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的重要性实用13篇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1

通过经济数学的学习,为经济金融学的研究奠定基础。在现代经济金融发展来看,想要了解它,不仅仅是在经济学、金融学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更需要经济数学的帮助,收集准确的定量分析,才能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在经济学中,供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数学函数模型来进行更明确的分析,比如商品的价格、商品的可替代程度、人们的消费价值取向和一段时期内人们消费水平,这些抽象化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让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经济变化。可以建立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这两种函数是不同的,供给函数是增函数,随着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也按照一定比例随之增加;需求函数则是减函数,随着商品价格的增加,需求量是降低的。市场的经济变化就是这两种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最终市场价格,只要能在供需双方达到平衡,就能成交。经济中的成本与产量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成本函数来表达。要注意的是成本与收入、收入与销量之间也存在关系,这样一来也可以建立收益函数。这样通过两者的相互交叉学习,经济中体现数学,数学是作为研究经济金融的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的分析经济实例,提高我们的经济分析能力。其实在经济分析、经济管理、金融管理等多个领域中,极限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边际需求,边际利润,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函数等等,利用数学方法和理论解决经济上的难题,数学与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金融体系是在经济变化下形成的,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力,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同时也加强了金融体系的自动化,金融投资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投资风险也普遍存在

所以过去的、旧式的金融体系已经不在适用,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使金融体系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尤其是金融理论的科学系统化、数学化和计算机化,能够运用数学模型来表示金融变动,最大限度的来解决和避免金融风险。1896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研究出的资产当前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和是相等的,为资产估价模型奠定了基础。她利用数学知识表达了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并可以在不同约束条件下,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数学金融也可以说是计算金融,它的实质就是在数学作为研究使用工具的前提下,对金融体系的描述。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与收益存在时间上的滞后,可以把股票的未来价格当做一个随机变量、随机过程,它是以概率论作为理论基础的,那么资,减少了投资风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经济学家斯蒂芬•罗斯经过多年研究分析发现股票价格不仅受个别股票特殊性的影响,同时也受所有股票一致性反应的共同影响,由此提出来套利定价模型,继而提出描述共同因素变化和证券收益波动关系的模型。

三、在经济金融中,导数的应用也是普遍存在

通过利用导数建立边际概念,又由边际概念倒推导数表达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将经济研究对象从变量转化为常量,就算经济变化的自变量是十分微小的,也可以通过表达式来了解因变量的变化程度。数理统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它的理论原则的是在二维的基础上提出并进行研究的,然而在经济学中大部分都是更高维度的,所以有必要运用到多元统计。它本身就是讲求多元变量的统计,伴随它也出现了许多计算软件,但是想要光凭操作就能得出结论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看懂软件得出的结论,并加以分析解释和研究。还记得让我们最头疼的微积分吗?学会用微分方程来表示金融经济的问题,可以更加直观的、准确的得出结论,并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微分方程是微分、未知函数和自变量函数三者的结合,利用导数能将复杂的函数表达方程式简化,在进行计算。其中就涉及了金融经济学中的偏导数理论。而导数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弹性,面对函数的相对变化率,不得不采用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透过弹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价格值。企业则可以根据这个价格值来决定生产的数量,制定出合理的商品价格,以寻求最大利益。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2

“中国经济80%左右的经济利润来自金融行业。”是报告立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暂且不论得出该观点所涵盖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数据是否能够说明真实情况,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所计算的数量指标是否恰当,因为即使立论观点不成立,也不影响报告的整体性研究结论。但是该观点经媒体报道之后,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的焦点话题。本文的出发点就是针对该报告的分析过程,力图还原事实真相,并阐述金融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对报告中立论观点的质疑

计算核心指标所采用研究对象、数据及方法

指标界定及计算方法。报告中所采用的核心指标之一是经济利润,即广受争议的焦点指标,报告注释中给出了明确定义,经济利润,具体为息前税后经营利润(扣除调整税后的经营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为投入资本乘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金融企业中,经济利润是指净收入减去资本支出(股本乘以股本成本)。报告中所说经济利润的概念,就是我国通常所说的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增加值属于微观经济范畴,是反映股东财富最大化理念的业绩计量指标。在国资委2013年初正式实施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对经济增加值进行了明确定义和规范,即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另外,该办法还对不同企业适用的资本成本率进行了分类界定: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对军工等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报告计算济利润所涵盖的研究对象包括超过3500家位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和7000家位于美国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的收入分别相当于中国和美国2015年GDP总量的55%和85%。报告称,研究数据来源于McKinsey CorporatePerformance Analytics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报告特别提出“在那些负利润行业中的公司仍有较好的营业利润,然而一旦将资本成本计算在内,经济利润就变为负数”,报告认为该公司的价值也荡然无存。

指标计算口径的可比性

其一,中美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两个国家产业结构存在很大不同,用同一口径计算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在同一时间区间的金融行业经济增加值占比,不具有显著的可比性。

其二,中美两国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程度不同。我国资本市场属于新兴市场,而美国资本市场是成熟市场,两国的上市公司结构与国家整体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证券化水平较低,其上市公司的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计算经济增加值,其代表性远没有美国强。

其三,中美两国会计准则和税制存在差异。虽然两国计算企业EVA的方法是一致的,但是两国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不同、缴纳的税种不同,使得企业息前税后利润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

其四,比较时点的选择对研究结论有较大影响。银行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出贡献占比大。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行业,银行业受经济周期滞后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表现在其当期利润包含一定的风险滞后成本,即隐性的不良资产及不良资产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下行逐渐暴露出来,并吞噬前期已形成的资产收益和已计提拨备。加之2015年我国整体货币环境较为宽松,股票市场上半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牛市,为证券业带来明显的波动收益。因此,计算时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经济周期的滞后因素及市场波动因素,平滑因风险缓释带来的利润虚高,否则将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该报告测算金融行业经济利润占比并粗略得出结论,均未考虑上述四点重要因素的影响。

