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用13篇

现代商贸服务业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1

二、建设现代商贸城的重点举措

1.构建现代商贸中心。坚持商贸发展与优势产业的良性互动,真正形成工贸并举的发展格局。一是做大做强塑料类市场。重点建设台州国际塑料城和台州化工塑料市场,不断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塑料原料、塑料制品、塑料模具、塑料机械相互配套,块状经济优势明显的塑料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塑料制品的源头市场和专业采购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成为全国行业性龙头市场。二是做大做强工业原材料市场。重点做好再生金属产业基地的整合、搬迁和扩建工作,积极建设集原料销售加工为一体的钢材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努力打造成华东乃至全国的工业原材料调剂中心和采购中心。同时积极延伸原材料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做大做强各类机械设备市场。今年要实质性启动特种设备市场搬迁和台州建筑工程机械市场建设,明年规划建设台州机械设备市场,积极争取国内外机械设备厂商在路桥设立地区性销售公司,建立集区域总、展示中心和维修中心为一体的机械设备销售市场,打造全国最大的机械设备市场群。四是依托块状经济和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汽摩配件、五金机电、电动车、卫浴洁具等产地型市场,形成地方特色的市场群,提高整体对外竞争力。坚持商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努力增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一是以路桥老城区为中心,结合城中村改造和规划调整,逐步搬迁钢铁市场、粮食市场等功能不全、交通不便的城区市场,加快改造小商品批发市场,引进大型百货商场及购物中心,形成集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具有路桥特色的中心商业区。二是以腾达路为轴心,结合城市新建工程,把新城商贸区打造成为集会展、市场、商务办公、星级酒店、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商贸区。腾达路东段区域,结合良一村改造和钢铁市场搬迁,重点建设塑料产业市场集聚区和机电五金市场区;腾达路中段区域,规划设计文体中心东侧的高品位商业区,发展繁荣玉宏现代城、刚泰艺鼎广场等一批商业街区,加强耀江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业态引进工作;腾达路西段区域,重点抓好浙江陶瓷卫浴博览中心、家具博览中心的规划设计。坚持商贸发展与拉动消费的良性互动,全力打造台州一流的购物环境。一是把握高端消费,大力开发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空间。加快发展汇集世界一流品牌的高档专卖店和精品百货商场,打造台州高端消费聚集区。二是紧扣消费亮点,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女性消费品、儿童用品、时尚服装等特色市场和专业街。积极推动台州女人街建设,加快银座街、富仕路的时尚服装专业街和金鹊街的童装专业街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都市商业街。三是锁定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建筑装饰、家居用品、珠宝首饰等零售市场。以方林汽车城为依托,建设汽车4S店集聚区和路桥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汽车展示、销售、维修、装饰等服务行业,把机场迎宾大道建设成为汽车销售服务产业带。积极引导电子数码城、建筑装饰市场、家居用品市场朝着专业市场零售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档次,改善购物环境,增强路桥在台州购物消费方面的首位度。坚持商贸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国际国内的发展空间。要延伸“走出去”的内涵。鼓励中国日用品商城及台州国际塑料城、金属原材料、机电设备等产地型市场的对外推介工作,促进国内国际采购,扩大市场份额;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到省外、国外发展分市场或采购窗口,打造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平台;积极构建省外、国外营销服务网络,进入主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终端销售;提升市场的文化理念、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塑造路桥市场的整体品牌效应。要提高“引进来”的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港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休闲旅游、会展等领域,吸引跨国采购中心、知名会展公司、国际零售巨头等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坚持商贸发展与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市场运作的综合活力。要转变市场交易方式,加快“数字市场”建设,逐步引进并推广合同订货、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现金、现货、现场”的交易模式。要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按照现代市场的标准,把信息网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仓储停车等列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要推进市场法人化管理,积极探索村办市场的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为市场的成功转型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产业化进程。加快完成台州物流中心的修建性规划,尽早做好台州市国际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仓储中心、钢铁、塑料原料物流仓储和流通加工基地的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各项目尽快动工建设。加强甬台温铁路台州货站、区内快速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市支持104国道西干线项目尽快动工,做好台州新机场、沿海高速公路、金清物流港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内外运输网络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数据交换处理中心。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动联托运、仓储等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实践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大型专业市场和生产企业,延伸原有营销网络,逐步建设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积极引入区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扶持一批小型物流企业,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同时为打造物流园区奠定企业基础。积极推动物流业态多元化,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依托现有专业市场优势,进一步开发增殖服务,发展原料采购、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的物流模式。依托电子商务构建的虚拟交易平台,通过物流中枢配送,实现网上信息流和现实物流的无缝衔接,推动实体经济中的专业市场发展。依托广大中小企业的物流需求,发展主攻零担快运的货物配载中心,合理配载、分流货物,降低中小企业运输成本。

3.构建现代会展中心。整合会展资源。充分发挥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的核心作用,依托中国民营经济论坛这个平台,力争市里统一调控台州各类大型展览和商务会议,提高展会集聚度,努力打响台州会展业的整体品牌。做大产业会展。依托区域产业特色,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专业会展;依托商贸兴旺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巡回展落户路桥。加强与国内会展业的合作,支持各类企业举办中小型展会。打造品牌展会。充分发挥“中国塑料交易会”的龙头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性会展,努力把“汽车展”、“汽车工业博览会”、“印刷展”等大型展会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展会。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及服务机构,鼓励各类会展企业创办专业展,支持会展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展览公司对接,推动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4.构建现代金融中心。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路桥,规划建设双水路为金融一条街,加速建成区域性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兴建现代化证券期货交易平台,建立规范的信托、证券、保险、典当、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引导和扶持优质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企业开展资本运营。促进地方金融发展。积极支持台州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上市,鼓励他们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增设网点,扩大规模,逐步向大中型商业银行发展。积极稳妥地引进优良的国外战略合作者,通过战略合作、策略合作等方式,学习发达国家社区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经验,迅速提升小法人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要创新经营理念。坚持存贷业务为首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努力改进金融业务增长方式。要创新服务手段。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作的特点,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推广和运用,研发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结算工具、金融投资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创新特色产品。大胆探索符合中小企业、城市居民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的融资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进一步拓展个人创业贷款。加强金融风险监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及高管人员的监管,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落实授信授权制度,加强责任约束,确保客户资金安全。建立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维护金融稳定。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恶意套取银行贷款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

5.统筹服务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把握路桥的优势和特点,做好“海阔、商浓、产业”三大文章:利用海岛滩涂资源,加快黄琅滨海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利用市场众多、商贸繁荣的优势,打响“商旅之都、购物天堂”品牌,开发休闲购物旅游;利用路桥汽车等产业优势,挖掘民营经济创业题材,开发企业商务旅游。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优化住房建设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培育房屋租赁业,促进租赁市场与交易市场协调发展。稳步发展文化娱乐业。规范文化娱乐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扶持新兴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现代传媒业、文体娱乐消费业、文艺和体育培训产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医疗、健身、家政等服务项目。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和引进会计、咨询、评估、法律、营销策划等中介组织,加快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家务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建设现代商贸城的有力保障

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现代商贸城建设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承担起对全区服务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的职能;各镇(街道)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体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分工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网络。建立现代商贸城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发展形势,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服务业重大项目制度,推动项目落实;完善对镇(街道)和部门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现代商贸城建设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快改进服务业统计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研究制订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对服务业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争取省市重点项目戴帽指标;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和岗位职业培训,鼓励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服务领域创业和就业。多渠道增加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探索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统筹使用财政扶持资金,对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扶持;鼓励服务业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3.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我区服务业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内部改革,壮大服务业企业群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4.转变作风,提高政府效能。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改善发展环境。把上级精神与区域实际有机结合,把政策法规与具体操作有机结合,为商贸城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强化责任,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坚决纠正“中梗阻”现象。转变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加快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进度,加强区办事中心建设。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2

《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将张掖确定为地区性物流中心和甘肃省六大物流集聚区。在张掖建设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保税区,可以为南、北两大高原资源交易和中东部工业品走向中西亚诸国搭建中转、集散和贸易平台。充分利用张掖立体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张掖工业园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出台《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为契机,把张掖国家工业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玉水苑”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战略平台,面向内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采取设立“项目特区”、开辟“园中园”等方式,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划建立“飞地”经济合作区。以货物集散、中转和商贸服务为中心,把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具有货物集散功能、商品中转功能、物流配送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及特色商品展示功能、旅游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的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为高原腹地资源加工外运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搭建平台。

