大口井大多淤积严重,井壁块石脱落,可用水量十分有限。目前项目区内可利用的大口井15座,全部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大口井深8m,上口直径15m,而且分布不均匀。

1.3项目区自然条件概况

项目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年平均日照时数2394小时,无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912.3mm,但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最多为1346.3mm,最少为514.6mm,年内降水也不均,6~9月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70%左右,冬小麦生长的7个多月中,雨量仅270.6mm,不到全年的30%,易使无条件灌溉的地块形成冬旱和春旱。

2 水源工程设计方案比选

2.1水源工程可供选选的方案

根据地质资料,东海县境内的地质构造为我国东部的郯庐大断裂带,南北走向,从桃林镇桃西村延伸至李埝乡的邵家村,由于地壳的多次活动老地层发生了褶皱,又出现新的断裂,造成沿洪夏公路走向的低次序断裂,被当地群众称为一条水龙,浅层地下水丰富。县内地下水比较充沛的是火成岩侵入体即花岗闪长岩,因受地壳运动的磨擦挤压破坏,形成地下浅层裂隙水,成为地下水的储存场所,主要分布在桃林镇的陈洲村、道埝村、徐塘村、桃东村、桃北村、北芹村、顶湖村,山左口乡的团林村、芝麻巷村等。根据项目区的地质状况,采用大口井和机井两种方案都可以在地下提水,满足农作物灌溉需要。

2.2  水源工程方案的选择

项目区内现有15座大口井,当地有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并且大口井被当地群众使用多年,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大口井的上口直径达15m,占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零碎化,不方便大型机械的使用,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并且由于大口井的上口没有遮挡措施,秸秆、杂草等垃圾容易被老百姓扔进井内,造成淤积,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另外,正常年份大口井的出水量可以保障,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旱灾,地下水位下降,大口井的出水量会受到严重影响。

机井的占地不到1m2,占地少,不妨碍大型机械的使用,而且可以在机井的上口预制混凝土井盖,既可以防止杂物进入井内,造成淤积,又可以保证安全。另外,由于机井井管较深,受旱灾影响较小,另外通过对比本地两种水源工程的造价,成本相差不。因此,项目区规划采用打机井的方案来解决项目区的农作物灌溉问题。

3 机井工程设计

3.1机井出水量的确定

经过现场踏勘和与当地水利部门人员沟通,参照《东海县水利志》,本次规划取单井设计出水量为25m3/h。

3.2井用水泵选型

本次规划取单井设计出水量为25m3/h,根据当地经验,地下水位埋深约12m,机井动水位大于10m,选用深井潜水电泵。本次设计选用QS25-26-3型充水式小型潜水电泵。经统计,需配置潜水泵的机井共151眼,需配置水泵151台。

3.7 井管设计

本次设计选用钢筋混凝土管。按照《机井井管标准》(SL154-2013)执行,井管单节长4m,管间焊接。

本次设计采用穿孔过滤器,穿孔管为钢筋混凝土管,开孔率取15%,外包60目丝网滤网。

滤料料为粒径5~8mm的粗砂或碎石,管与孔壁间填充滤料厚度为100mm,滤填滤料时必须对称均匀填实,并使井管居于井孔中心。

3.8 新建机井结构设计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3

一、苏北“三农”现状

(一)苏北农民希望思变迫切。江苏经济发展基本上可用层级来形容,越往南越富,越往北越穷,所以就有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苏南有多个县市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而苏北有多个县市经济发展刚刚脱贫。受到苏南经济发展带动和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苏北地区人民迫切期望变化。迫切期望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迫切期望转变耕作方式,传统的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打晒方法已经成为历史,全部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而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下的小块土地严重影响现代农业机械耕作,许多农民自觉开始土地流转,小田合大田,统一耕作、统一管理,这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现实基础;二是迫切期望改善人居环境,在部分苏北农村,没有村办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基本上是零,许多农户在县城或乡镇上买房,农村居民期望改善居住环境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又一个现实基础。

(二)苏北农村人才严重缺乏。苏北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左右,主要集中在乡镇班子成员和大学生村官两个方面,他们平时主要应付于每年两次桔杆禁烧、两次计划生育、保险统筹、防违制违、信防稳定,而缺乏对民生事业、经济发展等农民群众息息相关又实实在在的工作谋划。农业人口中,由于现在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打晒都可由机械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完成,所以基本上种田的都为5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完成,年轻的农民基本上都已转化为城里工业打工工人。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懂技术、会管理、有能力的新型农民来做家庭农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素质高的农民人才来推进,这一点不可或缺。

(三)苏北农业生产关系某种程度上束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关系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农业生产力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随着国家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大大改善,农民认知水平也相对提高,而我国一直沿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确定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业生产关系必须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因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让农民还没有不要土地,当农民在城里打工挣的钱远大于种地挣钱多的时候,或许农民就会放弃种田。国家农业补贴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更不能完全解决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个特点