研究对象与范围

其一,报告研究对象的选取范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报告称经济利润分析的对象为超过3500家位于中国的上市公司,报告未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具体范围及其利润的计算口径作出说明。我国注册地在境内的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种类主要有A股、B股、H股,没有说明研究对象是否包含红筹股以及分别在澳大利亚、巴黎、东京、多伦多、法兰克福、韩国、伦敦、新加坡、纽约等地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海外中国概念股。并且,如中国工商银行同时发行了A股和H股、申万宏源同时有A股和红筹股、中国人寿同时有A股和N股等,报告亦未对该类上市公司如何设计合并报表的利润核算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消除重复影响作出说明。

其二,对报告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存在质疑。报告称3500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占我国GDP总量的比重仅为55%,而同期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占美国GDP的比重却高达85%。以占比55%的上市公司经济利润来代表全行业的经济利润,对我国分析得出的结论显得以偏概全,不够全面和准确。特别是,像华为等大型民营企业并未纳入我国研究样本,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都显不足。

因此,按照报告的计算方法和研究样本,较为客观的表述应该是中国上市金融企业创造的经济利润占全部上市企业创造经济利润的80%。该报告将上市企业的经济利润直接替换为全国经济利润,有偷换概念、主观缩小分母基数之嫌。

金融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业通过其特殊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增长,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

金融业增加值是指金融业的全部基层单位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之和。按照核算国民经济的收入法计算,金融业增加值是金融从业人员报酬、固定Y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以及金融机构营业盈余等项目的总和。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则是金融业的相对规模,反映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业发育程度。

国际经验表明,长期看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会随着经济的有效增长呈缓慢增长趋势,但短期会随着经济的扰动而波动。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80年代、21世纪前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1%、5.36%、7.26%;但是,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该比值出现快速下滑,随着美国经济的企稳回升,该比值亦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从我国实践看,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平均分别为5.32%、5.01%。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走势,但是由于在2000~2005年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小于GDP增长率,导致该指标持续走低;从2006年开始该指标快速上升,且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较小。整体上来讲,新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并且该比值与美国情况基本相同,不存在显著差距。(见图1)

金融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近十年以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部分经济发达省市的支柱产业,对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金融总部云集的北京,201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926.3亿元,占地区GDP的比重达17.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6%,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服务行业;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4052.2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占地区GDP的比重为16.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5%;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深圳,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为2542.82亿元,占地区GDP比重为1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

通过统计2015年我国各省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可以看出(图2),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业增加值GDP占比平均水平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较为突出。近年陆续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等,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使之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金融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金融业税收快速增长,税收收入占比显著提高,税收贡献突出,已成为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数据显示,2010~2014年金融业合计缴税50550亿元,占同期全国总税收收入的10%;2014年金融行业缴税14261亿元,较2010年的6221亿元增加了1.29倍,金融业税收贡献年平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金融业缴税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8.04%,上升至2014年的13.74%,增加了5.71个百分点。显然,金融业税收的增长速度和贡献率在众多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始于2014年下半年的证券市场火爆行情,证券交易印花税拉升了金融行业税收的整体贡献,2014年金融行业税收收入较上年增加20%,全国税收占比较上年提升了3.87个百分点。(见图3)

金融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活动的血脉,把金融搞活了,整个经济皆活。金融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产业已上升至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苏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处于阶段更替、结构转换、风险释放的关键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我国金融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在与国际接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金融业具有的极强关联性、风险扩散的叠加性以及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点,防止系统性风险在国家之间传播升级,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体制应对国际游资的冲击,确保我国货币币值的稳定,确保金融产业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运行与社会生活的稳健发展。因此,随着金融产业规模、产出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作用越来越大,产业先导性作用日益显现,金融产业的安全和稳定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金融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行质效的有力保障。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不同历史阶段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显著制约金融业发展,即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存在最优均衡比例,低于或高于这一水平都会损害金融功能的发挥。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金融业通过合理组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并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当前,在推进“一带一路”、棚户区改造、水利及铁路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金融业更要适应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政策红利逐步减弱的新环境,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引领社会资本流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兼并重组,有效破解融资难题,降低经济社会的融资成本,在提升社会经济运行质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金融产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金融业对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意义,不仅仅体现资金总量配置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区域配置、内外市场相互促进等方面,可以说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性和专业化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金融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和国家政策导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其融资功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M经济社会资源从低附加值、落后产业向高附加值、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转移,强化“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完成效果,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注入发展动力,推动传统的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医疗、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改善型消费升级;创新投贷联动等业务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渠道来源;落实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实行金融服务优惠措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同时,金融企业通过PPP、ABS等创新业务模式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老牌国有企业盘活资产,强化我国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效果。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3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 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二、 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作为全球化的核心,跨国公司总体上毕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和技术流动快而劳动力相对不流动趋势下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和安全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跨国公司,还不如说取决于本国的政策。对跨国公司既要加以利用,又必须予以限制。而且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商业行销、科研开发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大复合体,是一种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有利地位,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4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

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5

1 金融均衡发展的现状

金融的均衡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对金融的管理更加规范、严谨,推动了金融业的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的金融业以四大国有银行为金融机构的代表,无论是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在管理能力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促进了金融的均衡发展,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金融业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

2 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意义

经济可持续增长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增长两个方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每天投入使用的经济资本不会少于后一天产生的经济效益,保证了当代经济、社会福利的增加的同时不会减少后代的福利。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是指通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当前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且在实现当代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确保后代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持续稳定增长。所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衡量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且经济的稳定增长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足够的社会经济支持是社会取得进步的重要支撑。

第二,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能够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升级。实体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经济的增长是实体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以及布局的调整和优化的前提条件,实体产业的结构、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可以有效促进实体产业的生产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经济的持续性增长能够促进金融的均衡发展。金融的发展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能够优化金融产业的内部结构,促进金融的均衡发展。

3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

3.1金融均衡发展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的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均衡的现象,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当前金融领域中银行占主要地位,而保险、证券等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新兴金融活动,由于监管力度不够,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经常发生。如很多的投资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会涉及到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给人们的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强调金融的均衡发展可以使保险、金融以及新兴金融活动等受到足够的发展重视,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完善。