二、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3

互联网技术推动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步伐加快。市场营销模式是以企业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通过在营销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推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商贸物流业应用日益广泛,生产、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环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现代化程度大大增强,产业链与供应链基本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并推动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网络营销、品牌营销、电商营销层出不穷,企业各类资源要素得以整合融合,市场营销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无车(船)承运人、第三方物流、智慧物流、托盘共享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满足市场需要和客户要求的能力持续增强,物流服务成本持续降低,服务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极大拓展了商贸物流产业的市场空间。同时,强大的网络系统不断孕育发展新模式,互联网和商贸流通融合不断加快,商贸流通网络逐步形成,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商贸物流业传统市场营销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市场营销模式传统单一,明显不适应商贸物流发展形势。商贸物流产业涉及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各方面服务,多数商贸物流企业集加工、运输、装卸、仓储、配送于一身,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商贸物流企业大多为传统物流企业,正处于由传统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客户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仍然沿袭传统模式,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对市场营销推动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高层普遍不太重视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创新。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无论是客户群体、市场需求还是服务方式,都给商贸物流产业带来巨大变化。很多商贸物流企业特别中小型企业,对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敏感,适应这种形势变化的反应能力较低,市场营销模式单一,在营销管理、营销策略和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明显不适应形势发展对物流行业的新要求。

部分商贸物流企业缺乏市场营销战略,企业营销目标模糊。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对商贸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商贸物流企业没有清晰的市场营销战略,对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营销目标、营销策略、营销手段模糊,难以全面掌握客户的实际需求。由于缺乏营销战略目标的引领,营销资源比较分散,难以整体协调联动,导致产品、服务、价格、渠道等各类要素支撑不足,市场营销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往往处于被动从属地位。部分商贸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往往凭主观意识行事,靠熟人关系或者低价优势来维持市场,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忽略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管理和维护。有些商贸企业缺乏独立设置的营销机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影响了营销战略或计划的贯彻执行。

商贸物流企业市场营销信息化模式应用相对缺乏。部分商贸物流企业信息化思维不够,缺乏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视野,企业整体信息化不足,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能力不足,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设备应用不够广泛,物流信息共享不够,市场营销信息化模式尤为欠缺,部分商贸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进行市场营销,营销渠道十分有限,与消费者和客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沟通,难以及时掌握客户的服务需求。部分企业缺乏市场需求导向,不善于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来宣传企业、扩大影响、吸引客户,一定程度影响了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融合发展不足,商贸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开拓市场能力。加之商贸物流市场缺乏科学市场划分,很多商贸物流企业主营业务优势不突出,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商贸物流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很多商贸物流企业由传统企业转型而来,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普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缺乏。一些企业对营销人才培养和选拔不够重视,内部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不完善,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难以有效发挥。部分市场营销人员缺乏现代市场意识,缺乏现代营销理念,而熟悉精通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业务的综合性市场营销人才更为稀缺,成为商贸物流现代化的制约。物流企业、电商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动不足,培训培养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商贸物流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难以同步跟进。随着我国商贸物流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与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合作不断加强,通晓商贸物流国际规则、熟悉相关国家物流贸易政策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的措施途径

创新市场营销理念,主动适应商贸物流发展新趋势。信息技术变革推动商贸物流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崛起给商贸物流产业带来巨大机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大量应用,商贸物流智慧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趋势凸显。商贸物流企业要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准确研判外部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深入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选择合适的市场客户群体,提供客户满意的优质服务。适应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要求,推动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融合,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不断提高交易效率,带动商贸流通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商贸物流的产品管理、销售渠道、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努力降低成本,深化服务创新。积极推动市场营销信息化,打通市场营销与企业业务、财务、管理的堵点,推动全员一体化营销,实现整个市场营销系统的高效率、精准化管控,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实现成本的管控和效率的提升,最大化为客户创造价值。建设企业网站,加强市场宣传,不断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服务美誉度。要立足我国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的新阶段,大力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推动商贸流通产业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不断迈进,在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坚持因企而异,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商贸物流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决定着企业的业务结构和经营方向。商贸物流产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而选择合适的市场方向、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商贸物流企业一般业务比较分散,要结合自身在物流业的发展定位和实际,从战略方向、业务结构、经营目标出发,对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市场营销能力现状、市场竞争优势劣势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在运输、加工、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营销战略,统筹企业营销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要锁定客户群体,深入分析市场环境、市场结构、认真研究识别市场机会,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要选准目标市场,细分市场特点、竞争状况和未来需求趋势,结合企业优势,选择相应的营销目标市场。要加强营销战略执行、市场营销管理,组建高效协同、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营销组织结构和团队,通过组织保障、人员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等,确保战略顺利推进和目标落实落地。要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和经营战略、人才战略、研发战略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商贸物流企业现代化。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249-02

贸易中间商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参与市场活动的买家与卖家之间,由于信息不完全、企业规模的限制等各种因素,在寻找交易对象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并且在把货物交予交易对象时有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如单据、报关、运输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去处理,特别是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它们没有能力完成这一系列手续,即使有能力处理相关事宜,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非常不利于国际间贸易的发展。因此,贸易中间商就应运而生了,它具有专业化的团队,帮助客户寻找买家或卖家,完成运输、报关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贸易中间商的业务也逐渐完善,功能更加强大,从以前单一的人发展成为一揽子链条式的经验,从产品设计、研发到营销、售后服务贸易中间商都可以全部。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电子商务网上业务也飞速猛进,大大便利了买卖双方的交易,交易对象不用面对面商谈,直接在网上讨价还价、下订单就可以达成交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电子商务对贸易中间商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抢占了贸易中间商的市场。但是,电子商务并不能完全取代贸易中间商的地位,贸易中间商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业务。因此它们是可以共存的,并且可以促进对方更好的发展。

1 贸易中间商的发展

贸易中间商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中参与主体、及其交易模式等的不断多样化,引起贸易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也不断变化。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分工逐渐专业化,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效率也不断提高,贸易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1)传统的贸易中间商只提供简单的服务工序,而现在的贸易中间商提供各种功能。贸易中间商最开始发展时只是以人或者经纪人的身份提供简单的中介服务。它们按照委托人的要求搜寻货源、商谈合约、报关、运输等服务。贸易中间商只是简单的一些贸易环节,从中获取佣金,并没有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早期的贸易中间商提供的服务过于单一,只是简单的提供桥梁服务。现在的中间商大大扩展了服务范围,从产品研发设计,到订购、货运报关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再到产品的宣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中间商都能够独立完成,使整个贸易过程更加完整顺畅,大大降低了贸易摩擦,使国际贸易更容易实现。、

(2)传统的贸易中间商提供的只是一个固定简单的环节服务供客户挑选,而现在的贸易中间商允许客户定制服务产品。过去的经济发展较现在简单,国际贸易也没有现在多样化,贸易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也只是比较简单的,客户只能从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多样化,贸易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贸易中间商在经济发展中也不断提供更多的服务,提供的服务也应有尽有,并且客户可以自己定制服务,中间商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完成,改变了传统贸易中客户的被动地位。

(3)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中间商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产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跨国公司内部交易以及公司之间的交易更加便利。跨国公司的扩张更加具有网络化和国际化特征,大量的外部交易内部化,使很多贸易只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以及附属公司之间完成,使贸易成本大幅降低,交易更加便利顺畅。

2 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把传统的经营贸易往来搬到互联网上,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壁垒,使不同地区的企业可以方便自由的进行贸易商谈,信息全球化。电子商务最先始于美国,1997年开始被引入我国。在电子商务引进之初,参与主体是媒体和IT厂商,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经过两年的发展,在风险资本的注入下以网站为特征的电子商务服务商成为主体。由于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网络电子商务业务跌入低谷,与此同时,企业开始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并且成为后来的参与主体。电子商务运行之初,网上经济业务并没有实现盈利,并且处于亏本的状况。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度提升,并且电子商务类网站也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逐渐接受网上购物这一新兴购物方式。在我国电子商务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B2B、B2C、C2C等,并且网上服务功能的发展越来越全面。现如今电子商务的范围已经延伸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贸易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可以通过网站搜寻各种信息,寻找贸易伙伴,也可以在网上自身业务的信息,宣传企业。在寻找到合适的贸易伙伴之后,企业之间不用直接会面,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商务谈判、讨价还价、下单订购、网上支付等流程。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可以绕过贸易中间商,直接进行国际贸易,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信息公开化,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搜寻到同样的信息资源,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电子商务还促进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消费者可以反馈意见给生产厂商,厂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意见来提升服务和改造产品。

3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贸易中间商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很多贸易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大大方便了买卖双方的交易。它具有全球性和开发性的特点,使国际贸易更加容易发生,也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电子商务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

电子商务的逐渐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贸易中间商的市场份额,使买卖双方绕过贸易中间商直接展开贸易活动,节约了贸易成本。电子商务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化,打破了中间商对贸易信息的控制,使买卖双方直接交流信息成为可能,因此贸易中间商作为贸易的枢纽地位改变了。