(一)系统性。国家标准农田建设虽要求因地制宜,适当整小合大,但就苏北农村现状而言,肯定要涉及到村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用地性质调整、户集制度调整等诸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所以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个系统工程。

(二)规范性。国家标准农田建设是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根据各地地理风情的不同,国家已经制订了科学指标体系,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都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对建设监管和建后管理也有要求。

(三)现代性。纵向上比较,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是很大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中国特定阶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横向上比较,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跟临近的日本比较差距还很大,与我国的台湾比较也有差距。我们要树立大农业、精致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安全放心农业思想,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前沿发展农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驾护航和奠定基础。

三、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社会要确保稳定,经济更要努力发展。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带来的矛盾问题,要用大发展、大变革来弱化小矛盾、小问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村居建设、组织管理等农民切身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有人想动它,农民会很敏感,会很在意。所以要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将政府要做转化为农民自己要做,将农民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要求,标准农田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调动农民参与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将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民各种利益挂起钩来,让农民感受到思变才能富有,劳动一定能产出价值。

(二)处理好村居、农田、组织三者关系。这个关系其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农民生活在农村是要靠农田来养活的。怎么合理按排村居、怎么种好农田就是农民每天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每天研究的课题。什么样的村居才最符合目前或者说未来农民生产、生活,什么样的村居才最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什么样的耕作关系才最适应目前或者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议有条件的农业大市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或新农村研究政策室,专门研究“三农”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以前国家也要求相关高校成立的相关研究部门,但因没有编制、经费等诸多因素,而基本流于形式,相对成果少之又少。

(三)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三者关系。新中国建立以来,每年国家在农业上投入很大,新增建设用地补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资金、大型灌区继续配套及节水投资、粮食增产能力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很多。可现实情况是建设不到位、农民不领情、农业发展慢。国家每年1号文件都谈农业问题,可农业问题一直不能理顺关系。为什么?我想建议注意三个问题的认识。一要突出农民在标准农田建设中主体地位。农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是属于农民的,标准农田建成后,还得由农民来使用、来管理,这是肯定的,所以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罢,都是在为农民服务,农民是标准农田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是强化市场资源调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比较完备,而农业开发市场作用还基本上处于起点阶段,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土地政策,二方面是农业开发本身投资大、风险大、收益小。今后要发挥市场资源调配作用,包括资金调配、人才调配、技术调配等等。三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业强国是整个国家的大战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让工业返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国家要加强农业规划,加大投资基础实施、公共实施,主导一批亮点工程、样板工亮、特色工程。总之在政府、企业、农民三者角色关系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建、农民是主体。

(四)处理好规划、建设、管护三者关系。规划要科学,建设要品质、管护要成长效。如何科学规划,需要理论指导,先行研究,搞清在现行制度下“三农”的内在规律,把握分清“三农”所处形势,既不能落后,更不能脱离现实。在规划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的关系,注意详细性规划(地方性规划)力量不强、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影响控制性规划(全局性规划)的实施。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质量是生命线,农业工程更要经受住自然、历史的考验,绝不能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管护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建设的一些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木防护由于得不到有效管理,造成重复投资,浪费现象严重。建议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护工作分为两部分组成,农田本身部分还交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相关涉农企业、农民本身来管理,农田附属公共设施部分象城市物业管理办法一样交由企业来管护,注意明确好责权利关系。规划、建设、管护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没有合理的规划、高品质的建设,管护工作是做不好的,建设、管护工作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科学规划。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研究、研讨平台。一是要建立科学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平台,一可以委托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建立,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出成果,成果理论层次较高,应用起来不一定能够符合实际。二可以委托相关农业大市建立,这种方法实现也不难,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不足是理论层次不高。三可以委托第三方(企业)建立,科研项目、成果完全通过市场来操作,科研人员可以由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官员组成,优势是灵活、有用,不足是培育第三方(企业)需要一个过程。四可以进一步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总结已有经验、论证已有成果可行性、可操作性。研讨平台一是可以举办专门研讨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将各自项目研究进程、可行性、必要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用性、推广性等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对已有成果再创造、再深化,可以产生新的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二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具有不定时、不定点,要求不高的特点,交流方便快捷,便于吸收各层次人员智慧,共谋规划建设新农村。

(二)建立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规划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技术类工作,需要成立专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对农业区域发展进行战略性研究,对农业经营提供咨询服务,对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规划设计;二是对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三是农业概念规划、开发经营策略研究及整合推广;四产业园区战略规划、空间设计规划、开发运营研究及招商推广;五是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六是高端会展、主题招商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七是标准农田中的要素进行规划设计等。

(三)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养护中心。农田管理交还给农民,这个农民指是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涉及企业及农民个体等为单位的法人组织,农业基础实施和公共实施,甚至包括农机、农技部分交给企业管理,农民组织定期向管理企业部门交纳物业管理费。这样既明确了责任主体,又节约了成本,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更推动了农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让政府丢掉长期管又管不好的包袱。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各级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结合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标准是前提,解决建成什么国家高标准农田的问题。国家高标准农田应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一起来考虑,一起来规划,不能单独行动,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浪费。每个地方条件不一样,所以如何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以及建后如何管理也是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建议建立研究、研讨平台、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养护中心等相关组织,进行服务外包,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国家高标准农田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研究,2009(3).

