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文地理因素实用13篇

人文地理因素
人文地理因素篇1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新词出现。

区域经济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当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后,就会出现相应的新词。

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导致新词出现。正被媒体热用的新词“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七大工业国组织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国家,这个简称来自四个国家英文国名首字母BRIC的谐音?穴砖头?雪。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最先是由一份高盛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提出的。这份2003年的报告主要观点是“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到2050年将超过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最富有的国家,早在冷战结束时或更早时期,组成“金砖四国”的各国政府就开始了经济和政治改革。这些国家曾同时强调引进外资、国内消费和国内产业的发展。高盛预测,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制成品和服务提供者,而巴西和俄罗斯可以为中国和印度提供所需的原料。该新词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印度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口大量巴西和俄罗斯的原料所造成的。诸如此类的新词很多,如“打工仔、家政服务、第四产业、第五产业……”

经济及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导致新词出现。媒体热用新词“道口经济”是指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兴起的经济区域,是高速公路出入口较近处的经济市场。它既能为高速公路使用者提供便捷服务,又能吸引广大人员前来交易消费和投资兴业。因为地处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比沿线的地理优势更大,也因此更具发展潜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快速、高效、安全、大容量的交通运输系统加以支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道口经济”应运而生。因此,随着交通的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地球变成了没有边界的地球村,产业由过分依赖资源、能源、市场分布,转变为就几条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的节点处,尤其是能与铁路场站、水运码头或航空港相交会处分布。可见“道口经济”是经济及产业布局发展变化的结果。此类新词不少,如“点轴开发”、“工业园区”……

经济的兴衰导致新词出现。媒体热用新词“二十国集团”指成立于1999年9月25日,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十一个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共同组成的组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改革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发展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加拿大、俄罗斯形成了“八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分别是因全球经济危机和亚洲经济危机而产生的。可见,区域经济的衰退会导致新词的出现。同样,经济的兴起也会产生新词,如“新型工业国家”、“新型经济体”等。

第二,区域经济条件是新词形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影响也越大;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也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地区。人们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为促进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新词也随之而来。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约有700个新词语来自香港,如“按揭”、“楼盘”、“楼市”;再次,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科技也发达。其所发明创造的工具、仪器、军事武器及科学技术等比较多,由此产生的相关新词一旦出现,常常被其他国家所吸收利用,如“原子弹”、”机器人”、“人造卫星”、“太空站”、“信息产业”、“纳米”、“克隆”等。

第三,区域经济合作导致新词出现。

比如,“南南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都是因区域合作而形成的新词。

因素二:环境意识

人与地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在感受地的作用时,会产生新词。如今年“两会”期间,媒体热用的一个新词“雷人”,是指“两会”个别代表提出的意见乍一听如雷贯耳,不好接受。以前也有类似的酷语,如“鲤鱼跳龙门”、“树大招风”等都是地对人作用的结果。又因为人对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对地的认识更加深入,新词又随之产生,如“酸雨”、“温室效应”、“阳伞效应”、“臭氧空洞”等。当前人与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是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工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类只有正确利用和保护环境,人类社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下一代,都享有平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相关新词大量涌现,如“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为了人地关系的和谐,强调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是达到目的的唯一对策,因此新词又出现了,如“生态旅游”、“生态住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关怀”等。

因素三: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世界12大语系、40多种语族、5000多语种及我国7大方言的重要因素。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并由此产生大量的词汇。中国历史上因人口迁移产生了“走西口”、“闯关东”、“客家”、“偷渡”、“华侨”、“×籍华人”等新词;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人涌向沿海,形成了“民工潮”、“春运”等词汇;如今世界人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北美、澳洲、日本等地因人口零增长、负增长或地广人稀等原因,为了促进人口和经济增长,需大量引进人口,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和智力外流严重。去年爆发了以美国为发源地的特大金融危机,海外市场不够景气,专家学者纷纷归国,“海归系”新词便被媒体热用,包括“海归”?穴海外归来学者,与之相对应的新词是“土鳖”?雪、“海鸥”?穴海外旅欧学者?雪、“海带”?穴海归中的待业者?雪、“海葵”?穴海归中的心中有愧者?雪、“海鲜”?穴海归中事业有成者?雪、“海公公”?穴海归中的头发白了都没有工作者?雪、“海根”?穴旅居海外愿意叶落归根的老学者)、“海泡”?穴长期“泡”在海外的留学生?雪、“海派”?穴由海外派遣回国的管理人员?雪。

区域经济、人口迁移、环境意识是人地关系作用的结果,是人文地理研究的范畴。桥本万太郎说:“面对如此强的语言地理分布现象和规律,恐怕谁也不能否认其中的地理因素。语言学家之所以犹豫,至今不敢把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位,也许是因为把地理分布仅仅看作直接来自周围语言的影响,而没有去注意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实际发生了什么样的事。”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终于知道了区域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发展变化、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动、人们对环境的新认识是语言演变、新词出现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l.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邹德萍:《经济新词汇》,《今日海南》,2003?穴2?雪。

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18/content_7272507.htm,新华财经,2007.12.18。

4.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芽titleid=340519,价值中国百科,2009.4.20。

人文地理因素篇2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传统和当代的优秀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熏陶学生,使之逐步形成对生活理想、审美情感、道德精神的理解和态度,并进而提高价值判断和文化整合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地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1.地理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

地理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复杂科学,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又与人文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的地理学教育改革较多地局限在地理学学科内的分分合合和方法创新,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缺少一种从更大背景上去整体把握和认识其科学内涵、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人文理念。离开了人文思想的解读,地理学及地理学教育就变成了没有灵魂、没有人情味的冷冰冰的科学。所以,地理学教育改革必须转向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系统性,特别是要强调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创造型人才。

2.人文精神需要地理教育来拓展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每一学科中进行渗透,而地理学科兼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在地理教育中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全方位的拓展,具有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内容。

三、地理学科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最基本内容之一。该内容包含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是: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2.人口道德

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以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从人口激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

3.环境道德

地理学科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

4.资源道德

“资源”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可以渗透到以下人文教育因素中: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但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5.全球意识