但是贸易中间商的地位仍然不能被电子商务所取代。贸易中间商在贸易中的枢纽地位,使它对供需双方的信息都非常了解,它能帮助客户筛选合适的贸易对象。虽然电子商务使信息更加公开化,但是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度是需要辨识的,这时只有中间商能够正确把握信息,确保贸易的安全。中间商能够提供售后服务,解决了跨国贸易售后服务难的问题。中间商在营销、运输、交货等方面都具有专业化的水平,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系列后顾之忧,为厂家节约费用。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贸易中间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贸易中间商可以通过网络更快的寻找买卖双方的信息,发展业务。中间商还可以利用网络对货物的运输进行实时跟踪,加强对货物的管理。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取代贸易中间商的地位,它们是可以共存的。贸易中间商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谋求更好的发展。

4 电子商务时代贸易中间商的发展出路

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贸易中间商的服务项目,但是电子商务不能完全取代贸易中间商的地位。因此在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贸易中间商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争取市场占有率。

(1)贸易中间商要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贸易中间商的传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被电子商务挤占了市场,因此贸易中间商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业务纵向一体化发展。比如说,中间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异地售后服务难的问题。中间商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报关、运输、交货等一系列贸易过程,为出口企业解决交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中间商还可以帮助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解决企业资金流动问题,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积极参与网上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方式下达成的交易仍然需要实体运输,才能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电子交易的企业仍然要借助贸易中间商来完成运输交货程序。因此,贸易中间商要充分利用自有的配送销售网络,参与到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中,了解货物的运输动向,提供更好的货物运输服务。

(3)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虽然电子商务使信息全球化、公开化、透明化,但是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客观的描述,企业自身视野的限制,并不能辨别出真伪。贸易中间商凭借着多年来的贸易经验,对市场资源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可以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贸易中间商还可以更快捷的帮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贸易伙伴,扩大产品销路。因此贸易中间商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总结,给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4)贸易中间商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发展自身业务。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的,贸易中间商要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贸易中间商可以通过网络更快的找到大量的企业信息,不断的调整充实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贸易中间商还可以利用网络更多更快地找到客户,扩大自身业绩。贸易中间商利用网上物流管理,可以更好的监控到货物的流动方向,确保货物运输安全。

总之,贸易中间商在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遇到了新的挑战,但是贸易中间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和贸易中间商的发展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互相促进、互相扶持的关系。电子商务的发展给贸易中间商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贸易中间商也为电子商务的实物运输、贸易交单提供了完整的服务。因此,贸易中间商应该根据新的经济形势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的优势更好的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5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

作为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排头兵,上海的服务贸易总额同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发展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增长率超过了全国服务贸易的增长率。即使在金融危机弥漫全球的2008年,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达到了7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1.6%。2009年至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46.7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0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8%;服务贸易进口640.3亿美元,同比增长42.9%,服务出口额和服务进口额均位居全国首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2.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1.2%,服务贸易对上海经济贸易的贡献程度进一步加强。

(二)上海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迅速发展

上海服务贸易商业存在体现为外资企业在上海的商业存在和上海企业在境外的商业存在两个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进入成熟期,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势。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2/3,未来几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据WTO秘书处测算,通过商业存在进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左右,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通过项目外包、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上海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吸引外国资金与项目进入服务业。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论是签订合同项目数,还是合同金额或实际吸收外资金额,都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563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615.64亿美元。与此同时,上海服务业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本地企业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等方式扩大对外投资。到2009年底,上海已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达到1329个。①。表2反映了主要年份上海对外经济合作的情况。

(三)贸易规模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200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2%,到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4.2%。上海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连续八年高居内地各省市之首。如今上海服务贸易规模不仅大大领先于内地诸多省市,而且与新加坡等服务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上海市商委国际服务贸易处的有关调查研究显示,2000年,香港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而现今已分别降至1.83倍和2.01倍。②(四)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速《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划分的十二个服务贸易门类,上海都已实现服务进出口实绩。其中,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8年这两项服务出口额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贸易,2008年上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3%,高出全市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23.9个百分点。

三、发展与开放服务贸易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形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不仅是货物贸易中心,也应是服务贸易中心。上海要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而要形成这种新型的贸易发展模式,上海自身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即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事实上,一些世界公认的贸易中心城市,在其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如在新加坡,服务业是其经济支柱,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正是依托这四大服务业的发展,新加坡才确立了其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体制的影响,上海选择了重工抑商的发展模式,这虽然使上海成为了我国的工业中心和制造业基地,但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形成了第二产业比重畸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偏低。世界发达城市的经验表明,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会限制城市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2008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并明确提出加快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4月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了《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具体和细化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任务和措施。2010年3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上海要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准确把握服务贸易市场,找准发展方向。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对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生产性部门,因而生产业将成为未来服务业战略升级的一个重点方向,将出现专业分工精细化、与制造业融合等新趋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已成为上海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重点。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上海经济战略大转型的“新引擎”。

(二)有利于上海发挥其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促进贸易发展

上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拥有深水海港,可通达世界主要港口。它又位于长江航道的起点,可通达内陆诸多省份,因而上海的命运始终是和水运与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上看,每当“海禁”解除,贸易放开,上海临江滨海的地理优势,就变得得天独厚了。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和西方文化的登陆,租界的出现,西方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使上海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结合原有的江南文化元素,最终成就了后来被称为“海派文化”的独特城市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有人归纳主要有三:第一是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吸纳新事物,变革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滞,善变而不拘一格,从戏剧艺术、学林百科到南京路、淮海路的商品橱窗广告,都体现出灵敏、变化新颖的特点,丝毫没有传统文化的矜持;第三是开放性与包容性,近代上海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充满五光十色的商品和西方文化,“海派”正视这个现实,迎上去,接受它,融进自己的变革中,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新陈代谢。①吐故纳新、海纳百川、灵活应对、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特质,成就了近代上海的繁荣与发展。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远东金融中心。据统计,1935年上海有外资银行28家,总行设在上海的华资银行162家。此外,尚有信托公司11家、汇划钱庄48家、储蓄会3家、邮政储蓄会业局1家。这些金融机构又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数千个通汇点,②不但在全国主要城市有分支行,而且在小城镇也设有办事处和钱庄,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金融网络。商业是上海最传统、最发达的行业。193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公共租界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工业人口占18.28%,商业人口占16.36%,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人口占0.45%。而据1946年对上海290万就业人口的统计,从事商业的人口占19.76%,高达50万。在商业中心的黄浦区,从商人口甚至高达45%。①近代上海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上海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进取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开放具有高度的相容性。而闭锁、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只能使上海止步不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被喻为“计划经济的排头兵”,但重工抑商使上海失去了远东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昔日金融、商业、贸易、运输、加工、旅游等诸多功能已为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再一次显现,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的精英人士来到上海,不但为上海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高端的人力资源,加强了上海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上海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提升了上海文化中原本就有的开放性特质,更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和提高开放水平创造了机会。

四、发展与开放服务贸易,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探索服务贸易有效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权力分散在政府各部门,例如金融服务由银监局管理、旅游服务由旅游局管理,这种分头管理的模式有利于专业化管理,但不利于各部门统一协调。应探索一种既有利于专业管理,又能协调、统一的跨部门联动机制和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了由市商务委牵头、各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模式,但在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管理权限方面,尚待进一步进行合理的分工。

(二)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在法律制度层面,我国已经全面履行了入世承诺,开放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也有所加大。自浦东新区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新区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中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上海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某些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外资介入依然有一些隐性的壁垒,这些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可考虑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层次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的原则之一是谨慎渐进,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6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球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服务业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OECD(经合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也达到了69%。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超过50%。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崭露头角,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生产业已经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这一现象越明显。生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服务业自身结构,而且提升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一些跨国公司由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6%从事服务业。

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的高级表现形态,规模日益庞大,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初步估算,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服务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长强劲,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深入,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逐步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达10万亿元,占GDP的40.1%。一些大中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服务业就业迅速增加。2007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2.49亿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2.4%;过去七年净增5100万人。三是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面向生活的服务业门类增加,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快速拓展,传统服务业改造加快,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四是服务业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长期以来由商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商贸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先导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吸纳城乡新增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服务业每三个业态中,至少就有一个是商贸服务业。至2004年年底,作为商贸服务业主体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大门类营业总规模也占全国所有第三产业营业总额的30%。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开放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09亿美元,25年间增幅超过56倍。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7位,进口的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5位。

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40%,甚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三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外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重不到1/3,远低于制造业;四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落后。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服务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从国际上看,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与当初制造业相类似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猛,跨国购并大潮迭起,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05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比重约为70%。