[2] 罗旭.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9).

[3]王彩琴,李亚峰.精心组织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1(3).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4

我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遵循《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和《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

2.1《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1)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mm雨后1d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m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m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2)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13.33•hm2以上,其他平原地区6.66•hm2以上,丘陵山区3.33•hm2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cm,沙土区壤有机质含量20g/kg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g/kg以上、旱作区16g/kg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3)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m,高出田面0.3~0.5m,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路净宽不少于2m,高出田面0.2~0.4m。(4)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路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5)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6)产出效益较高。种植粮食田块年产1.5万kg/hm2以上,种植其他作物田块纯收入3万元/hm2以上。

2.2《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1)防洪除涝。防洪设计标准达到国家规范,圩区确保解放以来最大洪水不出险。除涝10~20年一遇设计暴雨,农田雨后1d排出,镇区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设计控制水位。(2)灌溉节水。淮北、沿海、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大于80%,其他地区大于90%;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0%以上;大、中、小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0.6、0.7以上。(3)农田降渍。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在雨后2~3d内降至田面0.80m以下,盐碱土地区1.2m以下。(4)工程配套。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中沟级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小沟级90%以上。(5)水生态环境。农村河道建立轮浚和管护机制,水面率保持不下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以上。(6)饮水安全。城乡饮水水质分别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8%、供水保证率95%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整治达标。(7)科技推广。推广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建筑物,以及生态河道、节水灌溉、农村水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先进适用技术。(8)运行管理。工程产权明晰,责任主体明确,长效管理措施及运行经费落实;乡镇水利站职责明确,人员经费落实,管理能力和水平适应农村水利发展需要。

3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3.1围绕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对接,资源整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全面加快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步伐,达到“沟渠标准化、设施装备化、灌溉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一是合理配置各种水源,做到蓄、引、提、调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并举;二是合理布局各级引排水渠道,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三是合理布置灌排渠系建筑物,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实现格田成方,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3.2围绕生态文明工程,加快农村河网水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江苏现有农村沟河102.4万条(处),其中,县级河道2103条,乡级河道19124条,村庄河塘21.45万条(处),农村生产河道78.8万条。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279km2,其中,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4018km2,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面积2261km2。一是应加快推进河网水系工程。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能力、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的要求,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实现农村河道“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二是应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进行坡耕地和沟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平原沙土区以镇村河道或行政村形成的小区域为单元,采取沟、河、渠堤坡植被和工程护坡以及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对生产建设项目防治水土流失的管理,努力实现“山川秀美”。

3.3围绕幸福民生工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体系到2012年底,江苏将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77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但由于早期建成的农村小水厂供水设施老化、制水工艺落后以及饮用水安全标准提高等原因导致全省农村还有1400余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应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力争实现同网同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民居住分散偏远的地区,建设集中联网供水工程,尽可能提高供水保证率。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消除城乡居民在饮用水上的差别。

3.4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体系建设以进一步落实工程管护主体为核心,以明确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为抓手,以创新工程管护模式为重点,加快建立适应省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化管理、群众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建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一是按照“机构健全、职能明确、政策落实、队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务到位”的要求,从理顺体制机制、落实经费保障、阵地队伍建设、深化事业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乡镇水利(务)站达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按照“自愿组织,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受益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的作用;三是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农村水利工程委托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4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程建一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以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化灌排渠系和解决“灌区最后一公里”为重点,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实行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二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依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体可研》以及《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中心,全面完成24个大型灌区、99个重点中型灌区改造任务。通过完善配套,改造灌区骨干工程,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以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抓手,依据《2013-2015年农村河道轮浚规划》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规划》,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整治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按照“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拆坝建桥、方便群众,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的要求,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和管护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四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开展调查评估,全面核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再解决14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五是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桥梁建设项目。依据全省农桥建设项目库,严格按照《江苏省省级农桥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农村小型桥梁进行更新改造,每年更新改造农村小型桥梁6000座以上。六是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综合治理。

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km2。七是山丘区水源保障工程项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需水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水库、塘坝、水井、提水泵站等工程布局,解决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过程中的水资源保障问题。依据《江苏省重点塘坝建设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省1201座重点塘坝进行加固改造。八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末级渠系改造项目。依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围绕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粮食增产目标实现。九是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依据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连片推进、规模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10个,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发挥规模效益。十是国土、开发、发改等其他部门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和《县域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集中连片治理,发挥规模效应。