地理学科有关全球意识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6.尊重“多元文化”

地理学科有关尊重“多元文化”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类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遵照同一模式。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其最根本的人权,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民风民俗等,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

四、地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加强地理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其次,教师应努力挖掘地理学知识中的人文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种心灵上的沟通,只有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暗示才能做到。这样,教师的人格因素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

2.在地理教育活动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1)在地理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第一,教师通过地理学史的教学来培养人文精神素质,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潜在于教材中的科学发现、探索过程提炼出来。通过了解地理学发展的过去与将来发展趋势,学生可以认识到地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增强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通过习题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从习题的设计与编写上就可以表现人文素质。其次,在习题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具有真实情境的题目设计,其中往往有大量有用的、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需要我们挑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理解地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先思考再做出判断的习惯。

(2)通过课堂专题的地理教学形式突出人文精神

涉及人文精神方面的专题非常多,范围也很广泛,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地理学科专题和结合地理学科的教育专题。

(3)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地理因素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atistics in recent years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accidents happened, from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Angle of the sub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identify risk factors, we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technical factors and management factors five aspects, radically reduce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accidents.

Key words: the subway engineering; Accident statistics; Safety risk

1引言

地铁施工属于高风险行业,近年来,地铁施工安全事故频发,比较典型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有:2007年3月28日北京地铁10号线2标段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6名工人被埋;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发生重大坍塌事故,导致21人死亡等。越来越多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从根本上解决地铁施工安全问题。本文对我国2005~2010年以来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杭州七个地区发生的100起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案例[1]~[3]进行了不完全统计,从地铁施工事故发生原因的角度对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研究。

2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2.1按事故类型对地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按照事故的类型可以分为10类:坍塌、水害、火灾、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爆炸、中毒、触电、高处坠落、其他伤害。

图1表明:坍塌事故是地铁工程施工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类事故,达到了53%,其次是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坍塌事故是地铁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事故类型,诱发地铁施工坍塌事故的因素众多,水文地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坍塌事故的发生状况。我们在进行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影响地铁施工坍塌事故发生的风险因素,尽可能地降低地铁施工坍塌事故的发生率。

2.2按事故原因对地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多而复杂,要界定清楚某一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困难,本文则从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来统计所列举的100起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按事故原因分析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数量统计表如表1所示。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是影响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我们在对地铁施工安全进行管理时,需重点分析地铁的施工环境,并采取一定的防护、预防措施。

表1按事故原因分析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统计表

事故原因 人 物 环境 管理

事故数量 18 22 31 29

3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上节对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按照事故发生类型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为:坍塌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物体打击事故等。本文主要从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重点分析这三类主要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3.1地铁施工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地铁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坍塌已成为造成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因素。地铁施工坍塌事故主要分为深基坑(槽)施工中的土石方坍塌、暗挖施工中造成路面及周围建筑物坍塌、大型起重机械安拆过程中引起的坍塌;模板支撑失稳引起的坍塌;脚手架坍塌等。

3.2地铁施工机械伤害事故原因分析

机械伤害事故大致可分为夹伤、撞伤、接触伤害、卷动伤害、射伤五类,每一类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从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来分析地铁施工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人为的原因包括操作人员未经许可进入危险区域进行违规操作,没有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具,操作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操作失误,业务素质低下,操作不熟练;现场有关人员在机械运转时修理等。物方面的原因有使用的材料强度不够;材料的存储、堆放、整理有缺陷;存在有害物和危险物;机械强度不够;设备、装置结构不良,零部件磨损老化;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不当等。

4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安全风险的直观表现便是安全事故,事故总是在人们对风险因素控制不力时突然发生。因此,进行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需要建立在以往经验教训和工程事故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并运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地铁施工中的风险因素作全面分析。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众多,包括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工程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技术人员和技术方案的复杂性和工程项目周围环境的复杂性等。本文大致将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五类,具体分析如下。

4.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导致地铁施工安全的重要原因。当地铁施工事故发生时,人的要素对于降低风险损失尤为重要。地铁施工过程中的人包括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其他人员等。下面主要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两个方面对其风险进行分析。

(1)施工人员因素

导致地铁施工安全的施工人员因素有:

1)不遵守安全施工操作规程。部分施工人员无视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不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或使用方法不正确;违章操作或冒险操作;麻痹大意,不按照安全技术交底的要求进行施工;给地铁施工的安全造成了各种潜在的事故隐患。因此,施工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地铁施工的各项规程和制度,自觉按要求施工。

2)专业技能差。地铁施工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少,应急能力水平低下。地铁施工人员平时缺乏应急技能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当遇到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时,不能很好的采取措施应对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事故的损失。

(2)管理人员因素

管理人员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没有做好地铁施工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现场的施工安排不合理;缺乏应急管理能力等。管理人员如果缺乏安全意识的培养,缺乏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能力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会导致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管理人员有条不紊的紧急处理,疏散施工人员,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损失。

4.2物的因素

在地铁施工安全生产活动中,物的风险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地铁施工过程中的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材料、施工机械、机具、设施、成品、半成品等。常见的物的风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设备在设计选型、支座加工和材料选用等方面的失误;设备使用伪劣零件;设备无安全保护装置或装置不全;设备超载或违章使用;设备零部件磨损和老化;设备未能及时检修;材料的堆放、整理有缺陷等。

4.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即环境的不良状态。通过上文按事故原因对地铁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因素导致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最多。本节主要从自然灾害、地质水文条件复杂、施工周边环境复杂、生产环境恶劣等方面来分析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的环境因素。

(1)自然灾害

地铁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台风、洪涝、地震、气候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将会给地铁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铁施工事故的产生从而造成更大的危险。

(2)地质水文条件复杂

地铁工程属于精密岩土工程,其施工安全受地质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变异性的影响。地铁工程具有隐蔽性强、地质构造复杂等特征,地下水、地下空洞等不良地质条件在开挖之前很难准确的判断,且开挖过程中极易引起地层变形和围岩失稳,导致结构受损。