从国内看,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国民经济的发展释放出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也产生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大量延伸需求。扩大对外开放将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商务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发展现代服务业任重而道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在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今后,商务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重视程度,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引导和规范商贸服务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发挥财税杠杆的引导作用和其他政策措施,对商贸服务业提供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息服务到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

(二)加强基础建设,引导行业发展

商务部将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尽快建立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各地商务部门也将推动制定与当地商贸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相关配套标准,加大贯彻力度,指导企业规范经营。

(三)创新发展模式,改进发展方式

各级商务部门将通过政策导向和促进服务,引导商贸企业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带动各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企业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商贸服务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

(四)加强促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商务部将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商贸服务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做好各种促进服务。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内涵,改善服务质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五)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合作

商贸服务领域要加快利用外资步伐,鼓励和引导境内外企业通过采取合资合作、战略联盟、业务协作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内地与港澳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相关补充协议,促进港澳与内地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鼓励中国现代商贸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兴业,学习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技术。积极开展中外政府间、行业协会间以及现代商贸服务企业之间广泛的、多种形式的合作。

(六)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出口

我国已着手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促进机制,使政府管理更加务实、高效。各部门将研究制定扶持政策,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发展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同时,商务部将在加大开放力度、制定鼓励政策、建立促进体系、打造整体品牌和推进重点地区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8%和20%以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制定了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服务业作为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新兴行业,必将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7

(一)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为主线,加快商贸网络体系建设,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推进传统商贸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相结合,加快构建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场法制监管、监测调控及商业信用等三大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和谐发展。

(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一保(保障市场供应)、一建(建设城乡统筹商贸网络)”为抓手,完善县城商贸“十个一”和乡镇商贸“五个一”工程建设,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培育大企业、搞活大流通。到2012年,实现“四个翻番”、“两个突破”,构建三峡库区旅游商品“购物天堂”和“风味美食之都”,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区域聚合辐射能力明显提高。即到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总数、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数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分别达到40亿元、64亿元、50家、4个;商业增加值、商贸从业人员分别突破10亿元、5万人。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00万美元,外派劳务实现200人。

二、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打造商贸服务平台。加快城乡商业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打造县、乡(镇)、村三级商贸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县城商贸“十个一”工程,两年内至少建成一个中心商圈、一条商业特色街、一个综合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一条餐饮娱乐夜市街、一个商业示范社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家龙头商贸企业、一家四星级以上宾馆、一家餐饮名店、一个品牌展会。积极推进乡镇商贸“五个一”工程,各乡镇在2012年以前至少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商业集聚区)、建设一家品牌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农贸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培育一家知名餐馆、一家星级农家乐。2009年底,全面改造或新建每个乡镇日用品和农资连锁经营超市,以及每个村级日用品和农资便民放心商店,确保两年内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全覆盖。

(四)推进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农村商贸流通“六大”网络。一是加快完善以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级便民放心商店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两年实现全覆盖。二是支持农资龙头企业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和技术服务,以及农机具租赁、维修等多样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着力打造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终端一条龙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四是坚持统一规划、标识、协调价格、衡器、车辆、服装、管理及规范经营等“七统一规范”,着力打造点面结合、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五是大力发展城乡餐饮、洗染、摄影、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网点。授牌确认有实力、有信誉的服务企业、经营大户和专业服务队伍,建立上门服务和集中服务相结合的农民生活服务网络。六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科技、信产、农业、供销、通信等部门的农村信息资源,搭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立集“信息、交易对接、咨询互动”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

(五)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积极实施便民服务工程,发展护老托幼、维修、回收、洗染、美容美发、送餐服务、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等便民服务业,增强社区在家政、看护、保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汽摩、建材、家具、机电、化医、服装和农村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便民早餐、中式快餐、风味小吃及“农家乐”等社区餐饮,挖掘餐饮文化内涵,推进餐饮业特色经营,着力提升餐饮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引进商业企业落户社区,促进典当、拍卖、再生资源企业发展。鼓励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社区创业服务工作。各乡镇要引导街道居委会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县商委、发改委、财政、劳动、质监、药监、工商、移民等部门要大力支持社区商业发展。

(六)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加快规划建设南北两岸货运中转中心,重点打造水天坪工业园、镇江精细化工园、丁庄溪、高家镇等物流园区,逐步构建各种物流配送布局结构合理、技术设施先进、运转畅达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引导本地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县外物流企业,重组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促进传统的货运部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化。鼓励有条件的生产企业科学设置供应链流程,逐步分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理货、采购、仓储、分拨、配送等第三方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拓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视购物等新型流通方式的领域。支持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县外及境外先进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建立与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

(七)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加快完善和落实《*县突发公共事件生活物资应急保障预案》,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完善粮油、猪肉、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等日常生活用品和药品、棉被、帐篷、民爆物品等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持合理储备量。建立应急商品信息数据库,提高区域调剂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储备商品的管理及定期轮换,保证应急物资质量。县商委、物价、工商、农业、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对日常商品供应和价格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预测预警,引导供给需求,维护市场稳定。

(八)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抢抓沿海梯度转移契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引进商贸流通知名企业。重点引进先进的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引导外资投向农村市场和流通现代化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我县设立连锁店和物资采购配送中心,推动更多企业进入零售企业全球销售网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商贸企业到县外及境外拓展市场空间,发展营销网络,将*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鼓励生产性企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强做大。加强与市内外其他区县(城市)服务贸易方面的往来,打破地区封锁、内外贸及行业分割,促进各种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鼓励平等竞争。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出口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力度,力争藠头、榨菜、肉牛、药材等基地纳入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农产品标准化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对肉牛、藠头等实行原产地保护政策。

(九)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大兴“诚信经商”之风。鼓励商贸流通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逐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商业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垄断经营、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低价倾销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建立产品购销随附单制、可溯源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实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特种商品、危险化学品及民爆物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加强商业文化建设,将*神曲文化、民俗文化、三峡移民文化及风土人情融入商业设施和商业经营活动,营造商业文化氛围。

三、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商委,负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机构和人员负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及协调服务。发改委要跟踪商贸流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国土房管部门要为商贸流通协调落实好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农业、畜牧、粮食、供销等部门要积极参与

农村市场的开拓,文化广电部门及新闻媒体要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旅游、统计、工商、质监、卫生、环保、交通等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全县商贸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完善建设规划。坚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旅游、金融、房地产、文化、体育等产业相促进,加快编制完善商贸中心建设、商业网点布局、现代物流发展等商贸发展规划。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对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要进行合理调控,在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许可证之前,由商贸主管部门出具商业网点规划的确认意见书。建立大型商贸设施建设项目监测系统,对网点数量、布局、结构及市场需求实施动态分析,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金匹配机制,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金预算从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以后每年按10%增加预算,用于商贸流通产业建设项目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应急保供物资储备轮换和贷款贴息的部分费用,以及商贸流通十强企业的考核奖励和项目工作经费等。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业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机制;大力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逐步降低餐饮店的银行刷卡费率;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向商贸流通业领域投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要向商贸流通产业倾斜。对年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的新办餐饮住宿、居民服务业的连锁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征收后全额返还,后三年减半返还;对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且实际纳税在5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企业,年终按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给予奖励,由财政资金予以兑现。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26-02

一、引言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生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生产业向研发创新和物流销售两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协调发展,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商贸流通等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多样化需求。福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大力提升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商贸服务等生活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快构筑海峡西岸商贸物流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在此背景下,海西建设必将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物流和营销等商贸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发展一个行业,人才是关键。本应是人才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可事实却刚好相反。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由于缺乏人才,我国现代商贸发展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商贸企业的发展。

造成这样“双输”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当今现代商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准确的认识,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缺乏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依托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观念,有助于培养出更多既懂理论又有实际能力的现代商贸复合型人才。

二、建设现代商贸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以现代商贸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践行“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随着电商产业的大力发展,加强现代商贸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近年来,电商物流等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兴起,企业在选择商贸类专业学生时重点考察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的校内实训更多以校内实训室的仿真模拟软件进行实训教学,模拟一个虚拟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上机去操作,但是虚拟的企业环境与实际工作岗位还是存有一定的距离的,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帮助甚微,而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岗位训练,教师结合岗位能力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载体

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最大效益地利用学校场地及学生人力资源优势,校企双方互动联系,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设备、企业专家及其组织管理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训,熟练掌握商贸类企业的各项技能,亲身经历现代商贸工作岗位的各个流程,同时学生能以此为平台,进入实体企业,走上一线岗位,让校企间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一体化的相互转化,达到将专业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目的,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产学研项目,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全面开展。

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启商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立现代商贸生产性实训“校中企”管理委员会