3.2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相互影响

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之间有明确的相互发展关系,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促进金融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金融发展的均衡程度越高,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的稳定性就会越好,相反的,金融发展的均衡程度越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的稳定性就会越差。通过经济行为可以解释为,金融发展失去平衡则会使部分金融领域处于强势地位,部分领域处于弱势地位,长久下来强势金融领域会形成垄断形势,使得服务、业务等金融活动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而同时因为弱势金融领域缺少足够的金融监管力度,使在金融活动中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打乱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剧金融市场的失衡情况,并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阻乱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想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需要促进金融的均衡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可以提高金融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分析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时发现当前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可以更加清楚金融企业以及发展模式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影响效果,促进金融体系的规范化,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3.3金融均衡发展能够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成果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很容易实现,但是维持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取得的成果则很难。金融均衡发展能够促进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成果。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并且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所以当实体经济中发生经济危机时金融市场能够借助自身具有的巨大弹性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中危机带来的冲击力。金融的发展相当于一张网,只有在金融均衡发展时才能使网的各处性能的平缓变化,从而具有强大的抗冲击的能力。如果金融发展不均衡则性能的变化会比较快,并且可能会因为实体经济重大的冲击力而被摧毁。所以,金融的均衡发展可以增加抵抗实体经济危机的能力,从而维持在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成果。

3.4金融均衡发展可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关注金融的发展状况,很多的资本家开始由金融体制执行者向制造者转变。金融的均衡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能吸引更多人进行交易活动,从而不仅能够保障经济的稳步发展还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4 促进金融均衡发展的方法

为了促进金融的均衡发展,需要加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完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维持金融的稳定性,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金融市场中参与人员的行为规范,并要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及执法力度,严厉惩治扰乱金融正常运行的个人或单位。

第二,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以便金融机构对个人或单位进行信用考察,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提高投资机构的经营水平,加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化,维护双方的权益。

第三,建立风险预测以及防范措施,使得在发生金融动乱时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减低经济损失。

5 结束语

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实现金融的均衡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并能有效维护经济持续增长中的成果,对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深入研究金融的均衡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之间的关系,能够我国金融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6

金融效率对于区域经济中心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金融效率能够更好地让区域的金融资源流动到利润创造力更强的经济实体上,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资本融资成本的降低,并且增加金融的融资产出,进而对于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结合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实际状况,对金融效率对区域经济中心构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金融效率以及区域经济中心的关系概述

区域经济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概念。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出行政区域限制,更多地实现地缘经济的共同发展。这种经济上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区域经济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整体发展,因为区域中经济发展程度有所差别,存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中心城市和在发展水平稍低的城市,这样就可以通过扩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的辐射面,进而拉动整个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再者,区域经济能够更好地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进而创造更多的优势互补机会,实现劳动力和生产力的转移行增长,并且能够在区域内的经济交流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区域城市的文化交流等。

金融效率则是指在金融部门的投入以及产出之间的关系,金融部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金融效率更是一个具有强综合性的指标,分类的方式比较多。金融效率对于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笔者联系相关的实际情况,对二者之间的联系总结如下:

第一,金融效率是建立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之上。因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区内的金融部门发展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金融部门的资本流动、借贷的辐射面以及贷款良性与否,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一旦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衰落,势必会造成区域的经济衰退,这样对于区内的金融部门的金融效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金融效率对于区域经济中心也存在着深刻影响。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属于生产性的,依靠工业生产或者其它类型的产业生产,进而实现资金的产生。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加上很多中小型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产生,创业人员的增加,这些都要求社会要有更多的流动资本,进而拉动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发展,促进生产的多元化。

反之,如果区域经济中心的金融效率低下,那么区域经济的局面就无法打开,而且严重阻碍中心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可能会对区域的经济造成更大的压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规模扩大和优化转型升级。

二、如何促进金融效率在区域经济中心构建过程中的良性影响

上文分析了金融效率和区域经济中心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金融效率对于区域经济中心的影响更是多层次的。因此如何因势利导,更好地发挥金融效率对于区域经济中心构建的良性影响,就成了构建二者和谐关系的关键。针对当前的实际状况,对于如何促进金融效率在区域经济中心构建过程中的良性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强化区域经济中心资金的利用效率

区域经济中心的资金流动必然是较多的,但是中国传统的金融理财观念都是趋向于保守,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资金的实力和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因此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过程中,要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中心的资金利用效率。这就需要对区域经济中心的金融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及技术上的创新。所以金融机构要更好地创造性地推动资金进一步的流动,促进储蓄资金转化成为投资资金,进而进一步活化区域经济中心的资金,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打开金融局面。

(二)进一步提升金融部门的金融能力

金融部门是金融效率最直接的影响者,金融部门的金融能力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中心的金融发展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区域内的金融部门,包括银行以及非银行类的金融部门,都应该针对自身的金融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提升。金融部门需要注重以下问题:首先是金融部门必须切实加强资金的安全,尤其是完善信贷的信用制度,保证借贷的良性发展,防止恶性欠债以及次级贷款的发展。区域经济中心的金融部门应该联合区域经济范围内的各个行政区域的金融部门,构建金融信用网络,监察次级贷款的发展程度,不断提升金融部门对次级贷款的控制能力。再者,金融部门要加强自身的融资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各种相关的微型企业,应该更多地提供担保借贷的机会,促进区域经济中心内的企业能够不断地蓬勃发展,保证市场的生机以及良性的发展。

(三)针对金融市场的秩序,要进一步加以良性管控

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区域经济中心构建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金融市场的秩序,进一步良性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市场的金融秩序,需要相关的区域经济中心的金融行政管理部门的进一步管控,出台有关的条例规章,整顿金融市场的秩序。当前金融主体,也就是金融部门的健康发展,是需要政府进一步引导的。而且对于地下钱庄、民间非法集资借贷,要加大打击力度,以防止出现金融市场混乱,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四)注重金融体制的改革

在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注意对区域金融体制的改革,区域经济中心的政府要积极向中央政府申请一定的权限,更合理地开发区域的金融资源,创造一个更为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尤其是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支持,需要政府更注重金融体制的改革。