(3)施工周边环境复杂

地铁工程施工的周边环境复杂。比如地铁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管线、既有桥梁等的影响愈来愈多。地层中各种管线错综复杂,地铁施工前对管线位置、管线状态了解不充分容易引发施工安全隐患。对于长久埋藏于地下的市政管线、管道等,极易受周围环境的侵蚀及受力损害,产生弯曲变形,造成管线的渗漏破裂,加重了管线周围地层条件的恶化,促进了不良地质体的形成。

(4)生产环境恶劣

地铁工程施工一般位于地下,现场施工环境极其恶劣,具体表现为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音、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给地铁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4.4技术因素

地铁工程施工位于地下,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结构形式多样,地铁工程的设计规范、准则及标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孕育着导致工程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地铁工程施工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明挖法、盖挖法、矿山法、盾构法、沉管法等,不同的开挖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同一个工程项目,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方案会达到不同的施工效果。不合理的施工方案、落后的施工工艺常常更容易导致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基坑开挖时,错误的支护方案和施工方法会造成基坑塌方,或引起周围建筑物的开裂和倾斜;桩基施工时,错误的施工方法会引起大量挤压,造成管线断裂。技术方面的风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施工技术和方案的不合理、施工工艺落后、安全措施失效、临时设施设计和施工不当、应用新工艺和新方法困难或失败等[50]。

5结束语

地铁工程施工是个高风险的系统,致险因子多而且复杂,其中还存在着诸多不易识别的潜在风险因素。本文通过事故统计分析,从事故原因角度对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在对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时,应从人、物、环境、技术、管理等方面展开,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控制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要素,从而有效地预防地铁施工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 侯艳娟, 飞. 北京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分析及防治对策[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9, 33(3): 52-59.

人文地理因素篇4

Key words: subway construction accident;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HFACS model;accident code;human factors database

中图分类号:U231+.3;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19-03

0 引言

F今,我国各大城市正大力兴建地铁,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地铁施工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因因素占绝大多数[1]。据统计,2003-2016年间我国发生的155起地铁施工事故中,人因因素诱发的事故占到82.6%,从海因里希的统计规律可知,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三类: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可预见因素,然而在这三类导致事故原因中人因因素占比高达88%[2]。由此可以看出人因因素是导致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在事故的人因分析中,Scott A. Shappell与Douglas A. Wiegmann提出的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应用较多。该模型是在Reason的“瑞士奶酪”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来自美国军方及民用航空的飞行数据提出来的[3],并广泛应用于航空、煤矿、医疗、核电等领域。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管理地铁施工事故的数据库。研究人员对事故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各个施工单位、安监部门和各大有关安全的网站等渠道收集研究所需的地铁施工事故。而且,现有的地铁施工事故处理通报主要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事故人因分析主要依据事故处理通报进行的。因此,研究人员只能以案例汇编的形式建立其文本数据,使得事故原因分析的查询和分析非常不方便,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有必要对地铁施工事故处理通报的纯文本信息进行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编码处理,从而建立起地铁施工事故数据库,以便有效地利用地铁施工事故“大数据”进行人因分析,挖掘导致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性和潜在因素。为地铁施工事故的预防提供参考。

1 改进的HFACS模型

虽然HFACS模型在航空、煤矿、医疗等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HFACS模型最开始是用于分析航空事故中人因因素,而且是以飞行员为研究对象,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地铁施工环境和飞行员操作环境的不同,所以HFACS不能够直接应用于地铁施工事故中的人因分析。因此,本文在研究了我国2003-2016年中发生的155起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和参考了张永亮、罗俊和蔡嗣经在《REASON模型在盾构施工中的应用》中建立的REASON事故致因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用于地铁施工事故人因分析的改进HFACS模型。改进后的HFACS模型包括六层,这六层分别是:规划决策层、组织管理层、安全监督层、不安全行为前提层、不安全行为层和防御修复层[4]。其中,规划决策层、组织管理层、安全监督层的人为差错不会直接导致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隐形因素层;不安全行为前提层包括了施工作业人员的个体状况、环境、施工工艺等因素,其中如果有部分出现失效将有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该层属于半隐性因素层;不安全行为层和应急预控层属于显性因素层[4]。具体各层的情况如下:

①规划决策层。

地铁施工的风险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始就存在,在什么地方修建地铁,采用何种方式修建、投入多少的投资和工期多少等都会对地铁的施工产生潜在的影响。总体而言,该层的不安全人因主要有:规划不合理、设计失误、关于重大事件的决策失误。关于决策层次的分析是地铁施工安全人因分析的最高层次分析。规划决策层的不安全人因的主体主要是规划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该层具体人因因素如图1。

②组织管理层。

地铁施工中危害最大的往往是在时间、空间上远离风险的隐形差错,而这些隐形差错往往存在于施工的组织管理层面。当施工现场没有出现直接导致事故的行为时,组织管理层的失效一般认为不会对施工的安全构成威胁,因而很难被察觉。施工组织层主要包括安全文化、安全培训、施工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和应急管理等。该层具体的人因因素如图2。

③安全监督层。

安全监督层主要强调的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包括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的监控、监理单位的日常监督、建设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安全检查等。该层的不安全人因主要有:监督计划不当、监督人员监督不充分、为纠正已知问题和监督违规等。该层具体的人因因素如图3。

④不安全行为前提层。

不安全行为前提层以一线施工人员的生理、心理、技能、知识为中心,包括施工人员的个体状况、施工环境以及防护设施的安全情况等。该层具体的人因因素如图4。

⑤不安全行为层。

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现场施工人员做出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行为,主要包括技能差错、决策差错、认知差错、违章操作等。该层具体人因因素如图5。

⑥防御修复层。

应急预控层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当风险因素发生时,如果在应急预控层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地将风险因素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就可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预控层主要包括施工监理、监控量测和应急处置。该层具体人因因素。