以现代商贸业为纽带,相关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组建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现代商贸生产性实训校中企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福建省电子商务协会、福建省中小企业商会、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都购有限公司、福建金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负责生产性实训基地日常实训和生产经营管理事务。管理委员会下设生产性实训中心、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创业孵化中心、财务部。其中,生产性实训中心根据服务功能划分为启商电商服务中心、启商物流配送中心、启商互动营销中心、启商跨境商务中心等生产性项目实训中心,分别负责相关专业、行业的生产、技术服务及实践教学任务;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根据研究内容划分为移动商务研究室、现代商贸前沿研究室,负责跟踪移动商务、现代商贸形态、技术的前沿动态;创业孵化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孵化、扶持学生创业工作室为主要工作。

建立现代商贸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章程,明确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现代商贸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结合福建区域经济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贸职业教育体系。

(二)建设四大生产性实训中心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企业中现代商贸服务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要成为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还应根据承接的生产性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加强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吻合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中,通过企业中真实项目的历练,在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

生产性实训中心将生产和教学融为一体,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原则,打造成为能通过电话、网络、会议、面对面等方式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网络推广、网店零售、移动商务、物流方案设计、物流配送服务、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营销推广、客户服务、跨境销售、报关等业务服务及员工培训;能开展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移动商务、仓储、配送、电话营销、跨境销售、报关能力训练,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调研、沟通、推销、策划、客户服务等职业能力;能接受教师顶岗挂职锻炼;能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集企业服务、教学实训、社会培训、课题研究、技能鉴定与技能竞赛于一体的综合性多种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

(三)创建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现代商贸在电子商务时代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密切关注现代商贸前沿变化、开展现代商贸应用技术研究,才能有利于生产性实训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培养宗旨的实现,为此开展现代商贸研究是迫切而必须的。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将努力提升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加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加大力度培养骨干青年教师。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着力提升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意识,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拟设立两大研发中心机构――移动商务研究室、现代商贸前沿研究室。

移动商务研究室定位于提供智能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拓展服务研发及推广。旨在通过企业引入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参与项目,让教师、学生在项目中教学相长,企业在项目中获得人才的对接培养和利益最大化。

现代商贸前沿研究室旨在研究商业模式未来发展方向,并从中调整课程教学方向和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专业教师和企业通过探讨企业面临的问题来思考今后的商业模式路径,并为可能的商业模式提供铺路资源。

(四)成立创业孵化中心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9

一、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涵

1.商贸中心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英国购物中心专家纳丁・贝丁顿认为购物中心是在统一管理之下规划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学者曾庆均提出,商贸中心是以专业化协作组织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经营形态,对大范围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集中区域或中心城市。笔者认为,商贸中心是商贸产业、企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在实现横向多元化买卖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商贸中心以大量的商品流通、信息流通及货币流通为活动内容,其凭借雄厚的物资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及各类信息优势,发挥组织一定区域内的商品、资金、信息的大量流通的功能,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商贸中心可分为国际商贸中心(纽约、香港)、国家商贸中心(上海、北京)和地区商贸中心(如西南地区商贸中心)。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涵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其是指通过选择西南地区的一级、二级、三级商贸中心为大节点,以联系这些节点的铁路、公路、河道为干线及干线上的中小商贸城市、城镇为小节点,按照“点轴”开发的要求构成大中小商贸节点结合、空间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由点线结合交织而成的商贸中心网络体系。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的一级商贸中心有重庆市中心区(重庆都市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和成都;二级商贸中心有南宁、昆明和贵阳;三级商贸中心有重庆的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南川和长寿;四川的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南充、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广元、雅安、遂宁、西昌和达州;云南的大理、曲靖、丽江、昭通、玉溪、个旧、景洪、保山、楚雄和瑞丽;贵州的遵义、毕节、都匀、安顺、六盘水和铜仁;广西的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钦州、悟州、玉林、贵港、河池、崇左和百色。

二、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信息化的内涵

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63年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问题。1967年,日本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提出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信息化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的核心是资源共享,特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储存形式和光速的传递速度影响商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质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在时空上的阻隔,被计算机网络的联结所打破。物质生产与销售方面的竞争,随着信息作用的提高而被信息竞争所替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开展好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商贸中心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商贸中心聚合辐射功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顺应数字化时代要求,西南地区商贸中心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由单一的实体商贸中心向由实体商贸中心和虚拟商贸中心共同体转化。信息技术对商业流通现代化起着加速器作用,信息化为位于西部的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括:⑴流通业技术与管理手段创新;⑵信息服务中心建设;⑶电子商务发展;⑷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发展;⑸商贸信息网站建设;⑹ E-CBD建设;⑺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

三、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树立“大网络”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应突破条块体制的束缚,树立“大网络”概念,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对现有“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信息中心”,通过统一规划和联网,按照效能原则进行跨部门、行业、系统和地区重组,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信息化建设中,可率先在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和南宁商贸中心城市建立起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带动西南地区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建立网络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2.建设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

信息服务中心是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商贸中心提供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是物流系统的中枢神经,是进行物流过程调控的前提与基础。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可设在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和南宁商贸中心内。其功能是服务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通过信息化带动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举措有:⑴建立和完善流通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好商业情报中心数据库和商业门户网站――西南地区商业信息网,完善“商贸信息”网上直报系统,并与大型商贸企业、物流园区、批发市场联网,与地区的电信、数据电视、邮政等信息平台和全国相关信息网络对接。⑵加快商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⑶制定商业业态的技术服务标准和其他标准。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可以降低其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借助自己的商业卫星,沃尔玛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全球联网,通过这个网络,全球5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和销量全部盘点一遍。高效先进的信息系统配合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帮助沃尔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库存和在途时间,压缩了营运成本,从而使其成为业内的成本领先者。据统计,我国连锁商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占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为1.2%~2%,投入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1,国外是1:1或1:2。西南地区企业信息化滞后,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低。对成都市50家重点优势企业和2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超过60%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初级水平。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可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为此,可采取以下举措:(1)扶持生产资料市场、大宗消费品市场交互式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网上商品交易。(2)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3)推进网上身份认证和网上支付系统建设。(4)加强区内外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提供内外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内外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政策法规、案例、标准、企业、人才、国际动态、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资源库,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⑸加强电子商务相关法规及标准建设。⑹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可逐步将商贸中心商贸活动涉及的各部门和机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提供电子化、网站式的对内对外贸易信息与交易服务。为此,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快内外贸政府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根据内外贸发展要求以及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整合,加快政府管理中的决策分析、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条件。

4.增加投入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强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流通软科学专题研究,全面提高流通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地方政府的技术创新、创业基金要给予匹配的资金支持。

从长期看,能满足技术投资长期性要求的是资本市场。因此,西南地区除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外,还应引导银行支持流通企业信息技术创新。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建设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培育风险投资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商贸企业信息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系。

5.建立商贸中心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

随着商贸流通技术进步的加快,流通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应随之提高。加强流通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改变流通领域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因此,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城市政府应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信息技术的研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日等国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培训的机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有关部门应制定电子商务应用考核制度,建立相关认证体系。

6.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体系

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体系是信息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应逐步将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转向中介组织,发挥已有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中介组织,引导它们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和规范行为,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风险融资与担保、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服务。

7.消除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体制

流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的拉力。但是,流通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的形成不是自发的,它还需政府和法律的支持。要推动流通技术创新,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使流通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应加强西南地区地方政府的调控职能,通过诱导性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来推动流通技术创新,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流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获益主体。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10