三、小结

金融效率对于区域的经济中心构建有着多层次的影响,对此,区域经济中心应该更加注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技术,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优越的金融支持和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军.中国金融适应效率实证研究 1991 2004 [J].暨南学报,2007.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7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指的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虚拟经济是通过分配和交换进行运作实现增值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采用资本化方式进行定价。2008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然会出现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膨胀,引发金融危机,由此可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低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利润减少,实体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逐渐转入到低成本区域,这就使得产业结构失调,影响了金融投向,从而降低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成本的增加还会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虚拟经济风险较高,但回报较大,备受实体企业青睐,在这样的驱使下,金融越来越不看好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就越来越小,这会使得实体企业进一步伸向虚拟经济领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三,当前的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缺口,金融机构以自身发展为导向,不注重对低端产业的投资,实体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发展前景不良,降低了金融支持的吸引力,国家虽出台政策要求金融支持实体企业,但监管不到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形式化严重,落实不足。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一)金融市场机制的强化

在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资产流动,金融市场有着各方参与者,金融体系本身就有着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于二者之间的适应息相关,国家应当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打破金融市场中的等级差别,以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杠杆作用。此外,应当积极促进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保证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建立适应于我国国情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营造规范的金融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二)金融信贷政策优化

以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对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进行优化,尤其要优化金融信贷政策。从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促进金融支持政策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适应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例如客户准入的差异化、资金定价的差异化等等。此外,要对资金账户进行积极的监管,确保资金回笼,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证信贷的规范化。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从本质上来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是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融合,实现资本转移,因此,应当积极的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资本转化。首先,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对实体经济进行资源支持,振兴物流业、科技业、能源业等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以此来带动实体经济产业中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应当积极平衡实体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以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因地制宜的支持实体经济;第三,对金融资本投向进行跟踪和监测,以此为基础把握金融资本的流动,分析实体企业的状况,对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的状况及时公告。

(四)创新金融产品

产品是经济的基础,产品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当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围绕实体经济,创新符合实体经济信贷特点的金融产品,例如符合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要和融资特点的融资券,符合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特点的债券等,在实体经济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以此来促进实体经济资产金融化,从而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五)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是规范发展的将此胡,对于金融来说更是如此,金融有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应当提升对金融的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金融风险,发现风险之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此外,应当提升金融监管的可操作性,保证监管措施的落实,以此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六)合理化选择

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发展前景越好,因此金融支持应当注重对生产力高的实体企业,加强对这些实体企业的资本投入。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为导向,合理的进行支持。此外,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财务基础分析为前提,在银行规定下,根据实体企业财务基础的分析结果来支持实体企业,保证金融资金能够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中。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合理化选择支持,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逐渐凸显,虽然国家政策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但落实不足,有效性低,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8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86-02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然而该区域交通便利性不够,自然生态环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同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为促进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可以采用创新发展的经济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研究背景

日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这份宏伟建设蓝图旨在全面贯彻落实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推进甘肃省与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努力把甘肃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甘肃省自然地理位置独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丝绸之路和谐安全、保障物流人流信息流畅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推动丝路经济发展、深化各领域合作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有望成为建设繁荣丝路、人文丝路、绿色丝路、和谐丝路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撑。为切实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蓝图的顺利实施,必须用足用好国家支持甘肃省兰州新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通过国有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平台建设。同时,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企业赴国外开展商务活动审批,简化出入境人员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二、发挥地方性银行独特优势,助力丝路甘肃黄金段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应当立足甘肃省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积极引导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建设与发展,这将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金融合力发展。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支持所需的地缘优势、资金优势及科技优势;反之,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有利于提升自身发展潜力,抢抓发展机遇。同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为契机,实现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战略。

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小微实体经济,帮助农户发展绿色生态型经济农业,加大信贷资金的产业带动与产业升级调整力度,将更多的精力关注于三农经济和实体经济建设,努力践行服务地方、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强化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兰州银行积极参与三农经济建设,在为农户提供三农信贷资金的同时,帮助相关涉农企业完善三农产业链,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改善三农经济发展现状。2014年兰州银行联合甘肃省电子商务协会搭建了甘肃首家三农电商购物平台。“三维商城”的成功上线运行,极大地帮助了广大农产品企业改变销售模式和销售理念,开启了甘肃省三农产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畅通发展模式,兰州银行有效地将“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及“普惠金融践行者”的金融理念,转化为强有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金融支持。

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鼓励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相关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帮助部分特色旅游景区加快基础设施硬件改造进度,促进旅游服务功能升级转型。2014年兰州银行率先创新合作,先后与甘肃省文化产业关联企业(集团)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2014年6月,随着甘肃省5处丝绸之路历史遗址的成功申遗,极大地激活了甘肃省特色丝路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甘肃已累计拥有7处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丰富的丝路历史遗产财富,对于扩大旅游产业知名度,提升丝路文化影响力,必将产生历史性的决定作用,必将成为甘肃旅游大发展的新名片。

三、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全力打造兰州金融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是打造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良好机遇。金融中心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发展而形成的,金融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创建,其依托的应当是兰州核心经济区而非行政区。兰州金融中心将建设成为西部多功能复合型的金融中心,成为跨省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兰州在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不足,将影响金融体系的完整构建,也会影响到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将使区域金融需求规模增大,金融结构不断优化,并促使金融供给不断增加,有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区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动力。

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兰州市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还是黄河上游西宁―兰州―银川城镇带中最大的中心城市,通往新疆、青海、等省区的“中转站”,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经济组织功能。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具有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目前,兰州市已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各类各级金融机构,银企合作进一步深入,金融业的产业影响不断扩大,集聚力和辐射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形成,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四、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开放发展水平

发挥银行业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提高吸引资金落地能力,力求在做大金融总量上实现新突破;加快金融开放合作步伐,加快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加快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能力,力求在完善金融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为重点,拓展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力求在推进金融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一)加大特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成立丝绸之路金融服务中心,研究不同类型的涉外企业信贷需求特征,针对实际需要,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

(二)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

甘肃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战略转型,调整过分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积极推进跨区域、跨市场、跨机构金融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合力,为企业与社会资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机构资金提供媒介平台,盘活信贷存量,扩大银行信用,满足涉外企业正常资金需求。

(三)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跨境使用和计价结算

不断完善人民币业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高效便捷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和结算网络,进一步简化人民币使用流程,推动大宗商品和现货期货使用人民币结算,建立多渠道回流机制,丰富人民币投融资产品,推动外贸结算手续与流程便利化,创造企业和个人利用离岸市场人民币利率低的有利条件,有效配置资源,降低投融资成本。

(四)加强金融业专业人才培养

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金融专业人才到西部来,实现金融产业和金融人才的协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西部开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充分认识金融支持重要性,深刻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央以金融为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重要布局,实现这一构想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地区各国的发展稳定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间经济竞争的核心正表现为金融的竞争。金融已成为各国之间国际政治经济较量的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十四项战略要点,其中涉及金融的有: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银行系统、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金融、投资等领域合作将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其前景广阔,发展机遇良好,经济价值无限。甘肃与中亚国家经济贸易日益增多,有着良好的交流经验与合作基础,甘肃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必将起到积极的区域带动与金融支持的双重作用。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主要指导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为西部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将助力西部地区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带,西部大开发将迎来新一轮的开发机遇,甘肃也将迈入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周新生.关于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点建议[J].长安银行,2014(5).