针对以上提出的地铁施工安全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为了使其更加的完善和准确,下面将选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地铁施工安全HFACS中的各因素进行选择,并对本文没有涉及的因素进行补充,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增减因素。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出150份,回收125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地铁安全方面专家20名,地铁施工单位领导层人员30名,地铁施工单位管理层人员30名,现场操作层人员45名,共计125名。从统计的结果来看,规划决策中的施工设计因素和不安全行为前提中的施工工艺因素选择的最少,而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设备状况因素应该加入地铁施工安全HFACS中,并分类在不安全行为前提层下。通过问卷调查后确定的适用地铁施工安全事故人因分析的HFACS包括六层:规划决策层、组织管理层、安全监督层、不安全行为前提层、不安全行为层和防御修复层。规划决策层又包括:工期、投资调整、水文、地质勘察、周边环境调查因素;组织管理层包括:安全文化、施工管理、培训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应急管理因素;安全监督层包括:监理监督、施工管理人员监督、上级检查监督因素;不安全行为前提层包括:人员技能水平、人员安全意识、人员生理状态、人员心理状态、施工环境、安全设施、施工设备状况因素;不安全行为层包括:技能差错、决策差错、认知差错、违章操作因素;防御修复层包括:施工监理、监控量测、应急处理因素。

2 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编码

改进后的HFACS模型从规划决策、组织管理、安全监督、不安全行为前提、不安全行为和防御修复六个层次对导致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包含了导致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各层次的人因因素。应用这个改进后的HFACS模型可以分析出哪些因素是导致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和层以层之间、层内部之间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因此基于改进后的HFACS模型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进行编码,能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人因数据库。

①编码原则。

编码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代码的过程,代码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或一组字符,即编码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处理的符号、图形、颜色、缩减文字等,是人们统一认识、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编码应遵循下列一般性的原则。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对象,即代码与代码对象只能是一对一的关系。高效性: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简短明确,字符最少,位数最短。易用性:代码便于录入和辨识。扩充性:留有代码空g,便于扩充。等长性:在同一代码体系中,所有编码对象的代码长度原则上相等。规范性:代码的结构应尽量统一。

②地铁施工事故编码说明。

1)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时间。

第一段:可用8位数字代码表示发生该地铁施工事故的年、月、日。例如,某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时间为2015年3月17日,即可用代码20150317这八位数字表示。

2)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地点。

第二段:可用6位数字代码:表示发生该地铁施工事故的地点。事故发生的地点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6位)表示。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查询。例如,某地铁施工事故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则可用代码320106表示。

3)发生地铁施工事故的地铁线路。

第三段:可用2位数数字或字母表示。我国地铁线路基本上都是以数字命名,如: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等,这种情况下可用01、02、03表示。但也有少数也采用其它方式命名,如机场S1线、S8号线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其前两个字拼音的首字母进行命名,S1线和S8线对应的编码是SY和SB。

4)发生地铁施工事故的企业。

用9位数的单位机构代码表示,可通过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http://.cn/)查询。

5)地铁施工事故的类型。

第四段:可用字母A和2位数字表示。由于地铁施工事故属于建筑施工事故的范畴,因此地铁施工事故的类型可以参照建筑施工事故的类型,依据我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建筑施工事故类型的分类方法,把建筑施工事故类型分为10类,分别为坍塌(A01)、物体打击(A02)、高处坠落(A03)、机械伤害(A04)、起重伤害(A05)、车辆伤害(A06)、中毒和窒息(A07)、火灾和爆炸(A08)、触电(A09)、其它类型(A10)。

6)地铁施工事故的级别。

第五段:可用1位数字表示。根据国务院第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地铁施工的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用1、2、3、4表示。

7)地铁施工事故的原因分析。

第六段:可用一连串由0、1构成字符串表示。根据第三章得出的改进后的HFACS模型总共由6层25个人因因素构成,分别是:规划决策层:工期、投资调整、水文、地质勘察、周边环境调查因素;组织管理层:安全文化、施工管理、培训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应急管理因素;安全监督层:监理监督、施工管理人员监督、上级检查监督因素;不安全行为前提层:人员技能水平、人员安全意识、人员生理状态、人员心理状态、施工环境、安全设施、施工设备状况因素;不安全行为层:技能差错、决策差错、认知差错、违章操作因素;防御修复层:施工监理、监控量测、应急处理因素。它们分别对应的表示方法是:X1:X11、X12、X13;X2:X21、X22、X23、X24、X25;X3:X31、X32、X33;X4:X41、X42、X43、X44、X45、X46、X47;X5:X51、X52、X53、X54;X6:X61、X62、X63。Xij值取0或1,否取0,是取1。连起来就构成一串25位数的字符串。

3 地铁施工事故编码示例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20分,由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站工地发生坍塌事故,瞬间形成一个长达100米、宽约50米的深坑,现场路基下陷6米,将施工挡土墙全部腿跨,自来水管、排污管断裂,大量污水涌入,同时,东侧河水及淤泥向施工塌陷地点溃泄,导致施工塌陷区被水淹没。事故造成21人死亡,2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1万元。

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时间:2008年11月15日,记为 20081115;

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地点:杭州市萧山区,记为330109;

l生地铁施工事故的地铁线路:一号线,记为01;

发生地铁施工事故的企业: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记为10228709x;

地铁施工事故的类型:坍塌事故,记为A01;

地铁施工事故的级别:特别重大事故,记为1;

地铁施工事故的人因分析:工期压缩、水文(X11)、地质调查不详细(X12)、安全文化缺失(X21)、培训管理不到位(X23)、人员安全意识不足(X42)、违规操作(X54)、监控量测不到位(X62),记为110 10100 000 0100000 0001 010。

所以该地铁施工事故的编码是:20081115 330109 01 10228709x A01 1 1101010000001000000001010。

4 结语

按照上述的编码方法,对发生的地铁施工事故进行编码,可建立一个地铁施工事故人因数据库,通过这个人因数据库我们能快速准确地了解到事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线路、发生事故的企业、事故的类型、事故的级别和事故的人因因素,以便有效地利用地铁施工事故“大数据”进行人因分析,挖掘导致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性和潜在因素。同时,也可利用该数据库分析地铁施工安全政策和技术在抑制事故发生方面的作用,为政府制定安全政策和企业引入安全技术提供分析和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红.基于人因视角下的地铁施工安全环境预案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