【论文摘要】 信息化对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贸易革命。全世界贸易将朝着更加理智、更加公平、更讲法制、更讲文明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 贸易新发展 信息化 信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信息化的潮流滚滚向前,它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化对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贸易革命。本文试图从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信息化对贸易领域的变革所起的巨大作用,作一点粗线条的描绘。 信息化引起和带动了贸易的革命性变化信息化给贸易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局部的、细小的、而是全局的、巨大的、可以称之为贸易革命。有人概括为“四化”,即:电子化、网络化、连锁化、国际化(全球化)。这“四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是有道理的。信息化引起和带动了贸易的革命性变化,内容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化。信息贸易化和贸易信息化信息化有人把它概括为电子化、数字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今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带给贸易的巨大变革,就是信息贸易化和贸易信息化,这可以说是信息化带给贸易变化的最大的变化、总的变化。 信息贸易化首先是信息商品化。过去信息不是商品,只有信息产品是商品。在信息时代,不但信息产品商品化,而且信息本身也商品化、市场化了。信息本身作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和贸易。信息作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在信息市场公开进行交易。信息作为商品进行贸易,买卖已成为普遍现象。不但各种专业化的信息咨询公司进行着专门化的信息贸易活动,而且许多非专业化的信息交易活动也广泛存在。信息贸易化使贸易的内容大大丰富和发展,信息贸易迅速增长。 贸易信息化是用信息渗透和武装了一切贸易活动。信息成为一切贸易活动的先导,也是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一切贸易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流不仅从商流、物流、资金流中独立出来,而且成为引导和决定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关键。在当今社会,没有信息流作为先导,商流、物流、资金流就寸步难行。贸易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放在首位,依据信息的具体要求来开展贸易活动,把信息渗透到贸易的一切领域,用信息来指导和推动贸易活动的开展。 第二,网络化。电子商务、网络贸易将成为新的贸易热点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是新的贸易方式,它不会取代传统的贸易方式,但它会超常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对传统贸易进行改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简化为EC)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电子商务从外延方面可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概念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电子技术和商务活动。因此它区别于电子政务和其他电子业务。应该说,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如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等来实现的各种活动。这些商务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之间,也包含企业内部、个人和企业之间发生的一切商务活动。从贸易角度看,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表现形式是网络贸易,或电子网络贸易,但一般仍称之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从交易内容看,也可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完全电子商务,又称直接电子商务,指计算机软件、音乐光盘、电子贺卡、文章报刊、旅游、娱乐、金融等无形商品和服务的销售。这些无形商品及服务产品的销售形式是将其内容数字化,直接在网上以电子形式传送给顾客,而不再需要某种物质形式和特定的包装,因而能跨越时空,实现网上的直接交易;二是不完全电子商务,又称间接电子商务,指有形商品的网上销售。这类商品可以实现网上的订货与支付,但商品的实际交割还需要利用传统的邮政服务或商业送货服务加以配套。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现方兴未艾,正在成为新的贸易热点。 第三,现代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引起物流革命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物流存在了几千年,其主要活动就是将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的实际运动过程,主要包括储存和运输。其特征是各自为政、孤立进行、互不联系、效率低下。20世纪中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在 发达国家兴起,它是以信息流为导向,以商流为前提进行的现代化物流活动。具体来说,现代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物流信息。其特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紧密结合、有机联系、各方整合、成本低、效率高,是物流的一场革命。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商品供给的连锁中,企业间就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管理活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改革原来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的一种新型物流管理体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工程再造为中心议题的ECR系统(效率型消费者对应)和QR(即期生产供给,亦称快速供应)系统。无论是ECR还是QR,其共同特征表现为超越企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合作追求物流效率化。在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中,既要注意发展企业内物流,更要重视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第三方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到全社会物流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因此,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三方物流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提供了一种集成物流作业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并能创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成本更低廉的物流服务。这是一场物流革命,必将创造更多的第三利润源泉。 第四,连锁化。贸易组织形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现代批发商呈现萎缩状态是一种不正常的暂时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批发商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和活力。现代大批发商是以信息化为纽带,通过大进大出,降低成本和费用,不仅把生产商与零售商联结起来,而且为社会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增加了全社会的财富,它们采取大经销、大分销、大的格局赢得优势,求得发展。传统的零售业仍将存在,但也要与时俱进,发生变化。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商店、方便店等将成为主要的零售形式。其中,尤其是连锁化将成为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各种零售业态都可以实现连锁化,如百货业连锁、专业店连锁、方便店连锁、快餐业连锁、特许加盟连锁等,在近期,超市连锁将成为主要的零售业态。特许经营连锁将得到很大发展,并且都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经营与管理。以超市连锁、折扣连锁为主要特征的沃尔玛零售商,跃居世界500强第一名。家乐福、麦德龙等超市连锁在全球业务迅速发展,美国西尔斯百货在被沃尔玛拉下美国第一零售商宝座之后,现在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以图东山再起,中国上海的联华超市在超过上海一百连续几年位居中国零售业榜首之后,上海一百和各地百货商店也在谋求连锁化的改革。这些都说明连锁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可能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新的贸易组织形式。 第五,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将日益发展自1948年GATT的23个缔约国发展到现在WTO的140多个国家,中国是第142个加入国,今后还会增加。人称WTO为经济联合国,国际贸易联盟。WTO本身就是贸易国际化的一个标志。WTO的发展说明了贸易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国家之间的区域性贸易组织也是贸易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最典型的是欧盟15国贸易区域性组织,而且仍在扩大中。此外还有美加墨贸易区、东南亚贸易区、东北亚贸易区、南美贸易区以及其他区域性贸易组织。区域性贸易组织与WTO是并行不悖的、共同发展的。国内外贸易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也是一个重要趋势。贸易领域的跨国公司与生产制造、金融投资和其他领域的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第六,绿色化。贸易绿色化(环保化)和贸易可持续发展成为新趋势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和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发展绿色生产必须有绿色贸易与之相适应。今后,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必须重视生态与环保问题,因此,贸易绿色化与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的新趋势,国际贸易中运用ISO14000标准是对这一问题特别关注的一个标志。随着科技进步与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扩大,绿色贸易与可持续贸易将会成为贸易发展的主流。 第七,渗透化。贸易的渗透性日益加强贸易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日益紧密,渗透到生产、分配、消费的具体过程。贸易还渗透到投资、金融、 服务、旅游、交通运输、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各个领域。贸易无所不在,贸易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作用愈来愈大。贸易、流通、商业、市场将愈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经济和人们的生活。 第八,多样化。贸易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现代化传统的贸易方式如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种店铺、各类市场仍将继续存在,并将通过电子化、网络化进行改造。现代贸易方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虚拟贸易活动将进一步发展,无店铺销售、网络贸易、电子贸易、电子销售、电子商务等等将有更多的新形式,并不断改进。 第九,品牌化。贸易竞争将更加复杂、激烈、尖锐并呈现品牌化的新特点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并交替发展,总的趋势是贸易自由化,但贸易保护主义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二者永远共存;国际贸易战、贸易竞争形式多样,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绿色标准)、安全标准之战更加突出;在竞争方式上,价格竞争仍然普遍采用,但非价格竞争(如技术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管理竞争、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但竞争仍是主流;品牌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或集中体现,不但在传统产业有品牌竞争,例如服装、日用化妆品、家电、汽车等产品的品牌竞争,以及商业、服务业的品牌竞争将更加发展,而且在新兴产业如计算机、现代通讯、电子网络以及现代新型服务业领域,品牌竞争正方兴未艾,成为竞争的新特点,这种竞争今后还会更加激烈。 第十,文明化。贸易秩序走向法制化、文明化各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将更加重视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贸易秩序走向法制化和文明化是21世纪贸易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WTO规则将根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作出新的变更。全世界贸易将朝着更加理智、更加公平、更讲法制、更讲文明的方向发展。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11

一、北京商务发展跨上新台阶

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北京商务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批发零售业成为北京第一大服务业;二是率先形成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三是对外贸易服务全国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利用外资实现了内涵式发展,总部型、高端化特征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中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首位,2010年达到了6229亿元,是同期香港零售规模的2倍多,接近主要世界城市的销售规模,已成为世界第六大零售城市。

二是北京已成为全国主要的商贸流通交易中心之一。北京市商品购销总额多年居国内城市前列,2010年达7.4万亿元。其中,从外埠和境外购进的部分占总购进额的74.1%,向外埠和境外销售的部分占总销售额的63%,拥有强大的市场聚集和辐射能力。

三是商贸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北京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分别占全球的0.99%和1.13%,近七成的进口商品销往其他省(市、自治区),近五成的出口商品来源于其他省(市、自治区)。外商投资连年上台阶,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80亿美元,约占改革开放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一半。在纽约、伦敦等21个国际大都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排名中,北京位居第二。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在京企业有41家,北京继续保持着第二大“全球总部之都”的地位。

四是配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北京的金融、信息、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聚集了大批国际顶级商务服务机构。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备,口岸体系不断优化,口岸运行高效便捷。2010年,首都国际机场客运吞吐量跃升至全球第二。

五是已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北京市批发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商贸领域的增加值、纳税额、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27.1%、23.1%和36.4%,均位居全市第一。

二、新阶段确立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经济更加繁荣、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宜居的方向,迈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是全球城市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城市,是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节点。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商贸如何实现新一轮的升级,为北京城市发展服务,是北京市商贸领域面临的新课题。从目前公认三大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来看,世界城市必然是国际商贸中心。在此基础上,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设想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既有历史基础,也有现实条件。北京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业城市,积淀了发达的商脉和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明清以来,随着政治中心地位的强化和人口的迅速增加,万商云集,北京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枢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和承办奥运会,北京作为世界文明古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服务业比较优势逐渐凸显,经济社会文化日益繁荣,商贸流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北京市的商业流通规模、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规模均居国内各城市前列,商贸领域深度开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逐步与世界先进城市接近,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已经具备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诸多有利条件。