[2] 徐 栋.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思考[J].金融时报,2014(6).

[3] 朱苏荣.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构想 [J].新疆日报,2013(12).

[4] 郭新明.深化区域金融合作与创新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共赢发展[J].金融时报,2014(4).

[5] 李若谷.金融合作5举措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Z].中国经济网,2014(5).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9

(二)农业贷款门槛高,贷款率偏低。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价格弹性小,投资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的封信,这就严重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因而也就提高了农业贷款门槛,进而导致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我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是由于其资金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良贷款的影响,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金融机构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没有切实发挥作用。我国农村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高效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限制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都需要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必须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农业银行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且农业银行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发展也比较慢,政策性金融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利用金融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我国在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时有必要侧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高效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比如可以建立满足农民和农村需要、由个人、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民间组织,加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其金融支持功能,拓宽农业生产资金来源,从而促进农民积极的投身农业生产,并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生态建设的重视,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循环化、再利用、减量化。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根本改革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协调”的传统的增长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纽带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动的运行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循环经济和金融相辅相成,金融支持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务理念创新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占率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措施。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要充分地认识到金融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业要抓住机遇,创新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业在发展中应当将循环经济当中的“环保指标”当做是降低收款风险和决策风险的可靠保障而不应当是看做发展的束缚和障碍。只有在金融的合理支持下,经济结构才能理顺,贷款的企业还款能力提高,金融风险得以降低,银行才能拓宽经济利润来源。

(二)金融市场创新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循环性企业优先上市。在同等条件下,中国证监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那些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设备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降低企业公开上市和发行股票的标准,允许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这样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优先向循环经济企业配置。政府要积极出台政策进行鼓励,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循环性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和疏导机制。保险也具有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重要职能,是发展循环经济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保险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风险也参与循环经济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参与设立风向投资基金或者是购买循环型企业发行的股票。

(三)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循环授信和动态监测的具体方式,积极开发和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贷款业务的创新包括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许可专利、专有知识技术以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财产质押,拓宽抵押担保范围。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服务,开发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信贷类产品。为了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要积极创新贷款抵押的担保方式,不能因循守旧,担保范围也要相应的拓宽。对于效益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循环型企业,我们要适当地扩大信用贷款面,积极发放信用贷款。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晚,发展得比较慢,因此要积极地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适合本地经济的金融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四)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增强实力,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规范地创立和发展,促进其稳健经营。促进证券评估公司、证券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的发展。二是要积极规范和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全国重点城市得到资金来源,就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筹措资金,并积极发展分支机构,发展商业银行。三是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积极为循环型企业寻找资金支持,鼓励依法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对循环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各级政策性创业政策的出台,加快了新兴产业创设计划的实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的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的支持,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的发展。政府要给予循环经济型创新产业相关的技术支持,促进相关节能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金融监管创新

要稳步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大对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就要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积极督促金融机构敏锐地把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达到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目标。主要是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这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改进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需要金融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高投入需要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和外部性,这些都离不开金融。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持续性强。二是时效性强。三是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四是阶段资金需求各具特色。这些循环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需要金融的支持。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和金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金融以独特的运行方式推动着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金融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充分的创新空间。因此,要合理发展创新金融行业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宗禾,邢正翔.循环经济 生生不息[J].民营科技,2014(03):09-11.

[2] 杨中华,魏大鹏.多方努力走循环经济之路[J].当代生态农业,2009(Z2):22-25.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11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而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将对现有的经济模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Levine,2003),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设计出有效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Zingales,2003)。而莱文(1997,2004)从金融职能角度来解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和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职能可划分为五大类:提供投资和资本配置信息;监管投资和完善公司治理;便利交易和降低管理风险;调动储蓄资源;利于商品和服务交换。尽管金融体系具有大致类似的金融职能,但各个国家(地区)提供这些金融职能的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金融体系值得深究。而在我国有关区域金融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由于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于我国经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类同于跨国研究。因此,对我国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国家层面,必须深入到地区层面,才有可能把握到基本的现实,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周立、王子明,2002)。因此,我们集中分析浙江省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借此得出浙江省金融发展到了转变阶段的结论。如若金融发展这一瓶颈问题不能较好地解决,将会影响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潜力。而且当前正是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立足于现实给出建设性意见。

一、省内经验观察

(一)全省金融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研究自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浙江省金融的整体发展情况。由于缺少地区范围的M2数据,因此无法直接用传统金融深度这一常用指标来衡量浙江金融发展状况。然则,浙江省金融资产以银行资产为主,而银行最主要资产为存款和贷款。因此可以利用金融相关比率来揭示浙江省金融发展状况。而金融相关比率最早是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用以一个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其计算公式:FIR=(S+L)/GDP,FIR为金融相关比率,S为金融机构存款额,L为金融机构贷款额,GDP为各地市的生产总值。在研究中所涉及的金融数据来源于历年的浙江统计年鉴。

通过对全省金融相关比例的处理,从图1中可以看出,1978~2005年浙江省在经济和金融两方面都得以稳步发展,金融相关比率从1978年的0.6845上升到2005年的2.7572,其中2003年全省金融相关比率为最高,达2.7586。从1997年开始,FIR上升态势更为显著,这反映出浙江省开始了快速的金融市场化进程。