5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分区治理模式

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区分各种不同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对丘陵山区。应建塘筑库,库塘相连,建立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工程系统,提高水源保证率。一般稻麦轮作区,亩均蓄水量应达200m3,补水流量0.009m3/(s•hm2)。结合水源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亩均蓄水量300m3时,可基本满足山丘区水稻种植要求;亩均蓄水量160~200m3时,可基本满足水旱比3∶7的种植要求。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管道灌溉。对平原地区。应实行洪、涝、旱、渍、碱、淤兼治,田、林、路、渠、沟统筹考虑,完善河网水系,加强灌排渠系和条田化建设,合理布置大、中、小沟和田间灌排系统,加强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建设,提高灌排标准。平原河网地区的小型机电灌区,特别是高沙土区,应大力推广管道灌溉;砂土区的大中型灌区,积极推广生态型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措施;高附加值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区可推广喷滴灌工程。对圩区。应按照内外分开、灌排分开、高低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土壤适宜含水量的“四分开、三控制”原则,以圩堤达标、泵站更新改造、圩口闸建设为重点,疏浚圩内水系,实现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6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检查考核,加强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和目标考核,建立“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大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村水利、参与农村水利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切实用好公共财政投入政策,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有明显提高;二是落实好从土地出让受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政策;三是用好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确保基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部分足额征收、管严用好,充分发挥效益;四是深化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范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不断扩大农村水利的投资渠道。

(3)加强建设管理。在项目管理上,推行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专家评审制、绩效考评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在资金管理上,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审计监督制、纪检监察制,确保“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质量安全”;在建设管理上,全面推行“四制”,以及项目公示制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在工程管理上,坚持分类定性、分级管理,创新管护模式,建立政府补助、受益群众参与、资源合理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水利管护机制。

(4)坚持典型引路。苏锡常地区及苏中有条件地区: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对接,以县为单位,打造上规模、集中连片、效益突出、群众欢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区。其余地区:整乡整村推进,每个县每年建成2个以上规模化的典型示范片,并逐年扩大规模。同时,认真抓好农村河网水系工程、灌区改造工程、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示范典型建设。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5

1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略呈倾斜。泰兴市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全市共有15个乡镇、1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169.55km2(不含长江水域面积),耕地面积1.0034×106hm2。全市共有市级干河14条,总长389km;共有乡镇级中沟372条,总长1004.6km。泰兴市主要针对新街、广陵、珊瑚、张桥、古溪及滨江6个乡镇开展具体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布局采取骨干工程灌排结合利用、田间工程灌排分开的模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灌溉提水泵站、田间混凝土衬砌渠道和渠系分水闸、沟系排水涵工程建设等。全市现存灌溉泵站因建成时间长,设备老化、破损,完好率不足60%,亟待更新改造;各类原有土质渠道渗漏十分严重;部分已建衬砌渠道因建成时间长,受当时资金不足及施工条件限制,工程布局不合理、工程老化等,完好率约占65%;田间排水涵等小型配套建筑物因建设资金不足,配套率仅为50%,完好率为60%。由此可见,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更新完善工作量较大,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部署。

2开展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泰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泰兴市绝大多数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泰兴市内有很多灌溉泵站老化失修,泵房及设备损毁严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使用功能。泵站运作效率低,远远低于相关标准,造成农业灌溉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负担较重。基础设施运行时间较长、建筑老化严重等问题直接增加了近年来的运行和维修费用[1]。除此之外,部分偏远村落仍采用土渠输水,而衬砌渠道已运行多年,破损、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泰兴市农村田间渠道布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地区内的现代农业发展。为全面落实现代农业技术,必须通过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水利设施保障。

2.2是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必要措施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重视,将农村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直接体现[2]。泰兴地区的渠道渗漏损失约占输水损失的80%,不仅影响了农村灌溉的综合效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因此,必须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工程的综合设施建设,有效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确保基层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3]。

2.3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本质需要

泰兴市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基层地区的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农村建设。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更要加大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农田建设,有效降低农田养分流失,合理规划地区内的渠道脉络,进一步降低水体污染的发生概率[4]。因此,全面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用水矛盾问题,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3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践

3.1制定具体标准和总体布局规划

在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相关部门对此次项目覆盖的农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制定了详细的项目标准,涉及防洪除涝降渍功能建设、水质环境治理、河道疏通建设、灌溉情况等多方面的施工具体标准,为后期的具体实践施工奠定了良好的规范保障[5];除此之外,针对不同乡镇明确规划了建设内容,涉及高效节水低压管道灌溉建设面积、排涝站、灌溉站、河道整治、渠道建设等具体内容。具体的标准制定和总体布局规划为后续的施工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体系基础。