世界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商贸流通、购物消费的国际化中枢。国际商贸中心通常都是国际商贸流通交易中心、国际商品消费中心、国际商品展示中心、跨国公司聚集中心、国际商贸文化中心,在国际商贸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世界上典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等。其中纽约是国际航运中心、购物天堂、全球总部城市、艺术品交易中心、世界级金融中心;伦敦是国际航运中心、购物天堂、全球总部城市、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创意和设计之都、世界级金融中心;东京是著名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全球总部城市、亚洲金融中心。可以看出,世界城市,不一定是制造中心,但必须是商贸中心。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规划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就是立足新阶段、新形势,以“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为商务工作的着力点,全面推进商贸流通的“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

(一)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主要目标

1.在商品流通规模翻番的基础上,外埠和境外购进额占购进总额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外埠和境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强化国内全球采购中心的地位。

2.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占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均在1%以上,提升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3.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规模年均增长达20%,进一步巩固服务外包的全国领军城市地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世界城市消费规模。

5.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连锁销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40%左右;电子商务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8%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特色优势更加凸显。传承北京悠久文化,创新推出时尚品牌,增强对消费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7.高端商贸主体加速聚集,总部经济聚集程度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00家左右。

8.发展3家以上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9.商务服务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高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10.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乃

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11.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达20%左右,物流成本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二)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战略

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围绕北京市商贸流通发展的关键内容,推进实施商贸交易领域拓展工程、商贸交易市场完善工程、商贸品牌特色提升工程、商贸交易主体壮大工程、商贸配套环境优化工程等“五项工程”。这里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发展关注点。

一是加快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打造城市安全运行流通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完善便民商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设树立大消费理念,促进服务消费。深化商贸与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同时发展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热点。顺应消费市场结构变化,积极促进汽车装饰、用品、配件等汽车售后消费;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开发老年人市场,发展“银发消费”;顺应多元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促进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文化消费;顺应消费方式变化,促进网络消费、刷卡消费、外卖消费、媒体定购消费等新型消费;顺应居民生活方式变化,促进和规范家政等居民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强商贸与金融服务互动发展,推进信用消费。加快生活必需品快速反应系统建设,加强对生活必需品的日常监测,完善生活必需品的政府储备、快速投放体系建设,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市场能够平稳运行。

二是扩展高端交易领域,提升国际话语权。拓宽要素交易领域,促进北京市商贸发展的增长点由商品交易拓展到服务交易,由消费品交易延伸到要素资源交易等高端领域。在做强钢铁、石油、棉花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同时,争取在稀土、能源、纤维、环境资源等要素资源交易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并将之纳入国家战略,逐步成为重要商品的价格形成中心,增强对国际交易、价格、标准、规则的话语权。

三是实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增强商贸影响力。在培育壮大本地企业的同时,加快引进国内外企业入驻北京,重点促进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加快总部企业向高端产业园区和政策功能区聚集。加快构建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技术研发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商务中心区(CBD)以现代服务和总部企业为特征,临空经济区以高端物流和制造业为龙头,金融街以金融企业总部为核心,奥林匹克中心区以文化、体育和国际旅游会展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加快培育通州、新首钢、丽泽、怀柔等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加快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出口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产业聚集区的建设。

四是加快特色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深化特色商业街区的提升改造。在完善现有特色街区的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国际元素的结合,培育若干条具有北京特色、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商业街,以及一批社区特色风情街,引导特色产品和服务聚集。大力推动品牌工程,推动“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在京商贸企业创立和经营自主品牌,倡导商家开发、营销自有品牌商品和服务,培育目标消费群体的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吸引国际一流研发、创意人才,深化商贸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的融合,打造北京国际时尚名品,发展自主品牌。大力汇聚国内外品牌,加强商贸领域跨区域合作,荟萃、营销全国特色商品和名优商品。依托中心商业区和多功能购物中心,大力引进国际品牌。

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商务发展的新领域。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企业落户北京,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本市商务服务企业参照国际标准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把握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核心区等城市商务区的发展契机,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集聚程度。大力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制定出台会展业发展鼓励政策,完善会展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承接国内外大型会展的能力;扩展会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更多国际知名展会在京举办,提升北京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兴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推动开展共同配送,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城市运行的物流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北京,打造物流总部经济。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和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积极发展网上商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六是全力举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助推北京服务业发展。从2012年起,北京将举办“京交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协办,按照“商品贸易广交会,服务贸易京交会”的要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部级、国际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会。届时,将有全球主要经济贸易组织、政府、国际商会、国际企业代表参加。首届“京交会”将以“服务贸易:新视野、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设立开幕式、高层论坛、专业交易洽谈、综合展示、主题推介、权威会等6大板块,涵盖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与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和其他服务等服务贸易12大领域,设立20个专业交易洽谈区。“京交会”将为北京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推动北京服务业加速汇聚全球商机,加快高端组织聚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北京建成以交易为核心的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中心。目前,“京交会”已经开始在全球招展招商。

注释:

①本文根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闰小彦代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在“2011首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得。文中统计数据均来自于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12

一、城市发展为商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扩大了城市的空间,加快了城市进程,城市的发展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了机遇。同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地区投入力度的增加,农村市场的开阔也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1.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将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以下机遇:

(1)城市化进程带来消费的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镇的数量将不断的增加、城镇人口集约,带来城镇消费能力的提升,进而活跃现代商贸业。另外城镇化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产品自给率的降低,也会促进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2)城镇化会提高生态意识。传统的城镇化片面追求城市空间的扩大,规模的扩张,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新型城镇化则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产业体系必须是环保的,循环使用资源的。商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领域,其发展将会提高绿色产业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镇化有利于现代商贸业的智能化建设。信息技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其在交易、物流、配送、供应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环境和结算中的应用,因此为现代商贸业提供者很好的技术支持。

(4)城镇化将使得城镇互补能力和城镇联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商品对流、利益互补、良性互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现代商贸业的交流沟通,加速现代商贸业的发展。

现代商贸业对经济有着带动作用,对县域经济的促进更大。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商贸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相关的支持政策,缺乏有实践经验和商贸物流理念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服务单一、凝聚力不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存在着不当竞争、过度竞争的现象。

2.随着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化对现代商贸业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对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本地区的配套措施,充分发挥现代商贸物流业的产业先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税收和信贷方面给予优惠,规范现代商贸物流业的行为。

(2)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根据各地的能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等合理规划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园区、物流园区和交通道路设施等。

(3)完善城市流通体系的建设。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加强品牌效应;同时扶持中小商贸企业的发展,提高该类企业的现代化、专业化、组织化,充分发挥中小商贸业对当地经济、就业和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其成长为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持者;通过建立商贸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形式,解决商贸业存在的总量小、竞争力弱、体制落后的问题;要立足本地区优势、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重点建设有利于商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5)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市场运行的调控方面,完善城乡信息服务系统;在市场秩序方面,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和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校等合作,培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专门人才,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对商贸业人才进行培训,建立商贸业领域的专业人才。

二、新农村的建设为现代商贸业带来的机遇与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率。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流通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给商贸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相比之下,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商贸业虽然发展水平较城市商贸业水平低,但是得益于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地区巨大的消费需求开始显现出来。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派生需求将带来农村商贸业的更好发展。据统计,我国2009年县级及乡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高出15.5%的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商贸业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伴随着城乡商贸业的扩大。从商贸业的角度来看,城乡商贸差距主要表现在商业网点假设、业态结构、空间布局、消费观念等方面。统筹城乡商贸业的发展是新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差距的要求之一。那么如何推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抓住发展机遇,减少城乡商贸业的差距?