人文地理因素篇5

一、提高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的迫切性

1.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有待提高。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是学习和从事理工科专业,他们有着深厚的专业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但在人文素养如文、史、哲基础学科的知识、艺术修养,以及对于国内外文化精粹的理解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目前理工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过去“应试教育”的产儿,因而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观念的影响,人文素养方面更是令人堪忧。个别教师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贫乏、艺术修养不足,既影响了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除了继续提高专业学科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外,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2.理工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心灵和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如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地灌输人文素质知识,这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渠道。

3.理工科院校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缺乏重视。当前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过度地重视应用性的工科专业,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些理工科院校没有把加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与提高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没有改变教师重业务轻素质的观念以发挥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性,同时,没有将对教师进行人文科学的培训纳入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因此,理工科教师更有待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理工科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领导重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方式与行为,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与结果。教育主管部门和理工科院校的管理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这是教学改革的先导。要拓宽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以此指导教学改革。理工科院校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摈弃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师生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无论对学生还是教职工,其人文素质的培育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理工科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成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要重视提供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加大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力度,在理工科院校形成注重人文的校园风气。

3.理工科教师应当广泛阅读、积累人文知识。理工科教师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做到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人文知识的书籍,开阔视野,积累沉淀,思考提炼,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提升。人文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的结果。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它和人文素质之间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产生一定的“质”的飞跃。也就是说,理工科教师没有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不可能有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而积累人文知识必须广泛阅读。

4.理工科教师应当思考、提炼、消化、吸收所学到的人文知识。人的思维品质是最关键的品质,思维品质的提高需要训练。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并不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而自然提高,阅读而不去思考、分析、总结,知识仅仅充斥在大脑中,就无法使人从中得益。因此,理工科教师不但要广泛阅读,还要深入思考、分析评价、去伪存真,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能够总结出自己的新见解,并要结合书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纠正,从而使得自身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5.理工科教师应当注重在实践中升华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纠正,才能得到完善和升华,才能正确地引导行为。由于理工科教师大多数毕业于理工科院校,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因此就应自觉、主动地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等方面补补课。同时,教师应在摄取大量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思考提炼,消化吸收,并且能够在实践中指导自身的行为,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爱岗敬业,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智慧、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人文地理因素篇6

2.突出地理区域特征,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区域地理的主旋律。分析比较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等。在区域分析比较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对区域问题的分析,需要关注区域内自然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各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能经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现象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论证和探讨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力点,重视分析方法的培养。

2.1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需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进行,自然地理方面应思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资源等的分布特征,人文要素方面则要关注人口、农业、工业、城市、重要交通线等的分布特征。

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要坚持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的具体事例为案例,自然和人文地理并重,区域与系统地理结合,将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要理解自然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相关典型案例,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

2.2研究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重点思考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并以此推断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人口、交通、地质作用等。例如对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东部季风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太平洋的西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肥力较高)。临海的位置参与海陆水循环为外流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河流在山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平原以沉积作用河流的泥沙含量。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利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2.3综合区域特征对比区域差异。

复习区域地理,不仅要掌握区域特征,而且要通过区域特征的比较了解区域差异。例如中国区域的差异不仅要掌握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还要掌握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山区与平原的差异;农区与非农区的差异,等等。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异同,以人地协调观反思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4把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区域复习之中。

从落实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区域地理的考查已从传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转变为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与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差异在于: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区域地理复习的指导思想,带动相关地理学习和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夯实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南方低山丘陵专题复习时,应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初中地理基础、必修地理原理和选修案例内容的整合,突出农业资源优势、问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生态建设,能源基地与有色金属冶炼,环境污染的防治,实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因素篇7

1.2引发软土地基变形

对于地质开发来说,软土地基变形是其中常见问题。由于软土具有较强压缩性和灵敏度,但透水性比较差,又加之土体结构稳定性不高,极易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水文地质因素对软土地基变形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原状土受到地质运动的振动后,很容易破坏其结构,使土质结构强度降低,进而使土体结构被破坏,最终造成软土地基变形。

1.3引发砂土液化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砂土液化方面。由于砂土液化饱水的疏松粉和细砂土等在临界地震作用下,受到瞬间破坏,进而呈现出液态现象。一旦呈现这种情况,便会使超孔隙水压自下向上运动,最终产生砂土液化现象。另外,由于砂土上部覆盖层具有较差的渗透性,很容易使地下水溢于地表,严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冒砂等地质灾害现象。

1.4引起岩溶塌陷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岩溶塌陷方面。所谓岩溶塌陷,则主要是在溶蚀洞穴上覆盖有松散土体,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人为因素,如洪水、干旱、抽水、排水等,都很容易使地面产生变形,引发岩溶塌陷等现象。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及其动力条件是引起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它很容易使溶洞底层结构牢固性遭到破坏,降低土体抵抗力等多种原因造成。因此,地下水流动及其动力很容易引起水文地质的影响。

2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范策略

a)采取实时监测措施,充分做好预防工作。在水文地质工作中,投入监控设备,加强对水文地质工作的监控,监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对施工工序进行监控,杜绝施工工序出现错误;

(b)对施工人员进行监控,保证施工人员认真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避免出现盲角,全方位地监控工程质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且,要确保监控设备质量好,能满足监控需要,不易出现故障,故障易于维修。对水文地质工作进行监控,为管理人员或质量检查部门评估工程质量提供了依据。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保证施工工艺和流程符合相关要求,提高施工的管理效率。污水治理是水文地质工作的关键,对地下水的保护意义重大,所以应尽快建立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引进相关的设备,在技术上实现对污水的自动化和程序化处理,提高治理污水的效率,节约治理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人事管理,统筹规划,引导各部门重视污水处理,采取必要的手段加强污水的治理。总之,要从设备和人事上建立科学高效的污水综合整治系统。通过不断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从而使地质工作人员能够准确确定污染源,对地下水污染的相关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比如,在地下水中建立监测预报系统等相关措施,以方便工作人员掌握水质情况,一旦发现水质污染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最终达到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目的。同时,应建立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以方便对污水治理效果的监督,对环境的危害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指导意见,使得污水综合整治系统更加高效、合理。并且,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和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水文地质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从外部强化原材料、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的监督,从水文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污水治理,使得污水治理更加高效、科学,促进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尤其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带,地质工作人员更应该进行全面监测,以便遇到紧急情况,从而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比如,一旦遇到雨季,应对地下水流量进行实时勘测,一旦水流量超出标准范围,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和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所具有的时效性,将能及时反应污水治疗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对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继而实现带动水文地质的发展目标;