(二)各地市金融发展趋势

鉴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应进一步深入考察浙江省各地市金融发展状态。我们发现金融发展程度各有差异,但总体上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较高。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按照浙江省各地市的经济实力(经济总量),将11个地市划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为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市;第二类地区为绍兴、台州、金华和嘉兴四个市;第三类地区为湖州、衢州、丽水和舟山四个市。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分别考察浙江省三大类地区的平均FIR指标。在历年各地市FIR数据中,以杭州地区的FIR指数为最高,湖州地区的FIR指数为最低。图2中反映出经济较为发达的杭甬温地区FIR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另外两个层次地区;而处于第二、第三层次地区的FIR指数相对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此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就是金融支持说。而居民储蓄的增长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低的储蓄能力必然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金雪军、田霖,2004)。在浙江省内金融资金充裕度的方面,我们采用存贷差、存贷比来加以衡量。存贷差是一个绝对数概念,而存贷比则是一个相对数概念,结合两者可反映一个地区信贷资金的自给程度。通过对省内各地区存贷差的计算可知,目前浙江各地区均处于存差状态,其中杭州地区存贷差绝对数最大,资金相对充裕,衢州地区存贷差绝对数最小,资金相对匮乏;而浙江各地区存贷比均大于1,反映出浙江省各地区整体上能实现信贷资金的自给自足,其中存贷比最高的为嘉兴地区,最低的为衢州地区(见表1)。

透过相对充裕的金融资金,我们更需要关注其内部结构。在此,我们仍参照上述分类法,将11个地区分为三大类地区。经过相应的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金融资金结构变化趋势:从静态数据来看,第一类地区居民储蓄所占比重最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地区金融发展态势良好,而其他两类地区中居民储蓄所占比重较高,金融资金结构存在着问题;从动态数据来看,三大类地区居民储蓄比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反映出在金融开放的有利条件下浙江省内各地区对金融结构逐步进行优化的过程。

二、金融发展道路的选择

从以上的经验数据观察来看,浙江省金融资金总量并不缺乏,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金融在量上得到较高的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浙江省金融发展无疑是选择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协同发展这一模式。但在整个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问题突出:金融相关比率偏高、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结构偏向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类型结构偏向商业银行机构、银行市场结构偏向大银行垄断、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向国有银行、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向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向国有大型企业贷款、金融区域结构偏向大中城市。根据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的研究,提出一国的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永无止境,该比率在1-1.5之间趋于稳定;欠发达国家金融相关比率多在0.6-1左右,发达国家金融相关比率在1.5附近。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各地市中金融相关比率最低为湖州市,其FIR指标也高达1.5,那是不是意味着浙江省金融已经发展到了和发达国家等量齐观的境地了吗?

绝对不是!虽然储蓄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能说明该地区经济信用化程度,但并不是越高越好,其中存在着一个相反的机制――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另外,浙江省内融资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依靠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而在这一前提下,经济信用化程度的提高或FIR指标的提高也意味着储蓄总量的增加,会对投资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影响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单纯的金融资金规模增加到达一定程度就不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而导致浙江省出现金融发展瓶颈,就是因为在过去的发展中只强调增量性金融发展,而相对忽视了质量性金融发展。这种发展思路将在未来影响浙江省长期的经济增长,所以,浙江省金融发展应逐步从注重量化增长向注重质化提升过渡。

对浙江省内各个地区金融发展状况所作的比较,我们发现在浙江省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且第二、三层次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并不像经济发展差异那样明显,这正好说明了这两个层次地区目前正处于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增量性金融发展,此时金融量的积累效应更加显著,因而指标相对接近。而第一层次地区的FIR指标较高,反映出该层次金融发展程度要优于另外两个层次地区,应当首先承担起金融发展由增量性发展向质量性发展转变的重任。

如何才能从注重增量性金融发展转向注重质量性金融发展?金融深化是必然之举,然而这一举措仅仅是长期的解决之道,并非一个省市的能力所及;在短期来看,如何避免由于金融发展落后而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这是我们所更为关注的。我们认为要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浙江省金融发展的质量,必须注重民间金融的发展。因为民间金融是在主流金融体制之外而生的体制外金融,所以它往往比主流金融更具有活力,更有效率,也更加真实(姜旭朝、丁昌峰,2004)。民间金融从其形成以来,一直都是以私有制为主,相对于主流金融是一个自发的从下而上的发展过程。在经济发展初期,民间金融往往能和主流金融形成互补,可以有效地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改善宏观经济效率,促进民营经济增长(潘士远、罗德明,2006)。借助这一特性,要是能较好地发挥出民间金融的互补作用,对提高浙江省金融质的发展大有裨益。

针对以上问题,浙江省需对金融发展有新的认识,省内民间金融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填补金融深化不足所带来的“真空地带”。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具体措施:第一,作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城市的浙江各市,应该把握机遇,坚持社会稳定与金融改革的速度相协调,绝不能盲目地以扩大储蓄为主要目标,注重投资的时效性和回报率。第二,调整地方金融体系,重视民间金融的补充机制,使民间金融及时地融入现代金融体系之中,逐渐从“关系型融资”向“契约型融资”转化,才能获得更为长期地发展。第三,根据民间金融的特点,适当放松行政管制,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推进各地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第四,进一步将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改造成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将更有利于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转型的需要。第五,对民间金融实行金融监管,建立民间金融监测系统;非法金融行为对民间金融所起的破坏作用严重,应予以严厉打击。

参考文献:

1、Arestis, Demetriades and Luintel.“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1(1).

2、Rousseau and Sylla.Financial System, Economic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8323,2001.

3、姜旭朝,丁昌峰.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4、潘士远,罗德明.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4).