3.2完善施工质量管控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后期工程的使用效果。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完善农村防洪排涝减灾设施建设、提高水源利用率以及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等,而能否达到计划的最终效果直接受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6]。因此,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自上而下形成完善的施工质量管控机制。首先,政府通过定期开展的施工会议,不断加大对地区内各施工组的质量管控,要求各基层水利建设项目将施工质量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第一要素,全面提高施工质量;其次,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基层施工项目组组建专门的施工质量监管小组,负责统筹监管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这种自上而下的全面质量管控有效提高了泰兴市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3.3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

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作业人员大多是农民,综合素质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建设的综合水平。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泰兴市始终以施工技术为基准点,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理念,全面提高施工综合质量。首先,不断引进先进的创新型技术方法,引导各施工企业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施工作业中,进一步提高施工的先进性;其次,通过现场指导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准确性,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精准完成;最后,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施工理念,在进行河道、渠道建设与整治过程中进行专项优化和创新运用,有效确保了各项施工建设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3.4健全日常维护制度泰兴市针对基层农田水利设施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6

2014年12月开工建设的2013年度第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规模6001.50公顷,总投资18141万元,新增耕地84.68公顷,目前市两河镇群合村等6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市半月镇枯树岭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市育溪镇中山村等3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市王店镇双莲村等3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二、三标段均已完工,4月26日市政府将组织国土、财政、林业、交通、环保、水利等部门专家进行初验;王店项目一标段为农业龙头企业自建试点,2015年4月底才开工建设,已完成标段形象进度的84%。

二、在建项目情况

2015年11月开工建设的市坝陵办事处2014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建设规模4000.00公顷,总投资10748.55万元,从开工之日起就要求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对各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审核,将土地平整、沟渠、田间道路、泵站等建设错开农时,督促施工单位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目前已完成整个形象进度的55%,农田水利工程的主体已基本完成,保证不影响春耕生产。

三、准备实施的项目

2015年申报立项的市庙前镇李店村等两个村2015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市河溶镇丁场村等两个村2015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市淯溪镇曹岗村等两个村2015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45000亩,计划总投资9250万元,财政局财政评审批复资金9032.28万元,目前已将财政批复和财评后的规划设计成果上报省厅,该批项目被省厅纳入了省第二批资金下达名单。

2015年7月30日市局批准立项了17个市级项目,建设规模379.0828公顷,拟新增耕地267.7600公顷,投资总额1585.12万元,涉及5个乡镇,目前已跟乡镇签订了代建合同,各乡镇已陆续启动招标工作,待招标后实施。

四、2016年项目申报准备情况

2016年度我市准备申报市庙前镇庙前村等两个村2016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和市河溶镇前英村2016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两个项目,建设规模10000亩,总投资2200万元,计划2016年底开工建设。目前通过公开招标的中介单位已完成两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于4月19日通过了市局组织的专家评审,4月25日上报最终成果到市局,计划4月30日前完成并通过立项报备工作。

五、下个月工作计划

1、继续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管理,做好在建项目管理工作,加快建设进度。

2、组织坝陵办事处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现场建设。

3、完成已通过省厅验收的2012年第三批四个项目的整改工作,并通过省厅最终下达验收批复。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7

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严守51.33万亩耕地面积目标,严守4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永久基本农田纳入数据库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将集中连片、规模较好,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特别是新垦造的水田或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等划入储备区,保持储备区耕地量足质优。并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按省市要求,对我县“非农化”现象,2020年9月10日新增违法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退耕还林涉及基本农田等进行了实地核查,严格加强巡查,坚决打击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从事“非农非粮”生产的行为;加大农村宅基地、农业设施用地、农产品加工用地审查力度;整治“空闲田”,畅通土地流转渠道,推广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地提质改造和水田垦造。做好提质改造和水田垦造项目的选址。严格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和验收。落实垦造水田的种植养护。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试点。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完成2020年度2.9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规划建设2021年度高标准农3.5万亩以上;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

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出台县乡两级战略规划,加快村庄规划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建房管许可管理,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加强农村整体风貌管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质量优良、生产方式清洁、生活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规划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加强全县范围内传统村落维修保护。持续推进4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68个整治村和“五线八片”建设,启动2021年度8个省级示范村、34个整治村建设;实施以“七补齐”为主要内容的“擦亮小城镇”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在高枧、石城、沙坪、桂花等乡镇先行先试,重点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打造精品亮点,总结经验。

三、推进乡村生态保护和水土修复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8

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一)落实项目任务。及时分解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及资金,尽早落实任务到到项目、到地块,有序推进项目设计、审批、招标、实施等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二)严格审查审批。严格立项前置查重、审核,拟建项目设计前位置查重、地类核实全覆盖,确保新建项目不重叠、地类符合要求。继续实行分级审批制,脱贫摘帽县自主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上单个项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审查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下单个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审批,专家审查和第三方中介技术咨询相结合,严把审查审批质量关。规范项目变更管理程序,确需变更的项目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变更。