b)积极开发利用相关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地下水资源一直处于比较饱和状态。然而一旦地下水储存量过大,就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过量的地下水对地质结构能够产生巨大冲击力,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人为因素,便会形成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基于此,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使用,可以有效维持地表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将地下水应用于灌溉,这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法,从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另外利用电网来模拟施工能在施工前发现可能的问题,为施工工序和工艺的创新提供依据,并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使得施工工序和工艺更加丰富,减少可能问题对后期施工的影响和危害,使得水文地质工作更安全、更高质量。

人文地理因素篇8

1. 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 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 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一般即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特殊即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区域地理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因为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 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 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 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 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复习地图的时候,按照常规来说有这么几点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抓住整体,比如中国的整体,除了经纬度位置以外,把握住几条重要的地理界限,如秦岭淮河的位置,还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之间的界限,还有地势阶梯之间的界限,这是它的框框。然后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国的气侯、地形的分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按照地形区逐一的了解,比如说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江南丘陵、海南岛、台湾岛,给它分成若干小块,每一块再整体看它的位置,比如云贵高原在我国的西南,整体的位置。还有它所在的地形区、气侯,要把握住。这样把地图上的整体和局部,首先抓整体和局部,抓住二者的联系和相对位置。世界也一样,世界首先抓各大洲,然后抓一个国家。另外在读地图时,要注意纬度的高低,方位,还要注意图所显示的现象。考试的时候有一些重要信息隐藏在在图里面。

五、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热点和焦点。高考考查热点问题,一般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学科间的综合考查。新闻热点、焦点论坛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最好的素材,我们应寻找与地理相关的现象,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联系,使社会问题与课本知识纵向、横向比较,做到融会贯通。联系热点可以通过对新情景的设置与切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注意:

1把热点地区落实到图上,因为热点问题,往往从地图方面切入和展开。

2分析热点地区,要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相联系,注意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

3注意细化热点地区的特征如位置轮廓等,便于空间定位,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人文地理因素篇9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且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同学们应抓住人文地理“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人文地理考查的核心主题包括人口(增长、迁移、分布、容量)、城市(城市化、城市区位、空间结构)、工业、农业(区位选择、地域类型)、商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主要方式、区位选择)等(形散),而其中区位分析与评价是贯穿人文地理始终的灵魂(神聚)。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主题构建知识网络:

此外,复习中还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链。以“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例:

2.求同存异,建立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但答题所用的知识、原理还是教材中的。对于“切入容易深入难”的人文地理而言,建立思维模型是提高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的有效策略。以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例:

(1)求同――构建区位因素结构

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多受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和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2)存异――形成区位分析方法

根据区位分析与评价的不同要求,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构建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主导因素分析(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动态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综合分析(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辩证分析(从有利、不利或优势条件、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比较分析(找出两者或两地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发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理模型是经典的、抽象的、简化的形式。因地制宜是区位选择的“魂”,因此区位分析与评价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

3.抓住联系,学会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多是从区域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现象,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人文地理复习时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自然地理恋爱,与区域地理联姻。

以农业变迁为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其水稻种植面积却逐渐减少。长江三角洲作为“鱼米之乡”的区位因素,既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也要考虑劳动力、种植历史等人文条件,而这些自然、人文条件恰恰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组成部分,且相应的自然条件往往都是图中“应有之义”。要从发展变化的视角找出“水稻种植减少”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以上两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人文地理的考查多以区域为载体,将解答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巧妙地隐藏在图表中,对图中自然要素、区域特征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往往是组织答案的落脚点。

4.以图为本,强化图表技能

图表是地理的特色,尤其是在表达人文地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化规律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高考试题多以新颖的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所选用的214幅图表中,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图表接近2/3。

在复习中要加强图表技能的训练,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要从“读会图”向“会读图”转变。首先,要根据图名确定图表所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表中的线条、符号、数据中找出“有什么”;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认清图中各要素的特征,明确“怎么样”;最后,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什么”。要注重地图信息的叠加和图文转换,提高图表阅读的深度。

以地理统计图为例,解读地理统计图表要正确理解图表所表述的地理信息,判读其表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并以这些显性信息为基础找出隐性规律与变化趋势,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其解读方法、技巧为:抓双重联系(图内信息;图外知识)、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数量特征;定性分析趋势;对比分析找差异)、归纳总结(综合评价得结论)。

5.关注现实,用地理视角看世界

书本是经典的、抽象的,现实是复杂的、具体的。复习中我们要拓展知识来源、活化地理知识,要特别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及贴近生活的素材,让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在具体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人文地理解题指导

人文地理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强,切入容易深入难,答题往往词不达意,甚至离题甚远。不少同学感觉人文地理答准、答全很难。现以两道经典试题为例窥斑见豹,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例1】(2011年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请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解题思路】 第1题,该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化进程,重在考查图表信息的判断与推理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乙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都逐渐上升。甲城市各地段人口密度与楼高都比乙城市高,且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远,因此甲城市人口规模、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第2题,该题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和楼高统计判断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从楼高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M处的,N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比周边地区高,为甲城市的卫星城;乙城市P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最大,为中心商务区;由1982~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可以推断,乙城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卫星城。

【参考答案】 1. D2. B

【规律总结】 统计图的判读,首先要读图名,接着要根据图例弄清图中线、条的含义,把握统计图表达的内容,然后是找出线、条发展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原理对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分析与阐释。

【例2】(2011年江苏单科卷)下图为北非简图,右下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文地理因素篇10