5、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12

当前,促进我国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即产业结构的转换。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差异且不断扩大,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有较密切的关系。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域金融结构处于不断变动和发展之中,表现在按行政区来设置单一国家银行体系的分支机构,按计划要求进行货币与信贷资金的行政性分配,各行政区高度趋同性金融行为的行政均衡性区域金融结构逐渐向市场非均衡性发展。本文对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影响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区域金融政策失衡致使区域经济差距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金融政策未充分考虑区域间金融、经济的发展差距,统一实行社会主义计划金融体制,因此整个金融运行在低水平上保持均衡。区域金融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使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延迟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均衡型金融政策调控的低效率问题凸显。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产生“马太效应”,致使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此外,我国自1979年以来,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二元结构特征,使得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呈现明显的二元格局化,还有东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巨大差异,也使得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空间的分布特点呈现出非均衡性。

(二)区域金融信贷资金逆向流动

我国区域之间信贷资金流动的特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优化配置,在对企业配置信贷资金和经营授权时,以其经营效益、经营规模、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标准,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优势企业不多,部分银行经营效益不够理想,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金中,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造成了信贷资金多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现象。由于资金虹吸作用,严重影响并制约着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经济实体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需求大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区域经济实体资金需求大,而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造成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营销观念的制约;区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责任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匹配;信贷资金供需条件不适应;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观念落后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也存在借贷能力不足的问题,对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

(四)重复建设造成金融资产质量低下

重复建设是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与地区发展优势相背离的结果。我国曾确定建筑、机械、石油化工、电子及汽车5个产业为支柱产业,也使各省市区重复建设的产业。由于支柱产业的重复建设,导致支柱产业发展不足与产品的相对过剩,进一步导致地区工业结构的严重趋同,效益自然较低。由于重复建设,势必造成对支柱产业的贷款增加,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效益随之下降,增加了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且重复建设过程中多个投资主体重复对某一产业盲目投资,也会引起相关产业的连锁投资扩张效应。重复投资引发的后果反映到金融上,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硬性规定国有银行为地方建设项目贷款“买单”,加大了不合理的资金需求和占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危害了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虽然各区域内相应成立了一些信贷担保机构,但缺乏经验和足够的实力,运行也不规范,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整的信用调查、评价体系以及保障体系,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往往缺乏对区域内部优质企业的关注,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以优质企业为突破口,加强区域金融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区域金融、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迅速提高,加深了区域金融对经济的渗透,提高了对经济发展的拟合,使得区域金融、经济融为一体。而构建金融功能和经济功能合二为一的金融经济区,使之成为高效的金融体制和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是21世纪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自我国金融业改革以来,竞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国有金融机构仍然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部分借贷者转而寻求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调整金融结构,不断引入各种金融机构,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态,使整个信贷市场更加活跃,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能成为金融主力,因此民间金融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定时期内在总量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制定规范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逐步将金融支持重心向经济不发达区域进行转移,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具体来讲,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金融结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思路。首先应优化东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进行自发调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其次要优化中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在增加金融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形成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最后要优化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目标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形成政府推动型的金融结构。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加快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实施与东部、总部不同的金融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赋予中央银行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包括建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到中西部发展,优化中西部的金融机构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同时也要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构建公平合理的金融发展环境,努力实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金融差异。

(三)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对资本稀缺要素的生成和区域优势产业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推动并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加强不同层次及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转轨,金融规模以及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和金融交易等会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配置,并逐步形成多种不同金融结构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区域经济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在一起时,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四)发挥不同层次和形式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资本要素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是解决资本约束的根本途径。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两方面的作用,表现在金融在区域资本的形成中具有特别的聚合功效,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金融能显著调整区域经济的结构,通过利用早已存在的货币及信贷分布的不均衡性,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不过在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所起的作用却并不相同。金融资源的供需情况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区域金融有不同的层次和表现形式,具体可表现为:按借贷资金运行的区域化联系程度划分的区域金融;与经济区相关的区域金融;按金融现代化程度可划分为现代金融区与传统金融区;按金融功能区可划分为综合化金融区与专业化金融区。在跨行政区对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金融区域化的上述所有内涵,除了划分好跨省市区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外,再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金融区域进一步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划分次级的金融区域,有利于国家中央银行甚至跨省市区中央银行对金融区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管理监控,以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五)掐断重复建设的资金支撑并保证融资渠道的集中化、多元化

我国凡是跨行政区设置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均对区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对支柱产业企业集团建立专门的贷款支持体系,积极制订并实行扶持发展支柱产业企业集团的贷款制度,促进属于重复建设的企业向支柱产业企业集团转化,或者直接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破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可注入支柱产业企业集团,起到强劲地拉动作用,使得经济和金融资产效益显著提高,能够对其它的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好的示范效应,可引导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也主动投入到支柱产业企业集团中去。区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区域金融协作,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

(六)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并加强中西部地区金融扶持力度

经济增长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积累的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的能力。我国经济呈现的典型特征是由东到西,逐步走弱。我国金融发展的特征是呈现区域二元结构。现阶段金融结构的二元化表现,势必决定了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就必须大力提高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把加强中西部地区金融扶持力度作为一项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策略。

结论

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我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加强金融稳定,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促进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丹华.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2.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3.陈亮,杨静.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5(8)

经济金融的重要性篇13

一、区域金融风险的内涵

区域金融风险是一种不同于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的中观尺度的金融风险。它是指国内某个经济区域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个别或部分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内传播、扩散构成,或者其他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金融风险向本区域传播、扩散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当然也可以是宏观金融风险在本区域内传播引起的。具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区域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微观领域的银行信用风险

目前,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金融风险。由于体制和其他种种原因,国有银行的“一逾两呆”贷款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有的高达40%多,远远超过20%的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地区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还经过了某些形式的“处理”,真实的不良贷款比例极有可能更大。再加上一些地区银行应收未收或事实上无法收到的利息大量增加,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十分严峻和突出。

(二)区域性的金融市场风险

改革以来,企业的资金供应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到银行贷款并逐渐转向直接融资。虽然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还不算大,但这毕竟是改革所要经历的基本转迹。但问题在于,随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权证交易所等多种形式的区域性证券市场。对于这些区域性证券市场,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规范,有关部门也疏于管理,使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就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能否保持高流动性是能否实现稳健经营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已经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个别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也出现过支付困难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的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已难以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

(四)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

它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治理机制的失控而产生的风险。一些地区银行因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之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金融领域内贪污、诈骗等大案要案不断发生,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说明,金融领域内的操作风险在我国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还十分突出。

二、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同一宏观调控措施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金融运行形成不同的影响