(三)加强全程管理。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自治区和市级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监督指导,加强关键节点控制,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6月底基本完成前期工作,8月底基本完成招投标,9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完成80%建设任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使用方向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项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专人负责,严格把关。

(四)严格验收考评。按照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依规开展项目验收,及时完善2019年以来实施项目标识标牌。2019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50%以上,并及时上图入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高标准农田激励评价、财政资金绩效考评相关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抓在日常、抓在经常。

(五)加强运行管护。建管并重,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竣工验收通过项目及时移交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压实县级监管、乡镇负责、村级管理责任,多措落实维修和管护经费,强化日常维护和管理,因地制宜探索管护模式。

(六)编制建设规划。对标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内完成编审工作并报批。市、县(区)按照整域推进思路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理清建设空间,开展项目储备,排好实施时序。规划编制应将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等措施一并纳入其中。    

二、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七)谋划长远发展。按照三年全覆盖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思路,谋划《“十四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大纲,尽早启动编制工作。

(八)完善考评方案。结合2019年、2020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修订完善《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考评方案》,印发《2021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全区2021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九)开展竞赛考评。组织召开全区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会,全面启动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黄河杯”竞赛考评工作,鼓励创新,样板引路,宣传鼓动,持续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监测

(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新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建设重点,兼顾整体,谋划县级及全区《“十四五”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力提升措施覆盖率90%以上。继续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在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红寺堡区等盐碱较重区域农艺改良盐碱地10万亩。注重科技示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探索引黄和扬黄灌区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鼓励农民投劳投资开展机深翻、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地力提升工作。

(十一)强化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扎实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加强监测网络规划和建设。抓好监测点数据采集,编制年度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重点对新建高标准农田、退化耕地治理区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报告。配合自然资源厅开展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四、统筹推进农发资金项目建设

    (十二)继续实施好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4年,国际农发基金贷款36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涉及兴庆区、利通区、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2021年计划投资3378万元,其中国际农发基金贷款2451万元,国内配套927万元。扶持设施瓜菜种植基地、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十三)启动亚行贷款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至2022年开展前期工作,2023年至2027年建设。预计投资3亿元,其中亚行贷款22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地方财政配套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县遴选,下半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农业农村部。建设绿色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五、加快提升农田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作风,加强政策和技术研究,注重在项目管理和施工建设实践中锻炼队伍、培养年轻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和农民群众,持续开展专家服务组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年内举办2期农田建设管理培训班和1期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物培训班,提升农田建设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人员赴外省区学习考察,扩宽视野。

(十五)加强科技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开展黄花菜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试验示范、硒砂瓜高效节水精准补灌技术试验示范、旱作高标准梯田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等项目,为面上示范推广节本高效的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按照一县(区)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要求,重点以引黄灌区高标准农田提升、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灌溉、南部山区梯田化旱作农田“三类工程”和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数字农田、绿色农田“三大示范”为重点,每个县(区)年内至少打造1个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规范、更高质量。

(十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创新突破。按照“1+1+N”思路谋划农田信息化建设,即开发农田“一张图”、一个管理平台、N个应用模块,规划编制覆盖农田建设管理、耕地质量建设监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农田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9

1.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

经济作物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很多农产品都是直接供人们食用,直接入口,所以对于灌溉的水质要求更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于农产品都要求绿色、有机、无公害,这对农业生产来讲,没有良好的水质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水质的保证也是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

2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

现在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做好防洪防涝、有效的节水灌溉,做好河道的清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保护好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证农业生产有序进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农村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2.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量分布不均,所以在农田水利的管理中,要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尽可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能,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能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农业污染。在农田管理中,要完善水利设施,做好防渗,合理采用喷灌技术、滴灌技术,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对于农田的灌溉、排涝、降渍等都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都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适应未来农业的发展需求,同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更好地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配套服务,满足新形式农业生产的需要。

2.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随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水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水质破坏问题已经危及到了农业生产,水土流失情况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污染的水源,对于养殖业的冲击最来严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加大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保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发显得重要。

2.4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管理

防洪防涝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进行的基本工作,因此要大力加强管理工作,认真做好防洪防洪,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高标准施工,有效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确保农村城镇及农业生产的安全,避免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3加强农村水利管理的主要措施

3.1提高对农田水利的认识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先进的水利配套设施是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所以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际的农田水利的管理中,还存在对于农田水利认识不够的问题,政府、部门以及当地农民等,都存在认为农田水利无所谓的想法,重视不够,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致使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维修不及时,设备人为损坏和丢失。针对这些情况,水利管理部门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对农田水利重要性的认识,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0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 725亿kg,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5 450亿kg,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近450亿kg。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生产及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新增500亿kg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明确了新增500亿kg粮食需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途径来实现。而项目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规定资金投入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农田灌排、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理、农田林网和地力建设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建设。