回顾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能有今天的成功以及引以自豪的管理理论体系,完全是和它们在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密不可分的,这种理性化正是西方人文精神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以认为,在西方管理学体系中,理性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人们对理性的假设是普遍存在的,并具体表现为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等外在形式。[1]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近性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与各种理性的制度因素及西方特有的人文因素、文化结构分不开的。而在西方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因素则完全植根于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对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时也离不开制度和人文这两个层面的因素。

一、形成管理理性化所必要的制度因素

(一)商品文明与经济理性的形成

管理文明根源于成熟的商品文明,管理理性化产生的先决条件是理性经济环境的存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完全演进是西方管理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商品文明中,每一个经济主体都遵循“理性人”、“经济人”的假设,其行为都是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这种经济理性决定了企业管理行为必然呈现出理性化的色彩。

(二)产权制度的法律保证

产权明确才能权责清晰。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能够明确界定交易边界,有助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提高社会合作效率。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制度的力量塑造出有着强烈逐利欲望的健康经济主体,使企业的财产权和剩余索取权有着明确的收益人,保证企业所有者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理。

(三)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的出现

管理理性化造就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反过来,这一阶层的形成又成为保持管理理性化的重要基础。企业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概念;不是一个持久不变的职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理性选择。因而,不论是熊彼特,还是其他经济学家,都是从职能上来定义企业家的。比如,熊彼特就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突显了企业家理性精神的核心和实质。

(四)健全的人才交流市场

从整个社会来看,健全的人才交易市场能够保证每一个企业的活力。没有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就无法实现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直接导致企业的用人行为缺乏理性。只有在一定的人才市场压力下,企业内部才能按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原则建立起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个人的成长。因此,合理自由的人才流动是企业管理行为及其员工工作方式理性化的基本保证。

(五)完善的价值评价机制

企业中一套良好的价值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价值评价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克服短期行为,从而理性地将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完善的价值评价机制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业绩考核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每个成员的价值和贡献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促使每个成员的工作行为趋于理性化,以达到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双赢的局面。

二、人文因素才是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内在动因

上述各种制度层面的因素对于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引导管理理性化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我们在广泛穷诘各种制度条件之后,发现这些并不是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充足条件,应该看到,在一些社会中这些因素并非完全阙如,但依然很难在管理中形成理性化,比如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后,可以说上述制度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但管理理性化因素在企业中仍然遇到很大的障碍。而在西方社会里,当这些制度因素一旦具备以后,管理理性化也就顺乎历史潮流地自然表现出来,为了探究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必须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能够表现不同社会文化的人文因素。

应该看到,人文因素才是管理的母体,它是管理走向不同模式的内在驱动力。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雷恩(Daniel)所说的那样:“管理思想不是在没有文化的真空中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总是受当前文化的影响。”[2]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因而其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和管理手段也就各有差异。我们可以认为,人文因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在东西方不同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是人文文化、伦理文化,它强调人性本善,长于协调人际关系,追求群体的和谐。和西方的防范性管理不同,东方管理具有引导性的特点,即通过特定的途径,使员工接受企业准则和伦理,从而形成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特点。这一管理不妨称之为“柔性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突出了人性的重要性,加强了对人基本信条和价值理念的关注,但是,在以“情”为纽带进行管理的同时,忽视了“法”的重要性,增加了企业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表现为管理行为散而乱,并且依赖群体的惰性思想,抑制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3]

东西方文化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能绝对地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两者都有不利于管理发展的消极因素。在中国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和承认东方管理模式中积极因素,而另一方面,我们企业中表现出来的严重缺乏管理理性的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近代工业革命与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自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W.Taylor)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管理学的发展便始终带有西方理性化人文精神的全息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西方人文精神在其管理理性化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巨大的驱动作用的。

三、西方人文精神与其管理理性化

(一)西方传统的个人自由主义

个人自由主义原来的含义不过是指政治上的民主、自由、人权,后来发生了重大的社会意义转变,西方人把个人自由主义贯彻到经济和政治制度中,成了西方传统精神中最为独特的理想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位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强调个人成就和个性至上,在西方看来,只有靠个人去奋斗、拼搏和冒风险,而不是利用投机取巧、歪门邪道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本领,因此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更趋于理性化和个性化。西方人对自由的探求侧重于向外,以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达到自由的途径和手段,这就促使人们去创新和进行发明,人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而很少考虑某个专家或权威的理论和看法,所以科学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的传播。基于这种个人自由主义,西方人反对在前人的成就中去探索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东西,而主张进行独创。在这种个人自由主义的人文精神下,理性得到了孕育,企业家阶层以其创新精神在社会范围内迅速崛起,为企业的发展和理性管理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二)西方“天人相分”的思维观

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天人相分(主客相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二元论,亦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构成的。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自然,而人本身则在哲人们的视野之外。到苏格拉底时,他已经认为“心灵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对象”。也正是由此开始,西方文化中就出现了关心人与关心自然的分野,这也正是“天人相分”思维方式的体现。尤其是到了中世纪,人不但与天相分,而且成了天(亦即神)的奴婢和臣民。近代以来,随着人性的解放和科学的发展,人们不仅把无形的天(亦即神)踩在了自己的脚下(如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同时,还开始向有形的天(即自然)开战。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节节胜利,科学精神与理性分析亦得以发扬光大,在近现代的西方文化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影响到了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诸多人类行为。“天人相分”这种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对客体的分解能力强,具有分解思维、逻辑思维的特长,善于将事理细密解剖和层层推衍。西方的管理理性化正好符合了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这也正是为什么泰罗制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在美国推行开来的原因之一。

(三)韦伯宣扬的西方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是第一个积极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者,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不仅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且把它当作一个文化学范畴。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形成是以欧洲理性主义为精神基础、以理性的具体核算为集中体现的,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体系。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合理而有系统地追求预期利润并节制消费的态度,并且以劳动为义务,以履行个人的职业责任为天职。其理性之处,不在于增强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对这种非理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4]而在于为个人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一种伦理上的约束力。所以,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不仅能培育出严格的自我约束力,激励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世俗工作,而且能在近代经济秩序中培育出合法地赚钱就是美德的价值观念。这种劳动和赚钱的态度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的经营,而资本主义经营也正是从这种资本主义精神中吸取其最合理的精神动力。同样,作为社会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领域的缩影,西方管理中的理性化就充分体现着这种合乎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瑞典]斯文·艾里克·肖斯特兰。管理的两面性——雅努斯因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人文地理因素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人文地理因素篇12