由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波动与我国的整体经济波动呈现出基本的一致性,因此,我国单一的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更多的是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但由于金融制度和所有制结构上的差异,使覆盖全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效应。经济较发达地区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高、企业筹资渠道广;而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国有经济,金融市场发育缓慢,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国家银行,银根紧缩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不利影响远比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大,因为中央银行的紧缩措施通过国有商业银行首先传导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国有商业银行依赖程度小的非国有企业影响较小。这样,宏观金融政府的紧缩在使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从过热状态冷却下来的时候,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发生资金紧张,社会资金的正常流动受阻;而当宏观政策趋于放松时,又会出现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再度趋热及通货膨胀的进一步蔓延。因此,在发展非均衡的格局下,单一性的宏观政策可能会成为落后地区的金融风险形成和累积的诱因。

(二)地方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行为会增大区域性金融风险

在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获得了大量权力和财政利益,其经济行为在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其对金融活动的干预已经成为金融风险形成和累积的重要原因。在地方利益导向下的区域金融运行,会使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反过来又对区域金融运行形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经济行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同构化弊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被复制和放大,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分散化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建设效益低下时必然是由金融系统承担最终风险,并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事实上,由于重复建设等所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在银行整个不良资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这些重复建设之所以能够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金融机构行政化设置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资金运行的干预有增无减,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约束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银行资金的财政化使用在不断转换形式,银行资金的分散化管理和区域金融运行的相对封闭性,在现实上推动了重复建设,并且加大了银行资金自身的经营风险,影响了宏观金融调控目标的实现。

(三)区域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也使得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增强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不断推进,各地的区域金融运行中,除了继续从传统的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中获得资金外,还通过发行证券、吸引外资、利用财政信用等途径筹措资金,区域金融运行的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各地的自筹投资取代中央财政拨款、预算外投资取代预算内投资、金融贷款取代财政投资,成为区域金融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传统的封闭型融资体制有所打破,部分资金脱离了传统的金融监控的视野,显然,转轨时期的这种资金运行方式的风险是相当大的。

从总体上看,市场化融资发展迅速,削弱了政府行政力量在区域融资机制中的传统主导地位,企业、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力量不断加强,使得传统的监控手段的实施效果趋于下降。从不同区域看,由于各地金融市场化推进程度的不一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融资机制的地域同构化被打破,区域金融运行的区际差异趋于明显,一些地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越来越对全社会的资金运行格局和各地的区域金融运行格局产生明显的影响,并形成区域性风险的累积和传导的渠道。

(四)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往来为区域性金融风险向其他地区的迅速传导提供了渠道

从理论上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发达区域的比较优势强,经济增长速度快,投资回报率高,因而回流资金要超过扩散资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达区域的经济趋于成熟,区域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这时,由于发达地区的发展受资源、市场的限制,继续投资将遇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该地区将开始向落后地区投资,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劳动力优势。此时,资金流动以扩散型为主,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趋于缩小,最终达到平均。因此,这种不同区域间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及产品的经济往来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传导提供了渠道。

三、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上面区域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区域金融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结构自身发展不够完善的内部原因,也有受到地方政府、金融运行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的原因。因此,若想预防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必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保障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并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要构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经营机制,提高金融系统的自身免疫力

1.建立资产盈利机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金融资产的保全增值和盈利机制,要从注重信贷资产的发放转移到以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筹兼顾,运用资产、负债、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及风险程度不同的资产之间的合理配比,控制好规模与成本、效果的最佳搭配,尽可能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2.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资产在营运中存在损失的可能,如何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使之不对金融行业带来致命的损伤,除了信贷资产投放中落实“三查”制度、建立责任制外,还要实行谨慎会计原则,加大自有资金力度,提足用好呆账准备金,尝试办理存贷款保险业务,以分散经营风险。

3.建立内部监控机制。内部监控是及时发现和校正违规违法经营的第一道防线。内部监控通过检查、督导、审计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使领导决策具有针对性和减少工作盲目性,并能迅速纠正违规违法经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使金融保持一个安全的健康肌体。中国人民银行负有对区域内各金融机构的监管之责,它的监控机制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及时、有效,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意义重大。

(二)要建立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为防范和解决金融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政府应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减少过多干预经济的行为,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政府最需要做的是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和维护好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行机构改革和职能复位,搞好宏观调控、规划和制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全局性或区域性金融产业政策,合理配置资源,而不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过多的干预,以此减少因自身行为不当所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政府应更多地运用市场规则进行公平、公正裁判,保证银企双方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疏导商品、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规范、有序地运行。地方政府应避免发生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发生为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使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增加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可能。同时,政府在做决策时,应多听取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意见,尽最大可能使所做决策更符合某一区域或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减少企业经济运营中遇到的障碍,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投入的回报率,增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效益,减轻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2.企业应加快自身的良性发展,维护信用承诺,为保证区域金融安全、稳定金融运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总所周知,企业的良性发展是保证金融稳定的重要的外在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长盛不衰。就目前而言,企业的兴衰与银行的关联甚为密切,因为企业的资产绝大部分是建立在银行贷款基础上的,企业亏损,资不抵债,银行也无法自保。这就要求企业尽快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风险自担的市场主体。同时,企业的转制要同金融体制改革协调配套,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的改革,企业都要积极维护银企信用关系,落实好债权、债务,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坚决制止并严厉制裁各种成分的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银行资产,行逃债之实。

3.应加强区域内金融机构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具体看来,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立金融安全协会。以安全协会为桥梁,联系区域内各家金融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讨经营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相互借鉴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促进业务交流与发展。第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放信息交流,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筛选,使各自所获得的信息量更准更多,避免在对区域内的信息支持上重复建设、各自为战、势单力薄、盲目竞争的相互残杀,可以联合起来,按照各金融机构的特长有的放矢,发挥优势。第三,加强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人民银行施行金融监管的职能,各家金融机构要严于律己,自觉接受检查监督,欢迎批评和揭露矛盾,对于破坏金融秩序影响稳定的金融机构要予以制止、检举。若只为一家利益纵容违规你仿我效,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整个区域就会乱起来,很快还会波及到周边地区,最后受害的还是始作佣者,会使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遭受严重的危害,因此,相互制约、加强监督、守法经营是各方利益的共同保证。

(三)要明白“防范”不等于“死守”,发展才是硬道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拉大,地区间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加之各地区企业的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经营状况各异,使得区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更大。区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而且往往会引发系统性、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金融风险的预防和化解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防范金融风险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防范”而采取“死守”的态度,为了“防范”而影响了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从源头上进行主动性的引导,使其向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殷德生.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3] 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 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