1 项目实施情况

1.1 项目概况 丹阳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标准粮田项目,分别实施了2007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008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追加项目、2011―2014年新增500亿kg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累计建设规模8 733hm2,建设总投资6 681万元。

1.2 建设地点 2007年项目建设地点为延陵镇延陵村、赵巷村和宝林村,珥陵镇护国村、中仙村、丈山村、新庄村和大施村,练湖管委会三分场、九分场和十分场;2008年为珥陵镇丈山村、大施村,延陵镇柳茹村、赵巷村、宝林村;2011年为珥陵镇护国村、珥城村、中仙村,云阳镇花园村、汉皇村;2012年为珥陵镇积庆村、扶城村,司徒镇培棠村、丁庄村、杏村村;2013年为云阳镇双合村、永福村、大钱村;2014年为访仙镇仁里村、陵口镇留墅村、延陵镇麦溪村。

1.3 建设规模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实施规模8 733hm2,涉及珥陵、延陵、陵口镇、司徒、云阳、访仙、练湖管委会等7个镇、街道,26个行政村。

1.4 建设投资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投资6 68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 155万元,地方投资1 526万元,中央投资占比77.16%,具体见表1。

1.5 建设内容 项目实施以来,按照实施方案批复,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为:各类防渗渠244.569km、块石挡墙0.723km、泵站16座、田间道路51.842km(其中砼路32.203km、砂石路19.639km)、方涵4座、农桥1座、田间机行渠桥969座、各类渠系配套建筑物3 503座、渡槽5座,具体见表2。

2 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机作业,提高了灌溉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根据项目区农水站和农户调查数据表明: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35%提高到65%左右,水稻每次灌溉时间减少1~2h、灌溉成本节约45~120元/hm2;水稻产量提高750~1 200kg/hm2、小麦产量提高450~600kg/hm2。

按照项目实施规模8 733hm2,灌溉成本节约75元/hm2计算,项目区每年灌溉可节约成本65万元;按照水稻产量提高975kg/hm2、小麦产量提高525kg/hm2,水稻单价3元/kg、小麦单价2.4元/kg计算,每年项目区农户增加收入3 654.9万元,节本增收3 719.9万元。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1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实现农村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农业是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所以水利是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村容整治离不开清洁水源,生活富裕离不开饮水安全,改变生态环境离不开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二、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但由于投入力度与国民经济收入增长不相称,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补助标准偏低,省级补助标准一般仅15%左右,而县级财政困难,对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有限,配套补助标准较低。特别是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两工”和农业税的取消,村民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后,基层政府组织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全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当地农村生活、生产和经济推进。

(二)工程建设工程质量差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属于小型工程,是群众自筹自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维护养护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使得建设工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及随意性,重复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缓慢,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小规模建设工程,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工程从立项到建设的资金到位需要很长时间 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质量即得不到保障,致使施工进程缓慢,耽误农业的正常生产。

(三)基础设施养护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部分是重硬件而轻软件建设,很多地区往往是将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大规模的重建、扩建,有的水利工程是上世纪修建的,并且排水标准低这些已有的各种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导致由于年老而功能弱化,不能满足农田灌溉要求,还会导致河床逐渐升高,蓄水能力下降,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灌溉作用。

(四)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由于投入不足,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些减灾水利工程由于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群众就认为没有什么效用,不自觉地对其产生人为破坏。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方针

农田水利是一项以公益性为主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主导,也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农田水利作为提高与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断提高,政府应当而且有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采取更加民主的组织决策方式,农民有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社会有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应尽快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工作方针。

(二)加强管理,确保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采取以村或组为单位,统一管理,加强更新配套及日常维修护理,使灌溉工程安全正常运行,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要加大农村水利执法力度,对恣意破坏水利工程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水利工程不受人为损坏。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水利工程经营,搞好监管,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不重复投资和违规建设。政府补助的水利经费、农民群众自筹的专项资金和收取的水费真正完全用于水利事业上。

(三)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是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要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质量标准,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督机制。首先,工程设计及招标过程要严格,任何水利工程的建设都要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招标,工程实施图纸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认证,加盖资质认证章才能使用,要根据所审批工程的规模及项目要求,完善工程施工资质认证制度,保证聘请一批高素质人才;其次 建立施工准入证,必须持有施工准入证人员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建立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工程进入一定的施工阶段之后,施工建设单位就要将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组织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实施的各部分进行检验,并详细填写检查记录表,一些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部分,严格进行鉴定,以保证工程质量为目的。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

要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就离不开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事队伍,为了加强水利工作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还要加强对本地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队伍的管理,建立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水利发展体系,同时,还要重视农田水利的科学研究,建立合理的且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的农田水利技术,将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水利研究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加强农田水利技术科学研究,研究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有效技术 为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四、结语

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应该运用到农业建设中,让农民也体会到科技的力量。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坚持不懈的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过程中科学管理,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同时,还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使项目能够长久有效的发挥其效益,促科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2