犯罪个体因素,是指存在于犯罪个体方面的引发个体犯罪行为的相互作用的各个因素的总和。它是存在于犯罪主体方面的原因,不是主体外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犯罪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下又包含许多子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种相互交织的复杂态势。

在犯罪个体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个体心理因素,它是指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因素。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性心理、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三个方面。人的个性心理一般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与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指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等等。这是人的个性的动力结构系统。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特征。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调节。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过程。不同人的心理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出个性心理的差异。心理状态是介于个性心理与心理过程之间的一种状态,它以情绪的形式综合反映各种心理因素。

犯罪的个体因素对外主要表现为人格缺陷(或谓不良品德),它是泛指与社会规范、社会价值、社会风尚相背离、相矛盾的一种人格体系。这种人格体系是个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个人素质。

二、犯罪的社会因素

犯罪社会方面的因素指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包括微观社会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微观社会环境,包括个体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社区、人际交往等。宏观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教育、舆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其对个体的影响是通过微观环境来反映并实现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犯罪与否及犯罪过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构成,即使是心理特征等个人因素,也往往与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结构相关联。因此,犯罪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研究犯罪必须将其置入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这样才能总结出犯罪的规律,明晰其走向与趋势。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社会一系列诱发犯罪因素的增加,从而导致犯罪现象在转型期中的大量出现。因此,必须了解和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制度在中国犯罪及犯罪预防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以发现中国犯罪的国别性、地区性原因,进而探寻有效减少犯罪的方法、手段与途径。

(1)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和影响。我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夫权思想、包办、买卖婚姻等不利于和有害于妇女的思想意识至今仍然在一部分人头脑中存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诱发犯罪的因素。首先,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还没有摆脱贫困。因经济原因引发犯罪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不完备,存在很多漏洞和弊端,给许多犯罪分子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再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颠覆活动还没有停止,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拉拢、腐蚀、引诱境内人员参与犯罪等等。最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外文化之间以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织和碰撞,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易引发犯罪。

(3)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我国正处于社会新旧体制的转型期,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市场主体为生存而进行竞争,一些法人或个人不能进行合理竞争,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和兼并,便进行不正当的竞争以及“假、冒、骗”等违法犯罪活动。i

三、犯罪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共同构成了犯罪的原因体系。作为犯罪原因的两个重要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缺一不可。然而,两者在原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并驾齐驱的,其中,社会因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它不但影响着犯罪行为的产生,也推动着个体因素的形成。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地聚集成一体,以至于无法证明有一种独立的遗传天赋。“任何遗传天赋的表现都取决于环境因素,后者对前者起更改和引导的作用。”ii无论生物因素的影响有多大,都必须通过社会表现出来,它与社会因素混合在一起,两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无论带有多大的生物性,其本质还是社会性的行为,根本没有单纯的生物,任何人的生物都带有社会行为的痕迹。但是,个体因素也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也同时积极地参与自身个体因素的塑造,并反作用于社会因素,共同促成了犯罪的后果发生。

人文地理因素篇13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MU Ke

(College of Pharmacy,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We analyze the importance for the conflict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from the pattern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all directions to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humane quality,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teaching internship, in order to find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 of high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fficiently.

Key words character building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educ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ethics

分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可行的新理论、新方法,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我们的患者不仅希望给自己主治的医生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更希望医生宅心仁厚、医德高尚。因为只有当医生的品德高尚、素质修养水平高,才会竭心尽力地为患者服务,才能将自己的医学技能充分发挥,给病人看好病,从生理、心理上去治愈患者、服务病人。但是往往在一些医学院校中,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位,更没有将其渗透到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因此很多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上有所缺失。这也为以后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近多年来,医患矛盾和纠纷频频发生,并且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究起原因,与医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①因此,我们不仅希望医学生能在学校或者实践中熟悉医学的各种知识和掌握精湛的医术,更希望学生培养自己高尚的医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关注病人的各层次的需求,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因此,在医学院校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医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构建“全方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格局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总体设计,多角度思考,坚持科学化、系统化原则,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其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②第一,加强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对医学生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其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改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整合与渗透之路。第二,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充满朝气、健康向上的氛围,优化育人环境,这样可以有效、保质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品德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③第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需要接受专业知识的灌输同时也接受价值观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自己在成长中需要“反思”与“启悟”,只有当教育是两方面,从外因转为内因的时候,学生的人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和升华。

2 采取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融通并重的教育理念

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两类,即医学专业素质和医学人文素质。医学专业素质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医学人文素质是指以人为本,尊重人生价值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长期以来重视医学科学素质教育,忽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而医学教育的目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能服务于社会的优秀医生。因此,医学教育必须遵循人道主义精神,不能将医学教育仅视为获取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进而为个人谋取名誉和经济利益,背离医学人文精神。④医学人文精神离不开医学科学精神,不具备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谈何治病救人和人文关怀。因此,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可把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截然分开。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形式上增加几门医学人文课程或增加人文教学课时,重要的是从骨子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修炼,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充分认识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才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⑤

3 加强临床实习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

为了确保人文素质的提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教学医院进行质量监控,帮助教学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教学保障机制,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贯穿整个临床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因此,根据这一原则,在临床实习阶段,首先选择带教老师时,应选派医德医风高尚的人进行带教,通过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来熏陶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以老师为榜样,展现优良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其次,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增加平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老师与见习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感情上容易沟通,他们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再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考核要融入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见习的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并且坚持与学生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纳入管理体系,每学期进行一次,特别是对临床见习学生,见习单位要每个科室对学生进行考评,结果记入临床见习档案。

本研究受研究水平、时间精力等原因的影响,缺乏更详尽的实践资料支持,缺乏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培养一名政治坚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合格的医学大学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从业后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进而影响到医患关系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解决目前医患关系矛盾的根本。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引起医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 李红杰.韩国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② 刘鹏.浅谈现阶段高等学校教师素质[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2):2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