1.通过协调产业发展、发展特三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

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商贸业与城市一体化对接,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农民长期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根本出路在于跳出农业来发展农业。

(1)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商贸业和农村产业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产品需要农村商贸业销售,使自身的货币价值得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的改造和提升,为农村商贸业提供者丰富的资源,繁荣并推动者农商贸的发展。

(2)创造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发展服务化。目前,制造业的服务化为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颇多,制造业不只是通过卖商品赚钱,更多的是通过卖服务赚钱。同样的农业的服务化将给农产品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无论是休闲观光农业,还是教育体验农业都是新型农业,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农业服务化也将成为农业的新发展形势。农业服务化后,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自然得到提升,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推动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3)通过农业特色化,形成农业新优势。对于任何农村来讲,没有特色,没有差异化,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农民收入就低。为了促进现代农村商贸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并且领导力的龙头企业。第二、健全农产品的商贸流通渠道,应由传统的农产品的供应者——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消费者扩展为农产品的供应者——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大卖场或大超市——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2.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

(1)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镇区商业中心,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一般而言,各乡镇建立商业中心应根据本地特点,例如针对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中心城镇建设相对独立型的商业中心、根据根据乡镇的交通优势可以建立交通网络型商业中心、根据本地的产业优势建立特色商贸业。为优化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应建立与城市商业对接的乡镇连锁商业网点。

(2)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生活环境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统一的进程,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供电供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的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3)城乡商贸一体化还要求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会促进物流、商品流通、信息流的顺畅,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有力的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城乡发展。

(4)城乡空间的优化还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的支付系统的构建。一方面,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建立适应农村建设的、有合理系统控制和规范的制度管理的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便于农民在线上进行支付和交易的系统。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例如条形码整合农业农村信息,促进农业商务信息化,数字化、条码化,构建农商专网和农业信息网,一斤农村流通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3.健全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1)我国农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低、行政管理分块、资金投入不足等的制约,使得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着障碍。因此创建不同于商家对消费者和商家对商家的农村连锁企业对农民的电子商务是比较可取的。在该模式中,农户不仅是连锁企业和超市的供货方,同时还是连锁超市和农资产品的消费方。通过该模式,农村连锁企业和农户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流:农业连锁企业或者农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了解农民的生活需求,把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配送到零售终端,同时向农户市场信息,让其农产品快速进入消费市场。

(2)健全消费者、政府对商贸业的监督体制,保障消费者权益。农村商贸企业鉴于农民维权意识低,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在农村销售不合格、次等、仿造产品。为维护农新村消费者的权利,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治,通过文化宣传活动加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需要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更需要的是作为消费者的农民自身补充消费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增强自我的健康安全消费认知以及维权意识,完成城乡统筹过程中城乡居民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方面的对接。

(3)加强农村商贸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服务是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农村商贸业为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应充分挖掘农村消费者的诉求,以此为导向,加强对员工的服务意识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水平。农村消费者要积极参与农村商贸服务体系中来,农村消费者要充分表达自己在服务方面对商贸服务企业的要求,同时也作为农产品销售的当事人和服务的提供者,应该转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 2006(3): 55.

现代商贸服务业篇13

三是在提升*大新街口商圈的建设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新街口商圈的范围应包括*、白下、鼓楼,从目前的状况看,*区的发展滞后于白下、鼓楼。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大新街口商圈中,白下、鼓楼片仅有很少或已基本没有改造建设的空间,难以有更大的变化,今后*大新街口商圈建设发展水平的提档升级,*片区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委、区政府已确立了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新街口的目标,就是要以更新的理念、更高水平的规划、更大的工作力度、更完善的功能布局来推动*片区的建设,使*片区融入到大新街口商圈的发展之中,并能够占据重要的地位、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展现*现代服务业的风采。

二、新街口*片区的发展目标

新街口*片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是:抓住我区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树立新理念,引入新机制,强化新举措,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预计新街口*片区,由基本没有大型商贸商务设施,将新增约100万平方米的商贸商务设施,其中商业商贸30万平方米、商务设施近40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10万平方米、广场绿地1万平方米;总的建设投资将超过60亿,每平方米的单位面积投资额达6000千元;新街口地区的社零总额由现在的4亿左右,将增长到约30亿,约占全区总额的30%、在新街口大商圈中占20%;税收总额由现在6000万,将增长到3亿,对全区税收的贡献率将达到10%以上;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心商贸商务区的繁荣繁华,不断增强商贸商务经济的活力和实力,构筑与中心城区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商贸商务体系,打造“高品质商贸、高品质商务”的核心商贸商务区,使全区商贸商务经济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初步体现国际化的目标,使*片区成为设施领先、业态丰富、配套齐全、环境优良的现代商贸商务区,通过新街口*片区商贸商务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高品质商贸,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现代都市综合消费的理念,在新街口*片区建设一批超广域、现代化、大容量的都市型购物中心、大型买场和超市、特色商业步行街区以及精品店、特色店、连锁店等,集购物、休闲、观光、餐饮、娱乐、文化、健身等与一体,形成新街口乃至全市商贸的新标志;

高品质商务,就是要以优良的硬件设施,优美的商务办公环境,优化的管理服务,现代的商务配套,在新街口*片区凸现高品味的商务楼群,实现商贸商务联动,提升*片区在新街口商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现代化,就要全面完成新街口*片区主要商贸商务项目的建设,以现代化的设施、现代化的业态、现代化的环境打造中心城区商贸的繁荣繁华,着力创新都市新型现代商贸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营造繁荣的商贸商务环境,提升商贸商务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初步国际化,就要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我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园区经济,引进世界知名品牌,推进电子商务的全球化、网络化,不断推进我区商贸商务经济与国际经济对接。

三、加快新街口*片区重点项目的建设

新街口*片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有:已经完成拆迁、即将全面启动建设的有德基广场、凯润金城、邓府巷国际商城;已完成建设封顶、将投入使用的有置地广场,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将建设成一座在*领先的国际5A级高智能、高品质的写字楼,另外位于估衣廊口、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长盛大厦也将建成;已纳入下一步发展计划的有,忠林坊地块占地近6000平方米,雨花巷地块占地4000多平方米,目前正进行引进客商、办理土地出让等工作。其中德基广场、凯润金城、邓府巷国际商城是新街口*片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工程,总占地约12万平方米,建筑总规模近7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0亿元以上,集中在新街口商贸商务区的核心区域,占有新街口黄金地段,目前三个项目均已启动,三到五年内能够建成。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对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我区规模商贸商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而且也通过道路的改造、广场绿地以及停车场地等设施建设,将使新街口*片区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是整个新街口商贸商务区整体形象和功能提升的关键。

邓府巷项目由广厦(*)房地产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规模超过20万平方米,建设时间为3-5年,将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东起邓府巷,西至洪武北路,南到青石街,北至长江路,总建筑规模达10万平方米,沿洪武北路将兴建近2万平方米的商贸娱乐场所,还将建设2幢高级住宅楼、1幢商务楼,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钻探施工,预计于2007年底完工;二期工程从邓府巷到九中,总建筑规模为8万平方米,其中包括2幢高层住宅楼、1幢高商务楼,将根据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近期准备开工;三期工程东起邓府巷,西至洪武北路,北起青石街,南到中山东路,总建筑规模约8万平方米,兴建1幢高层商务写字楼,其中裙楼约2万平方米可用于商贸商务经营。

德基广场由德基集团*德基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规模26万平方米,建设时间为5年左右,将分二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为原时代广场改造项目,总面积6万平方米,通过引进世界知名顶级品牌,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成为*又一高端顶级商场,满足*消费者对世界流行时尚的追求,目前已投入试营业;二期工程由糖坊桥至长江路,规划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将引入销品茂的经营概念,建设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商贸商务设施,有近1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广场(包括地下三层、面积近4万平方米),以及近5万平方米的超五星级酒店和高档写字楼各一座,填补新街口高端商贸商务的空白。

凯润金城由大发集团*凯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规模近20万平方米,建设时间为3年左右,其中沿长江路、中山路将兴建4万平方米的商业商贸设施,还要建设3万平方米的高档办公写字楼和4万平方米的酒店式公寓各一座、4幢高层和小高层住宅约4万平方米,以及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

四、推进新街口*片区建设的对策

1、强化服务协调

推动新街口商贸圈*片区的建设、加快新街口*片区商贸商务业的发展,有关工作涉及到市、区多个部门和多家建设单位。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新街口商贸圈的建设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为推进新街口*片区大项目的建设,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及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建设单位解决建设中的问题,加快总体建设进程,力争实现早建成、早见效。

2、明确产业导向

要按照*市新街口商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我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求,确立新街口商贸圈*片商贸商务发展的产业导向,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商贸圈的商贸布局,使*片区在大新街口商圈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地位。结合新街口商贸圈目前的业态,在发展传统百货零售业方面要发展高端商场,开设精品店、专卖店、品牌店、店等;在发展商务方面要充分发挥新街口的地域优势,和现代商务写字楼集聚的特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现代商务区;在发展服务休闲业方面要以综合性、一站式的理念,满足消费者购物、餐饮、娱乐、文化、观光等全方面的需求;在业态布局方面要积极采用现代经营模式,发展连锁、、配送等新型业态,建设百货精品、餐饮、文化、娱乐、休闲等特色街区,以店中店、店中街的形式,以及营销上的主题性、消费上的体验式、参与上的互动性来形成有特色的商业经营题材

3、加强政策扶持

要进一步落实市、区制定的加快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引进税源、引进项目以及发展外资、民资、个体私营经济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新街口商贸圈*片区的重点项目在办理工商执照申领、税收登记以及在政府其他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方面要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符合行业导向性业态的力度,鼓励导向行业优先发展,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及行业特色明显的商贸商务经济;在新街口商贸圈*片商业设施改造建设中,对不符合行业导向的业态进行资产置换,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进行正确引导,调整其经营业态,进一步营造新街口商贸圈*片良好的发展环境。

4、完善基础设施

在线咨询