3.大力推进农作物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筹措资金40万元,采取群众拿一半,政府补一半的原则,推动小麦吸浆虫和小麦全蚀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82万元,对全县50958.8万平方米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给予补助。

4.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完成了2个小麦、玉米展示田的示范试验,完成了500个取土样品工作,通过技术宣传和培训,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整乡推进1个乡,整村推进177个村,信息上墙472个村,触摸屏7个。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了56695万平方米,应用配方肥面积达到了12006万平方米。

5. 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在全县20个乡镇继续实施了玉米、棉花、水稻和小麦良种补贴,累计补贴农户42.9万户,补贴面积90598.61万平方米,补贴金额1386.89万元。实施种地补贴50498.57万平方米,补贴农户21.5万户。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交通不畅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5.3%的农户有灌溉条件,80.2%无沟渠等基础设施,52.2%排水不畅。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农民又无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路况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推广,农田灌溉只能漫灌,田间灌溉率低、灌溉成本高。

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大部分农户还是独自经营,小麦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民惜地意识强烈,不愿交给别人经营,土地流转速度较慢,限制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3.管理粗放 在调查农户中69.3%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差,年龄偏大;加之土地零散,使农业生产采取粗放种植,农业种植表现为常规的小麦玉米,一年两季,耕作不精细,科技含量低下,生产后劲不足。

三、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项目申请,争取项目支持。县、乡、村、农户四级联动,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

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3

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逊克县现有灌溉井550眼,自流灌区2处,有效灌溉面积8.3万亩,已治理易涝耕地和水土流失面积25.17万亩和19万亩,分别占易涝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的40.5%和8.9%,现有的除涝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普遍存在治理标准低、工程零散和不配套的问题。农村饮水解困工程50处,受益人口3.05万人,初步解决饮水困难状况,其中有1.17万人达到基本饮水安全。小Ⅰ型水库1座,设计库容130万m3,塘坝6座,设计蓄水量21万m3。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小、标准低

第一是工程的规模小。黑龙江流经逊克县140公里,现有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防洪标准低、达到十年一遇标准。按规划还有三段总长度38.4公里堤防没有建设;逊别拉河、沾河两岸目前没有成型的防洪工程;逊克县境内易涝面积62万亩,已治理25.1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14万亩,已治理19万亩,大片的易涝、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在已治理面积中,由于都是零星治理工程,其标准低、效益差;据统计全县的中低产田49万亩,基本上没有得到治理;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3万亩,按本县最大受旱灾面积38,2万亩,仅占22%;逊克县境内河流众多,每年河水涨落无常,河道变迁,给沿岸耕地造成洪涝灾害,并严重冲毁农田,威胁村庄,中小河流的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是工程的标准低。从已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有相当一部份工程存在标准低的问题。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其中按设计达标的12.7公里,大部份堤段现有防洪标准仅达到10年一遇;一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由于标准低,运行不安全,已经有少数工程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村饮水工程由于标准低,供水能力逐年下降,有的甚至弃而不用,需要重新建设。

2.2 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及年久失修

工程不配套。逊克县的小型水库、小塘坝历史上曾建过多处,当时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由于工程不配套,成为昙花一现的工程,现存的几处小型水库、小塘坝和小自流灌区也存在严重的工程不配套的问题;逊克县的克林涝区现已基本报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县治涝工程大部分,组织农民投劳、投工建设的,标准低,经几年的运行排水沟淤积严重。我县车陆乡的宏秀沟,南地营子小水库等,有的只了溢道和闸门,土坝标准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工程年久失修。黑龙江堤防由于年久失修,堤身和穿堤闸涵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前进小水库的溢洪道、放水洞多年得不到维修,已经失去使用价值;众多的环山截流沟、排水沟经多年淤积得不到清理,排水能力大打折扣;早年修建的护坡工程由于得不到及时维修而损坏严重;小水电站发电设备、防洪堤闸门启闭设备需要及时更新。

2.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对促进逊克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政策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出台了一些政策。

“一事一议”制度在抑制农民负担增加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项制度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我县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积多,农民不愿自己拿农田搞水利建设。

灌溉用电、燃油的价格高,使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成本高,抑制农田水利发展。

2.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制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减少,单靠农民自筹资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农民望而兴叹,需要国家投入,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农民自筹为辅的原则,搞农田水利建设。

二是在农村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改革以后农村新特点的、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高效得力的基层管理体制。

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把社会的力量吸引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还需要提供政策的保障和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

2.5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

国家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从总量上(包括农村小水电)看不少,但仍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国家应加大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土方工程,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的土方工程的投资少甚至不投资,主要靠农民自己投资。由于土方工程量大,维护费用也大,眼下靠农民自身的财力难以承担。有许多土方工程其效益有很大社会性和公益性成分,主要由农民出资建设和维护有失公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